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3-07-04 17:0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留守儿童问题及解决对策

第1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138

家庭是人生来的第一个场所,成员和处所是构成家庭必不可少的要素。家庭环境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和基础。每个孩子基本生活常识的获得、行为习惯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都是在家庭中通过与父母或祖辈的交往获得的。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与正常儿童的家庭环境相比具有不完整性,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的教育呈现出别样的风采。下面,笔者谈谈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留守儿童现存的问题

1. 缺少父母的鼓励、安慰,心理产生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因此,留守儿童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情形时,没有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导致其在心理、性格上容易走极端,出现以下问题:

(1)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上进心不强。

(2)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教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3)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故意抛弃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甚至疏远他们。

(4)心胸偏狭。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生计所迫,容易产生社会不公的意识。因此,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多是灰色成分,容易产生仇视他人、仇视社会的心理倾向。这使得他们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容易产生偏狭的认识和过激的行为。

2. 情感得不到关爱,道德素质不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缺乏家长的管教与约束,而且,由于农村教师受教育条件的限制,对学生的关注十分有限。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在行为习惯上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另外,留守儿童由于长期远离父母,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再加上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上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主要表现为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等。

3. 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方法不当

多数留守家庭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其物质生活水平较普通家庭有了很大的提高,祖辈为了弥补孩子缺失的父爱母爱,在物质和金钱方面从不吝啬。而且,多数留守儿童的家长很长时间才能回家一次,对于孩子,他们百依百顺、溺爱放纵,容易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习气。

4. 教育不佳,学习普遍较差

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消除,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无人过问的状况。长时间的放任自流,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无所谓的态度或在偏离健康发展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5. 缺乏社会关爱

家庭温暖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心理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变异,他们多在性格方面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难融入正常的同龄人群体。加之,目前农村的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亲缘关系为纽带展开的,对于自己家庭及亲缘关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难处境,他们虽有同情的态度,却也无可奈何。于是留守儿童在既得不到家庭温暖,又得不到社会关爱的情况下,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发展自己。这样,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

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

1. 从家庭教育入手

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如身体、经济、思想品德状况。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委托人、教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地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第四,父母应善于将自己在外打工的经历以适当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

2. 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

(1)学校是儿童接受正规教育的主要场所。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教育对象,学校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和方法,除了进行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外,还应给与他们心灵关怀,对留守儿童付出真正的爱。

(2)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有效了解、掌握留守儿童在各方面的发展变化状况。专项档案应对留守儿童的家庭结构、学习情况及心理发展变化状况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教师既可以保持与留守儿童家长、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沟通家校教育,掌握学生的双向表现,统一家校教育的口径,又可以及时发现留守儿童身上的新变化和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督和管理。

(3)在班级建立留守儿童特别小分队,指导留守儿童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用真正的师慰留守儿童受伤的心灵,补偿留守儿童的亲情和父母的爱,以消除他们心中的苦闷与孤僻,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关怀。学校要肩负“指导家教、优化家教、环境育人”的重担。这就需要学校定期召开家长(或留守儿童监护人)会,班主任向学生家长通报学校、班级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通报学生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让家长了解(下转第145页)(上接第138页)孩子的在校表现,做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

3. 社会应大力支持

面对留守儿童的种种问题,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其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尽管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生活场地之一,但是整个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会或主或次、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因此,社会要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打击违法经营的网吧、电子游戏室等,根治各种精神污染对孩子的毒化,让农村中小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和熏陶。同时,社会还要多方筹措建立村、社区“留守儿童之家”、 “温馨小屋”和乡村少年宫等留守儿童活动场所。为留守儿童建立自己的”家”。在这个”家”里,应配备图书室和阅览室,配置方便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进行沟通的视频电脑,安装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联系的免费“亲情电话”,通过对亲人相互的问候,使留守儿童达到放松心情、交流情感、增添亲情的目的。而且,在课外活动、节假日中,留守儿童可以在这个温馨的“小屋”中看电视、学电脑、翻阅图书、做游戏等,从而极大地丰富“留守儿童”的生活。

4. 发挥政府的力量

要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从横向看,各部委应履行本部门的责任,如政府的公安、新闻等职能部门,应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和保护责任。从纵向来看,中央、省市和地方政府,应协调政策、整合资源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例如,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独特的教育功能。政府应该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提前做好准备。在有条件的农村,地方政府可为开办寄宿制学校创造条件,在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方便的同时,让他们在教师、同学等群体中感受到温暖。

第2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学习问题 对策

一、引言

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较为特殊的群体逐步走进公众的视线。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极大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也制约了农村经济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重视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不但是现代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重点,而且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必须应对的问题。基于此,我们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1.学习资源较少

首先,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经济水平差距较大,农村父母不得不常年在外打工。这种现象直接反映了当地的经济水平相对滞后,从侧面彰显出当地的教育水平落后。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域缺乏足够的经济支撑,导致当地政府对教育的扶持力度有限。换言之,农村留守儿童进入的学校并没有足够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些学校无法对外招收到优秀的教师,年轻的教师不愿意主动进入偏远的农村支教,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拥有的师资力量相对局限。与此同时,当地学校没有足够的资金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黑板、粉笔和教材成为教师能够使用的有限的教学资源。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经济情况通常并不乐观,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所获得的报酬仅仅能够维持家庭的基本开支。这就导致农村家长很难为孩子购买更多的书籍,更无力为孩子配备计算机等价格高昂的现代化设备。

基于此,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资源相对较少,即使有部分儿童想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但其学习资源仅仅局限于教材,这种现状极大地阻碍了留守儿童的成长与发展。

2.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与城镇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极大的差距。现代教育已经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儿童所接受的完整教育需要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个方面。但由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来看,其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一般文化水平不高。农村留守儿童的直接监护人往往是年迈的爷爷奶奶,其文化程度较低,甚至部分人属于文盲。

在这种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获得有效的家庭教育。同时,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像城镇儿童一般获得家庭教师的专业辅导。这就决定了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在放学后获得教师的帮助,其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无法得到及时的解答。

