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养生基础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重视发展中医药,把握了医学战略前移的方向,强化了健康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曹洪欣委员分析说,“但国内也存在着中医药养生保健与医疗服务体系尚不健全的现状,肩负着防治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及突发性疾病的艰巨任务,而且目前规范化的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尚未形成;另外,在如何发挥中医药对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以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扩大内需的巨大潜力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措施。”
加快中医医疗养生体系建设
曹洪欣委员认为,应充分认识中医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作用。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完善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体系,特别是加强覆盖城乡社区的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体系建设,真正实现慢性病防治重心下移、有效控制的目标。其次,构建中医药防治突发流行性传染性疾病机制,保障中医药在及时有效地防治突发传染病中发挥作用,加强传染病医院中医防治能力建设,形成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体系。第三,要加快中医养生保健体系建设,统筹协调,将中医药养生保健纳入国家疾病预防医学体系。
曹洪欣委员表示,目前很多媒体开设了中医养生保健专栏,这对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推动中医知识普及具有积极作用。但是,曹洪欣委员也注意到,部分非中医专业的人士也做起了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目前这种非专业的“科普”宣传比比皆是,且缺乏科学性、知识性与理论指导,甚至常出现明显的、常识性的谬误。这种现状不仅对指导养生保健无益,而且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声誉。由此,曹洪欣委员认为,中医保健知识的宣传亟需正确与科学的方法引导与普及,否则难以真正发挥中医药对人民健康的促进作用。
“我建议由政府主导,在全面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同时,根据公共卫生和居民医疗服务的基本需要,加大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资源配置。”曹洪欣委员认为,这对调整优化结构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科普宣传必须专业化,宣讲者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建立必要的审批程序和机制,杜绝非中医专业人员宣传中医知识与理论的现象,健全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服务网络。”
推进中医药自主创新
目前,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设立了中医药研究专门机构,并迅速加大经费投入开展研究,陆续有产品问世。
曹洪欣委员认为,证实疗效、揭示中医药的作用机制,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特别是坚持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再创新,是中医药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建设中医药国家实验室是有效提高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保持我国中医药原创优势的战略性选择。
然而,目前在科技部重点支持的众多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中,没有一个属于中医药领域,这样就影响了中医药与其他国家实验室的学科交叉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因此,曹洪欣委员建议科技部在加强科研院所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把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建设纳入规划,重点支持中医药国家实验室、中医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开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突发流行性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方法的技术基础与应用研究,保持中医药原创优势与中医医疗保健水平的国际领先地位。
发展中医文化
中医学起源、发展于中国,是中华民族研究人体生命过程以及维护健康、抵御疾病的医学科学。它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人文与生命有机结合的、系统整体的医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形神统一”的方法论特征以及“大医精诚”的伦理追求,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既是中医理论形成的基础,又是发展中医理论的原始动力。
[关键词]中医学;大学教育;教育教学; 可行性
[DOI]10.13939/ki.zgsc.2016.36.189
1 中医的概念
若想对中医的概念做较为透彻的了解,首先要避免对中医概念不合理或片面的理解误区。很多人可能认为中医就是用中国传统手法医病救人,只属于医术的范畴。其实,医病仅仅是中医领域中一个非常微小的部分,中医的理念远超过治病养生的范畴,囊括了为人、修身、成功等哲学文化范畴。
中医即中和之道,行事为人符合规律。其本质是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1]中医是唯一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得如此完美的中华文化,其余如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对人的生存皆无实用价值,即使是里面真有实用价值的部分也被中医所吸纳。中华文化的精髓即是包容,中医则是包容体现之大成者。
说到中医,就必须要提及“中医人”这个概念。中医人是将中医的理论与实践展示给人们的群体,是中医之践行者,是中医之守护人。中医作为自然调控的手段,中医人已不再是单独的治病救人,其承担的更多的是天地对生命的宏观调控职责。中医治病讲究“平治于权衡”,而圣人治世讲究“平天下”,二者极其相似,都是体现天地间宏观调控的能力,故古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之说。[2]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着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2 中医理念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中医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三点:中医是为人之道、中医是成功之道、中医是健康之道。身体和心灵都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身体和心灵二者的关系是互为影响,互相效力,通过一种合宜方式,二者将会共同促使一个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平衡健康的状态。中医就是这个促进身心达到平衡健康的合宜方式。掌握了中医之道并真正活出来,融汇在每日的生活中,将会从本质上扭转一个人原本可能混乱迷茫的生活状态,朝向积极正能量的方向去奔跑。
2.1 中医是健康之道
对身体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未病先治的理念,通过一些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尽终其天年的目的。中医养生其实很简单,它不是要你特意去做一件与日常生活无关的事,养生恰恰就是日常生活,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探讨的是饮食方面。因为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饮食的原则: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下午要吃少。三是用食物之偏纠人体之偏。中医治病是用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所以中医养生主张用食物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
第二要顺应四时。按照《黄帝内经》说,顺四时,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3]
第三要调畅情志。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其两面性,既能利于人,又能害与人,同样人的情绪变化有利有弊。情志养生即指通过有目的地激发某种情志变化,可选择性地矫正太过情志所造成的气机紊乱,使即将破坏的身体机能恢复正常,以防患于未然。比方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要是像林黛玉一样的个性,就是过悲,悲伤肺,以至于她也是死于肺痨的。
第四要起居有常。这是养生的基本要求,也告诉我们要依照正确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才能延年益寿。
向学生普及中医学与健康养生有关的知识,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当下时代各种不良环境、生活习惯及社会潮流的影响下,树立中医养生观念,落实到自身的点滴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带动学生从身体到心灵的健康素养的提升。
2.2 中医是为人之道
何谓“养心”?中医中的《黄帝内经》认为是“恬淡虚无”,即保持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养心”就是拥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也是健康长寿之道。[4]
德者养心“积善成德”,德的核心是做善事。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可见,道德修养不仅是品质的要求,而且也是养生的手段。[5]
仁者养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等。一个人如果能达到如此之境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6]
老子认为“上善若水”,最高的境界像水那样,保持高贵的天性,却甘愿将姿态放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争。哲理养心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哲理养生是高层次的保健养生,与德、仁相辅相成,异曲同工,只有在实践中反复磨炼才能做到,是道德品质、气质修养、文化水平、经验阅历的集中表现。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医理念,能够促使他们正确地待人待己,热爱学习,讲究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做人做事的基础,也是养生防病的前提。
3 将中医学理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可行性
高校可以从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方面将中医学纳入高校教育教学中。在专业设置方面,可先将有关中医的精华及基础知识有关的书籍作为选修课程纳入高校教学专业设置当中。给予中医知识一定的学时要求,可按考查或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中医这门学科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而是一门和必修课几乎等同的重要课程。在教师培养方面,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中医知识上获得学术、身心甚至生命层的改变,首先应从教师入手,对教师队伍进行中医学术知识的培训。这个培训不应是短期的形象工程,乃是与教学相结合,贯穿于每一个教师的整个教学生涯中。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使教师对中医知识有一个不断积累和融会贯通的过程,从而为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学习中医,对教师本身的身心灵也带来了福音,使教师能够将所学的做人之道行出来,起到良好的榜样作用。此外,由于中医作为一门课程,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同样新颖。这大大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都懂、学生都不懂而只能跟着老师走的节奏,拉近了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不断学习的过程也是培养教师谦卑受教、和学生共同学习的心态,在学生面前真正做到学以致用,随时和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
4 结 论
中医人是真正的智者,能人所不能,把握病人生命状态,解病人之危,;中医人又是真正的明者,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极限,用生命阐释对中医理解。真正的中医人其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可以达到人的最高体现,而且其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可以高度的完美协调。当代大学生若掌握一定的中医知识,必然对其窥视生命之真谛有巨大的带动力。
参考文献:
[1]童瑶.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56-58.
