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品投资市场分析

艺术品投资市场分析

时间:2023-07-04 17:0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品投资市场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品投资市场分析

第1篇

证券、不动产和艺术品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投资理财产品。相对于证券市场的波动不定和不动产价格门槛高,艺术品已经越来越多的以投资产品的身份进入更多普通家庭。艺术品在欣赏、装饰的角度上,同时提升了收藏者的格调,相比证券和不动产的纯投资行为更胜一筹。近年来随着艺术活动的不断活跃,特别是世界各地的艺术博览会、拍卖会遍地开花。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品市场,收藏家和投资者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繁复的数据?

AMRC(Art Market Research Center)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国内首家专门致力于艺术产业研究、艺术品市场行情研究、艺术品评估的专业机构,同时也是国内首个艺术经济、艺术金融化的创研平台。目前中心已与海内外知名美术馆、博物馆、艺术院校、收藏家、艺术基金会、艺术赞助人、知名专家等建立了深入的合作关系,创建了“AMRC艺术品文献与市场数据库”、“亚洲艺术品市场研究平台”、“艺术金融化国际创研平台”。AMRC的研究方向拓展至艺术品评估、收藏投资、资产配置、艺术品保险、市场金融化研究等业务。机构依托强大的学术机构,以国际、国内详实的市场数据,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建议。

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研究部主管马学东介绍:“AMRC的优势,基于它强大的研究能力。依托中央美术学院的学术背景和强大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中心在艺术品价格评估、级别认证等方面具有权威能力。”目前国内对艺术品评估机构并没有资质的要求,雅昌艺术网在拍卖市场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方面占有优势,上海泓盛拍卖联手的源泰评级在邮票、钱币收藏上具有权威地位,而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是专业面向艺术品价格评估与艺术品市场大数据分析的专业机构。

近日,《亚洲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国内第一本专注亚洲艺术品市场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研究报告,具有填补国内外亚洲艺术品市场研究空白的重要意义。

基于对亚洲艺术品市场的重视与关注,基于对从亚洲的内部加以观察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亚洲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立足于亚洲艺术品市场的现状特征,以国别的形式,分成“中国大陆艺术品市场”、“中国香港地区艺术品市场”等9章,加以论述和展开。研究报告大量运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详细梳理20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各国或各地区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既注重市场间的区别与特色,又注重市场的联系与互动,力图让读者在掌握亚洲艺术品市场历史发展之后,进而了解目前的变化现状和整体特色,为艺术品市场的从业人员、收藏群体、投资机构提供专业的市场信息和可资参考的分析结论。

在数据收集整理的业务之外,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还提供咨询、管理、培训等服务。为加强艺术界各领域从业者和专家的沟通,中心近期还将开展免费艺术品经济讲座,详情请关注AMRC艺术市场研究中心官方微博。

第2篇

投资热成发展动力

投资热无疑是目前中国艺术品市场最显著的变化,而2003年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迅猛发展的动力亦在于此。事实是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中国社会财富和个人财富快速增长的趋势,与之相反,中国却在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复苏引擎的过程中日益提升了自身的话语权和定价权,而2009年中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通胀预期更推导了流动性资金加速流入艺术品市场。

艺术品投资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分享中国艺术品市场快速发展的红利,但是随着资本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艺术投资的投机性也愈见显明。一个明显的实例,就是2008年以来当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价格受到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影响出现向下波动的时候,大量的投资性资金迅疾转向了更传统的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的市场类型。

资金机构化推升天价

2010年由于中国政府在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政策,艺术品市场资金的净流入更趋明显,如2010年艺术品拍卖市场的资金增量就达到了380亿元人民币。除了增量资金在市场中的表现之外,资金的机构化也成为了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特征之一。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机构的资金入场,主要是指除政府采购之外的企业等法人机构的购买行为,其行业背景更趋广泛,如金融、房地产、制造、能源和建筑等,其地域分布更趋分散,如在沿海开放城市之外,西北、东北、西南地区成为了新的增长点;第二,艺术品投资基金的资金入场,包括私募和公募的不同类型,一些目前在国内比较活跃的艺术品投资基金已经达到亿元的募集额度。

资金的机构化在艺术品市场中的表现,首先反映在资金规模化的明显优势,而动辄千万级的竞拍出价已经将个人性购买行为如传统意义上的收藏家们迅速地“边缘化”;其次是在操作目标和操作手段上的变化,由于机构收藏往往是以收藏的系列化为目标,投资基金则以抗风险且增值快的艺术品为投资标的,因此两者都不约而同地聚焦于那些具有明确文化值和社会共识的稀缺性艺术资源,这势必造成“名家”尤其是“名作”的价格飙升,并最终导致在2010年有多达22件中国经典艺术品拍卖纪录超过人民币亿元大关,被中国媒体称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亿元时代已经来临。”

私人收藏发展迅猛

由于公共美术馆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购买主体中缺失,加之国内的企业收藏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因此私人收藏是目前发展最快的领域。Artprice《2010艺术市场趋势报告》认同这样的结论,并指出亚洲新涌现出的亿万富翁的购买力,以及他们天性中的爱国心和赌博性的出价,是造成了中国艺术家能够有如此强势市场表现的真正原因。更深层的解释是,中国正处于个人财富加速增长的历史时期,尤其是中国的高净值财富人群在满足了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带动了向艺术品收藏的转向,然而中国的私人收藏由于缺乏家族传承的渠道,通过市场进行购买就变成了主要途径,因此中国的购买力就很容易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中得到充分彰显而引人注目。

正因为中国的私人收藏家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参与度较高,因此他们受到市场影响的几率也愈高,所要承受的所谓市场对买家的“反作用力”亦愈大,而大多数情况是“如果你自己没有明确的收藏目标和收藏标准,那么你就只能沦为市场标准的附和者和追随者”,但是恰恰这正是目前中国比比皆是的现实。很多在拍卖现场一掷千金的中国买家,85%以上的行业背景都集中于近年来资本积累最快的领域如房地产、金融、能源、交通与基础建设、高科技等行业,而这些行业通常又和国家宏观调控、产业政策调整紧密相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全球性经济波动、国内经济周期影响也迅速通过私人资本传导并影响艺术市场。正因为如此,中国艺术品市场与社会整体经济之间的“正相关性”日益增强,其波动性也变得风险剧烈和无法预估,最终必将导致市场行情的无序震荡或者过度反应。

市场规模大于质量

第3篇

【关键词】艺术品消费行为;消费模式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国内学术界对艺术品消费行为的研究不全面,即便有研究也非常薄弱,现有研究成果和结论不足有效地指导我国艺术品生产、经营环节的发展。

艺术品消费行为偏重两个角度:(1)从经济学角度。这类研究倾向艺术品消费的需求研究,如翟晶、孙中伟的《中国艺术品消费市场调查分析》;《艺术市场与艺术品消费行为分析》对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有简单分析,如社会发展、文化熏陶、心理差异、理性与感性等,但依然缺乏消费群体的分类;赵娟的《艺术市场与艺术品消费行为分析》;(2)从营销学角度。这类研究偏向市场细分和对消费者的偏好研究。呼吁艺术品消费市场应该让艺术与公众的结合点更具多样化,如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在《艺术品“消费”开始升温》的观点;另有《研究国内画廊生态》偏重阐述生态环境对画廊运营的影响;《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侧重艺术品与消费者之间的渠道研究。

本研究认为,艺术品消费行为模式缺乏深度思考。模式是什么?是套路,好比一套拳法,或购买艺术品和服务时的公式。普通的研究范畴从装饰艺术品消费、艺术拍卖、艺术收藏、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电子消费、高端艺术品复制、艺术基金等。但上述均为公式的前提条件,类比公式的前提条件无价值。如《艺术品个人消费需求快速上场但买得起的艺术品在哪里》讨论艺术品消费与艺术品收藏的分界;每年各大拍卖行公布的拍卖成交数额,大部分集中在成交量上;艺术品消费出现新模式,比如《HIHEY线上拍卖,让艺术品消费走近大众》涉及的线上拍卖,文章过多涉及营销模式的叙述,没收集消费者的具体数据和定量分析;对艺术品消费与金融结合的模式缺乏数据收集和分析,只感性地推导结论,比如《如何配置艺术品资产》。

国内的理论研究十分薄弱,缺乏专论的艺术品消费研究。目前有章利国的《艺术市场学》、夏叶子的《艺术品投资学》、李万康的《艺术市场学概论》。这类研究很重要,但只有导论型研究远远不够。追本溯源该现状与国内的文化消费理论起步晚和研究方法单一有关。始于1985 年左右的国内文化消费研究,多数是具体、定量的分析和调查,缺乏文化消费与社会学的交叉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的艺术品消费行为研究建立在文化消费理论上,与文化产业批判有关。从法兰克福学派对文化工业的批判,到凡伯伦、齐美尔、布尔迪厄对文化消费理论的初步构建,再到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的再深化。其研究脉络清晰,底蕴深厚,但当前艺术品消费理论的构建努力远远不及文化消费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让“大众”短视近利,马尔库塞认为文化工业消解文化产品特有的人文价值。从文化产业批判到文化消费理论的构建。凡伯伦和齐美尔认为文化消费具有双重特性:(1)提供了生存所需;(2)界定社会关系。他们的贡献在于,视文化消费为一个沟通模式,它的基本功能在于制造与维系社会关系。在此,文化消费是一种仪式,渠道和创新。在此方向上,布尔迪厄继续深化,他区分三种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金钱与财富等形式的经济资本,可以买到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接触管道。他的总结是文化消费(从高尚艺术到餐桌上的食物) 构成社会区分的独特模式。在此,西方学者的文化消费理论构建初步完成。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继续将上述理论发展下去。即前者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后者的核心观点是文化主导权,这些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观点。

可惜,国外艺术品消费理论的成就远远不如文化消费理论显著。现有专著大概分三个类型:(1)介于文化消费和艺术品领域的研究,比如Omar Lizardo and Sara Skiles:Cultural consumption in the fine and popular arts realms;(2)针对局部艺术品消费行为的研究,比如以流行艺术消费为对象的专著Pop art and consumer culture:American super market;(3)从界定社会关系角度出发,强调身份认同感与艺术消费之间的研究,比如Mohammadali Zolfagharian, Ann T. Jordan:Multiracial Identity and Art Consumption,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

(一)主要内容

研究内容包括两个维度:(1)北京和上海的艺术品消费行为调查;(2)根据调查的数据将对消费模式进行初探。就第一维度的调查,将以四个类别开展工作:艺术消费品类、艺术体验类、艺术收藏品类、艺术投资类。

详见下表:

艺术消费类型 第一维度:调研内容 第二维度:艺术消费模式关键词

1 艺术消费品 艺术衍生品、艺术礼品、设计师品牌的家居用品、网上艺术销售 艺术消费指数∣CPI消费指数、财政政策、定价机制、发改委

2 艺术体验 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艺术展、高端艺术品复制

3 艺术收藏 艺术拍卖、艺术博览会、画廊、网络拍卖 CPI指数、通货膨胀率、货币保值

4 艺术投资 艺术基金、文交所 ROI投资回报率、投资风险管理、政府财政政策

以四个部分开始研究:

第一部分是引言。阐述研究的选题背景、主要内容和意义,运用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对国内外文献简单陈述,介绍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是艺术品消费和艺术品消费行为的概述。包括艺术品的概念、形式和特征以及艺术品消费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的必然性和分类等内容。它将铺垫全文的基础理论;

第三部分是国内艺术消费品的特征与消费行为研究。首先根据四种艺术消费类型调研数据,然后分析原因;接着分析四大类型消费价格,对比消费人群收入;最后观察艺术消费市场的供求关系,引出吸引艺术消费者的策略建议;

第四部分是国内艺术品消费的效应分析及政策引导。在分析北京和上海两所城市的四大类艺术消费后,明晰当前艺术品消费现状,预测未来的艺术消费发展趋势,为艺术产业发展政策提供有效数据和产业策略调整的基础。

(二)研究方法

采用历史学、社会学、统计学跨学科式研究。包括如下基本方法:文献研究、实地考察、参与观察、数据采样、问卷调查等。

重点为对北京和上海两所城市的艺术消费四大类进行田野式调查;而难点在于操作层面和基础理论:(1)研究时间长、人手不足、采集样本多;(2)因涉及的数据采集点多,所以研究经费高;(3)国内缺乏文化消费理论基础,更没有艺术品消费理论框架。

(三)本研究有三个主要观点

1. 需对比艺术消费行为与CPI数据,而非从经济学和营销学角度研究;

2. 建立对艺术消费行为的深度思考。模式是套路,是购买艺术品和艺术服务的公式;

3. 研究需要建立在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用数据告诉消费者购买艺术藏品可以抵消货币贬值;用数据告诉投资客如何平衡艺术高投资回报率和投资风险。

(四)本研究的创新有两点

1. 样本采集到的数据与国内CPI进行比照,分析艺术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不再是感性认识而是严肃的方法;

2. 对国内艺术品消费行为模式进行初探,基于上述创新点。因为在该领域,可以说具有开创性贡献。

参考文献

[1]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2] 西沐.西沐谈中国画市场[M].中国书店,2008年.

