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艺术特点

传统艺术特点

时间:2023-07-04 17:09: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艺术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统艺术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朝鲜;传统音乐;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077-01

一、朝鲜半岛传统音乐特点

1、朝鲜传统音乐分为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两大门类。古典音乐又包括用于祭祀和宴会的唐乐、乡乐和军乐。民间音乐分为农谣、抒情谣、风俗谣、歌乐、说唱、和散调。朝鲜音乐多使用行板速度,而一些民谣在结束时往往转为快板,慢板的乐曲极为少见。

2、调式:调式按照主音及音程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种调式音阶。一种叫作平调,平调为五声音阶,类似于中国的徵调式,常用于以汉城为中心的中部地区和以平壤为中心的西部地区的民间音乐中,当曲调下行时偶尔插入#fa音以增加音乐的变化,具有大调的性质,其旋律色彩比较明朗。另一种叫界面调,界面调分别为五声、四声和三声音阶,五声和四声音阶多用于宫廷音乐,三声音阶则用于民间音乐。界面调类似于中国的羽调式,小调特点鲜明。常用于南方的民间音乐中, 其旋律进行较多起伏,情绪略带感伤,在一些说唱和器乐曲中,si作为色彩音也常用于旋律下行中。除此之外还有少数角调式的民谣。

3、旋律:朝鲜传统音乐以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为基础,多以la为主音,构成la、do、re、mi、sol、la的音列。旋律中,音高要懂得技法为最大特征。在管乐中叫摇声,在弦乐器中成为弄弦,无论雅乐、民俗音乐还是宗教音乐的各种体裁中,都有摇声、弄弦。

4、节奏:朝鲜传统音乐以一种鲜明的三节拍形态特征而区别于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朝鲜音乐用“长短”这个词恰如其分的表述了节拍的形态、速度与情绪等诸多观念。朝鲜民族音乐具有明显的三拍子的倾向,即使是6/8、12/8、6/4这些复拍子也是按三拍子的原则来处理的。以此为基础再加上强弱位置的不同安排,使音乐节奏变得更加富于变化。

二、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体裁与乐器

(一)雅乐

朝鲜的雅乐,承袭中国夏商周三代的遗制,朝鲜“雅乐”意为雅正的音乐,朝鲜半岛传统的雅乐包括管弦合奏、管乐合奏、吹打、歌乐。

1、管弦合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管弦合奏和以玄琴为中心的弦风流。管弦合奏所用乐器有乡笛、大、奚琴、伽琴;弦风流所用乐器有玄琴、伽琴、细琴、大、奚琴、林鼓。

2、管乐合奏包括以乡笛为中心的音乐和以唐笛为中心的音乐:艺乡笛为中心的音乐,乐队乐器有乡笛、大、奚琴、林鼓、大鼓,这种编制的合奏成为竹风流,也叫三弦六角;以唐笛为中心的音乐,自古以来属于唐乐系统,这些音乐主要用在王家的祭享、国王出巡行幸等仪式和行进之中。

3、吹打是用吹管乐器和打击乐曲来演奏的音乐,指的是运用于出驾、凯旋、行进等场合的音乐,包括大吹打、吹打、道军乐、道打令、别语调打令等。

4、歌乐包括歌曲、歌辞、时调。这是具有较高品位的、流传于知识阶层的歌唱艺术形式。

(二)民俗音乐

1、傍梭里又叫剧歌、杂歌、唱乐、唱剧、唱剧调。1950年以后用汉字表达为“唱乐”。傍梭里大致由唱、科、白三大要素构成,以羽调、界面调为主,此外也用平调、京调、石花制等。其长短法有真调、中慢、中中等类型,根据唱词的内容情节而交替使用。如《沈清歌》是以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化的说唱音乐。

2、农乐也叫巫乐、小巫乐、风物、风匠等。演出所使用的乐器有大鼓、大钲、小金、杖鼓四种,合称为“农乐四物”。农乐对有两种类型:当地村民们组织表要的业余演出形式和职业的农乐对表演形式。

(三)宗教音乐

朝鲜半岛的宗教音乐有梵呗和巫乐。梵呗是在寺庙中做法事时唱的佛教音乐。在巫祭中使用的音乐成为巫乐。

(四)特色乐器

1、玄琴、此乐器在雅乐的弦风流和散调的玄琴散调等朝鲜半岛的传统音乐中都是代表性乐器。

2、伽琴:伽琴,是伽国的琴的意思,也有人把它解释为天琴。伽琴是12弦的齐特尔类拨弦乐器。伽琴在女性中广泛流传。

3、大岑:在朝鲜半岛,传说大岑具有通神的力量。

朝鲜音乐除了传统音乐以外还有其他音乐,从朝鲜传统音乐的特点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异国民族的音乐魅力,而传统音乐的发展对今天朝鲜音乐的发展又起到了重大的影响,形成了属于自己国家民族音乐的艺术特色,使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第2篇

(宿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泰雅人世居于宝岛台湾,是高山族中的第二大支系.针对泰雅人的服饰,按照服饰构成学原理,着眼于从服装和配饰两大方面进行研究.服装部分着重分析了盛装礼衣、披肩、贝珠衣、胴衣、贵族短衣和祭祀服装的造型艺术特点.配饰部分从头、耳、腕、腿和腰,五大人体装饰部位,分别对答答悠、贝珠帽、秋托拍、毕吉科、凯吉马安、更那牙卡哈、色兰其、黑普克卡哈、箍肚和塔拉吉,共计10种配饰品的造型艺术特点进行了探讨.旨在丰富高山族服饰艺术的研究成果,为加深大陆地区学界,对于高山族及泰雅人服饰的认识,添砖加瓦.

关键词 :泰雅人;服饰;造型;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5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60-02

基金项目:宿州学院2014年一般科研项目课题(2014yyb05)

泰雅人是高山族各支系中大智大勇的族群之一,主要聚居于台湾北部的山区地带,人口6万余人,为该族的第二大支系,逾占台湾高山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作为台湾的土著居民,泰雅人自古男善狩猎,女善纺织,因而创造了悠久的传统服饰文化习俗与服饰艺术.与大陆地区的诸多少数民族相比,泰雅人虽然人口不多,且仅是高山族中的支系,但其传统服饰构成体系中的服饰品元素丰富多样,造型各异,具有极高的服饰艺术研究价值.

1 服装造型

1.1 盛装礼衣(希帕里安)

在泰雅人的各族群中,以部族头目为代表的显贵者,在节庆和祭祀的传统仪式时,需穿着盛装礼衣,泰雅语谓之“希帕里安”或“努康司吐毕兰”,武士和女子在征得头目许可后,亦可穿着该服.礼衣的长度至膝,通体以本白色的大麻线与红色的绒线交织而成.门襟、袖口和下摆等部位缝缀有以贝类串成的贝珠串,并以熟褐色的细麻线绲边.贝珠串广见于包括泰雅人在内的高山族各支系男女装的配饰之中,串珠由贝类经打磨后制成,该贝珠古代曾作为钱币流通,后来随着金属货币的出现,而结束了做为货币的历史.用于服装上的串珠首先由细麻线进行穿制,之后将穿制好的数十串珠饰并排两头贴缝于服装之上,再在排珠串的上下两端添加横向的细布襻加以固定,从而形成了两头稳定、中间活动的形态效果.此外,下摆处除了串珠和绲边装饰之外,还缝缀有几十个至近百个不等的铜质小铃铛,礼衣背面下摆位置的面料纹样运用了抽象的波浪形几何纹样.

1.2 披肩

披肩又称披巾或胸巾,是台湾东部和北部地区泰雅人的男女共用服饰品之一,但男女披肩的配戴方法则不相同.男子将披肩披在肩部或系于前胸,前后的结点以脖子为中心.女子则为单肩式披挂,并系结于腋下位置.虽然男女披肩的戴法不同,但二者的造型基本相同.男女披肩均为正方形,长度与宽度都分别在2.3尺左右和2尺左右,且通体基本都由红色的粗绒线织成,局部均交织了少量的黑色菱形装饰纹样.披肩上端的两头均系有黑、红等色的细带,其目的是为了打结固定之用.下端均以八粒白瓷纽扣为装饰的视觉中心,每粒纽扣的四周缝缀大量的绿色小圆珠,以此作为环绕装饰.

披肩因其材质粗、厚,因而具有很好的保暖御风性能,既可以做为御寒的外衣使用,又可以当作睡觉用的铺盖.从这一点上来比较,泰雅人的披肩与我国四川大凉山地区彝族传统服饰“察尔瓦”的实用性特征十分相似.