[2]王新华.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12.
[3]孙广仁,刘家义,张安玲,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1:35-40.
[4]杨威,于峥.对中医基础理论学科主体发展的思考[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著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著《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著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著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著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生;社区;志愿护理活动;实践;体会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人民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但医疗保证制度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老年化加速以及疾病谱改变等现实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近年来,为解决好民生问题,国家大力倡导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为中心的基层卫生服务模式。然而从运行情况来看,护理人力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此种服务模式普及的瓶颈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引导护生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护理实践,既能缓解人力资源不足,又能拓展护生实践渠道,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现将体会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院护理系2013级加入了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队的80名本科护生,完成为期1年的志愿护理服务活动。这些护生已完成了医学基础课程及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学习,但还未学习护理专业课程。
2 方法
2.1成立志愿护理服务队 为发扬红十字“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提高我院护生对社区公益事业的认识,我院于2009年4月成立了南丁格尔服务队,护理系主任任队长,护理系6名专业教师任副队长。服务队成立4年多来,志愿者由200来人发展为1000多人。
2.2制定志愿服务队规章 为规范服务队的管理,科学的开展志愿护理服务,服务队制定了《志愿者管理办法和服务守则》,明确了志愿者的准入条件、服务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制度。
2.3培训志愿服务队成员 志愿者加入服务队后,需经过统一的培训才能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每位志愿者每年至少接受2次以上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康复、家庭护理等。
2.4开展志愿护理活动
2.4.1家庭护理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之一的家庭护理,因其既能满足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又能帮助子女解脱因护理老人和繁忙工作带来的困惑,受到老人及其子女的青睐,成为促进和保持社区居民健康的有效途径[1]。服务队根据居委会提供的护理对象资料,每5人1组深入社区。首次均由居委会主任带领队员与护理对象见面,得到同意后,队员定时、定户为慢性病且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照护者指导、血压监测、物理降温、心理护理、营养指导、心理护理和健康咨询服务等,同时建立健康档案,随时跟踪问效。例如,对老年痴呆的患者,从家庭常见的家居问题如误吸、误服、跌倒、走失等方面对家庭照护者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
2.4.2中医养生保健护理 中医提倡的未病养生,防病于先的理念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中医传统保健养生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基于志愿者对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服务队依托社区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护理推广站,普及中医药常识,特别是针对老年群体常见病、多发病、易发病,推广老年人易接受、易操作、有明显疗效的中医养生保健护理适宜技术,例如艾灸、拔火罐、推拿按摩等。同时,定期举办专家社区义诊、健康教育、文体表演、健身锻炼、知识竞赛、科普游艺等活动,扩大中医养生保健护理的影响力。
2.4.3专题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超过2.6亿人,慢性病占我国人群死因构成的85%、疾病负担的69%[2]。显然,慢性病患者已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而健康教育作为促进自我管理的重要方式,对慢性病的康复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服务队以慢性疾病为切入点,注重抓好健康教育的“四落实”。①落实地点,选择大型社区的中心花园,便于积聚人气,携带设备;②落实时间,选择周六下午5:00~6:30时间段开展活动,此时间段外出休闲散步的人较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便于知识的普及;③落实人员,队员每周利用半天的时间将印有慢性病案例的宣传单,上门发放至居民家庭,对居民进行邀请;④落实内容,为确保知识宣传的规范性和专业性,活动的讲解者和示范者均为某三甲医院保健科的一线医护人员。
3 结果
志愿者1年里服务社区居民4500余人,建立长期走访户健康档案100余份,发放健康教育宣传资料1600份,为社区居民义务测量血压5000余人次, 开展健康教育讲课 200 余场。服务队多名志愿者被评为江西省红十字会评为“优秀志愿者”和“南昌市优秀志愿者”荣誉称号并被授予优秀志愿者勋章。
4 体会
4.1志愿护理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护生职业认同感 活动结束后,从职业意愿与期望、职业意志、职业价值、职业效能这四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在职业意愿与期望方面,85%的护生希望自己能成为1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在职业意志方面,78%的护生愿意终生从事护理工作;在职业价值方面,90%的护生认为护理工作是被人尊重的,在护理岗位上能实现自身价值;在职业效能方面:70%的护生觉得自己能成为1名优秀的护理人员。护生参与社区志愿护理活动的实践表明:通过志愿护理服务这个载体,护生在社会实践中重新认知了护理职业的社会价值,激发了热情,坚定了决心,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石。同时,志愿护理服务对稳定了我院护生的专业思想,促进护生的职业社会化进程,引导和培养护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认同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满足社会对高质量护理服务的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4.2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护生的双赢 服务队开展志愿护理活动以来,受访社区 80%以上的慢性病患者对疾病有了新的认识,85%以上的慢性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得到改善,90%的患者能够很好的遵医服药,减少了患者就诊次数,降低了医疗费用。这种深入社区的志愿护理活动,深受社区居民的欢迎,患者及家属满意率越来越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机构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换而言之,志愿护理服务开创了志愿护理与社区服务有机结合的新路径,它既满足了社区居民的需求,弥补了医院服务的盲点,又锻炼了护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实现了医院和护生双方共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医;预防;保健;社区;价值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28-02
随着医疗改革不断敌深入,社区群众对疾病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预防保健是预防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在目前医疗机构中的社区服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中医治未病的理论基础在社区医疗服务中越来越得到认可与重视[1]。本文就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做如下分析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随机选取社区群众2000名,其中男1100例,女900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52.6岁;学历有高中760例,大学以上540例,中专420例,大专280例;无病人群1050人,有病(包括各种急慢性病)950人。
1.2方法在随机选取的社区群众2000名后发放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内容包括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对中医预防保健基础知识的知晓度、认可度及接受程度等相关社区服务知识。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以x2,P
2结果
