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时间:2023-07-04 17:09: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兴起和发展,其逐步广泛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推动力。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信息采集效率更高,且管理方式多样化,但也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弱化了新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对此,探索有效的教学管理创新策略,已然成为高职院校的紧迫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征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逐步进入新媒体时代,在此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必须正确认识新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第一,信息丰富性。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不再是某一个人的专属权利,每个个体均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且信息内容覆盖范围广阔,体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并且依托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类型十分多元化,其中包含视频、文字、图片、音频、动漫等多种形式。第二,即时性。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为显著的差别,是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特点,传统媒体在信息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审核,因此,导致信息传播及时性较差。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每个个体均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信息或接收信息,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并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捷途径[1]。第三,交互性。这是新媒体最具显著的特点,个体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浏览各类信息,同时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实时互动功能,与信息者展开实时在线的交流和互动。新媒体的显著特征,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创新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面临的机遇

(一)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快速采集和传递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迎来诸多机遇,基于新媒体的大众性和互动性特点,信息采集、传播与反馈等各个环节发生较大变化,信息采集与传播的渠道更为广阔,极大提高了信息采集与传递效率,同时新媒体平台的交互性,能够更快地获得反馈信息,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诸多便利。例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运用新媒体平台获取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合、分类,为学生打造完善的信息资源库。同时,进一步创新教学管理模式,通过新媒体平台了解学生,提升教学管理方式的认可度和接受度。此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也可以打造新媒体官方平台,例如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以及官方微博账号,及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点击链接即获取教学信息的途径,促使其对教学管理计划更加了解,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开展,继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水平。

(二)有助于教学管理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与教学内容,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与学生开展沟通交流,通过实时在线交互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准确把握学生学习状况,继而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借助新媒体网络平台,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内容,例如针对在校生的学习指导建议、针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及教学管理日常涉及的管理制度、缴费要求、考试成绩等,在新媒体的充分融合下,管理者可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管理方式,继而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

三、新媒体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冲击

(一)教学管理互动性不足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品,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带来诸多挑战。例如,当前许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利用智能电子设备打游戏、看小说、看影视剧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课堂教学中的不良现象,不仅会对整体教学效率和质量产生消极影响,而且也会影响周围认真学习的学生。同时,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学生十分追求网络文化潮流,对于传统课堂教学十分抵触,即便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互动,大部分学生均无动于衷,课堂教学氛围死气沉沉,师生之间互动性明显不足,严重阻碍了教学效果提升,更加大了教学管理工作难度[2]。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作弊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不断扩招生源,但生源质量却普遍偏低,且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加之受网络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低,大多数学生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考试及格,考试过程中违背诚信、作弊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进入新媒体时代后,各类新兴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先进的作弊手段。例如,隐形耳机、微型手机等,在高职院校的考试活动中,许多学生会借此来作弊。加之高职院校在考试活动中,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甚至有许多学生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加大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难度,且由于学生作弊情况的存在,难以了解学生的真正学习水平,无法获取有效的反馈信息,影响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

(三)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

当代大学生多为“95后”和“00后”,且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宠爱,心智发展相对不够成熟,本以为进入高职院校就获得了自由,在面对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时,会形成较大的心理落差。并且新媒体和网络技术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网络中的消极文化和不良信息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久而久之许多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部分学生并不遵守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各项教学管理计划的贯彻落实面临诸多阻碍。

四、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策略

(一)审视教学管理模式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积极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打造多样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依托新媒体提高学生对高职院校建设和发展的关注度,使学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认知不断提升。同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打造新媒体网络平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了解新媒体当前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为大学生提供自我表达途径。例如,大学生可以将自己对学习的理解以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经验,在新媒体教学平台中分享,为其他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参考借鉴;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教案和教学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素材[3]。此举能够极大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效率和质量,且充分发挥了新媒体的利用价值。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过程中,不能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完全摒弃,而是应保留其积极的内容和模式,通过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的引入,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提供良好的辅助工具。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需正确认知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师生角色和地位,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形象,作为教学以及管理工作主体,通过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最为直观且具有说服力的教学管理方法。

(二)扩充教学管理阵地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应及时更新教学管理平台,结合大学生成长与发展规律,为其打造良好的第二课堂。在大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以及综合素质提升的过程中,第二课堂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或QQ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通过设置群组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且在该平台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和意愿,实现一对一互动或一对多互动。在具有即时性的交互平台支持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发展走向,继而针对性选择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突破自身以往的角色束缚,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交流,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言论和思想,教师可以利用私聊形式,加强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导。第二,打造教学管理微信公众号或官方微博,及时公布各类教学管理信息,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例如,教学管理工作者可以借助公众号或微博平台公布教学管理日志、教学活动日志,分享校园故事,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集思广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工作,共同打造教学管理新模式,提升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丰富教学管理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应结合时展形势与当代大学生特点,对传统教学管理工作内容进行适当取舍。高职院校传统教学管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足,并且教学管理内容的指向性相对较差,导致教学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应不断丰富教学管理内容,深化教学管理内容的理论内涵,且保证理论内容的创新性和针对性,充分凸显教学管理内容的新媒体时代特征。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者在创新管理内容的过程中,可以从基础内容架构着手,不断增强教学管理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基于虚拟空间维度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继而促使大学生正确认知新媒体的优势和劣势,避免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影响高职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现实交流能力。此外,在构建教学管理内容体系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所选取的内容具有价值和意义,立足新媒体平台,对传统教学管理内容进行保留和升华。此过程中,高职教师群体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主导者,需将新媒体平台作为开展工作的重要辅助工具,正确引领大学生的意识形态,使其端正学习态度,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4]。

