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4 17:09:5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基本知识及技能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医务科和护理部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
各科室要充分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以及中医适宜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鼻饲及胃肠减压;清创缝合的基本操作方法,中医适宜技术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科室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医务科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医务科、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医务科每半年组织一次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医务科、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1、每项考核工作结束后,由医院统一对考核结果进行公示,考核结果纳入医务人员个人业务档案,作为执业周期考核、职称晋升、岗位聘用及培养使用的重要依据。
2、医院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纳入基础医疗质量管理,与科室质控挂钩;对“三基三严”培训工作做得好的科室给予表彰,对成效突出的科室和个人给予奖励。对不重视“三基三严”训练工作,教育培训管理混乱,缺乏规范的原始记录者,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改正。凡经补考“三基”考试考核仍不合格者,当事人予以下岗处理。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二)
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
三严:严格要求、严谨态度、严肃作风。
“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是提高医务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提高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保证,反映了为医之道的根本,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主要内涵。根据《医务人员分级培训计划》,以医学临床“三基三严”培训为中心内容,认真抓好医务人员分级培训工作,尤其是加强住院医师的在职培训,以提高医疗质量和全院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制定2012年产科三基三严培训及考核计划。
一、加强对急诊医护人员三基三严强化培训的认识。
我科成立由科主任梁晓红副主任医师担任科室培训、考核小组长,由刘玉嵚主治医师具体负责科室培训考核工作。经常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和自觉性。
二、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输液、输血、水电解平衡的基本理论,休克、感染、
发热等病因及发病机理,常见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处理原则,危重病人营养、热量供应以及护理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护理诊疗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
临床意义。各种药物的基本成分、禁忌、作用方法、使用及适应症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穿刺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和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
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执业医师法》、《输血法》、《传染病防治法》、《侵权责任法》、《病历书写管理规定》、《母婴保健法》等。
(5)技能培训与考核内容:徒手心肺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正常分娩产程观察及处理;电除颤仪器使用技术;
三、培训方式方法:
采用职工自学与科室集中学习、训练两结合的方式方法。要求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学习医学及急诊急救基础知识及新技术、新理论知识。并定期进行考核
记录在案。科室利用科主任查房晨会交班及每月业务学习时进行新理论知识讲解讲座,并对急救常用技术采用现场操作演练考核,定期举行急救模拟演练。利用手术培训考核无菌术、消毒、铺巾、穿脱手术衣、切皮、结扎、缝合等技术。
安排全科医护人员积极参加医院医疗文书规范书写专题讲座。同时结合本科特点及医院要求,对各种申请单、知情同意书、急危重症患者抢救记录等医疗文书规范书写进行强化学习。由科主任或高年资医师举办讲座一次,并定期由科室质控小组对本季度医疗文书进行检查,进行综合评分并记录在案。
四、具体培训考核计划:
1、科室每月对本专业知识组织考试1次。参加全院三基培训,包括以下内容:人体解剖、生理、生物化学、医学微生物、免疫、病理生理、药理、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除参加全院考试外,科室还要对住院医师进行定期培训、考试。
2以下产科常见病及急危重症循环学习:正常产程观察及处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子痫、产后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胎膜早破、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娠合并心脏病、妊娠期糖尿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妊娠时限异常、正常产褥、异常产褥、异常分娩。
3、重点加强产科相关技能培训:骨盆测量、产科四步检查法、会阴侧切及缝合技术、手术基本操作、心肺复苏术、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胎心监护仪使用技术等。
4、利用晨会对十五种核心制度学习、提问,人人过关,每月抽考。
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三)
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基础医疗质量,规范医疗操作程序,加大临床、医技、护理人员“三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理论和操作考核力度,把“三严”(严格要求、严密组织、严谨态度)落实到各项工作中,特制定**年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及考核实施方案,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三基三严”培训要求全员参与,人人达标。要把“三严”的作风贯彻到各项医疗业务活动和管理工作中。按照“三基”训练与专科训练相结合,一般训练与重点培养相结合,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业务学习、操作训练、派出进修、专科培养、自学函授等途径,对各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种形式、全方位的培训,从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确保我院医疗质量的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三级医院“三基三严”培训与考核管理办法》(宝医发【**】54号)的有关规定,医院“三基三严”培训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组织落实考核工作,科技教育处、护理部负责安排“三基”知识培训讲座,确定参加考试的各级人员等。
各学科“三基三严”考核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人员的培训考核工作,要利用科室会议、晨会交班时间对全科人员进行“三基三严”培训意义、目的、重要性的宣讲教育,提高对培训考核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开展“三基”训练。
三、培训考核目标
全院“三基”培训覆盖率应达到100%,考核合格率≥90%。
四、培训及考核内容
1、基础理论:包括与疾病诊断、治疗及护理有关的医学基础理论。如: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药理学、医院感染、基础护理、输血、水电解质平衡、医学检验、医学影像、临床药学、临床营养、核医学、超声诊断学等部分的基础理论。
2、基本知识:包括为疾病诊断、治疗、护理直接提供科学依据的临床医疗知识。如:医疗诊疗规范、临床常用护理技术规范、各种疾病的阳性体征、各种检验检查的标本采取方法及临床意义。
3、基本技能:包括医护人员应具备的诊断、治疗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
基本操作技能:如各种注射法、各种穿刺技术,穿脱隔离衣、鼻饲及胃肠减压;手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洗手、穿脱手术衣、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打结、基本缝合方法等。
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技术、气管插管、心电监护仪的使用技术、电除颤仪器的使用技术、呼吸机的使用与维护技术。
临床思维能力:能根据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病人的病情,拟定出诊断治疗计划与护理计划等的思维判断能力(如病历、医嘱、处方、护理文件的书写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门急诊处理能力、阅读辅助检查报告能力等)。
4、医疗卫生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医疗文件书写的有关管理规定等。
以上内容均为考试和考核内容。培训教材主要参考《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临床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医技分册》、《天津市卫生技术人员三基培训教材护理分册》等。
五、培训方式与安排
采用医务人员自学与科室讲座、医院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求医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基础医学理论、专业和急救知识及技术。科技教育处定期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及考核,并做好记录。
1、学习训练阶段(1月1日至10月31日)
安排10个月的时间采取自主学习、岗位训练、专题讲座、示范教学的方法,有计划、分步骤地抓好医务人员的学习训练,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工作技能。
(1)开展自学自练:医务人员按照共同科目和专业科目要求进行自主学习和训练,进一步强化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集中培训演练:以院、科为单位,采取专题讲座、集体讨论、集中训练等方式,抓好重点内容和重点科目的学习训练。各学科在科主任、护士长的主持下,每周业务学习一次、充分利用晨间交班时间提问;科技教育处每月至少组织一次集中培训、观摩技能操作录像,并组织院内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专家授课,护理部每月负责组织全院护理人员理论与技能培训。
