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理财方法

大学生理财方法

时间:2023-07-05 16:58:02

大学生理财方法

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革新

财务管理课是高校财经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以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研究如何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领域十分广泛,需要采用具体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方法以解决企业实际的财务、金融问题,属于应用型学科。而目前,在我国许多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应用能力、现财理念以及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差,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反映出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了,所以,必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目前财务管理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革新。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与特点

(一)财务管理课的性质

财务管理课的性质属于管理学范畴,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企业价值最大化。既然财务管理课属于管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组织能力,比如如何做资金的预算、如何进行业绩评价,这些都要求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财务管理课的教学不能脱离其自身特点。

(二)财务管理课的特点

财务管理课的内容涉及了经济管理、金融、证券、会计、税法、经济法规、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其发展变化速度较快,学科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难度大,是一门具有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可操作性、系统性、跨学科性等特点的课程。

二、转变观念,调整教学目标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使教育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如何培养出具有应用意识与创新能力、能快速投身到实际生产中去的人才是民办高校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深入了解和研究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和修正教学计划已成当务之急。结合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的特点,财务管理课教学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并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技能型人才。

三、以教学目标为基准,改革教学内容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及WTO的加入,经济环境不断变化,企业财务活动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因此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一)目前《财物管理》课教学内容上的不足之处

1、课程衔接不合理。财务管理学涉及的内容很广,学生一般要在学了经济数学、统计学、成本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学,但是目前学校在课程的安排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使得财务管理学的教学遇到许多困难。比如,财务管理学中大量地运用了概率统计和线性规划中的理论和方法,但大部分学校并未开设这两门课程。

2、课程内容的重复。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中经常涉及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统计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同一部分内容在其他课程中也会涉及,造成课程内容的交叉重叠。通常不同课程是由不同教师授课,这就造成有些内容重复讲授,导致学生重复学习,浪费不少时间。

3、教材内容滞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教育市场化就是要求高等院校培养出适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环节就是教学内容必须能够反映和指导社会实践。近年来,资本经营、知识产权的管理以及有关企业发展战略的财务问题等已成为企业理财活动不可缺少的内容,但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未涉及到上述问题,教材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比已显滞后。

(二)财务管理课教学内容的革新

1、加强教材建设。财务管理的教学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培养适应新时期经济管理和理财工作的、具有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此,把握新形势下的课程建设,选择合适的内容新颖、结构合理的高质量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的首要环节。

2、协调相关课程的交叉内容。由于课程体系的缘故,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统计学等课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其中与管理会计交叉重复内容最多。从学科发展角度看,不同学科之间的横向交融与沟通日趋增多,有时需要将多学科知识结合起来,从多方面、多层次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但从教育目标角度来看,也没有必要做到分类务尽。财务管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尤其是具备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结合教学目标,财务管理应以资金的规划与控制为主线来设置内容,避免与其他课程在内容上有太多的重叠,同时这些课程最好由一个教师讲授,这样便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

3、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财务管理课程的理论和方法受会计环境、会计制度、会计法规影响较大。近几年,随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世界的接轨,每年都有许多新的准则出台,引起会计理论和方法的改变,财务管理内容在不断扩大,新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地涌现,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及时地出现在教材中。因此要将这些新知识及时有效地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

四、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财务管理课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的不足

1、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目前的财务管理教学虽然注重了内容上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在教学方法上仍然比较单一,基本上仍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但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还难以全面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此外,教学与实践脱节也是值得重视的。学校的实习工作一般是安排在全部课程学完之后,这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不能及时获得感性认识,造成其理性认识也必然是肤浅的。

2、教学手段落后,信息量少。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得手段越来越多,信息的传递速度也越来越快。高等院校作为传播信息的重要窗口,必须拥有最先进的教学和学习设施。但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手段仍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还未被普遍运用,这不仅限制了教师和学生获得信息的数量,同时也影响了所获取信息的质量。

3、重视吸收知识,忽视应用知识,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总是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成了理论知识的接受器、储存器,难以在课堂上消化知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不透彻,因此很难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要求的财务管理人才。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革新

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根据财务管理重在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中心,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化教学,尤其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已有的教学研究成果,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对于改进财务管理教学效果比较好:

1、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应将案例教学贯彻始终。财务管理案例一般有诊断型和决策型两种。诊断型案例主要描述财务管理的成功与失败,具有借鉴作用;而决策型案例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两种方法可结合课程内容选择使用。教学案例的来源可以是教师深入企业实际工作中收集的,也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资料,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设计的。

2、情景教学法。这种方法是在一种模拟的环境里,学习职业所需知识,比如证券投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模拟实时炒股,最后根据各人炒股业绩考核成绩。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有针对性的介绍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3、归纳比较法。财务管理课程中计算公式及方法非常繁多,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并通过归纳类比来掌握其规律。归纳比较法有利于学生对学习信息的记忆,掌握教学内容。比如,资金时间价值是财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的用途非常广泛,但由于难度较大,常常使学生感到头痛,如果使用归纳比较法,便很容易使学生掌握。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使学生较容易掌握其方法。

4、启发式教学法。财务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特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针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并能够触类旁通,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是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

(三)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引进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兴教学方式,能将文字、声音、图形、视频、动画与课堂讲授充分结合起来,效率高,信息量大,教学更直观,对于一些较复杂的表格、图形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作为主讲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教案和课件传送到互联网,供学生自由下载。这样学生可以提前通过下载教案和课件了解教师的上课思路,使学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进入课堂。

2、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简单地放映幻灯片,没有生动的讲解,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散漫,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使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应同时结合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形体语言等,将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来提高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教师、学生、优秀的教学法要三位一体,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大力发展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和参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疆.《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改革初探[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

2、王书明.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沈航.关于“财务管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资讯,2007(19).

第2篇

【关键词】财政学;传播学;互动式;实践

财政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是我国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基础必修课之一,其任务在于阐明财政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1]。经过多年的发展,财政学开始向涉及领域综合化和课程划分精细化方向演变,因此,不断完善财政学教学体系和方法是财政学学科进步的需要,也是培养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财政学课程理论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形成教师单向“灌输式”教学,而根据传播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理想状态应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双主体互动状态。本文运用传播学理论并结合财政学课程的特点,构建双主体互动教学模式,并将其在财政学教学中进行应用。

一、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财政学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单向讲解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讲授财政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目的,但单向“灌输式”教学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财政的实践意义,这就大大降低了财政学的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实现。总而言之,当前财政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课程教学目标较为单一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财政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讲授财政基本理论和方法上,而忽视了这些知识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这种以理论讲授为中心的财政学教学目标存在两方面的局限:一方面限制了财政理论应用和指导实践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单向讲授的教学模式未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会导致财政学教学侧重点不明显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等问题,进而影响财政学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性不足

财政学教学内容组织合理性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横向上内容组织不完善和纵向上存在滞后性两个方面。从横向上看,由于国内的财政学教材编写参差不齐和教师选择的局限性等原因,财政学教学内容组织不够合理的情况仍客观存在。从纵向上看,我国财政学是在借鉴西方财政学基础上,根据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实际特点建立的,财政学理论内涵和工具方法在不断丰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财政的新现象、新问题也不断涌现。但当前无论是财政学教材编写还是财政学教学还未能完全跟上这一变化。如,目前仍有不少教师的财政学教学体系仍停留在传统财政学“收-支-平-管”的阶段,但“这种教学内容体系根本涵盖不了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活动内容”[2]。

(三)教学方法较为单一

财政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理论涵盖财政职能、公共商品、效率、财政收支和政府宏观调控等。理论性较强导致财政学教学容易出现单纯的说教,即单向“灌输式教育”,主要表现在“教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考试考笔记”[3]。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当下财政学教学最为普遍的方法。该方法以教师单纯传播为中心,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同时也容易造成学生用“死记硬背”方法学习财政学,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财政学理论内涵以及培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四)财政学实践较为薄弱

财政学的理论来源于经济和社会,又服务于经济和社会。通过模拟实验和深入社会观察财政现象、分析财政问题,有利于学生理解财政学理论内涵,提高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但由于理论导向性过强、重视度不够和缺乏引导等原因,当前的财政学实践较为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财政学相关实践课程和实验平台建设较为滞后,忽视理论联系实际的引导导致多数学生对财政学的学习仍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出现“课上听,下课忘;考试背,考后丢”问题,达不到培养应用型人才并且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传播即传播学中的施拉姆模式,即将传播“视为两个编码、解释、解码、传送、和接收信号的部分的互动”[4]。教育传播理论认为互动传播是教学传播的一种理想状态。根据南国农、李运林(1995)[5]的划分,互动式教学传播过程可为六个阶段:(1)教师选择要传送的教学信息,即确定信息。(2)教师选择合适的传播媒体去呈现教学信息,即编码。(3)教师通过传播媒介传送教学信息,即施教。(4)学生接受教学信息,即译码。(5)学生接受信息后进行反馈。(6)教师分析学生的反馈情况,对教学进行调整并再次传播教学信息。互动式教学的核心在于避免教学传播的单向性,采取多种措施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纳入到主动参与教学中来,通过师生共同的努力达到双主体教学互动,推进教学传播深入、有效开展。

财政学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既要遵循教学传播的规律,又要能根据财政学专业特点实施调整。为此,可以在财政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介和方法、实践引导以及评价与反馈等方面采取措施。财政学互动式教学可定义为:教师根据经济管理类专业特点设定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实现财政学“理论―认知―现实”有机结合,认真对待学生的评价反馈,通过教学互动最终达到财政学教学目的的一种方法。为了实现财政学互动式教学,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目标

