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

时间:2023-07-04 17:08:59

劳动教育与志愿服务

第1篇

志愿服务;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

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博士

志愿服务作为一项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一部分。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也明确指出:“志愿服务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志愿服务对当代学生的价值养成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志愿服务对当代中小学生

价值养成的意义

志愿服务是我国新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对当代中小学价值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结合对当代中小学生特点的分析,笔者认为,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助于正确价值观的建立

当代中小学生普遍早熟,无论90后还是00后,总体来看,早熟现象凸显。尽管生理、心理上都相对早熟,但他们思想不成熟,缺乏对生活、世界和自我的正确认识。尤其是在a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在信息化全球化社会中,传统的价值观在逐渐被消解,“去中心化”“去权威性”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表征,学生不再迷信权威,对一切价值都表示怀疑,提出挑战。但是,由于年龄、阅历的限制,他们又很难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它既是志愿精神的高度概括,也充分凝练了中华民族传统、时代精神和人类共同文明的价值追求。引导当代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逐渐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和生活方式,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有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有学者研究表明:西方文化更强调中小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而中国学生从小独立性差,缺乏团队合作的感受。这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志愿服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组织性,并以团队形式开展工作。而且,它是基于自愿和兴趣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因此,志愿者大都能从工作中体会劳动的乐趣,感受团队的力量,体会集体的温暖。中小学生虽然不能如成人一样开展一些高强度的志愿服务,但志愿服务强调的团队精神却是一致的。在这种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围绕共同愿景和目标,一起开展志愿活动,这就从形式上改变了注重个体中心的发展方式,而且实质上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也融入了志愿者的血液,并渗透在他们的志愿服务中。

(三)有助于实践能力的提升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视,当代中小学生,普遍多才多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一项特长,比如音乐、体育、绘画、棋类等,少数优秀学生甚至达到了专业水准。但是另一方面,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较低的问题,尤其劳动实践中所需的吃苦耐劳品质极其匮乏,严重影响了他们道德意志品质的养成。志愿服务无论是何种形式开展,都是以实践为指向的,活动过程中,凸显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交际的素养等等,都能最大程度上锻炼参与者的实践能力,能够激发他们去面对不同的场景,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有助于人生理想的树立

当代中小学生重视自我价值实现,承担社会责任意识也在增强。随着年龄增长,理性批判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们积极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但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下,这种重视自我价值实现,愿意贡献自己力量往往流于表面形式。究其原因,在功利主义、金钱至上的社会环境中,当代中小学生也被功利的因子所侵蚀,有些孩子过早丧失了童真,缺乏人生的理想和志愿,更缺乏坚持理想的意志和品质。在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中,早早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志愿服务,它本质上是提倡奉献和利他的,不求回报的,是真正从内心深处去帮助他人,为社会发展做出力量。这样一种奉献、利他的价值观,就是一种脱离了功利取向的理想追求。

二、志愿服务对当代中小学生

价值养成的内容

价值养成,根本目的在于丰盈人性、健全人格、寻找人生意义,增进幸福生活。而志愿服务,其实就是通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幸福人生做准备。笔者以为,志愿服务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主要是指基本道德学习,如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勤劳、朴素、敬畏等,应是中小学德育学习的基础和重点。志愿服务中包含了许多道德教育的价值元素,虽然“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组织”等外来词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志愿精神早就扎根于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仁爱”思想、墨子的“兼爱”“爱己”思想,与现代志愿精神的互助友爱、共同进步的宗旨也是一致的。可以说,从文化源头上,我国早就具有浓厚的爱人济世色彩。作为近现代社会的新生产物,西方引入的志愿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仁爱思想起着提升作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1994年12月提出中国志愿者精神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这其实就是一种价值理念。开展志愿服务,其实就是践行这些价值。

(二)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主要是指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育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近年来,许多学校提出要培养“世界公民”或“现代公民”,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意愿和能力。志愿服务作为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发端于慈善,缘起于西方,从一开始它就是服务社会和国家的,而且是自愿的、义务的、不求回报的利他行为。据悉,美国志愿者人数占总人数的56%,人均每周做义工的时间达到了4个小时。即便是中小学生,哪怕8、9岁低年级的孩子,一般也要求承担一些简易的志愿服务。而在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其他发达国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国家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形式,并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志愿服务从本质上是服务于现代社会。志愿者,实质就是履行现代公民的责任,而参与志愿服务,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在接受公民教育。通过志愿服务的开展,让中小学生感到作为一个现代公民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同时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他们的领导才能、团队精神、国际视野等素养,从而达到提升公民道德和政治品质的目的。

(三)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主要是指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教育的学习,培养个体对自我、世界、社会及理想的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处在“三观”和理想教育的形成、发展关键时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任务。志愿服务,在活动中,强调个体的体验和实践。这种体验式的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德育学习和价值养成的过程,尤其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互动,比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直观,也更容易让学生得到启发和感悟。可以说,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拓宽了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主的教育模式,加强和社会、社区的联系,课堂范围扩展了,内容更加具体而真实。在这样的情境下,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活动,更是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资源,对中小学生“三观”和理想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志愿服务如何促使当代

中小学生的价值养成

如前所述,志愿服务在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思想教育等方面对价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有传统课堂、常规教学所难以企及的优势。那么,在具体的志愿活动中,如何彰显和实现价值养成的目标呢?笔者以为,可从志愿服务的设计、内容、方法和评价上创新。

(一)设计上,融入实践育人德育为首的理念

志愿服务能否达到价值养成的目标,取决于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切性。这既要考虑到活动参与的对象、时间、地点、方式和成效,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最为关键的是,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要自觉融入实践育人和德育为首的价值理念。比如中小学生参与本校的音乐会或校庆活动志愿服务,就应该体现出热情、温馨、阳光、开放的品质;如走进社区宣传主题活动或是为贫困家庭送温暖,就应该表现真诚、大方、善良、乐观的品质;如参与国际志愿活动,除了活动本身的要求外,还应该具有高度的政治品质,代表我国中小学生形象,维护国家的声誉等等。此外,基于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活动组织者应该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合适的引导。

(二)内容上,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部分

现实中思想品德课程对当代中小学生价值养成影响式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课程脱离了实际,与其他课程未能很好的融合。志愿服务优势在于它的实践性、利他性、组织性、社会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课程、教材、内容先天的缺陷,给中小学生德育教学带来真实的情境性体验。在课程教学中,可以把志愿服务作为思想品德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内容,如课程涉及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环境的保护,可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绿化、社区环保的宣传等志愿活动;又如开展公民道德方面的教育,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主题的博物馆或纪念馆的志愿讲解活动等。同时,有条件的学校,结合第二课堂,也可把志愿服务开发为校本课程,作为常态化的德育课程。

(三)方法上,注重体验并发挥学生主动性

长期以来,中小学思想道德课程或班会主题活动,大多数流于空洞说教和讲授灌输,忽视实践体验和学生个体的主动性,从而难以真正的发挥课程的应有作用。志愿服务活动讲究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具体方法上,有讲解、传授、表演、书画、劳动等。针对中小学生,志愿活动的方法选择上,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使用一些综合性方法;而低年级学段的学生,要在其身体和知识储备允许的前提下开展活动,脱离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志愿活动的德育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比如学校组织学生去农村体验,帮助农民秋收等高强度体力活动,则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对低年级的显然不合适。但是如果小学和幼儿园联谊活动,可以让小学生参与帮助指导幼儿园小朋友养成好的生活习惯等。志愿服务中,方法的运用可以单一运用,也可灵活多元,但共同点是都渗透了实践育人的理念,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评价上,正面肯定为主凸显过程性评价

第2篇

随着__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现登记在册的已达21.6万多人,约占全区人口49.2%。外来务工人员在为__区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违法犯罪现象也呈逐步上升趋势,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保持良好治安状况有较大影响。这与外来务工人员素质较低、法制观念薄弱,法律知识贫乏有很大关系。因此,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法律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法律意识,成为我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司法行政工作如何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发挥职能作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扎实调研,深入分析,找准切入点

为探索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2月,区司法局局长、副局长带领有关人员,先后到兄弟单位学习取经,向区有关部门全面了解全区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来源、就业和居住分布状况及遵纪守法等情况,并分别深入到各镇、街道调查研究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要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调研组所到每个镇、街道还深入1—2个村或社区、企业认真听取意见反映。在广泛深入调研和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后,我们认为在全区组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以下简称志愿者)队伍,对于调动和发挥外来务工人员参与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和作用,拓展法制宣传教育途径,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很有必要,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可以充分利用外来务工人员资源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外来务工人员虽然普遍受教育程度和学历较低、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强、缺少法律法规知识,整体素质不高。但经认真分析,不难发现在外来务工人员中,也有一些学历在高中以上,具有某方面技能特长,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具有较强号召力和较高威信,素质相对较高的人才,他们本身有学法用法的内在需求,并对参与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活动有较高的积极性。因此,建立志愿者队伍,可以充分利用外来务工人员资源来开展法律宣传服务。

二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可以充分利用外来务工人员特点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从实际情况看,外来务工人员由于自身能力素质和远离家乡亲友等主客观因素,一般在到外地务工生活过程中,往往很注重寻找同乡同伴,互为帮助和依靠,经常相对集中在一地务工和聚居,或在一个、几个企业、行政村、自然村和社区,他们往往都是来自相同或相近的地域,说同一种方言或相近的语言,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习惯,彼此间有信任和亲近感,容易交流和沟通。建立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发挥他们的特点和在外来务工人员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独特作用,可以起到宁波本地人有时无法起到的沟通和说服作用,有利于提高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三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可以充分发挥外来务工人员作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许多共同特征和相似因素,还往往在同一环境条件下务工生活,经常遇到同类相似问题,这些因素使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具有同样或相似的情景感受、情绪反映和情理认知。建立志愿者队伍,当外来务工人员在面对困惑和涉法问题时,由这些志愿者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做思想说服教育工作,由于志愿者能更清楚地了解掌握宣传教育对象的生活、工作经历和心理感受,往往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队伍,可以充分调动激发外来务工人员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一方面,由于同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经过报名和接受挑选、培训,成为志愿者,参与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活动,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干,赢得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群众的认可和尊重,更加激发他们学法守法用法和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志愿者的示范引导作用,激发了其他外来务工人员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他们希望像志愿者一样通过不断学习实践,提高自身素质,展现自我、表现自信,像志愿者一样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正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区普法办、司法局牵头组织发起,各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及志愿者所在单位共同参与,由外来务工人员自愿报名参加,组建起了一支志愿者队伍。目的是通过这一途径和形式,更好的向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法制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为全面推进__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新农村建设、法治与平安__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与环境。