3.农村留守儿童的负面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负面心理是其学习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方面,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被轻视的错误意识,在青春期产生叛逆的情绪,导致其对父母的安排存在抵触心理,因此不愿意接受父母的安排而认真学习。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相对孤僻,更容易产生自卑等情绪。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受到挫折时,农村留守儿童既无法依靠自身的能力快速解决挫折,又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这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打击。基于此,农村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情绪,进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

三、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1.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

从某种程度来说,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城乡经济的差距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教育水平较低,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无法获得更好的教育,导致更多问题的出现。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利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有效的协调,以此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与资源。首先,政府需要从经济上扶持农村的进一步发展,充分利用经济手段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农村的教育水平同时得到提升。其次,政府可以适当加大财政投入,给予农村学校一定的财政补助,使其能够逐步添加和完善教学资源,并吸引优秀教师的加入。同时,政府需要在制度方面进行协调,积极吸引优秀教师前往农村学校任教,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水平。最后,政府可以积极组织社会公众进行募捐,利用社会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筹集学费,帮助农村学校快速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支撑性力量。

2.以学校教育弥补家庭教育

由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其无法在课后获得专业性的辅导,极大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政府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地缩短农村与城市间的差距,无法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基于此,农村学校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学校教育尽量弥补家庭教育。简单地说,农村学校可以全力推进寄宿制教学体制,尤其是组织留守儿童参与寄宿,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晚自习。教师可以利用晚自习时间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在留守儿童遇到学习中的困难时进行及时的帮助,解决其学习中的疑难问题,以此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3.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

针对留守儿童的负面心理问题,教师和家长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多与他们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内心的阴暗面和负面意识,给予其足够的关爱,使其能够健康成长与发展。

首先,教师需要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师者、朋友甚至亲人,要在某种程度上代替其父母对留守儿童施予关爱。进一步说,教师不但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还要关注其生活和心理。当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开导,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注,使其带着感激的心理更认真地对待学习。

其次,常年在外的家长需要更加关注留守儿童。尤其是在青春期,父母需要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及时全面地了解他们的想法,消除社会上存在的读书无用论等负面意识对其的侵蚀。

通过更有针对性的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才能更加健康,才能逐步摆脱自卑、自闭等负面情绪的侵蚀,进而更自信阳光地生活与学习。

四、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应尽一切力量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互相配合,积极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并通过实践提出对策,以此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雪琴.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成因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14(09).

第3篇

【摘 要】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城市的发展而出现的衍生物,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留守儿童群体的数量将会持续地扩大和增

>>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 山东省贫困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报告 青海省化隆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与思考 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谈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青海省农牧区留守儿童现状探析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于泰顺县九峰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及策略研究 农村初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相关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叶敬忠、王伊欢、张克云等.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05(10)

[3]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1)

[4]吴雪琴.四川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成都双流中和为例[D].四川师范大学,2009

[5]Liem Nguyen,Mika Toyota& Brenda Yeoh,Report on Impacts

of Migration and The Left-behind in Asia,International Workshop co-organised by Asian MetaCentre for Population and Sustainable Analysis,and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Studies,Vietnam 2005

[6]王婷、王文忠、刘正奎等.留守儿童社会焦虑及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8(17)

[7]周宗奎、孙晓军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8]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9]何资桥、曹中平、刘永刚等.湖南农村“留守孩”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6(6)

第4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安全问题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父母亲中的一人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与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据统计,我国目前的留守儿童已经超过5800万人,因为对他们的教育、安全等方面的监管不到位,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

一、 农村留守儿童目前面临的困境

(一)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是由于亲朋好友或者隔代监护的,亲朋好友由于责任意识比较淡薄,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仅限于吃饱饭,或者保障人身安全的较低的要求。而隔代监护的风险就更大了,一方面隔代监护人由于所受教育有限以及旧观念的影响,对儿童的监护只是吃饱饭,经常会溺爱或者关心不够,导致儿童的教育和性格方面形成缺陷;另一方面,隔代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行动力不强,无法切实保护儿童的安全问题。

二、 缺乏关爱,性格缺陷,心理问题难以解决

由于儿童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而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有的甚至好几年都不回家,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维系仅仅靠电话或者定期寄钱来进行,根据调查显示,一般在外打工的父母与农村孩子的交流较少,即使打电话时间也很短,而且大多数时间是与孩子的监护人谈话,与孩子的交流仅限于短短的几句要好好学习、照顾老人等的话语上,孩子对父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形成不完整的人格。

同时,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又不注重对于儿童的性格培养,造成很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性格缺陷,他们大多沉默寡言、内向,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隔代监护人的溺爱而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长期得不到所需的关注,很多儿童会产生孤单、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既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长期地进行疏导和教育,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机制来保护儿童的权益。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九年义务教育难以完成

由于隔代监护人的知识能力有限,甚至很多都是文盲,对儿童的教育方面并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其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一般在学校外的时间都用来在家干农活或者帮助家长劳动上,难以保证学习;最后,由于旧的观念和经济状况的影响,很多儿童在没有完成义务教育的时候就辍学回家了,或者外出打工,或者在家干农活,所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三) 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安全状况堪忧

一方面,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不洗头、不洗澡、不刷牙、不洗衣服等,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儿童不吃早餐、很少做家务等,这些都表现了他们的行为能力较差,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监管的不力甚至漏洞,经常受到安全威胁,很多留守儿童都被自己的同龄人或者其他人欺负过,甚至有的被同村的村民或者猥亵过,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 加强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

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当务之急是发展农村经济,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这样才能减少农民流动,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其次,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当前我国户籍制度的弊端引起的。应该改革我国当前的户籍制度,破解城乡壁垒。流入地的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管理执职责,采取多种形式,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接着,要落实政府的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应该被列入地方政府重要的日程上,全面建立留守儿童信息与监管动态的数据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应该多在农村进行国家关于留守儿童的政策和法规方面的宣传,推进问题的解决;最后,要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置于国家的教育制度之下,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舒适的学习和成长环境,有利于他们的人格和性格的形成和完善。

(二) 以家庭监管为核心,完善家庭的教养功能

家庭才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儿童成长的基础和核心场所,因此,家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要明确监护责任,慎重选择儿童的监护人。不应年龄偏大、行动不变或者体弱多病的人员作为儿童的监护人,而应将儿童托付给有一定知识的、品行良好的,受过教育的监护人进行监管。要减少双亲外出。目前我国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家里的老人照顾,这样也就产生了很多安全和教育方面的问题。作为父母,应当权衡孩子的成长与打工挣钱二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对孩子成长有利的选择。