(四)完善教学管理

评价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各项工作有据可依,才能贯彻落实各项教学管理计划。对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制度体系建设,不断完善教师参与管理机制,转变责权,不断提高教师的管理水平。而在教学管理工作创新的过程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通过客观准确的评价反馈,可以使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了解当前工作的不足并制定教学管理优化对策。具体实施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着手:一方面,高职院校教师需转变传统教学管理理念,尊重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彰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对人才评价的标准发生变化,更注重考察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综合能力,其中包含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心理素养、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对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应不断转型升级,结合社会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和价值,在教学管理评价的过程中,注重社会人才需求,以新媒体平台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评价。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教学管理评价机制,教学管理人员应正确认知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冲击和影响,充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改进教学管理评价标准,使其精细化、合理化,能够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起到规范性作用。

(五)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在新媒体时代下,高职院校开展教学管理工作,新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和手段,仍然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加以运用,才能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和质量。对此,要不断增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新媒体素养,使其树立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和创新意识,能够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和平台获取充足的信息资源,且对各类信息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一方面,高职院校管理者自身要充分认识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体意识与能力,能够将新媒体技术灵活运用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确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综合素质水平,为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为其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夯实高职院校新媒体物质基础,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教学管理软件。同时,应定期开展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这是提升管理者知识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新媒体作为新鲜事物,许多教学管理者对其的了解并不充分,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培训的形式,促使教学管理者掌握更多的新媒体知识,并有效锻炼其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针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者,要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学管理者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和运用。高职院校应积极鼓励管理者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工作,并对其工作成效进行评价,并将纳入职称评定、评奖评优的标准中,对教学管理者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督促,在高职院校内部营造出良好的新媒体环境和氛围,引导广大管理者形成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通过审视教学管理模式、扩充教学管理阵地、丰富教学管理内容、完善教学管理评价以及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策略,推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创新发展,切实提升教学管理工作质量,更好地发挥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雪,杨佩月.现代技术背景下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思考[J].公关世界,2021(14):96—97.

[2]黄敏.新媒体对高校教学管理带来的冲击及对策[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5):15—17.

[3]黄锦生.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服务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20(21):30—32.

第2篇

1.管理理念落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缺乏规范(1)管理手段相对落后。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日新月异,无论是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上都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教学管理就显得相对落后,管理手段上更无法与教学改革同日而语。(2)管理跟不上教学。在高职院校中,建设的中心主要以教学和专业为主。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如果不重视对教学管理的提升和教学管理团队的建设,再先进的教学方法也不能落到实处。(3)管理制度不清晰。校级教学管理部门还缺乏对二级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研究和制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二级学院在短时间内无法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管理制度。

2.教学管理建设不受重视(1)教学管理队伍不成熟。专业的教学管理队伍还没有形成,各级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专业结构设置不尽合理。(2)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大。教学管理工作本来就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工作严谨性要求高,使得从事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压力大。另外,一线教师对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的不理解、不认同,间接导致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心理压力加大。(3)教学管理岗位职称评定制度未落实。目前,教学管理岗位的评定职称和晋升职称制度不健全,导致教学管理人员感到评定职称难,发展空间有限,从而导致工作热情降低,造成了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

3.二级教学管理沟通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学校与二级学院以及二级学院之间的教学管理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协调机制,当一门课程涉及到多个二级学院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协调与沟通不畅的情况,这不仅给教学计划的完成带来诸多不便,更不利于教学建设任务的开展,也影响了教学质量。同时,也反映出目前高职院校与二级学院之间在教学管理机制没有理清等问题。

4.二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无法及时跟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务处、科研处、财务处和学生处都已经属于二级教学管理的范围,但由于尚未形成相应的人事、科研和财务等制度,导致二级管理不能及时跟上,影响了二级学院正常的教学管理。

二、高职院校推进二级教学管理的建议

1.合理划分监督权限权限分配模糊会造成教学质量监控中存在盲区,合理的设置分权管理是二级教学管理的关键。在分配权限过程中,权限分配分散会造成“不和谐,不民主”的现象,反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如果权限分配集中,又会影响到基层教师的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不利于二级教学管理的开展。基于以上情况,必须正确处理好权限分配的问题,合理划分学校与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以更好地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服务。

2.机构创新高职院校中的二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西方教育中,各个分院都会成立分院(系)委员会,分院(系)的教学改革事宜通过委员会投票决定,每一位教师都有权进行投票,这种做法有利于激发广大教师尤其是基层管理者的积极性。我国目前的高职院校在二级教学管理上应打破只有学校层面才能设置机构的传统,从学校,到分院(系)都可以设计与建立各种相应的管理机制,从而确保二级管理机构的有效运行。本文来自于《成人教育》杂志。成人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3.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必须建立科学、严谨、规范的二级教学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对教学方面的监督管理。教务处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细化和明确二级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责和范围,积极通过教学评估体系对教学进行信息反馈,出台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发挥教学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4.建立专业高校的管理队伍(1)增加岗位。二级学院将学校教务处的部分人员相应地调整到自己的分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2)增加培训。高校要提供短期或者长期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到兄弟高职院校参观学习,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3)积极引进人才,调整结构。不断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结构,同时,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教学管理人员考核标准体系,完善教学管理人员职称晋升制度,实现动态化管理,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效教学管理队伍。

