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雕刻的艺术特点

雕刻的艺术特点

时间:2023-07-05 16:58: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雕刻的艺术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雕刻的艺术特点

第1篇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文化内涵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和创造出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发生着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民族特色也随本民族历史特征的发展而变化,各民族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表现形式有着各自多种多样的艺术特点,能够很好地反应出一定时期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出现,为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区域民族文化精神,有着其独特的、不可代替的艺术价值。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地域性文化内涵。我国地大物博,区域文化众多,是一个大群居、小聚居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区域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也有着不同的变化和特点,石质景观雕塑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非常明显。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还存在于各地区的石材和工艺上,由于各个地区的石材在质地、颜色、结构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在使用中的方法和形式上也有所不同,也是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地域性文化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区域历史文化也随之变化,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发展也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不朽丰碑。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融入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品,能够更好地体现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树立良好的城市历史文化形象,增强人们的历史文化意识。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表达

石质景观雕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鲜明的主题、丰富的文化内涵出现在景观环境中,对景观环境进行装饰与点缀,石质景观雕刻艺术承载着历史赋予它的艺术表现力、承载着历史发展演变的文化内涵,对现代景观环境营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景观环境设计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空间环境中的布局、形态、功能都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对景观环境及周边环境有着衬托、点缀的作用,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表现形式、形态、数量、尺度、位置等等,对景观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的形式、职能、效果相互影响、密不可分。通过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设计与放置,对景观环境营造进行服务,根据地形、地势及周边环境的空间分布,把握大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空间尺度,根据局部环境景观的空间氛围和人们的视觉效果及小景观环境的空间美感,对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尺度大小进行设计与控制,做到合理、美观、大方、精致、实用。

结语

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无论是在广场、公园、步行街,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应用十分广泛,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存在以独特的表现力在景观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特定的景观环境中能够很好地表达设计主题和文化主题。石质景观雕刻艺术在景观环境中具有强化主题,烘托气氛,塑造个性,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的作用。总之,在现代景观环境景观环境中,石质景观雕刻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环境气氛的营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景观环境的设计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周琦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第2篇

食品雕刻分为花卉雕刻、动物雕刻、瓜雕等三大类,花卉雕刻是我们平时看的最多,用的最广的一种雕刻,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学习花卉雕刻掌握它的技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花卉雕刻应用。

一、 如何以原料为基础,因势利导

在进行雕刻中,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比如,主观想像雕刻一只凤凰,但去选购原材料时,找不到预想的原料。而意外的遇到一个奇型的大萝卜,于是便触景生情,“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从原料的形状、大小、颜色、特点等,构思雕刻什么作品,什么姿态最适宜。审视这个奇型的大萝卜,认为它最适合雕刻一条“盘龙”。雕刻花卉也同样如此,如雕刻一束梅花,应该选择小萝卜,既细又长,没有必要再修刻基本形,利用原料的外形因势利导。雕刻白兰花用的原料是茭瓜,因为茭瓜的质地和颜色与大自然中的白兰花相近,花托用细葱套上,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雕刻月季花、牡丹花最理想的原料是心里美萝卜,也就是利用原料的颜色进行造型。学生在实习操作过程中只会主观的去雕刻一件作品。怎样利用原料的形状、大小、颜色、特点来进行雕刻还有待于加强,这个问题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学会的,教师应该抓住有利时机启发学生把原料中的“巧”贯穿于实践及作品中。

二、 以主题为基础,含蓄扣题

即根据需要和使用的目的,也就是什么场合,什么内容,什么主题来确定雕刻什么作品,如欢迎会、欢送会、庆功会、命名会、开业典礼、战友聚会、喜庆婚宴、合家团员宴、生日宴、老人祝寿宴等。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主题,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要求,以各自的主题为基础,考虑雕刻什么最适宜,什么样的花卉与什么样的动物相配艺术效果最佳。例如,内容是老年人的寿筵,主题是“祝寿”,雕刻一群仙鹤,配上月季花、牡丹花或用牡丹花组合成一个“寿”。十几只不同姿态的仙鹤,再牡丹花组成的“寿”字上飞翔、嬉戏。由于有了花卉雕刻的配合,使作品增添了艺术情趣,起到了美化、点题的作用。

三、 怎样把花卉雕刻应用到菜肴围边点缀中

花卉雕刻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学习花卉雕刻的主要目的,是在烹饪宴席中使用。一是它可以提高宴席的档次,二是可以帮住菜肴增加美名,提高身价,为客人增加知识,寓食于乐趣。简易花卉雕刻是食品雕刻中比较容易学习的,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雕刻技法之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掌握。花卉雕刻作品能独立的存在、欣赏,也能与动物雕刻构成盆景,但最重要的还是运用到菜肴围边、点缀中,它起到美化、点缀菜肴,烘托宴席的作用。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餐饮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提高宴席的档次,提高菜肴身价,花卉雕刻起到了重要作用。如雕刻十朵梅花,加之黄瓜切成薄片围边装饰,再配上热菜,菜的档次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又如雕刻无数朵多瓣小花,组合在一起,变成一朵造型复杂的花卉,放在盘子中央点缀菜肴,让客人看上去这朵花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准,是有一定难度的,其实制作过程既简单又容易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花卉雕刻学习不仅是技法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怎样运用、组合。如雕刻一朵荷花,光是荷花点缀菜肴不能起到最佳的艺术效果,需要组合,配上荷叶及蜻蜓,画面才能更加生动逼真。花卉雕刻应用,应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构图及色彩的配合。

四、怎样利用色彩进行雕刻

“色、香、味、形”是评价宴席菜肴的标准,色被排入第一位,是有一定道理的。一盘菜肴展示在客人面前,首先吸引客人的就是色彩,怎样利用色彩进行造型是食品美术课的重点。利用原料本身的色彩雕刻花卉。如雕刻牵牛花用白色的萝卜、花心用胡萝卜的橙色,这样雕刻好的花是白色的,边是绿色的(青萝卜皮),产生一种色彩对比美感。又如雕刻玫瑰花用紫红色的水果萝卜,成品给人逼真的感觉。又如雕刻柱顶用胡萝卜的橙色进行雕刻在配上白色的花心,给客人以艺术美感的享受。配色是教学难点,它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学会运用色彩进行雕刻。色与型的结合,是花卉雕刻的主要任务,如雕刻荷花用洋葱,因为洋葱表皮的颜色和纹路与大自然中荷花很接近,这样一朵造型逼真,色彩丰富的荷花就呈现在我们面前。实践证明我们一定要学会利用色彩来进行雕刻,以色取胜以色讨“巧”。

五、 花卉雕刻在其他方面应用

花卉雕刻在水果拼盘中的应用,水果拼盘是一门新兴的烹饪学科,它是宴席的结束语,也是宴席最后一道菜――果拼。利用各种原料水果进行花卉雕刻,它丰富了食品美术教学内容。如用果为原料雕刻大丽花作为水果拼盘附件,点缀果拼,淡黄色内质,红色皮,产生色彩的和谐美感,又如橙雕刻月季花,想法独特,有创新,既给了餐桌上客人以物质享受,同时又能得到精神的享受,还可以利用菠萝心来雕刻多瓣小花,美化点缀水果拼盘。水果拼盘因为有了花卉雕刻的点缀、美化,成了宴席中的一个亮点。花卉雕刻还可以应用到美食节中看台的布置,利用各种花卉雕刻的成品,设计制作一些插花作品,美化、点缀看台。如用胡萝卜雕刻几十朵梅花,配上造型优美的干树枝,“一枝独秀”插花艺术品即成。还可以雕刻各种各样的花卉,它给看台增添了色彩、内容。烹饪是一门艺术,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花卉雕刻应用很广,我们在教学中将不断发现、创新。

第3篇

根雕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根雕艺术创作者要从根材中去发现它的自然天成之美,并因物施艺重人技。东阳竹根雕艺术吸取了传统东阳木雕艺术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竹根雕艺术风格。不论是东阳木雕还是竹根雕,二者皆是以根为媒介的雕刻手段,注重可视性与把玩性,在题材、雕刻以及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1.题材内容的结合

东阳木雕与东阳竹根雕都是充分利用根的天然形状,对根进行研究和构思,雕刻各种人物、佛像、花鸟、山水等,形象生动,形态逼真,其题材的表现内容十分广泛。东阳竹根雕,更是继承了传统东阳木雕广泛的雕刻题材,如: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古典文学、风流人物、宗教佛像,以及吉祥动物、鱼虫走兽、寄情花木、蔬果花卉等,经过创作者的精心设计、精雕细刻使得动物和人物形象等都惟妙惟肖。