(三) 动员社会力量,构建关注留守儿童的完善平台

目前在我国农村或者小城镇很多地方,已经建立起来了“留守儿童家园”,将留守儿童集中起来进行看护和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全体社会来说,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中应该做的还有以下几点:其一,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积极进行正面引导。既要向城镇居民宣传要平等对待留守儿童,保障他们的权力,更要想农民工宣传,加强对儿童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其二,推行家长制,成立公益组织集中关心留守儿童。由一些有时间、有精力的人与政府合作,形成留守儿童家园,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集中解决他们在生活习惯上、学习上、心理上和性格上的问题,形成良好和谐的氛围,拓宽他们的交友圈,为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保驾护航;其三,成立留守儿童爱心基金。呼吁社会各界奉献爱心,集中社会的物资对留守儿童进行帮助和扶持,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关爱;最后,要成立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动态监测系统。将每个留守儿童的资料都输入该系统,并实时进行更新,以便对家长和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健康和卫生的教育和引导。

结语: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系着祖国的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着我过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只有社会、家庭和政府三方联动,才能真正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使留守儿童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胡振民. 关注我区农村留守儿童 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J]. , .

[2] 黄付俊. “留守儿童”问题浅析[J]. 人大建设, 2012.03:42-43.

第5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在农闲时节大量涌向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留守儿童”。伴随这一现象而来的便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本次调查针对被访对象的不同身份设计两种问卷,问卷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卷二针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他们或是留守儿童的祖辈,或是父辈即父母的亲朋好友,还有一部分是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一方。问卷一共发放200份,收回196份,有效问卷为186份;问卷二发放200份,收回172份,有效问卷为152份。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笔者基本掌握了在监护人监护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并就如何解决好两者之间的矛盾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武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

1.监护状况

一是隔代监护型(有106人,占57%),由祖辈即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隔代监护人年龄大、身体弱,造成对留守儿童监护不力。隔代监护人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身体较好的,还要承担家里的劳动任务,繁重的劳动和家务,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很好地照顾留守儿童;身体不好的,有些反倒需要留守儿童对他们予以照顾。二是亲朋监护型(有57人,占30.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姑舅、叔婶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旨在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心理与精神上的需要却关注很少,一切顺其自然发展。三是同代监护型(有13人,占7%),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与留守儿童同属一辈的孩子,这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同代监护人无法树立家长的权威,生活阅历和经验都比较少,在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和处理能力上与留守儿童相近,所以被监护人在心理上不承认监护人的监护地位,无法树立家长的权威,给同代监护家庭教育带来了困难。四是由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方监护(有10人,占5.4%),这种监护方式也不利于在儿童心中形成健全的父母权威形象,导致留守儿童无法借助这种权威形象的影响开始正常的社会互动来逐渐健全和完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2.家庭教育状况

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观念、心理和行为习惯有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给予个人的感情的交流和爱的体验是最多的,为个人一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几乎对所有人来说,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甚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①但是,对缺失父母关爱的农村留守儿童而言,他们在监护人的照顾下能否享有同在父母身边一样的关怀呢?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得出:将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放为第一位的监护人占63.2%,25.0%的监护人把品德放在第一位。但是,44.2%的监护人辅导不了留守儿童的学习,6.5%的监护人从来不辅导,只有36.3%的监护人经常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53.4%的监护人认为照管孩子最困难的方面是学习辅导,16%的监护人认为与品行不好的孩子交朋友是他们觉得最困难的事情,30.4%的监护人认为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品德的培养是最困难的方面。就监护人是否主动教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这一问题,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只有20.8%的监护人经常向教师咨询孩子的情况,46.8%的监护人偶尔咨询,32.4%的监护人根本没有去过学校或者认为这不关他的事情。

在农村留守儿童看来:53.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时最大的影响是学习没有人指导监督,28.9%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最大的影响是生活没人照顾。对留守儿童学习态度的调查数据统计表明:80%的留守儿童都愿意听老师的话刻苦学习。

3.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心理沟通状况

儿童阶段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不能及时地把握留守儿童的心理取向,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就不利于留守儿童身心的发展,更不利于儿童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就监护人平时是否与留守儿童有谈心沟通的习惯这一问题进行数据统计得出:53.2%的监护人有空时才问问孩子,沟通一般,只有30%的监护人会选择经常和留守儿童谈心,还有16.8%的监护人则从未和孩子谈过心,甚至觉得和孩子很难沟通。对监护人认为孩子有心里话时会和谁讲这一问题的统计表明:31.2%的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会和自己的同龄朋友讲,28.6%的监护人认为留守儿童会将心里话告诉他们。

遇到困难时36.3%的留守儿童倾向于靠自己解决,29.7%的留守儿童选择向老师求助,17.6%的留守儿童选择给自己的父母打电话,仅有16.4%的留守儿童选择向自己的亲戚求助。据统计,当他们犯错误时,60%的留守儿童偶尔会受到家人的打骂,21.3%的留守儿童几乎没有受到家人的打骂,15%的留守儿童从来没有受到家人的打骂。

二、武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通过以上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武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监护人教育能力低下。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53.4%监护人认为照顾孩子最困难的事情是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53.3%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时最大的影响是学习没有人指导监督,这就构成了留守儿童期望监护人指导监督学习与监护人无力对留守儿童辅导学习的矛盾。这是由于监护人自身文化欠缺,留守儿童的父辈或祖辈,大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落后导致(见表1)。

