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时间:2023-07-04 17:08:59

高校教学方法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成本會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2)0l-0084-04

成本會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主要核算商品生产、流通过程中发生的种种耗费。现代成本會计拓宽了传统成本會计的内涵和外延,成本會计的对象不仅包括产品生产成本、期间费用,还包括标准成本、责任成本等专项成本;成本會计的职能也有所扩大,由传统的核算职能向成本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转变。有著名学者指出,一个好的成本管理者,胜过一打经济学家。现代社會对成本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在校学生而言,由于缺乏企业实践,对工厂管理组织机构、生产组织形式等实践知识知之甚少,这些对于成本會计教师有效实施教学方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一、成本會计课程教学的特点和难点

(一)成本會计课程特点

成本會计课程计算方法多,公式多,计算量大。例如完工产品与在产品成本的核算方法共计有七种方法,如约当产量比例法、定额成本法、定额比例法等方法,每种方法教材都总结了一系列公式,死记硬背只能使学生痛苦不堪,而且公式记住了还不一定會做题;其次,成本核算的程序复杂,图表多。例如采用分步法核算连续型复杂生产企业的完工产品成本,核算方法有逐步结转分步法和平行结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中可以采用综合结转的方法计算成本,还可以采用分项结转的方法计算成本。但是采用综合结转的方法,虽然计算出了最终完工产品的成本,但完工产品成本中的各成本项目金额不清楚,不利于成本分析,所以有必要逆工序进行成本还原,目的是为了明确完工产品成本中各成本项目的金额及构成比例。而成本还原是一个非常麻烦的计算过程,成本还原时,数据的汇总和分配过程中會产生许多成本计算表,而且表与表之间有数字的引用关系,彼此联系,整个计算过程复杂,一不小心就會出错。

(二)成本會计课程教学难点

首先,从知识掌握角度看,学生对成本核算过程各章节内容和单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并不难,但相似知识点容易混淆,不會把各知识点融合成一个完整系统,“猴子掰包谷”现象严重;其次,从知识应用角度看,学生难以将成本會计所学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和类型的具体企业,不知道如何组织成本會计工作、如何进行成本核算并编制成本报表。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竞争日益激烈、背景复杂,生源素质参差不齐,生源的文化层次和学生自身素质偏低是客观事实,虽然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属于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出正常水平,但大部分学生都属于低分层次,甚至是迫于父母所逼来学校上学的。

其次,相当一部分同学有强烈的自卑感。民办高职院校的很多学生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这些大学生在刚刚踏进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认为自己是被高考所淘汰的,是高校录取中的最后一批,他们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实力,总是自己看不起自己,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不敢面对竞争。

最后,还有部分同学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作风疲沓。这些同学缺乏自我管理能力,不會合理安排时间,不懂得珍惜时间,“混文凭”的思想严重,甚至有个别同学自甘“堕落”,逃课、旷课等行为屡次发生。

三、成本會计教学方法探析

针对上述成本會计课程的特点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成本會计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除了与其他會计学专业课程有相同之处以外,还应有其特殊性:采用多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做到授课方式灵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学习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其次,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要求授课教师不忘“德育”教育,采用点滴“渗透”“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尽量不要采用训诫的方式,而是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授课老师的关切,理解体會授课老师的良苦用心。

(一)实践教学

通过走访生产企业的方式,组织学生亲自到面粉厂、造纸厂、汽车厂、机床厂等生产场所参观,使他们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形式、了解产品的生产技术过程,知道产品是经过哪些环节生产出来的,让学生充分了解教材中讲授的现代工业产品单步骤生产和多步骤生产两大类型。不具备条件的,教师要准备有关影像或图片资料,在课堂上采用多媒体进行播放、讲解,使学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有所了解。采用实践教学法,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比教师单纯的课堂说教讲解效用要大很多。

(二)引导跟踪式教学

传统的成本會计课堂教学,教师整堂课都在口干舌燥地为学生讲解教材表格中数据的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使学生容易厌烦,而且前讲后忘,拿到题仍然不會做,教师讲解的效果大打折扣;也有教师采用多媒体方式,虽然活灵活现地体现了数据间的勾稽关系、来龙去脉,但由于屏幕显示速度过快,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对于数据计算方法学生仍是一脸茫然,对于课堂练习和作业学生仍然感到困难重重。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须亲自尝一尝。为了破解教师难讲学生难学、教师前讲学生后忘的矛盾,笔者采用了引导跟踪式教学方法。采用此种方法,教师事前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备课时每堂课要精心准备2—4道课堂练习,并为学生设计好成本计算表格,清空表格中的数据,将其电子化,让学生打印或复印,整个一学期完毕,每个学生打印或复印的成本在两元钱左右。然后要求学生每人必备一个简易的计算器,团购价格大致在10元左右,也就是说每个学生花在本门课程的成本大致在12元左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个价格对于民办高职学生而言一般还是能接受的。准备工作就绪以后,教师每堂课只进行10~20分钟必要的计算方法讲授,其余时间全部给了学生,让其完成事先布置好的课堂练习。对于空白的表格,教师引导学生一行一行填写数据或者一列一列填写数据,在遇到难点时,教师及时点拨,整个表格完成后,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总结计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出现的失误。课堂练习刚开始,第一道题、第二道题可能會稍慢一些,第三道题、第四道题学生得“道”以后,计算速度大为加快。采用此种方法,教师讲授的时间大为缩短,可以腾出时间在教室进行巡回检查,甚至利用间隙进行个别辅导,从而了解学生本堂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课堂练习的“量”进行灵活处理,掌控授课节奏。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整个教室只听见“沙沙”的计算器按键声,犹如春蚕吃桑叶,给原本枯燥的课堂奏响了一曲美妙的音乐,让师生都体會到一种和谐的美感。有学生感言,通过练习才真正学到了“东西”。

(三)类“诊所式”教学

诊所式教学是把医学院临床诊断模式引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学中,是上个世纪60年端于美国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诊所式教学法是把课堂看作“诊所”、把教师与学生关系视为“医师”与“患者”关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有如下特点:首先,可以变学生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自愿学习;其次,可以变教师权威性、单向性演讲为师生平等、双向交流,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最后,可以变“满堂灌”为对症下药和有的放矢,使学生有效学习。诊所式教学法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教师也提高了教学技能,符合孔子主张的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也使教育达到了以人为本的境界。笔者在这里把诊所式教学稍加改造,所以称为类“诊所式”教学,可以达到同样甚至更高的教学效果。诊所式教学把学生视为“患者”,类“诊所式”教学把学生视为“医生”,让学生为教材“看病”。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教材中往往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差错,成本會计教材也不例外。在采用引导跟踪式教学法完成课堂练习后,笔者按照学生座次分组训练,让他们进行教材例题的讲解,要求讲清表格中数据的来源和引用关系,学生这时充当起“医生”,用刚刚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些错误数据或不妥当之处。有时笔者讲解过程中也“故意”出错,让学生去“诊断”,并给出正确的“处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帮助一些本来很自卑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也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归类教学

成本會计这门课程计算公式特别多,如果逐一记忆,学生的负担非常重。因此可以将性质类似的计算公式合并归为一个类别进行记忆和使用。例如原材料费用的分配、工资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外购动力费用的分配等等。每一种费用的分配教材都总结了一大堆文字公式,学生根本记不下来。但通过观察,虽然具体情况不同,但可以归属一类,即分配规律可以概括为找准受益对象、选好分配标准、将费用带回“家”。计算公式如下:

费用分配率=待分费用总额/Σ分配标准某受益对象应分配的费用=该对象的分配标准额(即受益量)*费用分配率

公式的分子就是我们要分配的要素费用总额,分母是与之相适应的分配费用的依据,即分配标准总额。“谁受益,谁承担费用”,把握住这个分配原则,费用分配率的意义是一个分配标准应负担的费用额,即该公式的意义是某个受益对象使用了多少分配标准,它应该负担的费用就是该分配率的多少倍。深刻领會这个公式以后,在各种要素费用的分配时就能运用自如了。

第2篇

关键词:高校;声乐集体课;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240-01

一、多元化

高等师范院校声乐集体课教学,首先呈多元化特点,这种多元化特点,又是多层面、多角度、多内容的。

其一,如前所述,由于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具有普通艺术院校声乐教学与一般高等师范院校其他专业的双重属性,所以它兼有“艺术性”与“师范性”的双重特点。

所谓“艺术性”,是指要使学生掌握声乐知识,具有声乐演唱能力。

所谓“师范性”,是指要使学生不仅自己会唱歌,还要掌握教学知识,学会教别人唱歌。

由此看来,这种多元化要贯穿于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始终,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的集体课,当然也毫不例外。

其二,由于受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决定,其教学也必然呈多元化格局,其中的集体课,同样如此。

众所周知,高等师院校声乐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进入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主要是歌剧院或歌舞院团),从事专业声乐表演工作或担任声乐教师工作;二是进入各级各类学校(大中专学校、艺术院校、师范院校、职业学院等),从事专业声乐教学工作;三是进入文化馆、艺术馆,从事群众业余声乐辅导工作;四是个体开办声乐学校、培训班,从事声乐教学工作。

因此,这就决定了高等师范院声乐教学授课内容的多元化与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而这种多元化特点,同样要在集体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例如,同是演唱艺术,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分别选定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大唱法中的任何一种,作为自己的主修课或文攻方向。教师也可以专业对口,即美声唱法的教师教美声唱法的学生,民族唱法的教师教民族唱法的学生,通俗唱法的教师教通俗唱法的学生。而高等师范院校的声乐专业,则要三种唱法全教,教师要一专多能,学生也要成为“多面手”。只有如此,才能适应毕业后多渠道就业方向之需。表现在集体课中,多元化的兼容特点就更为突出。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生那样的单一化、集中化。

其三,由于受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学生来源多元化的决定,其教学也必须呈多元化特点,体现在集体课教学中,亦当如此。

大家都知道,考入艺术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不仅对声乐艺术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具有一定的声乐基础、特长乃至造诣。所以对他们的教学,内容也相对容易集中。而考入师范院校声乐专业的学生,来源就较为复杂,相对来说,呈明显的多元化特点:有的有一定的声乐基础,有的干脆就是门外汉,有的甚至连学声乐的兴趣都很少甚至没有,属于阴差阳错,误入“乐”途。针对这种参差不齐的现状,声乐教学就必须全面兼顾,也就必然呈多元化特点。集体课当然要以其教学个性充分体现这种多元化的教学共性。

二、基础化

同高等艺术院校声乐专业重点培养声乐尖子人才的教学目标明显不同,高等师范院校声乐专业培养的是“多面手”,因此就更注重基础课与基本功,基础化自然成为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的必要的“双基”中的重要内容。

体现在集体课教学中,就要千方百计强化基础课与基本功,要使基础知识准确、全面,基本功扎实、牢固,为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打下理论基础、艺术基础、技能基础、创造基础。

三、科技化

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高科技已进入各个领域。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学,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吸收高科技的先进成果,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教学手段。

在集体课的教学中,同样要做到这一点。

一是运用录音、录像技术,提高集体课的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一方面,可以把优秀声乐演员演唱的经典歌曲或名曲,运用录音、录像技术放给学生收听、收看,教师可以结合音像资料进行点评、分析、讲解,也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另一方面,也可以把教师讲课的实况录音、录像,供学生课后复习之用。与此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练习、实习情况,进行录音、录像,使其看见自己,找出优缺点,以利提高。

第3篇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学方法;项目教学

一、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民办高等教育是近些年倍受关注的一种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迅速发展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中国教育在适应国际化教育过程中的产物。民办高等教育模式现呈多样化发展,近几年形成三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一种是具有区域性特色的高等教育;一种是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教育;我国民办教育相对于国外,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在发展过程肯定会有很多问题,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政策支持,在中国形成多元化教育并存的教育模式。然而无论那种教学模式,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都将成为其生命线,如果提高民办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将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二、民办高校的学生特点

民办高等学校的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虽然民办高校的学生也是通过国家统招考试进行招生与录取,但其学生高考分数要低于国家一本与二本的录取分数。这个分数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说明我们学苗相对较差,但并不能说明我们的学苗没有发展的潜力,只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与教育,还是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民办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只能说明在高中以前的状况,并不能预测以后的发展,为什么在高考中没有取得理想的分数,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原因共同形成的,如高考中发挥失常、严重偏科、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那么当其进入民办高等学校,应该如何教育将成为关注的焦点,首先应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发挥其特长;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再次要通过环境的变化激发其学习兴趣;最后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三、理论教学方法

民办高等学校与普通高等院校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都是为国家培养与输送人才,但由于学生基础的不同,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于教学教法的区别,虽然进入高等学校都要进行理论学习,理论知识的学习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面对不同的学苗,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的问题,我们将有针对性地研究民办高校理论教育方法。首先,理论教学是缺少不了课堂教学这个环节,但在课堂 中谁是教学的“主体”,传统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只是参与。今天在民办高校,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改变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让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打破传统的教学规律。其次,理论教学过程要引入科技设备作为教学辅助,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上要引入辅助教学设备来完善教学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枯燥理论的生动性;课下通过互联网进行辅助教学答疑,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多媒体“慕课”进行自主学习;两者相互辅助,形成对教师理论讲解的有力支撑。最后,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形成多种授课模式,不再单一的理论讲授,要改变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在讲授理论知识点前,形成课前让学生对知识点自主学习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找到知识点的难点和混淆点,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习反馈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讲解。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的听变成主动的讲。

四、实践教学方法

为了加强学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学环节将成为有力的支撑,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要形成“边讲、边学、边练”的项目式教学方法。教师要以项目进行引导,让学生把每一个理论的知识点与实际项目有机结合,知道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少理论知识的枯燥性,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通过对项目所包含的知识进行查找,通过自主设计与教师样例的设计过程进行对比,查找自己在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及优点,加强了学生对问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过程要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体,要培养学生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自主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查找自己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同时通过项目来验证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打破传统课程设计过程中的设计单一现象,形成对同一个问题的多样化设计。

五、总结

民办高等学校教学质量是其发展与壮大的基石,要保证民办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就需要有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提高,对人才培养上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要注重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教学教法改革,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我国民办高等学校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迅速,可见市场对其需求性,民办高等院校要想在未来不断发展壮大,就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要根据自身学苗特点,深入研究人才培养的方法及途径,这将对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邹智慧 杨帅 单位:长春工业大学人文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