1.3 贝珠衣

贝珠衣是最富特色的泰雅服装,因其上缝缀有满图的贝珠而得名.贝珠衣做工精细,十分华丽,是头领和富人所穿的盛装,普通人只能望衣兴叹.贝珠衣所用的贝珠片取自东海中的热带贝生动物砗磲,其制作需经过切、磨、串,三个工艺步骤方可成形.

1.4 胴衣(鲁靠斯/拉当)

胴衣是台湾高山族泰雅支系、阿美支系和赛夏支系男子所穿的传统上装,按照胴衣衣长的长短,可以分为长度至膝的“鲁靠斯”胴衣和衣长及臀围线的“拉当”短胴衣.两种胴衣均是由两块粗麻布部分齐缝而成,未缝的部分预设为对称式的正门襟.穿着时首先披于肩背部,并在腰部和前胸两个位置上分别打结并系带,使胴衣能够固定于人体之上.

1.5 贵族短衣

台湾北部各高山族支系族群中的头领,及族群内的显贵人士,日常穿着的服装叫做“短衣”,泰雅支系称其为“桃牙黑”.短衣由边长20cm的方形面料拼缝而成,材质为细麻,面料的色彩红白相间,门襟处单边缝缀3粒白瓷纽扣,除门襟以外的其它各边用白、蓝两色的细线交错绲边.

1.6 祭祀服装(铜铃长衣/努库司衣屋郎)

叮当作响的“铜铃长衣”是台湾北部高山族泰雅支系的传统祭祀服装,又称“舞衣”,泰雅人谓之“努库司衣屋郎”.长衣由窄幅的本白色大麻布料平面裁剪制作而成,麻衣上的装饰集中于前后衣片的底端,正背面下摆处均横向交织有红色的麻线,红线纹饰之下用红色的绒布绲边,并系有一条栓有小铜铃的珠串.

2 配饰造型

2.1 头饰造型

2.1.1 答答悠

“答答悠”是泰雅人的传统头饰品造型中,为数不多的,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的头箍饰品.答答悠以竹编的箍框为骨架,架上贴缝有红色的绒布,头箍四周以90度直角为基点,分别缝缀螺贝一枚,每两个螺贝之间的位置上分别缝缀3排白色的瓷扣,每排上有9粒扣,共计27粒.除此之外,箍上的其它饰品还有箍链和动物的小骨骼.箍链由270颗琉璃圆珠串制而成,其数量和造型无论在男士答答悠上,还是在女士答答悠上均是如此.答答悠的性别属性只体现在是否缝缀有动物的细骨之上,有细骨的头箍仅供男性在祭祀仪式时配戴,平时则戴无骨的箍饰.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动物骨骼在高山族泰雅支系服饰上具有一定的灵性与原始崇拜的神化寓意.

2.1.2 贝珠帽(戛波波卡哈)

泰雅支系各族群中的头领及显贵的男性,头戴名为“戛波波卡哈”的贝珠帽.戛波波卡哈的造型为高筒状,由竹篾编制而成,解构后的平面帽片,长55cm左右,宽25cm上下.竹篾的表面通体纵向满缀贝珠串,帽缘处用珠串进行横向镶边装饰.

2.1.3 秋托拍

彰化和南投地区的泰雅女性头戴一种被称为“秋托拍”的箍饰,该箍为泰雅人的盛装头饰,多在参加婚庆仪式时配戴.传统头箍织带的材质为狗毛,箍带的幅宽在7-8cm之间,带子上缝缀彩珠进行装饰,狗毛质感的粗犷与彩珠的细腻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配戴时,女子需先进行束发,随后将箍带在头部缠绕一圈便可成形.

2.2 耳饰造型(毕吉科)

泰雅人的传统耳饰名为“毕吉科”,女子常年佩戴,而除了头领以外的男性,仅在祭祀狩猎神的仪式时才佩戴.毕吉科由白色的小贝壳钻孔后串制而成,贝壳的形状多磨制成锐角三角形.除了白贝壳,其上往往还串有薄铜片和蓝色的琉璃小圆珠.头领所戴的毕吉科除了上述装饰品外,还串有小铜铃及白色的瓷纽,以示高贵.

2.3 腕饰造型(凯吉马安)

泰雅人的腕饰“凯吉马安”被公认为是台湾高山族各支系中,造型最具特色的.凯吉马安又名“包衣”、“马帕”或“库雅”,为男女共用的手腕饰品,实际为一种贝珠镯.凯吉马安由16串16cm的单排红串珠并排组成,上下两端用平状的动物骨块夹固.凯吉马安在泰雅人的传统服饰习俗中被视为是杰出族人的专属配饰,只有为本族做出贡献的男女方可佩戴,并视其贡献的程度来决定佩戴的组数和手腕的单双数.被誉为英雄者,可双腕佩戴两组,勇猛的男子和能干的女子一般单腕佩戴1至2串.

2.4 腿饰造型

2.4.1 更那牙卡哈

“更那牙卡哈”是泰雅人的传统腿部装饰品,主要在跳舞时佩戴.更那牙卡哈由细竹条编制而成,长度和宽度分别为15cm和25cm.竹篾之上缝缀有黑色的琉璃珠串和白色的贝珠,色彩黑白配置,对比强烈.竹篾的底部系有小铜铃一个,配戴时用细麻绳捆扎于小腿之上.

2.4.2 色兰其

“色兰其”是泰雅支系女子的专用裹腿饰物,多在盛装时配戴.色兰其为长方形,展开后的长宽尺寸为30cm左右和40cm左右.从装饰上来说,色兰其由红色绒线与黑色的土棉线交织而成,装饰纹样以红黑相间的方格纹与红地显花的黑色条状纹为主.色兰其的底部还以黑色的土布绲边,配戴时用长65cm左右、宽10cm左右的本白色麻质织带捆扎于膝盖至脚踝之间.

2.5 腰饰造型

2.5.1 黑普克卡哈

泰雅男子和女子盛装时所戴的无性别差异的腰带叫做“黑普克卡哈”,腰带长约70cm,宽约15cm,由竹篾编成,竹篾之上纵向缝缀了240排白色的贝珠串,珠串之间交错掺缀黑色和红色等有彩色的琉璃珠串,竹篾的底端横向缝缀有一排8cm的流苏串珠,腰带的前中心处还缀有一个人面纹浮雕的小铜铃,腰带两端系有细麻绳,为系腰之用.

2.5.2 箍肚

阿里山一带的泰雅男子从少年起便以“箍肚”来束腹,箍肚由细竹条或细藤条编制而成,上下两端共钻有4个小孔,孔内串细麻绳,做系腹之用.部分泰雅男子的箍肚常年固定于腹部,甚至日夜不脱,直至60岁步入老年后才脱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泰雅支系的男性形成了健硕的胸肌与腹肌,从而呈现出了完美的体形.

2.5.3 塔拉吉/哈瓦卡吐毕兰

“塔拉吉”又名“哈瓦卡吐毕兰”,是泰雅男子在猎头血祭仪式时所戴的红色围腰布带.塔拉吉呈细窄的长方形,以红色的绒线与黄色的土棉线交织而成,局部混织黑色的横向条状纹.底部是整个塔拉吉的装饰重点,有近百个小铜铃平行缝缀于其上,人体活动时铜铃齐响,加上其他器乐的合奏,鼓乐喧天.

3 结语

总的来说,泰雅人传统服饰的造型与装饰元素主要有麻、绒、棉、贝珠、琉璃、竹篾和铜铃七种,服饰质朴而优美,很大程度上与现代服饰的美学准则不谋而合.由于受地理等因素限制,目前大陆学术界对于包括泰雅人在内的高山族服饰的研究成果极为少见,知网上的相关学术论文仅有区区五篇.相信随着两岸纺织服装学界文化交流深度的不断拓展,高山族的服饰艺术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张玉升,谢艳萍.对泰雅族服饰文化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1(05):145.

(2)曹春楠.海南黎族和台湾高山族服饰图案艺术比较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09.7.

(3)周菁葆.海南黎族与台湾高山族服饰之比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40.

