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活中常见的理财方式

生活中常见的理财方式

时间:2023-07-04 17:09: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生活中常见的理财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生活中常见的理财方式

第1篇

【关键词】 高中思政 专业术语 教学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4)03-077-02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要恰当运用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可见,寓基本概念和专业术语教学于社会生活主题中,在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笔者认为其理由有三:一是专业术语本身包涵有重要的基本概念,随着公民素养的提高,很多专业术语逐渐生活化,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经常提到的“名词”。二是有些术语是学生生活中常接触到的,但也有一些术语学生只是耳闻却不一定理解,鉴于专业术语一般都有固定解释,不能随意更改,又很抽象,因此必须结合社会生活主题和有效教学的情境设计进行阐述,并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以帮助全体学生有效理解。三是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能力考查成为各类测试的核心。但越是能力测试型的题目,越是要求学生依据学过的概念、原理、用恰当的思政学科专业术语准确地解读、辩证地分析、结合一些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范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揭示其本质属性和规律性。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经济生活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为例,就专业术语(储蓄存款、股票、债券、保险、流动性、流通性结算业务、利润、利息、股息等)教学中的一些基本原则作一探讨。

一、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思政专业术语的传统教学一般采用讲授法,先提出概念性的结论,再进行抽丝剥茧的层层剖析,讲清楚其含义,让学生找出关键词,作为中心讲解,然后要求学生记、背、默。

为了突破这种从知识教学出发,以知识的解析和推进作为教学框架的传统做法,笔者尝试构建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和认知水平出发,以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为核心的教学框架,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与方法,着眼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

例如,城市学生对储蓄机构较熟悉,或多或少办过一些储蓄业务,甚至还拥有银行的借记卡或信用卡。因此投资理财中的储蓄存款的教学,完全可由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完成,教师只需做好组织引导工作。笔者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到一家银行进行观察或体验业务,从电子屏上的各档次利率、各外汇牌价,到银行各种服务项目及收费的公示;从取号等待、存、取款的办理,到顾客手持的卡、存折、存单等结算凭证的调查。学生只需化5-10 min的体验就能初步了解商业银行、储蓄存款、利息、存款、贷款、结算等术语的内涵。课上仅化10 min归纳小结,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讨论基于书本而高于书本的现实中的问题,如存款的风险性分析、贷款的注意事项等。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传统注入式教学的简单生硬,体现了新课改体验式教学的高效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专业术语的教学过程,尊重学生主动探究、迁移、运用知识的权利。

二、辨析专业术语的本质区别,遵循概念的科学性

专业术语是规范用语,必须遵循其概念的科学性,不可随意改变,更不能张冠李戴。本课中的“保险”作为投资方式特指商业保险,而非社会保险;此外,学生常将利息、利润、股息等专业术语张冠李戴;对股票和债券这两种有价证券的实质区别不明确,还将“流动性”和“流通性”混为一谈。对此,笔者通过列表比较(见表1),让学生辨析专业术语的本质内涵,做到慎思之、明辨之。

概念迁移:某小企业老板王某有笔余钱,银行经理建议他购买一些短期理财产品,王某说:“我的工厂经营有起伏,得考虑这些资金能随时取出来。”王某投资理财产品时优先考虑的是( B )

①收益性 ②风险性 ③流动性 ④流通性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该题关键是对流动性与流通性的理解。教材中没有专门解释,只在两处提到:“活期存款流动性强,灵活方便……定期储蓄流动性较差”、“股票可以在证券市场上流通买卖”。对这类理论性很强的专业术语教师要讲清其概念,让学生形成科学认识: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否迅速转化为现金的能力。转化能力强,说明资产流动性好。当然,现金不需要转化,它的流动性最好。活期储蓄比定期储蓄的流动性要强点。部分常见资产流动性的大小:现金>活期储蓄>债券>股票>房产。流通性,是指资产能否在市场上交易转让,如活期储蓄存款流动性好,但不能像股票、债券一样在市场上流通。

三、联系专业术语的社会实际,突出学习的实践性

新课标把“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据此,专业术语的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让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增强感性经验,扩展专业知识技能,提升科学素养。

本课教材只是在理论层面向中学生介绍了几种投资理财方式,因此,在学习这些专业术语后,还要引导学生联系社会实际,如结合每学期交给学校的学费存单加强对存款储蓄的理解;结合美国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反思贷款的信用问题;结合人人都买的大病医疗保险和学生自愿购买的平安保险(研究保险合同)理解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的区别;结合听父母介绍或专家讲座体会投资理财的操作过程及理念;看相关漫画、图片探究中学生该不该买股票和为老年人提出投资理财方式的建议;为增强投资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做一个为100万元的闲置资金设计理财方式的模拟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进行理财演练、角色模拟、问题分析、增加投资理财和风险防范意识,使专业术语的教学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四、把握专业术语的丰富内涵,坚持解读的适度性

