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

时间:2023-07-05 16:58: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专业特色

第1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71-02

优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重点突出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桂林理工大学博文管理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于2015年11月,获得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立项,被列入广西新建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和首期试点专业群。立项后,我院持续加大对该专业的资金投入,在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新探讨。

一、优势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优势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应围绕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活动紧跟经济发展,提高学生对行业,如设计、施工、监理、评估部门等认识,减少理论学时的同时,加大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另一方面按专业方向规划CAD、PKPM、BIM、仿真、模拟等开放式的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形成“课堂为生产单位提供知识服务,反过来,生产单位反馈行业标准促进教师的教学;生产单位完善实训内容和实训基地建设,反过来实训基地为生产单位提供演练平台;课堂学习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反过来校内实习基地按需调整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改革方向”的“课堂+实训基地+单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二、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独立学院教师主要来源于刚从高校出来的研究生,虽然具备了较高的学历和较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及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的实际经验,导致所学知识难以解决实际问题,阻碍了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我院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教师利用假期时间,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便其更好地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具体做法如下:(1)每学期派遣1―2名老师外出生产单位挂职;(2)每年派遣1―2名老师外出国内名校进修;(3)寒暑假派遣3―4名老师去企业挂职;(4)鼓励在职老师考取博士;(5)每年从生产单位引进1―2名高职称人才。

三、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工作能力,确保实习质量,学院十分重视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在原有的实验室基础上,增加土木模型实验室、道路桥梁实验室、空间数据实验中心。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经与学校协商,已预留三块用地(具体总平面布置图、效果图如下)建设简易的实训楼。其中1#主要用于岩土原位测试试验、结构基础模型展示等,2#实训主要作为结构钢筋加工、钢筋绑扎实训等;3#主要用于砌体结构实训、以及土木工程相关模型展示。实体模型主要包括: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钢结构、基坑支o、木结构、基础工程、主体工程、屋面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水电暖通工程等实体模型。

四、校企合作建设

校企合作需要学院、公司、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构建人才培养平台。就学院而言,实现企业合作,一方面可以丰富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另一方面能提升学院在社会上的品牌。对企业而言,最需要和最紧缺的就是有经验的人员,校企合作后,学生在校期间接触实际工程案例,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的融合,学生毕业时已经具备了工程操作经验,这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储备。对于教师而言,校企合作,为教师提供了工程实践的环境和机会,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在教学上,提供了模拟实战教学环境、强化了专业应用技能、增强了对专业实务动态的了解。对学生而言,参与校企合作,在强化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掌握最新应用技术、获得工程实践机会,毕业后能迅速胜任企业岗位需求。

五、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

学科竞赛是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竞赛过程和结果集中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等,并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通过总结交流,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改提供借鉴。为推动学科竞赛带动专业建设,可在校内举办职业技能大赛如大学生结构模型竞赛、BIM比赛、CAD设计比赛、平法识图比赛、力学竞赛等,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试验能力、团队精神及人际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为学生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好基础。通过近几年学生竞赛结果,教师的教学应重视实践教学,相应增加与学生未来工作相关的软件技术课程:

1.软件综合实训课程:此课程采用设计院模式,在学生有一定CAD绘图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训练,让学生绘制一套完整的建筑图和结构图,图纸的要求均按正式施工图要求的标准。

2.平法识图课程:针对目前施工设计单位平法应用广泛的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开设平法课程,让每位学生均可以看图、识图,大幅度提高了自身的专业能力。

3.开设BIM(建筑信息模型)课程:根据目前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BIM(建筑信息模型)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专业率先在广西开设BIM方向的课程,使学生能学习到行业前沿知识。

4.实践课程改革:生产实习由单一的顶岗实习改革为学生自主创业和顶岗实习并存的模式。改革加大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成效,为毕业后就业、创业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六、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障碍

实现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如下:

1.部分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教学上依赖理论性教材且偏重理论教学,短期内无法达到应用型教学的要求。

2.由于学校自身教学条件、人事制度等原因,高级职称、实践性教师引进较慢。

3.由于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比如校内实训中心未建成,实践教学手段和方法未能有效地实施。

七、结束语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是否为用人单位所需要,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建立优势特色专业,提高独立学院的课堂教学质量,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双师型队伍,加快实习实训建设和校企合作建设,以学生竞赛促进教研教改。同时,一定要紧跟地方发展,办出特色品牌,强化工程实践应用,培B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继兵,王绍峰.从人才培养方案透视高校专业建设的困境及出路[J].江苏高教,2013,(01):45-47.