采取闭卷考试与现场操作相结合的形式,深化训练效果。
六、考核的人员范围及要求
1、培训考核对象:全体卫技人员
2、每名医务人员必须掌握心肺复苏急救技术及本专业常规诊疗操作技术,科技教育处、护理部将统一组织培训、考核;
3、科技教育处每季度组织一次规范化培训医师理论知识考核,每年组织两次技能考核;理论考试内容为“三基”理论知识;基本技能考核为:医疗文件书写、体格检查、各种穿刺、给药技术等;护理部每年组织两次护理“三基”理论知识考试与技能考核;
4、各科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科基本技能操作,由科主任、护士长每月组织一次考核,科技教育处、护理部每季度组织抽查,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建立“三基”培训考核登记本,详细记录每次培训、考核的内容,并保存考核的原始资料。
七、奖惩措施
为更好地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的形势,促进护理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护理理念、工作内涵、专业技术和服务领域得到一定发展;护理教育从单一层次的中等护理教育逐步转向为中专、大专、本科及本科以上多层次的护理教育体系;建立了护士执业准入制度。高职教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工作,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对《中医护理学》这门课程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一个应该积极探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的方向决定《中医护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
护理人才培养方向,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本位。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高新技术在诊疗工作中的运用,临床护理专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护理在急危重症、疑难症患者的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日间病房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面向各医药行业,面向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面向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以职业教育和岗位培训为中心,培养技术应用型、高级技能型、劳动服务型的全方面发展的专门护理人才。而衡量高职教育毕业生素质的标准主要是毕业生的应用能力和技能及综合素质。由此可见,高职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及时满足社会生产的需求,其发展的动力源于行业对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要求和变化。
在我国广大农村,仍普遍存在技术力量薄弱、设施简陋、人才匮乏等问题。这就决定了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在广大农村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而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工作、能中能西、能医能药、能防能护的“学得广、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就是势在必行。
2、《中医护理学》课程改革的思路
2.1在教学计划的制订上要特别突出技能培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基础理论教学本着“必需、够用”为度。要使学生明确自己毕业后的职业定位,使学生明白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使自己拓宽就业渠道,从而使其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达到增加学习兴趣的目的。同时又能使学生自觉地早实践、多实践。亦可根据中医学的特点,边学习理论,边实践。或直接从临床见习入手,再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带领学生深入基层,参加社区医疗保健服务等途径,强化能力培养。使《中医护理学》课程从以往的知识―能力型,向知识―能力―素质型教学模式转变。
2.2授课形式多样化
教师课程讲授应改变传统主动教、被动学的单一模式,应以课堂讨论、启发式提问、角色扮演、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开拓学习思路,增加学习兴趣,在理解中记忆,活跃课堂气氛,避免学习过程中的枯燥乏味。采用多种教学模式。除常用课堂教学外,还可带学生参观中药标本实验室、药用植物院、甚或是中药种养殖生态基地等形式,使学生在课堂外也能学习。在生产与学习实践中搭建桥梁,不但能拓宽知识面,加强记忆,更能方便学生更早地参与到实践中,走向社会后就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通过图片视频看到中药的鲜药、成药、饮片等性状以及中药的产业化发展,便于通过形象记忆加深印象。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所以还应根据中药性能的分类,讲授相关的常用食物的性味和中医食疗的基本知识。
2.3增强实用技术的教学
关键词:针灸学;护理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041-02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经络腧穴、针灸技术及针灸临床治疗等内容[1]。它也是一门集医学基础、过渡、临床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护理学专业授课学生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强化实践操作、熟练临床技能为主[2]。护理学教学强调护理技能的获得与形成,护理技能的教学重点和特点在于强调技能理论知识、实践操作、与患者的言语沟通和提供患者所需要教育的技能[3]。此外,对于护理技能的创新服务,笔者认为基于中医针灸推拿作为绿色安全无毒的传统疗法,其对于病症的治疗疗效确定,且操作简便易于临床护理实践[4],因而可以将针灸推拿引入临床护理中来,可以给予患者针灸推拿等的非药物疗法护理。基于此,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将传授针灸学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在护理学专业学生的《针灸学》教学中,个人认为思路如下。
一、基础知识理论的掌握
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学》的基础知识[5],也是《针灸学》课程性质之一医学基础课程的体现。经络腧穴部分是针灸刺法灸法和针灸治疗的基础,也是《针灸学》的核心之一。因而对于基础知识理论的教学极其重要[6]。在经络腧穴部分的教学上,先多以基于授课学习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7],教师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学生主要以记忆为主获得夯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同时期间也可穿插一些趣味记忆方法如谐音、串联等来促进学生记忆。另外,对于护理专业而言,虽然《针灸学》教学大纲对经络原文的不要求,但是也要求掌握经脉的基本循行,因为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为以后的临床护理针灸操做铺垫。因而基于《灵枢·经脉》中的经典原文,选择行文简洁,诵之朗朗上口,或三五字一句,条理性比较强的文字进行重点讲解,如心经循行原文“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其支者:从心系,……。其直者……,出其端”,以原文讲授,让学生自己在体表描绘经脉循行路线,在理解并能够自行在体表描绘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尽量背诵原文,以便更好地记忆循行路线,为临床实践奠定稳固基础。
二、临床过渡课的提早进行
由于护理学的教学重点在于临床护理技能的获得与提升[2],因而《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围绕这一中心开展课程。刺法灸法学作为《针灸学》教学中的临床基础课程,其主要担负着联系基础知识理论和临床实践治疗的桥梁作用,主要是对于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起过渡和衔接临床的作用。因为针灸治疗和传统常规中医有所差异,在理、法、方、穴的基础上,强调术,即针刺手法操作。熟练的针刺手法操作多是来自于长久不懈的练习,所以可以在整个学习的一开始,就提前练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练习针刺手法,能够更好地让护理专业学生掌握针刺技能[8]。本着提早获得、提早练习的提高临床技能的目的,提早进行针灸基本临床技能培训是有必要的。提早进行针灸临床基础课程的讲授,能够增强学生对于针灸操作技能的感性认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9],最终有助于学生护理技能的获得。
三、临床课程引入PBL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或以问题为引导的学习,是通过小组讨论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围绕提出的问题来学习问题背后的知识的过程[10]。而《针灸学》中的针灸治疗部分,针对具体的疾病讲解针灸的穴法方术,是针灸对于实际临床问题的解决。因而,在针灸临床课程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能够补充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能够深化学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使教师授课更有针对性,利于学生临床思维和分析能力的养成[11,12],尤其是对于护理专业学生而言,PBL模式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思维能力和操作技能,满足护理学的教学目标,利于护理学生临床技能的养成。
四、结合护理学专业特色,引入杵针疗法
杵针疗法是李仲愚老先生家传十六世的针灸技能,其特点为不用药物,针具不深入皮肤肌肉,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简,手法简易,操作简便易学,无疼痛损伤之苦,无交叉感染之虑,兼针灸与按摩之长[13]。正因如此,将杵针疗法引入护理专业针灸学教学课程中,能够创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也拓宽了学生临床技能范围,创新学生技能素质,更能够提高学生临床护理技能,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综上,护理学专业因其自身专业特色,其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要求决定了《针灸学》教学中针灸临床操作能力的重要性。因而,在教学中提倡以医学基础课程为基础,夯实针灸经络腧穴基本知识;通过早临床的方式,加深针灸临床过渡课程的学习;再结合PBL教学提高学生面对具体临床实践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补充创新型安全疗法——杵针治疗,能够综合提升学生临床能力。
参考文献:
[1]梁繁荣.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2]林婷,姜小鹰,郑翠红.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学教学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0):447-449.