经济管理类专业包含金融学、国际贸易学、财政学、统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学科。随着财政学的发展,财政学业在逐渐向“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兼容多学科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科”[6]发展。财政学的教学目标应该将经济管理类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财政学的学科领域有机结合而进行设定。财政学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在于能传授财政学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应根据专业特点有侧重点的展开,引导学生深入实践,达到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目的。

(二)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财政学教学的传播信号。合理完善的教学内容直接决定财政学教学的全面性、生动性和有效性。合理组织财政学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在横向上要选择合理全面,纵向上能紧跟财政理论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在横向上,为了能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教师应认真学习和梳理现有财政学知识,选择合理编写的财政学教材,根据社会主义财政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构建财政学科学教学内容和体系。在纵向上,财政学的教学应能具有时代性,紧跟财政学理论和现实财政的发展。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方法

合理的教学媒体是实现财政学教学有效、准确传播的通道。现行的教学媒体一般包括语言、图表、图画以及动画等,需要通过人、板书、计算机、投影仪等实体来呈现。在财政学教学上,教师应加强语言组织能力,提高财政学教学语言编码的生动性和准确性;选择板书、多媒体手段的有效结合,提高视频教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比例,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达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实现课堂互动的目的。

教学方法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课程教学的状态和效果。财政学教学中,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财政学教学的需要,合理的财政学教学方法的应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实现师生双主体互动。为此,财政学的教学方法可以选择案例法、小组讨论和提问法等手段进行结合。

1、案例法

案例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案例进行讲解或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研讨,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学习、理解和掌握一般规律、原则及方法”[7]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在于案例来源于现实,有较强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财政学的积极性。财政学案例教学应注意三个方面:一是案例的选择要科学合理,能较为全面的反映财政学理论最新成果和经济社会的热点问题;二是要将口述、板书和视频展示等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去全面呈现案例;三是案例教学应注意能从案例层面上升到理论和方法层面,达到以案例促进理论学习、用理论去理解案例的双向互动。

2、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指教师或者学生选择一个特定的理论、方法或者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辨析,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小组讨论的教学中心由教师转向与学生,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讨论和互动来实现教学的升华。适当的在财政学中推动小组讨论教学不仅有利于避免单纯以教师为中心可能带来的枯燥,还能通过讨论中思想的碰撞加深学生对财政学教学内容的领悟。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中,小组讨论的议题选择应具有可辨析性和现实性,小组讨论的过程应可控制,小组讨论应及时通过书面、口头等形式进行展示,最后由教师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提炼和点评实现财政学教学的互动和理论升华。

3、提问法

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内容或者特定的问题向学生提问的一种教学方法。基于财政学理论性较强的愿意,在财政学教学中,适当的提问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并且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的效果。提问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和学生听课的状态作出,但提问应做到适度、合理,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及排斥心理,反而带来不良后果。

(四)引导学生深入实践

“财政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必须注意现象与本质的联系及其中间层次,必须理论与现实相结合”[8]。在财政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和应用实践的能力,同时这又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财政学教学效果的提升,达到培养学生理论上理解、认知上主动和实践上直面现实,即“理论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三位一体”[9]的目的。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可以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是构建完善的财政学模拟实验课程和实验平台,通过学生的亲身模拟实验来加深对财政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推动学生课外学习,实现理论与现实的良性互动。

(五)认真对待学生评价和反馈

任何教学模式都很难一步做到有效完整,合理有效的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反馈、评价和调整等互动实现的。财政学的教学也是需要遵循教育传播的这一规律。在财政学教学传播过程中,学生应认真倾听,通过肢体的、语言的和表情的方式积极回应;教师则应认真观察学生评价和反馈,如学生的听课状态、提问的回答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及时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等进行调整。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互动与调整,优化教学模式,最终实现财政学有效教学的目的。

三、结论

财政学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是一项系统性工作。这项系统工作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财政学积极性。构建财政学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方法以及实践引导上采取合理的措施。在学生认真倾听和积极反馈的基础上,教师再对财政学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适当的调整。最终,通过师生之间的不断努力达到教学互动,实现引导学生达到理论逻辑、认知逻辑和生活逻辑三位一体的理想状态,从而推动财政学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冯宗容,杨明洪,刘晓凤.财政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2]廖家勤. 科学发展观引领下“财政学”教学内容创新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育,2009(5):

63-66.

[3]王鹏程,查政.关于“财政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5):

152-153.

[4] Werner J. Severin / James W. Tankard, Jr. 郭慎之(译).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5] 南国农,李运林. 教育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6]宫晓霞,高凤勤,马恩涛,郭健,刘蕾.财政学教学改革和理论前沿问题研究――“第十九次全国高校财政学教学研讨会”观点综述[J].山东经济,2008(6):103-115.

[7]魏松.案例教学法在《财政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9,(7):

77-80.

[8]王国清,马骁,程谦.财政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林滨,黄晓星.理论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维一体――中山大学博士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1(10):105-108.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

《财务管理》是大学财经类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只有设计科学的教学结构,安排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些设想。

一、《财务管理》教学体系设计

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对于学生从整理上把握这门课程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清晰地把握课程的主干,然后再逐个突破每个环节的知识点,才能真正地掌握课程的精髓,以期学以致用。因此,《财务管理》课程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首要环节。笔者认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可以概括为“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个活动、五个环节”,具体说明如下:

1.一条主线

“一条主线”即财务管理目标,是指在特定的财务管理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管理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

目前大部分教材的观点认为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较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它考虑了报酬的取得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了计量;考虑的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

在教学中,应当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最为教学主线,贯穿到后续教学内容中,要让学生明白企业组织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和处理诸多财务关系都是为了满足财务管理目标的要求。

2.两大基础

财务管理的两大基础分别是“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

资金在周转使用中由于时间因素而形成的差额价值,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其作用在于揭示了不同时点上货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这对于项目投资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的理论基础的构建至关重要。财务管理中的风险就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使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计收益发生背离,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风险对于项目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的确定,筹资决策中杠杆效应的发挥也都有重要作用。

资金的时间价值涉及所有理财活动,任何决策都有风险,因此,有人说“时间价值是理财的第一原则,风险价值是理财的第二原则”。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知道这两个知识点的基础性和对后续章节的重要影响,从而在学习时给与足够的重视。

3.四个活动

企业财务,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前者称为财务活动,后者称为财务关系。财务管理,就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财务活动是经营实体涉及资金的活动,其包括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及其分配等一系列行为,企业财务活动描述了企业财务的形式特征。一般财务管理教材的主体都是由这四大部分构建而成。它是财务管理学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的主要知识环节,也是学生在这门课程中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

4.五个环节

财务管理依据资金运动规律性分解为上述四项财务活动,如果将财务管理作为一项工作,财务管理可以划分为五个环节,即预测、决策、预算、控制、分析,这是财务管理的工作步骤与一般程序。

在教学中,预测和决策环节已经贯穿在筹资、投资、资金营运、收益及其分配等财务活动的教学中了,只需将预算、控制和分析作为单独章节向学生讲授,也应当让学生在思路上清楚五个环节的关系和在教学内容中的体现。

二、《财务管理》教学方法探究

教学方法是授课效果的关键。深入探讨和研究《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不仅是扎实完成教学计划、满足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为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财务管理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1.课前兴趣的培养

专业课程知识对学生未来职业素质造就是至关重要的,而理论的灰色难免让课堂变得枯燥,从而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在正常教学环节开始之前,先讲体系,让学生先对本门课程建立一个整体印象;讲案例,让学生对本门课程产生强烈的兴趣;讲实际,让学生对于学好这门课有迫切的需要。

例如,笔者曾经在第一堂课讲了李嘉诚如何运用财务管理这门课程中的理论应对金融危机的案例。以此引发学生畅所欲言,活跃课堂气氛。接着针对学生的发言,循序渐进介绍投资组合、现金流量等财务管理的知识点,只有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这门课程的实用性,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强烈愿望。

2.案例教学的辅助

财务管理源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其理论与方法又高于经济生活和生产实践。在校学生既没有参加过生产实践,又没有对企业日常财务管理活动的感性认识。那么,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呢?案例教学,尤其是采用真实的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杠杆原理时,先按照传统教学法,系统讲授杠杆原理,然后请学生用杠杆原理的角度分析快餐厅和高级西餐厅的赚钱模式。这样,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杠杆原理的知识点,而且将知识点进一步消化、理解,提高了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在讲授财务分析的基本指标后,布置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找到一家上市公司的连续三年的年报,计算财务指标,并对其变化进行分析。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往往会将前面学过的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结合起来分析,由此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技术的利用

第4篇

(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摘 要:本文主要围绕《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而展开。首先,阐述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其次构建了PBL教学法和仿真模拟教学法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以期为改进《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5-0207-01

收稿日期:2015-02-05

基金项目:2014年度沈阳工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与实践”(Y20141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朱雅琴(1969-),女,辽宁锦州人,会计学博士,沈阳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公司财务、财务会计。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们的应用能力,先进的教学方法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途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学生只有在学习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后,拥有一定的财务知识才能学习的一门课程。《财务报表分析》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仅仅依靠教师采用传统讲授的方式,使学生们掌握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至关重要。

本文基于现实情况,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进行分析,紧跟时代背景,提出了相关教学方法,为高校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教学方法的现状

目前,《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方法,大部分老师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填鸭式”,采取满堂灌的形式,由教师支配整个课堂教学,使整个授课过程单调、枯燥乏味,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全程集中,无法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求知欲,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财务报表“分析”的能力。为此,必须改革《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二、《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方法改革