[2]刘建湘,文益民.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0,(10):84-85.

[3]振华,贺建,潘海泽,吴伟东.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以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与学科竞赛一体化”为例[J].四川建材,2016,(01):305-308.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Superiority Characteristic Specialty of Independent College

LI Yue-xia

(Bowen College of Management,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ilin,Guangxi 541004,China)

第2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mand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and features of running school 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that serving local economy, the paper discusses and analyzes the civi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but also makes further study on the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关键词: 地方性院校;地方经济;土木工程;人才培养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 local economy;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219-02

0引言

榆林学院位于陕西榆林市,榆林是盛产能源矿产资源地方,被誉为中国的“科威特”。榆林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本科院校,也是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唯一的普通高校。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绥德师范学院。在2003年成功地从师范专科学校转型为地方综合性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年经陕西省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设立,并于同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无论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相对于院校的同专业来说,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都是一个婴儿。在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工科本科引导性专业目录》中将建筑工程专业调整为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建筑结构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经济与管理、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和水工结构工程等6个专业方向[1]。合并之后的土木工工程专业被称之为“大土木工程”,它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工程、矿建、城镇建设、工业设备安装工程、饭店工程、涉外工程、土木工程等八个专业,范围更广、支系更多、科目更为复杂。近些年,“大土木工程”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用以服务当地经济。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正处于起步阶段,而此阶段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凸显“地方性”与“应用性”,怎样能够适应本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建设的需要,寻找适应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凸出点在于“地方性”与“应用性”,那么地方经济的建设需要应用性的高级技术人才[3]。从地方本科院校走出去的学生较大多数留在地方,为地方建设出份自己的力量。人才培养的模式中就要突出地方性,即地方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主要用于为本地区服务。因此在本科培养教育的同时也要与本地区紧密结合起来,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

榆林学院处在榆林经济大力发展的优势下,城市及周边的建设也在飞速发展,同时又是仅有的一所本科院校。榆林由于所处陕西最北边,处于黄土高原和毛乌素大沙漠的交界地带,因此环境相对较差。陕西省知名院校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毕业的学生大多数进入名企工作、大中城市工作或继续学习。在这样的就业情况下,使得榆林的市场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空缺较大。我校要抓住市场空缺,采用独特的培养方案培养出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土木工程人才。

在充分分析榆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准确地定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首先,需找差距,这里的差距不仅仅是自己与重点院校的差别,还有学生质量的差距。其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去向,即为谁培养专业人才。土木工程专业为本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的基层建设部门、中、小城市的大、中、小型建设管理部门输送高级技术人才。再次,明确地方本科院校能够培养出怎样的高级人才。土木工程人才必须要是土建施工方面的技术人员,同时也要求技术人员具备建筑装饰、给水系统,电气、暖通空调设备安装施工方面的知识;这些人才的特点是“现场工程师”,而不是研究开发型人才;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相应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质,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从2005年招生以来,结合我校“立足榆林、辐射周边,为榆林及周边的建设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发展目标,本着“合理定位、明确方向、寻求特色”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加强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强化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确保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交流合作,结合设计院建设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完善教学设施;强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加大实施力度。密切联系企业,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强产学合作,积极与房地产、施工、监理、设计院等相关领域企业进行交流、协作,力争实现校企相结合办学。探索适合榆林地区及周边省市经济发展需要,大力培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并与地方经济相适应,将更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特点

榆林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提出扩宽专业口径,增强人才的适应能力的培养特点,即“厚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思路[2],培养立足于地方,面向地方实际,满足地方需求,注重素质教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

“厚基础”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弱,毕业以后更多选择进一步的学习深造,较少倾向于生产第一线。因此,“宽口径”是在建立在多种职能上,其中以一种职能为主的前提下,专业面尽可能地拓宽;而“厚基础”指建立在一种具有厚实的、较宽的专业基础之上的专门化教育。广博与精深、通才与专才应当在矛盾的基础上予以统一[4,5]。

以榆林学院为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厚基础,宽口径为主,同时还特别注重实践教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培养的学生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生存发展技能。目前地方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趋增大,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我校增加了“工程实训”的课程;第二,培养特色应体现在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上,我校不断开展各类建筑工程设计、实训技能大赛。地方院校凝练专业特色,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导,强化实践环节为重点,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第三,在课程设置上,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专业理论知识以“突出重点、兼顾其它”为原则。

