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典建筑工程

古典建筑工程

时间:2023-07-04 17:10: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古典建筑工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古典建筑工程

第1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建筑;斗栱;古今传承

1斗拱

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独特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而斗栱作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种具有代表性存在的建筑构件,它不仅仅承载了房屋上部结构重量,同时也成为了一种装饰艺术,中国古典建筑的辉煌与发展,也由此可见一斑。

1.1斗栱的概况

斗栱又可以称为“辅作”“斗料”,是中华民族古典建筑有的一种结构,它是由“斗”“栱”“昂”这三个部分相互穿搭,层叠从而组合在一起的,用于支撑屋顶的荷载力。从其结构上我们可以发现,在柱头和枋之间探出形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栱,当然每条拱因其形状和用处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10.令拱14.瓜子拱13.慢拱15.泥道拱),而这类拱统称为“开上口”;图上19.为华拱,该拱底面开口,则称为“开下口”;而有些栱上下都开口,则称他们为“上下开口”。在栱与栱之间夹垫着的方形木块,我们称之为“斗”,如图上所示(8.散斗9.齐心斗12.交互斗)。斗栱与屋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承载了外部房屋上部的荷载力从而担当了结构中里的转化器的作用,并且它还起到了美化装饰的效果从而成为一个名族艺术品,独具欣赏的价值。

1.2斗栱的取材及运用

自史料记载以来,中国大部分地区多产木材,所以中国古典建筑之原料以木材为主,砖石为辅。而斗栱更加能够反映出这样一特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结构,基本上是以木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要说到木构斗拱最古实的代表,那便是佛光寺大殿了,即便在木构斗拱占领主流的情况下,我们也不难发现石斗拱那为数不多的身影。石斗拱常见于崖墓、石阙、石室以及牌坊之中,如汉代的朱鲔石室中便残存了一朵石斗拱。中国较之以砖石为主的西方建筑,中国的木材建筑的确不够经久耐用,即便这样中国古人却仍满足于木材作为主要建材并且延用长达数千年之久,尤其是斗拱的选材运用更是凸显了这一特色,我认为这是有一定其历史缘由的,下面让我们大致来总结下这些因素:民族传统思想文化。《易经》中曾记载到,世间万物的生长自有其定律,即萌芽、生长、变化、消失殆尽,就如佛教的生死循环同理。所以中国自古便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去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此处不包括陵墓、牌坊等特殊用途建筑),他们从很早便认识到变化的永恒,而人类则应当遵循大自然的“新陈代谢”“生死循环”之理,所以他们并没有像埃及等国家一样追求永久不灭的工程,即便是遇到火灾,古人们也不会认为是建筑用材的问题,而认为是异象、天谴之类的因素。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古人们唯独对坟墓等相关建筑的修建有着不同的看法。梁思成先生曾写过“唯坟墓工程。则自古以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劵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并未因砖劵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1]由此可见中国古人对生与死的不同期望和看法,并且这些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在了中国古典建筑工程上,融入到中国华夏民族的灵魂之中。中国古典建筑的构造方式。中国古典建筑的营造结构方式是榫卯结构,而斗栱便是这种结构的经典代表。这种构件连接方式,取材以木唯优,由柱、梁、檩等主要构件相互搭建而成,并且在各个构件之间,以榫卯的方式相互连接,使之相切合。像中国这种传统的木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超越当代建筑的特殊柔性结构体,它不仅仅可以承受较大的荷载力,而且能够承担一定程度的建材变形,即便在地震情况下产生的荷载力,也可以通过其本身的变形而抵消一部分地震带来的影响。中国是资源大国。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尤其是木材,不管是从哪个方面都深得中国古代匠人的青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条件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匠人自古以来便缺乏对石材在建筑领域上的了解运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古人没有对石材的运用进行尝试。据史料记载,人们曾尝试过,以石材代替木材,但是无奈于,榫卯结构思想的根深蒂固,匠人们没有很好的发掘石材的优势,不知道该如何衔接石材,使其成为一处住所,而一味的以榫卯结构连接的方式,将石材相互连接,这样无疑是失败的,因为从石材本身的特性上看,它极度缺乏张力和曲力,而其弹性度也差,所以用与木材截然相反的材料去完成木材能达到的效果,这样必然会导致石材的崩坏,运用的失败。而至于后来的人们为什么没有继续研究石材的用法,我想也许是因为,在中国并不缺乏木材这一原料,所以人们也就没有继续探究石材的运用了。

2斗拱的历史变迁

梁思成先生曾说过“中国建筑之原始,究起自何时起,殆将永远笼罩于史前之玄秘之中。”[2]中国古典建筑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与唐朝,精华于宋代,极致于明清。不过就史料上看,早在殷商以前便有宫室,穴居的记载,更有“一年成聚,两年成邑,三年成都”[3]之说。在中央研究院发掘若干遗址后发现,在殷商时期有多出土筑的殿基,并有大石卵柱,排列井然有序,出来殿基外还有门屋,水沟等遗址。

2.1汉、唐时期

汉代是斗拱形成的初步阶段,常见于墓穴,石室及石阙。如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博物馆内展示的关于该墓室内的遗址,在该墓室中多处可见斗拱的身影,这些斗栱结构简单明了,没有复杂的交接和装饰,栱的形态也简单,主要有两种形态“或简单向上弯起,为园和之曲线,或为斜杀之直线以相连”“或弯作量相对顶之S字形,亦见于石阙所刻斗栱”斗拱的形态主要有上述“单弯”和“曲弯”两种。[4]汉代的斗栱为后世斗栱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虽然其造型简单,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汉代的建筑发展是中国古典建筑历史上不可忽略的伟大开端。唐时期的建筑物可谓是宏伟而华丽,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能保存至今,年代可以考察到的也只有山西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唐代在私宅建筑上便有明确的规定,对每个级别有不同的要求,王公贵胄住的地方不能用复杂的栱和藻井,三品、五品……官员住宅标准逐级降低。

2.2明清

随着时间的推移,斗栱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斗栱作为力的转化器的作用愈来愈少,但是其做工却愈发的精致、细腻,逐步成为一件艺术装饰品和体现等级地位的标志。浙江省杭州市场口镇东桎关的名医堂,是著名骨科老中医张绍富的旧宅,也是至今保持较为完整的清朝名医会馆,它建于公元1875年(清光绪年间),又名“十房头”,正房面阔五间,砖木混合结构,并且该医馆于2010年被列为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走进名医馆我们便能清楚地看到那来自古老朝代的建筑风格。走入院中抬头便能看见那精致的外檐斗栱。该处斗栱尺寸较唐宋而言,则更为小巧细致,我们尤其可以感受到其局部构件的雕刻,甚为精致细腻,匠人们在雕刻中寻求突破斗栱原有规格的同时,并没有忽略其斗栱本身的形态和结构,因为在清朝斗栱也是该房主地位和等级的象征。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该建筑的雕刻主要集中在“耍头”“昂”“驼峰”“交互斗”等局部构件上。在“昂”处,匠人们经常会雕刻成卷云,象鼻之类;在“耍头”上一般雕刻以“三福云”“麻叶头”“鳌鱼”之类,而“平盘斗做雕刻”“栌斗作雕刻”更是常见雕刻手法,尤其是在平盘斗上做雕刻更为普遍,因为其有斗栱,却无栱昂,所以在雕刻上也没有什么禁忌,同时其雕刻题材更也是形态万千,精致美丽的。

2.3明清以后

清朝末期以来,中国受列强压迫,民族气息萧条,一些先进的国人逐渐开始抵制本国的文化及制度,万事都尊奉西方的为准绳,而这种思想和社会风气渗透在方方面面达到了一种极致。所以这个期间,中国古典建筑并没有得到好的发展,直到现代,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技术的革新,人们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认识。

3古今的传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场复古风正在缓缓的刮来,人们开始向往古代的灿烂文化,同时新中式古典建筑,也渐渐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可是在现代化如此飞速的进程下,人们是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去发展古代传统建筑呢?这是一个我们值得深思的话题。

3.1现代仿古建筑

自古以来,我国的古典建筑的构造方式便是在柱子上面安装斗栱,斗栱在承接上面的屋顶,用于保证房屋的稳固,而斗栱在其中则承担了重要的构件作用,所以在历史文物修建上,斗拱也是其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临潼的华清池,此项建筑工程是为了保护遗址而建立的,为了建筑物的稳固达到抗震减压的功用,设计者决定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屋架、斗拱,和柱子。在古时候人们解决木头与木头之间的链接问题是采用榫卯结构的穿搭方式的,但如今,材料的改变,连接方式也要随之改变。为了解决屋架和柱子之间链接和支撑作用,设计师们决定采用现代的工艺,他们将耍头直接镶嵌在钢屋架上,在柱头上则安装入一根钢桩,在钢桩中再安装一个底托于柱头,整个钢桩则嵌入柱身(此钢桩用于固定斗拱),而对于斗拱,设计师们并没有像古代营造发那样搭建,而是采用薄璧空腹的形式,在工厂一次性压制成型为斗拱样式,最后再把斗拱和桩定位,焊接,浇灌。上文中提及,自明清以来,斗栱不再仅仅只是力的承载着和转化者的作用了,逐步的成为一种装饰作用,所以明清的斗栱更适合以钢材为原料。碍于木材本身的易燃易腐蚀的缺陷,钢材、混凝土等新型建材的出现,无疑给传统建筑设计乃至施工带来了新的手段和方式,但是不得不说的是这种新型的制造方法,对中国传统的制造工艺也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说道钢斗拱的运用,我们不得不说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建造。上海世博会中国馆融合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元素,尤其是其顶冠的斗拱造型和那鲜艳的红色,更是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同时,使前来参观的游客一看便能知道这就是中国馆。设计师大胆创新,采用了“一斗”的斗拱结构和钢结构混凝土的材质,将传统的自然曲线改变为具有时代特色的力度没和结构美的硬朗直线,并把他们层层相叠,并且从下至上层层按比例放大,层层伸出,独居美感。而其檐口的荷载力便可以随着斗拱的转化能力,均匀的传达到柱子上,从而达到了减震、抗压的效果(自古以来,斗拱便是以这一目为出发点的形成和发展的)并且,其檐口的逐渐加大,形成倒金字塔的形状,使整个建筑在富有规律简洁的美感的同时又不失磅礴的气势。

4结束语

斗栱的特性完美的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他们层层相叠,排列有序,看似松散,实质上却异常坚固耐用,它有着巨大的力量将每个构件紧紧结合在一起,这不正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最好的诠释嘛。现存至今,历经磨砺的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他像一位风骨犹存的老者一直伫立在那里,为来者讲述着他的故事。中国建筑发展至今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作为祖国的未来该如何传承历史的辉煌,如何使中国建筑继续延续他过去的辉煌。但是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确只有融入了中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中国建筑才能走向世界的舞台。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12.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23.