东阳木雕的常见工艺品有宫灯、镜框、笔架、笔筒、首饰盒、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而在东阳竹根雕艺术作品中,钟馗出游、十八应真游蓬莱、钟山夜巡、竹林七贤、三星献寿、八仙过海、钟馗嫁妹、陶渊明、东方朔、弥勒佛、狮子戏球、佛手瓜、葫芦、仙桃等都雕刻得十分逼真,此外尚有竹根壶、竹根船、竹根簪孑、竹根印章等品类和各种文房用具的笔洗、水丞、储物盒等,以及现代题材内容的渔舟、渔翁、渔篓等作品。东阳木雕和竹根雕,在题材内容上既有相通之处,也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内容广泛又丰富。

2.雕刻技法的结合

东阳木雕是采用自然形态的树根雕刻而成的木雕艺术品,而竹根雕则是以竹根为雕刻材料的竹雕工艺品。根雕艺术的创作,都需要创作者凭借经验,选择形态变化多样,生长自然的材料,进行构思,巧妙设计和精心雕琢制成根雕工艺品。二者在雕刻技艺上均采用减法造型的雕刻手段,相互借鉴,相辅相成。东阳竹根雕,更是吸收了传统东阳木雕的雕刻技艺,并继承了我国上海嘉定派竹根雕刻的工艺及风格,在雕刻技法的运用上,有东阳木雕的痕迹。

东阳竹根雕在传统东阳圆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了薄浮雕、浅浮雕、深浮雕、镂空雕、半圆雕、阴雕等多种雕刻技法,为竹根雕的创作奠定了必要条件。其作品雕工精致,疏密有致、高底错落,在雕刻思路上天马行空不受约束,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

3.艺术表现手法的结合

东阳木雕以平面浮雕为主,辅之以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讲究平面装饰的艺术效果。在长久的实践中形成了薄浮雕、镂空雕、圆雕、半圆雕、透空p面雕、锯空雕、圆木浮雕、半雕、落地雕、阴雕、树根雕、镶嵌雕和自形雕等十多种雕刻技法。由于东阳竹根雕的艺术创作者大部分是从学习东阳木雕开始,再转到从事东阳竹根雕的设计创作中,所以受东阳木雕的传统影响,东阳竹根雕通过借鉴东阳木雕的某些表现手法,逐渐形成了有别于东阳木雕的圆雕艺术表现法、根艺巧雕艺术表现法和多个圆雕作品组合的艺术表现手法,蕴含了东阳木雕艺人博大的智慧与精深的雕刻技艺,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艺术文化结晶。

东阳木雕与竹根雕虽分属两个不同的雕刻体系,在题材内容的选取、雕刻技法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创作特点,但二者也不乏共同的艺术语言,都是艺术与自然珍贵的有机结合,也是传统与创新的紧密结合,只有在新的历史环境下赋予根艺作品新的生命力,才能使东阳木雕与竹根雕以其独特的姿态屹立于工艺美术之林,呈现永恒的艺术价值。

第4篇

关键词:传统建筑;装饰;雕塑

1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木雕艺术

1.1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梁架木雕艺术

作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骨架形式,梁架包括柱、梁、檩、枋、椽以及附属构件等,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精湛雕刻不仅满足了结构功能的特点,而且具有深刻的审美意义。梁架上的木雕一般是在梁、檩、天花和藻井中体现。古代中国建筑天花和藻井的装饰复杂而华丽,尤其是宫廷建筑中常用浮雕、线雕的工艺手法装饰龙纹或雕刻倒悬盘龙,用来营造宫廷建筑的华美之气。

1.2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檐下木雕艺术

檐是屋顶向旁伸出的边缘部分,由于檐下的结构异常复杂,其下的斗拱、额枋、雀替等构件也成为了能工巧匠们关注的焦点。

斗拱是传统建筑中以榫卯结构交错叠加而成的承托构件,到明清时期演变成了一种纯粹的装饰构件,匠师们常将其雕刻成龙头、凤首、象鼻等各种形象。额枋是用于建筑物檐柱柱头间的横向构件,具有承重的作用,浮雕、镂空雕、线雕是额枋部位的常用雕刻手法。雀替在传统建筑中位于柱头与梁、枋交搭处。其雕刻工艺以镂空雕刻为主,雕刻题材多选用花卉鸟雀和卷草龙凤。

1.3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门窗上的木雕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中,窗隔往往以拐子龙纹、菱花、直棂作为主要纹饰,而门上雕刻艺术最常出现在垂花门的“垂花柱”上。圆形的垂花柱多为莲花、摆柳等雕饰,而方形的垂花柱通常四周以“鬼脸”装饰,做四季花之类的雕饰。

不难看出,中国传统建筑上的木雕艺术不仅是宗教精神与哲学文化的融合,更加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

2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石雕艺术

虽然中国古代建筑始终以木为主,砖石为辅,但对于古代建筑的台基、塔座、柱头、等石构件常施以装饰性的雕塑,以达到美化和突出建筑物的政治、宗教主题的目的。早在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文字以及动植物的纹样,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带来丰富的素材,佛教雕刻艺术开始遍及全国,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均为中国建筑雕刻史上的绝世珍品。唐代以后,石刻艺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这时的石刻分为立体雕和平雕两种,立体雕多为雕塑品,常见于屋脊上或建筑前方的动物雕塑,平面雕刻则多出现在建筑的外墙或石窟壁画中,造型生动、惟妙惟肖。宋辽时期建筑雕饰可分为雕刻和彩画两种。这一时期的雕刻柱础雕饰最多。元代砖石建筑发展迅猛,雕饰更为繁缛,内容丰富,天王像和各民族文字、经文咒语也成为了元代建筑石刻雕饰的题材。明清佛塔建筑以砖石结构为主,建筑雕刻达到了颠峰,牌坊、石柱雕饰精彩绝伦,线条丰富而流畅,构图相当完美,曲阜孔庙大成殿的蟠龙石柱是明清建筑石刻的典范。

石雕艺术在历史的长流中不断的吸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国独特的美学文化,成为建筑历史上独特辉煌的一笔。

3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中的砖雕艺术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砖雕是在青砖上雕刻出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雕刻艺术手法主要有浅浮雕、深浮雕、圆雕、镂雕等,主要用于装饰墓室、寺塔、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由于南北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各地的民居砖雕在风格、手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砖雕流派。

3.1徽州砖雕

因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封建礼法的制约,徽州民居不追求建筑的对称、工整和恢弘的气势,而以典雅、精工和秀逸见长。因此,徽州建筑在雕刻装饰上极尽工巧之能事,尤其是门楼、八字墙对砖雕运用,更是别具地方风味。徽州建筑的建筑立面常以浅刻、透雕、圆雕、捏塑等手法雕刻出独幅或成组的画面,在灰瓦粉墙的映衬下画面尤为突出,无论是立体化还是平面化的门罩这种雕刻艺术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徽州门楼砖雕、马头墙、深宅、天井共同构成了独特的徽州民居建筑文化。

3.2扬州、苏州地区砖雕

第5篇

菜雕艺术编入我县乡土教材是为了推动我县艺术教育的进程,作为具有我们北方特点的乡土实验教材的一部分,菜雕艺术也和其他许多新编入教材的课程一样,具有适合少年儿童美术教育特点,注重美术情趣和审美素养,我县新编实验教材是为了我县的艺术教育,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材的内容新颖,取材方便,乡土气息浓厚,艺术性较强,易于教师和学生实践。菜雕本来是烹饪艺术之一,在宴席酒会上成为“色、香、味、形”俱全的艺术品,也是我国特有的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教材中编入菜雕主要是充实工艺美术课基础教学内容,结合我们北方的特点,让学生广泛应用接触较多的材料和形式,多方面的进行美术创作和练习。从而丰富课堂练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爱生活的艺术情趣。菜雕属于雕塑范畴,既在切、挖、塑、刻、划的基础上、学习利用果菜雕刻,划的基础技能,因为采用萝卜、土豆及一些果类质地较为坚脆,易于切割用刀,可雕性强,而且是人们北方盛产常见之菜,既经济又方便,较适合于课堂教学。

1 菜雕课材料易得,便于收集

菜雕所采用的工具只要以各式刀具为主,材料则是我们北方常用的白菜、萝卜、土豆、胡萝卜或苹果等,这些都是本地常见的蔬果,同学们可以不用花钱就可以得到,或花很少的钱可以买全,这样开起课来条件充足,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热情,特别适合学生的口味和家庭餐桌的装饰,可以说,菜雕是一门既经济又实用的一项技能。