由上表1所知,中医预防保健知识问卷调查人群结果分析显示,问卷回收率100%,知晓度有病人群86.3%,无病61.9%,高中43.2%,大学以上95.6%,中专75.9%,大专85%;认可度有病人群73.1%,无病55.4%,高中38.0%,大学以上90.6%,中专71.7%,大专75.7%;接受度有病人群85.8%,无病59.5%,高中34.2%,大学以上92.8%,中专70.9%,大专86.4%;结果分析显示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
3讨论
3.1中医预防保健指导原则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群众;继承和创新中医优秀医疗文化,弘扬中医特色,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出发点,丰富发展中医“治未病”理论与预防保健实践[2]。不断完善中医特色的健康保障服务模式,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独特作用,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
3.2中医预防保健理论基础中医学的整体观认为人是一个整体,局部组织或一个器官的生理功能一旦失调,或受疾病等侵害,则整体功能受损,各脏腑功能失去协调关系,就会发生阴阳失调,动态平衡发生病变。而中医预防则注重整体,以扶正为主,治未病为主要法则,重在保健。中医基础理论认为人体生命根本机理在于人体内部“阴阳、气血平衡、脏腑之间协调”。同时顺应四时气候、外界环境不同的变化加强保健防病措施,减少疾病的发生[3]。这种“治未病”、“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论在中医整体观点的指导下发挥中重要的预防保健作用。
3.3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本组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在社区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显示有病人群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认可率及接受程度均高于无病人群,而且随着教育程度文化水平的提高,越对中医预防保健知识的作用认可和接受,因此,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中具有重要的医疗保健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治未病”为指导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医疗健康文化元素,长期以来在保障和预防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健康及养生观念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和预防保健知识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②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深化,积极探索和发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预防保健作用。是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最大程度地发挥中医优势,保障和实现人民健康权益,为全面建设小康及和谐社会奠定重要的生产力基础;③中医预防保健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健康文化。在社区服务开展以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是以中医“治未病”为基础理论,坚持以个体健康状态为中心,规范地开展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反映个性化、系统化、全程服务化及切实保证服务质量的新的医疗服务模式;④中医预防保健的开展是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平台建设基本规范》[4]的指导下以现有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要依托,按区域需求进行规划,设立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利用各种医疗资源,发挥中医预防保健在社区服务的作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光荣,施永兴,潘毅慧,等.社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9:110-119.
[2]王思成.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思路及公共卫生政策措施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51-853.
关键词:老龄化 医疗旅游市场 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图分类号:D66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066-02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纯的观光、休闲、娱乐等旅游形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旅游项目逐渐向多样化、复杂化发展。伴随着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医疗水平及医疗质量,从而引发大量有医疗需求的人加入医疗旅游大军,引发医疗旅游热潮。同时,老龄化人群增多,人们对健康、养生、疗养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以健康为旅游动机的旅游产品也将成为旅游行业转型的新宠。因此,本文在老龄化这个当今热点问题下,研究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具有深远意义。
一、医疗旅游概念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医疗旅游是以医疗护理、疾病与健康、康复与修养为主题的旅游服务”,是以康健为动机,由医疗保健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最早期从欧美等医疗条件好的发达国家兴起,在我国老龄化日益严重,旅游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医疗旅游在我国也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带动区域旅游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二、山东省开发医疗旅游的条件
(一)区位优势
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临近天津、北京,连接江苏、上海,自古以来就是交通枢纽要地。从旅游业的眼光来看,山东省三面环海,地处环渤海旅游圈,与韩国、日本等国联系便利,地理位置优越。
(二)旅游资源丰富
山东省旅游资源丰富,以“一山一水一圣人”和“黄金海岸”两条主题旅游线路贯穿了众多旅游景区(点),有“三孔”“东岳泰山”等世界级知名的旅游资源,有国家级资源百余处,吸引了省内外甚至是国内外大批旅游者。山东省的济南、泰安、曲阜、青岛等城市都是国家旅游城市,除了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较为先进的旅游服务设施,能够符合医疗服务需要。同时,符合疗养和有医疗作用的山岳、温泉、海滨等旅游资源在山东省覆盖面较大,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旅游基础设施,可以开展医疗旅游活动。
(三)医疗技术有保障
山东省是中药材资源的主产地,境内有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植物,丰富的药材奠定了开展医疗旅游的物质基础;山东共有医院1490家,其中三甲及以上医院83所,中医院11所。医疗技术发达,拥有高端技术人才和医疗设备,有国内知名专科专家。山东省立医院、齐鲁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在中医医疗方面各有所长,在国内传统中医治疗中对慢性疾病、保健滋养等方面,山东省的中医技术也略有成果,能够满足医疗旅游者就医的技术水平。
山东省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道家学说在此地也大有发展,儒家道家有很多典籍学说记载了修身养性的方法和内容,能够为游客提供疗养修身项目,提供疗养基地。
(四)交通和接待条件满足需求
山东省交通便利,水陆空连接的网络交通线给医疗旅游创造了可行条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285多公里,居全国首位;公路、铁路、水运旅客运载量达到20亿人次。国内外航空运输线路245条,方便出行。同时,山东省旅游接待能力也是发展医疗旅游的优势条件,省内旅行社居国内首位,星级酒店904家居全国第三位,强大而又良好的接待能力,能够满足接待医疗旅游游客的需求。
(五)老龄化的客源市场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人数最多的国家。统计显示,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人口就达到1.67亿,此后我国老龄化趋势严重,每年以100万老年人人口速度增长。2010年老龄化增长数量达到800万,预计5年内,老年人人口将突破2亿。中国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但老年人人口数量的增多也为开发医疗旅游提供了广阔的客源市场。
三、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的现状
2014年12月,山东省政府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发【2014】31号文件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发挥山东省医疗保健资源优势,开发特色医疗、保健、疗养、美容等旅游与医疗项目,建设融合儒家道家文化的保健旅游场所,培养中医药健康疗养基地,开展儒家修学、保健养生等内容的旅游活动。
近年来,山东各地都在推进旅游行业升级和改革,积极开展医疗旅游市场,原黄金海岸旅游路线通过资源整合,形成了以青岛为中心的多个海滨城市组合的旅游模式,为海滨疗养保健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泰山、临沂、聊城开展温泉养生旅游有声有色,曲阜及潍坊等地开展民俗文化修生养性的旅游活动。