二、精心挑选,热情扶持,抓好试验点

考虑到志愿者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新的工作,区普法办、司法局确定重点搞好试点,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推开。为此,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全区确定有代表性的招宝山街道涨礛碶社区,蛟川街道方兴鞋业有限公司、中官路村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居住点,骆驼街道联勤村、南一社区,庄市街道庄市社区,澥浦镇顺风塑胶厂、澥浦村,九龙湖镇西河村、水泥杆厂等10个单位进行试点。区普法办、司法局深入到每个试点单位逐一了解情况,征求意见,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统一大家的思想,提高对试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区普法办、司法局专门制定了志愿者试点方案,认真进行工作部署。

1、物色人员,建立队伍。各试点单位领导挂帅,落实责任人员,广泛开展排摸,各单位精心挑选3名以上政治、文化素质相对较高,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并热心公益活动的外来务工人员,如骆驼街道南一社区的张红河,来自安徽,系中共党员, 非常热心宣传工作;庄市社区的张军华来自湖北,中专学历,曾在武警部队服役,积极要求上进等人员作为志愿者候选人。一些企业单位则选择了在企业任车间主任、班组长等骨干的外来务工人员担任志愿者候选人,保证志愿者素质。了解掌握候选人情况后,由所在单位初步审核把关,深入了解掌握志愿者候选人各方面情况,填写好志愿者情况登记表,报区普法办、司法局备案。区普法办、司法局组织有关人员分组逐一找候选人谈话、审核,明确志愿者工作任务和内容、形式及要求,加以认真考察,最后经研究确定了32名外来务工人员为首批志愿者,建立志愿者花名册,颁发聘书、工作证,并在各单位设立1名志愿者工作小组长,作为小组负责人。首批32名志愿者平均年龄32岁,党员7名,占21.9%,团员5名,占15.6%,大专以上学历3名,占9.4%,高中、中专文化13名,占40.6%,初中文化14名,占43.8%。

2、明确职责,搞好培训。为提高志愿者开展面向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能力素质,尽快和有效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区普法办、司法局研究制定了志愿者工作职责和相关制度,组织召开了由各镇、街道、村、社区、企业有关负责人和部分志愿者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认为,志愿者除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外,还应及时反映外来务工人员的动态,积极参与所在单位涉及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各类活动,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为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寻求法律援助和服务,促进外来务工人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3月31日,区普法办、司法局牵头专门召开了志愿者队伍成立暨培训会,市普法办、市司法局,区人大法工委、政法委、法制办、区司法局领导在会上对志愿者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就志愿者如何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行了业务培训。会上,给每位志愿者分发了《宁波市外来务工人员法律常识读本》、《__区法律知识简明读本》、法律服务指南、工作笔记等学习材料,区普法办、司法局还为每位志愿者订阅1份《浙江法制报》,便于他们学习研究,提高能力,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

3、协同配合,抓好落实。为充分发挥志愿者作用,区普法办、司法局等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进志愿者工作和队伍建设。区普法办、区司法局承担起志愿者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牵头、组织和协调职能,努力为志愿者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便利条件,建立健全志愿者活动制度,抓好业务培训和制度落实,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总结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

各镇、街道加强对志愿者工作的组织领导,志愿者所在单位积极支持志愿者工作并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明确领导、制定计划、建立制度、落实措施,将志愿者名单内部公示,让群众知道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和有关工作任务要求。平时注意了解和听取志愿者情况汇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努力为他们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环境,提供必要便利条件,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及时解决法制宣传教育及化解矛盾纠纷中碰到的各类疑难复杂问题,确保志愿者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发现典型,表彰先进,提高标准点

1、加强指导和管理,务求取得实效。首批志愿者队伍建立并开展工作半年后,区普法办、司法局专门组织人员分别到各试点单位进行了认真的了解回访。情况表明,各试点单位都在热情鼓励支持志愿者工作的同时,加强了对志愿者的跟踪指导和管理,绝大多数志愿者能够积极履行职责,工作热情高,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动态,通过分发宣传资料、出板报、组织学习培训、个别谈话交流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普及法律知识、帮助化解矛盾纠纷,发挥了较好作用,收到较好成效。如顺风塑胶厂的一名志愿者平时喜欢学习法律知识,通过自学治安处罚法,为厂内外来务工人员上课辅导;方兴鞋业公司的几名志愿者,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查找有关法制宣传资料,负责本厂法制板报的宣传任务;南一社区的一名志愿者,了解到有30多位外来务工人员准备集体到宁波市政府上访的信息后,马上向社区干部反映,社区干部及时向街道领导作了汇报,迅速组织人员做好说服工作,及时制止了一起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澥浦村的一名志愿者,得知由于化工区一家个私企业倒闭,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准备集体到厂里去,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后,他就利用自己在外来务工人员中的影响和威信,进行劝导,引导他们通过正常途径,依法合理反映诉求,向劳动部门反映情况,后在劳动部门的努力下,较好地解决了这起劳资纠纷,防止了事态的激化。

2、发现和表彰先进,立足有新提高。7月24日,区普法办、司法局召开了志愿者工作会议,会议总结了工作,交流了经验,树立典型,表彰先进。会上,志愿者试点单位负责人和“十佳”志愿者代表,汇报交流了开展志愿者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做法经验和体会,增进了相互了解,加强了上下联系,为在全区全面深入推进志愿者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会议对全区下一步全面深入推进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明确了新的工作要求。志愿者们表示,一定要结合本职岗位和志愿者工作实际,更加勤奋学习、努力工作、认真负责、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为__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9月6日,省司法厅陈志忠副厅长一行来__调研,认真听取了区志愿者工作情况汇报。方兴鞋业有限公司汇报,该公司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90%为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不高,过去企业对外来务工人员的管理一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自去年3月建立志愿者队伍,并通过志愿者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以来,员工法律素养明显提高,矛盾纠纷明显减少,遇有矛盾纠纷通过正常途径反映解决明显增多,劳资关系、本地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之间关系以及企业劳动生产更加和谐,志愿者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司党支部书记谈到对开展志愿者工作的感受时连连说:“区里为外来务工人员多的企业办了一件大好事”。因此,志愿者工作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

3、认真总结和分析,积极深入推进。区普法办、司法局和有关部门在认真总结,深入分析志愿者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试点工作,之所以能够发挥较好作用和取得明显成效的原因时认为,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和工作的开展,一是搭建了良好的劳资沟通平台。过去发生工伤事故,员工往往会向企业提出高出规定数额许多的赔偿要求,很难协调,经常会发展成过激行为,或进行劳动仲载,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如今,通过志愿者这一有效沟通平台,进行依法、 公正、透明、公开的沟通和调解,很快得到有效化解。二是员工依法维权和合理反映诉求的意识大大增强。在出现劳资矛盾纠纷、本地员工与外来员工、以及外来员工之间矛盾纠纷时,通过志愿者的法制宣传和说服教育,消除或减少了相互对抗乃至“武力”解决问题的情况,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志愿者工作沟通、调解和说服劝导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三是企业更加重视依法治企。通过志愿者队伍的建立和作用的发挥,企业逐渐认识到包括依法生产、依法经营、依法用工、依法管理在内的依法治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法制理念不断增强,越来越重视和支持开展志愿者工作,重视在企业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各项规章制度更加健全、更加体现以人为本,从而使企业管理和运行更加顺畅,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因此,企业非常欢迎并十分重视建立志愿者队伍,发挥志愿者作用。

有了试点的成功经验,今年,我区又新发展了一批志愿者。目前,全区四分之一以上的村和社区都建立了志愿者队伍,并将随着工作的不断推进,在全区不断扩大和深化志愿者工作,不断加以规范和完善,更加充分地发挥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为更好地解决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素质,加强外来务工人员管理这一十分重要的课题,提供有益的探索。

四、实事求是,总结经验,搞好新起点

经过一年多志愿者工作的成功实践,我们认识和体会到要建立、保持、扩大和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作用,使志愿者工作取得成效,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应该注意坚持和做到以下几点:

1、围绕中心工作,整合志愿者法制宣传教育资源

开展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需要利用各类资源。我们从组织实施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只有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才能得到领导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才能得到相关单位的积极协助,才能最大程度地有效整合和利用各类资源,把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现阶段在我区,积极推进“平安__、法治__”建设,就是区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平安__、法治__”建设进程和成效。因此,我们就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积极探索加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建立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志愿者工作,就是一种新探索和新尝试,也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一个具体表现。

2、针对对象特点,增强志愿者法制宣传教育效果

宣传教育只有根据不同对象和对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途径渠道和内容、形式、方法,才具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宣传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目的。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也是如此,只有深入分析和紧紧抓住外来务工人员这个群体的特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形式,才能真正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建立志愿者队伍,组织开展志愿者工作,就是针对志愿者与外来务工人员具有许多共性和相似性,彼此接触了解多,易于信任,容易沟通的特点,而进行的一项有针对性的实际工作,努力增强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效果。

3、适应法律需求,提高志愿者法制宣传教育质量

志愿者队伍建设和工作是一项带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要使它具有和保持(来源:文秘站 )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使它扎根于适应外来务工人员的法律需求,不断提高志愿者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和质量。为此,我们一方面注重找准时机。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工作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等特点,抓住与他们相关的重大政策、法律法规出台及各种纪念日等有机时机,并利用节假日、晚上等工余时间,精心设计志愿者主题活动,集中时间、集中人员,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服务主题活动,确保应学尽学,不留死角。另一方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积极争取和依靠各级党委、政府,把组织开展志愿者工作与解决外来务工人员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工作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增强志愿者队伍开展法制宣传服务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使志愿者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得到保证和提升。

