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9: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把脉法教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走进雄县中医院侯诊大厅,这里熙熙攘攘,诊室门口已被拿着挂号牌的患者们挤得水泄不通。“听说今天有北京的名老中医来,我们5点多就来挂号了。”“这机会对我们来说太难得,我这腿脚去北京看病很不方便。”“去北京看病太贵了,人又多!”在这等候看病的患者们对记者倾诉。雄县中医院院长杜敏说:“这个活动受到了百姓的好评。把北京的名老中医请到家门口,让雄县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不仅省下了他们的路费、挂号费,还解决看病难的问题。”看同样的专家在北京得花上几百元,在这只花64元。
已经是中午12点了,前来义诊的北京中医药大学76岁的教授魏雅君诊室外,还有十几人在排队等候。记者了解到,魏雅君一个早上已不间断地看了20几位病人。她仔细为病人把脉后,耐心地询问病人症状。然后,她一边开方一边提问、指导跟随她出诊、抄方的雄县中医院年轻医生们。魏雅君在中医妇科方面尤为擅长,业内人士对她也是赞誉有加。此次前来找她就诊的患者多为农村女性,相对于城市女性患者来说她们相对保守,对自己的生理周期变化也不够关心。魏雅君还细心地告诉病人在生活中如何关爱自己。
雄县地处环京津、环渤海京津冀经济区核心地带。但是当地低收入百姓居多,赴京看病很难实现。他们需要这所医院。雄县目前的两家公立医院雄县医院和雄县中医院,服务辐射周边6个镇、3个乡的38万人口。杜敏说:“医院对在临床上积极运用中医技术的医生给予鼓励,这大大提高了医院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对中医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了有利环境。人才培养是该院的难题。杜敏说:“由于人员紧缺,我们无法派医护人员外出学习。北京弘医堂中医院院长听了我们的情况后毫不犹豫地为我们提供了派专家来义诊、师带徒的支援。今年医院还引进了7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名中医专业的,2名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北京弘医堂中医院负责人说:“中医医疗机构只有靠实力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才能站稳脚。我们通过义诊帮扶活动,再次用实力和行动来说话。这也坚定了我们走捍卫原版中医、传承国粹的道路。”
弘医堂中医院正式与雄县中医院签署了名老中医下基层传承活动协议。弘医堂医疗集团将每月两次,每次两天,每天派两名弘医堂的著名专家到该院进行临床诊疗、教学查房、专家门诊、疑难病例会诊和专题讲座。同时,弘医堂医疗集团还作为该院的见习基地,为雄县中医院的骨干医生们提供拜名老中医为师的学习机会。
――题记
“一望无边的绿地上,花香袭人,笑语盈盈,一位慈爱的老师,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快乐地聊天。”那是我童年时梦想过无数遍的场景。然而,在以“智能化”为依托的教育E时代,我的梦想,悄然地发生着改变。
一、送给每个孩子一份礼物
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将被系统、忠实、直观、及时、永久地记录和保存下来。阅取的通道,就是给每个孩子“一个账号、一个密码”。试想,20年,甚至50年之后,这些曾经的学生,能通过那个固有的账号、密码,去重温尘封已久的童年,获得的将是怎样的甜蜜。
表扬与嘉奖,将通过电子奖章,记录下来。当下,教师也会下发“小星星”“小奖状”,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丢失了,通过小小的程序,利用电子教鞭,点击并记录,课下把相关信息输入系统。当然,也可以把一些“问题和提醒”记录下来。
如此,学生就可以随时进入网上信息系统查看信息,把好的做法延续下去;家长可以进入系统,准确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真正落实“关注每一个”的要求,哪个孩子平时记录少了,在系统中一目了然。
这是一份多么珍贵的礼物啊!
二、管理决策,不再“跟着感觉走”
干部年轻化,是未来社会选人用人的趋势。但是年轻,势必带来经验不够的问题。十年之后,数字化校园系统,将提供多元的“数据”――向管理者提供决策型数据,向教师提供运用型数据。
这些数据,是有针对性的,是动态的。不同的人,登录系统后,能查阅的内容也不同。管理者应该拥有数据查看的最高权限,可以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关注个体的发展;可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情况,教研活动的参与情况等,在收集和整合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让管理更科学,让决策更贴地。
此乃管理者的福音!
三、学习,来场“私人定制”
五年级的小张同学,最近很困惑,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她能理解会运用,练习本上做的习题,大部分都能做对,但是每次的语文单元小练习,她都发挥不好。来一场穿越吧,遇到问题的小张同学试着进入网上系统。登陆之后,她看到了自己的“问题小贴士”:提示自己基础知识部分的“病句错段修改”是弱项,阅读部分“归纳概括段意”的能力不强等。于是,她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数据系统中,寻找相应的练习,重点“筑漏”,一段时间下来,短板补平了,成绩进步了。
这样的平台,是基于数字化校园专门开发的“学习诊断系统”和“作业分析系统”,能把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细节记录下来,分析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牢固,量身把脉,确定薄弱环节,重点突破问题障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学习数据的获取和对比分析,也能使教师更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借助上一年的数据资料,科学调整下一年教学的策略。
这样,看到的是“每一个”的变化。
四、“大数据”造就“大成长”
大数据时代,学校资源系统都有教育教学的权威资料,只要输入学科、作者、关键词等就可以进行查询,这样一来,每次备课,就都是一段“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发现课堂,成就自己”的美妙旅行。
在教学环节,教师在新授课结束后,可以根据实际状况,统计学生是否掌握;或者从当堂练习的数据反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辅导。
教学如行医。老中医把脉问诊,手到病除,但总有“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的时候。现代医学,更多的是借助先进的医疗仪器,作为病理诊断的依据。大数据时代,教师可以动态了解学生的思维动向,让教育教学在合适的轨道上运行,扎扎实实地服务于学校,造福师生。
教学,不就变得简单了吗?
对于任何一项变革,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人欢迎,有人观望,有人质疑,有人排斥。改变硬件容易,但改变人的思想,却需要长期的付出。E时代,我能想到的这些变革,或许太过“浪漫”,但我总以为,一个美好的期待,总有变成现实的那一天。
【关键词】中医文化 对外教育 比较 氛围
近年来,中医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许多外国学生远渡重洋,来中国学习中医。中国人民第二军医大学外训系自1961年开始承担医学援外培训任务,是目前全军唯一的军事医学外军留学生培训基地。五十二年来,我系共培训中医学专业留学生近一百五十名,分别来自德国、奥地利、白俄罗斯、斯洛伐克、日本、朝鲜、柬埔寨、越南、哈萨克斯坦、南非、古巴、埃及、乌干达、津巴布韦等国。这些留学生中大部分接受一年或两年制教育,也有部分以短期学习为主,分别学习中医中药、针灸、推拿等课程。
我系接收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无论是汉文化圈的近邻,还是大洋彼岸的远朋,初来乍到中国,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最多的疑问就是:中国人看病时更倾向于选择中医还是西医?中国人自己相不相信中医的疗效?大部分留学生都没有找中医看过病,也没有吃过中草药,所以他们缺乏对中医的直接感官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无从谈起,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医对留学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从小接受西医思维教育,他们当中普遍存在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理解障碍。因此,文化因素对中医对外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中医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系统,使用最广泛的传统医学。要学好中医,需要有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功底。
1 中西医传统文化的比较
西医的学术结构起源于古希腊和罗马早期,是以西方文化为源头。西方文化侧重于斗争,把征服自然置于首位,西医注重和疾病作斗争,通过不同方法去消灭和清除病原体。西医学术体系的主要指导方法是传统的还原论,偏重结构、局部、静态分析,建立在构造型自然观基础之上。西医将去除局部病灶为首要任务,在此理论基础上将病与病人分割开来,在“理性”背景之下,大胆解剖人体结构,对人体外形和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方面可视性结构进行精细的观察和测量,然后通过理性的逻辑推理形成结论。
中医学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哲学为理论基础,阐释生命现象,揭示人体生理病理及诊疗规律。中国传统文化主张顺应自然,强调和谐,中医学注重顺应自然以养生,与自然相和谐以防病,讲求天人合一,调整阴阳平衡,视人为核心,崇尚以人为本。中医文化兼收并蓄,贯通古今,融合了儒、释、道等中国传统经典观点,同时借鉴了诸子百家合理内涵,吸取了自然、天文、历法、数学等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兼具人文、自然等多方面特性。无论是作为病理学、生理学基础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还是作为诊断学、治疗学基础的四诊、八纲、证候、本标、正邪等学说,中医整体的各个学说是由思维形式的模型法如阴阳模型、五行模型等所贯穿。中医以为,和宇宙万物一样,人体也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五行模型中,五行以五脏的配属为中心,纳入五体、五声、五志、五官、五时、五方、五化、五色、五味等,解释人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然而西医虽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础,也有朴素辩证唯物观的烙印,但文艺复兴之后却受机械唯物论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走上孤立、静态、结构、微观的实验医学道路。
鉴于中西医的差异,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对文化背景知识进行阐述和介绍。例如,在介绍中医“气”这一概念时,首先应当解释“气”这一概念,它原本归于中国古典哲学,频繁见诸先秦诸子百家的经典中:“元气”(《春秋繁露》)、“气化”(《庄子》)等。随后中医学领域引入了此概念,用以表示生命的基础,不仅指人呼吸的气体等,还指人生命的活力。人的生命因气而活着,决定生命的是一个气脉流动的整体。在此基础上,“气”的含义又有了进一步的引申和发展:用来指代“功能”,如“胃气”; 表示药物属性,如中药“四气”;概括疾病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如温病学中的“气分”。通过分析“气”的文化背景,学生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对于“气”这样文化内涵丰富的术语。
2 中西医思维文化的比较
各个民族有各自所独有的思想文化,不同的思想文化影响着相异民族的思维方式。中西医学各自迥异的渊源和特点充分显示它们的发展深刻地受到各自民族思维方式的影响,或是各自不同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渗透了汉民族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及悟性思维;然而西医学则体现了客观、精细、科学的西方客体思维、理性思维、科学求实的思维方式。
