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业的发展

时间:2023-07-04 17:09: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业的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银行业的发展

第1篇

香港作为中国对外经济金融交往的主要桥梁之一,随着与内地贸易、投资和金融往来的日益增加,逐渐转型为以金融、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据香港金融发展局的报告,2014年,金融服务业对香港GDP直接贡献16%,其中银行业占比高达61%;保险业占18%;基金管理及投资顾问服务业占9%;证券业占7%。此外,金融业创造了10万个职位,也间接对香港GDP贡献6%,使香港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其中,银行业从业人员占42%,保险业占25%,证券业占10%,基金管理及投资顾问服务业则占7%。

来自香港金融管理局的统计显示,尽管并购整合使香港银行业的所有认可机构(持牌银行、有限制牌照银行和接受存款公司)从1997年6月底的366家逐渐减少至2016年底的195家,但其中香港资本的认可机构只有9家,内地资本的认可机构26家,其余全为外资认可机构;在全球排名前100位和500位的银行中,有75家和163家在香港营业,充分显示了香港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之一的吸引力,以及银行业汰弱留强的竞争态势。银行业作为香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从香港和内地日益紧密的经济金融关系中获益良多。

银行资产规模先缩后扩

经济是金融的基础,经济发展决定金融需求的规模,影响银行业市场环境和业务空间。尽管在上述危机期间,香港经济出现过衰退,但整体来看,从1997年至2016年,香港按可比价计算的本地生产总值由1.37万亿港元增长至2.49万亿港元,年均实质复合增长率为3.2%,在成熟经济体中位居前列。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统计,1997年底至2016年底,银行业总资产从8.4万亿港元增至20.65万亿港元,总贷款从4.12万亿港元增至8.02万亿港元;总存款从2.71万亿港元增至11.73万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4.8%、3.6%和8%。在银行业总贷款中,对香港本地贷款(含贸易融资,下同)合计从2.23万亿港元增加至5.64万亿港元,对香港以外贷款从1.89万亿港元增加至2.38万亿港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5%和1.2%。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1997~2003年的连串危机使香港出现经济衰退和严重通缩,加上日资银行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因资本不足而大量收缩在香港的离岸贷款业务,导致香港银行业的总资产和总贷款大幅收缩至6.49万亿港元和2.04万亿港元,其中本地贷款和港外贷款收缩至1.81万亿港元和0.23万亿港元。若以2003年至2016年计算,银行业总资产、总贷款、本地贷款和港外贷款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9.3%、11.1%、9.1%和19.7%,显示CEPA为香港银行业带来较多的贷款业务机会。至2017年4月底,银行业总资产、总贷款和总存款分别进一步上升至21.17万亿、8.52万亿和12.2万亿港元。其中自2004年开始办理的人民币存款,由于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由强转弱,从2014年底1万亿港元的高峰逐渐减少至2017年4月底的5289亿港元。

银行业务和产品日益多元化

香港银行业没有分业经营限制,银行可以从事多元化的零售银行业务、批发银行业务,以及证券经纪、基金/资产管理、保险、投资银行等业务。近20年来,随着内地企业大量来港上市,以及香港、内地和全球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日益增加,促使香港银行业的传统存贷款以外的各项业务和收入迅速增加。据香港证监会统计,1997年至2017年第一季度,香港主板市场的新上市公司合计为1326家,其中红筹股和H股分别为88家和209家,占新上市公司总数的22.4%,尚未包括在港注册的中资控股蓝筹公司;在2017年第一季度的日平均交易额中,红筹股和H股合计的交易额占35.1%,有助银行上市包销、财务顾问、证券经纪等业务和收入的增加。据香港保监会统计,1997年香港个人人寿及年金有效业务的保费收入总额为230.11亿港元,2016年上升至4032亿港元;同期新造保单保费收入总额从62.6亿港元上升至1865亿港元。据香港投资基金公会统计,1999年各类基金总销售额为68.44亿美元,2016年增至658.72亿美元。上述寿险和基金大部分是通过银行旗下的保险/基金公司及银行渠道销售的,有助银行的基金管理费、保费收入和销售佣金收入增加。此外,人民币国际化、QFII(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CIBM(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等的开通,也有助银行业推出新产品,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及带来新收入。

银行业的盈利能力较强

2016年,尽管零售银行的净息差仅为1.32%,但非利息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比重高达44.3%;以经营溢利和除税后溢利计算的资产回报率分别为1.1%和1.44%;所有银行的净息差、以经营溢利和除税后溢利计算的资产回报率则分别为1.04%、0.82%和1.01%。2016年,银行业的业务收益指数高达193.9(2008年为100),高于除银行外金融业为127.1的水平。不过,银行业的特色是其业务高度集中。例如,按业务收益及其他收入计算,前20间认可机构的业务收益及其他收入在2014年占整个行业总数的72%。

不断发展新科技产品

随着高科技产品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对电子银行服务的需求日增。香港银行加大创新力度和科技资源的投入,积极发展电子渠道和流动银行,致力整合各服务平台,令手机银行、网上银行、流动应用程式、微信公众号、自助银行及分行等线上线下管道无缝衔接,在不同的金融场景广泛应用网络金融科技。此外,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认证等新技术的发展,香港银行与创新科研机构在技术、产品、渠道方面加强合作,积极研发能应用于银行业务的崭新金融科技,推动创新科技与传统业务的融合,以迎合客户现时的生活模式及需要,提升银行营运效率。

银行业经营较为稳健

第2篇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创新;产品技术

我国居民普遍受历史发展和传统心理因素的影响,对金融行业缺乏基本的认识,加上现在金融行业的体制还不够完善,造成许多金融创新活动难以开展,银行业对金融创新缺乏重要性认识,认为金融创新只是对传统行业的补充,再加上缺乏可以进行金融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以及科技水平偏低等原因,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整体缺乏创新动力和能力,金融创新举步维艰。金融行业要想突破传统的经营局面,必须从金融服务、金融产品、金融技术等方面全面入手,进行深入的创新改革。

一、我国银行业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服务方面。1.金融服务总体意识欠缺。大多数银行分支机构缺乏主人翁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认为金融创新是总行应该关心的事,仅仅负责推销产品,银行业金融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2.金融服务形式多样化欠缺。金融服务形式多样化的欠缺,导致银行无法扩大业务范围,不能实现市场拓宽和合作。银行业与同业、保险业、证券业合作不足,推出的个性化金融服务欠缺,产品品种单一,无法实现优势互补。3.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欠缺。受利益的驱使,金融机构更愿意发放城镇贷款,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较为欠缺。全国31个省份中,仅8个省份的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超过了50%,大部分省份都在40%左右。(二)金融产品方面。1.金融产品多样化不能满足需求。国外银行金融创新程度高于国内商业银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在地区之间有较大差异,东部的金融创新普遍快于中西部,机构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已改制过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创新程度高于其他银行,国有四大行的新产品开发进度快,推广速度也更快,而小型银行的金融产品多样化则不能满足需求。2.金融产品收益性不能满足需求。近年来在审慎监管和去杠杆化的措施下,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银行间业务对利润增长的贡献放缓,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银行业面临资金成本上升、贷款利润降低的双重压力,银行资金成本不断提高,银行业务的盈利空间缩小,利润高增长势头难以持续,金融产品收益性也就难以满足需求。3.金融产品流动性不能满足需求。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流动性问题主要在于,负债流动性普遍远远高于资产的流动性。在持续的股市热和房地产热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项目并没有及时做好相应调整,难以适应当下负债项目的高流动性的特征,资产负债的流动性水平会降低,一旦出现储蓄存款减少,就容易出现挤兑现象,发生流动性风险,造成支付危机。(三)金融技术方面。1.金融技术工具开发不足。金融创新的首要重点创造出新的金融要素或者把众多不同功能的金融要素重新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的金融要素,提供出新的金融功能。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与科技技术无法很好地融合,不能提供全面的电子信息服务,跟不上时代的步伐。2.金融技术网络化程度不足。新型互联网公司已经从先进的技术和良好的客户体验出发,切入了理财、小额信贷等商业银行的固有领土,传统银行业网络化程度弱势逐渐体现,互联网企业跨界金融逐渐成为商业银行的挑战。3.金融技术宣传程度不足。金融技术宣传力度不足,一些欠发达地区和低层群众对金融行业缺乏了解,金融知识无法普及,导致金融行业无法更快更好地发展,金融市场的公平交易环境不够完善,很多微观主体在法律不健全或者灰色地带创新,投资风险增大,社会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主义和谐金融构建进程缓慢。

二、改善我国银行业创新的建议

(一)金融服务方面。1.总体意识的创新改善。金融业首先要以客户为中心。银行在其经营过程中,必须充分关注客户需求,积极提供新产品和服务,尽可能高质量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2.形式多样化的创新改善。第一,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客户提供低门槛、低风险、高收益、高流动性的投资理财服务,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的理财方式,为高净值客户提供个性化高端财富方案,加快发展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第二,商业银行可以提供国内外贸易、本币外币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方案,包括国际结算、资金互换、贸易融资、债券发行等具有高附加值的全球化产品和服务,降低资本占用率,提高客户忠诚度。第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把客户按业务的种类、数量和资信度等指标划分为不同等级,向客户提供不同等级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使市场更有效率,在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3.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创新改善。农村金融机构可以针对“三农”制定特色金融服务产品。对于集团化大型企业,银行可以提供资金管理、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对于成长期的中型企业,可以提供资产组合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对于小型企业和家庭农场,可以提供小额贷款等创业型金融服务,使个体和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得到金融资本的支持。(二)金融产品方面。1.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创新改善。商业银行应加强投行类产品的创新,加大债券承销力度,并创造出一系列新型直接融资产品,综合利用表内外资源,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同时,银行业还应该加强民生和财政领域的产品创新,加强与政府、医院等优质对公客户的合作,以适应大众对金融产品多样化需求的新形势。2.金融产品收益性的创新改善。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设计更多的、更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来吸引广大阶层的客户;另一方面,银行需要通过运用高素质的金融人才、高科技的金融创新技术,对金融资产进行合理的运作,以增加金融产品的收益性。3.金融产品流动性的创新改善。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控制,同时,政府当局加强对银行业的外部监管,鼓励辅助金融机构提高自身资产流动性,降低风险。各种金融产品的出现,使传统业务更加透明,提高了流动性,分散风险。(三)金融技术方面。1.金融技术工具开发的创新改善。第一,加强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扩大线上线下的支付环境,并利用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进行营销。第二,推出网上支付结算、在线金融业务、手机银行、电视银行等低成本新型产品。第三,为满足企业的供应链需求,打造在线金融服务平台,降低结算支付成本,挖掘新的利益增长点。第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督,形成及时有效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的效率。2.金融技术网络化程度的创新改善。商业银行可以依靠自身的资源、风险管理,人员和资本优势探索转型。银行可以推出新型理财产品,推出起点低、计息灵活的智能存款,从而留住客户闲散资金。在融资方面,可以在P2P融资领域进行尝试。商业银行需要提升自身,并加强对互联网支付产业链的渗透,而不是仅仅处于产业链的末端。3.金融技术宣传程度的创新改善。加强金融技术的宣传程度,需要关注科技进步和时展,及时普及新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全面地、及时地落实对金融知识、成果、政策、制度的普及,宣传金融法律法规、行业知识、产品技术,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运用最新科学技术充分宣传金融新闻,使金融知识家喻户晓。

作者:张芝慧 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旭阳.银行理财产品:中国的草根创新前景更有活力[J].卓越理财,2014,6

第3篇

衡水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从衡水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看,呈现“大、小、高、低”四个特点。

“大”是指产业群体覆盖面大。截至2010年末,衡水市23个产业集群共有企业34120户,约占全市企业总户数的76%;从业人员41万人,约占全市就业人口的38%;完成销售收入约1042亿元,实现利税112亿元,全市特色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以上。如丝网基地――安平县,每万人就拥有丝网企业54个,每23人就有一个企业摊点或门店。企业群体密度高、覆盖面大。安平丝网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5%,占全国出口量的80%以上;景县的汽车零部件中车用胶管等橡塑制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40%;衡水市桃城区工程橡胶制品及其相关产品占据了全国45%以上的市场份额;冀州采暖铸造业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8并批量出口。

“小”是指企业规模较小。产业集群以小企业为主,其中民营企业占90%,小企业素有“三分天下有其二”之说。其中,投资规模在100万~500万元的企业占59%,500万~1000万元的占21%,1000万~1亿元的占18.7%,亿元以上企业仅占0.9%。安平丝网90%以上为小个体私营企业,除龙头企业外,多以加工型为主,很多小个体企业投资一般在5万~10万元不等,规模很小。