同样的专业术语,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解读。有老师自认为内容简单,于是就照本宣科了事;也有老师喜欢在课上拓展很多内容,或介绍更多的社会实际投资行为,或深度阐述自己对某个术语的理解,这种过度挖掘让学生云里雾里。笔者觉得,要做到恰到好处地解读,坚持解读的适度性。

1. 忠于课程标准。新课标是国家对思政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目标与内容、教学原则与评价等作出明确规定的纲领性教育文件,是课本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对于本课内容,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有:解析银行存贷行为,比较商业保险、债券、股票的异同,解释利润、利息、股息等回报方式,说明不同的投资行为。教学中对专业术语的解读,必须忠于课程标准,弄清其基本要求,并贯彻落实于教学活动中。

2. 基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社会性,任何课本的编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现实,很难及时反映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客观现实。因此,对知识的解读既要基于课本但又要高于课本。譬如,教材中关于商业银行的结算业务,在前面《信用工具和外汇》一课中已有涉及,只需前后联系一带而过,而把课时用在投资方式的比较、投资注意事项的讨论、现实生活中投资理财的热点和风险防范上,对教材中的基金等则强调其风险,不作详细介绍。

第2篇

一、高中生消费观念的变化

通过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入手分析当前高中生的消费观念,部分高中学生的消费能力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得到了大大增长。尤其是在我国近几年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而学生作为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消费能力不断增强,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式下,高中生的消费观念变化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普及,部分高中学生已经开始应用手机,而很多购物网站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消费内容[1];二是呈现出高标准的特点。在丰富的网络信息背景下,部分高中生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常常会利用一些信息来进行对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中生的消费标准;三是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当前高中生的消费方式主要是以网购与实体消费紧密结合,其虽然只是增加了网购形式,但实际上的消费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四是消费观念的转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部分高中生对当前的一些必需品消费观也逐渐开始改变,其认为这些消费品,需随着功能的增强而更换,然而其并未考虑到现有商品并未损坏且仍旧可以使用。高中生在对于一些必需品的消费观念有自身的理解,认为这种类型的消费品,需要随着创新以及功能变化而进行更换,从而让其还没有使用坏的商品也需要更换,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

二、高中生消费观念对学校周边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以上现象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高中生之所以能对学校的周边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其主要原因乃是当代高中生的消费观念在改变。当然,高中生所能产生的影响并非仅是负面,也有良性方面的影响。其中:

良性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社会经济模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导致学生的消费观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动,而学生消费观的改变必定会对周边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加之当代高中生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在提高,于是乎也同样带动了学校周边的餐饮业。此前,在我国经济尚未得到有效发展的时期,学生仅能追求自身的温饱,所以当前仅是温饱显然已无法满足当代学生需求,故当期物质得到满足后,便会转而追求精神方面的食量,于是乎,书店、网络等娱乐场所已得到了极大程度的发展。

不良影响:基于如今这种多样化的消费形式,使得网络购物已然极为普遍,这必将到学校周边的实体店产生一定冲击,加之当代学生在网上选购的商品品种种类繁多,且由于网络开店无需店铺租金,故在价格方面亦更有优势,则无疑是进一步加剧了周边商店的竞争劣势。此外,由于当代学生,其对商品需求的跟新换代速度较快,而实体店若需更新商品则需花费大量时间,如此态势势必无法满足当地学生日益增长的商品需求,进而可能导致饰品店、超市等店铺的货物挤压,并最终对学校周边的经济产生不良影响[2]。

三、正确的引导高中生的消费观念的措施

学生消费观念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应尽量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规范学校周边的环境。其中,在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的过程中,可采取下列几种措施:

一是强化学生的自我约束教育。大部分高中学生还不具备独立赚钱的能力,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应该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控制消费,逐步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避免学生相互之间进行攀比和盲目消费,促使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消费观念。

二是开设理财教育。通过开设理财教育,让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更多的理财知识,组织学生深入感受生活,以便能够真正感受到父母赚钱的艰辛,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周边经济适应学生消费变化的策略

以学校所处地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规范学校周围的环境。面对如今这种网络社会,学校周边的经济实体亦需积极借助网络的途径,并通过分析网络中各大商品的销售情况来实时了解学生的消费需求,如此方有利于促进学校周边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当代高中生对商品的需求,除了会关注商品是否具有流行性的同时,实用性亦是其考量的关键,故学校周边的消费经济结构,应始终以体现商品的实用性为主导,继而借助丰富的周边业务来增强经济构成的多样性,以此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需求。

第3篇

此文系山东大学(威海)教研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项目编号B201429。

摘要: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和发展趋势。

财政学由于自身学科特点,在开展通识教育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亟需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育效率,以适应通识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财政学 通识教育 案例教学法

一、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综观各校通识教育课程,可以看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具有全面素质人才的需要

开展通识教育是为了避免专业教育的缺陷,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拥有人文知识背景的人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大趋势,仅凭单一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另外,在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中,如果缺乏马克思哲学这一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人们对各种事物的认识将是片面的。因此,在高校开展通识教育,以为统领,以国学、艺术、经济、法律等学科为辅翼,全方位开展通识教育,是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之举。