1.体育课程建设历史回顾

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建设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教学大纲等基本上是模仿前苏联,这对奠定和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A6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受三年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变化的影响,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仍在稳步发展。第三阶段停滞阶段十年,导致体育课程建设处于瘫痪状态。第四阶段改革开放阶段1979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标志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正常秩序得到了恢复,大学体育课程作为高等学校的一门必修课,受到了重视。从此,课程建设与改革进入正轨。扬州会议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突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但是。该大纲突出的问题是难以反映大学阶段体育课程的特征,具有大学体育课程中学化的倾向。第五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原国家教委在总结了40多年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和10多年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制订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这部指导纲要和1979年颁布的《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不同是,该文件不称之为“大纲”,而称之为“指导纲要”,为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这一阶段,课程的主要形式为一年极为普通基础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学校推行,该阶段已初步显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学理念。

纵观体育课程的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受社会或国家的需要、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育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等三大类要素的影响。

2.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现状

调查表明: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依然是重视技术教学,忽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竞技性项目较多,缺乏时代性、健身性:教学手段方法单调,以技术教学为主,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评价标准主要以各项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来评价,忽略体育教育评价目标的多维性、评价内容多元性、评价方法综合性等特征。

2.1教学思想落后

由于受传统体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总是片面强调以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任务。这种思想和观念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适应了时代的需求,却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这种思想和观念造成的后果是只注重近期效益,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科学健身提供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致使他们走向社会仍难以形成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

2.2教学目标不明确,

首先,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反映现代教育理念和思想。没有根据自己院校的人才培养特点,形成适合自己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此外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重点不突出,还只是局限于学生运动技术的教学,虽然开始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但在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其次,体育教学方法、手段落后,在体育教学中没有重视体育教学在育人和心理干预方面的的隐性作用,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很还好地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3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应具有高职院校的特点,不能成为本科院校的压缩版,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特点,构建适合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在重点发展伴随学生终身健康的体育实践能力的同时,关注学生职业能力所需要的特殊体能的发展,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服务。

3.高职体育课程的对策

3.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学科,有其独特的效益和实践效果。体育不仅能有效地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有积极重要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心。制约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中,决定性因素是传统的落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应转变观念。要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体育教育使高职院校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

3.2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终身体育的教育观

高职院校体育必须冲破以竞技运动为中心的模式,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各种健身活动,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习惯和体育实践能力,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的乐趣,为其终身健康服务。

3.3关注学生的健康,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培养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和教育目标之一,体育教育是实现健康教育目的的手段之一。健康教育既是一个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又是一个实践过程,有其自身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内容。学校健康教育主要包括遗传与健康、营养、保健、精神营养、卫生健康、精神卫生、运动保健、运动性伤病的防治、健康行为与养生等教育内容,重点是体质与健康的概念、体质健康评价体系以及影响体质与健康的因素,使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掌握人体保健的基本规律,并作为指导身体锻炼的理论基础应用于身体锻炼的实践,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以往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不论是本科院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过分注重运动技术的教学,忽视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运用,忽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造成学生虽然经历了十几年的体育教育而不会健身,没有学会终身体育需要的体育能力,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还忽视了体育教育在育人和改善心理品质方面的作用,体育教育的隐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只是单单学会了一些体育的基本技术,而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去健身,去调节自己的健康状况则一知半解。因此从关注学生的健康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入手,将改变学生体育能力较差的现象,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5篇

【关键词】高校美术 美术方向课程 教学特征 原则方法

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特征

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首先要研究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特征。这种教学特征,又是与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本身的特征同步一体的。这些教学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方向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顾名思义,是指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的课程,也是学生“术业有专攻”的主攻方向性课程。

众所周知,“美术”是一个内涵广泛的大概念,广义指造型艺术的总称,包括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实用美术等,狭义则专指绘画。而在这众多的美术门类中,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兼学多样,只能专攻一两门。而每名学生的选择都带有明显的专业主攻方向的特征,这便决定了高校美术方向课程与教学所共有的方向性特征。

(二)高精性

因为方向课程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主攻方向,所以其课程本身即具有明显的高精性特征。所谓“高”,是指代表该学科该专业的高端水平与领先水平;所谓“精”,是指方向课程本身与教学具有的精细化程度。例如,绘画课程中的中国画、油画、版画等,就是精细化的方向课程。而其高端性,则体现在其课程内容的高、新、精、尖上面。也就是说,方向课程教学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特点。

(三)素质性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真正典型的素质教育,即培养学生具有真正的美术创作能力。而我国当下的教育改革,正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重大转变。

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还必须严格认真地遵循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原则。因为,教学原则是教学中的法则和准绳,对教学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其直接决定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的正确方向。

具体来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有以下几项基本教学原则。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指的是“在基础要求统一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①。这一教学原则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教学经验的总结,是由宋代教育家朱熹总结出来的,他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世的“因材施教”,源于此说。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具体情况,施以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二)因势利导

因势利导是指顺着事物的发展趋势很好地加以引导。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说:“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②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良好发展趋势,循循善诱地加以有利而又巧妙的引导,使学生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三)因事制宜

因事制宜是指根据不同的事物制定相应的适当措施。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根据不同课程的不同内容、不同要求,制定并实施不同的措施。例如,国画与油画,就分属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艺术,各有不同的内容与要求,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也必须制定实施不同的教学措施。

三、高校美术方向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正确、科学、有效地进行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也必须采用正确、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方法虽然是手段,但对于实现目的具有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和方法论”③。

具体而言,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应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亲情关爱法

人性化的21世纪,“以人为本”成为大主题。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牢牢把握“以人为本”的大方向,实行亲情化教学。教师要关爱学生,同学生手牵手、心连心,在亲情互动中完成能力培养工作。

(二)精讲多练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是典型的素质教育,以学生的美术能力养成为核心,所以必须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只有练才能养成能力。

(三)实践第一法

高校美术方向课程教学要面向美术创作实践,在这种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创造性。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油城本地特色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213011)

注释:

①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917.

②中国成语大辞典编委会.中国成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607.

第6篇

作者简介: 徐晓娟(1972―),女,广东揭阳人,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体育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摘 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研究方法,对海南省6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省内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模式现状,内容包括体育课程设置、使用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评价等方面的现状,并针对高职体育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改革设想,旨在为进一步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1)05-0071-02

doi:10.3969/j.iss.1671-5918.2011.05-036[本刊网址] http://省略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如今的教学需求,各高职院校对原来的课程和教学都做了一定的改革,体育也同样成为这次改革的对象。但是高职院校在我国教育事业进程中,目前还处在刚起步阶段,在其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去参考,所以,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形式和课程设置方面,都参照了我国普通高等院校模式。这些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对这类学校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然而,这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还是有区别的,各有各的特点,因此,当务之急是了解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求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体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为了解现阶段海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现状,运用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对省内6所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学生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对策,旨在了解,学习,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推动海南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进步,同时也为促进海南高职体育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海南省6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体育课程设置、使用教材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评价等方面。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检索法。收集海南省内6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大纲,并检索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文献。

2.实地调查法。前往实地调查,与该校体育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同时进行问卷调查。

3.数据分析法。对收集的材料内容如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开设等方面进行汇总和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海南省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总概况

海南省目前6所高职院校,大部分体育课程教学时间为一年半,三个学期,少数为两年四个学期。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上大课为主,分主修课程可选项课程,部分学校实行学分制;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为:大学部选项课(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健美操、羽毛球、跆拳道等项目),其他部内容主要以篮球、排球、足球、田径为主。体育课基本没有教材,执行自编教学大纲,对学生体育课成绩的评定是将其平时成绩和技能成绩折算成百分数来加以评定。学校的场地师资基本满足教学需求,课外都增设相关体育社团或俱乐部。