2.1中医学的整体思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根基和精髓,整体思维是古代中国具备的特殊的思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异于西方文化的一个关键因素。整体思维即以整体性的视角观察事物。世界上的任何事物皆不会孤立存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而且这个整体是本原的、先天的、不可分解。由整体分化出的个体则是后天的、继生的,整体产生和决定着部分,部分影响着整体; 新事物是由个体之间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产生,不是外力的创造;整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之间是靠着气的运化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中医学认为,人体内脏、体表、组织、器官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与此同时四时气候、地土方宜、环境等因素如果发生变化,人体生理、病理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既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完整性,也重视人体和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中医开方遣药不是针对疾病的局部,而是重点从整体上调节人体机能,恢复阴阳整体平衡,认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西医所认可的是欧洲的传统思想文化,从而形成还原论思维方式。认为本原粒子是人的健康与疾病的根本实质和最终成因,只有分解、还原到微观的物质颗粒,才能说明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和终极原因。西方文化强调逻辑思维、分析思维,使其注重个体。根据分析思维,对象被分解为各个部分来研究,这样部分、个体就被突出并置于首要位置。逻辑思维重视分解、分析,也就是把事物由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然后对各部分加以研究。在定性与定量分析中,逻辑思维更强调定量分析,注重于对事物进行量化研究。西方文化在这种量化研究下便带有精确性、严密性、惟一性、缜密性。
2.2中医学的“取象比类”思维。中医学的发展成形取决于形象思维,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体与自然和谐统一,例如五行概念,它将自然界五音、五色、五时、五方、五味与人体五体、五窍、五脏、五志等依照取象的方式形成独特的以五脏为中心的大五行体系。中医各科广泛地应用形象思维,在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形象思维的踪迹处处可见。某些记载如《内经・痿论》中“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生动说明了辨证论治中“取象比类”方法的应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及整体观、辩证观、功能观等都以取类比象为基础。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描述人的平脉、病脉和死脉等脉象,把脉寄富于具体的形象之中: 正常的脾脉,和柔相济,和缓犹如鸡足落地; 有病的脾脉,充盈而频数,急疾如同鸡举足; 脾的死脉,呈坚硬锐利之状,就像乌鸦的嘴,鸟的爪子一样; 又像屋漏一样点滴不断,像水流一样去而不返。在写这段话的医家头脑中,脾脉的不同表现,是与具体的物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与中医不同,看待人体及疾病时,西医采用还原主义,认为如机械一样,人体是由各种部件组成(器官、组织、细胞) ,疾病必须有“形”(病灶) 可循,然后用相应的物质(营养素、化学物及工具) 去修补这些部件。近代以后,西医在获取事实方面越来越偏重实验,运用观察为主要借助于仪器的间接观察;而中医基本没有近代科学意义上的实验,观察则也全部依赖于直接观察,同时,中医还运用某些非理性方法来获取事实;在整理事实方面,西医强调逻辑思维方法,而中医注重非逻辑思维;在形成理论方面,西医采取公理化方法,而中医则采取思维模型方法。
在对比中西文化背景后,中西文化的差异即展示在留学生的面前,与此同时,将中西医联系起来,阐述两者差异,强调中医的学科长处和思维特色。经过这样的学习后,留学生会对两种文化尤其是中西医两者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所了解,明白了其不同的特质。再进行中医课程的学习时,明显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特点,很少产生疑惑,对于提高留学生学习中医的效果有着显著的作用。
3 营造中国文化氛围
营造中国文化的氛围,留学生置身其中时能够被一种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所感染,经过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领略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在对中医药理论的学习过程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笔者认为,文化氛围的营造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氛围。从各种类型的人文图书期刊和中医药相关专业的学术杂志和网站上摘抄一些内容,提供有关文献书目,播放相关视频,引导其有目的性地学习中国文化。管理者可陆续组织一些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邀请中国专家教授或学生和留学生进行交流,使留学生在人文和专业知识的氛围中不断地受到熏陶。第二,语言氛围。以我系为例,留学生入学后第一个月接受适应期教育期间,我系开设了生活汉语课,教授日常生活交流必需的简单汉语,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和中国当地居民进行大胆沟通,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中国,融入中国。第三,传统节日氛围。留学生在华生活学习期间,要经历我国的各种节假日。通过对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的介绍,让留学生了解传统中华文化。在这些节日期间,可以通过参观旅游让留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风俗和国情,更增添了学好中医的兴趣[5]。第四,生活氛围。留学生如果有慢性病或偶尔身体不适,管理者可建议其前往中医科就诊,服用中药调理或接受针灸推拿疗法。在亲身体验中医药的神奇疗效后,他们就是中医学最有说服力的代言人。
通过中医文化传播及中医文化教学,以文化带动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促进中医药在世界的推广,使留学生真正学到中医中药的精髓,服务于世界人民,把中医文化的种子洒向世界各地,中医文化才可能长盛不衰,中医才能实现伟大的复兴!
【参考文献】
[1]增. 弘扬祖国医学,搞好中医外教[J]. 医学教育探索,2006,5 (9):810-8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10-14.
[3]唐乾利. 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及方法论比较探析[J]. 大众科技,2008( 2) : 135-136.
[4]陈明华. 试论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思想的影响[J]. 医学与哲学,2008,29(4):50-51
[5]顾家柱. 保证教育质量是留学生教育的生命线[J]. 中医教育,1996,15(3):15-16.
学情分析 问诊 地理教学
一、学情问诊辨析
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差异教学,教学从来都不要求统一。教学的意义在于对个体的、独特的差异发展起到作用。教育往往是对个体产生意义,而不是对个体所在的集体产生意义[1]。
“问诊”是诊察疾病的方法,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一。即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患者发病经过、现在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及治疗后的变化情况[2]。中医强调“对症下药”、“因人而异”,教学活动强调差异化教学、因材施教,两者有很多共通之处。
在学情分析中,借鉴中医问诊的方法,可以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学习进行过程性把脉(包括思维过程矫正、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成效反馈、学习心理调适乃至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学习特征进行差异化分析,形成相对应的差异化教学策略。问诊具有动态性和随机性,学生的某一次提问,或是某一次对问题的解答,或是与教师的日常交流,或是一些不经意的言行,都可能暴露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学情问诊不能完全建立在教师经验和主观臆测的基础上,它应随着学生和教学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样,教学策略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时在问诊基础上进行相应调适。
二、学情问诊的主要方向
1.问诊概念的把握
概念反映事物及其演变过程的本质属性,是对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也是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关键。
例1:大气的保温效应主要是因为大气吸收地面反射的热量吗?
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是德班气候大会关注的焦点,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_____。(根据2012年高考重庆文综卷改编)
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
B.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C.对地面反射的吸收增强
D.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
许多同学在解题中遵循如下思路: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直接热源,大气增温主要是吸收地面辐射或反射增多的结果,故错误地选择C选项。
问题诊断:学生将辐射、反射等若干概念混淆。辐射是物体自身向外传送热量的形式,而反射则是波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如地面主要反射的是太阳辐射,其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太阳光短波辐射的性质,因此地面反射并不是温室效应增强的关键因素。地面辐射强弱直接决定大气吸收热量的多寡,而气温的升降又直接取决于大气辐射的强弱。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即大气逆辐射)越强,保温效应越明显。在本题中,由于将地面辐射和地面反射两个概念相混淆,同时没有很好理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进而忽略了正确答案B选项。
2.问诊知识体系的建构
例2:影响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图中所示(图略)北半球夏季4个气旋的移动路径,影响气旋④(读图可以判定为热带气旋)移动路径的主要是_______。(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
A.东南信风 B.副热带高压
C.极地东风 D.北赤道暖流
由于许多同学没有将气旋这样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行星风系这样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形势相联系,故而对该题无从下手。
问题诊断:学生缺乏地理尺度的观念,未建立地理知识的尺度体系及不同尺度间的相关关系。对此,首先要建构相应的地理尺度体系。如在气候的影响因子中,纬度和大气环流(行星风系)即为全球尺度的影响因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环流(也可看成为大气环流因子)则为区域尺度的影响因子,而下垫面则多为地方及以下的小尺度影响因子;其次要建构不同尺度地理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小尺度现象既可以受较大尺度因子影响,也可以受同尺度因子影响,但大尺度现象一般不会受小尺度因子制约。天气系统的发生发展要受制于大气环流形势,但反过来并不能改变大气环流格局,故正确答案为B。
3.问诊思维的效度
(1)学生问题的效度
例3:平直河道是如何产生凹岸和凸岸的呢?