“高”是指产业知名度高。衡水市一些产业集群已成为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在国内外均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如安平县是中国丝网产销基地,被国家五金协会命名为“中国丝网之乡”;枣强县玻璃钢是国内三大玻璃钢生产基地之一;景县是全国最大的液压胶管生产基地,也是国内有名的铁塔之乡;河北衡水橡胶城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橡胶、化工原辅材料集散地;冀州采暖铸造产业集群拥有国内唯一一个散热器技术研究所,国内市场50%以上的采暖新技术由该市开发,80%以上的新产品由该市研发并推向市场。

“低”是指产品附加值低。集群企业总体科技含量较低,多数产品技术门槛较低,产品雷同,企业相似,多数处于初级加工阶段,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偏低。桃城区工程橡胶、枣强玻璃钢制品、安平丝网等多以初、中级产品和粗加工为主,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低,适合在农村大量发展。

银行业对产业集群的支持情况

在衡水产业集群化发展过程中,除了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外,银行业积极跟进,为其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信贷投入快速增长。衡水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在国际国内均是行业龙头,对信贷资金的吸纳能力较强,近几年全市银行性金融机构对产业集群的信贷投入呈快速增长态势。以衡水市安平丝网、景县汽车零部件、枣强玻璃钢、冀州采暖铸造4个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为例,到2011年4月末,银行业对这4个集群贷款余额达到31.81亿元,比2006年增加17.7亿元,5年间贷款增长125.44%,超出所在县域全部贷款增速32个百分点。

信贷产品不断创新。各银行业机构针对不同产业集群企业特点,推出了新的信贷产品。农行衡水分行根据集群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推出了简式贷、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等产品,2010年以来,累计投放贷款余额2.9亿元。建行衡水分行将产业集群企业分为初创型、成长型、成熟型三类企业,分别制定了综合服务优惠方案,推出了速贷通、成长之路、供应链融资产品等系列产品,一年来向产业集群累计投放11.8亿元。衡水市商业银行针对集群小企业贷款需求特点,开发了“诚信通”业务品种,至2011年5月末,产业集群企业贷款余额12.15亿元。该行还专门为景县通讯器材制造业推出了“讯联达”服务品种,目前已发放贷款6640万元。农村信用社推出了小企业联保贷款、循环贷款、货权及货物质押贷款等信贷品种,较好地满足了企业信贷需求。

金融服务日趋多元。各银行机构针对产业集群特点,不断创新和改进服务方式。工行衡水分行以安平丝网产业集群营销为主,把安平支行打造为小企业专营支行。2010年该行对安平丝网等4个产业集群内的小企业,推出了“联保贷款”。到2011年4月末,已发放产业集群联保贷款1.2亿元。中行景县支行根据产业集群金融需求,增加了国内远期、国际远期、即期信用证以及保函、进出口押汇等业务,为企业提供了适合的金融服务产品。衡水市商业银行在产业集群密集的安平、景县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致力打造“中小微企业伙伴银行”,其中,安平支行提出以丝网行业为主打,打造特色“丝网银行”,成立仅一年就发展客户达2800多户,建立业务联系的丝网企业100余家,累计发放贷款1.34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8%。

银企双方协同发展。银行业支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同时,也为金融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集群化发展的产业已经成为银行机构重要的客户群。安平丝网业产值从2005年的63亿元攀升到2010年的160亿元,5年增长了1.54倍;同期银行业信贷余额从10.32亿元增长到22.67亿元,增长了120%。枣强玻璃钢产业集群五年来年发展速度保持在15%以上,据预测,其中约有5个百分点来源于信贷投入的拉动。从景县农村信用社重点支持的9家有代表性的汽车零部件集群企业发展情况看,2008年末,这9家企业总资产9.54亿元、年产值6.83亿元、利税0.84亿元,到2010年末,其总资产达到14.13亿元、年产值12.26亿元、利税1.45亿元,其中欧亚锻造、合力管业等4家企业以上指标增长率均超过100%;这9家企业在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也由2008年末的1.54亿元达到2010年末的2.96亿元,近乎翻番。

银行业信贷支持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衡水市银行业为支持地方产业集群化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但一些问题的存在,也制约着金融服务的深入跟进。

信贷支持集中,制约了产业集群整体发展。从银行业信贷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看,主要呈现“两个集中”的特点,制约了产业集群升级转型和整体发展。一是信贷投放集中于规模较大企业。从4个样本产业集群获取信贷支持情况看,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是各银行机构争夺的焦点,在银行融资相对便利,这类企业约占10%左右,但获得了80%以上的贷款。如景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欧亚锻造、合力管业等9家规模较大龙头企业,到2010年末,贷款余额为3.84亿元,占该县汽车零部件产业贷款余额的84%;相对而言,85%以上的注册资金在50万~100万元的企业,正处在初步完成原始积累,急于扩大企业规模阶段,信贷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二是信贷用途集中于流动资金。从信贷资金类型看,银行业支持产品单一,多为流动资金贷款。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支持力度较小。从调查的产业集群企业信贷用途看,90%以上为流动资金贷款。

融资渠道狭窄,不能满足产业集群资金需求。调查显示,衡水市产业集群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有银行贷款、民间融资、贷款公司借贷等,融资渠道狭窄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由于银行融资的局限性,大量小企业解决资金缺口依赖于民间借贷。调查的企业中,约有60%的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不能满足其经营需求时,会选择以民间借贷做为补充。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在10%~15%之间,个别借款利率达到20%以上。民间融资的主要途径是亲朋好友借贷、企业内部集资入股、企业与企业之间借贷、通过中介借贷等。民间借贷手续简便,信用良好。在安平丝网企业中,民间借贷的增长速度远高于银行信贷。贷款公司贷款利率较高,在15%至20%左右,由于手续简便,多用于企业贷款还旧借新或经营中临时周转“应急”。

银企体制不配,难以拓展产业集群信贷空间。随着银行业风险管理意识的强化,信贷管理规范化程度不断提高。相对而言,衡水市产业集群企业管理一直低水平徘徊,二者之间的矛盾,限制了银行信贷拓展空间。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对新增贷款企业从信用等级、担保方式、行业政策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而衡水市产业集群多为家族式管理,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低,达不到向国有商业银行申请贷款的门槛,一般只能在农村信用社贷款,贷款融资成本较高。从信贷市场份额看,农村信用社分到了最大的“蛋糕”。到2011年4月末,安平县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对丝网业信贷贷款余额4.97亿元,信贷市场份额仅为22%;安平县农村信用联社对丝网业贷款余额15.64亿元,信贷市场份额占70%;城商行和邮储银行介入较晚,贷款余额1.83亿元,信贷市场份额占8%。2010年末,枣强县农村信用联社支持玻璃钢产业集群贷款余额为2.05亿元,占全县玻璃钢产业贷款总量的82%。

同时,产业集群内小企业具有资金周转快的特点,银行贷款由于手续繁琐,审批环节多而存在资金到位慢的特点,制约了企业信贷资金的需求。如安平丝网企业资金周转一般在30天左右。而商业银行贷款平均审批时间在20天左右,安平县某银行一笔金额500万元的贷款从申请到审批发放竟然用了5个月的时间。单纯依赖银行贷款容易使企业错过商机。

融资担保缺位,不能配套产业集群申贷需求。企业资产抵押难,并且评估、登记部门分散,手续烦琐,收费重复。据调查,衡水市办理抵押的综合费用为2.5%左右,相当于贷款利率的一半,企业贷款成本很高。衡水市集群企业由于可提供抵押物少,土地、厂房多为租赁或集体性质,不符合抵押条件,而本地符合银行要求的融资担保机构少,抵押担保服务不到位,这也是小企业贷款难的主要问题。衡水市先后成立过16家信用担保公司,目前仍在正常运作的仅剩6家,与银行有合作关系的只有5家,信贷担保余额仅为2.02亿元。另外,担保公司收费过高,一般为贷款金额的2.5%左右,企业不堪重负。融资担保体系的缺位,造成信贷风险无法有效分散,加大了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难度。

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化发展与银行业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产业集群化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元;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化为银行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银行机构支持当地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银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银企良性互动,实现信贷政策与需求对接。一方面,银行机构要调整“抓大放小”的经营思想,在支持龙头企业的同时,依托核心企业加大对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形成大中小结合的优质客户梯队。另一方面,集群企业要主动创造信贷获得能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及时向银行提供完整、准确、真实的会计资料和相关信息,以此赢得银行的信赖。加强自身公司治理机制建设,加快品牌建设,主动适应信贷政策和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需要,增强吸引信贷资金的能力。

结合产业集群实际,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根据产业集群企业特点和规律,量体裁衣,创新服务品种,以“短、平、快”的信贷服务适应集群企业需求。适当增加授信额度,简化审批流程,更好地满足产业集群发展需求。继续创新对骨干企业的金融服务,增强核心企业对配套企业的凝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融资的优势,由龙头核心企业担保,为其上下游企业,以及众多加工户发放贷款,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使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大科技开发贷款的投放力度,鼓励小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大力发展“精、尖、特、优”产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

拓宽融资渠道,培育产业集群的直接融资能力。推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直接方式融资,探索利用BT、BOT等融资方式,促进产业集群融资方式多元化,吸引商业银行参与融资项目信贷合作,为银行业提供良好的贷款投放渠道,实现外延式扩张和内涵式发展的有机统一。改善产业集群融资的基础设施。通过综合服务和政策引导,整合银行、证券、保险和私募股权投资等多种金融服务资源和要素,为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民营金融组织发展,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创新金融工具,着力解决企业资金瓶颈。

第4篇

[关键词] 城市商业银行 电子银行 制约因素 发展思路

电子银行是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变革,大力拓展电子银行渠道,可以实现传统业务和电子银行业务的协调发展。发展电子银行应该作为突破网点和地域限制、抢夺高端客户的重要手段,不仅能提高商业银行形象,还能促进银行整体效益的实现。但是在电子银行业务探索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仍有很多环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改进。

一、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制约因素

1.电子银行业务的安全存在隐患

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不愿意选择网上银行的客户76%是出于安全考虑。安全是电子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资金安全对于客户、商家和银行都是至关重要的。银行通过各种高科技手段保证客户、商家和银行自身的资金安全,但是也暴露出高科技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客户端的安全性和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如电子银行应用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计算机犯罪、黑客问题等,稍不注意防范便使银行损失惨重。

2.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

电子银行体系是以客户服务为中心,以网上银行、电话银行、POS、ATM、CDM为主,是以信息化的基本建设为平台而构成的体系。柜台业务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处理、信息数据的交换、虚拟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计算机安全应用体系的运营等等都离不开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信息化建设的薄弱制约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3.电子银行业务提供的服务不及时不到位

电子银行是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与银行业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因此其提供的服务应该区别于传统业务,具有个性化。 而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诸多服务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比如,各城市商业银行办理注册电子银行业务的网点占全部营业网点的5%~9%,客户必须到这些网点办理开户手续,造成这些网点业务办理时间过长,排队问题严重,并且企业和个人注册电子银行的用户需要填写多份协议书,流程繁琐,影响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电子银行对客户也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无疑会增加睡眠客户的数量,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而制约电子银行的发展。

4.电子银行业务品种开拓受限,产品功能不完善

电子银行业务应该实现各业务品种的有机结合,进行灵活创造,形成一种新的运作模式。而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大都表现为将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所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也大多限于对银行现有业务的电子化改造,没有体现出其业务的创新特色,并且在产品宣传方面投入不够,产品功能不完善,深层次推广受阻。

二、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思路

发展电子银行的战略实施重点应在降低成本和灵活创新方面,推动客户选择电子银行,并带动银行成长,实现电子银行客户快速增长。银行可以围绕这些客户集中资源,积极灵活地进行市场销售,达到传统等金融产品数量的同步增长,以保证银行的整体利益。

1.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降低服务成本

从整体来看,整个电子银行的发展应该是以网上银行为中心,围绕业务创新发展网上银行特有的业务产品,各渠道均衡发展。网上银行不仅仅承担替代原有传统网点的职能,更能降低人均服务成本,创造超额利润。

2.加强客户分层管理,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

首先,将客户进行分层管理,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其次,构建立体营销格局,运用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体验营销等不同的营销方式,不断丰富营销手段。最后,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的服务水平。