(二)存在的问题

1.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但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海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是沿用以往在中专或技校时的体育教学目标,就是照搬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缺乏职业院校的特色,致使其教学目标模糊、职业特点不明显。另外,通过对各高职院校的调查发现,还有大部分的教师没有贯彻“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其教学理念还没有及时得到更新,教学改革不够彻底而至今为止,国家仍然没有正式颁布一部与高职院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教学大纲。目前,海南绝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都只是在笼统地参照普通高等院校或沿用原来中专时的体育教学大纲,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2.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忽视了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方法老套,教学内容针对性较差,而刚入校的学生其专业已基本确定,专业学习的特点客观上对其身体素质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因此,体育教学的内容就必须随之改变。并且高职教育的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作为学院的公共基础课,应该为学生的专业课服务。而基于体育课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因此,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应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根据各专业学生所需的不同身体素质来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海南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所选的项目上都很相似,缺乏高职院校的特色,不利于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不符合高职院校的特点,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也不同。如图表

人数%

喜欢体育课的学生23250.99

喜欢体育活动的学生35477.80

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也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19141.98

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也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18340.22

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但喜欢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35477.80

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22048.35

455名大学生对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的态度调查表(一)

通过学生对的调查发现,教学方法陈旧单一,较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符合学生的多元性特点。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充分发挥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技巧还不够成熟。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不够,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既(1)讲解(2)示范(3)学生分组练习(4)纠错(5)巩固与提高的步骤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法有弊有利,有利教师系统讲授课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弊端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地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辅助和巩固作用,尤其是缺乏对职业院校学生所需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及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从我省调查显示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方法基本上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占95%,现代教学方法如:合作式教学法20%、发现式教学法15%、探究式教学法10%使用率很低,只有部分教师对部分内容使用。这说明有的教师受传统思想影响,不愿意尝试新的方法。

3.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不合理。虽然各高职院校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办法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大多仍是以最终考试成绩和出勤率作为衡量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指标,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进步程度和学习态度。此外,从评价的各项指标所占比例来看,当前的评价方式也不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由于职业教育所要培养的是一线岗位的高技能型人才,他们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而通过调查发现,在对学生的评价中,对学生动作技能评价所占的比重较大,基本都在60%以上,而对学生身体素质评价所占的比重较小,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项评定指标,就更不用说针对具体的工作岗位所需的身体素质进行评价了。这就导致考核的缺乏力度和有效性,从而使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渐下降,甚至不能较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

(三)建议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改革,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明确教育目标。它与普通高校教育比较既有共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特点。其培养目标是适合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自尊心与自信心,意志品质与沉着果断的精神,竞争与创新的意识及能力,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自我控制与自我心理调节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时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学生为本”应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素质”作为实施体育教育的具体目标,改变竞技体育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使其掌握体育健身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手段,提高他们的体育实践能力,为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树立终身体育观,养成独立进行健身的能力和习惯。

2.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所学职业特点,调整现有公共体育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受到一定的专门训练,获得职业所需的身体素质。促使学生树立职业性体育意识,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体育能力,自我保健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能力。教材内容可以精选或增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新颖的,现代健身气息强的符合学生个性和年龄特点的体育基础知识,健身方法和时尚有活力的项目,例如:瑜伽,体育舞蹈,羽毛球,踢毽等,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兼顾不同职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开展教学。例如,综合型人员(如营销,旅游等)的劳动强度高,劳动条件艰苦复杂,容易出现过度疲劳,肺部以及心血管疾病,因此针对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增加力量素质和耐力方面的项目。除了内容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善也是必不可少的。针对不同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各种教学法的优势,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3.建立适合的评价体系。

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应以人为本,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尊和自信。(1)在评价内容方面,改变过去过分注重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在此基础上增加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要体现评价的公平性。(2)在评价形式方面,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价。(3)在教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想结合,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决定性评价和个体差异性评价相结合,以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理念,真正体现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贴近教学目标,控制教学各阶段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高校;特殊性

一、外在特殊性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多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民族高校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民族事务部门实行统筹规划和宏观管理,即根据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发展和建设的需要,由二者对其经费、布局、专业设置、招生、教学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指导和宏观管理。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相关政策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即要遵循国家高等教育的方针政策,又要遵循国家根据民族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特殊的方针政策。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注重制定一系列特殊政策和专门措施,例如,针对我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拥有本民族语言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同时,在少数民族高校的招生和教学过程中,对民族语言充分自由使用的宽泛要求、“降分录取”和“从宽、优先录取”的政策,均体现了这一政策原则。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特殊性

凡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之后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和培养少数民族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专业教育,我们都称之为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因此,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各地普通高校学习,主要指设在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地方或集中分布地区的的普通高等院校;一是专门为少数民族设置的民族学校和部分高等学校特办的民族班,这也就构成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在办学形式上的多元结构。

4、少数民族高校区域分布的特殊性

一般情况下,相较普通高等教育沿海、内陆集中分布的现状,少数民族高校大都建立在少数民族聚居或杂居的地区,以便培养出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更好的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

二、内在特殊性

1、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办学方针的特殊性

最大限度的适应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特殊的办学方针。比如,为发展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央民族大学采取必要的不同于一般高等院校的办学和措施:在办学的层次结构上,既有与普通院校相同的本科、研究生、博士生,又有针对少数民族学生专门设立的预科班、民族班。

2、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及培养目标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少数民族高校主要的服务地域,一般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为宗旨,这也就要求少数民族高校在课程设置和学科建设方面更加凸显民族性和地域性。第二,少数民族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和物质条件、特殊的政治稳定性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且还应具备坚定和鲜明的维护党的领导和国家统一、的政治立场与意识。

3、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培养对象的特殊性

首先,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它的主要培养对象主要来源于民族地区。其次,民族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民族学生具有族别多元、宗教多元的特点:少数民族高校以招收民族学生为主,同时,为保证学校持续发展,民族学校还会招收较多的非少数民族学生,因此,生源呈现族别多元化格局,而生源的多民族性也就决定了其的多元化。第三,少数民族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语言、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有较大不同。第四,学习、认知、知识背景不同。由于汉语基础、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等差异,使得许多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认知基础相对薄弱,学习难度较大。

4、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学科设置的特殊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即要传授优秀的民族和主流文化,又要重点开展有关少数民族问题的科学研究。在专业学科设置方面,少数民族高校一般会设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专业教育,即与少数民族密切相关的专业学科,包括民族学、民族史、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经济、民族文学等专业,以此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更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需要。①

5、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殊性

民族院校中,师资队伍的专业学科结构方面的民族特性,决定了民族高校的师资队伍具有以民族学类、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类、艺术类专业教师为主的结构特性。同时,民族高校教师的素养结构也较为丰富,除应具备基础的学科专业素养、教育专业素养外,还须具有民族学的文化素养和相应的少数民族语言素养。②

三、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发展策略

(一)宏观上

1、坚持“多元一体” 原则,积极整合民族高等教育与主流高等教育间的关系。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应积极地保持和弘扬民族特色的高等教育, 同时避免过分地排斥主体民族文化教育,另一方面,主体民族也应重视民族教育的发展规律,支持少数民族按照本民族的意愿发展特色高等教育。

2、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出发,全方位促进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应从少数民族自身的实际出发,在招生、分配、投资、教学、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采取特殊的多元化发展方式,以适应和推动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少数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