在研究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导致河道趋向弯曲”的问题时,有同学会问“平直河道是如何产生凹岸和凸岸的呢”。
问题诊断:这是一个典型的逻辑起点偏差问题。因为研究“河道趋向弯曲”的问题时,其逻辑起点是“现实中的河道大多数情况下均存在一定的弯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勤于思考和发问,但学习成效却不明显。究其根源,主要是常被一些低效问题所困扰。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从逻辑起点上予以纠偏,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效度。
(2)学生思维聚合与发散关系的处理
例4: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山区非法牧场经营,带来的主要生态问题为什么不是土地荒漠化?
在2010年浙江省文科综合高考试题第36题中,要求同学根据地图信息(图略)分析“④地所在区域(地图显示④地为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气候的山区)非法牧场扩张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你认为主要有哪些负面影响”。解题时,学生仅抓住了“牧场”这一信息,从而联想到草原环境,进而得出结论“草场破坏,会产生土地荒漠化等负面影响”。
问题诊断:学生思维的聚合与发散关系处理不当。聚合思维是从现成资料中寻求正确答案的一种有方向、有条理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学都是靠聚合思维进行的,如在考试时从多种答案中选择出一个正确答案。因此,学习效率提升的第一步就是聚合思维运用能力的提升。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在做题的各环节中,审题时更需要的是聚合思维,答题时则更需要发散思维。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同学在审题时思维聚合度不够,无法分析清楚题目的涵义;答题时却不能有效运用发散思维,思维局限,不能全面阐述正确答案。
上述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错误,就在于思维聚合度不够,没有仔细审读题目的地图信息和文字信息。根据地图信息可以判断④地所在区域为热带雨林气候的山区,根据文字信息“非法牧场”可以判断④地区不可能为热带草原(草原地区进行放牧活动应是较合理的行为),由此确定“非法牧场”带来的生态问题主要是破坏热带雨林,全球变暖,加剧水土流失等。
(3)学生思维的综合性和灵活性
例5:河流越往下游流量越大吗?
下列关于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2010年高考广东文综卷)
A.河流右岸更容易遭受侵蚀
B.河水最深处位于河床中心
C.水面宽度一年中洪水期最大
D.自上游至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学生解题思路:河流越往下游,接纳支流总量增加,流量一定越大,故D正确(正确答案为C)。
问题诊断:学生用单向思维来解决综合性问题。河流流量大小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从自然因素看,影响流量的因素主要有:降水量――正相关;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正相关;流程长短――正相关;流域内蒸发量和下渗量――负相关;从人为因素看,沿途对水资源的利用量与下游流量呈负相关。
4.问诊过程与方法的掌握
例6:中国跨越几个时区?
在学习时区的划分时,根据中国最东位于135°E左右,最西位于73°E左右,计算中国跨越几个时区。有的同学采用以下方法计算:最东与最西两地经度相减÷15(四舍五入取整数),得出中国跨越四个时区的结论。
问题诊断:学生未准确掌握时区划分的过程和时区计算的方法。在时区的划分中,规定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经度15°。因此,在计算两地所跨时区数时,应先根据两地经度确定其所在时区(经度÷15,四舍五入取整数),然后再计算时区差。
5.问诊非学习能力因素
学习是一项综合多方面因素的活动,在教学中除了加强智力方面的问诊以外,也要问诊学生的非学习能力因素。如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情感体验,通过多种策略调适学生的心理与情绪,促使其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一些不良的习惯及时予以矫正,促使学生在各类检测中将平时的学习和积累以最好的状态展示出来;还应关注学生价值取向的状况,教学中适时进行正确价值观的渗透。
6.问诊学习成效
教学活动最终是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达成相应目标。因此,在每一次教学活动后,教师应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习成效,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提升下一轮教学活动的教学效率。
三、学情问诊的形式
1.个体诊断
在课堂教学之外个别答疑和辅导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一味地解答疑难,而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使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过程暴露越充分,教师才可能看清学生真正的误区在哪里,从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效提升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
例7:沙尘暴与黄河含沙量之间有关系吗?
在一次个别答疑中,一位同学提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黄河含沙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沙尘暴中沙尘沉降于黄河河面,为什么就不是黄河含沙量增大的主要原因呢”。
问题诊断: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诊断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进一步开展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和探究能力;其次,应分析学生思维的问题所在。由于黄河干支流是线状地理事物,其表面积对于沙尘暴所沉降的面状区域而言微乎其微,即通过沙尘暴沉降于黄河的沙量只是黄河含沙量极小的一部分;第三,可以和学生一起探究沙尘暴(风沙活动)对黄河含沙量的影响,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全面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随堂诊断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应重点询问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和所持观点,把脉学生的学习误区。尤其是将一些带有典型性的学习误区展示在课堂中,师生“集体会诊”,能有效避免学习偏差,推动全体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3.阶段性专题诊断
根据日常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和误区,教师要分阶段进行汇总整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澄清,并配合相应的典题训练,以巩固阶段学习成果。
例8: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中常见误区(节选)
在“工业区位因素”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情问诊,教师整理了以下问题进行专题解析:
误区一:国际知名运动服装生产工厂和外国汽车企业到中国设厂生产的布局主导区位都是廉价劳动力。
前者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廉价劳动力。其工业产品面向的是全球市场,工资在生产成本中占据很大比重。因此在生产布局主要考虑寻求劳动力廉价、地价低廉、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出口)的区位。与此类似的工业生产布局还有电子产品(如手机、电脑、家电等)装配等。
后者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则是市场。国际贸易中都存在关税壁垒,进口产品均需要征收关税,这样使得原本在本国生产的产品出口到他国后价格会大幅度上升,从而影响市场占有率。为了降低价格,提升竞争力,最常见的办法是避开关税壁垒,直接到产品销售地生产。与外国汽车企业到中国设厂生产相似的生产布局还有国际知名家化、食品企业到中国布局生产企业。
……
误区三:复杂产品生产的工业布局指向应如何分析
首先,汽车制造、钢铁工业、化学工业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以界定为资金指向(密集)型。
再次,钢铁工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变化,从燃料指向转为原料指向,再转向市场指向。
最后,汽车、化学等工业还需要较高的技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技术指向的特征;同时需要强大的消费市场作支撑,故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指向特征。
由此可见,复杂产品的工业布局指向比较复杂,要因时因地,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如果我们的校长不用教育家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用思想办学、文化办学、人格办学,中国的教育是没有希望的。当校长就要立志当教育家型的校长,修炼“三从四得”的高贵品质。
在个人发展上,要“从心”。教育家型校长最显著的特质是胸怀理想,热爱教育,有对教育的深爱至爱,能够把教育之梦与中国之梦、个人之梦融合起来。他们始终充满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成长的坚信,不为名利所动,不为诱惑动摇,心无旁骛地为教育干一辈子,这就是校长成为教育家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位校长满脑子想的是自身的行政级别、考试、分数、升学率、各种奖项、学校荣誉等显性的东西,在教育的过程中就会失去灵魂,没有根基。
在人生态度上,要“从容”。现在名校长很多,但真正有影响的教育家却很少,究其原因除了外部成长环境欠佳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校长们不够从容。很多校长整天忙于校园基建、经费筹措、应付会议等各种事务,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研究教育,与一些名家相比,缺一些书卷气,缺一些学养,缺一些理论支撑。成为教育家是一辈子的事情,校长一定要“坐”得下来、“沉”得住气、“钻”得进去,不计较一时功利,醉心教育,耐住寂寞,淡定坚守。
在办学实践上,要“从行”。教育家出在第一线,是教育实践的带头人,是卓越的、学者型的教育实践家。但如今,中小学有些名师、特级教师刚出头就被看中转行当了行政领导,结果缺了学术,远离了课堂,缺少了对教育研究的直接体验,好比中医不懂把脉,长此以往会丢了看家本领。所以校长们要走进课堂,勇于实践,心动不如行动,要从教育实践中提炼教学方法,探索教育规律,形成教育思想。
在学校管理上,要“懂得”。打铁还需自身硬,教育家型的校长首先要懂政策、懂教师、懂学生,要具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知识背景,能用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富有创见性的教育思想去影响教师。其次要懂管理,懂方法,校长对学校的领导最关键的是思想上的领导,然后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要能够凝聚人心,用高超的管理能力、人格魅力引领学校发展,这需要校长不断学习,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他人的经验和教训中学,做到“知行合一”。
在教师发展上,要“舍得”。“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家型校长要舍得一些机会,舍得一些权利,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要舍得“埋单”,要创造条件对教师学业进修和业务提升给予制度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保障,让培训成为教师最大的福利。同时校长要舍得“感情投资”,要多听老师的倾诉,真心关爱教师,一旦校长赢得教师的尊重和信任,教师主人翁意识被激发,学校一定会越办越好。
在处理冲突上,要“受得”。发生在学校的各种冲突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可能扰乱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职工的情感,分散校长精力等。教育家型的校长不能利用手中的职权去强行压制冲突,也不能当好好先生,和稀泥,更不能置之不理,而要善于冷静地评估分析冲突,选择合适的方式应对和处理冲突,妥善处理校园内外的怨气、怒气和邪气,让正气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这样才能使学校内部团结,对外才有好的形象,工作中才有战斗力、凝聚力、向心力。
在教育业绩上,要“等得”。教育是一个启发、引导、熏陶、感悟的过程,是一项慢的艺术,既不能拔苗助长,又不能如在车间流水线批量操作。教育自身的规律,很多时候需要时间来验证。如果不遵循教育规律,急功近利,其表面的繁荣和暂时的成功必将带来日后更大的问题。所以教育家型校长不能屈从功利、迎合大众,必须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和学生,用足够的耐心培植校园文化,在等待中树人,在等待中自省,在等待中享受教育的幸福。
(作者单位:湖北黄石市黄石港区教育局湖北黄石市第三中学)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维吾尔医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of Uighur Medicine
Azierguli·abudukerimu, Delixiati·yimiti, CHEN Feng, WANG Hongying,
Abuduhabaer·abudykerimu, Zilaiguli·mijiti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chi, Xinjiang 830011)
