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

时间:2023-07-04 17:0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企业经营面临的困难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投资管理;企业;经营管理

在时代推动下,企业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金融成为必须面对的发展选项,其在金融方面的投入与管理水平,往往决定了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中的上限。同时,金融活动与企业自身各项经营活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如何合理应用金融投资管理,优化企业经营管理,促进企业快速发展,成为相关工作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1.金融投资管理的作用

事实上,金融投资管理是从经济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企业在金融方面的各项可能性,进而通过有效管理措施,降低企业面临的经济风险,因此金融投资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工作内容,在现代企业经营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也是企业提升自身水平的有效途径。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降低企业融资难度

在任何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资金都是影响企业正常运转活动的核心因素,一旦企业资金方面遇到困难,整个企业的运转活动将会面临各项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不仅不利于企业实现该阶段的发展目标,对其经营安全同样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尤其部分规模较小的企业公司,对资金稳定的依赖性较强,资金是其时刻关注的重要命脉。因此,充足的资金是企业在金融方面首要关注的问题,在实际情况中,企业获取资金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企业自身通过经营积累,有计划进行储存的资金;其二,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的方式进行融资获得的资金;其三,企业通过银行或其他贷款组织机构所获取的资金。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发行股票成为企业通过融资获取资金的主要方式。受此影响,与之相关的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内容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逐渐提升,其对股票发行特点以及相关管理制度的研究,成为企业合理应用股票达到自身融资目的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通过有效的金融投资管理,企业也降低在股票方面的经济风险,使得发行股票成为良好的融资渠道,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有力的资金支持。

1.2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在拥有稳定资金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金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实际情况中,企业为实现长期发展目标,必须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合理利用资金方面的作用,并通过结合企业自身情况与外部影响,在国家相关法律规定的指导下,完善自身金融投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可帮助企业在各项经济活动中,通过合理规划具体的经济行为,综合分析其带来的实际经济效益与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企业资金效用,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为企业实现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2.金融投资管理现状

虽然金融投资管理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渗入各企业管理者的思维观念中,但在其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银行资金获取有限

银行贷款作为稳定的资金管理渠道,是部分新建企业或小微型企业主要的资金获取方式之一。但实际上银行对贷款的条件限制比较严格,小微企业受自身信用等级以及固定资产的影响,其在实际申请银行贷款的过程处于相对困难的境地。而部分企业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过于注重银行贷款途径,导致其对其他融资方式的研究有所不足,使得企业整体经营管理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居高不下,不仅对企业有限获取资金不利,同时在企业整体发展同样有一定的制约,使其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常面临资金不足的窘境。

2.2 融资结构尚待完善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企业融资机构呈现不同的构建态势,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不合理的融资结构会加大流动性贷款流失的风险,对企业通过生产经营,获取相应经济利益产生巨大威胁,使其面临承大量经济损失的危险。而在部分企业当中,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并结合企业发展需求以及各项外部环境影响,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导致企业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呈现落后态势,削弱了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2.3 资金回收困难

除融资外,资金回收困难同样是企业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遇到的难题之一。部分企业在资金回收方面,既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支撑,也缺乏足够的专业人才落实企业资金回收工作,部分企业甚至并未成立相应部门,导致资金回收困难成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顽固问题。同时,对市场风险的预测能力不足,同样是造成企业资金回收困难的原因之一。资金回收困难不仅对企业资金流动产生不良影响,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运转。

3.金融投资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途径

3.1 强化资金预算

为强化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企业应从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入手,提高金融投资管理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力度,进而提升金融投资管理的实效性,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其一,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工作人员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前,首先,要发挥自身职能,针对预算编制需要考虑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考虑企业实际水平,确保企业预算编制工作是在科学合理的思维指导下进行。其次,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编制前,应积极开展市场调查取证工作,从金融投资管理角度分析市场趋势以及各项因素的变化情况,并将其与企业经济活动联系起来,为预算编制工作提供更加丰富的事实依据,为工作人员合理编制企业预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针对预算编制管理,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人员专业水平,及时完善企业编制预算管理体系,并针对预算数据进行严格规定,如需要对企业预算数据进行更改,则需要准备相应的说明资料,并通过各项审批手续后,方可进行调整,杜绝随意篡改预算数据的现象,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优化编制预算体系,企业可降低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实际难度,并为其提供合理的预算参考依据,间接提升了企业金融投资管理的准确性,使其能够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其三,针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企业应加强自身内部控制力度,即通过强化对相关部门工作的审核与管理,确保预算编制工作是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下进行的,降低外部影响因素对其造成的干扰。同时,企业自身也要对谎报以及隐瞒不报的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并为其设立明确的规章制度,避免部分工作人员利用企业制度漏洞谋取私利,为预算管理提供更加稳定的工作环境,避免企业预算管理工作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进而令金融投资管理工作能够及时通过真实准确的预算数据,结合金融投资管理工作内容,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提供更合理的经营发展策略。其四,针对预算编制管理工作的各项环节,企业应要求相关人员对其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并在确认数据真实无误的基础上,将其进行系统性分析,对分析结果同样进行记录。企业可通过预算数据以及其分析结果,对企业实际经营运转情况有更全面的把握,进而为其针对各部门的绩效考核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数据支持。除此之外,通过这些数据,企业在开展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时,要及时进行调整,帮助企业提升资金利用效率,发挥企业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实际效用,同时也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更清晰的数据支持。

3.2 运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其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金融投资管理也是如此。因此,为强化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效果,企业应积极引入信息技术,辅助工作人员开展相应工作。例如,企业应重视ERP系统在金融投资管理方面的应用。ERP系统自身不仅可以为企业金融投资管理明确各个板块主体内容,使其工作结构更加清晰与透明,还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金融管理部门的沟通效率,并以此为基础,改善企业人力资源配置,综合提升企业实力。除此之外,相较于其他系统,ERP系统自身标准性更强,使用者可直接利用其掌握企业在经营运转中的各项资金流动情况,并通过结合企业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情况,综合分析企业在当下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与劣势,进而对企业融资结构不足等问题有更明确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将分析结果展示给企业管理人员,使其通过解读金融投资管理分析结果,结合企业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决策,为企业长远发展保驾护航。

3.3 重视金融投资管理团队建设

企业在完善金融投资管理工作时应注意到,金融管理人员作为落实具体管工作,配合企业发展计划的主体,其个人专业水平以及工作态度,决定了企业金融投资管理上限。为此,企业应重视投资管理团队建设,优化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基础条件。首先,企业应针对金融管理工作定期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即组织单位金融管理人员及时学习有关金融管理的专业知识与相关工作技能,进而拓展其专业思维视野,令其从更高层次审视自身工作是否存在调整空间,进而通过将吸收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有效提升金融投资管理水平,降低资金回收困难等问题为企业来的不良影响。其次,企业也可通过设立奖励制度,鼓励单位金融管理人员考取高级专业凭证,激发其提升自我积极性,并在企业发展中形成良好学习气氛,优化金融管理环境。除了培养单位现有的管理人员,企业也可适当提高工作条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并通过严格审核,将其纳入企业金融管理团队当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在提高企业金融管理团队专业水平的同时,企业要端正其工作态度,培养其职业精神。为此,企业可进一步优化自身奖惩机制,杜绝工作散漫或者违法违规的行为出现,避免企业金融管理受人为负面因素影响,强化其实际工作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金融投资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与适应力的关键。因此,企业应从强化资金预算、运用信息技术、强化金融投资管理团队建设入手,不断提升企业金融管理水平,进而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持,在日渐激烈的竞争形势下,能够实现良性发展,凸显金融投资管理工作的实际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骏飞.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21):110+113.

[2]黄海梅.企业投融资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改善建议[J].管理观察,2019(32):159-161.

[3]黄婷.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J].全国流通经济,2019(34):79-80.

[4]黄娇.企业经营管理中金融投资管理的应用[J].知识经济,2019(28):31-32.

第2篇

中国民营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抵押品缺失等原因而面临着较强的融资约束,而融资约束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1]。正规金融机构很难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经营透明度低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非正规金融可以为这类企业提供优质金融服务[2]。企业营业资本资金来源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内部融资即依靠企业利润积累,外部融资即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渠道借款和向小微金融、信用合作社、信贷联盟、财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借款,以及通过商业信用向亲朋好友、民间借贷等民间金融渠道筹措。不同产业的企业由于其行业周期、产品特征、需求供给弹性的差异等使其经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很大差距,从而导致融资难易程度不同,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和具有不同的融资渠道。但是,在可供选择的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和非正规金融融资渠道之间,不同产业的企业在选择上是否存在差异,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差异,已有研究目前对这些问题还缺乏有效的解答。本文旨在分析中国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融资渠道和产业异质性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解决上述问题寻找突破点。外部融资渠道中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的协调配合有利于促进资金在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间更加有效的配置,促进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民营企业面临较高的融资约束资金短缺和融资约束是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面临主要困难之一,民营企业中以中小企业为主,而中小企业存在“麦克米伦缺口”,即资金供给方由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高和缺乏抵押品而不愿按其需求向其提供资金,尤其是对于未上市的企业,因而这类企业资本缺口更明显[3]。有75%的中国非金融类企业把融资约束看成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被调查的国家中比例最高[4]。融资约束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出口、绩效乃至发展壮大[5-6]。

(二)不同行业面临不同程度的融资约束企业所处的行业特征的异质性导致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程度的差异和不同的融资渠道,所以宏观政策的制定应考虑行业特征。已有的文献大多是从某一具体行业的角度分析了该行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房地产业和信息技术业受到融资约束的概率最大,建筑业受到融资约束的概率最小,文化传播、批发零售、社会服务属于低融资约束行业,且融资约束是抑制信息技术产业研发投资的重要因素,并且不同行业的企业融资能力有很大差异,如高科技创新型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缺少向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意识,同时也担心外部投资者的进入影响其企业的控制权,所以这类企业更依赖民间金融[7]。