3、加强国家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扶持和立法工作。国家应将发展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上升为国家策略,从政策和机制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及其高等教育给予最大的支持。在立法方面,应该针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现状,加强相关民族教育的研究以及民族教育立法的理论探讨,加快少数民族法制进程和法制法规建设,以保障少数民族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平等权等。

(二)微观上

1、首先,在办学定位上,少数民族高校要把自身定位为民族院校,把服务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办学宗旨;其次,在办学特色上,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如在专业学科和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等方面要针对少数民族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2、一方面,普通高校中的许多现代科学的基础课,民族高校应该设置;同时必须开设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课程和专业学科,尤其是开设民族地区急需的诸如财经、政法、理、工、农科等实用性学科。

3、加大投入,坚持自我培养。通过校校合作的方式,把本校教师送到重点院校去进修,并把国内外重点院校的教师请来对校内教师进行短期讲学与培训,同时,还要建立一套促进教师队伍稳定的鼓励政策和机制,从而让教师教有所得。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招揽贤才。

注解:

第8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 师承教育 院校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10-01

国医大师朱良春于2011年4月21日在《中国中医药报》第3499期发表《发展中医 师承教育不可或缺》中表达了借中医师承教育弥补院校教育不足的思想。国医大师李振华在为《中医师承心悟》的题词中写道:“发扬中医传统师承方法;吸取古今诊治经验;振兴祖国医药科学”。可见,中医师承教育运用到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培养模式当中是顺应时代潮流,本文就结合方式给出几点合理化建议。

1 合理引用师承教育

1.1 寻求最佳契合点

寻求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最佳契合点,将师承教育融入合理的院校教育形式,从而使中医师承教育与中医院校教育都能发挥其优势,相互弥补不足之处,使双方优点淋漓尽致的发挥,如传统师承教育师带徒形式与院校教育导师制相结合、传统师承理论学习与院校课时制度相结合,传统跟师临诊与临床实习制相结合等,从形式到内容、从理论到实践皆研究出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契合点,提升中医药院校的教育水平,培养合格的中医类学生。

1.2 探索合理的教育方法

古代传统师承教育中老师在培养学生方法上随意性强,带领学生时除学习中医经典名著之外,要学什么,以什么方式授受学业均有很大的主观性。这种方式方法不利于运用于中医药院校医学类大学生的培养;中医药院校的院校教育则有以课堂和教材为中心、重心的状况,因此需要改良。

师承教育有其自身不同于院校教育的特点,因此,将师承教育引入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时,探索科学的师承教育方法必不可少,现代教育中的理论学习教育和实践学习教育法中均可提炼出于中医师承教育特点相符的教育方法。探索科学的师承教育方法使其既符合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又能最大限度发挥中医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完全必要的。结合中医特性在理论学习中可推广启发式、案例式、讨论式等,加强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在实践学习中可提倡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的学习方法。

2 加强软硬件建设

2.1 院校软硬件建设

中医药院校为配合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应当加强软硬件设施的建设,从教学水平到校园文化、从配套设施到教学环境均应考虑与中医师承教育内容和目标相契合,与中国传统文化氛围相契合。营造中医类学生所需要的学习环境,满足培养中医类学生需要的条件,是为中医师承教育培养出高素质中医人才开辟道路。

2.2 实习单位软硬件建设

中医药院校可以联合主要的实习单位进行软硬件建设,进行软硬件建设不仅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受益,也能提高实习单位的建设水平,形成良性循环。

3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结合要以人为本

3.1 符合当代中医类学生的特点

当代中医类学生既有当代学生的共同特点,又具有中医类学生群体的特质。因此,掌握当代学生的共同特点,分析中医类学生群体的特质,有利于中医师承教育的顺利开展,也符合中医师承教育因材施教的特色。可以通过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方法研究中医类大学生特点的共性和特性,结合中医师承教育的特点,引用教育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探索适合当代中医类大学生特点的新型师承教育途径。

3.2 考虑中医类学生的现实压力

中医药院校中医类学生面临着各种考试压力,因此,在培养中医类学生的过程中应做到两手抓,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课程的安排,以期在师承教育与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中寻求结合点。

通过锁定教育的目标,结合中医类学生所面临的状况,制定完备的中医师承教育计划,保障中医类学生既能够学到系统的中医专业知识,又能够适应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全面而又有所擅长的发展。

3.3 提高师生亲密度

传统的言传身教,学习汇报可以更多的获得老师的指点,另外还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搭建交流平台,如建立QQ交流学习群,通过群聊系统定期交流学习经验心得,老师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做一次学习心得和汇报不得少于600字,或者对跟随老师坐诊所得药方进行分析汇报,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分析提高,老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对于学生有独到见解的地方予以肯定,激励学生勤勉创新,实现教学相长。师生间长期互动的行为方式和感情基础有利于师生间亲密关系的培养。

3.4 充盈师资队伍

师承教育还应注重师资队伍的充盈,中医药院校之间可以建立联系,共同担负师承教育的责任,中医药院校老师与老师、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加强交流,有利于师承教育博采众长,增长见闻。

另一方面,中医药院校任用师承教育老师机制应当更加灵活,多渠道聘请名师、名医对学生进行教授。为中医药院校的中医类大学生多寻良师,充盈中医类院校教师队伍。

3.5 建立合理考核机制

中医药院校中的院校教育对老师和学生的考核机制和普通高等院校的考核机制类似,这种考核机制并不完全符合中医药文化的特点。

(1)全方位的考察机制。

学校应当给出专门的考核机制,在师承教育过程中,从中医典籍指导状况、药性药理掌握状况、医学处方学习状况、临床技能运用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考察。

(2)灵活性的考察方式。

对师承教育的教授情况的考核形式比较灵活,可通过观察、询问、讨论的方式随时随地掌握学生学习状况;也可依据中医药学习的特色,定期组织考察组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系统化摸底考察。

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融合之路是顺应时代潮流发展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通过不断挖掘中医师承教育的精髓,运用合理的方式融入到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才能达到提高中医药人才教育水平的作用,从而为中医药界提供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登峰,关玲.中医教育的思考―― 中医学的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的优势互补[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0):93-94.

第9篇

[关键词]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学生事务管理法治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88-0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是社会文明和国家经济发展的象征。近年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各个领域和行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些发展都需要高技术人才的支持,社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同时高等教育也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随着高校中学生数量的增多,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以及个体权利意识的增强,对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②提出更高的要求。在理论基础上,学生发展理论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并被美国等高等教育发展相对成熟的高等学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中所运用。学生发展理论通过对学生发展内容及其机制的科学探讨使人民认识到,学生课外活动和非学术性事务的管理不仅能为学识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保证,对高等教育的目标实现起辅助作用,而且它还有自己独特的教育和发展目标⑵。学生发展理念“既是一种理论基础,又是关于高等教育目的的哲学,是学生事务管理得以存在的理论依据。它是人的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⑶。

学生事务的管理理念对于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也是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的基础保障。纵观美国学生事务管理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学生人事工作(student personel work)③、学生服务(student service)④、学生发展(student development)⑤以及1994年的学生学习(student learing imperative)⑥等多种模式,最终实现了专业化。现今的美国高校是“一个职能多样化、工作标准化、人员职业化、研究学术化、理论综合化、运行高级化的专业领域”⒀。而对照我国的学生事务管理理念的发展,现在正处于学生人事工作向学生服务的①转型阶段,理念相对落后。只有不断形成学生事务管理的先进的科学的观念,才能逐步完善管理工作的体系,使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向专业化的道路。