2 菜雕制作方法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

实验教材中菜雕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不但是绘画,而且通过工艺设计,扭、塑、刻、折、粘贴、编制制作等其他艺术形式,手段积极地采用多种途径。满足学生们多方面的兴趣需要,在观察想象,联想、触摸、制作等。课业活动中加深体验、思考、理解、认识程度,使其轻松愉快的全身心的投入美术课业活动中去,并从中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和简单技能,同时也必然使学生在过去无趣、呆板的学校活动中思想,精神解放出来,从而获得创造能力。这是我们每位美术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的,且不可单一追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一些雕刻知识由基础与简单的基础技能逐步的渗透在兴趣教学之中,浮雕又分阳刻和阴刻之分,蔬果不仅具有其天然可雕刻的颜色与外形,也是提供基础雕刻造型,课堂作业和联系的理想材料。

3 菜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制作积极性

让学生尝试菜雕的方法和造型方法,在教学中注意不仅局限于教材中的范例,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和教学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刻画出自己喜欢的造型,给学生以初步的菜雕的感性知识及初步理性认识,在《萝卜雕》中,应要求学生在原基础上练习,初步掌握萝卜雕的基本方法,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设计并雕塑出与教学要求相结合的范样作品,并注意当面演示雕刻方法。使学生能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萝卜、土豆等蔬果雕刻出自己喜欢的各种简单的小动物形象或风景造型。

通过学生欣赏木雕、萝卜雕等各种材料的雕塑作品及教师的范例制作,收集雕刻作品,欣赏、借鉴、开扩视野。提高学生对雕刻的审美能力及表现能力,激发对菜雕艺术的热爱,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之感,激发学生学习情趣,使其在课业实践中体验到雕刻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对美术课进行精心设计和热情辅导,在课堂上注重情感教学与知识技能教学相结合,教师应充分有效的运用四十五分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美的环境中受到教育,用艺术的魅力吸引学生,将艺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懂得艺术源于生活,用于美化生活的深刻道理。课前教师应精心准备。亦可先在课外活动小组中试行菜雕练习,如有同学把整体雕得很碎,还有的同学把形体和图案雕刻太细,失去雕塑应有的整体美感等。做到课堂上能有的放矢的进行指导。

学生们作业成绩可体验学生们用灵巧的双手雕刻的菜雕艺术作品清晰、甜美、亲切是观之欲滴。这是美的感受,是美的教育,学生们不仅在美感中学习了美术基本知识,简单技能,还非常愉快的学习了美化生活的基本技艺,智慧,情操就得到了,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陶冶。菜雕教学是多方充实而又甜美的过程!

第6篇

关键词:大昭寺;柱体;人物雕刻

大昭寺坐落在拉萨市古城区八廓街的中心,约1300年前,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了建立发展藏民族文化和统一的思想支柱,因弘扬佛法修建经堂。在修建大昭寺时也出现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至今这些故事还流传于现代人的口中。这座约公元7到8世纪所建造的宗教建筑研究与保护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它经历了不同时代的修建,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元素,但直至今日,走进大昭寺中心佛殿还可以瞻仰初建时木构架建筑的独特风格。中心佛殿上下一、二层围绕的木柱挺立了十几个世纪,现如今柱体的现状并不容乐观,从现存的柱体木雕刻图案看,虽可感受到初建时各地区工匠的精湛技艺,但惋惜较多的柱体已经看不到早期的面貌。从艺术学角度出发,对中心佛殿一、二层中柱体人物雕刻图案的样式分析和阐述。

因研究,多次进入中心殿考察研究工作,每一次都会被这里如此丰富、精美的木雕艺术作品震撼和感动。柱体雕刻风格并非是本土风格,而是出现了尼泊尔风格,而这种风格又可在古印度时期建筑中找到相似处。许多学者的研究也提示我们,在吐蕃时期,大昭寺整体的建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具有多元化的建筑风格,大昭寺中心佛殿内雕饰的柱体以及木质的门框同公元2~6世纪开凿的印度阿旃陀石窟寺的雕刻作品非常相似,宿白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有发表过,大昭寺中心佛殿内的雕刻与印度的阿旃陀石窟第1号、第27号、第19号窟的雕刻相似。也有外国学者如阿米・海勒认为在吐蕃时期有尼泊尔工匠、印度艺术家的出现。这些也说明大昭寺中心佛殿中一、二层柱体雕刻研究的珍贵意义。

在《贤者喜宴》中有记载,大昭寺中心佛殿中柱子的柱身均呈金刚橛形。柱体除雀替外大体分为三段,柱体上段其下半部分呈八面楞形,柱体上部有五个层次组成,有莲花瓣雕刻图案的圆形,有方形,还有呈八面形,每个层次都有繁复的雕刻纹样,柱基为石制材料,呈方体。

根据柱体不同位置,柱体托木有十字形、一字形托木两种类型,曲线简洁,前者使用承接双向或多向枋、椽,这种情况多为枋、椽的转角或转向处,后者使用于单向承接枋、椽。两种托木上都有雕刻装饰,图案有人物、动物、植物,一字形托架分三格中间一格雕刻有莲花纹,十字形托木四半部分都雕刻有飞天,双手上举,给人一种托起枋、椽的视觉印象,双腿向上飞扬起来,这样的飞天造型使得整个柱体具有托起枋、椽的力量感。

柱体托木人物雕刻的着衣与颜色

柱体雕刻人物纹样的位置有托木和木质柱基两部分,这两个部分几乎出现的所有雕刻人物的穿着都只有下身,上身不着衣,这一特点同文章上文到的吐蕃时期出现尼泊尔风格及出现尼泊尔艺术家有关。人物裤子有未过膝盖的短裤,也有长裤,裤子的颜色有蓝色、绿色、橙黄色,并绘有金色的花纹,有些飞天形象腰间还配有飘带,腰间飘带有五彩和单色两种,有些飞天肩上雕有绿色飘带。因人物的身份区别,一些人物配有耳饰、项链、帽子,呈现非常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动势。(在此提到的颜色指的是现在着色现状)

一层柱体托架人物雕刻图案(十字形托木)这种柱体上部托木部分可看到八个面,在八个面上分别雕有八位飞天人物图案,有双手向上托举,双腿上扬,也有侧身双手做向上托举动势,其中一只手托举到顶端。

(一字形托木)一字形托木的柱体在整体佛殿中的数量较多,出现的不同人物形象也相对丰富些,看得出大昭寺在初建时工匠们的技术审美造诣很高。一字形托架上出现的人物形象多处于中间一格位置。简略总结人物造型:左手向上托举,右手拄膝蹲坐的男性形象。坐于石头上的男性形象。半蹲,右手向上托举,左手拄在左腿上的形象。侧身坐在石头上,右手捻一株植物,左手拄在石头上,自然观看植物的动势。人物侧身半屈膝,双手各拖一块石头,像是在做建造的动势。正面双腿半蹲站在卷草纹上,大腹便便,双手各持一束鲜花,头戴帽子。双手向上托举的飞天形象。双人坐于石头上。双人,一人坐一人站相互在交流各自手中的物件。双手向上托举,双腿平和做飞起动作。人物下身穿五分短裤,上身不着衣,飞天上身会配有轻盈的飘带,腰上配有五彩的飘带,加强了飞起动作的优美动感,有些头戴帽子,有些佩戴硕大的耳坠和项链,手脚和胳膊上也配有臂环。人物雕刻图案较多,除了单个人物,还有双人物画面,人与动物场景,内容非常丰富。

二层柱体托木人物雕刻绘图

(一字形托木)二层柱体雕刻同一层风格相同,动势更加丰富多样。

文章从艺术学角度出发,试通过对大昭寺中心佛殿一、二层柱体人物雕刻纹样的文字表述、图片搜集及手绘雕刻图案的方式,更清晰的记录柱体人物雕刻的精美造型,丰富的人物动态。吐蕃时期与外国文化艺术的交流学习留下的珍贵的遗产,让我们有幸还能看到大昭寺早期建造时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造诣,精致的木雕手工艺,当时的人文风土都有在人物的动态上体现。此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但在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柱体颜色的采集、整合过程中发现,现今无法确定这些现代的涂绘对吐蕃时期雕刻上颜色的还原性。年代久远,佛殿每天朝拜的信众众多,柱体损坏程度较大,精致的雕刻修复工作比较繁重,在考察过程中观察到一些柱体雕刻的维修很草率,这一问题也是需要积极解决的,会造成恶性循环。希望通过学科交叉的研究方式,记录现存的迹象、测绘、拍照、分类整理、分析风格特点等严谨的学术研究方法,努力钻研,将地上寺庙建筑艺术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工业建筑勘测设计院.大昭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7篇