(三)影响企业融资约束与融资渠道的因素关于融资约束的原因和渠道,包括产权差异因素,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商业信用供给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因为企业受到的融资约束水平不同导致,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民间融资的重要渠道;政治关系因素方面,政治关联能通过信息效应和资源效应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8]。企业经营特征因素,如高级管理层是否为女性。高级管理层为女性的企业规模一般较小,多为服务业,且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取贷款的概率低于男性管理层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面临更苛刻的贷款条件,比如较高的利率或被要求提供更多的抵押品[9-10]。已有文献从不同角度研究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因素及融资渠道,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居多,分析民营企业的较少。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把行业因素作为控制变量,考察企业融资约束及融资渠道产业异质性的文献较少。本文以中国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的企业融资约束及融资渠道的异质性,把企业规模和所属行业特征都作为重点分析的自变量,同时考虑到其他变量的影响。和已有研究相比,本文利用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样本足够大,可以实证检验中国民营企业融资在规模上和行业上的异质性。

三、数据介绍与统计描述

(一)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世界银行为跟踪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对中国民营企业的调查,包括2700家民营企业,但具体到各个变量上去除一些没有回答或其他无效样本,使得样本总数减少至2627家。所有问题的回答都是基于该企业2011年财务年度。样本选择通过分层随机抽样选择被调查企业,按国际统一标准把企业划分为11个制造业行业和7个服务业行业。选择此样本原因有二:一是世界银行的调查数据,可信度高,且涵盖范围广,样本分布合理,调查了涉及中国25个城市(北京、成都、大连、东莞、佛山、广州、杭州、合肥、济南、洛阳、南京、南通、宁波、青岛、上海、沈阳、深圳、石家庄、苏州、唐山、温州、武汉、无锡、烟台、郑州)的2700家民营企业,代表性强。二是大样本,增强了实证分析的准确度。

(二)变量描述变量选择上,本文和已有研究的差异在于:一是把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占企业外部融资的比重作为衡量融资渠道的变量,可以直观地看出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的选择倾向以及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对比关系,二是把企业所属行业变量看做重要的自变量,着重分析企业融资的产业差异。因变量有3个,分别是:1.融资约束(FD)。企业是否面临融资约束,若被调查企业把融资难看做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则认为面临融资约束。2.企业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占总融资的比例(IFC)。衡量企业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的程度,本文把企业外部融资渠道中从银行借款之外的融资渠道均看做非正规金融,这也是广义民间金融包括的范畴,主要包括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借款(包括小微金融、信用合作社、信贷联盟、财务公司)、商业信用和其他(包括向亲朋好友借钱、民间借贷、向放债者借钱)。3.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能力(FC)。衡量企业从正规金融渠道融通资金的程度,包括从银行借款。自变量分为五组,分别衡量企业所在行业特征、企业特征、企业经营特征、企业竞争环境特征、企业与政府关系特征,共10个自变量。

(三)变量统计性描述各变量的统计性描述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有21%的被调查企业把融资看成是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说明民营企业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融资约束。营运资金来源中有89.7%源于内部积累,外部资金来源大部分来自正规金融渠道(6.9%),非正规金融渠道占4.4%。被调查民营企业中制造业居多,占62.7%,平均存续年限达15年以上。股份制所有权形式的企业较少,只有2%,大部分民营企业所有权形式是独资,有限合伙或合伙制,无法发挥股份制形式面向社会公众大范围筹措外部资金的优势,加重了民营企业的融资约束。88.6%的被调查企业处于经济中心城市,且面向全国或全世界范围销售产品,销售分散化程度较强。被调查企业的高级管理层多为男性,女性只占11%,在本岗位工作时间平均为16年,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被调查企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41%的企业有着数不过来的竞争者与其抢夺市场与资金来源。被调查企业的高级管理层用于处理和研究政府相关规章制度的时间占比是1.284%,且只有5.3%的企业会在被官员约见或拜访政府官员时送礼,说明民营企业高级管理层花费在加强政企关系上的时间较少,这就减少了民营企业可能从政府获得的信息和可能的融资支持,使民营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更严重。从表3看出,被调查企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中小型企业数量是大型企业的2.5倍。从融资难易程度上看,超过20%的企业认为融资是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大型企业比重还略高一些,可能因为大型企业经营所需资金庞大,对外部融资依赖更高的缘故。从融资渠道上看,很明显中国民营企业营运资本资金来源中接近90%依赖于内部融资,且规模不同的企业外部融资渠道差异大。大型企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高于中小企业,有15%的营运资金来自外部融资,其中10%来自银行借款;中小型企业外部融资中对正规金融(银行,4.4%)和非正规金融渠道(5.5%)的依赖相差不大,可见中小型企业相较于大型企业更依赖于内部融资,外部融资渠道更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原因是中小企业经营所需资金小,另一方面是中小企业从银行借款难度大。从表4可以看出,被调查的企业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企业数量是服务业的1.6倍左右。从融资难易程度上看,企业融资难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产业差异,超过20%的企业把融资看作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从融资途径上看,各行业企业超过11%的营运资金来源于外部融资渠道,制造业较服务业更依赖于银行借款,服务业更依赖于非正规金融渠道,可能因为制造业比服务业能提供更多的抵押品,从而更容易获得银行资金支持。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结果

(一)模型设定企业融资难易程度以及可用的融资渠道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总体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企业自身的特征,如企业所有权性质、企业经营时间、企业规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是否有女性、企业经营状况、生产和销售多样化能力等。外部因素包括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的个数)、所处城市是否为经济中心城市或省会、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虽然经济周期也会影响企业融资,但是由于对于所有产业的企业都产生影响,而我们主要想分析影响不同产业的企业融资异质性的因素,故那些对所有企业都产生影响的共同因素不列入研究范围。我们把自变量划分为以下几类:内部因素包括企业特征变量(enterprise),行业特征变量(in-dustry),经营特征变量(operation);外部因素包括竞争环境变量(competition),政治关系变量(politi-cal)。本文想探讨上述自变量对不同产业企业融资难易程度及融资渠道的异质性影响。模型(1)说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不同产业企业融资难易程度的影响,即考察企业融资难易程度的产业异质性。因变量FD考察企业融资难易程度,被调查企业若把融资看做是发展的最大障碍,则说明存在融资困难,FD取1,否则取0,该变量为虚拟变量;模型(2)和模型(3)说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对不同产业企业融资渠道选择上的影响,即考察企业融资渠道选择的产业异质性。本文考察的是企业2011年营运资金的来源渠道,包括内部融资和留存收益、向银行借款、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小微金融机构、信用合作社、信贷联盟、财务公司)、商业信用(赊销和预付货款)、民间借贷(向放债者、亲朋好友借款)。因变量IFC和FC旨在考察企业融资渠道的差异,说明企业融资渠道中来自非正规和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比重。

(二)估计结果根据设定的3个模型,估计结果见表5。模型(1)(2)(3)分别用FD、IFC和FC做因变量,本文利用Stata10对以上变量进行估计,用Sta-ta10软件做变量之间的普通的OLS回归,可以很容易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结果及显著程度。从以上估计结果可以看出。行业特征变量:industry对FD和IFC的影响不显著,对FC的影响显著,说明企业融资难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但是外部融资途径上制造业更倾向于从银行借款,说明制造业的发展较服务业更依赖于正规金融。企业特征变量:year对IFC有显著负影响,year对FC影响不显著,说明企业经营时间越长,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越少,因为企业经营持续期越长,企业越有能力依赖内部融资。企业所有权性质对企业融资影响不显著。size对FD和FC有显著正影响,对IFC影响不显著,说明企业规模越大,融资难越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且越依赖于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locality对FD、IFC和FC都有显著负影响,说明企业所在位置若是经济中心城市,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就越少,企业营运资本大部分可依赖内部积累,对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的使用就越少。经营特征变量:diversification对因变量没有显著影响,说明企业是否多样化经营和销售对于融资难易程度及融资渠道的选择影响不大。female对FD有显著负影响,对IFC和FC有显著正影响,说明企业管理层若是女性,企业面临的融资障碍少,对外部融资的依赖越强,外部融资渠道兼具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experience对FD、IFC和FC有显著正影响,说明高级管理层在该企业工作时间越长,经验越丰富,对企业越了解,越把融资看作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越倾向于外部融资增加企业营运资本,且外部融资渠道兼具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但明显倾向于正规金融渠道。竞争环境变量:competitors对IFC和FC有显著负影响,说明企业面临的竞争者越多,对外部融资的依赖越少,更难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政治关系变量:political和gift对IFC和FC有显著正影响,说明企业花越多时间研究政策和制度变化,政治关系越密切,信息效应越能发挥作用,越容易获得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资金支持。

五、结论与建议

第3篇

企业的金融管理简单而言就是对企业内货币资金的流通活动、信用活动进行经济管理与规范,它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从经营、投资等方面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第一,金融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发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经营管理活动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才能发生,而金融管理就相当于握住了企业资金的来源渠道。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依靠企业的股票发行、银行贷款、金融市场的融资等几种方式来筹集所需资金,而无论是其中哪种方式,都涉及金融管理。第二,金融管理对企业的投资活动产生影响。对企业而言,投资有多种渠道,不仅可以通过扩大再生产的方式进行投资,而且还能通过购买股票、债券等方式进行投资活动。而这些投资活动都要求投资者对金融市场的行情变化、证券的收益水平等有所了解。从这个角度来看,金融管理直接关系到投资活动的收益,若金融管理失当,则投资活动就会面临很大的风险甚至是失败。第三,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顺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我国,企业是组成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它的发展能够对国民经济发展大局产生影响。而处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企业,它的发展必然要受到国民经济的制约。对此,国家有明文规定,企业的经营管理要协助国民经济的发展,稳定经济大局。第四,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内在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遭遇经营风险,例如产品滞销、投资失利、企业亏损等,而金融管理则从大局出发,通过实施保险管理工作有效降低了经营风险。

二、金融管理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1.企业对银行借贷的依赖性比较强。银行借贷是目前中国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之一,通过银行借贷,企业可以解决经营过程中出现的资金困难的问题。然而,企业都过分依赖这种融资方式,造成企业经营的自主性降低,企业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而无法展开正常的经营活动。不仅如此,对银行借贷的依赖性过大也增加了企业的金融风险,一旦国家的货币政策发生变化,企业的运营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2.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比较困难。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收益,而目前许多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的问题。在企业对投资对象缺乏必要的风险评估、欠债公司的信用度比较低、市场经济环境缺乏相关的制约机制等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企业的资金很难得到等额回收。投放的资金不能得到正常回收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企业容易发生资金断链的现象,轻则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重则会使企业面临破产。