[3]司马迁,史记全本[M],2011年10月第一版,第4页。

[4]梁思成.中国建筑史[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5(1):55.

第2篇

关键词:同质性 演变进程 空间透视法 技术化倾向 跨界设计

一、中国传统绘画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一)二者历史演变进程中的关系

中国绘画史前时代以陶器表面的彩绘为主,其特点为线条僵硬,多以宽带、斜线和几何图形为主,题材多为鸟兽虫鱼。此时的建筑已从穴居转变为半穴居和简易棚架。棚架的建构以捆扎式棚架为主,这种结构方式在陶绘上有所体现。

史前绘画是建筑营造的的视觉依据,由于建筑的技术属性,绘画的工程属性,使绘图成为建筑工程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使用的工具。史前时代出土的陶片经常图示了以斜线为主的几何形的建筑形态。

秦汉绘画以壁画、帛画、岩画为主,绘画题材从动植物变为人物,多描绘人的前世今生,神仙也是其惯用题材。绘画依旧没有从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此时的绘画线条层次有所增加,相比史前极度简易的直线条有了曲线粗细线的应用。秦汉建筑以高台建筑最为繁盛,其高度为更加接近天空,其美学以高远大气的审美为风尚。此时绘画与建筑都是贵族阶级追求来生美好生活地寄情之物。

两晋出现职业画家,东晋顾恺之以其《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名垂青史,此时绘画以宫廷人物、神仙为题材,绘画笔法有所丰富。此时的建筑也如绘画一般处在一个转型的前期。两者的发展在此之前一直保持着同步。  

隋唐时期,中国绘画进入成熟期,尤其是人物画方面。涌现出以阎立本、吴道子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画家。此时山水画自立门户。唐代的青绿山水是以大李(李思训)小李(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早期山水艺术。这是山水艺术的发展初期,此时的山水艺术,景致写实,未形成定式,山水设色花青,古朴典雅,对早期和绘亦有深刻影响。此时同样也是中国建筑的成熟期。斗拱形制发展成熟,屋顶样式也基本定型。此时绘画与建筑同时进入成熟期。虽然同样保持这进步,但是绘画此时已经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而建筑却被认定为是技术范畴的学科。由百工之人从事。唐代官式建筑的营造统一由工部匠作大监负责,此官职的设立使建筑不得不沦为一门被视作雕虫小技的技术学科。

宋元是山水艺术的成熟期,这也是奠定在荆浩关仝等五代大家的贡献基础上,山水艺术开始师法造化,有了成熟的形制。此时的建筑从唐代的雄浑舒展开始变得严谨精致。

明清两代山水画发展到烂熟阶段,在此期间山水艺术的创新更加多的是在技法和画意之中,此时的建筑也处于烂熟阶段,建筑的创新体现在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和建筑规范的颁布上。由于清代《工程做法》这部官方规范出台。建筑的变化与创新基本上不复存在。从此建筑成为一门艺术再无可能,绘画和建筑从同质性的学科变成了一个艺术,一个技术层面的不同事物。

(二)传统建筑与绘画的美学同质性

中国建筑第一座合院式布局是西周时期的西岐凤雏村四合院,这是中国万世一系的标准布局模式。这种布局模式通过屋宇得围合使布局形成一个个院落空间,中国传统建筑是横向扩展的,它形成了平而深远的视觉感受,这种平远的审美是先秦高远审美与建筑向地面平铺相结合的产物。平远的美学思想后来被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总结为绘画中三远法:平远,深远,高远。这是建筑营造思想和绘画思想的完美交集,深深地影响了传统建筑的营造,由于拥有平远这一共同的的美学价值,中国建筑,中国山水艺术具有了美学同质性。

(三)建筑空间与绘画空间的透视法

绘画对建筑的影响自古以来就从未间断,由于绘图是工程项目的基础,这使得绘画深刻影响着建筑营造。中国建筑的平远式布局与人文山水中山峦的布局基本相似,在山峦与山峦之间留白,山峦与山峦之间形成合院式布局。这种布局的方式通过散点透视的方法来回避近大远小的视觉经验,它给人一种远近皆高远,远近皆深远,远近皆平远的视觉感受(见图1,图2)。这在远眺山麓村庄时会有特别的感觉,诗意的家园,诗意的徙居。这是笔者跨界想要达到的通感境界。

二、中西传统绘画与传统建筑的关系

(一)中西绘画的时空观

西方绘画与中国绘画最大的不同是在透视法的应用上。

西方古典绘画皆是写实派,画面拥有视觉中心,画面空间是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它强调了一个场景在一个时间点在一个固定视角下的空间关系。这与中国绘画那种具有流动性,强调在相同的时间点场景的线性移动是两种不同的时空观。西方绘画若是凝固的乐章,那么中国绘画则是流动的音符。

(二)西方建筑的空间特点

西方古典绘画具有强烈的透视属性,画面通过近大远小来布置对象,通过前景,中景,背景来区分主次。这突出了其严谨的逻辑思维方式。

在西方的古典建筑中,建筑空间相对封闭,建筑空间之间的连接多以串联方式为主。这种空间具有强烈的透视感,给人以深远神圣的感觉。在建筑设计方面。由于透视理论的逻辑严密性,西方建筑的设计通过体积法来设计建筑的体量与造型。建筑设计也从建筑本身的形体艺术视觉艺术进行发展,这种方式使之形成了对体块形态变化,造型样式为追求的设计传统。这些理念的由来最初都是来自西方绘画的理论与技法。

(三)西方传统建筑与绘画的同质性

西方古典绘画与西方传统建筑也是具有同质性的不同门类,它们的同质性相比中国绘画和建筑更加明显。在西方,绘画与建筑皆被视为艺术门类,它们之间的创作与互动是十分频繁地,在欧洲历史长河中众多优秀的画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建筑师,在文艺复兴时期尤为突出。比如著名的画家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帕拉第奥等等。除此之外,古典绘画同古典建筑还有着相似的造型艺术、光影艺术、构图艺术、透视方法。它们从古典时期一直到现代艺术的兴起都一直相互影响。例如荷兰风格派画家蒙德里安1921创作了一幅《红 、蓝、 黄的构图》影响了建筑师里德韦尔的 的建筑作品。他从这幅画中得到启发,创作著名施罗德住宅。

(四)中国传统建筑与绘画的技术化倾向

古代中国建筑未能与绘画并列成为艺术的门类,由于建筑工程的主持一般由官方指定人选主持,没有招标投标的行为。施工者多为城市工匠,其一直被视为匠作之事,且工匠的职业也是世袭延续。木作技术也由他们世代相传。形成了家族式的技术流派,最有名的就是清代雷发达开创的 “样式雷”雷氏家族。见右上图由于对建筑理解不同,中国建筑在成熟之后走上了一条古典模数制的技术化的道路,使它成为古代社会最具有现代意义的建筑形制。但是这使它与绘画的关系逐渐被削弱。它们之间从具有共同性的学科,变成了地位悬殊的不同事物。中国山水艺术在宋元时期也逐渐形成定式,在固定的格式和技法下,向着意境去靠拢,这同样走上了一条隐性的技术道路,这种变化,也许是受建筑的影响。或也和中国独有的人文环境有关。

三、当代中国画的探索与建筑实践探索

(一)当代中国画的探索

当代中国画创作异常艰辛。由于古人将中国画艺术的范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当代中国画画家很难在原有道路上进行超越和创新,这使得当代中国画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林风眠、刘海粟、石鲁、朱屺瞻等他们是把中国画引入现代画大门的艺术家,他们没有与前人彻底断绝关系,而是以艺术家的敏锐和洞察力来联系传统与未来的世界,这些实践是令人敬佩的。

(二)当代建筑实践

在当代建筑实践与探索中,王澍等人依然没有放弃那个技术化倾向的传统建筑体系,他们的设计根植于本土,他们以艺术家的敏感挖掘前人的实践,解构传统,将之重组,形成具有未来意义的新事物。

(三)当代中国建筑与绘画的跨界创新

当代中国画与中国建筑实践在思想上再度形成了共识性,在当代中国建筑恢复艺术格位之时,探索建筑设计与绘画的联手将是一个重要的趋势。两者有着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历史渊源。王澍的宁波博物馆、滕头案例馆外墙肌理的泼墨属性和皴法的美学的表达,都具有深深的跨界意味。

作者简介:

马艺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第3篇

[关键词]室内环境;创意空间;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空间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现代空间有了越来越丰富的含义。目前,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重视空间的概念,尤其是在建筑室内设计方面,对于空间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大的突破。

1建筑室内空间设计现状

大多数设计者对于空间的设计仅限于从视觉效果方面加大,对于创新方面的设计很少。以古典建筑为例,一般来说,古典建筑占地面积较小,在设计时,通常是以加大视觉空间效果为设计主线,给人视觉上开敞的感觉。此外,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也带来建筑工程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设计多样性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但是目前的建筑设计中设计模仿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因此,加强设计创新是大势所趋,将新型技术和材料融入到设计中,在设计中寻求新的突破是当务之急,在此基础上,将建筑设计和建筑本身的特点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加强建筑本身的空间感,也可以为建筑业带来新机遇。