千年传承,桃李芬芳。莆田木雕艺术以其悠久传统、独特风格、人才济济、佳作迭出名扬天下。它以其华丽矫捷的身姿,健笔凌云意纵横,在素有“海滨邹鲁”“妈祖故乡”的莆田演绎了一曲传唱千年的颂歌。其中最负盛名的则是其“精微透雕”的艺术特点,精致细腻、古朴典雅、层次重叠,所刻画的人物形态雕刻得须眉毕现、衣纹清晰、形神兼备,堪称一绝。

时光变换,沧海桑田。时光无情地将岁月痕迹洗刷殆尽。然而,莆田木雕艺术“精微透雕”的特点却在每个时代艺术家的手中传承得越发灿烂。唐代初期,莆田民间的寺庙中已出现了简朴的木雕建筑装饰、佛像、圣经等,在这些作品上面出现了精致雕刻的痕迹。特别是宋末元初,艺人们所刻人物、花卉等题材的围屏、栏杆以及许多木雕古玩、乐器、家具等,均显现出精妙生动的韵味,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木雕妈祖圣像,——妈祖脸型圆润端庄,衣褶秀润挺拔,稳重中蕴含着亲切的气息,极富世俗人情味。明清是莆田木雕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以细腻的圆雕和精致的透雕为代表的工艺已渐渐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如寺庙建筑装饰。《考工记》中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是一种“崇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艺术设计理念。睿智的木雕艺术家巧妙地利用莆田地区盛产的龙眼木。龙眼木质地坚实,纹理细密,色泽柔和,特别是根部奇形怪状,虬根疤节,姿态万千。由于其坚硬的材质在精致雕刻的情况下不易断裂,为雕刻之良才。木雕艺人们因材施艺,随形附类,利用龙眼木根部的曲折疤节的特点,雕成各类的人物、花草鸟兽等,大都呈现出造型生动稳重、层次重叠丰富、构图饱满而富有生气,呈现出质朴、典雅、古色古香的特色,成为了精美的木雕工艺品。

“于细节处显精微,于宏观处现光华”,这就是“精微透雕”的显著特色。透雕是指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像部分,而将背景部分进行局部或全部镂空。透雕有两种形式:钢线锯透雕和多层镂空透雕。而莆田闻名于世的“精微透雕”则是来源于后者。这种透雕方式多表示人物众多、场景复杂、景物丰富的作品,将工艺特色发挥到了一个极致的境界——细密处刀刀精致,宽敞处干净利落,无一处是废刀。莆田木雕艺术有着千年的文化沉淀,在莆田民间肥沃的土壤中傲然绽放,惊艳之作层出不穷,民间杰出大师云集。他们所创作的木雕作品无论是嬉戏争斗的飞禽,还是窜跳奔驰的走兽,都勾勒得疏密得当,栩栩如生。花鸟相间,画面动静相融;造型丰富,风格纷呈;或浓艳、或淡雅、或细腻、或华丽、或质朴、或写意、或写实,无不散发着奇异迷人的光彩,繁茂枝叶缠绕间尽藏非凡意蕴,灵动间尽显雅致质朴之气。这些大自然创造的万物在大型木雕作品中往往是场景复杂、人物众多,雕刻手法上常做多层次的镂空透雕,精雕细刻,雕刻出的花鸟虫草生动自然,人物比例、神韵都很到位。还是那小至方寸之间,都雕镌得精致传神,方寸之间尽显大师之本色。特别是对于人物面部表情,刻画得细致入微,须发纤毫毕现,衣袂纹理轻盈飘逸。可谓是“绝活出神品,见工见艺”。如檀香木作品《九龙呈祥》,典型的倒弯月造型展现了九龙腾飞的画面。在方寸间塑造了形态各异的九龙各具神韵,精细传神,浑然天成,取得了神奇的效果。龙体鳞片屡屡密密,清晰可见,龙爪张驰有力,给人锋利无比之感。龙尾飘动,迎风后展,朵朵浮云与龙卷动的身姿互相缠绕,整幅画面气势磅礴,大有“纳山川之灵韵,容天地之情怀”的气势。特别是中间的龙首描绘细腻,雕工极细,怒目圆睁,张口吐舌,姿态各异,呈现九龙腾飞的盛世景象。寓意太平盛世,吉庆祥世,九龙齐舞,翻腾飞跃,为大吉祥之意。

莆田木雕艺术汇集了民间艺术创作精华,将国画艺术的创作方法与木雕的工艺性相结合,因而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而“精微透雕”,则是莆田木雕的一种艺术特色。以其“精、细、巧”著称,精是产品精美,细是雕工细腻,巧是布局巧妙,因而其工艺达到“工写相谐、收放有度,气韵生动、诗意盎然”的纯美境界。

“精微透雕”的雕刻技法即使是在小至方寸的面积上也能展现出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层次分明的构图特点,体现出深、浅、远、近的空间意蕴,一种秩序井然的结构美以及深层空间感瞬间跃然而生。画面能够如此饱满而丰富则是采用了国画艺术中“虚实对比”的构图方法,为木雕这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唐代李世民云:“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用对立表现统一,用一般演绎特殊。自觉运用“虚实相生”的基本逻辑来布局谋篇,灵活使用“量变向质变过度的往复”来指导创作过程,定会顺畅无阻,事半功倍。“虚实对比”的手法实际上就是国画中的“散点透视”的体现。现实世界中所有人的视觉只有一个焦点,在艺术创作中,作者为了将大量不同的时空材料组织在内,必然要扩大画幅尺度来涵盖最丰富内容。而内容衔接的有机性,则常用有无互融、虚实相生的技法来实现。

檀香木雕作品《海峡和平女神》,采用精微透雕的手法雕镌了女神妈祖列队出游,民间百姓恭迎,前簇后拥,场面宏大。雕刻技法微乎其微,每个人物的举止动作截然不同,面部神情神韵毕现。人物表情能够达到如此精致、生动的境界则是采用了“开面”的方法。妈祖,又称天妃、天后、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受到亿万民众的信仰和尊崇。一千多年前,她以娇小柔弱的身躯,以撼天地泣鬼神之举谱写一部可歌可泣传颂千年的悲壮、凄美的妈祖传说。她造福乡里,惠及桑梓,泽被五湖四海。她的灵迹千百年来乘风破浪传遍五大洲四大洋,给千万侨胞带去平安、祝福与好运。今天世界以和平、进步、和谐发展为主旋律,以慈悲、博爱、施仁施惠于世的妈祖,被尊奉为“海峡和平女神”被载入史册而光照千秋。此作中,作者巧妙地将疏密、虚实、动静、藏露的特点在构图中体现了出来。疏密结合,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妈祖出游列队中的侍从紧密地刻画在一起,紧凑而有序,体现了出行队伍的庞大壮观,而恭迎的百姓则点缀在画面各处,疏密相间,形成强烈的对比,间接中体现场面的热闹宏大。作品中的虚实,是在画面布局时最先要考虑的。虚实安排得当,画面显得特别吸引人的目光。国画中的虚实,有“疏可走马,密不通风”之说,显示了明显的虚实关系。密中有疏,疏中有密,虚实结合,才有了协调的装饰构图,才能表现出构图美。虚实之间,既可以有衔接,也可以构成呼应对比。“虚”中有材质美,“实”是画面美。海浪淘沙勇翻腾,鱼腾鸟飞尽徜徉。飘渺的祥云浮卷飘荡,俊美的侍女轻盈地飞舞,手中的彩旗迎风舞动……这些动的要素点缀在画面中,产生了无限的动态感,寓动于静态中。正所谓:“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而以云雾显其高,显其高远的意境。画面中的这些景物有隐现,有藏露。隐约之间,给人以丰富的联想。精湛的雕刻技艺,珍贵精致的选材以及巧妙的构图方法,在作者巧妙的融会贯通中,力求体现细节,不执于心,不偏于物,谱写出“合乎自然,又超乎自然”的和谐乐章。

精微透雕是莆田木雕艺术的一大特色,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地运用在木雕雕刻中,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线。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家,要坚持养精蓄锐、厚积薄发、秉承传统、至臻之境的艺术品格。文章至此,本人最想用著名的日本民艺之父、美学家柳宗悦先生的一段话来表达对各个时代雕刻艺人的崇敬之情:他们是勤奋劳作之躯……他们总是健康地迎送朝夕,在不起眼的地方,过着不做作的,乃至无心的朴素生活……

(林建军 莆田工艺美术城藏云堂雕刻商行二店)

第8篇

赏石艺术品,是近年来在市场出现频率渐高的一种特殊艺术品,它既有别于一般的观赏石、也不同于普通的石质工艺品,可以说赏石艺术品是兼赏石与艺术品二者美而有之,因此在赏石市场上颇具人气,大有后来者居上而统领之感。