[3]Bjork IT,Kirkevold M.From simplicity to complexity:developing a model of Practical skill Performance in nursing[J].Clinical Nursing,2000,9(4):620-631.
[4]王军英.浅议针灸疗法的施术安全[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7):424.
[5]胡蓉.《针灸学》教学改革刍议[J].中国针灸,2012,32(1):75-77.
[6]孙志.《针灸学》腧穴教学方法探讨[J].中医杂志,2011,52(5):448-449.
[7]申翔.传统教学法与PBL教学法结合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9):77-78.
[8]许予民,魏建文.《针灸学》“双前法”教改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5):57-58.
[9]刘红华.“早实验、早临床”护理技能培养模式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
[10]庞春江,王威,吴兆利,等.以问题为引导的PBL教学模式在针灸临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13-14.
[11]陈力.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J].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12]夏勇,李艺,刘世敏等.PBL模式——针灸临床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3(4):4-6.
[13]钟枢才.杵针学[M].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基金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改课题(No.JGYB201109);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NO.11YB034);四川高等教育学会2011-2015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NO.11sc007)
一、医学一系工作
2012年医学一系 医学教育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我系的实践教学面临较大困难。为增加实践,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2012年我系克服困难,合理安排,充分挖掘潜力,增添了主干课程的课间见习,并增加集中见习和实习前技能培训的课时数,从教学安排上保证了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机会。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我系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坚持开展实习中期检查,并逐步增加检查范围,加大检查力度。2012年我系组成了内、外、妇、儿教研室的资深专家检查组,先后对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中国人民第四一一医院、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等5所教学医院进行了实习中期检查。本次教学检查工作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亲临教学检查现场指导工作。通过此次教学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教学医院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实习带教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了各教学医院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也增强了皖南医学院在各教学医院的影响力。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适应临床医疗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是我系追求的目标。为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早日成为一名合格
的医生。2012年我系改革了毕业考试形式,由原来的单一笔试模式改为笔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多站式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模式。组织附院、芜湖二院及地区医院三十余名高职称临床教师,历时7天时间,逐一对709名毕业生,从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与技能操作、辅助检查结果判读三个方面,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前对学生进行了广泛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考前辅导,引导学生认真复习。结果709名毕业学生仅有8名学生不及格,经过补考全部通过。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毕业考试改革显示了极大的实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附院工作
1.教学工作 为完善各临床科室实习带教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激活管理机制,我们一直紧抓各科室实习带教工作,并要求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实习带教计划和出科考核方案。今年组织专家组对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了4次实习带教检查,专家们均严格按照教学管理考核评分表逐项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并根据各科室的工作情况给予了切实公正的评价。通过检查,大多数科室按照实习带教管理制度建立了带教工作档案、完成了科室教学活动计划、学生出科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
今年6月起,组织内、外、妇、儿教研
室的专家对临床专业的实习医生进行了三轮大出科技能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外科无菌技术、腹腔穿刺、胸腔穿刺、外科换药、影像读片等十几个单项的考核,基本上涵概了临床医疗常规操作的内容,通过考核极大提高了实习医生的临床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加强了我院实习医生出科考核管理,全面提升了实习质量。
为提高我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增强临床教师教学意识 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院副主任医师的教学查房水平,进一步规范教学活动,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关于举办“副主任医师临床教学查房竞赛”的通知》要求,将医院所有副主任医师分为3个年度进行教学查房竞赛。本年度的教学查房竞赛自4月15日起已进行了两个月,聘请6名教学督导专家作为评委,参赛选手为我院21个临床科室共30名副主任医师。教学查房实行全程摄像,由专家现场打分和观看录像打分相结合。查房内容为皖南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实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病、多发病,入选病例由选手自行提供。此次竞赛不但强化了我院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带教水平,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教学查房的规范开展,而且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
2.加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
为促进我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统一领导和协调全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我院于今年9月成立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公室”,办公室在医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制定我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及考核方案,指导、管理全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经培训管理办公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班开始了理论和实践授课。本学期侧重公共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共计93学时。
3.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
年中医院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第三周期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进行了中期检查。临床药理学、消
化内科、性医学科、超声医学科、普外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感染疾病科共九个学科负责人分别就本周期第一阶段学科建设情况作了相关汇报。通过检查,进一步了解了各学科学科建设规划执行情况,为顺利完成周期建设目标提供了保证。 4.科研工作 截止2012年12月14日,全院共258篇,其中sci期刊2篇,国家重点期刊20篇,国家级期刊89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3部。
5.继续医学教育:
本年度我院主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6项,共参加人数750人;主办安徽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共23项,共参加人数2600余人。同时组织了院内及院外专家共举办学术讲座20余场,内容涵盖了内科、外科、医学影像、卫生统计学、心理卫生、医疗卫生法律、医学信息等各个方面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进展,并兼顾了医院各学科的特点。平均每场讲座听课人次达到100余人,除本院医务人员外还有来自芜湖及周边地区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医学教育方面真正起到了三级甲等医院作为教学中心的典范作用,在芜湖市及皖南片引起了强烈反响。
今年我院“三基三严”培训计划中,除传染病防治知识及的培训外,把临床急救技能的培训放在重点,组织了6次有
关键词: 中医高职方剂学 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方剂学》是中医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是中医临证处方的基础,也是中医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院校方剂学课程放置在第二学期开设,其中部分同学学习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下,课后综合运用能力偏差,而课堂教学效果不显著,加之目前高职教学中《方剂学》实训课时低于总课时40%、学校配置的教学资源综合使用率不高,且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故急于探求一套适合当下教学的方法。目前有学者在中医方药教育领域开展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2]。本教研室在多年中医高职教学过程中尝试探索出方剂学标本教学法,通过课堂讲授过的《中药学》及《方剂学》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结合我校中医药标本馆、中药植物园等教学资源及相应实训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较好地将“教学做”教育理念融入职业技能培训中,现总结如下。
1.方剂标本教学法的探索
1.1课前引导,感性认识方剂学标本,夯实中药学基础。
课前引导环节分为《方歌导读》学习阶段、课前标本馆参观及学生自我预习三部分,教学目的主要是积极引导学生复习好《中药学》知识,打牢学习《方剂学》的基础,同时感性认识组成方剂的各种中药。《方剂学》和《中药学》一样,知识点较多、较繁琐,学生学习一般采用明辨方药差别,综合施用多种抗遗忘,强化记忆,这种方法缺少形象性思维,短期内较好,但是容易遗忘。随着课程优化改革开展,近年来本教研室尝试在新生中第一学期学习《中药学》阶段,增加18学时的《方歌导读》课程内容,同时该课程都是在中医药标本馆实训讲授,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将“药物”与“方剂”有机结合,更好用药、记药。该课程主要是围绕中药学知识延伸展开相关方剂内容阐述,每周开设2学时,隔周一次,以出勤率作为考核标准,期末不参加卷考。虽然增加课时,起初不被学生及老师接受,但长期实施来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强化了中药学记忆能力,逐渐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有效完成了第二学期《方剂学》教学任务,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药学》实训课时不足的缺点。
1.2课堂启发,结合方剂学标本,授议结合,提升职教水平。
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应围绕常用方剂的基础知识展开阐述,要求学生明确学习方剂学方法,养成勤动手、勤读勤背的习惯。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教学录像、动物药理实验教学等方法,尽可能地引入方剂临床应用最新研究成果,采用案例式探索开放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疾病特点,临证运用方剂的能力。标本教学案例教学,是指当学生初步掌握方剂学的基本知识与学习方法之后,则采用边讲边议,诱导启发的方法。临证案例式教学方法,搜集患者所述症状,四诊资料综合分析,明确病机、确定治法,结合幻灯片中展示组成方剂的中药图片或者文字表述性味功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单独处方。然后讲授古代医家创立此方的初衷及配伍要领,在比较之中找差距,继而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1.3课后答疑,运用方剂学标本,强化记忆。
当学生具备了一般自学能力,方剂学标本教学法能扩大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外生活,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增加临证处方经验。近年来,我校相继投入中医药标本馆、中药植物园等中医实训基地,并成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这不但增强了中医高职学生自我意识,更锻炼了专业规划管理及自主学习能力。我校中医药标本馆陈列国内及本地临床常用中药饮片、中成药800余种,尤其是以药物组成分类展出了六味地黄丸、地黄饮子、八珍汤、金锁固精丸、四神丸等100多种常用方剂,这为方剂学标本教学法的开展及学生日常课外活动、参观学习提供了实践基地。
职业高等教育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环节[3]。方剂学标本教学法实践阶段,是以每章作业以开放性问题为主,没有固定的解题模式与答案,侧重考查学生在标本馆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散性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最后由老师针对普遍学生存在的问题,做出总结,精讲解决方法,阐明科学见解。教师讲解的时间约占1/4,3/4为学生自学时间,使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不同章节的重点方剂的重点、难点内容,对大纲规定的100首一级方剂全面掌握其组成、用法、功用、配伍、主治及其加减变化,主要使学生懂得如何用、怎么用。
1.4见习演练,实践方剂学标本,培养临证组方能力,提高职教素质。
方剂学标本教学法是“强化临床,拓宽视野”的主要方法。近年来,我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此基础上的临床教学开展过程中,部分教师开始尝试“师带徒”教学模式,这无疑为方剂学教学改革起到指导作用。学生学完方剂学理论,掌握了方剂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在此情况之下,方剂学标本教学法应用于《方剂临证模拟实战课》、《怎样开好中药处方》等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无疑是巩固方剂学理论知识,使抽象理论具体化、临证化,并为临床各科奠定基础的必要途径。在此阶段,给学生布置典型病案,同学辩证分析,辨识药物,立刻处方。同时,在老师指导下煎煮,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感同身受,体验方剂临床功效,提高职业素质。
2.方剂学标本教学法教学实践研究
2.1研究对象
我校2013级、2014级三年制高职中医学专业各2个班学生,共计168名,性别不限,年龄为18~21岁。
2.2研究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将其中2013级83人纳入教改组,2014级85人纳入对照组。教改组采用方剂标本教学方法,对照组施用传统教学法,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两组学生之间不能互相交流,为期1年。
2.3观察指标
观察并分析两组学生方药辨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及师生满意度情况。①选择高职教学方剂教材中解表剂、清热剂、温里剂及补益剂常用方剂作为评价内容,在第二学期末考查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药物选择、动手组方能力的熟练程度及准群率,将其作以分数形式记录,作为方药辨认应用能力量化考核标准;②按照出勤率(10%)、课前引导完成情况(30%)、作业检查分数(10%)、理论课期末考试成绩(20%)、方药辨识应用能力(30%),权重后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考评结果;③设计量表,调查师生分别对于教学考核满意度。
2.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
2.5结果及其分析
2.5.1两组基线比较
分别从年龄、性别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5.2两组方药辨识应用能力比较
2.5.3两组综合素质能力比较
2.5.4两组师生满意度互评比较
3.讨论
由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与传统方剂学学习方法相比,我校推行的方剂学标本教学法,可有效提高中医高职学生在《方剂学》学习过程中的方药辨识应用能力、综合素质能力及师生满意程度,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大部分章节方剂的药物组方记识及运用能力,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本教学法符合中医“理―法―方―药”辨证思维,也使学生深刻领悟到“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的基本中医组方思维方式。
与此同时,本研究中温里剂方药的辨识能力、作业检查考核环节,方剂学标本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差异不大,这可能与温里剂章节药物偏多,容易混淆,学生记忆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课堂教育布置作业难易程度不当、教学方法未综合娴熟运用,或者评价时间过长,应该采用中间节点及时评估、正向反馈有一定的关系。这提示下一阶段在《方剂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更应该积极加强师生交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为全国中医高职方剂学课程教学改革增添无限活力,起到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爱威,温宝阳,宋慧斌.行动导向教学法实施探究[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24(8):121-122.
