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精神教育

劳动精神教育

时间:2023-07-04 17:09: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精神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精神教育

第1篇

Abstract: Our school is a only multidisciplinary regular higher university taking oil and petrochemical as characteristic,in the northwest region,and takes petroleum spirit education as the co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tries to cultivat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ersonnels with the concept“study oil,love oil,dedicated to oil”. This paper taking petroleum spirit education as the basic point,expounded briefly connotation of petrochemical spirit education and its specific mode,and discussed preliminarily the theory of petrochemical spirit education in our school.

关键词: 石油精神教育;石油精神教育机制模式;构建

Key words: petroleum spirit education;petroleum spirit education mechanism model;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19-02

1石油精神教育的内涵

石油精神是我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也是我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体支柱,它主要包括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两个内容。其中,铁人精神是指在本世纪60年代初大庆石油会战时,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广大职工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忘我拼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老黄牛精神”。而大庆精神简而言之是指“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其本质内涵主要体现以下四种精神品质:一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二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三是讲究科学、“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四是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依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我校将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共同组成石油精神,并且使其成为我校强而有力的“软件”文化力,支撑着我校精神文化的面貌。

依据我校多年石油精神教育的实际,我们可以将其概述如下:石油精神教育是指学校教师以“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为理论基础,以课堂、主体班会、文艺汇演、校园网宣传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持续不断的“灌输”,最终,使之内化于心,在学生心理形成具有鲜明石油石化特色的行为习惯的育人过程。

2石油精神教育机制的构建

2.1 从纵向来看,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石油精神教育多年不断线,这是我校石油精神教育的长期特色一方面,从我校的发展历程看,我校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学院阶段。我校于1980年恢复学院,当时办学条件异常艰难,师资力量薄弱,当时部分学生并不认同学校的发展,学院领导和老师深入学生中,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给他们讲石油工人“三老四严”的优良传统,讲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鼓励同学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努力拼搏,并且使同学们逐步树立起“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优良品质。第二阶段是学校划转为陕西省主管阶段。2000年,我校被划为陕西省主管,学校在办学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出现了如何发展的方向问题。经过几轮讨论和研究,学校上下一致认为,坚持石油办学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坚持以石油精神为我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主流方向。学校在结合“两课”教学和《石油工业概论》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现实的石油精神教育。

另一方面,从学生的学制来看,我校石油精神教育坚持四年不断线。其间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中突出石油精神教育。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学校领导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因此,学校在新生军训和入学教育工作中狠抓石油精神教育,让学生一入校门就了解并逐渐理解石油精神。一方面,学校以军事训练为载体,以培养和提高良好品质为重点,将石油精神“三老四严”、“努力拼搏”、“艰苦奋斗”、“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等优良精神品质渗透到军训中,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纪律观念、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如在军训中,将石油主干专业所在的连队命名为“铁人连”,并且积极组织学生在“铁人”塑像面前缅怀“铁人”的先进事迹,用“铁人”精神鼓舞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刻苦训练,立志成才。另一方面,学校在入学教育中以班会和讲座等形式向学生灌输石油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和讨论中明白石油精神的实际内涵,并且深化对石油精神的理解。如2004年,我校在全国高校中首家将“铁人”塑像矗立在校园中,使“铁人”精神成为我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深入开展以成才观、学习观、事业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素材,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第二阶段是在二、三年级时进一步深化和内化石油精神。在认识和理解石油精神的基础上,学校和院系加强对学生的石油精神教育,并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校和院系以深化石油精神为出发点,积极调动一切可行的办法加强石油精神教育。如举行“石油精神”主题班会等活动,使学生把握石油精神的实际。第四阶段是坚持学生就业教育和石油精神教育相结合。在石油精神教育的长期熏陶下,绝大多数学生树立起“学石油、爱石油、献身石油”的思想,学校通过就业教育积极鼓励毕业生到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石油单位去,扎根基层,勇于开拓,用自己在校学到的专业知识服务我国石油石化事业。为此,我校毕业生积极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2004年到2007年四年间毕业生就业行业和地区的统计资料表明,石油石化行业占50%左右,而奔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2005届为45%,2006届为68%。

2.2 从纵向来看,我校石油精神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我校石油精神教育的现实特色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和基础,反过来,科学的理论指导社会实践的有效进行。因此,理论和实践只有有效地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功效。我校石油精神教育遵循了认识论的精髓,在实际活动中,我们将石油精神理论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最大程度地挖掘了石油精神的内涵和实际效果。

从理论上看,我校认为,石油精神的理论学习是整个石油精神教育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石油精神理论,才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因此,我校在石油精神教育过程中尤其注重理论学习,并将石油精神理论学习摆在整个石油精神教育的首要地位。其具体操作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充分发挥“两课”和《石油工业概论》课程的独特优势,对学生进行石油行业的正面教育。②聘请全国高校知名学者和石油单位领导以学术报告或讲座的形式来我校进行现场演说,以提高学生对石油精神的正面认识。③以晚会或辩论赛等方式紧紧围绕“石油精神”主题开展一系列紧张而又激烈的校园文化活动,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石油精神的正确理解。④由学校和各院系领导就“石油精神”专题展开一系列讲座,以加强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识。⑤以主题班会的方式,由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石油精神的实际内涵,并且要求学生写出深刻的心得体会,以提升学生对石油精神的认识。

从实践上看,我校先后同大庆油田、长庆石油勘探局、长庆石油分公司等数十家单位合作,建立了一批以石油传统教育和科学教育为内容的素质教育基地。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延安精神,每年派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学生干部深入大庆、辽河、长庆等油田企业,与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现场学习石油精神等,参观“铁人”博物馆,学习“铁人”事迹,并与“铁人”生前所在的1205钻井队红旗党支部座谈交流学习“铁人”精神经验,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石油精神教育。另外,我校还专门组织学生到长庆、吐哈、塔里木等油田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眼目睹油田职工在艰苦条件下艰辛创业、忘我工作的情况,了解新老校友的创业精神和成长历程,使其深受石油精神教育。

综上所述,我校石油精神教育机制模式以纵横方向为两条主线,以点带面,以面带体,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工作机制。从纵向来看,石油精神教育坚持常年教育和四年不断线教育相结合;从横向看,石油精神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体来说,石油精神教育作为我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灵魂,是一个系统的长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模式。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特色与启示

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是育人教育,是贯穿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今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因其鲜明特色和显著效果而颇具影响。考察和分析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特色,对于更好地开展我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提升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基本内容

韩国在近代从殖民属国到独立国家的过程中一直比较重视国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状态问题,尤其关注学校国民精神的教化和培育。1948年,韩国颁布了体现国民精神建设目标的教育法,提出社会科教育的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培养道义、责任感、公民意识及合作精神;教育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与现状、培养国民精神、独立自主精神与国际合作精神”。这一目标,首次勾画了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基本内容的轮廓。此后,伴随着韩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变迁与教育改革,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理念逐渐增强,其内容也逐步丰富。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的7次课程改革,包括个体生活礼仪、道德品质、国家意识以及社会规范在内的国民精神教育,成为当今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韩国政府提出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中心目标是培育“主导21世纪世界化、信息化时代的自律而又有创意的主体韩国人”,即培养熟悉基本生活习惯、礼仪和道德规范,具备合理判断和解决道德与法律问题的能力,具备正确的市民意识、国家和民主意识、世界和平与人类共赢意识,具有实践理想的道德趋向的现代韩国国民。这样的中心目标,实际上确立了韩国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方向与基本内容。学生是国民中的精英分子,学校是国民精神教育的思想熔炉。围绕着现时代的人才培养目标,韩国学校侧重从历史文化、道德传统和生活习俗等几个方面构建了国民精神教育的丰富内容。

1.历史文化教育

韩国文化隶属于东亚文化圈,与作为其近邻的中国文化、日本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长期的历史文化交流中,韩国文化从中国的儒家文化中获益颇多。面临着21世纪的文化竞争,已经成功实现了经济现代化的韩国对保存自身历史文化特色相当重视。在一定意义上说,韩国人把历史文化看作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和更值得护佑的精神珍馐。从近些年发生的韩国对“端年节”、“中医”等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抢注”的事件,也不难看出韩国对历史文化的极端重视和强烈的占有心态。