赏石

自然界中,有一些石头造型奇特、石质细腻、色彩缤纷、浑然天成,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人们把这一类石头统称为观赏石。简言之,观赏石是指天然形成的具有观赏陈列和收藏价值的各种石质艺术品。

观赏石在我国古代称为供石、异石,近年来也有学者与藏家称它们为奇石、怪石、珍石、玩石、美石。在海外,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称谓,东南亚各国称奇石,日本称天然石或水石,韩国称寿石,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则称其为雅石。

观赏石有六大特征。

1、天然性:所有观赏石必须为纯天然产物,而非人工制品,且不允许有人为加工、雕刻的痕迹;

2、奇特性:需有与众不同的奇异之处,并以此区别于其它;

3、科学性:应有一定的科学内涵,体现一定的自然规律;

4、可采性,可以通过人力将其开采、运输,

5、艺术性:具备一定的造型、纹理等艺术特征,能带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6、商品性:有着一定的商业价值和收藏价值,并可在市场上流通。

如上观赏石的六大特征中天然性是基础,即无论哪种赏石,都必须来自天然,而且没有经过任何的后期加工与制作,就好像天然宝石不能经过后期的处理一样,只有满足了这一条件,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观赏石。

观赏石的美集中体现在以下六方面。

1、造型美:外在的轮廓造型符合传统的瘦、皱、漏、透等审美标准;

2、色泽美:外表颜色较为艳丽,光泽较强,有别于普通的石头;

3、质地美:质地细腻、颗粒均匀,优质品还具有一定的透明度;

4、纹理美:表面有各种由石脉、沁染等形成漂亮花纹层理;

5、意境美:通过造型、色泽、纹理等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操的陶冶。

观赏石的美要浑然天成必须体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可以,若是人为的雕琢,上色等,则不能称为观赏石。

石质工艺品

石质工艺品是指那些原本材质一般,但经过人为的加工与雕琢,而后具备一定艺术性的工艺品。其本身价格并不高,且与观赏石有两点不同。

1、材质特征

石质工艺品并非与观赏石一样强调原材料的天然性,而是讲究原石的可雕刻性与可塑造性,即结合原石的质地,结构,颜色与纹理等特征,采用最为有效的加工与雕刻方式,将原本并不起眼的普通石头制成具一定价值的工艺品,而不过多苛求原石自身的特征,因此只要原石具备了可加工的性质,即可以成为石质工艺品的原材料,从这一点来看,石质工艺品的选材与其它陶质工艺品,纸质工艺品并无明显差别。

虽然石质工艺品的原材料本身几乎没有价值,但经过加工或雕刻后,由于显示出了一定的艺术性,因此也获得了一定的价值,只不过通常这个价值不会很高而已。

2、雕琢特点

人为的雕琢使普通的石头变为工艺品,因此雕刻工艺是提升原材料价值的点睛之笔,这是绝不同于讲究纯天然,而忌一切人为雕琢痕迹的观赏石的。

石质工艺品往往以粗犷豪放的雕刻工艺见长,这主要是因为其原材料质地的细腻程度等就均不如美玉,因此其雕刻工艺不可能复杂也达不到精细的程度,而且这也符合了好料配好工,因材施艺的雕刻原则。同时,也可据此简单地鉴别是高档的玉制品还是价格较低的石质工艺品。

3、赏石艺术品的美

赏石艺术品是结合了赏石与普通石质工艺品二者的优势。其实质就是原材料是观赏石,而又经过了后期人为的加工或雕刻。赏石艺术品一方面反映出了原材料的质感美与自然美,同时也反映出了人文文化的雕琢美与艺术美。

其实这种形式的作品在市场上早已出现了萌芽,但由于传统概念很少考虑到将观赏石进行加工的作法,所以这类产品在并未成为市场的主流。但随着国内目前玉器市场的如火如荼,玉器雕刻工艺逐渐受到了广泛的重视,而雕刻大师们也不仅满足于在昂贵的玉石上展示他们的才华,而且进而寻求更加广泛的雕刻材料,观赏石无疑就成为了他们眼中的新宠。

赏石艺术品常选用印章石,砚石等本身具一定知名度和经济价值的雕刻材料,并借助原石细腻均匀的质地丰富的色彩而施以俏色巧雕打造出具最强的视觉冲击力的全新造型,从而打破人们的思维定势,焕发出它们与以往不同的雕刻思路的另类内涵,使人们大获眼前一亮的惊喜。

赏石艺术品的雕刻技法与内容取决于其质地。因为其质地介于普通石质工艺品与美玉之间,这就决定了它的雕刻万法也必须走这两者的中间道路,原因有以下两条。

1、质地特点

赏石艺术品的质地细腻与坚韧程度高于普通石质工艺品,因此可以使用较为精细的雕刻工艺,但毕竟其质地远不如美玉,所以做精做细的雕琢也只有适可而止了。

2、原粒价值

第9篇

关键词:冷菜;雕刻;职业核心能力;一体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6-0186-02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餐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只是要吃饱,更注重营养健康和美的感受。冷菜雕刻由简单的食品提供、菜肴制作转变为科学艺术。冷菜雕刻教学也由单纯的雕刻技术教学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是指除了专业的技术技能外的其他基本能力,包括基础能力、拓展能力和延伸能力,如沟通、合作、自我管理、创意创新、解决处理问题、领导和执行等。冷菜雕刻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宴会冷菜的制作技艺和雕刻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高素质行业劳动者。

一、冷菜雕刻教学现状

冷菜雕刻是烹饪专业教学中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教学中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

1.目前使用的教材《冷菜、冷拼与食品雕刻技艺》,在课程中设置了冷菜食品雕刻的民族文化介绍、冷菜雕刻的产生发展、基本的冷菜雕刻操作步骤等几个方面,让学生理解冷菜雕刻,掌握果蔬雕刻和菜肴周边雕刻,合理运用整理雕刻、浮雕、镂空雕刻等雕刻技法。

2.目前的烹饪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理论教学仍是你讲我听的“灌输教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采用统一的考试考核学生的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潜能;课上教学缺少交流合作意识的培养。

3.烹饪职业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每年都在变化,但是教学的内容和实践雕刻工艺造型却基本不变。目前,各式菜肴不断更新,仅根据学校陈旧的雕刻教学内容学习,是完全跟不上餐饮行业发展的。因此,冷菜雕刻教学在培养学生雕刻技术的同时必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让学生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二、烹饪专业学生的特点

1.学生们思维活跃,经常有超前性的突发奇想,这对于学习冷菜雕刻、创新菜品都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学生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想法不够成熟,各种想法常常得不到老师的鼓励和支持。

2.学生不喜欢理论学习。原因主要是理论课的课堂气氛相对沉闷,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相比技术实践,学生看不到一时的成果,缺乏成就感;他们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觉得课堂内容与实际雕刻毫无联系,学习这些没有用处。

3.实践课上学生可以将想法通过雕刻技术表达出来,但也常会有挫败感,因为没有基础知识的支持,学生的技术能力不能真正掌握运用。学生有创新的欲望,但是创新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加强培养。只有基础知识牢固了,学生才可以在实践中合理地运用所学知识,根据自己对美的理解进行色彩搭配,对食材进行合理雕刻设计,真正创新菜品。

三、冷菜雕刻的职业教育要求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专业的刀工雕刻技能,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审美能力、色彩及营养搭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等。这能够激发学生对冷菜雕刻的学习兴趣,保持研究创新的热情。冷菜雕刻教学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才能达到培养符合餐饮行业要求的专业冷菜雕刻人才的目标。

四、冷菜雕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冷菜雕刻教学要采用一体化教学的方式,通过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良好的动手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色彩搭配、雕刻技术、雕刻主题设计、创意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及自主学习等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目标。一体化教学通过文化基础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技术分解教学,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分组教学,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整体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色彩搭配能力等。

1.冷菜雕刻基础知识、历史文化及民族艺术特色教学,使学生了解冷菜雕刻的来源,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1)食品雕刻源于工艺美术,其造型艺术和雕刻技艺都是由传统的木刻、石刻、玉雕等雕刻技艺演变而来。学生在了解雕刻文化内涵的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全身心投入冷菜雕刻的研究,学习借鉴古代雕刻技艺。(2)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教师让学生多了解冷菜雕刻的造型形式及形成原理,在欣赏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意识。雕刻是有主题、有结构、形态逼真的艺术行为。冷菜雕刻教学要培养学生注重菜品的造型与意境,雕刻主题符合宴会环境达到美化宴席的效果。(3)冷菜雕刻的特性教学。冷菜雕刻具有文化性、民族性和现代性,继承了中华民族悠久的饮食文化内涵,又与时俱进,不断适应现代人的需求。学生对冷菜雕刻的具体了解,使他们有兴趣学习研究冷菜雕刻,达到高超的技艺和雕刻理念。