一、医学一系工作
2010年医学一系承担了学校10个专业,14门临床课程的教学任务。共完成教学8197学时,其中理论课4768学时,实验课342时。加强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我们进一步完善了学生信息员制度和教学督导制度,并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按质按量地完成了两个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工作,定期编写教学简报,将正反两方面信息及时反馈给各教研室和教师本人,并督促教研室提出整改措施,形成了封闭的教学监控环路。良好的教学管理,有效地保证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我系2010届毕业生709人,报考硕士研究生并达到国家录取分数线有178人,占25.11%,实际录取122人,占17.21%,创我系历史上最好成绩。这充分反映出通过教学评估,我系的教学质量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医学教育是一门强调实践性的教学,由于学生人数的增加,我系的实践教学面临较大困难。为增加实践,强化学生的能力培养。2010年我系克服困难,合理安排,充分挖掘潜力,增添了主干课程的课间见习,并增加集中见习和实习前技能培训的课时数,从教学安排上保证了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机会。为保证实习教学质量,我系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坚持开展实习中期检查,并逐步增加检查范围,加大检查力度。2010年我系组成了内、外、妇、儿教研室的资深专家检查组,先后对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中国人民第四一一医院、上海市闸北区北站医院、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等5所教学医院进行了实习中期检查。本次教学检查工作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校领导和教务处领导亲临教学检查现场指导工作。通过此次教学检查,有力地促进了各教学医院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实习带教工作的重视,进一步提高了各教学医院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水平,也增强了医学院在各教学医院的影响力。作为临床医学专业,适应临床医疗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是我系追求的目标。为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顺利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2010年我系改革了毕业考试形式,由原来的单一笔试模式改为笔试和客观结构化临床多站式技能考核相结合的模式。组织附院、二院及地区医院三十余名高职称临床教师,历时7天时间,逐一对709名毕业生,从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与技能操作、辅助检查结果判读三个方面,全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试前对学生进行了广泛动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考试改革的必要性,并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考前辅导,引导学生认真复习。结果709名毕业学生仅有8名学生不及格,经过补考全部通过。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正如同学们所说的,毕业考试改革显示了极大的实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达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是国家教育部为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而实施的一项重大计划,是提升高校教学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2010年我系在教务处的指导下,积极参加学校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作好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工作的同时,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了学校申报国家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的工作。2010年我系内科学、诊断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外科学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显示我系的课程建设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附院工作
1.教学工作2010年附院共接收各专业实习学生623人,1月6日临床专业实习生正式进入我院实习,为使同学们很快实现从医学生向临床实习生转变,在吸取去年评建期间的经验基础上,我们精心组织了十三个理论讲座,包括医院介绍、医疗流程、实习管理规范、院感知识、医疗文书的书写、临床技能操作、无菌技术、影像诊断原则等内容,由医院的临床专家和管理人员主讲,对实习生进行上岗前的系统培训,岗前培训历时十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培训结束进行了结业考试。为完善各临床科室实习带教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激活管理机制,我们一直紧抓各科室实习带教工作,并要求各科室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实习带教计划和出科考核方案。今年组织专家组对各临床医技科室进行了4次实习带教检查,专家们均严格按照教学管理考核评分表逐项检查,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并根据各科室的工作情况给予了切实公正的评价。通过检查,大多数科室按照实习带教管理制度建立了带教工作档案、完成了科室教学活动计划、学生出科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
今年6月起,组织内、外、妇、儿教研室的专家对临床专业的实习医生进行了三轮大出科技能考核,考核的内容包括外科无菌技术、腹腔穿刺、胸腔穿刺、外科换药、影像读片等十几个单项的考核,基本上涵概了临床医疗常规操作的内容,通过考核极大提高了实习医生的临床综合技能和适应能力,加强了我院实习医生出科考核管理,全面提升了实习质量。为提高我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增强临床教师教学意识,于2010年8月组织举办了“医院2010年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本次竞赛共49名青年教师参加。本届教学竞赛分为临床医技组和护理组两组同时进行,采取集中竞赛,现场评分,专家组与学生组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每位参赛者均积极准备,经过现场专家及评委认真评分和评议,共评选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教学查房是临床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院副主任医师的教学查房水平,进一步规范教学活动,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关于举办“副主任医师临床教学查房竞赛”的通知》要求,将医院所有副主任医师分为3个年度进行教学查房竞赛。
本年度的教学查房竞赛自4月15日起已进行了两个月,聘请6名教学督导专家作为评委,参赛选手为我院21个临床科室共30名副主任医师。教学查房实行全程摄像,由专家现场打分和观看录像打分相结合。查房内容为医学院临床医学本科实纲要求掌握的常见病、多发病,入选病例由选手自行提供。此次竞赛不但强化了我院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了他们的带教水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教学查房的规范开展,而且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临床带教教师,
2.加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为促进我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统一领导和协调全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我院于今年9月成立了“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公室”,办公室在医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制定我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管理办法、培训计划及考核方案,指导、管理全院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工作。经培训管理办公室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教研室的大力支持,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班开始了理论和实践授课。本学期侧重公共知识和临床技能培训,共计93学时。
3.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年中医院组织有关专家对我院第三周期省级临床医学重点学科进行了中期检查。临床药理学、消化内科、性医学科、超声医学科、普外科、妇产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感染疾病科共九个学科负责人分别就本周期第一阶段学科建设情况作了相关汇报。通过检查,进一步了解了各学科学科建设规划执行情况,为顺利完成周期建设目标提供了保证。今年,我院和同志被省人事厅确认为第六批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0年10月,经个人申请、科室推荐、教授委员会及专家评审、院长办公会会议研究,确定我院第一周期(第二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2人,第一周期青年骨干医师10人,至此,我院共选拔第一周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选19人,青年骨干医师10人,培养周期为3年。为加快我院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给医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环境,医院出台了《医学院医院引进人才专项科研基金管理办法》,鼓励其早出成果。
4.科研工作2010年度我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3项,其中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项;省教育厅优秀青年人才基金2项;省卫生厅临床应用技术项目28项,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项目1项;市科技计划项目10项,医学院中青年及人文社科科研基金项目45项,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4项,本年度共获科研经费99.60万元。组织1项科技成果鉴定,已在科技厅登记科技成果共3项。截止2010年12月14日,全院共258篇,其中SCI期刊2篇,国家重点期刊20篇,国家级期刊89篇,主编著作2部,参编3部。
延长学制,可以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系统学习基本理论,以适应现代医学的需求。医学教育人才模式培养改革,首先必须深入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支撑点构建课程体系,同时要学习现代科技和现代医学知识,特别是引入反映当代科学与技术发展趋势的新知识和新成果。长学制医学高等教育可以突破局限,采取与综合大学合作办学、共同培养医学人才、促进学科交叉的原则,因为医学多学科相互渗透,健全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非常有用的。同时,这也是在高水平上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需要。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我们培养的医学人才应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临床操作。
一、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可行性
1999年后,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纽约)第一次制定了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要求在任何社会,医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为学生向社会提供一个特定的医疗服务做准备。因此,它要求全世界的医学院校,医学教育的机构、过程和产品应该具有一个高度的统一。核心的医学教育由医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所组成,它包括生物医学、为科学、社会科学、一般临床技能、临床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和医学伦理等,这些因素是培养高层次专业医生的必要条件。围绕这一标准,医疗教育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更应重视对全面能力的综合培养。实践证明,医学临床水平的提升是基本的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这些竞争力主要源于多学科不断的交叉融合。因此,以长学制临床专业为突破口,努力创造与继续教育平台相支持的临床八年制教育,不仅有利于发展医学教育,同时也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高等医学院校寻求自身发展的内在追求。目前,高等教育的普及和高校的扩招,医学院校试办八年医学教育,这将有利于提高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引进优秀的报考医学专业人才,以满足医疗精英教育的需求。目前,学校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十余年长学制人才培养的探索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医学院校之间科目和学术的交流,弥补了单科性人才培训院校的不足,为高层次的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学科基础。