2室内空间环境的创意设计

2.1封闭空间和开敞空间

在建筑空间设计中,对封闭空间和开敞空间的设计要求很高,由于其具有很大的隔离性和空间围护性,通常设计效果会有视觉上的阻隔和停顿的感觉,而且在听觉上的感觉也会相对减弱。通常封闭空间具有较高的隐私度和安全性,而且区域感较强,但是由于其封闭性,和周围环境的融合感和渗透性都不好。相对于封闭空间,开敞空间的空间连续性很好,但也是由开敞空间的围合程度来决定的,现阶段对于建筑室内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开敞式设计是比较流行的做法。

2.2创意仿生家居

仿生的形态来自于大自然,设计师们非常喜爱从自然界中追求灵感,将自然的形态赋予时尚的气息,为室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体现浓烈的生命气息。例如一个具有现代感的楼梯,要以自然界中的藤蔓植物为原型,进行仿生。首先我们考虑到藤蔓植物给人带来的感觉是缠绕、连续、生命、希望、承托……那么对其进行仿生可以简化其繁琐的枝叶,替代为简约的曲线几何线条,不仅满足其功能性的要求,也是室内的一个亮点,使室内充满自然的魅力。

2.3空间组合形式的创新

室内设计应打破常规空间环境的设计,注重在空间组合形式上的创新。以巴黎卢浮宫为例,设计师在扩建中央大厅的时候,采用金字塔型透明顶盖,将整座卢浮宫的室内空间形式展现出一种突破性的变化,由于有了透明顶盖的加入,显得整座卢浮宫处处连成一体,与一般的建筑空间给人的感觉迥然不同。又如巴黎拉德方斯大拱门是一个透空立方体,立方体的中间插入新型金属构架、观光电梯和塑料蓬盖。整体上看,拉德方斯大拱门的内部空间有着极为独特的划分,将室内空间设计的创意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3室内空间设计未来发展趋势

3.1民族化

就现代设计来说,将民族的内涵与建筑设计有效的结合,逐步发展成为新的设计风格,是民族发展的良好契机,也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北欧国家的建筑设计举例,由于这些地区所处的纬度较高,光照时间短,人们对于室内的明亮程度要求就会很高。所以,这些地区的建筑设计风格都是偏向明亮、简洁的设计,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北欧风格”。所以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室内空间设计发展的趋势。

3.2高技术与高情感的体现

高技术是将“技术美”作为设计表现的一种手段。高情感是指伴随着高技术出现的为适应新技术而作出的一种相应的平衡反应。在当代的设计中,合理安排对空间的结构布置,采用灵活的分隔方式使空间更加丰富,利用美观的吊顶将梁、柱等隐藏于吊顶之内,并且在室内外环境上使其更好地融合,使高科技含量的设计真正做到关怀人、服务人。

3.3极少主义倾向

简约不等于简单,极少主义的室内空间设计要求用尽量简单的、单纯的、简练的元素表现出深刻的内涵,创造耐人寻味的室内空间。就像蒙特里安的名画《红、黄、蓝、黑、白》,用最简单的直线与竖线按科学的数学比例划分画面,再用红、黄、蓝三原色填充颜色,却能表达最丰富的内涵,造成视觉与心理的强烈对比。在高度文明和倡导节能环保的理念的今天,室内空间设计也必然朝着极少主义趋势发展。

4结语

室内空间设计的创新能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室内设计创新思路的宗旨是“以人为本”,设计师所作的设计是为了人而不是为了物。每个设计师都要强化建筑与室内空间设计基本意识观念,提高现代设计理论知识水平,以期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室内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M].何笑梅,欧秋杏,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52).

第4篇

【关键词】美术作品;建筑装饰;作用;浅析

前言:

建筑与装饰二者相辅相成,在受众的视线之中展现的是一幅整体的建筑艺术。建筑与装饰艺术能够使人们在观赏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启发和深刻的历史意境。人们可以在对建筑艺术的审美过程中尽情地享受其特有的艺术美所带来的愉悦之感。一个卓越的建筑总是和装饰艺术紧密相联,并且,它代表着一个时代和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它必须具有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其强大的艺术魅力足以使人们一眼望去便顿生敬意,并受到强烈的震撼。建筑艺术与装饰艺术密不可分,我们在观赏建筑美带来的喜悦和的同时,也会被建筑装饰丰富细致的美感所折服。

1.美术作品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效果

1.1中国书法、绘画作品从原始符号到甲骨文,从原始洞画到水墨山水,是世界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是具有中华特色的,是中华民族的艺术语言,是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法比拟的。在对室内装饰的书画艺术品的欣赏过程中,通过作品的画面来表现出特殊的效果,以及诗词文赋的意境,使作品与欣赏者之间能够产生心灵沟通,形成一定感觉上的自然空间。这就是书画作品在室内装饰中的视觉效力。

1.2不论你是在经过一天的劳碌,还是在家休息的时候,又或者是在朋友家做客的时候,欣赏着眼前的书画作品,你的思想和情感都会或多或少的,因眼前的画面而受到一定的影响,或是悟道或是放松。久而久之就会因对书画艺术品的欣赏,增添不少相关的艺术情趣和审美的知识,就会从一种单纯的精神释放,达到一种审美素质的提升。试想,这是一个多么神奇而有趣的过程。由于这些美术作品装饰的存在,其所产生的特定形式和秩序,揭示了建筑风格的类型特征,同时对文化环境、城市建设和发展也产生深刻的影响。

2.美术作品在建筑装饰中的作用

2.1中国的书画作品在用于建筑装饰中,像装裱工艺精良的大幅作品可以装饰在墙壁上(可以根据墙壁的大小),较小的书画作品则可以装框摆放在床头或书桌上,作为装饰,而传统杆轴式装裱的书画作品,要依据锦、绫、纸等材料的色彩与作品的颜色,协调搭配,在室内空间中,起到相互呼应、相互衬托的作用,有时装饰艺术甚至成为整个时代艺术的中心。还要注意的是,如果整个装饰空间风格趋于现代化,使用的书画作品最好选用前卫、现代感强的,而风格趋于传统中式的室内空间,最好选用传统卷轴的书画作品。

2.2近几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室内环境也在不断改善,人们对于美化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于是室内装饰也成为了一种社会流行,对于室内装饰有着重要作用的艺术品也同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室内装饰的作用,有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大面积的填空补白、转角处的过渡衔接、线型构件的起头煞尾和建筑构件的美化加工等,都要求用装饰来丰富建筑造型以前人们对于室内装饰,更注重它的实用功能,忽视它的装饰功能,随着人们对审美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居室除了要求舒适更要求美观,室内装饰的装饰作用更加突出体现出来。

2.3壁画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以它特有的形式和美装饰着人们的生活和空间。从远古的岩画到现代的装饰壁画,还有应用最广的陶瓷壁画,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陶瓷壁画强度高、易加工而且耐腐蚀还防水,好处多多,并且有非常好的视觉效果,就逐渐的把它大量的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了。在室内装饰中,陶壁画也越来越多的被使用,是装饰室内空间的重要美术作品之一。例如: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场所环境中,如果有一副视觉效果和寓意非常好的陶壁画做装饰,对环境气氛的提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一副好的符合大众审美需要的陶壁画,可以提高环境氛围,和谐气氛,促进人们精神发展,以达到质的飞跃。这种功能可以加深人们对建筑主题的认识,也使建筑的品格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中得到一定的升华。

2.4美术作品作为建筑装饰,除了可以装饰内部空间,还可以分割和创造内部空间,并且能充分体现出,每一个空间局部的功能。随着国际主义风格在建筑装饰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人们对此类装饰风格也开始厌倦起来。为了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设计师们结合当前建筑装饰现状,推出了“波普设计”。该设计将色彩与装饰重新运用起来,主张利用装饰的手法达到视觉审美的效果,以此来满足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由此可见,在未来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建筑装饰风格会不断在现代建筑抽象装饰语言基础上加入古典建筑装饰语言,形成既现代又古典,既有时代感,又有人情味的演变后的装饰语言。

2.5雕塑作品,作为建筑内部装饰,是有它独特的装饰空间地位的。雕塑作品在建筑装饰中,主要指那种三维立体形式的美术作品。在美术中,线条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一种视觉艺术形象的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实用,还是装饰,作为美术作品都应具有这一特性,而作为建筑装饰的雕塑,则是展现这一视觉效果特性的典范。雕塑作品,既能装饰环境又能起到空间过渡和分割的作用。作为建筑装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相应的雕塑作品,有价格低廉,工艺精美的,由树脂塑造的雕塑模型和砂岩雕塑模型,还有做工精细,用料上乘,价格也昂贵的木雕,石雕等,多种选择,总有一款适合您的室内空间。建筑装饰中的雕刻、纹饰、色彩、线脚以及构件排列、组合的秩序等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判断和理解建筑的风格、类型和文化内涵的重要信息,人们的社会意识、信念和价值观可以通过这种形式而得到具体的体现,在现代的建筑环境中,建筑与雕塑之间的界限有时人们分的不是十分清楚。而利用雕塑就可以装饰建筑的空间,又可以分割和创造出新的视觉空间,也是一种非常神奇的美术作品装饰。

2.6在建筑工程装饰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面对不同的地域、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的功能需求的时候,必须要对建筑的装饰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将风格的外在因素和内在因素相结合,从而使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建筑工程装饰艺术的根本需求。为了能够更好地对当前建筑装饰艺术进行创新,相关设计者必须立足于各自的民族、文化根基,并广取博收、借鉴创新,这样的设计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取得较高的艺术成就。如果不注重历史,不注重文化内涵,不注重建筑实体的保护,其建筑装饰设计就可能破坏建筑的整体性、协调性,就会产生副作用。

结束语

一个和谐的建筑内部空间,需要有一幅或多幅好的美术作品作装饰,同样好的优秀的美术作品要陈列在合理的建筑内部空间中,才能充分发挥它的装饰和审美功能,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协调,另外,一个建筑内部空间的装饰品味,还取决于居住者的欣赏和审美品味。总之,美术作品作为建筑内部装饰,越来越被现代的人们所接受和认可,其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它的市场需求也越来越被人们所看好。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审美素质,就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从室内装饰做起。

参考文献

[1]徐如宁著.《装饰材料与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1).