第3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主要问题 对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相对普通高等教育的具有职业技术性质的高等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占有高层次地位。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系的主要的、核心的组成部分,在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它是教学管理者遵循教学规律和教育方针,运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以及科学管理方法与技术,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控制、服务、参谋和创新等具体管理职能,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高职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技能教育。它既不同于普通高校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技工学校的技工教育,而是融普通高等教育与技能、技工教育为一体的教育体系。其具体特点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以培养实用人才为根本目的;专业设置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就业前景好、社会有需求的才办;教学内容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不按学科要求而按职业能力来确定;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实训比例较大,在校期间完成上岗的实践训练;注重与企业结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制度。

高职教育的管理必须从高职教育的特点出发,并反映高职教育特点的要求,其内容和特点应当包括:教学管理的目标——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教学管理的重点——教学质量是办学的生命线;教学管理的要点——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正确运用现代管理学的科学原则。

一、关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的理论阐述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它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和优化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这是由高职教学自身的独特性决定的,而实践教学改革更是高职院校教改的关键一环。

二、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实问题

1.教学管理中的官本位倾向

伴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为管理活动形式之一的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同样经历了经验型管理、行政型管理和科学型管理三个主要阶段。理论上,在当代管理理论的影响下,高校应该采用科学型管理,但事实上在实践过程中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倾向依然存在,有些学校还很严重。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过程教师参与程度不高、教学管理方法过分强调统一性、重视控制监督而轻视激励作用、重视行政管理而轻视学术管理等多个方面。各级领导们对“行政工作”的兴趣和热情远远大于对教育教学工作和研究所投入的兴趣。在学校的人事调动、调资晋级以及与财务收支有关联的如基建、物品购置、招生及收费等工作上更有兴趣。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观念陈旧落后

管理观念支配着管理主体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决定着管理质量的高低,从而会加速或延缓管理目标的实现。管理观念随管理理论的发展不断进步“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在管理理论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凸现,并被管理者所认可和接受。 转贴于

但是,教学管理由于长期受经验管理和行政管理观念的影响,高校管理者“教师主体”的管理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个性也没有得到最完善的发展。学校管理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尚未把教师的作用放在主导地位上,使其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没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缺乏全面性和科学性

同前,关于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存在以教学工作量为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的唯一依据而忽视教学质量等问题。关于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师教学工作绩效考核中很少体现。由于教学质量评估不科学,实际评估效果很不理想。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靠教师,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的措施,在学校的政策和奖励制度中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至少是体现的力度不大,有的管理制度反而成了教师参与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障碍。

三、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1.加大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改革管理方法即要改变传统的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为全体教师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教师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使教师得到成功的体验,转变消极自卑的自我概念,改变被动接受的行为方式,能将学校管理的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自我开发内在潜能,保证自身主动、全面发展,并促进全体大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管理队伍也应具备一定的学历,不仅要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懂得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而且要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还要随时接受新事物。

2.深入贯彻实施新一轮教学改革方案。

按照国家示范性专业、精品专业、特色专业、一般性专业四个层次,加快专业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特色显著的学科专业结构;建立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质性地推进校内院系两级教学管理模式,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效能,依托专业人才培养规范和课程质量标准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按照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学标准,形成以专业核心课程单元模块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学习评价为—体的教学体系。

4.改革教学管理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选课制为基础、以服务为宗旨、体现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学分制管理模式。

第4篇

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评价学生时过于偏重其专业技能的考核,单一的评价模式给学生造成了一个错觉,容易使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实际。另一方面,单一的评价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一些学生专业成绩不如其他学生优秀,就觉得自己各方面都比较差,经常否定自己。这样的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一般很难适应激烈的竞争。故而在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过程中,丰富对学生的评价渠道,力求达到客观公正的评价效果是高职院校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创新髙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

1.加大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不同的生长环境,各方面的差异也较大,自身素质参差不齐,对此,高职院校应有侧重地进行学生素质的全面教育。当前的高职院校应摒弃一味传授学生具体职业方面技能的教育方式,应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如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的专业大多偏向于操作性,对于一些人文艺术类的学科了解比较少。对此,高职院校应相应增加这些方面的课程,使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学习的同时也能接受到人文艺术的熏陶,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将来的人生都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2.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今天依旧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对目前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教育十分不利,其中的许多理念和方式都无法适应当前的形势发展,若不及时加以改进,将对学生产生不可估量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应将新型的教育观念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按部就班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是当前高职院校应该首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将学生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才能得到大幅提高。及时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也是创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不断丰富评价的方式

当前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评价多侧重于其某一方面的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这一局面尤其需要改善。对学生的评价只局限于学习成绩将无法得到一个客观公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片面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锻炼提高。因此,高职院校要拓宽评价的渠道,多方面、多角度地审视学生。例如除考核学生的学习成绩之外,还可以将其体育活动、爱好特长等方面纳入考核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做到客观地评价学生,还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正是符合教育的本质。

三、小结

第5篇

Abstrac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is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pervisory work the most important, maintain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goal basic guarantee which the teaching order normal operation, realizes decides. This article utilizes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 and the analysis survey procedure, elaborated the current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anagement existence's subject matter, and proposes own innovation viewpoint and the countermeasure to the quali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anagement.