国外医学教育主要有两种大型模型: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本科入学制度,即4+4+3模式(四年预科学位,四年医学专业学位,3年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另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的2+4+2(或+4)模式(两年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四年医学本科教育,2~4年全科或专科住院医师继续教育和学位论文阶段)。其共同特点是把临床博士培养作为执业医师的基本条件。此外,日本的医疗系统是6年医疗+4年大学。相对而言,我国的医学精英培养依然是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医学教育结构的缺陷导致了医学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的基础知识较弱,人才与工作岗位脱轨现象突出。
二、医学八年制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原林惠著副局长和医学界八位院士在探讨中就曾经指出了我国未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主要是走“五或八年的道路”,即五年主要是培养通用型人才,八年主要是培养一些高层次人才。卫生部在《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根据我国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服务的发展,高等医学教育在坚持目前制度及模式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逐步扩大长学制医学教育。八年的医学教育和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相比较,具有较高的专业化程度、昂贵的培训成本、训练周期长、社会要求高等特点。目前,中国八年医学教育仍然是在“试点”的探索阶段。截至2012年底,有超过10所大学被我国教育部批准进行试点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目前国内外医学专业的八年制规模都还比较小。据调查,目前国内除了北京大学招生超过200人外,其他大学的招生人数都控制在100人以内。可见,所有八年制医学教育都把其划为精英教育的范畴,立足于“精品人才”的培养,开展“精英”教育。确保八年制医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是长学制医学教育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八年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多种核心能力,包括沟通技巧、基本医疗科学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了解医疗伦理和职业道德的能力、使用循证医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在医学教育教学中不能过于强调其特殊性,否则就不能很好地实现医学与人文科学的衔接。现实中医学课程仍然继续使用分学科教学,把其作为一个单一主题的形式设置,这虽然符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但随着医学院校分科的不断细化,课程种类的增加,课堂教学时间所占比例较大,学生的负担重,缺乏充分认知和进行知识结构调整的自学时间,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不利于人才长期的发展,只可以说培养出了一些自主学习能力比本科更强一些的实用专业技术人才,但距离高质量、具有良好潜力的复杂临床医学人才的标准还有很远。因为医生的实践能力主要是在医疗实践训练出来的,不是在课堂培训出来的。
因此,医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在学生的知识、态度和技能培训,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性的培养。因此,2006第三届中国医学教育首脑会议提出了八年制医学教育培训的学生要具有宽厚的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简单的自然科学基础、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临床能力、发展潜力,要能够成为适应竞争和满足人民需要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级医学人才。
作者:刘子冬王莉董海莹吴有盛王芳冀勇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
方法: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着重强调现场急救最佳人员是患者自己或目击者,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宣传急救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以实例、情景模拟、布置社会实践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及普及急救知识的积极性。
结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急救意识及知识的普及。
结论:在教学中一方面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学习和练习,另一方面以临床实践及实例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急救意识及知识普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学生意识急救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26-01
对于院外急诊患者,紧急急救处理对于挽救患者的生命及愈后极为重要的,此时最佳的施救者是患者自己或周围目击者。据文献报道,在发达国家,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较高,我国的香港也有约1/10的人口接受了心肺复苏术(CPR)的训练,而国内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人群急救意识及知识的普及工作很不理想,甚至有的专业医师也缺乏CPR的基本知识[1]。为此,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着重强调急救意识及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学生进入临床前,就着重培养学生急救意识及知识的普及。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1通过实例,突出时间就是生命
在急救护理学教学中,引用急诊实例、多媒体课件演示、真实录像观摩,使学生真切体会到“时间就是生命”。如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最佳抢救时间是心脏停跳后的4-6分钟内,此时如能及时给患者实施心肺复苏术,患者的成活率在60%左右。在现实中,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成活率极低。曾经有一位36岁的中年男子在上班途中突发心跳呼吸骤停,周围围观者很多,却没有人知道该怎样救,只能拨打120急救电话,等急救车10分钟赶到现场,患者各种生命体征消失,最终救治无效死亡。急救医生说,如果当时能有人对其实施心肺复苏抢救的话,患者成活机率还是很高的。真实的例子,使学生惋惜不已,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及时的救治、正确有效的急救技能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而最能把握救治时机的就是离患者最近的人,他可以是患者身边的任何一个人,如果人人能够掌握自救及互救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的挽救患者的生命,以此也使学生主动认识到了急救意识及知识宣传普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情景模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根据急救护理的教学目标,结合临床资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的、生动具体的救护场景和病例,将急救护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结合起来演化为直观、立体的救护场景和内容,展示救护全过程,有目地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分析、感受和应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2]。而且通过情景模拟演练使学生通过真实的体验感受到事故现场的真实情景,缩短了课堂与急救现场的距离,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为将来急救意识及知识的普及打下坚实的基础。
3利用先进的网络急救系统强化学生的急救技能
先进的网络急救教学系统,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接近真实的场景下训练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注射泵输液泵的使用。这套急救系统由电脑控制,教师可以模拟各种抢救场景,然后通过正确抢救,模型患者会被成功“救活”,此时能真实观察到模型患者胸廓起伏、听到呼吸音、显示复苏成功后的心率及心电图。而且在练习中对学生操作的准确性要求较高,如心肺复苏术,要求学生吹气与按压完全符合标准,吹气过多或过少,按压深度、位置、频率任何一项不合要求,电脑就会显示抢救失败。当学生通过努力练习将模型患者抢救成功后,欢呼雀跃,很有成就感,学习情绪高昂,使学生扎实掌握了技术要领,为今后急救技术的宣传普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4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所学的急救技能走进社区对居民进行急救指导
据文献报道,在发达国家,16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公民国家规定,必须进入社区进行急救培训,我国的香港也有约1/10的人口接受了CPR的训练,且有很多居民自发加入院前急救志愿者,但国内在这方面还很薄弱,为了尽快提高民众急救意识及知识的普及率,在教学中,利用小长假或寒暑假,给学生布置社会实践,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走进社区,通过理论讲解、演示、群众配合等为社区居民宣传急救知识及技术如心肺复苏术、气道异物紧急去除法、淹溺及触电的急救、外伤的基本处理方法、火灾现场逃生技巧等等。这一行动,得到了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有一位居民就骄傲的说他就用学到的急救技能成功救起一名落水的小学生,而且积极劝说周围居民主动学习急救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急救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首先依靠接受过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的“第一目击者”。教师在教学中突出时间就是生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就懂得急救意识和知识普及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期望未来民众急救意识及知识的普及率有明显改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中药企业 GMP 问题 对策
Chinese enterprises in the GMP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compliance with Chinese enterprises to implement their own development needs GMP model to promote and improve enterprise management, methods of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GMP implementation of surveys and studies, further summarized GMP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proposed improvements. Chinese companies must thoroughly implement the results of GMP philosophy, and increase efforts to update the hardware facilities, to enhance its maneuverability, enhanced awareness of staff t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enterprise.