[3]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年度研究报告(2011)[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2年.

[4] 西沐.湖南美术投资行为研究: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概论[M].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

[5] 赵力.艺术财富:全球化与中国艺术市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年.

第4篇

摘 要:艺术市场是艺术消费的集散地,它的构建左右着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对艺术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有助于艺术资源预判调控,促进艺术发展。上世纪的中国油画艺术市场,四大天王的作品赢得了肯定。他们的油画创作影响着艺术市场的格局,带动了油画鉴赏的风向。这个世纪,艺术市场的供求两端的极不稳定,艺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加剧,油画创作数量的加剧并不意味着艺术市场有大量需求。事实证明,艺术市场的三大变革,仅交易方式的改变,都会给油画创作带来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艺术市场;油画创作;艺术发展

第一章 源流:艺术市场与油画创作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从经济学角度看,艺术具有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艺术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改造”世界的媒介。艺术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人类社会活动与艺术相互影响,有什么样的社会活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艺术市场是在人类社会活动中产生的,在艺术投资者将艺术品实现商业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1]

(一)“艺术市场”的理论与概念

艺术市场从狭义上说,只指艺术交易的场所。在章利国先生著述的《艺术市场学》书中,有诸多对艺术市场的划分方式,都离不开交易。其中按交易的存在方式的划分法,笔者认为更为符合市场经济氛围,也更为简约有力。其分为:现实市场、潜在市场和未来市场。艺术市场从广义上来说,也指艺术品在进行商业化的运作系统。

中国的艺术市场渊源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期,交易方式是物物交换。在汉代,出现艺术品的雏形,即“佣画”和“佣书”。南宋市井有谚语“买王得羊,不失所望”,说的是王献之与羊欣师徒。在唐代,经济高速发展,艺术市场迅速成形。到了宋代,出现了“常卖”,包括当代艺术市场中称为艺术经纪的“牙侩”和艺术投资者的“粥书者”。到了元代,市场经济意识在艺术家和艺术投资者脑中尤为强烈。有文评价赵孟\“写字必得钱,然后乐为之书”。明朝,商品经济发展,进一步带动了艺术市场的繁荣。清朝是艺术市场发展的高峰阶段,市场化趋于完善。历经各朝代,都证明了艺术市场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1]

(二)“油画创作”与“艺术市场”的关系

油画创作,按贾涛先生在《艺术概论》中艺术创作过程论来看,是指油画艺术家,通过油画的方式,运用画框等媒介进行创造审美形象的过程。[2]如果要按创作时间来,油画创作也可以具体指油画艺术家创作完成的具备审美价值的油画作品。诚然,如果油画艺术家追求极致,油画创作会一直停留在艺术修改阶段。

第二章 油画创作作为艺术生产,所产生的油画作品,从经济学角度看,只有通过艺术商业运作在艺术市场上体现商业价值,才能成为油画艺术商品。否则它只是“席勒-斯宾赛游戏说”里的自由的游戏、自我的娱乐,仅具备文化价值。只有当油画创作以艺术品的方式,遵循艺术市场的运作规则,参与进行商业价值交换时,才与艺术市场有关系。就这个过程而言,油画创作是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品,它们相辅相成,离开艺术市场的油画创作不是艺术品,没有油画创作艺术品的艺术市场,也不叫艺术市场。

第三章 问题:艺术市场与油画创作的矛盾

上世纪的中国油画艺术市场,四大天王的作品赢得了肯定。他们的油画创作影响着艺术市场的格局,带动了油画创作的风向。这个世纪,艺术市场的供求两端的极不稳定,艺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日益加剧,油画创作数量的加剧并不意味着艺术市场有大量需求。哲学角度说,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适应时代选择改善生产关系,会取得生产力的快速进步。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是相互转化、依存的辩证关系,当艺术市场中生产与消费任何一端出现问题时,都会影响到另外一端。

(一)“艺术市场”的艺术消费现状

艺术消费,从文化角度看,是指艺术欣赏;从商业角度看,是指艺术品购买。艺术消费者主要分布在个人,群体消费两个方面。[1]从消费意图来看,个人消费偏重于装饰和欣赏,而群体消费如收藏家、艺术投资者以及集团客户,则偏重于艺术品的收藏、增值和公关;从消费者专业角度看,内行人士购买多余外行购买人士,在消费金额上,内行人士也占主导地位;从消费者粘度来看,有长期的投资的计划购买,也有一时兴起的即兴购买,而计划购买占主要支撑。无论油画艺术品消费者层次怎么样,都依赖其自身的经济情况。

(二)“油画创作”的艺术生产现状

经历2011年艺术市场发展小高峰,中国的油画艺术家的油画产量迅速增长。同时带动油画材料生产的发展,在未来的5年中,油画材料价格预测会呈持续上升趋势。中国的专业画廊有3366家,被誉为“中国油画第一村”的大芬村,拥有8000多名画家和画师,1240家画廊及油画经营公司等推介机构,每年产量在都百万张以上,但是从成交额度看,平均每张作品的价格在几百元人民币,大部分作品并不属于“油画创作”的范畴。而兼顾商业和艺术价值的全国三大油画生产地之一的海沧,拥有油画中介机构500多家,是全国最大的手工油画产地,原创油画艺术家只占油画行业从业人数的3%。相邻的莆田,作为世界三大油画产地之一,油画生产占世界年产量的30%,拥有近2万画家和画师,产值15亿,艺术机构80家。从2013年全国拍卖结果看,纯美术作品收入占拍卖收入的75%。

以上数据显示了油画产业链的蓬勃发展,但是也不难看出,“油画创作”范畴内的艺术家人数很少,能进入艺术市场拍卖拥有文化产权的原创油画更少。中国油画产业链和其他经济产业链存在同样的问题,就是走进了“中国制造”的盲区,还没有形成具有文化艺术品产权的世界艺术竞争优势。

第四章 变革:艺术市场对油画创作的影响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指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是大势所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艺术品资本市场的发育与发展是其核心,而中国艺术品资本市场发展的突破口是艺术品投资基金。[5]

(一)“艺术市场”的三大变革:交易场所、方式与对象

(二)“油画创作”的三大影响:创作主体、风格与价值取向

艺术市场的两端,无论是艺术生产还是艺术消费,只要一端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另一端。艺术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特殊活动方式,生产力总是伴随生产关系不断发展变化。油画艺术品的金融化趋势,会直接影响到油画艺术创作。油画艺术源于生活并全面反映生活。油画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中交易,当交易方式发生了变化,艺术消费者发生了变化,自然辨证的会影响到油画艺术生产。

从创作主体上来说,不在拘泥于只有艺术大师才可以,因为艺术品投资基金就是存在投资风险的投资方式。相对于长期投资来说,潜在油画艺术大师的创作,从增值角度看更具潜力。三大油画生产基地的大部分画师,都可能参与到和画家一样的油画艺术创作中去。

艺术市场是艺术消费的集散地,它的构建左右着艺术生产力的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对艺术市场供求关系的把握,有助于艺术资源预判调控;对潜在艺术消费者的研究,是促进艺术品交易方式转型的外在要求;对艺术市场中艺术品产权交易的探索,是油画创作的外在动力。无论艺术市场的两端哪头发生变化,对与之适应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研究,是艺术发展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艺术市场学》,章利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4

第5篇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掌握信息和购物交易的人迅速增长起来。据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02亿,较上年增加5987万,增长率为24.7%,使用率从42.9%提升至48.9%,我国搜索引擎用户规模达4.90亿,与2012年底相比增长3856万人,增长率为8.5%,使用率为79.3%。由于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作为PC端网络购物渠道的补充,手机网络购物在移动端商务市场发展迅速,用户规模达到1.44亿。[1]在此背景下,传统营销模式及依托平面媒体的推广方式受到了挑战,通过个性化分析完成广告的精准投放优势越来越显著,互联网及其衍生的社交信息传播工具在宣传推广、销售、质量跟踪等方面发挥着传统营销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一个地方产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密切关注信息发展的前沿技术,借助网络在宣传、推广、销售方面优势,否则市场会受到挤压。

二、服务平台构建的需求分析

随着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在政府扶持下各种类型的交易中心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如:榆林煤炭交易中心、陕北小杂粮交易中心、宝鸡钛产品交易中心等。交易中心在整合本地产业资源、整体包装、实现产品多样化、丰富化,能够完成单个的企业无法完成的经济活动的优势,对于提高本地产品的竞争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基于互联网的网络交易中心具有投资小、宣传广、效益高等特点,是实体交易中心必不可少的配套项目。

宝鸡是周秦文化的发源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宝鸡拥有根雕艺术、马勺脸谱、草编、泥塑、面花、皮影等民间工艺品的制作技能。这些工艺品市场的发展和壮大,极大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但由于个体小、同一企业产品单一等特点,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很难形成规模,没有一个强大的平台做支撑,制约着这些产业的发展。信息化服务人力成本高,技术更新速度快,使得当地这些工艺品通过网络进行销售和推广处于初级水平。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门户网站,但后期维护和更新跟不上,属于僵尸网站,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宝鸡文化艺术品虽有着自身独特的魅力,但在国内也存在着很多的替代品,在其他地区使用网络营销的情况下,其市场空间一定会受到挤压。因此由政府牵头,建设宝鸡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迫切的。文化艺术品不同于煤炭、农产品、有色金属等大宗交易,具有交易额度低,体积小、附加值高等特点,不需要资金担保及物流运输等大宗交易中心所需的配套设施,成立以网上交易、推广、服务为主,实体交易中心为辅的宝鸡文化艺术品网络交易服务中心是最理想的选择。

三、交易服务中心框架设计构想

交易服务平台是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物,为经营者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产品推广的信息化平台。据此,我们将系统设计为基于电子商城和门户网站的WEB系统,基于网络爬虫技术的辅助信息采集系统和基于信息采编推送服务的推广系统三部分,其总体设计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宝鸡文化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总体框架

在图1中消费者、经营者及交易中心工作人员使用智能手机、PDA、移动终端及计算机等设备,通过WEB应用系统进行网上交易、市场信息获取及与交易平台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交流;中心工作人员能够使用交易中心提供信息工具和数据采集辅助工具进行信息收集、采编、入库、信息、推广等活动。

服务交易中心工作人员的辅助采集工具和推广系统是使用C#语言编制的C/S软件。前者使用爬虫技术,对包含市场信息、价格信息、技术服务知识的网页进行抓取和存储,后者对抓取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整理,将其作为素材编制市场舆情分析报告和相关艺术品知识、风土人情、鉴赏服务方面的文章,在交易平台、微信、微博、博客、论坛、QQ群进行,以服务和知识传播为载体,达到推广目的。由于市场舆情、价格、相关等信息采集采用多线程对指定的网站进行拉网式的搜索,对数据库的访问频度很高,为此专门设定本地SQLLITE数据库,用于存储采集的临时数据,避免对中心数据库带来冲击与不稳定,对经采编整理后的正式数据则要全部写入中心数据库做永久性保存。

四、功能设计与实现

系统功能设计为前台系统和后台系统,前者是面向消费者网络交易及互动信息平台,也是面向经营者的市场信息查阅平台,后者是针对交易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信息收集的辅助工具等。系统功能框图如图2所示,其中框图中红色部分只对经营者,需登录认证才能阅览,对消费者是透明的。

图2  宝鸡文化艺术品电子交易服务平台功能框图

1、前台系统

交易大厅:按艺术品门类,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消费者展示所要销售的产品,消费者能够在此进行商品购买,售前咨询等活动;

网络会展:按艺术品门类设置专题展厅,设有根雕展厅、马勺脸谱展厅、皮影展厅、面花展厅、盆景展厅等;

艺术大师:对艺术品制作艺人进行介绍,包括艺人资质证书、代表作品、获奖情况等;

网上拍卖:通过拍卖、幸运大转盘、抢红包等活动,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注册,挖掘潜在消费者;