虽然山东各地医疗旅游活动有所开展,但是山东医疗旅游起步较晚,相对于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医疗技术和医疗旅游的条件还不是很完善,发展医疗旅游也仅属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规模较小,旅游市场没有形成,仅是局限性的保健而已,具有地方医疗特色的旅游资源尚未开发或者未充分开发,不能满足医疗旅游者个性化需求。
四、山东省医疗旅游市场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山东省政府及旅游主管部门多次强调促进旅游行业转型升级,发展医疗旅游,但并没有具体行而有效的方针政策。医疗旅游这种新型产业是以两者融合的角度出现的,涉及部门、领域就比较复杂,两者融合起来,缺少管理部门来监督,缺少医疗旅游行业规范及准入标准,也没有完全搭建好医疗业和旅游业协调合作的平台,缺少对医疗旅游行业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医”与“游”的结合不够
医疗旅游是“医”与“游”结合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为了旅游行业改革而进行的产品升级,医疗旅游要达到“医”与“游”一加一大于或者至少等于二的效果。但目前,我省开发的医疗旅游,“医”和“游”层面不统一,产业链短,辐射面较窄且平行分离,两者没有很好的融合,看到“医”没有明显的“游”或者“游”中“医”的层面仅局限于养生休闲,开发路径过于狭窄。
(三)医疗标准和技术相对较低
山东省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有规模、有影响的医
疗机构不足,能开展高端医疗服务的机构更是有限,缺乏有特色和竞争力的诊疗项目。省内开展的医疗旅游多以中医疗养、修身养性为主,缺少高端医疗服务及技术。JCI是世界公认的医疗最高标准,我国有15家医疗机构通过了认证。目前,山东省医院没有一家进行国际JCI认证,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低,技术和水平有局限。
(四)医疗旅游服务机构的缺乏
医疗旅游除了需要一定的医疗条件和技术支撑以外,还需要具有医疗和旅游两种技能的人员进行导游服务。目前,山东省没有一家医疗旅游机构来专门从事医疗旅游接待服务,大多数旅游机构还主要从事老的旅游方式进行宣传,缺乏医疗旅游信息平台及推广桥梁。
(五)医疗旅游队伍薄弱
介于医疗旅游的特殊性,其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既需要有良好的导游能力,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疗基础知识。目前,我省大多旅游从业人员学历及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更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来培养队伍的医疗知识,欠缺业务知识和素养的从业人员队伍基本上没法与旅游者在疗养或者医疗方面进行沟通和交流,医疗旅游队伍的薄弱是山东省发展医疗旅游的瓶颈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浩,魏卫.医疗旅游的兴起与发展[J].旅游纵览,2011,07.
1.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现状
专业建设起步晚。中西医结合护理是护理学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目前我国已经有十几家中医院校开设了护理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普遍脱胎于中医学专业,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偏重于医学、人文类课程较少等诸多问题。
课程设置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论证,脱离培养目标。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开设绝大多数在中医院校,受到传统中医药学的影响,课程设置仍沿用“三段式”传统医学教育模式,由中医基础医学、西医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三部分组成。不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缺乏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特色,与现代护理学科发展的思想和观念不相适应。
2.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趋势
目前公认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内涵标准为“系统掌握中医、西医两种医学知识与技能的中西医结合人才”。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顺应社会的需求,并反映时代先进水平。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具备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社区护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初步的科研能力,沟通能力,跨文化护理能力。将中医整体观、辨证施护与西医整体护理、护理程序有机结合。辨病护理、辨症护理、辨证护理有机结合。能用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进行健康教育及咨询、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康复护理、老年护理、预防保健及家庭护理。
课程设置理念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夯实西医,融合中医,注重整体,辨证施护。课程设置改革原则课程改革在注重“三基”的同时,突出中医护理特色与优势,以整体护理为理念,重视现代护理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加强人文护理知识的学习。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适应综合性医院的需求,不断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加大西医临床护理与社区护理课程比重,注重中西医结合。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开设中医护理特色课程。
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以中西医结合内科护理学引领和整合临床护理;选取中医护理特色明显的病种,以整体护理和辨证施护理念,根据护理程序重组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使中西医护理措施有效融合。加快中西医结合社区护理课程内容改革步伐,以顺应社区卫生事业的发展进程。社区中西医结合护理课程内容改革可采用系统论的观点,课程内容体系的设计应遵循整体优化原则、合理组合原则、环境m应原则、动态平衡原则。
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创新型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应研究并构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增加实践课比重,以护理程序为导向,采用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案例讨论、示教、模拟实训等多种先进的实践教学形式,实验与理论并进,开发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护理和社区护理综合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强中西医结合护理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实验、实习、网络资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护理能力,从而改变毕业生就业面窄,大多面向中医院的现象。
3.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入辩证施护
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辩证施护从整体出发,通过“望”、“闻”、“问”、“切”,对患者的资料进行收集,并应用中医理论实施护理评估,辨病辨证,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护理[1]。将中西医护理优势进行有效的结合,是目前临床疾病护理的发展趋势。经历了数千年发展的中医,具有丰富的疾病诊治以及病人养护的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进行护理工作。辩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特点,除此之外中医还十分注重进行养生护理,强调对健康人进行预防护理。中医护理观念是现代护理理论的补充,能够大幅度的提升护理质量,因此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融人辩证施护具有深远意义。
在护理专业中开设中医课程是医院教育中的一个亮点,是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课程时间相对较短,且教师大部分只注重讲解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基本知识,对怎样将基本知识在临床中进行运用讲解较少阎。本次研究结果表明,75%的学生对中医四诊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提升,这表明将辩证施护融人到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能够有效的增强学生对中医基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研究表明,很多护理人员由于对中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差,在中医四诊能力方面极度欠缺,因此不能正确的进行辩证施护,对护理效果影响较大,因此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人辩证施护的相关内容很有必要。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想要有效的提升护理人员对辩证施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临床护理理论教学中引人辩证施护的内容是不够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护理人员需要独自完成对病人危及情况的处理,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辩证施护教学内容能够对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进行培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增加案例分析训练,提高学生辩证施护的能力。