Keywords: Chinese enterprises GMP;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前言
GMP是药品生产过程中保证质量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我国对制药企业实行GMP认证制度以来,企业管理水平有了长足进步,药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整体水平还很低,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尤其是中药企业GMP管理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笔者就中药生产实施GMP过程中所遇到的热点问题作一归纳分析,以寻求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1 GM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及原因分析
1.1 人员GMP培训不足
人员是中药生产企业实施GMP的关键,只有提高全体人员GMP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升GMP管理水平。 GMP细则中对各级人员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人员GMP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如果培训不到位,人员整体素质将适应不了GMP的发展需要。但一些企业在GMP认证时高度重视,把认证证书当成获准药品生产的准入凭证,一些企业没有对员工进行基本法律、法规的培训;没有按要求配备生产和质保方面的专业人员,不重视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注重对员工进行GMP基本知识、岗位专业技术及岗位操作规程的培训.一些企业的培训只是流于形式,造假培训记录以应付GMP检查;一些企业的培训虽计划制订的井井有条,但真正实施的培训却很少,只是为应付检查,没有真正用于日常的生产和质量管理工作。
1.2中药生产的原料、辅料不符合标准
目前我国中药企业很少有自己的种植基地,中药材大部分是从药材经销商或药市购买的,因种植区域和采收季节不同,药材的质量有很大的差异。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实施GMP时间短,饮片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同时中药饮片的生产缺乏相对统一的工艺标准及质量评价标准,大部分中药材及饮片仍采用外观性状和简单的物理化学鉴别。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仅靠中药生产企业进货时进行质量的检验、控制,使中药生产企业在质量控制中变得非常困难。GMP要求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但在实际采购辅料过程中,根本找不到按国家制定的药用标准生产的厂家,甚至被《中国药典》收载的甜味剂阿斯巴甜和用量较大的蔗糖也很难找到有批准文号的生产厂家。
1.3 质量管理部门监管不严
中药企业质量管理的核心是生产过程监管,应根据每个品种的生产工艺,制定质量监控点。有些企业对原料、辅料及成品等不按SOP进行全项检验,主要原料、不稳定的中间产物、成品的质量稳定性评价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无法为贮存期、有效期提供科学数据,没有做好原因分析和妥善处理,放松对不合格品的管理。
2 中药企业实施GMP应采取的举措
2.1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企业要想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到提高员工素质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制定切实可行的员工培训计划,使员工在日常生产工作中,自觉形成以科学、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养成良好的执行GMP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为企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重视对中药原辅料的质量控制
中药企业实施GMP管理的同时,与其相关的原辅料行业也应同步进行规范管理,只有这样药品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应从源头采取措施,控制中药材、中药饮片的质量。加强对经销商资质信用管理,明确所供药材的种属、产地、加工方法、采集时间以及质量等级等信息,同时提供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检测报告。对使用量较大的中药材,建立标准化的种植基地,以保障中药材质量稳定以及资源的持续性。用现代的检测手段鉴定中药主要成分含量,并开展中药材质量稳定性试验,制订有效期。对药用辅料的管理出台相应的法规来规范,减少生产企业质量控制的难度。
2.3 加强自检,提高管理水平
中药企业应定期对实施GMP的情况进行自检,建立以GMP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系。如厂房、设备的养护是否按规定实施;计量器具、仪器是否按期进行检验;操作人员是否严格执行岗位操作规程;质检人员是否按规定进行验证以检验质量管理系统的重现性及延续性;员工的素质是否与其所在岗位相适应并得到相应的培训。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详实记录,及时通报,落实责任,提出整改措施,跟踪检查整改情况,避免类似问题重现,名符其实地达到GMP要求的水平[5]。
3 讨论
中药生产企业进行GMP认证,是为了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中医药行业赶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GMP实施十多年来,中药企业面貌焕然一新,产品质量突飞猛进。但是,通过认证只是GMP的开端,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中药企业应分析查找自身原因,在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参考文献
[1] 吴蓬主编.药事管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2] 刘新社主编.药事管理学[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
[3] 梁毅主编.GMP教程[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4] 李钧主编.药品GMP实施与认证[M].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
[关键词] 医疗机构;消毒监测;国家卫生标准;合格率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c)-138-02
为了解本区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状况和存在问题,加强消毒监测工作的监督,提高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质量,控制医院感染,对2005~2009年资阳区辖区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进行消毒监测,结果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湖南省益阳市资阳区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及个体诊所。
1.2 方法
采样方法和评价标准按照卫生部2002年《消毒技术规范》微生物污染监测技术中的规定进行[1]。监测项目为本辖区内的区属医疗卫生单位、乡镇卫生院、企事业单位医务室、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等的诊室空气、医务人员手指、操作台面灭菌物品及消毒剂等。
1.3 统计方法
资料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2005~2009年全区共监测样品3 941份,其中,合格3 260份,总合格率为82.72%,全区医院各年度监测率分别为79.58%、79.79%、83.26%、84.97%、89.12%,合格率呈逐年递增趋势,以2009年最高(本年只监测了城区),2005年最低,各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P
2.2 不同项目合格情况
空气、医务人员、物体表面、消毒剂、灭菌物品等5年监测的平均合格率分别为80.61%、78.65%、72.73%、98.36%、92.81%,以物体表面合格率最低,消毒剂的合格率最高,各物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17,P
2.3 各级医疗单位合格情况
县级医院、乡级医院、个体诊所的合格率分别为91.316%、84.256%、77.810%,各级医院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67,P
3 讨论
消毒卫生监测是用来评价各种消毒方法和制度实施效果的有效手段,其对控制医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上述监测结果表明:2005~2009年本区消毒卫生监测总的合格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提示资阳区近年来消毒卫生监测工作已初见成效,表明各级医疗机构消毒观念增强,医务人员无菌观念增强,工作日趋规范。各级医院消毒监测结果中,区属医院消毒监测合格率高于乡级医院和个体诊所,其中医务人员和操作台面的合格率不同医疗机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这与有关报道结果一致[2]。刘诗明等[3]认为,由于卫生院和个体诊所消毒质量监管机构和消毒隔离制度不健全,消毒措施不到位,或因人力、物力等因素监管力度不够,部分医务人员未能掌握消毒基本知识,消毒防病意识薄弱,致使消毒质量较低。
综上所述,资阳区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监测有一定成效,但仍然有问题需要解决。笔者建议加强全区医务人员的消毒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规范操作规程,进一步加强消毒管理工作。需要突出重点,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及个体诊所监督监测的工作力度,对其开展消毒工作进行经常性技术指导,增强消毒意识[4-5]。笔者也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应对乡镇医疗机构和个体诊所适度补贴增添一些消毒设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S].2002.
[2]赵明顺.2001-2002年江华瑶族自治县医疗卫生单位消毒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4,11(2):334.
[3]汤池.大丰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9, 20(30):55-57.
[4]戴传文,严,杨克超,等.深圳南山区2005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3(12):50-51.