工艺介绍:对艺术品制作场景、工艺、维护保养进行介绍,提供相关知识与服务。对艺术品来历、风土人情、传说故事等进行编辑,工艺介绍可以是文字性内容,也可以是视频等多媒体内容,提供在线阅览和下载,提高艺术品宣传的传播速度。

现场咨询:通过QQ、腾讯通等即时通讯工具,提供一对一即时在线服务;

互动论坛:开放式论坛,用户可以对艺术品的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会员注册:参与交易或论坛的用户均要求用户使用邮箱注册,获取潜在客户信息;

市场舆情:经营者查看已经市场舆情,价格分析、客户群体分析等资料。

近期活动:向经营者近期举办的实体活动信息,如:会展信息、广告活动等。

2、后台系统

信息维护:对交易大厅、网络会展、网上拍卖等前台内容进行维护和更新;

统计分析:对销售情况、库存情况、收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

客户分析:对注册客户、公众号、微博、博客的粉丝等潜在客户进行分析,分析客户关注点、兴趣爱好,识别潜在的消费者;

客户关怀:在客户分析的基础上,对潜在消费者通过广告投放或购物卷赠送、发红包等方式,培育和引导消费者进行消费;

信息:通过微信、微博、博客、社区论坛、QQ群等社交工具,艺术品鉴赏、保养服务、知识讲座等信息,吸引更多的客户关注交易中心;

舆情监测:对论坛、网上卖场、微信、微博的信息进行定向搜索,自动提取市场动态和价格信息,将其存入数据库中,提供后期的价格市场分析;

系统管理:系统设置和权限管理等内容。

第6篇

评论家罗伯特・休斯曾说:艺术残存的作用“就是要作为投资的资本”。当资本撤了,或者资本犹豫了,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寒冬是不是就此降临?这场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到底对国内艺术品市场造成多大的冲击?未来几年艺术品市场的走势又将如何?在新形势下藏家该怎样调整收藏投资策略?本刊就这些问题,走访了国内各大拍卖行、古玩商及专家等业内人士。

金融风暴波及艺术品市场

从2008年10月初到12月初,衡量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行情“风向标”的3家重要拍卖公司――香港苏富比、中国嘉德、香港佳士得相继结束了他们2008年的秋季拍卖。从这3家拍卖公司最终取得的结果来看,成交“缩水50%”无疑成为今年秋拍的代名词。

香港佳士得在上半年春拍中,成交总额达到了创纪录的22.84亿港元,成为香港佳士得自1986年成立以来单季拍卖成交最高值。而此次秋拍,香港佳士得只取得了11.3亿港元的成交总额,与春拍相比减少50%。进驻香港最早的香港苏富比今年春拍的总成交额为17.4亿港元,同样成为香港苏富比单季拍卖较高的一次,而此次秋季拍卖该公司的成交总额只有9.62亿港元,也“缩水”了44.7%。而经营了15年的内地“领头羊”中国嘉德拍卖今年春拍总成交额为9.93亿元人民币,这一单季的拍卖成交额甚至超过了嘉德公司2006年全年9.83亿元人民币的成交总额。而此次秋拍嘉德公司最终只取得了3.6亿元,成交“缩水”高达63.74%。

胡杰在北京有名的古玩市场潘家园开店已逾11个年头,主营木佛,潘家园像他这样的老店已经所剩无几。他告诉记者,这几个月自己生意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国外部分缩水,但还能维持住,相比较而言,潘家园的仿古工艺品店更举步维艰,“我周边的几家做串珠的店铺,今年已经缩水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了。”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此次金融风暴对艺术品市场的影响不小。资深艺术品市场分析研究专家赵力,曾连续两年推出《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报告》,他认为,金融风暴的影响充分体现了艺术品市场的全球化趋势。“火热的艺术品经过今年这一系列的经济动荡,泡沫都开始破灭了,”北大资源学院文物院院长李彦君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收藏家资金缩水,因此出现了艺术品市场的低迷。”

当代艺术泡沫破灭

这场金融风暴中,当代艺术首当其冲。仍以上述3家拍卖公司拍卖结果为例,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拍首次策划推出了“亚洲当代艺术夜场拍卖”,当季“20世纪油画”和“亚洲当代艺术”共取得7.34亿港元的成交额,但是今年秋拍却只有2.62亿港元,比春季下降了64.3%。而香港苏富比春拍时的“20世纪油画”加“当代艺术”共成交4.03亿港元,秋拍下降39.9%,只有2.42亿港元。中国嘉德更是出现剧烈跌幅,今年春拍油画成交总额2.47亿人民币与秋拍的5551万元人民币相比下降了77.5%。

索卡艺术中心的董事长萧富元用“最近很清闲”作为此次采访的开场白,他笑称:“也好,可以稍微清净一下。”索卡在台北、台南及北京都拥有画廊,但今年销量普遍出现明显下滑,尤其是大陆市场。“台湾和大陆的市场结构不一样,台湾投资者和收藏家各占50%的比例,但大陆真正的收藏家只有10%,剩下90%都以投资盈利为目的。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资者都不见了,因此大陆的当代艺术市场受伤程度肯定要比台湾严重得多。况且大陆买家以购买本土艺术家的作品为主,目前全世界的拍卖涉及到中国大陆画家的部分基本很少有人出手了。”

萧富元从事画廊行业已经16年,期间也曾经历过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6年底,对市场敏感的他就已经察觉到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下滑的征兆,并相应地调整了方向和数量,规避了部分风险。他认为大陆当代艺术泡沫太大,是造成市场剧烈震荡的主要原因,且这个影响还将持续3-5年,甚至更长。

赵旭是北京保利拍卖的高级顾问,他告诉记者,由于2008年年中保利在秋拍的拍品数量、价格上都已进行过调整,因此现当代艺术的总成交率较高,为86%。尽管如此,保利仍准备继续大幅缩减一些门类的拍品数量,尤其是现当代艺术部分,可能会缩量50%。

“艺术品在大的行情里面是很少有跌价的,它的价格是一直不断地往上。这期间没有人能大肆卖空从而形成市场较理性的结构,这样使得增长过程中就形成大量的积压盘,就是这个泡沫,它需要瞬间释放。”赵力这样解释当代艺术市场的现状。李彦君则认为,近年雷同的商品化当代艺术品积压,也是造成目前当代艺术品价格急剧下跌的原因之一。

古玩市场稳中微调

尽管当代艺术品逃不掉剧烈缩水的命运,但国内的古玩市场还是被业内专家看好。“真正的古董,除了这些年价格成熟的如明清官窑、元青花以外,根本就没有掉价,”李彦君说,“而这部分价格成熟的藏品价格也趋向稳定。”李彦君身边有不少朋友,近期出于对房地产、股票的恐惧感,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古玩市场,纷纷向他咨询要投资什么样的古玩才能增值保值。李彦君通常会给出四大法则:文物价值、科技价值、艺术价值、稀有度,只有同时具备这四点的古玩,才有升值空间。他还认为,由于中国绝大多数收藏者的理念是“以藏养藏”,这也是古玩市场受影响不大的原因。

据赵旭介绍,此次保利秋拍古董表现突出,在总成交额3.93亿元中,古董成交近1.4亿元,特别是“菊采东篱――日本珍藏重要明清陶瓷”专场成交率100%,其中的清雍正粉彩过枝菊蝶九秋盘和清雍正粉彩牡丹蜻蜓碗一对以1187.2万元、1176万元分列国内08秋拍古董类成交额前两位。

“草根基础”是赵力认为的古玩市场“抗跌”的制胜法宝,古玩市场实际比所有市场的面都要大,全国收藏瓷器的藏家就数不胜数,因其基面大,对价格有很大的支撑;相反,当代艺术是一门“棍子艺术”,就几个人或者几个群体,没有“草根基础”,相对支撑力就比较弱。

此外,中国古玩市场的特殊性也决定其可能成为抵御金融危机、抵御国际性影响的重要砝码。赵力分析:“相对来说欧洲市场与美国中心市场更具同质性,卖的东西都一样,受影响也大;但中国市场从主流上看,70%是中国书画和中国古董的市场,30%是中国的当代油画,这30% 中又有一部分中国写实油画是不被国际市场认同的,这样算起来中国有80%的东西在全球是不卖的,是中国人买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实际上受波及的程度就要小一些。此外,中国书画的市场,尤其是中国近现代书画是个主流,大概占到古玩市场的35%,这部分在2006年实际已经下调了,到2008年反而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因此他认为,国内古玩市场肯定会在宏观的方面受到影响,出现一些波动,但实质性影响不大。

作为在金融风暴期间举行首拍的拍卖公司,富彼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的魄力、拍品的数量和广度颇受业内好评。其董事麦金告诉记者,此次首拍与他们预期相符,尤其是古代书画、杂项等都拍得不错。“这些古玩,大都是经过几百年历练出来的,收藏者群体很庞大,但当代艺术就没有经过多少时间的历练。”麦金用浅显的比方说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文徵明的一幅画,它经过多少次金融危机才到今天呀,不仅仅是金融危机,还有国破家亡等等,难道这一次的金融危机对它来讲比国破家亡还厉害吗?”

寒冬作用被夸大 调整是市场必然

频繁见诸报端的“艺术品市场寒冬”“艺术品市场海啸”等词汇,也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的不满,佳士得中国区业务拓展总监汪洁就是其中之一。她认为人们夸大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艺术品市场本身的调整是这次跌入低谷的根本原因,金融风暴只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点在当代艺术上体现尤为明显,被访者普遍认为:“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周期一般是3-4年,从2003年的下半年到2006年的年底,大陆当代艺术猛涨,2007年市场已经呈现下滑趋势,2008年开始的金融风暴加快了它往下探底的速度。”麦金非常期待50年以后写《当代艺术史》的时候都会被重重地写一笔,他认为此次有可能是中国当代艺术诞生以来受到的最大冲击,炒作、哄抬,才导致了中国当代艺术的这次浩劫,金融危机只是让它雪上加霜。

胡杰将古玩市场分为几个档次,以此来分析不同层面所受的不同影响。拍卖属于高端的平台,以投资收藏为主,客户大多是企业和大机构、基金,这部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肯定比较大;低端是仿古旅游品市场,受影响很小;中端则是类似胡杰这样的古玩店,藏品价格在几千到几万元不等,这类藏品资金占有量不是很大,受影响也很小。他说:“消费中端古玩的人群又分为两类,一类是收入比较稳定,有时间和精力,这部分人市场比较看好,心理预期也好,该买什么还是买什么,甚至比原来来得更勤;另一类收入支撑不是很稳定,但是眼光好,他可能就会观望,会等待市场进入他所预期的低谷,这种心理反而妨碍了他们对收藏品的投入。”

北纬拍卖董事长周双成是受访者中最为乐观的,他认为根本没有市场寒冬可言,充其量只是一次短期的寒流,虽然发生很快,但深度、破坏力不大。精品依旧有市场潜力,比如佳士得此次秋拍中的“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照样能拍出5330万元天价。

对经济学研究颇深的赵力告诉记者,离我们最近的一次严重经济危机发生在1990年,市场份额缩水很大,纽约市场大概10个月左右就完成了下跌,幅度接近60%,之后是一个较长的平台期。我国市场的峰值出现在2008年3月份,到目前为止将近9个月,市场缩水的比例已经与1990年持平,但平均价格线只下降了20%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现在的情况比以前要好得多。

藉由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调整,赵力也认为非常必要,周期性的调整于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发展而言是必要的。“其实是市场结构和行情都在重新洗牌,前期增长过快过猛,在危机面前,下跌过程实际是要大家重新评估确立标准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说,重新洗牌是它的一个动态。”

“重新洗牌”对拍卖业和画廊业形势最为严峻。周双成认为,此时正是拍卖业优胜劣汰的最佳时期,一些小的不具备实力、甚至假拍的拍卖行必定会被清洗出市场。“大的就是大的,小的就是小的,差的就是差的,好的就是好的,这次真的是见身手的时候。”中国嘉德副总裁寇勤也认为:“从市场发展的规律来看,只要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艺术品收藏是一定会向前发展的。通过这次经历,有益于进一步完善市场秩序和调整艺术品价格体系,使其趋于合理,通过外部环境的变化,推动整个市场走向成熟,也是一件好事。当然,在这种相对困难的环境下,拍卖公司的自律和诚信会显得更为重要。”