4、加强培训管理,不断规范提高志愿者工作水平

法制宣传教育是一项广泛长期和艰苦细致的工作,要组织开展好志愿者工作,必须不断提高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适时地以法制课堂、工作交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志愿者的教育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工作水平、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并参与所在单位法律服务和涉及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各类活动,帮助化解矛盾纠纷,不断提高志愿者工作水平。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自身因素和特点,我们在对志愿者进行教育培训,热情支持他们开展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同时,注意跟踪掌握志愿者的情况,指导并配合志愿者所在企业和单位加强对志愿者的管理,当个别志愿者出现工作受挫、热情降低、积极性减弱、情绪波动、生活遇到困难和自身要求不严等现象时,我们重视及时做好有针对性思想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焕发工作生活热情,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志愿服务;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4)-04-0061-03

一、以志愿服务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志愿服务有助于突破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传统形式。首先,志愿服务实现了大学生从课堂受教育对象的“被动角色”到亲身参与社会活动的“自主角色”的转;其次,志愿服务内涵的“自愿”前提,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无奈学习”到志愿服务的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的“自愿参与”的转变;再次,自愿服务能够打破教室和学校的地域限制,走入社会、了解民情、体贴民心、感受生活,实现学生在平台上的“有效”到“无限”的突破。把志愿服务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其注入丰富的活动内容和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创新思政课僵硬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助于推动高职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实现。志愿服务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了解学生的关注点,明白学生的兴趣所在,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引起学生的参与愿望,实现传统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

志愿服务有助于大学生完成社会角色转变,实现社会化与个性协调发展。大学生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同时,自身得到提高、完善和发展,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志愿服务不是单纯的付出、简单的做好事。志愿服务除了在不计报酬的活动中奉献爱心、传递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之外,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深入社会、接触和了解社会,在在丰富活泼的社会实践中了解陌生、适应复杂、解读人性、观察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增长才干,极大地促进了大学全面发展。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完成了从象牙塔到现实社会的过渡,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实现从“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单纯学生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了解”社会人的角色转型。在服务社会、奉献爱心、感受生活的志愿服务中,学会责任、义务、正义和公平等公民意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在团结友爱、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熏陶和感化下,有助于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大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展示自身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有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形成科学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融合。

志愿服务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美德的弘扬,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活动宗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实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有助于提高社会困难成员的幸福感。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劳动保障机制的健全。通过志愿服务,青年大学生给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注入了强有力的活力和发展后劲,有助于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的长效良性发展。

二、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志愿服务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服务精神和服务宗旨。志愿服务者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才智,本着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奉献精神,给社会困难人群带去帮助,带来问候和温暖,在获得内心的满足和自身品德提高的同时,为社会公益事业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和力量。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比如,志愿服务者本身和社会在认识上的忽视、志愿服务着素质不高、管理混乱、经费不足和权益无法得到保障等。

志愿服务认识严重不足。从志愿服务者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严重不足。首先,志愿服务者本身对志愿服务的内涵以及对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没有深刻准确的理解。很多志愿服务者并不了解志愿服务的精神,没有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者应该掌握的品德素养和专业技能的重要性。学校和社会对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多的人只是把志愿服务当做免费的劳动力,忽视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不了解志愿服务精神和志愿服务活动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因此带来的对志愿服务团队的随意管理和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轻视,导致了志愿服务团队的混乱管理和志愿服务活动的价值边缘化。相应的,志愿服务的相应激励和鼓励就得不到保障,就无法保证志愿服务者的切身利益,严重影响了志愿服务者的活动热情,阻碍了志愿服务的发展后劲和可持续发展。

志愿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志愿服务者在准入机制上的缺陷,导致志愿服务者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志愿服务者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培训,就可以进入志愿服务队伍。凭借一腔热血和激情来做事的志愿服务者,缺乏应有的工作技巧和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缺乏相应的过程管理和科学的长效规划,没有扎实和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良性的精神支撑,使得志愿服务失去了长效发展的动力,志愿服务者本身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长期以往,志愿服务者本身失去了兴趣,志愿服务团队失去了管理,志愿服务活动失去了质量,随之也就失去了社会影响力。

志愿服务保障体系不够完善。一方面,在整个社会对志愿服务处于免费劳动力的认识水平下,低水平支持和单一来源的活动经费不足以支撑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欠缺和设施不足,已经严重限制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有效开展。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在活动权益和义务的界定上处于模糊状况,目前尚缺乏对参与志愿服务的高职学生在人身、医疗等方面的有效保护,一旦志愿服务者在活动中出现意外状况,在现有的制度和政策下难以得到政府和社会的有效支持,难以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

三、构筑志愿服务“五大体系”。创新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在全面分析当前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本课题基于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视角,从志愿服务的精神和实践两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志愿服务“五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创新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1.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教育体系

高职院校要把志愿精神作为思政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融入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来。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安排一定的课时讲授相关的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安排相应的内容宣传各种志愿活动和典型榜样,不仅能够提升志愿服务的精神境界,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大学必修课的课题理论知识的引导作用,有助于高职学生对志愿服务的深入理解,对志愿服务在高职学生中的影响和传播起到重要的作用。

具体落实中可以把志愿服务和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有机结合,把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作为思政课的有益补充,融入到高职思政课的课题讲授之中。比如,在绪论中,关于“珍惜大学生活开拓新的境界”中,可以“志愿者协会”、“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社”等相关的志愿活动社团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从了解学生社团开始,了解志愿服务。在第一章中,关于“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中,把志愿服务精神作为一种无私奉献的社会理想,融入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在第三章关于“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可以用典型案例,详细介绍学生身边的案例,把本校或者附近的优秀志愿者事迹介绍给学生。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身边的案例感动学生,让学生从具体的身边的活生生的典型榜样中,学习志愿服务的精神,汲取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领悟如何从平凡的志愿服务活动中实现人生价值,服务社会、发挥才智、创造属于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在第四章关于“学习道德理论注重道德实践”中,通过志愿服务活动中常见的现实问题,如“一个人的力量?”、“身边的好事”和“付出和收获”等问题的讨论,通过生活经历的交流、观点的碰撞,切实认识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的关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技能的培训体系

志愿服务要求参与者具有奉献社会的精神、志愿服务的素质和相应的专业技能。也就是说大学生需要接受相应的培训,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乃至过硬的志愿服务者。

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是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需要在高职志愿服务活动中引入科学有效的培训机制,切实提升志愿服务者的综合素质,把志愿服务培训作为一项必须的内容,切实提升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水平。要把志愿服务的培训贯彻整个志愿服务的过程,包括岗前培训、活动过程中的跟踪指导和志愿服务后续培训,在整个志愿服务的环节贯彻相应的专业培训。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创立志愿服务培训班、培训基地或者开设相应的志愿服务课程,邀请相应的专业老师提供专业的培训讲座和培训课程。

从培训的内容来看,不仅包括志愿者的内在素质培训,也包括志愿服务的相应专业技能培训。首先,从志愿服务精神来看,需要通过培训让志愿服务者明白真正的志愿服务理念、无私奉献精神和个人生活责任意识,使志愿服务者拥有真正合格素质、过硬技能和出色方法。其次,从志愿服务对象来看,需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提供一定的技能培训,使志愿服务者掌握观察、服务和动手的综合素质。再次,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者来说,需要培训其严格遵守组织纪律的品格和真实服务社会的人生价值观;同时针对大学生长“专业知识短社会经验”的特点,切实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意识、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艺术等方面的培训。

3.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的平台体系

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要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本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困难群体提供服务和帮助,更要具体明确“怎样服务”的问题。当前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要考虑如何创新服务的形式和开拓服务的平台,展开灵活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平时要立足周边的社区开展志愿服务,开展社团服务活动、党团服务活动;在假期开展寒暑期社会志愿实践活动,建立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网络技术手段,以信息咨询和技术服务的方式开展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活动,搭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新平台。

4.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管理的保障体系

随意散乱的管理、没有保障的权益和资金的不足已经眼中阻碍了当前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可以从落实资金、提供权益保障和完善组织管理等方面提高和完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资金短缺和来源单一已经成为了限制高职院校志愿服务进一步发展主要障碍之一。应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志愿服务队高职教育教学长效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大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的资金投入。而且,需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改变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实现志愿服务资金从学校到政府、再到社会的立体式全面的资金投入和支持。

志愿服务权益得不到保障,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受到意外事故、自然灾害和各种社会危险的时候,没有确切可行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持。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服务宗旨和无私奉献精神,不能成为社会利益的牺牲者。应该全面发动学校、政府和社会,给予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全方位的资金和政策支持,用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驾护航,保障志愿服务者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让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切实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者的合法权益,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服务宗旨、无私奉献精神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真正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播的窗口,成为社会困难人群的良师益友,成为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劳动保障事业的中坚力量。

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管理的无序状态也严重阻碍了其后续发展的空间。高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形成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制。首先,在高职院系志愿服务团体的成立之初就严格把关,规范和引导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大力支持,确保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团队蓬勃发展。其次,在志愿服务成员的发展上,应该严把准入关。在成员发展的第一环节上就应该写成择优录取、竞争团结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实行“挂牌”上岗制度,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能更好地督促大学生志愿者从严要求自己。而且,要在志愿服务的整个过程中建立切实有效的监管机制,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志愿活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和处理,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援,并且形成志愿活动及时归档的机制,为高职院校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奖惩、评价的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数据和依据。

5.构筑高职大学生志愿服务实效的评价体系

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志愿服务活力的一个重要保证,在不同的阶段要采取不同的志愿服务激励方式。从志愿服务者的准入到培训选拔,从志愿服务活动过程到经验总结和交流,从志愿服务活动成果才展示到先进事迹的宣传,从典型榜样的树立到优秀团队的表彰,都要贯彻切实有效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激励机制成为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助推器。我们可以从个人、团队、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建立立体式全方位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采用物质激励、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榜样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方式,促使高职院校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对大学生志愿活动的激励,可以是来自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鼓励,来自整个团队的认可,也可以是来自学校层面的鼓励如评奖评优等,都能非常有效地激发被鼓励者的自豪感和成就感,使之成为大学生更持久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之一。而最直观和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采用典型示范的方式,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激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因此要及时发现和用心培育典型,宣传和推广来自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中的典型榜样,用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来激励广大学生群体,在心灵的震撼于共鸣中完成榜样力量到行东的转化,激励更多大学生自愿参与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参考文献:

[1]陆丹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效性[J].成功教育,2012(06).