3明确服务于地方经济的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课程体系要求

3.1 划分专业方向目前大多数院校将土木工程划分为建筑工程、道路桥梁工程和岩土与地下工程方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设置现阶段应以建筑工程方向为主,待土木工程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达到一定基础后,在开设道路与桥梁工程、岩土工程专业方向。

3.2 优化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主要依据和基本保障[6]。在满足新的课程体系中应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针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要求,按照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融合要求,结合我校教学计划制定的相关文件,大体把内容和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素质拓展课以及实践教学部分。

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科学原理与工程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工程对象中的应用法则,掌握实验、运算、分析的方法以及初步的设计方法,这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和分方向学习的重要基础。课程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电工电子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土木工程测量、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

专业方向课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主要的工程设计与工程施工的知识[7]。学生在大三开始根据个人特长、爱好与兴趣、就业形势、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等,从设定的三个专业方向中完整地选择一个方向的课程组学习。在专业方向中分为专业方向限选课和任选课。对于限选课来说,选课时要求学生主修三个方向模块中的一组课程,掌握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某一行业工作的能力;而任选课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选一些认为有帮助的课程。

实践性教学是土木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培养模式革新的亮点。改变以往观念陈旧、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我校实践教学分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8]。实验与实践环节要求工民建方向的课程包括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土木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结构试验等,学完这些课程就具备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拓展课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绘图,能够看懂、读懂专业文章,包括专业英语、建筑CAD、各种软件培训。

4结语

地方院校肩负着地方区域经济建设输送人才的重任,在构建有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不能单一的仿效重点高校的办学模式,应认真分析地方特点和人才需求的特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适应地方、服务地方。

参考文献:

[1]刘西拉.迎接21世纪的挑战――21世纪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4.

[2]杜智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长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3]柳炳康.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黄事尔,赵渝林,明承林,李文渊.宽口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2,(1).

[5]王志骞.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时展的土木工程人才[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

[6]张亦静,胡忠恒,杨晓华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设置研究[J].株州工学院学报,2004,(2).

第3篇

1.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探析——以XK大学为例

2.土木工程硕士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

3.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与实践——以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为例

4.土木专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力学基础课程群建设构想

5.土木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浅析  

6.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项目驱动的专业硕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8.关于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若干看法

9.电力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高质量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土木工程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11.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选题研究

12.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13.中国土木工程建设安全现状与风险监控对策 

14.现代土木工程特点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5.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与探索

17.探讨提升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

18.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9.土木工程——一个平实而又重要的学科 

20.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21.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探讨

2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 

23.企业参与下的高校专业评估和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24.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现状及对策探讨 

25.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  

26.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7.土木工程施工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 

28.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9.对现代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 

30.可持续土木工程结构的若干科学问题与实现技术途径 

31.谈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32.浅论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3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34.土木工程结构风场实测及新技术研究的进展 

35.论土木工程灾害及其防御  

36.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的关系

37.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问题及解决对策 

38.新世纪的土木工程与可持续发展 

39.论土木工程专业教改与国家注册工程师的统一 

40.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41.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  

4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44.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常见的不足及对策  

45.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46.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47.土木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48.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49.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0.浅议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  

51.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研究  

52.高校“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53.浅谈基于创新原则的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54.土木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探讨 

55.基于数值仿真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改进与实践

56.浅谈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57.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

58.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分析

59.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60.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61.浅析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6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究 

63.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初探 

64.土木工程管理施工过程质量控制措施探究 

65.开放式土木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构建与实践 

66.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 

67.土木工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探讨 

68.大土木背景下《土木工程概论》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69.复合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发展与应用 

70.浅析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 

71.土木工程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综述 

72.浅析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 

73.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74.浅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75.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措施

76.对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及创新研究

77.《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思考 

78.试论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有效措施

79.FRP复合材料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80.浅析土木工程建筑节能措施 

81.基于生产实习的土木工程施工理论教学改革与实践 

82.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83.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的关系分析 

84.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一体化改革研究与实践

85.浅析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重要性和创新  

86.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87.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分析

88.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分析 

89.关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探讨 

90.纤维增强塑料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91.提高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的有效措施 