(一)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即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来学习专业知识,使学生通过寻找问题答案来掌握知识的典型教学方法,是近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创立了PBL教学模式。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全部用PBL教学取代传统模式教学。目前,PBL教学法已从医学领域走向其他学科的教育领域。将PBL教学法应用到《财务报表分析》的教学中,包含了教师备课、教学实施和总结评价三个阶段。

1.教师备课阶段。首先,提出问题是PBL的起点;其次,准备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进行PBL的重要保障;再次,对学习成果提出明确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标准。

2.PBL教学实施阶段。首先,将学生分组,一般每组4-6人。学生分组以后,要派发每个小组具体承担的任务,同时明确小组内每个成员具体的分工。小组成员经过讨论,每组选一个代表发言,小组其他成员可以进行补充。其次,PBL教学法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大多采用真实的案例,如公开对外披露的上市公司年报,使学生深入分析现实问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3.PBL总结评价阶段。教师既是实施PBL教学法的倡导者,也是设计者。因此,主讲教师掌控整个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收集资料、讨论情况、发言汇报及沟通能力进行评价。采用这种方式,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PBL教学模式下,学生是学习知识的“主动者”,要改变原先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得以提高。PBL教学的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

(二)仿真模拟教学法

仿真模拟教学法的本意是指教学中采用让学员以虚拟身份仿效模拟从事真实活动过程的方法。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仿真模拟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仿真的财务环境中,以公司财务人员的身份模拟开展各种财务活动的方法。如在讲授《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校园超市的财务情况,并作财务分析,提交财务分析报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再如教师也可以让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调研,实地走访企业,获取真实的财务信息,虚拟自己是该企业的财务人员,对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并撰写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出谋划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能对《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理解更进一步,增强融会贯通的综合能力,也锻炼了学生沟通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财政学;公共财政;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3月7日

一、高校财政学课程特点分析

财政学是经济类专业和管理类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其以西方经济理论为基础,围绕政府收入和支出进行研究,是一门侧重于宏观分析的理论课程。财政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探索政府行为对整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国内财政学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对学生有如下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即基础理论部分,要求学生了解财政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财政的含义和财政职能,理解“公共财政”的含义;第二部分即财政支出部分,重点围绕政府支出规模、结构和效率进行学习,学生应该会分析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内容;第三部分即财政收入部分,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税收方面的内容,包括计算以及评价我国税收制度;了解我国国债内容;第四部分即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体制。学生应该了解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分税制的预算管理体制;第五部分即财政政策部分,重点在于要求学生会应用财政工具分析实际经济问题。国内大多数教材都是围绕这五个大方面展开分析。学习财政学对于本科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经济思维模式的扩散和现实社会问题的认识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财政学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学教材上存在的问题。首先,财政学没有权威、科学和规范的教材,各高校、各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财政学教材,种类繁多。各高校使用较多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共主编的《财政学》,但是这本教材从适用范围上标明既适合于财政学专业学生也适用于各财经类专业以及工商管理类专业,由于其适合不同的专业学习,所以其内容体系相对全面,通俗易懂;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相对来讲重点不突出,且专业性不强;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有区别有选择的进行教学。有些新教师由于对财政体系掌握不透彻,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针对本专业的特点,只能所有专业同一标准,同一内容,同样的教学方式,导致教学重点不突出,不同专业的学生也不能有重点的学习;其次,财政学的很多内容不符合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西方财政学理论融合了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多种经济学理论。特别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发展,拓展了财政学的研究范围。改革开放以来,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出现,要求政府职能也进行一定的调整,更多侧重于“公共财政”分析。但是,国内大多财政学教材内容变化不大,没有反映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变化和政府职能的调整。有些教材上适用的数据还停留在1995年,显然已经无法反映任何经济现象,更谈不上对实际的指导意义。有些教材在再版的过程中,也未能对不符合现实的内容进行调整。如,如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约束政府行为,减少一系列寻租行为,也应该列入教材,体现理论的实际指导性。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的问题。从教学内容来看,目前财政学在教学过程当中重理论、轻实践。很多教师照本宣科,没有和实际的任何联系,也很少利用财政理论去分析现实问题,忽视了财政和实际政府工作的联系性。事实上,政府的重要工作会议内容就存在很多和财政理论的契合点,类似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及每年召开的两会,财政预算、“三农”等问题都有涉及,也是我们应该去关注的焦点;关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理解为何我国行政管理费居高不下,为何政府要加大“三农”投入,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书本知识从财政角度分析实际问题,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提高其学习兴趣。

从教学组织形式上看,一般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记,考试考笔记,在一次课100分钟的时间内,很难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老师,也没有很好地发挥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将教学内容一版版的输出,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没有任何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唯一的变化就是将板书变为播放幻灯片;有些老师幻灯片播放速度过快,信息量又较大,学生在课题上根本来不及消化和吸收,整个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这种教学方式的结果就是,学生感觉课程枯燥乏味,越来越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也不够,经常是一知半解,只能在最后考试时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而且,有可能会出现学生逃课,以及上课睡觉等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学生上课不听,出勤率低,也会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心情,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现象。所以,要提高教学效果,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上同时更新。

三、解决财政学教学问题的途径

(一)规范教材。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无论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离不开一本规范、统一的财政学教材,教材的好坏也直接关系到财政学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结合公共财政理论,考虑各专业学科特点,体现不同专业差异化的需求,有重点的制定教材。

教材内容设置上要体现中国国情,考虑到我国政治体制的调整对政府职能的影响,我国政府职能除了有传统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活动外,还应该增加国有财产管理这一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十”以来,牵涉土地占用的问题比较多,如何有效管理国有财产成为国家重要的职能。同时要与国际接轨,在教材内容上体现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重要经济理论的发展,利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相关内容分析财政问题,充实现代财政学的理论内容。

(二)探索财政学多样化教学方式

1、西方经济学分析方法。西方经济学理论是财政学的基础,财政学在教学过程中离不开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比如,在公共物品定价方式中,除了有二部定价法、负荷定价法等,还有一些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如平均成本定价法、边际成本定价法,这些定价方式在讲解过程中离不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价格理论。再比如公共选择理论,也是将经济理论应用于政治程序和活动的例子,以经济学最基本的“经济人”假定用于研究选民、政治人物以及政府官员们的行为,在承认其“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借助行政和法律手段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另外,在税收当中讲述税收的经济效益时,也是借助于消费理论中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政府征税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动以及消费者收入的变动,自然会产生所谓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是教授财政学的基础。

2、案例教学法。财政学是一门偏重理论的宏观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单独讲理论,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能够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讨论的重要方式。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期,有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合理应用案例,则教学效果会有很大提升,学生也能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案例教学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案例讨论、专题辩论、穿插案例教学等;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一国所得税率如何制定,到底是直线上升还是抛物线型更好一些,可以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前查阅资料,在讨论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理论。对于一些加深了解和记忆的内容,可以采用一般展示案例教学,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便利,放一些有代表性的视频,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当然,选取案例要有时代性,如在讲到一国国债发行规模和限度问题上,让学生首先了解基本的国债理论;其次,结合欧洲债务危机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希腊,重点讲述其发生债务危机的原因,分析对整个欧洲经济的影响。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查资料了解我国目前债务负担率以及赤字率等基本指标,分析我国债务状况。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3、针对不同专业“差异化”教学。财政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当中应该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特点,有重点、有区别的进行教学。对高校非财政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各个专业选择重点内容,如对于国际贸易专业,应该重点讲解国内税收理论知识,关于商品税、所得税具体知识,以及如何评价我国现行税收制度;而对于国际税收则不作为重点,因为该专业要系统学习国际贸易以及海关实务等牵涉到国际税收的课程,而其他专业课程又不涉及国内税收内容。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后续还有很多专业的财政课程要进行学习,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重点放在财政基本理论,围绕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讲解,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财政分析能力,能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所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需要有区别地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财政知识。

4、计量经济学在财政学教学中的应用。计量经济工具的发展,直接促进了财政学实证研究的发展。自20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计量经济学软件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财政学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财政收入规模、财政支出规模以及财政分权、财政政策等领域。现实经济问题纷繁复杂,各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要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检验对模型具有显著影响的因子。财政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宗旨就在于鼓励应用计量工具的原创性论文。在现代财政学研究领域,实证计量分析方法被大量使用。比如,在分析影响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的因素中,很重要的就是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现实证明一般情况下,发达国家财政收入规模都要高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规模又会高于落后国家。要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一国财政收入规模大小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借助最简单的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简单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丰富财政学教学内容,又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水平。

(三)改变财政学成绩考核方式。在财政学考核中要避免以期末一次卷面考试作为学生最终分数的考核方式,根据各专业学科特点设计更加合理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将平时学习以及参与程度也考虑进去。作为宏观理论课程,考核时要尽量减少客观试题,增加能够发散学生思维,联系学生学习内容的扩散性思考题;要围绕财政学所涉及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等能力培养展开。设计出更加公平合理的评分标准,在布置作业时也要尽量能够将财政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调动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的积极性,这样的作业也可以作为考核的参考依据。做到既能让学生学到知识,又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给予客观、公正评价。

总之,财政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教材、教学组织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多方面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财政学教学改革的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馨.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高玉强,张磊.财政学的跨学科属性及教学方法多样性刍议[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1.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财务管理学;静态;动态

作者简介:张巍巍(1980-),女,山东烟台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江苏南京210095)。(江苏