3.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不合理。企业的金融管理与金融资本结构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金融资本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的偿债和再融资能力。当前,我国许多企业的金融资本结构并不合理,债务资本、股权资本之间的关系和比例不协调,这就直接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进而导致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金融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4.企业金融管理的手段比较落后。金融管理在我国各大小企业中还没有得到完全的铺展,许多企业对金融管理工作的认知还不够深,有的企业甚至没有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也没有任用专业的金融管理人员。在这种现状下,企业的金融管理手段就停留在初级发展阶段,远远落后于国际金融管理水平。受这种比较落后的金融管理手段的影响,金融管理工作的优势无法得到正常的发挥,而这又会加深企业的经营者对金融管理的误解。

三、完善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的几点措施

1.扩宽企业的融资渠道。金融管理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开拓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而言,开源与节流是使企业维持正常经营的重要途径。而拓展融资渠道无疑是开源性的举措,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都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没有在开拓融资渠道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我国的中小企业要积极寻求更多的融资渠道,摆脱依靠银行借贷的窘迫局面,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2.提升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企业的发展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也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企业发展环境作为支撑。所以,企业要不断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到管理工作中来。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企业可以采用ERP系统对金融管理工作加以细化,使企业的财务数据分析的效率和正确率得到大幅度提高,进而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提供价值含量高的信息。其次,在金融管理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方面,企业也要有所作为。在硬件的建设上,企业要及时引进现代化的管理设备,而在软件建设上,企业要及时更新、升级金融管理软件,如此,才能全方位提高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加强金融管理人才的专业性。我国企业金融管理工作的实施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和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这就使得企业的金融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为了提高金融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使金融管理更加科学、专业,就要对金融管理加以整治。一方面,要任用专业的金融管理人员。金融管理本就是一项对专业知识要求比较高的工作,只有任用专业的金融管理人员才能使管理工作形成系统。另一方面,要设立专门的金融管理部门。金融管理挂靠在其他部门被视作正常现象,然而事实上这种做法影响了金融管理的工作效率,同时它也使工作人员的责权划分不明确,由此而产生一些责权纠纷。

4.规范企业预算的编制工作。企业预算是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做的预算工作,包括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财务预算三种预算类型。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预算都与企业的绩效挂钩,同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范畴。因此,要完善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就要对企业的预算编制工作加以规范。在进行预算编制的过程中,要确保程序的透明度和严肃性,不可以随意对预算加以更改。而同时,还要保证预算编制的公平与公正,对编制工作加以强制力的约束。

四、结语

第4篇

关键词:企业经营状况 一季度 问卷调查

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为了解今年以来我国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所属的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了“2013·一季度企业经营情况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以企业法人代表为主的企业经营者群体为调查对象,参考我国经济结构,按行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调查采用邮寄和传真问卷的方式进行,于3月6日发放问卷3,000份,截至3月2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1,353份,有效回收率为45.1%。通过部分未填写问卷与填写问卷企业的对比分析,未发现存在系统偏差。为使调查分析更为全面和深入,本报告还采用了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以往的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主要涉及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采矿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行业,上述行业的企业所占比重分别为:72.6%、5.2%、4.4%、4.1%、2.4%、1.6%、1.6%、1.6%、1.3%和1.1%。从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东部地区占69.8%,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占20.3%和9.9%;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6.8%、31.5%和61.7%;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占6.9%,非国有企业占8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9.9%;出口型企业和非出口型企业分别占45.6%和54.4%(见表1)。

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企业经营者对宏观经济的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与去年相比,企业订货回暖,产销下滑趋缓,库存趋于正常,产品价格跌势趋缓,亏损企业有所减少;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好转,产品出口数量止跌回升,不过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但从长期来看企业发展仍然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牢固。企业经营者认为,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特别是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相对较差;另一方面,目前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受此影响,企业未来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此外,企业招工难问题仍然存在,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期待政府通过减税和稳定物价等措施对企业给予支持。

一、对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及二季度的预期

1、企业综合经营状况企稳回升,亏损企业有所减少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0.1%,认为“一般”的占50.7%,认为“不佳”的占19.2%,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0.9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10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调查表明,目前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呈现温和回升的态势(见表2)。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西部地区企业;从不同规模看,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小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国有企业,出口企业的经营状况明显好于非出口企业(见表2)。

分行业看,调查结果显示,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的行业有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其中房地产企业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5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而采矿业、住宿和餐

饮业企业经营状况相对较差(见表2)。

亏损企业的减少也反映了企业经营状况企稳回升的态势。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亏损”(包括“亏损”和“严重亏损”,下同)的企业占29.6%,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4.8个百分点;“盈利”(包括“较大盈利”和“略有盈余”,下同)的企业占42.3%,“收支平衡”的占28.1%。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中“盈利”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中“亏损”企业比重相对较高(见表3)。

在综合经营状况回升的同时,企业的生产状况也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一季度处于“超负荷生产”或“正常运作”的企业占84.6%,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提高了7.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占15.4%。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的生产状况相对较好,而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则相对较差(见表4)。

2、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缓和,库存趋于正常,产品销售价格跌势趋缓

调查发现,今年一季度以来,企业产销下滑的趋势有所好转。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生产(服务)量“减少”的企业占31.8%,“持平”的占42.7%,“增加”的占25.5%;“减少”的比“增加”的多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16.1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2.8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0.6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东中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9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生产(服务)量减少较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相对较好,生产(服务)量“增加”的比“减少”的多20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的销售量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一季度销售量“减少”的企业占36.1%,“持平”的占38.5%,“增加”的占25.4%;“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0.7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低了16.7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低了3.6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7个百分点,明显多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小型企业销售量“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6.2个百分点,明显多于大中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销售量减少相对较多,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相对较好,销售量“增加”的企业比“减少”的多22.2个百分点。

在产销下滑趋缓的同时,企业库存也有所下降,这表明目前企业仍然处于“去库存化”的过程中。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库存“正常”或“低于正常”的企业占7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上升了4.3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1%。

从不同地区看,西部地区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占29.3%,高于中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企业规模越大,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越高;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明显低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和房地产业企业库存“高于正常”的比重超过30%,相对较高。

企业“去库存化”的行为导致产品销售价格继续下跌,不过下滑态势趋于缓和。调查结果显示,关于企业目前的销售价格情况,选择“下降”的企业经营者占40.4%,“持平”的占49%,“上升”的占10.6%;价格“下降”的比“上升”的多29.8个百分点,比2012年年度调查结果下降了3.2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产品价格下滑相对较多;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产品价格下滑较多,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则相对较好,产品销售价格“上升”的比“下降”的多18.2个百分点。

3、企业出口需求有所回暖,出口价格继续下跌

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中有产品出口的企业占45.6%,这些企业中,出口额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为42.5%。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和中型企业有产品出口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5)。

于企业的产品出口数量,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数量比去年“增长”(包括“大幅增长”和“小幅增长”,下同)的企业占34.6%,“持平”的占32.8%,“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32.6%;产品出口数量“增长”的比“下降”的多2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下降”的比“增长”的多10.9个百分点(见表6)。

在出口数量回升的同时,企业产品的出口价格继续下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品出口价格比去年“下降”的企业占34.7%,“持平”的占54.5%,“增长”的占10.8%;价格“下降”的比“增长”的多23.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多了10.4个百分点(见表7)。

4、企业家信心有所回升,对二季度经营预期略有好转

在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好转的同时,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的信心也有所回升。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企业经营者占29.1%,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4.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上升了8.2个百分点,与2011年基本持平;认为“一般”的占53.4%,认为“很差”或“较差”的占17.5%。其中,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和国有企业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8)。

调查还发现,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占41.7%,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18.5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9.8个百分点;认为“偏冷”或“过冷”的占39.9%,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17.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5.3个百分点;认为“偏热”或“过热”的占9.8%,认为“尚难判断”的占8.6%。其中,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认为目前宏观经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9)。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经营状况的预期略有好转。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的企业经营者占42.3%,预计“不变”的占46.9%,预计“恶化”的占10.8%;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1.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上升了7.3个百分点(见表10)。

分组来看,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和房地产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更为乐观,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对二季度的预计相对悲观(见表10)。

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也反映了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经营者占55.7%,预计“收支平衡”的占28.8%,预计“亏损”的占15.5%;其中,预计二季度“盈利”的企业比一季度实际“盈利”的企业多了13.4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对二季度盈利情况的预计更加乐观。订货的好转是企业经营者对二季度预期略有好转的基础。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订货“正常”或“高于正常”的企业经营者占59.6%,比2012年年度调查提高了8.9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提高了2.7个百分点;订货“低于正常”的占40.4%。

分组来看,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目前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调查还发现,与2012年同期相比,目前订货“增加”的企业占25.2%,“持平”的占36.7%,“减少”的占38.1%;订货“减少”的比“增加”的多12.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年度调查下降了21.3个百分点,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7.3个百分点。其中,中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

二、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1、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利润率低依然是当前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

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三项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8.3%)、“社保、税费负担过重”(56.2%)和“企业利润率太低”(45.3%),其中,选择“社保、税费负担过重”和“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5个百分点左右。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选项还有:“整个行业产能过剩”(37.3%)、

“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33.8%)、“资金紧张”(30.1%)、“缺乏人才”(28.5%)、“企业招工困难”(22.3%)、“未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太多”(21.8%)和“国内需求不足”(20.3%)(见表11)。

分组来看,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的比重相对较高,中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选择“企业利润率太低”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1)。

本次调查还进一步了解了企业人工成本的变化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认为一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包括“大幅上升”和“小幅上升”,下同)的企业经营者占86.9%,“持平”的占10.3%,“下降”(包括“大幅下降”和“小幅下降”,下同)的占2.8%;“上升”的比“下降”的多84.1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2)。

关于“与2012年四季度相比,企业今年一季度人工成本变化情况”这一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74.4%,“持平”的占21.9%,“下降”的占3.7%;“上升”的比“下降”的多70.7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中小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人工成本比上个季度上升相对较多(见表13)。