2.冷菜雕刻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扎扎实实的雕刻技巧,掌握雕刻的技术规律。教学中对冷菜实例雕刻的工艺流程进行分析,讲解雕刻的操作要领,让学生比照简单的图案进行实际雕刻操作,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雕刻技艺。通过对雕刻形式、造型方法、原材料选择等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发现掌握食品雕刻技术的规律,发现雕刻的共性,培养学生扎实的雕刻技术。雕刻原材料选择,冷菜雕刻选材多以新鲜的瓜果蔬菜或面点为主,原料要色泽鲜亮自然、水分饱满。根据选择的材料进行雕刻教学,不同的材质使用不同的雕刻方式。如:有的食材适合整体雕刻,有的适合镂空雕刻。食材的大小和形状不同雕刻方式也不相同,教学中要教学生因材施艺,锻炼学生用不同的食材进行雕刻,并物尽其用,在雕刻锻炼中总结雕刻规律。教师让学生练习雕刻不同的造型,如常见的各式各样的花类、动物生肖、飞鸟、人物等。学生在塑造不同造型的过程中掌握雕刻的整体构思方法,提高其雕刻技术。

3.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搭配的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创新精神。冷菜雕刻基本是宴席的第一道菜品,非常注重色彩和造型。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冷暖色调搭配、主辅色搭配,雕刻的整体布局等;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整体构思能力,并在鉴赏菜品的过程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雕刻教学中要加入雕刻主题教学,让学生可以根据餐厅宴会的需求确定雕刻主题,让学生看到食材或确定雕刻主题后可以迅速地形成雕刻的整体构思。(2)对雕刻的菜品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在不同的雕刻作品中学习汲取经验。冷菜雕刻除了菜品本身的色彩搭配和造型以外也要注意盛放器皿的选择搭配。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培养其审美意识和搭配能力。(3)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家合作研究,完成由主题设计到选材雕刻的菜品制作过程。当遇到困难时可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完善方案。这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4)专业的冷菜雕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各种奇思妙想,在扎实的雕刻技巧、完善的主题构思及合理搭配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创新。冷菜雕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大家的相互协作和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冷菜雕刻教学的根本目标。

冷菜雕刻日益受到食客的喜爱,冷菜雕刻教学要适应餐饮要求,培养学生扎实的雕刻技艺和职业核心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可以掌握冷菜雕刻的技艺。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教育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2.

第10篇

2013年春拍北京古天一拍卖公司推出了国内首次木雕佛像专场,成交率高达78.6%。据古天一市场宣传部负责人吴国才告诉记者,尽管首次木雕佛像专场拍品成交价格的区间并不高,但市场对木雕佛像的认知度有所提高。2013年秋拍古天一再次推出了木雕佛像专场。在作品的征集上,共有40件拍品,比春季拍卖会上拍品的数量有所增多,并且拍品的整体质素也比春拍的拍品有所提高。

“木雕佛像在拍卖市场上仍属于小众收藏门类,主要是由于木质佛像在流传的过程中难以保存,故而市场对木雕佛像的认知度远远低于铜鎏金佛像,当然在价格上两者更是难以相比。”吴国才表示,目前来看,木雕佛像较之铜鎏金佛像在艺术价值还有很多可以挖掘的上升空间,基本已经饱和。主要有两点,一是,与铜鎏金佛像相比,木雕佛像具有单一性和独特的不可复制性。从工艺上看,明清铜鎏金佛像很多是采用“失蜡法”制作而成,若模子做得不尽人意,还可以再修改。但若将木料雕坏了,便难以修改,只能作废了。再者,有些木雕佛像的材质具有珍贵性,譬如使用沉香、檀香木、红豆杉等珍贵材质所制作的木雕造像。

事实上,古代木雕是根据不同的地区就地取材,选择当地的木材来雕刻。若是晋中地区,会选择榆木;南方会用到楠木、檀香木。北方地区的树木较杂,取材就无定制了。古人不会刻意追求材质,不像现代人喜欢追求材质,如黄花梨、沉香等珍贵材质。

木雕佛像门槛低

在陈重远所著《老古董商》一书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民国时期的古董商岳彬得到一尊檀香木菩萨佛像,为了牟利,岳彬找来石雕艺术家冉忠印为其仿制了一尊相似的菩萨像,以八千大洋的高价卖给了日本人。

在民国时期,当时的手艺人或艺术家所仿制的古代雕刻品的数量如今已说不清楚了,但我们在辨别木雕造像的真假上,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吴国才告诉记者,看一件雕刻艺术品,主要看其工艺,毕竟手工雕刻与机器雕刻有很明显的区别。当然不排除当时民国时期就有仿制的木雕佛像。“但是木雕由于年代所带给它的老化、虫蛀等特点,光靠做旧是做不出来的。再者,如果做旧的话,可以选择市场认知度较高的铜鎏金佛像。从目前来看,古代木雕佛像造假的相对较少,费时费工不说,很难做旧,很难模仿。”

吴国才表示,其实木雕佛像本身并没有什么门槛。对于新入门的藏家而言,若对雕刻艺术感兴趣,可以考虑一下中国古代木雕佛像,木雕佛像的升值空间是很大的。若考虑到古代雕刻艺术品真伪度的问题,建议购买一些立体雕刻的艺术品,如石雕、木雕等,如果能请到专业老师来把关,这样买东西更放心。

木雕佛像的价值

此次木雕佛像专场所征集的拍品来自全国各地,有京造、浙江、山西、福建等地区的木雕佛像,并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特点。“木雕佛像的价格并不取决于它属于哪种风格,主要还是取决于自身的雕刻水准和艺术性,再者就是藏家个人的喜好。”吴国才指着一尊元代木雕彩绘观音坐像说:“这尊是典型的山西风格,在整体线条、雕刻上较为细腻。”仔细欣赏这尊观音像,会被它庄严安详的表情所打动,这也许就是木雕佛像带给人独有的艺术享受吧。

“浙江的雕刻风格给人的感觉是雕工很精致,福建的木雕风格多是彩漆或者在人物的衣皱边缘做细致的修饰。而京造的木雕佛像给人富丽堂皇的感觉,做工也较繁琐,挂金漆,很大气。”吴国才又指着一尊明代木漆金观音坐像说:“这尊观音像是典型的京造风格,雕工精美、金漆着彩均匀,因为年代离我们较近,保存得较为完好。”这尊观音坐像庄严肃穆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具有宫廷造像的风格。

“实际上,导致木雕佛像价格长期上不去的原因是由于它在保存上要考虑空气温湿度、防虫等因素,它的品相、完整度也不如金铜佛像,但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价值。其实,木雕佛像的精品有非常大的升值空间。”吴国才表示,影响木雕佛像价格的因素主要与其保存的完整度、年代的久远性、材质的珍贵程度,制作工艺等有关。甚至佛像的表情、服饰等细节都可能影响一尊木雕佛像的价格。然而对于藏家而言,木雕佛像的艺术性更值得他们出手。但是,由于木雕佛像在保存上比铜鎏金佛像困难得多,故而木雕佛像的存世量并不多。

第11篇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种类繁多,遍布大江南北,分类方法各异,常被称为民间工艺。尤以浙江的东阳木雕、黄杨木雕;福建的则主要以福州木雕、莆田木雕、泉州木雕为主;广东的潮州的金漆木雕最出名。莆田木雕是历代艺匠文化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积淀,兴于唐宋,发展到明清达到鼎盛,明代以造型简洁、优雅流畅的艺术风格为特点,清代则以雕刻精细、惟妙惟肖、精微透雕著称,主要采用圆雕、镂空雕雕、浮雕、线雕、微雕等雕刻技艺,题材种类包括古典人物、宗教人物、仕女及山水花鸟、家具、把玩杂件等,造型千姿百态,构思巧妙,内涵深刻,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莆田木雕艺术家通过运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木雕艺术品,它们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和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带给人们自身以美感享受和精神鼓舞。

中国传统木雕可以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而工艺木雕又可分为观赏性和实用性两种。观赏性是指陈列、摆设在桌台、几、案、架之上的供人观赏的艺术品。它是利用立体圆雕的工艺技术雕刻而成,比如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海洋生物、十二生肖等;实用性是指利用木雕工艺装饰的、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的艺术品,如木雕屏风、落地灯、笔架、笔筒、首饰盒、储蓄罐以及家具雕刻等。无论是实用型木雕还是观赏型木雕,都以其巧妙的创意和精湛的雕琢,传承着永恒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为我国宝贵的民间艺术增添了光彩。