泰州225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国家“十一五”重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编号:FIB070335-B11-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1-0071-02

一、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引入及重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将案例应用于教学中,通过教师讲授、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和撰写分析报告等过程,以达到实现教学目的的方法。其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C.C.Langdell)于1870年首创,经过哈佛大学企管研究所郑汉姆(W.B.Doham)的推广,被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它甚至被看作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一种成功教育方法,其在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始于1930年,此后便不断得到发展。目前,西方大学的财务管理教学均采用此教学方式。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应用案例教学法是从西方学来的。20世纪80年代,在引进 MBA教育模式的同时,也把其带入了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的教学课堂。自引入后,它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喜爱,并在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因为很多原因,案例教学法始终未能在我国高校中广泛地开展起来。

财务管理学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和操作性都很强。因此,在其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有重要意义。财务管理学的案例教学是指在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会计理论与财务管理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财务管理案例,让其把所学的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分析案例、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小组讨论、课堂发言和撰写案例报告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知识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刚被引入我国高校时,出于对新生事物的好奇,教师们积极采用此教学方法。与国外相比,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应用是形象而神不像。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四个问题造成的。

1.重视程度不够

国外著名商学院的财务管理学教学非常重视案例教学,其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多在50%以上,尤其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商学院竟高达90%。[1]而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教学仍普遍采用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课时非常有限。同时我国高校对案例库建设的资金投入很有限,也没有健全的激励机制与之相配套。因此,教师在实施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热情。大部分教师都把案例教学当作任务,流于形式,不能把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起来。如此,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多半也是只懂理论分析,缺乏实际财务管理工作所需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性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

2.案例建设滞后

目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适合课程内容的案例很少,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的专业性审视和洞察,缺乏对案例教学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现有我国高校编写的案例教材,引用的案例与我国国情相符者较少,绝大多数都是源于国外的案例,并存在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案例翻译错误百出等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新的、有代表性的且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案例,就无法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教学的效用不能得到最大发挥。这已经成为困扰当前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广泛开展的最大难题。

3.缺乏既有深厚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

案例教学相比一般的课堂理论讲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教师不仅需要具备精深的财务管理学理论知识、娴熟高超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技巧以及敏锐的观察力,而且还需要具备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熟悉企业财务运作的流程和各个环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从事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的教师虽然理论知识深厚,但到公司、企业实践的机会较少,缺乏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经验,难以把抽象、晦涩难懂的财务管理理论放在实际案例中,使之具体化和形象化,很难有效运用案例教学法。因此,大部分教师在案例内容选择、案例实施前的准备、课堂组织与引导、课后案例教学总结评价方面均存在诸多不足,无法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丰富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最终严重影响了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中的效果发挥。

4.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财务管理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闭卷考试,试卷的题型一般为填空题、选择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四种题型。在这种考核方式的激励下,学生只注重死记硬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缺乏学习案例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案例的课前准备,在小组和课堂讨论中表现消极、被动,不能很好地参与到讨论中去。这种考核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多是只懂得数字分析,而没有实际工作能力,达不到这门课程的考核目的,案例教学法的效果可见一斑。

三、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的建议

针对上述谈到的诸多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四点改进建议,希望通过改革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课堂教学模式,构建起一个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师生共同参与的高校财务管理学新案例教学法模式。

1.大幅增加案例教学课时

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具有知识传授的系统性和严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案例教学法可以挖掘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与人沟通能力,最终实现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校的财务管理学教学中可以把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教学效果发挥得更佳。而要做到此点,重要的就是大幅调整案例教学的课时数。如果财务管理学是必修课程,案例教学至少应该占到总课时的1/3,高者可以达到1/2。如此,一方面,可以让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把财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其在长时间进行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神疲劳”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等晦涩难懂但有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章节。

2.编写和及时更新案例教材

选择或编写好案例,是财务管理学案例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引导性、典型性、实用性和时效性强是一个好案例应具有的基本特征。通过分析好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行业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同时将知识融于案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其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如美国的哈佛大学,每年都要动员大批教师编写案例。尤其是新课开设时,学校要求教师至少要准备时效性较强的20至30个案例。[2]编写案例已成为该校教师的一项重要教学任务。因此,我国高校应借鉴哈佛大学的做法,根据高校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需要,首先组织教师集中精力编写一部案例教材。案例可以是教师自己设计的,也可以是由选取国内外企业的实际资料而来,但必须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实用性。而后,每年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编一批新的案例,添加到案例教材中,并把时效性差的案例从教材中剔除。如当前,财务分析一章,教师可以采用青岛海尔等上市公司的财务作为案例分析;时间价值计算一章,可以采用个人按揭购买住房还款明细账单作为案例,加深学生对时间价值概念的理解,掌握时间价值的计算,并对等额还款法有进一步的认识;筹资决策一章,可以以韩国第二大企业集团――大宇集团的举债经营作为案例,分析财务杠杆的双刃剑作用,加深学生对资本结构理论的理解,等等。

此外,高校还应制订与案例教材编写相应的奖励政策,引导和激励教师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或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财务管理相关的各种实践与科研活动,为财务管理案例的搜集和编写提供有利条件。

3.建立“静态+动态”的考核制度

改革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学教学以考查基本理论知识为核心的考核制度,构建以考查能力为导向的“静态+动态”考核制度。所谓的静态考核就是传统的基本理论考试,让学生仔细阅读教材、认真聆听教师的讲解,记忆公式和理论,掌握财务管理学的“知识+技能”。动态考核是指案例考核方式,让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和提交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灵活应用财务管理知识的能力。静态考核和动态考核的分数比重可以各占50%。构建这种“静态+动态”的考核制度,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考核学生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情况,引导其由“死学”变为“活学”,培养其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各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的决策能力和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力需求。

4.建立由政策倾斜、专家培训、外聘讲授和基地建设构成的创新发展模式

首先,高校应在教学酬金和职务提升等方面对实行案例教学法卓有成效的教师予以倾斜,提高其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鼓励其主动学习新的案例教学法、对现有的案例教学法进行创新。其次,高校应组织案例教学方面的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培训,使教师明确自己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并不断提高案例教学的技巧。再次,高校应积极利用当地社会资源,聘请财务总监(CFO)进入大学课堂,专题讲解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或是让教师去企业实地考察、挂职锻炼,增强案例教学师资队伍的实力。最后,高校应通过建立稳定的科学研究基地和实验基地,开展财务管理实践与调研,支撑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以此带动财务管理案例的开发与研究。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财税法 权利义务 实证分析

【正文】

一、财税法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 发展 ,财政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为人们所关注,计划经济体制下诸如行政命令等等直接干预经济的行政性手段逐渐为政府所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运用财税、 金融 等间接性手段对国家宏观经济加以调控。因此,不仅仅得到政府官方的重视,我国的国民也对其倾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而这一热情一方面是来源于财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源于财税与国民生活紧密程度的增强,加之人们逐渐对于税收本质认识的加深,更是给了财税法的发展以强大的动力。

在国外,税法对于国民的 影响 是我们所不可想象的,正如西方的那句谚语所讲:人的一生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死亡和税收。因此,各个国家对于税法的教学和 研究 也是颇为重视,不论从开设该课程的学校数量还是开设的学时,以及所讲的 内容 方面等等,都是我们所不及的。诸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大学法学院的税法的设置位居国家众多项目之首;俄亥俄州大学要求申请 法律 硕士课程(master of laws programs)的申请者,必须是已经修读了联邦个人所得税等课程。欧洲的很多国家都将税法作为一门强制性的课程来设置,只是在本科生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侧重会有所不同。与之相比,我们财税法课程的开设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税务类院校)都是极为有限的,税法课的学时绝大多数是36学时,个别的是54学时,且讲授的内容很多的涉及到财经类等经济方面的内容,对于财税法学的研究和法学所特有的权利义务并为被其所重视。

自由、民主和法治已经理直气壮地成为当今 政治 生活的主题和 时代 的主旋律。它不仅成为 社会 民众的最强音,而且也成为当权者致力实现的根本愿望;它不仅以显赫的文字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而且以崇高的精神追求占据着人们的心灵。它将不再是 中国 人的梦,也不再是西方人的专利品和中国人的奢侈品,而是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理想,以及正将这一理想付诸实施的行动。[1] 随着“依法治国”思想的树立以及该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逐渐在各个领域中不同程度的贯彻,相应的财税法治也被提上日程。因此,财税法治建设成为我国财税法发展的必然趋势,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但是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法律法规是法治建设的最基本要件,是硬性的指标,无法可依只会导致法治建设成为空中楼阁,无法从何而谈法治!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人们尊中 规律 的基础之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因此,立法者的素质势必影响到整个法治的进程。这种影响是最基础的,没有权威的、有预见性、前瞻性的法律文本,法治对于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现实的。

伴随着经济法作为一门独立的法学部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财税法在整个经济法中的地位逐渐凸现,并成为一门显学为法学家和法学研究所关注。财税法人才的培养是财税法治进程中的必备环节。而作为我们这些法学的学生而言,在本科阶段仅仅对财税法有一个比较粗浅的、单一的学习,对于今后的研究仅仅是一个薄弱的基础,因此,在研究生阶段极有必要在深度和广度方面加以拓展,才能保证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并可能有所建树,否则都是纸上谈兵。