Abstract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daily life and the most clinically common, whether it is western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ighur medicine, medical doctors often in face, in order to fundamentally treatment to achieve the best effect in the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ust have the aid of Pathogenic Microbiology Identification and micro biological laboratory tests to find the cause and treatment. Uyghur medical education is a breakthrough in the Xinjiang area of Xinjiang higher education, is also the medical career and of higher medical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Based on the Uygur Medicine, Uighur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on reality, combined with clinical, starting from the culture with modern medical needs of the medical personnel, a series of reforms of medical microbiology teaching, to achieve better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medical microbiology; uighur medicine; teaching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主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医学微生物学的内容涉及到临床医学、医药学、中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等多种学科。主要研究与医学相关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机理、诊断技术及防治措施等。医学微生物这门课程专业性、实践性及应用性强,是连接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桥梁。
1 维吾尔医学教育的重要性
维吾尔医学是维吾尔民族的医药学。它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医药科学,它既不同于古希腊医学,也不同于古阿拉伯和印度医学,它是我国古代西域古代维吾尔人民和各族人民几千年以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医药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人民很长时间以来通过根据把脉,观察病人面色、舌头、精神状态、大小便等一般状况及病程,症状等特点进行诊断并治疗民间发生的各种病,积累了关于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很多经验,他们把这些经验不断地运用到实践和疾病做斗争过程中逐渐创造出了维吾尔医药学基础理论、临床治疗方法及维吾尔医药物。 维吾尔医药学的运用范围广,实用性强,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维吾尔医药学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所以广大维吾尔族群众把它认同为可靠、信赖的医学领域。因此要想将维吾尔医药学更广泛地利用到医学领域、更深入的运用到医学治疗过程,甚至要发展维吾尔医药学并尽快摆脱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融入到我国医学领域和医学高等教育体系,对中国特色医学卫生事业的建设与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①
2 维吾尔医学专业开展病原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性
感染性疾病在临床上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常见的医学问题。不管是临床医生或传统医学医生都会遇到各种感染性疾病只不过是他们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治疗技术方面有区别,但是引起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及检查方法还是离不开病原微生物这门基础课程知识。
维吾尔医药学是以种属于宏观医学的医学领域,维吾尔医药学理论认为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以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是非常重要。人体的整体性观念是维吾尔医药学的主要特点,而且正因为这些特点的存在使维吾尔医药学具有局限性和限制性。②
维吾尔医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维吾尔医学教学中医学微生物学应该有自身的教学体系,而不同于临床医学。对于存在的这些问题在教学中启发及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将病原生物学与中医学、西医学、维吾尔医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学好这些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奠基出,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专业课做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掌握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及技能技术的基础上,加强病原微生物学这门桥梁学科的教育体系。
3 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多,课时安排少
维吾尔专业教学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都是维吾尔语授课而且专业课设置量大因此这一系列自身的特点对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传授及学生的掌握比其他专业学生来说有一定的紧迫感。因此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条件尽量给学生增加课时,安排有关维吾尔药物方面实验操作。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对微生物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维吾尔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只要学好有关维吾尔医药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诊断及治疗方法就能对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至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与自己的专业关系不大,学生更不能把维吾尔医药学知识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没能真正意识到病原微生物学的学习对维吾尔医学工作的重要性。病原微生物学不仅是基础学科,还是应用、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防治,病原微生物学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病原微生学这门课程与临床医学,中医学,西方医学,维吾尔医学等各个医学专业关系很密切。
4 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
4.1 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决定于他对学习的态度,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兴趣又是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产生的,可以决定学习的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推动力,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善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吸引学生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在教学过程中举一些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关的一些实际例子来引发学生的联想,使学生克服思维中的依赖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从被动转为主动。 让学生理解医学微生物学不仅对今后临床工作而且是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很密切,对我们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向学生介绍自古以来在世界发生的一些生物战争。例如,二战时期,日军731部队曾对中国10余个省施放鼠疫、霍乱、伤寒和炭疽杆菌等10余种战剂、英国在格鲁尼亚岛试验了一颗炭疽杆菌炸弹,至今该岛仍不能住人、美国9.11事件也有一些利用炭疽杆菌粉末导致多人致病和死亡的事件等。通过这些案例,可引起学生对各种细菌、病毒,病原体的兴趣,并激发学生思考更多有关微生物学方面的一些问题。③由于微生物是体积很小肉眼看不到的,对于形态,结构等知识的讲解还是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演示各种病原体的形态图,结合实验室自己在显微镜观察的病原体和老师讲解的结合起来。有关传染性强,教学实验室不能培养,学生不能在实验室观察的病原体及其培养过程的一些内容老师用多媒体给学生讲,让学生用眼去体验,合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节省时间,将教学内容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2 加强微生物学基础内容的教学
学习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特别是学习与维吾尔医药学相关内容,对于维吾尔医药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用维吾尔医学治疗一些感染性疾病、维吾尔药物的生产、药物鉴定、销售管理、新药物的研究并开发等各种相关工作都将起到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比如:病原微生物的形态与结构、致病因素、发病机制、营养、代谢、生长、生态、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与维吾尔药物的通过微生物学方法检测、鉴定、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药物的生产与研发、微生物学诊断、治疗等具有紧密的联系。掌握医学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将为维吾尔医学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维吾尔药的开发、制造、临床使用等相关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维吾尔医学理论认为,体液(Hilit)是在火、气、水、土等自然界四大物质和人体气质的影响下,以摄取的各种饮食为基础,通过肝脏的正常功能所产生的胆液质、血液质、粘液质和黑胆质等四种体液。④
这四种体液失去平衡引起各种感染性疾病,这四种体液质人群饮食、生活习惯、遗传因素、体质、抵抗力都不一样对感染性疾病的易感性也不一样,因此从这些特点出发把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和病原微生物真正地联系起来讲述给学生,使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4.3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是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实验课是很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课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操作能力,实验室是学生踏入工作之前的很重要的一个实习基地。经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环境素养等基本素质。我们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根据其内容划分为基本技能训练模块、验证性实验模块、综合运用性实验模块和研究性实验模块。前两者为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及操作过程中加深对客观知识的理解,对于维吾尔医学专业学生来说后两者对本专业的发展提供很多理论基础,实验思维能力,实验操作方法,目前关于某些感染性疾病与维吾尔体液理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开始研究,因此激励学生参与老师们各种科研课题从而锻炼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也推进教师们的科研进程。
4.4 提高老师们的科学素养
飞速发展的医学教育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重视自身的全面教育及发展,通过参加一些学术活动、学术会议、专业交流会、培训班等,同时对维吾尔专业的学生来说老师不仅要精通微生物学专业还要了解维吾尔医学基础理论尤其是要学习有关感染性疾病与维吾尔医学体液论之间的相互关系,用实际的临床例子来给学生解释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这方面老师们要下功夫进一步学习一些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技能技术、新的研究成果,新的研究进程等,丰富自身的周边知识,提高学术水平、扩展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以适应新的医学教育,培养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实用性医学人才。
总而言之,维吾尔医学专业病原微生物教学过程是教与学双方互相促进、协同完成的过程。只有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提高维吾尔医学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医学界所需要的医护人员。
注释
① 哈木拉提·吾甫尔,刘西平.加强高等医学教育,发展维吾尔医学专业[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8):38-55.
② 凯赛尔·阿不都克热木.民族地区维吾尔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新疆医学,2012(42):170-181.