“调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能让大家安静下来,去思考一些以前顾不上思考的问题。”萧富元显然不介意现在的清闲:“不要把神经绷得太紧,事情看得太严重。艺术家也一样,以前他一直在重复自己的作品,因为订单太多了,赶画都赶不完,想要创作都没法创作,现在好了,没有订单了,他可以重新去思考自己艺术的路要怎样走下去。这对每一个人都是很好的事情。”

暖春不远 藏家应重拾信心

谈到中国艺术品市场未来的趋势,麦金给记者提供了几组数据:中国目前每年的国民人均收入是1300美金,世界两大拍卖行做的调查表明,当人均收入达到5000美金时,艺术收藏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我国沿海地区GDP大概在2200美金左右,就已经显示出了一些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欧美国家,GDP是30万美金。“到那时候,艺术品是一个什么样的发展呢?很多人买了东西,看了小波动,看不到大波动,不妨暂且把小波动放起来,二十年后你再看,随着GDP的增长,艺术品市场的发展是必然的,这是西方国家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律。所以在我看来,现在的收藏都是春天。”

对于投资者来说,目前是一个逢低吸入的好时机,不过对于真正的收藏者而言,麦金认为没有冬天春天之分,只有艺术品才最重要。如果收藏者过多将藏品与价格联系到一起,这必定会走入一个误区,或许会因为贪便宜,而买到一些未必真好的东西。麦金说:“千万不要太关注利益,虽然艺术品是一个投资,但它是一个长线投资,不是短线。只是做收藏,也有所得。比如有人说,我投资了,我就喜欢,我买回家的。那你放心大胆买吧,到最后你不想涨钱,它也涨价了。艺术品就是这样,是一个很有魅力的东西。”

“艺术品市场随着经济的恢复仍会继续崛起,但是一些前期炒作痕迹过重的艺术品通过一段时间的洗牌,会被淘汰。下一轮复苏后的艺术品市场将迎来学术性与市场性并重的一个更为纯洁的新时期。”因此,赵旭认为对于收藏家们来说,此时是入市的大好时机,大家可以静下心来,从艺术的角度去欣赏艺术品,优秀艺术品才会脱颖而出。

萧富元也和赵旭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现在是一个非常好的时间点,更有利于收藏者静心挑选精品,首先价格低,其次没有别的买家争抢。但也正是这个时机,考验买家的眼光,具备好的、锐利的眼光,就能用比以前更低的价格,买到非常好的作品。近年来,在胡杰的老客户中多了很多年轻的面孔,有的甚至只有20岁,这些他认为都是未来艺术品市场的潜 在主力。

“如果真是好东西出现了,高峰也要买,低峰也要买,这是百年一遇的,就像金融危机一样百年一遇,你买到了就好,是和历史握手,买不到就是和历史擦肩而过。”赵力认为,即使在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也要分辨清楚自己所要购买的是否是未来能增长的行情的核心,从当代艺术的角度来说,未来的核心绝不是现在最热门的东西。

赵力用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来形容他对当前艺术品市场感受――寒冬出现了,春天还远吗?他强调,无论是收藏还是投资,在不久的将来都会是春天。不过,这种诗意也只是一个提醒,稀缺艺术品在每个时间都有,不见得一定要在寒冬里才能收获。

专家支招 把握收藏良机

赵力:艺术品投资的原则是长期持有,然后才是获取利益。

要坚持价值评估,应该看看有没有价值,是不是一件好的艺术品,自己是不是很喜欢。不能说这件东西买了以后,预测后面还会不会有人出更高的价钱,做某种趋势的判断。抄底就是一个基本的趋势判断,即便现在的价格处于最底部,按照这个时间点已经是最佳入市的时机,但是否明天就能涨起来呢?这永远无法预测,在股市的曲线图里有V形,触底之后马上反弹,还有U形,从底部缓慢回升,当然别忘了还有L形的,L形的话,后年进来不还是处在底部吗?

另外,艺术品投资的原则是长期持有然后获取利益,一定要牢记这一点。艺术品市场是什么时候进来都是时机,千万不要以价值优先,追涨杀跌。

李彦君:不要让金融风暴影响信心。

首先,不要让金融风暴影响到你收藏的兴趣和投资行为,整体上看古玩市场会很好,经过金融危机,明后年会有一个迅速升值的空间。其次,藏家应该利用这个时机,收购那些真正代表中国古文化、具备历史内涵的、数量有限的真正的古董。古玩市场上类似佛像、铜镜、货币、明清官窑、元青花、近代书画都已发展成熟,升值空间不大,应谨慎进入。青铜器兵器、官印、高古陶瓷升值潜力较大。最后,千万不要跟风,人云亦云。

赵旭:多总结增长周期中的涨跌规律。

目前艺术品价格比较合理,是近几年来难得的入手时机,随着经济复苏,艺术品价格还会水涨船高。不过艺术品的收藏需要审慎的态度,总结这个增长周期中的一些涨跌规律,会对投资有很大的帮助。

麦金:眼要宽,手要专。

我的建议是一句老话:眼要宽,手要专。什么意思,就是你看的要多。很多收藏者容易犯一个毛病,见到一件东西,马上判断这个东西我喜不喜欢,说不好听这叫井底之蛙。收藏者千万不能做井底之蛙。他得知道这类东西最好的是什么样,应该去阅读相关的书籍,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还有很多收藏者问我,艺术品市场有没有到顶峰,我回答他,你回家问你们家邻居,你挨家敲门问一遍:您知道艺术品吗?如果他们全说知道了,都参与了,那么艺术品市场就到顶峰了。因为艺术品的价格是由认知来得到的,比方如果全中国的人都来收藏齐白石的作品,那齐白石就不得了了。

第三个方面,收藏者问我,到底收藏的东西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呀。作为一个收藏者,你很难去完全凭着自己的短期努力判断真假,但是会说话的书本会很多呀,你要多听,不要听片言只语,还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磨砺,见多才能识广。最后,千万不要自负,多去问,这都对自己有好处。

周双成:保持心态平衡,切忌贪婪。

我本身收藏也有20多年了,悟出收藏家的三个过程,借用古代诗人的话来说,第一,“昨夜西风凋碧树,望断天涯路”,第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首先是爱好,其次是痴迷,最后才能达到一种境界。

我想最重要的建议是保持平衡心态,切忌贪婪,很多投资者因为贪婪受到很大的损失。第二,现在想逢低吸纳的藏家,一定要看准精品,只有精品才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第三,不要跟风,一定要遵循艺术品的客观科学价值,要相信好的艺术品有其真正的价值。

胡杰:量力而行,别让收藏成为一种精神负担。

一、根据经济基础来定位收藏,尽量收藏精品;二、如果你的时间很有限,那你最好委托机构或者有信誉的古玩商、拍卖行;三、要特别注意藏品的稀缺性、完整性、历史性、艺术价值,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收藏体系。具备这三个方面的话,收藏是一种乐趣,而不会成为一种负担,如果你不理性,收藏很可能成为一种精神负担,适得其反。现阶段,官方的东西炒得太高,很离谱了,升值空间很小。民间艺术品价格偏低,艺术价值也很高,可以考虑收藏。

萧富元:收藏当代艺术品应选择值得信赖的画廊。

第7篇

>> 西方艺术市场推崇中国当代艺术的动机 西方艺术影响下的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在西方的影响 艺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软肋”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特征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精神走向”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色彩运用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关怀 踉跄的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疯狂的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 中国当代艺术与西方收藏家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强劲反弹 掘金纽约中国当代艺术市场 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一辩 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西方元素及本土独创性 西方藏家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收藏的评估尺度分析 对中国当代艺术及艺术市场的思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2年2月9日。

②。

③《天价艺术品层出不穷投资大鳄高位离场》,《中国证券报》,http:///cj/2011/05-26/3067918.shtml 。

④阿甘《众说张晓刚》,博宝艺术网http://,2011年2月14日。

⑤《曾梵志市场分析报告》,《99艺术网》,http:///20120218/article--120218--81510_1.s。

⑥《全球TOP200收藏家》,《博宝艺术网》,http:///show_news.php?newid=178275,2011年7月19日。

⑦王隽《当代艺术收藏家们处理藏品的选择》,《经济参考报》,http://,2012年7月3日。

⑧Milton Estrtow《藏家的回归,写在《Art news》全球前200大藏家名单之前》,Art news,2010年夏季刊。

⑨莫妮卡·德玛特著,黄一译《近十五年来西方评论和收藏家对中国艺术的影响》,《艺术当代》,2006年第2期。

⑩乌里·希克《美好城市离不开每个人的贡献》, http:///a/20100317/000017.htm,2010年3月17日 。

亚洲美术家网络电视台《盖伊·尤伦斯访谈:热爱北京的艺术,独特的798》, http:///galleryinfo.php?id=131&sort=5,2009年7月22日。

R. T. Naylor, The underworld of art.Crime Law Soc Change ,2008,50:263–291。

[日]村上隆著,江明玉译《艺术创业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76页。

同,第13页。

James Heilbrun, Charles M.Gray著,《艺术文化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页。

《装置艺术在西方艺术市场雄风不再》,《广州日报》,http://.cn,2012年3月11日。

第8篇

这曾是世界最顶级艺术品经纪人和艺术家的完美组合。高古轩,世界最强势的艺术品经纪人,手中握有77位大牌艺术家的重磅名单,以其名字命名的空间高古轩画廊的总面积远超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其年收入过亿英镑,并将大量资金投入毕加索、马蒂斯和沃霍尔等名家展览,誓与大型美术馆叫板;而另一边的赫斯特,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在世艺术家,他从“英国年轻艺术家运动”(YBAs)的领导者成为拍卖纪录屡屡刷新的耀眼艺术明星,还曾于伦敦奥运会期间在世界最具威望的当代美术馆举行盛大的回顾展,坐拥2.15亿英镑财富并开办了自己的实业。

两者的合作曾在艺术界掀起价格狂潮,甚至引发一种市场观点:艺术可能是胜于股票的投资方式。而今,双方合作宣告破裂不仅引发当代艺术界巨星们对生涯走向的思考,也同时突显出艺术市场本身的问题。

巨星离巢风波

去年12月,以艳俗巨型雕塑闻名的艺术家杰夫·昆斯(Jeff Koons)首先被传由于其作品被卷入近期高古轩诉讼案而出走,并称其之后将会“跳槽”至高古轩对手大卫·茨维尔纳画廊(David Zwirner Gallery)。

一日后,日本前卫艺术家草间弥生也相继被曝出将离开高古轩。时隔一周,在高古轩为赫斯特举办的全球同步“圆点画”展览闭幕不到一个月,赫斯特突然提出离巢决议,致使这次动用高古轩11间画廊盛况空前的环球展览成为其在高古轩的绝唱。但后两者与分别合作的伦敦画廊白立方(White Cube)和维多利亚·米罗画廊(Victoria Miro)依旧关系融洽,一些专家将此看作艺术家与高古轩之间存在特定矛盾的征兆。

曾以赫斯特名作 《生者对死者无动于衷》(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的艺术价值和相关艺术市场为题的《身家四亿的鲨鱼:当代艺术打造的财富传奇》(The $12 Million Stuffed Shark)一书的经济学家唐·汤普森(Don Thompson)猜测是赫斯特市场持续走低导致了高古轩提出“分手”。

专业市场数据分析网站Artnet去年11月的数据披露,赫斯特在2005至2008年这段最卖座期间创作的作品后由其本人绕过交易商直接在苏富比上拍,再售价低于原购入价的30%。而自2009年起,赫斯特上拍的1700件作品中有三成流拍。

汤普森认为尽管赫斯特作品在2008年拍出具开创性的成绩,但这些价格均倚靠高古轩和白立方老板杰·乔普林(Jay Copling)的支撑,他们拍下或购买的作品金额占拍卖会首日7050万英镑总成交额的50%。汤普森表示,高古轩是位终极艺术交易商,他使客户坚信他们购买的艺术品不会掉价,这也是他在08年竭力为赫斯特作品价格护航的原因。但是,赫斯特作品现在的价值只有其高峰期的30%,并且还有三成滞销,由此证明作品的保留定价太高。而对于前段时间频传的高古轩赫斯特环球展不尽如人意的销售,汤普森则认为赫斯特完全可以与其他交易商合作并把作品重新定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

伦敦艺术市场分析师内森·英吉布雷切特(Nathan Engelbrecht)提供的数据显示赫斯特全球拍卖价格高峰为2008年的4580万美元总成交额(2850万英镑),而2012年跌至1830万美元。纽约艺术顾问温迪·克伦威尔(Wendy Crowell)表示不相信高古轩会因为销售减缓而舍弃艺术界的“名牌”赫斯特。