第3篇

随着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海外的艺术元素流入我国,与我国传统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优化艺术设计领域的进化与发展。我国人民自古对艺术创造有很高的天赋,有尤其是在绘画方面,结合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民间绘画作品色彩自然、纯粹、鲜明,令人看来眼前一亮、心旷神怡。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设计者要想突破固态思维、扩宽设计思路,可以将我国传统绘画用色方法应用于艺术设计,实现继承与突破。

1 我国传统绘画用色的特点

我国是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家,在文学、科学和艺术领域都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在艺术领域,数千年间,我国产生了许多绘画艺术流派,创作了许多杰出的工艺、艺术作品,艺术对我国的民间生活有十分深重的影响。经过长年发展和累积,我国民间绘画艺术已经形成了固定而独特风格,中国民间绘画风格与模式自成一派,绘画作品中包含着我国人民独特的审美理念和传统文化,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美术作品[1]。我国传统绘画在用色上具有色彩艳丽、对比明朗、层次丰富等特点,而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绘画在用色上也有不同特色,例如唐宋时期绘画作品,色彩丰富艳丽、着色大起大落,凸显盛世景象,而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笔触细腻、画工精致,色彩淡雅素净,符合明清时代特点。

虽然我国许多民间艺术家和画师对色调、用色的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但通过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画师同样可以通过经验与才智,对色彩进行划分,将分红、嫩黄、蔚蓝等柔和的色彩划分为软色,而将墨绿、深红、大紫、靛色等浓重的色彩划分为硬色,我国传统绘画艺术,在配色方面,注重和谐、中庸,通常不会大幅倾向软色或硬色,而习惯于将软硬色彩结合使用,创造出配色鲜明、层次丰富的画作,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视觉冲击。民间绘画创作,为了凸显色彩的冲击力,通常会运用到大量的互补色彩,例如,墨绿与深红的组合、浅黄与天蓝的组合[2]。这样的色彩搭配体现了民间画师对大自然的崇拜、对市井生活的热情,因此作品往往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平和、纯真、朴素。

2 将传统绘画用色与当代艺术设计相结合的策略

2.1 扩展设计的用色思路

艺术作品的用色,不但能表现作品内容,更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通常,内心开朗的设计者其作品用色往往大起大落、不拘一格,偏向明亮与轻快。

色彩是人们对艺术作品基调最直观的感受,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和刺激[3]。优秀的作品的色彩,往往富有层次感能激发观看者的想象,让观看者能顺利接受到作者通过作品传达的信息。因此,当代设计时再进行艺术创作时,要结合传统文化拓宽设计思路,将民间艺术真挚、淳朴、天然的用色方式与艺术创作相结合,赋予作品深厚的民俗内涵。结合了传统绘画色彩的艺术设计作品,不但能因其国人的共鸣,提高国人对设计的认同感,还能吸引国际友人的注意,提高外国人民对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了解。

2.2 将传统绘画用色方式应用于时装设计

选用何种色彩是奠定服装风格的基础,鲜艳纯粹的颜色往往显得青春而富有活力,而深沉浓重的色彩则显得庄重沉稳。因此在进行服装设计时,选择何种色彩是最需深重思考的问题质疑其。在当今社会,时装更新淘汰的频率日渐提高,设计师要想掌握潮流的变化方向,首先必须要拥有能引领潮流的设计能力,在实践中探索出创新设计的方法。近年来,随着复古风潮席卷全球,正是将中国传统艺术与时装相结合的最佳时机。其中,我国的传统绘画色彩特点鲜明,历久弥新、永不过时,因此设计师再进行服装设计时,应该多引用传统绘画用色,例如,我国明代青花瓷器绘画用色,将青色与纯白结合淳朴自然,简洁大方。在设计服装时,可以在现代服装款式的基础上使用青、白两种色彩,不另外增加其他杂色,并结合青花绘画图案,设计出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富有传统色彩的服装,将现代服装设计与传统绘画用色相结合,创造具有设计师自身风格的作品。

2.3 将传统绘画用色方式应用于平面设计

纵观当代商品包装、商标、城市国家标识设计,凡是在世界范围广受好评的作品,大多都结合了设计师所在国家的传统文化。这样的作品之所以能吸引国内外人民的喜爱,其根本原因就是正是由于作品本身富有民族特色,给国人熟悉亲切的感觉,同时给国际友人眼前一亮的新鲜感。例如,我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福娃,就是结合了民间绘画色彩特点的杰出平面设计作品。五个福娃是五种典型的动物形象,分别为纯正的黄、白、青、红、黑色,这五种颜色是大自然最基本的颜色,是构成世间万物色彩的原色,符合我国崇尚自然的传统理念[4]。

第4篇

关键词:戏曲艺术 形式美 美学意象

引言

戏曲艺术在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它从中国的民间萌发继而成长壮大,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戏曲服装则是戏曲艺术中非常重要的构成之一,戏曲服装在戏曲人物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戏曲服装通过色彩鲜艳,夸张的表现形式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加深印象。本文通过从戏曲服装的色彩、形式美以及固定服饰形式三个角度,对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形式美进行详细的探讨,希望为传统戏曲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戏曲服装的色彩特点

戏曲服装在色彩和形式上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这也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戏曲服装有着色彩艳丽,颜色突出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戏曲服装的色彩可以划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大类。上五色具体为红色、黄色、绿色、白色和黑色。下五色主要有粉红色、蓝色、深蓝色、紫色和褐色。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每种服装的色彩都会对应着较为固定的人物性格特点和人物身份。从这里可以看出,戏曲服装的色彩搭配和设计是为人物量身定做的,这在其他艺术形式中是非常罕见的,这也决定了戏曲服装色彩的独特性。具体举例来说,不同的人物性格和社会地位对应不同的服装色彩,在大家耳熟能详的戏曲《铡美案》中,包公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包公的F面无私,为民除害的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包公的服装颜色为黑色,是上五色,黑色表现了人物刚正和威严的特点。在另一部经典的戏曲《单刀会》中,关羽的忠贞正直的性格受人尊敬,戏曲中,关羽身穿绿色蟒袍,表现了关羽智勇双全的人物性格。

二、戏曲服装的形式美特点

具体举例来说,经典京剧曲目《贵妃醉酒》中杨贵妃的形象,是在梅兰芳先生的精心设计下创造形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梅派特点,特别是其中的镶边花衫,和其他戏曲品种中的蟒衣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蟒衣是模仿明朝的蟒衣制成的,传统的蟒衣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旦蟒和老旦蟒,年轻的旦蟒服装一般对应的角色是公主和妃子,底色一般为红色为主,腰间系挂玉带等。但是梅兰芳先生所设计和创作的蟒衣却用湖蓝色镶边,服装上面绣满牡丹花纹,更加别致和精美。从这一角度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戏曲服装则是在不断继承和创新的,后来的戏曲服装更加精美和细致,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正是由于这种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才能够鹤立鸡群,独占鳌头。梅兰芳先生的这种创新精神对后来的戏曲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来的很多戏曲表演艺术家都不断更新自己的戏曲服装,形成了自我为特色的戏曲服装体系。例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在《状元媒》中扮演的女蟒角色的服装绣满了万字图案,图案复杂繁复,十分富丽。

三、特定形式的戏曲服装特点

中国传统的戏曲服装美学价值不仅体现在突出的颜色和形式美感特点,而且在戏曲服装夸张特定形式方面也具有突出的特点,虽然戏曲的语言和情节编排上面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但是戏曲的服装却是较为固定的,不能脱离实际太多,举例来说,在《金玉奴》中的男主角穷困潦倒成为乞丐,在风雪交加的时候倒在金玉奴家门前,被好心的金玉奴救活,但是后面的情节他中了状元之后,却忘恩负义把金玉奴推到江中淹死。在实际的戏曲表演过程中,本来穿着简陋的服装,却穿着十分体面,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主角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又例如,在经典的戏曲曲目《算粮》中,十八年寒窑苦等待丈夫薛平贵回来的王宝钏,生活十分困苦,每日只能挖野菜生活,生活从原来锦衣玉食跌落到乡村贫穷妇女,在戏曲中,王宝钏服饰搭配是以青色为主,而且不露脖子,下身穿着素色的裙子,在传统戏曲中,这类穿着代表典型的乡村贫困寡妇。这类服装表现出角色生活十分窘迫和困难,在一些戏曲中还有的穿着白色的褶裙,一般是守孝女子的装束。再例如《窦娥冤》中的经典角色窦娥,在被缚法场中所穿的服装是大红色。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民俗固定下来的民俗习惯,比如,在对犯人执行死刑时,为了辟邪,就会让犯人穿红色的衣服。

结论

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服装所具有的特殊的形式美体现在许多方面,服装的色彩搭配、戏曲服装的形式美以及固定形式的服装形式。正如我国著名的京剧艺术家盖叫天先生所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真,艺术是假的,但是,艺术所表现出来的特殊美感的形式增添了中国戏曲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树桃.浅析中国传统戏曲服装的形式美[J].大众文艺,2014,15:190.