何光远,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民进安徽中医药大学支部主委。其合作研究成果《肝豆状核变性的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安徽省科技成果奖”,2007年被评为“全国中医院优秀院长”,2012年获“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
我是一名医生,病人都叫我“可人医生”。最初听到病人这样喊我,心里挺紧张的,以为自己哪个方面很“娘”,患者取笑我。后来有病人笑着向我解释:“你是个好医生,是一个可信赖的人,你又经常自我介绍说‘人可何’,所以大家这才叫你‘可人医生’的。”原来,这个称呼是病人对我工作的认可,后来我一直以此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至今追求着努力做病人满意的“可人医生”。
医者仁心,十年筑医魂
我1992年从安徽中医学院毕业,过五关斩六将,成为全校唯一一名留校生;更幸运的是,留校后师从全国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杨任民教授。他严于治学、忠于医道的品格和风范,让我受益终生。遵循恩师教诲,我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年。
当我第一次走进病房,一下子就惊呆了:有的是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的中风患者;有的是下肢失灵、无法站立的截瘫病人;有的是吐字不清、行走困难的脑瘫患儿。天长日久,我才真切地体会到:每位患者的背后,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痛苦和艰辛。一个老人病倒了,也许是一家人的精神崩溃了;一个中年人病倒了,也许是一家人的经济垮塌了;一个孩子病倒了,也许是一家人的希望破灭了。我的心被深深刺痛,默默立志:“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怀揣青想,我一边专心钻研神经病学理论,一边细心观察、用心治疗,义务给病人做针灸、推拿、康复训练,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在我的脑瘫治疗室里,摆放着许多五颜六色的玩具、小画书和儿童食品。因为脑瘫患儿刚开始治疗时都有些抵触情绪,我就像幼儿园的老师那样,带他们一起玩耍,吃零食、做游戏,逗他们开心,成为他们的伙伴,取得他们的信任,消除他们的抵触情绪。
有个叫浩然的脑瘫孩子,患有狂躁症和自闭症。刚开始,一进治疗室,不是踢凳子就是摔玩具,我总是摸摸他的头,拾起来。他再摔,我再摸摸他的头,再拾起来。他行走不稳,还一个劲地向前冲,常常摔倒,我总是第一个扶起他,轻轻地给他按摩,尽量让他舒服些。如此3个月下来,小浩然竟然神奇般安静下来,愿意配合我的治疗了。
从这个患儿的治疗中,我悟出了一个道理:爱,才是神丹妙药;没有爱,便不能治病救人。
我的病房里躺着许多截瘫、偏瘫病人,他们站不起来,大小便不能自理,眼神里充满着痛苦而无助的忧伤。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天尽心地给他们康复训练,还不停地为病人鼓劲加油:“站稳!”“坚持!”“很棒!”“挪步!关键的是第一步!”“再走,再走!就能和家人一起逛公园啦!”我希望通过我的鼓励,能让患者多一份希望和力量。
经过长期艰苦的康复训练,他们中有许多人的腿能站了,路能走了,生活能自理了,生命又一次焕发了光彩。
筹建医院,圆济世梦想
2003年,学校为扩大临床教学规模,委派我筹建一所新医院,我欣然答应了,美滋滋地想:我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可是校长跟我说:“学校只能给你一幢空楼,没有资金和设备,没有人员和编制,你是一个吃苦耐劳、有闯劲的小伙子,我们相信你能成功!”听了这番话,我傻眼了。但领导的信任、师生的期盼,令我不能退缩。
建医院对我来说一切都是新事物,首先面临的挑战就是角色的转换。我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熟悉医院管理的方方面面,变外行为内行。
医院如何定位?这是建设医院的头等大事。我想,要办就要办百姓最需要的医院。10年的临床实践让我坚信,未来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一定是中西医结合。因此,在我心里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创办安徽省首家中西医结合医院。为证实其可行性,时值盛夏,烈日炎炎,我骑着摩托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向每位受访者仔细询问情况做调研。1个月后,5000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令人欣喜:90%以上的被采访者表示赞同。
建医院少不了人才、设备和医院文化,而我却一无所有。首缺的是人才,我就成立预约会诊专家库,专家库里聘请合肥市各大医院知名中医和西医专家入库,病人来看病时,我们就从专家库里请专家来,免得病人奔波。其他医护人员和管理人员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在全省公立医院率先实行聘任制。
医院装修和购买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我只能四处跑银行,但所有银行都要求学校抵押或担保,可是学校政策又不允许。万般无奈,我只好求助曾经接受过我治疗的一家银行的老行长。他被我的真诚和执着所感动,表示可以贷款,但要以我个人的信任度作担保和房产作抵押。我犹豫了。
可转念一想:我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看几十个病人,但一家医院一天能接待成百上千的病人。要干事总会有风险,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于是,我力排众议,决意贷款。
就这样,建院10年,我创造了一个奇迹:在政府没有一分钱投入的艰难情况下,建成了当时省内最大的康复治疗中心,建成了现在的二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并成为全国第三批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单位,2014年又获省政府批准,在医院基础上组建1000张床位的安徽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此外,医院支持学校教研经费近千万元,医院利润存款达数千万元。
爱党爱会,履职尽其责
2012年,我加入了民进,随后任民进安徽中医药大学支部主委。民进组织的教育和培养,让我拥有了参政党的意识和眼光,我觉得自己又多了一份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同时,也觉得自己找到了精神归宿。
支部工作如何开展?是我和会员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大家在讨论中逐步形成共识,认为支部应充分发挥会员们中医药专长,围绕服务百姓健康的工作思路,积极调研、建言和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而逐步形成了我们支部的工作特色。
我在临床中经常发现,一些脑瘫患儿常常因贫弃医,从而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如何让更多的脑瘫患儿不再因贫弃医?我们支部能不能通过各种渠道来筹集爱心款、建立爱心救助基金,解决这些贫困患儿的治疗费用?支部会上,我的想法得到会员们的积极响应。截止目前,支部已筹集爱心救助资金20多万元,我已与民进安徽省委会领导商量,将于近期启动爱心救助计划。
送医下乡是我们支部工作的特色之一。曾记得,第一次我率支部会员在大别山革命老区的一个村落里,从四里八乡闻讯赶来的乡亲们把我们围得水泄不通。会员们忙着把脉、开处方、针灸、推拿,热情地回答村民们的各种咨询,朴实的村民们纷纷表达谢意:“你们星期天不休息,大老远赶来为我们治病,真是太辛苦啦!”“那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看病真认真。”“我们平时看专家真难,你们要是能经常来就好了。”我说:“请放心,只要老区百姓需要,我们就会再来!”当送走最后一个村民,已是午后两点,大家这才松口气开始吃午饭。在我任支部主委的两年里,前后6次率支部医疗队奔赴多个贫困山区开展送医送药服务活动,共计义诊群众2000多人次。
民进支部举办的老年养生讲堂又是我们一项特色工作,两年来已连续举办多场。在课间,老人们兴奋地谈论着:“来这儿听养生讲堂还真管用,不吃药、不打针病就好啦!”“可不!我只是调换了枕头,头就不晕了。”看到老人们愉快的表情,我和会员们都感到十分欣慰。如今,我们支部又将“民进养生讲堂”搬进社区,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掌握养生保健新知,拥有健康的金钥匙。
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想不想(敢不敢)创新的问题,即创新意识的问题;二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即创新能力的问题。根据以上理论,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了全方位、多途径的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一理论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生物化学、医学遗传学、人体发育学和生理学课程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方法,注重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积极发表不同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围绕问题学习。例如我们在病原生物学教学讲授流感病毒时,摒弃原来的讲授流行情况、生物学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等常规,开篇就提出六大问题:甲型H1N1为什么最初叫做猪流感病毒?与猪有什么关系? H1N1中H、N分别代表什么? 2009年流行的为什么是一种新型流感病毒?流感不过是一种感冒为何全球如此紧张?是否过度紧张?传染方式有何特别?吃八角是否能有效对付流感?让学生们头脑里充满问号,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们建立问题意识提供思路。
(二)帮助学生形成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和学习观,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理论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知识观也就是知识的相对论。汪氏等认为传统教学之所以不能很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原因之一就是教育者把知识看成绝对的、凝固的、静止的、一成不变的,而建构主义知识观则认为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所以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经验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显然,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讲到免疫的传统概念和现代概念,就是引入建构主义知识观的最好时机。
同时,我们还引入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发掘课程中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注重讲理论、概念被发现的过程。例如,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补充讲干扰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干扰素的副作用,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人类面对病毒的困惑,青霉素是如何被发现的,抗菌素耐药性的形成等等,讲病毒的发现源于“一种疾病”、“两个关键技术”、“5个关键先生”、“一个旧理论被打破”,通过这些讲述,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创新的规律,了解学科领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科学难题。
(三)以“正面教导”的方式激发创新精神
课堂教学中注重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科技创新成果,讲历史上发明创造的成功案例,为学生树立一个创新发展的榜样,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自主寻找答案,并为学生组织“学习报告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该学习演讲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30%。例如,我们指导学生完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大鼠肝癌细胞作用的初步研究”获得广东省第九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学生在学习了化学结构改造这部分内容后,有了合成”虫草素钌﹙Ⅱ﹚配合物”的想法,把中药成分进行结构改造,这是这个课题最具创意的地方,与学生分享后,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大大促进了他们的创新欲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布置各类开放性作业、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聚合性思维、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例如我们布置的作业包括“读伤寒玛丽故事的感想”(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给方舟子的一段话挑毛病”(批判性思维)等。
二课外教学
(一)通过布置撰写小论文的任务,讲解相关书写要求、批阅、点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寻求答案