3.寻求商业战略合作伙伴,提升银行核心竞争力

城市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还要致力发展成为本市中小企业和市民进行个性化、多元化信息服务的途径和平台,这就需要不断挖掘商业战略合作伙伴。建立和部分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战略合作,在人才培训、资金融通、应用系统互联上进行深入合作。通过柜台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互联,实现银行间柜台相互办理他行存款等业务,使得电子银行享受到更多的异地物理网点办理业务的便利,以发挥终端优势,提升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4.实施灵活创新,开创电子银行产品、服务、设备新局面

改变目前被动型建设的局面,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增加技术投入,引进电子银行高素质业务人才。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5.进行合理的人才培训、培养规划,实施人才梯队建设

电子银行体系的构建,不仅仅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产品开发人员,还需要对产品进行合理配置的管理人员,另外还需要技术研发人员、产品市场营销人员、售后服务人员。进行合理的人才培训、培养规划,实施人才梯队建设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建设与实施

1.电子银行策略规划

(1)目标客户的市场定位

作为城市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目标客户的选择上应该结合“三立足”的原则,选择“立足地方、立足中小、立足市民”的市场定位,坚持“大小并举,好中选优”的原则,重点对系统中行业重点扶持的企业,借助企业网上银行集团理财和账户管理等优势功能,积极协助及时、准确、完整地掌握以财务信息为核心的信息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集团内部的各种资源高度集中管理、控制和配置,安全高效地对各种财务管理方案做出科学、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决策。

(2)电子银行的产品地位

电子银行产品应改变过去“单打一”的传统模式,将银行现有可以调动的资源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重点实现业务一体化,体现产品整体优势。金融产品由于法律、风险、操作和固有市场条件的限制,有其基本的特征,不可能是产品发生性质上的变化。然而,一个产品可以开发出一个系列,以零存整取业务为例,可以开发出上学目标存款、结婚目标存款、养老目标存款、旅游目标存款、购房目标存款、装修和家具目标存款等。

2.电子银行管理组织的构建

为适应电子银行的业务发展及竞争需要,应自上而下建立专职的电子银行职能管理机构,加强对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在总行一级成立专门的电子银行部门,全面负责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与新产品的推广工作。考虑到各支行部门设置精简,可以将电子银行业务目标下发到各支行,通过合适的绩效考核办法,引导支行拓展电子银行业务,让客户继续通过支行任何一个且只需要通过一个营销联系点就可以办理所有业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便捷服务。

3.电子银行信息技术系统的构建

城市商业银行的现有核心业务系统大多充当着基础支持性角色,是银行日常正常营运作业的主轴,也是支持电子银行的后台账务核心,电子银行信息技术的构建,必定涉及电子银行系统与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有效、快速、正确、弹性联结机制的建立。

(1)对前端服务渠道业务系统的整合

为了使客户通过任何渠道,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能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畅通地与银行交易,同时使商业银行能及时对客户做出反应,为客户提供准确、一致、全面和最新的信息。应该在柜面人工服务、电话、传真、ATM、POS等多种业务联系渠道进行高度集成的基础上,将网银WEB、无线接入等新的业务联系渠道置与一个统一的信息处理框架之下,使前端业务系统在提供和信息上保持高度一致。

(2)对后端客户信息分析系统整合

后端分析系统的重点是要解决信息分散的问题,使客户信息实现标准化、一体化,实现全行信息数据共享。城市商业银行应该本着集中统一与个体效益兼顾的原则,制定统一的客户信息标准,确定应用系统的体系结构,建立建设中央客户资料(或称数据中心)系统,集中客户的基础信息和财务信息和业务活动信息,供银行工作人员在一定权限范围内随时收集调用,同时在这个数据中心系统中,根据各种应用主题分析模型,产生各种分析信息以辅助决策。

(3)对前台业务系统和后台分析系统的整合

面对客户的前台操作必须要在组织上与后台操作融为一体,后台通过对客户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实现现有数据的自动保存和提取,并满足银行新业务发展的需要,帮助客户服务人员及时地、综合地了解各个渠道的客户反馈信息。电子银行在后台应用系统中计算出每个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从中筛选出优质客户,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并主动接受客户的监督和批评建议,以提高这些客户的满意度、忠诚度,最终达到提高银行利润率的目的。

4.电子银行信息管理及监督机制的构建

(1)电子银行信息化工程的监督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电子银行信息化工程的监督工作,可以设立信息化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行长、高层主管、信息部门主管、业务部门主管、营业单位代表、甚至外部战略联盟伙伴所组成,定期召开通常性的会议,或依项目需要随时召开,通过咨询、审核、协调等活动,进行信息科技监督管理。

(2)电子银行的项目管理机制

项目小组是为发展特定的金融产品,由高相关度单位的业务部门骨干成员所组成,并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过程中寻找项目资源、沟通联系、计划和时间管理控制等事务,通常电子金融产品的成员包括:产品开发组、技术支持组、市场营销推广组。

(3)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电子银行的运作方式及运作规律决定了银行要加强24小时不间断的风险控制。

第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正确的电子银行技术风险管理策略。对建设电子银行的技术方案进行科学论证,确保信息技术安全可靠,电子银行系统设计严密、功能完善、运行稳定;加大电子银行安全技术投入,提高通信网络带宽,建立灾难备份与恢复系统,增强电子银行抵御灾难和意外事故的能力;积极引进一些高效的安全产品和安全技术;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病毒和黑客的攻击,及时更新、升级防病毒软件和防火墙,提高计算机系统抵御外部网络攻击和抗病毒侵扰的能力,增强电子银行系统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第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立标准统一、格式一致的资格审核、身份验证和业务经办授权体现并督促执行,在交易的入口处建起一道“防火墙”。

第三,实施职责清晰的部门控制管理,贯彻事前控制为主的原则,以“全面、准确、连续、及时、零事故”为目标,严格落实内控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加强对每一项交易全过程的实时监督。

第四,加强信息系统、应用程序的风险控制管理,加强电子设备的维护、检修及软件和硬件的管理,保证电子银行系统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叶望春:中小银行的市场定位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张文棋:商业银行发展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3]晏露蓉 林晓甫:中国社区银行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可能分析.金融研究,2007,10:115-123 [4]郑良芳.电子银行我国银行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J].金融经济,2004(5)

第5篇

摘要:《巴塞尔协议Ⅲ》是美国金融危机后银行监管领域最重要的改革方案之一,其核心内容在于重新制定了资本性指标、流动性指标以及杠杆率指标等方面的监管要求。《巴塞尔协议Ⅲ》必将对我国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银行业在监管不断趋紧的政策环境中,最优的策略就是注重资本质量,向“轻资本”模式靠拢,走特色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巴塞尔协议Ⅲ》;资本充足率;资本质量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23-03

一、关于《巴塞尔协议III》的简要介绍

(一)新协议出台背景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金融业界与学术界主要就两大问题进行集中探讨,即国际货币体系及金融监管改革。监管滞后是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诱因之一。面对快速发展的全球金融市场、机构及产品,金融监管显得力不从心,主要体现在力度不强、方法落后以及监管真空等,比如过度强调微观审慎监管而忽略对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等。众所周知,巴塞尔协议是当前全球银行业监管的统一标准,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反映了该协议所存在的问题,比如资本顺周期、流动性、杠杆率以及宏观审慎等。《巴塞尔协议Ⅲ》也就是基于此而诞生的。

(二)《巴塞尔协议Ⅲ》之内容简介

新协议在现有规约的基础之上,对银行业资本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严格,不仅上调了银行的资本充足比率指标,新增了资本缓冲要求,更注重银行资本的质量,并配合以流动性约束。《巴塞尔协议Ⅲ》出台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进而保障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对其大致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剖析。

1.资本性指标

(1)关于银行资本监管“量”的变化:加强银行资本监管已成为国际共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确定了3个最低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即普通股充足率为4.5%,一级资本充足率为6%,总资本充足率为8%。同时,在最低资本要求得额基础上,计提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不高于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另外,《巴塞尔协议Ⅲ》对系统性重要银行提出了更高要求,即系统性重要银行还要追加1%的附加性资本要求,以应对“大而不倒”带来的道德风险。这些反映了国际社会对加强资本监管的共识和决心,也反映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自营交易、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等银行活动提出更高资本要求的态度。巴塞尔委员希望借此增强银行对抗日常运行各种风险以及金融危机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2)关于银行资本监管“质”的变化:《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资本的质量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巴塞尔协议Ⅱ》中的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被重新界定并区分为核心一级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及留存收益)、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并建立严格的合格标准。②核心资本要求被大大提升,原来的附属资本概念被弱化。③《巴塞尔协议Ⅲ》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资本扣减规定,所有的资本扣减项全部从核心一级资本中扣除。

(3)关于银行资本监管思路的变化:《巴塞尔协议Ⅱ》重点强调了对分母即风险资产的计量,以反映风险变化的敏感性。但是,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欧洲债务危机使得《巴塞尔协议Ⅱ》以风险识别为基础的银行管理与监管框架暴露出很大的漏洞。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协议Ⅲ》更加强调对分子即资本的计量,直接表现就是诸多条款的核心要求便是增加资本,提高资本的充足率。

2.流动性指标

《巴塞尔协议Ⅲ》引入流动性覆盖比率(LCR)①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②以加强对银行流动性的监管。其中,流动性覆盖比率(LCR)用来确定在短期极端压力情境下,银行所持有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的流动性资产的数量,以便应对此种情境下的资金净流出,该指标的最低标准是100%;而净稳定融资比率(NSPR)用于确保各项资产和业务融资,至少具有与它们流动性风险相匹配的满足最低限额的稳定资金来源,该指标的最低标准也是100%。

3.杠杆率指标

《巴塞尔协议Ⅲ》规定了3%的最低杠杆比率③以及100%的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指标。要求各国对3%的杠杆比率在同一时期进行平行测试,基于平行期的测试结果,于2017年进行最终调整,并希望在2018年1月1日进入新协议的第一支柱部分。杠杆率指标的引入旨在防止银行系统构建过度的杠杆,《巴塞尔协议Ⅲ》还引入额外的保障措施应对模型风险和度量错误,从而降低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基于上述,我们可以看出,《巴塞尔协议Ⅲ》相对之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变化,但强调资本监管的本质却没有发生变化。其出台意味着在经历了自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金融危机的洗礼之后,全球银行业的监管迎来了新的时代。《巴塞尔协议Ⅲ》最显著的特征是,在银行业监管的核心价值观选择上,安全已经远远超越了效率,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银行业注重效率原则的一次重大转变。

二、《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巴塞尔协议Ⅲ》的签订,使得全球的银行业面临巨大的融资缺口,其中欧洲的银行业受到的冲击最大。至于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由于监管政策的趋严,尤其是逆周期资本调控和动态拨备的实施,使得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短期内比较乐观。但是,考虑到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巴塞尔协议Ⅲ》整体监管思路的变化,《巴塞尔协议Ⅲ》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依旧不可忽视。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正常情况下,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制定的监管标准对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影响不大。④截至2010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12.2%,核心资本充足率也达到了10.1%,符合《巴塞尔协议Ⅲ》正常情况下的监管要求。但是,如果考虑到逆周期资本缓冲和系统性重要银行1%的附加性资本要求,以及我国银行监管层可能更为审慎的监管原则,我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仍有提高的必要。

其次,《巴塞尔协议Ⅲ》将促进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的改变。《巴塞尔协议Ⅲ》对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银行业信贷规模的扩张,我国银行业现阶段的高资本消耗模式也将得到一定改变。商业银行在每一次信贷扩张后,为满足监管当局对资本缺口的要求,必须进行再融资。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越高,再融资的需求就越大。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往简单的圈钱模式已经越来越不受欢迎。在这种境况下,银行只有改进盈利模式,增强盈利能力,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再次, 中国银行业可能将面临更为严格的资本管制。《巴塞尔协议Ⅲ》同前两个协议一样,都是金融危机的产物,本质上都是一种被动的、事后救济式的风险应对措施。它们通常都是事后的经验总结,而不是超前的规则设计。而鉴于中国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的地位以及监管层日益审慎的态度,为保证银行业和整个金融系统分的稳定,我国的银行业监管势必会更加的严厉,对银行业的资本管制也同样会更加严格。这从2010年监管当局时隔多年重新启用存贷比调控工具可见一斑。

总的来说,《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的长期影响要远远大于短期影响,宏观层面的影响要大于微观层面的影响。它对中国银行业成长和发展的影响,将是持续性层层推进的。