第5篇

 

关键词:意大利美声 中国传统的声乐 演唱艺术 美声唱法中国化

一、意大利美声及其特点

    “美声歌唱”是指意大利的一种歌唱风格,Bdcanto意大利语的字面翻译应为“美妙的歌唱”,也可译作“美歌”或“美唱”。具体讲,美声唱法讲究音色柔美、音质纯净、发声自如、旋律的连接匀称而灵巧、装饰音优雅而精美、歌唱风格真挚而富有情感。技巧上主张张开喉咙,声音明亮,吐字清晰和良好的气息支持。美声唱法规范的声音特点,可用“通、实、圆、亮、纯、松、活、柔”八个字来概括。

    二、中国传统声乐的艺术特点

我国的声乐演唱讲究揣摩、润色、意境以及韵味。在中国艺术审美中“韵”是最高的范畴,中国艺术家认为“韵”是区别文艺与非常艺术、高级艺术与低级艺术的根本界限。“南腔多调缓,须于静处见长;北曲字多曲调促,须于巧处讨好。”(《顾误录》)演唱时必须突出地方特色,把握曲调特点,这好比量体裁衣,合适得体方能增加美感。

    三、美声唱法中国法

    1.美声唱法的传人、借鉴和发展。

    美声唱法正式系统地在我国传授是始于1927年,在先生等的支持下和萧友梅先生的倡导下创办的中国第一所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当时,萧友梅、黄自等用白话文写了许多以西洋唱法风格进行表达的独唱、合唱歌曲。这些歌曲反映了海外游子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与爱慕深情以及对祖国河山残破的焦虑和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创作改变了学堂乐歌时期“选曲填词”的方法,自己创作歌曲,均配以伴奏并广泛地运用了各种演唱形式。到了19世纪30年代以后,西洋音乐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地发展。以冼星海、聂耳为首的广大作曲家创作了许多外来艺术形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情感、文化传统、人民生活以及民族命运相结合,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发挥了极其光辉的作用。

    2.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

    美声唱法与我国传统演唱艺术的异同可从“风格”、“节奏”、“曲调”、“语言”、“情感”四个方面来分析。

    风格。音乐风格主要是由作曲家气质、性格、素养、审美观点以及生活本身发展变化而决定的。西方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艺术的结合在风格方面可以说是异中求同的,既有相似的地方,也各自拥有各自的地域特点。

 节奏。在中国传统的音乐中,声音和休止的长短用“拍”来衡量。在传统的音乐中,可以根据唱腔和演唱者的情绪来改变音乐中的拍值。欧洲音乐中的拍值基本上是保持不变的,而我国的传统音乐中常用“放松”和“拉紧”(拍值变长可以称作“放松”,拍值变短则可以叫做“拉紧”),使曲调充满变化和活力。

    曲调。曲调是音乐的灵魂。中国人侧重声乐曲调,在实践中非常注意语言和音乐的联系,且音域不宽,富于弹性和歌唱性。由于我国多民族多语言的实际特点,也就影响了我国曲调风格的多种多样。在演唱中国作品时,首先应该掌握传统曲调的风格。

第6篇

【关键词】中国动画艺术;《喜洋洋与灰太狼》;特点;研究与分析

1 中国动画艺术所包含的中国元素

20世纪60年代,动画艺术开始发展起来。作为一种复合型艺术,动画在各生活、生产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教育行业、生产工业、娱乐行业、广告行业,动画都可以通过艺术表现力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画艺术发展速度缓慢,由于动画制作技术的落后,前期我国制作的动画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艺术价值都很低。中国动画艺术表现的中国元素有:①传统民族文化色彩,其动画人物形象设计和人物对白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②故事情节和背景中插入中国元素,故事情节是动画艺术创作的主要依据,在传统动画作品中,中国元素在动画故事情节和背景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各行业的发展,我国动画产业逐渐兴盛起来,呈回温态势,如何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将中国动画艺术推广至世界,是新时期动画工作者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中国动画的艺术特点和发展方向,将引领我国动画产业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

《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在中国动画行业中不仅创造了收视奇迹,还挽救了我国动画产业低迷的现状。在复杂的动画发展环境,《喜羊羊与灰太狼》取得高票房并非偶然,其成功得益于它鲜明的艺术特点,本文针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电影动画表现出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研究。

2 《喜洋洋与灰太狼》的艺术特点

2.1 可爱的艺术形象

2.1.1 动画人物造型设计

《喜羊羊与灰太狼》采用的是Q版造型设计来制作动画形象,Q版动画设计人物的特点是将头的比例加大,使头和身体的比例严重失衡,这种“失衡”的艺术创作手法可以增加动画形象的趣味性,展现出的动画形象滑稽可爱。

2.1.2 动画人物名字设定――中国词汇

人物的名字和性格定位也相得益彰,乐观向上的美羊羊、好逸恶劳的懒洋洋、善良老实的暖羊羊、大智若愚的慢羊羊,阴险毒辣的灰太狼,暴躁易怒的红太郎,善良纯真的小灰灰等,这些艺术形象和代表它们的名字非常契合。暖羊羊、喜羊羊同属于中国词汇――喜洋洋,暖洋洋,所以人们会很容易记得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1]。

2.1.3 动画人物的特色装饰

《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的主角是“羊”和“狼”,这些人物表现的性格特点各不相同,为了更好的区分它们各自的人物特点,动画人物造型师通常会为其制作特有的装饰,如懒羊羊头上有坨屎,美羊羊头让会别发卡,灰太狼脸上有个很长的刀疤、红太狼身披红袄手拿平底锅等。这些颇具特色的装饰对表现动画形象的人物特点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2.2 搞笑的台词设计――哲理性语言

台词是表现动画艺术的主要媒介,一个动画作品要想表现出其独特的动画艺术,必须要在突破其台词瓶颈。同时又因为动画作品的受众人群大多为小孩儿和青少年,所以在设计动画台词时,应注意其语言的幽默化、通俗化、规范化。《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的台词非常经典,台词中的内容紧跟时代潮流,著名歌曲、网络流行语、网络热门人物应用率非常高。在简单幽默的台词中加入富有内涵的哲学思想是动画台词设计的一大难点,《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的台词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如在《牛气冲天》中,羊族祖先软绵绵说过一句经典的台词:“宽恕你的敌人,也是一种很大的勇气!”这句台词对小朋友的说教效果非常好,让小朋友知道该如何宽恕他人[3]。

2.3 老少皆宜的作品风格

众所周知,动画电影的观影的主要人群是儿童和青少年,这种受众人群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动画电影的发展。《喜羊羊与灰太狼》凭借其独特的作品风格,满足了不同年龄段的观影人群的观影欲望。在《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映时,经常会看到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家长和老师一同观看电影的情景,这种“一拖三”的场面不仅可以提高动画电影的收视率,还能扩大电影的影响力。《喜羊羊与灰太狼》并没有过分追求画面绚丽的视觉效果,而是将重点集中在剧情设计和人物对白上,因为剧情和台词能准确把握整个动画电影的作品风格[2]。

3 中国动画艺术的特点

《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于富有创意,如人物个性鲜明、台词高效幽默、时代感强等,反派形象灰太狼和正面形象羊族的斗争虽然恶劣,但却充满正能量。

通过上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电影作品进行分析可知,一个成功的动画电影作品必须具备独特的艺术特点,目前中国动画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人物性格特点突出,动画电影中表现的人物应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些性格各异的人物发生“化学反应”;②人物造型设计具有表现力,人物造型是展现动画电影作品风格的主要表现方面,动画人物造型师应针对不同人物,进行特色造型设计,使每个动画人物能够被观众清晰的记住;③故事情节内涵丰富性,情节是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线索,人物和台词都需要为情节而服务,所以一个好的动画电影作品必须有一个别树一帜的情节设计,将观众深深的吸引在情节中,使整个动画电影表现出的动画艺术更能让观众记住、深思[4]。

4 结论

综上所述,动画作品要想表现出独特的动画艺术,必须要摒弃传统的动画制作方法,不走制作捷径,尽量避免翻拍、情节重复。中国动画艺术特点是中国动画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成功也预示着中国动画艺术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5]。

【参考文献】

[1]石荣兰.实验动画艺术短片角色造型的中国绘画元素探究[D].西北大学,2012(10):134-142.