我们在医学免疫学、生理学、人体发育学、预防医学等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围绕某主题写出文献综述或调查报告,并在课堂教学中详细讲述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等论文形式的书写要求、作用和意义,针对学生们参加大学生论文大赛中常见的论文书写的错误,指出常见错误和误区,在批阅学生的作业后再作详细点评。同时,推荐质量高的论文正式发表,让学生“完成任务有动力,任务完成有喜悦”,推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该作业计入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二)开放实验室,指导大学生论文大赛、大学生课外科技大赛、大学生创新课题
参考许多高等院校的做法并结合我院实际,我们教师所在科研实验平台、项目组实验室均向本科生开放,形成实验室里有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这样的工作团体,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良好氛围,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环境。教师利用晚上、寒暑假积极主动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论文大赛和课外科技大赛,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心,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近3年我们共7位老师指导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20多项校级创新项目的完成。
另外,通过老师担任学校大学生论文大赛评委,担任大学生论文大赛点评嘉宾、基础知识擂台赛评委等形式为学生创作的科技论文“把脉”指导。
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课题的申报、实施、答辩,在实践中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为学生社团开办基础科研能力培养系列讲座
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念,提高本科生科研课题的创新性,近年我们先后为大学生社团和二级单位开办学术讲座,围绕科研论文的书写、进入实验室注意事项、科研思路的来源、科研课题的实施、介绍几本好杂志、经络的应用及研究概况、内经及针灸原理的应用及研究、课题设计零距离、为医之道、尽善尽美等议题举办讲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促进和引导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尤其是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接受科学素养的熏陶
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我们近年来在吸收本科生进入实验室方面也做了不懈努力,近5年累计约117人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尤其我们通过主动报名加面试方式,遴选了部分学生进入学院国家级科研课题项目组科研团队,学习查阅文献、阅读文献、综合分析文献,了解国内外科研动向,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师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为学生们辅导实验动物学、分子生物学、DME、统计学等科学研究的主要课程,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获得创新的能力。
统计表明,在近年来进入科研团队学习的学生中,能获得国家级、省级课题“挑战杯”大奖的学生均来自进入承担国家级课题的科研团队的学生群体,充分说明国家级科研团队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
三实验教学
如果说理论课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课教学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综合性培养平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课程。我们在多个班种中实施基于团队学习模式的自主设计性实验,采用发放学习资料、学生自组学习小组(5-6人)、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引入自身的加入和体验,围绕任务设计实验方案教师遴选科学意义大、创新意识强、可行性大的实验方案,(对于科学意义不大、设计不合理的项目,予以淘汰),学生完成实验方案形成实验报告,最后进行论文答辩和教师点评。该教学改革体现了尊重学生的合理学习兴趣与爱好,增强了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入了合作和竞争的理念,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发放144份问卷调查显示:70%学生表示对该实验感兴趣,81.5%表示对实验流程满意,73.1%表示有必要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40%认为自主设计性实验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比重恰当。
四教学成果
经过5年来的实践,我们指导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挑战杯”大奖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两项;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10项;指导本科生参加学校学生学术论文大赛获奖和指导本科生校级创新实验项目19项;指导本科生在核心期刊8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19篇。
五问题与不足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话题,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尚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由于学生学分压力、传统考试压力仍很大,能用于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的时间不够充裕。另外,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学生的创新更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教师要不断学习,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弊端,勇于改革和实践。我们还需要加强教学的艺术性,让我们教学活动更新颖和更富于变化。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7.
桂馨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培训项目,是基金会为支持中国乡村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完善和规范开展教学而特别设立的乡村教师支持项目。项目旨在提升乡村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理念,增强系统知识,改进教学技能,使其成为对学生科学素养形成有决定意义的合格教师。
“探究”是新课程改革提得最响亮、最核心的内容。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以探究为核心”。不仅是科学课,还有其他课程,如语文、数学、艺术教育等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那么,什么是“以探究为核心”呢?简单地说,就是让孩子们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这样的教学,教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勇于探求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精神和自己获取知识的本领。下面我们来讨论几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跳青蛙
这是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兰本达在中国讲授“探究―研讨”教学法时设计的一个简单而有趣的数学游戏,参与者可以通过游戏发现里面的数学规律。
六位老师上台参与“跳青蛙”实验
这里有七张小凳子,请三位女老师和三位男老师分别坐在两边的凳子上,中间空一个小凳子。游戏规则就像下跳棋,可以平着移动一步或者是隔着一个人跳一步,现在的问题是:至少要用多少步,三位女老师和三位男老师才能交换原来的位置,也就是对调一下?听懂问题后,全部老师都开动脑筋,帮忙出主意。最后,教师们用19步完成了交换位置的任务,但这不是最少的步数。
我们通过一些学具来研究一下,包括两种不同颜色的六个圆片,分别代替三个男老师和三个女老师。然后让老师们分组实验,动手挪一挪,看最少几步能够完成?(分发学具,听课老师分组探究,看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步数完成“跳青蛙 ”。)
参加培训的老师用两种不同颜色的小圆片模拟“跳青蛙”
几分钟后 ,提问:有哪位老师用15步完成了?请用我这里的动画课件演示给大家看 。(一位听课教师给大家用动画演示他15步完成跳青蛙的过程。)
用电脑演示的动画片――“跳青蛙”
之后,让老师们都试一试,按照这个办法用15步完成,关键是第3步。再提问:还有哪个组15步不能完成的?“跳青蛙”这个活动蕴含了什么数学规律?我先写一个算式:15=?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活动完成这个算式。听课教师发言,最终得出:15=32+3x2。大家发现的规律是:32+3x2=15,如果一边是4、5、6……N个老师呢?推导的结果是:“最少的步数等于n2+2n”,这个结论可以用实验去验证。
由此可以发现,由这个“最少的步数”组成的数列(3、8、15、24、35、48……),相邻两数的差组成的是一个奇数数列(5、7、9、11、13……)。教师们参与的是一个游戏,从中却可以推导出数学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探究活动的意义和价值,简单的活动里面蕴含着很深的道理,亲身经历了就不会觉得难,也不会忘记。
在科学课堂中,要追求百分之百的参与度,也就是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能只是少数几个聪明的孩子参与探究,其他同学都是参观的。
我经常听科学老师的公开课,在有些课上总是那几个好学生发言,这样是不行的,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孩子都参与进来。
例如,发圆片的时候,如果只给几个老师发,多数教师就不会动手动脑;假如不用这个塑料片,只请几个人在前面“跳青蛙”或用动画练习,那更是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动脑筋,而不是全体教师都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效果肯定很差。
把圆片发给每个组,请所有的教师动手动脑,每个人都要出主意,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每个人都会从探究活动中受益。
所以,我们要设计能让每个孩子都参与的探究活动,尽管有的组做得快些,有的组做得慢些,当然孩子们的领悟也有快慢之分。如果让做得快的组表达一下,就能带领做得慢的组都学会了。万一有领悟特别慢的组,也可以允许他们继续研究,做得快的组开展别的活动,进行有差异的教学。
探究活动二: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这是几种科学教材里都有的一个探究活动,很多教师应该都上过《摆》这一课,我稍稍做了一些改动。
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根筷子,筷子一端劈了个缝,用胶带粘在小凳子上,再将小凳子放在课桌上,组成一个类似实验室铁架台的架子 。
给每个小组发一根长线,下面拴着一个用别针做的钩,勾住一个垫圈,把线夹在筷子的缝中系紧,这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摆,特别适合学具欠缺的农村学校。
我们将摆提起来不要推,一松手就摆起来了。计算摆的次数的方法是从一松手到摆回来,一个往返为一次。这也就是摆的一个周期,这个一定要统一。另外,还要教给孩子们计数的方法。
利用这个摆,我们可以开展什么样的探究活动呢?①预设一定的时间数摆的次数。②预先确定摆的次数看需要多少时间。
首先要量出摆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重点强调垫圈的中心点就是摆锤的重心 。然后提问: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再做演示实验:摆动10次需要多长时间?
现在在摆锤上加上一个垫圈,不改变摆的长度。发现摆动10次需要的时间差不多。这说明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没有什么关系。
下面的活动是这样的,全部分成九个小组,各设计一个摆,要求如下:
第一组的摆,15秒摆7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二组的摆,15秒摆7.5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三组的摆,15秒摆8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四组的摆,15秒摆9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五组的摆,15秒摆10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六组的摆,15秒摆11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七组的摆:15秒摆13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八组的摆,15秒摆14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第九组的摆,15秒摆15次,摆长应当是多少厘米?
各组先预测一下摆的长度,然后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下每次实验的数据。最后看记录表考察各个组研究的水平。科学实验要特别注意研究过程的记录,没有记录和数据那就不叫科学探究。
参加培训的教师做摆的实验
试验中,提问:观察黑板上的摆长,你们有什么发现 ?
回答:在相同的时间内,随着摆动次数的逐渐增加,摆线越来越短。
再提问:如果把每个点连起来有什么发现呢?