调查还发现,企业经营者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依然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比一季度“上升”的企业经营者占54.3%,与2012年年度调查的结果基本持平;预计“持平”的占43%,预计“下降”的占2.7%;预计“上升”的比“下降”的多51.6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中型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人工成本上升压力相对较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但在人工成本持续上涨的压力下,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略有下降,二季度企业用工增长也有所放缓。关于一季度企业用工人数,调查结果显示,与2012年同期相比,用工人数“持平”的企业占53%,“增加”的占22.2%,“减少”的占24.8%;用工“减少”的比“增加”的多2.6个百分点,而2012年一季度则是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5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企业用工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而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企业相对较好,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5个百分点以上(见表14)。

关于对二季度企业用工人数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加”的企业经营者占25.4%,“持平”的占66.8%,“减少”的占7.8%;预计“增加”的比“减少”的多17.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1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预计二季度用工人数增长相对较少。

与人工成本相比,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涨相对较少。调查结果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一季度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的企业占41.3%,“持平”的占43.7%,“下降”的占15%;“上升”的比“下降”的多26.3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低了20个百分点。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以及农林牧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物料采购价格上升相对较多。

受到人工成本上升、社保税费负担较重的影响,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调查显示,目前盈利“低于正常”的企业占58.4%,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西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企业盈利“低于正常”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15)。

2、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

产能过剩是近年来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占18.1%,“有些过剩”的占4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2年一季度增加了5.9个百分点;认为“正常”的占27.9%,“有些

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占8%。其中,纺织、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较为突出,超过三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严重过剩”。此外,与2012年同期相比,造纸、化纤、非金属制品、有色金属、通用设备、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企业明显增加。调查表明,今年以来产能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部分行业甚至更加严重(见表16)。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较慢是与目前产能过剩同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目前企业所在行业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的企业经营者占60.2%,认为“停滞”的占5%,认为“很快”或“较快”的占34.8%。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橡胶、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中认为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较慢”或“停滞”的企业经营者超过七成(见表1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季度企业经营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经营者对未来的信心有所回升,不过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企业今年的投资计划比较谨慎。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一季度的投资额与2012年同期“持平”的企业占44.2%,“增加”的占29.2%,“减少”的占26.6%;投资额“增加”的比“减少”的略多2.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下降了3.8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以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长相对较多;而采矿业企业目前的投资额要低于去年同期,认为“减少”的比“增加”的多35个百分点(见表18)。

关于对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的预计,调查结果显示,预计“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占39%,“不变”的占35.1%,“减少”的占25.9%;预计“增长”的比“减少”的多13.1个百分点,与2012年一季度基本持平。其中,东部地区企业、小型企业、非国有企业以及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企业今年计划投资额增长相对较少(见表19)。

3、企业招工难度依然较大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3年二季度企业招工“更难”的企业经营者占19.3%,比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提高了3.7个百分点;认为“一样难”的占40.4%,认为“一样容易”的占6%;认为“更容易”的占5.5%,比2012年一季度下降了8.7个百分点。此外,认为“不好说”的占28.8%(见表20)。

从不同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东部地区;从不同规模看,中小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高于大型企业;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外资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从不同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选择“更难”的比重相对较高。

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涨过快。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及“企业出现招工难的主要原因”时,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最高的两项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和“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分别为73.3%和48.9%,明显高于其他选项,与2012年一季度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他选择比重较高的还有:“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39.3%)、“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32.9%)、“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24.7%)、“企业员工流失严重”(22.2%)和“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21.9%)。与2012年一季度相比,选择“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有所提高,而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的比重有所下降(见表21)。

从不同地区看,中部地区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工作环境不好(噪音、灰尘、高空作业、有毒气体、潮湿)”的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见表21)。

从不同规模看,大型企业选择“物价上升过快,导致求职者生活成本增加,预期收益下降”、“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和“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滞后”的比重明显高于中小企业;中小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和“求职者(求职岗位)发展空间有限”的比重明显高于

型企业(见表21)。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选择“薪酬待遇低,缺乏竞争力”、“求职者(求职岗位)发展空间有限”、“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和“招工对性别、年龄、学历等有特殊要求”的比重相对较高,非国有企业选择“招工岗位技术要求高”和“企业品牌、规模等没有吸引力”的比重相对较高,外资企业选择“新生代农民工的择业期望提高”、“劳动力供给总量不足”和“招工渠道单一,力度不够”的比重相对较高(见表21)。

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经营风险;管理措施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各行业都出现了新的增长,其中房地产行业的进步显得尤为明显。房地产经营风险是房地产企业首先关注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企业是高风险行业,虽然高收益,但也有着高风险。房地产企业如果无法做好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则会为企业经营发展埋下巨大隐患,同时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因此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与管理便成为了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点。

一、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分析

(一)房地产项目选择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进行地产项目的选择是房地产企业进行项目开发过程中具有不确定性最强、风险最大的阶段,如果房地产企业项目选择出现问题,那么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企业资金链断裂、企业无法获得预期利润甚至亏本;房地产项目区位选择出现问题,房屋最后出售出现困难等。因此,企业在项目选择确定前,进行周密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详细了解投资项目所处区位环境,预估房地产未来售卖能力;通过对公司现有资金状况及未来可能的融资渠道及融资金额,科学合理预测资金流入流出,防止出现资金链断裂;通过现有企业财务会计数据预估企业在该项目的财务杠杆等数据,预判投资该项目存在的收益等。例如,HD房地产开发公司试图打造HS市最大的商业购物休闲中心,该项目选址在人流量大,地段成熟的老城区,但是项目开盘后2个月内,原租户都退租关门。后分析原因:该地段虽然人流量大,且地段成熟,但是该地区主要居住人群消费水平较低,没有较强的购买力。该处房地产的开发最终失败,对企业造成了巨大的财务压力,投资几乎完全没有收回。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房地产项目选址确定后,经过繁杂的前期准备工作,便进入了房地产项目的建设施工阶段。此时,房地产企业仍然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如资金链条断裂风险;原材料采购质量不合格风险;工程质量把关不严风险;工程进度停滞不前风险等等。

(三)房地产项目租售阶段面临的经营风险。当房地产企业的项目建设完工后,经过验收交付即进入房地产项目的租售阶段。在房地产租售阶段,房地产企业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经营风险。此时,房地产商的目的是实现房地产的商品转化,尽快收回投资获得企业利润。如果已经建造完工的房地产项目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租售,则会导致企业完成的房地产项目中的房产积压,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出现财务危机。此时,市场对房地产项目的影响极大,如果市场上需求者持续处于观望态度,则房地产企业将面临很大的资金风险,如果贸然降价将带来巨大的财务损失,但如果持价待售,企业的财务压力也将越来越大,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链断裂。

二、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管理措施

(一)房地产项目选择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注重对房地产所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了解。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企业的经营环境也会从多方面影响企业的发展。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选择前,需要完整把握房地产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减小投资失败的风险。企业管理者需要将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将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制定适合本企业持续有效发展的目标及方式,针对每一个项目均应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出具可行性报告,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房地产项目投资成功率。(2)运用变通的开发组合理论。俗语“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企业在进行经营投资时也需要注意这样一个开发组合理论。房地产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时,可通过选择处于不同区位、不同开发类型、不同租售组合的项目来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达到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收益的目的,防止因为某类项目的失败造成企业无法继续经营的情况出现。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在综合考察多个投资项目时,可最终选择符合本企业基本生产条件,但是与其他在建项目共性较弱的项目进行投资。

(二)房地产项目建设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聘请具有良好资质及信誉的监理公司及专业人士对项目质量进行监管,确保资金顺畅。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其主要进行的就是房地产的建设开发,而对于这种事关民众人身安全的商品,民众也比较关注其安全性。因此房地产企业如果想要获得长久的发展,需要在进行开发时需严格把控房产质量。同时,由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建设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因此需要聘请专业的、有资质的工程监理对项目进行监管,减小项目发生质量问题的概率。同时公司财务必须按资金预算筹集和使用资金,严格按照监理公司等专业部门核定的产值支付工程进度款,严格按合同及资金预算支付各项款项,防止资金链断裂。(2)根据市场行情与销售状况决定开发进度与销售策略。鉴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与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各地的房地产市场都出现了价量齐跌的普遍状况。虽然目前大多数地区取消了“限贷”等相关政策,国家也对首套房的优惠政策做出了调整,但大多数购房者还处于观望心态。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必须根据本地市场行情,作出合适的开发进度决策与合理的销售策略判断。如当前情况下,对于项目的进度可以考虑稳健性,确保交房即可,用不着提前或赶工期,增大资金支出,占用大量资金,同时保证足够的销售费用预算,加大对销售广告费效比的考核,但必须考虑投入与产出比例,总体提高企业利润。

(三)房地产项目租售阶段的经营风险管理。(1)选择业务管理水平较高的物业公司。对于现代购房或者租房者而言,考虑的不仅仅是房屋面积、房屋版型等硬性条件,还会认真考虑物业管理水平等软条件。一个优秀的房地产项目只有配备了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才算是完整的成熟的房地产项目。而同时,良好的物业管理能力也会提高房产的竞争力,增大对于该房产项目的需求。当外部环境对房地产项目的租售并不有利时,房地产项目的内部条件优化将明显促进企业租售实现,提高企业资金周转速度、减小企业财务压力,增强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同时也会促进企业的形象提升,在同行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2)加强销售控制,减少坏账损失。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租售是资金回笼阶段,此时如果出现久欠房款或租金的情况,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需要加强销售控制,减少坏账的出现概率,防止出现财务恶化等状况。因此,对于房地产企业而言,需要严格把控购房者首付比例及余款支付期限,租房者支付押金数额及租金缴纳期限。当购房者财务信用情况较差时,需要考虑提高其首付款额度,不能只盲目考虑销售,如果后期按揭办不下来将会导致长期未达账项。因此,只有通过合理有效的销售控制管理,才能将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

结论:近些年来我国房地产业保持着发展的态势,同时房地产业的发展事关国计民生。房地产业实质上属于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企业在投资房产项目时需要占用较大规模的资金,同时由于项目建设周期较长,因此资金周转期也较长,如何有效把握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便成为了房地产业日常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房地产业经营风险大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生存及发展。房地产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现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减小风险、制定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为确保房地产企业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地位,必须首先分析各项目经营风险及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经营风险;成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0-01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含义及其构成