2.使学生具有健全人格的需要

教育的本义就是要培养心智健全、身体健康、视野开阔、志存高远的人才。但在现实中,大学教育日益庸俗化,高等教育已成为一部分人攫取功利的手段与工具,而不是自我净化的途径。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时代,许多大学生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却缺乏必要的价值观、道德观,他们缺少比知识更为重要的东西。通识教育是贯穿所有学生整个教育过程的教育体系,是对学生的生活、身心全面发展提供必要支撑的知识体系、学习方法及具体技能。因此,通识教育可以克服高等教育的庸俗化、功利化,使高等教育回归其本来要义。

3.使学校具有自我特色的需要

目前,我国各高校办学特色日益趋同,“千校一面”现象十分严重。这使得各校相同专业大同小异,缺乏自我特色,不利于学生的选择,也不利于学校之间的合理竞争。开展通识教育,可将富有本校特色的课程设置在通识课程之中,也可将高校所在地域传统文化灵活穿插在通识课程里。这样可为打破“千校一面”的坚冰提供一条捷径。

二、《财政学》作为通识教育课程的优劣分析

从专业教育角度来看,财政学是高等院校财经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地位处于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属于专业基础课范畴。财政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政府经济行为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诸方面的影响,因而可称之为国家理财学或政府理财学。财政学的研究对象是国家财政分配关系和财政分配规律。通过财政学课程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国家预算、预算管理体制、财政平衡、财政政策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的专业训练,使学生提高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拓宽知识结构,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素质。

财政学作为一门经济类课程,其知识内容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理论体系完整、严谨的特点。它所涉及的内容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主题,因而也是每一位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社会知识。从此而论,财政学应该作为通识课程来向所有高校学生讲授。另外,财政学课程专业性很强,内容广泛,与经济学相关学科联系十分密切。要将财政学全部内容介绍完毕,需要大量学时。而通识课往往课时有限,在极为有限的学时里要将财政学讲好、讲精,就必须做到在通识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探索教学规律;突出重点,围绕专题,开展必要的实践教学,并将财政理论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操作能力。

三、《财政学》通识课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实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高校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由于通识教育对象的广泛性与课时的有限性,在财政学通识课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

1.案例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财政学通识课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教师讲学生记,考试考笔记。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听课时常常感到枯燥乏味,对一些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经常是一知半解,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财政学通识课学生基本上是非财经专业学生,经济学基础比较薄弱,传统教学方式更加弱化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教学通过讨论的方式,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财政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

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从居民的衣食住行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活动都和财政密切相关,财政学的案例大多数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中,能极大增加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单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而是更全面系统地了解财政学;不仅在课堂上学习财政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领会国家的政策。通过案例介绍、讨论及点评,学生们会从现实到理论,从家庭、企业到政府,从点到面全面理解和掌握财政学的有关内容。

3.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案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学生可以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思维和判断能力在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逐步得到提高,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4.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目前高校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独立性较强,但是缺乏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小组活动。通过组内的群体互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形成较为完善的方案。在讨论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意见,教师会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包容,心平气和地与他人合作,向他人学习。这对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掌握必要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无疑大有益处。

四、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通识课中的运用

1.选择案例

在案例教学法实践中,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现象,这些现象都由一定的财政规律所支配。财政学案例就应该选择这些财政现象进行编排。选择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案例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选取的案例要符合经济实践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确保案例所陈述的内容是经济实践中所发生的真实事件,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甚至是有争议的事件。精选出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最能揭示所学的财政理论的案例。精选案例,熟练掌握财政学的理论,并通晓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通过“路灯”和“公地的悲剧”等案例,可以引出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公共物品的市场提供和政府提供问题。第二,案例应具有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在通识教育中,案例难度不宜过大,否则学生难以在现有知识体系内展开分析,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第三,案例应有系统性。在财政学案例教学中运用的所有案例应该相互联系,由简单到复杂,针对所讲的财政理论,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并有序地选择和编排。

2.案例呈现

财政学案例的呈现既可以放到讲授知识之前,也可以放到讲授的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类知识时引入,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引入。例如,在讲授转税收支出之前,就可以介绍英美国家二战之后税收支出的案例,使学生由西方国家的相关实践活动逐步了解政府税收支出的作用;在讲授税收原则时,则应先讲解理论,后呈现案例,通过案例使学生强化对税收原则的理解。呈现的财政学案例,在内容上要求有比较完整的情景过程;在形式上大多以文字描述,也可辅以适当的表格和示意图等;在呈现方式上可以给每个学生印发文字材料,也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

3.小组讨论

案例的分析讨论是财政学案例教学重要环节。教师应于学期开始初期,根据班级学生人数,将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若干小组,并选出小组长,由其负责组织和协调。案例先以课下分组讨论呈现,小组成员既要积极参与讨论,又要承担相应的任务。小组讨论结果要形成文字分析材料或PPT,在课堂发言汇报。对于同一案例,由于知识基础和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别,不同学生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教师要组织好案例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去掉案例的非本质内容,揭示其本质特征以及案例与财政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案例中的主要内容与相应的财政理论联系起来,加深对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并在小组讨论形成文字意见或制作PPT过程中予以指导。