回答:近似一条抛物线。
小结:15秒钟摆动12次的摆长我们没要求做,这个数据如何估测呢?可以根据前面得到的数据和后面得到的数据,把这个没测的数据补上去,这种方法叫做内插法;15秒摆动16次、17次或者更多次的摆长我们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补进去,这种方法叫做外推法。在工科大学生学习的工程数学里就会讲到内插和外推,这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很有用。
看上去很简单的摆的探究活动,其科学内涵实际是很深的。高中数学学到抛物线的时候,学生就会想起小时候研究过摆的,摆长和周期的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美丽的曲线;到大学学内插法和外推法,他会想到今天的实验。我们的科学课为孩子们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他们热爱科学的兴趣。
评价各小组的实验记录
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们记录数据的好习惯,像科学家那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怀疑实验数据有误差,必须通过更严谨的实验来修正。
我们推想一下:1米长的摆绳和1分钟之间是否有相关性?正是因为摆长和时间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人们就发明了许多与摆有关的计时工具。
为什么要采用这些简易的材料而不用实验室的铁架台和摆锤呢?这是为了说明,小学生搞科学并不一定需要高级的先进的仪器,我们用筷子、瓶瓶罐罐都可以做科学实验。原来在学校上科学课的时候,办公室的抽屉里都是小铁片、铁丝、玻璃瓶之类的,像个百宝箱。在马路上遇见了钉子都当宝贝捡起来。我们可以用饮料瓶、塑料瓶、酸奶盒、纸杯制作教具,用这些“土”教具照样演示可以上很精彩的科学课。只要开动脑筋,身边的许多物品都能成为孩子们探究科学的好材料。
探究活动三:解暗箱
所谓解暗箱,就是探究一个无法“打开”来看看的事物或过程,要知道它里面是什么,是如何运作的,只能通过研究它的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来进行。在现代科学里,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方法。比如,科学家研究人体的生命过程,研究地球的内部,都要用到这个方法 。
解暗箱教具示意图
探究材料是一个长方形的塑料盒,正面有六个螺丝帽,里面只知道是连接的电路,但是不知道电路怎么连的。每组还有一个检测工具: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首先检测自己的工具是否好使,灯亮了说明你的检测工具的电路是通的。把这两个铆钉连在盒子的两个螺丝帽上,假如灯泡亮了说明什么?(里面有连线)不亮呢?(没连线)虽然亮了,但灯泡亮得微弱说明什么?(里面的连线里还加了个电阻)假若灯泡特别亮,说明什么?(里面还有一节电池)假若亮了之后,把电池正负极颠倒一下,就不亮了,又说明什么?(可以判断里面电池的正负极)大家做实验的时候,不要觉得不亮就是没线路,也许里面是电池,只是和外面的电池正负极没匹配好。里面什么都不知道,全靠自己测,这种科学方法叫做解暗箱。
解暗箱是个大的概念,通过输入输出信息来判断里面的情况。医学上有很多解暗箱的例子,比如:医生用听诊器听你的胸部、腹部,判断里面内脏正常不正常;把脉也是解暗箱,有经验的中医根据病人的脉搏就能判断毛病出在什么地方;B超也是解暗箱的典型例子,通过超声波返回的信号判断病情 。
参加培训的教师正在做解暗箱的实验
教师们分组做解暗箱的实验,在记录纸上画出电路图。实验结束后,把电路图画在黑板上 。
教师们把自己探究出的电路图画到黑板上
兰本达教授对中国教师进行“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培训
推而广之,自然界的很多现象都好像是打不开的黑盒子,比如:地球里面怎么回事?现在我们只能通过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去推测;像太空中各种星体,我们还去不了那么远,有的就是用望远镜也看不见,可以用各种手段去观测,但还是不能亲自去打开。自然界还有很多暗箱我们打不开,像癌症:正常细胞变成了癌细胞,怎么回事?还不清楚。再如基因里面暗藏的信息,到现在还有很多不了解,世界上无数的科学未解之谜,仍然是暗箱。
有一次问石油钻探队员怎么知道油田在哪里?他就说可以用地震法,先根据地层、海相还是陆相等信息,推测哪些地方可能有石油,然后在预测地区埋一些炸药。引爆后,测量发生的地震波在地下反射的情况,记录下数据,分析有没有油,有多深。这也用的是解暗箱的方法,道理一样。
回顾这三个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总结出了一个数学公式;第二个活动我们做出一个曲线图――抛物线图;第三个活动我们画出了电路图,这叫什么呢?这都叫做模型,建立模型,简称“建模”。就是把脑子中认识的事物用图形、图像或者用公式表达出来,这就是建立模型的过程。
暗箱里的电路是怎么连接的,如果要用语言表达出来,很复杂,还不如用符号、用图形表达出来。科学研究中,很多情况下都需要建立模型,有的是用语言表达,有的时候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就可以画图,这就在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模型。
现在科学课强调的是一种解释,比如观察实验,要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得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再一个就是建立模型,把事物的规律用图形或模型表达出来。或者在脑子里建立一个模型,形成一个图形,实际上是在脑子里形成的一种解释。所以,现在的科学课比过去前进了一步,要求更高了,对孩子的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对科学的理解要求更高了。
我有幸被列为培养对象,获邀参会。会议结束时所拍的那张合影照,一直压在我的书桌的玻璃板下。那张合影照太珍贵了,它像一盏明灯,在漫长而艰辛的文学创作道路上,不断指引和激励我攀登,是我写作生命流程的转折点。
商量商量 研究研究
《上海文学》编辑部和县文化馆联合通知书早在1980年11月21日就发出了,而我却在11月30日下午才突然从肖副校长手里接到通知书,明天就去金山县文化馆开会,许多准备工作都来不及做了,多么匆忙啊!为什么会耽误这么多天呢?原来这份通知书不是直接寄给我的,而是先寄给单位领导的,领导让不让我去开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是一件新鲜事,也是一件很为难的事,几个校领导因意见分歧,他们商量了又商量,研究了又研究,拖延了好多天才决定让我去。那时,我刚从普通中学调进宝山县中专卫校,担任语文教师,每周上十二节课,还要负责全校的政宣工作,十分繁忙。脱产开六天会,的确是件大事。事后,我才知道,卫校的教务主任老范坚决反对,她说,“这种会与教学无关的。他去开会了,一周十二节课怎么办?无人代课,课也没法调!”而掌管教学工作的肖副校长是新从第二军医大学医务处调进来的,业务能力很强,毕竟是见过大世面的干部,思想活跃,而且也喜欢文学和写作,他非常支持我的文学创作,竭力主张我去开会。在这同时,宝山县文化馆的负责同志奚家湘也多次打电话给校长和党支部书记,希望校方大力支持创作会。为此,校领导还特地开了校务会议,委托肖副校长找我谈话。我接过这份来之不易的通知书时,心情非常激动,双手不由自主地有些颤抖,连声说:“谢谢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他严肃地问我,“你所缺的课怎么办?”我毫不含糊地回答,“等我开会回来后,利用自修课补上。”他关切地问,“那么一周要上二十四节课,你吃得消吗?”“行。我还年轻,挺得住!”我又接着说,“今后,我一定会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业余创作的关系,为我校争光。”
这位肖副校长头脑灵敏,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他已具备超前的广告意识。他的事业心特强,一心想要打响复校不久的“宝山县卫生学校”这块校牌,以利今后扩大招生。一听说“为我校争光”,他就乐呵呵地笑了,拍拍我的肩膀,“你安心去吧,能参加这样的创作会很光荣。希望你利用各种场合、各种方式,宣传宣传我校,扩大扩大我校的社会影响。”我想,开创作会,怎么扩大我校的影响呢?也许我流露出难堪和不解的神情吧,他立即点拨我,“听说《上海文学》发行量达到几十万份,我也订阅了一本。你在上个月发表的评论《我们的喜悦》,在你姓名的前面不是还标着我校的名称吗?全市、全国都知道了上海有所宝山县卫生学校。这就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宣传!”原来如此。我立即表示,“今后如有文章发表,我一定要求编辑冠上我校名称。”
当年,由于工作繁忙,创作只能在夜间进行。从事创作时,很难得到单位领导的支持和同事们的理解,甚至自己的妻子或丈夫也不谅解,颇多怨言。有时,因受坐班制束缚,工作单位设置层层障碍,即使请半天创作假,也是难上加难。如果不经领导同意,私自开会,就作为旷工处理,扣你工资等等。郊县农民要搞创作,条件更差,处境更困难。这就是当年,业余作家的生存状态。
萌芽破土 悉心培护