关键词:教学管理现状分析对策探讨

key word: Teaching managementThe countermeasure discusses

作者简介:龙麟(1981-) ,男,湖南长沙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周丹(1982-),男,湖南岳阳人,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物流管理。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现状调查研究

(一)教学管理的创新理念落后

从高职院校现实来看,人们的思想和观念还普遍比较落后,经验主义、教条主义仍然是一些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教职工普遍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对生存的压力还没有更深的感受。这种陈旧的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就难以深入,没有竞争意识,教学质量就无法提高。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不能够适应新时代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不能够密切的结合学生的实际,不能够与人才需求市场紧密的结合。因此,必须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进行重新审视,必须加大教学管理的创新力度,从而有效的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二)管理模式陈旧,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以过程管理和经验管理为主,此种管理模式与飞速发展的高职院校不相匹配。过程管理和经验管理的模式注重了管理的整齐划一,强调共性培养,然而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增加,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家庭背景、个性特点,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合理的进行教学,忽视了教育的科学性,抛弃了教学的人性化,不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三)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工作的实施者,对教学管理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发现,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深入分析发现,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管理人员学历结构较低,以大专学历为主,硕士以上学历很少。第二,教学管理人员专业结构混乱,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是从各部门抽调、选拔而来,专业不对口,专业知识不扎实。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创新教学管理观念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是高职院校进步的动力,同时创新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质量的主要途径。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理念较为落后,不能够有效的促进教学管理的发展。必须使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树立高度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明白创新的重要性,督促教学管理工作人员养成创新的习惯。让教学管理人员认识到创新是教学管理工作发展的基础,是教学管理工作出质量、出效果、出成绩的有效手段,是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高职院校要激发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建立完善的创新督促机制,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理念。

(二)要不断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

要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成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进而进行正确的决策,就必须收集和处理大量信息,这是手工操作无法完成的。随着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势在必行。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逐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必然会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的道路,开发和应用相应的教学管理系统和平台,能够高效的、科学的、合理的处理教学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上述研究发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队伍不齐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繁杂的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精力、能力具有很好的要求。如若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质量则必须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首先要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通过引进、招聘、抽调、借调等形式保证教学管理工作岗位具有充足的人员。其次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学历层次,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再次要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年轻化,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工作队伍的活力和创新意识。此外,加强教学管理人员队伍建设还必须提高各级领导对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让领导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的枢纽作用,加大对教学管理工作的关心度。

参考文献:

[1]秦国柱,冯用军.中国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05.3:63-67

[2]冯用军.高等教育学学科合法化的一种理性诠释[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65-67

[3]高静.管理科学理论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2008.9:242-244

第6篇

立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软件系统,必须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必须建立与信息化相适

应的教学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网络信息化无处不在,为适应时展的需要,高职院

校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应由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化管理模式。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等课程设置

为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建设适合高职院校

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

一、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已初步进行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比如购买教务管理软件,实现网上选课、

网上排课、网上排考、网上评教等基本教学管理。但很多学校在信息化的应用、管理人员能力等方面还

存在严重不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高职院校购买的教务管理系统是高校通用版的,不能满足高职教育的需要。现在市面上出售的教务管

理系统基本是根据普通高校需求编制的,普通高校多采用以学习文化基础为主的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模

式,而高职院校多采用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因此,普通高校的教务管理系统不能完全满足高

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需求。

2.大多数高职院校以单一教务管理系统代替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很多高职院校认为购买一套教务管理

系统,实现网上选课、排课、排考、评教等功能便实现教学管理信息化。其实不然,教学管理信息化系

统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系统,它是一个宠大的数字化校园,它由多个子系统组成,需要学校各部门配合管

理。

3.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化管理能力参差不齐。因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化校园,各部门都

需要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这些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只会

简单的文字处理,无法很好的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

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要做好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系统建设。

要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一套功能完善的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由于高职院校注重能力

培养,课程体系与普通高校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市面上销售的通用教学管理软件不能很好地优化教学资

源,这就需要学校投入专项资金,要求教学软件制作公司开发适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

系统。该系统应具备体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这类课程的功能。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不能只是一个独立的教务管理系统。如果仅限于选课、排课、排考这样的基

本功能的教学管理软件是达不到教学管理信息化效果的。必须是一个大型的数字化校园,包括:教务管

理系统、学生工作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后勤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平台、数字

图书馆管理系统等等。教务管理系统能对学生的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教材、考试进行直接的管理以及

对上课效果的考评。学生工作管理系统是对学生学籍、学生助学情况、辅导员安排、辅导员考评等情况

进行管理。财务管理系统可以对学费、教材费、住宿费及其它费用进行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能对学

校机构的编制、教师的档案、教师的培训、教师的职称、教师的待遇及教师的工作量核算进行统一的管

理。后勤管理系统主要是对学生的宿舍及产生的水电气网费、学生的信息卡或饭卡等信息进行管理。教

学资源平台是教师将课件或有用的资源上传到网络,教师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可以直接提取,学生也可

以在任何时候上网查看。数字图书馆可以对学校图书馆的书籍进行管理,学生和老师可以随时随地在网

上对书籍进行查阅。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对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资源整合

2.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能力。

为适应教学管理信息化发展,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懂得高职教学思想,掌握管理科学和信息科学,具有管