作为文化传播的集中营,韩国学校教育承担了“保护历史、传续文化”的神圣使命,对历史文化教育予以特别关注。学校除了在其常规课程设置中普遍地开设了占比例很高的与历史文化有关的科目外,还在各门课程的组织教学中尽可能地渗透韩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等教育元素。从内容上看,韩国学校的历史文化教育除了对韩国形成发展史、韩文化史、韩民族遭受侵略的苦难史以及抵御外侵的不屈抗争史进行大量教育外,更侧重简单历史文化知识传授之外的历史精神和文化意识的培育,尤其是渗透民族自强心、自信心、复兴意志教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教育的途径除了知识灌输,更多的是自然熏陶、参观访问和实践教育。学校在校园的走廊、教室、宿舍和办公场所悬挂人物、书法、绘画等历史文化艺术作品,还经常组织学生参观历史文化博物馆、历史文化故居、遗迹等,通过这种名实结合的历史文化教育,学校着力唤醒学生对韩国历史和文化的记忆,培育学生的文化情怀和历史意识,尤其增强了学生对家园、祖国和民族等身份符号的情感接受和理性认同。

2.道德传统教育

道德教育是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一大特色,它既是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韩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韩国颁布的《国民教育》提出,韩民族的德育表现为自主性、公益性、协同性、勤勉性、奉献性、效率性。在这德育“六性”中,自主性指民族自立精神,重塑民族之魂,弘扬民族传统;公益性指尊重集体利益和秩序;协同性指互助合作精神和团结互爱精神;勤勉性指正直和诚实的劳动态度;奉献性指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效率性指合理、主动的创造。可以看出,这些德育要求在具体内容上都与国民精神有关。

不少人认为,韩国是今天世界上儒家传统保留得最好最完整的国家,也是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典型。如果就当今韩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模式、特色和主体结构看,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儒家思想是韩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讲究为人之德,注重人身修为。儒家的传统道德从古代三国时起就成为韩国“太学”的道德教育的依本,尽管经历时代变化,儒家伦理至今仍是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主体脉系。古代韩国学校曾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德伦理纲常,作为个人修为和安国立命的目标。今天,韩国学校的国民精神教育承袭和发扬了注重道德精神历练、强调培养道德人格和精神品质的传统,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韩国学校道德课程把培育现代有道德公民的目标,渗透和结合到学校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内,制定了层级分明、循序渐进的现代道德课程教育教学体系,采用铺天盖地、无处不在的道德教化,使学生们接受浓厚的道德熏陶和国民精神感染。

当然,随着时代的变革,韩国学校的道德传统教育并非一成不变地照搬了过去的封建道统的说教内容和方式,而是结合着时代要求灵活地把传统道德精华化身在现代道德理念中。

3.生活习俗教育

生活习俗是反映个体精神面貌的标志,也是国民精神教育从社会个体抓起的基本突破口。韩国教育界普遍认为,要培育文明、健康、积极、进取、有创造力和道德心的现代国民,必须重视社会个体的生活习俗教育。因此,韩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个人生活习俗教育,努力将社会生活中移风易俗的精神及做法延伸到学校教育中来,从寻找校园文化和社会风俗的结合点上来调节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习惯,为塑造儒雅温文的礼风、培育文明国民奠基。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内容就是礼仪教育和节俭奉献教育。

韩民族承袭了儒家“重礼”的优秀传统,非常重视礼仪。不少韩国人认为,礼仪是为人之基本,只有学会礼仪,才能很好地做人做事。在礼仪教育方面,韩国学校开设的课程包括了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以及国家生活多方面的礼仪内容。学生从上学之初就开始接受礼仪教育,一般是从最基本的生活礼节习惯开始,如在家、在校怎样表敬守礼,参加社会活动该持有何种礼仪等,一直到社会生活中的各项礼节习惯。这些礼仪习惯往往在经过长期的教化后,能够很自然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交往实践中得到巩固和体现。

在节俭奉献教育方面,韩国人崇尚勤俭节约,讲求利用,提倡利己利他双向并举,要求在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奉献他人。不少学校都设有“Anabada”组织,号召学生对日常生活用品进产“节约、分享、交换(使用)和再利用”。该组织还定期举行活动,参与者会把自己不用的旧物低价卖出,购买别人的旧商品,交换过程中所有钱物节余都捐献给社会福利部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校在学生中有效地普及和提高了勤谨、节俭的观念和共,享、奉献的意识。

二、主要特色

长期以来,韩国学校在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方面善于发掘和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国情和社情的有效途径,在总体思路、建设布局和实践途径上,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1.依托强势的道德教育塑造学生的精神品质

韩国现代化的过程不仅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韩国人的现代化的过程。从20世纪60年以开始,韩国为传承儒教,就正式把儒教的道德伦理列入大、中、小学的教育科目,要求学生学习孔子、孟子、荀子等中国古代著名儒学思想家的理论,接受“尊重人的生命与价值,诚敬修养”以及“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儒家思想的教育。在现代化过程中,韩国政府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多次对教育科目进行过调整和改革,不断结合着国情要求调整学校道德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提高道德教育的力度和分量。按照国家政府的要求,韩国学校也把培养韩国学生的国民意识、思想观念和价值理性确立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向,把道德精神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要务,把道德养成视为学生教育的中心。

在韩国,从小学开始就普及了附着于学校道德教育之中又凸显在学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所有环节内的国民精神教育。普遍开始的学校道德课名称和重点不同,大体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及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国家民主生活”四部分组成,其教育重点是教育学生学习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基本生活习惯、社交礼仪、道德规范,养成健康的公民道德性,培育礼仪、秩序和共同体意识。“个人生活”部分包括尊重生命、诚实守信、实践意志、自主节制等要素,强调“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家庭近邻及学校生活”部分包括敬爱他人、家校礼节、爱家爱校等要素,强调“孝道、礼貌、和睦、协同”;“社会生活”部分包括社会秩序、扶助协作、公益公正、民主秩序等要素,强调“宽容、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律己、正义、环境和共同体意识”;“国家民主生活”部分包括热爱祖国、热爱民族、团结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等要素,强调“三爱”,即爱国家(忠诚)、爱民族(继承传统文化)、爱人类,提倡关注“国家、民族、安保、和平统一、人类发展等”。从总体上看,这些课程的内容侧重“善、爱、和、礼、孝”等基本人格价值和社会理念的普及,同时也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和人”等概念关系的理顺。

按照这样的教育内容设定的课程,不仅在数量上比其他任何人文教育科目都占有优势,而且在质量上通过“链条式”的承接模式,把作为韩国国民所应培训的内容渗透到了对学生日常生活习惯、礼仪、公德和理想教育之中。尽管各不同年龄段和学习期的道德课内容不尽相同,国民精神却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这样,以压倒式的强势道德教育所营建的学校国民精神教育模式,就成为韩国道德教育的一大特色。一般而言,在完成了从小学到大学的伦理道德教育后,青年人就基本能够为培育努力奋发的生活态度、勤谨奋斗的立业精神和顺应民族国家要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奠定比较扎实的基础。

2.建设牢固的国民精神教育维系体系

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之所以开展的持续而有特色,与其牢固的支撑和维系体系有密切关系。从学校国民精神建设的外围布局上看,支撑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两根支柱,一是文化传统,二是现实政治。

就文化传统而言,韩国政府和社会在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政策和制度的带动下,已经养成了一种团结一致、全民性的“文化家私”情结。近年来,韩国对其以儒家为代表的所谓民族文化进行保护和建设的力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很有影响,不少韩国学者自己都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韩国国民精神教育的魅力就是特别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儒家思想的传延。韩国处于亚洲文化圈内,将来自中、日及周边诸国的文化集纳糅合而自成体系的韩国儒家理论,对韩国社会民众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韩国旨在进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当然,儒家文化原本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也有浓厚的专制思想、等级观念、门第意识等腐朽成分。韩国政府和社会尽力克服上述消极成分,大力提倡儒家文化中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耐劳、坚韧拼搏等优秀思想品质,使韩国国民精神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扬弃、科学继承和发展。

从现实政治来看,从早期受统治和压迫中形成的“殖民地抗争意识”,在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韩国政治变迁中,不仅没有因为现代化的进程而消弱,反而在韩国民主式的威权政治下得到助长和增强,这种意识在国民精神中的一个反映,就是社会道德结构中的民族意识和精神自立的成分,无疑与社会政治及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并深受其影响。实际上,从历史上的韩国教育改革中政府对道德课程的目标调整可以看出,韩国国民精神教育在从内容思路到普及实施的所有环节中,都渗透了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尤其与政府所倡导的现代自由民主意识、爱国安保统一等价值结合在一起。当然,尽管韩国的道德课服务于政治,而且被融人到了社会思想、政治道德等社会教育与公民教育的全过程,但它并不“唯政治化”,在其具体实施上却是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多元教化途径的。