二、财税法学教学应以法学特有的“权利义务”角度为根本研究路径

现今全国开设税法或者财税法的课程的高等院校虽然在数量上有一比较大的提高,但是设置的课时却是极为有限的,绝大多数是36学时,个别的学校是54学时,如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长春税务学院等等。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现今对于财税法或者是税法的讲授很多的时候是以财政、税务、税收以及 会计 知识为主的,对于法学知识的讲授却是非常有限,从财税法或者税法基础 理论 的探讨更是如数家珍,对于权利义务线索的把握和灌输确实不足的。财税法和财政税收等经济学等之后虽然会有交叉,但是我们不能否认这两门学科还是有本质的不同,这正是法学学生和财政、税收学学生所存在的差异,权利义务是我们学习应该遵循的最基本路径。而从笔者自身学习的过程来看,我们在本科阶段对于财税法知识的了解和接受不仅有限,而且偏离了法学特有的研究路径的把握,所以在理论根基上并不是扎实的;同时,对于一些财政、税收、会计方面知识的缺乏又使得我们在实务中不能运用自如,出现了一种极为尴尬的局面。因此,笔者以为,我们财税法课程应该遵循“权利义务”基本路径进行研究,运用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其深入探究;其次,财税法学相对于法学的其他部门法 应用 方面更为频繁、综合性更强,因此,研究财税法的学生势必要辅之以一定的财务会计和税收学知识,这也是专业型人才培养。

“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其他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同它相抵触,财税法治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公共财政、税收法定主义是我们所极力倡导的,随着对财政和税收研究的深入,不少学者对于财政、税收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公共财政这一服务于市场的财政,是将财政活动限定于服务市场的范围内,避免财政供给的不足或是过量,防止财政资金的浪费,财政活动的适度适时是我们财政活动的目标的;而税收作为一种侵犯国民财产的手段,更是将其定位于“债”的属性,是国民为享有国家提供的公共物品而支付的对价。纳税不是义务性的进贡,而是获得相应服务的方式,纳税人权利的意识不断浮出水面。一方面是人权在各个领域中的落实和实现,另一方面也是保护财产权的理论支持。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明确提出:第十三条规定,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这种种情况无不表明,对于财税的研究从法学角度进行探究,对于权力的监督,权利意识的树立意义颇为重大。因此,作为一名法学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更是要把握这一根本的线索,这也是区别于其他税收学等方面研究的显著方面。因此,从法 理学 和宪法学、行政法学的角度切入,从更为广泛的背景下研究财税内容,势必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这也是研究范式的一种转化。正如,日本学者北野弘久教授所阐述的税法并非是“征税之法”,更是纳税人据以对抗、制衡国家课税权的“权利之法”,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则是另一全新的视角,权力和权利的研究也是我们在以后学习中所应重点关注的线索。

此外,要密切加强对 法律 关系、法律行为以及基本价值和基本原则等基础性知识在财税法中的具体的 研究 ,尤其是该学科所特有的 内容 的研究。

同时,在自己的一些实习或者是实务操作中,笔者发现,我们现有的法学知识对于研究财税法是远远不够的,财税法学这一学科本身的特点表明:必要的 经济 学、税收学以及 会计 学知识的积累,是深入研究财税法的 理论 问题 以及实务操作中所不可或缺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理论认识的研究最终势必要运用于实践中,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确的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作用是积极促进的,而没有任何指导意义的认识从成本收益角度看是无效的,结论正确与否要得到检验唯一的途径就是回到实践中去,特别是像财税法这样一门 应用 性较强的学科,更是如此。

我们不少研究财税法理论的学者或者以税收学位基础简单的附加法学 方法 对此进行研究,或者是从法学理论对此进行探究却忽视了财税法本身固有的财税经济方面的知识,总是给人以各行的感觉,因此,作为法学专业的学生,要想从专业的角度对此深入研究,势必要辅之财政、税收以及会计方面的知识,真正挖掘学科自身的特点,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诠释该学科。

财税法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综合素质的积累过程,是多领域知识兼备的人才。当然,财税法的讲授必须坚持“权利义务”、“权力权利”等法学特有的研究路径这一根本要求,相关知识的具备是该学科 发展 的要求,也是该专业人才培养所必备的素质,两者兼而有之,但是应该有所侧重。

三、财税法将案例教学与实务实践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 教育 模式,财税法课堂的教学重视基本知识的讲授,更多的是知识的介绍,尤其是在总论部分许多理论的介绍这是必要的,然而,在具体到之后许多具体内容的讲授,仍然不能脱离这样的模式,使得学生只有一种抽象、宏观的概念,对于数字、公式的机械的接受,对于以后的实践并无多大的意义,许多学生在 学习 过财税法课程之后,仍然对一些基本税种的征收是不知所云的,从教学方面是失误的,而就学生个人而言也是没有丝毫获益的,只是机械的或者迫于 考试 等压力记忆,过后就没有丝毫的印象,这是许多学生学习过后的真实体会。因此,有不少教师讲案例教学的方法引入,通过一个个切实具体的案例对具体税种进行讲授,不仅形象具体,同时真正使学生有一种学有所用的感觉,促使学生萌发了学习的兴趣,主动接受且保持持久的记忆效果。

财税法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美国,以案例作为教材,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 分析 、讨论案例的疑难细节,从中形成各自的解决方案,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法学这一应用性学科体现的真真切切。财税法学当然具备这一特点,并且具有更为频繁的实践性。但是,在我们现在财税法学教学中还没有充足的案例,虽然不少的学者为搜集财税法的案例作了很大的努力,并且也是卓有成效的,使得我们案例教学成为可能。然而,笔者以为 社会 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丰富各异的,我们面对的现实并不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况,更多的时候是出现多种冲突,和法律规定情形相差很大,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先讲述一个结论,再为此寻求一个典型的案例,当然这一案例可以很好的印证该结论,但是这并不利于法学的研究,也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现实中非典型案例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

笔者以为,通过引入案例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识具体化,对实务性的操作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于案例所要证明的理论加以检验,这也是对知识再认识的过程,一方面加深对知识的全面深入地掌握,另一方面也是丰富案例、拓展视眼的过程,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极为有意义的。

鉴于法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许多学校都栽在法学专业的课程中开设律师实务、毕业实习等,很多学校的法学院系还聘请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等实务部门的人作为兼职教授,讲授他们在司法实践中的经验,这无疑是一种值得采纳的教学方式。财税法教学也同样,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实践部门人员。 笔者以为,我们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现实的实践机会,真正给学生以接触社会的机会,以保证在毕业之时能更快的融入社会当中。

第8篇

一、融资财务管理时期(1900-1950)

融资财务管理时期研究的重点一是融资,二是法律。

20世纪初期,西方国家股份公司迅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商品供不应求。公司普遍存在如何为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筹措资金的问题。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从一定意义上讲,当时财务管理问题就是融资管理问题,融资管理问题就是财务管理问题。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适应当时的情况,各个公司纷纷成立新的管理职能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独立的公司理财活动应运而生。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是融资问题。1910年美国学者米德(Meade)出版了本世纪第一部专门研究公司筹资财务管理的著作《公司财务》,1938年戴维(Dewing)和李昂(Lyon)分别出版了《公司财务政策》和《公司及其财务问题》。这些著作主要研究企业如何卓有成效地筹集资本,形成了以研究公司融资为中心的“传统型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学派。索罗门(Solomon)认为这种“传统财务研究”给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完善奠定了基础。但这种财务理论忽视资金使用问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LegalisticPeriod)”。

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也使如何维持公司生存成为投资者和债权人关注的首要问题。危机使许多公司意识到,财务管理的任务并不仅是融资问题,还应包括对资金的科学管理与使用,只有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保持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严格控制财务收支,才能使经营立于不败之地。这样,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些专家、学者根据30年代后出现的这种趋势,认为30年代后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实际并非如此。直到40年代未,公司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仍然没有实质性进展。财务管理的重点仍停留于外部融资,财务理论的内容仍以介绍法律、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为主。至于怎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强化内部控制等问题,尚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因此笔者认为,筹资财务管理时期长达50年。

二、资产财务管理时期(1950-1964)

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做好资金利用的决策。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而与融资相关的事项已退居到第二位。这样,公司财务决策与生产决策、营销决策一起,构成决定公司生死存亡的三大决策支柱。美国各大公司纷纷设立财务副总经理,由其制定公司的重要财务方针和计划,编审财务控制预算和评估重大投资方案等。基于这一原因,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Decision-MakingPeriod)”或“综合财务管理时期”。

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美国人迪恩(JoelDean)于1951年出版了《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此后,财务管理的中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西方财务理论获得较大发展,主要的财务管理学家有美国的洛夫(Lough)、英国的罗斯(Rose)、日本的古川荣等。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所以,遇有重大决策时,首先必须评估决策对公司价值将会产生何种影响。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1958年至1961年米勒(Miller)和另一财务学者(Modigliani)经过大量实证研究,提出了著名的M-M定理,即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证券价值无关。西方财务界对此反响强烈。最初该定理被看作是离经叛道的奇谈怪论,但今天它已被学术界公认为显而易见的道理,大多数财务学者认为它是财务管理理论中最重要的贡献,奠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

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三、投资财务管理时期(1964-197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日益增多,金融市场日益繁荣,市场环境日益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早在1952年,马考维兹(H.Markowitz)就提出了投资组合理论的

基本概念。1964年和1965年,美国著名财务管理专家夏普(WilliamF.Sharpe)和林特纳(J.Lintner)在马考维兹的基础上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IAssetsPricingMode1,简称CAPM)”。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财务管理理论的又一飞跃发展。