理经验和创新能力,熟练掌握基于网络技术的教学管理能力。简而言之,教学管理人员只有成为技术型

、创新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才能达到教学管理信息化对管理人员的高要求。

对高职院校而言,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面广,几乎学校各个部门都有专人负责管理。这些人员的管

理能力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这就需要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他们应

用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建立一支高素质教学管理队伍。

3.推进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

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仅要更新旧的观念,而且要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适应的教学管理体制。传统的教学管

理体制是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作为教学管理的指挥中心,各教学系部只是配合教务处完成

教学管理工作,学校各其它部门也是单一完成本部门工作。这样的体制使整个教学管理周期长,教学信

息反馈慢,严重影响了教学管理的效率和质量。教学管理信息化建成后,可以通过教学机制改革,建立

以院系自主管理为主的教学管理体制,下放管理权给各系部,增强各系部教学管理的自和信息处理

能力。这样,以教务处为主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只需对教学管理进行宏观调控和指导,各部门相互协作

,共同完成教学管理任务。这样,可以缩短管理周期、及时反馈管理效果,减少资源浪费、方便教学教

改等等。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合理规划、分步实施,逐

步建立起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管理信息化模式。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信息化 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4-0038-02

一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信息化技术融合存在的“缺位”

1.信息化技术应用范围较窄,弱化了教学管理的效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已经实现了软硬件条件的完善,信息化办公条件已然达成,规避了以往非信息化模式下的不足,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和准确性。然而在实际的情形中,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范围有限,仅限于学籍管理、教学计划管理、学生选课、课表安排、考试安排、成绩管理、教师调停课、教学评价等方面应用上,而在涉及高职教育其他重要层面的学生定岗学习管理、教学质量监控、课程考核、实训材料管理等方面,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水平较低,缺乏一个有效有力的信息管理平台,以致在这些层面的管理上出现了“漏洞”、“缺位”。

2.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失灵,制约教学管理的特色发挥

教学管理效能的实现,是由一系列教学管理软件信息平台来完成的,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当前多校区、各系院之间在师资、实训条件、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同样课程在不同院校,其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模式等方面势必不同,以致出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进行安排,致使购买过来的教学管理软件信息平台需要进行个性化改造升级之后方能应用,然而由于资金、人才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导致软件信息平台的个性化改造工作“步履维艰”,甚至难以达成。这就造成在信息平台运用的过程中出现系统失灵的情况,使信息化的便捷性、灵活性效能难以发挥。

3.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失准”,阻碍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行

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量极其庞大,在数据库中的表格结构较为复杂,表格与表格之间的数据联系较为紧密,一个表格中基础数据的修改,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其他表格的数据,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内在要求系统基础数据必须极为精确。然而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师资力量结构的变化快的特点,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时常出现任课教师的临时变更、教学计划的中途改变、实训场所的突然变更等情形,致使教学计划需要重新调整,而此时的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数据必须及时更新,这就给教学管理系统维护带来难题,假使未及时更新或者信息误录,都将会导致系统数据失真,从而阻碍教学管理正常运行。

二 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与信息化结合的优化方案

1.对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构建进行科学规划,确保实施的合理性

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高职院校校园信息化的重要层面,需要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有效性、共享性。对此,无论是硬件设施引进还是软件信息平台的安装,都需要涵盖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学管理所涉及内容的整体层面上考量,以规避以往教学管理平台覆盖内容有限的弊端,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效能的最大限度发挥。当然,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设计和引进的过程中,还需要具有前瞻性眼光,以与时俱进、深谋远虑的态度来呼应未来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使教学管理信息平台的实用性、适应性大大增强。此外,在软件安装调试的过程中,必须要校内计算机专业人员全程参与,以确保未来系统维护的专业性。

2.转变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落后观念,强化服务的及时性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计算机软硬件的引入,更为重要的是,教学管理软硬件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效能发挥。对此,必须要让教学管理人员、全校师生都认识到教学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配合教学管理信息化实践的推进。尤其是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管理观念、手段,及时熟练掌握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并指导师生,帮助其解决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中的问题,强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服务的及时性,以真正凸显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3.开展教学管理信息化的业务培训,提升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

教学管理人员是教学管理信息化顺利推行的保障,这就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才能实现信息化与人的有效配合,才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对此,必须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常规性、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并根据岗位的特点,合理配置人员,通过研讨会、专题报告、参观学习、学期教学检查、“传、帮、带”活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运用水平。

三 结束语

总之,教学管理信息化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开展的关键之举,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做出应对,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优化、改进、升级,以真正凸显教学管理信息化在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改革中的“正能量”。

参考文献

[1]朱琼.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

第8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现状;对策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面对新形势,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发展。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任务是按照既定目标和要求,协调和组织学校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它是整个学院教学系统运转的核心,起着控制和指挥的重要作用,先进的高职教学管理模式能够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推动教学改革的进行,保证教学进度的顺利完成,并且对学院人才培养达到期望的目标起着重要作用。

一、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

(一)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目前,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理念封闭,思想落后,教育教学观念不开放,教学管理人员没有将管理视作服务的意识,这是影响教学管理的首要问题。

(二)教学管理机构不健全。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管理机构分为教学管理系列、学生管理系列和后勤管理系列三个模块,在部门设置时将部门分成行政部门和教学部门两大块,这样的机构划分缺乏一个负责综合协调和指挥的机构,使得部门间的交互协调效率低下,可能存在中间过程烦琐、冗杂的情况。