其次,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心理沟通不足。53.2%的监护人有空时问问孩子,沟通一般。有16.8%的监护人从未和孩子谈过心,甚至觉得和孩子很难沟通(见表2)。这就是说有70.0%的监护人没有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与留守儿童有心理上的距离。由此,我们得出监护人只注重留守儿童外在的物质生活,没有深入留守儿童内心观察其微妙的心理变化,在监护人照顾下的留守儿童,多半还是没有享受到家庭般的关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独。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多,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导致其产生自我封闭、缺乏自信和自暴自弃的心理,进而产生感情脆弱和形成消极孤僻的性格,这是极不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点。第一,隔代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年龄相差悬殊,代沟明显,两代人之间难以沟通,这种矛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大,愈加明显,特别是处于叛逆期的儿童尤为突出。由于老年人对年轻人缺乏理解,加之两代人之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导致有的孩子一天甚至几天不和老人说话,而老人也对此习以为常。第二,亲朋监管的留守儿童难以找到归属感,寄宿在监护人家中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是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作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也比较冷漠,缺少关爱和交流,更有甚者,居然打骂和虐待孩子。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留守儿童有的脾气暴躁、逆反心理强,有的胆小怕事,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由表3我们可知:仅有16.4%的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会选择向自己的监护人求助,这足以证明监护人和留守儿童的沟通严重不足。36.3%的留守儿童选择自己解决,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及监护人深省的数据。年龄处于8―13岁之内的留守儿童,有的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有的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主要靠感觉和模仿来认知整个世界,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在本身就缺失家庭关怀的情况下选择自己解决,其解决方式能真正排除他们心里存在的困惑和疑虑吗?其解决方式是正当合理的吗?是有利于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吗?29.7%的留守儿童向老师求助,那么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和援助就尤为重要。

最后,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不丰富(见表4)。63%的留守儿童都把课余生活用在做家务和农活上,既没有趣味活动又没有什么兴趣培训班可上,与城市儿童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有着天壤之别,这是农村地区没有城市的优越条件的一个事实,丰富的课外活动除了能让孩子掌握一种技能、充分发挥智力因素外,还能使孩子通过学习带动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单调的课余生活,不仅不能启迪他们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技能,积累知识,反而无法完成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三、武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做好学校工作

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得力的情况下,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几乎都落在学校和教师的身上。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监护人由于自身有限的条件无力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的前提下,监护人与教师的互动十分不足(46.8%的监护人偶尔咨询,32.4%的监护人根本没有去过或者认为是不关他的事情),但是对于遇到困难除了倾向于依靠留守儿童自身解决外,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都依靠于教师的帮助,这种矛盾的出现就更要求学校做好相关的工作。

首先,要完善各项基础设施,优化其寄宿条件,有效地发挥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功能。其次要增设相关的课程,为留守儿童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在教师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监护人与教师之间通过学校设置的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辅导课程进行真正的对话,从而增强监护人与教师的互动,加强监护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沟通与互动。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极差,很多教学活动根本无法开展,也没有为远处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条件。由于经费的影响,大部分学校既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配备心理教师,还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忽略了对留守儿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质和心理健康的教育。此外,学校很少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家长的沟通与互动几乎没有。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全面教育效果甚微,这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也没有得到学校和教师的教育。

2.做好政府工作

我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根本。政府在发挥着中坚作用的同时,更应协调好学校、家庭的角色和定位。

首先,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缩小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差距,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地方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农民大量进城务工的重要原因是城乡巨大的差距,所以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也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又一举措。其次,加强户籍制度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不仅阻碍了城市的发展和农业的发展,而且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大大增加了父母把孩子带在身边照顾的难度,迫使多数父母放弃了这种想法,从而在农村出现了过多的留守儿童。政府应大力推进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为重点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口性质,实现公民身份平等。最后,政府应颁布相应的优惠和鼓励政策,改善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环境,使外出务工人员可以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在家庭经济可以承受的前提下让他们的子女能留在他们的身边就近上学。笔者相信,现代化的推进会逐步弱化甚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3.做好家长工作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长要从长远角度考虑整个家庭的发展,要考虑到孩子的前途是整个家庭的前途。父母双方都外出时,有条件的父母要尽量把孩子带在身边,使孩子时刻能体验到父母的爱与关怀,这是最健康的家庭教育模式。留守儿童父亲角色的缺失对家庭教育来说有很大的影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比母亲更有计划性和目的性,勇敢、独立、果断的个性品质影响着孩子的交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学习成绩、成就动机、性别角色的形成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父亲的言传身教,尤其有助于女童形成对异性的正确认识。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的外出父母,要慎重寻找考虑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要看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寻找和确立最为合适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问题。同时,平时要勤与孩子交流沟通,也要勤向监护人了解孩子的动向,要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4.做好农村社区工作

农村社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小城镇为中心地,以自身为腹地,具有一定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口群体,并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社区类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在农村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真空”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农村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组织可牵头,联合当地妇联、村委会共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监护体系,或在农村社区开展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工程,在课外把各村的留守儿童集中起来,为他们辅导作业、进行心理辅导、开展一些游戏活动,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关爱帮扶活动,通过农村社区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组成专门的帮教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农村社区可以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维权中心,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在留守儿童维权中心登记注册,中心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其亲生父母进行访谈沟通,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注释:

①参见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88.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问题 对策

据了解,甘肃省委、省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工作非常重视,省政府将“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纳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中。副省长张晓兰对留守儿童工作作出了专门批示。甘肃全省已建立1000所留守儿童之家,这项工作的落实将基本实现了留守儿童之家覆盖全省乡镇。甘肃省妇联也向省财政厅申请落实相关项目资金。政府的此项举措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一些问题,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具有复杂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去做。

一、建立和健全关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相关政策法律

首先、要打破户籍制度的束缚,给进城务工的农民以城市居民待遇。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仍然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长期在城市工作生活下去,为了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束缚。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逐步实现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拆除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以城市居民待遇,使其在税收、社会保障,特别是子女入学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并确保留守儿童跟随父母到达城市后有学上,上好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结束远离父母的留守生活。

其次、要将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政策落到实处。自90年代末期以来,中央和各级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部分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就学的问题。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很多城市学校在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他们对外地孩子进入本地学校设置障碍,巧立名目,多收费,乱收费,致使很多农民工子女被拒绝在城市学校的大门之外,又重新变为农村“留守儿童”。要从根本上杜绝城市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歧视性待遇和收费,确保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落实,各地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学校的监督机制。对那些通过多收费和乱收费的方式设置障碍的学校进行严厉的查处和处罚。

二、注重对留守儿童家庭及社会环境的改善

1.社会措施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村民认为“留守儿童”这是家庭的“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就要有一个舆论环境,大众传媒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了。