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融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Pricing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Pricing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二是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三是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四、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80年代后,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殷,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1.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价格不断上涨,严重影响到公司的财务活动。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70年代未和80年代早期,西方各国开展了关于通货膨胀条件下怎样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研究工作。严酷的经济现实迫使企业财务政策日趋保守。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21世纪一旦发生严重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仍将大行其道。

2.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伴随现代通讯技术和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公司不断朝着国际化和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国际贸易和跨国经营空前活跃,在新的经济形式下,财务管理理论的注意力转向国际财务管理领域。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融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随着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际财务管理将更加得到重视和发展。

第9篇

一、在校大学生参与投资理财的意义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资产增值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投资理财变得越来越普遍,我国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

第一,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经济负担。针对当前我国的很多在校大学生来说,很大一部分都是出生在一般家庭的,甚至有的家庭供学生上学存在难度。很多家境不富裕的大学生往往都省吃俭用,经济压力比较大,这样下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和生活。所以,针对这部分大学生来说,参与到投资理财当中十分必要,可以从根本上降低家庭的经济负担。

第二,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当前很多大学生花起钱来都大手大脚,也不注意记账和合理消费,往往成为“月光族”。因此,大学生应当养成及时记账的习惯,掌握好个人开支和消费情况,保证钱被花在有用的地方。这样长期下来,大学生就会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节省不必要的开支。

第三,可以为后期进入社会奠定基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即便学历再高,只要自身理财习惯不好的话,其在社会上的地位也不会高。所以,如果在学生时代可以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必将让自己终生受益。在从事理财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自身分析问题、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可以不断拓展自身理财知识,从根本上提升后期社会适应力。

二、我国在校大学生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

(一)投资理财意识薄弱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如今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资金,特别是那些家境较好的学生,携带的钱是比较多的,但他们没有合理的理财观和消费观,往往都消费随意,养成了消费无规律的习惯,导致一系列消费不合理和超支问题出现,即使有了剩余的生活费用,他们也不会想着去投资理财,获得更多的理财回报,投资理财意识薄弱的问题普遍存在。

(二)投资理财方式不当

近年来,虽然证券投资基金的总量在不断上升,但是很多投资项目只适合于少数城市居民投资。我国大多数的商业银行只针对城市居民设计金融理财产品,而很多大学生往往找不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在长期的观望、犹豫中错失投资机会。与此同时,大部分大学生都存在心理不成熟的问题,无法在挫折中摸索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最终不能享受投资理财活动的益处。

(三)投资理财目的错误

针对一部分大学生来说,其对应的投资理财起点和目的是错误的,他们觉得参与投资理财,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金钱和物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是很不正确的,容易从根本上扭曲大学生的投资理财观念,使得大学生出现一系列错误的投资理财行为,进行一系列错误的跟风操作,这种片面的理财意识不仅不利于个人的财产保值,还会因为投资的失败导致对理财失去信心,同时也会阻碍整个社会个人理财业的发展,也给大学生自身带来较大影响。

(四)投资理财方法失当

要做好投资理财,有效防控风险,必须具备证券投资、理财等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要适当了解经济、金融财政税收、财务、会计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当前很多学校当中,都没有加强对学生投资理财方面的知识教育,所以大学生往往把投资理财当作业余爱好,在缺乏专业投资理财知识的基础上,大学生投资理财方法往往不正确。很多大学生都依靠自身的感觉和爱好参与投资理财,甚至只片面选择那些成交量很大的方式进行投资理财,这样会导致投资失败的后果出现。因此,对于在校的大学生来说,要在咨询专业人员和老师的基础上参与投资理财,选择科学合理的投资理财方法。

三、我国在校大学生投资理财问题解决对策

(一)增强投资理财意识

针对我国在校大学生,必须首先增强自身的投资理财意识和观念,要保证意识和观念正确性,避免错误理财观念出现,不要只顾一时利益进行理财,在增强正确投资理财意识的基础上,保证后期投资理财工作正常落实。

(二)明确投资理财目的

当前的在校大学生往往都把赚钱当作投资理财的目的,这种观念是不全面的。我们应当明确参与投资理财的最重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赚钱,更重要的是为了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把提升自身理财能力当作参与投资的最终目的。

(三)选择正确的理财方式

针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在参与投资理财之前,必须掌握相关理财知识和技巧,不断拓展自身的投资理财相关知识,要在咨询专业人员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确定投资理财方式,不要盲目选择和投资,比如不要选择那些资金所需量和风险较大的投资工具。

(四)加强投资理财经验咨询

针对在校大学生来说,即使具备了基本的投资理财知识和方法,但往往由于缺乏充足的经验,容易出现较多的问题,吃较多的亏。因此,在校大学生必须多咨询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学习前辈的投资理财经验并进行总结,丰富自身的投资理财知识面。

(五)金融机构开发更多适合学生的理财产品

金融机构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开发一些迎合大学生理财需要和理财心理偏好的金融理财产品,最好是收益稳定、手续费便宜、成本低、风险低,又能随时赎回的理财产品,让大学生轻松理财,稳定收益。

第10篇

一、财税法教学的目标不能游离于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之外

教育实践是以课程为轴心展开的。法学本科教育改革要调整的基本问题是培养目标问题,但核心问题是课程及其结构问题。因为一定的培养目标总是要通过具体的课程设置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法学本科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具有工具价值,都应该服务于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财税法学教学目标应围绕法学本科教育的目标来定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法学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法学在我国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然而,在经历了的重创之后,为了摆脱诸如“幼稚的法学”之类的尴尬地位,法学教育特别强调其科学性和学术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法学本科教育经历了从专业(职业)教育——通识(通才)教育的演变过程。通识教育模式实际上主要是以培养法学研究人才为目的,这种结果必然导致大量法学院系的毕业生进入法律实务界以后难以胜任和适应具体的法律实务,使学生的能力和社会的实际要求具有一定的差距。[1]法学本科教育与法律职业、理论教学与法律实践的严重脱节,已经导致法律职业者的抱怨和社会舆论的抨击。法学教育界于是开始反思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强调法学的社会性,重视法学教育的实践性、职业性,并进一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关于法学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涵,向来都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品质为核心的教育模式,职业品质内在地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职业信仰和思维方式,外在地表现为处理实际问题的职业能力。[2]其实,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本不应被看成非此即彼的绝对对立的两极。首先,法学教育是职业教育;其次,法学教育不仅仅是职业教育,同时还是一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职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结合。按照素质教育的思路,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心理素质高和适应能力强的能够从事与法律有关的实际工作和具有法学研究的初步能力的通用法律人才。”[3]从适应这样一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来看,法学本科的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观念或教育目标而言,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法律职业的基本品质和技能为目标的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虽然它包括的范围和内容广泛丰富,既涉及本科课程体系和内容的设计安排,涉及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也涉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4]。但法学本科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或核心要素,仍在于法律职业品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财税法是一门应用学科,特别是税法部分技术性较强,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本科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应该掌握财税法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财税相关职业的操守和技巧。但实际上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掌握的主要是财税法基本理论知识,职业技巧主要来源于财税实践,职业操守更需要在长期的财税实践中培养和形成。因此,素质教育的要求反映在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上,就是在财税法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财税法理论教学,而且要重视学生的财税实践活动,尤其要强调后者。但目前组织法学专业的学生参加财税实践,在时间安排和具体途径上都有一定困难。把财税法教师自身参加的财税实践通过一定的方式在课堂再现,或者直接把从事财税实务工作的人员请进课堂,虽然不能达到学生亲历财税实践的效果,但仍然可以弥补学生财税实践的不足,在教学中可以尝试。

二、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应该体现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征

法学教育同其他高等教育一样,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能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社会各个领域对法律人才的需求凸现。法学教育肩负着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依法治国”方略做好人才资源准备的双重历史使命,不仅要为立法、司法、法律服务和法律监督等法律部门服务,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所需要的法律人才。事实上,法学本科毕业生的择业范围并不仅仅局限于法律职业,正如法律的调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样,从法学院毕业的学生可能进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哪里有法律调整,哪里就可能有法学院的毕业生。即使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律师,在现代社会中也承担着众多的非讼事务,广泛参与政治事务、经济事务、社会事务和公共管理。正因为如此,中国领导人在中共十四大确定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曾多次强调,中国搞市场经济需要三个30万,即30万律师、30万注册会计师和30万税务人员。[5]而这三个30万中都有可能包含着大量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现代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要求法律人才在知识结构上具备法学与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不仅要懂法律,还要懂经济、企业管理、财务会计、金融、税收,只有这样才能妥善处理一些综合性、交叉性问题。财税法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原本应当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财税法学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财税法作为经济法的内容在教学中长期被忽视。随着我国财税法制建设的推进,财税实践活动日益丰富,近几年司法实践中各类涉税案件不断增加,很多法官、检察官、律师都明显暴露出财税法知识的欠缺,给案件审理带来一定困难。例如有的法官不会计算义务人的应纳税额,就不能对案件准确定性。这些问题表面上看是局部知识的欠缺,背后隐含的却是思维模式上的欠缺。

