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学业总结

大学生学业总结

时间:2022-05-17 05:2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学业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学业总结

第1篇

关键词: 民办大学生 学业自我效能感 特点 影响因素

1.问题提出

民办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规模在不断扩大,作用在不断增强,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办学力量之一。

虽然已有学者在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作过不少研究,但其对象多数是围绕小学生、中学生和公办大学生。从我掌握的文献看来,对民办大学生学习动力的研究很少①。显而易见,是否以学习作为主要任务,即学习动机如何;是否对完成学业有信心,即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等方面都会影响到民办大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结果。正如许多研究表明的:在学生的学习领域中,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个体的学习努力程度、面对挑战性任务的态度、学习的坚持性、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运用等方面,它是学习成就的良好“预测器”。自我效能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的各个方面,针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对于正确预测个体的学习动机行为,以及改善个体的学习活动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2.研究过程

2.1研究目的

以公办院校作为比较对象,揭示民办大学生学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2.2研究假设

根究以往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工作经验,针对研究目的,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假设二:性别、专业、年级与城乡四个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有影响作用。其中,在性别因素上,男生高与女生;在专业因素上,理科高与文科;在年级因素上,高年级高于低年级;在城乡因素上,城市学生高于农村学生。

假设三: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对其内生学习动机有影响。

2.3研究对象

2.3.1以九州职业技术学院(独立民办大学)、科文学院和徐海学院(公办院校附属二级学院)三所大学的在校大一、大二和毕业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3.2以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教育学院和徐州工程学院四所大学在校的大一、大二和毕业班学生作为参照群体被试。

本研究对象主要选取大一新生、中年级学生和毕业班的学生。根据民办大学与公办大学年级设置的不同,为了比较研究的便利,本研究选取了公办大学的大一、大二、大四的学生作为比较对象,对应于民办大学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

2.4研究工具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和评估是自我效能感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基础。我国学者魏源编制了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问卷,针对593名大学生实施测试,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发现,所研制的大学生学习效能感问卷具有符合心理计量学和班杜拉自我效能感理论要求的特点。所编量表共31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效能感越高。因此,本研究采用该量表实施测验,问卷施测情况见表1。

表1 问卷施测情况明细

2.5研究结果

2.5.1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表2)

表2 民办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注:* P< .05 ** P< .01 *** P< .001

为了进一步研究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及其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的水平,本研究将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与二级民办大学生、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研究结果进行独立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表4。

表3 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单因素方差分析

注:* P< .05 ** P< .01 *** P< .001

表4 民办大学生与公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注:* P< .05 ** P< .01 *** P< .001

结果显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以及民办大学生和公办大学生之间无显著差异性;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5.2民办大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因素

本研究对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状况分别在性别、专业、年级与城乡四个因素上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其中对性别因素、专业因素、年级因素和城乡因素分别作了独立样本的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5。

2.5.2.1.性别、专业、城乡对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就“性别”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3.352,无显著差异;就“专业”因素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 0.005,差异不显著;就“城乡”因素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 1.375,同样也无显著差异。同时,从一般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来看,性别、专业和城乡三个方面的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影响同样不显著。和公办院校比较研究结果,不同之处在于性别方面,公办院校的大学生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4.055*,差异显著,具体分析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要高于女生。

2.5.2.2年级对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就“年级”而言,单因素方差分析F检验的结果是F0.05(10248)=3.643*,不同年级之间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的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具体分析,大一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高于大二和毕业班的学生(P

表5 各因素对民办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注:* P< .05 ** P< .01 *** P< .001

2.6结论

2.6.1在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上,民办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公办大学生没有差异性,同时独立民办大学生与二级民办大学生之间也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2.6.2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独立民办大学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低于二级学院的大学生,同时,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公办大学生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性,民办大学生低于公办大学生,原假设成立。

2.6.3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的影响不显著,原假设不成立。

2.6.4年级因素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大一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大二,大二高于毕业班学生,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随年级升高呈现下降趋势,原假设成立。

3.讨论

3.1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特点分析

就整体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而言,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公办大学生和民办二级学院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

从对个体自我效能感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中我们可以发现,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显著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主要原因在于失败的经验和社会评价的影响。就民办大学生自身而言,高考的失败使得很多民办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产生了怀疑,这种在学习上的挫折经验无疑会削弱其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同时,民办院校作为新生事物受到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与公办院校相比较,社会目前对这一新生事物的评价更多的是处在质疑和观望阶段,甚至把民办教育作为公办教育的“替补队员”,而非真正的教育机构,很多人认为只有学习不好、能力差的学生才会就读民办学校。因此,社会的这种偏见和质疑也会影响到民办大学生在学业上的自我效能感,造成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显著低于公办院校的学生和二极民办学院的学生。

3.2民办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分析

在学业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性别、专业和城乡因素对民办大学生的影响不显著,而年级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呈随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大学生在经历了紧张的高考初入大学校园的时候,不管这个大学是重点大学还是民办学院,他们多少会有一种自豪感,认为自己学有所成,并且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与自信,认为自己一定能够在这个舞台上展现自己。所以,在学习问题上,低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相对较高,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学习好,相信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随着对大学生活的逐步适应,很多学生或者因为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或者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感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并未像自己预期的那样好,所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逐渐降低,屡次的失败使得他们在学习上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开始下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民办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感受到残酷的就业压力,面对比自己有优势的公办本科学生、研究生等,会表现出明显的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学不好,找不到好工作,学业自我效能感也会因此而降低。

4.总结

从整体水平而言,民办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要低于公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即在学习问题上,民办大学生的自信心不强,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自信心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同时,本研究表明,民办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内生学习动机明显地受到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的影响。由此可见,低年级的大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相对较高,因此他们的学习动机较强,学习积极主动。但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降低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水平使得高年级学生对学习的热情降低,对自己的专业兴趣不浓厚,学习不再像刚进校时那样刻苦努力。

基于以上总结可以发现,民办大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业自我效能感上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因此,教育者只有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科学地选取教育措施,才能有效地激发民办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业自我效能感,进一步改善这一群体的学习问题现状,提升整个民办教育的质量。这一点也是研究者将来关于民办大学生学习问题研究的兴趣点,有待于深入探索。

注释:

①林红.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2005,6,(21)3.

参考文献:

[1]北京青年报,2001.6.20,(23).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8).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681.

[4]池丽萍,辛自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5]林红.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教育科学,2005,6,(21),3.

[6]杨心德,徐钟庚.陈朝阳.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初中生的自我有效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1993,(03).

[7]杨心德.初中生的自我效能感及其对学习目标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J],1993,9,(3).

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影响; 大学生学业指导; 解构

扬州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互联网+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解构与重塑”(xjj2015-54)阶段性成果

G647

一、前言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来看,学业指导工作相对复杂,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既需要正确思路的支持,同时也需要正确内容的保证,只有在思路和内容上获得有效的支持,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想做好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就应当将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与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效的融合,使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得以充分发挥,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进行。

二、互联网+促进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中,形成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机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发展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基于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的了解,在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应当有正确的思路作为指导,同时也需要完善的理论作为保证,而互联网+思维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使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能够获得正确的思路支持。进而在发展中能够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到根据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调整学业指导工作的发展思路,使学业指导工作能够更具实效性。

从这一点来看,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对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也有着较大的推动作用,只有重互联网+思维的特点,并根据互联网+思维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有序进行,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工作取得积极效果,渐形成完善的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达到实效性标准。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显著的影响表现在互联网+思维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思路保证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日趋完善并达到有效性标准。

三、互联网+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动力和保证

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需要有配套的理论作为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的学业支持内容作为支撑,只有具备了这两点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取得实效,从这一点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相对复杂,只有认识到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并将互联网+思想有效地融入这一过程中,才能够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理论保证,所以,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应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并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过程中,使互联网+思维能够得到有效的应用。

受到这一思路的支持,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过程中,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获得了更多的思维和理论支持,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达到可靠性标准,并且在整体效果上得到有效的提高,满足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使得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由此可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与互联网+思维的融入有着一定的关系,只有认识到互联网+思维的重要性,并在大学升学指导体系中积极融入互联网+思维才能够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得以形成,并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整体构建实效。

四、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方向

从目前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来看,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更加注重对大学生学业的指导,目的在于提高学业指导体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业指导体系能够更好地为大学生服务,使大学生获得较多的思路支持和学习方法,在这一点上,互联网+思维的引入有效的丰富了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内涵,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能够具备更多的内容支持。由此可见,互联网+思维对改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互联网+思维的融入使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在发展实效性上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对互联网+思维的发展和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当认识到互联网+思维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影响,并重视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需要,构建有效的互联网+思维框架,使互联网+思维能够成为大学生学业体系形成的指导思想,为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提供良好的帮助。在此基础上,我们应当总结互联网+思维的特征,将互联网+思维作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的有利因素,并做好互联网+思维的了解,做到根据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形成需要,选择性地应用互联网+思维,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构建效果。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对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要想提高大学生学业指导效果,不但要对互联网+思维进行全面的了解,还应当有效利用互联网+思维,使互联网+思维成为推动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构建的重要因素,保证大学生学业指导体系在形成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有利的帮助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史宪铭;赵美;王海丹;冰冰;;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系统分析[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2]金满文;张长路;;大学学术指导制度的现实考察[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02期