[2]徐长玉著.《家居装饰材料选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6).

第5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前言

建筑设计艺术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本文通过对建筑艺术的剖析,首先提出了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然后分析了建筑艺术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最后介绍了建筑的造型要素,从而揭示了建筑艺术意蕴丰富的内涵。这对建筑艺术的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2 建筑艺术设计的原则

2.1 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建筑,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建筑。在处理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建筑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 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建筑所提供的便捷的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 体现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建筑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建筑则以简洁大方为美。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 展现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建筑上,中国的建筑多具有地方特色,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 建筑艺术设计要素

3.1 环境

建筑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之间,以及若干建筑之间都构成建筑环境。环境是人对建筑艺术产生最初审美感受的因素。建筑与自然环境配合得当,可以突出建筑的性质和艺术趣味。如风景名胜区的寺庙、村镇、园林主要是从自然环境中获得艺术效果。城市中的建筑环境主要是大组群之间的关系,如欧洲中世纪城市中高耸的教堂与曲折的街巷小屋、中国古代都城中雄伟的宫殿与整齐的街坊居民之间,都表现出很鲜明的艺术特色。

3.2 序列

组群中的各座建筑之间和单座建筑的各个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可以构成一定的观赏序列。通过不同的序列结构,可以展示丰富的造型画面,形成节奏很强的韵律,更有效地突出主体形象。序列越丰富,时间的因素就发挥得越充分,在时空交汇中构成的艺术形象就越鲜明。注重序列设计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即所谓起承转合、步移景异的设计原则。欧洲古典建筑有意识地通过透视分析来设计总平面和总轮廊线,也是一种序列设计的方法。

3.3 造型

由各种式样的平面、立面、结构、装饰组成的各种造型,是建筑艺术最基本的因素。每个时代和每个民族对于建筑造型都有各自的审美标准,也有共同的标准。首先要求造型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是和谐的、有机的和符合形式美法则的。同时,每种类型建筑的造型也要求表现出各自所固有的特征,如纪念建筑与游乐建筑、宗教建筑与世俗建筑、银行和图书馆、度假别墅和城市公寓等,在造型上都各有不同。

3.4 形式美

环境、序列、造型以及结构、色彩、质地等都有形式美的要求,都要求符合某些客观的美的规则。在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中,最主要的是比例尺度和节奏韵律。形式美法则体现在具体的建筑手法中。例如欧洲古典建筑的两大系统―希腊罗马式的古典风格和哥特式的基督教风格,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宫殿庙宇和园林以及其中的屋顶、色彩、假山、装饰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特殊构图形式和手法,形成各种不同的法式。

3.5 象征涵义

建筑艺术的广度主要由环境、序列和造型构成,而深度则由其中的象征涵义构成。象征的主题可以通过某些附属艺术如雕刻、绘画等表现出来,也可以从环境、序列、造型中表现出来。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的观星台、印度的佛塔、中国的宫殿和礼制坛庙,都有很强的象征性。

3.6 附属艺术和建筑小品

建筑小品和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是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形成建筑艺术的总体效果中,它们主要起以下作用:作为环境和序列的组成部分(如台阶、栏杆、水池、墙篱、门坊等);作为建筑装饰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壁画、浮雕、匾联等);作为象征涵义的表现手段,直接用以其形象和文字来表现、提示、说明所象征的主题内容。

4 建筑艺术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

4.1 功能技术和艺术的关系

建筑是功能技术同艺术的统一体,但是在以功能技术为主的建筑(如仓库、车间)和以艺术为主的建筑(如纪念碑、园林和大型公共建筑)之间,存在着大量二者比重模糊的建筑。建筑艺术的创作必须首先确定具体对象的艺术成分以及艺术成分包含的内容和所需取的表现形式,畸轻畸重都可能从根本上损害建筑艺术。

4.2 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建筑中的功能、技术等物质部分的创作遵循逻辑思维的规律,而艺术部分又须遵循形象思维的规律。一般说来,任何建筑的创作都须首先保证功能合理,技术先进,便于建造,所以逻辑思维是进行规划设计的基础。但是,建筑的物质因素最终要表现为具体的形象,艺术比重大的建筑更要求这种形象富有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所以在运用逻辑思维的同时,也必然会渗入形象思维,在到达一定的创作阶段后,形象思维还可能成为主要的思维方法。逻辑思维的共性比较强,而形象思维则主要是个性,在建筑创作中,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匠心独运”,就可以概括说明这两者的关系。

4.3 构思与技巧的关系

美的艺术离不开熟练的技巧,但技巧总是服从总体艺术构思。无论是环境、序列、造型的设计,还是象征涵义的命题,都应当首先进行总体构思。巧妙的构思是技巧的灵魂。

4.4 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现代建筑的主要争议之一就是建筑艺术的时代性与传统性的关系。时代性立足于创新,传统性立足于继承。没有创新,建筑艺术就不能发展丰富;但创新不等于脱离现实和随心所欲,不能把怪诞离奇的形象强加于社会。没有继承,建筑艺术就不能广泛借鉴,就会变成无源之水;但继承不等于复古和盲目模仿。建筑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建筑艺术的创作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重视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建筑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确保工程建成后实际效果的艺术性。

第6篇

【关键字】建筑的实用性;建筑产品的艺术;工程设计

一、建筑产品的艺术特色

房屋建筑首要是居住作用,在满足人们基本的条件之后,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在满足居住的基本需求时,也开始追求视觉上的享受。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以其功能性特点为标准,建筑艺术可分为纪念性建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园林建筑、生产建筑等类型。 从总体来说,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2、建筑艺术的形象感染性

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与艺术手段相结合的美术门类。表现形式有城乡建筑、各种类型房屋、陵墓、园林、纪念性建筑及其他建筑设施的总体和个别设计、风格、艺术价值。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结合自然环境来发挥审美功能,同时也通过合理的实用功能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显示其艺术水平。建筑的造型主要是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除了其中包含的形式美法则给人以感官的愉快外,还可以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某种特定的具体内容,特别是纪念性建筑,往往都有特定的象征主题。建筑是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标志之一。建筑产品的设计和实施要受到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人文环境、城市进程和经济社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建筑的空间含量大、艺术表达方式和特色明显。一般可以加入绘画、雕塑、园林、音乐等要素,所以说,我国建筑建设中既可以突破纯实用或纯技术的限制又可以增添精神内涵。

3、以建筑结构形象地反映生活的主题

建筑形式就是反映建筑物的结构类型以及构成方式。按照建筑物结构类型的不同,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四大类。建筑形态就是建筑物的外观。建筑给人们美或不美的感受,在人们心理上、情绪上产生某种反应,存在着某种规律。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种规律。建筑物是由各种构成要素如墙、门、窗、台基、屋顶等组成的。这些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形状、大小、色彩和质感,而形状又可抽象为点、线、面、体,建筑形式美法则就表述了这些点、线、面、体以及色彩和质感的普遍组合规律。建筑形式反映一些社会包含的内容,西方人把建筑作为刻在石头上的笔迹,建筑记录着当时社会的重要活动。例如中国的长城、天坛、皇宫等,从它们的建筑上都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精神气质、社会制度、民族关系、等。

宗教建筑有自己的灵魂,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教堂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气氛的控制之中,从而达到吸收其入教的终极目的,这种力量,就是宗教空间的感召力。比起别的类型的空间来说,宗教空间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来的,在宗教侵蚀的过程中,其建筑也随同广播世界各地,并与各个国家的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型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和信仰,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有独特的,宗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无论是古典建筑时期还是近现代新建筑时期,精神感召这一主题贯穿数千年不变,并如潮水,有它起源,发展,与复涨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持续下去,不断变幻发展与其宗教共存亡。艺术,在为其形式之中受到尊重与保护,也乐于长久下去,哺育这绽放于尘世与天国之间的灵魂之花。

4、种鲜明的风格艺术

时代、民族和地方风格共同构成了建筑的艺术风格,而且建筑又与其它的艺术相联系。例如,欧洲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开欧洲建筑的先河。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不用胶结材料。虽然古希腊建筑形式变化较少,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后世许多流派的建筑师,都从古希腊建筑中得到借鉴。与此同时,中国建筑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

5、形象思维的创作和设计

建筑工程形象进度表明工程活动进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它用文字或结合数字,简明扼要地反映工程实际达到的形象部位,借以表明该工程的总进度。各种房屋、构筑物单位工程的形象进度,要根据它们的本身特点来表示。住宅小区建筑工程形象进度一般可分为基础、结构、屋面、装修、竣工等表示。单项工程形象进度,是以单位工程形象进度为基础的。根据一个单项工程内各单位工程的形象进度,就可以说明整个单项工程的形象进度。同样道理,根据单项工程的形象进度,就可说明整个建设项目的形象进度。对于地区或部门来讲,除了重点掌握某些主要项目的形象进度外,还需要观察地区或部门工程形象进度的综合情况。为此,就要计算项目分别处于各个不同施工阶段的个数,如处于准备阶段、土建施工阶段、安装阶段、建成投产或交付使用阶段的个数,从而形成地区或部门形象进度的综合概念。

二、建筑表现的艺术性

1、实用性

建筑的实用性是艺术性的基础,而且艺术性中常常包含着实用性的因素。

2、公众性

人们对建筑的评价是带有“强制性”的,任何建筑都要“经过最广泛的群众评议。一般情况下,一座公用建筑的设计和实施都要通过民众的评议,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一个城市的建筑作品往往要以公众的社会利益为标准。所以,公众的建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3、纪念特性

建筑是很贵重、巨大、触目的物质实体,一旦建成就要长期保留下去,很难被遗忘或丢失,事实上就成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纪念物。但是随着岁月流逝、沧海桑田,残存下来的却成了纪念性很强的遗物了。

4、环境特定性

建筑物一旦建成了就很难移动,建筑的艺术形象永远和它周围的环境融成一个整体,有许多建筑还必须依靠特定的环境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形象。戏曲换个剧场,舞蹈换个舞台,绘画换个展室,对它们本身都不会发生多少影响,但建筑换了环境,就会失去和改变或削弱了原有的艺术价值。