2.家庭措施

上述社会措施能减少因社会条件而产生的不良影响,但外部条件毕竟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外因最终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其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爱与教育,犹如阳光之于幼苗。健全的人格发展,离不开父母爱的呵护。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学校是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战场

1.教育者要讲究科学方法,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首先要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粗暴急躁,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

其次要善于等待:心理问题解决需有一个过程,甚至是比较缓慢的过程,水到渠成,不令而行,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2.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1)建立“留守学生”档案。记载好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的地址及联系电话、家庭成员情况和学生临时监护人姓名及联系方法等。班主任主动电话联系留守学生父母,让家长尽量作到定时与子女通电话沟通感情、与班主任联系了解学生在校情况。

(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健康的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慢慢形成和发展的。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因此,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

3.学校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1)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班主任不仅需要了解班级内留守儿童的一般情况,而且应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增加情感投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把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班主任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

(2)在学校教师中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农村教师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挖掘各科教材中蕴含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素材,加以利用,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使各科教学都能起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作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许多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在敌对性、焦虑程度上都高于正常儿童,加之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导致排解不畅,往往会有严重的情绪困扰。在所有教师中普及心理知识,以增加他们的倾诉途径,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参考文献

[1]胡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河南科技,2008(1)

[2]钟毅平.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研究.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第7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1 留守儿童现状

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他们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上网等现象,有的甚至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参与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2.2 学习成绩不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他们要么忙于农活和家务对孩子学习无暇顾及,要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给予辅导。监护人往往只能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留守儿童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调查显示,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2.3 心理发展不健全: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别人交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

2.4 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监护人因为年长或经济困难而无法认真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监护权,大量假冒伪劣产品乘虚进入农村市场也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其次,学校与家庭间的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甚至成为受各类违法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在全国,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见报端。再次,留守儿童自身由于行为失控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首先,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向本地城镇转移。同时进一步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以此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其次,改革城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拆除流动人口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乡城之间合理流动。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不用再留守,其教育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3.2 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3.3 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3.4 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因此,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 。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17)

[2] 朱斯坤.留守儿童之痛[J].中国报道,2006(10)

第8篇

关键词:城镇化;进程;留守儿童;问题;对策;研究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发展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农民涌入城市,留守儿童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作为特殊的群体,面临着很多的问题。而且由于城乡二元制的结构,使大量的农村孩子不能一起进城,不能跟父母生活在一起,直接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同时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所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问题,是现阶段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上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心理上存在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性格内向且孤僻。这些孩子不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在很多方面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由于缺乏父母关爱,交流与沟通的方式特别少,留守儿童很容易形成自闭的心理,表现就是冷漠不爱交谈。因为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他们长期得不到亲人关爱的留守儿童渐渐淡漠了对亲情的渴望,得不到关爱的孩子,自然在心理上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此外,留守儿童过早比同龄的儿童过多地体会了生活的艰辛,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歧视或者是扭曲的心态。

(二)教育上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教育上的问题。在农村,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在留守儿童的受教育过程中,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儿童很难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逃学、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对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还有就是在留守儿童的品德教育方面,长期的远离父母,无法得到父母的关爱与父母情感上的呵护,自然在品德方面的表现逊色于别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在品德方面的问题,自然很容易产生诸如`纪违规、小偷小摸,甚至违法的不良行为,这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人格方面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最后还表现在人格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在人格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比较多的。因为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但是在儿童成长的重要时期,父母因为生活外出打工,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成长环境,对其人格的健全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这些留守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没有健全的家庭,对其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二、如何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情感方面的教学

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首先就应该重视情感方面的教学。农村留守儿童是特殊群体,在心理上跟别的同龄的孩子不一样,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成绩比较差的学生要进行特别关注,帮助这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原因,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情感方面的教学,还表现在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成绩好的带动成绩差的学生一起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同学感情,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别人帮助提高成绩,健全自己的人格,感受到温暖。

(二)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要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还应该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建立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由于留守儿童的特殊问题,学校可以给这个特殊群体,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引导,还需要配备心理老师,来解决他们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保证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可以健康安全地学习与生活。此外,学校应该尽量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的交流,都应该让家长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生活状态,与家长不断地协商,从而制订最后的教育策略。作为班主任,也可以采取自己的方式与孩子家长取得联系,定期开展孩子与父母的视频对话,来不断地引导孩子,尽量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之中,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教育的功能。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目前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心理上的问题,还包括教育上的问题,需要当地的管理中心结合农民就业问题更好地去解决,促进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建设的速度,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全德,齐建英.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1).

[2]辜胜阻.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

[3]辜胜阻.基于农民工特征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人口研究,2006(5).

[4]江荣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状及对策[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2(1).

第9篇

一、汉滨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

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了他们性格成长、对事物的分析辨别能力较差。再加上政府对留守儿童教育关注不够,投入不够,学校缺少相应的经费和硬件设施,也没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留守儿童辍学、厌学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汉滨区近些年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率在 1.3‰左右 ,多数是因为家庭经济原因,也有厌学和家长观念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教育孩子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父母的义务。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因此对孩子而言,家庭教育的好坏至关重要。但在部分家长看来,学校才是孩子教育的责任主体,学校承担教育责任,父母承担生活责任。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这些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样的做法不仅违背了家庭教育理念,也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二)隔代教育问题多

由于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年龄大、身体机能老化,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他们只能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起居问题,基本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关心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

(三)留守儿童自身问题

缺乏父母约束,长期处于管理真空,没有人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接触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之后,往往容易走向歧途。另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他人都不负责任,没有是非、善恶等基本观念。

(四)学校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场所。留守儿童和一般的孩子在某些方面不一样,比如待人接物、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和表达能力。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心理脆弱的一面,学校就应该对这些弱势群体多加注意,选派有经验、有责任心的老师多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不单是学习成绩,多和家长及其他监护人沟通。

(五)政府关注力度不够

虽然《民法通则》、《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对未成年人保护做了一些规定,各级政府对未成年人的关爱也在逐年提升,但总体来说关注度还不够。应当加强这方面的投资,完善立法,更好地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

三、解决我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要使其得到根本的解决,任重而道远,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家庭教育占首要地位