92.浅谈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  

93.土木工程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94.工程管理专业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95.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一些进展  

96.基于社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97.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98.电子教材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99.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  

100.结构与地基加固技术在土木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101.微动勘探技术及其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02.土木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效果分析 

103.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分析  

104.土木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105.中美土木工程本科创新实验教学体系对比分析 

106.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07.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 

108.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109.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改革初探 

110.试论土木工程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11.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创新 

112.土木工程中的计算机应用  

113.远程开放教育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114.《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讨

115.如何保障土木工程设计工作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116.土木工程学科教学中宜注重工程案例教学 

117.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中职本)人才培养模式

118.面向土木工程学科的安全工程课程探讨

119.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边坡支护技术探讨

120.简析土木工程建筑中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 

121.光纤传感器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 

122.注册师制度下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构建

123.关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的思考

第4篇

一、21世纪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学科方向多、专业口径宽、综合性强、人文素质要求高的

特点,土木工程师所面临的工作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师不仅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而且要具备工程管理、工程经济、工程法规等一系列知识,而且能处理工程建设中的人际关系。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是造就能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第一线的土木工程师,他们应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在工程实践、理论修养和计算能力方面有严格训练;具备工程分析和系统分析能力,能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敢于开拓创新和实践;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和合作能力,适应现代化工程科技发展的需要。结合高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特色,积极探索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拓宽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要,造就21世纪的土木工程高质量创新人才,是新世纪、新形势对高校提出的要求。

二、中国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土木工程专业开展的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基础性实践、社会实践、毕业设计

等。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实践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没有一个独立、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 (2)土木工程教育投入

不足导致专业理论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实践教学改革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4)面向实际的工程训练不足导致实践教学的理论化; (5)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6)实践教学缺少自主性和创新性; (7)实践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等。虽然许多高校迫于形势的要求,加大了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力度,但在实践教学改革的突破并不大,主要局限在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改变组织形式,在实践内容上做些局部调整,并没有真正解决实质的问题。

三、国外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情况

英国的土木工程专业以职业为目标,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相当多的院校实行的是“三明治”式教学大纲,即第一、二、四学年在校学习,第三学年为工程实践。各个学校可以在满足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有自行设置课程的自由,可以实行学分制,也可以是模块式制。第一学年甚至第二学年上学期的课程覆盖着一系列的工程学科,要求打下面较宽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细分若干专门化。土木工程分为结构工程、环境工程、交通工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以及建筑管理等系列。各系列所学的课程,分为核心课程与限选课程,核心课程必须修完。要求学生必须通过整个1年的课程后,方能进入下一学年的学习。美国大学对本科专业的名称则无统一规定,各大学可根据自身学科发展情况设置专业,名称也可不同,即使在同一领域内的专业设置也有很大不同,有的较宽,有的较窄,反映着该校教师研究领域的特长所在。美国大学设有跨学科专业和个人专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综合日益加大,许多重要成果都产生在传统学科的交叉边缘之处,而且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日益受到社会的欢迎。

四、国外在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成功

经验和中国的发展方向国外的土木工程专业能够面向实际,突出能力培养。例如,欧美发达国家在土木工程本科教育阶段有比较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高等工科教育要“回归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国外的土木工程教育注重加强校企合作,能给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训练条件。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实践经验和工程资格,如许多国家的大学都在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他们从企事业单位招聘既有专业技术特长又有余力的土木工程技术人员或是高级主管来校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国外土木工程教育能够重新审视教育机构功能,构建实用的土木工程教育实践性教学体系。

第5篇

关键词 新时期 土木工程 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土建行业是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展现自身实力的舞台,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应该能够解决工程项目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并且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另外,新时期的土建行业不仅仅与其他学科、其他专业有交集,与其他国家也有很多的合作。对于新时期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培养其跨专业、跨学科的合作精神,还要督促他们全面学习和发展,能够轻松适应土建行业的国际发展水平。根据新时代的需求,不断探索适合我国的、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有利于土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传统的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过于追求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但忽略了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受社会上功利性的影响,学生学习的目标单向地屈从于社会职业需要,只着眼于短期内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学生不能适应工程领域多种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自古以来,做事和做人不可分离。虽然理论知识足够让学生成为一个专业的技术人员,但人文意识的缺乏可能会导致他在工作中做事和做人不能和谐统一。这将阻碍学生个人事业的发展。