3.推行理实结合、知行并举的效度化教育模式

韩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采用的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受教育对象知与行并举的效度教育模式。

学校在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时首先清晰地标志了受教育对象的定位:学生不是被当作只承担“聆听教诲”任务的单向度的静态对象,而是从一开始就被认定为会承担“爱家、建国、服务社会”使命的具有特定发展目标的活生生的人。因而,对这样的对象进行国民精神教育,就是要通过外在教育和内在教育、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打造和培养出富有“和顺、正义、奋进”的社会精神与民族性格,能够积极对应社会惯例及其规则的责任者。由此,国民精神教育无论在什么维度上说都不应该是纯粹的理论教育,而应当是“丰富的理论+活生生的实践”的教育。在此模式下培育出来的合格国民,也不应当仅是空头的道学理论家,而至少应当是国民精神的实践者。

为加强国民精神教育,韩国政府强调把“国民精神教育”寓于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因此,韩国学校秉承“笃知重行,圣见于行”的理念,从小学就特别重视学生的道德行为的水平和道德实践能力,强调从日常生活和行为细节中获得道德真知。在教学重点上,对义务教育阶段的低年级学生侧重道德习惯的养成,对高年级学生则增加了对道德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践履能力的培养。在大学阶段,则除了开设以更加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道德哲学与伦理知识为主的国民精神教学课程体系外,更增加了对反映学生道德心理、道德意识、道德观念、道德精神和道德行为的实践理性的监督与评估。这样,从小学到大学,韩国道德教育中“国民精神教育”内涵和程度逐级提高并逐渐理论化和体系化,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相互承接、逐级提升的梯级教育教学架构,使得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能够接受完整、顺畅和体系化的国民精神教育,成长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三、启示与借鉴

韩国与中国是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友好邻邦,两国间长期保持了互相学习、双向交流的友好关系。韩国在历史上曾从中国承袭了深厚的儒家文化传统,而它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加强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做法,对于当前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中国开展学校国民精神教育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启示之一:政府对学校国民精神教育应赋予足够的重视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历届政府都比较重视学校国民精神教育,不仅将其纳入到韩国教育和社会现代化的整体布局中加以建设,而且通过强有力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加以保障。韩国政府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坚持“教育先行”的思路,始终牢牢抓住对青少年的教育主动权,把国民精神教育和道德教化放在社会建设最为突出的位置上,从政府投入到管理机制进行倾斜式重点保障。仅以前几年的第7次教改为例,政府投入50亿韩元,历时3年,广泛征求包括专家、教师、学生家长、教育管理部门以及社会大众14322人的意见,召开282次各种类型的协议会、讲座会、听证会和1794名委员参加的179次教育课程审议会,最后确定了培养国民精神教育的目标和人才培育的方向。在中国,由于建设市场经济过程中市场化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政府在社会精神文明和公民道德建设上面临着多元冲击和挑战,呈现出指导性不强、措施不利的缺陷,故此,政府极有必要增强对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指导意识,提升政府计划和管理在精神教育上的导向功能和保障作用。

启示之二:建立健全“学校+社会+家庭”的联合教育格局

韩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致力于建设完善和美的道德社会,致力于发展全民性的文明、和谐、谦恭的人际交往伦理和道德规范。学校的国民精神教育以培育合格国民为目标,与社会道德教育密切结合在一起。对于学生而言,学校是走人社会的桥头堡,家庭是联系社会的大本营。在中国社会逐步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家庭、社会和学校所承载的国民精神教化的功能只有相互衔接、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和保持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因此,要牢固地构筑起国民精神教育点、线和面相互支撑、联结的立体教育架构,搭建以学生个体为圆心,逐渐扩展到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放射型教育格局,使学生个体的生活坐标与集体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结合并衔接起来,形成完整的国民精神教育循环圈和联结链。

启示之三:适时更新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

针对经济全球化症候的影响,尤其是全球化给传统文化和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韩国教育改革力图实现“挑战—应战”式创新,提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在价值观念混乱和德行遭到肢解的现代社会建立和发展美好的社会。随着社会发展,社会需要更加多样化的道德规范,因此,越来越多的韩国中小学都根据时代变化,不断更新和调整着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而大学也都普遍增设了各种各样的新型道德伦理文化课程,力图使教育内容与社会要求同步,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吻合。对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正在实现现代化的中国非但不能避免,而且要比其它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承担更多更大的挑战。要应对挑战,化解道德体系瓦解的危机,一个必然的路径就是要对传统的国民精神教育内容进行革新,对传统道德和文化内涵进行时代性重构,建立现代性的国民精神教育内容体系。这不但是当前中国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基础,而且应该是进行人的现代化建设的着力点。

启示之四:积极创新国民精神教育的思路和途径

在开展学校国民精神教育的具体思路和途径方面,韩国学校的做法中有三点颇值得借鉴:

第一,按照受教育者的道德人格成长规律,特别是思维发展规律来设置课程,从小学到大学依次侧重基本生活习惯的养成、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判断能力的提升和道德实践能力的巩固等不同的梯级和重点,逐步培育学生的国民精神认知能力和践履能力,实现由“知”到“行”的及时有效转化。

第3篇

[关键词]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教育;实践教学

一、绪论

经济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的新型高素质劳动者。现代企业对用人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专业能力以外更提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主要表现为:①在个人基本素质方面,企业希望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②基本职业技能方面,要求学生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③职业精神方面,用人单位尤其希望学生能够吃苦耐劳,具有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学习精神和合作精神。本文着力探寻在以专业课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的途径,发扬专业课的实用性特色,快速提升我校学生的职业素养。

没有精神的教育是空心教育。国内普遍缺乏职业精神教育,一般在政治课、德育课中略有触及,缺乏针对不同专业特点的个性化职业教育:而用人单位特别渴望他们招聘的学生是经过职业化员工培养和训练的新人。因此,这种供需双方的愿望“断层”就必须通过专业课对专业精神和职业精神的打造来弥补。

对职业精神教育的研究,过去普遍是通过行业分类进行,如教师的、会计的,等等,这种方法往往造成教育的“碎片化”。另外,对职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往往是企业界重视得比学术界多,因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现职员的职业精神好坏会直接影响其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员工的奋斗。奋发向上积极有为的员工精神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是衡量员工的品质和素质水平的重要标准。松下幸之助早在1937年就明确提出要打造“松下精神”,即产业报国的精神、光明正大的精神、和亲一致的精神、奋斗向上的精神、礼节谦让的精神、适应形势的精神、感恩报德的精神。无疑,“松下精神”为松下公司成长为世界级企业起到了“催化剂”和“发动机”的积极作用。

任何一个企业在“选材”时,除了关注其专业水平外,还会把眼光重点放到关注“材料”的内在质地上,那就是大学生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现在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是:缺乏有职业精神的员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职业精神。而向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在这方面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培养机制。在我国固然存在大学教育在专业训练方面的差距,即经过几年的培养,大学生在专业认知、专业眼光、专业能力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精神层面更是多样纷呈。大学生要想成功,除了要赢得专业水平的竞争外,更要在精神水准上一决高下。职业精神的充分体现,实际上已成为大学生获得职业成功的“秘密武器”。