[2]吕新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04).

[3]陈玲俐.从会展志愿服务谈思政教育的创新[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9).

[4]谢贵兰.高校思政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J].黑龙江教育,2013(01).

[5]陈英.以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

[6]李琴.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思政教育有效载体[J].中国高等教育,2005(09).

[7]王倩.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志愿精神培育研究[D].辽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3(03).

[8]李丽忠.以服务群众为载体发挥党建育人功能[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8).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 党员 志愿服务 形式 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党中央在全体党员中组织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这一活动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如何创新教育载体,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这是许多高校党建工作者在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活动。该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党员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教育全体学生党员树立宗旨意识,以实际行动传播正能量,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一、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背景和意义

虽然现在学生党组织发展十分强调党员质量,但依然会有一些“入党前积极干,入党后松一半”的现象出现,有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后组织纪律松散,党性意识薄弱。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迫切需要一种提升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的新平台和载体。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014〕6号)、中共江西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在全省推行党员到社区(村)报到开展志愿服务制度的意见》(赣党建发〔2014〕3号)、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加强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实施意见》(赣教党字〔2014〕57号)以及中共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在全省高校开展党员志愿服务的通知》(赣教党字〔2014〕66号)等文件先后提到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党员教育管理方式,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战斗力以及凝聚力。

二、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原则

(一)以自愿为前提

当代大学生党员生活在幸福年代,有不少人还是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成长的,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社会事物和社会工作知之甚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党员,有责任、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各级党组织应当激发大学生党员的自觉意识,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组织大学生党员投身到志愿服务当中去。

(二)发挥学生党员专业技术特长

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应该结合大学生党员的所学专业,利用大学生党员的专业资源,发挥专业优势,学以致用。同时通过参加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也使学生党员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进而调动他们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志愿服务活动得到良性、有续发展。

(三)在服务人民中实现人生价值

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的落脚点是“服务”,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实现党员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党员不应该在志愿服务中获取任何劳动报酬,而应把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三、高校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内容

(一)对大学生党员志愿者进行登记注册

对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正式党员进行志愿服务登记,详细记录志愿者的个人信息、特长、志愿服务时间及意向,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党员志愿服务信息库和服务质量认证机制,使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合法化、制度化、长效化。

(二)建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校外服务基地

与有关单位开展合作共建活动,建设校内、农村、社区等党员志愿服务阵地。通过党员示范带动将零散的志愿服务形成常规机制,做成常规,明确服务场所、时间、内容和服务对象。重点开展以下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参加社会上的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到社会志愿服务的行列,赴敬老院、社区开展实施关爱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科技宣传、家电维修、义务劳动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同时,社会上开展的大型活动也要积极参加配合。

二是协助服务基地进行党支部、团支部建设。帮助服务基地进行志愿服务档案整理、材料规范和程序培训等工作。

三是参加各种力所能及的慈善活动。针对社会上的一些突况,比如类似汶川地震等自然灾害,适时引导大学生党员,增强他们的爱国热情,及时为困难地区群众捐款捐物。

四是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党员的身份是学生,首要职责是学习。所以,学校应该把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的时间安排在课余时间、节假日以及寒暑假,以在时间上充分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三)大学生党员校内志愿服务设岗定责

一是帮助困难学生。这里所说的有困难学生,主要是指在经济、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通过开展校内志愿服务活动,使大学生党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一帮一”、“一帮多”等帮扶形式,贴近困难学生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的志愿服务。二是到低年级担任辅导员、班主任助理。由基层党组织统一在大学生党员志愿者中选拔优秀的正式党员,到低年级担任班主任助理。每位党员班主任助理负责一至两个班级。主要负责所带班级入党申请人培养、推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预备党员考察等组织发展工作,指导团支部建设,培养学生干部。三是创建教室、寝室文明示范岗。学生党员在教室、寝室中要起文明示范作用,带头参加文明班级、文明寝室创建活动,有责任带头搞好教室寝室卫生和人际关系。四是定期开展义务劳动。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校园内就近就便开展卫生大扫除,为各办公室、教研室、机房、资料室、学生寝室进行清洁整理。五是参加突击性任务。如大型活动、迎新、维稳等突击性任务。

(四)实行订单式志愿服务机制

秉承群众路线,进行订单式志愿服务机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根据群众个性化需求,制定服务菜单,让党员主动认领、自主选择,实现供需对接,提供精细化服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注册登记表上,提供大型活动、文体活动、义务劳动、迎新活动、到低年级担任班主任助理等志愿意向,学生党员根据自身特长选择服务项目。

(五)大学生党员志愿考核考评机制

大学生党员开展志愿服务要填写“志愿服务登记卡”,记录服务时间、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并由服务单位进行签字、盖章。基层党组织设立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工作办公室,与服务单位沟通,了解党员在服务活动中的表现,并设专门负责人对志愿服务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学生党员后续组织发展、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开展高校大学党员志愿服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大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是当前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党员党性修养、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创新平台,各级党组织要严格落实志愿服务的精神,加强对活动的指导、检查和督促,及时研究解决遇到的问题,促进活动顺利健康开展,保证活动的实效。

(二)做好考核认定

参与活动的党员每人发放一张《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登记卡》,用于记录服务内容及志愿服务考核依据。工作过程中要注意采集和保存文字、图片等有关材料,由专人定期整理并放入专用卷宗,为活动的评议和总结积累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三)抓好典型宣传

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报道,向学院网站、学校宣传部及校外宣传媒体提供宣传材料,及时做好动态性和经验性宣传报道,多角度反映活动实施的意义、进展情况及阶段性成果。

(四)强化统筹协调

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制定各项工作的具体计划并抓好落实,遇到问题及时汇报。要加强工作的统筹协调,将本活动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密切结合,确保各项工作协调有序进行。

(五)及时总结提高

各级党组织要及时发现、表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通过宣传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形成榜样激励作用,鼓励广大大学生党员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最终使此项活动形成长效机制。

[1] 黄英锋.党员志愿服务与创先争优[J].中国青年研究,2011(9):1.

[2] 李维意,郭广伟.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6):76- 79.

[3] 李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99.

[4] 鹿存礼.志愿服务视域下的大学生党员再教育[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6):61- 62.

[5] 章洁.大学生党员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设探索[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2):77- 79.

第5篇

一无偿资助的弊端

相对于有偿资助,无偿资助在资助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弊端。

第一,无偿资助使国家、政府和学校投入不断增大。无偿资助的赠予性特征,使投入资金单向流入,不能循环,无法回收周转使用,这样就需要国家、政府和学校不断投入大量资金,以保证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不至于降低。但同时也造成国家、政府和学校背负越来越沉重的经济负担。

第二,无偿资助有悖教育公平原则。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承担相应的教育成本是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能支付学习经费时,政府有必要给予一定的帮助,然而高校的经费,无论是国家拨款还是学生缴纳的学费,都是用来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每个学生对学校的经费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同时,政府的资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的,因为每一名贫困大学生都是一个健全的人,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和知识存量,从某种角度看不应提倡无偿的资助方式。

第三,无偿资助容易使学生产生懒惰依赖心理。国家助学金、学费减免操作简便,只要是学校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符合成绩要求并提出申请,一般均可以获得国家或学校给予的数额不等的资助。这一类受到资助学生不用归还。因此,一些困难学生渐渐对无偿资助产生了依赖心理,不要白不要,认为得到政府和学校的补助是应该的,甚至故意不交学费等着学校给予资助。这样容易让学生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心理上形成了“等、靠、要”的心态,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也不利于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二有偿资助是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

国外大学生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无偿资助向有偿资助转变。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实现了大学生贷款人数占各类学生总数的60%以上。助学金制度和减免学费制度正在淡出资助体系,奖学金制度和助学贷款制度正在成为国外普遍采用的资助制度。

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走出以往单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经济资助的误区,在给他们经济资助,努力使其公平享有受教育机会的同时,更要注重变资助为主的资助模式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模式。因此,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模式。有偿资助顾名思义是受资助人在享受资助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该义务可以是助后还款,如国家助学贷款;也可以是完成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间或指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勤工助学等。

有偿资助的核心思想是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现时代的价值取向,还折射出高等教育资助理念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既是按劳分配要坚持的原则,也是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所必须坚持的原则。虽然接受国家和社会的资助是每个贫困大学生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正如劳动者只有履行了劳动的义务之后才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权利一样,接受资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了相应的义务,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1]

三有偿资助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实践

有研究表明[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自主意识,例如在对资助方式的认可上,他们倾向于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而不是无偿资助的助学金、困难补助等;他们更愿意主动申请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和隐性资助等有偿式的资助。这些调查结果显示出,当前贫困生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状,体现自身的价值。因此,降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普遍赠予,而加大有偿性资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完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资助模式。

1加大勤工助学力度,探索勤工助学外延性发展的路径

勤工助学作为资助育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一个机会,鼓励和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报酬。在经济上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克服依赖心理,并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提高能力,锻炼就业需要的各种技能和品德。勤工助学是非常典型的有偿资助模式,它把“输血”型助学变为“造血”型助学,在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3]在很多发达国家,“契约性”的社会服务是实施勤工助学方案的一种相当普遍的方式。比如美国政府发起的“社会服务计划”,是由政府与学生签订服务契约,学生要获得资助必须从事为中小学生当暑期的数学和语文教师、为青少年提供咨询辅导等工作。

我国高校勤工助学的现实显示,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其受助人数和受助金额比例偏小。其主要原因:一是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少、报酬低;二是勤工助学与学习时间存在一定冲突,在比较繁重的学业环境下,学生可做兼职的时间不多。为此,勤工助学外延发展需要解决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拓展等问题。高校可以利用自身影响力,在扩大和密切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中,共同创造条件,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打工,拓展勤工助学社会岗位,组织学生在寒暑假走进企业生产实习,边提高专业知识边增加实践经验,缩短社会适应期,提高就业能力,以实现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的三赢[4]。例如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展校外勤工助学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学院暑期组织高年级受助学生走进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不仅为学生解决了暑期工作的问题,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运营过程的机会。从一份份感恩学院、感谢企业的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到学生能力和品格的提高。