[2]吴乃群.试论中国动画“民族化”的传承与发展[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11):101-113.

[3]白宁.影视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民俗文化解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3(04):135-152.

第7篇

关键词:剪纸艺术;特征;环境艺术;结合;应用

广大劳动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就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包含了比较丰富的文化含义,它不但具有较强的装饰性,还具有像其他民间艺术一样的精神功能,即驱魔降妖、求吉纳福。剪纸艺术融入了广大劳动者的智慧,它具有比较明显的民族性。民间剪纸艺术拥有与众不同的形式美和特殊的含义,是民间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本文结合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深入探究在环境艺术领域剪纸艺术的应用情况。

一民间剪纸艺术的特点

1装饰性

剪纸主要用在灯花、顶棚花、墙花、门笺和窗花上,剪纸的使用领域决定了它的装饰性。剪纸艺术的出现和中国农村的风俗习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在新婚、过节等喜庆的日子中,都会将剪纸画挂在灯笼上、门上、窗户上或者是墙上,以此来烘托喜庆的氛围起到一定的装饰效果。民间剪纸艺术的内容比较丰富,比如植物、动物、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经过大量的实践,剪纸艺术变得越来越成熟,色彩更加的鲜明有特点,线条变得更加的流畅。

2象征性和符号化

民俗文化的主要物化形式就是剪纸艺术,由约定俗成的花纹样式构成了剪纸的主要内容,中国民间艺术特有的文化氛围是剪纸的主要含义,剪纸中使用了大量的古代抽象化符号,比如锯齿纹、太阳纹、云头纹、绣球纹、寿宇纹、孔钱纹以及万宇纹等。使用抽象的符号不仅表现出非物质文化所传承的人类文化雏形,还会对剪纸制作技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古人的审美观念和心理结构通过剪纸符号体现出来的,从索绪尔的观念出发,不一样的符号纹样代表着不一样的象征含义,传统的美术艺术注重图形的深层含义,剪纸中所使用的纹样和图形,表达着美好的愿望,比如祈福纳祥、繁衍生息等,人们将自己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剪纸艺术上,以此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3平面化

剪纸是二维的物化体现形式,借助平面化的视角将生活中的百态展现出来,剪纸艺术的特点制约着它的构成形式,线和点是剪纸的主要表现形式。剪纸的手法非常的多,包括八折、六折、四折和对折四种表现技法,这就使得剪纸具有了不一样的造型,比如重复型、均衡型和对称性。剪纸图案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图案形式上表现出形中形、同物多型或者是复合造型。

二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发

中国现代艺术设计沿袭了西方早期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其中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将技术和艺术融合在一起,注重实用性的研发,这样的设计风格和国际化的设计风格非常的相似,给国内的设计者融入了相对稳定的设计思维形式。有的设计者对西方的设计思维进行了狂热的追捧,对于自己本国的设计元素却抛在了脑后。这种将传统文化抛弃的做法很快就得到了人们的改正,这是由于这种做法的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特殊的设计特点,使艺术生命得不到延续。所以设计者们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怎样将中国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将西方元素和本土化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设计理念更加的科学、合理。国内设计者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将民间剪纸艺术的元素融入其中,在剪纸艺术的传统造型中取其精华,将“形”的元素真正地使用好,使用现代设计中的构成元素,如重构、变异、错位和打散等,在剪纸元素的基础上开展二次创作,将其转变成比较具有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设计成品,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意象效果,这就使得国内的设计拥有了双重的审美特点,即现代艺术性和民族性,同时使现代设计领域里的文化内涵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国内设计者要将民间剪纸艺术的造型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发扬光大,将剪纸中的色彩元素和造型元素进行较大程度的发挥,使用现代化的设计方法演变出新型的设计理念,如巧用艳俗和化繁为简等,从而实现对视觉设计的再次创作。在提取中国元素的时候,一定不要照搬照抄,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普遍民族性特点的元素一定要继承和发扬。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创造出符合人们审美需求的新作品,在现代形式美法则中将剪纸艺术的抽象性和二维表现形式使用好。所以现代的设计者一定要做好创新工作,不可以简单地复制剪纸艺术特点,而是要将其中的精华借鉴过来,进行再一次的创作和发挥,使剪纸艺术和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三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里的应用

1中国古典园林领域

我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经常会使用到镂空设计方法,这是园林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剪纸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镂空设计上。镂空手法的使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营造园林意境的典型手法“透景”,“透景”就是借鉴花窗来设计的,花窗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将优秀的园林作品比喻成一幅画的话,那么它的传神之笔就是花窗,图象的寓意性和图底的变幻性是窗花艺术和花窗艺术的相同之处。首先,花窗的造型多种多样。图底的构成可以是精致华丽的,也可以是朴素淡雅的。花窗中比较常见的造型有规则的几何型,比如八角窗、方角和圆窗等;有具有明显生活气息的仿日用品造型,比如最为经典的花瓶型;还有模仿自然中比较美好事物的造型,比如具有典型代表的梅花窗。江苏扬州的什锦窗就是由十几种形状不同的花朵形成的空窗,尽管这些花窗的形状都不一样,却能给人展现出富有韵律和动态的美感享受。剪纸对物象的剪刻形式和花窗的构成形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是剪纸还对生活场景进行一定的描述。其次,设置花窗的时候都代表着特殊的意义。园林花窗的设计图案和民间传统文化相辅相成,与文化民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比如花瓶门和花瓶窗象征着全家平安吉祥,然而民间剪纸艺术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形象化的寓意。在形象中蕴含深刻的含义,这种寓意是劳动人们简单而崇高的美好愿望,古代的哲学理念对质朴的图形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花窗继承了传统的艺术,园林建设者在设计中使用这项技术也是怀着无比崇高的心情的。花窗在设计的时候,只是简单地借鉴剪纸艺术的寓意和形态,没有属于自己的艺术特点,仅仅局限于模仿的层面,这就使其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营造意境的最佳手法就是花窗,通过漏景和透景将其艺术特点展现出来,人们可以借助花窗镂空的地方来观看景物,这是有别于直观观察的最有效方法。花窗起到过滤的作用,将物象变得更加细致、迷糊,从而给人一种朦胧美,将静止、孤立的场景突破了,给游览者以全新的感受,让他们感受着动态变化的园林景致。

2当代景观领域

当代景观在设计的过程中,艺术家们将景观元素和剪纸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用现代手法重新演绎传统元素和时尚元素,将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来。不仅要借鉴古典园林的移步换景法,还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比如大雁塔广场,它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广场,整体设计使用大唐的样式,同时还借鉴使用剪纸艺术。剪纸艺术由于地域的不同,将其划分成两个组成部分,即北派和南派。北派剪纸的主要代表地区就是陕西,该地区的剪纸具有明朗、流畅、粗犷和淳朴的特点。大雁塔广场的设计之所以取得很大的成功,这是因为设计者的思路比较独特,将现代设计元素和传统设计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剪纸艺术的光芒得到展现,广场中的很多地方都比较具有地方剪纸的特点,比如指示牌、路灯和电话亭等,这些地方的装饰纹样全部使用的是剪纸中的传统图案,将设计理念和材料的现代性、造型设计和图案的传统性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景观设计者们源源不断的设计灵感大多来源于剪纸艺术,很多的景观设计师们都从剪纸艺术中获得灵感,比如广佛地铁的佛山出口处就使用的是剪纸设计方案,该设计方案主要以玻璃材质为主,使用剪纸艺术的纹样,这就使得该出口非常通透,比较具有时代性和鲜明的特征。该设计方案的优点有三点:第一,使用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将传统文化进行有力的传播;第二,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当做建筑标志,这样可以给乘客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将现代元素和传统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其与周围的事物形成统一体。

3建筑设计领域

建筑领域广泛地使用剪纸艺术,由于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而备受关注,比如上海世博会的波兰馆,它充分展现出剪纸艺术在建筑领域的独特魅力。假如波兰馆仅仅是从外形上使用剪纸艺术,那就和平面设计没有任何的不同,波兰馆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剪纸镂空技术,借助建筑物的三维空间感,使用光线创造出二维平面无法实现的艺术境界。白天阳光从镂空的雕花孔照射到馆里,给人展现出非常奇妙的光影世界,这样参观者就会享受到与众不同的光影新感受,大自然是不断变化的,一天中光线不断的变化给人以感觉生命不断变化的情感。天黑以后,展馆内的灯光通过剪纸图案折射出来,将整个展馆显得那么别致。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馆的时候,也将剪纸艺术融入其中。使用简练的方法将剪纸艺术融入其中,使人感受到无比深刻的精简效果。整个建筑物设计的时候,只是使用白色和褐色两种单纯颜色,点与线构成了比较强烈的视觉感受,这样整个建筑物群显得非常别致,将建筑物的灰色单调感彻底打破了。剪纸艺术通过大小不同的镂空白色图案,线条曲直、粗线变化将建筑物的装饰美展现出来,所以苏州园林在使用这样设计理念的时候,通过色彩的对比将视觉的效果展现出来,建筑物上褐色的线条也不会给人阴暗的感受,整个园林给人全新的视觉感受。