二、专业课教学中培育职业精神的方法探寻

(1)专业课教学中要有职业精神教育的内容设计,并要与学生需求相契合。

职业精神是指人们在从事具体职业时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是对职业的价值观和态度,具有专业性、个体性和倡导性。职业精神是对职业人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职业精神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动力,能够支持职业人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专业课除了要给学生必要的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打造“专业精神”。专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一个子集,其内涵包括:①对所从事专业心怀敬畏与虔诚;②对专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激情与不可遏止的冲动;③对专业具有持之以恒的执著和忘我的献身精神:④对专业有高度的自信,并具有与专业相关的渊博知识和精湛修养。我们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至少要包括专业精神教育的内容模块。对学生持久稳定的兴趣有必要做充分的和长足的了解。针对学生“拿到学位一年后和五年后,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的调查答案中,有几项因素在五年间出现了跳跃,其中包括: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追求个人兴趣、参与社区活动。这意味着学生在工作后的几年之中,对兴趣、家庭、社区、社会的重视程度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学生的眼光会逐步放开放宽,将从小自我逐渐移至自我之外的大天地。即便进入职场,“专业”工作者们也不会舍弃精神的追求,对通用电气(GE)中国公司的一项内部调查就充分反映出员工志愿者项目的价值:64%的员工认为参与志愿者活动提高了工作满意度,85%的员工认为GE在志愿者服务方面所作的承诺和努力确实提升了GE在市场上的品牌价值。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我们职业后备军将来的职业圈和生活圈必然发生交集,这些都是构成员工精神需求的主要内容。而兴趣和精神需要呈现不同的境界,用先辈的话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也发现,精神展现的平台除了职业之外,还有家庭、社区、社会,但无论怎样,只有职业是到达精神彼岸唯一的工具。因此,我们在制定职业精神教育体系的时候,一定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立足开阔,不能仅仅局限于专业、学校,而要尽量把社会的、社区的、乃至家庭的因素都考虑进去。

(2)专业课教学中要有职业精神实践时间,可采用打包组建学生社团方式。

职业精神教育单靠说教是培育不出来的,我们要打造出职业精神实践平台,让专业课教育中的实践教学可以共享这个平台。最快捷的建立平台模式就是所有的专业课打包组建共享的学生社团。这个社团应当是“准企业”,一切都要像企业尤其是优秀企业那样操作。

“公司”(带引号的公司指社团,下同)可以开展许多活动,常见的有“员工”培训、团队建设、文化建设等。当然还有一些新事物——比如“员工”志愿者项目,即“公司”有组织、有计划地鼓励“员工”自愿承担志愿者工作,为公益组织和社区提供义务服务。这样的形式可以很好地与“员工”的兴趣、家庭,甚至员工所在的社区紧密结合,有效释放员工的精神诉求,从而将公司从一架冷冰冰的巨型机器变为温情脉脉的大家庭,拉近公司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距离,对内提高团队凝聚力,对外提高形象,一举两得。

打造知名社团的设计和组织需要有一些经验和技巧,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感、自愿性、成就感和满意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有激情地投入进来,并在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改善对社团的认同度。组织职业精神教育实践平台并不轻松,组织方需要协调人力资源、文化、工会、党团群等各方面的关系,避免跌入误区。常见的误区有两个:一是形式主义,为扩大影响而组织活动,而并非真正做什么对社会有益的事情。这种心态设计出来的项目通常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社团成员一律参与,不管是不是出于真心和自愿。久而久之,社团成员就不愿意再参与,组织就会瘫痪;是规定动作过多,抹杀个人兴趣。社团的目的之一是满足学生服务社会的需求,因此,项目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学生想要做什么、学生想要为谁服务。不理会这些,只顾盲目组织、下派任务、要求社团完成规定动作,比如组织一起到郊外植树,一起去养老院慰问老人,一起去农民工子弟学校看望农民工子女等。其实,有的学生对这些并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很难真正投入,效果自然也会大打折扣。组织者因为倡议得不到响应,也会兴趣索然,甚至心灰意冷。

总之,在新形势下,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加强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顺利完成从职校生到准职业人再到合格的职业人得转变,以此提高专业课程教学的特色势在必行。在专业课对于专业知识的教育基础上,与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并通过课程的教学让职业精神落地,内化于学生的心中,找到知识传授与精神培养双重结合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对专业课只要完成专业知识教育的观念突破,代之以专业课要形成专业知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的教育观和教学观;然后是对专业课在落实中的方法突破,找到在专业课建设和具体教学中对职业精神教育的明确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篇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kills;professional spirit;fusion means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5-0172-02

0 引言

药品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大多数制药企业仍然存在规模小、工艺落后、装备陈旧、能耗高、管理水平低的问题,企业的生产集中度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缺乏竞争力。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实质是职工职业化素质的竞争,即内在的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的竞争。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提高医药从业人员的动手和服务能力,“做良心药、放心药、管用的药”,促进社会用药安全和大众身体健康。

1 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关系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专业技术和能力,包含专业技能、心智技能和社会技能,是学生直接适应某一岗位,学会生存的基础。职业精神是一个人对待职业、对待自己、对待工作、对待社会的态度,蕴藏着所从事的职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和优良的职业道德等核心元素。二者有着共同基础――“职业”,立足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涵盖了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在工作中应具备的全局观念、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运用与创新依赖于职业精神,职业精神可为学生掌握职业技术提供动力支持,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职业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现状

由于职业院校办学时间不长,硬件设施、师资质量等方面有所欠缺,随着“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大实习实训课程的比例,注重学生岗位技能知识传授与训练,对职业精神教育属于“零敲碎打”,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专业性与实践性,加之社会、学生及家长的功利性倾向,形成了“重技能、轻素质”的教育现象,因此高职生工作中逐渐表现出缺乏责任感、频繁跳槽、怕苦怕累等现象,使得学生难以被企业认可、接纳,影响了个人的发展。

同时,不顾质量、弄虚作假的“毒胶囊”事件、“齐二药”事件,偷工减料造成的“欣弗”事件,怕苦受累的敬老院 “安眠药拌饭”事件等等,折射出职业精神的缺乏,损坏了企业的形象,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只有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精神境界,才能增强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注重职业技术技能提高的同时,注重培养劳动者的职业规范和职业精神,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的融合途径

3.1 建立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变“以就业为导向”为“以职业为导向、技能为核心、职业精神为基础”的办学理念,积极在思想上和制度上进行改革与创新,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规划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具体方式方法,并落实贯彻到学院发展的各个领域及全部过程,使二者达到互相渗透、自然结合,培养既有科学技术又有人文素养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飞速发展的现代经济。

3.2 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促进师资队伍的融合 教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主体,要懂“职业”。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提倡他们一起深入企业调研、锻炼和社会技术服务等,促进教师全面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了解行业;二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德高技强”的企业专家、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以企业真实案例教育学生,以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现身说法,用他们的职业情感、职业精神直接影响学生,既提高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又受到职业精神的感染和熏陶。

3.3 构建二者融合的课程体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教学贯穿了高职三年的学习生涯,是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

第一,构建科学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本院根据药品行业特点明确了“德高技强”的目标,围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细化人才培养规格,建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自选课程”职业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拓展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促进职业精神、人文素质的养成。将职业精神培育列入人才培养工作中,依靠学校团委、学生实习单位等部门,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职业精神进行评价,实施学分制考核,建立融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于一体的科学评价体系。

第二,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职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端。让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从入学第一天开始,与三年的高职学习生活同步。组织新生参观药品科技廊,以社会安全用药案例,感受药品精神,践行“为药品食品事业服务,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进行专业分析教育,举办系列 “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和准备从事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素质,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和职业理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专业技能课程中渗透职业精神教育。

①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融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给学生留有发挥潜能的空间。教学过程中,以职业发展为基础,重视学习方法的引导,创设职业模拟情境,鼓励学生自由、批判性的思考问题,重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强化“诚信、责任、安全”的药学教育,同时细化到具体岗位如分析检验岗位的“诚信、严谨、精细”精神、药学服务岗位的“诚心、责任心和爱心”精神、药品经营管理岗位的“懂药善管、诚信经营”的职业精神,融于专业教学目标、内容及考核中,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职业道德。

②以实践教学为手段,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精神。

实践教学具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强化职业技能的核心环节。实践教学从企业岗位群出发,分析职业能力,按照能力递增规律设计单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到顶岗实习的实训活动。按照企业生产车间或药学服务机构工作环境建设校内实训场地,或利用仿真软件模拟真实环境,引入企业工作流程、职业标准,让学生着统一工作服上岗,严格按照SOP操作,营造企业文化环境,给学生“上课如上班”的体验。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直接参与生产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真实职业,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意识、药品质量第一意识、责任意识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养成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提升职业精神。

3.4 校园生活的融合,形成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融合的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生活是学生职业精神养成的沃土,也是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之一。首先,建设自然、人文与职业融合的校园生活环境,设置企业文化长廊、药品知识长廊、中药西药文化体验区等,营造良好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其次,建设科技与职业精神相融的校园学术生活,举办各种专业教育专题讲座如“欣弗事件的启示”等等,鼓励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医药行业职业技能竞赛,“药品质量在我心中”等科技文化竞赛活动,以竞赛为引领,提高职业技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职业精神。最后,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主阵地作用,组织学生创办药学协会、心理健康协会等各种社团,举办企业家讲堂、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系列活动,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启迪思维,打造完善的职业素质,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