2成立资助服务中心,组建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为学生提供平台

学生资助服务中心隶属于学生会,是学院资助工作的主要负责部门,对全院的资助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统筹管理。各类志愿服务团队是接受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学生组成的学生团体,接受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它的宗旨是“感恩社会、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凡是受到国家、社会、学校无偿资助的同学必须承诺完成规定时间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以我校物联网工程学院为例,获奖受助学生按类别组建了“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资助义务工作团”,在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下,开展各项志愿服务类活动。“国家奖学金先进事迹报告团”工作内容主要是宣传获奖同学先进事迹,与新生转型教育、本硕博论坛等系列活动相融合,举办系列报告会,展示国奖获奖同学风采,介绍他们的学习经验。“国家励志奖学金帮扶小组”工作内容主要是通过朋辈辅导,让励志奖学金获奖同学与学习困难的同学自愿结对,与党员“1+1+1”活动和“学业辅导员”制度相结合,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成绩。“国家助学金志愿服务队”工作内容主要是协助学院或其他相关部门进行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资助义务工作团”是除国家奖学金、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外,获得其他资助金的同学必须参加的团队。凡申请各类资助金的同学必须按要求做满相应义务劳动工时。这些义务劳动可以是学院指定的,也可以是自己申请的。以上团队全部由资助服务中心统一管理,每次活动派专人记录考核备案,每学期小结,一个学年做一次总结评定,评定结果作为下一学年各类资助金评定的参考。通过这些团队工作,将受助学生的感恩之心充分唤醒,更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回报意识。

3建立爱心基金,保证无偿资助金的循环性和持续性

爱心基金是各高校践行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一种创新模式,是由大学生个体和学生工作者共同组成的一种互公益组织,秉持“取之于生,用之于生”的原则,努力为经济困难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例如宝鸡文理学院在贫困生获得无偿资助时,监督其签订承诺意向书,承诺其完成学业走向稳定的工作岗位后,向学校捐赠爱心款,数量不低于其曾经在校获得的无偿资助金。这笔爱心基金不仅减轻了学校的资助压力,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无偿资助金额的循环性和持续性,也使一些学生克服了依赖心理。尽管这个基金的资金来源靠学生自觉性、诚信感恩的情怀,可能会遇到学生不能践行的困境,但未尝不是一种解决无偿到有偿的探索。又如,燕山大学“希望基金会”,学生可自愿加入成为会员,有向基金会借款的权利。每学期会员必须储蓄一次,数额不等,下限20元,毕业时一次性返还。基金会由辅导员专人负责,监控资金的周转,以保证基金的正常回收和最大限度地流通。当会员特别是贫困生遇到生活困难或遇到突发事件时,都可以向基金会借款,以解燃眉之急。借款学生可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还清借款,一般每个学期清算一次,遇有特殊情况基金会可视其情况准许其延期还款或适当减免。除此之外,会员们每学期还组织参与许多公益活动,用感恩的心态服务社会、奉献社会,不仅使受助对象感受到了温暖,也感染了周围的广大师生,使更多人理解、支持并参与其中。资金来源除学生储蓄款外,师生和社会捐款、各项有组织的劳动创收也是基金会的重要资金来源。[5]

通过以上实践,在资助过程中把经济资助、能力锻炼与责任意识、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变无偿性资助为有偿性资助,使救济性资助成开发性、扶持性、循环性资助,全面推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

总之,如何更好地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与育人问题,不仅关系到贫困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社会稳定。高校资助教育工作必须以学生为本,顺应资助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不断研究新的工作措施和方法,切实做好贫困生资助育人工作,努力推动我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海英,邱伟青,等.完善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初探[J].新西部,2009(16):182-183.

[2]陈洁,贾平,等.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模式新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9(9):74-77.

[3]赵艳,唐晓育.地方高校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走向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15-116.

第6篇

__共有14个地级市1605个社区,随着__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逐渐承担了越来越多的社区管理、服务职能并且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日前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成为社会稳定、经济稳速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共青团__区委、__青年志愿者协会顺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党政大局,从群众急需处着手,组织青年志愿者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项目化运作,规范化管理,长期服务社区群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构建和谐__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据统计,1995-20__年十年间,社区志愿者人数达41万人,72.7万人次参加服务,服务时间416.5万小时,志愿者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诚建设和谐社区,促进了社区的政治民主建设,繁荣丰富了社区文化,创造了安定文明的社区环境。

一、"一助一"结对,扶助社区弱势群体

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区除原有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外,又出现了下岗职工、进城务工青年、社区困难家庭等弱势群体。扶助社区弱势群体,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成为社区青年志愿者志愿服务的首要选择。

1.与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本文来源于文秘站 --文秘站网,帮您找文章]结对扶助。社区五保户、残疾人一直是志愿者的帮扶对象,志愿者与之结成"一助一"对子,在情感上给予细致入微的关怀,在生活上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从帮助更换电灯泡、买菜扛米,到节假日的慰问、共同过节,志愿者与所帮助的老人、残疾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20__年团__区委开展了"百万志愿者助残行动",大力推动了残疾人社区康复、就业服务、文化生活、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无障碍环境工作的开展,为全区20多万残疾人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据统计,从1995年至20__年,共有7.4万名青年志愿者在助老、助残领域提供了16万人次的服务,服务时间98.5万小时,"一助一"长期结对6.2万对。

2.开展社区"心手相连"活动。经济转轨时期,各种思潮并存,良莠混杂,为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志愿者与社区未成年人开展"心手相连"结对活动。志愿者经常关注未成年人,特别是着重关注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劳动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和有不良行为或存在不良行为倾向的未成年人的成长状况,通过家访、心理辅导、学习辅导、生活扶助等方式为未成年人解决实际困难,用爱心关爱未成年人的成长,用真诚帮助他们确立自信心、自强意识和进取精神。

3.为社区困难群众、进城务工青年扶贫济困。在实现劳动就业方面,社区志愿者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渠道,为下岗职工和进城务工青年举办劳动技能培训、法律知识讲座,并帮助联系岗位、推荐就业,如钦州市东风社区志愿者经过不懈努力,促成社区内30名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在接济社区困难群众方面,志愿者积极参与"爱心超市"建设与管理,主动募集接收捐赠物品,对捐赠的物品消毒、检测安全性能并登记造册,整齐排放在"爱心超市",由社区困难群众根据需要领取。在20__年一年的时间里,全区已建立"爱心超市"60多家,收到社会各界捐赠款物70000多件,折合人民币过百万元,发放物品近40000件,帮助困难家庭5000多户,受惠群众近20__0人。__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在南宁市江南街道五一中社区调研时,对五一中社区的"爱心超市"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创举",是居民之间、社区与社会"感情交流的平台、爱心奉献的平台,社区和谐的纽带、道德教育的课堂"。

二、"面对面"宣教,帮助社区特殊群体

__毗邻金三角,涉毒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在社区内此类群体与刑满释放人员因被歧视及难就业,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志愿者通过关怀、宣传教育、帮助就业等方式,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回归社会。

1.开展关怀活动。社区志愿者平等地与涉毒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刑满释放人员交往,根据交往对象的具体情况,提供免费医疗体检、法律咨询、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生活物品接济、联系就业等服务,帮助他们及家人克服生活困难,取得了他们的信任。

2.进行"面对面"宣传教育。在为涉毒青少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刑满释放人员提供关怀服务的同时,志愿者也对他们进行了思想道德、法制、禁毒和艾滋病预防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远离以前不良的生活方式,抛弃对社会的冷漠甚至仇视的态度,重新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在志愿者的真诚关怀和耐心教育下,许多涉毒青少年、刑满释放人员深受感动,纷纷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与过去决裂的决心。南宁市燕子岭社区10名吸毒人员志愿担任同伴教育宣传员,在他们的吸毒伙伴中宣传禁毒知识和预防艾滋病知识;玉林市南观社区23名刑满释放人员在接受志愿者帮教后,无一人重新犯罪。志愿者还以"青春红丝带"志愿者小分队的形式对社区群众进行了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宣扬"我们的敌人是艾滋病病毒而不是艾滋病患者"的理念,改变了社区群众对艾滋病人和HIV感染者的恐惧心理和歧视态度,营造了宽容友爱的社区氛围。

三、"手牵手"共建,构筑和谐社区

社区志愿者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等理念,提高社区群众参与意识,吸引他们与志愿者一起服务社区,联手共建和谐社区。

1.提高思想觉悟,参与精

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志愿者积极在社区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科普知识讲座、科普文艺表演、播放科教片等志愿服务,旗帜鲜明地反对迷信,反对,在社区营造了崇尚科学、文明的深厚氛围。在选举人大代表的时候,志愿者在社区积极宣传《选举法》,激发社区群众的选民意识,鼓动他们的参选热情,并在选举日协助选举的开展。

2.提高卫生意识,参与社区环境美化建设。志愿者利用社区板报栏、电教室等场所设备,宣传传染病预防、生理健康、计划生育等卫生保健知识,并开展"你扔我捡"清扫垃圾活动,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卫生意识和知识。非典时期,志愿者不分昼夜奋战在社区,清扫卫生死角、消毒、分发防"非典"宣传资料,废寝忘食,赢得了社区群众的交口称赞。志愿者还在社区发起了绿化运动,划定"志愿者绿化责任区",看护草坪,照顾树木,提高了社区群众的环保意识,共同美化社区环境。

第7篇

巾帼志愿服务事业是一项伟大而崇高的事业,它凝聚着群众的力量,传递着人间的真情,倡导着文明的新风。它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期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载体。