对美国几所著名高校,例如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等州立或者私立的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具体工作事宜的研究,发现美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有很多独特之处。由于美国的国家社会环境与中国不同,特别是其大学的起源受英国自由传统意识与德国严谨治学精神以及自己国家大学服务于社会公共事业的理念⑴,并且受其宗教意识影响强烈,很多的私立大学源于教会组织。相对于我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与高等教育发展状况,美国高校学生管理事务的专业化特点与法治化特点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专业化特点是指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在其高等教育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专门设置的机构、职业化的工作岗位和专业化的管理人员等为标志。其内容以服务学生为核心,涉及面广泛⑵。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主要内容来看,涉及到新生入学的教育、学生的奖励资助、心理咨询与健康辅导、学生违纪管理、学生社团服务、职业发展服务、多元文化教育(留学生服务)、残疾学生服务、学校社区生活服务等等以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为核心的全面的服务于管理。这些事宜由专门的学生事务办公室负责,在学校结构中是完整的独立的机构设置,一般是学校级别的,有些是院系级别的,但是都包括办公室主任到学生协调员等固定职位与岗位的在职工作人员。其专业化还表现为工作人员是专业对口的,并且其选拔过程有严格的准入机制以及评估晋升机制⑹。通常申请进入学生事务领域的人员需要具有心理咨询、职业指导、学生事务实践、学生发展等方面的硕士学位;初级晋升中级职务还必须拥有相关领域的博士学位;中级晋升高级职务还特别强调其过去学生事务的实践经验⑷。

法治化的特点相对于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明显。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过程可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仅学生管理的相关法规制度十分完备,而且无论管理人员还是学生都有强烈的法律意识,严格依法办事⑸。从研究斯坦福大学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事项,可以看出,两所学校中都有明确规定学生的申诉制度。美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涉及范围具有广泛性,执行过程具有严格性。几乎每所美国高校的学生管理条例内都有关于学生申诉程序的规定,体现了法律中的救济原则⑼。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是十分严格和审慎的,从学生违纪情况的报告到调查、听证、申诉的每个过程都有详细的规定,甚至每个过程所需的时间也有具体的要求和规定⑸。如耶鲁大学的大学法庭由教务处指派一人组成,参照住宿学院院长与专门院长意见,协助校行政机构处理各院学生破坏校园纪律问题。

我国相对美国来说,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专业化与法治化发展都不成熟。专业化方面,首先表现为从事学生事务管理入口宽泛、专业驳杂,职业发展机会不清晰。目前,国内本科院校一般要求新进辅导员具有硕士学位,但对其专业并无限定⑹。另外,从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职员对于职业发展目标迷茫,高校没有提供充足的管理培训的职业发展计划⑹,并且还存在一些高校学生处或者教务处工作人员由上级教育部门直接任命指定的调派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事务管理的专业化发展。其次,学生事务管理的理论基础体系建设不完善⑹。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起步较晚,专门的学生事务管理理论的研究就会更少,对这一实践工作的指导性很弱。美国学生事务理论经历了漫长的实践检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学生发展理论是美国高校近三十年学生事务专业化的理论支撑和奠基学说⑹。随着我国对学生管理理念的转变,这一理论可以在我国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发挥作用,培养起高校中以学生为核心的服务观念与氛围。

我国社会发展中,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法制建设也飞速发展,相对于美国而言,虽然相关的学生事故方面的处理办法依据民法的相关规定给予处理,但是在学生权利保护方面,我国的法律土壤还不足以培生出学生管理事务中学生申诉制度,更多的是依赖于行政途径解决问题。美国的学生事务管理的法治化特点,可以说是与其专业化特征相辅相成的。专业化没有到达一定程度就很难实现法治化的管理。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实现法治化的首要问题是法律制度的健全与依法办事程序的完善。我国的高校不同于美国高校,大多数的高校具有某种程度的行政机构的行政,特别是大学行政人员的公务员身份特征,这样的状况,使学生在权利到侵害时找不到适用的法律条文,并且在提讼的程序上很模糊。学生权利的保护与救济,依赖于健全的法律体系与完善的执法程序。另外,美国的高校学生负率咨询机构相对健全⑸,而我国几乎没有。如旧金山大学设有学生申诉办公室、预防性骚扰、性暴力信息咨询中心等专门机构⑺。

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逐步得到学者们的重视,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多是与美国、英国等高等教育发展较成熟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作比较研究。我们应该注意到,我国大学的源起不同于西方国家,不能直接拿西方成熟的管理体制进行国内的改革,更多的应该分析其适用性问题。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具有专业化特点,从从业人员的准入机制到学生事务管理方面的涉及范围之广,都是我们应该注意学习的。其中,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是必不可少的。法治化的特点虽在美国高校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但是相对于国内的环境,我国更应该先从基础性的法律建设以及法律诉讼程序方面的完善出发,逐步唤醒学生对于自身各项权利的保护意识,使行政途径与法制途径在中国环境下更好的结合。

参考文献

⑴ The American Academic Model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hilip G..Altbach

⑵ 卢清波・美国高校学生实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⑶ 蔡国春・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概念的界定――高校学生工作术语之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

⑷ 余开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队伍建设及启示[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3)

⑸ 游敏慧 朱方彬・美国高校学生事务法治化管理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

⑹ 王中坚・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

⑺ 马浙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和启示[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8-21

⑻ 方婷・美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特点及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5(5):92-95

⑼ 朱丽萍・美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7):58:60

⑽ 王柱国・美国教育管理的法律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4):44-49

⑾ 欧阳荣华.陈德祥・教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⑿ 秦惠民・高效管理法治化去之中的观念碰撞和权利冲突[G].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8-102.

⒀ 吴志功・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历史和现状[J].比较教育研究,2004,

⒁ 马超・20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04

⒂ 黄厚明・大学生合理需要理念――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一种哲学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6

⒃ 童静菊・英国高校学生事务的特点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

⒄ 江德平・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路径[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⒅ 方巍・关于美国高校德育的研究与启示[J].上海高教研究,1994(5):102-106

③ 不同阶段的划分是我国学者根据美国政府、学生事务管理组织或协会发表的一系列研究报告总结出来的。如美国教育委员会于1973年和1949年分别发表的同名文献《学生人事工作宣言》(The Student Personnel Point of View).