四结语

我国民俗文化和传统文化共同孕育的艺术瑰宝就是民间剪纸艺术,它的素材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魅力又远远高于生活,剪纸从诞生开始就和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勤劳朴素的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不断地创作出剪纸艺术的顽强艺术魅力。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题材和造型拥有与众不同的文化含义和强烈的生活色彩,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融入剪纸艺术后,其社会意义也变得越来越强大,剪纸艺术对环境艺术设计具有比较强烈的适应性,随着设计创意的不断升级,艺术家们需要在民间艺术中获取更多的有用素材,使其更好地为环境设计服务。

参考文献:

[1]皮佳:《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现代园艺》,2015年第22期。

[2]王玉:《山东民间剪纸艺术的保护与开发》,《民俗研究》,2015年第3期。

[3]马珊:《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艺术科技》,2015年第7期。

第8篇

关键词:民族性;时代性;多元化风格;现代观念;艺术感受性

中图分类号:J5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艺术是人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具,借助一定的审美能力和技巧,在精神和物质材料,心灵与审美对象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充满激情与活力的创造性劳动。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艺术来说,生活如同大河的流水,对于生活来说,艺术就是水流翻滚的波浪,艺术的源头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的母体。生活给了艺术生命与力量,所以,艺术也是生活的反映。

一、艺术反映生活具有民族性特点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艺术创作,不可能完全脱离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凭借各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品,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民族的艺术,即是情感艺术作出评价。

在现代艺术中,以中国的盘扣艺术与花结艺术为例。盘扣与花结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中的组成结构之一,在流传千年的手工艺传统中,这个小小的服饰主题被聪颖而勤劳的人们开拓成一个广阔的空间,中国人从生活中学会在绳索上打结,经历了几千年文化与历史的洗礼,无论是从实用到装饰,还是装饰到符号,它的意义与范围早已超出了服装实用的层次,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盘扣的形成,是中国服饰审美特征的一个突出表现。中国服饰重意韵,重内涵,重主题,重简约之中的服饰趣味等特征都在一个小小的盘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富于东方造型形式特征的盘扣,往往在一个十分简洁的服装款式中成为点睛之笔,形成色彩的对比,形状的对比,疏密关系的对比,手法简单却能收到十分有效的装饰效果;至此,人们可以看出,其形成与普及是中国传统服饰艺术与民族文化心理及各种艺术传统相互交叉、渗透影响之下的结果,是中华民族手工等传统艺术达到极高境界的典型体现。当服饰文化发展到今天,从东、西方设计师们都在从东方服饰文化的传统中寻找灵感时,更体现了这种艺术的民族性特点。

二、艺术反映生活的时代性特点

美的意识和观念决非一成不变。特定的时代有特定的美的价值观与标准。而美的价值观和标准又受经济基础和社会需求的支配。艺术作品的风格也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更新。甚至蜕变。

现代纤维艺术是使用各种纤维材料,扎根于古老编结传统的现代艺术。传统样式的地毯、壁挂包括缂丝,织绣、云锦等都是典型的纤维艺术品。而冠上“现代”一词,则表明了它的时代性和区别于传统样式的特质和风格。纤维艺术首先是一种属于材料的艺术,人类利用纤维材料,从实用需求出发,从劳动用具到生活陈设用品,人们从中发明了纤维的劈搓和加拈工艺,创造出如地毯、壁挂、缂丝作品,上千年来,壁毯似乎离不开墙壁,地毯当然离不开地面,缂丝作为美术品或是手卷或是挂轴的方式,这些传统纤维艺术品的功能与风格也随之保留了上千年。随着现代艺术观念的变化和现代环境艺术的发展,自本世纪60年代起,织物走下墙面,出现了所谓的“空间地毯”,成为一个既分割空间又占领空间,美饰空间的独立艺术品,它标志着纤维艺术中雕塑观念的确立,导引出纤维艺术走向雕塑,走向结构和空间的大变革。从而形成“软雕塑”的新的理念。一种是围绕性结构的设计,具有代表性的是1971渥瑞利亚、莫诺滋作的《三个人》,由三个采用原始编织方式编织的粗麻片卷成的圆锥体构成的抽象组合,不同的缠绕式使他们各具个性。成为一个有力量有雕塑感的作品。

另一种是支撑性结构,它不仅使用了软性纤维材料,还使用了一部分硬金属丝作为支架。克莱尔.采斯勒的《地板上轻盈的曲线》,由20几个缠绕着红色纤维的塔形篝构成,从粗到细,有疏有密,高低参差,构成一个争先向上,不断升腾的整体。动态性结构则利用风力等的影响来表现纤维材料张力的活动雕塑成为现代纤维艺术的一种时尚。1981年丹尼尔.格拉芬用尼龙布制作的《风的结构》,在原野上由风鼓动如一个张开的巨大风帆;艺术家在这一过程不仅能感受到强大的张力,“风帆”的摩擦声,鼓荡声产生一种令人难以忘怀的短暂效应,变化一个接一个,形态的瞬间变化带来感觉的不断转移,不断投入。现代纤维艺术几十年的实践给予整个纤维艺术带来新的气息,并赋予了自身一些发展的可能性,发现了一些属于过去又属于未来的东西,其时代性的特点不容忽视。

三、艺术反映生活的多元化特点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科学技术的产生与运用,种种现代观念的迅猛增长,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剧变。艺术感受性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这样就无可避免的为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许多可能性。艺术的诞生与存在,是不能不依赖于它所生长,指涉与服务的社会的。艺术作品要进入的外部世界,是艺术家及其作品寓示的社会话语力量的种种特点铸造的。当后现代主义音乐家约翰.凯奇静寂无声的“演奏”钢琴曲《四分三十秒》时,当法国达达派艺术家杜尚将一个溺器放在展厅而称其为一个艺术品的时候,当几近的男女演员在纽约的中央公园演出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时,当先锋派美术家在美术馆里贩卖对虾或旁若无人地洗起脚时。他们相对于传统艺术来讲,很难将其视作种种“世界观”的表现,尽管它们毫无共同的特质,当人们难以把握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创作中对传统艺术的消解时。只要艺术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生活的世界,只要艺术品保持与具体可感的现实存在的,不可分割的社会生活的联系,它就能产生完美的经验的能力,就能构成正常审美行为的基础。从而造就艺术反映生活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第9篇

关 键 词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形式语言 主题 高比林

“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从2000年到2006年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数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纤维艺术家相约携手来到中国,在这个展示才华的国际艺术舞台上,东西方艺术不断交流与互动,国际纤维艺术发展呈现勃勃生机。我们看到了近年来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向特点,探索纤维艺术的功能与价值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纤维艺术家广泛关注的课题。

一、纤维艺术表现形式呈现综合材料展示、装置展示与平面展示三大特点

当今的纤维艺术创作,已经不仅仅是纤维材料的编织和绘画的复制,而演变为对纤维材料的表现张力进行深入的挖掘,似乎纤维艺术家已经不再满足将绘画形态直接转化为纤维织物语言,而是更钟情于对不同纤维材料流露出的情感进行表达,对如何把握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进行思考。在这几届双年展上,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的作品不断涌现,带有巨大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纤维艺术呈现更大的表现空间。

任光辉的作品《水墨时光》,以装置形式展示纤维材料的空间形态。将中国传统水墨意向转化为视觉语言,通过染色毛线精致的缠绕,形成一道虚实浓淡变化的人造风景。这件作品自然、质朴、纯粹,强调了纤维材料的特征,表现出艺术家善于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材料美感,与观众共同分享材料所带来的快乐。

《清晨的浮游物》《水墨时光》是作为综合材料与装置形式的典型,日本艺术家福本潮子的《夏夜》则是在平面形式上超越传统的作品。作品采用经染色处理的天然麻布为材料,用铁梳处理成疏密有致、变化微妙的层次。由于布料的双层垂挂结构,在不同角度光线下,使其表面产生不规则的波动,随着人目光的转移,给人变幻动荡之感,仿佛在时空中穿梭。作者将日本民族传统染色技艺与现代创作观念相融合,既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传统韵味。