按照何勤华教授的观点,法律思维包括两个涵义,一是站在立法、司法、执法和守法的立场上来思考和评价周边存在的一切人和事;二是在说一件事、想一件事或做一件事的时候都没有忘记法律的要素,都会自觉不自觉的和法律相联系。和其他思维相比,法律思维强调平等性和权利意识,强调规范性和服从意识,强调程序和证据,强调理性,排斥感情。也有学者提出法律思维是一种抽象思维,法律人应该善于逻辑的思辨,训练学生法律思维的最佳课程是民法、刑法和外国法制史。这种法律思维模式实质上是重视法律适用过程中的定性分析,把法律作为一种事后救济的手段,用来判断行为的性质。然而,在现代社会,法律已经主动地融入了经济活动的过程,并努力把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在事前或事中,非讼业务也因此大幅递增。经济活动追求利益最大化,法律追求经济活动中各方主体利益分配上的公平,在这个过程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同等重要,两者不可偏废,这一点在财税实践中表现尤其突出。财税实践涉及预算、财政资金流动、税收征收、税务和争讼、税收筹划甚至企业管理和财务会计等多个环节,处理其中的实体法律问题,既要定性分析又要定量分析,有时定性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定量分析。法学专业招收的文科学生占多数,对于文科学生来说,定量分析属于薄弱环节。社会实践要求法律人才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缜密的思维模式,财税法的教学应该扬弃传统的法律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定量分析的能力,训练学生对数字的敏感,使学生通过财税法这门交叉学科的学习,拓宽知识面,更好地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

三、财税法教学的目标定位还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版权所有!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在教育领域也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原则具体到教育领域应当是两个层面:一是在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以教师为本;二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两者缺一不可。其中以学生为本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把学生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变成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不应让学生像野花那样“自然成长”;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要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最大的张扬。简单地说,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学生对教育享有“参与性”和“选择性”,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自由,重视学生的个体需要。[6]

第11篇

关键词:非财会专业 财务管理 教学 改进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乃至个人理财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由此财务管理课程被列入了大量非财会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中。还有部分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中已经在探索和试行将财务管理课程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然而,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因为起步较晚,还处在探索阶段,在较大程度上仍然难以摆脱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影响,并未能形成适宜于非财会专业教学的有效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体系,这一缺陷严重影响了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严重阻碍了高校达成在设计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时所意图实现的教育目的。

一、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笔者对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的了解,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学生满意度普遍较低,且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不高,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系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高校在非财会专业尤其是通识教育中开设财务管理的教学目标并不明确,也缺乏相应的系统的课程与教学设计。通识选修课对教师的学术视野和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在授课对象是非财会专业甚至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的情况下,更要求财务管理课程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但是一些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师专业课授课任务较重,或者认为选课对象是全校学生,知识基础不同,结果往往将专业课的内容加以稀释,认为讲授简单一些,便成为通识选修课,而没有把财务管理的思想方法、核心观点等精髓教给学生,结果学生只是学到一些零散的、肤浅的知识,而没有形成系统的学科体系思维。

(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财务管理属于管理学的范畴,是一门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以现代企业为对象,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由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涉及的内容很广,财会专业学生一般要在学了统计学、会计学、管理会计等课程之后,再来学习财务管理,而非财会专业学生很多甚至没有学过会计学基础就直接学习财务管理,往往感到很吃力。根据笔者在实践中了解的情况,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在选修财务管理课程时,可能是出于高校学位授予中相关学分要求的考虑,也可能是出于一时的好奇,相当多的学生既缺乏对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的了解又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很多非财会专业的学生要么一经接触后觉得与自己的本专业关联度低,认为学了也没有什么意义,丧失学习动力;要么由于财务管理课程中的某些财务观念比较抽象,加上财务问题数据众多,财务函数的计算较为复杂,给学生充分理解财务管理知识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学生在学习中往往产生畏难情绪,导致主观上学习积极性不高。

(三)教学与考核方法不科学。财务管理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较强的应用型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该课程既要重视理论教学,更加要重视实践教学,强调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财务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的教学方式除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还应采取课堂问答、案例讨论、课后练习、实训模拟等方法,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必要的训练,从而形成师生的积极互动,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案例教学法在加深学生对重要观点、原理的理解,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发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从实践的情况来看,教师往往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在授课时间安排上,财务管理在高校通识选修课中学时一般只有每周2课时,总计36课时。财务管理课程的特点是内容多,案例多,练习多,难度大。每周2课时的授课时间只能完成授课任务,练习讲评、案例讨论已没有时间。因此,课堂教学大多以教师的单方面讲授为主,双方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一般都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缺乏主动思考的空间,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另一方面,开展案例教学必须要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前提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而由于前述学生专业背景的原因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时学生参与度不高,这不但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长此以往还会失去学生对这种教学方法的认可。

在考核方式上,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仍以期末考试为主,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一时记住了一大堆的财务管理概念、原则和计算方法,在面临企业财务管理实际时,却不懂得该如何运用财务管理方法去解决问题。

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改进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在整个课程教学设计体系中,课程教学目标居于核心地位。很明显,高校本科通识教育中开设财务管理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为学生未来成长为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打下基础,区别于财会专业其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理财头脑,掌握财务语言,建立财务思维。基于上述认识,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应确定为:(1)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观念,而不是具体方法。课程应注重财务管理活动过程的分析和财务管理观念的树立,而不局限于财务管理结果和具体财务管理技术方法。因为过程导致结果,观念制约具体技术方法的应用。(2)注重培养如何应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观念,而不是如何做具体的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课程应侧重于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培养与熏陶,对财务管理理论的数量分析或模型不详细阐述。(3)注重各种信息资料的获取,而不是各种信息资料的处理。只要获得各种信息资料,数据的处理在今天计算机时代相当简单,关键在于如何把握这些数据资料的可靠性。

在教学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关键在于如何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以落实目标。高校应组织专业教师组成课题小组结合本校学生特点进行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开发研究,从教学内容与教材,到教学与考核方法,实施系统化的课程与教学设计。例如,在课时有限、学生需求多样化而财务管理又自有一套体系的客观情形下,课程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逻辑结构,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图1),可以既兼顾财务管理课程系统性的特点,授课时又可以根据学生需求有所侧重。

(二)赋予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意义。赋予某一课程教学意义,意味着帮助学生在所学主题与其过去的经验、当前的情景(需求、兴趣、价值)和未来的目的之间建立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以激发其学习并应用新知识的动机。意义对教学的重要性绝不容忽视,解决了“为什么学”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财会专业学生教学意义显而易见,而非专业学生则未必能建立这种系统而有意义的连结。调查显示,辅助未来工作和了解财经知识以提高自我素养,是非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经管类专业更偏向前者,而工科类专业更偏好后者。高校在非专业学生选修财务管理课程前可通过专家宣讲、文字资料发放等方式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充分了解,避免出现学生盲目选课后主观上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中要考虑赋予其意义的问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引导学生真正实现财务管理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授课过程中再结合学生需求和专业背景进行教学模块选择,比如经管类专业可重点讲授财务报表分析,理工类专业可重点讲授金融资产价值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学有所需、学有所用,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能学有所成。

(三)合理选择教学与考核方法。首先,鉴于非专业学生在课程之前对财务管理缺乏基本了解,同时专业基础知识也较为薄弱,因此在教学中,讲授法必然居于基础性地位,绝对不能弃用。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生活实际采用课堂提问等提示型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思考,活跃课堂气氛。第二,精心设计案例教学方案,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案例选择上要充分考虑案例的针对性、启发性、实践性和生动性,教师应该选择那些贴近生活或者学生有所了解的企业财务管理案例。例如,以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基础设计财务管理教学案例可以使所设计的案例具有新颖性和实用性,也是保证案例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鉴于课时有限的现实,在案例讨论组织上,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提前发给案例材料并对相关的专业知识进行解读,引导学生围绕案例的主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问题,要求各个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讨论并把小组讨论结果汇总后在课堂上发表,鼓励学生相互提问,这样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财观念和创新性思维。第三,调整考核方法,更多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于学生总成绩的考核,本科课程的考核通常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一定的百分比综合得到。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课程考核平时成绩比例应大幅提高,而且平时成绩应该包含课堂考勤、课后作业、课堂发言、小组案例分析报告等多方面的表现,期末考试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方式,以更多地鼓励学生在课程中全过程的积极参与,形成财务思维方式而不是机械的记忆,着力提高学生财务素养。

(四)以计算机为教学辅助工具,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决策和分析都需要用数据说话。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平台,是金融投资领域、企业财务管理获取及时、准确、完整的财经数据和信息的主要来源。目前有关国内经济发展、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金融财经数据来源有万得wind数据库、国泰安Csmar数据库、锐思Resset数据库;雅虎财经、搜狐财经等网站则汇集了最权威及时的国内国际财经报道、财经人物、证券市场等资讯要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进行数据库查询和使用、网站浏览的演示,这样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还可以使学生掌握获取财务信息的途径和手段。

财务数据的处理与财务函数的计算是财务管理学习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Excel是微软推出的一个功能强大的电子表格软件,具有强大的数据计算与分析处理功能,可以把数据用表格及各种统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制作出来的报表图文并茂,信息表达更清晰。尤其是Excel的财务分析功能,可以使非财会专业学生们十分头痛的财务函数运算困难迎刃而解,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财务工作平台,实现财务管理电算化,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S

参考文献:

1.刘红宇.非财务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7).

2.王建中.对改进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4).

3.陈 桃.刍议财务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4).

4.蒋琳玲.以上市公司公开信息为依据设计财务管理教学案例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1,(11).