企业经营风险指的是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之中,在供、产、销、管理等各个环节所产生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企业资金问题或者盈利水平波动,因而导致产生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或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经营风险主要包括采购风险、生产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

在这些企业经营风险之中,我们应该优先关注以下几个风险。首先,是决策风险,决策风险由于不同层次的主观决策的差异性,造成表象或者更为深远的风险和损失。其次,是财务风险,指的是由于负债等原因,造成融资困难、资金链断裂的原因。再次是质量风险,包含有资产质量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不良资产的增加和持有导致的资产质量风险,而产品本身的质量风险造成的市场和客户以及社会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然后是技术风险,如果技术不过关会导致产品的质量问题和使用寿命等等,也有可能会使得效率低下,不能及时交付等等。最后是人员风险,即因为企业员工本身的原因,造成对企业经营的损害。

二、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

经营风险的定义和内容上文提到,导致经营风险的成因可以大体上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企业委托关系导致的信息不符,不对称信息有两种类型:一是外生的不对称信息,它是天生的、 外在的, 不是由当事人的行为造成的。外生的不对称信息容易引起 “逆向选择”,而内生的不对称信息容易引起“道德风险”,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

其次,客户带来的客观需求,也会提高企业的经营风险,客户对于产品的本身之外,对于企业的服务、甚至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都会有更加严苛的标准。这种监督的力量将会对于企业的风险暴露提供一个更大可能性。

再次,法律意识的健全,法制的逐步完善,导致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之见,会跟多的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法制的日益完善也就成为了暴露企业经营风险一大助力。

最后,企业自身缺乏一份健全的安全预案,对于风险的嗅觉,无论是企业还是到企业内部的个人,都十分迟钝,这样的环境也滋养了企业风险的形成。

三、企业风险的控制

企业的风险控制从风险的形成的角度为主线,以其成因为要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控制:

(一)风险形成前的预估和控制

首先,风险形成之前,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预估,尽早的做出准备,避免造成的损失。比如从报表的情况进行分析,这种财务比率分析法,能够直观的解决也预防很多风险,然而却有他自身的不足。我们要综合多种具有互补性的财务比率,进行全面的分析,再结合企业自身经营状况和行业环境作出综合判断。其次,要做好经营项目的早期规划。良好的项目早期规划对于项目之后开展过程所面临的风险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同时关系着经营的策略的路线。在做策划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与内部资源,了解到至于企业经营发展的因素,要回避那些弱点,利用哪些优势。

(二)遇到风险时的控制方法

首先,风险是风险回避,即遇到风险,主动的放弃风险行为来避免损失的行为。其次,在无法回避风险的情况下,通过计划和主动行为来减少损失的可能性或者减少损失。再次,是进行风险转移,将风险转移给客体,从而极大的降低主体的风险。最后,是风险承担,也就是利用任何方式用资金止损。

(三)经营风险常态下的企业措施

首先,要让员工增强风险意识,让员工意识到风险的特征和风险的预兆,这对于企业整体对于风险的防范措施、提高企业整体的防风险意识是非常关键的,从而使得企业对于经营风险就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实效性。其次,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人才是企业最基本的元素,良好的人才梯队,对于企业抵抗经营风险有着重要意义。做好人员的培训,做到责权统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再次,充分发挥专业人员和科技手段来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积极发挥会计、审计等专业人员的作用,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 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同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的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对科技的依赖程度日趋加深,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效率也同样依赖企业对风险控制技术的运用能力。 企业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其控制经营风险服务。最后,提高企业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也能提高其对于经营风险的抵抗力。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如果企业没有创新,不能适应 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就必然会落后,难逃灭亡的厄运。因此企 业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以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控制企业风险。总之,控制企业经营风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作,它需要企业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参与。企业必须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切实采取 风险控制措施,才能防患于未然,才能使企业获得长远稳定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经营风险有可能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致命性影响,故此,企业不仅要善于识别和评估经营风险,还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不仅要在风险形成前要对其形成预估和控制,还要在经营风险常态下做好企业经营风险布防,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进而把潜藏着的效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王霆钧.财务风险与控制[J].中国证券期货,2012(02).

第7篇

关键词:建筑业 内部控制 风险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国外建筑公司的大量涌入,致使国内建筑业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建筑业企业如何提高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显得至关重要。而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经营的合规性及财务报告的真实性,降低企业管理者舞弊的可能性。因此建筑业企业应当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增强企业风险应对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一、对内部控制的理解

2008年6月我国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印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内部控制是由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层及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为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在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结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因此,内部控制系统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面临的各种经营风险降到最低水平。企业的内部控制要素是组成内部控制的必要内容,是组成内部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要素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内部监督。

二、建筑业经营特点及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建筑业经营特点

建筑企业是专门从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生产及提高相关建筑安装服务的企业,由于建筑业的产品为施工项目,与一般制造企业相比存在自身独特的经营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施工项目分布较为广泛,产品建造周期长。一般工业企业是在企业内部制造产品,然后销售到各个地方,而建筑业生产的产品一般为不动产,需要企业工作人员在购买者需求的地方进行建造,因此施工项目分布较为广泛。同时,施工企业产品建造周期较长,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较大。产品分布较为广泛,给企业的内部控制带来困难,生产周期比较长,施工费用比较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风险。

第二,建造业议价能力较弱,市场竞争激烈。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国外大量施工企业的涌入,国内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施工企业同房地产开发企业相比议价能力较低,该行业在房地产产品的供应链上处于不利地位,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利润水平较低,因此企业需要从自身入手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利润水平。

第三,产品的差异化要求及生产关系的复杂化。一般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多为标准化产品,便于进行管理,而建筑业产品为施工项目,不同的施工项目要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由于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增加施工项目整体控制的困难。再者,施工项目生产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都满足施工需求,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需要企业不同期间、不同地点、不同产品的组织人员进行综合作业,相互配合,同时需要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地方政府的配合,因此建筑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较为复杂,增加了内部控制的复杂度。

(二)建筑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及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能够促进企业员工各司其职,坚持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对职工的利益及权利进行制度安排,加强对全体员工的监督,降低舞弊及资产流失的可能性,从人员、物资等各个方面加强控制,保证资产的完整性和财务报告可靠性。

第二,降低企业营运风险,提高企业营运效率及效果。从企业治理角度来看,有效的内部控制活动有助于企业内部信息沟通及风险评价,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建立基于风险控制的内部控制系统,将企业经营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降低企业营运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效果。

三、当前建筑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业内部控制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内部控制意识不足,缺乏风险管理观念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建筑企业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内部控制意识不足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的根本原因。当前建筑业并没有意识到内部控制体系在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及财务报告真实性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内部控制体系缺乏认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各项风险越来越激烈,内部控制体系能够有效的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由于企业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缺乏内部控制意识,致使风险应对能力较低,对于市场风险无法完全规避,并且企业也缺乏风险应对措施,使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较低,经受不住环境的变化及挑战。

(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完善,控制活动缺乏

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施的首要条件是企业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而当前建筑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存在一系列问题。首先,建筑业的经营特点决定了建筑项目的实施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而各个职能部门考虑问题角度不同,致使内部控制制定不同,缺乏相互配合,甚至相互冲突,限制内部控制效用的发挥。其次,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体系时缺乏对关键点的控制,比如企业在资金的首付环节、材料采购环节、项目工程造价环节、工程分包环节、项目预算的执行及考核环节没有强有力的控制措施,造成控制漏洞。再次,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对人力资源的分配不合理,没有关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原则,提高员工舞弊的可能性,并且企业缺乏对责任人管理的认识,一旦物资财产流失,没有相应的负责人。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降低了项目收益及企业的竞争力。

(三)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较差,管理效率较低

建筑业的施工项目投资较大、生产周期长、分布较为广泛,客观上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带来困难,因此企业需要制定并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企业管理能力,而内部控制的正确有效的执行为核心。当前建筑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一纸空文的现象较为严重,管理者及全体员工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度较差,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只能流于形式。企业缺乏信息传递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渗透到企业各层级员工中去,没有为全体员工所接受,这是执行力度较差的主要原因,降低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四)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弱化,内部控制执行过程监督力度不足

内控的有效实施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约束相关人员的行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考核。而当前建筑业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力度不足,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激励机制,降低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缺乏独立性,内部审计多以事后检查为主,并且内部审计多流于形式,弱化了内部审计部门的功能。再者,建筑业企业在项目管理上,由于施工项目分别较为广泛,企业往往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经理的不适当授权,并且又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导致管理者,给企业带来损失。

四、加强建筑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风险应对水平

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保证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因此企业应当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风险应对水平。

(一)提高员工内部控制意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理念

企业员工的素质及内部控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执行及监督状况,对于有效的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当定期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及教育,建立内部信息交流平台,加强员工的内部控制知识体系的学习,将内部控制意识深入每个员工的思想,让其明确内部控制在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高企业员工风险管理观念,增强企业风险控制意识。

(二)加强关键点控制,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内部控制有效执行的前提条件,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应当协调各个部门的利益,找出控制的关键点,在项目分包方面,对分包人进行资质调查,完善分包体系;在资金管理、采购、成本费用控制等方面加强责任人管理及标准成本管理,降低企业施工成本,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在预算环节,提高预算人员的工作水平,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预算的制定、执行及考核等。再者,企业应当建立责任人管理体系,关注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等原则,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

(三)提高内部控制执行力,增强企业管理效率

内部控制有效的贯彻执行需要企业各层级员工的相互配合,企业应当完善信息传递系统,将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传递,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能够使企业的信息得到全面、及时、准确的传递,使得企业上下层能够有效的相互沟通,为内部控制实施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再者企业也可通过信息技术系统增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减少人为因素的控制及影响,增强内部控制能力,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及效率。

(四)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健全内控监督机制

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监督就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及时的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且予以改进。企业应当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将内部审计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及事后审计相结合,特别要关注事前审计及事中审计,降低管理者舞弊的可能性,提高企业经营效率。

参考文献:

[1] 孟庆国,施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及措施,中国经贸,2011年第12期.

[2] 李维玉,试论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及完善,金融经济(理论版),2010年第10期.