该同志从事妇联工作以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始终不渝地执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热爱妇女儿童等公益事业,积极主动参与巾帼志愿服务活动,积极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利,身体力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能遵守相关规章制度,服务热情、高效,同时不断推广巾帼志愿服务者典型,加强宣传,推动“实施方案”的贯彻实施,巾帼志愿者在全镇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该同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参加全镇招商引资活动,为新办企业腾龙纺织品有限分司吸纳女职工65人。作为镇妇联主席,和镇劳动办、成教中心联合聘请市职教中心教师,举办农村劳动力适用新型技能培训班,并为200多名妇女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组织妇女干部与镇老干部结成工作组,合力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帮助流向社会的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振兴西团经济作了应有的贡献。组织全镇农村育龄妇女3325人到鼓楼医院免费体检,治疗康复率达98%。每年“三八节”期间,组织巾帼扶贫帮困志愿者服务队通过培训,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国家有关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通过这些培训,志愿者服务队成员的政治素质和劳动技能获得了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本领也得到了增强。每年通过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参加公益慈善活动,资助贫困大学生、孤残儿童、留守儿童等共计40人,并资助子宫癌患者季女士、白血病患者陈雨等,所从事的志愿服务项目受益面大,在当地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充分发挥妇女在全镇经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第8篇

论文关键词:志愿服务,高校共青团,育人



一、志愿服务在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是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储备库,志愿服务在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在内容上,志愿服务是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践中,志愿服务在高等学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从多方面进行体现。志愿服务是一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载体,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在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中有着重要作用。



(一)共青团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学校崇高的使命和根本的任务是培养人。高校共青团工作在学校办学、培养人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缺的重要作用,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根本职责是育人,主要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吸引、凝聚、激励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在一定意义上说,高校共青团工作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关系到学校核心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



学校办学,育人为本。一般认为,高校育人主要是对学生教化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具体说有五个层级的目标:一是具备必须的专业知识;二是构建相对合理的知识体系;三是具备比较全面的素质;四是拥有良好的品德;五是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在这五个层级的育人目标中,专业知识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就不会有良好的知识结构,这是毋庸置疑的。知识结构培养主要依靠第一课堂的学习训练,而课堂知识的传授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的教书育人、师德师风对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是至关重要的。同时应该看到,这五个层级的育人目标不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而且每个育人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实践教育这一环节。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至理名言说的就是实践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集中地反映了他们的知识学习、掌握和应用的程度,体现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素质的水平。因此,依托第二课堂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教育培养、引导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高校全面实现育人目标同样也是至关重要的。对此,高校共青团各级组织负有十分重要的使命与责任。



目前,高校共青团组织主要通过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举办“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大学生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渠道来实现育人的目标。但在新的形势下,青年价值观的变化,使得一些传统的共青团工作方式难以有效地发挥其育人作用。而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多层次、参与面广的社会服务活动,其志愿性、实践性、创新性的自身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能引领广大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换为主动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体验自我价值实现,深受大学生欢迎和乐于参与。组织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也正日益成为高校共青团组织实现其育人目标的重要方式。



(二)志愿服务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对青年志愿者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青年志愿者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2008年5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誓师大会上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刑事诉讼权利、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高校志愿服务是在共青团组织的指导下,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鼓励、组织大学生参与校内外的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把握服务主题,拓宽服务空间,丰富服务内容,激活服务思维,展现精神风貌,体现时代特色,使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了解国情的最好学堂、磨练意志的火热熔炉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概而言之,志愿服务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弘扬志愿精神,为他人服务、为社会奉献,有助于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自身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责任,加速其成长成才并适应、融入和奉献社会的进程。



2、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能够使大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和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还需要全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和不懈努力,激发自身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3、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同时,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并通过加强学习,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促进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4、通过参与志愿服务,能够使大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学会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学会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同时通过与社会弱势群体的广泛接触与尽力帮扶,增进同社会不同阶层的了解与沟通,在奉献中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在服务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共同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总之,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是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广大青年学生通过志愿服务实践的广阔舞台,服务社会,提升能力,增长见识,开阔眼界,提升境界,不仅有助于自身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帮助自身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且也有助于大学生包括社会实践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二、高校共青团创新志愿服务做好育人工作的路径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重要讲话中深情地强调,“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年学生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党和人民对包括广大青年学生在内的全国青年寄予厚望。”在致全国青联十一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二十五大的贺信中又用“以坚定远大的理想励志前行,以孜孜不倦的精神求索新知,以高尚美好的情操培育品德,以锐意创新的激情投身实践,以艰苦扎实的奋斗成就人生” 这“五以”寄语青年。高校共青团各级组织要站在党对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要求的全局高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责任感努力探索、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扎实而富有成效地做好育人工作。



(一)弘扬志愿精神,培育大学校园志愿文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2008年9月,中央文明委对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了总体部署,党中央把共青团组织倡导实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上升为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标志着我国志愿服务工作呈现出新的格局,为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高校共青团要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围绕党政工作大局,把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心谋划,狠抓落实,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资源,用时尚、方便、快捷的元素做好宣传,普及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服务文化,用精神时尚吸引和凝聚青年大学生,使志愿服务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成为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为青年大学生积极踊跃投身志愿服务事业营造良好的氛围 。



(二)充实教育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争取学校党政的支持,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把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开设志愿精神理论课,把课堂教学与学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参与志愿服务作为学生成绩评定和素质拓展学分的考核项目。引导大学生将志愿服务作为立志修身、成长成才规划的重要一课,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参与志愿服务实践,弘扬志愿精神,使志愿精神内化为大学生的一种品质,再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展示出来,提升青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和知识能力品质的水平。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强自身建设。高校共青团要把中央文明委的统一部署和上级共青团组织要求的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探索完善适合本校特点、彰显本校特色的志愿服务工作体制机制。重视自身建设,加强青年志愿者组织建设,夯实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发展基础,规范对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管理,不断吸收接纳新的志愿者成员,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同时,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强化其服务意识,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结果存入志愿者档案,充分发挥青年志愿者“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要特别重视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中表达出来的内心精神追求,进一步激发、调动大学生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内在的积极性,防止出现志愿服务“行政化”、志愿者“被志愿”的现象。



(四)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新途径。坚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和社会发展进步大局的需要找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切入点,思考、谋划和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效。要与时俱进,不断拓展实践空间,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在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开展中,既可以开展一些日常性的活动,如:义务劳动、美化绿化校园、校园安全志愿岗等活动;也可以根据时政开展具有应对性的活动,如:大学生“一对一”帮扶、关爱农民工子女以及服务于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一些长效性的品牌项目,如: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以及大学生“四进社区”活动等等,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各种有益的积极作用。



(五)加强总结表彰,不断推进志愿服务的新跨越。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基于良知和责任,利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等资源,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行为。要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总结,发现典型,表彰先进,树立榜样,营造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争当志愿服务先进的良好风尚。通过挖掘和宣传志愿服务的优秀典型,弘扬志愿精神,不断把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推向新水平。



“日月无穷已,江山待后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成长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富有成效地做好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是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是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的一项崭新的时代课题,可以相信,它也一定是高校共青团的一项大有希望、大有可为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共青团中央组织部.《基层团干部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0

[2] 共青团江苏省委员会.《关于构建江苏省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工作体系的意见》[N].2010-10-15

[3]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N].2009-12-3

[4] 王伟伟.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J].淄博师专学报,2009(3)

[5] 王耀宗. 探索高校共青团育人工作新途径 [J] .家教世界.2012(12)

[6]陈成文,高小枚.从志愿精神的功能看北京奥运青年志愿服务[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第9篇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开展以“践宗旨、创文明”为主题的党员志愿服务月活动,是强化党员践行宗旨意识、构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的有力举措,也是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局党组高度重视“践宗旨、创文明”党员志愿服务月活动,为开展好本次活动,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活动的安排。同时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由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制定活动计划,落实责任目标,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

二、结合实际,积极开展志愿服务

1.开展党员教育。在6月30日,“七一”来临之际,我局党组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由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同志给全体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精彩生动的党课,并带领大家重温了入党誓词,增强广大党员的党性观念,激励广大党员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2.开展志愿服务队进社区活动。根据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关于深入推进在职党员到社区(村)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群众活动的通知》(组通[2016]18号)要求,我局党组主动与各社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接,积极组织党员志愿服务队到社区(农村)开展各项服务活动。

党员志愿服务日上午,局党支部书记、局长同志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到文庄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义务劳动。大家冒着酷暑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劳动,清除了社区院内垃圾杂草和卫生死角,为社区的群众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文明环境,受到了社区居民的称赞和欢迎。下午,同志接着带领全体党员干部深入文庄、文坛两个社区开展档案帮扶志愿活动。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给文庄社区、文坛社区各赠送了一套档案柜和一批档案用品,便于日常档案管理;二是对其进行档案“一对一”帮扶,切实提高基层的档案管理水平。

组成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二中、中学进行档案业务指导,促使他们的档案管理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

同志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深入龙塘镇龙塘社区、龙光村委会、龙富村委会、龙新村委会以及大坡镇树德村委会、甲子镇益新村委会共6处开展档案帮扶志愿活动。分别给他们赠送了一套档案柜和一批档案用品,并在现场进行档案归档整理“一对一”指导,向基层档案管理人员传授档案理论知识,手把手指导文书档案整理技能,为推进基层的档案基础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总结经验,提高认识

通过此次党员志愿服务月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增强了我局党员服务基层的意识,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们会继续总结经验,将“一对一”帮扶、到社区(村)开展志愿服务群众等活动当成一项长期工作来抓,建立党员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以实际行动树立了党员这支队伍的良好形象,发挥党员志愿者在服务群众、服务社会、促进和谐方面的作用。

第10篇

一、我自愿,我劳动,我快乐为了增强进社区活动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教育效果,让第二批志愿者能够在实践中尽快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力所能及地为社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解决困难。为此,我系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服务队安排了一次进社区义务劳动活动。

活动前期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和动员工作。活动中,志愿者们都表现出色,大家以 “我自愿,我劳动,我快乐”的精神面貌去完成此次活动。志愿者们带着垃圾袋,分散到我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周边道路和人民社区里的小巷子中。他们你拿袋子,我捡垃圾,配合得相当默契;有的拿着自制的钳子--两根树枝,穿梭在路边花坛中,将那深藏其中的脏物一个不漏地“揪”了出来;有的志愿者干脆直接用手捡拾起垃圾。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这次活动引起了居民们的注目,纷纷对志愿者们表示了赞许。