三、我国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使得银行业监管的关注焦点由20世纪70年代后的“效率至上”让位给“安全优先”,“安全”重新取代“效率”,成为银行业发展新的原则。虽然,《巴塞尔协议Ⅲ》目前还只是一个大体的轮廓,具体的细节并没有出台,但是,它至少指明了未来银行业监管的一个方向。比如说,《巴塞尔协议Ⅲ》要求银行建立逆周期的资本缓冲,以平滑经济周期中不同时期银行业起伏很大的信贷投放规模,就很好地避免了以往监管措施中以静态思维监管的套路和模式。

可以预见,面临更加复杂的经济形势和日益严格的监管措施,我国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些许变化。未来一段时期,我国银行业必须通过调整思维,理顺思路,防范风险的同时积极开展创新业务,才能求得生存和进一步的发展。概括来讲,我国银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如下。

首先,银行业要更加注重资本的质量。以往不论是银行业本身,还是监管当局,都非常注重资本的数量,对资本的质量关注不够,造成银行业资本构成中存在滥竽充数的情况。《巴塞尔协议Ⅲ》更加注重资本的质量,不仅重新界定了《巴塞尔协议Ⅱ》中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范围,还规定了更为严格的资本扣减原则。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尤其是上市银行要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本的补充工具和渠道,强化核心资本的概念。目前,常用的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渠道是通过股东注资和内部留存收益,但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简单的增发扩股、配股等方式已经很难得到股东的青睐,通过这些方式融资,银行本身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银行业可以通过加大对股东的回报力度,以求得留存收益和融券融资之间更好的平衡,也即在自身利润可预测的情况下,通过高红利回报,获得股东的认可,进而获得杠杆化的股权再融资。①

其次,银行业要主动调整业务模式,弃除高资本消耗业务模式,建立收益风险相匹配的“轻资本”模式。我国的商业银行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存在着严重的依靠存贷款利差的局面,这一方面束缚了银行的创新能力,一方面又增加了金融结构的脆弱性。虽然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高息差”仍旧会持续一段时期,但是,未来银行业的发展趋势必将逐步走向集约化经营。因为,信贷规模在未来更加严格的资本约束下,不可能保持前几年那样高速的增长,缺少了信贷规模的支撑,“高息差”也不能带来业绩的持续增长。因此,从中长期看,我们银行业应该主动调整业务模式,改善收入结构,强调业绩的健康增长和持续增长。

调整业务模式,一是通过强化风险因素定价,精化资本成本管理,加快现有业务的资源整合,提高资本综合的使用效率;二是业务创新,虽然金融创新是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针对中国银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仍旧高位的情况,还必须勇于创新,不能够因噎废食。当然,创新业务的同时,注意控制风险,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体系并严格贯彻实施。

客观地说,近几年,我国银行业业已认识到,仅依靠息差收入,只能做大,不能做强。随着国内居民投资者理财意识的增强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银行基金、理财、托管等中间业务会有一个加速发展的良机,这也给银行业业务模式转型提供了便利。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的业务模式将会向着一个更加平衡、合理的方向发展。

再次,银行业发展将迎来一个竞争分化、特色鲜明的时代。目前,国内银行银行业发展同质化严重,国有大中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都追求规模的扩增,业务设置上也几近相同。甚至一些城市商业银行制定的发展规划也是跨区域经营和全国布局。《巴塞尔协议Ⅲ》区分了系统性重要银行和系统性非重要银行,对不同性质的银行设置的监管底线也有所差别。③这必将影响不同类别银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进而形成特色鲜明、竞争差异化的发展态势。

总之,我国银行业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我们应该借鉴《巴塞尔协议Ⅲ》监管思路,遵循资本监管的国际趋势,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我国银行业发展新的规划和目标。注重资本的质量,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和利润增长点,形成各具特色、层次鲜明的竞争格局,必定是中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章彰.“巴塞尔协议Ⅲ”对中国银行业真的没影响吗[J].银行家,2010,(10).

[2] 崔宏.“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J].银行家,2010,(9).

[3] 巴曙松.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改革需要立足中国[J].财经国家周刊,2010,(9).

[4] 周行建.中国银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趋势展望[J].银行家,2011,(3).

[5] 邓鑫.另一角度看巴塞尔协议Ⅲ[J].银行家,2010,(10).

[6] 王春丽.新巴塞尔协议与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研究[J].经济师,2010,(4).

第6篇

面对这一新的趋势,我国银行业必须抓住机遇,在网络银行的发展上取得主动权。这既是顺应发展潮流的需要,也是迎接金融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必然选择,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紧迫性。

发展网络银行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的必要性。

银行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务正在使人们的生活发生显著的变化,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网络金融服务的相应配合,如不尽快向全提供可靠的网络银行服务,仍然依赖其传统的柜台服务方式,则银行业不仅不能有效地拓展自身的发展空间,而且还会延缓甚至阻碍电子商务的发展进程。

数量稳定且日益壮大的客户群体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网络银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上可以使商业银行的营业柜台无限延伸,加之具有交易成本低廉、交易操作方便、交易时间缩短等突出的优点,因而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客户的欢迎,这无疑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良机。

我国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网络银行,其意义不仅仅是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客户群体,更为主要的是,要从全局角度,确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强化“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传统银行业务和网络银行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即以传统银行业务支撑网络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以网络银行业务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只有10多年的,机构网点数量现在和将来都无法与国有大商业银行相比,不可能、也没必要再走大摊子。高成本、低效率的发展道路,必须运用高手段争取客户、赢得市场。大力发展网络银行,可以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网点和人员的前提下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强资金实力。发展网络银行,中小商业银行与国有大商业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果能够在这场竞赛中获胜,就可以在不久的将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2.大力发展网络银行的紧迫性。

我国加入WTO以后,来自外资银行全面而激烈的竞争正在日益逼近。能够率先进入金融市场的无疑是一些国际化大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竞争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它们不仅实力雄厚,经验丰富,实行商业银行管理制度;而且科技化程度高,易于开展网络银行业务,从而避开其在我国内地网点机构少的短处。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已大致实现了业务处理的规范化、办公事务的自动化和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并在发展网络银行方面先行一步。1997年“世界银行100强”中,70%的银行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向客户提供网上支付服务。美国和欧洲的许多银行,不仅向客户提供网络票据支付服务,而且能够办理一揽子的在线交易业务。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资银行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在范围上将逐步扩大,最终全面铺开。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在对“黄金客户”的争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公司客户中的跨国公司、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企业及中国的外向型企业、大型集团公司、高新科技企业,以及个人客户中,那些有比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受过高等、个人理财愿望比较强、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黄金客户”,大多来自我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而这些地区正是外资银行到中国“抢滩”的登陆之地,并且这些客户最有可能率先接受网络银行,这有利于外资银行利用网络银行发挥其电子化金融服务的优势。

综上所述,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应该高度重视网络银行的起步和发展,尽快下决心,早策划,早实施,以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

网络银行的发展对我国银行业提出的挑战

1.网络银行将从根本上变革银行经营环境,从而对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业务模式、竞争力等带来严重的挑战。

在服务模式上,网络银行突破了传统的经营和服务模式,采取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功能、个性化的服务模式。新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AAA”式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金融服务。网络银行的运作模式趋向虚拟化、智能化,不再需要在各地区设置分支机构来扩展业务,而只需连入Internet的终端即可将银行业务伸向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另一方面,传统银行主要借助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向客户提供服务;而网络银行主要借助智能资本,靠少数智能劳动者便可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

网络银行突破了时空局限,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的联系方式,从而削弱了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网点的重要性,将使传统银行业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数量减少。据美国权威金融机构估计,美国银行业的分支机构在未来10年中将减少一半。另据美国1家调查公司,1994年,美国传统银行分支机构在银行交易中所占的份额为60%,到1997年则降为40%,减少的20%已由网络银行提供。

网络银行能突破传统银行的局限,提供一揽子高附加值的综合金融服务。它不仅对传统银行的存款、现金管理、资金结算、投资等零售业务及部分批发银行业务构成竞争性威胁,而且在信息、综合金融服务及个性化金融服务方面也带来严峻挑战。其一,通过互联网可更广泛地收集分析最新金融信息,并以最快捷便利的方式传递给网络银行用户。另外,由于网络资源的全球共享性,使银行与用户能相互全面了解对方的信用及资产状况,从而减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其二,网络银行通过打破传统银行的部门局限,综合客户的多个账户、多种货币、多种信用卡、多种投资商品信息,并通过相关软件,分析客户的消费习惯、投资偏好,从而为客户提供极具个性化的高附加值的优质理财服务。

网络银行能大幅度降低银行交易成本。据美国权威机构的调查,在各类银行服务的平均每项交易成本中,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最高,其次为电话银行,再次为ATM柜员机,网络银行最低,最高与最低者相差八倍。网络银行的这些优势给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经营方式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国银行业必须转变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好网络银行优势。

2.银行将改变传统银行的经营思想。

网络银行将改变以资产规模大小、机构网点数量、地理位置优劣论“英雄”的传统银行经营思想,转为以获取信息能力、拥有信息量及处理信息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服务为衡量银行优劣的标准,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拥有黄金地段的位置、高耸入云的大厦、富丽堂皇的招牌、彬彬有礼的职员的银行形象。

3.网络银行将对传统银行内部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提出挑战。

网络银行作为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其金融工具、运作方式、技术手段及人才要求都是全新的,客观上要求变革传统银行的一系列内部管理及自我风险约束制度以及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

网络银行的经营和创新对传统银行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对人才、工具、技能和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其组织框架和管理方式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可以说,网络银行服务成功的关键并不是技术,而是策划、实施和管理的过程,用旧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手法去经营网络银行多数以失败而告终。

4.网络银行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网络体系的全球开放性,由此对“防火墙”、身份认证(CA)、安全系统层SSL协议、安全交易SET标准及其他技术措施的要求更高。

互联网最大的特征就是一切信息都数字化。因此,数据的安全就成为网络银行安全的首要。如何确保各种数据在保存和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如何识别数据访问者的身份,以及如何防止非法用户侵入主机系统都是网络银行所需解决的问题。为了防止诸如外部黑客人侵、行内人员作案、资料被截取和篡改、非授权访问、病毒干扰等网络犯罪及网络问题,网络银行亟须防范风险,确保安全,以切实解决金融认证、网络支付的安全和可靠问题。同时银行为保证网上客户安全而设计的网上支付程序,要更有利于客户,而非仅有利于银行操作,这样才能消除客户疑虑,吸引客户上网,扩大市场规模。

5.网络银行要求变革传统的银行监管方式和机构设置,银行监管的国际间合作变得更加重要。

我国的网络银行要发展,网络银行的监管问题无法回避。如何对迅速发展的没有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银行进行监管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由于网络的广泛开放性,网络银行可跨出国境经营,客户可在全球范围内自由选择银行进行金融交易,这是银行监管遇到的新课题。国际巴塞尔委员会及各国银行监管机构正关注网络银行的发展并进行研究,但尚未就此立法进行监管。网络银行的监管更加需要国际银行监管组织的协调及各国中央银行在全球范围内的通力协作。

发展网络银行的几点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加强银行体系的网络化建设。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业务有较快的发展,但总的来说还很薄弱,网络用户占人口的比重还不到1%,与美国的 40%、香港的15%相比差距还很大。因此,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国民素质,大力发展互联网业务,提高银行体系网络化水平,是推动网络银行发展的前提。为此,需要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财税政策的扶持。发展网络银行的三大核心技术:Web技术、建立服务平台技术和安全保密技术,也需要政府主导、参与协作攻关解决。政府还需为发展网络银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即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国内互联网市场长期垄断经营的局面,并整合各行业、各部门、各地方的局域网资源,形成全国性的主干银行金融网络体系。同时,国家网络技术支持部门、银行监管部门、各商业银行,要通力合作,确保网络银行体系的交易安全和无故障运行。

2.做好网络银行金融人才的储备与培养。

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复合型的金融人才,既要掌握网络高,又要精通国际,国内金融。拥有一大批具有一流专业水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是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保障。可通过引进、联合培养等方式来造就一大批网络银行金融专业人才。

我们要更新金融业高科技人才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从政策上稳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其提供更好的培训机会和发展机会,促使不断更新知识,积极吸收外部人才,为科技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增强机构活力,为网上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做好储备。

3.加强网络银行监管和风险防范。

第7篇

关键词:创新 个人银行业务

直面2006年中国入世承诺期即将结束,面对国际国内同业竞争日趋激烈、客户需求和市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我国零售银行业如何迎接冲击和挑战 ,提升个人金融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笔者认为,在创新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是发展我国个人银行业务的战略选择。