传统的临床理论教学中,课程内容包含西医相关知识,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辅助检查方法、诊断以及治疗与护理方法等,在进行上诉内容的讲解过程中适当的融人中医辩证施护的内容,主要有:异病同护、同病异护等。异病同护主要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因此可以选择相同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同病异护则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患者机体反应以及地区的不同,所变现的症状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护理方法也应该有所区别[3]。其次还应进行辩证施膳,主要是根据药食同源的原则,食物的温热寒凉均可以对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行一定的调节,合理的饮食具有强身、防病、增强免疫力的效果。
参考文献
0引言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人类教育活动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探索解决教育活动产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教育问题,从而揭示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内容的一门传统医学科学
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又具有社会科学特性,同时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交叉互渗透的产物。因此,中医学教育又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因此,需要我们从最初的医学生涯开始中去培养,从中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与方面,去寻求更好的教研途径与方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怎样构建现代中医学教育体系进行深入思考。
1中医学教学现状及实行研究性现代教学的必要性
现行中医教育思想中,仍然是承传知识、阐经释义、服从经典、适应“真理”观占主导地位,忽视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强调“规格规范规模”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模式单一,教材越编越厚、教学手段机械、简单的重复,中医学发展缓慢。迄今为止,全国大多数中医高等院校仍遵从从学习医古文、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内经选读等基础学习后,学习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中医临床学科;他们同时还得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西医妇科、西医儿科等西医课程。与此同时,他们还得学习英语,花费大量时间忙于英语过级考试。在匆匆忙忙的一年不到的临床实习时间里,还得准备毕业论文、毕业考试、参加全国各地大大小小形形的招聘会、毛遂自荐找工作。这样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中医学生跳过了传统的师带徒过程,中医学教育又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正因如此,国内许多中医学或者西医学、或者西学中、中学西的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我们中国的国粹、中医的教育到底该走什么样的路才能更好地传承。山东中医药大学刘桂荣指出:中医学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教育。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洪斌教授更是明确提出:应当将传统医学引入现代教育模式。这些呼声都体现了中医学教育未来之路:中医学的发展需要现代化的教育。
2现代中医学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的几点思考
2.1基础理论阶段的课程教学模式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质开展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原本就是教育的任务。不论何种教学方法,其目的不在于传授课本知识本身,而是指引学生有高层次的思维方法。中医学教育也应当如此。因此,从最初的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应当始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在这些基础上才谈得上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2.2开展课堂中医学双语教学
要实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向世界文化的传播,必然需要以语言作为沟通交流的桥梁,需要能够与外进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因此,中医学双语教学对培养国家化中医药人才,使祖国医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中医学院校应该多开展积极学习英语的环境,尽量创造用英语交流的语言环境,使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
2.3现代教学技术在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的社会。在既往“粉笔+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乏味单调,而现代的多媒体技术融图片、声音、动画于一体,声情并茂,强烈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能把学生引入到较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借助网络及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能极大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2.4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相比较其他学科,包括西医学的临床实习,中医学更加强调临床中西医学知识的学习与传统师带徒的结合。师承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形式的有机结合,是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实践证明:师承教育的提倡和实施,成为现行中医院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在中医学临床实践教学中,可开展多种模式,例如:临床带教教师制、教学查房、临床经验教学法、病房病案讨论、定期举办临床小讲座或专题讲座等,强化基础知识在临床的运用,从而使学生能从课本的文字转化到治病、治病人。
2.5医学文献检索的运用
怎样运用医学文献检索是多数中医院校学生的软肋,因此在教育培养中,应完善加强该方面的培养。
2.6中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的学习
较之西医院校的学生,科研能力也是中医院校学生的软肋。应加强中医学科研思路与方法的学习。
3小结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我院新入职护士58名,均为女性。其中本科8名,大专37名,中专13名。为西医院校护理专业毕业护士,未接受过中医系统培训的人员。
1.2培训方法
1.2.1成立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小组授课老师由护士长、护理骨干、主任中医师、主任中药师等担任,考核老师由护理部主任、3~5名护士长组成。
1.2.2制订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方案由护理部培训组根据《中医医院中医护理工作指南》(试行)的要求,制定规范化培训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培训课程以院内培训与科室培训相结合。院内培训以定期理论讲座和操作技能培训、模拟情景演练为主,科室培训以一对一带教、护理查房、晨会提问、临床实践为主。
1.2.2.1院内培训(1)理论讲座。统一购买中医护理本科教材,每周1次组织授课,聘请资历较高的主任中医师、中药师或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高年资护理人员担任授课老师,内容为中医基础理论、常用穴位的定位、辨证分型、中药学、专科(专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中医护理临床路径、中医辩证施护、中医特色护理在临床中的运用等。(2)操作技能培训。选定了穴位按摩、中药熏洗、刮痧、耳穴压豆和艾条灸等共8项中医传统技术操作作为培训内容。每月组织2次集中操作授课,由专职操作培训老师演示护理操作过程,讲解操作要领,适应证、注意事项等内容,同时制作8项中医操作VCD作为学习教材。(3)定期模拟情景演练。每月取专业素质突出、操作流畅、沟通能力强的护理骨干任培训老师进行演练示范,再由新入职护士分组练习,并且让其轮流扮演“护士”及“患者”的角色,使新入职护士如实地感受到操作的整个过程。练习时循环播放该实训操作的VCD光碟。通过反复观看和操作,使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每次演练结束后由新入职护士进行自我分析,再由培训老师进行客观分析指导,特别强调评估的技巧和沟通指导的重要性,注重培养护士关爱患者,从患者角度移情思考问题的习惯,训练指导规范操作的能力。(4)中医护理病历书写讲座定期在院内、科内开展。教会新入职护士通过记录反映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生理需要以及对患者实施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过程的真实护理效果和动态记录。将规范护理文件进行示范,同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对书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帮助护士提高护理文件书写水平。