5、相容性

建筑艺术的感染力,主要来源于建筑的环境、建筑群序列组织和建筑物本身的比例、尺度、韵律,但由于它本身是一种可以容纳别的东西的空间,所以也能够将其它艺术品种容纳进去,加以配合,起到渲染加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雕塑、绘画、园艺、工艺美术以至音乐都能融合到建筑中,共同创造特有的艺术形象。

三、结尾

综上所述,建筑设计作为一门艺术综合性非常强的设计艺术,既有艺术作品所具有的艺术共性,又有建筑实体所特有的艺术特性,因此,决定了建筑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更具备综合性和复杂性。我们要研究认识它的艺术公共性和特殊性,才能帮助我们深入地研究和开展建筑设计的工作和学习。

第7篇

关键词: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7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古建筑改造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特别是在一些维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保留价值的古代文物,修复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文物保护,尽可能修复后的古代建筑,保持和原来的一样。在维修过程中,必须注意总结古人的经验,从质量、材料、技术等几个方面的严格控制,及时改进不足之处,从而确保我国园林古建筑被长期保存下来。

一、古建筑修缮工程特点

1、认真遵守古建筑保护的法律法规

2004年,《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其中第一章第三条有这样的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原则,保护文物本体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纵观国际和各个国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大多数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原则”。根据上面的规定,在进行古建筑修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已经出现损坏的部分加以修复,使其正常运转,同时不得擅自扩大建筑的修缮范围及随意改变建筑本来的历史信息。

2、古建筑修缮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在对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对于其中出现破损的构件,基于“最小干预原则”和“最大限度地维持原貌原则”,如果能够通过修补维持正常运转的构件,尽量要避免更换。如果确实无法修补,必须用新材料来弥补,而新材料的选用应注意与原构件的颜色、质地等方面保持一致,切勿破坏整个建筑的感觉和风格。此外,还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建筑的一部分已经缺失,在修缮时未与原构件进行对比,尽管如此,在选用代替材料时,应当切实找到相关的史料,并以此为依据,来对材料的外形、色彩乃至质地予以选择,而不能简单的凭借主观的猜测。

3、古建筑修缮的管理具有创新性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并不同于普通构件的修补,应当如同新建工程一样,在修缮之前需要进行立项、规划、设计、监理、招标、现场施工和竣工交付,这些工程必须由专业的建筑团队来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及施工。考虑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是无限的,而修缮关系到其重大的历史价值,但凡出现任何差错,往往均会造成古建筑的缺陷,导致历史的失真。因此,为了保证古建筑的修缮,其管理要具有创新性。在常规的工程管理方法基础之上,有效结合古建筑修缮的实际特点,进而找到全新的古建筑修缮的管理方法,全方位完成古建筑修缮的工作,以便于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

二、园林古建筑修缮的基本原则

1、按照古代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进行修缮

在对此园林古建筑群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对古人的思想进行保留,了解并尊重古人的观念和思想,以此来保证恢复古建筑的原貌。比如,在不同的时代,古建筑的摆放和建筑的风格是不同的,在和平年代,讲究的是左养右阴、左雄右雌,在战争年代往往更加注重左右相应、阴阳相合、文武对应,在门口摆放的狮子一定是左雄右雌,对联也讲究的是左前右后、左上右下等,这些东西在修缮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弄错位置。

另外,在古代建筑过程中,对风水格局是非常重视的,几乎涉及到建筑的规划、选址、营造和设计中的所有方面,不仅是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筑的灵魂,风水包含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总结以及易学的理念和观念。但是,当前在对古代园林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已经逐渐淡忘了风水方面的内容,大多数人对此非常轻视,认为这是封建迷信。因此在对园林的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如果想要更好的了解古建筑的建筑理念,就需要熟悉风水学,只有这样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建筑思想,对古建筑进行原样修缮

2、按照原样进行修缮

在对此园林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注意按照建筑的原貌进行修缮,所有的古建筑都蕴含着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可以让人们看到过去的历史,所以在对这些古建筑进行修缮的过程中,要对各个时期历史留下的痕迹进行保存,而不是根据现代人的想法去抹杀历史。不允许出现对古建筑进行大面积的重建和拆迁。文物是一个无法再生的资源,不管是民式建筑还是官式建筑都属于文物,都是我国的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我国古老的文化。古建筑可以将当时社会的艺术风格、生活生产、风俗习惯等情况反映出来。在修复的过程中,如果修缮失败,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所以在对此园林古建筑进行修复的过程中,要对构造的建设特点、损毁规律进行分析和考虑,要对修复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根据建筑自身的特点,尽可能的原状化修缮。要使用科学的方法对修缮的古建筑进行保护,延长古建筑的使用保存年限。

4、遵守文物保护工程的特殊性

1.1同现代普通建筑工程相比,古建筑修缮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现代建筑公司建筑工程大多数是为了享用建筑的使用价值,例如:住宅,办公,娱乐,购物等等。而对于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我们对其进行维修,并非是为了古建筑的价值,而是为了保存这些历史建筑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和资料,进而利于相关学者深入的研究建筑背后的历史文化,从而帮助子孙后代正确的认识历史,全面了解祖先的过去。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最终的衡量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不能用单纯的经济效益来对古建筑的修缮进行评价。

1.2相比于新建的工程来说,古建筑在修缮之前,古建筑本身就是已经存在的。也就是说,在修缮之前,相关的施工队伍就应该对古建筑的整体状况进行详细地了解,同时对于要修缮的部分进行实际的考量,并逐一反映在图纸之上。找到修缮的部分还要及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而新建工程,只需相关的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对现场地质、周边的环境进行勘测,以此大幅度减少工程量。

三、加强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1、加强古建筑修缮前期的准备工作

古建筑修缮即是对古建筑进行维修和复原,古建筑修缮前的准备对古建筑修缮工程有着又要意义,因此,在进行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时,应当加强修缮前期施工准备。一方面,应当落实原古建筑的原貌记录工作。记录工作的主体是即将修缮的古建筑原貌,在进行记录时可以采用拍照、绘画以及摄影等方式,同时在古建筑原实测图的基础上记录古建筑受损部位和受损程度,同时对古建筑的每个结构环节和相应的建筑元件在图纸的相应位置进行标明,并辅以文字记录,促进古建筑修缮工程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注重古建筑修缮的相关资料收集。古建筑一般具有较长的历史,同时也可能在不同朝代进行了修缮,因此,应当注重古建筑以往的修缮资料,为古建筑的修缮提供参考。

2、保障修缮施工中文物安全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较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因此,在对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当注重文物的安全保护。在古建筑修缮中,现场施工人员文物安全意识淡薄、机械选择、自然环境以及各种不可抗力等因素都能直接威胁到古建筑的文物安全。因此,在古建筑修缮过程中,应当加强现场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同时规范作业场地的安全施工,注重相关作业机械的选择和操作,尽量避免由于作业机械的选择和操作不当而导致文物受到破坏,同时还应当制定古建筑修缮时突况的相关预防和解决方案,降低在修缮过程中对古建筑的破坏。

3、注重修缮材料质量

在古建筑的修缮中,使用的新工艺相对较少,施工工艺风险相对较小,因此,施工材料便是古建筑修缮工程施工质量的一大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进行古建筑物修缮时,应当注重修缮材料的质量,保证古建筑修缮使用的石料、木料以及漆料质量,必要时应当对使用材料进行特殊的加工工艺处理,保证古建筑修缮工程的质量。

结束语

总之,古建筑是特定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重要施工工程,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不可再生性,同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应当加强古建筑的修缮。

参考文献

[1]俞孝.浅议古建筑修缮工程的施工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7)

[2]吴文琳.古建筑修缮的原则与施工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2,(15)

第8篇

伴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当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建筑思想,在建筑设计与实践当中不断地完善与发展,对于当代建筑外形的研究是建筑设计领域当中所研究的重点对象,对于当代建筑外形设计研究、对于建筑工程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同油画、公共艺术一样,都能在较短的时间中创造出较为丰富的形体,通过建筑内外空间的展现,赋予建筑更深刻的感受。

现代建筑外型设计的特点

现代建筑外形从施工工艺、细部特点、材料构造等进行了更好更细致的拆分,通过对于材料的选择与协调达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于材质、体块的运用,能产生难以预料的艺术效果,在形式上采用了较为独特的建筑造型,通过外部空间的穿插与组合形成十分新颖的艺术效果,在进行建筑外部设计的过程当中,通常将光与色的安排、“虚”空间等形式考虑到建筑设计之中,并与其他的艺术门类相互的融合,并更多的考虑到以人为本,且对于建筑家的艺术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于建筑的体量、秩序的分析并通过外部形体的方向性等进行对比,通过凹凸、虚实等手法强调建筑的形式,更多的体现出人们对于精神世界的关注,比如在设计门窗的过程中除了要满足日常的采光与通风,同时也更多的考虑到立面的构成要素,将民族的元素与窗的构成元素相结合,使建筑立面表现得更加丰富与灵活,增强了建筑外形的艺术感染力,包括阳台、空调等设计也越来越多的朝着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通过对比、微差等形式将美学、心理学、社会学、天文、历史等都融入到建筑外部形体设计的理念之中,在建筑外部设计的过程中,讲求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对于不同功能的建筑亦能在外观设计上进行不同的划分。美丽的建筑不只局限于精确,它们是真正的有机体,是心灵的产物,是利用最好的技术完成的艺术品。别墅也是如此,只有通过精湛的技术与美丽的心灵结合后才会产生出真正具有灵性的魅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现代别墅的建筑外形。