[3]张杉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学业规划模式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2年01期

[4]仓伟;徐济达;;关于我国大学生学习指导的构想[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薛庆符;美国高校学务指导制度专业化发展进程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拖延;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8-023-02

科技的高速发展塑造出一个以竞争为导向、紧迫时间感的社会,大学生中的拖延行为将成为其个人良好教育形成的阻碍力。大学业群体中拖延现象普遍存在,据统计80%~95%的大学生报告自己有学业拖延的行为,近75%的学生表明自己有拖拉的倾向;50%认为拖延行为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自从Solomon和Rothblum(1984)开始关注学业拖延现象以来,学业拖延的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

学业拖延指学业任务计划与执行之间的差距,外在表现为时间的不合理利用。学业拖延的不同程度给当事者造成心理功能失常或产生不适应行为等严重影响。长期的学业拖延会妨碍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懈怠易成为学习心理障碍,导致低学业表现,增加学生的压力感,终而影响个体健康[。鉴于上述原因,本文尝试对国内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国内大学生学业拖延研究的现状

1、对大学生学业拖延总体状况的评价

国内研究者对大学生在学业拖延的内隐和外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学业拖延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如沈烈敏(2002)自行设计懈怠心理测试题来研究学生懈怠心理与学业不良的关系后发现,高学习懈怠倾向者,友情学习年限越高越易导致学业不良、随学习年限增长,学习懈怠易成为学习心理障碍。晏碧华,邹泓(2008)用文献综述的方法对大学生学业拖延(延迟)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将推迟完成学业任务的时间来规避学业失败行为。

赵婉黎(2007)在其编制的大学生学业拖延问卷的研究中得出,男性在延迟行动、计划性不足上的拖延程度大于女性。这与Else-Quest等元分析结果一致。胡春宝(2008)的拖延研究中得到女生的学业拖延倾向高于男生。

2、影响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因素

当前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比较少,比如,张红梅,张志杰等人用Tuckman拖延量表中文版对大学生拖延倾向、拖延动机和拖延归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时间管理行为、自尊和自我效能和大学生学业拖延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特别是与某些人格特征(自尊,自我效能等)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由于拖延所导致的时间压力,拖延者承受更大焦虑,并且对自我产生怀疑、不自信,导致较低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

康婧等研究了大五人格对学业拖延的影响,结果发现:大五人格与学业拖延间存在相关,特别是责任心中“自律性”与拖沓行为呈正相关。当前研究普遍倾向于人格因素中的责任心对个体的影响,因为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控能力,树立学生适当处事方式和规划时间的方法,可以达到缓解他们任务完成时的焦虑感减少拖延现。

3、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干预

已有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学业拖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相应的干预实验并不多,占多数的评论都是从宏观角度来分析,提出对策。眼下更多的是需要对该领域的实证干预研究,例如行为研究、团体心理辅导等。

二、大学生学业拖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1、学业拖延的评估指标问题

根据国内外当前的研究文献对学业拖延的概念性定义,学业拖延是个体的认知(intention)和实际行为(behavior)的分歧(Steel,2003),个体多次感受到因学业任务的延迟完成而带来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个人的学业拖延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情感倾向,另一个是行为,进而总结起来,心理学一般将个体的学业拖延操作性定义为两方面:一是外显行为(如学习成绩,行为问题等),二是内隐问题(如焦虑,主观幸福感等)

参照学业拖延的上述概念性定义和操作性定义,可以发现,国内现有的研究大多只关注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某个点或某些方面,由于缺乏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状况的总体把握,直接导致的问题是对大学生学业拖延的描述和解释既不全面,也不充分,很难为教育干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因此,日后的研究应同时注意从外显行为和内隐问题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学业拖延现状进行评估。目前,在心理学中,对个体内隐问题和外显行为问题的评估已经开发出许多规范化的量表可以供使用,针对当前关于大学生学业拖延现状的研究多在定量研究,对于研究结果更多的是教师德育教育干预,未来可多尝试通过学校心理咨询等方式开展后续相应的干预实验性研究。

2、对大学生学业拖延者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Barbara A.Fritzsche等报告了学业拖延(上接023页)行为和学生写作成绩之间的研究发现,延迟完成写作练习训练的学生会对论文的写作产生焦虑,他们会因不满意论文质量而延缓论文的完成时间,同时学业拖延程度高的学生在有写作信息反馈的情况下也可以取得较高的学业成绩,由此他们提出了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干预学业拖延的建议。

Mayer在1946年曾谈到学习拖延行为会影响学生情绪,虽然导致焦虑的因素很多,但是长期的拖延行为可能会诱发焦虑感。有研究发现,有些学业拖延的学生在整个学期中容易沉浸在焦虑情绪中,拖延者压力感会随着学期时间的推移不断递增,即整个学期的压力感高于开学初和学期中段,拖延者即使是完成学业考试但他们依然会感受到较高的焦虑感。高压力、焦虑感引发个体自我怀疑,长期拖延会带来个体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学业拖延对个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个人的生理心理两方面的影响,但目前为止关于生理健康的研究很少,亟待深入。

3、大学生学业拖延的个体差异问题

个体差异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男女指标上的人口学变量研究表现出,Piers,Steel发现男性拖延程度稍高于女性(r=-.09,K=37),赵婉黎在其编制的大学生学业拖延问卷的研究中得出,男性在延迟行动、计划性不足上的拖延程度大于女性。Else-Quest等元分析得出,女孩在控制性上的得分高于男孩,而胡春宝对研究生拖延研究中得到女生的学业拖延倾向高于男生。今后的研究应将研究影响因素扩展到个体水平、家庭以外的其他变量,并构建出相应的理论解释模型。

4、大学生学业拖延的研究涉及问题

国内外对学业拖延的前因、结果变量都得到一些数据支持,但对学业拖延现象的研究还需作进一步的探寻,分析现有研究的不足将为我们的研究和教育干预提供方向。已有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并非完全一致,如上述人口学变量中性别与学业拖延的关系,男女在拖延感受性是否有差异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争议。在研究范围上学业拖延是否会出现学科的差异,国外的拖延涉及到的学科包含写作,数学学习,而国内在这块的研究较欠缺,即使是特质性拖延的学生也有可能出现学科上的不同,探寻此类问题的原因对学业拖延的干预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教育情境复杂多变,研究方法可以多多考虑在量表研究的基础上辅以观察、现场访谈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在学业拖延心理研究中还应增加情境因素,如不同的任务压力是否会带来学生学业拖延行为的变化。

从检索到的资料来看,当前研究者对学业拖延者人格特征以及因学业拖延而面临的困境等心理困惑冲突,国内对学业拖延者的干预研究还是空白,这是个未来研究急需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沈烈敏. 学习中投机与懈怠心理对学业不良的影响研究[J]. 心理科学,2002 6 746 747

[2] 晏碧华,邹泓.学业情境中回避失败的成因及教育干预[J] 江苏高教,2008 1 56 86

第4篇

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在校生数量稳步增长,随之而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殊性,立足一线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角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掌握“一手”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理论研究,运用“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接地气儿”的心理健康实践活动进行心理疏导,培养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健康的心理,辅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关键词:

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的特殊性,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既有普通高校大学生共性心理问题,还承受着其他方面的心理压力。本文针对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提出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

一、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得知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普遍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抗挫能力差;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功利性强,缺乏感恩之心等。本文将从大一至大四不同年级的角度分析研究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同年级学生存在的共性心理问题。

1.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是因高中填鸭式学习转向大学自主式学习,产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从高中以家庭为主的人际交往扩大到与同龄人、老师甚至社会其他行业人士的人际交往,导致人际交往障碍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能否渡过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如大一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缓解,会导致学业困难,学生个性的自闭、自大、自卑、孤僻等一系列的严重后果。

2.大二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习惯大一以来“独立”的生活模式,对学校周边环境有了接触性的认识,从而导致学习精力上的松解。在学业上又进入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因精力上的松解,导致娱乐与学业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经过一年的“考察期”,正处青春懵懂期的大学生进入异性恋爱式交往的高峰期,从而导致一系列的恋爱问题心理。以上两方面总的原因是因熟悉大学学习、生活模式,想自由而丰富多彩地生活。如此时得不到正确引导,会导致焦虑、自我怀疑、偏执、困惑、敏感、忧郁、责任感缺失等心理问题。

3.大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大三是开设专业课阶段,需要全面整合文化、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专业理论、技能学习,因知识底子“薄”,导致学业焦虑心理。大三学生已对自己所学专业、社会大环境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己的将来,目标仍然不确定,产生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上的一些思潮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位仍不完善,多种态度、标准、思想相互“切磋”,处于“三观”濒临成熟的缓冲期,产生压抑模糊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心理疏导,会导致毕业困难、对生活失去动力、对人生失去目标。

4.大四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因社会就业现状所至,各高校包括民办本科高校都在鼓励学生大四上学期就进入就业期。然而,学生一边完成大四的相关课程,另一边还要整合大学“收获”,奔向招聘求职大潮中,从而产生就业、择业心理问题,更甚者会出现消极求职等心理;另一方面,毕业在即,一边要撰写论文,另一边要完成毕业前的各种离校事宜,会将学生推向烦躁的顶端,产生浮躁的心理。以上两方面如不能得到较好的疏导,会导致学生求职、就业难,患得患失于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引发一系列不文明毕业离校问题,更甚者出现极端事件。