4.案例总结与归纳

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口头总结或书面总结来点评学生的讨论,一方面要对各组讨论情况予以评价,另一方面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归纳和延伸,阐明自己的明确观点,对该理论进行更加细致的阐述。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用传统的合乎逻辑的描述对一般知识作出抽象化概括,对案例教学起到“点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坤锦.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杨龙.公共经济学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3]何锡辉,赵修文.试论大学通识教育的凸显及其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 4 ] 刘艳平. 关于财政学教学过程优化创新的思考[ J ] . 时代金融,2013(12)

第4篇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有技术、会经营、懂服务的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规律和职业教育内在的本质要求,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逐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为此,笔者力图通过实践探索,努力构建适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

一、体验式计算机教学理论

“体”,意为亲身经历;“验”,意为考察验证。体验,就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活动认识并感受周围事物。我们可以从体验式教学的理论基础得出其涵义:在“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实际的或仿真的学习情境和机会,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活动,让学生亲历整个活动过程[2],充分彰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自主、自觉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发挥教师的引导和激励评价作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并建构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一种教学形式。

笔者分析了目前我校使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特点——我校采用的是马成荣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该教材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能力本位”、“行为导向”三大理念,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职业生涯多维关照,注重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的同步提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且趣味性较强;时间安排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及符合中职学生的年龄结构和认知特点——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长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长于动脑能力。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运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运用模式分析

笔者结合理论研究和课堂实践,摸索出一套适合中职计算机体验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模式分为五个阶段:“情境创设,情感体验”、“任务引领、探究体验”、“检测反馈,强化体验”、“拓展探究,升华体验”、“课外作业,延伸体验”。

1.情境创设,情感体验。

这个阶段主要针对教师备课。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相应的教学资源,联系现实,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和职业现场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情境的创设可以灵活多样,或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或借助多媒体再现音像情境,或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或通过设置仿真或真实的职场工作学习情境等[1]。

2.项目引领,实践体验。

教师事先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编制好学案,引导学生在提供的情境中,自主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多种形式分析、解决一个个遇到的实际问题,主动完成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建构。在学生自主体验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学习进展情况,与学生保持必要的信息交流,注意汇总整理出现的各种问题,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学习所得,解决或回答问题,以检验学习效果。

3.总结评价,强化体验。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组内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可引导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进行小组总结交流,引入组间竞争,实现信息的多向流动,互相借鉴学习经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验创先争优的进取精神。教师根据学生总结归纳的情况,可作适当补充点评激励。

4.拓展探究,升华体验。

根据学生学习领悟情况,教师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一些巩固性实践题,让学生运用自我建构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巩固所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可设置拓展思考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作更深入地思考学习,使知识和技能得到有效迁移,丰富学习体验。

5.课外作业,延伸体验。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既能使学生巩固已学知识,又能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精神及意识,进一步延伸学生在课堂上的知识体验。

三、体验式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具体应用

在此笔者以马成荣主编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学习领域四——EXCEL软件的使用,其中的项目三——《统计零用钱支出数据》为例。具体说明体验式教学模式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1.学生的基本情况。

(1)教授班级为中职一年级——机电班,该班共有学生40名,全部为男生,虽然男生普遍学习基础比较差,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但很多男生喜欢上网,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强。

(2)学生经过前面项目学习已经掌握简单表格的制作,能在表格中输入、编辑数据,能对表格进行一定的格式化操作,且能熟练地在文中插入图片。

2.教学目的。

通过本项目学习,使学生能利用EXCEL公式对数据进行快速计算;能灵活运用SUM函数、AVERAGE函数、MIN函数、MAX函数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掌握图表的制作方法,并学会图表格式的设置方法。同时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EXCEL相比WORD在数据统计处理上的强大优势,同时为后面进一步学习数据统计分析奠定了知识基础。

3.教学步骤。

根据本教材的编排特点,笔者以项目为单位编写教材,本项目共计4课时完成。同时根据理实一体化理念,本项目上课地点选择在机房。

上课前,笔者依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同学关系等平衡搭配,先把40名学生分成8个小组,并确定一个成绩较好并且活跃程度高的学生担任组长。

第一步:情境创设,情感体验。

通过视频欣赏、生活图片的展示,为学生创设一个直观的生活情境。在这个任务活动中,首先让学生共同欣赏冷漠的MV《月光族的泪》,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思考,看完后可以请个别学生谈谈对月光族的认识;然后展示一组来自学生身边跟消费有关的图片,观察图片,思考图片中是否有自己的影子,反思自身消费习惯。教师引导从月光族到理财到消费习惯,以此引入新课。MV的欣赏、生活图片的观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把学习知识、应用知识于现实生活中当做一种渴求的自觉行为。