据当时有关部门的调查,上海市区和郊县,出现在文坛上的主要从事中短篇小说创作的青年作者约六十多人,而从事其他文体创作的青年作者至少有上下人,他们走上创作道路前,绝大部分没有受过专门的创作训练,作品立意普遍缺乏深度,只写曾经生活过的山区、乡村、农场等为背景的作品,视野同于个人生活的“小宇宙”之中,其他更为r阔的领域很少涉及,力不从心。他们有的做工、有的务农,还有的当教师、当基层干部等等,普遍缺少创作时间,缺乏打磨作品的精品意识。他们切盼相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也十分需要创作理论的辅导和指引。而那时,作协上海分会共有会员300多人,其中青年作家只有10多人。要开创上海文学创作的新局面,除了广大作者的努力和探索之外,还离不开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各方面社会力量的支持。
1980年春,在宝山县文化馆的组织下,成立了县文学创作中心组,有组员六十几位,推荐我任组长,张长公任副组长。我写过中短篇小说,在《宝山文艺》上发表过多篇,又在1980年十月《上海文学》上发表过小说评论。而张长公是农村故事员,既写故事,又写小说,又连续在《上海文学》上发表了两篇颇有影响的小说,因此被邀请出席。
12月1日上午,我和张长公迎着冬初的阳光,赶往金山县革委会招待所。在报到处就拿到了一份“《上海文学》八〇年郊县作者小说创作座谈会名单”。名单上开列了“作者姓名”、“年龄”、“工作单位”以及“备注”,注明作品发表情况等项目,出席者三十多位。一看名单,哟,年龄最小的高龙欢,只有19岁;年龄最大的蔡振兴已47岁,曾出版过中篇小说《激战长空》等,基本上是上海郊县中青年业余作者。其中有韩寒的父亲韩仁钧,当年仅24岁,也许韩寒还未出世吧。还有宗廷沼、曹伟明、吴伦、胡林森、张道余、倪辉祥、阮可章、王鹤林、严良华以及蔡凤新、张长公等等,日后经过长期的艰苦的努力,有的成为故事家,有的成为小说家。他们先后加入了海民间艺术家协会、上海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但在八十年代初期,他们在文坛上像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又像是文学幼芽刚破土,嫩得很哩,亟待园丁的培育和呵护。
这次座谈会还特邀了三位市区的崭露头角的青年作者,即: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就读的陈可雄;第二位是,在市政二公司工作的杨遗华(陈村),时年25岁;第三位是曹冠龙,36岁,工作单位是上海汽车修配厂。
聆听教诲 春风化雨
座谈会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大会集中、分组讨论,以及个别交流,某些交谈的场景和片断仍留在我的心目中。
我是语文教师,教材中的《百合花》给学生不知讲过多少遍了,多么想见见茹志鹃啊,却一直没有机会。
不料,座谈会的第一天,茹志鹃竟然从百忙中挤出时间,来到郊县业余作者的中间。她显得亲切随和,毫无名作家的架子,像一位大姐姐似的,坐在靠背木椅上侃侃而谈。我的位子靠近她,能近距离观察她、感受她。她稍胖,头发乌黑,五十多岁了,仍不显老,戴着阔边眼镜,儒雅而有神。她的烟瘾很重,边抽烟、边回答大家的提问。
郊县业余作者与著名作家面对面地交流,总不免有点怯场和拘束,有时出现冷场情况。在大家静默之际,我终于也大着胆子,提了个问题,“茹老师,《百合花》是您的代表作,为什么要选择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样两个人物呢?能谈谈这篇小说的艺术构思吗?”
她用发黄的手指弹了弹烟灰,喝了口茶,沉思道,“……我在过去战争年代那些质感的怂恿催逼之下,决定要写一个普通的战士,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他年轻、质朴、羞涩。他还只刚刚开始生活,还没有涉足过爱情的幸福。我还要写一个正处于爱情的幸福之漩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的,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当然,我还要那一条象征爱情与纯洁的新被子,这可不是姑娘家或大嫂子可以拿得出来的。新娘子在借不借被子问题上,不露声色地进行了一场内心斗争。当她悄悄改正自己的行为,把被子借出来时,又表现了一股顽皮相。到最后她把新婚被子劈手夺过来,虔诚地盖上通讯员的遗体,这一动作就有了内心依据。在这一关键而肃穆的时刻,才显露出她对这位同志弟的歉疚,对子弟兵的真认识、真感情。也只在这个时候,作品的意念,人物的命运,合拢了,完成了。一位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当他献出一切的时候,他也得到了一切:洁白无瑕的爱,晶莹的泪。”随之,大家不再拘束,交流的气氛愈来愈活跃,有争先恐后举手提问的,也有上上下下递纸条的,茹志鹃都一一作了简明扼要的解答。她的金玉良言都刻印在我们的心目中。
座谈会期间,唐铁海传达了陆文夫的讲话精神,强调小说创作要突破一个“假”字,向“真”过渡。在表现手法上要创新,也可像高晓声那样“土洋”结合。他是中国当代农村的代言人,他写小说是为了替农民叹苦经。作品中李顺大和陈奂生的命运就是许多农民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景况,然而表现手法又是很新颖的,充满着幽默感。他的幽默是一种含泪的笑。
王纪人的创作理论谈也很精彩。他说“把人物写活了,小说就值钱了。”启发业余作者在熟悉生活、熟悉人物方面狠下功夫。他还说:“从生活中去思索、去发掘,在别人看不到有意思的地方,你却能看到意思,作品就有思想深度了。”这话,对那时的我很有触动,让我感悟到业余作者光练笔头,不练思想是绝对不行的,因为优秀的作家就是杂家,就是思想家。如果不能深刻地认识生活、理解人物,那么就等于没有生活、没有人物。
著名工人作家费礼文着重谈了生活与创作的关系,鼓励我们业余作者“多看、多学、多实践”,在“三多”上下功夫。
《上海文学》编辑张斤夫谈得更为实际,更有针对性。他像一位把脉的中医师,诊断出郊县作者小说创作的通病:一是人物思想脉络把握不准;二是人物不活,该出人物性格的地方没出来;三是开掘不深,面面俱到,处处单薄;四是上海郊县地方色彩不浓。他开出了相应的治疗处方,对郊县作者帮助很大,并具有可操作性。
和颜悦色的彭新琪,也像一位老大姐似的,从编辑角度谈了许多,其别强调的是要努力掌握广博的知识,读书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她说:“前几天,陈村买了一大叠各种各样的书,以书本知识充实自己。茹志鹃的女儿王安忆,是六九届初中生,插队落户在外地。她刻苦读书,所读的书比她的母亲还多。她爱书如命,宁可行李丢掉,书还留下。”郊县作者,因受经济和时间等条件限制,读书一环的确很薄弱。书读得少,眼界就窄。经她一点拨,大家议论纷纷,竟有人高声插话:“今后宁可少添一件衣,也要多买几本书。”彭新琪笑道,“好啊,这种精神值得提倡,不过,别冻坏了身子。”大家一阵哄笑。接着,她又强调说:“小说语言具有审美作用,应讲究抑扬顿挫。曹冠龙在创作时,对语言反复推敲,反复朗读。他家六口人,只住八点几平方,居住条件极差。夜深了'开着灯,还读出声,闹得家人不能安睡。他的妻子跑到编辑部告状。编辑部照顾他,让他到作协来写。在楼下,他独自埋头写作,边写边读,全神贯注。一次茹志鹃看到他这样,悄悄问我,‘哎,那个人,是否有神经病?’我忙解释道,‘他哪来神经病?他太投入了!’是啊,他写得入神时,别人来到他身边,他也不会发觉。创作是个体劳动,成功的关键在于自己的刻苦努力。”
切磋交流 文人相悦
六天座谈会,《上海文学》的编辑们、各县文化馆的领导们,与业余作者同吃、同住、同讨论,坦诚相见,取长补短。许多作者带来新的习作虚心求教,有的编辑和作家不仅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进而无私地提供生活素材和生动的细节。许多新结交的文友之间,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文人相亲”的美好感情洋溢在每个人的心畔。
在郊县作者中,张长公是很拔尖的一位,17岁就在《青年报》上发表小说《贫农的儿子》,大家一致邀请他谈谈创作体会。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人朴实,讲的是宝山土话,话儿风趣:“创作才干强的人,像青蛙一样,一蹦三尺;我创作才干弱,像蛤蟆一样,一爬三寸,但只要不停地爬,总会有所前进的。我已三十多岁,写了十多年了,体会最深的一点是,搞创作一定要有感情,除了熟悉生活,更要热爱生活,对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人,要有憎有爱。”
陈村、曹冠龙,以及陈可雄等人相继发言,都各有特色,尤其是陈村,他的话思想性很强,对小说创作作了不少深度思考,有的话至今我还记得,如“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作者不应教训读者,也不应讨好读者”。这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即使观照今日之文坛,仍有着现实意义,不是吗?且看某些作者,守不住创作底线,一味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
座谈会期间,最令我感动的是每当夜晚自由活动时,彭新琪像老大姐似的到各个房间“串门”,作个别交谈。离别前夕,她找到我,既开门见山、又语重心长地说,“你的小说《在儿科病房》,昨夜读过了,觉得情调太低沉,构思也一般化,不能刊用。不过,你的评论还是写得不错的,今后还是多写点评论吧。文学要腾飞,评论不可少。搞评论也很有出息的。”话中有批评、有鼓励,更有指点,从此,我就不再写小说,侧重写评论和散文,那一次座谈会成了我文学道路上的转折点。
1980年7月,茅盾在《小说选刊》-发刊词上说,“粉碎‘’以来,春满文坛。作家们解放思想,辛勤创作、大胆探索,短篇小说园地欣欣向荣,新作者和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大河上下,长江南北,通都大邑,穷乡僻壤,有口皆碑。建国三十年来,未曾有此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