二、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实践

目前文献中体现解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大多采取心理测试量表的方式,如: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尊量表SES、个人评价问卷PEI,或提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立建全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等方式。本文将从民办本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1.针对大一年级学生因学习方法改变产生的心理压力,开展“优秀学子事迹座谈会”、“学生学业案例分析大会”,以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典型代表为主体,与大一学生分享学习方法转变过程、心理调节方法等等。针对人际交往障碍心理,开展以寝室、班级、年级为单位的,丰富多彩的文、体、学、劳活动。让大一参与者“享受”其中、收获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做好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转变,做好衔接育人管理,让学生勇于与他人沟通、主动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2.针对大二年级学生的娱乐与学业矛盾心理,开展“学业规划大赛”、“学生学业家长座谈会”。通过活动强调学业的重要,还要发挥家长的推动作用,辅助家长从实际出发定位孩子的能力及目标,不因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引发孩子不必要的自卑、自负心理。针对学生恋爱产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相关内容解析性与爱的利害,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与异往,鼓励以促进学业、责任为先的恋爱观。通过实践活动做好学校家庭互动,关注学生学业,推动学风育人管理,让学生正视学业,勇于面对恋爱问题心理,学会担当,学会取舍与放弃。

3.针对大三年级学生的学业焦虑及对未来的迷惑心理,开展“专业技能比赛推广会”、“考研经验交流会”。通过专业老师指导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获得奖励的方式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考研,做好升学与就业的选择,调节学生内心的焦虑及迷惑。针对“三观”渐于成熟的大三学生,因各项思想碰撞而产生的压抑心理,开展优秀毕业生返校事迹报告会,以生动、亲近的方式与在校生沟通,讲述自己的生活、工作情况、努力拼搏事迹,以此助力“三观”的正确形成。通过实践活动,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参加专业技能比赛,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育人管理水平,引导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对未来有一个初步打算,对“三观”有更深刻的理解。

4.针对大四年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心理,开展“就业简历点评会”,与学生交流如何总结大学四年所获,制作体现个人“闪光点”的、求职意向明确的求职简历,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求职自信心。引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理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辅助学生就业及择业。针对因即将毕业产生的浮躁心理,开展“毕业、就业有关事项说明会”,让学生根据时间推进做好相关安排。通过实践活动,完善就业育人管理制度;加强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明确毕业前的各种事项,合理安排,顺利毕业;尽早给自己合理定位,实现顺利就业。

三、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分年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任何实践活动的开展都呈现出“多面立体”效果,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引导作用体现于实体,感知于无形,但其中的影响效果是极其明显的。

1.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不可否认一点,从严格意义上讲所有人都患有一定程度上的心理疾病,比如强迫症、烦躁等等,但并不影响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能通过全国统一高考进入高校的大学生,只有极少数学生患有医学上的心理疾病,且患病人数不多,这类心理疾病学生的医治方法大多选择休学医学医治。对于民办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防患于未然、影响于无形,从学生实践活动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这种无形的影响力达到最优,即可以“防”又可以“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实践教育活动相融合,更有助于解决、疏导心理问题学生的病症。

2.干预极端个体,宏观调控整体。心理健康本身的状态就是一个变量,一颗心是孤独的,但一群心是有力的,个人如粟,集体如仓。因此,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很多颗心因为一个理由在一起,彼此会有影响和照应。同时,注意日常学生心理状态调查,针对心理危机情况及时做出针对性的干预,既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也从关心帮助学生的角度,控制住极端问题。在心理健康个体或集体教育过程中由学生管理者传输健康的思想、道德,最大限度地发挥“仓”的包容度和安全感。

3.学校、家庭、社会联动,共同辅助学生学业有成。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生,更是家长希望的延续者、社会的建设者。因此,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立足学校,联系家长,将学生推向社会,从中认知自己、感知社会,面对问题、接受现实,完善自我、调节心理,顺利完成学业。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主要因学业问题、人际问题、就业择业问题带动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从学生管理视角剖析学生心理问题,更有的放失地进行实践活动引导,从而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张薇薇.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及方法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5,(19):186.

[2]李利荣.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30):95.

[3]林红.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34.

[4]龚霞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及教育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3,(1):85.

第5篇

关键词: 体育专业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分析

由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更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加上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口径狭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技能不具有核心竞争力[1]等因素,导致当前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增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接受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重要原因之一。学生在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没有主动形成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导致就业时处于放任、盲目和无序的状态。[2]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职业是指人们为维持在经济上的生计,而在社会中承担某一分工角色,同时,也是实现社会联系和自我价值而发挥个性才能的一种持续性的活动方式。它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性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职责,还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性表征。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运用分析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经济学、人才学、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来揭示职业现象、解释人的职业行为的综合性学科。[3]具体到个体来讲,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养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做出合理安排。[4]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个体成长的必要性分析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大意义在于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会评估职业能力倾向、测定职业兴趣爱好、了解性格和性格特点、找出擅长的技能,更为清晰具体地认识自己。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结合个体的职业理想,不断改进个体素质,并适时调整自己,使职业目标越来越趋于实际,在动态中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通过职业生涯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可行的职业计划,并积极进行职业成功的知识储备。[5]

1.增强大学生自我认知。

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迈向成功的跳板,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便是做好自我认知。每个人都认为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没有谁会更了解自己,但是当谈到“我是谁”的问题时,却好像是盲人照镜子,怎么也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这就充分说明,其实我们对自我的认知还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因此,就要在做职业生涯规划前,认真做好自我认知,明确自我的要素,运用多种手段,认知不同方面的自我。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引导大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的和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自身的价值,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他们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引导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业发展目标与未来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评估个人目标与现状之间的距离。

2.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积极进行职业探索。

职业探索是一个职业认知的过程。职业认知是一个获取整理职业信息的过程。决定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获取信息品质的高低,正确职业抉择的前提是获取全面、高品质的职业信息。

职业生涯规划能有效地激励大学生不断探索未来的职业领域,获取成功就业所需的职业信息,职业生涯规划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储备职业成功所需的知识指明方向,更为适应未来职业的变化和发展指明路径,为确定符合自己兴趣与特长的生涯路线,正确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奋斗过程的地图,也是大学生前进的驱动力,让大学生能够以此岸为基础,顺利达到彼岸。

3.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全面做好学业规划。

大学生学业规划就是大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业目标,并为实现学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的过程。具体来讲,是指大学生通过对自身特点(性格特点、能力特点等)和社会未来需要的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事业(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然后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经济条件、生活现状、家庭情况等)制订学业发展计划。换言之,就是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6]

大学生学业失败已成为校园里的重要问题之一。总结大学生学业失败的因素,进一步寻找克服这些因素的措施,已迫在眉睫。导致大学生学业失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时间安排不科学,学习方法不适应,就业压力过大,生活自理能力差,兴趣缺乏或专业与兴趣不协调,心态消极等。[7]但除了上述原因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缺失。

高品质的大学生学业规划是以高品质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基础的。一份高质量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大学生学业规划明确了前提,指明了方向,能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做好学业规划。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体育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有助于促进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对学校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校对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面向市场,要求体育专业的教学必须针对市场需求,体现体育专业办学的时效性。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突出了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主性和自由选择,要求体育专业教育必须具备办学的开放性,以便体育专业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增强市场认知和自我认知,开阔就业视野,丰富职业阅历,缩小自身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的差距,促进了学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岗匹配、人职匹配、人境和谐,这就要求学校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意个性化的培养。

2.有助于实现体育专业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积极转变体育人才的培养模式观念,借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先进理念,以虚拟体育专业为“企业”,模拟体育专业学生为“产品”,量身定做的职业生涯设计为“服务”,换取“客户”用人单位的满意,争取后续订单,扩大“企业与产品”的知名度,从而达到既增加“产品(体育专业学生)”信誉销量,又扩大“企业(体育专业)”规模效益的双赢局面。[8]本着全方位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和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思想,以全面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素质为基础,高起点整体设计,各系统通力合作,形成全方位培育体育专业人才的职业生涯设计体系,最终实现体育专业基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跨越发展。

3.有利于打造体育人才品牌,增强体育人才特色,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特色是体育专业人才输出的卖点,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菲律宾佣人之所以受到市场欢迎,就是因为特色鲜明。陕西米脂以“米脂女子家政”、蓝田以“蓝田厨师”为特色,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9]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突出个体差异为基石,以明确个体目标为归宿,充分彰显体育专业大学生特色;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体育人才办学特色的理念紧密相连。

高素质的体育专业毕业生为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良好的声誉和知名度的用人单位对该校体育专业毕业生格外青睐。体育专业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体育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会使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变得更为现实,就业手段更加丰富,就业渠道呈现多元化,这些都将大大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四、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体育现代化及社会进步的必要性分析

体育专业人才是人民体质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是社会体育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精神文明的重要保证。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体育现代化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需要体育专业人才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体育的现代化、社会的文明进步离不开高素质的体育专业人才,体育专业职业生涯教育本质核心在于促进体育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高等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减少体育专业人才资本的浪费。同时,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了体育专业大学生职业和个人能力的匹配,更易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既节约社会体育专业人力资本,又最大限度地发挥体育专业人才的个人潜能,从而促进体育现代化,推动社会进步,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李强.基于“胜任力”视角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J].陕西理上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2.