3.5 社会实践的融合,形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教育合力 走出课堂校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使职业技能得到训练提高,也是体验人生价值、养素养,培养职业精神的重要载体。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参观考察、劳务锻炼,参加社区药学服务义诊活动,引导他们贴近社会、服务社会、学会包容和合作,提高职业技能,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3.6 融合途径模型 高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教育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体系,涉及到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和社会实践等多个层面,共同构成融合教育的整体。融合模型如图1所示。

第5篇

(1)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和规章制度,纪律作风有些散漫。

(2)对工作生活条件方面要求过多,在工资待遇上斤斤计较。工作中怕苦怕累。

(3)容易在利益问题上将自己与企业对立起来,对企业的认同感太少。

(4)工作过程中缺乏整体、全局意识,协作精神不强,不大关心企业的事情。

(5)仅仅将自己的就业与职业定位在打工地位上,在操作规程和细节方面,不能自觉达标,缺乏质量意识或主人翁意识。

我们可能认为学生在校期间专业学习扎实,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教育不少,实习前的准备也较充分,那么是在哪些方面的教育出现了漏洞和薄弱环节呢?仔细分析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上述现象或情形,本人认为在中等职业教育的系统中可能缺少一项特殊的内容,那就是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的教育。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引进了资金,引进了技术,也引进了一些科学而先进的企业精神。在国内经济发达区域,高新技术企业、外资合资企业、民营集团企业到处林立,他们需要大批量的新型技术劳动力,为我们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他们对劳动者的要求管理,比内地企业严得多,规范得多。在这些严格规范的管理中体现出新型企业的企业精神,这些是学生一时还无法全面理解和接受的东西,这时他们与企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因此,有必要通过企业精神的教育来改善学生实习的有关状态,缩短他们与企业间的距离,让学生顺利完成实习,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何进行企业精神的教育呢?

一、讲明白学习企业精神的必要性

企业精神是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对企业现实状况准确的客观反映,企业精神是稳定性和动态性的统一,它是对企业现代生产意识、竞争意识、文明意识、道德意识及企业理想、思想面貌的提炼和概括。它会随着企业发展、技术提升及社会进步不断趋于完善,所以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企业精神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普遍掌握的信念,它还体现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特色和个性,在企业活动中发挥着统帅作用,因此它又有巨大的凝聚力。

企业精神是现代意识与企业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它往往是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的。企业精神又是企业内部员工群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对学生进行企业精神的教育能使他们与企业及员工产生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志状况和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企业精神的教育能深化学生对企业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的认同,提高他们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自觉性。任何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是通过企业精神来体现它的最高目标及员工所追求的先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共同理想,它就是企业的旗帜。学生学习企业精神能将个人理想同企业信念、企业荣誉联系在一起,有利于他们增强自我约束意识,提高修正个人行为的自觉性,主动关注企业前途,积极维护企业形象,养成企业主人翁的工作态度。

二、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知名企业的个案范例开展丰富生动的企业精神教育活动

任何一个企业在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时,必然向外传递和扩散着企业的宗旨和品质,企业的客户、合作伙伴,乃至自己的全体员工都会从不同角度感受到企业的一种内在精神和追求。不同的企业,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决定了他们的企业精神也各异,但纵观知名企业,如美国的可口可乐、耐克,日本的索尼、丰田,中国的 海尔、格兰士和万科等,他们著名的企业精神传递给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社会意识,企业文化,品牌精神等心理感受是令人震撼的。

因此开展企业精神的教育活动可以借鉴哈佛培训的个案教学法,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看得见,摸得着,而又耳目一新。

首先,在采集企业精神个案范例时,要注意资料的代表性和行业的个性特征。

企业精神通常是企业的服务理念、价值取向、品牌精神、管理思想等方面的体现。

如世界著名的英特尔公司(Intel)全部生产经营虽然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利润连年上升,但英特尔公司始终信奉“自己淘汰自己”企业理念,连续五代的CPU产品“Pentium”(奔腾)让人们真切的感受到创新是英特尔公司永久的活力,英特尔公司在创新中确定了六项准则:客户服务、员工满意、遵守纪律、质量至上、尝试风险、结果导向。这样的企业精神使英特尔公司立于商界不败之地。

德国汽车公司老大戴姆勒~奔驰公司,它的企业精神非常简明的用四个字来概括:“经久耐用”。它要求全体员工崇尚品牌质量,在企业的全部管理中所推崇的是品质管理,凡是奔驰车出厂后是修理少,误工少,只要定时保养,平时无需伺候,路上决无“抛锚”捣乱。奔驰对自己的产品十分有信心:“如果有人发现奔驰车因故障被修理车拖走,我们将赠你一万美金”这就是公司的广告用语,这句话成了奔驰公司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奔腾何以获得如此高品质呢?全部归功于公司的先进的管理思想和严格的管理制度:①重视人才素质,严格质量意识;②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严格工作制度;③把好质量关,严格检查制度。

中国海尔集团它以一语“真诚到永远”在世界享有盛名。它向全体用户承诺,只要是海尔的产品保证原材料质量优良,主机质量优良,款型设计美观,售后服务方便快捷。企业视消费者为上帝,视品牌、服务为生命、海尔的总裁曾经亲自参与了销毁八百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虽然使企业及员工都在利益上遭受了相当的损失,从而强制性地使所有员工都树立起诚信的理念。海尔已经走向世界,成为著名的跨国公司,“真诚到永远”成为海尔在欧美公司外国员工的口头禅。

西方国家每年都要花费相当的财力来进行企业精神的策划,很多企业还专门为此下达“白皮书”,中国企业近几年来也越来越重视,如澳柯玛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中国移动通信的“沟通从心开始”、利朗服饰公司的“简约而不简单”等,它们的企业精神在这简单的语句里体现得淋漓至尽。

其次,在企业精神个案范例的收集中还应注意内容的完整性和形式的多样性。

企业精神往往是通过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形象地表现出来,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是企业文化和品牌精神的折射,它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喜闻乐见,对学生有积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最后,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从多个渠道采集企业精神个案范例资料。为了开展好企业精神的教育活动,学校教务部门、学生实习就业指导部门、任课老师及实习学生都要参与资料收集活动。我们可以从报刊杂志、书籍中收集文字资料,也可以从本地区优秀企业中获得第一手资料,还可以通过学生实习基地企业采集资料。

三、企业精神教育活动步骤或阶段的建议

根据学生学习阶段划分的特点,可以将企业精神教育活动分成三个步骤或阶段。

1.在校学习期间的企业精神的前期教育

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时间集中,因此建议将企业精神的教育内容插入到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的课程中进行,并且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拟写教学提纲。

2.学生实习阶段企业精神教育活动的落实方法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要将收集企业精神资料的要求纳入学生社会调查的内容范围。学生在实习期间,应书写企业精神方面的学习收获和心得。

3.毕业时的企业精神教育活动的经验交流

第6篇

1、加大养成教育力度。各中队要认真贯彻《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检查监督,提高值日、值周质量,严格执行流动红旗竞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重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做到形式庄重,主题鲜明,要让雄壮的国歌震撼学生的心灵。进行基本道德观念、道德知识和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注重养成,注重体验;大力加强基本道德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在爱国守法、诚实守信、文明礼貌、遵守秩序、保护环境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2、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和荣辱观教育。各中队要结合各种节日,如教师节、国庆节等,开展知荣辱、树新风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读书活动等宣传教育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穿于队员思想道德建设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民族精神教育和荣辱观教育长效机制,营造民族精神教育和荣辱观教育的良好氛围。

3、不断深化诚信教育。各中队要将诚信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广泛开展创建诚信校园、培育诚信师生活动,以诚信教育、诚信管理、诚信服务为出发点,以诚信行为、诚信制度、诚信文化为着眼点,紧紧抓住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制度建设等关键环节,使学生诚实学习,诚实做人,在校园内营造以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师生诚信素养。

4、扎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各中队要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研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尤其要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特殊家庭等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丰富队员体验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1、在队员中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体验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全面提高队员的素质。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大队与中队积极开展手抄报、黑板大赛及各类征文等比赛活动。各年级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本中队开展各类有意义的活动,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2、开展变废为宝、爱心助学捐献活动。各中队要号召队员们发扬勤俭节约、变废为宝、奉献爱心、助人为乐的精神,把自己的零用钱及变卖废弃物的钱捐到学校的扶贫基金。以此培养队员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又使队员养成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好品质。