作者简介:

邹晓琴(1974-),女,贵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资本运营。

第12篇

[关键词]财务理论;研究;思考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在2008年财务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了“加强财务理论和实践研究”、“完善学术研究,提高理论创新能力”等要求,对财务工作人员加强理论学习与研究,以财务理论指导财务实践的创新、提高财务工作效率,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和推动力,对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加强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必要性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任何实践都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否则很可能出现“南辕北辙”的结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导致了实践的无效和混乱。同样,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也是指导财务实践的重要基础,将为财务实践指明正确的方向。大型国有企业的财务实践具有自己的特点,涉及的财务资源巨大,如何利用财务理论指导财务实践,是一个积极的、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2企业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2.1财务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财务理论体系的研究旨在揭示财务对象各要素之间的本质规律,解释现实与预测未来。因此,学习、研究财务理论体系,熟悉相关模型,将为更好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财务实践中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财务理论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两大部分。基础理论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客体、目标、假设、原则、任务和体制机制等理论,还包括财务管理的本质理论、行为理论和职能理论以及财务发展史等。不同的研究者对这些理论有不同的看法。例如,财务管理的本质理论有“资金运动论”、“价值分配论”、“价值运动论”、“本金投入收益论”和“财权流论”等观点;财务管理职能也有“六职能说”、“五职能说”、“四职能说”等观点;财务管理目标有“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所有者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等观点。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在完成企业利润目标的同时需要承担部分社会责任,因而财务管理目标也具有特殊性,必须加强具体财务理论在不同环境下表现形式的相关研究。

应用理论包括应用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体系两部分。应用理论体系具体包括:资本结构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股利政策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风险规避理论、利率决定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市场效率理论(有效市场假说EMH)、成本与信号传递、控制权理论、初次公开发行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等。应用方法体系可分为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基本方法包括如货币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成本效益分析、动态数量分析、经济数学模型法等;具体方法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各个环节的方法,如经济订货批量法、差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净现值(NPV)分析方法、金融衍生产品估价技术、事件研究方法、公司估价技术和现金持有量模型等技术性方法。

熟悉理论体系和应用方法体系中的各种基本观点、方法,结合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企业实际,可以很好的指导企业的财务实践,并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企业的融资、公司治理和价值评估等具体的财务实践服务。

当然,对于不同的财务理论体系划分也有不同的观点,如汤谷良认为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础划分为7个基本的理论模块;谢志华、汤谷良认为企业财务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包括董事长总经理理财)和财务经理财务3个层次。熟悉不同的理论体系划分方法可以为提高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效率提供借鉴。

2.2实证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材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设计实验,进行量化的、精确的测试并推导出结论的研究过程,一般由以下4个步骤构成:(1)问题的提出。重复出现的经济现象和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思考或完善都可以成为问题提出的起点;(2)构建理论模型。包括提出假设、构建模型和导出假说3个环节;(3)进行经验实证。主要是检查理论假说能否经得起经验资料的验证,如果假说被经验资料证明不成立,需要重新构建理论模型;(4)对实证检验结果进行分析、解释,得出结论。

目前发表在《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核心期刊上的论文相当部分采用了实证研究的方法,论文中包含大量的数学符号或计量模型,数学分析可将复杂的经济关系高度抽象,有利于经济概念的精确定义,有利于经济学理论的推理。熊彼特把数学分析工具的改善视为衡量经济学发展的标准;现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几乎都离不开经济模型的构建和实证研究方法的应用;现代财务理论基础的相当部分内容运用数学符号或模型予以表述。我国的财务实证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统计软件使用不够广泛,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实证方法来研究我国上市公司的相关财务理论问题,例如股利信号传递理论、CAPM理论、股市有效性及资本结构等理论在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体现方式和有效性。

实证研究方法大量使用数学语言,需要较好的数理统计和计量经济学等数学基础,需要掌握大量的数据作为研究的支撑。企业财务人员将实证研究方法的学习作为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很有必要的,即使数学基础水平暂时无法提高,也应加强数据搜集和统计分析的意识。同时,必须认识经济数据的真实、准确对严谨的财务实证研究的重要性;数学分析必须以财务理论的规范研究为前提,避免陷入就方法而方法的数学模型参数讨论之中,从而迷失研究方向。

2.3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热点问题

结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的实际,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要关注以下方面内容:①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研究。公司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子系统,从属于公司治理结构,关系公司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的权力划分与配置问题;②企业福利货币化政策对个人所得税税负的影响;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等税收政策转型的研究;③对“十二五”财政支持政策的研究;④社区建设和运行费用的资金投入政策的研究;⑤企业年金、住房补贴等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财务政策;⑥内控授权、绩效考评等激励机制研究;⑦与石化行业发展相关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研究。

同时,还应加强特殊财务业务相关理论研究,包括资产重组、可转换债券、资产评估、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中所涉及的财务问题,企业多元投资风险控制方面的财务问题,加强对集团型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研究。

3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应考虑的因素

3.1人的因素

英国经济学家科斯(RonaldH.Coase)、美国经济学家阿尔钦(A.A.Alchian)、德姆塞茨(H.Demsetz)、詹森(M.Jensen)和麦克林(W.Meckling)等都把企业视为“一系列契约的集合”(显性的和隐性的),股东、债权人及其他相关利益者均是契约的组成部分,企业实质上是围绕财务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关键资源而建立的。因此,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中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一方面,人具有“经济人”属性,追求经济利益;另一方面,人还具有“社会人”属性,追求安全、尊重、成就和自我实现等,这两种属性都会成为企业资源配置和成本支出的影响因素。人工成本是财务成本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企业是从人工成本方面考虑,也要求在财务决策时更多地考虑人的因素。例如,很多公司给予员工(甚至关键供应商)股权不是为了筹资,而是为了维护公司长远的生存能力。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3.2制度因素

亚当·斯密以来的经济学家们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研究经济问题。这种只考虑经济因素、忽视制度等非市场因素的研究方法很难解释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经济现象。

20世纪30年代诞生的制度经济学派,揭示了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无处不在。人的有限理性和人的机会主义倾向使人类行为与制度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了制度的作用,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这些生产要素才得以充分地发挥作用。目前影响全世界的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次贷危机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与对“金融创新”监管不力的制度性因素相关。因此,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可加入制度经济学方面的内容,将其与财务管理研究结合起来;实证研究中,必须体现现实社会中的制度因素以及文化、社会习俗、价值偏好等社会因素。

3.3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因素

企业的财务理论研究必须结合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例如,理论研究。企业经理人的问题在我国十分突出,委托人自身也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应重视国有企业的成本控制,做好上市公司业务、人员、资产、机构、财务5方面与母公司的分离,防止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转移上市公司资金和利润,禁止募股资金的使用方向随意改变,防止长期不分红或恶意分红现象的发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

3.4国际化经营的相关因素

企业的财务理论研究必须与国际化竞争战略相结合。随着国际化经营的开展,外汇风险管理、跨国投资的环境分析、跨国投融资策略和跨国税收管理等财务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国际化经营中的任何决策不当将带给企业巨大影响甚至损失。香港中信泰富公司正是因为签订了不适当的汇率期权合约而严重影响了其财务状况。

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起源于20世纪50代,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会计和国际税收等多学科。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跨国经营中的市场不完全性、风险、货币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一体化等特殊因素要求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必须加强与跨国经营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研究。中国石化以建设成为国际化能源化工公司为战略目标,以国际勘探、国际工程和联合石化等子公司为载体的国际化业务不断延伸,迫切感受到需要进行跨国资本运作和国际税收等方面国际财务问题的理论研究。

4财务理论学习与研究的主要途径

4.1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研究能力

企业是财务理论实践的主体,积极开展财务理论的学习、研究,有利于解决财务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因此,企业必须重点利用自身的财务人员进行理论研究工作,这为财务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供了最为便利的条件。

目前,各大企业基本设有研究机构,但大多是研究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工程建设问题,专门进行财务理论研究的机构几乎没有,而财务管理体制、资金集中管理、会计集中核算、国际税收等方面的理论又都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并且很多企业正进行相关方面的业务实践。缺乏适合企业需求的财务理论指导,不利于这些方面工作的规范性,也不利于提高相关工作的效率。

因此,应从企业的层面或更高层面鼓励财务人员进行财务理论方面的研究。首先,必须提高相关人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目前企业具有科研能力、符合研究条件的财务人员不是很多,尤其是长期从事财务实践的人员,大部分没有财务理论研究的经历,只有少数人员通过申请企业内部课题的形式进行过一些相关研究。必须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科研能力培训,通过参与其他人员的课题组、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提升其研究能力。其次,必须建立财务理论研究相关的激励机制,调动财务人员参与财务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将科研经历作为财务人员职称评审从优的条件,促进财务人员对积极参与理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可从课题经费、科研时间等多个方面为财务理论研究工作提供支持。

4.2加强企业与高校及中介机构的合作

近几十年来,西方财务理论发展迅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产、学、研”结合紧密。虽然最近的金融危机对美国的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打击很大,但美国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专业研究人才、庞大的专业数据库进行大量的财务研究,能够定期地向投资者提供有关投资机会评估、投资风险和报酬、投资对象的信用等级、盈利前景和发展趋势等财务分析报告,这些研究模式是值得重视的。通常,中介机构与高校联系紧密,经常邀请著名的财务学教授、专家担任公司顾问,接受高校学生的实习与合作研究,从而获得更为广泛的信息渠道和更为活跃的研究思路,为专业分析提供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我国高校财务学专业的教师很少具备与中介机构、大型企业合作的条件和动力,使其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缺乏实践基础,不利于财务理论体系更深入地研究和发展,也不利于提升对企业财务实践的指导作用。因此,企业可以积极主动地开展与高校等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充分发挥其理论研究的能力和作用。

4.3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学术平台

应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学术平台,进一步推广理论学习、研究的成果在企业实际管理中的应用。中国石化会计学会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各企业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要积极通过该学会、中国总会计师协会石油分会等专业学会加强与中国会计学会等学术团体的联系,还可以考虑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与国外财务会计学术团体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