(三)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认知错误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过于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而忽视职业技能训练,二是过于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基础学习。这两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错误在于都忽视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四)教学设施条件不完善。目前,国内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相应的教学资源提升速度却无法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实施的要求,从而导致缺乏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缺乏紧贴专业岗位技能又重视理论的课程与教材,缺乏融工学为一体的校内训练基地和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且缺乏相对充足的教学管理经费等。

(五)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不完善。目前,国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尤其对于过程管理的监控较为忽视,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对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提升质量监督的力度。其次,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师与师傅密切配合的培养成果反馈系统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目前融合家长、学生、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和政府部门于一体的社会综合反馈系统还不健全。

二、强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具体措施

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培养高等技术人才、提高教育质量受到社会和企业的重视。一方面,教学管理队伍有着明显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也显现出了一定的教育教学弊端。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化机遇为挑战,在日常教育管理中,通过具体的发展措施,强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完善的高职院校管理队伍,从而克服不同的发展问题。

(一)增加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为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水平,相关工作者要建立全面的教学管理制度。从职业教育管理者的角度而言,要对职业教学人员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根据各职业院校的具体情况,对各级管理人员实行岗位职责监督,从而形成一个和谐、交流的工作氛围。除此之外,还要通过教育培训讲座等教育教学形式,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水平。在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同时,推行科学的奖惩激励机制,将职业教师自身的薪酬资金和职称评论、奖金分配等环节结合在一起。定时进行“师德、才能、勤劳、业绩”等多方面的教育考核,对未经过考核的教育工作人员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或者末位淘汰,增加职业教师的紧迫感,继而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强化他们的服务意识。

(二)不断强化职业教育质量监督体系。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进行不断的自我完善,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规划、实训基地改革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同时,为了提高职业教育管理队伍的发展,相关部门要鼓励学生融入到日常教学监督中,通过发放不记名投票、调查问卷等形式,加强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感受和监督。在完善的监控交流中感受问题、强化反馈意见,提升职业教育发展素养。除此之外,职业院校还要通过教学检查、教育评估等方式,增加教师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构建完善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并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自评等方式,提升职业教学效果。

(三)提高高职教育管理者的创新意识。为了提升教学服务工作,教育管理者要通过完善的服务意识,开拓创新,提高管理人员的质量保证意识。例如,在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中,加深网络化交流方式,建立远程职业教育交流平台就业论坛等方式,通过电子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知识,提升职业院校的现代管理水平。教师要始终发挥创新意识,将传统教学改变为新型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建立学习趣味和学习热情,从而强化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践交流。

(四)加强教学管理研究。要高度重视教学管理研究的重要性,积极鼓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的研究,及时对教学管理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并抓好教学管理研究成果的评奖工作,对获奖者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为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有序提升奠定重要的前提。

三、结论

作为一名称职的高职教育管理者,相关教育管理者要增加自身的管理性能,增加对职业教育的创造力和自制力。并充分考虑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的发展方案,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职业教育管理者要加大师资投入,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教育管理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用人单位、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施佳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J].企业研究,2012,12:150+154.

第9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排课系统,数学模型,遗传算法

 

1.引言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己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设置也更加灵活,职业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也体现出多样性,再加校企合作得愈加频繁,教学资源日益紧张。高职院校必须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合适的教学管理系统,而排课系统是教学管理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排课结果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影响教学质量。

2.基于遗传算法的课表问题分析

2.1课表问题的重要因素

班级、教师、教室、课程和时间是高职院校课程表问题的五个重要因素。

(1)班级: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编号和自己班级的名称。每个班级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不能同时上两门课程。

(2)教师: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编号和姓名。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期望上课时间和期望上课方式。每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教室不能同时上两门课程。

(3)教室:每个教室都有编号和名称。每间教室同一时间只能接受一门课程的讲授,上课人数应该小于教室最大容量,但上课人数远小于教室最大容量也是不合适的。这可作为课程问题的一个优化目标。

(4)课程:每门课程都有编号和课程名称。一门课程通常由一位教师来讲授,具有相同课程的班级理论课可以合班上课,实训课再分班上课。

(5)时间:时间分为学期,周,天,时间段。通常一学期进行一次排课,每门课程要持续数周。论文格式,排课系统。通常高职院校中每天会有5个时段可以上课,上午2个,下午2个,晚上1个,而且每门课总是一次上2小节课。

2.2课表问题的多目标分析

高职院校课程表问题是一个多目标的组合规划问题。对于课程表问题来说,有时候无法获得足够多的约束,这样根据Pareto的最优解理论最后获得不可避免的只能是一个解集。我们期望从解集中获得能够令我们满意的相对最优解,它首先要满足不能发生任何冲突,不能发生诸如一个教室或一个教师或一个班级需要同时上两门课程的情况;其次它需要有较高的质量,符合科学,具有人性化。下面将具体分析怎样通过多目标优化来衡量一个排课方案的优劣。

(1)节次优度

节次优度表示的是一节课所占用的时间段中,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效率的高低或者说是一节课所占用的时间段的受欢迎程度。表1中给出了一个节次优度的实例。

表1 节次优度

 

 