第8篇

一、我国民营经济内部环境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民营企业管理模式有其局限性目前我国许多民营企业经营者在管理体制方面都存在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者一人定夺,缺乏来自内、外有效的反馈和制约。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决策失误,带来损失。

(二)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和优化

1.民营企业的投资规模小。由于民营企业实力较小,投资有限,在产业投资上易选择小规模企业发展,这就容易导致其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并且区域发展较小,市场竞争实力不足。企业投入和发展比较落后,还受地方政策、行业、资金、技术、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产业优化升级时更受制约。

2.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较差,产业的持续竞争力不强。由于民营企业在产业、经营上以粗放型、外延型经营为主,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差,企业自主创新机制较弱,造成产品持续市场竞争力不强。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在其经营机制上要不断提高。

(三)民营企业管理者个人素质、人力资源的开发面临挑战

1.素质、学历层次较低,专业知识缺乏。大多数民营企业管理者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较低,企业在发展壮大时期,管理者的各方面素质也应有所提高,才能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成功后,其政治、思想素质并没有提升,妄自尊大,法律意识淡薄,偷税漏税,扰乱了社会秩序。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的培训与更新,缺乏管理体制的更新与换代,使企业不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

2.缺少正确的人才观,人才信任危机。民营企业经营者大都缺乏注重人才引进,缺乏人才培养的长期发展战略,忽视了企业人才的重要性。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刻不容缓的问题。而人才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我国的民营企业而言,由于其财力、物力有限,不可能与大企业比资金、比实力,因而人才,尤其是优秀的人才对我国的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企业应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战略,要让人才参与培训,学以致用,要积累人才,以备壮大企业实力。

二、我国民营企业外部环境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

(一)民营企业贷款难贷款难已成为当下民企的普遍问题,由于民企规模小,自身实力差,有的还处于企业发展初期阶段,很难求到银行的贷款支持。当前的民营企业发展融资还是靠自身力量,滚雪球似的自我发展,金融机构的贷款还十分有限,使民营经济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特殊作用。

(二)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是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不断发展起来的,由于民营企业规模小,达不到发行债券来融资的标准,自有资金又比较缺乏,最近几年通货膨胀严峻,又是银根紧缩时期,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对于大部分民营企业来说,融资依旧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民营企业应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优化内部环境

第9篇

目前,中小企业遭遇“三荒两高”,即钱荒、电荒、人荒甚至地荒与水荒和高成本、高税负。高通胀、货币紧缩、资源短缺等不利因素碰头交织,各种内忧外患掣肘中小企业遭遇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根据国家工信部出台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亏损面达15.8%,同期增长0.3%,亏损额度增长率高达22.3%。而规模以下的小企业,亏损情况可能更加严重……

承担着重要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中小企业,其生死存亡绝非小事。

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在增加,众多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摆脱危机,成功转型实现二次创业。

本期力邀政府管理层、业界专家学者、中小企业主共同为中小企业解困转型建言献策。

船小好调头,中小企业目前的战略转型尚处起始阶段,只要政府与企业处理好这些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转型升级的内涵和方向实质,尊重企业发展规律,对市场趋势有足够的把握,有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那么成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尽管近期官方多次否认浙江、广东等地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

但中小企业正面临日益紧迫的生存困境,已是不容回避的现象。

“今年中小企业的主要压力来自于人工成本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结款趋紧、电力供应限制、赋税成本较大等压力。”日前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提出了上述观点。

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共同的这份报告,在对近期盛传的中小企业“倒闭潮”提出否定观点的同时指出,今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环境不明朗的形势下,在连续加息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的背景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压力,仍然顽强生存,积极经营。但是小企业一直以来的融资困境却没有较大改善,广大小企业急盼资金支持。

大多数仍在积极经营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不明朗,中小企业正面临成本上升等困境,但是大多数小企业仍在积极经营,并不存在‘倒闭潮’”。《报告》指出,很多中小企业称其经营并不靠银行贷款,而主要是用自有累积的资金周转及亲友间的借贷。因此,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对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并不敏感,中小企业也不会直接因为银根收紧而突然倒闭。

对于今年以来确实发生的部分小企业倒闭,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认为原因不外有三。他说:“我们发现,小企业倒闭有这样三种主要原因:一是投资高风险行业失败;二是市场的正常淘汰,一些小企业处于饱和且竞争过度的行业,或者低产能且产业升级失败;三是小企业主动停产待机。”

中小企业“压力系数”飙升

《报告》指出,今年小企业面临的主要压力更甚从前。来自于人工成本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结款趋紧、电力供应限制、赋税成本较大等压力,这的确使得小企业经营更加困难。

《报告》分析,以小企业面临的前三大压力“劳动力成本上涨”、“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为例,2010年以来,压力系数分别达到了81.67%、81.43%和48.11%的高值,而在2010年以前,这样的系数仅为52.10%、55.56%和32.95%。

接受实地调研的小企业主全都表示人均员工报酬较往年有所增长,其中60%以上的企业主表示,人均员工报酬增长率达10%至30%。调研发现,81%的企业主认为原材料的成本上升是企业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

此外,人民币持续升值、区域电力供应限制、小企业结款方式改变等原因,均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小企业的经营较往年艰难。

据此,《报告》结论认为,无论是在2008-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宽松、还是2010年至今政策开始收紧的环境下,小企业面临困境的最重要原因都是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上升,其次是人民币升值、用工荒、融资成本高。宏观调控对小企业经营没有直接影响。

76%小企业成信贷“盲区”

相伴经营成本的是,切切实实的融资困难――它们正夹击着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到,融资难、贷款成本高,以及民间借贷风险大等,依旧是困扰中小民企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发现,63%的企业有现实的融资需求,76%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在100万元以下。

但是,由于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定义不一致且定义门槛较高,导致广大贷款需求在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成为银行贷款的“盲区”。

《报告》显示,许多小企业习惯向亲友借贷,小企业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的份额达50%。而相对应的,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仅占21%;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占7%;另有22%的小企业从未与以上金融机构或个人发生过借贷行为。

此外,银行贷款利率上浮也为小企业融资带来压力。今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基本上都在30%左右,年利率到达8%左右,贴现率提高到4%至5%,小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提升。

目前,民间借贷成本已经到了月息3-9分左右,部分年贷款利率高达100%;这种高息民间借贷基本是在熟识的朋友和亲戚之间进行。

扶持中小企业之道

《报告》认为,政府此轮实行的稳健货币政策、抑制通胀的策略的影响是相对的,当然小企业目前确实遇到一些困难,如原材料采购无账期、产品应收账款账期延长,但这是中型企业信贷资金趋紧后的传导效应,可以通过适当增加小企业信贷投入的方式予以缓解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第10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 工作效率 创设 和谐企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全球化及市场化发展,企业面临巨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企业要实现良好和谐发展,需要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经营生产及其它工作开展的重要思想保证,采取有效措施,不仅能提高企业员工责任心及积极性,还能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

一、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率对企业的作用

生产经营是企业主要智能,在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经营要合理分工,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重要内容,主要任务为针对企业具体情况实施思想工作,让企业发展具有良好惊声动力与思想保证,因此,强化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有益于企业日常运营及健康发展,其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企业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是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保证,企业高校生产经营需要先进管理、新技术及充足资金,还要高素质政治思想的员工,增强企业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可提高企业员工效力素质,增强员工的认识水平与思想觉悟,让员工拥有积极工作心态。对企业来说,沟通是很重要的,企业间顺畅沟通,可有效确保企业管理有效运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与战斗力,而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企业整个管理工作里,能够将员工合理建议及时反映给企业管理层,企业再制定决策的时候,能有考虑到企业基层员工实际状况,有效实现企业的和谐发展。

二、创设和谐企业,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效率的措施

1.以人为本,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

以人为本,创设和谐社会,这是我国目前社会建设中的主要目标,是社会物质行为与思想精神相结合主要体现,企业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让企业树立正确政治思想理念,还能创设企业品牌效应,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下,创设和谐企业,需要加强企业的民主管理,员工与企业是统一整体,员工与家属命运与企业前途命运是紧密相连的,思想政治要提高工作效率,应引导员工关心企业的命运,让员工发挥主人翁的作用,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在企业当中,生产经营主体是人,而人是企业生产力最重要既活跃的因素,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好坏直接取决于企业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与素质,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应先获得员工信任,并调动其主动性,应真心实意尊重及关心员工,首先,要以情换情,企业应该真心关注员工,用真情换得员工对企业的感情,如某企业的李师傅是名普通员工,主要负责企业办公楼的夜间巡查,体格健壮,可年近六旬的李师傅近期时常感到呼吸不畅、胸闷,到医院检查被告知患有冠心病,李师傅很担心自己身体,可并没有向企业报告此事,只是在与同事闲聊时,无意间透漏了自己的病情,企业上层人员得到李师傅病情后,主动找李师傅谈话调动了其工作,让李师傅值白班,企业员工对这次调动都给予了充分理解,而李师傅对企业充满了感激,在工作的时候,更为积极,并且去医院治疗,尽量利用休闲时间,没有利用工作时间,与员工真心交朋友,并交流思想,解决员工所遇到的一些实际困难,可有效增强思想政治。其次,企业思想政治应广开言路,积极听取企业员工的不同意见,让员工积极参与到企业经营发展当中,当遇到员工对企业政策不解的时候,应该给予耐心引导,避免矛盾激化。

2.企业思想政治和管理相结合

在市场经济竞争下,企业要提高自身素质,就必须强化企业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及科学性,将企业管理思想及质量管理归入企业的政工范围,完善企业思想政治的工作保障体系,并编制政工管理的文件,有效实现企业整体管理及思想政治的有机结合与并行,让企业政工的工作能程序化、系统化及规范化的管理,并重视企业思想政治的导向性,经过管理层、决策层及执行层思想工作,有效促进各项实际工作有效落实,让企业形成管理及思想政治的有效解决,从而强化企业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为企业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并且思想政治及企业的生产经营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系统,而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负责企业不同职责,企业政工部应将思想政治与企业整体目标进行结合,并不断拓宽企业工作的思路,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并从生产经营方面主抓思想政治工作,在考核生产经营同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检查,让企业经营管理及政治思想有机融合为一体,创设和谐企业。