客户中心,理念创新

发展我国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要战略改进目标之一就是要尊重“客户体验”,真正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获取、开发和保持优质顾客是拓展个人银行业务的重要前提条件。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加剧,使得顾客越来越成为当今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加入WTO后,外资银行势必会把争夺中资银行的优质客户作为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因此,国内商业银行必须创新理念,关注顾客资源,实现“客户导向战略”,变过去的“以我为主”的经营方式为“以客户为主”的经营方式,切实以客户为中心,充分了解客户的理财目标、尊重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树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比如客户在选择和购买金融资产时,存在从害怕到希望的不同心理帐户,不同的帐户有着不同的投资收益期望和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因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客户心理帐户的调查与研究,对其进行分类与界定,针对不同的心理需求,进行金融产品的体系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式与金融服务的创新等。而且,在“客户中心”的理念创新中,客户关系不应仅停留在“产品联结”的层面,应进一步向“合作共赢”的层面提升。

培育队伍,人才创新

国内商业银行在入世后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要想赢得主动,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商业银行开展零售银行业务,主要依靠发挥专业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充分利用他们良好的技能和道德素质来谋求利润增长。目前国内创新型的金融理财人才十分匮乏,现在从事理财业务的人员无论从知识结构还是经历来看,能力还远远不够,有些人甚至连最基本的利率都分析不清楚。目前,在我国,注册金融策划师(CFP)已悄然出现。CFP,英文全称为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是目前国际上金融领域最权威和最流行的个人理财执业资格,通过不断调整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和不动产等各种金融产品组成的投资组合,设计合理的税务规划,来保障客户的财务独立和金融安全。一个称职的金融策划师至少应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敏锐的洞察力和充分的信息来源等,然后将所得的信息综合分析,给客户一个理财的计划(plan)。国内商业银行应把员工的培训计划纳入日程安排,鼓励员工参加CFP相关科目课程的学习,并提供相关能力培养的机会,通过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价值的发挥更好地服务客户,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体现。

整合业务,流程创新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与其业务流程息息相关。只有实时进行业务创新,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和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从而解决一系列个人银行业务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应对现有业务进行整合,实现流程创新。新的个人银行业务流程要从有利于实现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出发,从降低成本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出发,按照“清除、填补、简化、整合和自动化”的原则(简称EESIA原则)开展流程改革。新的业务流程应区别于简单的产品推销过程,突出体现市场营销功能。比如过去的交易主要是指从柜员审查凭证、电脑记账到打印凭证的过程;新的交易应是从柜员向客户营销,为客户提供投资理财建议开始,到电脑记账,再到营销(了解客户购买后感受)为止的全过程。在交易流程的设计上,应减少低效的简单操作(记账)的服务时间,增加高效的创造需求(营销)的时间,增强银行与客户的交互沟通;流程要尽可能地方便和贴近客户,围绕客户的金融需求,采用简便快捷的操作平台,提供系列化、层次化、个性化的综合类产品;流程要突出分区和分层服务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客户,在不同的业务区采取不同的业务流程。建立低柜台业务交易处理体系;流程要以理财服务和贵宾服务为主,积极发展自助服务,逐步弱化现金服务,着重培养和稳定优质客户,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只有构建起标准统一、规范安全、科学高效的个人银行业务流程体系,通过梳理出个人银行业务的核心流程,包括甄别优质客户及需求、个人金融产品研发、提供优质产品并协助客户实现理财目标、售后服务追踪及客户关系维护等,才能从根本上确保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的创立。

组合营销,渠道创新

美国著名营销专家米尔顿・科特勒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营销问题》一文中指出:“银行业要想在加入WTO后真的变得很有竞争性,那么国有银行从零开始就必须建立它们的营销和销售管理力量”。零售银行业务竞争加剧、产品多元化和复杂化、客户需求个性化都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做好市场营销工作,尤其是要发挥银行的整体营销能力。在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过程中,除了挖掘传统营销手段的潜力,更要组合运用各种营销策略,进行渠道创新,如开展网络营销、直复营销,导入CRM工程,对客户实行分层管理,开展关系营销,特别是要注重开展交叉销售。世界各国的营销实践证明,交叉销售在银行业和保险业等领域的应用效果最为明显。2001年,赛伦传播公司(Celent Communications)开展的“欧洲零售银行的交叉销售研究”,对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国银行业的交叉销售战略进行了评价。调查显示,欧洲最大的20家银行在线顾客的交叉销售收入比传统的经营方式收入增加了20%。我国银行在发展个人银行业务时,应注重发挥交叉销售的作用,比如“零售业务批发做”,实现个人银行业务与公司类批发业务间的联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满足顾客需要,赢得竞争优势,提高营销效益。

建设品牌,产品创新

在知识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品牌经营要远比产品经营更重要。国外银行十分注重金融产品品牌建设和管理工作,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无不在实施名牌战略上下功夫,其名牌产品在推动相关业务发展的同时,为银行带来了宝贵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现代企业专家史蒂芬金这样评价优秀品牌对企业的重要性:“产品是企业所生产的东西,名牌是消费者所购买的东西。产品可以被竞争者模仿,优秀品牌却是独一无二的;产品易过时落伍,但成功的优秀品牌却能经久不衰”。因此,商业银行要有效地开展好个人银行业务,就必须搞好品牌建设:做好宣传,提高品牌的社会美誉度,集中精力做好品牌营销;要注意维护,不但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产品形象,更要注意维护自己的企业形象;要提升品牌内涵。要注意用产品丰富品牌,更要用品牌带动产品。

金融产品创新是提高竞争能力的最好利器。谁在新产品开发上抢占先机,谁就将在市场上抢占先机。因此,不断进行产品和业务创新应成为国内银行发展零售业务必须坚持的原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产品创新的方向应主要是致力于产品的高科技含量,进行整合性、前瞻性产品的研发。银行要建立优质客户服务管理体系和产品研发机制,明确负责产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在产品推广上要逐个品种、逐个项目的开展市场分析,制定分类营销方案,重点进行突破。要按照客户需求来设计、研发金融产品,加强核心产品与辅助产品的分类管理,重点发展关联性大、综合服务功能强和附加值高的、理财及信息咨询等业务,提高产品的综合创利能力,以丰富的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要综合运用灵活的定价策略和优先、优惠的服务策略,在价格上要制定统一的个人金融业务服务收费管理体系,对优质客户采取灵活的收费定价标准。在服务上要对普通客户提供一般性柜面服务和自助、电子银行服务,对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贵宾服务,确保优质客户享受优先优惠的服务待遇,保持品牌形象和业务品质的高度统一。

智能为先,科技创新

在网络金融时代,零售银行产品必须有强大的信息技术和金融技术支持,才能满足客户对方便、快捷、全能化银行服务的要求。电子化科技水平在金融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现代银行服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自助设备的应用和先进的电子终端服务的延伸,突破了传统的银行服务的时空限制;大量的智能化电子软件的使用,替代了大量的人工劳动,在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服务需求;电子化科技手段也为管理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条件,数据库的无限扩容也使银行突破了客户资源管理受制于人力资本有限的瓶颈。可以说,未来的银行服务竞争很大程度要由科技竞争来完成。商业银行要搞好零售银行业务,应走科技创新之路,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特别是要尽快建设好自己的网上银行,为推广网上个人银行业务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要增强网上理财软件的功能,引入账户集成技术,给用户提供更友好、更方便的功能。只要账户集成站点上有客户的主要账户数据,理财方案系统就可以直接把这些文件数据自动导入相应的表格栏目进行处理,使用户能够从翻箱倒柜的数据输入负担中解脱出来;要建立统一标准的信息中心,形成大型的信息网络,为每个客户建立数据库,即客户档案。银行应该对每位客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并根据客户人生阶段的重大事件、特殊需求,为其提供咨询方案,开发个性化产品,成为客户的理财顾问,最终建立起客户跟随银行一同发展的良好关系。

风险管理,机制创新

个人银行业务涉及个人资产的吸收、管理、应用等诸多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的缺失,使得银行承担了更多的管理经营风险。同时,银行进行个人理财业务时,为使客户实现增值目的,通常伴随着财务杠杆的使用问题,使得经营风险被放大。加上由于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不成熟的技术和技术上的滥用也会给零售银行业务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积极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同时,一定要创新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一要加强个人信用风险控制。在个人信用体系尚未建立、整体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的情况下,可利用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逐步建立本行的个人信用档案。在个人信用不明确的情况下,提供金融服务时,可要求个人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二要加强业务操作中的风险控制。在市场开发、营销、合同签订、业务决策等环节上,建立监督制约机制、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对操作人员的能力风险、道德风险加以控制,促进零售银行业务良性发展。

参考资料:

1.刘志强,关于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几点思考【J】,中国金融,2003

2.罗志松,商业银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前景分析【J】,上海金融,2003

3.肖北溟,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产品的比较及策略分析【J】,金融论坛,2003

第8篇

一、我国的传统银行业

(一)传统银行业的含义,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状况

其实从本质上来说银行就是一个金融机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主要从事货币的经营。它作为一个中间人对资金供求的调节和货币流通的管理具有很深远的影响。二战后银行一词开始在我国出现。起先银行这个词语是来源于意大利文,然后通过英文传入我国,它最初是指交易所中用的桌子和凳子,后来逐渐变成与货币相关的汇兑和资金结算的金融机构。最初在意大利银行是属于私人的产物存在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威尼斯银行的出现开始使得银行接近现在意义上的银行,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为了方便商人们进行贸易,于是出现了货币兑换以及报关货币的机构。渐渐的货币兑换和保管就发展成了处理存款,支付结算以及货币兑换的早期银行。

银行按照类型划分有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世界银行以及投资银行。我们在这篇文章当中讲的是商业银行,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业务均受到了重大的冲击,商业银行的改革刻不容缓。

(二)传统银行业的主要业务种类

银行是由这三类主要业务构成,他们分别是: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中间业务。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资金,进行筹资产生负债的业务。它是其他业务的基础;资产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运用筹集的资金作为自己的资产去贷款给别人,投资,买卖外汇,租赁,票据贴现等的业务。其中最主要的是贷款和投资业务;中间业务是将银行作为受托人,由客户委任它作为代表去处理各项收付事项,在办理中间业务时,银行不需要动用自己的资金,它只需要通过它的先进技术,专业机构,信用度和优秀人才等优势去服务客户,然后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三)商业银行的功能

商业银行的功能有很多,包括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金融服务、经济调节和风险管理这六大功能,其中最基本的功能是信用支付。

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功能和特征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我从字面上理解的互联网金融就是指互联网行业与金融业共同合作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从广义上来来说,具有互联网精神的金融行业都可以叫做互联网金融。但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中介、第三方支付平台、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审核等模式,还有很多其他的模式。从狭义当面来理解,我们可以涉及到货币流通,那些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达到融资目的的融资方式就是互联网金融。

2.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1)支付功能。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新的交易支付平台能够让交易更快更便捷,同时只需要更低的费用。但是新的支付方式规模的扩大,对于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地位是一个极大的打击。

(2)搜素处理信息的功能。互联网模式下人们利用云计算原理处理数据,提高了数据的使用效率,然而传统模式下信息多而散乱。

(3)融资功能。互联网金融的融资并不是间接融资而是一种更加直接的融资。

(4)平台功能。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自己寻找合适金融产品的渠道。

3.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1)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存共同发展。一方面来说,在当前的制度下银行平台为所有的机构资金结算划转提供通道。如果现在互联网公司想要开拓市场,拓宽业务的话,他可以考虑与金融机构合作。另一个层面来说,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它是一种创举,它能够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就拿支付结算来说,互联网金融有以下两个贡献。一是促进了身份认证的数字化进程。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原先的支付终端已经改变,现在不仅仅可以通过银行支付而且还可以通过电脑以及其他移动设施,这个改变不仅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增加,而且也降低了支付费用。

(2)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相比较以往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能够通过借助互联网得到更多更全面的市场信息,它能够迅速找寻有需要的交易双方,为双方的快速交易提供可能。

(3)资源配置的去中介化,我们知道在传统模式下,资金借贷双方是需要通过中介去互相联系的,双方的信息会出现不对称的状况,然而互联网金融打破了这一弊端,互联网金融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寻找到资金借贷双方。