1.2.2.2科室培训(1)一对一带教。选择取得护师职称3年以上,热爱护理工作,要求上进,在知识、技能和观念方面均突出,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教学能力的临床护士作为临床带教老师,新入职护士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管2~3例患者,学会运用中医四诊方法,采集病史,了解疾病发病原因,进行整理、分析对比、推理确定辩证分型,从而提出护理诊断,确立护理计划,进行辩证施护。(2)晨会提问。护士长利用每天晨会后5~10min对中医护理的重点内容及知识薄弱点进行提问。(3)中医护理查房。每月选择危重、疑难、大手术、中医单病种、优势病种等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查房,由新入职护士负责采集病史,做好病历及相关知识的复习和预习及做好文献资料的查找工作。内容包括病例简介,中医四诊检查,分析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提出护理问题给予辩证施护。在辨证施护中,重点从情志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中医护理操作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
1.3评价指标
于2012年7月(培训前)及2013年6月(培训1年后)进行评价,包括理论操作考核、中医护理应用能力及中医临床综合能力等3个方面,评价指标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医院中医药特色评价细则(试行)》《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和《中医护理学基础》等要求自行设计评分表,(1)中医理论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考核自行设计2个项目,每个项目为100分,取平均分比较。(2)中医护理应用能力评价自行设计10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取平均分比较。(3)中医临床综合能力评价自行设计5个项目,每个项目满分为10分,取平均分比较。
2讨论
2.1中医护理规范化培训的必要性目前中医医院的大部分护理人员毕业于西医院校,基本上未经过系统的中医基础知识教育。而且她们在思想上接受了西医理论体系,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相比之下中医理论抽象、模糊,使护理人员倍感晦涩难懂,从而使护士缺乏学习中医护理技术的主动性。据报道,中医院护士对中医的态度积极,但中医知识的正确率只有67.42%,因此医院管理部门应给护士提供学习中医知识的机会,加强中医继续教育再培训,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有助于新入职护士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术,避免了在中医医院工作产生的压力与反感,有利于中医护理的实施与开展。
2.2护士的中医临床应用能力明显提高规范化的培训以中医学整体观念为指导,着力培养护士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临床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技术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培训时强化了危重病、疑难病、新入院、大手术及特殊检查、特殊治疗患者的病情观察和辨证护理,加上培训老师的个体化指导,护士间互动式学习,使护士进一步了解了中医护理知识,使自身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培训后护士的中医护理理论、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均高于培训前,中医临床护理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3满足了护士的学习需求,有利于护士的综合素质提高在对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中,把院内讲座与科室培训相结合,加入情景模拟培训方法,通过指导老师的言传身教,便于新入职护士更好地领悟书本知识和指导老师所教的内容,在中医护理技能、观察交流能力提高的同时,加深对中医护理专业的认可度;一对一的临床带教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负责对新入职护士在辩证施护、中医健康教育指导、中医护理操作的运用、护理服务及沟通技巧等方面进行传帮带,使新入职护士开阔了学习视角,规范了服务技能,更新了服务理念,提高了沟通能力;通过中医护理查房让新入职护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运用情志护理、饮食调理、生活起居、四时养生等健康教育手段,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了中医特色护理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患者对中医护理服务的认可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就业力;河北省;高职生;中药专业;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9-0218-02
一、研究背景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已达5156亿元,占医药产业规模的31.24%,同比增长21%。河北是医药大省,也是中药材资源大省,十二五期间,建设中医药强省成为河北省的重要发展战略,促使一线生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急剧上升。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力的不足会制约我省中药事业的发展,有必要进行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为“十三五”期间如何适应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要求,推进高职中药专业教育健康发展,提出若干建设性意见。
二、调查指标、对象、方法及内容
1.就业力调查指标:参照邢戈、靳丽梅和程博等的大专校院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指标,将就业能力确定为3个类别、27项技能(见表1):基本技能6项、专业技能13项、社会技能8项。
2.学生“就业力”自我评价的调查: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满分5分,最低为0分,采用纸质问卷、QQ和电子邮件三种方式。共发放问卷356份,回收302份,回收率85%,其中有效问卷290份,有效率96%。
3.企业对“就业力”要求的调查:对河北省与中药相关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经营企业、药品流通企业等用人单位进行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力”要求的调查。0至5代表“不要求”、“非常低”、“低”、“中等”、“高”和“非常高”六种要求。发放问卷92份,回收率76%,有效率98%。
4.企业对学生工作能力满意度的调查:用五级计分法加以衡量,共发放问卷92份,回收80份,回收率87%,其中有效问卷75份,有效率94%。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生“就业力”自评结果分析:基本技能项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在4分以上,语言及文字表达、英语、学习能力在3.8分左右,信息检索、创新能力在3分左右,标准差在1.2以上。专业知识与技能项中,中医药基础知识、有效成分提取分离、中药调剂、中药制剂生产工艺操作在4分以上,药品安全生产知识、中药质量控制与分析检验、中药饮片炮制在3.8分左右,设备操作与维护、产品购销、中药学服务与指导、企业管理知识、采收加工在3分左右,药品企业管理知识、中药学服务与指导、中药制药设备维护与保养这三项目标准差在1.2以上。社会技能中,职业道德、执行力、适应性在4分以上,并且标准差在0.6左右,沟通、团队工作能力在3.8分以上,标准差在1.2以上。
2.生产型医药企业对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就业力”要求结果分析。基本技能项中,要求都在4分以上,创新能力在3.5分以上。专业技能中,中药材及饮片鉴别与应用、购销要求都在4分以上,基础知识、中药饮片炮制为3.6分以上。社会技能中,职业道德、执行力、沟通能力要求都在4分以上。
3.医药企业对近几年毕业的高职中药专业学生工作能力满意度结果分析。基本技能项中,对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较为满意,对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学习能力为中等,对创新能力不满意;专业技能项中,对中药基础理论知识较为满意,对实践操作技能为中等、对解决技术问题能力不满意;社会技能项中,对责任心、沟通能力满意,对执行力、团队工作能力为中等,对吃苦精神不满意。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技能目标和方向,同时强信息检索能力和学生吃苦耐劳抗挫能力的培养。
我国制药生产企业实现半自动化或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一线员工的生产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的技能要求不断加强,而调查显示,高职制药类院校虽然是以培养生产操作的技能型人才为主线,但大部分学校技能训练仍然以实验实训项目为主,设备落后而短缺,无法满足生产实际的训练需要,学生在这方面的胜任能力自我评价较低。为了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应通过与制药企业开展合作,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讲座,鼓励专职教师下厂进行生产实践等措施不断寻找提升办学能力和提高毕业生质量的办法。
【摘要】 中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上,立足于中医学自身的思维规律,探讨了中医学未来的发展,指出中医学发展必须在保持传统思维特色的基础上,改革现有中医思维方式,建立现代中医思维体系。