3.与时俱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国际化发展,企业积极创新生产经营,思想政治作为企业主要精神支柱,也应与时俱进,采取多种形式,寓教于乐,避免夸夸其谈,不切实际的大道理满口讲,应该以健康丰富的企业文化为思想政治任务来开展,紧抓企业当中的热难点问题,及时排解企业员工所遇问题,要切实关心企业员工的利益及实际问题,在讲道理同时,还应注意办实事,让呆板枯燥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思想政治要提高工作效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创新思想政治,不仅要适应企业现在工作状态,还要对未来情况进行预见,并适应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加强企业凝聚力及向心力,让企业制度更为公平合理,这需要企业政工部门不断探索思想政治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合理结合,具有远见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下,我国企业面临竞争环境愈发激烈,为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增强社会竞争能力,企业不仅需要合理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还需要增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思想政治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主要精神支柱,对企业能动性发挥,增强企业凝聚力及向心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强化思想政治的工作效率,为和谐企业创设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困境;突破

茶叶企业的财务管理只有通过准确掌握企业的经营信息,才能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然而当前茶叶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面临了各种问题,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

1茶叶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1.1企业财务管理意识淡薄

茶叶企业的最大经营特点在于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茶叶产品的开发、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这些与企业经营情况有最直接关系的管理任务往往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特别关注,企业员工也同样的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这些事务的管理上。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由于其与茶叶企业的经营发展不存在直接影响,所以往往大部分茶叶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都极其淡薄。茶叶企业的生产者一般也担任着经营者的职责,其长期从事茶叶的生产工作,对财务管理的专业认识明显不足,同样也意识不到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所以当前茶叶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意识的淡薄。

1.2财务监管力度不足

财务监管从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工作来看,由于茶叶企业处于农业生产行业,因此受农业有关部门的管理更加直接,相关部门对其农业的发展及农业生产行为的关注度也更高,故而将更多的监管力度放在与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与产品质量直接相关的企业管理环节,专门的财务监管力度明显不足。茶叶企业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不足,一方面是由其自身对财务管理的忽视造成的,另一方面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度较弱也成为了财务管理工作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加大财务管理的监管力度,才能促进茶叶企业实现工作上的优化、增加对财务管理的重视。

1.3财务人员素质较低

茶叶企业由于将更多的人力资源用于与产品和经营直接相关的工作上,因此在财务人员的选配方面有所忽视,大部分财务人员缺乏专业性财务管理知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会计人员培训,整体财务管理水平较低。另外,在财务人员的配备上也存在着诸多漏洞,如会计、出纳择一人担任这种现象,在茶叶企业中屡见不鲜。

1.4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制度主要是与财务管理工作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决定着财务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条理、规范。目前茶叶企业针对财务制度方面的关注度较低,大部分企业尚未对自身的财务制度进行系统整理与规划,因此大部分财务管理工作都是会计人员凭借自身的工作经验与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展开的。这种财务工作状态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必然是不利的,各种制度上的不健全会使得会计基本工作都无法正常有效的完成。例如在单据的记录与制作上,会计凭证的记录、留存上,这些工作中的问题都直接导致了财务管理的最基础性会计信息出现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

1.5公司融资困难

融资困难在当前茶叶企业中普遍存在,由于大部分茶叶企业要扩大生产、拓展业务都要依赖于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通过多渠道的融资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大极为常见,同时也是有效缓解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财务管理困境的重要手段。然而虽然茶叶企业的财务管理困境急需有效的融资手段进行缓解,但却由于企业在财务管理上的水平有限,无法开发出有效的融资渠道,进而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管理困境更加严重。

2财务管理在茶叶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2.1财务管理为企业经营状况的准确评价提供依据

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掌握当前的企业经营信息,而财务管理所涉及的各种信息正是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信息。对于这种需求来说,如果企业没有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就会使企业经营评价无法准确有效的反映出真正的经营状态,进而也无法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准确决策。财务管理工作中涉及企业的基本资金流动情况,涉及企业经营的各项基本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计算、分析能够准确的反映出企业在财务方面的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只有准确掌握了这些能力,企业才能针对自身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从而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说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2.2财务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寻找自身的发展弱势

茶叶企业在当前市场化的背景下同样面临着各种激烈的竞争,要寻求更加长远的发展了解竞争形势与自身的发展弱势极为必要。企业只有在了解到自身的弱势与不足,并通过与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进行比较才能掌握自身需要调整和提高的方向。财务管理所涉及的经济效益管理、企业经营资料等,都是反映企业经营与发展的准确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企业可以挖掘出具有较大可开发空间的市场潜力,同时也有效强化发展薄弱环节,实现企业最终的发展强盛。

2.3帮助企业实现理财目标

茶叶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经营管理之外,采用一定的理财手段,也是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然而理财手段在企业经营中来看,是需要以财务管理作为主要手段方可实现。企业理财要依赖于财务管理的基本账务状况分析,通过与同行业的发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差距,为企业制定出合理的理财目标,并且根据企业现有资源制定合理的理财规划,最终通过财务管理的手段来落实。

3茶叶企业财务管理困境的突破策略

3.1提高对财务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茶叶企业作为一种生产型企业,自身的发展与其管理水平直接相关。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明确,其财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当前财务管理发展困境的有效改善,只有通过大力宣传,使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财务管理相关人员,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地位深入到每一位职工与领导意识中,并且对各部门和领导提出相应的要求,所有的工作都要加强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相互配合,这样才能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得到更加强大的支持,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具体来说,应当明确在实施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认识中的意识正确性。首先,应当明确财务管理只有在规范化、法制化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出其对企业管理及发展的最大化作用。其次,要将财务管理在企业中的基本作用有正确认识,了解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手段,其作用的发挥和实现应当符合基本条件。最后要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工作流程、任务,使财务管理工作实现准确化、全面化、规范化、条理化的运行状态。

3.2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财务监管力度

财务监管力度不足在某种程度上加重了茶叶企业中财务管理工作薄弱的问题。通过以上分析能够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的财务监管极其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财务管理是否能够与本企业的经营管理需求同步。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提供各茶叶企业建立起适合自身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但同时也要明确财务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在茶叶企业的财务监管工作中发挥出主导作用,为企业各项工作的开发提供有效支持。例如,为企业开发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新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或者在财务监管工作上进行大力创新,根据茶叶企业的特殊发展情况,以及财务管理发展的困境,实施有效的指导帮助,以及有力的监管。

3.3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支撑财务管理工作不断完善与提高的动力,在茶叶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对于人员培养,特别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建立起科学的规划。首先应当保证财务人员从专业财务知识上进行全面培训,使其专业水平得到保证。其次结合茶叶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在财务工作中进行专门性会计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明确茶叶行业与其它行业在财务工作上的主要差别。再次,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使财务人员拥有高水平的职业道德,增加财务工作的责任心,实现对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促进。最后,提高财务管理中财务监督管理人员的监管水平,以专业的财务知识达到公正、客观的财务监管成效。

3.4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茶叶企业自身的财务工作特点与其它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对于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诸如账、钱、物管理权交叉、人员聘用机制有效性差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应当包括与财务工作及工作人员安排的各个方面,按照财务工作规范标准,做到规范化财务管理制度的确立。首先要保证各项财务工作流程的合理、规范。其次要全面控制财务工作中审批工作的标准化。最后要制定一定的财务公开管理制度,实现企业财务工作的民主管理目标。此外,还应当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实现企业融资水平的提升,为企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结束语

市场化经济环境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管理这样一项重要的工作,几乎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成败。茶叶企业所处行业的传统性使得其财务管理工作也充满着各种传统特点,而这些特点却恰恰成为影响其管理水平及经营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只有从财务管理制度、态度、人员素质、监管力度、融资等多方面实施改进,才能推动茶叶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实现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林佩瑶.四川省雅安市茶叶企业融资问题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0.

[2]张晓筱.基于SWOT模型的茶叶企业融资发展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2:32-33.

第12篇

一、股权融资下股东与经营者的利益冲突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指出,当企业创业者通过公开发行股票将企业由封闭公司变成公众持股公司时,无论是由他们自己来管理公司还是将公司交由职业经理人管理,企业的外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都会形成一种委托关系。相对于外部股东而言,由于内部经营者拥有信息优势,他们就有可能从事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导致外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通常来说,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经营者降低努力水平,从事与企业发展无关的在职消费行为。经营者的努力程度,一般会正相关于企业的绩效。在他们努力工作时,企业价值会随之提升,全体股东都会因此而受益。但当他们承担了努力工作所带来的全部负效用,却不能享有或只能享有很少一部分企业收益时,他们就必然会降低努力的水平。而由经营者个人享有的在职消费,其性质恰恰相反。由于经营者在享有消费带来的全部效用时,是由全体股东承担由此造成的费用损失,他们也就有了尽量扩大在职消费的动机。这两种不利于企业发展的行为,皆源于经营者与股东之间收益和成本分摊的不对称。而在经营者不持股或持股比重很低时,该不利影响将表现得尤为突出。

2.经营者的风险回避态度导致的投资不足。在股份制度下,股东可以通过股票的流通转让,也可以通过分散持有多家公司股票的方式来降低自身的风险。但作为人力资本提供者的经营者,其报酬随企业经营状况的变化而变动,他们所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加难以回避。在企业倒闭时,经营者不仅要承担失去工作和报酬损失的风险,还要面临职业声誉损毁的风险。因此,与股东相比企业经营者通常会更加厌恶风险。为了回避上述风险,他们就可能会放弃一些对股东有利但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从而导致投资不足的问题。

3.通过减少股利分配、增加自由现金流的方式来扩大公司规模的过度投资行为。一般来说,经营者的各种收益都会随企业规模扩张而提升,他们因此也就有了减少股利分配来增加闲置现金流,并将其用于扩大企业规模的动机。随着这种动机的增强,实施净现值较低甚至为负的劣质项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相对于股东利益而言,这就是过度投资行为。

4.经营者还可能实施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短期行为。由于经营者的收益通常只与其在职期间的企业绩效相关,他们也就可能从事那些在短期内提升企业业绩,但长远来看却会损害企业发展的投资决策。经营者的这种短期行为,会损害那些长期持有股票的股东,即使对短期持有股票的股东而言,由于经营者行为会通过预期现金流的贴现机制反映到当前股价上,他们也同样会遭受损失。