[2]冀晓斌.从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看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J].教育与职业,2009,(17):100.

[3]李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基础[J].文教资料,2008,(6)(下):223.

[4]胡振豪.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施人才资源管理,上海企业,2001,(2):56.

[5]李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要性的系统分析[J].文教资料,2008,(6)(中):204.

[6]李强.做好大学生学业规划迈好大学学业第一步[J].文教资料,2006,(3)(上):7.

[7]李强.大学生学业失败因素再析[J].文教资料,2006,(9)(上):24.

第6篇

关键词:高校;学业辅导;“四W一H”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基于学业辅导的实践性特点,笔者认为,学业辅导应当在学院、班级基层土壤中开展,方能起到开花结果的实效。此外,应当建立系统化学业辅导模式,从人员保障、制度运行以及内容设置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学业辅导,保障学业辅导有效开展。笔者总结自身在高校工作经验,总结出高校开展学业辅导的一套体系,将其归纳为高校学业辅导“四W一H”体系,即WHO(辅导谁)、WHO(谁辅导)、WHAT(辅导什么)、WHEN(何时辅导)及HOW(如何保障辅导)。

一、辅导谁(WHO)

1.面向全体,整体推进

学业辅导需要一个良好的学风环境。我们常常遇到有许多学生刚入大学校门时还有努力学习、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而如果在一个学风不正、学习氛围不好的环境下,一个学期后这些学生便会沉迷于网游、吃喝玩乐中,将学业全然抛之脑后。为此,学业辅导必须要在学院内部整体推进,师生合力,共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业辅导在春风化雨中开展。

2.抓关键,重点突破

学业辅导要整体推进,但又缺乏重点突破,学业辅导只能流于形式,缺乏实效。为此,需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抓重点,抓关键。建立学业困难学生帮扶体系。针对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根据其学习成绩和学习状态进行分级,对其学业产生困难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帮扶措施。通过完善学业预警机制,建立学业会商制度等,加大对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要通过针对性的深度辅导,专项知识辅导、“一对一”辅导等形式,以提升学习动力、优化学习习惯、辅导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学习问题答疑方法等为主题,帮助学业存在困难的学生找准问题,找到方法,找回自信,从而提高学习成绩,顺利完成学业。

此外,重点突破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要抓住学业辅导的重点需求、重点科目,如加强在高数、英语等课程的人力、物力、精力投入,通过讲授课本知识、整理参考资料、重点与难点题型讲述等形式来突破重、难点;要抓住学业辅导的关键时间点,尤其要注重期中测验、期末考前复习、英语四六级复习以及考研等关键时间点,集中力量,加强辅导,强化效果。

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是辩证的统一。整体推进,要避免平均主义、避免齐头并进,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以这些重点人群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推进学业辅导工作,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谁辅导(WHO)

1.成立学院学业辅导工作小组

为加强学院学业辅导的统筹管理,有效整合利用资源,更快地实现学业辅导成效,应成立以学院学工组领头、以学生会具体负责且融合各班级学生干部在内的学业辅导工作小组。该学业辅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①学生课堂纪律的考核;②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辅导需求;③根据学生的不同辅导需求,通过协调师资力量,组织统一的或具有针对性的学业辅导;④收集和整理复习资料;⑤与专业课教师沟通协调, 辅助课堂教学等。

2.发挥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的作用

第一,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开展学风建设座谈会、学业辅导讨论会等主题活动,为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同时,利用班主任作为专业课教师对专业知识、学业辅导及专业发展、就业前景等问题有较好了解的优势,由班主任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的团体辅导、个别咨询等面对面辅导,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目标,增强学习动力以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学习苦恼和难题。

第二,建立班主任、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的密切联系机制,三方及时沟通、交流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可以从多角度、多维度了解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3.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力量

考虑到专业课教师教学、科研等压力,完全依靠专业课教师进行学业辅导既不可能也不现实。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力量加强学业辅导,尤其是发挥曾获得国家奖学金、专业奖学金以及优秀学生党员等学生的作用,通过学习交流会、学习兴趣小组、读书会、结对辅导等方式,由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成绩优异学生为落后学生提供学习技巧、学习经验、学业规划等方面的辅导。

其优势在于:首先,学生之间基于相似的学习经历和学习体验,彼此之间更加了解,更清楚互相之间学业辅导的需要和重、难点。其次,学生之间没有师生之间的隔阂,亲近感比较强,更有利于互相之间的交流。再次,成绩优异的高年级同学在进行学业辅导的同时可以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及大学生活学习的经验传授给低年级同学,帮助低年级同学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利于低年级同学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最后,对于高年级同学而言,在辅导低年级同学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同时应该认识到,仅仅利用学生力量进行学业辅导存在以下不足:如何积极动员高年级学生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学业辅导?在此问题上,探索建立激励机制,如给予志愿证明等方式,以调动高年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之间的辅导存在准确性问题。即鉴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在学业辅导中容易出现知识错误问题。针对这一点,应当建立一定的保障措施,即在学业辅导队伍中配备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由专业课教师适时地对学业辅导的进程和效果予以监督,及时指导和把控学业辅导的进度,纠正学业辅导中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学业辅导的实效性。

三、辅导什么(WHAT)

1.深入调查

学业辅导的内容要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缺乏深入学生内部的调查了解,再好的制度设计和规划也可能脱离实际,因“水土不服”,甚至会走弯路。

2.建立学业辅导记录档案制度

通过问卷调查、学习交流会、座谈会等方式,将调查得到的学生学业辅导需求分门别类,建立学业辅导纪录档案制度,详细记录学生在学业辅导过程中的普遍需求以及个性化需求。将记录档案反馈给专业课教师及辅导员。针对反馈的问题,专业课教师与辅导员加以协调,在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制订相应的解决对策和方案。①对于普遍性需求,通过调查了解,分析原因,与专业课教师沟通联系,通过课堂授课、课程复习、课堂测验等模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针对个性化需求,则遵从因材施教原则,有针对性地提供“一对一”“一对多”的专项辅导。

四、何时辅导(WHEN)

学业辅导必须常抓不懈,应当常态化,形成长效机制,把学业辅导建设引向深入。

第一,在实行学业辅导过程中,要将好的经验做法提炼好,总结好,形成制度,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工作机制,把学业辅导中的有效措施用制度固化下来,并融入日常学业辅导工作之中。建立学业辅导长期跟踪考核档案制度,通过定期跟踪考核,监督检查学业辅导的实际效果及出现的问题,并及时予以应对和解决,以保障学业辅导的成效。

第二,分阶段、分时期实施学业辅导计划。针对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不同的学业辅导内容。对大一学生进行学业适应和规划辅导,帮助学生做好角色转换定位,适应自主学习方式,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指导大学生制订生活和学习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对大二、大三学生,主要帮助学生夯实专业基础,鼓励开展学术科研,提高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大四学生主要开展就业辅导,指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将来的就业、深造或出国做好准备。

五、如何保障辅导(HOW)

1.建立考核制度

细化学业辅导考核方式,从上课出勤率的统计到学业辅导参与率,从课堂作业完成情况到考试成绩反馈效果等各个方面做好统计和考核监督。加强学业辅导小组与各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学生干部之间的联系,多方位地做好考核监督工作,保证考核监督的全面准确。每学期,学业辅导工作小组都要向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反馈学业辅导工作计划、活动进展情况、活动总结、学业辅导效果、同学反馈问题等,由学业辅导小组进行监督考核,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2.完善学习互助帮扶制度

组织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建立学业帮扶制度。笔者担任学院团总支工作期间,组织由学院学生会牵头负责,在大一至大三年级,以学生自愿搭伴、学院统筹管理的方式,设置学习互助小组。每个星期,学习互助小组自行或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学业计划与学习问题交流会,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互帮互助的作用。制度运行一段时间,起到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转变学风的良好效果。

3.辅助建立学生自习制度

为了鼓励同学们走出宿舍,走进自习室、图书馆,由学业辅导小组负责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自习,学院结合宿舍检查、学习小组考核等工作做好督促,帮助学生养成温故而知新、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良好学习习惯。

4.健全奖惩机制

健全学业辅导奖惩机制,完善相应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在学业辅导中表现良好的个人和集体予以表彰,对在学业辅导中进步较快、表现优异的被帮扶对象予以激励。与此相对应,对在学业辅导中恶意破坏纪律或表现消极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警告、通告批评或实行更为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起到督促之效。

学院学业辅导“四W一H”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在学院内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业辅导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尹冬梅,张端鸿.学习辅导:高校学生工作的新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2006,(Z2).