相信通过此次活动,会为人民社区的居民们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也会让志愿者们提高对自己的认识,学会用爱心去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用热情去传播卫生保洁理念,用行动肩负起环保的重任,共同营造整洁、美观的街道环境。

二、绘低碳生活,建美好家园在20xx年春日融融,万物复苏之际,我系大学生志愿者与人民社区牵手,展开新春低碳环保大宣传,让转眼即到的春天散发着更清新、更诱人的芬芳魅力,让低碳走进我们的生活。此次活动不仅给社区儿童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体验自我的空间,从小培养他们的低碳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成长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新一代,而且通过此次活动,引起社区居民对碳的关注,能更好、更自觉地减少碳的使用,做一个享受低碳生活的文明人。

本次活动地点在人民社区服务中心,参与活动的主要为社区的30位小朋友。所有小朋友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他们喜欢的生活状态,并将它们的作品在我院进行公开展览宣传。此次活动积极地宣传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很好地引起居民们对低碳生活的重视,努力创造低碳生活。

三、增强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为贯彻落实“增强安全意识,培养自我保护能力”为主题的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我系志愿者围绕安全教育这一主线,以人民小学为据点,在小学生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安全知识深入到小学生的心中,进一步提高了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意识和素质。

在安全教育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通过列举示例让小学生和家长一次又一次感受安全隐患的真实所在,深刻认识到危险就在身边,不可马虎大意的道理,对于如何遵守交通规则、远离铁路、不和陌生人说话、上下课中的安全都全面细致的讲解,真正让安全教育课发挥其实用的效力。

在发放宣传图片中,向小学生和家长讲解安全知识,并引导小学生过马路,教育他们根据红绿灯指示过马路,不可横穿马路。提醒家长们要关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意外事故的发生。

这次的安全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安全教育活动过去了,但安全工作将贯穿于我们日后的日常工作中。

四、参与社区管理,为社区人民服务1、协助居委会对社区内的出租屋和常住户的户主名和水费扣费帐号进行电脑登记、整理、录入、核对,以完善社区的垃圾费扣缴工作,在义工们的帮助下,此项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且效率也非常高,得到社区领导的好评。

2、到辖区内工商业区派发督促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的有关宣传资料,以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工作。由于本社区辖下商铺较多,资料单派发是一项很烦琐的工作,在几位志愿者的帮助下,为居委会工作人员减小了不小压力。

3、协助居委会工作人员检查商铺法律证件,严查三无商铺,督促新开商铺尽快办理相关证件。由于人民社区地处市中心商业繁华区,人员混杂,不利管理,志愿者们安家安户地检查,居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努力为广大居民创造取稳定有秩序的生活。

4、协助计生办、治保会等整理文件:繁琐复杂的文件经过志愿者们一一整理后,文件清晰可见,方便以后对资料的查找、检查,从而缩短查找资料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近半年的“大学生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中,我系志愿者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把它作为自己积极实践、接触社会、服务社会的一个宝贵机会,我们表现出的志愿服务的精神深受人民居委会和社区居民的好评。在接下来的暑期及以后的时间里,我系志愿者将会以同样饱满的热情,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更好的为人民社区服务。现将活动计划安排如下:

一、开办小学生英语培训夏令营和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1、小学生英语培训夏令营(1)方式:立足于课文内容,设计出一些能激趣、导趣的活动形式,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目的:强调英语课程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将学习变成学生自觉、自愿、高兴的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2、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1)方式: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通过道德案例分析,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游览淮安大学城,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2)教学目的:目前未成年人虽然物质生活优越,但缺乏丰富多彩的暑期文化生活,影响身心健康。对这些未成年人,尤其是对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可端正孩子们的学习态度,养成乐观向上的生活习惯,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我国目前正备受世界瞩目的一年。本次活动利用出黑板报,播放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影片,制作、发放宣传手册,重点住户重点宣传等手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周活动。要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制宣传教育,广泛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把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传到当地居民中去,不断增强居民的爱国意识和法律意识,让大家知法、懂法、守法,提高他们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法制观念,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三、问卷调查,了解居民需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小区的情况,使我们开展的活动更加符合社区居民的需求,我系志愿者将对社区居民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希望通过本次问卷调查,社区居民能给我们提出建议和要求,让我们了解他们的真正需求,确定为他们服务的方向与重点,尽自己全力更好地为社区做贡献。

四、积极配合完成社区居委会安排的各项任务大学生进社区活动体现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宗旨,我系志愿者们表现良好,有目共睹,得到社区居民和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最重要的是,通过活动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提高了他们的素质,还增强了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们会把近一阶段得到的经验认真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将来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

为充分发挥志愿者参与社区建设的作用,积极整合社区志愿者队伍,并根据个人身份和服务特长,组织成立了退休党员志愿服务队、在职党员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社区文体志愿演出队等多支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20xx年开展活动情况如下:

一、以“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目的,广泛组织开展多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在退休党员服务队中,广泛开展了社区思想政治宣传、民事纠纷调解、关爱未成年人、社区治安协管、社会环境监督、不文明行为监督。社区文体志愿演出队充分利用广场空地的场地优势,坚持为群众排演扇子舞、秧歌、太极拳、健身操等文体节目,目前,参加团举办的各种文艺演出。

二、社区巾帼服务队开展服务工作情况1、x月x日在老年活动中心开展各项便民服务:

(1)政策、法规、社保、医保等方面咨询;

(2)免费为居民测血压、血糖,

(3)免费理发;

2、x月x日社区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慰问孤独老人,为她送去了一袋大米、5公升清油并帮忙整理院子里的杂物。

3、x月x日社区巾帼服务队组织围绕“净化环境、美化家园”这一主题,在社区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志愿者一边捡拾废弃塑料袋,一边向路人宣传 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到社区低保师文化家帮她打扫了室内外的卫生,还她修好了自来水管。

4、x月x日,母亲节,社区巾帼服务队组织以“喜迎奥运、关爱母亲、共创和谐、分享幸福-为贫困母亲献爱心”为主题的活动,慰问了5名贫困母亲。

5、x月x日众志成城献爱心活动,社区志愿者捐款x元。

6、x月x日、x日两天,社志愿者服务队把社区办公室内、外近300平方米环境卫生彻底擦、洗,又从家中把自己养的鲜花送到办公室,使办公室内外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

第11篇

基金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1402028C);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D/2016/01/50);南京邮电大学引进人才项目(NYS213012);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JS-XKT1613);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 (JG01815JX92);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校级规划重点项目;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2017JYDJ-YB002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陶新宏(1973-),男,合肥人,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近几年来,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发展迅速,服务内容和领域不断丰富拓展,服务效果得到了社会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广泛开展志愿服务”[1]的指导思想,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2]的战略任务。随后,中央和地方相继颁发了《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等诸多相关规定①,国内也发起成立了不少全国和地方性的志愿服务组织。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3]。事实上,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精神与公民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的融通性,使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提高公民道德素养、培育社会新风尚的重要抓手。阐释志愿服务及其精神,探讨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在目标上的一致性,呈现二者在功能上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服务作为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和彰显人生价值的实践载体功能,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志愿服务及志愿精神

1.志愿服务的涵义。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因为受到地域、历史、政治和宗教等因素影响,人们对志愿服务在理解方面有些许差异,但其主体内容和特征是基本相同的。《全球志愿者宣言》认为,志愿者行动是一种具有非凡创造性的力量;《联合国志愿者年宣言》指出:“志愿服务是个体为了增进邻人、社区、社会的福祉而进行的非营利、不支酬、非职业化的行为。”[4]并号召在全世界范围内倡导志愿精神与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有国内学者认为,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服务的活动”[5]。

志愿服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诸如,环境保护、扶贫开发、社区建设、应急援救、大型赛事以及海外服务等方面。志愿服务的目标是利用个人的时间,以自己的善心、资源、技能,为他人、社区乃至社会提供公益性的服务。现代意义的志愿服务是从西方国家发端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经历了初始阶段、发展壮大和日趋规范阶段。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外志愿服务活动起步早、规模大,其良好的社会效益越来越受到诸多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它们已经步入系统化和?范化的良性轨道,并且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运作机制。事实上,这些国家的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强化公民道德教育与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方式,广大公民不仅具有志愿服务意识,而且能自觉参加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我国志愿服务发展较晚,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先进经验,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志愿服务模式至关重要。

作为一种社会公益行为,志愿服务的特征显著:一是自愿性。志愿服务是一种个人或组织的自愿、非营利性行为,不具有强迫性。志愿者自愿花费个人时间与精力,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爱心帮助他人、奉献社会。二是无偿性。志愿服务活动不是以追求物质报酬为目的,不应该受金钱或利益的驱动,而是在不计报酬的情况下尽己所能地奉献爱心。当然,志愿者可以获得一些诸如餐饮和交通等微弱补贴,以弥补在志愿服务中投入的成本。三是利他性。志愿服务是自愿付出时间、技能和爱心,为他人和社会谋福利是其追求目的,因而具有利他主义动机。但是,志愿服务在助人过程中也会获得自助,在利他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精神境界和声誉。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志愿服务的功能日趋显著,它开始逐步以社区性、专业性、专项性等形式展现,呈现出制度化、法制化、社区化、全民化和生活化等发展趋势。基于志愿服务的特征和实施效果,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环节和措施,其在社会资源的动员和利用方面的实效性已为各国关注和重视。在我国,志愿服务不仅逐步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力量,也成为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抓手。

2.志愿精神的内涵。精神力量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志愿精神是体现于志愿服务中的精神特质,为志愿服务提供精神动力,是志愿行动的灵魂。作为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态度,志愿精神已经成为个人对生命和社会价值积极追寻的内生动力。联合国前秘书长科菲?安南在“国际志愿者年”(2001)的启动仪式上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经过多年的实践与发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广泛认同的志愿精神的凝练表达。