(4)增加了资金的可获得性,互联网金融下的参与者可以打破地理位置的局限,在互联网上查找相关信息。

(5)交易双方交易信息相对来说比较对称,与传统模型下中小企业信息成本高不同的是:互联网可以为交易双方很快的提供对方的信息。

(二)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对我们来说其实不算陌生,我们应该早有耳闻,它的出现对于互联网行业以及金融行业是一个大的变革。相信很多人关注到互联网金融,主要是由于阿里巴巴余额宝的出现,作为一个新事物互联网金融通常会按照这样的一个发展经过:新事物刚开始是微弱的,但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当它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积累到一定的量,就会产生质变,互联网的质变吸引了人们去积极的关注它,并且它逐渐被社会所接纳,最后成为轰动社会的大事。但就互联网金融而言,它并不是出现在余额宝之后,其实早在很久以前,互联网金融就已经进入我们的生活。它与移动通讯合作产生的支付宝使得我们不再需要为支付转账奔波,我们可以坐在家里,坐在工作场所就可以实现支付转账,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移动设施去时刻关注理财产品的变动情况;我们也不需要交易大厅买卖股票等等,关于互联网发展现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一下:

1.第三方支付方兴未已,在当今社会中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极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而且需求也日益壮大。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超过了8亿元,具体达到了80767亿元,比2013年增长了50.3%,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第三方支付的市场是有很大发展潜力的。

2.移动支付义军突起。据中央银行的相关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关于电子业务往来共有333.33亿笔,相比较2013年仍然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尤其是移动支付业务的增长更为明显,2014年全年完成业务达到45.24亿笔,累计金额达22.5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70.25%和134.30%。

3.网络借贷受到热烈欢迎。首先网络借贷指的是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实现资金的借入和借出,借贷双方不需要出户便可以实现交易,网络借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将网络信用度作为贷款的参考标准之一,抛弃了传统银行业以抵押为特点的风险管理手段,以此客户不需要靠企业色担保和固有财产作为贷款的参考标准,有了更深远的发展。当说起网络借贷时,一些人可能会想到P2P,那什么是P2P呢?这里有很多种解释,但是我们主要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从宏观的角度来说P2P讲的是互联网的信贷业务,微观角度的P2P是从个人角度去认识的,它是指互联网贷款业务。据我国有关数据统计,截止2013年我国的P2P网站大约有800家,它创造了将近268亿元的贷款数目。到了2014年,它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整个网络贷款行业开始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在提高网络平台数量扩大规模的同时,问题平台也再创佳绩,面对网络借贷的快速发展,这里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网络上有很多信息难辨真伪,觉得他不可靠,潜在风险大;但也有一些人认为P2P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另一个途径去借款贷款,提高了人们的可选择性,人们不需依赖金融机构便能获得借贷款。但是我国在P2P业出现了两种极端的现象,有些电商借助互联网金融产生了非常好的收益,但是一些专门从事P2P业务的小公司而言,发展的前景并不是很好,由于这些企业缺少客户的信息资源导致了一小部分的资金流向高风险借款人,然后引发了违约与公司破产。

(三)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融通资金是金融服务最基本的功能,资金融通双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资金融通,一个就是通过商业银行这个间接的融资方式,另一个就是通过证券交易市场直接融资,由于这两种融资方式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有着重要作用,所以他们的交易成本也不低,包括金融机构的薪水、利润和税收。互联网利用现代科学有效的信息技术为保障,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将对金融模式产生革命是的影响,或许在几十年之后会产生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一些证券交易和证券投资支付都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实现,它有利于打破交易双方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给交易双方带来较低的风险承担损失,而且与此同时双方的直接支付可以将银行业与金融市场联系起来,这样可以达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经济增长的目的。

三、传统银行业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展望

(一)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

1.传统银行业的中介地位受到影响。传统银行业在金融机构中往往是充当一个中间人的身份,但是现在这个身份的地位受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互联网高效快捷的优势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快速,而且借助网络的费用低,这就使得人们更加原意去选择互联网这个平台去完成支付结算,所以对传统银行业来说如何吸引客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传统银行业的经营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经营方式大体上是驻点经营加上广告宣传再加上关系经营,但是目前的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是传统银行业最大的软肋。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事件的成本,第二个是交易的经济成本,第三个是信息传递的方式。

3.传统银行业本身的业务体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它通过信贷这一突破口,很快涉及到了保险理财各项传统的业务,给传统银行业带来了不少的竞争与挑战。

(二)传统银行业面对挑战的建议

1.着力于提升服务的质量和环境。服务质量和环境的改善要通过服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服务软件和硬件设施的改善。

2.努力创新,拓宽银行业务,加大与互联网的合作。一方面,银行要不断探索创新,积极容纳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就业创新;另一方面银行要积极寻找与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合作机会,开拓在支付结算的市场,尽可能收取佣金。

3.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银行要加快转型速度,加大转型力度,提升网络银行安全性,不断开拓移动电子智能银行,当然也要大力发展和通讯产业的关系为人们提供更加快捷,安全,高效的服务。

4.尽快的实现利率的市场化,给金融机构足够大的自主权去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利率水平,促使人民群众愿意去接受你们的价格,面对互联网金融高利率水平带来的威胁,传统银行业应当适当提高它的利率水平,去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去支持银行业的发展。

第9篇

【关键词】银行;电子化;电子银行;网络银行

在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以计算机网络通讯为重要特征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作为这个变革的一部分,金融电子化网络潮流在短短十几年间已席卷全球,电子银行已成为一种崭新的银行经营交易方式,对此,我国银行业也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一、电子化网络正在改变世界、颠覆传统

1、电子化网络改变了商务活动的方式。传统的业务活动最典型的情景就是“推销员满天飞、采购员遍地跑”,消费者在商场中筋疲力尽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电子商务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进入网上商场浏览、采购各类商品,而且还能得到在线服务;商家在网上与客户直接联系,利用网上银行进行货款结算。在全球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今天,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与扩展本国电子商务作为重要国策,并配之以政策倾斜、投资增加、关税减免、行业开放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例如美国由过去优先发展国内信息基础并带动国内经济为主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NII)”转为大力倡导旨在推行其21世纪“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全球电子商务计划(GII)”。

2、电子化网络改变了企业的生产方式。电子商务时代,消费者的个性化需要可以完全通过网络展示在生产厂商面前。为了取悦顾客,突出商品的设计风格,制造业中的许多企业纷纷发展和普及电子商务扩大销售。

3、电子化网络给传统行业带来了一场革命。电子网络囊括了商务活动的全过程,通过人与电子通信方式的结合,极大地提高了商务效率,减少了的中间环节。如世界上最大的网上书店——亚马逊书店在短短四年里发展成世界上最大的网上书店,公司股票上市一年多总市值就超过了拥有1000余家分店的美国最大传统书店——庞诺书店的8倍。

4、电子化网络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网上购物的最大特征是消费者的主导性,购物意愿掌握在消费者手中,同时消费者还可能以一种轻松、自由的自我服务方式来完成交易,消费者可以在网络中充分体现出来。

5、电子化网络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银行业。随着电子商务在电子交易环节上的突破,网上银行、银行卡支付网络、网上货币和网上转账、网上查询等服务,将金融业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二、电子化网络促使银行业发生变革

1、货币形态由实物货币向电子货币演变。货币从一般等价物形态发展到现代化的铸币形态,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而仅几十年间,又跳跃式地发展至信用卡、智能卡和电子货币形态。资金流动由依赖纸质支付的交换向电子支付方向发展。电子数据交换技术、电子商务、卫星联行、实时汇兑、证券外汇及资金市场的电子交易方式,极大地加速了资金流动,并使资金流动无纸化。

2、银行概念由实体银行向虚拟银行转变。随着高新技术对银行业的渗透,传统银行概念将逐渐被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特别是网络银行所替代,成了一个网址的别名。

3、银行服务方式由人——人接触互动式向人——机对话式演变。传统银行面对面服务已被ATM、POS系统、银行自助服务区、自动语言合成装置、多媒体自助设备所取代,银行服务的“能见度”将日益下降,比如:网络银行没有营业大厅,也没有柜台工作人员,只有与网络连接的服务器和所配备的交易方案。

4、银行服务的时空将由限制性向开放性转变。随着虚拟银行的兴起,银行的服务也就超越了时空限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为客户服务。

5、银行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演变。传统银行受金融管制的约束,只能从事存、放、汇三大主要业务,实行分业经营原则。现代商业银行都借助网络大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逐步走向多元化、综合化以至全能化,成为“金融百货公司”和全能银行。

6、银行经营综合型、集约化。金融电子化网络推动银行经营从传统粗放型到技术密集型、从“规模效益”到“深度效益”转型,改变着银行的利益取向。传统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部分在于利差收入。当今,借助网络技术手段,现代银行均把盈利的重点更多地转向关注客户、开拓市场。同时要求从资金型为主的业务转向综合上来,以扩大中间业务收入。

总之,网络时代催生的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网上支付、网上消费、网上理财、网上储蓄、网上信贷、网上结算、网上证券、网上保险等已成为未来银行市场竞争的热点,迫使银行业经营理念、经营方式、经营战略、经营手段发生着巨大变革。

三、发展我国网络银行的建议

我国境内外资银行迅速扩张,以其先进的网络银行等个性化服务产品,与中资银行争夺市场。可以说,以外资银行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主体和金融工具,已经现实地、深远地影响着我国银行业的生存方式。

1、将网络银行从简单的服务渠道提升为业务处理和服务平台,借助网络特有优势,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弥补传统业务不足,使网络银行成为银行业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我国网络银行还仅是传统银行业务简单的网上移植,还没有真正发挥电子银行对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我们应利用网络银行信息量大、与客户直接交互的特性,结合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网络技术,充分发挥网络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重组和再造功能,使网络银行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2、将网络银行从仅提供业务信息、传统交易受理向推出个性化咨询建议、交叉销售、财富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递进,从而推出更具深度、广度和个性化的综合理财业务。我国的网络银行亦应顺应开放经济潮流,在设计中融合理财理念,利用银行在信息咨询、投资顾问、家庭理财等方面丰富的经验,结合网络提供的信息优势和方便通畅的交互渠道,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3、加强金融业的横向合作,强强联手,借助网络技术,以中间业务为突破口,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由于多年的分业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行业各自形成了自身的发展优势和业务特点。而入世后具有丰富理财经验的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对没有混业经营经验的中国银行业造成巨大的威胁。为适应企业对综合性金融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金融机构之间的交叉销售已是大势所趋,银行作为客户的资金管理者也应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4、关注政府事务电子化进程,积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实现银行服务与政府电子政务的互补发展。政府事务电子化是国际大趋势。我国政府也积极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数字中国已成为新世纪的一个新亮点。我国政府已先后推行了“三金”(金卡、金关、金税)工程和电子政务工程等举措,网上缴纳税款、网上报销、网上财政预算内资金授权支付等,这些都需要银行与政府紧密合作,共同营造良好的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环境。

第10篇

一方面,新经济为银行业开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银行业成为新经济最大的受益者。

首先,电子商务与网络金融具有极其相似的内涵,网络经济是最适合金融业发展的沃土。新经济的交易形式——电子商务的实现离不开畅通的信息流、货币流和物流,而信息时代的金融业的血脉内不断流动的除了传统的货币流以外,也有大量的信息流,所以电子商务和金融业在运作方式上有异曲同工之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电子金融业务(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等)无须物流这一环节,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整个交易过程。因而电子金融不仅充当商品交易条件下的电子支付中介,而且其自身的交易活动是电子商务最集中、最典型的体现。如果说互联网最初的目的是解决系统化的信息传递问题,而今人们却发现互联网最有价值的应用领域是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里最重要的领域是金融业。可以说,网络经济、虚拟经济仿佛是为金融业度身定造的。

其次,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所产生的支付结算需求将给银行业带来无限商机。无论是对于传统的交易,还是新兴的电子商务,资金的支付都是完成交易的必要环节,所不同的是,电子商务强调支付过程和支付手段的电子化。银行作为电子化支付和结算的最终执行者,起着联结买卖双方的纽带作用,网上银行所提供的电子支付服务是电子商务商情沟通、资金支付和商品配送三大环节中的关键要素。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金融机构在网上支付、在线投资等业务L将大有可为。同时,随着金融电子化、网络化的快速推进,金融服务正向着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anywhere、anytime、anyhow)的3A目标发展,未来的金融业完全有能力抓住电子商务带来的巨大商机。毫不夸张地讲,新经济时代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就是金融业。

另一方面,作为网络经济最活跃的参与者、最大的受益者,银行业必并将成为电子商务乃至新经济持久而强大的推动力量。因为:

其一,网络金融本身就是信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具体产业的增长,新经济的发展将是空洞的。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过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一货币金融学的古老原则对新经济仍然发挥作用。