今年“两会”继续呼吁看病实名制
据记者了解,迟宝荣教授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读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至今始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科工作,研究方向为消化内科疾病。她曾多次赴日本北里大学、信州大学、日本病毒研究所、日本国际国立医疗研究中心、日本东芝病院研究部、日本大学医学部、日本横滨DDW-japen、日本东京日美医学协会从事客座研究或任高级访问学者,是吉林省第一位内科博士生导师。当了15年全国政协委员,迟宝荣教授最大的感悟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看问题起点要高,覆盖面要广,关注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建议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更要敢于讲真话、实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迟宝荣教授的多项提案被表彰,并被编入全国政协优秀提案选――《把握人民意愿》。一份提案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为了这一千多字,迟宝荣教授却会访查数千家医院,其中既包括拥有几千张病床的大型医院,也包括只有一个人的乡村卫生所。刚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不久,迟宝荣教授到四川偏远地区搞调研,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听病床上的老人说她做了手术刚拆线就被儿子背回家、听背着孩子在山坡上干农活的儿媳说丈夫接回婆婆就外出打工了、看着在妈妈背上背篓里不停哭闹的小孩子,迟宝荣教授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多年过去,这些不断累积的经历给了她太多的触动,也越发坚定了她“关注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建议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更要敢于讲真话、实话”的信心!
这一点,也是她今年从小处着眼,呼吁“看病就医实名制”的原因。迟宝荣教授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就推出了看病实名制。所谓看病实名制,是指患者在挂号或就医时要向医院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此后的2003年5月26日,北京市卫生局即发出了关于医院看病实行实名制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为了更好地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效地抓住源头、控制传播,请各医院从即日起,在患者就诊挂号时,必须凭病人的有效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驾驶执照、单位介绍信)实行实名挂号,对所有就诊患者都须建立正规的门诊病案。负责挂号的人员必须在门诊首页上认真填写就诊者的身份证号和联系方式。医院的接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病案中的有关项目,诊疗之后由接诊医院按照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统一保存与管理。对于急诊、病情危重的患者,要按照首诊负责制的原则,先进行抢救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核实有效身份证明。”由此,过去那种随便写个名字(甚至故意使用假名)看病,用家人或朋友公费医疗开药、检查,书写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地址、需挂科室等不全或不够准确的患者,都在就医的后续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各类医技检查得重新做、疾病证明医生不能开、医保报销不能实现。6年后,卫生部下发《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自2009年10月起,三级医院须开展实名预约挂号。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卫生部先后在广州和成都举办了两期预约诊疗管理培训班,对各省(区、市)卫生厅局和部分大型医院的主管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在一些全国的会议或其他会议中适时安排了工作情况介绍和经验交流。在建立预约平台、预约方式、预约途径和预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名制预约尚处于“继续推广”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冒用医保用户涉嫌骗保法律不允许外,国家并没有强制要求实名看病,直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我们还可以经常通过报纸和电视看到类似‘就医不用真名引起大麻烦,实名制就医有待普及 ’的新闻,”迟宝荣教授说,“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呼吁看病实名制!”
基层卫生面临人才窘境
说起她的多项提案被表彰,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就谈到了迟宝荣教授在去年“两会”上的提案。
“去年‘两会’,我带来的是关于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提案。”关于这份提案,迟宝荣教授介绍说:建国6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明显改善。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仍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尚需加强,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亟待改善。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有县级医院6111所,乡镇卫生院3.85万所,村卫生室63.28万个。有县级卫生技术人员172.9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7.18万人。有乡镇卫生院人员113.1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41.89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44.09%。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每千人口乡村医生1.18人。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业务水平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只占0.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2%,大学专科学历占20.3%,中专学历占58.7%。乡村医生104.2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仅有15.92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3.99%,中专学历和中专水平占68.95%。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不断弱化,队伍结构失衡,专业知识落后,助理及初级职称多,中高级职称极少,专科及医技人才紧缺。100多万的乡村医生亦农亦医,其中一部分是过去的“赤脚医生”和“老春苗”。
“他们大部分年过半百、体弱多病,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一部分是子承父业的传统中医,还有部分是家住农村的、最近几年毕业于中等医学专科学校的医生。乡村医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是全科医学专业,担负着基础医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康复指导、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计划生育指导。而且,目前我们还没有针对乡村医师的职称考核评定标准,各省自定的考核标准仅限于本省使用。乡村医生工作量大、生活条件艰苦,缺少培训学习的机会,专业水平难以提高。”迟宝荣教授说。
卫生部回复:
多举措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
“人才兴医,人才强医,为了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适宜的卫生人才,建立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我建议制定基层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规范考核评定标准,从体制层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水平,提高他们对患病群众的救治能力。”迟宝荣教授介绍说,“这个提案交上去之后,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就收到了卫生部的回复。”
迟宝荣教授介绍说,关于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水平的问题,卫生部的回复是:村卫生室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承担着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为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面向乡村医生开展岗位培训。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89亿元,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向乡村医生免费开展了传染病、急诊急救、合理用药、中医中药、内儿科、公共卫生、妇产科基本知识技能等培训,累计培训人次达302.18万。通过培训,提高了乡村医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规范了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行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继续投入资金,面向乡村医生开展实用岗位技能培训。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通过培训学习,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二是支持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2004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2.4亿元实施了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规划,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三是规范培训工作。为规范乡村医生培训工作,2009年,卫生部印发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对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经费管理、监督考核等作了明确规定。四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2003年8月,国务院曾经颁布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由此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轨道。2011年7月国务院发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对乡村医生的多渠道补偿政策。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情况,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对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此外各地在推进新农保时,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各地政府可以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卫生部还在答复迟宝荣的提案时说,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福建、陕西等省(市)已经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乡村医生养老政策,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此外,为表彰乡村医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卫生部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评选表彰活动,共有1199名优秀乡村医生受到表彰,每人给予5000元人民币奖励。
1.1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教育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势头下,近年来也持续保持着高速率增长,特别是在中药产业,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原始创新与知识产权。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还不是一个医药强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医药工业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中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中药学(药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变化、转变战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布局、完善学位类型结构,积极开展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应对。外国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中药学(药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现代社会和市场对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几个发达国家为例,在美国,药学教育已呈职业化,设有医院药学硕士学位、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学位、Pharm.D.等多种专业学位[2]。2000年开始,美国所有的药学院校实行职业型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据统计,2006年在全境获得Pharm.D.学位的9,500余人中,仅有440余人获得研究型博士学位(Ph.D.)和理学硕士(M.S.)学位[3]。德国高等药学教育培养的也是职业性药学应用型人才,2004年,84.45%的德国药剂师在社会药房工作,其他工作于医院药房、制药企业等,少部分在科研单位工作[4]。英国和日本也越来越注重药学服务、药学监护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6]。由此可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中药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模式现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1.2国、内外药学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3]。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5]。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4]。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7],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8];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10]。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3.3构建指标体系,完善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