【关键词】 中医学 思维方式 中医学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纽带。但随着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及现代医学医疗手段的进步,尤其是诊疗技术的日益提高,使传统中医药受到严峻的挑战。如何发扬中医药学,使之融入时展的洪流,并走向世界,继续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是广大中医药同仁和所有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观点林立,各有千秋,在此笔者略抒几点建议,与同道探讨。
1 立足中医自身思维
李政道博士说: “生命是宏观的,但20 世纪的文明是微观的。用微观层次的规律不能解释宏观现象。两个层次之间的差异是由自组织机制造成的”[1]。中医与西医一样,正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前进。但中医药学必须走自己的道路,走按照自身发展规律的道路[2]。
1.1 教育方面 根据目前中医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设想如下。第一,完善知识结构,科学设置课程。遵从中医学理论体系,改变现有知识结构,科学设置中医课程。中医学体系是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者相互交融的体系,其知识结构应该包括中医学文化、哲学思想和医疗技能。第二,调整中西医课程比重。中医院校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也应以中医课程为主,把中医知识结构中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其余可安排为选修课,这样学生的思维方式才可能由西医思维定势转变为中医思维。第三,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习。积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讲座, 学习和掌握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古代哲学、古代文学、琴棋书画等知识。中医教师授课除了传授中医的基础知识外, 还应将中医的历史文化背景、哲学根源、认识论、方法论等理论特色贯穿于始终。第四,加强中医经典著作学习。第五,提高学生中医临床实践技能。
1.2 科研方面 首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医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研究。目前,无论是中医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大多采用现代医学的实验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运用现代医学思维方式,主要从微观角度寻找中医理论的客观依据,验证中医理论的正确性。这样就忽略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从而偏离了中医思维,最终导致中医研究西医化,研究成果西医化,不能真正应用于中医临床。比如,从1958年开始阴虚证、阳虚证的研究至今,仍然没有建立一种被中西医界都认可的证候模型,更没有从微观上得到公认的、作为某证诊断辨证的 “金指标”,中医基础研究没有获得根本性的突破,这可能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其次,应着重采用具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研究,通过临床实践的验证,不断地校正相关的理论和认识思路。中医实践思维应贯穿于中医科学研究的始终。中医学自古就重视人体实验, 临床医学是中医学的核心, 理论升华来源于临床, 新药开发来源于临床, 所以人体实验应当是未来中医研究的重要手段。再次,从哲学方法角度对中医理论进行研究。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其影响包含着许多哲学思想和思维方法,整体观为其主线。它不同于西方医学,不具备西方还原论的基础,因此不适合用还原法对其进行研究,只能考虑运用中医自身的方法来研究,这就离不开对中医方法论的研究。现代的人们大多致力于中医生命现象的研究,如组织、结构、细胞、分子、基因等微观物质结构,忽略了中医思想方法的研究。
1.3 临床方面 运用中医思维诊治疾病。以中医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现今,中医临床中采用的主要是西医思维方式,运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这种方法,表面上用的还是中医治疗,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中医的传统思维,偏向了现代医学的还原思维,最终导致临床诊疗西医化,影响了中医的临床疗效。应积极培养中医师运用中医临床思维的能力,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对疾病进行诊治。
2 变革创新,构建现代中医思维
2.1 建立现代中医系统论思维 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现代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甚至有人提出现代的医学模式应当是生物-自然-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医学的性质已不再仅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而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种科学。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转变原有的医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现代化是中医发展的趋势,如何使中医学既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又不背离中医学自身的轨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继承、发扬自身优势和特色基础上,勇于创新,建立现代中医系统论思维。
中医学从其诞生就 “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属性”。[8]因此,传统中医思维方式,本质上属于一种系统论思维,只不过那时的思维方式并没有现代科学的介入,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思维。传统中医思维与现代系统论思维存在时代差距。现代系统论思维是以还原论思维为基础,在对还原论思维的批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还原论思维的合理因素,用全新的内容弥补了还原论思维的缺陷,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医学的系统论思维没有经过还原论思维的发展阶段,缺乏对人的还原研究的必要基础,虽然没有陷入还原论思维的局限,但是也没有得到还原研究的支持,难以冲破整体论思维的束缚,因此,对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系统特性和系统规律的认识虽然原则上是正确的,但在细节上却不清楚,达不到现代系统科学的精确、严格程度。因此很难被现代人接受,从而限制了中医学的发展。
从传统中医的朴素系统论思维, 转变为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 是中医现代化的需要。运用现代系统的思维方式, 在宏观层次实现中医现代化。中医宏观层次现代化,就是运用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式, 采用电脑技术, 在临床模拟实验中, 对传统中医整理、重组,使其达到现代系统科学思维方法水准能进行逻辑实证的判决性实验的宏观中医学。这有利于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宏观与微观及宏微观结合上进一步发展中医。
2.2 发展系统分析方法 把整体研究与分解研究统一起来,全面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医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方向。现代系统论的系统分析方法实现了这种发展。中医学由于其自身思维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更应建立中医系统分析方法。所谓系统分析,是把研究对象作为系统,按照系统观点,立足于整体,在不分解整体的前提下,对系统的环境、结构、功能及其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关系进行分析,全面揭示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找到有效地调节整体和整体内各部分的机制和规律。它的特点是:不分解系统整体,保持系统整体的完整性;对系统整体及其各部分的属性、功能、特征、关系等进行分析,认清细节;获得的是透视式的全面认识,整体是完整的,细节是清楚的。
中医学没有发展西医学那样的分解研究,但发展了 “在思维中” 把人的疾病的属性、功能、特征的各个部分、方面、要素、关系进行分析的研究,而且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例如,“辨证” 是对证候的分析,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不同系列进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分为67门、1739种病候。事实证明,中医学发展了自己的分析研究,说中医学没有分析研究的论点不符合实际。
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体系的最大差距,在于它不是建立在还原思维基础上。因而中医理论在上述分析方法的基础上,还必须吸收先进的分析思维方式,为中医理论发展的控制因素中注入新的基因,即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寻找中医理论在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指导下,对人体整体功能、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体不同层次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的实验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其辩证逻辑体系。这是中医理论既要发展又要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必须抉择的道路——整体思维、辨证思维控制下的分析思维。如此才能促进中医的繁荣与发展。