其二;网络金融特别是银行网上支付是电子商务实现的必要条件,高效、便捷、安全的网上金融服务是新经济车轮快速前进的剂。

其三,网络金融的发展对信息产业不断提出更高、更多的需求,从而进一步推动信息产业和整个新经济的前进步伐。正如在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中,首先是数学对经济研究起到支撑和推动作用,而后经济学的进步又对数学产生了新的需求、从而推动数学发展一样,信息技术的发展令金融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随着金融业变革和发展的深入,对信息科技又产生了崭新的需求,为其打开更高更远的发展空间。

二、网络银行:银行业必然的战略选择

新经济赋予了银行业巨大的发展机遇,但也改变着传统银行业的“游戏规则”,给传统银行业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在社会资本资源的组合与分配过程中,由于存在高昂的交易费用以及社会资金供求双方对市场信息拥有的不对称性,金融市场远未达到完全有效。而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消除信息障碍,从而在总体上提高社会资源分配的效益,金融市场的不完善性构成了金融中介机构存在的合理前提。但是在网络经济下,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银行业存在的两大经济基础却受到了质疑:

首先,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受到挑战。

银行业面临着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而带来的、不断加剧的资本、技术性双重“脱媒”危机,降低交易成本的金融中介价值受到来自网络银行以及IT产业、传统工商企业等非金融机构的挑战。一方面,由于网络银行的运营成本大为降低,从而有条件提供高利息来吸引客户,传统银行越来越难以吸收大量资金来形成规模经济,在降低交易成本上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例如,美国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货币市场及定期存单的利率高居美国银行前列,1997年其存款余额就超过了4亿美元。据测算,美国网络银行的存款额正以每年19%速度递增。而最为显赫的当数英国保诚保险集团成立的网上银行“Egg”,成立仅3个月即成功吸纳了60万客户,存款额逾130亿美元,占英国市场的1%。另一方面,众多的IT企业、工商企业已经介入金融服务业,借助其知名的品牌、强大的资金与技术实力、深厚的客户基础和丰富的市场竞争经验,以崭新的运作模式挑战传统商业银行,令金融服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例如,美国通用、日本索尼等老牌制造南早已将触角伸向了银行服务领域。微软也曾试图通过收购美国某财务软件公司而实现其进军银行业的野心。如果没有法规和经营许可这道“马其顿防线”的保护,传统商业银行的地位实在是没发可危。可以说,“银行业是健康网络经济体系的命脉,但银行不是”。

其次,传统商业银行的信息优势受到挑战。

传统经济中,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普遍存在令掌握了大量经济信息的商业银行稳踞信用中介地位。而随着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之间的商情沟通日趋简便,信息已经不是可以垄断的稀缺资源,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下降,企业对传统金融机构信息服务、信用服务的倚赖程度也大大降低。经济主体在选择金融服务时将以信息透明度为重要衡量标准。所谓透明度,就是主动向市场提供信息的多少、收取费用的高低。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透明度较低,共同基金等属于半透明机构,而证券公司则基本属于透明机构。随着金融市场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和交易品种的不断丰富,将吸引更多的金融加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转向金融市场。

面对新经济提出的严峻挑战,传统银行业承受着生死存亡的压力。有一句话说得好,“新经济就象一台压路机,如果不想被它碾碎,就必须成为压路机的一部分”。传统银行业必须进行战略调整,转变经营理念、变革经营模式、再造组织体系、重组业务流程,将网络银行确定为发展战略的重点,否则必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恐龙”。

三、积极应变:网络银行的发展策略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的诞生产生标志着商业银行的经营开始与网络技术接轨,银行业400多年平淡无奇的发展历史在最近数年间异彩纷呈。

全球网络银行的发展生机盎然,无论在数量、资产还是客户规模方面都取得了爆炸性的增长。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统计,1993-1999年间,美国传统银行的资产年增长率为8%,而同期网络银行的资产年增长率高达53%。美国目前资产最大的网上银行Telebanc的资产从1993年的2.2亿美元发展到1999年的32亿美元,整整增长了I4倍。

目前国际网络银行已经从快速增长时期转入稳定发展时期,其6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也提供了教训,从而总结出发展网络银行的正确方略:

在业务体系上,必须积极创新,完善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品种,提升服务质量。创新是银行业的活力源泉,特别在金融服务竞争日趋激烈、业内外竞争对手虎视眈眈、市场份额屡遭侵蚀的网络经济时代,创新成为银行除了安全、信誉之外的另一生命线。面对资本性和技术性“脱媒”的压力,传统银行必须重新构造业务体系。仅把网络作为新的产品营销渠道不是网络银行的全部内涵,必须充分利用技术发展、金融自由化、全球化为银行业带来的新业务机会,不断地开发服务品种。要以网络为业务发展平台,以银行服务为核心,构筑辐射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服务领域的“金融超市”,为“E一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服务。要以互联网和数据仓库为基础,密切跟踪客户需求,实现联机分析处理和决策,提升服务质量。

在经营方式上,银行应该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多渠道并存”的道

路。一方面,金融产品日趋多样化和个性化,那些技术含量高、设计复杂的高层次服务产品必须依靠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而网络银行则檀皮子高效率、大批量地处理标准化业务,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充分利用银行资源,全面满足客户需要。另一方面,传统营销渠道积累了大量线下客户资源,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不仅可以利用网络化新服务手段维护客户,还有助于提高网络银行的发展起点。实践已经证明,单纯的网络银行并非最佳选择。1998年,加拿大皇家银行收购了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希望它能成为其打开美国市场的跳板。但事与愿违,由于纯网上银行提品的单一性及局限性,难以达到初衷,只好另觅途径。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本身也抛弃了虚拟的幻想,不得不由虚入实。为了适应客户对物理网点的需要,该行在亚特兰大开设了一个营业网点,并计划开设更多网点。另据调查,美国有70%的网络银行处于亏损状态,纯网络银行目前的困境正昭示着未来一段时间内银行业仍将以“多渠道”为主导方向。

在经管理念上,银行业必须实现由“产品中心主义”向“客户中心主义”的转变。传统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核心是“以量胜出”和“产品驱动”,其标志是通过机构和网点扩张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批量生产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以此来降低成本。然而,在网络经济条件下,随着客户、尤其是网上银行客户受教育程度的逐渐提高,他们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必须打破传统的批量化和标准化经营理念,从客户需求出发,充分体现“以质胜出”和“客户驱动”,为客户提供“量身度造”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实现这一转变,银行必须将客户关系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完善客户数据处理系统,了解、分析、预测、引导甚至创造客户需求,为客户量身订做,从而获取金融服务附加价值。

在战略导向上,银行业必须整合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关系,争取成为网络经济的金融门户。网络经济对金融服务业提出了整合和协同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将以建立金融门户的形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网上金融门户在互联网上表现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网站,在物理世界里则表现为管理公司。它是多家金融机构网上服务的结合,与各金融机构的交易系统存在直接连接。它一方面对众多金融服务进行打包加工,另一方面收集客户信息供成员机构共享。其建立和经营是各金融服务机构从冲突到协同的过程,对于中国金融业向综合化、全能化转型具有特别的意义。发达国家一些先知先觉着已经迈出了组建网上金融门户的第一步,例如去年4月,汇丰银行和美林证券就共同组建了一家提供网上银行和财务管理服务的公司——“美林汇丰”,其客户可以通过一个核心储蓄账户进行股票、债券、单位信托基金等投资,享受支票、借记卡、汇款、自动提款机等银行服务,并可以获得大量的市场信息。这一网站结合了两家机构在金融专业、创新服务、研究开发、地理分布以及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已经取得了初步了成功。银行业应充分把握网上支付工具这一优势,整合其他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以金融门户为发展方向,争取占据网络经济的核心地位。

展望未来,银行业将朝着以金融品牌为主导、以全面服务为内涵、以互联网络为依托、以物理网络为基础的综合化、全球化、电子化、集团化、一体化的全能服务机构的方向发展,银行业将在与新经济的紧密契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尽管有人曾经预言“谁都可以做银行”,但我深信,“什么都可以做”的银行绝不是可以轻易被消灭的“恐龙”。

四、奋起直追:中国新兴商业银行要做新经济的弄潮儿

英特尔公司前总裁格罗夭(Grove)曾经指出,“国际互联网的魅力就在于它能迅速拉近不同社会之间的距离。在全球网络中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势将缩小,而决不会拉大”。互联网赋予了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历史性机遇,网络银行也给予了新兴中小商业银行超越占据绝对规模优势的大型竞争对手的机遇。网络银行的出现改变了以资产规模、机构网点数量、地域优势论“英雄”的传统经营思想,转为以获取信息能力、拥有信息量及分析处理信息,为客户提高优质金融服务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其投资少、维持费用低、辐射范围广、随时随地的接入、业务功能强大、信息传递快捷等种种优势,进一步为新兴商业银行后来居上提供了可能性。

新兴商业银行应充分认识到发展网络银行业务是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契机。从国际形势来看,我国加入WTO以后,很快就会面临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银行业的竞争将日趋激烈。国外银行在初始阶段可能采取避实就虚的市场竞争策略,即借重信息网络技术,通过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优质服务,弥补其营业网点和人力的不足,达到依靠自身的比较优势抢占市场的目的。从国内形势来看,新兴商业银行只有10多年的发展历史,机构网点数量现在和将来都无法与国有大商业银行相比,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再走大摊子、高成本、低效率的发展道路,而必须运用高新科技手段争取客户、赢得市场。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业务,可以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网点和人员的前提下迅速扩大经营规模、增强资金实力。同时,大力发展网络银行业务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巩固和扩大自身的客户群体,更为重要的是,要从全局角度确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强化“以客户满意为目标”的服务理念,并及时调整发展战略,逐步形成传统银行业务和网络银行业务“两条腿”走路的格局,即以传统银行业务支撑网络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以网络银行业务拉动传统银行业务的持续发展。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网上银行的经验,我国新兴商业银行在发展网络银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要明确市场定位,强调自己的服务特色。专注于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业务发展,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建立服务品牌,以特色化的服务赢得市场制胜的法宝——客户。

其二,要顺应形势,抢占先机。资料显示,全世界互联网的规模与信息流量大约9个月翻一番,而其成本同时下降50%,网上交易的金额至今年底将达到3000亿美元。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潜在电子商务市场,亦将为网络银行业务提供巨大的商机。作为中小银行,应当认清形势,快速反应,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其三,要更新观念,迎接挑战。要有超前的眼光,未雨绸缪,积极参与,迎接网络银行金融时代的到来。

——要有战略上的超前认识,改变传统上以分支机构网点多少、地理位置便利为主导的银行服务方式,把经营策略提高到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高度,认识到网络时代客户资源的超国界性和无极限性;

——积极主动地发展网络银行业务。可进行潜在网上客户的调查及跟踪,以此确定市场定位并进行网上银行业务设计,考虑哪些业务适合在网上、哪些业务应该先发展以及如何发展;

——开展银行金融业务品种创新。通过建立金融创新工程小组,制定金融创新工程方案体系,保证银行业务品种创新的经常化、规范化;

——推进以客户为导向的银行战略,推行对客户的高附加值优质个性化理财服务;

——建立单个客户的资料信息库,详细分析、全面把握客户金融交易及投资个性;

——全面分析各类电子银行服务种类的成本效益及相对优势,制定出关于资源重点投放的考虑原则及相关服务推出的优先次序;检查网络银行对银行内部管理文化及运作的冲击,并作出相应的改变。

其四,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要确定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适应业务发展需要,适应市场快速反应和产品创新需要,适应组织机构调整和管理需要的金融服务系统的网络银行建设目标。所采用的网络银行解决方案,必须基于先进的银行业务综合系统,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可移植性和升级能力,以保持科技开发的一贯性、兼容性和高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网络银行业务最后的赢家将是能够提供统一的电子支付平台,做到全面兼容且多渠道,因此要超前进行电子化平台建设规划和客户信息资源的整合,为业务应用和新产品开发打好基础;加强有关世界及亚洲区内互联网业、网上商贸及电子银行发展的研究及资料调查,加快发展有关网上贸易融资的发展步伐,探讨国际贸易组织如SWIFT等利用网上操作的发展及影响。

其五,要重点开发,讲求效益。受资金实力限制,中小银行在信息网络建设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像国外银行或国有商业银行那样过于集中的投入,可采用技术外包等形式,或者通过主动与信息技术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开展战略联盟,以良好的技术解决方案保持银行的传统品牌和支付业务的优势地位。

其六,要加强培训,储备人才。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及网络银行发展概念的介绍,网络银行的发展需要大批具有一流专业水准的,即掌握网络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