对于讲究艺术性的木雕来说,就是要求经过木雕艺人们的精心构思设计,巧妙表达出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意念追求,具有独创性和艺术审美特征的作品。莆田木雕在艺术木雕的创作上,讲求用形体来表现客观世界的人和物,有的造型生动夸张、雕工精细,有的通过结合利用木材的天然造型和纹理特点,表现出优雅流畅的线条,突出木材的肌理,淋漓尽致地展现木雕艺术材料内在的表现力和自然美。艺术木雕在创作题材的选取上,除了要根据艺人们自身的文化艺术底蕴和价值观念外,还要特别考究因材施艺,综合考量木材的纹理、色泽等微妙的变化中量形取材切削雕凿。而在表现形式上,莆田木雕艺术具有工序繁多,刀法多样,既有运用大刀阔斧来表现粗犷有力的手法,也有通过细腻写实的精雕细刻来表现流畅的线条,还有以随形造像的方式简洁概括,因势度形,巧用木材的自然美,创造出于自然同呼吸的木雕艺术精品。对于一件艺术木雕精品来说,不仅包含了创作者追求的精神思想和表达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可以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莆田木雕艺术创作中,最考究的是运用各种刀法,通过长期不断地艺术实践,技法多变,逐步形成了独特的雕刻技法,风格精致细腻,层次分明,能够恰到好处地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木雕的创作方法。木雕的创作过程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方法,使作品达到形体上的完美,并能体现作者所达的精神内涵。木雕的创作方法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

因材施艺 追求自然

所谓的因材施艺,跟中国绘画中的应物象形异曲同工,就是绘画者所描绘塑造的形象,至少能够再现对象,把自己要表达的客观对象形似。同样的,木雕艺术家在雕凿制作作品时,构图充分利用不同材料的面积空间,自然形状,肌理特点,运用各种雕刻技法,把木材的特点自然客观展现出来,同时寄托了创作者情感的艺术形象。这种创作方法也称为“巧雕”,十分讲究“七分天成,三分雕刻”,就是根据木材天然的形状和纹理方向,创作者结合生活中的经验不断地推敲,赋予这块材料以特有的形象,再巧妙雕凿后便使其形象展现出来。在创作构思过程中,从历史文化中提炼适合的灵感,从生活中挖掘美的变现形式比着手雕琢的时间多。“巧雕”是一种适形的造型,其中因材施艺,追求自然的乐趣无穷,但要求满足某种限制和制约的条件,这种受约束的因素,有时候反而会决定形成其化朽木为神奇的艺术特点。如笔者设计创作的作品《老者》,能顺其自然地依据材料本身特有的天然形状,很好地体现以量形取材,因材施艺的方法,带给人很强的立体感和空间想象,并且本身材料又是木中极品的黄花梨,称得上是木雕中的精品。

构图精巧 线型简练

中国画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线造型”。即以线描来勾画物体。要生动地表现物体,线条必须有力度,要有抑、扬、顿、挫及有刚、有柔,方能有节奏、情感和表现力。在木雕艺术创作中,雕刻师运用各类形状不一的锋利刀具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实现以刀的艺术效果,从而展现出各种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同时注重线条自身的形式,讲究骨法用笔来呈现物象的生命力,具有笔断意连的韵味,还可以通过线来展现作品内在的情绪,而且能够直观的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对于这种工艺技法的特点,就是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木材的体积,算是彻底摆脱了材料的最初形态属性,节约大料,减少切削木材的时间,采用人工或者工具粘合的方法,让大小不同的木料设计成需要的形状后再加以雕刻。另外,还有一些雕刻师会别出心裁地利用不同色泽的木料组合起来或者原木不动的进行雕刻,将不同场景巧妙布置一起,再稍加变形和组合,不仅可以展现出精妙清晰的装饰性纹理,同时也能增加作品的整体比例,虚实主次分明,线条分割简练,让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装饰性和实用性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一般来说,事物都可以看做是线的复杂组合,线条不但可以表现物体的形态轮廓和内部结构,还可以突出变现木材的肌理美,还能用数笔之间对形体和明暗进行高度概括。对于一些外形特征明显的材料来说,不仅可以直接激发创作者的想象和灵感,而且间接影响作品的艺术效,例如有些木料的“残片碎块”或者不规则形状,往往可以让创作者联想起某种独特形象的存在。所以,很多雕刻艺人们会把一些“奇形怪状”的木头搜集起来,一直摆放在自己工作案头的显眼位置,并且时常琢磨和推敲,一旦考虑周全,就会拿起刻刀一鼓作气完成作品。如笔者设计创作的作品《五福临门》,创作的材料是天然的黄杨木根抱石,经过深思熟虑后,刻画了五个弥勒佛的形象,雕刻的工艺和手法都十分精湛,特别是所运用刀法如剪纸般精细流畅,对于疏与密、精与细的处理都独具匠心。

形神兼备 意境深远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莆田木雕艺术连同中国绘画一样,其艺术变现形式除了通过以再现客观的形象外,还要通过作品自身的内涵气韵来抒感,并使这种情性思想到达一种特定的艺术境界,也就是“意境”。这是木雕创作方法中最难的一种,也是木雕创作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我们创造某个形象时,就不能仅仅局限外在的传移摹写,而是要在对自然的观察和把握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概括出某种内在生机。用空间包围互动,用作品的整体形象来倾诉,用作品的材质肌理、色彩和线的韵律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感染,以表达对于生活、人生的诗意追寻,用雕刻作品的有限空间,渲染出无限的意趣。

莆田传统木雕长期受到绘画的影响,尊重材料的物性,并将材料的物质和塑造的形象提升到心灵的层次,既不执于心,也不偏于物,而是物我交融,象与意合,具有“行神合一”的倾向。木雕创作者更注意对人物神韵的表达,把“意境”或“神韵”当做是最高的艺术准则,在立意和构思上突出“应物象形”,因材施艺。如作品《老者》,在创作上突出形体美的同时又着重体现了神韵美,让人感觉出作品具有整体造型自然完整又美观大方,内敛中见豪放、保守中见大气的审美气质。

第12篇

关键词:汉画像石雕刻技法艺术特色发展趋势

正文: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一、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全国各地的画像石,雕刻技法最丰富的是山东、苏北地区。而在山东、苏北地区,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种类最多,式样也最全。目前,对济宁、枣庄地区画像石雕刻技法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虽然不多,而综合考察山东或全国画像石雕刻技法的论述中,引用的资料却无不以济宁、枣庄地区为重点。纵观的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六种:

(一)、阴线刻。不管石面光滑或粗糙,图像全部用阴刻线条来表现。多数还在物象轮廓内施刻麻点、虚线或鳞纹,以突出物象质感。例如邹城龙水,枣庄大洼、滕州岗头、兖州农机学校等画像石。也有少数画像石线刻物象内不再刻点、线、纹,例如薛城南常乡画像石和邹城龙水的部分画面。

(二)、凹面线刻。物象轮廓内雕成凹面,物象轮廓用阴线刻成。嘉祥五老洼、邹城师专、济宁师专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物象外石面有的光滑,有的则刻成竖线纹。

(三)、减地平面线刻。物象轮廓外减地(有深有浅),凸出的物象轮廓平面上再刻阴线或用朱线墨线勾绘,表现物象细部。如嘉祥宋山、邹城野店、梁山后集、泗水陈村、滕州西户口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其中又因对减地方式、深浅和对物像细部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分为下列四种:

1、凿纹减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轮廓外减地留下平行细密的凿纹。

2、铲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轮廓外减地留下不规则的铲印。

3、深剔地平面线刻:和上述2者不同的是,以上两者凿纹与铲纹极浅。而此技法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较深,一般来说约有1到2公分。图像较密集,轮廓外面积也较小。

4、剔地平面线刻:指在图像的轮廓外剔地,而在图像内部细部上,施以朱、墨线条表现,不加刀刻。

(四)浅浮雕。物象轮廓以外减地,物象凸出呈弧面,在物象上按需要刻出不同的弧面,以表现物体各部位的立体效果,有些细部或再施阴线处理。微山两城、邹城郭里、滕州东寺院、台儿庄李庄等地,皆出土过此类画像石。

(五)、高浮雕,减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较高,细部起伏明显,有较强的立体感,如山东安丘墓门额的卧鹿像。

(六)、透雕,把物像的某些部分刻透镂空,使之类似立体的圆雕,如安丘墓中柱的人物像因素。济宁、枣庄的画像石雕刻技法基本涵盖了我国汉画像石雕刻技法的所见种类,而在此区域中又以济宁嘉祥和枣庄滕州的画像石最为精彩。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是我国的艺术之宝,多次被收录历史文献之中。