④ 指学者按照学生事务本身的阶段性特征划分的“五阶段”论中,复兴与变革的(二战后――20世纪70年代)学生服务阶段。

第10篇

关键词:地方高校;地方特色;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5010504

才。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1]。我国目前共有2 800多所高校,其中绝大多数是地方高校。如安徽省的105所高等学校中有103所是地方高校(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与合肥工业大学外)。

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 “三个强省”、加快建设美好安徽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安徽省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地方高校在培养大学生扎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必须培养大学生为地方服务、为基层服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必须按照“顶天”、“立地”的基本原则,更加注重“接地气”,既要培养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要培养基层科技推广人才;既要培养善于创新的人才,更要培养敢于创业的人才;既要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又要培养脚踏本省实际的人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始终坚持探索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特色化教学改革,实现形势与政策教育与地方特色的功能衔接。

一、精选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内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融合地方特色。丰富完善的教学内容是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基本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经教育部社科司审定并组织专家编写的每学期“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它是教学的根本依据,可指导和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认识和把握形势的主流和本质,认清其变化发展的规律。二是党和国家的内政外交的各项政策、重要会议文件等,了解国情和国策,这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引导学生提高政策水平和拥护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三是理论界学术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大学生普遍关注的国内外热点焦点问题,这对学生颇具吸引力,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它们就在学生身边,离学生最近,是他们能够真实感受得到的内容,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环节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2]。而正是这部分内容即能体现地方特色的教育资源是以往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所缺乏的。安徽省属中部省份,经济社会发展与沿海东部省份有一定的差距。但地域文化特色明显,皖北是老庄哲学、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皖南有与敦煌学和藏学并列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的徽州文化,皖东有全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凤阳小岗村,皖西则有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对这些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丰富充实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有切身感受,从而爱上这里的土地、爱上这里的人民、爱上这里的文化,立志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中应体现学校特色。安徽省地方高校在立足专业特色,融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逐步找寻到各自的价值追求,形成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及缤纷多彩的特色。如,安徽农业大学自1984年以来,学校从最初单纯的大别山区科技扶贫逐步走出一条面向“三农”、面向安徽、面向未来的科教兴农、科教兴皖、服务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别山道路”;安徽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敬业乐群、追求卓越“的文化精神,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等等。安徽厚重的历史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使每一所大学都积淀、建构出各具独特形态的文化品格。将形势与政策课与学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高校为地方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还应结合学生特色,联系学生实际。 地方高校学生90%来自本省,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性,许多学生对本省各地区文化的了解程度不一;学生的年级、专业等不同需求也不同。要将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之中,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教学,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能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总之,将地方特色资源融入形势与政策课内容中,既可以保证完成教育部下达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同时又能照顾到地方特色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将国家的要求、地方的关注、学生的需求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既视野宏大,同时又富有特色,内容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政策观要求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结合世情、国情、省情和时代特点,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进行教学,使之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的优秀课程。地方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则必须将地域历史文化、地方风土人情等融入教学中。但地方特色必须掌握一个“度”,选择的案例等必须具有代表性、典型性,要利于地方特色资源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二、凝练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方式方法

形势与政策课和其它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教学方式可以分为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主要是解决“懂不懂”的问题,后者主要是解决“信不信”的问题[2]。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课堂教学。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生是否欢迎、是否满意来设计和选择互动式教学法,如学生分专题讨论、演讲、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演练、专题报告等等方式,侧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互动。多媒体演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人境互动;案例分析研讨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演讲、辩论式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学过程中的生生互动、人境互动[3]。

第二个部分是课外实践教学。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绝大多数班级学生人数在一百人左右,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无法接触每个学生,也无法逐一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存在的疑惑。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依托学校网络宣传教学平台,组织学生通过发飞信、QQ、微信,通过电子邮件或微博等网络工具进行答疑、交流、讨论,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课堂相结合,并指导学生参加人文社科方面的各种活动,如“人文周”活动,“思政杯”辩论赛,“中国梦,我的梦”演讲比赛,“新农村理论与实践研究会”等社团活动以及各种讲座、征文比赛等,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师生、生生互动及人机互动。

第三个部分是社会实践。马克思主x学院与校团委、学生处配合,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等社会实践以及社会调查,充分利用学校校外的实践基地,辅助教学。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非常紧密的课程。国家的大政方针贯彻落实的成效,学生只有通过亲身观察体验才能感受深刻。每年暑假,各高校的团委、学生处和各个学院都要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社会实践。从选题论证、调查问卷设计、项目遴选答辩,到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再到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的撰写修改,每个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特别是形势政策课老师)都参与其中,给学生以指导、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眼看、耳听、口说、脚行、脑思、手写,对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也坚定了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的理想与信念。

这三部分中,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是对课堂有限教学时间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延伸。这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探索、研究多种切实可行的互动教学方式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同学的积极配合和参与教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他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真正达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使政治理论和政治信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切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从而真心地相信、真正地喜爱这门课程。

三、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内容每半年更新一次,没有统编教材,没有充足课时 2004年11月,、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13号)明确规定:“形势与政策课 按平均每学期16周,每周1学时计算。本科四年期间的学习,计2个学分;专科期间学习,计1个学分。”,给备课、教学、工作量计算等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而且这门课的管理由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各学院(系)等多部门齐抓共管,造成这门课很多专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愿意代,多数学校主要由各学院(系)总支书记和辅导员承担教学任务。辅导员具有自己的优势:与学生离得最近,对学生了解最全面。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能存在一些短板,特别是在省情教育方面。所以,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首先需要建立一支省情调查研究宣讲队伍:将省内省情研究最新资料和成果补充进高校形势与政策资料库供教师查阅;请校内外具有广博省情知识并有宣传鼓舞能力的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或做专题报告,扩宽师生视野;积极参与省市政府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和省社科联课题及相关部门的省情研究项目,抓住不同时期省情研究教育的侧重点,推进省情资料收集和研究;不断创新宣传渠道,培养省情校情宣传宣讲骨干,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激发师生建设本省本市的热情。

其次,打造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师队伍,需要打破地方高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之间各自为战的格局,使教师之间差异互补、优势互取,形成一种合力。这就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师之间多开展协作性教研活动,如集体备课、集体研讨与学习等,以提升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同时应经常组织地方高校各课程之间的老师进行示范观摩教学、听课说课等活动,提高教师集体教学水平,如“同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讨”、“长三角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竞赛”。各课程的老师之间应相互协调、互相合作、互为评委和互提建议,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使该课程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合力,最终使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形成高效、科学的教学体系[4]。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设法使学生能够将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同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四、小结

以上几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提供了充实的教学资源,使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同时,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也提供了鲜活的教育内容,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案例载体,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特色改革使得地方特色与学校特色生动起来、真实可信而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这不仅会增加教学的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赋予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以新的时代内容,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从而增强他们建设家乡、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为特色内容的精选和特色方法的凝练提供了人才保障。拥有一批具有深厚理论功底、正确指导思想、较高专业素养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可以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育形成一批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精品讲座,推进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健康、持续、全面发展。

总之,针对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特点,地方高校需要着力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特色化教学改革研究。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地域特色文化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与特色教学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坚持将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建设,按照统筹大思政、搭建大平台、推进大教学、实现大教育的基本思路[5],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维教学形式积极做好形势与政策教育“三进”工作。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提高实效,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新思维、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当然,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特色化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以上所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师队伍这几个方面,还必须推动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加强地方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必须把规范化建设制度化管理作为根本抓手。除了在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地方资源、教学方法上增强师生互动、队伍建设上注重专兼结合之外,在考核方式上注意机动灵活;申报校级及以上级别的精品课程;以科研教研促教学,要及时总结积累经验,创新教育理念。地方高校之间也要积极配合:除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之间的网上网下交流如听课说课、介绍好的经验外,还要在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料、教师培训、教学观摩、教学竞赛、社会实践、教研科研课题的申报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的合作与联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地方所属高等学校[EB/OL].http:///link?url=VFlAJzz5meR4LZZX7rd

n5Fqfo4vMsDwBAD3O4.

[2]刘武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思考[J].百色学院学报,2009(1):93-96.

[3]言意文.高职思想政治课大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3):45-46.