艺术分析公司ArtTactic总监安德斯·派特尔森(Anders Petterson)认为赫斯特和草间弥生并不能代表2008年金融危机后高古轩转向战后艺术的商业主焦点。像2008年后成了商业艺术市场的蓝筹的沃霍尔、巴斯奎克、考尔德、培根、里奇特斯坦、罗斯科、克莱恩等战后艺术家,大部分由高古轩并转为其近年的销售主力。在市场大环境下高古轩做出这些决定合乎情理,但还是分薄了画廊对其他艺术家投入的精力。此外,派特尔森就赫斯特与白立方的合作给出了正面评价,认为赫斯特在当下动荡的市场环境中与艺术界新兴推手白立方合作将能为其带来更多关注并稳固其在机构内的主角地位。

不同于赫斯特,昆斯的离巢则被认为是艺术权力由重量级画廊向杰出艺术家转向的象征。价格方面昆斯作品一路攀升,其糖果色不锈钢雕塑作品《郁金香》(Tulip)去年11月在佳士得拍出3370万美元(2100万英镑)的高价,成为继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2130英镑成交价《抽象画809-4》(Abstraktes Bild 809-4)之后在世艺术家作品的最高成交额。

尽管失去三元大将,但高古轩画廊的地位仿佛并未动摇并积极向各地扩张。去年秋季,高古轩位于巴黎附近的勒布尔热的新空间开幕,由法国当代建筑大师让·努维尔(Jean Novel)操刀,占地17760平方英尺,为高古轩全球第12家画廊。同时,其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临时空间也已落成。经高古轩本人确认,他将在今年于伦敦再添一个新空间,以加大抢占伦敦艺术市场的筹码。

赫斯特市场的迷思

自从赫斯特频繁地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大众面前,总有怀疑的声音认为赫斯特的创作是带有商业营利目的的,而他的首要动机则与金钱挂钩,并且他还有实力雄厚的赞助人为他造势,一切都是炒作出来的。再加上赫斯特日趋哗众取宠的作品,《上帝之爱》(For the Love of God)镶有8601颗钻石和白金的头骨更是将其与“财富”、“利益”这些关键词牢牢绑定。赫斯特市场持续走低的消息一经传出,各种原因自然让人联想到其数量庞大的作品及被哄抬的市场。

英国利兹大学(University of Leeds)的博士艾米利亚·伊兰加拉特尼(Amelia Ilangaratne)不认同赫斯特创作的首要动机是赚钱的观点,并且她认为作为一位艺术家想从自己的作品获利或想让自己的作品变得受欢迎的想法无可厚非。而2005至2008年间的作品出现30%的亏损,以及泛滥的作品量才是赫斯特市场萎缩主要原因。伊兰加拉特尼表示尤其是作品参差不齐的质量和庞大的数量呼应了其价格走低的现状,并遏制了其作为艺术家的生长空间。特别是“圆点画”展上的大量圆点作品已不能被称为艺术品甚至连叫做装饰品都有点勉强。对于赫斯特的市场造势之说,伊兰加拉特尼持否定态度。她认为一个活跃的市场中参与者的财务权益并不一定能够创造市场需求和引起公众关注,而一个具有活力、管理完善的市场体现的是平衡的供需而不是需求被控制。再者,公众的注意从来不是可以被法令或利益受惠者控制的。同时,伊兰加拉特尼指出在此使用“炒作”一词形容赫斯特有欠妥当。如果炒作如此容易,只是简单花点钱,那所有获得赞助人支持的艺术家都可以大行其道。在评断赫斯特作品时,伊兰加拉特尼提到赫斯特也的确曾创作一些无可争辩的重要作品,如鲨鱼、圆点画、药柜、切割乳牛等,均以死亡为创作主题,并在概念中融入艺术与科学的联系。

股票市场的一蹶不振让许多人转向新的投资方式,艺术品的升值潜力和保值优势致使它成为富人们的新宠。美国纺织巨头穆格拉比家族(Mugrabi)长子阿尔伯特(Alberto Mugrabi)专门收藏沃霍尔、赫斯特等艺术巨星作品,被业内视为代表着具有贵价作品收藏偏好的族群。

艺术巨星对他们来说犹如品牌,是价值的保证。伊兰加拉特尼指出艺术家不是品牌,品牌是商品被量产之后需要与其他相似产品相区分的产物。对那些单纯因为赫斯特大名而购买其作品的多数人来说,作品的可持续升值和流通性是主要原因。而一旦他们所想的升值和流通无法达成,许多作品的价格将一落千丈。

赫斯特市场萎缩再加上近期赫斯特与高古轩“散伙”,手中握有百件赫斯特作品的阿尔伯特自然捏一把冷汗。伊兰加拉特尼认为除非收藏者将赫斯特作品看作一种投资,不然价格本身并没有意义,它只反映供需关系。高价作品给许多藏家带来安全感,似乎在某程度上可以确保艺术品价值,但推动艺术交易的并非价格。一旦藏家看到赫斯特作品中的社会性、艺术性,他们就不会那么在乎价格。事实证明,大多数艺术家作品的价格会随着时间推移产生明显的起跌。

艺术市场的泡沫化

自近年大量资金进入艺术市场后,拍卖价格节节攀升,单件作品价格上涨,尤其战后艺术超越当代艺术门类成为销售热门。ArtLyst的数据显示2012年拍卖最受追捧艺术家前三位为巴斯奎克、沃霍尔和昆斯,他们的单件作品成交价均超过千万美元,专家预测此涨幅还将继续。而艺术市场泡沫化的疑云一直笼罩在市场上空,有人甚至认为泡泡越吹越大已经濒临破裂。

就此,《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赫芬顿邮报》(Huffington Post)等媒体展开了多方对话。《纽约时报》的科尔写道:“金融家知道炒作的价值。他们明白如果这些艺术品以高昂的价格卖出,这些作品、它们的作者将变得具有新闻价值,无论他们实际上是否优秀。”

一位欧洲藏家并不认为艺术市场存在泡沫化,尤其战后艺术市场。他透露参加夜场拍卖会并不能从中看出艺术市场的端倪,因为大多数人都瞪大眼睛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所以充其量也只能打探到一些类似谁拍下了什么,谁上拍了什么之类的八卦消息。但是相对平实的日场拍卖将会为观者勾勒一幅清晰的市场图卷。比如为考尔德抬价的总是那两三个交易商,每场出手的都是固定几个藏家、交易商。“完全就只是普通交易,没有发现一点泡沫的痕迹。”他说。

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当艺术购买从兴趣爱好转变成投资方式,艺术行业的经济气象已发生改变,同时也埋下了毁灭的种子。作品价格价值不对等、具投资等级的作品有限,这些都是世界级资产泡沫的催化因子。

2012年初,艺术交易商、金融家阿舍·埃德尔曼(Asher Edelman)已对此发出警告:“约有50位艺术家的作品已陷入资产泡沫”。英国《独立报》(Independent)更针对赫斯特市场发表文章建议赫斯特粉丝在其泡沫破裂之前将作品脱手,因为没有艺术内涵的作品的价格神话终究会破灭。

赫斯特与高古轩散伙之后,其纽约的交易商一位传将由茨维尔纳画廊继任,而草间弥生、昆斯均在与茨维尔纳商谈合作意向。被业界所看好将超越高古轩的茨维尔纳画廊是否能为赫斯特制定新的战略来拓展其发展空间和抑制其市场萎缩仍是未知之数。

数据库

第9篇

画家李月领的6幅作品分别挂在渣打银行伦敦分行、新加坡分行和香港分行的墙上。他以善于捕捉幼童的表情著称,作品市场价格在10万至20万之间。这样的作品未必是为了彰显机构实力,更重要的是向客户显示品味,当然,也是一种投资。

金融机构在全球艺术品的培育和发展中始终扮演重要角色。2008年破产的雷曼兄弟集团曾购入大量艺术品。摩根大通在纽约总部的办公楼内,藏品处处都是。而瑞银集团在解散它的艺术收藏团队之前,藏品规模已达5万件,可媲美大多数美术馆。就在雷曼兄弟破产的第二天,对冲基金经理斯蒂芬·科恩(Steven Cohen)以1200万美元购入了当代艺术史上最具新闻性的一件作品: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制作的一条泡在福尔马林里的鲨鱼标本,取名《生者心目中无谓之死亡恐惧(The Physical Impossibility of Death in the Mind of Someone Living)》。

中国的金融机构正在向外资银行看齐,成为艺术品的重要消费者。除此以外,从事对冲基金、保险、投资的高级管理人员正和博物馆策展人、画商、艺术家一起出现在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来系统学习艺术的门类和流行趋势的,这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从无人问津到炙手可热,艺术品投资在中国似乎只是一夜之间的事情。2010年,中国首度问鼎全球艺术品拍卖的龙头位置,到了2012年,艺术品交易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1.3%。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规模高达50.7亿美元,相当于法国十年拍卖收入的总和。

中国资金的大量涌入,让欧美画廊和拍卖行们都急于收集一两件来自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部门主管林家如告诉《第一财经周刊》,在2011年的尤伦斯拍卖专场,中国内地的买家占比达到50%。林的部门成立于2004年,当时,亚洲买家的整体比例不过20%。

“变化发生得太快了。”在艺术家张晓刚看来,几年之间,中国的当代艺术既经历了价格的过山车之旅,也更深地卷入到画廊、拍卖行、展览、艺术品经纪人等构成的全球交易链中。

今年55岁的张晓刚以主题的作品为西方艺术界所熟知。那些身着旧军装、头戴中山帽、面无表情的一系列形象,成为他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最典型的描述之一。他想表达,之后的中国也是个不睦的大家庭。2011年,张晓刚的三联画《生生息息之爱》在香港苏富比以1020万美元的价格售出,高于估值两倍,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最高记录,迄今未被打破。这幅作品创作于1988年,是他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当时售价为2000美元。

今昔价格的巨大落差,显然鼓励了“发现下一个张晓刚”的热情─这个身价高企的艺术家群落还包括曾梵志、张培力、刘韡等人。在1990年代作品能卖到10万美元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十年之后,差不多能卖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1995年,张晓刚首次受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第二年,他的一幅《血缘》作品被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藏家之一、比利时食品大亨尤伦斯收藏,瑞士收藏家希克也在这段时间拜访了他。中国当代艺术逐渐攫取了西方的注意力,张晓刚声名雀起,作品销量稳步上升。

有点像守株待兔。威尼斯双年展有百余年历史,但中国以国家的身份参与其中很晚,自2003年至今仅仅是第五次。2011年张晓刚天价拍卖诞生后的第二个威尼斯双年展,也即今年,成为历史上最热闹的一届,共有300多位中国艺术家来赶这场全球艺术界最大的集会。

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于1895年,起初是为了纪念当时统治意大利的萨沃伊王朝的国王Umberto和玛格丽特女王的银婚纪念日。它的形式有点像世界博览会,各国分别管理国家馆,此外还设有主题馆和平行展。此次中国共有7位艺术家入选主题馆─按照中国馆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春辰的说法,直到今年,中国文化部才开始向社会公开征集方案,他提出的《变位》最终被选中。除此以外,大多数艺术家都出现在了可以由任意机构或个人提交申请的平行展 上。

一件到威尼斯旅行过的作品,可能带来更高的市场价值。艺术从业者更倾向于认为,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往往意味着拿到进入国际艺术圈的通行证,大大小小的展览推动着交易,艺术家的职业生涯借此提升,作品也获得更高标 价。

威尼斯双年展的历史地位和规模决定了这一点。“这个世界上没有其它任何一个展览能一次展现如此极致的多元性。巴林岛上的当代艺术肯定和中国或者梵蒂冈的不一样。这是威尼斯双年展真正的财富所在,需要不断深入挖掘。”201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Massimiliano Gioni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为今年的主题展设立的主题是“百科宫殿”。

需要指出的是,威尼斯双年展对艺术品的增值并不体现在商业上,它更多是一种艺术价值上的肯定。正如法国社会学家Pierre Bourdieu所说,在艺术圈,资本运作不是经济或者金融,而是象征。当象征性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它就会转化成经济意义上的资本,也就是艺术品的售价。

威尼斯双年展本身也并不商业。它曾经有过严密的组织和商业体系,但因为左翼人士在1968年抗议资本家将威尼斯双年展变成了富人的游乐场,当年它在官方意义上退出了艺术品交易市场。1998年,一项改革法案将威尼斯双年展从一个自发的组织变成了文化机构,接受意大利政府的补贴。如今实际的全球艺术品交易发生在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等会展上。