二、嘉祥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及艺术特色:

嘉祥汉画像石以其精美的雕刻闻名于世,特别是以武梁祠的最为突出。纵观嘉祥地区画像石其雕刻技法主要有四类:

(一)、减地平面阴线刻。这种雕刻技法在嘉祥地区使用的较为广泛。嘉祥武梁祠、宋山、齐山、甸子、南武山等地,都出土过这种画像石。以武梁祠、宋山一批居多。嘉祥地区的减地平面线刻画像石主要是凿纹减地平面线刻。在制作时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凿纹一般采用较为细密的竖凿纹(徐村有斜纹处理),凿纹一般较浅,图像突出的幅度不大。在图像的刻画上外轮廓线清晰严谨,用线婉转流畅,视觉上较为突出,与皮影和剪纸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作者的雕刻技法精湛娴熟。画像石的创作虽然以刀作笔,以石为纸。但工匠们对线条的运用却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需要,或婉转流畅,或刚直豪,。或粗壮有力,在坚硬的石块上创造了栩栩如生的形象。历史教科书中的《荆轲刺秦王》一图便是来源于嘉祥武梁祠的汉画像。

(二)、凹面阴线刻。嘉祥五老洼、吴家村、花林村、刘村洪福院、蔡氏园等地出土的画像石用此刻法,其中五老洼较有代表性。此种技法图像的雕刻低于平面,制作时先将石头用竖阴阳刻线加工,再在石面上画上图像,然后把图像部分减低于石面,图像的细部一般用阴刻线表现。嘉祥所见的减地较浅,视觉上感觉像是阴模,给观者一种错觉,作者自认为不如图像突出平面的形式感强。这也是画像石发展的一种趋势。

(三)、平面浅浮雕。宋山第二批有一例。此种技法是在减地平面刻的基础上的一种延伸,与减地平面刻相比减地更深一些,一般1-2公分左右,在突起的部分作者有进行进一步的加工,把突起的形体轮廓的边线处理成弧形。此种技法在表现上加进了浮雕的雕刻技法,形体饱满生动,视觉效果也更加突出。宋山所见的一石减地较浅,弧面起伏不大,有减地平面线刻的影子,估计是两种技法转型时期之作。

(四)、平面阴线刻。此种技法的制作过程是先把石面打磨光滑平整,然后直接用阴线刻出图像。嘉祥仅见红山一石是阴线刻。这种形式在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是绘画性最强的一种。

四种雕刻技法中,阴线刻是以刀,用线条表现物象内容,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法。雕凿的线条,肯定比描绘的线条要简单、拙朴,若在轮廓内补以麻点或虚线,物象便被凸现出来。对表现物象来说,这种做法比单施阴线的效果要好得多。但在粗糙的石面上,物象内外都是斑斑点点,即使这样做,效果也不是很好。于是,工匠们使用类似绘画中线条轮廓内填彩的做法,将物象轮廓雕成凹平面;或者将物象轮廓外的地子减去,视觉效果就比单纯的阴线刻要醒目、强烈得多。减地平面阴线刻和凹面阴线刻在形式上比单纯的阴线刻更进一层,是阴线刻向浮雕过渡的一个阶段。这两种技法所刻的图像的轮廓线和细部的线条刻画的非常流畅纤细,技巧灵活娴熟,表现也夸张大胆,能够很生动的表现刻画对象的形象特点。这两种技法是嘉祥地区出现较多的表现形式,也是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的的典范。浅浮雕技法当是借鉴了圆雕工艺之法,它将减地平面线刻发展成弧面,弧面取代了外轮廓线,因此立体感更加强烈。在雕刻工艺上,这与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有本质的不同。前三者是以线为主的平面表现,而此是以面为主的立体表现。西汉文、景至武帝末的画像石,雕刻技法皆为阴线刻。线条朴拙,甚至有些塞滞之感。物象内或有麻点,但都是粗糙不规矩。画像内容也单调,多为树、房、璧纹一类的图案。很显然,这时的画像石艺术还处在孕育期。每种技法因时间、地域之别,又存在着一种差异。不同的技法是决定画像石艺术风重要30年代时,滕固在《南阳汉画石刻之历史的及风格的考察》一文中,就将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做了根本区别。他说:“对于中国的石刻画像,也想大别为两种:其一是拟浮雕的,南阳石刻属于这一类。其二是拟绘画的,孝堂山武梁祠的产品是属于这一类。”这种分类看似简单,却是抓住了实质。

三、嘉祥汉画像石的发展趋势和区域性特征

(一)发展趋势: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画像石数量大增,内容也丰富起来。雕刻技法主要是阴线刻并施麻点或虚线,另外还出现了凹面线刻。前者如邹城南落陵画像石,线条生动、洗练而准确,麻点和虚线的衬刻讲究位置和视觉效果;后者如金乡香城堌堆、济宁师专、微山岛沟南村画像石,凹面较浅,而且很少再衬刻阴线,物象比例也有些失调。东汉早期是凹面线刻最盛行的时期,凹面深浅适度,外轮廓线清晰,根据不同需要而衬刻在轮廓内的点、线,既简练又准确;物象比例适当,尤其注意表现动物、人物的姿态和动作,嘉祥五老洼画像石是其代表。这个时期仍然存在阴线刻,例如邹城师专画像石,内容布局、物象比例与同类题材的凹面线刻极似,只是没有凹入剔平物象而已。值得注意的是,减地平面线刻开始使用,微山两城、台儿庄邳庄、滕州大郭都曾有出土。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即减地较浅且不光滑,物象上的阴线也较简单。东汉中、晚期是汉画像石最辉煌的时期,各种雕刻技法均已齐全,并走向成熟。线刻、凹面线刻单独出现的不多,与其它刻法配合使用的作品还存在着。减地平面线刻快速发展,并很快成为本阶段的主要刻法之一。它与阴线的配合,不单是在凸起的物象内,物象外也经常配以线条来表现人物的胡须、车马的绳索或武器的细部。此类作品以嘉祥齐山、宋山所出及武氏祠作品为典型。本阶段新出现的另一种基本刻法是浅浮雕,数量最多,技艺也最精湛,邹城郭里、微山两城、滕州龙阳店等地常见此种刻法。浅浮雕常配以线刻来表现细部,邹城大故村出土的两块画像石,浅浮雕的大树下,人物手持的弓箭就用线刻来表现。这一多种技艺配合雕凿的方法,更加充分地把物体展示出来,达到了单种技法难以表现的艺术效果。由此可见,嘉祥地区的汉画像石最早可追溯道昭、宣时期至西汉末,由嘉祥洪山一石的阴线刻发可知,但也存在时间偏后的可能性,因为阴线刻法到后期都有使用的记录。东汉早期嘉祥的汉画像进一步的发展,范围有所扩大,而且技法上也逐渐成熟。东汉早期具有代表性的刻法即为凹面阴线刻,嘉祥的五老洼士其代表之作。属于这一时期的还有宋山第二批的部分画像石。嘉祥武氏祠、齐山及宋山一批的画像石应该是东汉中晚期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汉画像已经达到辉煌时期,嘉祥也不例外。这一时期的刻法比较全面各种技法都有出现,但减地平面线刻较为突出。到东汉晚期汉画像的雕刻技法有进一步发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相继出现,而这几种技法目前在嘉祥地区却没有大量出现,由此可以猜想或许嘉祥此时的经济文化方面有所减退,豪强地主或达官贵人在嘉祥的地位下降,以至于在汉画像上没能体现出来。

(二)区域性特征:嘉祥周边地区出土的画像石,作风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别,除画面的构图风格外,主要是雕刻技法的不同。以微山湖为界,湖之西,嘉祥—济宁区盛行凹面线刻和减地平面线刻,浅浮雕除见于喻屯城南张出土的一批外,别处皆未发现。减地平面线刻与浅浮雕技法共存,这里人大概不喜欢把物象的凸面凿成弧面。湖之东,两城—邹城及曲阜城区,西汉时流行线刻,东汉初盛行凹面线刻,兼有线刻,东汉中晚期盛行浅浮雕。嘉祥常见的减地平面线刻,这里很少有。曲阜旧县出土的几块减地平面线刻作品,作风不仅与嘉祥迥异,与其它小区也不一样,一眼便能看出,此乃临沂地区东汉中、晚期常见的风格。

由此从嘉祥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中可以略窥一斑,能构简单推断出嘉祥地区当时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的发展趋势,为我们研究汉代的文化艺术提供一些佐证。

注释:《嘉祥汉画像石》朱锡禄山东美术出版社

《武氏祠汉画像石》朱锡禄山东美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