第二步:任务引领,探究体验

本项目教学分三个任务完成,分别是:任务一:制作“零用钱使用情况统计表”,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二:师生共同分析比较表格与图表,体会使用图表的好处;任务三:根据任务需求,正确用图表加工信息,表达意图。三个任务的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步步递进。这时候,教师把课前准备的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小组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教师作适当的引导和点评,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思考后归纳并掌握新知识,为下一步应用新知识作铺垫。

第三步:总结评价,强化体验

这一阶段主要通过总结,理顺知识脉络,将实践上升为理论,具体上升为抽象,为后续的拓展教学打下基础,同时在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相互交流中表现自我。因此结合课堂所学,笔者在此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到目前为止学会了哪些知识?提升了哪方面的技能;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你还有哪些收获;团队合作时自己出了多少力?做了哪些工作?并在自我总结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填写课堂评价表(自评部分),对自己所学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第四步:拓展探究,升华体验

拓展探究主要衡量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同时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笔者设计任务为:房价的统计与分析,即利用本次课所学知识,对“南通”和“上海”两个城市2011年12月至2012年3月期间的房产价格作分析:(1)比较各城市这段时间内的房产价格走向;(2)比较两城市同期价格差异。所需的资料上网搜寻,将数据整理成表格。收集信息、整理并形成图表的过程,也是学生综合技能、综合素质的培养过程。然后结合课上所学知识,完成数据的整理、统计及分析,并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任务。

第五步:课外作业,延伸体验

通过上述步骤学生基本完成了本项目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笔者设计学习体验评价表,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方式,对学习态度、互助合作精神、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明白自己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清楚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体验评价的激励作用。

为进一步完善和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可选择性地布置一些课外作业,以延伸学生的知识体验。笔者设计了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零用钱的规划调查,并形成表格数据,巩固教学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设计任务二:阅读“个人理财基础知识”和“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及指导”两篇文章,在表格的下方写下心得体会,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这五步的循环过程,改变了“教师一言堂”的沉闷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充分应用,能着眼于学生的兴趣、情感,有效地吸引学生;能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能着眼于学生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能着眼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符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人格养成为主导,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服务,为各行各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的职业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上海信息技术学校.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2.

第5篇

【案例导读】

一位大学生的成长自述

送走了“黑色”的6月,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那份收获,于是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带着家人的殷切希望,开始了大学生活。

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要把学校条件想得太好,但是真正来到学校还是有些失望。第一感觉就是学校太小,15分钟就把校园转遍了,宿舍是8人间,非常拥挤,整层楼只能共用一个厕所,还有很多当时都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再想想其他学校有带卫生间、阳台的四人间宿舍,就觉得自己很倒霉,便开始抱怨,要在这里生活4年简直是种折磨。由于这种心理作祟,我看学校哪儿都不顺心,刚来的几天心情总是很低落。

尽管每天都在抱怨,但生活每天都在继续,生活状况没有因为我的不满而有所改变,变化的只是我的心情——越来越糟。

后来听了几次入学辅导,其中就谈到了要学会接受你不满却又无法改变的事物,那时我才明白抱怨是无济于事的。于是我开始试着接受,才发现学校虽小,但绿化很好,高大的树木、绿色的草坪、爬满墙壁的爬山虎,给学校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清晨五六点校园里回荡的琴声、歌声、读书声,让我感受到了周围同学的勤奋和努力;宿舍虽然拥挤,但只要整理好还是井然有序的,而且人多也很热闹,大家很快就熟络起来。

所以我这个秋天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对于那些你不满意却又无法改变的事物,与其去抱怨、抵抗,倒不如试着去接受。于是在这朝气蓬勃的校园里,又多了一张洋溢着欢乐的笑脸,一个活跃的身影。我不再失落,因为我融入了这个校园,我拥有了更多的朋友,我尝到了学会接受带来的快乐。