3、科研创新意识淡薄,师资力量匮乏。科学技术现已应用到各个行业,但由于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很多学生对科技创新逐渐失去了兴趣,导致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不够积极,所研究的科技创新成果规模小、利用率不高。

二、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培养模式包括对人才的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和培养措施。我们应该综合考虑土建行业的优势,以及目前工科院校的特点,结合国内外土建行业的发展现状和培养模式,探索出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法。

1、对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加快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培养模式的实现,单一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土木工程人才的要求,相关院校应该设置与土建行业相关的法律类、经济类、管理类等课程,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科,要不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北交大,土木工程是特色专业,课程设置除了专业大类基础课,选线设计、铁路轨道、路基工程等课程也得到很高的重视,同时还增加了与桥梁、隧道等学科的交叉应用。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未来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对于课堂模式的改革。

近年来,课堂教学方法已经经历过不少改革,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仍然是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上课模式,上课过程中缺乏互动,导致老师和学生隔离,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有效地被学生所吸收。大多数教师过分依赖PPT,很多情况下都是照念PPT上的内容,对于知识的讲解过于死板,使得课堂气氛无沉闷,学生学习兴致不高。

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增加黑板板书的内容,对于PPT的内容也要有所改变,减少细节内容,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关于教学内容的丰富也应受到重视,学生不应该只接触土木工程的专业知识,教师要结合当前社会土建行业的现状,讲解更多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应用的认识,鼓励学生多交流、多思考,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3、对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考核方式大多都是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这种方式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显然不适用。土木工程专业不同于文学类的专业,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动手能力。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课堂考核,建议采用“5+3+2”的模式,专业理论知识即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专业实践能力即实验成绩占30%,学生平时的表现以及人文素质占20%。另外,考核方式也不能过于死板,具体的情况要具体对待。对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尝试采用多标准、多目标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发掘各个学生的潜能以及特长。比如有的学生虽然卷面成绩不够优秀,但实践能力很强,也应该视为合格,增加他们的自信,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4、对于实践环节的改革。

目前中国高校很多专业的理论课所占比重达到4/5,实验课仅仅只有1/5,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比例差距更大,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接近1:1,培养模式的不同显然是我国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调动实践教学环节的师资力量,完善实验课堂的培养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欧美的先进经验,逐步将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当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近年来土建行业也在不断更新,出现了新的领域、新的技术,因此,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要有所创新,不断提升我国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不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文化素质,都应该与时俱进,综合发展。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探索适合的、有效的、独具中国特色的培养方法,努力解决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地方院校;土木工程;培养现状;探索思考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行业技术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地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面临着人才培养困境,主要体现在软硬件建设、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模式等方面。本文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介绍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以及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思考,为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思路和想法。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一)招生情况

随着我校进入广东省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高校,我校的理工科建设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要,迎来了飞速发展的机遇,土木工程专业整体进入一本招生,招生规模由2015年大约135人到2016年265人、2017年270人,生源地由过去单一的广东生源扩大到广西、湖南、山东、甘肃等地。符合国家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政策,同时也提高了生源质量,满足了地方土木建设对行业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条件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广东省综合教学试点改革专业,开设的专业方向有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教学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实验场地、师资能够基本满足教学需求,随着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不断投入,教学条件正在不断改善。目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但是将校外实习基地做大做实方面有待加强。

(三)培养模式

目前采用的培养模式主要是传统传授型教学模式,但同时也在积极探索“3+1”教学模式和创新班教学模式,其中创新班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正在实施“导师制”,学生可以协助导师从事相关科研工作,及在导师指导下参加科技竞赛,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身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在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广受欢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给予了较高评价,说明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得到了认可。存在的问题:(1)地方高校扩招,而师资力量不足;(2)地方高校教学平台水平、管理存在问题;(3)培养模式不充分,在新技术革命下,像土木工程这样的传统专业逐渐失去优势,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在高水平理工科建设中未能进入学校六大新型战略学科,对专业建设发展有不利影响。因此,地方土木工程专业需要紧跟行业发展需求、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开展教学模式改革。

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策及思考

(一)加强师资储备

我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资力量基本能够满足本科教学需要,但是随着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一步扩招,师资紧张的局面将日益突出,从长远来看,目前的师生比不利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作为地方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资储备,为人才培养提供可靠保障。随着我校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引进了一批博士,为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