这些作品反应了当今国际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趋向:综合材料的使用,立体装置形态的展示以及对平面语言的研究和超越,成为纤维艺术创作的三大特点。

二、纤维艺术创作观念的思想内涵不断提升,注重情感的表达

传统编织工艺与现代纤维艺术的距离在于两者创作观念和思想内涵的差异,纤维艺术家通过借助一定技艺的展示,来反映一定的思想性和观念性。韩国纤维艺术家宋繁树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深刻的思想性和象征性。从第一届的《信仰的宿命》《从那日起》到第二届的《逻辑的推理》,以娴熟的编织技巧创造新的符号语言,讲述着一个关于现实与理想的哲学命题;第三届和第四届的《来自伊拉克的来信》系列,更是直面当今战争与和平这一现实问题,作品产生的象征意义发人深省。

在2006年的第四届双年展中,许多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创意新颖、内涵丰富。覃大力、余佩佳的作品《涟漪》,采用绳网结合抽纱结构,制作成一个个大小不同的网状立体造型,利用光影投射出影像效果,给人以水波荡漾的联想。刘辉、王建的作品《往事如烟》和肖军的作品《裂变》将技术与观念进行有机结合。《往事如烟》虽然采用传统“高比林”技法,但是通过作者细腻的编织,展示了不同材料的肌理效果,产生了新的意味,表达了作者对曾经逝去的古老文明的追忆,升华了主题。《裂变》突破了传统纤维材料的表现形式,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管状材料缠线染色,进行排列组构,并将中心部分开裂、变异,形成丰富的层次,从而揭示了宇宙间潜能积蓄到某一极限,必将释放出不可遏制的力量这一永恒的定律。李大鹏、周骥的作品《思想者Ⅲ》通过细腻的“高比林”技艺表现,将其与雕塑、装置、三维动画多媒体巧妙结合,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主题。王琳的作品《盲人的色彩诗》描绘了一个充满爱的永恒主题,在印染透叠而成的织物面料中加入凹凸变化的点状盲文元素,通过手指的触摸能够解读出诗的大意。作者用丰富细腻的情感表达了对当今社会弱势人群的关注和爱心。

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能够深刻体会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融入个人的情感,对人性的关爱,对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对人文精神的讴歌,和对生活、对社会、对生存空间、对现实问题的广泛关注。

三、纤维艺术编织技术呈现细腻、创新的特点

长期以来,运用“高比林”“缂织”“栽绒”等传统编织技法,一直作为众多纤维艺术家主要的创作手段。在第一二届双年展中,编织技法型作品成为参展作品的主流样式,如:栽绒壁毯。相当一部分中国纤维艺术家是从壁毯才认识、走进现代纤维艺术的。然而,从第三届双年展开始,运用综合技法的参展作品开始增多,数量与质量逐步提高,传统编织技法型作品占主导之势被打破。更值得注意的是,在第四届双年展中传统的毛织、丝织栽绒壁毯作品几乎难觅踪迹,而出现了大量以综合手段、立体装置甚至多媒体技术形式的作品。在许多艺术家看来,运用综合手段表现似乎比传统编织语言更能方便快捷地达到自己的创作目的,而且材料特点体现得更为直接,更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

一部分坚持运用传统编织技术创作的作品中呈现出精致、细腻、复杂、丰富的特点,羊毛、真丝等材料不再是唯一,金属线、纱、棉、麻、纸、化纤、尼龙等新的编织材料被运用进来,丰富了表现力。可以说,传统编织技术以及新材料融合将是纤维艺术的又一趋势。

坚持运用精湛的编织技艺创作,是刚刚故去的国际著名纤维艺术家基维的不懈的追求。他的遗作《春夏秋冬》用“高比林”技法,描绘了美丽的高加索山春秋寒暑的更迭,色线交织的自由、奔放,如同流动的音符,讲述着春的复苏、夏的浓郁、秋的热情、冬的萧寂。

双年展策展人林乐成的作品《双年展之旅》,作品以举办过“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三座城市北京——上海——苏州的地理图形为元素,通过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的表现,来歌颂这三个地方所成功举办的四届双年展。北京古长城的沧桑、上海黄浦江的韵味和苏州江南水乡的温润通过“高比林”细腻的肌理与微妙的颜色过渡来加以诠释。

结语

两年一度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给我们留下许多启迪,从作品中探究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诸多特点,体会东西方不同文化传统上所呈现的不同艺术形态和文化观念。近年来中国纤维艺术发展的可喜成绩,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日臻成熟,呈现上升之势。正如日本著名国际纤维艺术家福本繁树所讲的:“在两年一届的纤维艺术双年展舞台上,中国纤维艺术家的成长会如此之快,是我所没有想到的;中国纤维艺术家的作品水平之高,令人赞叹。“

参考文献 :

第10篇

【关键词】民族声乐艺术;声乐作品;美学特征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对于美的追求是一直存在的,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让民族声乐艺术更加丰富和灿烂,随着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引入,我国传统声乐艺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声乐艺术在保留了原有的美学思想的前提下,又融入了西方音乐美学的思想。

一、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的唱腔美学特征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唱腔的美主要表现在旋律造型的美以及抒情美。对于旋律造型之美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戏曲与民歌的唱腔中。我国的民族声乐中的润腔没有足够的专业性与规范性特征,主要是通过声乐声韵的具体情况来进行选择和组合。不一样的组合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旋律变化,使得其更具有独特的特色。不过润腔最主要还是通过字词的音调和起伏体现出来的,比如,陕北民歌的润腔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抒情达意的美主要体现在对各种装饰音的运用方面,装饰音的使用使得歌曲作品的旋律更加流畅优美,让音乐作品的节奏更加紧凑,具有过渡性,节奏出现变化也不会造成比较大的波动,保证音乐作品的流畅与自然,让音乐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

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的现代性美学特征

二十世纪的末期是个特殊阶段,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开始加速融合,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交流与结合也逐渐提升,使得我国的声乐艺术也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现阶段我国的声乐艺术在发展中,不管是在音乐的内容方面还是在音乐的形式方面都在传统的艺术风格的基础之上又具有时代的明显特征。根据我国当前的声乐艺术的特征,现阶段的民族声乐艺术的内容更是向着多元化发展,其一方面具有多种形式的演唱方式,另一方面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在具体的表演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时尚的元素和美学因素。目前我国声乐艺术体现出的传统的特点主要是在具体的艺术表现方面仍然还具有民族音乐的风格与特色,这也突出表现出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和其他的艺术之间的差异。如今的声乐艺术在表演形式上所体现的时尚元素是指其所具有的现代社会与时代的特点方面,也就是说每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对上个阶段的继承的前提之下,结合现阶段的时代特点再进行创造,使其表现出时代的特点。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其所体现出的时代特征和其所存在的时期背景是有着很大关系的,艺术的传承也会随着时代的更迭进行逐渐的转变,然而当中部分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现阶段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的声乐艺术也不断适应时代的特点进行快速发展,民族声乐艺术不管是在演唱形式以及表演方式方面,还是在音乐演员的服装和音乐相关的器乐设计方面都表现出时代独特的特点。

三、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的创造性美学特征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不只是具有现代性的美学特征,还包含了创造性美学特征。我国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而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声乐艺术也经历了长时间的转变和发展,慢慢形成和具有了创造性美学特征。事实上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一直都是在不断的创造中发展的,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继承了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精华部分的前提下,还充分发挥出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具有的创造性的美学特征。并且在进行创造的过程中,还与西方的声乐艺术进行有机结合和借鉴,使得目前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更加突出和明显。一方面,民族声乐艺术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作词和谱曲以及歌唱等的重要环节,还是坚持原有的特点和方式,对以往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优秀思想和文化以及关键的创作技巧进行了很好的继承,使得现阶段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在对传统的优秀民族声乐继承和创新的过程中,还在逐渐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创作技巧和方法,并且根据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特点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创新,使得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作品融入西方国家声乐的一些特点,更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创造性美学特征非常明显。四、总结通过逐渐的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发展中展现的璀璨的文化特性以及良好的适应性和创造性,使得其在时代的进步中仍然还是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体验。在各种文化互相交融的今天,需要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来促进其多样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磊.中国民族声乐的美学分析[J].才智,2012,22:141.