3、要努力探索少先队的工作方法,引导少年儿童在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发挥其他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如在寒暑假及大假在校外基地,开展少先队员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劳动艰辛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4、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动促行动。以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建队日、重阳节、等各种节日为教育契机,通过举行队活动、出板报、国旗下讲话、观看电视节目、慰问老人、新队员入队仪式等活动,把爱国家、爱社会、爱家乡、爱家庭、爱师长、爱队、诚实守信的教育,作为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常规内容,落实到每一名队员的具体学习、生活和行动中。

三、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各项制度

1、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辅导员要增强读书活动的自觉性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思想,确立正确的儿童观、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重视运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工作,注重开展少先队科研活动,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学习讨论、经验交流,以达到科研兴队的目的。

2、加强少先队阵地建设。精心布置队角及班级环境,使队角、板报等成为教育、激发广大队员的重要阵地。切实加强鼓号队的训练和管理,注重新队员的培养和衔接工作,组建一支高标准,高质量的鼓号队。

3、加强队干部培养。训练一支工作得力的小干部队伍,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在大队中实行大队委员竞争上岗的机制。

四、各月份活动安排如下:

九月份:

1、制定本学期大、中队计划。

2、安排好师生值周工作,进行红领巾值周岗培训。

3、进行《小学生守则》的学习培训。

4、各中队布置好教室,并出好一期主题鲜明、图文并茂的新学期黑板报。

5、开展师生情教育活动正式启动。

十月份:

1、金色十月爱校卫生大行动。

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庆祝国庆节合唱比赛。

3、辅导员暨班主任工作培训。

4、开展变废为宝、爱心助学捐献活动。

十一月份:

1、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检查活动。

2、学生交通消防安全知识宣传及法制教育专项活动。

3、召开大、中队干部总结半学期的活动情况。

十二月份:

1、学习方法教育活动。

2、各中队结合元旦开展主题队会,并出好一期主题板报。

3、启动期末复习动员活动。

一月份:

1、做好少先队工作总结。

2、全校庆祝元旦活动。

3、开展优秀中队德育标兵、 优秀少先队员等各项评比活动。

4、少先队工作总结评比工作收尾。

第7篇

【关键词】高职 人文素质教育 对策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院校毕业后的学生职业生活蕴涵了信仰、价值、态度和人性等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是高素质劳动者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高等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人文教育。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 必须高度认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切教育的本有之义,是一切教育的共同本质和基础,丢掉了这个根本,就失去了教育的骨血,就是残缺的、无灵魂的、失败的教育。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技能和技术的更新速度加快,对人的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职业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针对职业岗位,扩展到劳动者的整个职业生涯。当代职业技术教育更加重视人文精神和人的综合素质。我国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势影响,在高职学院中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高职学生主要来自于普通高考后的第三批录取生和职高生、中专生及技校学生,他们的文化知识、思想素质、心理能力相对都比较弱。一些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思想认识水平低,心理脆弱,公德意识低下,每每遇到困难或挫折,便不知所措,甚至走向极端。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加强人文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是十分必要的。

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办学特色就是要培养更多真正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工作中能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适应强”。因此,高职教育要真正办出特色,核心在“育人”,其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这也正是进行人文教育的灵魂所在。

加强人文素质教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学生提高境界、升华人格、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点、调动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努力成为“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的公民”,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2 必须明确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这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一步推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素质,转化为精神,进一步净化和升华学生的精神境界,不断培养高尚的价格和健康的心理。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他们更多地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族兴衰,关注他人的感受,从而增强对国家、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

3 充分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可行性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做人的教育,是培养精神品质,奠定学生从事社会工作、承担社会角色,特别是职业角色的重要基础。具体地讲就是一个人要做到“四个正确对待”。一是正确对待自然,认识到人是生活在自然中的,人类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也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二是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所提倡的,即“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三是正确对待他人,要善于理解别人,尊重别人,即我国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和而不同”的处世原则;四是正确对待自己,许多学生有心理障碍,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有的人遇到了挫折就气馁,就自暴自弃,甚至走上绝路,有的人不能正确地对待荣誉、获得了荣誉,有了地位就忘乎所以,结果因此而犯错误。

4 如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一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即通识教育。就是每个学生,不管他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必须接受教育,综合起来就是语文、文化艺术、历史、哲学、伦理、自然、自我认识。但由于高职学院的学制短,因此,只能抓住其中一些核心领域,如语言文化、历史、伦理等领域,开设一些主要的课程。

二是要在专业教育即技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认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技术与人的关系,克服技术至上的观点,提倡技术中的人文,懂得技术中的人文精神,懂得技术是便民服务的。在技术服务中要渗透对人的关怀。

三是在实践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教育。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些专业实践课程更是职业人文教育的极佳场所。在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双中心”模式、“生活体验”模式、“学工交替”模式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四是提高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职业人文精神与教师的经历和学识密切相关,高等职业院校加强职业人文教育,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建设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五是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和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不断优化、美化、绿化、亮化校园环境,通过开展知识讲座,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墙报等,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文化氛围,让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第8篇

关键词:市场经济;财富伦理;财富精神

中图分类号:F0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01

一、财富伦理建设是解决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伦理困境的科学路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富伦理困境方面。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价值观的迷失以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财富伦理困境,财富伦理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马克斯・韦伯在对财富伦理做出分析时指出,当人们普遍能心怀感激与敬畏地对待财富,用正当合理的手段创造财富,以有利于社会的方式使用财富时,一个社会才会具有与现代文明相称的财富伦理水平,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才成为可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们正确道德价值观的支撑。财富的创造、分配、交换、消费过程同样离不开伦理道德的指导,应当赋予财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以伦理的内容,才能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这也是解决财富伦理问题的必然要求。健康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有坚实的道德基础,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伦理问题的解决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了道德基础,解决财富伦理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伦理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伦理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塑造财富精神

财富精神的重要性,北京科技大学赵晓教授指出,中国人必须从对于财富的数量追求转向对于财富品质的追求,必须重新塑造中国人的人格。寻找、探索一种支持中国市场经济的精神,找到中国企业家应具有的灵魂,找到使中国企业成长壮大不断涌流的精神源泉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抑制人贪图享受的本能冲动,造就一种将劳动和事业当作人生目的的全新的工作态度。这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其意义比资本原始积累更为重大。目前,财富精神尚未被多数人所认识,更谈不上坚持与发扬光大。财富精神的缺失必然导致错误的财富观,那就是不择手段攫取财富,然后尽情挥霍,醉生梦死。这将破坏一个社会存在的基石、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塑造财富精神的措施

财富精神是人们对待财富的精神品格,是人们根据财富的本质要求从事财富创造、财富分配、财富交换和财富消费活动的内在推动力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伦理困境依然存在。面对市场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当获利、分配不公、诚信缺失和奢侈消费等不良现象,塑造财富精神势在必行。成功塑造财富精神,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那么,应当如何塑造财富精神,可从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明确财富伦理的本质和财富的意义。财富伦理的本质体现为一种人类精神,是仁义、公正、诚信、节俭的精神。明确了财富伦理的本质,我们就应当按照财富伦理的本质要求去塑造诸如仁义、公正、诚信、节俭的精神。财富的创造、分配、交换、消费过程都离不开财富精神的指导。塑造财富精神,是财富伦理的本质要求。人们获取、使用财富的意义,一方面是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另一方面则是满足其精神追求,例如勤劳致富、公平分配、诚信交易、奉献财富、回报社会的精神追求就是正确的、高尚的精神追求。勤劳致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坚持勤劳致富,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物质基础。面对收入分配差距悬殊的现象,公平合理分配财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贫富差距的扩大势必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我们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又要让先富带动后富,以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交易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利润,离开诚信,必然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社会风气败坏。正确使用财富,将财富用于回报社会、慈善事业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上,财富的价值意义便更好地体现出来。明确财富的意义,也是明确对待财富的态度和精神追求,这一精神追求是我们塑造财富精神的关键所在。