(二)积极开展与地方产业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土木工程专业是实践很强的专业,需要结合工程实践才能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学生,我校积极将学生培养与地方产业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参与到地方产业中去锻炼。目前开展“3+1”培养模式,在大学第四年鼓励学生到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去实习,以丰富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将书本所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相继与广东省世纪达有限公司、广东翔顺集团有限公司建立产业学院,广东省六建等企业建立产学研基地和大学生校外实习基地。近年来,通过学校与学院的共同努力,为实习生购买了意外保险,但同时也存在问题,例如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实习质量的监督、以及实习中安全教育问题,这些目前主要是靠教师日常巡查、监督以及安全教育,在以后的实习实践中,可考虑请实习单位加以监督,并加强安全生产教育。

(三)积极开展专业认证

自从我国2016年2月加入“华盛顿协议”后,对我国工程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借助工程认证的机遇,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的人才走向国际提供基础,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服务。特别是地方院校,在工程教育方面该如何进行定位,体现其特色,以谋求错位发展,随着我校被广东省列入高水平理工大学建设单位,如何培养符合珠三角经济社会需要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我校土木工程专业认证为例,在目前开展专业过程中,我们组织专业教师参加IEET专业认证培训,对IEET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目的进行学习,调整完善了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以及课程设置,在教学中逐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梳理了课程地图,重新评价了课程达成度目标体系,对本专业师资、实验设备、图书等进行了全面摸底,借助专业认证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契机,不断加大专业硬件和软件建设。为了达到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在工程实务,让学生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及技术,尝试解决复杂且综合性的工程问题,我们将传统的结构模型大赛进行升级改善,形成capstone课程,力争高质量通过IEET工程教育认证。同时在准备认证过程中,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方案起到了改变、提升作用。

(四)积极探索新工科建设

随着新一轮技术科技革命的兴起,对工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与传统的工科教育相比,新工科对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内涵,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应利用自身积累的专业优势积极扩展专业、学科方向,寻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点,培育新的专业、学科领域,促进专业向着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工程教育有机融合的方向发展,在专业方向设置上打破传统固有的专业方向模式,寻求多学科融合专业,例如:随着我国土木建筑、基础设施大量建设,有一大批土木工程建筑在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安全隐患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可根据特色开设防灾减灾、大型土木健康监测方向,大力培养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人才,为佛山乃至珠三角地区土木、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安全保障,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技术、智力和人力资源支持,培育新动能、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7篇

一、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与指标

2003年建设部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专业评估委员会适时地给出了大土木框架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专业评估标准及其指标体系。[4]该标准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三个方面制定了全面的指标,主要特点如下:

1.要求按照宽口径专业规格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土木工程专业细分为四个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岩土与矿山工程。要求办学院校同时开设不少于其中两个方向的专业,除了应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外,还要为各方向设置基础课程通用平台。这点是基础要求。

2.人才的基础知识把握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并重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职业特点,这是核心要求。土木工程是一门对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基础课,还要掌握土木工程制图、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土木工程还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从工程制图实习、建筑结构设计实习、建筑认识实习等等到毕业实习,包括各种工程实验科目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3.毕业生进入工程领域的准入程度高低是检验培养质量的最终标准强调学生为日后的技术职业生涯在知识上进行准备;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从事工程活动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是否能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是否能适应我国建筑行业推行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二、西部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与专业认证体系不配套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诸多教学资源和要素中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因为如果没有配套的教师队伍,哪怕课程体系再合理、实验室再先进,教育还是无法达成既定目标,或者是形成特色。比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应该是具有高度实践能力的“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准工程师,不难想象:如果专业教师中的注册执业工程师都没有或者很少,如果专业课教师都没有直接从事过生产实践,又如何指导学生适应毕业后将面对的设计、施工等工作?其后果是学生毕业后往往要从头学起。而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建筑市场上注册执业工程师本就稀缺,更何况教师的晋级只与论文、科研项目挂钩的高校中?