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毋庸讳言。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不能以工作忙、要赚钱为借口,忽视了儿童的教育,要及时和老师沟通联系,积极引导教育使其向好的方向发展。作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更应该对孩子的家长负责,对孩子的未来负责,积极和孩子、老师交流,不定期的和老师取得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状况,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从而更好的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二)学校要采取多项措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学校要建立奖助学金奖励和补助机制,经常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多和家长或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另外,教师也要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学习情况,多留意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师要及时和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取得联系,必要时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在家里的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上经常辅导、组织老师经常和他们交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要积极知道孩子和家长通电话和父母联系感情。

(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主要在于经济发展落后,使得父母不得不为了养家糊口背井离乡,留守儿童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所以造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出现诸多问题。努力发展农村经济,一方面可以改善农村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业,既可以解决家庭生存和发展问题,也能让父母留在孩子身边,多花点时间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使得留守儿童像正常的孩子们一样,得到更多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塑造更健康完整的性格,也让留守儿童能更好的在学校学习。

(四)政府要尽到责任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也是政府的责任。政府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未成年人保护法》里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责任,但是法律的实施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政府要加大投入,有针对性的提高学校硬件设施、改善教材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设置寄宿制学校,对那些父母不在家,没有合适监护人的留守儿童,提供既能学习又能住宿的场所,也方便学校进行管理。当然,也要相应的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农业论文DylW. net

参考文献:

[1]田景正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思考 [J].当代教育论坛 ,2006(05):52.

第10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 问题; 对策; 探讨; 研究。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根据《中国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 102. 55 万,占农村儿童37. 70%,占全国儿童21. 88%。与2005 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 万。日益增长的留守儿童数量给予了社会更大的压力。

1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

1. 1 亲情教育缺位,感情荒芜据调查显示, 46. 74%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都外出务工,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 67%; 有10. 7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同时,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 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 7 万,而且这个数目还在增长。父母因为经济原因外出务工,与孩子聚少离多,完全不能扮演亲子教育中的重要角色,而隔代教育又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在此种社会背景下,留守儿童完全不能得到未成年孩子该有的关爱,一种社会的抛弃感在他们心底滋生,在此类思想出现时也往往不能够及时的得到纠正和引导,孩子逐渐开始学会自我封闭,衍生出自卑、孤僻、冷漠、散漫等不良性格。

1. 2 社会教育氛围稀薄,教育质量低下据相关报告指出,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 2 岁, 56%的年龄在60 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 ~ 59 岁。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平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此外,在偏远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匮乏,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也不能得到很好的贯彻,硬性教育处于最底线。从调查的总体情况来看,只有2%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 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和相当差的占到了88%。在“留守儿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 10%的就读职业技术高中和中专,多达70%的孩子则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教育成果让人不忍直视。与此同时,农村的文化市场监管力度较小,各种、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泛滥,而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种思维价值体系尚未成型,错误的引导将会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埋下隐患。

1. 3 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弱势群体地位突出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处于身心未成熟时期,对于突发性事件缺乏必要的反应和应变能力,不能在突发状况下采取正确的措施保护自己的安全。此外,在监护人中,隔代监护占据绝对比例,老年人的监护意识又十分薄弱,山间地头等农村环境又处处隐藏着危险,留守儿童缺乏周全的看护,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某地区三兄妹的溺水身亡也再次为留守儿童的安全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来自于某些犯罪分子的威胁也时刻危及着留守儿童的安全。在此类社会背景下,留守儿童保障体系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其弱势群体地位令人堪忧。

1. 4 人生价值观不明确,犯罪趋势明显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青少年刑事案件中70%属于3 人以上的团伙犯罪,而且团伙成员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中,农村“留守儿童”团伙犯罪尤为突出,成为当今农村社会治安的隐患。留守儿童犯罪的几点特征是: 突发性、贪利性、同伙性。留守儿童犯罪趋势日益明显,他们在平常的生活中未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渐渐养成为所欲为、自私自利的习惯。据大量的农村青少年暴力犯罪案例显示,大多数青少年作案并非事先谋划好,只是一时冲动且动机也较为单纯清晰,他们只是想满足自己一些欲望就突发犯罪想法,且往往是几个同龄人聚合在一起,同伙纠结性质十分明显。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绝大多数是家庭教育这一环节出了问题。暴力家庭、残缺家庭、困难家庭、问题家庭的出现,使家庭的特殊功能受到削弱,易使子女受到社会不良因素影响而形成不良人格,成为促成团伙犯罪的基本条件。

2 农村关于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特殊情况。

2. 1 抱养情况在城市抱养制度逐渐完善的同时,农村抱养则仍旧呈现的是“轻规则,乱抱养”的情况。农村经济落后,甚至一些普通的家庭连温饱都是问题,但是由于在部分农村地区传宗接代的观念深入人心,且计划生育监管力度并非很强,导致多胎超生情况的发生。据相关资料显示,农村地区抱养亲戚小孩的占据较大比例,此外,拐卖以及偷抱等问题也间接地导致了留守儿童比例的增加。在抚养过程中,这一类留守儿童比较特殊,常常会有虐待或者溺爱的情况发生,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解决存在较大难度。

2. 2 孩子先天性缺陷问题由于优生优育的现念在农村没有得到较好的宣传,与此同时农村医疗条件较为简单,医疗物质匮乏,致使残疾儿童在留守儿童中占据一个较大的比例。本来应该是获得更多关爱的时期,这一类残疾儿童却承受着亲情缺失的精神痛苦,双重夹击之下其境况可想而知。此外,由于身体上的残缺,部分儿童往往无法得到较好的待遇,其生活水平较为落后。如何保证这一类残疾留守儿童的基本利益也成为了社会思考的一个重点。

2. 3 农村教育理念存在的问题在现代教育平等的理念广为传播的同时,仍有部分农村地区维持着“读书无用论”的观点,由于经济上的限制,大部分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表示出淡漠的态度,其鼓励孩子接受教育的动力并非很足够。相关报告指出,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 12%; 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 13% 和3. 11%。正是由于农村充斥着不同的教育理念,留守儿童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极大的影响了祖国后代的文化素质提高。