股权融资下经营者的各种道德风险行为,都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这是股份制企业所普遍面临的成本问题,也是在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的市场条件下,经营者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不对称所导致的必然结果。首先,信息不对称使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成为可能。因为道德风险的产生,本身就是以信息不对称为前提的。其次,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我们不可能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事先签订涵盖所有可能情况的完备契约,对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也不可能实施相应的惩罚。因为对经营者的道德风险行为进行判定和裁决,要么是不可能的,要么就要支付高昂的成本,而这反过来又会助长了其机会主义行为。最后,经营者具有很强的剩余控制权却具有很少的剩余索取权,则是导致其机会主义行为的最直接诱因。

要缓解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问题,通常有两种可供选择的途径:其一,是通过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惩罚,来抑制其机会主义行为;其二,是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使经营者在选择有利于股东的行为时,也能够增进自身的利益。前面的分析表明:就第一条途径而言,由于经营者具有信息优势,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如果不是不可能的话,至少也会是高成本的。而契约的不完备性,本身就给经营者“合理”解释其机会主义行为留有余地,而要确认其败德行为并对其实施惩罚,不仅可能性非常小,而且也是不经济的。此时,惟一可行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对经营者实行正向激励。也正因为如此,米尔高姆和罗伯特(Milgorm and Robert)作出了这样的表述:当企业被视为一个不完备契约时,企业的所有权包含着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二者的有效结合是企业高效经营的关键。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张维迎认为,公司治理结构可以被定义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分配的一整套、文化和制度性安排。下面,我们将对缓解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冲突的机制进行分析。

二、股东与经营者利益冲突的缓解途径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利益冲突的症结,恰恰在于对企业拥有很强剩余控制权的经营者,却只拥有很少的剩余索取权,甚至不拥有剩余索取权。在这种情况下,要使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配置更加有效,存在着两种途径:其一,降低经营者的剩余控制权;其二,提高经营者的剩余索取权。第一种途径,意味着股东要去干涉经营者对企业的合法经营控制权,这将与现代公司制度的本质特征(即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相背离。而且,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中,单个股东能否实现这种干预,本身就存有很大的疑问。而且当某位持有大比例股份的股东能够实现这种干预时,如果他是企业经营的外行,“外行领导内行”将必然会阻碍企业绩效的提高。即使他本人是经营的行家里手,作为在公司信息方面具有劣势的外部人,他能否在内部经营者不会乐意配合的情况下提高企业经营绩效,也同样是值得怀疑的。因此,缓解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冲突以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有效途径,似乎就只能是赋予经营者更多的剩余索取权,也就是相应增加经营者持有企业股份的比重。

既然缓解二者冲突的有效途径是增加经营者持股的比重,那么从融资方式和资本结构的角度来看,当企业的外部融资额度一定时,通过增加债权融资的方式降低股权融资的比重,就可以被当做是一种有效的措施。因为在企业外部融资总额和经营者持股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降低股权融资比重而代之以债权融资,就自然会提高经营者的持股比重并增加他们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经营者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动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詹森(Jensen)、格罗斯曼(Grossman)和哈特(Hart)的还表明,由于负债具有硬的预算约束,当企业增加负债融资的比重时,将会降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营者的过度投资行为。此外,负债比率的高低还会影响企业的风险负担结构和破产风险。当企业完全利用股权融资来获取外部资金时,股东几乎承担了企业的全部风险。而在企业引入债务融资的情况下,企业的破产风险将会提高,破产风险也将会由股东、债权人和经营者共同承担。此时,经营者不仅要接受股东的监督,还要接受债权人的监督。企业所面临的按期还本付息压力,也将会抑制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而当债务融资的比重较高时,企业面临的破产风险将会明显上升,由于企业破产会给经营者造成不可弥补的金钱、非金钱以及人力资本方面的损失,企业经营者也就有了努力经营并抑制其道德风险行为的内在激励。

以上分析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从企业治理的角度看,一味降低企业负债融资的比重并不一定是恰当的,这也从一个侧面给我国当前进行的“债转股”操作敲响了警钟。当然,本文的目的并不是要研究“债转股”问题,而是要去探讨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如何利用债权融资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问题。

三、当前我国债务约束的有效性

前面的分析,仅仅指出了债务融资对缓解股东和经营者利益冲突的作用,并没有涉及采用何种债务融资方式的。进行债务融资时,可以向银行申请贷款,也可以发行企业债券。从上讲,债务融资对经营者激励的有效性在于其状态依存型控制权配置机制:当企业经营者选择较高的努力水平和较少的机会主义行为,能够提高企业收益以满足向债权人的本金和利息支付时,企业控制权就保留在经营者手中;而在经营者选择较低的努力水平和较多的机会主义行为,导致企业收益降低至无法支付债权人的利息和本金时,企业控制权也就转移到了债权人手中。在市场机制健全的体中,无论是通过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融资都能够实现上述对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而且银行在监督过程中的信息优势,甚至还使银行债务在解决问题上具有相对的优势。可是,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吗?如果并非如此的话,那么到底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下面将深入分析债务融资在我国经济环境中改善企业治理的有效性问题。

1.银行贷款约束的有效性分析。在银行债务能够改善企业治理问题的论述中,通常都存在这样的假设前提,即贷款银行和借款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银行股东不仅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且还存在一整套鼓励银行经营者追求银行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激励机制。银行经营管理活动只要不违背相关监管,监管当局也不会干涉其具体的经营活动。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就具有足够的激励去维护自身的利益,努力监督贷款企业并在贷款企业无力还贷时启动破产程序来保护自身的利益。而且在法律(尤其是与破产保护相关的法律)健全且执行有力的情况下,贷款银行所施加的这种威胁也是可信的。

2002年,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按贷款的市场份额为70.92%,如果按总资产计算,这一比例更高达73.3%。在借款人主要是国有或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而且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有逐渐增加国企贷款份额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得不重新审视以上银行债务约束机制的有效性问题。当前,在我国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中,其剩余控制权事实上被经营者和主管官员共同享有。主管官员在经营者的选择上,不仅要体现地方经济的意图,而且还要体现他们的私人利益,在控制权收益与企业规模正相关的情况下,他们都有着扩张企业规模的强烈冲动。而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最终股东都是国家的情况下,即使国有企业不能够按期偿还贷款本息,也很难通过企业破产来保全和清偿银行贷款,更何况国有企业还要承担缓解就业压力的重任。这样,银行债务就不会对国有企业构成实质性约束。而在银行债务约束趋于软化、破产威胁不可信的情况下,银行负债的状态依存型治理机制也就很难发挥作用。在没有破产压力、也没有或者只有很少剩余索取权的情况下,这类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局面长期无法改变,甚至蜕变为主管领导和企业内部经营者实现其个人利益的平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理论上讲,由于银行资金绝大部分来自存款者,存款者会通过向银行施加压力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作为银行大股东的政府也就有了通过制度建设来改变银行债务软约束现状的压力和动力。但这样的分析似乎忽视了国有银行体制的重要特征——国家事实上为国有银行提供了隐性担保,国有银行存款者的资金风险事实上是不存在的,他们也就失去了监督国有银行的激励。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当局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压力,就绝不是因为面临存款者的压力,而是因为贷款软约束会导致银行坏账的不断积累,这可能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但由于从坏账积累到危机爆发通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且政府干预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采取强有力措施来解决银行贷款软约束的迫切性也就大大降低。当然,这也是我国银行贷款软约束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之一。此时,寄希望在短期内通过银行贷,款的债务约束来改善公司治理,基本上是不现实的。我们可能用于改善公司治理的债务约束就只能寄希望于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

2.我国企业债券约束的有效性分析。在银行债务无法约束经营者道德风险行为的情况下,发展企业债券融资是否就能够起到相应作用呢?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对筹资者施加约束的差异性入手。

尽管企业债券与银行贷款契约一样,都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载体,但二者债权人的差异,却决定了它们在我国当前环境中对债务人有着不同的约束。如前所述,众多存款者对债务关系的硬约束主要施加给了作为融资中介的银行,而银行与企业债务关系的软化主要在于国有制安排以及这一安排下的政府干预。而国家对银行业的隐性担保,则使得存款者的硬约束无法通过对银行施加压力而向企业传导,银行也没有足够激励去硬化贷款约束。即使借款人违约时银行也会向其施加压力,但政府在“稳定压倒一切”的理念下,一般都会选择保护借款企业的利益。因为逃废银行债务,至少在短期内不会带来什么问题,而让企业破产还债的话,政府则会马上面临解决失业的问题。债券融资的情况却完全不同,作为债务人的发债企业必须直接面对作为其债权人的众多投资者,这样也就不存在以上导致债务约束软化的机制。在发债企业无法支付债券本息的情况下,债券持有者必然会向发债企业直接施加压力。如果政府仍然按照银行贷款违约的思路进行干预,就必然会触怒那些真正关系自身利益的个体(即债券投资者),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的动荡。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结果,一种是政府不替企业买单,企业将面临着破产威胁;另一种情况是政府为企业买单,此时尽管企业不会破产,其经营者的地位也必定要受到威胁,因为政府主管部门不可能不惩罚给其带来麻烦的肇事者。无论哪一种结果,企业经营者都要为债务违约付出惨重代价,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努力工作、避免债务违约的动机。

四、发展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重要性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债务融资在改善经营者与股东冲突方面能有所作为。在我国,企业债务融资由于缓解了银行贷款所面临的债务软约束问题,因而能在改善企业治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暗示了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紧迫性和重大意义。当然,我国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意义并非仅仅如此,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纠正和缓解当前股权融资的扭曲现象。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将是我国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对我国投资者而言,国债和银行存款是无风险资产,风险和收益都是最低的;企业债券提供了较高的收益,其风险也高于国债和银行存单;股票的风险最高,但其预期收益也应当是最高的。这些金融工具的设计,基本遵循了风险与收益对称的原则,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来加以选择。国债市场、银行存款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共同构成了风险和收益都渐进上升的完整市场体系。资金在各个市场之间的流动,能自动调节各自的收益水平,使各个市场可以相互制约并降低单个市场过度投机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