其次,加强财富精神教育。经济学家李斯特指出:“财富精神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多少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勤俭节约、乐善好施等精神品格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加强财富精神教育势在必行,如何加强财富教育可以从一下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宣扬创造财富、奉献社会等财富精神。让人们懂得只有创造财富、奉献社会,人生才有意义,让勤劳致富、公平正义、讲求诚信、回报社会的精神品格深入人心。要用事例指出违背道德追求财富利益的危害。新近发生的双汇“瘦肉精”事件不仅导致自身收入受重创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2008年继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之后,蒙牛、伊利仍被检出含有二聚氰胺,不仅企业自身利益亏损严重而引发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这些为谋取私利而置人民生命健康于不顾的行为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市场交易活动中诚信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据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因假冒伪劣产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人民币,仅国家税收一项每年损失250亿元。

最后,建设良好的市场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富的获取、分配、交换、消费都离不开良好的市场环境。这就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政府部门加强监督管理,严厉惩治违背财富伦理原则获取不当利益、实施不等价交换等行为。建设公平公正、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促进财富分配、财富交换活动的顺利进行。人无诚信不立,企业无诚信不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一旦缺失,各种制假售假活动、假冒伪劣产品将浮出水面,必然危害广大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安定。如果说诚信道德是对社会成员的“软约束”,那么构建完善的现代信用制度为诚信建设提供机制保障则是对社会成员的“硬约束”。只有将这两方面有效结合起来,在全国范围弘扬讲究诚信的道德精神并建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才能形成良好的市场交换环境,维护市场经济健康、有序、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贺麟,译.北京:商务出版社,1993.

[2]亚当・斯密.国富论.杨敬年,译.陕西:陕西出版社,2000.

[3]陈一放.市场经济的伦理困境与超越.载于福建论坛,1996(04).

[4]田海平.走出现代性经济伦理困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03).

第9篇

以年初工作计划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新形势,探索新路子,优化德育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努力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为全区教育系统“十一五”发展规划打好坚实基础。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继续突出“两大教育”重点,进一步优化德育内容。

1、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特别是要结合今年9月第三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和纪念胜利70周年重点教育活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需要倡导集体主义,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消极现象,培养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1)继续组织和落实好第三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的活动。今年是胜利70周年,各校要以此为契机,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各种教育资源,精心设计、策划和全面开展符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系列教育活动。

以校园开放日为主要形式,在9月份选择一天为校园开放日,集中开展教育活动,有条件的学校特别是全区结对的学校(包括与流动人口子女学校结队的学校)要积极开展校际交流活动,并把活动的内容向家长开放、向社会及媒体开放。相互间交流学校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以及课堂教学、班团队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2)充分发挥人民防空试点学校的作用。今年,区教育局和区人防办在全区中学和4所试点小学开展了人防教育。下半年各校要继续抓好本项工作,做到有计划、有记录,能经受检查。

(3)引导和提高广大中小学生了解使用地图和辨别错误地图,特别是带有政治性问题地图的能力,形成正确使用中国地图的氛围,自觉维护国家版图的尊严。

2、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重点放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重视文明行为的反复训练,使学生学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讲卫生、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做到仪表整洁,行为文明,维护秩序,热心公益。

(1)进一步深化班集体创建和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我们将在适当的时机召集全区骨干班主任针对班集体建设进行专题论坛,集思广益,探索班集体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

(2)加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尊重他人,善于与人平等相处。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生理健康教育,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意识,培养健全人格。

(二)以“四项建设和一个促进”为基础,坚持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保障机制。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以培训为途径、以激励表彰为重要抓手,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1)认真抓好班主任培训工作。不断完善班主任培训制度,今年暑假期间已经推荐了部分学校部分班主任参加了各级班主任培训班,下半年还将加大推荐力度。

(2)充分发挥各级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骨干作用。各校要进一步完善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和评价方法,严格班主任的任职条件,精心挑选和培养班主任(特别是新上岗的班主任),要尝试实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要安排一定的时间组织班主任的校本培训通过培训全面促进班主任成长。

2、加强德育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到所有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把教学内容视为学生精神升华和德行发展的智力基础,把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视为促进学生合作互动、营造民主平等氛围的载体。

下半年我们将以市半年度德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新课程,实践新德育”这一主题为中心,结合高中新课程改革,启动高中新课程中“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实施方案的研究工作。各校要积极开展德育实践和德育创新活动,并结合“三校”建设的实施要求,针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认真总结归纳,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断取得突破。年底将组织有关人员对各校“三校”建设进行督察和考核。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各校要努力净化校园环境,为学生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让每一堵墙壁、每一处景点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境界。各校要坚决抵制消极、腐朽思想的渗透和影响,抑制低级文化趣味和非理性文化倾向,引导校园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

第10篇

关键词:STS(科学技术与社会)教育 道德 科学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228-02

STS教育的目标是通过理解科学知识的生产和使用过程达到道德、情感、精神的内聚和升华,增加情境体验,感悟科学的魅力,达到提高科学素养、积淀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明确社会责任、把握时代价值的教育目的。当下高校STS教育还存在重探究科学知识,轻道德价值学习的现象,这与STS教育目标的实现还存在差距,因而需要教育者把注意力转移到道德价值的教学上来。高校STS教育的道德价值的理清,需要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以使探索的结果能发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作用。

1 诚信教育

科学工作者在创立科学的时候应做到不弄虚作假,只为求真求实。“为了发现科学真理,以及为了道德真理,必须使精神不带偏见,不徇私情,必须绝对诚心诚意[1]。”科学的真谛是求真,达到对客观世界的非主观色彩的客观认识,因此,在科学知识的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例如,在科学实验中真实的反映实验数据,不可主观臆断人为选择和修改数据。近年来学术不断的现象时有发生,其根源是人的道德品质欠缺,在这个层面上遵守科学的发现规律就等于遵守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每一个科学工作者进入本项领域之前首先要具备诚信素养,因此,STS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将科学的这一道德属性传达给学生,奠定诚信科学观的基础,踏实进取,稳扎稳进,探索求知,为科学职业道德的养成提供前提。

2 责任教育

科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比科学技术本身更为重要,这是STS教育的核心内容。科学技术是一项特殊的事业,它在能极大地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可能极大的破坏人类生活的世界,生产对人类有益的科技,阻止破坏性强的后果是科学工作者的首要责任。通过STS课程首先让大学生知道日常生活中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会导致的各种问题,自觉规避因使用科技工具而产生的道德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其次,作为科学素养较高的社会群体,大学生也应参与到科技社会化问题决策与评估中来,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化建议。最后,大学生作为下一代科技主力军,在参加工作之前就要持有责任意识,避免在未来的科技创造中犯错。

3 竞争与协作教育

竞争与协作是处理个人与他人之间关系时必须正确对待的一对矛盾体,合理的竞争和必要的团结有助于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科学的事业也是以竞争和协作共存为特征的。当下,科学社会建制体系下,科学工作作为一项工程,几乎不可能由某个人单独完成,需要多人各自分工共同参与完成,因此,细致分工紧密合作是科学成功的保证。与此同时,科学成果的冠名权及发现优先权又决定了科学团体内部竞争的存在,所以在科学知识生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团队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正视因分工不同而产生的劳动差异,这样才能创新出科技成果,更快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4 理想信念教育

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每一次科学工作的开始总是基于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我们要看到前人付出的辛苦劳动,尊重前人的工作。大学生是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群体,在植入式记忆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应该感受到科学是怎样生成的,科学工作者付出了怎样的劳动。这一部分可以通过《科学技术史》的课程来实现,科学技术史是讲述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进程的专业学科,在此可以窥视科学技术繁荣背后的艰苦历程,例如,对不断失败的坚持、对数据无数次的观察、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为科学献身的大无畏精神,这都可以成为人生理想信念的教育资源。当下大学生物质攀比现象严重,踏实苦干的理想信念缺失,这容易导致人生价值观的歪曲,对自身成长非常不利。STS教育可以给课堂增添许多真实的案例,对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远离拜金主义具有重要作用。

5 科学精神教育

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理性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为人类社会谋福利是科学的原则。实践精神、怀疑精神与批评精神是科学的生命力。STS教育的最终目的旨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式,增强科学的荣誉感、使命感,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这是构建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人才的基础。积极培育科学精神一方面可以让我们积极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并对其进行鉴别,取优去劣,去伪存真,以科学精神指引自己的选择,自觉抵制愚昧思想;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几率。整部科学史也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史,STS以科学技术为中心对创新视角、创新动力、创新制度、创新群体、创新效应、创新品质等视角进行剖析,然后对相应的数据都进行统计计量,去分析科学技术创新构成的要素,这样就可以知晓科学技术创新基本范式,沉淀创新意识,增加创新能量,自觉的发现问题,实现创新目标。

因此,在STS教育中要积极将探究学习与道德学习相结合。“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也要通过科学知识生成的过程来培养学生进行探究的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2]。”同时“有别于传统的科学教育,STS重在呼唤主体的自我意识及情感体验[3]。”两种学习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探究学习可以模拟科学知识生成主体的劳动历程,体会劳动过程中付出的时间、漫长而耐心的实验、各种各样的失败,道德学习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态度,明白科学的真谛,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实现科学与人生的完整统一。

参考文献

[1] (法)昂利・彭加勒,著.科学的价值[M].李醒民,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87.