第7篇

一、开设与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有关的课程

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尽早的为其树立提升自我效能感,改善学业情绪和提高情绪调节能力的观念,并在大学生涯的早期开设相关课程,使学生们了解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的概念、影响因素等,使其意识到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自我效能感和改善学业情绪对于自我提高的重要意义。Perry 和 Hladkyj 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开设过与学业情绪控制有关的课程的学生报告了更少的厌倦和焦虑,并且更加自信。心理学认为,当人意识到自己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会变成人的活动动机。只有当学生了解到了自我效能感和学业情绪的重要意义并且对这些概念的本质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才会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的运用所学知识修正个人行为,达到自我提升的目的。

二、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迫切而关键,早在千百年前,先贤就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十分重要,但时至今日,我国大学生依然是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依然由教师主导和支配。然而,大学的任务不应只是单纯的将某些知识传授甚至灌输给学生,大学应该是一个让大学生探索自我、发现自我的地方,应该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促使他们思考的地方,日常所学也应该是探索性的获取知识,而不只是接受,然而比知识更重要的则是探索的欲望和能力,这才是大学需要教会学生的东西,却也正是我国大学教育所欠缺的地方。医学教育肩负着医学事业未来的发展,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终身自我提升意识的医学人才是适应未来医

学飞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关键。而医学教育又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在我国,医学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往往要高出其他类型院校许多,这也意味着在人才选拔初期,医学院校就设立了较高的准入标准,能进入医学院校学习的大学生,往往具备不错的学习能力,具备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来应对学业和考试。另一方面,医学院校的学业课程又是十分繁重的,平均每个学期都有十门以上的课程和考试,大部分课程具有相当的难度,学生普遍抱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枯燥无味,让人难以产生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才是医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做出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如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以案例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设计导学案等,这些方法的探索和使用对于提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无论使用哪种方法,关键在于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优化教学策略,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课堂的氛围变化对自身教学方法做出调整以改善课堂环境,努力地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和参与感,甚至是使学生对于课堂和教学内容体会到控制感,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才会认为自己不是被动的,才会尝试自由自主的进行学习。

三、改变评价体系

评级体系作为一种标准,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而评价体系本身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的诸多要求和期望,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提升和不断进取,促使教学管理人员完善教学工作,不合理的评价体系也往往导致大学生出现种种不端行为。可见,构建优秀完善的评价体系在整个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评价体系不同于制度规则,后者往往只告诉人们什么事情是不应该甚至不能做的,以及当人们跨越警戒线后将面临什么样的惩戒,而评价体系往往也会告诉人们怎么样才是被期待的,以及达到某种期望后可以获得什么样的奖励,换句话说,评级体系的意义是引导人们变得更优秀。当大学生为了提高期末排名或是获得奖学金等目的而努力学习,提高成绩,改善个人行为以及积极参与团体活动时,便是评价体系在发挥它的引导作用。然而相关调查显示,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表示对目前大学所施行的评价体系不满意,认为评优方案不合理或者不够人性化,更有部分大学生表示自己综合山西 评优成绩不理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评价体系存在一些不合理。本文作者认为,改善评价体系,既要改变评价方式,又要改变评价主体,作为大学生,尤其是医学生,充分的掌握课程内容是十分重要的,但按照当前的仅以学期末的一张考试卷的成绩作为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成果的评价,显然不够全面,而这种考查方式也正是许多大学生平时逃课、考前突击的原因。对于课程内容的考察,一方面要结合期末成绩,另一方面要将考察融入到平时的课堂学习中,除了学业内容的掌握程度外,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探索意识、学习的自主性都应作为考察的重要部分,教师应在学业及课堂的考察中结合自身经验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而人性化的评价。而作为重要教学管理工具的综合评优体系,除了注重学生学业成绩和社会活动表现外,更应关注学生在每一阶段的成长,除了运用僵化的公式进行综合分数计算外,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需求,提升学生自身在综合评价过程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以及充分重视任课老师对于学生一段时间内表现的综合评价,只有评价主体不再是僵化的公式,评价结果才能实现人性化,评价体系才能发挥良好的引导作用。

四、优化校园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优劣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某些学者认为,在学生学习的非自主与自主的转化过程中,除了自身的努力和教师引导,还需要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系统支持。更有学者认为,平衡学生的社会限制和需求才是解决学习自主性的关键。徐先彩等人则认为环境因素通过自我认知等中介变量影响学业情绪。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环境似乎是不可选择的,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有义务和责任为大学生提供和改善校园环境,以满足大学生的物质,文化需求。除了必要的教学设备和图书、网络等学习工具外,教学管理人员还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改善居住、饮食、休闲娱乐条件,使得学生不会因为不完善的环境条件而长期处于负性情绪之中。 除了完好、优越的客观环境外,大学校园还应努力构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人文讲座、文化沙龙等方式,营造自由、开放的文化氛围,推行自由自主的学习风气。指导大学生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会求助于同学和老师,提升大学生营造自身周遭环境,妥善利用人际关系资源的能力。

五、设立专职人员,改善学业情绪

除了依靠开设相关课程,改善校园环境等手段改善大学生的情绪体验,提高自我效能感之外,大学还应设立专门机构,组织具有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员对于大学生的学业情绪进行引导,维护正性情绪、改善负性情绪以及对大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进行培养及训练。学校应把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情绪当作一项日常的教学工作内容进行,把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当作大学生的必要能力进行培养。教学管理人员日常的关怀固然重要,同学之间的关心也是必须的,但大学生处在一个心智逐渐成熟的年纪,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开始以个人的见解去解读这个世界,容易产生困惑、误解,导致不良情绪甚至心理问题,而这些种种问题,却不是简单的关怀和开导所能解决的,必须要有具备心理学知识的专业人士进行科学的引导才能及时的解决问题不致出现更严重的后果,而对于情绪的科学认识乃至自我调节,进而培养和训练出良好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则更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得以实现。

六、对特殊群体给予更多关注

这里所说的特殊群体不是普遍意义的特殊群体,而是在本次研究中表现出许多特殊性的群体,主要有两个,分别是二年级学生和男性大学生。

第8篇

关键词:就业难;就业压力;大学生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成为突显的社会问题,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局势。这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不同来源的就业压力,就业压力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就业作为压力事件对当前我国大学生来说,是关乎其前途与命运的事件,造成其心理波动十分显著,很容易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 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回顾

就业压力就是人们在就业情景中许多内、外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林梅等人对大学生压力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就业压力源主要包括:学校名气不够,与其他高校相比没有竞争优势;毕业生多,就业岗位少;成绩不好,怕吃闭门羹;家在农村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相应的经济实力;父母对自己就业期望过高;所学专业不能对口;怀疑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周东斌等采用自编的就业压力量表,对425名四年级学生进行施测,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也发现了就业压力的六方面因素:竞争体验、生理情绪、变化体验、完美倾向、担忧体验、挫折体验。

总结有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都集中在对压力源的研究上。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源主要来自社会、家庭、个人、学校等几个方面。按照Selye的观点,压力应该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性质,正性压力是一种愉快的满意的体验,可增强个体的心理警觉,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职业的发展,而我们要避免的是那些极端的令人心烦意乱的负性压力。可目前关于就业压力的研究关注的大多是压力的负面影响,很少考虑正性压力对大学生的影响。这样就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研究缺乏全面性,而且这些研究结果对于大学生的帮助是有限的,也会造成大学生面对压力的焦虑和恐惧心理。因此,文章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由它引发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 大学生就业压力影响

左春曼提出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为努力学习择业自卑感、择业焦虑、怀疑心理、择业嫉妒、攀比心理、盲目从众心理、消极等待心理等。

在择业问题上,会有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一旦有机会工作却又不能舍弃考研,缺乏主见,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凭人脉四处奔波,依赖心理严重。对周围同学的嫉妒心理也是不可小视的一种压力源,一旦和自己条件相当的同学找到较为满意的工作,可能引发心理恐惧、报复、挖苦、重伤等行为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因而把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因,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将会造成很消极的影响。随着就业难的趋势逐渐加大,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从众,跟风考研、考公务员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味的攀比使大学生越来越缺少正确设计生涯规划的能力。不难发现,目前大学生求职面很广,而对职业选择的自由性越大,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毕业前夕过度焦虑的现象总不能避免,这种状况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

就业压力对于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陈旭主张学业压力包括两大范畴,一是内源性压力源,如个体对学习活动的目标、需要,个体对学业活动的认识评价甚至期望等等;二是外源性压力源,学习和学业活动中任何超过学生应对资源的刺激或事件,都可能成为学业压力源。就业压力作为一种外界压力源作用于大学生,使大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动机并且渴望通过充实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来增加自己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一定程度的就业压力能够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当这种积极极影响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缓解如今就业难的状况,为社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此外,女大学生是女性中的佼佼者,是社会发展不可多得的人力资源,倘若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更能保障社会公平、减少歧视、激励女性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尽管就业压力作为大学生的首要压力在短时间内是不能消除的,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有效利用它。因此,大学生应该正视就业压力,使就业压力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

第9篇

关键词: 大学商科 学业评价 思考

全球化视野下,教育价值观日趋多元,以承担社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普通高等商科学院,再也不是从事学术研究的象牙塔。过去单纯以学业测试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商业复合实践型人才的需要。变革商科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探讨与现代社会商业发展人才需要的评价模式,促进大学商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是商学院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关于大学生学业评价的基本认识

研究者认为透过大学生学业评价,能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可用于改进课程设计、教师教学。通过合适的学业评价,诊断学生的学习状况,据此修正教学活动的相关行为及制订教学改进之方案,使教学处于更佳运行状态。简言之,学业评价是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价值判断,以教育对象为目标,透过系统和客观方法,搜集整理教育的历程与结果,了解其中之优劣,分析原因,改正其缺失的过程。由此看出,学业评价并不仅局限于对学习结果(知识和技能)的测量,更主要的作用在于学习结果的价值判断和对教学策略的改进。因此,学业评价的功能应该有:①检测:考查学习结果;②反馈:考查学习结果背后的原因;③激励:依据学习结果反映出的教和学的原因,制定适当的改进措施,促进学习质量提高。