但威尼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来说依然意义重大。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开辟了“东方之路”展览,有1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参展。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也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起步的时间─一些中国当代艺术家因为本国市场的空白,其作品直接以欧元或者美元定价,进入西方市场。

在成为千万美元艺术家之前,张晓刚已然不堪其扰。最多的时候,他一天接待了八拨不相干的人,完全无法工作。有一次他在画室画画,听到身后有动静,转身看一个人正在拍照。他问对方怎么进来的,对方说,你门没关,我就进来 了。

从2000年到2005年,他搬了五次家,来寻找更清静的创作空间。来访的人纷繁芜杂,他开始分不清什么人是朋友,什么人只是商人。“2006年开始,我决定将所有的人关在门外。”张晓刚说。

同样在2006年,苏富比在纽约开始拍卖中国当代艺术品。对张晓刚来说,这也是生命中充满转折意味的时刻。当时他人在云南,突然接到朋友黄燎原的电话,正在拍卖现场的黄兴奋地告诉他,他的画拍了100万美元。

他许久没回过神来,只是感慨了一句,“疯掉了”。那年回家,他跟父亲说,“我的画卖了个好价钱。”“多少钱?”“100万。”“100万什么?”“美元。”这段对话结束后,父亲只是默默走开。“我父亲对我的话从来都不信,”张晓刚说。但第二天他就接到了父亲的电话,“看来你说的是真的,《参考消息》上都写了。”

他体味到人生中的荒诞意味。“2006年之后,整个中国艺术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个人的价值观都发生了裂变。”张晓刚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容易被忽略的一点是,无论是2006年的100万美元,还是2011年的1100万美元,跟他并没有太大关系。早在1990年代,张晓刚的《大家庭》就已售出,像苏富比这样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公司,往往只能从一些藏家那里得到它们。

“最后这些画以多少价格卖出,跟艺术家本身关系不大,”林家如说,“他们的画基本早就卖掉了。对他们来说就是代表一种市场认可,跟创作本身没多大关系。”

苏富比是艺术品行业中最重要的拍卖机构之一,也是一个让艺术品升值的著名品牌。这个行业─如果叫行业的话─大新闻大都是从苏富比、佳士得这些机构的种种活动中传出来的。林家如认为,他主管的苏富比亚洲当代艺术部门从零开始构建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和价值认定系统。

对于艺术市场中的各项制度相对完备的西方而言,一个艺术家的成长路径大体是这样的:最早在工作室中创作,慢慢开始进入小画廊,从群展到个展,发展好的进入中等规模继而更大的画廊,一些作品可能被策展人看重,参加一些国际大展,最终能够被博物馆收藏。

“中国完全是反着来的,”张晓刚说,“最初在那瞎画,不知道市场在哪儿。接下来好多展览来了,忙也忙不过来,慢慢回到画廊,这才进入市场。艺术家都盯着价格,变得非常现实。”

在中国当代艺术研究者Karen Smith看来,中国如今已经出现很多不错的展览、美术馆和画廊,但就艺术家来说,还没有形成理想的合作模式。“这就好像演员找经纪人,彼此要相信,否则很难做下去。大家现在觉得钱在中国,收藏家在中国,所以愿意和中国打交道。”

她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西方画廊最大的贡献,在于支持了艺术家,同时培养了藏家。而现在,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买家里,只有很少是中国人。

画廊是艺术品交易里最重要的角色,它们并不参与威尼斯双年展,它们出现在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这两者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艺术界的谚语来形容,“在威尼斯看展,到巴塞尔下单(See in Venice, buy in Basel)。”300多个高端国际画廊为了为期六天的聚会聚集在这个不起眼的瑞士小镇上。大多数画廊经营者在巴塞尔这样的艺术盛事中的成交量,远超自己画廊里的销售业绩。

虽然今年6月进行的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中国元素比较少,但此前作为首次在亚洲进行的香港巴塞尔,则有不凡的交易量,5万多人蜂拥而至。香港巴塞尔是巴塞尔博览会收购“香港艺术节”更名而来,巴塞尔另一个更著名的子品牌是巴塞尔迈阿密,其规模甚至超过巴塞尔本身。如今,多数西方拍卖公司和知名画廊都在香港设有分公司,以便盯紧亚洲市场的动态。

艺术家和这样一套体系的关联度并不是那么强。“刚开始你觉得自己很成功,那么多人喜欢你的画,后来全是生意,你一下子觉得很无聊,觉得画家其实就是一个股票而已。因为你现在比较好,所以大家都捧你。不想要的时候就把你抛掉。”张晓刚说。他反感“市场运作”这样的说法。

“市场来了以后,我是很大的受惠者,但也是很大的受害者,整个生活被搅乱了。”张晓刚说,“原来多少遮掩一些,背后虽然是商业目的,但表面还是艺术行为,后来就裸的不光是生意,变成一种商业运作,甚至介入到创作阶段。你会发现绘画在拍卖市场中最多,因为它与市场最近。”

市场转瞬即变。张晓刚在2008年提交拍卖的作品多达60多幅,金融危机来临的第二年,则仅仅提交了16幅。一方面,经济形势掌控着艺术品的需求,与此同时,保持稀缺性的商业规则也在发挥作用。画家的水准当然很重要,但你的创作力大盛、出产量很高的时候,并不一定带来更多的收 益。

中国当代艺术一度有“四大天王”的说法,这也是艺术市场繁荣的直接表现,在这其中,方力钧和岳敏君作品的市场价值已大大缩水。Art News的评论者Barbara Pollack对此分析说,“他们原本应该得到美术馆的支持,但中国缺乏这样的机制,艺术家就往往因为过于高产而一直吃老本,没办法进一步创新。他们只能依靠藏家的‘垂怜’,但藏家的审美常常具有偶然性,因此他们很难维持自己的艺术生涯。”

“我认识几百个画家,签了30多个,主推也就是几个,精力有限。当代艺术家很可能过了20年就销声匿迹了,现在一些艺术家也因为市场去盲目跟风,本来有好的创意也自己放弃了,这就很可惜。”李小红在上海经营一家叫做Nancy’s Gallery的画廊已有8年,也正是她全权渣打银行喜爱的艺术家李月领的作品。

李小红把中国艺术家的题材分为两类,一类是艺术家对于其成长环境的真正触动,另一类则是为了引起外国藏家的关注。诸如张晓刚这样的艺术家虽然以为主题,但依然有很好的表现技法和功底,相比之下,很多跟风者更流于表面。“像这样本身就比较容易被发现,西方收藏者还比较有识别力,中国收藏者还关心艺术家是不是中央美院、是不是教授这样的事情。”

购买中国当代艺术品需要勇气。你在这里几乎找不到博物馆为西方藏家提供鉴定服务,也不会有独立评论家随意发言某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否可以保值。但依然有大批的人愿意冒险一搏。

你一定注意到了画廊所说的“题材”。在各种题材之中,“85新潮”会被频频提及。“85新潮”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次创作,也是重要的转折点,中国当代艺术在此时“衍为激流,酿为运动”。

艺术评论者费大为曾这样描写这段时期,“在1985年到1990年之间,上千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在一个没有画廊、没有美术馆、没有任何艺术系统支持的环境下,以空前的热情掀起了一次深远的艺术运动。他们彻夜地谈论艺术,苦苦地研读哲学著作。为了找钱制作作品或举办展览,为了参加那些随时有可能被关闭的展览。他们的作品在展览后极有可能被充公、被摧毁,或者被扔在角落里任其腐烂发霉。他们发动全国性的串联,热衷于举办研讨会,南北呼应,办起各种杂志,传播新思想。他们讨论宏大的文化问题,关心人类的命运,思考艺术的本质。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上百个激进的团体宣告成立,上千名艺术家加入进来,上百个展览在各地出现,一个比一个激烈、离奇的艺术宣言和计划被发表出来。这就是著名的‘85新潮’艺术运动。”

这场运动的标志性事件是1989年2月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一群画家都参与其中,展览第二天,《时代周刊》就以“孵蛋、枪击、”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这些艺术家最初群居在圆明园和东村,随后渐次迁移至798和宋庄,遭遇了艺术市场和西方话语的淬炼。

1993年,“后89中国新艺术展”在香港举行,这是中国当代艺术家第一次进入亚洲视野。当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也开辟了“东方之路”展览,有十位中国当代艺术家首次在国际舞台上亮相,这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第一次进入西方传统的艺术品市场。此时张晓刚已渐渐为人所知。1994年,他将几幅画递给香港的艺术品经纪人张颂仁,在回信中,张颂仁写道,“这些画是你给我的作品中最优秀的,再接再厉。”

从艺术家的成长来看,三十年左右时间孕育而出一些佼佼者,得到市场和艺术界的认可,这应该是艺术创作的正常节奏。张晓刚发现,在西方,一个艺术家40岁还是个年轻人,而40岁以后收藏艺术的人才对他开始关注,觉得经过多年磨练之后风格渐渐成熟。“而中国的炒家不考虑这些,你是不是大师跟我没关系,我得赶快把价格炒起来,扔给有钱人,那些接手的人倒霉发财都不管。就像娱乐圈的造星运动,一再淘汰淘汰。”

即使同样给中国艺术家三十年时间,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脱颖而出。成名受多种因素影响,比如神秘和政治。一度风靡的“政治波普”和意象,也可看做85思潮的延续。

另一些艺术家,则试图从作为集体记忆的题材中走出来。这也是“寻找下一个张晓刚”的必然结果。这些年轻的艺术家不存在的特殊记忆和感受,作品中也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和包袱。

“这些年轻人从过去老一辈那些过度中国化的视角中走出来。他们更具有全球的审美意识,并且喜欢大胆尝试而非拘泥于某个刻板印象中。你很难再给他们贴上一个模糊的群体标签─中国艺术家。他们要求人们把他们看作独立的个体。”Barbara Pollack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位于香港的画廊Artify去年12月刚刚成立,多与新艺术家合作,画作售价在数万港币。今年4月,它为北京31岁的艺术家宋洋在香港举办了画展。他的作品充满对消费社会的省思,如站在鞋柜前或是身上有香奈儿双C纹身图案的女孩。但一些西方藏家认为这些作品信息过多,充满批判和政治性,他们更喜欢“更单纯的艺术”,没有指向,自己理解当中的意思就好。

中国元素可不能没有。尤其整个艺术市场的主流消费者依然在欧美。Barbara Pollack认为,“中国艺术家很少被认为是个人意义上的天才,他们通常被西方世界看作是一个群体─‘外国’的有点让人困惑的代表。中国艺术家要获得国际认同,必须证明自己不仅是个市场现象,而是有持续的创造 力。”

策展当中,王春辰依然使用了传统的中国元素。因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整体主题为“百科宫殿”,王春辰将城市建设中被拆掉的徽派建筑搬到威尼斯的舞台之上。每个人对中国的诠释有别,至于平行展中引发争议的“中国元素”,还包括动车火车头,以及地震中砸坏的大卡车。

不可回避的是,在这个世界上,最大最显著的一个“中国元素”是它迅速崛起的经济。

2011年,佳士得在纽约和伦敦都任命了中方销售代表,以发展新的亚洲客户,并希望通过这项举措,与其在中国内地和亚洲其它地区的最重要的私人收藏家搞好关系。佳士得不久前宣布成立中国首家独资国际艺术品拍卖行,拟于2013年秋季在上海举行拍卖。这一举措是佳士得247年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威尼斯双年展中来自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将近2000人,中国平行展数量约占总量的1/3。最初中国馆的内部空间是有44个大油罐,把空间完全占满了。意大利政府一度因为这些油罐是上百年的文物不愿拆除,但如上的大场面令对方最终妥协,不过要求中国政府必须承诺租用五年以上。

双年展平行展的一些陈旧的话语和表现方式招致了强烈的批评之声─来自四川的艺术家王林为展览写的前言是28个字,“艺术使中国不再是世界的威胁,请听听来自中国艺术家真实的声音。”

中国元素当然是艺术家们创作的天经地义潜移默化的东西,但如果把它当成供求关系,那就很难称为是艺术创作。艺术成为批量生产的商品,艺术家成为商标。这或许也是张晓刚显得有点愤世嫉俗的原因。