实际上,志愿精神作为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组成部分,必然以社会历史所积淀的深厚道德文化为基础。我国古代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的行善积德主张、墨家的兼爱原则以及佛家的慈悲观念等传统文化基因,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扶危济困、团结互助以及乐善好施的民族品格。这些优秀民族特性对于志愿精神的凝练和倡导起到根本作用。志愿精神决定了志愿服务的生命力与影响力,它是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动力。近些年来,我国的志愿服务蓬勃发展,开展形式丰富多样,志愿服务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志愿精神逐步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同,“帮助别人,快乐自己”逐渐成为社会共识并融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当前,志愿精神和所承载的价值有利于重塑社会道德,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辅助。培育志愿精神必须将其贯彻于志愿服务的各个环节,使精神浸透到志愿服务的内在机理中。惟其如此,才会使志愿服务充满精气神而富有生命力,全社会的志愿文化才能自觉兴起,志愿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在21世纪末,公民服务可能会像今天的教育、就业和兵役服务一样平常和被普遍接受。”[6] 二、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通性

1.志愿精神与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致性。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核心的志愿精神,不仅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生命力,也反映了人类的道德良知。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志愿精神唤起了民众内心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进而使人们逐渐摆脱物质利益的精神枷锁,回归社会道德。实际上,“志愿服务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7]现代志愿服务倡导:“以阳光心态面对人生,以辛勤劳动创造生活,以感恩情怀融入社会。”[8]这种倡导积极心态、辛勤劳动和感恩的志愿服务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断增强社会成员尤其是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引导青年将志愿服务中体验到的“我奉献、我快乐”的感受逐渐转化为道德实践,并强化对道德与价值的信仰。在这种合目的性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体验下,人们会产生强大的内在动力投身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创造更大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改善他人的生活,乃至改变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这些行为能让志愿者的生活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变为对他人有意义,从而实现了志愿者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事实上,不管是学校还是社会组织实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也是指导和帮助学生或者成员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鲜明的荣辱观和较高道德水平,做一个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人,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因此,志愿服务活动的宗旨及目标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二者都是培养社会成员树立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奉献他人和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应该强调的是,志愿精神应该成为我国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纳入到整个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可见,志愿精神与倡导思想道德教育是相融相通的。志愿者在志愿服务中形成共同价值与追求的过程,也就是对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理解、认同和践行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真正外显于行。深刻把握志愿服务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密切关系,有利于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改进社会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志愿服务活动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人们的思想道德的养成,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实践。志愿服务能够有效促进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善,是提升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途径。通过志愿服务的实践活动,既可以回报社会,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也扩宽了社交圈子,锻炼自己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志愿服务能够唤起人类心灵深处最纯净的道德良知,这种良知与情怀是支撑志愿服务事业最重要的精神支柱。”[9]

志愿服务往往是群体服务活动,这种群体性必然要求志愿者之间关系融洽,这就促使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和团结合作。实际上,经常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在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团队协作、互帮互助乃至组织能力等方面都会有很好的提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往往使思想道德工作更加富有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志愿服?帐谴笱?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10]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要加强课堂教育的深度,更应重视和发挥志愿服务实践教育的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与“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此外,志愿服务能够使被服务对象发生向好向善的变化,可以提升志愿者内心的自信心、满足感以及正能量,使其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或者书本中所学的思想道德理论的价值内涵,从而纠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并强化正确的“三观”,促进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近些年,国内出现的“郭明义爱心团队”和“本禹志愿服务队”等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已经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近日,“武汉一独居老人生病,儿子千里之外请志愿者代为行孝”的事件[11],引起了关于空巢老人和志愿服务的热议。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的志愿者轮流陪护老人,用志愿行动传递爱心和善心的善举广受赞誉。事实上,志愿服务蕴含着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等公共精神和价值观念,既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题中之义,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现实反映。

3.思想道德教育推动志愿服务进一步拓展。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性行为,必然需要道德进行调整。由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来维持与他人、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实际上,对于志愿服务中志愿者行为的规范与调整,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的思想理念、内心信念和精神境界。因此,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提高公众的志愿服务意识,也能直接影响到志愿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兴起了多年,但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持续性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如此,少数志愿服务组织者缺乏志愿精神、“官僚主义”较为严重、不尊重志愿者及服务对象,部分志愿服务缺乏相关培训,志愿者缺少思考和交流,导致志愿活动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追根溯源,出现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就是志愿服务组织过多关注外在之“践行”,忽视内在之“德教”,缺乏对志愿者进行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志愿服务的管理者、组织者及参加者如果不能真正领会志愿精神,思想上不能做到统一,没有正确有效的指导措施,不仅会影响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也必然会导致社会民众对志愿者乃至志愿服务的不良评价和态度。

此外,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不能排除有个别学生存有功利化的动机和目的,诸如,寻求新刺激、赶潮流、追时尚、获取在群体中的地位,等等。这种缺乏真诚的志愿理念行为,往往会影响服务效果,弱化甚至有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活动在服务对象乃至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因此,我们如果在相关的培训或者活动中,能够及时进行理想信念、社会责任以及荣辱观等方面的思想道德教育,这种功利化的动机和目的或许就会转变为真正的志愿服务理念。由此可见,适时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有效纯化志愿服务的动机,促进志愿服务的顺利开展,也能树立志愿服务良好的社会形象与声誉。 三、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双向促进动的良性互动关系。一方面,深化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弘扬志愿精神,促进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开展,提升志愿服务的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既拓宽思想道德教育的路径,也加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当前,志愿服务已经成为我国创新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常态化和制度化的志愿服务离不开思想道德教育的浸润,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提升也有赖于志愿服务这一实践载体的落实。

应当强调的是,参与志愿服务工作不仅能奉献爱心帮助他人,实现有意义的人生价值,也能够使志愿者获得友爱、成长和成就感,使得自我身心愉悦和精神满足,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并进行相关研究,将会带动和动员更多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事实上,“美国志愿者队伍的良好发展现状,与美国学者对其不断的研究,并提出招募、管理的建议不无关系。”[12]因此,积极探讨思想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不仅有助于增强人们的志愿服务意识,弘扬志愿精神,也能让人们在实践志愿服务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思想道德的价值与力量,使志愿服务成为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这无疑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增强当代中国社会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第12篇

摘 要: 博物馆是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博物馆广泛的服务对象中,高校大学生是比较特殊的一个社会群体。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特色鲜明的文化服务是当代博物馆的应尽职责,亦是针对高校专门教育的重要补充。本文从开创馆校共建合作平台、建立和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为大学生提供多元化服务等方面进行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 博物馆 大学生 志愿者 教育 服务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密切合作,共同推进和实践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承载和实现新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精英。现阶段博物馆日益重视对大学生的特色文化服务工作,逐步构建起科学文化素质共建文化教育合作平台,引导和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承担起多元化服务的使命。

一、构建和完善馆校共建教育合作平台是基础

博物馆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向公众开发的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机构,被誉为人类文明的宝库。博物馆融入公众,成为现代教育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教育体系的特殊资源和阵地。现代博物馆既凝聚了先人智慧之精华,又展示着人类现阶段在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它能让受教育者益智励志、借古博今,也可以激发受教育者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及公众的责任心与自豪感。它作为非正式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极大地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并提供了不同的学习、交流及职业素养养成方式,提高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作为博物馆的主要社会职能之一,博物馆文化教育功能日益受到文博界和教育界的重视,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还日益成为校外教育、职后教育的开放式教育场所。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与博物馆的共建文化教育合作成效显著,以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等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经验。笔者以为:现代博物馆应加快建立和完善馆校合作平台,尤其针对大学生群体,应秉持“立足本馆实际、突出鲜明特色、创造优质品牌”的先进理念,全方位开展大学生群体的社会文化教育与服务。

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传授知识、注重实践、培养能力和提高修养融为一体,有效推动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拓、团结合作精神的加强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我国各大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除了课堂,博物馆越来越受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青睐,已成为普及推广科学文化知识、有效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建设阵地。

开展高校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建立和维护馆校共建合作平台应是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博物馆与各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举行挂牌仪式仅从形式上初步明确馆校双方各自承担的义务与享有的权利,今后双方仍须在交流合作中加以具体细化和贯彻落实。馆校双方合作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博物馆通过招聘大学实习生、定向培养其专业技能等途径推动事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人才储备库;各大高校可以举办“校园文化周”、“博学大讲堂”、“艺术沙龙”、“文艺汇演”等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积极引进博物馆文化资源,通过校园传媒宣传、课堂教学、互动交流等多种形式最终实现当代博物馆与高校广大学生之间的“零距离”,最终让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充分感知和领略博物馆文化的力量、情怀与智慧,深切感受博物馆的魅力与奥妙,不断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最终提升其道德品质、人文素质与艺术修养。

构建和完善博物馆与高校紧密合作的文化教育事业,应加强双方合作、深化工学结合,进一步调动博物馆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双方各种资源由外延式利用深入到内涵式整合优化与提升,馆校双方深度融合,全程合作重点培养,既能着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益和质量,又可为当代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高素质智力支持。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是保障

博物馆志愿者是博物馆联系社会大众的纽带,志愿者的自愿、主动、热诚无形中能够提升博物馆的形象。博物馆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往往存在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青年大学生怀有强烈的实践兴趣、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能够为观众提供较满意的服务,进一步缩短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在博物馆中开展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不仅让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同时是改变和提升自我素质的过程。通过志愿服务,学生在服务他人中获得人生快乐、感悟人生真谛,让其超越单纯的自我利益、自私观念,培养人类互助发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观念和意识。志愿服务不仅对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且对他们的个性发展、行为发展、能力发展等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志愿服务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开发智力和能力的途径。在传统教育和劳动方式中,青少年的能力开发多数是被动和机械的,受到长辈、社会的督促、受到节奏和规则的约束。而在志愿服务中他们的投入及从中开发的潜能,适合自身的个性要求,更有利于其智力开发,从而更能让其认识新的自我潜能、自我价值,更能体验到奉献的乐趣。二是在博物馆感受着神州大地的文化魅力,认识到各民族的历史和先人非凡的创造能力,从而激发其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和责任感,提高和增强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甚至是进入灵魂层面的,能激发他们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赤子之心,落实到具体工作上则学会敬业爱岗、吃苦耐劳、乐于奉献、脚踏实地,塑造健康人格。三是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增加人际交往的机会,使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增进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四是提供实现自我管理的平台。志愿者自己组织管理,安排值班、策划活动、开展学习、团队合作等,使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通过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参观者的交流和沟通,培养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