2.课程教学设置欠完备,实践环节与工程实际脱钩据笔者了解,目前广西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几乎都是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而认证委员会的评估标准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团队精神,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可以独立编写科学报告等等。这些能力不是仅靠课程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要依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形成。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西部地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相当有限,导致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脱钩,效果不佳。

三、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1.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显然,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对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有教学、科研能力,更要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其不仅要提高职称,更要具有执业资格证书。要做到这点,首先学校或学院要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学院这个层面制定的政策其实对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专业认证体系,政策上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规定专业课教师一定要定期在第一线从事一定的工程实践,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实自身的工程经验;在引进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其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考察其实际工程能力,刚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新老师要安排其到工程第一线从事一段时间的设计或施工管理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对于设计类、施工类课程原则上要求取得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建造师资格的老师来承担,并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津贴评定中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完善教师引进和进修机制,可以克服西部高校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困难,迅速建立和认证制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而教师在实际工程中学习或是复习参加考试也能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2.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课程的设置要以《基本规格》为指导[4],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理论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甚至是某一特定执业资格设置大的框架,比如“建筑施工管理”、“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等等。在大框架下再有针对性地设置各门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适应未来的执业资格考试。实践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尽早实现人才与生产企业接轨。首先,通过让学生在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或实践中得到的亲身体验。并结合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具体情况,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根据国家对各行业、各专业建设的要求,研究工程建设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合理配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其次,增设开放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除了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外,还辅以各类课外活动对其进行补充,包括系列讲座、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等。例如,积极组织开展校级结构大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结构大赛。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第8篇

目前,各大高校都在积极进行着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改革与实践。依据东北寒区地缘优势,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突出寒区特色,培养具有一定寒区工程设计及施工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寒区特色”体现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地域特色及特点,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能够更好地为地方建设服务。从长远角度分析,该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符合具有寒冷气候特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基本设施建设的要求。为了建设具有“寒区特色”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多次深入知名高校进行调研工作。文章结合黑龙江大学实际情况,重点突出寒区特色,立足于工程教育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一些具体措施进行阐述。

二、“寒区特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体现与举措

在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及培养标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土木工程的寒区特色,在课程模块设置、学分构成比例、专用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深化改革,构建黑龙江大学“寒区特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寒区特色”培养模式的理论教学课程设置

黑龙江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设置了道路与桥梁工程、房屋建筑工程和岩土与地质工程三个培养方向。在教学中突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特色,培养在道路桥梁、工业和民用建筑、隧道和地质勘探等领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寒区工程建设等多领域的需要。寒区工程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不仅涉及土木工程学科中基本的力学、地质等问题,同时又与水文、地理等学科领域交叉,有利于扩宽学生的知识口径和知识领域。针对寒区地域特点,主要设置冻土力学、冻土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引导启发教学,主要向学生介绍寒区地域特征和分布、寒区课程的应用范围、冻土对寒区建筑物产生的危害、寒区工程建设技术难题等概念性和基础性的内容,引导学生快速进入相关课程的学习。第二阶段是专业知识教学,主要讲授寒区课程研究的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和已有理论,着重培养学生冻土工程设计、施工和评价方向的能力,通过深入教学,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具备基本的寒区工程建设思路及方向。第三阶段是案例实践教学,通过设计寒区工程冻害案例或列举寒区工程冻害实例,进一步强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工程冻害防治对策、防治措施等方面引导学生研究和创新。

(二)基于“寒区特色”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为培养解决寒区工程实际问题的土木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是理论学习的检验与升华,实践效果与实践环节和实践内容的设置密切相关。我院将“寒区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为基础实验操作、基地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三个模块。基础实验操作主要针对冻土力学等寒区重点课程开展实验教学,包括基础实验和创新实验,基础实验主要由教师指定任务,指导学生完成。创新实验主要由学生根据理论教学内容自己设计实验过程和内容等,通过基础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基于所完成的基础实验操作环节训练,进一步开展基地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基地实习、实训提高实践教学成果,实现理论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学校通过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设置了寒区实践基地,直接面对寒区工程实际问题,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寒区工程技能与素质。例如:带领学生到实践基地,观测冬季冻土对施工及已有建筑物产生的影响,讲解冻土层上已有建筑物因季节性冻土产生沉降的应对措施,指导学生观察多年冻土层和季节性冻土层的区别等内容,同时安排学生在实践基地采集土壤样本,并进行冬季冻土受力性能分析试验。在毕业设计环节专门设置寒区工程项目设计方向,在冻土覆盖的寒冷地区,要综合考虑项目所建地的冻土层分类、冻土深度、冻土温度等,充分考虑冻土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和施工存在的技术难题,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措施,同时要求学生设计时提出防治建筑物冻害的具体方案。