较为传统的观点认为学业评价就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学科知识量的多寡,通常以考试成绩或学习测验的分数表现。这是当前大学里面较为常见的学业评价方式,评价的直接作用是判定学生能否顺利毕业,主要呈现方式为课程学习结果测验(学科结业考试)、各类技能证书(四、六级英语、各种职业技能证书)、毕业论文。这种单一的学科知识测验只能表达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不能反映学生运用知识于实践的实际能力,更不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意目标。这种学业评价只体现知识检测功能,反馈与激励功能完全丧失,不能发挥教学改进与学生发展的价值目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知识,轻能力:教育功能的异化。

教育为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根本功能应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进而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目前大学普遍适用的以知识测验为基本方法的学业评价方式,片面追求教育的筛选功能,以学科知识达成为目标,极大地弱化能力目标检测,更谈不上情意目标实现。

2.重结果,轻过程:学业评价的发展缺失。

我国现行大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大都以终结性评价为主,鉴定学生学业情况的主要方式为学科结业考试,即通过终结性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给予一定的学分,达到学业评价的目的。虽然教育评价的发展在教育界被广泛认可,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并未得到真实体现,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只重结果、不重过程,通过突击复习、作弊,甚至贿赂等手段获得考试合格的结果,不足为奇,学业评价的发展功能完全缺失,从而导致学习低效和主体激励不足。

3.评价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这是当前大学生学业评价问题的集中体现。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除在评价系统之外,只能被动地接受评价的结果,这固然是为了体现评价的客观公正性,但必然导致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不足。主要体现:①评价内容单一,知识和技能成为评价的唯一内容;②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把握着评价的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消极地按教师要求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③评价方法单一,终结性评价成为学生取得必要学分的唯一途径。

二、现代大学教育中学业评价的价值取向

学业评价作为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检测教学成果的主要手段。现当代主要教育理论都对学业评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1.建构主义的学业评价观。

建构主义作为20世纪主要的教育理论,对当代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更为深刻,成为课堂教学的基础性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式学习方式,本质上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建构主义的这种教育价值观念必然要求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注重对学习者的关注,将学业评价的关注点由结果向过程转移,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强调学业评价应该“在活动中进行、在任务中进行、在表现中进行、在协商中进行、在合作中进行”,基本表现形式为形成性评价。

2.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业评价观。

多元智能理论自创生以来,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彻底颠覆了传统人才观念,给教学与学业评价带来了一场革命。加德纳认为,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是体现多元智能理论价值的重要途径。将评价看做个体获得关于自身技能和潜能等信息的过程,评价应针对评价对象在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做出判断。因此,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为他们提供有关智能强项和弱项的信息,即能力倾向,并提出继续学习方向的建议。可以看出,加德纳在学业评价中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是发展性和学生中心的观念。坎贝尔认为要想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表现,必须从多种维度对学生实施评价,体现学生的多种能力,以全面评价学生。

3.后现代主义的学业评价观。

后现代主义崇尚价值多元,强调评价应关注不同个体与不同团体的声音,应尊重不同对象间的差异,每一个评价者都是一种价值载体,都具有同等的话语权利。在学业评价过程中,反对教师话语霸权,教师只是评价主体中的普通一员,而不是领导者,更不是决定者。后现代主义反对价值优势,评价应该承认并尊重评价对象间的差异,关注学生的个体境和需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教师更应该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引导学生自律学习,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高。

4.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的突出范式:CLA。

CLA(Collegiate Learning Assessment)基于以往评价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突破传统评价范式的束缚与制约,旨在促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CLA的评价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批判思维、分析推理、问题解决和写作交流,注重学生思维品质、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交流品质培养。基于增值评价的理念,以大学生通过高等教育的影响而具有实际发展的结果作为评价目标,从这一方面讲,这种学业评价范式更适合实践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对当前大学生素质的要求具有更广的普遍性。CLA评价范式的基本手段由两种测验题型构成,即技能性任务和分析写作型任务,是以任务布置为开始,以任务完成为结束的终结性评价,目的在于对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实现任务目标的情况做出合适的检测,判定学生的学业品质,并依据测验的反馈信息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检测是通过网络模拟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批判思维、分析推理、问题解决、写作交流的能力解决“真实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而不仅是学科知识获得。

CLA作为一种新型学业评价范式,在其设计理念中,把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在评价内容的选择上更关注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诉求,对我国高等教育学业评价,尤其是以综合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商科院校,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其产生时间不长就对世界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产生了广泛影响,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对于大学商科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的建议

针对当前大学商科学业评价中的突出问题,解决“知识中心、考试唯一、高分低能、及格万岁”的现实问题,需要教育者大胆创新学生学业评价模式,形成“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联系”的学业评价系统,改变过去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模式,注重大学商科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精神等方面培养,以符合社会对现代商业复合实践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1.注重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形成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强调所谓的专业教育,即以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为目的,学业评价只关注学业知识测验,以考试分数确定学生能否合格毕业或是否优秀。虽然有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的考查,但由于大学教育的大众化,学校较少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实习,对社会实践和实习的考查流于形式。这种只重知识测验的评价方法导致学生片面发展和混毕业的严重现象,毕业生较难适应社会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增加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考查比重,更注重对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考查,以适应社会对商科学生社会综合实践能力的要求。我们认为应建立起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学业评价体系,将学业测试分解为知识与能力两个评价内容,采取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学业评价体系。具体来说,绝对评价主要针对商科学生基础理论学习情况的考查,具有普识性,即强调测验试题的覆盖面,建立标准化测试题库,学生通过考试即为合格,不做区分度要求。相对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可借鉴CLA评价范式,将测试的关注点投放到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考查上,让学生通过网络模拟解决将来社会现实中需要面对的实际问题,以引导商科教学由重知识传授向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方面转化。由于学生的能力形成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并与个体潜能有着较高的相关度,因此这种测验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努力程度,具有较强的区分度,利于人才培养和选拔。同时应将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赋予相当权重,并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考核机制,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之中,形成基础知识、能力测试和实践经验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有效地把知识与能力评价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大学商科院校培养社会复合型实践人才的目标。

2.关注学生发展,形成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统一的评价体系。

当前,以确定学分的学科结业考试为主要形式的终结性评价占据商科院校学业考核的主要位置,造成学生集中应考现象普遍存在,不少学生以投机方式获得考试的通过,败坏大学学风和考风。因此,商科院校应将学业考核从“一考定终身”的传统思维中解放出来,将考核的较大比重投放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增加以对学习过程考查为目的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大胆尝试多种考核方式综合运用确定学生学习成就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课堂表现、作业、阶段性测评和课外科研活动等体现学生学习过程成效的简便易行的方法纳入形成性评价体系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建立以发展为目标的学业评价机制,最终建设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学业考机制,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参与探究、参与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3.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传统学业评价机制更注重专业知识考查,教师具有绝对话语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什么、考什么都由教师决定。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被完全消解,不利于学生知识生成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发展。因此,现代教育更应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思维发展成熟、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更应将考查关注点设置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业考核机系中,形成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社会考察、教师评价四位一体的多主体多元评价体系,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手段的单一评价模式,更客观地考查学生的学习成就和综合素质,激发学习自主发展的内在动机,更好地适应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商科院校,自主评价机制的建立更能体现商科学生的发展要求,面对繁杂的商业信息和稍逊即逝的商业机会,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价值判断,又怎么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商业人才。

综上所述,学业评价是一个关系人才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教学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可以说学业评价质量决定了院校发展质量。因此,变革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主体的学业评试机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复合型商业实践人才为目的的商科学生评价体系是所有商科院校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维宁.新课程学生学业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7).

[2]陈思颖.大学生学业评价[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5).

[3]张合杰,章建石.美国大学生学习评价研究[J].比较研究,2013(7).

[4]王成章.大学生学习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2009(9).