第11篇

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中学生由于学业负担沉重、竞争压力大、父母期望值过高、心理调节能力差等原因,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于轻生自杀,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伤害和损失。中学生日益严重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许多教育学者和教师的高度重视。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人为地设置“困难”,使参与者在克服和战胜各种内部(生理、心理)困难和外部(环境)困难的过程中,培养顽强的意志,达到锻炼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目的。学校体育教学是以锻炼身体为基本形式和手段,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的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心理活动以及个性特点,都表现得极其直观、具体、生动、鲜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抗“挫折能力”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呢?

一、 在体育活动中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人的一生要遭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挫折,能忍受挫折的打击并保持自身的平衡是适应力强和心理健康的标志。遇到挫折不要怕,学习中的挫折和磨难虽然给人以打击,带来失望甚至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坚强起来。人生之所以丰富多彩,是因为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不断克服困难,不断与挫折作斗争,并且最终战胜困难和挫折。如果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妨将它们看作炒菜时用的调味品,因为有了挫折,生活才有滋有味。在练习中当学生遇到很难掌握的技术动作时,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外,还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学生正确地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并通过适当的方法鼓励他们去努力克服困难。当学生克服困难后,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在练习过程中,教师还要加强个别辅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利,保持心理平衡。通过各种情境教学,教育学生对挫折要有积极态度,并有较强的忍耐力,把挫折变为动力,通过挫折磨炼意志、强化精神,增强百折不挠、知难而进、奋发进取的勇气。

二、在体育活动学会调节情绪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能影响人的方方面面,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效率,使人保持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刚刚步入青春期,正处于情绪的不稳定时期,因此体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调控不良情绪。有些学生把体育课看作是简单的体育锻炼和游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课前的准备和课中的游戏等活动有助于放松心情;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计划、有目的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宣泄学生在文化课学习中的紧张情绪。

三、在体育活动中磨炼学生的意志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当前学生的普遍特点是不能吃苦,见硬就回,经不起挫折打击。体育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置运动项目、增加运动难度有益于培养学生意志的独立性、果断性和坚韧性。例如,耐久跑教学中通过增加跑步距离、缩短跑步时间、增加技术动作难度等手段,给学生设置挫折情境,提高学生耐挫折的能力。在体操教学中,学生在器械练习时经常产生畏惧心理,教师要通过动作示范、语言激励等方式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一旦学生闯过难关就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辅以反复的训练强化,就能帮助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

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深刻认识体育教学在培养和谐人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和作用。要通过体育教学让学生懂得不正当竞争就是违背比赛规则,是不道德的表现;要把奥林匹克精神迁移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做人之中,用奥林匹克精神教育学生,用体育竞技规则规范学生的行为,用体育健儿的团结合作精神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让学生既有竞争意识,又懂得合作,发挥团队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定期举行集体项目的体育比赛和体育游戏,如接力游戏、拔河、球赛等,多创造一些让学生相互合作的机会;要多和学生们接触,和他们一同游戏活动、一同比赛,一同享受成功,共同体验体育带来的快乐;要主动接受学生的求助,同他们一起合作,寻找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方法和措施,培养学生的友谊感、合作意识,强化“抗挫折”的信心。

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具有其独特的直观性、具体性和优越性,是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学校要本着对学生和社会负责的态度开齐上满体育课,体育教师要上好体育课,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其心理、情感也能得到释放和升华。

第12篇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大学生;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21-0082-01

一、理论基础

(一)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由人的劳动创造的,凝结在商品价值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决定商品价格变动的终极原因。它系统阐述了价值形式理论,区别了之前古典经济学没有区分的价值和价格,揭示了价值和价值形式对立统一关系。

(二)劳动价值观对就业影响的相关理论。

1、"人的本质是理性"

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的本质是理性",是因为理性让人得以从本性上与其它自然存在物相区别。“本质意味着在内在规定性上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所以人们就业,也是面临着不同岗位的招聘,他们要进行不同职业的筛选,在筛选完成之后,进行求职,理性判断下,选择综合付出成本小和收益这两项的最理性的方案。

2、择业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佛隆提出,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效价的大小和期望值的高低,用公式表现为:择业动机=职业效价*职业概率,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想选择这项职业,首先受他的职业价值观,对职业的要求,也就是薪资水平、个人兴趣喜好、工作条件等等的影响。然后受他获得这份职业可能性的影响,也就是他自身的竞争力,工作能力,还有就是这份工作需要多少员工以及其他随机因素。

3、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提出人类社会本着“互相帮助”的原则,人们会选择那些能够提供最大报酬的社会交往,但是获取收益的同时自己也要付出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报酬,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互换,可以说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所以大学生职业的选择就是与用人单位进行利益交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大学生你综合考虑报酬和代价,报酬是自己获得的财富、地位、信息等等,而代价就是工作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往往很多大学生喜欢上班轻松而且薪资也不错的工作。

二、实证研究与数据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和网络调查结合的方式。问卷是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163份,有效收回141份。

本次调查中,调查对象年龄集中在18-22岁,包括在校生和非在校生。我们选取了在校的志愿活动、在家的家务活动两方面。该校学生大多数参加过志愿活动,但次数较少,,且目的是为学分。在家里,大多数会去主动做家务,但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我们得出该校学生对于劳动创造价值的看法——未意识到劳动能够创造价值。

(以下是被调查者参加的志愿活动的频次):

从中我们得到,多数大学生有意愿参加志愿活动,但次数相对较少,只是寥寥几次,志愿实践的机会十分有限的,很难在志愿活动中体会到劳动的意义与价值。

三、结论

(一)部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功利性太强。

从我们的调查中显示不少大学生在择业取向上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和物质性的倾向,没有继承先辈们把劳动和奉献作为美德的优良传统。另外我们还发现大学生们普遍还有一种理论是将金钱与劳动价值挂钩,认为赚的钱越多,付出的劳动越有价值。

(二)部分大学生轻视体力劳动。

大学生由于出生条件优越,往往没有吃过苦,加之家庭的溺爱,娇身冠养,导致不尊重劳动价值、看不起体力劳动等意识出现。在教育中更是教学生们要努力学习,而忽视学生动手劳作能力,在家里不做家务,在学校里不做值日等等,总想靠着别人坐享其成。现阶段出现的“用工荒”现象也与这种思想有很大关系。

(三)部分大学生树立了个体本位思想

个体本位思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从我们的调查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大学生表现为过多的要求社会对个人的满足,但自己为社会尽义务的观念淡薄。这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有关,这一代的大学生多为90后,过于强调自我价值的特点。另外,个体本位思想还表现出缺乏团队意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学校开设职业课程加强对学生劳动价值观、就业观引导。

加强学校教育的作用。结合学校的特色优势,把劳动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不仅仅让少部分的学生接触劳动课程,而是让所以院系的学生都能接触到劳动课程的相关内容,侧重于劳动价值相关理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使学生真正受到劳动价值相关课程的影响,从而对劳动以及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国内外基本理论、观点和思潮有所了解,积累劳动方面的知识文化。

(二)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教育。

增强对学生的工匠精神与劳模精神教育,能够极大地促进大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建立。可以是通过各种学生组织或者非正式的形式让劳动模范和学生进行交流,减少学生对劳模之间的隔阂,让学生能够自己寻找和发现劳动模范的品格和劳动价值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讓学生去劳模所在岗位进行工作体验,使学生对各种劳动有一个更客观的理解。

(三)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活动,体验各种劳动角色的内涵。

当代很多大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供求的不平衡,很多学生把职业分成了三六九等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在校大学生通过志愿活动帮助自己树立客观的劳动价值观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各种社会活动和扶农支教等志愿活动,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在志愿劳动中服务社会,创造价值,实现自身的优良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妍 论当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 [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