【心理知识讲坛】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那么,大学新生适应的过程即为实现个体与大学学习、生活环境之间平衡的过程。大学新生在寻找自身平衡的过程中,通常会面临许多任务,需要解决许多问题,除了案例中提到的适应大学中新的环境,大学新生的适应任务还包括许多内容:大学生活对大学生提出的独立自主的要求,需要其掌握相应的生活技能,包括时间管理、合理消费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需要大学生在参与中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面对这些挑战与机遇,个体的适应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消极适应,一种是积极适应。其中消极适应代表的是大学生与环境之间的消极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认同、顺应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压抑了自身的积极因素及自身的潜能,没有达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在这种形式的适应下,其结果是环境对大学生进行了消极的改造,而大学生却未发挥自己对环境的能动作用。例如:有些学生在高中阶段是佼佼者,但是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身边“高手如云”。在经历某些挫折之后(如未能当选班干部或进入学生会等),他们就悲观失望,心灰意冷,从而成为挫折的牺牲品。与消极适应相反,积极适应意味着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与环境的不适应行为,增强个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身得到发展。任何一个环境都是契机与挑战并存。积极的大学生能够通过调整自己最大化地利用周围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朝着大学培养的优秀人才的标准迈进。例如:在班委选举或申请加入学生会未果之后,积极的大学生会马上调整心态,把精力放到专业学习上来,在探究高深学问、发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大学生活的乐趣。不难发现,只有实现积极适应,才是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大学生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适应高校生活是大学新生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在大学生活中可能会反复出现的问题。大学新生中常见的不适应问题,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及社团活动三个方面。首先,一些大学新生难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方式。大学的“放养式”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中学时的“喂养式”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更大的空间与弹性,但这对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大学生需要开始面对从依赖走向独立的生活,没有了老师与家长的约束,生活就像脱缰的野马肆意乱窜,许多学生在感到自由的同时,也会有些许的恐慌。再次,大学中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虽然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好机会,但是一些学生面对眼花缭乱的社团活动不懂取舍,无选择地参加过多的社团活动,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得社团活动在大学生活中“喧宾夺主”。一般来说,要想成功解决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在大学中做到积极地适应,可以采用以下技巧。

第一,调控自我,实现自我与学校的优度拟合。进入大学后,新的校园环境、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同学、新的教师等都对大学新生提出了新的角色要求。面对这些新环境的要求,大学新生应有较强的主体意识,按照自身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新事物,不要盲目转变。同时也不能固守自封,适当地做出一些合理的改变,有利于让自己和谐地融入大学环境之中。

第二,确定目标,优化目标。戴尔·卡耐基曾经说过,如果想要快乐,就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使它支配自己的思想,释放自己的活动,并鼓舞自己。大学生新生要想在大学中获得成功的发展,首先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合乎实际的目标。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学校的现实情况制定一个目标层级,其中包括优先实现的目标、次级目标以及不太重要的目标等。根据目标的层级,优先选择对你最为重要的目标,投入精力和资源并坚持不懈去实现它。对于尚处于大学生活试探期的大学新生来说,目标缺失或模糊的问题十分常见。面对这种迷茫状态,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大学新生继续积极试探,尽快熟悉、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新生应多向老师及高年级的同学请教,他们的指导与建议常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三,积极行动,给自己一点成功体验。每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勇于开始的重要表现就是在目标的指引下积极行动。积极行动可以使同学们摆脱由于环境不适应而带来的不良情绪,积极地融入情境。例如:在刚刚进入大学时,要尽快熟悉校内环境和校外环境,在熟悉之后,可以为集体和他人做些事情,别人就会从行动中了解你,你也会逐渐与新的环境相融合。积极行动也容易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而成功体验往往是自信心的源泉,也是使自身与环境优度拟合的催化剂。只有积极行动,勇敢去实践和尝试,才能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拥有应变各种环境和社会变化的能力。

第四,学会自立,独立生活。生活的实质就在于独立。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是第一次离开家门,第一次独立生活。因此,自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学生独立生活的过程中,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如举办相关内容的讲座、知识竞赛等),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理财技巧,锻炼并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技能以及独立决断的能力。

万事开头难。只要大学新生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开好头,接下来就会顺利得多。生命的不同历程好似人生的一次次蜕变,每一次都会伴随着阵痛,但是蜕变之后的生命也会变得愈加灿烂。大学之旅是每一位学子生命中的一次难忘的蜕变之旅,开始的迷茫与不适在所难免,但是只要直面现实,积极应对,蜕变之后的生活将更加精彩。

【心理小测试】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小测验

本测验用于帮助大学新生进行心理适应能力的自我判别。此测验由20个题目组成,每个题目都有3个可供选择的答案(A.是;B.无法确定;C.不是)。请选择与自己情况相符的答案。

1.我最怕转学或转班级,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适应。

2.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很容易同别人接近。

3.在陌生人面前,我常无话可说,甚至感到尴尬。

4.我最喜欢学习新知识或新学科,它给我一种新鲜感,能调动我的积极性。

5.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第一天总睡不好,即便在家里,只要换张床,有时也会失眠。

6.不管生活条件有多大变化,我都很快习惯。

7.越是人多的地方,我越感到紧张。

8.我考试的成绩多半不会比平时练习差。

9.全班同学都看着我,心都快跳出来了。

10.对她(他)有看法,我仍能同她(他)交往。

11.我做事情总有些不自在。

12.我很少固执己见,常常乐于接受别人的观点。

13.同别人争论时,我常感到语塞,事后才想起该怎样反驳对方,可惜已经太迟了。

14.我对生活条件要求不高,即使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也能过得很愉快。

15.有时自己明明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可在课堂上背诵的时候,还是会出差错。

16.在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我虽然很紧张,但总能很快使自己镇定下来。

17.我不喜欢的东西,不管怎么学也学不会。

18.在嘈杂混乱的环境里,我仍然能集中精力学习,并且有效率。

19.我不喜欢陌生人来家里做客,每逢这种情况,我就有意回避。

20.我很喜欢参加社交活动,我觉得这是交朋友的好机会。

评分规则:

1.凡是奇数号的题,选“是”得-2分,选“无法确定”得0分,选“不是”得2分。

2.凡是偶数号的题,选“是”得2分,选“无法确定”得0分,选“不是”得-2分。

结果解释:

35~40分:心理适应能力很强,能很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与人交往轻松、大方,给人的印象极好,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29~34分:心理适应能力良好。

第6篇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中国部分城市房价过高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是普通老百姓买不起房子,中等收入群体也感觉很吃力。在高房价的挤压下,越来越多的家庭为了一套房子耗尽了一生的财富,甚至是几代人的积蓄,这已经成为了社会不可承受之重。

即使楼市的“拐点”预兆多次出现,房价并没有像老百姓所想象的那样跌下去。面对近乎疯狂的楼市,作为卖家的开发商心态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他们会想尽办法来得到最大利益;与此同时,作为买家的购房者,也会寻求不同的方式赢得与开发商的博弈。从某种意义上说,激烈的购房心理战无时无刻不在上演。如果做一个归纳,在购房者里面无非有以下3种类型:刚性需求型、盲目跟风型、投资投机型。

刚性需求型:“刚需,不买不行!”

刚性需求,指商品供求关系中受价格影响较小的需求,可理解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商品和必需品。

20世纪80年代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当下正在逐渐步入结婚年龄,买婚房是“80后”的刚性需求。有媒体的调查问卷显示,因为结婚而准备买房(或已买房)的“80后”占到了所有“80后”买房者的66.8%。在全国各大城市,对住房有刚性需求的“80后”一代,作为首次置业者,不仅是楼市的一支生力军,也是一股中坚力量。

“80后”的徐晖同女友经过4年的爱情“马拉松”,在今年8月份领取结婚证的同时,为了今后能有一个稳定的生活氛围,小两口正在北京寻觅符合自己的居所。

他们一起看了很多套房子,可不是因为价格太高。就是因为户型不中意,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子。在徐晖看来,既然结婚,肯定要用新房迎接新人,不然,就会委屈了新娘。他说:“我是‘刚需’,不买不行!现在不管房价是涨还是跌,只要看到合适的房子,就准备立即付款,进行装修,即使当上房奴也在所不辞。”

如果说徐晖是为了结婚而必须买房,那么李周就是为了改善住房而不得不换一套大一点的房子。

2002年,李周拥有了自己位于北京西四环四季青桥附近的第一套房子,60多平方米的一室一厅。2008年年底,在做了父亲后,李周的父母从山东老家过来照顾小孩儿,结果房子就住不下了。为此,他不得不考虑换一套更大一点的房子。

“虽然我觉得房价年内可能会降一点,也想再等一等,但为了缓解更为迫切的住房紧张问题,不得不提前购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周说。尽管房价已经比2002年的价格涨了至少3倍,为了家人居住处的需要,李周还是把原来的房子卖了,换了一套接近13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

跟风追涨型:

“谁敢说房价不会疯涨下去呢?”

买涨不买跌,这是大部分人的购房心理,开发商深谙其中的道理。他们销售的楼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提一次价,以迎合购房人的想法。这导致了部分消费者的恐慌性购买。

在农业部当公务员的张伟原来并不急着买房的,一来是因为攒不起首付,二来觉得房价太高了,还想再看看能不能降下来一些,但是2008年年底短暂的低迷之后,房价就又开始疯涨,张伟的心里开始慌了。

张伟说:“2009年2月房山一个楼盘开盘时的价格只有6000多元,可是现在,同样的一套两居室就要1.4397_元一平方米。租房也能过,但是谁敢说房价不会疯涨下去呢?毕竟迟早要买,安居才能乐业嘛!可是现在的形势让我实在没有信心再撑下去了,总不能看着父母几十年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都变成纸吧?”

业内人士指出,开发商的提价行为很快就产生了“跟风”效应,进而演变为大范围的“跟风涨价”。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季度以来政府的信贷政策较为宽松,大额的信贷支持,大大地缓解了资金压力,开发商不再急于销售产品缓解资金困境,所以他们才敢于提价销售。

因“跟风效应”而变得恐慌的人不在少数。从事服装外贸工作的李一梅一直没有买房,虽然每年的营业额能达到50万,但李一梅一家3口一直过着租房的生活。眼看着房价越来越高,孩子的年龄也在增大,李一梅和丈夫也开始变得有点着急了。“本来想过一两年再买房。但是现在楼市越来越疯狂了,给了我不少心理压力。我担心要是一直这样涨价下去以后就更买不起房子了。随着城市规划越来越完善和外来人口的增多,后期楼市肯定不会跌,即使跌也不会跌得很多。”李一梅说。

前不久,李一梅看中了北京三环新城小区的一套90多平方米的精装修二手房。“交通方便等因素很打动我,本来打算第二天去付款的,没想到一夜之间就被别人抢走了。”

看到很多楼盘开盘即售罄,而且身边很多人都蠢蠢欲动,李一梅一家也加快了入市的步伐。她说,对于在北京拼搏的“北漂”一族来说,没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似乎少了份归属感,特别对以后孩子的生活影响可能更大。

投资投机型:“买房好,稳赚!”