赵力显然更在意供求关系的匹配。作为中央美院的副教授、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负责人,他今年夏天组织了一个15人的团专程去欧洲进行一趟“艺术之旅”,了解威尼斯双年展中流行的作品和巴塞尔博览会中交易的作品。这个团中的新兴藏家,大多从事金融、投资和基金管理。“他们兴趣浓厚,但是对艺术本身认知不足,没有整体和完整的认识。”赵力说。

而王春辰强调艺术品的意义和价值,只是他显得比较圆滑:一些作品的创作灵感本身可能就是商业化的结果。这个中央美院的副教授向媒体强调,人们应该以更宽容的态度看待中国当代艺术。“我希望用7个人说明一个事实和现象:今天艺术家创造的艺术是丰富的、多样的和矛盾的。在一个艺术展览,可以把任何的东西拿来,只要有理由,说明一个问题,就可以放在展览上。”

对于当代艺术品的定价的争论和“什么是当代艺术”这个问题本身的争论一样激烈。从全球的角度而言,当代艺术品备受瞩目,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时间更久的艺术品绝大部分已经被美术馆、博物馆作为永久馆藏,不再在市场上流通。就好像《蒙娜丽莎》之于巴黎卢浮宫,重要的馆藏不仅说明美术馆的地位,也是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

但就中国艺术品市场而言,一个尚不完整的体系加剧了艺术品价格的不确定性。在赵力看来,中国好的画廊太少,因此拍卖行过于强势,令整个市场失衡。“美术馆是支持系统,画廊用于培养艺术家,拍卖行最晚介入。”他分析说,“国际上画廊和拍卖行的市场就是一比一的关系,但是中国现在美术馆对市场的影响力比较弱,而且画廊和拍卖行一比三,拍卖行比较强势,造成商业化很强,行情忽高忽 低。”

位于香港西九龙的M+博物馆期待成为支持性的“美术馆”,给当代艺术品一个安身之所。它被评价为可以成为东方的泰特现代美术馆。高级策划人皮力认为,中产阶级缺位,那些出手阔绰的寡头购买者对市场影响过于强大,是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过高的关键原因。“国外的艺术品价格可以保证大批中产阶级进入到市场里来。但是中国中产阶级的趣味没有引入,艺术市场门槛很高,是个寡头的市场,基本的制度都没有,别人怀疑你的拍卖价格很正常,就像上市公司被人怀疑年报和财务状况一样。”

中国艺术品投资者对于威尼斯双年展的热情,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以上种种缺失。

尤洋是少有的一个我们的采访对象中今年没有去威尼斯的艺术从业者。他工作的尤伦斯艺术中心是中国目前最活跃的非盈利艺术机构之一。它并不艺术家的作品,也不介入任何艺术品交易。它最早由比利时藏家尤伦斯夫妇于2007年成立,先后举办过《占卜者之屋:黄永砯回顾展》和《杜尚在中国》等诸多有影响力的展览。尤洋并不认为他缺席的这个双年展正在衰落。他只是太忙了,在他看来,这一年虽然中国馆与以往相比大有不同,但真正的变化依然是参展的艺术家和藏家都变得更多。

资本作为艺术投资和赞助者力量越来越强大。双年展的平行展需要自掏腰包,通常一个画廊并不能完全负担得起这些费用,而多要寻求赞助者的帮助。今年最大规模的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耗资达到2000万。

在尤洋看来,自己花钱做一个平行展,无论国际还是中国的艺术圈都不会认可,但一些刚进入艺术收藏界的人对此不太了解,看看艺术家的履历上赫然写着参加过威尼斯双年展,可能就有明显加分。

如果我们把这种刚刚迸发出来的热情先放在一边,近年威尼斯双年展式微的评论其实不绝于耳。衰落的原因并不仅仅是更为商业化的巴塞尔,而是多种多样的交易形式和信息获得方式。互联网更方便那些并非藏家、而只是偶尔关注一下艺术品的人获得想要的信息,而其它双年展的兴起也提供了更多选择,加之意大利深陷经济泥潭,这一切令它的地位受到影响。

“中国人可能太爱威尼斯了,威尼斯未必爱我们。”郑好对《第一财经周刊》说。他是中国最知名的藏家之一。

郑好正式的身份是万和控股董事长,他还建立了自己的私人美术馆昊美术馆。二十年间,其中藏有张晓刚、陈逸飞、周春芽等人包括绘画在内的2000多件艺术品。昊美术馆也是2013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赞助者之一。对于不放在美术馆里的作品,他会选择放在旗下酒店里,作为商业地产增值的一部分。

“当代艺术就是流行歌曲,要表现现实,”郑好说,“对它可以迎合,也可以批判。”他觉得自己是少有的跨界懂行的人。他认为对于一个艺术家的评价,关键在于,“是不是得到了所有的承认”。这个完整的评价体系包括美术馆、拍卖行、博览会和藏家。

而另一个著名藏家梁勤认为,部分艺术品过高的市场定价只是市场炒作的方式,和艺术家本人无关。他劝说自己画廊支持的艺术家会以更理性的态度看待定价,这其中包括同龄艺术家的平均价格,技巧的成熟度和表现力,以及是否参加过相应的美术馆展览、是否参加过拍卖。

他承认,当代艺术,还是市场说了算。

张晓刚还是会担忧,真正的藏家和炒家分不清,艺术家为资本还是为艺术创作分辨不清。2012年,“占领华尔街”运动中的Arts & Labor组织还向即将举办双年展的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发去一封公开信,言辞尖锐地指出双年展已沦为一种“以艺术工作者的劳动为代价,从而为收藏家、受托人以及企业家带去利益”的体系。

一些人会将中国对于当代艺术的追捧和1980年代日本人对印象派艺术的狂热加以比较,纽约佩斯画廊总裁马克·格雷姆彻也曾对《纽约时报》表示,“当时,日本希望通过开放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从世界上获得宝贵财富,艺术品只是其中之一─多收获一些莫奈和毕加索,杂七杂八什么都多收获一些。”

张晓刚记得,北京企业家刘兰在2003年花了3万美元购入了他的一幅《记忆与失忆》。 2008年,最早进入中国的外资画廊之一佩斯开始自己的作品。随着他的作品频繁出现在瑞士巴塞尔、英国伦敦的弗里兹博览会(Frieze Art)或是迈阿密巴塞尔艺术展等等交易会上,他的作品越来越 贵。

这样的交易会就好像艺术品购物中心,艺术的气息大大让位于展销会的商业气氛。受画商重视的大客户可以优先进场挑选艺术品,而画商也会拿出最著名的作品来招徕潜在买家,哪怕这个作品并不出售。

我们可以快速回忆一下上面提及的所有流程:有这样一幅画,它可能诞生于20年前,创作它的艺术家还不被承认,这时候有个人像雪中送炭一样,花了几千元或者几万元买下这幅作品。

第10篇

新式画廊,了中国传统画廊的产品结构和经营模式,在画廊的基础之上,扩展经营了墙纸和壁画的个性化定制和提供书画装裱为一体的4S综合服务体系。无论顾客需要购买家居装饰画还是需要个性化的墙纸和壁画定制或者是给十字绣配框,不需要东奔西走,都可以在店内得到一站式的综合服务。

新式画廊以整体家居装饰画和宾馆酒店等商业办公场所的配画工程为主营项目,提供个性化墙纸定制为配套产品,书画装裱、十字绣配框等增值服务。

项目优势

1.整体家居装饰画、宾馆酒店配画工程

为玄关、客厅、卧室、书房、餐厅、儿童房、宾馆酒店、商业办公等场所,提供最高清、最流行的整体家居装饰画。

2.个性化墙纸定制

婚纱照、写真照、宝宝照等任何图片,都可以做成个性化墙纸、电视背景墙。个性十足让爱家与众不同。

3.书画、照片、十字绣等装裱配框服务

市场分析

目前一般城市,没有专门的文化市场,屈指可数的几家工艺美术店,规模小、画作少、形式单一、价格偏高,根本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为数不多的一些传统画廊、工艺品店、墙纸店、饰品屋,这些店里的产品不仅品种单一,款式也落后,而且价格虚高,产品不够多元化。在传统画廊的基础上,增加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市场消费发展空间巨大。

投资条件

区域商费3.8万元起(此款可返还),区域可发展6—15家下级经销商(下级经销商2.8万元加盟费归商收取)。装修补贴累计进货10万元补贴10000元,累计进货20万元补贴20000元,最高返还50000元。年收入30万元以上奖励5%; 40万元以上奖励6%;50万元以上奖励8 %;100万元以上奖励10%。店址设在开发区、建材市场、家具市场、超市、楼盘底商、居民区、门市、步行街、环城路等周边为宜。

第11篇

项目介绍:

黄泥巴烤鸡的制作方法简单却有着普通的制作方法无法得来的美妙滋味,在烤制前先用进口锡纸包裹,外用和好的黄泥巴密封成团状,放入专用的烤炉中烤制,因为产品与调料完全封裹在锡纸内,所以制作好的烤鸡营养和香味均无外流,使得黄泥巴烤鸡相比一般的制作方法更香味浓郁,这种方法烤制羊排、牛排、鸭、鹅、鸽、鱼等也同样适用,但是最为正宗的还是要数黄泥巴烤鸡的味道,所以来店的不少顾客都是奔着这道名品而来的。

秘制调料包采用几十种中药材和调料,利用现代工艺加工而成,分为原味、香辣、麻辣等多种口味。专用烤炉为纯手工打造,十分考究:其手工和泥,和泥过程自然纯朴,掺着一股淡淡泥香,很多客人更愿自己动手制作并烤制,享受无尽的闲暇时光与美味!烤好后的去泥过程香飘四溢,皮色金黄透亮,口感鲜嫩酥软,隔巷闻香,此工艺亦适合其它禽类和肉、鱼等。

投资分析:

一般多选用2斤左右的鸡,按市场价4.50元/斤计算,则每只鸡成本9.00元,另每只鸡加工成本:水电煤、人工、腌制剂、调料共计3.00到5.00元,则每只鸡的综合成本12.00到14.00元。平均每天烤制120只,每只售价38.00元;即每天可获利2000多,如果自己亲自宰杀,每只鸡还可另获2.00元的收入(鸡毛及鸡杂),再加上经营其他系列产品则每天获利更丰。

我社联合专业培训老师编撰了全套技术资料,内容详细,包教包会,全套仅售380元。

汇款地址:7i0100陕西省西安市199号信箱《大众商务》杂志社

请注明您的详细联系方式及所购产品名称。

咨询电话:029―82372258

古唐雕刻技术,装饰行业奇葩

雕刻技术历经数千年,传统的雕法都是纯手工,所面对的书画和雕刻技艺学习至少需要十到二十年,即使学会后,所雕刻的作品工艺跟个人的艺术修养直接相关,且速度太慢,无法提高经济增长率,很难适应当今市场。而机械雕刻的特点是精度高、速度快。但不足的是:加工的是产品,而不是艺术品,失去了书画的神韵和艺术价值。专利古唐雕刻技术取两者所长,融合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打造了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项目介绍:

专利古唐雕刻技术有别于纯手工和纯机械雕刻的全新雕刻方法。具有速度快、工艺好的特点。所雕刻的作品完全保留了书画的神韵,并可根据市场情况,雕刻各类风格各异的作品形成独具一至的雕刻风格。在雕刻技术上实现了伟大的革新,是其它人无法跟风效仿的。

公司的合作商通过专业的培训以后便由公司免费提供各类设备、专利刀具、软件光碟,开发市场只需一间房屋便可制作所承揽下的字画牌匾雕刻业务。并可承揽所处区域内的大型雕刻工程,通过与公司合作赚取工程利润20%到30%的份额。所以说我公司推广的雕刻专利技术,完全规避了传统创业的风险,真正做到了以最小投资赚取最大利润的全新创业平台。并成为受益一生的长久事业。

市场分析:

目前每个市县都会有几十上百家装饰公司,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他们的装饰风格都是采用吊顶包门窗贴墙纸之类的装饰,相互间风格相同竞争可想而知,而运用于中式装饰的雕刻工艺这些装饰公司都不会。所以各个城市都没有专业的中式装饰公司。原因是目前市面上的纯手工雕刻技术和激光雕刻机工艺还无法运用到家装工程上,纯手工雕刻因速度太慢相应的的人工费用过高,而无法涉及家装。激光雕刻机因是大型设备无法到户外施工,加上工艺性差和加工尺寸等诸多限制也无法涉及家装。如此一来,中式家装就成了一个未被开发的商业处女地,孕育着浩大的商机和财富。

投资分析:

第12篇

在水墨新世界部分,齐聚了众多当代水墨的新锐作品,本次是继2012年春拍后嘉德推出的第二场,共44件拍品,88%的成交率。其中,娄正纲作品《自然S3》以575万元折桂,朱伟作品 《水墨研究课徒系列之一》以195.5万元成交,王传峰的作品《鱼》也是经多轮竞价,最终以333.5万元成交,远远超出最高估价90万元。

这只是秋拍中的一场,2012年,当代水墨成为中国拍卖市场的热门话题,相关讲座和论坛排得满满当当,各拍卖行的成交结果也都不错。

由于中国艺术市场目前正处于敏感的调整期,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被捕捉出来,更何况是保利、嘉德等大拍卖行今年重点推出的板块,当代水墨不被关注和讨论才怪,各种趋势、预测于是也一并出炉。

其实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的艺术品收藏市场就已经开始悄悄地发生了改变:传统的中国水墨艺术逐渐复苏,吸引着越来越多资金的关注。到了2012年秋拍,成交量更是拔得头筹,4年前的“悄悄改变”已经成为众望所归的行情。中国水墨艺术板块经过近20年市场的洗礼,终于以其雄厚的传统积淀和强盛的生命力,正在成为艺术市场中的主流。

而在中国水墨市场中,以当代水墨板块最具成长性,具有最强大的投资潜力,但同时风险并存,比拼的更是藏家的眼力和魄力。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当代水墨市场其实并不是从2012年开始突然变好的,在此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积累,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于当代水墨这些年的认知空白,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总监赵力说:“当代水墨的发展是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1980年代,当代艺术突出的表现转移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导致有些人认为水墨艺术‘边缘化’。事实上,只是我们自身的局限性,造成了这一暂时的‘边缘’。”

2000年左右,曾兴起过一阵当代水墨热,当时的画家写生、笔会非常普遍,尤其是山东、河南、甘肃、江浙一带,“文人画”积淀比较丰厚,出了不少画家。随着中国经济的良好势头,企业主对传统文化的“膜拜”,使得水墨画市场需求比较大,但当时更多的是被买来作为礼品使用,拍卖行对于当代水墨的上拍数量有限。这两年,随着需求的增加和其他板块的降温,当代水墨开始崭露头角。

2012年,当代水墨市场板块在各大拍卖行的秋拍中,所占交易额凸显,但是由于目前市场收藏群体对当代水墨价值认知的不均衡,使得当代水墨不容易与商业操作体系相结合,市场易出现骤热骤冷现象。

该出手时就出手

随着拍卖场上的优异表现,业内对当代水墨市场的信心正在高涨,以前水墨画家和其他画种画家几乎是互相不了解,甚至是互相轻视的。现在,由于彼此互动交流的增多,水墨画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雅客艺术网微博上转录了一段老油画家靳尚谊的话:“中国画太棒了,很简洁,表现力强,看起来心情舒服、清新。中国画现在极其重要,以后会越来越重要。”

多年从事当代水墨推广的贾廷峰认为,当代水墨作为中国艺术市场的新生力量,较之其他艺术领域的投资,有着以下几方面优势:

1. 很少有大额资本的介入和恶意炒作,投资环境较好。

2. 当代水墨目前的国民受众面相对较小,收藏群体偏少,很多优秀作品因缺乏关注,价格低廉,投资门槛低。

3. 当代水墨的真伪鉴定相对简单,投资风险小。

4. 投资收益高。十年前,4尺整张的作品,田黎明1万元一张,衲子、范扬、李津5000元一张;现在,同样的4尺整张作品,田黎明高达百万元一张,衲子、范扬、李津也已经四五十万元一张了,十年间近百倍的涨幅。

想说爱你不容易

当代水墨市场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规范”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障碍,要想更快速健康地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规范化问题。

赵力认为,当代水墨市场的不规范问题主要体现为交易方式不健全,比较分散,水墨画廊和拍卖不发达,导致更多的私下交易。都是去追求一些名家,并没有照顾到整体的创作情况。

家庭作坊式的中国水墨画廊

中国的水墨市场一直不规范,一方面,国内的水墨画廊做得很边缘化,不够专业,好画廊极少;另一方面,画家私下交易比较多。

画家本应该通过画廊和藏家,慢慢去交流、宣传、出版,经过消化、沉淀之后,再进入拍卖市场。保利拍卖书画部经理乔亚宁认为,一个画家自己卖画是不适合长期发展的,画家和画廊应该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画家只需要把画画好,画廊则帮助艺术家做展览、宣传推广,用画廊的眼光、资金和实力,把艺术家推到适合的高度,推荐给藏家,这样艺术家才会有持续的成长空间,进入拍卖场也是自然的过程。

为什么水墨画廊边缘化?画廊本就是外来的事物,在中国真正建立体系的也是一些国外的画廊,其资金实力、操作模式和理念要远优于本土画廊,像尤伦斯,本身有家族的背景、基金的支持、专业经纪人操作;而中国传统水墨画廊基本上是小型的,散布于山东、河南、甘肃、江浙一带,往往是家庭式的,老公老婆一起做,资金可能来源于在某个领域捞到的一桶金。

国外的画廊,会在选择艺术家时做充分的交流沟通,采用买断的模式,展销结合。而中国的画廊只是定做一定数量的绘画,走的是礼品路线。

跳过画廊直接走拍卖行不可取

画廊功能的缺失,一方面使得长期延续下来的私下交易继续存在,导致价格混乱、推广不济;另一方面使得画家直接进入拍卖行,这无论是对画家自己还是对市场都是不好的,因为送拍画家是要付佣金的,就算卖得好,也还缺少一个中间环节——谁去帮画家做展览?谁去帮画家做出版?拍卖行只是“卖”,不会帮画家出版、推广、宣传、营销,而且大的拍卖行每年只有两次拍卖,一个画家每年只在公众面前出现两次的话,对其非常不利,即使成交也是偶然——哪个藏家会直接购买一个对于市场来说还很陌生、没有名气的画家的作品?再者,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位低,拍卖行也不愿意拍,因为拍卖行佣金所占成交额的比例是固定的,价位太低,赚不了多少钱。

艺术家市场规范意识觉醒

从西方画廊进入中国,本土画廊与之有了交流以后,油画类的画廊已经越来越专业了。与其相比,传统水墨则很少有专业的画廊。而且油画本来就是从西方传入的,油画画廊最早也是西方人操作,他们拿到了当代艺术市场的话语权,即交易的筹码。对于传统的水墨画,老外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看不懂,当下中国水墨画市场又很混乱,他们也没有时间、精力和专业基础去像当年选择油画那样去选择水墨画。不过从2010年秋拍以后,他们开始试图涉足水墨画市场。这样,势必也会附带地刺激当代水墨市场的专业化。

关于市场规范化,业内已经普遍意识到其重要性,也在积极探索方案。不过能否规范化,最重要的还是艺术家的态度。习惯了私下交易的传统水墨艺术家是否愿意被纳入西方画廊交易模式?艺术家刘庆和表示,其实画家们都希望市场规范一些、健全一些。就像交通规则,大家骨子里都是希望遵守的,但又都存在一种从众心理。现在是一个过渡时期,大家也都希望艺术品销售渠道能更正规一些,产生一个健康的链条。如果确如刘庆和所说,当代水墨市场的规范化指日可待,市场形势会越来越好。

怎样收藏当代水墨?

当代水墨面貌的多元化和标准的缺失对于藏家选择作品来说颇具迷惑性,荣宝斋拍卖书画部经理李伟认为,当代水墨的优劣判断前提应该是学术水准,在艺术表现上是否有所创新,是否有相对独立的风格面貌。建议藏家在选择当代水墨的时候要多考虑一些因素:艺术家是否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其作品风格是否易于藏家接受;艺术家是否有较成熟的市场配合意识等。

相比于李伟建议的关注学术性,乔亚宁的建议则更关注市场表现,也更细化。他认为藏家在选择艺术品的时候要多考虑自己喜不喜欢,而且不要选择太年轻的艺术家,毕竟有风险。作为投资,要选择有一定市场覆盖面,有很大影响力,做过很多展览,获过一些大奖,在学校里是学术带头人,基本上每年都会在市场上有一定的作品流通,跟画廊有过合作,目前市场价一平尺在5万元以下的艺术家。

除了这些建议以外,乔亚宁和李伟重点突出了工笔画、文化符号、价位选择方面的注意事项。

重工笔、 轻写意

乔亚宁告诉记者,2012年保利做的现当代工笔画展,对工笔画做了一些呼吁和推广。现在全国美展获奖的传统水墨作品基本上都是工笔画,这些画家获奖以后,就会被画廊、“淘金者”签约、买断、订购,往往致使画家改变了自身的创作状态。因为工笔画耗时长,一幅要画好几个月,于是改画写意,一天可以画好几张,来钱快,市场交流也快。所以好多画家成名功在工笔,市场却成于写意。

著名水墨画家何家英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他在工笔画方面探索了多年,在教育上也付出了很多,桃李满天下,没有盲目地追求市场、迎合市场。

有些画家提出送拍写意作品,而不愿意拿工笔,但是拍卖行的意愿恰恰相反,他们愿意拿工笔,因为写意就是信手拈来,更适合作为礼品和交流所用。而工笔的数量少,花的功夫比较多,要坐得住,深思考,构图、内容更严谨,在推广的时候也就具备一定高度。拍卖公司选择上拍画家,慎之又慎,市场不成立的画家基本不会选,而藏家在选择作品的时候同样需要注意这些。

重传统,轻抽象

总体来看,比较受欢迎的水墨作品偏于传统,抽象水墨在国内推广难。当代水墨更多的是被作为礼品消费,把抽象水墨挂在家里的话,视觉上不好看,也看不懂,所以抽象水墨更多的是在美术馆展览,也有国外机构尝试推广。

抽象水墨要想真正在中国扎根,尚需时间和过程。而且关键是,既然是中国的水墨画家,就要一方面连接传统,一方面创新。没有连接传统,没有中国符号,就不知道是中国画家画的还是日本画家画的,意义不大,就算是赵无极这种知名的抽象水墨画家,也是从具象开始的,他如今的抽象作品里,仍含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

当代水墨画需要跟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跟中国水墨传统结合,跟当下的生活结合,“笔墨当随时代”,想一些别人想不到的事,真正的艺术是在生活之上的,如果只是照猫画虎,画得很像,或者画得别人看不懂,都是唬人的。

年轻藏家可以选择新水墨

年轻藏家由于接受的教育比较多元化,收藏趣味不同于老一辈藏家。乔亚宁认为,年轻藏家偏爱新水墨,因为尺幅、内容、形式等都跟传统水墨不一样,而且普遍偏工笔;年纪大一些的藏家则偏重于比较传统的水墨。除了本身的趣味差异以外,价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像田黎明这群“50后”知名水墨画家,市场建立多靠笔会。当年作为学院的老师,其市场还未成立,没有买方市场,通过到处去参加笔会,与地方企业领导建立联系。这些企业领导是最早的淘金者,在接待过程中跟画家有情感交流,慢慢囤了一批他们的作品,并一直跟画家保持着联系。其中有些人退休后让子女开设画廊,慢慢交易起来。而年轻藏家现在再去买田黎明的画,要20万元一平尺,一幅画基本要80多万元,对他们来说太贵了,除非是为了建立一个体系,才会买一两张,从经营来说,这些名家作品不是年轻藏家的菜。

所以年轻藏家会选择一些画得不错的较年轻画家,几年前卖一两万元一平尺,现在则卖到四五万元一平尺,至少自己是伴随着艺术家成长,很踏实,不像前辈画家那样不容易介入。

对于“70后”新工笔市场颇有研究的李伟分析,藏家之所以选择较年轻画家,一是“70后”工笔群体的艺术创作风貌渐已成熟,二是市场配合意识较主动。对商业市场来说,这一板块艺术家作品已具备成为商业筹码的属性,能够在今后的市场上反复流通。从2011年开始,这一群体逐渐受到了市场的追捧,目前已是市场上较热的一个板块。对于新进场的藏家来说,这些画家的作品是不错的选择。

TIPS

什么是“文人画”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甲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明末画家董其昌提出的。

当代水墨名家都有谁?

陈平所:代表作《费洼山庄》,自有一种苍率意气。

田黎明:代表作《岁寒二友》,充满从容的恬淡气息。

李津:代表作《享乐》,沉迷于世俗食色。

刘庆和:代表作《浴女》《无言》,将当代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表达得非常复杂,用其独特的视角阐释一种平淡从容、不露声色的冷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