第10篇

关键词:学业情绪;数据库应用基础;激发学业情绪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22-5257-03

1 概述

Pekrun 等人(2002) 首次明确提出了学业情绪(academic emotions)概念,即学业情绪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与学生学业活动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和课外学习过程中以及考试期间的情绪体验[1],Efklides(2005) 提出学业情绪具有三个特征[1]。近几年来,学业情绪已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且将学业情绪应用到实际教学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徐先彩从个人、家庭和班级的角度探讨了环境对学业情绪的影响[1],王俪嘉研究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2],叶程成[5]在积极学业情绪:青少年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指出积极学业情绪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认知策略的形成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积极的学业情绪有助于青少年学生自主掌握学习过程、监控学习结果进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已有研究对学业情绪在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研究较多,肯定了学业情绪对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但对学业情绪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并且学业情绪研究领域集中于文科课堂,尤其是英语课堂[3],没有针对理工科课程的专门研究,研究具体的教学方法研究较少。

本文将针对这一现状,对“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进行学业情绪研究。首先分析该课程的特点,然后总结该课程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并指出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可以改进效果,最后提出了怎样将学业情绪理论应用到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中。

2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1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

以青海大学“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二年级文科学生开设的计算机必修课程,开课学期在大学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VB”,共32学时,其中理论16学时,实验16学时,实验与理论的比例为1:1。该课程的特点包括:有先修课程,专业性较强,要求学生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编程能力,但课时安排学时短,信息量大。学生的特点包括: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较差,兴趣低,先修课程掌握较差,英语、数学基础较薄弱。

2.2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影响因素

徐先彩将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1],个人因素包括自我认知,成就目标和认知能力。环境因素包括:课堂教学质量、重要他人对学业的期望,班级整体学习水平,教师反馈,互动学习和家长同伴的支持。

针对以上特点,总结出青海大学学生在“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受以下五个方面影响:先修课程的学习体验和成绩,学生学习的能力,学生的喜好程度,课程的特点,课堂教学方法。其中,先修课程的学习体验和成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的喜好程度可以归结为个人因素,课程的特点和课堂教学方法可归结为外部因素。如图1影响因素图。

2.2.1 个人因素

在个人因素中,先修课程的学习体验和成绩决定了学生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兴趣,如果先修课程的学习过程顺利、感兴趣、愉快、成绩较好,就会对下一门计算机课程有所期待,并且有信心学好;反之如果学习较困难、没有兴趣、成绩较差,就会对下一门计算机课程产生抵触和害怕情绪,在潜意识中有学不好的想法,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衡量标准,学习能力强,能够很快获得学习乐趣,有成就感;反之亦然。最后学生的喜好程度在能够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虽然该课程是必修科,但该课程不是专业课,加上课程难度较大,多数同学抱着混学分的态度,因此从心理上不够重视,学习动机不强,从而影响学习。

2.2.2 外部因素

在外部因素中,课程的特点是技术性和专业性较强。从而在讲授过程中,专业术语多,概念多,讲解时逻辑性强,前后联系紧密。

这个课程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在此基础上编写程序,这个过程要求学生将理论转换为实践,对于文科学生来说需要一定时间的适应。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教学方法,这个课程属于计算机技术,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很难做到生动、形象、趣味性强,但能做到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理论联系实际。此教学方法下,学生形成的课程口头评价是:内容枯燥乏味、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性强,听不懂。此外,这种评价体现在学生的评教表中。

通过以上对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分析来看。内部因素中先修课程的学习体验和成绩是无法改变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由学生自身条件决定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可以通过外界因素,但最终起作用的还是学生本身。外部因素中课程的特点是由教学任务和学科特点决定的,其难度不会因为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改变。

但是可以通过外部因素中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教学方法不仅包括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组织教学,还包括课堂气氛的组织。课堂气氛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营造的,其中教师是主导。课堂气氛是一个情绪场,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它们之间互相影响和作用。因此,如何改善学生的情绪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根本。

俞国良在学业情绪研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意义[4]指出良好的学业情绪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活动的开展和主动学习态度的培养, 而且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马惠霞在不同教学方法激发与调节大学生学业情绪的教育实验[3]中指出采用不同教育对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中学业情绪的激发与调节情况。

3 改善学生学业情绪的方法

学习情绪是在教学或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学业相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包括高兴、厌倦、焦虑、气愤等。Pekrun等人根据愉悦度和唤醒度9种学业情绪(愉快、希望、自豪、放松、气愤、焦虑、羞愧、失望和厌倦)归为四类,即积极高唤醒情绪(愉快、希望、自豪);积极低唤醒情绪(放松);消极高唤醒情绪(气愤、焦虑、羞愧);消极低唤醒情绪(失望和厌倦)。

改善学生学业情绪可以将学业情绪理论应用到“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中,通过提高学业情绪中积极高唤醒情绪和积极低唤醒情绪的感受度,降低学业情绪中消极高唤醒情绪和消极低唤醒情绪的感受度。

3.1理论课中学业情绪理论的应用

该课程包括理论课和上机课,传统的理论课上课方式为多媒体教学,包括使用ppt讲解理论,例题演示,其中不包含任何与课程内容不相关的话题。在应用学业情绪理论后,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1) 介绍课程内容时,简单说明本课程与前两门先修课程的关系,但不能强调因果关系,如前两门课程的成绩决定本门课程的学习好坏;

2) 组织课程内容时,使用如表1激发学业情绪的教学方法,其中方法1和3是必选方法,方法2和4在每2学时的课程中可使用其中之一,所用时间共15分钟。

3.2实验课中学业情绪理论的应用

实验课的传统上课的方式为:布置实验任务,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在应用了学业情绪理论后,使用的教学方法是:

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根据课堂时间教师对每一位同学进行上次实验任务的提问,学生应答方式包括口头回答和实际操作。王俪嘉在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2]提出的教学建议是激励启发、严词相济和情感传递。

在实验中,教师对学生应答方式把握积极、鼓励、正向引导。该方法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状况,情绪状况,能让学生有被关注的感觉,能够做到个别辅导和及时反馈。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

4 小结与展望

在过去十年中,越来越多研究关注学业情绪这一领域。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1]总结该领域研究所达成的共识及存在问题。该文的研究内容一方面基于以上启发,一方面源于教学实践总结。此外,现有研究中,没有针对理工科教学中探讨学业情绪理论的研究。因此,该文使用上述教学方法影响学生学业情绪是理工科课程的尝试。

在实践教学中,已将上述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中,从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学生的反馈和课堂的气氛来说教学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的改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觉性不强等实际问题,能够提高愉快、希望、自豪、放松、情绪的体验,降低气愤、焦虑、羞愧、失望和厌倦情绪的体验。

下一步需要进行教学实验,使用马惠霞提出的问卷“大学生一般学业情绪问卷”进行使用教学方法前、后的测试。然后根据问卷,计算9种学业情绪的变化,分析变化的项目、程度等,最后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技能,还要从课堂中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能够获得自信、学会思考、热爱学习。

参考文献:

[1] 徐先彩. 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 心理科学进展,2009(1):93-94.

[2] 王俪嘉. 教师课堂理答方式对学生学业情绪的影响[D]. 西南大学,2010.

[3] 马惠霞. 不同教学方法激发与调节大学生学业情绪的教育实验[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0(4):384.

第11篇

摘 要: 人的全面发展与大学的个性发展是相互统一、内在一致的。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阐述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对大学生教育培养的重要意义,为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一定的发展方向和参考思路,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目标牵引 学业规划 培养策略

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人学”意蕴

“人的发展”这一命题,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历代思想家都有过关注和论述。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探究,建立了“人学”,其核心即“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劳动、需要、社会关系、个体人能的综合式的全面发展,其中,居于关键首位或者充当先决基础条件的是“劳动”。劳动使人类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需要,在满足社会需要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形成新的交往形式,产生新的社会关系,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前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同时,丰富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们在各方面形成丰富的社会联系,个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人学”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人在个体能力维度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1]175。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非常广泛,在性别、年龄、职业等维度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体在体能、智力、情商等方面的综合式全面发展,是个体能力全面发展的本质内涵,同时也是个体其他能力全面发展的充分和必要条件。“人学”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命题时,主要是基于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观等视角展开的。就高等教育范畴而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高等教育的最高价值目标和具体成果体现,最终必须落实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因此,在考查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时,我们可以将“人学”作为目标分析的基础,同时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具体特点加以丰富和发展,形成系统的培养方案。

二、“人学”视域中的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

大学时代是每个个体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黄金时期,伴随着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快速成熟,一个人的社会关系、适应能力、个人素质都在发生巨大的转变。从马克思“人学”思想来看,个体素养、个性特征、社会适应能力三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题中之义。就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历程来看,进入大学读书的阶段,首先是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把它作为提高能力、巩固社会关系、提高素质、形成个性的基础,所以,知识理论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换而言之,大学生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就必须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社会适应、个人素养、个性特征方面奠定协同发展的良好基础。每个大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个体,有着特殊性。大W生的个性发展,就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自身特点,对学习方法和内容做出准确的选择和科学的判断,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学会思考、注重创新的意识和勇于进取、大胆实践的能力。“人学”思想认为: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中展示自己,积极发挥自身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个性的全面发展”[2]359。个性发展不仅对个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个性发展必定受到客观物质生活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该立足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挥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中的功能定位,科学界定大学生个性培养的目标,合理激发大学生个人素养提升的因子,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基于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的大学生全面发展及培养策略

大学时代正是大学生个性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与追求。因此,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与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主导性相统一的同时,高等学校应当注重挖掘学生个性发展的潜能,提升学生个性发展的水平,最终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基于此,我们提出了大学生个性与全面发展相结合的策略构想――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

所谓“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是指高等学校以“人学”思想为指导,综合考量、评估学生不同个体的兴趣爱好、人格特质等自然属性,分层次、分众化开展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可实现目标的素质拓展活动群和专业教育课程群,并帮助学生明确大学期间的阶段性目标、规划人生发展方向,在学生个体发展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的协同。“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制订,在顶层设计上必须坚持以“人学”思想为中心,以人才培养目标为遵循,以大学生个体素养拓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尊重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现状,盘活学校育人资源,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突出学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体间性[3]41。要把“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目标,将素质拓展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过程以学期(或学年)为时间单位分阶段实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助力大学新生开展自我认知,进行生涯定位。