对于那些拥有富余资金的人而言,买房还可以作为一种投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稀缺资源,房地产始终会升值。中国在世界上人口最多,土地是最稀缺的资源,只是不同地方的土地增值有快有慢,不同区域的房产价值也会变化;第二是通货膨胀因素,房地产有保值增值的功能。从长远来看,投资房地产是没有风险的,特别是现在一一显然不是经济波动的波峰,更是投资的好时机。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通胀的预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最能被接受的理财方式便是买房,这一观点被80%的业内人士所认同。华润置地副总经理朱华越说:

“买房对于普通老百姓是最简单的投资方式。”北京易居研究院院长牟增彬也认为:

“不动产是稳健型投资者最好的投资选择。”

2008年年底,正当人们观望房价是不是还要继续回落的时候,李勃开始将所有时间放在了看房上,瞅准抄底时机的他,以150万元的总价买下北京南三环恋日家园一处140多平方米的房子。2009年上半年,房价不断上涨,李勃买的这套房已经上涨至200万元。看见自己的房子半年多涨了50万,李勃觉得自己应该“见好就收”,于是近日她通过房产中介找到买家,以较高的价格出手,一把净赚了近50万元。

仅用了半年多时间,收益率接近30%。李勃说:

“房子不是随便买就能赚钱,一定要买好地段的房子,这样升值才快。但总体来说,买房比炒股要更加实惠,风险要小得多。”

局部“过热”,购房者买房难

2009年8月20日中午。高剑一脸疲惫地走出链家地产北京四惠店,本来满心欢喜来签购房合同,房主却临时变卦,要求每平方米从14000元涨到16000元,高剑的买房计划只得再次推迟。

不到半年时间,高剑关注的楼盘“价格越来越高,房子越来越少”。最早看的东四环外某楼

盘,3月份开盘每平方米均价为1.35万元,4月份涨至1.45万元,到5月份突然涨到1.6万元。销售人员前两天告诉他:

“还剩最后两套房,只接受全款,不收定金。下一期的开盘日至少推迟半个月。”不仅价格涨,房源也紧缺。最近,身为置业顾问的万芳经常同时带四五拨客户看一套房,“房主一见这么多人买,干脆不卖了,等着再

北京房地产交易管理网数据显示:上半年除去保障性住房,北京共成交期房58516套,同比增加105%。住宅成交均价由2009年1月份的每平方米1 0438万元,涨至6月份的1.3302万元,涨幅达27%。

随着楼市回暖,北京、上海、杭州等东部城市房价率先重拾涨势。据国家发改委数据,6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同比上涨0.2%,环比上涨0.8%。二手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上涨2.2%,涨幅比5月份扩大1.3个百分点。房价上涨的势头正从个别项目、少数城市向更广范围、更多城市蔓延。房源少、涨价快,对高剑这样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买房再次变得困难起来。

切勿“追涨”,楼市秩序亟待整治

“区域内的楼盘都在涨,附近新拍的土地都是天价,我们涨价很正常。”一位楼盘项目经理告诉记者,“尽管多次涨价,排号的人依然有增无减,托关系买房的现象也在增加。房子确实很好卖,我们涨价并不盲目,心里有底。”

“量价飙升”的火爆局面,刺激了房企的拿地热情,6月份以来,土地成交市场一改北京一枝独秀的局面,北京、武汉、广州、上海和杭州等全国多个城市相继上演土地大战。国内一线城市的地价不断刷新,一批天价地王涌现。

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认为,投资型需求卷土重来,高价抢地、抢房的现象越来越多,使普通购房者的心理预期发生变化,消费需求跟风而上。这样,多种需求被迅速集中释放,推动了房价上涨。

尽管有大量自住型和投资型的坚实需求支撑,但当抢房、抢地、涨价、捂盘等楼市过热的迹象再次出现时,人们对市场泡沫的担忧开始加剧。

“拉动内需不能只靠一个产业的发展,房价太高会抑制居民在其他方面的消费,对经济复苏是不利的。”尹伯成说,“目前至少在一些城市、一些区域已出现明显泡沫,风险正在积累,应当警惕。”

2009年9月份的第一周,京沪两地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其中北京住宅签约量比上月同期下跌20%,入市楼盘均价更是比8月份同期下降30%,随着9月京沪两地楼盘的大幅增加,楼盘重现打折风、交易量下降等楼市“拐点”信号已经隐约出现。专家预料,国庆节后,楼市或将迎来新一轮价格调整,2008年年底“量价齐跌”的行情可能重演。

“如果买,很可能买了就跌。现在不买,这波涨价不知道涨到什么程度,越来越买不起。”伤透脑筋的高剑已经几天没睡好觉了,笑称自己得了“买房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