第11篇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艺术;特点;表现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176-01

新媒体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传y舞蹈艺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舞蹈艺术逐渐呈现出虚拟化、多元化、互动化等特点,当今社会,新媒体舞蹈艺术已经成为一种发展潮流。新媒体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艺术审美,提升了人们的艺术审美品位,丰富了我国舞蹈艺术的形式,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研究新媒体舞蹈的艺术特点与表现形式,对其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特点

(一)现实化。新媒体舞蹈通过装置艺术、全息艺术和虚拟现实增强了舞蹈的虚拟化特点,通过这些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传统舞蹈艺术中的抽象空间转变为真实可感的舞台空间,将一些抽象的舞蹈理念和内涵更加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受众理解舞蹈含义。例如,新媒体舞蹈《雀之恋》,通过全息技术,在舞台上呈现出舞蹈环境,营造生动形象的氛围,将雌雀开屏、两雀交媾等关键情节直观地展现出来,运用画面补充舞蹈动作所表达的内容。将虚拟的艺术理念转化为现实,带给受众更为强烈的视觉感受。

(二)形式重于内容。在传统舞蹈艺术中,形式与内容都处于均衡状态,一些舞蹈则更加重视内容。而在新媒体舞蹈中,由于艺术思潮、审美需求的影响,舞蹈艺术更加关注形式,通过移接、拼贴等形式增强舞蹈的可视度,这种独特的舞蹈形式可以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在人影互动中感受奇特的艺术形象,在虚拟现实中体会舞蹈内涵。

(三)肢体动作与科技融合在一起。当前,新媒体舞蹈已经逐步打破了传统的舞蹈形式,肢体动作不再是唯一载体,而是与相关的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孕育出更多新型艺术元素,带给受众独特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墨舞”中,舞者的肢体动作就与背景书法字体结合起来,体现出“以墨作舞”的特点。而“影子舞”中则将肢体动作与剪影构思、光电效果融合在一起,结合音乐和投影艺术呈现出一种新奇的视觉特点。

二、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

(一)人影互动。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生和舞团,已经开始尝试通过新媒体进行舞蹈创新,这就使得舞蹈逐渐打破专业界限,与信息工程领域结合在一起。传统的舞蹈互动表演多运用幕布投影代替实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新媒体为基础的互动表演逐步取代了背景投影,并发展成为新媒体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春晚中出现的新媒体舞蹈《小城雨巷》、《飞天》等都采用了人影互动的形式。前者通过大屏幕展示动态与静态的白墙黛瓦,与女舞者的舞姿融合在一起。后者则通过大屏幕展现一种梦幻般的天空效果,并配以花瓣飘落的画面,营造出天女散花的视觉效果。

(二)动画舞蹈。所谓的动画舞蹈主要是指将舞蹈与动画组合起来,运用动画艺术展现舞蹈思想。动画舞蹈不仅可以是电脑制作的舞蹈游戏,也可以是动画片中的舞蹈片段。而舞蹈中的动画视觉符号既可以是空间造型,也可以是手绘动画形象,抑或是虚拟的三维空间。例如,在动画片《快乐的大脚》中,小企鹅就是运用踢踏舞赢得了家族成员的尊重和认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这其中就运用动画形式表现舞蹈,使得舞蹈内容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在小企鹅之后的各种历险经历中都反复出现这种欢快的踢踏舞,为这部剧作增添了艺术活力。

(三)装置舞蹈。装置多指展览布置、挂画等,当今社会,装置的含义被逐渐扩展,主要是指在特定空间中的艺术品。从广义上讲,装置舞蹈是指在特定环境、特定空间中完成的舞蹈艺术,这种空间与环境设定赋予装置舞蹈独特的艺术审美特质,带给受众一种新奇之感。根据呈现方式的不同,我国的装置舞蹈可以分为实景演出与室内装置舞蹈。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画卷》就是典型的装置舞蹈。舞台中缓缓展开一幅画卷,运用卷轴装置,将中国文化意蕴徐徐呈现出来,一群身着黑衣的舞者则在画卷中间的矩形空间中进行舞蹈表演,或与画卷中富有意蕴的书法字体融合在一起,或与卷轴中的山水意象相结合,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并打破了传统的舞蹈艺术空间。

参考文献:

[1]邓炜,饶燕.数字幻境设计在体育舞蹈表演艺术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

[2]苏树培,白雪j,廖大勇.论舞蹈艺术在影视媒体传播中的现状及展望[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

[3]张朝霞.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与特质探析[J].北京舞蹈学院报,2009.

第12篇

关键词:陶瓷;雕塑;艺术

中图分类号:J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37-01

陶瓷雕塑作为陶瓷与雕塑相结合的一种古老艺术形式,贯穿于艺术发展长河的始终。在火与土的交融中传达心灵的震撼,感动着生活在它周围的人们。陶瓷雕塑是我国最早的传统艺术之一,这是因为陶瓷的制造,是由于在编织的,或木雕的容器上面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恰同陶瓷雕塑表现形式之“堆塑”一脉相承。陶瓷雕塑――曾几何时悄悄地步入艺术的殿堂,使之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存在着。它是为数不多的艺术形式在发展中没有间断性的文化现象。它的不间断主要是由于它本身承载了太深厚的文化内涵及历史使命。

陶瓷雕塑的目的是为了表现美,再现美。古代陶瓷雕塑展现给我们的正是这样一种美。这种美是对于生活的提炼.传统陶瓷雕塑是中国陶瓷与雕塑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保持着生动,直视的特点. 中国传统陶瓷雕塑,是一种雕塑语言介人到陶瓷艺术的新形式。既有石雕.泥塑的风格特点又有於材料和烧成工艺形成的独特形式。以实用为主的、质朴、稚拙、淳厚的造型的原始艺术,形神兼奋、场面磅礴、气势宏大的秦俑艺术,粗犷雄浑,充满气势与力量的汉俑,保满圆润,斑驳绚丽,集中外艺术之大成的唐三彩,清雅端庄、质朴大方的宋瓷塑,始终贯穿于艺术发展的进程之中。尽管受到材料和烧成工艺的制约,但其表现形式和手法还是多样的。 传统陶瓷雕塑作品中有大量的优秀作品值得我们去学习和继承。以写意为主的内在气韵之美的审美倾向对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我们来说,中国传统陶瓷雕塑仍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发掘它们历史的延续性,继续深挖其继续发展的可能性。

现代陶瓷雕塑的综合性已经超出传统的陶瓷雕塑。现代陶瓷雕塑家需要有综合造型,色彩,构图及创新的能力。艺术家往往打破常规,将作品与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体现社会中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现代陶瓷雕塑艺术追求的是人们内心的自然情感的宣泄和展现。

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以人的认识和人的情感为探讨的基点,突出体现人类的独特和天性,一开始就遵循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现代陶瓷雕塑作为现代艺术的衍生物,必然具有其所有特点。实际上,这些特点在它身上体现得更加鲜明。毕竟人与泥、火具有最原始的情结。中国的陶瓷史也自始至终都体现着人文化的特征。

中国现代陶瓷雕塑经过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们不懈地追求与实践,呈现出相当丰富的文化景观。他们通过对传统技艺的“异变”来追求陶瓷雕塑艺术的新意,充分体现艺术家的个人追求。他们打破了传统陶瓷雕塑审美的程式化模式,改变了传统陶瓷雕塑的完美性,而以各种手法、各种风格的取向,为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现代陶瓷雕塑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成型、施釉方法的同时,艺术家们进行了多种新工艺的尝试,还时常有意造成一些釉面缺陷效果。并且把各种质地、成色以及剥釉、窑变的痕迹都纳入到审美范畴。

庄稼大师说过:“师古不陷前辈窠臼,创新要有前人的脚印。”我们应当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当然,传统文化对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家们来说既是个优势也是个包袱。所以,我们应该直面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国艺术有秦汉的雄强,有唐的大度,宋的严谨,元的豪放,明的幽雅,清的精巧等。但是如果直接拿来表述今天的生活,肯定是词不达意。传统的陶瓷雕塑适用而流行,是民间的信仰,是人们消灾、祈福、延寿、求财的利益之渴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艺术流派出现,陶瓷雕塑不再只是用以满足人们的信仰。人们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开始进入纯艺术的审美范畴。

许多艺术种类已超越民族地域的界限,马蒂斯、摩尔、毕加索等艺术大师都完成了在艺术上的超越。我们亦应如此。我们不能停留在对某个时代,某个人艺术风格的模仿和复制阶段,否则将会失去独创性。当然,对传统的文化我们有责任去延续和继承,但更重要的是探索发展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