第10篇

一、基础知识及相关技术

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基于.NET框架所具备的稳定的、高性能的软件开发平台,使用UML建模工具,为软件开发的各阶段提供模型化和可视化支持,采用C/S和B/S两种结构混合的形式进行架构的设计,其中系统中的基础数据的管理、日常教务管理工作、数据的分析等事务,采用C/S方式,该方式处理事务响应较快,能实现复杂的业务流程;而数据的查询、以及网上提交成绩、评教等业务则采用B/S方式进行设计,这种模式具有分布性、共享性、便捷性等特点,能随时随地进行查询、浏览等业务处理。后台以SQLServer2008关系数据库为数据存储和管理作为构架基础,以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来运行该系统;从而既能保证教学管理系统中大量数据的处理速度和安全性,又能保证系统使用的可操作性和方便性。

二、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模块设计

(1)学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这是该系统当中最基础的模块之一,主要用于管理和维护学生档案、考勤、奖惩情况等基本信息。并能够根据设置的条件实现对学生信息的查询、删除、添加、修改、统计分析等基本操作,提高对学生管理的快速性和便捷性。(2)师资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管理教师信息,面向全院教师、教务管理者、教学秘书。主要用于存储教师档案、每学期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奖惩情况等信息,并能够实现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科研状况、课酬进行统计与计算。(3)排课管理:主要用于存储教学任务安排、教学场地、教学计划、使用教材等信息,并根据排课数据设置条件,充分考虑教室条件、排课时间、专业等问题,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达到课程安排的合理化。(4)考试管理:主要用于存储考试信息、考场安排、考试方式、考试成绩、补考、无纸化考试等与考试相关的信息。由教学秘书根据课程要求、以及考试特点分别安排考试时间、地点、监考教师等工作;并与成绩管理模块相关连,安排补考的相关事宜。(5)成绩管理:主要用于网上录入成绩、学生补考、缺考成绩的处理和对学生成绩的统计查询及打印等功能。首先根据专业开课信息和各专业学生信息,由任课教师录入当学期各学生的所有课程成绩;通过对课程成绩进行筛选,可获取补考和重修学生名单,输入相应补考或重修成绩;通过对系统中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依据不同的指标对多维的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绘制各类统计分析图形。(6)评教管理:主要包括学生网上评教、满意度调查、专家评价、意见反馈等四个环节。通过学期末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网上评价,对评价数据进行分析,归类。主要为了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充分体现学生这一受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增强教师教学质量意识,提高教学质量。(7)实践管理:主要包括学科实践课程项目管理、实训基础管理、毕业实习管理等三方面内容。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规定,高职高专教育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环节设计别重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技能培训。

三、结语

充分实现教学信息的高度共享和数据使用的可靠性和实时性。使得教务管理人员能高效的进行相关的排课、考试、评教等管理工作;全体师生可以更为便捷的进行网上交流和网络查询;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实现了教务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作者:任冬炎

第11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

我国高职院校及其学生数量众多,2011年,全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246所,比2010年增加31所,高职(专科)院校平均在校生规模达到5904人,如何为这些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保障教学质量,是每一个高职(专科)院校所需要思考的课题。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质量控制手段,不仅能够将所有的教师、行政管理人员等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共同关注教学活动,同时还要求关注、控制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从而能够对教学管理发挥积极地作用。

一、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

教学管理是保证高职院校教育服务质量的基础,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来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主要是基于教学服务论、全面管理论、预防控制论三种理念。

1.教学服务论

教学服务论即高职(专科)院校的教学是以为学生服务为中心,所有的教学管理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开展。而教学管理人员除此之外还要为教师提供服务,实际上,高职院校各院系一般都配备有教学秘书,其岗位职责主要就是执行这些基本的服务。

2.全面管理论

全面管理包括全校、全过程、全员管理三个方面的内涵,全校参与教学管理就是要把教学管理提高到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从学校的角度来部署教学管理工作;全过程管理即教学管理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而非某一关键环节;全员管理即要将所有与教学活动有关个体如专职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等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实现全员参与管理的目标。

3.预防控制论

预防控制论即在教学管理中,要通过教学活动历史数据的对比如学生成绩比较等全面、客观的分析影响教学活动的因素,并找出规律,通过规律控制、引导这些因素,预防教学事故,提高教学质量。

二、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教学管理的基本流程

将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教学管理当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在这种教学管理实践活动中践行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制定教学管理计划

首先,要调查就业市场、高职院校学生及教师对学校教学的基本期望,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了解当前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需要改进之处等信息,从而为推进教学管理活动提供基础。其次,制定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教学管理制度,这包括教学管理政策、教学目标等制度,通过明确这种制度为管理活动提供支撑。再次,制定教学管理整体计划,包括管理的重点领域、保障措施等内容,为日常开展教学管理活动提供指导。

2.执行教学管理计划

首先,要组织培训,帮助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教学管理活动,了解教学管理重点教学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并了解所在系(专业)的教学管理计划,自身的工作职责。其次,组织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下的教学管理制度,一方面,要成立专门的机构或者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这一制度的实施、组织和协调,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管理计划,将各项管理活动分解到个人,明确其具体的职责。

3.监督检查

首先,要建立教学管理活动监督机制,一方面,要建立定期考核制度,将监督常态化,除利用期中、期末考核外,还可以引入月度考核等监督考核方式。另一方面,要多元化监督检查模式,如除依托学生学习成绩等传统的考核指标外,还可以邀请学生对任课教师、行政人员的教学服务活动进行评价。其次,要强化监督制度的落实,高职院校要通过明确责任、明确奖惩措施推动全面质量管理模式下教学管理活动落到实处,如对于教学过程中不履行自身职责、敷衍了事或者学生评价低的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惩罚。