(一)中式风格

首先,中式风格别墅设计古朴典雅,融合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把传统结构形式通过重新的设计。组合成另一种民族特色标志符号。现代中式风格是以宫廷建筑为代表中国古典建筑室内装饰设计艺术风格,气势恢弘,壮丽华贵。现代中式风格别墅设计建筑传统中透着“现代”,在设计中考虑合理衔接家具、空间的点、线、面之间的流畅,造型太乱的线会打乱整个的空间。现代中式风格多用木质,色调上偏暖,也吸纳许多自然色、褐色或咖啡色。其中,明代风格简约大方,较受居家人士喜爱;清代风格则以精致雕工见长,适合收藏,是专业人士的首选。早在明代,中国家具无论在产品设计及制造工艺上,就已经矗立在世界家具艺术巅峰。中国元素内涵丰富,两种不同的材质令整个空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却并没有任何冲突;也可以选择将中式家具传统的木材替换为充满现代感的金属材料,反正更容易营造出既具中国气息又不失时代精神的时髦中国风。经过改良的中式风格家具搭配色彩华丽的地毯,与充满中国风情的挂画相映成趣。其次,现代新型别墅在造型设计上并不追求形体的夸张或者张杨,色块线条的颜色做柔和处理,用冷色调,避免了长时间观看视觉疲劳。大多数传统中国风沿用了中国设计中的对称与周正,但过分的对称与方正,令家缺少了一份应该有的轻松与舒适感。将不规则的现代几何图形置于居室中,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对比,打破居室原本沉稳的布局,重新融入了跳跃、灵动的视觉效果。现代感十足的浴室中,中国经典元素如意形的脚踏正在告诉你,现代风格的浴室同样可以很中式。以自然简约的风尚为手法,设计中突出并传承了明式家具的简练、典雅、大方的品位和格调。任何风格的设计扑面而来难免都会让人有点儿审美疲劳,这也正是人们脑海中浮现出中国风时,经常固有的思维。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看设计,打破传统束缚――如果不再是扑面而来随处张扬着中国符号,或许,中国风会变得亲切许多。

(二)现代风格

当今的别墅市场供应来看,虽然一定层面的供应过旺将决定别墅市场供求之间的失衡。但是,作为稀缺产品,经济增长、需求攀升带来的别墅购买力和别墅供应日趋减少的角度来看,别墅在未来的时间里有一定的价格提升是必然的趋势。对于城市别墅,出泽繁华,入则幽静,坐享城市之便利时尚与风景地带之优雅。城市别墅兼具“城市”和“别墅”两种生活形态,坐享都市景观生态资源,有丰富的人文环境。对于温泉别墅,温泉别墅源于人们对一种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忙碌一天后躺在天然的温泉里洗去一天的疲惫,温泉并不是哪里都有的,温泉别墅更不是有温泉的地方就有的。对于高尔夫别墅,别墅中的极品,独幢、居所、山野森林、视野开阔。高尔夫别墅将别墅标准中的运动这一项演绎到极致。高尔夫作为富人运动的一项专属,与作为居住的别墅具有顶级形态的呼应。大面积的绿化高尔夫运动场,地势起伏、水草丰美的绿化地带,高尔夫别墅往往位居远郊山林之间。建筑形态以北美风格居多。且户型设计偏大,以300平方米以上者居多。对于滨河别墅,临水而居,小区附近有自然河流经过,园林景观以水景为主,湖光水色,绿色环保、生态。充分体现了现代人的亲水情结。景观园林小河的建设是别墅标准的几大要素之一。说明了水在别墅中的不可替代性。水景别墅最为集中的地段,一面、两面临水到居别墅,环水面越多越增加水景别墅的附加值。对于中式别墅,墙黛瓦,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犹如置身于江南水乡,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传承与发扬,将传统四合院与江南园林结合,最大限度地保持“墙门里院、宅园之制”的私密性:以园为核心,边上围绕住宅。住宅部分吸纳西式别墅的现代生活功能流线,以保持现代人的休闲生活为基础,按照现代的布局,于住宅的营造中强调章法规矩,将生活起居的基本内容和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镶嵌其间,“涵浸胸中古今藏”,门厅、早餐角、水疗健身、游泳池等功能空间皆各安其位,成为隐藏于中式风格之下的现代文明享受。总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以及质量的要求也日益增强,因此别墅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但是因别墅独特的建筑特点及功能上需求的不同,它的设计跟一般的居家住宅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设计时必须在多方面的设计要求中把理念融入到设计中去,设计需要更细致的研究,才能创造更加人性化的居住环境。

第9篇

1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史简述

几千年以来,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传统形式,它自从秦砖汉瓦开始一脉相承,绵绵不绝,虽然自成特色但失之于超稳定。我们在珍视中国建筑体系的同时,也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本身一直没有走出它的中世纪。

但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后期,木构建筑逐渐趋向于复杂,斗拱逐渐失去了结构作用,成为了檐部的装饰。建筑室内为了不露出梁架,在梁下做天花,外露木结 构表面施彩画或做精细雕琢,流于形式堆砌。自晚清以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进而逐步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几乎都要扫进故纸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开放,不过这次是主动的、全面的、深刻的。这一次开放,使我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种差距曾经使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感到非常自卑。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西方各国的文化思想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向一个新的现代主义时期的过渡,甚至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迈向了后现代时期。这种文化的演绎与进步,绝非仅仅是表现在建筑上,而同样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工业化时代,科技发明和创造显得那样的容易与迅速,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从未有过的技术和物品诞生,因此,现代主义必然使得这个社会增添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建筑类型。它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主义已经让建筑在技术和空间等物质方面与现代生活高度合拍,这是古典建筑所无法企及的。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显得越发重要起来,现代主义运动也逐步消亡、分化,甚至变异成了其他的文化倾向。在围绕建筑的新兴技术、建筑的功能空间以及建筑的情感表达来营造建筑环境方面,日本建筑师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建筑师的前面。

日本早期建筑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比较大。第一次影响是从中国的六朝、隋唐开始的,他发生在日本的飞鸟和奈良时期,在镰仓时期日本人又吸收了许多宋代建筑风格。建于七世纪的桂离宫建筑清楚的展示了日本建筑如何脱离了中国的影响,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日本式局部与整体的概念。日本现代建筑在15年的战争期间(1931-1945年)许多重要的公共建筑被硬扣上一个屋顶,在当时被称为“戴冠模式”,但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如前川国男、丹下健三等人却勇敢地提出现代建筑的模式,与之抗衡。

战后,日本建筑学习的榜样是美国。1950年初,移居美国的格罗皮乌斯访问日本。有向包豪斯学习的,也有求教于科勒布西耶的。另外,亲身在德国学习的建筑师也不为少数,1933年开始来到日本并留下许多著作,对日本影响也很大。在战败后的极度贫困之中,建筑师进行了许多尝试,并建设了许多具有现代风格的建筑。在设计上,如何把日本的传统运用到现代建筑也是一大课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开始走向世界建筑舞台。1960年设计的京都会馆,规模宏大,建筑造型可以看出收到柯布西埃作品影响的痕迹,但其中孕育着日本建筑新风格创作的巨大冲动。国立京都国际会馆,立足于日本建筑的传统木构架表现,其冲击力几乎波及日本同时代的所有设计者,把日本建筑表现的现代追求推到了鼎盛。

随着日本重新回归国际社会,日本建筑业出现了国际化倾向。其主流是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不再对立,而是如何使日本建筑更具有现代性和合理性。具体讲,就是试图用现代建筑材料混凝土来体现日本传统建筑的本质特点。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安藤忠雄,把日本建筑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安藤的作品风格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禅宗的审美气氛,冷静地诠释了日本建筑的精神,积极地探索和表现传统形式之后所隐含的建筑观。将日本建筑的那种纤弱精巧理性地体现出来,很好地诠释了如何保存民族传统的问题。以安藤忠雄为代表的日本建筑师逐渐成熟,被国际社会广泛承认,日本建筑逐渐融入了国际主流。

日本文化自古以来都是多样文化的融合和积累。很明显,古代中国对日本建筑文化的影响很大。但日本在消化吸收中国建筑语言的过程中,加以提炼和变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筑语言。在物质层面上,日本从中国学习了榫卯连接的木构架技术。在精神层面上,日本吸收了中国的佛教及儒家文化。在建筑及城市设计上表现为:日本在飞鸟、奈良时代所建的飞鸟寺和四大天王寺与同时期中国寺院类似。但在后期,中日古建筑有了差异:(1)中国建筑多轴线布置,左右对称,而日本倾向于非对称。(2)中国在原来的基础上走向繁华,喜欢装饰,而日本则走向简化。(3)中国的古典园林是可游、可观、可居的山水园林,一般规模比较大。而日本则出现了“枯山水”,更注重内心的修养,表现了民众安贫、守寂、爱好简朴和欣赏孤寂的心理,在建筑布局上一般偏于一角,规模也很小。

2 中日建筑当代的发展简述

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建筑创作开始步上了一条健康道路,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全面接受了基本上属模仿西方建筑教育体系而培养出来的中国建筑师。于是向西方建筑师学习确实是中国建筑师迫在眉睫的事。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建筑师更加看重的是表层的形式,当然,简单模仿形式要比深刻体会精神更容易、迅速得多,最终的结果形式各异、“百家争鸣”。

中国当代建筑在充满混沌、矛盾中起步。事实上,我们已经感到了问题的存在,那就是经济、艺化、民俗等多种形式中稳定特续下来的中国式的封建蒙昧主义。中国的建筑师是在建筑业与社会同构的环境中进行创作的。建筑师要博得长官的首肯,要赢得业主的欢心,己感力不从心。另外,一方面我们迫切地想与世界先进潮流接轨,另一方面又感到“接轨”应以不失自己特色为前提。

而在城市现代化的都市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如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全球化的现实中保护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与文化传统,我们的近邻,已经迈向世界发达国家的日本无疑是比较成功的。

在当代,日本建筑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到90年代初,日本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泡沫经济”,出现了一时的建筑热潮。国外建筑师有其欧美建筑师大量涌入了日本建筑市场,日本成为了世界上少数建筑活动的中心和热点。同时,在西方建筑热潮不断的侵袭下,日本建筑界仍能保持着高度的洞察力,很快意识到这不是日本的东西,钢筋、混凝土是西方发达工业的产物,用它表达的砖石结构很自然,但拿到日本以后,对于日本建筑的轻盈、通透和灰空间的文化美感则很难表达出来,所以日本加强了在这方面的探索。日本建筑的成功要素在于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否则“全部拿来”就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失去了自我。日本凭借其高科技的发展,不断的研制和应用科技含量超前的建筑材料及建筑施工方式,形成独特的高科技建筑中心。