第11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 思政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6-0044-01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方法已不能完全地适应新一代的学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无论是时代,环境还是各方面的影响,都造成了如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特立独行。所以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堂式教育,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内容广泛

一本书的内容有限,而网络的内容却是无限的,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让高校大学生在众多的思想政治观点中发现最合适自己的观点。由于网络对社会现实的及时报道,教师在需要现实论据时可以直接利用刚刚发生的报道,让学生通过身边的实例加深学习效果。

2.新颖的教学方式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不能吸引当代的大学生,所以改变教学方法是吸引大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有效方法。网络是目前流行的事物,大学生对网络的兴趣很浓厚,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吸引大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3.以“不见面”的教育方式刺激学生的创新和辩论欲望

传统的教育方式会使学生存在一定的课堂压力,而网络教学没有实际课堂上的压力,学生可针对不同的观点可以畅所欲言,激烈的辩论,在辩论中不断地增长自身的知识。

二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弊端

1.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

网络中非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大学生起到一种非正确的影响。目前网上大部分信息由美国提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文化阵地的侵蚀,会对我国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产生侵蚀和扭曲。

2.低级文化的不良影响

网络资源良莠不齐,存在一些低级庸俗的消极文化,如色情暴力等,给大学生的思想会造成一种不良的影响,从而诱发大学生暴力、性犯罪等社会问题。

三 加强校园网络思政教育文化建设的策略

1.提高认识

要认识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信息化时代,大学校园的思想不应停留在过去的模式中,而要与时俱进,建立学校特有的文化建设,加大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校园网络可以使学校内部的各种信息得到共享,并且推动学校的网络教育。

2.加强管理

校园网络文化管理的目的是对网络所带来的弊端进行管制,让大学生在校园网络文化中接触的任何信息都是正面的、积极的,而不是低俗、消极的。校园网络文化首先要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其次是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学校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大学生的性格特点,而制定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让校园网络遵循一定的准则运行。

3.强化建设

第一,硬件建设。我国高校校园的硬件建设现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有计算机房,多功能教室,以及网络的普及化,但都未达到人均一机的状态,还需继续建设。

第二,软件建设。我国目前在软件开发制作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还不能开发出具有我国独有特色,并具有知识性、娱乐性、教育性、艺术性的中文软件,那么高校的网络文化的前沿阵地恐怕只能被其他占领。

第三,网站建设。校园只有建设具有自身特点的优秀网站,才可以进行积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有自身特色的、开放的、适时的网站才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第四,队伍建设。对于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要有一支强大的队伍,队伍的构成应该有专家、领导、教师以及学生骨干,只有多元化的组成,才可能带来多元化的思想。

第五,网络科学建设。要建立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就要对网络文化进行积极的研究,将其视为一门学科,进行多加监督,多层次的研究,从而建立更加合理、科学的校园网络文化。

四 增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第一,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实效性教育方法,利用网络内容的广泛性,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有特点、有针对性、趣味性、生动性,让大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心态进行思想政治学习。

第二,利用多种流行的交流工具,如QQ群、博客、校内网等,通过这些渠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宣传一些正面的、健康的思想工作。

第三,积极介入其他有利的网络平台,教师应了解学生,了解当下大学生聚集的网络站点,并介入其中,与学生增加互动沟通,宣传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五 结束语

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同样重要,对于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思想和理念应当随之发展,目前网络教育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应当继续研究出更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第12篇

摘 要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与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有待提高。

本文以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法等,了解示范性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以期待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通过改革、创新,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 河南省 示范性 高职院校 公共体育 现状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为重点研究对象,抽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周口职业技术学院、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和鹤壁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相关资料,辅助百度等搜索引擎检索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并进行归纳整理,获得本次研究的理论支持。

2.问卷调查法:发放教师调查问卷64份,回收调查问卷60份,其中有效问卷55份,有效率为91.7%;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720份,回收调查问卷635份,有效率为91%。

3.统计、归纳法:对数据进行分类、汇总,组织专家教授对数据进行论证、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果。

二、河南省豫北地区高职院校公共体育教学现状与分析

(一)体育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学管理的依据,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也是教师备课、上课,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重要依据。结果显示,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都制定有教学大纲;81.2%的教师认为教学大纲的制定依据本校实际;85.5%的教师认为基本按照教学大纲要求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

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占85.5%,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及锻炼方法的占74.5%,锻炼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占78.2%,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占100%,培养学心理健康的占70.9%,其它的占14.5%。

分析可以看出,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明确,能够体现高职院校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调查显示,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讲解法占81.8%、示范法占70.1%、练习法占61.8%、纠正法占67.3%等。而一些很有体色的教学方法如拓展法、探究法、游戏法等则很少被教师采用,说明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因循守旧、缺乏创新。

(四)体育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对体育教师教学考核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示范校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考核评价办法,教师考核评价依据:出勤情况、课堂表现、期末技能测试、理论知识等。

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考核评价办法普遍单一,缺乏更加科学、合理和多元化的考核标准。

(五)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表2)可以看出,教师对教学效果很满意的占36.4%,基本满意的占49.7%;学生对教学效果很满意的占25.1%,基本满意的占52.8%。分析可得,教师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而部分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不高。

通过对体育教师的访谈和表2调查问卷的分析,可以得出影响省内示范性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学校各级领导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紧张;场馆器材不足;学生身体素质偏低、积极性不高;学生对体育课程不感兴趣等。

三、加大体育课改革力度,形成示范校的特色课程

(一)拓展教学内容与现代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示范性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与特点,发展高职特色体育教学,注重实用性和职业性,在高职学生中广泛开展:球类、舞蹈、体操等实用性内容的开设,同时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和职业趋向开设课程,在医护类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体育保健、太极、形体等;在机电、电子类专业的学生中开设:球类、田径等;在教育类专业的学生中开设:体育舞蹈、体操和形体等;在汽车驾驶、安全类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武术、散打等,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岗位需要。

为了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示范性高职院校需建立多元化信息资源学习平台,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利用现代教学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把体育课堂的学习效应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工作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其终身受益。

(二)保障体育课学时数和选项课的开设

在高职院校中,往往压缩公共课的课时数,增加专业课、实训实践课的课时,有时体育课还被占用,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体育公共课的开设情况进行督导检查,使示范校能够按照《指导纲要》和《意见》的要求,开足上好体育课,使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健康的体格融入社会。

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场馆设施、器材等条件,开设体育选项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点选择喜爱的项目,以适应未来职业的要求。

(三)健全考核机制与改革

在调查与交流中了解到,部分院校没有完整的考核标准,体育教师自定办法、自行把关,随意性强,致使考核结果与实际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建立、健全考核标准意义重大。示范校因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标准,把学生学习态度、专项技术、理论知识、课余体育锻炼、特长项目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以次鼓励学生发展特长,培养个性,促使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

(四)加强教材建设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对教材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都在选用统编的高职高专教材或本科教材,而这些教材往往专业性、竞技性强,不太适合高职高专选用。因此,在教材选用上,要尽量选择全面性、实用性强的,适合高职学生发展的教材;其次,示范校因结合当地体育文化氛围和自身的实际,联合本区域内其它院校共同开发,将职业性、健身性、实用性、娱乐性和终身性等内容纳入进去,同时将心理健康、康复保健和安全教育等融入教材中,形成示范校特色的体育教材。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

加强体育文化宣传,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要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栏、校园网和电台等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形式宣传,是学生了解体育,能够自觉、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学校还要经常邀请校内外体育专家、教授到校讲座,对体育文化、重大赛事、热点话题等进行讲解、点评,以此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学校还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特点,形成自己的体育特色文化,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亚.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调查[J].湖北体育科技.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