3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 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和监护体系,优化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学校要积极承担其教育者的角色,在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同时对他们的相关信息做好备案,加强管理,与家长、妇联以及村委会保持密切联系,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积极做出动态调节。开设家长课程,对监护人定时的进行学生方面辅导,针对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情况妥善对家长进行引导和提醒,积极帮助发挥监护人第一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开设学生心理课程,根据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状况及时做出预防以及疏导工作。妇联、团委、村委会等组织要加强联系和管理,齐抓共管,加大留守儿童管理力度。

3. 2 改善学校寄宿条件,加强学生寄宿管理政府应积极开展学生寄宿条件整改工作,尽可能早地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舒适的温巢。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团体生活的开展将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留守儿童将在与老师、同学的相处中感受到关怀从而能够及早的排弃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而造成的困扰。与此同时,学校寄宿管理的加强对于学生的安全也将是一个极大的保证。

3. 3 投资兴建农民工子女学校,确保亲情关爱能够到位政府相关单位应加大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兴建力度,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益。降低学校借读等费用门槛,提高农民工子女核准要求,真正保障农民工子女有学上,上的起学,上好学。此外,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大规模兴建将切实保障留守儿童能够留在父母身边,真正担当起亲子教育阵地的第一线。

3. 4 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促进劳动力区域性就业积极开展以县域经济为主体的地方经济,促进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链发展,促进劳动力密集型就业。通过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本地区提供更多的的就业岗位以及创业机会,紧紧抓住本地区农民工的务工动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父母外出打工的问题,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参考文献。

[1]李振刚,杨继仁。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1(1):69 -70.

[2]贺超,王华华。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理论学习,2011(4):35 -37.

第11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解决对策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工作。这批劳动力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离家打工的农民工只能长期将孩子留在家乡由长辈照顾或者直接交给了家乡的学校管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发展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最近,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事件见诸报端,反映出留守儿童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诚然,现在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正在逐步开展,但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笔者以所任教的学校为案例开展的一项调查。调查表明,该学校留守儿童占学生总人数的78.2%。留守儿童家庭中,62.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37.7%是父母同时外出,大多数留守儿童被托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抚养。祖辈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因为溺爱或者家教意识或方法的薄弱,不能有效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很多家长因为长期不能照顾孩子,便会采用物质和金钱补偿的方法。因此,在孩子的心灵和亲情沟通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健康心理教育也会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和及时沟通而无从谈起。一些留守儿童因为自理能力不足,首先遇到的是生活困难,出现了辍学等现象。一些留守儿童缺乏抚慰,孤独生活,身心健康令人担忧。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厌学、孤僻、自卑、懦弱、封闭、嫉妒和逆反等心理问题。

通过深入农村考察,认真研究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充分认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些构想和策略,对于缓解和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很有必要。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生活方面

很多留守儿童主要是和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由于祖辈的娇惯,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平时缺乏父母的关爱造成他们内心孤独,在生话中对周围的人对事比较冷漠,缺乏同情心和爱心。凡事自我为中心,对人没有礼貌,个性比较懒散,没有上进心。

2.人际交流方面

因为安全等原因,很多留守儿童除了在学校学习有一定的交流时间以外,放学回家后没有和同学、伙伴交流的机会。表现为内心自我封闭、敏感、对周围的人或事缺乏信任,口头交际能力较弱。另一个极端是一些留守儿童在学校和家里都没有接受良好的管理,生活状态处于“放羊”状态,这些儿童往往因为缺乏监护,为所欲为。听不进有利的劝导,把老师、同学的善意批评看作是恶意的奚落,轻则置若圈闻,重则做出报复、破坏的举动。

3.学习方面

在学习方面,留守儿童主要表现为厌学。迟到、早退、逃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不交等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人自尊心很强,但也存在着较强的叛逆心理,在受到老师批评时就会发生顶撞等现象。成绩优异的留守儿童比例极少。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平平,甚至沦为后进生。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影响

1.对个人和家庭的影响

留守儿童主要依靠隔代亲属抚养,缺乏父母的关爱。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这些孩子往往会出现自卑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现象。类似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的疏导,必然会影响了儿童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想法偏激、行为失控甚至更严重的后果。

一些留守儿童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反而会认为受到父母的冷落或抛弃,导致了他们看待问题视角片面,心理倾向于愤恨世界,产生情绪波动、仇恨、嫉妒的消极情绪,给家庭带来更多的问题和烦恼。

2.对社会的影响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成长时期是需要人教育引导的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自己思想和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亲情的滋润,极易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认知、价值观的偏离。这种偏差作用到社会上,就是行为上的偏差,不利于社会的安全发展。决乏家庭管护、过度放任的留守儿童很容易因无人教导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留守儿童因为心理问题违法犯罪的例子并不鲜见。

三、解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

孩子性格的形成和家庭息息相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进入青春期后,依然对父母有很强的依附性。孩子在和睦幸福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更容易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作为留守儿童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在儿童心理成长中也担负着十分主要的义务与责任。

1.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极其有益。所以,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加强与子女的亲情联系,通过书信、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孩子多加交流,经常性沟通感情,及时为孩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还要在精神、道德成长方面的加强引导,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应通过临时监护人及时了解、关心子女的学习和生话,及时地发现他们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引导与纠正。

2.学校方面

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依靠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环境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巨大的影响。学校应担负起更多的监督责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细致的照顾与关爱。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加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及时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监护人情况和临时监护人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做好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及时发现、诊治出现的心理问题。现在,心理辅导站已经在农村学校逐步扎根,学校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门课程。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平时要多关注留守儿童,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咨询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帮助儿童们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开展有意义的趣味性的课外话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加深交流,培养学生们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

3.社会方面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全社会必须对留守儿童问题保持高度关注。要以更多的关爱为留守儿童群体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政府应加强和完善社会制度管理,对游戏机室、网吧等娱乐场的加强管理,打击黄色暴力书刊和影视。在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文明卫生环境的同时,社会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社会上的相关机构可以聘请老教师、老党员、老战士担任孩子们的义务辅导员,与孩子进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为准则。全社会都来关心留守儿童,让他们体会到社会的关爱与温暖。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隔代家庭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始,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性进程中,在中国国土上发生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浩大的人口迁移,数以亿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迁徙。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的诸多现实问题,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数千万儿童少年自身的前途和命运,建立起一套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制度,已成为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1.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收入工作。农村在知识文化程度上远远不如城市,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程度都在高中以下。农民掌握的知识文化远远不能胜任一些高报酬性的工作,只能以自己廉价的劳动力,在一些低技术性的领域从事最艰苦最累的体力工作,而城市昂贵的花销,使他们难以负担孩子在城里的生活。