大学新生在入校之后,入学教育往往配合军训展开,学生此时通常对大学生活充满新鲜感及对未来的生活工作产生迷茫。这时,各高校应借助专业测评工具或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为高校新生进行形式具体的新生职业能力倾向测试的性格测验等,使得新生能够顺利进行自我认知,从而制订正确的学业或职业的规划,度过充实的大学生活。在进行过一定的自我认知之后,高校新生对大学和自我的环境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各班级辅导员或者具体负责老师应当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组织学生通过软件测评,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结合各专业的特殊情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对大一新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进行生涯定位。

(二)努力提升老生综合素质,制订生涯规划。

步入大二,学生对大学生活已经有了自我了解,对自身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定位,此时,高等学校应根据学生对学业(职业)规划的不同需求,帮助其制订合理的实施计划。实施计划包括课堂学习、课外实践两个主要组成部分,便于学生在不同时间节点自主选择具体的课堂学习或课外实践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相应专业课老师、辅导员在此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跟踪指导。另外,在开展这一工作前,由学校提供统一模板参考实施。

(三)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估,修正阶段性目标。

每学年,学校组织学生对照个人阶段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学生学年考核工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及时总结经验。针对一些未能完成计划的情况,组织学生全面分析,查找并指出不足,及时提出目标修正措施或整改意见,使得学生的规划更能适应学校的成才环境,更符合实际情况,更有利于个人成才。

(四)系统谋划统筹推进,保障目标牵引取得实效。

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校各部门之间分工协作,积极配合,整体推进,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合理规划,积极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伴随着“目标牵引式学业规划方案”的实施,学校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帮助学生,如学生处,这是与学生最密切的一个部分,辅导员和班主任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应当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培训,使他们在与学生的日常相处与交流中潜移默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通过一系列的班级活动带领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学校各二级院系团委也应通过一系列活动,完善并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素质拓展体系,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寓教于乐,满足广大学生的成才需求。除此之外,教务处、各二级院系、图书馆也应建立健全相应措施,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第12篇

【关键词】 自我概念;问卷编制;大学生;理想自我;现实自我;差异

在大学时期,个体的自我概念往往要经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和统一的过程。自我概念的分化就产生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异。理想自我是指个体希望自身具有的特点和状态,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实际具有的特点和状态。如果个体对现实自我的认识比较客观、全面,同时理想自我比较合理、适当,那么理想自我就可成为进步的动力。如果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那么他就难以确立自我形象。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失衡对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在我们的心理咨询案例中,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也具有普遍性,并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应当对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差异问题给予关注。

国内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日益增多,但从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角度来考查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研究则不多见,相关量表也很少。廖凤林、方平(2003)研究了大学生自我概念的3种落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发现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落差最大,且对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最大[1],但他们并没有对3种类别落差的具体方面作深入探讨。目前用来测量大学生自我概念的量表多是引进国外相关量表,它们既不是基于大学生被试构建的,也不是基于心理健康编制的,仅有的考查自我概念差异的相关量表已是10年前编制的[2,3]。因此,迫切需要编制适合我国大学生实情的自我概念差异的测量工具。在国内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的自我概念的高层维度,即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并结合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心理咨询实践,提出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理论构想,从心理健康角度编制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用以探析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概念差异的具体表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问卷维度的构建及项目编制 初始问卷的维度构建参考了黄希庭等人的大学生自我概念的维度[4]和中学生人格特征结构模型的构想[5]、沙沃森等的自我概念的多维层次模型、哈特的不同年龄自我概念问卷维度以及沃建中的自我概念层次模型[6],并结合开放式调查、心理咨询的实践以及对自身的反思,总结出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主要方面:人际、学业、能力、品德意志、家庭、情绪,它们与心理健康联系紧密。具体题项的设置主要以开放式问卷调查的结果以及心理咨询的实践为依据,同时参考了王垒的实际、理想的自我描述的高频词[7],自我描述问卷(SDQ)[8]和WAI反应[9],并结合专家意见,形成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的初始问卷,共50题。要求被试就同一题项分别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进行两次评判。问卷采用6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1~6记分。

1.2 问卷的预测 随机选取广西某所大学1~4年级在校本科生112人进行测试,男女各56人,文科47人,理科65人。测试后,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对被试认为表述不清、难于理解或有其他问题的题项,进行修订。修改后的大学生理想―现实自我差异问卷共40题,其中人际6题、学业7题、能力8题、品德意志8题、家庭6题、情绪5题。

1.3 问卷的修订 随机选取广西某所大学在校本科生500人进行团体施测,得到有效问卷423份,占84.6%。2周后对三年级的35名被试(男生10人,女生25人)进行重测。

2 结 果

2.1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现实自我概念测试结果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取样适当性KMO的指标为0.90,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6597.10(df=780,P=0.00),检验结果表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首先进行项目筛选:(1)删除负荷小于0.35的项目;(2)删除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上均有较高负荷且相差不大的项目。最后保留33个题项,对存留的项目再次进行因素分析,采用正交旋转法抽取出6个因素。

6个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52.34%,且基本符合理论构想。其中,因素一共7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认识,如“开朗活泼”、“健谈”、“善于交际”、“朋友很多”等,故命名为“人际自我”;因素二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品性方面的认识,如“诚实守信”、“道德观念强”、“责任心强”、“谦虚”等,故命名为“品性自我”;因素三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学业方面的认识,如“学习成绩优秀”、“缺乏学习动力”、“勤奋好学”等,故命名为“学业自我”;因素四共6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情绪方面的认识,如“情绪稳定”、“容易紧张焦虑”、“烦闷”等,故命名为“情绪自我”;因素五共4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的家庭方面的认识,如“家庭美满幸福”、“手头宽裕”、“家境富有”,故命名为“家庭自我”;因素六共4题,涉及的主要是大学生个体对自己魅力的认识,如“身材好”、“漂亮英俊”、“拥有甜蜜的爱情”等,故命名为“魅力自我”。另外,根据经验判断,将因素四“情绪自我”中的题项“容易与家人沟通”调整到因素五“家庭自我”。

2.2 验证性因素分析 基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随机选取338名被试采用Lisrel8.53分别对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问卷的初始结构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χ1、df、χ2/df、RMSEA、NNFI和CFI作为评价模型拟合程度的指标。结合修正指数和负荷值,因素一、因素二、因素四各删除1题,最后保留30题。6个因素累计解释总变异量的54.18%。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具有共同的因素结构:一是人际自我(6题);二是品性自我(5题);三是学业自我(6题);四是情绪自我(4题);五是家庭自我(5题);六是魅力自我(4题)。模型的拟合指数和题目标准负荷值分别见表1、表2。

2.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2.3.1 问卷的信度 现实自我问卷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人际自我0.87,品性自我0.71,学业自我0.69,情绪自我0.69,家庭自我0.61,魅力自我0.67。理想自我问卷的总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是:人际自我0.84,品性自我0.75,学业自我0.69,情绪自我0.69,家庭自我0.69,魅力自我0.79。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83,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指标。

2.3.2 问卷的效度 问卷编制过程中,我们严格界定了问卷的内容范围,即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理想与现实自我概念的差异,并对大学生自我概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问卷题目来源于文献综述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整理后的结果,问卷编制后由心理学专业人员和大学生对题目的可读性、适宜性进行了评议、审查和修改,因此,问卷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

因素分析结果表明,6个因素能够解释总变异量的54.18%,与理论构想基本符合。各因素间呈中等偏低的相关,相关系数在0.17~0.47之间,各因素与总分的相关较高,相关系数在0.55~0.78之间,说明各因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CFI、NNFI达到0.90以上,RMSEA小于0.08,在可接受的范围内[10]。可见,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3 讨 论

在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对大学生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提出了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结构的理论构想。在问卷编制过程中,严格遵循心理测验编制的一般程序,参考相关成熟量表,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设计题目,并请大学生和心理学专家进行多次审查和修改,确保题项描述简短无歧义,所编问卷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信度分析表明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都超过了0.80;对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结构合理有效,保证了量表的确定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因此,该问卷符合心理测量学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理想―现实自我概念差异。

从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问卷维度与我们的理论构想稍有些差异,部分维度被并入其他维度,同时又出现了新的维度,但究其实质,并没有超出原理论构想。原理论构想中,能力自我维度的部分题目由于在多个因子上有较高负荷而被删除,余下的题项与原理论构想的家庭自我中的条目“拥有甜蜜美好的爱情”合并为新的维度――魅力自我;品德意志维度中的两题(涉及意志方面)在品性与学业两个因子上均有较高负荷且相差不大而被删除,余下的题目命名为“品性自我”更舸适。其他的维度和相应的题项基本变化不大。另外,研究发现,人际自我因子能够解释的变异量最多,说明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最重要因素。

从心理健康角度编制关于大学生自我概念差异的量表目前国内尚无,本问卷无论从测查内容、设计形式还是理论框架都是一种新的尝试。问卷内容从心理健康角度出发,密切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问卷设计形式要求被试对同一题项分别就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作出评价,保证了二者的同质性,从而可以直接计算理想―现实自我差异。同时,相对于非限定性测量法[2],问卷设计更科学、更规范,便于数据处理和统计。问卷的题项描述均用短语或词组,简洁明了,减轻了被试的作答负担,提高了测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