3 思考

丰富的实践机会,不论是数量上或者质量上都为建筑师提供了最好的环境来学习和积累经验。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期建设的高峰主要为国际设计大师提供了很多机会,正在崛起的年轻一代建筑师还不能在建筑数量和规模的竞争中取胜。

第10篇

关键词:园林景观;施工技术;管理措施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是构建园林景观最重要环节,优质的景观工程必须依据好的设计方案和采用高质量的施工手段建造,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地园林作品。

1 园林景观施工特点

1.1范围广,涵盖专业多

主要内容包括施工测量、地形整理、排水系统、给水系统、电气照系统、小品工程(假山、雕塑、喷泉等)、建筑工程(如古典建筑)、装饰工(铺装)、钢结构安装工程、绿化及养护工程、休闲体育设施及标识等。涵盖专业包括建筑、市政道路、装饰、给水、排水、电气、钢结构、绿化等。

1.2 工期紧,各工种交叉施工频繁

由于社会影响力较大,领导及市民的期望值高,预定工期大多不足:比正常工期减少较多,这就迫使施工单位调整织设计,增加赶工措施,组织多工种交叉施工。

1.3 变更量大,造价及施工成本控制难度大

造成变更量大的原因主要有:①设计同现场脱节,设计图纸同现不符,在方案阶段,设计单位往往仅凭委托单位提供的现状图及规划闭门设计,来到现场进行勘察测量复核,对现场地下状况更不了解。②设单位特别是有关领导对大型园林工程均寄予厚望,到现场视察指导多,很多指导意见形成了建设单位的变更。③为了赶工期,在施工方案材料上变更较多。

1.4 资金投入量大,运转困难

因变更较多,根据审计原则,变更单价或总价待审计部门和建设单位确认后才能按合同付款比例进行支付,而审计建设部门常常要等到工程竣工后半年到一年才能确认,这就增加了施工单位工程资金运转的困难,从而影响了工程进度和质量。

2 施工准备

2.1施工人员的准备工作

进场前,由景观工程项目经理部组织对参与施工的技术、管理人员、班组长进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技术交底,明确各人的分工职责和岗位职责及范围。

2.1.1由项目经理部根据劳动力需求计划集结劳动力,并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及安全教育。

2.1.2人员必须具有实际的工作经验,有能力指导现场施工。各工种应该有熟练的技术工人。

2.1.3根据游览区具体的施工实际,视实际的施工方式和进度计划合理组织劳动力,特别在中后期采用平行施工后交叉施工时,更需要重视人力资源调配,避免窝工浪费。

2.2 施工现场准备

大中型的综合园林工程必须做好完善的施工现场准备工作。不仅要对施工现场建筑废弃物和施工障碍进行清除,而且还要根据施工的实际需要进行全面的一系列的现场准备,包括根据给定的永久性测量坐标和高程,按照总平面要求进行施工现场控制网测量,做好施工现场水、电、路、通信和场地清理、平整(四通一平)。

建设临时设施:在施工项目指挥部指定的地点搭建临时工棚6处,每处约150平方米,另设约1300平方米料场。

2.2.1现场用水:沉沙池水库供水。

2.2.2临时用电:向管委会申请在沉沙池旁边移动变电站接入电源。

2.2.3图纸会审:做好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工作,掌握施工技术要求,熟悉图纸的各个细节,确保工程严格按照图纸设计施工。

2.2.4建立完善的施工管理机构,明确岗位职责,进行岗位技术培训,让一线人员懂得各种工种的操作要领。

2.2.5认真查看施工现场,熟悉地形地貌及地下管网系统,发现施工障碍及时排除或与有关方面协调解决。

2.2.6认真复测高程桩、导线桩和出口位置,布设高程控制网,测设百米定位控制桩并注意保护。

3 现场施工技术

3.1土方工程施工

园林景观的施工应该充分考虑现场的地形,对地形进行充分的利用,依据图纸的规定,确保各个工程的具体尺寸和相对的位置。根据图纸上的坐标位置在施工现场设置相应的控制网格,在适当的位置安置控制桩,根据控制桩然后充分利用经纬仪来测绘整个施工现场的网格,然后将网格利用白石灰进行标注,作为施工作业的参照,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各个土建项目都能够严格的按照图纸标定的相对位置来进行施工。

3.2以水生植物造景

在观赏水域中,在保证水体、阳光、温度和基质的条件下,对水生观赏植物进行合理、巧妙的规划,能大大提升园林的造景功能,强化园林的景观效果。如杭州西湖,经过综合治理后,已成为锦鳞可数、水草丰盈的湿地。在水生植物设计中,西湖湖西景区在不同的水域选择了不同的水生植物。在岸边,使用了大花萱草、千屈菜;在浅水,使用了鸢尾:沉水植物选用了金鱼藻、亚洲苦草。水植物选用了莲、水芹、慈菇、菖蒲等,由于采用不同的水生植物群丛搭配,金沙江、茅家埠、乌龟潭、浴鹄湾4个水面景区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特色,丰富了水景个性。

3.3园路、广场的施工

这些位置的施工做好基层的开挖,严格遵守设计图纸确保灰土层、结合层的坡度和水平高度,确保这些数值的准确性。在对公园以及广场进行具体的施工的时候直该从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出发,详细的掌握施工当地的气候、人文信息,在进行充分的论证之后,选择最佳的施工方案。

3.4假山、置石工程的施工

假山的施工体现了园林工程区别于其他工程的最大特点是技艺并重,施工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以按、连、接、斗、挎、拼、悬、剑、卡、垂、挑、撑等,为传统技法。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置石的主要目的是造景,须格局谨严、手秸 先练。以特置、寸置、荷置、群置等为手法,最高境界是“以少胜多”、“以简胜繁”。

4 园林景观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目前在园林景观工程实施过程中,普遍推行了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它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施工中的质量控制须注意如下几点:

4.1人才因素

人才因素是影响园林工程质量的第一因素,园林工程的实施,往往不能按图纸生搬硬套,而需要通过管理者、技术人员、施工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因此监理工程师需要加强对相关技术人员、专业工种的资格审查工作。

4.2材料因素

材料因素是影响工程质量的基础因素,而园林工程材料种类繁多,而且新材料层出不穷,更拥有植物这种活体材料,对材料的质量控制除遵循一般建设项目控制原则、方法外,还要注重材料具有艺术价值,如对苗木质量的控制,工程所用植物,除品种、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还要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孤植树尤应注意树型、姿态观赏性要强,列植树要高度、姿态较为均匀,监理工程师须严格把关,不合格的植物材料坚决不能使用。

4.3机械因素

园林工程机械、机具是影响工程质量不可疏忽的因素,主要分为:园林土方工程机械、种植养护工程机械、混凝土机械、起重机械等几大类,作为监理工程师,应以园林施工机具的型号、机械设备的主要性能参数,以及使用方法、操作技术作为控制要点。

4.4方法因素

影响工程质量的“方法”指的是施工过程中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施工工艺、组织措施、检测手段、施工组织设计等,监理工程师应从施工准备阶段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开始进行监控,施工组织设计应符合以下条件:针对工程实际。从不同专业出发全面分析,综合考虑,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工艺先进,措施得力,操作方便。尤其要注意其中是否报包含反季节栽植措施、苗木养护计划措施等的审核;对专业性较强的分部工程,如假山、喷泉、园林建筑、广场铺装等还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审批后才可付诸实施:经在实施过程中,监督施工单位严格按审批过施工组织设计实施,确保工程质量。

5 结束语

园林景观工程具有范围广、量小、复杂、多变、结算难等特点,因此,我们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气候、人文信息进行详细的考察,在此基础之上积极的采用现代化的施工组织管理、施工技术管理等管理手段。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建筑学;课程体系;整合;创新;个性化

一、引言

建筑学专业不仅是一门工程科学,而且是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科学。如何设置五年的课程体系,培养未来建筑师的综合素质,提高其执业能力与创造能力,是建筑教育的重要目标。由于地方大学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长短不一、软硬件条件差别较大,导致其教学的多元化、差异性发展明显。而近几年,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导致用人单位更注重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只有尊重这种需求,科学地确定培养目标,合理设置有关专业课程,整合完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形成适应地方大学发展的专业教学框架,才能彰显办学特色,才能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本文以大连大学建筑学2014—2018级培养方案修订为依据,论述了该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体系设置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的改革,努力建立重视工程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的建筑学专业教育体系,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凸显专业特色[1]。

二、改革内容

创新最重要的在于心态的开放。通过对国内“985”等一流高校的充分调研,认真学习与借鉴先进教学理念,同时与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进行座谈,充分聆听了来自社会的反馈和需求信息。经过反复研讨,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优化,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梳理,以创新思维引领改革,以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就业需求为目标,制定更适合当前教育趋势的课程体系框架,在教学内容上做了很大整合,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做出较大改革,实现课程数量的“精减化”、教学内容的“新颖化”、教学模式的“特色化”。

1.课程体系建构。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方案的直接载体。在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的变化,以有利于对学生应用性、创新性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围绕建筑设计课程群这个核心主轴线构建课程体系,同时所有教学环节的设置都与能力培养直接关联,清晰准确定位出能力培养的三个阶段:认知与初步设计能力阶段(一—二年级)、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阶段(三—四年级)、综合应用与实践能力阶段(五年级)。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重新梳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对原有教学内容做出整合,并提出“一主轴、两副线、两模块、多节点”的专业课程教学框架,即“一个建筑设计系列课程群主轴线、建筑理论类和建筑技术类课程两个副线、建筑表现类和建筑史类课程两个模块、多个实践教学节点”(见下页图1)。整个课程体系清晰,递进关系明确,相互作用明显,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彰显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渐进过程。