最后,要防范风险,完善服务。庆期以来,安全问题一直是制约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及时保持跟踪互联网应用以及保安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吸收欧美等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及时了解本国同业有关业务动向。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只要管理制度严格,技术手段先进,保护措施得力,能够切实把住对安全运行监测、安全防护、安全管理和安全评估等重点环节的控制,网络银行业务的风险还是能够在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同时得到有效防范的。

结束语

新时代为银行业揭示了美好的前景,知识“爆炸”使银行业面临着跳跃性质变的巨大机遇,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综合化、全能化将成为贯穿未来银行业发展进程的主旋律,发展网络银行已经成为全球银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趋势正在演变为金融领域里一场迄今最为深刻的革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这场革命会更加迅速地到来。当代银行家必须高瞻远瞩、超前思维、灵活应变、占据先机,同时认清与机遇同在的挑战和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11篇

迎接全新的“大数据”信息化时代

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正走向全面数字化。数据已经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类别,将会用来区分每个行业的胜者和输家。人类社会已经迈入一个全新的“大数据”信息化时代。

“大数据”引领时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当今时代,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技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据研究,整个人类文明所获得的全部数据中,有90%以上是过去两年内产生的,并且仍在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数据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决定企业胜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根本因素,“数据是新的石油和金矿”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美国政府已于2012年加大投资,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并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意志。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应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自此,人类社会将从信息时代、知识时代迈向智能时代。

伴随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经深度融入“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潮流,不仅诞生了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等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推出了阿里信贷、淘宝数据魔方、受众引擎等数据平台,而且拥有了全球第一的互联网用户数和全球第一的互联网移动用户数,网民数量高达5.38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大数据”市场之一。特别是,党的“十”报告明确把“信息化”纳入“四化同步”进程,并已经成立了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正在建设国家级“大数据”处理与服务专业园区。“大数据”已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将成为中国企业寻求发展的目标和路径。

“大数据战略”是赢得未来竞争的关键。银行是经营信用的企业,数据的力量尤为关键和重要。在“大数据”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门户网站、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型传播方式的蓬勃发展,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的广泛应用,构建起了全新的虚拟客户信息体系,并将改变现代金融运营模式。数据海量化、多样化、传输快速化和价值化等特征,将给商业银行市场竞争带来全新的挑战。数据时代,智者生存。可以预期,未来的银行不仅应是数据大行,更应是数据分析、数据解读的优秀银行,要能够从数据中获得洞察力,从数据中攫取价值,从数据中赢得未来。

“大数据”时代银行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信息革命的第二个,“大数据”的高速发展,使银行业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管理数据等均呈现爆炸式增长,巨大的数据席卷而来,海量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为银行创造变革性价值创造了条件,银行业服务及管理模式都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机遇分析

更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我国商业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存在较大的同质性,但比较竞争优势要求银行突破同质性,实施差异化战略。社交媒体的兴起为银行创造了全新的客户接触渠道,来自银行网点、PC、移动终端设备、传感器网络传来的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为银行创造了深化客户挖掘、强化交叉销售、加快产品创新的广阔空间。数据的成功应用,将为银行创造先发竞争优势,打造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更精准的决策判断能力。在信息时代,人类社会面临的中心问题将从如何提高生产率转变为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来辅助决策。对于银行而言,“大数据”将使银行决策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据”转化,将在深入了解和把握银行自身乃至市场状况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评价经营业绩、评估业务风险、配置全行资源,引导银行业务科学健康发展。

更优秀的经营管理能力。“大数据”将掀起银行业的精细化管理革命和竞争。关于资产、负债、客户、交易对手及业务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数据资产,在风险控制、成本核算、资本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将是银行制胜的关键。“数据—信息—商业智能”将逐步成为银行定量化、精细化管理的发展路线,为有效提升服务能力提供强大支撑。

挑战分析

数据驾驭能力受到考验。“大数据”时代首先对银行的数据驾驭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数据收集方面,银行不仅要收集来自网点、信贷等传统渠道的结构化数据,还有收集来自物联网、互联网、机构系统的各类非结构化数据,甚至还要与历史数据对照,非结构化数据收集模式将彻底颠覆银行数据收集理念。在数据存储方面,要达到低成本、低能耗、高可靠性目标,通常要用到冗余配置、分布化和云计算技术,但这正是银行所欠缺的。在数据处理方面,有的数据涉及上百个参数,难以用传统的方法描述与度量,处理的复杂度相当大,如客服录音数据等。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将成为决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生存发展能力受到挑战。大量的数据来源和强大的数据分析工具正催生出很多新的金融业态来直接瓜分银行的信贷市场。与传统银行相比,互联网金融在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产品交付以及风险防范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其提供的金融服务已经从简单支付渗透到了转账汇款、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等银行核心业务领域。预计到2015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13.9万亿元。在金融脱媒的背景下,这种渗透显得尤为令人担忧,意味着金融业和互联网企业的转型方向出现了战略重叠,均朝着“金融服务方案提供者”这条高附加值的路线进军。

商业运营模式面临变革。随着数据化和网络化的全面深入发展,金融服务虚拟化将成为大势所趋。一是产品虚拟化,金融IC卡的推广应用,正在逐步提升银行的电子化发展进度,银行资金将越来越多地呈现为各类数据信号的交换,电子货币将与实物货币并驾齐驱。二是服务虚拟化,“善融商务”“交博汇”以及网络金融商城等银行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发展,鼠标银行、电子银行成为未来趋势。三是管理虚拟化,银行业务中的各种单据、凭证等将以数字文件的形式出现,网络成为重要的管理通道,电子化、数据化的管理模式更加方便快捷。传统的商业银行运营模式将逐渐消融在数据化的洪流里,借助“大数据”手段,实现跨越发展,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

商业银行的战略应对之道

在以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变革时代,商业银行要真正将数据作为战略性资产,有效整合来自银行网点、PC、移动终端设备、传感器网络传来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改变传统“拍脑袋”决策方式,为科学决策、战略升级和经营转型提供强力支撑。

在理念上,强化“数据治行”。“除了上帝,其他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说话”。“大数据”革命必将颠覆银行传统观念和经营模式。要强化“数据治行”理念,建立分析数据的习惯,重视“大数据”开发利用,提升全行的质量管理、数据管理,真正做到“人人心中有数”。要营造“数据治行”文化,倡导用数据说话,准确描述事实,反映逻辑理性,将现有数据转化为信息资源,为高层管理和决策提供强有力依据,让决策更加有的放矢,让发展更加贴近真实市场。

在手段上,建设“数据仓库”。着眼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对海量数据的持续实时处理,建设数据仓库项目,为服务质量改善、经营效率提升、服务模式创新提供支撑,全面提升运营管理水平。在项目建设中,通过梳理整合经营管理关键数据,建立数据管控体系、搭建基础数据平台。通过数据仓库建设,运用数据挖掘和分析,全方位调整管理模式、产品结构、营销模式、信息战略,从根本上提高风险管理、成本绩效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水平,实现多系统数据的业务逻辑整合,形成全行级客户、产品、协议等主题数据。

在渠道上,建设“大数据平台”。积极推动传统业务渠道与移动通信、云计算等新兴业态纵向整合、横向渗透,促进信息集中、整合、共享、挖掘。一方面,要“走出去”,与移动网络、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大数据平台”完美融合,开展“大数据”分析,为客户提供开放服务平台。另一方面,要“请进来”,与数据分析专业厂商合作,对数据存量进行综合处理与分析。建立完善内容涵盖全面、功能丰富齐全,集网上贸易服务、网上保理、电子商业汇票、票据池、应收账款池融资、在线融资等为一体的综合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触手可及的全方位贴身服务。

第12篇

关键词:银行业金融机构;袁外融资;风险防范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72-02

自去年央行稳健货币政策实施以来,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发展表外融资业务,满足了企业流动资金需求。但在表外融资业务量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进一步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水平,降低中小企业表外融资门槛,加强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监控。引导银行防控潜在风险,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运城市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10月末,运城市12县(市)(以下简称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累计开办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对公理财产品、信用证、保理保函、贷款承诺等表外融资业务165.6亿元,表外融资余额达到137.7亿元,占同期全口径信用总量的16.43%,同比增加19.9亿元,增长15.92%。

2012年10月末,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委托贷款余额为69.3924亿元,同比增长5.39%: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42.58亿元,同比增长27.33%;对公理财产品余额为11.587亿元,同比增长1.03%;信用证余额为9.9424亿元,同比增长43.7%;保理保函余额为0.4215亿元,同比下降63.47%;贷款承诺余额为3.8亿元,同比增长3.8亿元。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特点及原因

(一)表外融资总体增长迅速,增幅高于同期贷款

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2009年10月末、2010年10月末、2011年10月末、2012年10月末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分别为90.7074亿元、95.6856亿元、118.8017亿元、137.7233亿元。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2012年10月末余额较2009年10月末余额增长51.83%。较同期贷款增幅的47.3%高出4.53个百分点。

从累计发生额来看,表外融资业务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幅度,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累计发生额为165.6亿元,较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累计发生额增长了49.5%,较同期贷款增幅的47.3%高出2.1个百分点。

(二)表外融资各项业务发展不均衡,信托贷款、贷款承诺等发展缓慢

从调查情况来看,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业务主要集中在委托贷款、银行承兑汇票、对公理财产品和信用证四项。保理保函和贷款承诺业务发展十分缓慢,信托贷款尚未开办。

(三)全国性大型银行表外融资业务发展较快

从调查数据看。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表外融资业务主要集中于国有商业银行。截至2012年10月末,12县国有商业银行表外融资业务余额达到120.5409亿元,占总余额的87.52%。

(四)地方法人机构发展相对缓慢

据调查,运城市地方法人机构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相对缓慢。2012年10月末,12县15家地方性法人金融机构中仅有5家开办表外融资业务,表外融资业务余额仅占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余额的4.72%,而且98.43%的业务量集中于银行承兑汇票业务。

(五)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占信用总量的比重上升缓慢,银行贷款仍为企业融资主渠道

2009年-2012年10月末,12县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融资业务余额占同期全口径信用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6.02%、15.77%、12.9%和16.43%,比重上升十分缓慢,显示银行贷款仍为运城市企业融资的主渠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贴现规模不足导致企业资金占用增加

近年来,由于商业银行贴现资金利率偏高、贴现资金纳入贷款规模进行监测等多重因素影响,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贴现规模不足,企业在资金紧张时,通过银行办理贴现业务缓解资金紧张状况的难度加大,导致企业资金占用增加。

(二)表外融资业务快速增长导致银行潜在风险增大

近年来商业银行资金“表外化”趋势持续加剧,表外融资持续膨胀。表外融资的快速增长,是银行信用的快速扩张,对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将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会大大增加银行经营潜在风险,也不利于货币政策工具发挥调控作用。

(三)贴现利率大幅上升。不少企业望而却步

由于近年来商业银行贴现资金利率普遍偏高,因此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考虑资金成本因素,不得不放弃了以往通过票据贴现来融通资金的办法。转而通过企业职工集资、短期民间借贷等方式来筹集资金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等手持票据到期兑付后再予偿还。

四、进一步规范银行业表外融资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适度增加贴现规模。助力企业资金周转

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不断增加贴现规模,适当降低企业贴现成本,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和经营者。落实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融资量化考核制度,对信用记录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中小企业,要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地方中小企业做大做强。有效增加中小信贷投入。

(二)加大对银行委托贷款业务的监控力度,防止资金大量流入房地产行业

加强信贷资金投向监督管理,督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每笔贷款“三查”工作,防止重“放”轻“管”,确保信贷资金真正用于满足客户的生产建设,服务运营或消费需求。进行有效跟踪检查。防止信贷资金“空转”或被挤占挪用,防止其流入房地产行业。

(三)加强对银行表外融资业务的监控,引导银行关注、防控潜在风险

人民银行及银监部门通过发挥引导和监管作用,不断完善融资法规与制度。规范表外融资业务,通过疏通、规范来解决合规问题。制定相应监管制度引导表外融资业务发展,制定风险监管指标,表外融资参照表内贷款管理,要求银行计提风险资本,同时要求表外融资业务遵守信贷监管政策纳入银行授信体系管理,整体风险控制范畴,杜绝银行在开展融资业务时存在监管空白地带的情况,防止潜在金融风险。同时,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科学的分析方法与合理的决策程序,适时发展表外融资业务品种,适度控制表外业务规模,促使表外融资业务发展能够实现稳步发展,降低经营风险、更好地促进企业增效和银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