中医学还应该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进行还原分析。因为真正的系统分析需要还原方法提供的信息积累,以及初始条件计算参数的有益提示,更重要的是系统的研究策略远离不开还原分析研究的内涵。[12]这样分析后的科学综合整体是清晰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分析前的原初的模糊整体。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之上的这种新型思维方式与古代朴素的整体思维方式有共同之处,但它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判断、推理阶段,而是运用模型来模拟、检验推理,扩展、深化人们的认识;它也不是在尚未搞清楚研究对象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细节的基础上,凭借想象、思辨、猜测去探求复杂现象的奥秘,对整体做出模糊的、混沌的描述,而是对部分和整体作严谨细密的考察之后,从整体上把握研究对象、把握事物。因而,它是一种更严谨、更精细的整体思维方式[13]。
3 实践中发展中医思维
从中医学的发展史来看,其理论的每一次发展与飞跃,都是以临床实践的需要为动力而引发的。历代医著都是医理和临床紧密结合的产物,中医学的理论大家也必然是临床大师。中医理论与中医临床学科也没有截然的学科界限,它们之间的联系很难割裂开来,中医理论源于临床,临床实践是中医理论发展的重要依据。
第一,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实践教学是医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中医教育中显得尤为突出,中医学作为一门经验医学,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与疾病抗争的经验总结,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这一传统医学,就是要遵循中医实践思维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设定的教学环节。医学生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因此,研究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中医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课堂上学好理论课之外,还应走进中医临床,及早接触中医的诊疗过程。让年轻的 “中医人” 有机会实践中医,感悟中医,强化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从而对中医产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重视临床实践,使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中医学对人体与疾病的研究皆以临床需要为前提,离开了临床,中医学理论便失去了实用价值。因此,中医学理论的现代研究,必须以为中医临床服务为前提,以阐释和发展中医学基本理论为目标,注意做到 “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要通过中医学的现代研究,不断总结中医诊治疾病的规律,提高运用中医诊疗方法诊断疾病的能力和治疗疾病的疗效,不断开拓中医中药的临床应用领域。2003 年春夏之交的中西医结合抗击 “非典” 以及辨证论治、因人调理在航天医学中的应用,即体现了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 “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及 “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研修项目选拔” 也充分体现了加强中医临床工作的重要性。
可见,实践不但贯穿于中医理论的始终、体现于该理论的各个知识层面,而且是中医理论的必然归宿。正因为中医理论的发生、发展全过程及其必然指归都是建立在实践这个坚实牢固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习、研究中医理论时,必须以实践作为切入点,将其中所论述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否则非但不能深刻地理解中医相关理论,也不能将中医理论的研究落到实处,这样的研究最终也只能束之高阁而失去应有的价值[15]。
【参考文献】
[1] 王新陆.中医药发展态势之我见[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8(1):34.
[2] 邓铁涛.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J].中医药通报,2005,4(1):4.
[3] 张养生.浅析温病学学科还应继续分化的历史要求[J].中医药学刊,2003,21(12):2127.
[4] 张登本,孙理军,张景明.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145.
[5] 王永炎.中医研究的三个重要趋势[J].山西中医,2005,21(1):2.
[6] 王永炎.为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开展读经典做临床的读书活动[J].中医杂志,2007,48(1):19.
[7] 印会河.中医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1.
[8] 王新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构想[J].中医教育, 2005,24(5):1.
[9] 徐木林,王秋琴.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1996,17(9):484485.
[10]徐木林,王秋琴.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J].医学与哲学,1996,17(9):484485.
[11]张其成.中医哲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369.
[12]王永炎,张启明.中医研究应进行系统论指导下的还原分析[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0(7):439.
[13]陈济海.21世纪思维方式变革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 25(2):191.
休闲体育专业
休闲体育专业是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而设立的专业。该专业的毕业生可获得与休闲体育、大众健身、体育旅游、体育赛事相关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最终成为户外运动教练、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者。下面,就让我们以最刺激的攀岩为例,近距离走进休闲体育的世界吧!
“峭壁芭蕾”――攀岩
2004年底,中国登山协会开办了攀岩中级教练培训班。培训班的开办传达了中国登山协会的雄心壮志――在中国推广普及登山、攀岩运动,提高中国登山、攀岩的技术水平。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和经济的腾飞,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里,人们对生命也有了新的理解,在运动形式的选择上,人们不再局限于传统,开始把目光移向广阔的大自然,开始关注攀岩运动,攀岩教练也成了这些人不可或缺的陪伴。
男士可以通过攀岩一展阳刚之气,女士则可以通过攀岩锻炼肌肉,完善身体协调能力,以达到减肥瘦身的目的,而攀岩教练则可以为他们提供攀岩技巧和安全防护。
那么,想要成为一位攀岩教练,随时挑战新高度,应该学什么专业呢?答案就是休闲体育专业。
休闲体育专业重在培养掌握人文社科、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能从事休闲体育经营与管理、产品策划与设计、指导与推广工作的专门人才。
专业杂谈
主要课程:运动休闲管理学、运动健身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运动专项训练、运动休闲产业概论、休闲体育原理与方法、社区休闲体育规划与指导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休闲体育企业(如休闲度假村、健身休闲俱乐部、星级酒店康乐部、攀岩馆、户外与拓展训练机构、旅游公司等)、政府、公益机构(城市公共游憩空间、主题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活动与竞赛场所等)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学校推荐: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业科技学院、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等。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
在猴场乡民族中学里,射弩成为当地学校体育教学的必修内容,无论是苗族还是其他民族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射弩。和猴场乡民族中学类似,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民族中学里,瑶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陀螺已经成为学生的必修课。该校校长潘永超介绍说,在初一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中,有一半内容和打陀螺相关,学校里的所有老师每星期也要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安排一至两次的打陀螺训练。
我国是有着56个民族的大国。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其项目繁多、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正不断深入,其核心就是体育课程的改革。当全民健身运动渐成时尚之际,首先热起来的是各项运动的教练,但接着更热的将是相应的教学人才。
专业杂谈
专业介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受到相关的技术、技能的基本训练。
主要课程:民族传统体育概论、中国武术史、中国文化概论、武术理论基础、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学基础、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心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