2.教学内容整合。①建筑表现类课程,该模块以低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为主,重点训练学生的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和需要,整合了相同理论群组与实践教学环节。一年级以加强美术基本功、增强艺术感悟力、强化基本手绘表现为主;二年级安排建筑表现技法和室外写生实践环节。将传统的CAD制图及三维表现课程整合,合并为建筑数字技术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和考核方式,讲授最新的绘图软件和后期图文制作技巧,提高对核心课程的辅助作用,也提升学生的图文表现能力。②建筑理论类课程,建筑理论类课程由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原理、景观设计原理、城市规划原理一系列课程组成,是获取建筑设计基本理论的主要途径,由浅入深对应着建筑设计主轴线上不同阶段的课程。但是多年来,由于受到教材内容的制约,讲授模式和内容一直变化不大,与设计课的递接性和支撑性也不够强,尤其是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原有两部分内容各自为政,缺少必要联系,与设计题目不对应。在本次培养方案修订中,主要对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进行了重新整合,这门课程主要讲授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和居住建筑设计原理,将这两部分的内容分解后充分融合,再拆分成四部分,确定阶段主题,每个主题分别对应当学期的设计题目,安排在设计课之前集中讲授。总学时增加了32学时,并将课程归属到专业核心课程,强化建筑理论类课程对建筑设计课的理论支撑作用,学、然后致用。

3.教学模式创新。①“一对一”教学指导与“导师制”相结合。建筑设计系列课程始终是专业教学的主轴线,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直接体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都是以任课教师的课堂“一对一”指导为主,学生缺乏选择老师的权利。在这次创新实践改革中,首次推行“整班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垂直式教学模式,打破“整班制”这种一成不变的授课模式。具体做法是学生到大二以后就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配备一名专业教师担任导师,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以后形成教学工作坊,导师对学生一管到底,直到毕业。导师可以结合自己的课题研究安排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如参与教师课题、参加学术活动、参加学科竞赛等,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②建筑技术与建造环节相融合。建筑技术类课程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载体,也是我专业办学特色的具体体现之处。通过加强技术课程与设计课程的横向联系,更新技术课程内容,将节能、环保、绿色等新理念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并贯穿到设计课中去;设定一定的“建造”环节,使之成为设计课的延续,避免建筑设计停在单一的形式操作层面;传统的建筑史类课程也增加了模型制作、多媒体制作等环节,学生通过动手制作古典建筑实体模型,感受经典建筑的空间形实、结构形式、材料肌理,增强对建筑的体验感;通过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的方式,构建以核心课程和技术课程相结合、有利于技术与理论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教学环节和模式。③个性化课程与实践平台的搭建。在高等教育阶段,无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何定位,教学体系如何设置,教育对象的个人发展目标仍然呈现出非常多元化的状态。除了基本的素质教育平台,在专业教育和素质训练上,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目标给予更多样化的教育平台,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出口更加多样化。本次培养方案在修订中强调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执行上采取了以保障应用型人才能力结构为基础,拥有更为灵活多选的教学执行方案,如建筑设计课程增加实际项目、学科竞赛题目、增加研究性题目,按照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未来发展方向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增加选修课的学分比重,提供个性化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创新意识;以大创项目为契机,鼓励更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拓展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类型和范畴,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也由此推动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以教师的工作室为核心,组建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创新团队,增强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利用网络平台提供交流机会,体现互联网时代的优越性。多种实践平台的搭建,使个性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践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三、成效与展望

2014版培养方案实施了两年,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已经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成效。近两年,我专业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种专业竞赛中均有上乘表现,无论是建筑方案竞赛、软件大赛还是论文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较以往有了很大突破;申报并完成多项省级、校级创新创业项目,成果显著、成绩优秀;以学生为第一作者数量也在逐年增加;近两年,学生考取了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等“985”院校的研究生,考研率达到20%以上,在学校考研率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学生就业率也能达到90%以上,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表现突出,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比较强,有一定开拓精神。通过跟踪毕业生并与用人单位沟通,我们的学生能够被社会认可,得到普遍好评。教改的实施也带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科研、教研水平提高,主编出版了国家级精品教材,发表了相关论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只有不断更新观念、推陈出新、充分建立与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一己之地,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水平更快提升,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多元化、综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我们通过不断探索适应社会、地方特色显著的培养模式,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产品”,同时也必将使专业办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晖,谭刚毅.理性、创新与实验精神———华中科技大学建筑学本科特色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J].建筑学报,2013,2(534):106-109.

[2]秦迪.长春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C]//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主编.中国建筑教育2015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79-181.

第12篇

摘要:近些年建筑工程的规模不断扩大,需要占用更多资源和能源,面对低碳节能环保理念的提出,建筑学家开始关注建筑对于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发展,就要采用现代的建筑设计方式方法,降低对于资源的占用,改变传统的建筑模式,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现代的建筑设计方法,希望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原则;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uilding project scale unceasingly expands, the need to take up more resources and energy, facing the low carbon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ncept of architectural experts began to focus on building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environment, then adopts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s, to reduce the occupation of the resource, change the traditional building mode,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s well as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method, to be abl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Keywords: modern architecture; Design method; Principl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引言

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建筑就与人产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建筑的发展状态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且从建筑中能够体现了人类发展进步程度,也承载着人类文明。简单来说,建筑设计的好坏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必然的联系。作为建筑设计人员来说,设计出人性化、现代化的建筑,使之成为备受关注的地标性建筑是具有重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然而从目前的发展状态来看,中国的建筑设计在理念和设计原则与国外建筑还有着差距,而且没有实现环境与资源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筑设计人员不断进行自身修养的提高,提升建筑设计理念,依据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建筑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使建筑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能够促使我们生活的社会与环境更加和谐。

1 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作为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设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确保设计的合理性,使建筑设计不仅能够满足国家标准和职业规范,同时要满足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筑设计就是对空间组织进行合理的划分,使功能样式、结构设计、色彩和形式都能够展现一种设计艺术,丰富人们的生活。

1.1 现代建筑设计中要遵循建筑设计的基本规律

建筑设计通俗地讲就是一种认知过程,通过巧妙灵活的应用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法则,利用自己对建筑设计的独到认识,使建筑设计能够充分利用空间的同时,最大化建筑的功效,同时兼顾整体的艺术性和美感,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建筑设计经由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在实践中进行经验的总结和积累,许多建筑设计师设计出了不落俗套的精美作品,提高了人们生存空间。

1.2 现代建筑设计要满足国家现行的建筑行业设计标准

建筑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房地产行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要从经济社用、安全合理、科学可控等方面出发,兼顾国家出台的相关的行业法律法规要求,使设计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同时,不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冲突。建筑设计人员在从业过程中要按照规范和标准的约束来进行设计,在保证建筑设计的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发挥建筑的艺术性。

1.3 现代建筑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

建筑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因为建筑是用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是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舒适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把以人为本的原则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要保证各方面的利益。建筑设计中要权衡建筑设计单位、使用者和施工单位三方面的利益,使三方面的利益得以协调。建筑在满足功能性、经济性的同时,要保证安全性。

2 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

我国现代建筑设计已经有一定的发展历程,在建筑设计的样式和品质方面都有所提升,在建筑设计方法上也进行不断革新,提升了建筑设计的水平,下面主要谈谈几种常用的建筑设计方法。

2.1 流线建筑设计方法

流线设计方法又称平面功能法,是目前建筑设计人员普遍采用的一种设计方法。流线设计法的设计理念是了解建筑物的使用性能,运用平面功能的桥面组合,实现建筑设计空间利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建筑物进行功能分析,建筑是三维向量的产物,在进行分析时要进行综合考虑,不能单纯的进行局部设计。对于平面功能的处理影响着整个建筑的使用功效。建筑设计人员通过使用流线分析进行合理建筑功效的设计。设计时要考虑流线之间的关系、安全性设计、开放与私密性的设计等等,从而构建出安全、稳定、舒适的公共空间。

2.2 结构主义设计方法

结构主义的建筑设计方法是通过建筑的结构形式进行整体建筑设计的表达。可以说建筑空间与结构是相互关联的,建筑物的性质、功效都能够通过结构设计表现出来。现代建筑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建筑结构与建筑空间的关系,通过巧妙的利用结构设计优化建筑空间,优秀的结构设计能够扩展空间,使空间更加开阔,功效得以展现。众多的建筑设计内容都离不开结构的运用,结构是进行空间划分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环节。

2.3 构图设计方法

在现代建筑的设计环节中,最基本的空间、体量等要素都可以归纳总结矩形、正方形等几何形体,可以说通过几何形体和建筑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实现建筑的设计。构图设计法就是在建筑设计工利用构图的基本要素来展现几何形体间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几何形体间的尺度、结构、比例、形式等要素间的转化,借助几何形体设设计展现建筑的韵律美和形式美。使用构图设计法进行设计要遵循基本原则,就是建筑设计人员对于所要设计的建筑的精准定位。

2.4 综合设计方法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是针对某一个建筑而言,而是要综合考虑到建筑物的周边环境、周边配套建筑,实现建筑和周边建筑环境的相互协调,才能使建筑物和其他建筑群相得益彰,不会显得突兀。在群体建筑的建筑设计中,建筑设计人员通常将不同的单个建筑细分为几何形体作为总体的设计方向,然后使单个建筑和群体建筑之间有结合点,实现相互间的匹配。对于每个单体建筑而言和群体建筑之间都存在着清晰、明辨的依存关系。建筑设计人员通过综合设计方法设计的综合性的、大型的建筑都体现了综合设计方法的运用。

2.5 建筑设计沿革创新法

建筑设计中承载了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印记,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都与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要充分沿革优秀的建筑设计理念,同时结合不同的时展进行创新,融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建筑设计沿革与创新方法是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的,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要对以往的建筑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提炼出人文特征、自然法则、人们的生活习惯、思想理念等,然后从已有的设计出发,提高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功能性,改变人们已有的生活和行为习惯,用具有创新理念的建筑设计影响和改变人们现有的生存空间。

3 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设计融合了众多门类的学科,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意识的增强,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增强专业知识储备,在满足建筑功能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建筑设计的质量,遵循现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出更多既舒适又实用的建筑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

参考文献:

[1]杨芳.“与时变化,就地权宜”――中国古典建筑中的弹性设计[J]. 艺术评论, 2012, (3).

[2]冯超. 对我国现代工业建筑结构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3).

[3]汪帮忠. 现代住宅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J]. 科技与生活, 201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