4.反馈与修正

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学生动态沟通机制,将教学管理活动中发现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等在各主体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如将学生的要求反馈给相应的教师,以此促进教学管理活动水平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与教师充分互动,以此达到全员参与教学管理的目标。

三、促进全面质量管理运用于教学管理活动的思考

促进全面质量管理模式运用于教学管理活动,可以从促进教师观念转变,强化责任意识,创新手段等方面着手。

1.加强教育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观念转变

首先,要组织培训,积极帮助教师树立教育服务理念,高职院校要积极组织讲座、挖掘服务于教学的先进教师等方式帮助教师转变理念,树立起高职院校教育服务理念。其次,要积极开展教育服务活动,帮助教师转变工作作风,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技能竞赛,走入企业了解高职院校各专业就业的基本情况、就业岗位对工作技能的基本需求等信息,以此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服务教学的能力。

2.强化责任促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落实

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责任意识,高职院校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等方式帮助教师树立起强有力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明确教师的岗位职责,高职院校要在现有的教学管理模式下,进一步明确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责任意识,拓展自身的岗位职责,以此改善教学服务。再次,要建立交叉监督体系,即要充分调动教师、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管理监督活动中来,从而形成相互监督的管理体系。

3.创新手段促进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

首先,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对教学过程进行管理,如利用现代视频技术、远程监控技术来对课堂教学、学生实践活动等进行管理,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能力。其次,要积极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进行教学管理,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教师、学生的有关信息进行链接,从而可以方便的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教学活动质量进行查询,并找出其中的规律,为强化教学管理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管理评估 评估方式

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直接影响着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战略的成败,随着对高等院校教学管理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大教学管理评估力度,各个高职院校内部也积极探索,努力构建教师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以及奖励机制。高职院校教师是工作在高职院校第一线的教学和管理人员,负责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各项学生管理工作,是党的教育方针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的贯彻者,要伴随学生大学生活的各个阶段,是与学生接触最频繁、交流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教育者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其教师队伍的管理,建立科学的考核与评估机制,进一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增强队伍建设的有效性,这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能使学生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考核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考核指标体系不健全、考核主体单一、定性指标多、定量考核缺乏、主观评价居多造成不公平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这支队伍的稳定。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问题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系统,其评价内容是多方面的,本文采用多级物元分析模型对其进行评价,并与AHP 相结合,将其在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进行了应用,可以将众多因素进行分类,使评价更加全面,结果更加合理,评价精度更高。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分析

创新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价体系是做好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确立完善的教师评估体系,才有利于高职院校顺利实现科学、有序的管理。所以,要立足高职院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制定符合高职院校实际、能够彰显自身特色的评估机制,以便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

1.指导思想

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工作,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大方向,确保高职院校教师教育评估的开展符合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2.评估原则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工作的开展,要在严格遵循评估工作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始终坚持客观性原则、方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以及全面性原则。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的确立

1.目标定位

按照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对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所设定的标准及要求,各个高职院校必须要对待评价对象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评估,以便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日益改进,教学条件逐步优化,进而确保高职院校的办学效益不断强化。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体系而言,诊断、导向、交流、激励、监督以及科学决策依据的提供是应有之义。

2.功能定位

(1)测试。一般情况下,比较常用的测试方式是问卷及观察等,将与教师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料收集起来,开展课程教学评估,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客观进行的评价、衡量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和效果。

(2)反馈。将所收集到的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借助一定的信息系统反馈给教育等相关管理部门。

(3)激励。高职院校开展教师教学管理评估工作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可以使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方面更加明确;另一方面,还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以便在学习过程有所侧重,使自身的优势更加突出,不足尽快予以弥补。

3.教师教学管理评估体系确立思路

在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相关影响因素,要立足于我国制定并实行的高职院院校教育基本要求,严格执行教育管理部门的指示,将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水平为工作重点;除此之外,要虚心学习和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工作开展的成功经验,在系统分析思想的指导下确立起符合本校实际、科学、完善且可行的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管理评估体系。

4.评估方式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工作的主要有三大参与主体,即学校各个院系的相关领导、高职院校教师以及学生。各院系领导要对评价对象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教学工作评价,学生对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相互之间需要在网上进行评价。

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体系应用探讨

1.多元化评价主体

实现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管理评估主体多元化,一方面,可以实现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以及公正性;另一方面,伴随教师身份从最初的待评价对象转为评价主体,可以激发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使其在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2.多种评价方法并行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工作的开展,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增加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系数,此外,由于各种评估方法都具有自身特性,在一定的范围和条件下表现出极为突出的优势,所以,在开展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管理评估工作时,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使用相应的评价方法,各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

3.关注评价的发展性及教育性

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评价只是简单的评价教学结果,关注的是区分及选拔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素质教育将教育教学评估工作的发展性及教育性作为重点,关注对过程的评价,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从而使其更加明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例如,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教师和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下一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点,促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完善,使教育服务于学生的作用更好的发挥出来。

总之,教育质量对于人才素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只有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评估,明确其中存在的不足,有所侧重地予以改进,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出足够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江辉.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若干问题的理论研究.2003.

[2]纪红.完善高职院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构想.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