2.高昂的借读费用限制了农村儿童进城接受教育。农民在城市没有户籍,无法像城市居民那样享有各种优惠,很多权益受到损害。这种权益的损害不仅表现在对其就业的损害上,还表现在其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上,如果农民工要想自己的孩子接受城市教育,就得交一笔数目可观的借读费。另外,与城市的孩子相比,农村孩子无论在经济上、生活上,还是在观念上都与城市孩子有很大的差别。社会也给农村孩子施加了或大或小的压力,这些都使得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正因为如此,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放弃了进城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3.社会冷漠使农民工“边缘化”。英国社会学家鲍曼曾经指出:来自一个山村或是来自于一个小城市中的新来者,经常会被大城市的特殊的冷酷或是大城市的冷漠方式的对待所打击。在社会冷漠的打击下,他们极易在心理、观念、行为层面上产生隔阂,从而徘徊在城市的边缘,充当着“路人”,没有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不仅会在城市生活中产生诸多的不适,而且会在与市民的结合和互动中出现种种裂痕,很难融入城市。

(二)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现状。

1.隔代家庭教育日益成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家庭教育。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杜鹏教授针对流动人口的外出对其家庭的影响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留守子女中,抚养方式主要为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且隔代抚养的比例最高,这表明隔代家庭教育和单亲家庭教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

2.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有效的监护和引导。在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隔代监护人的知识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多数处于文盲、半文盲的状态,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的差距,很难与孩子交流沟通;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方式略显单一,主要以放任型和粗暴型为主。

3.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普遍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祖辈吃什么,留守儿童就吃什么,吃的花样单一,只能填饱肚子,没有营养可言;二是尽管祖辈很疼爱和关心留守儿童,可是他们一向节俭,即使经济条件允许也舍不得用于改善孩子的生活条件;三是祖辈年迈,其生理因素限制了其对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关注,时间精力上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劣势。

1.在学习上缺乏管教与督促,使得智力开发受到制约。在隔代家庭教育背景下成长的农村留守儿童其智力的总体水平在起点上较同龄儿童低,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由于文化知识的缺乏及生理条件的限制,祖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基本上都采取放之任之的态度,疏于管教或者管教不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2.在心理上缺少亲情关怀,导致形成不正常的心理状态。青少年时期正是性格形成的最关键时期,其人格的健康形成和发展与父母对其的关爱及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息息相关。父母的关爱是任何亲情也替代不了的,没有亲情的教育是一种残缺的教育。父母常年在外,使得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关爱长期缺失,其亲情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这就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亲情饥渴”的状态。大多数隔代监护人重养轻教,认为只要保证孩子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再加上祖孙之间存在代沟,缺乏沟通,孩子在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时,尤其在面临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往往不愿意与祖辈们交流,久而久之在成长过程中就表现出内向、孤僻、不合群、交际能力差、脾气暴躁、易怒及其他一些不良的心理。王玉琼等人的研究发现: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在安全上缺少必要监护,使得其身心受到伤害。祖辈只满足于照顾其衣食,认为只要留守儿童吃饱了穿暖了就是尽到了监护责任,对其安全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自由放任很容易影响到他们的人身安全及心理安全。儿童的自控能力很差,也缺乏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变自救能力。父母和祖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不够。

4.在价值观上缺乏正确引导,导致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及先进经验、技术的引进,一些不良的价值观也带了进来,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农村正遭受各种各样价值观念的冲击。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阶段,他们很可能因为得不到父母在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而产生价值观上的偏离。

5.在亲子关系上缺少有效沟通,导致产生亲子间的隔阂。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儿童,其与常年在外务工的父母见面的次数和时间不多,因此留守儿童从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亲情。也许在物质上父母可以满足孩子,但是情感和安全父母无法给予。在这种情况下,留守儿童极易与父母感情疏远,甚至不但不理解父母,反而对父母产生怨恨。

范芳经研究提出,隔代抚养导致亲子关系的缺位,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容易造成亲子间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这种亲情关系的缺失不仅会导致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代沟”的产生,还会影响到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对自己子女的情感教育。因此,外出务工的父母要注意到这个问题,通过多种渠道与孩子保持紧密的联系。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一)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构建良好的家庭文化。

1.祖辈要更新教育观念。由于所处时代的不同及年龄上的差异,祖辈们传统意义上的育儿观念已经明显不适应当代育儿形式的需要。作为父母外出务工后孩子的监护人,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学习一些教育儿童的新知识、新方法,及时转变观念。把关注孩子的吃饱穿暖转向关注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是否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把更多的精力从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转移到孩子的教育上。并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与父母一道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2.祖辈要注意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家庭文化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生活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祖辈要注意塑造积极健康的家庭文化,在保证孩子基本生活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下的身心发展规律。同时,祖辈还要注重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为孩子多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培养其对学习的兴趣,祖辈要及时发现孩子正当的兴趣爱好,创造好条件鼓励其发展自身爱好,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的父母必须在思想上明白教育孩子的重要性。子女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子女乃至家庭的未来,这是比物质更为重要的东西。只有思想上有了明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在行动上真正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父母选择祖辈作为监护人,要充分考虑到隔代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不能仅仅选择一个能照顾孩子衣食住行的老人就行。在隔代监护人确实没有教育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留下一方在家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任。

(三)学校应担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任。

除家庭之外,学校是留守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也应该发挥其主阵地的作用。学校要延伸其教育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和学业的管理,还应该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关怀,将学校教育从课堂教学向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并建立起学校与家庭沟通的平台。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比有双亲在家管教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学校要经常对留守儿童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首先,在学校教育中要增设心理学的相关课程。其次,要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心理访谈会。最后,要经常和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经常走访,及时了解儿童的成长表现并做心理档案记录。开通家长热线,教师主动与家长联系,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让家长对其孩子的在校情况有个大致的了解,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存在,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各个层面必须密切关注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孩子是无辜的,不能让其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家长、学校及政府责无旁贷,要尽一切努力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才能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焕达.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中国德育,2007.7,VOL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