(三)打造“寒区特色”精品课程

基于寒区地域特征,重点开展冻土工程、冻土力学、冰雪灾害分析、冰雪灾害防护四门课程的研讨与增设工作。在“寒区特色”课程的设置上,一是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整合,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冗赘,二是要注意课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寒区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除了针对学科概念、基础理论、基本计算方法等内容的讲解外,更为重要的是以工程案例形式阐述其在工程项目设计及施工中的应用。这四门课程是“寒区特色”课程体系的代表,以突出寒区地域特点的工程实际应用为教学目的,针对冻土工程等寒区特色课程开设学生论坛,交流课上遗留的问题或表达自己见解,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该领域工程实际问题能力。通过冻土工程等寒区特色课程的设置,拓宽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口径,根据学习效果反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打造土木工程精品课程。

(四)“寒区特色”培养方案的教学内容整合

基于寒区地域需求,为实现“寒区特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安排侧重具有“寒区特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为保证“寒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将冻土工程、冻土力学等寒区特色课程充分整合、统一规划。冻土工程等寒区课程的设置,要满足当前寒区工程建设的需要。寒区特色课程的教学内容安排不仅涉及寒区工程设计与施工中所需的最基本力学知识,同时包括了冻土工程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如寒区环境、冰雪工程、冻害防治、新型抗冻害结构、抗冻害材料等内容,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此外,加强寒区工程结构设计及施工难点系统化分析。例如:根据寒冷地区钢材的特殊性要求,明确低温焊接施工质量保障措施和使用过程中防止脆性断裂的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钢结构课程中的钢材低温冷脆特性,进一步了解施工技术中钢材低温焊接方法及措施等相关知识。通过课程设置整合和教学内容优化,保证寒区特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做到始终与寒区工程领域先进理论接轨,使学生了解寒区工程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以培养寒区工程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为最终目标。

三、结语

第9篇

基于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目的,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计划,2007版土木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知识体系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综合教育,其中专业教育又分为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方向的课程教育,总学时共计2500学时。其中通识教育1312学时,占总学时52.5%;专业基础854学时,占总学时34.2%;专业课334学时,占总学时13.4%。该培养计划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主要的工作包括以下6点。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

以知识结构、知识点、实现方法为基础设置理论课程,形成了“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理论教学体系。

1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体育知识、外语知识、经管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相关内容。

2专业教育

1)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开设有材料力学、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理论力学等3门主干必修课程以及电工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B等3门限定选修课程,共计20学分。要求学生掌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掌握流体力学(水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画法几何基本原理,电工学的基本理论,弹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2)专业基础知识。开设有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基础工程、结构力学、工程地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房屋建筑学等7门主干必修课程,土木工程概论、工程测量2门非主干必修课程,专业外语、土木工程CAD等2门非主干限定选修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各专业方向知识打下坚实基础。3)专业方向知识。土木工程专业知识教育按照建筑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地下工程、岩土工程等4个专业特色方向教学。

多层次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重视实践环节,实践环节时间共计40周。通识实践环节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实践3周(3学分)、金工实习1周(1学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1周(1学分)。专业实践包括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设计等共10周(10学分),测量实习2周(2学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7周(7学分),毕业设计(论文)16周(16学分)。此外,还专门设置课外实践5学分,安排学生从事暑假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课外实践活动。除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外,土木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省土木建筑学会举办的优秀毕业设计大赛,并举办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根据土木工程学科和专业特点,利用西部矿井开采与灾害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实验中心、岩土工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岩土工程训练中心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培养体系采用室内实验、校内实训、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等“多层次”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设计型”题目和“科研型”项目结合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在改革与实践过程中,根据土木工程专业4个不同的特色方向,探索了“设计型”题目和“科研型”题目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编制了建筑工程方向“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整体式肋梁楼盖”课程设计、岩土工程方向“基础工程”与“隧道工程”课程设计、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与“等截面悬链线砼箱形无铰板拱桥”课程设计任务书与考核标准。地下工程方向延续了矿井建设专业的教学内容,编制了矿井建设中的”建井工程结构立井井架”课程设计任务书与考核标准。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的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基于全面质量管理(TQC)理论,开展毕业设计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中,分别采用了指导教师双向遴选制度、设计题目多样化、严格的开题报告制度以及多环节答辩制度,同时说明书和绘图采用手写与打印相结合形式,达到了管理的制度化,避免了管理中的随意性;同时发挥岩土工程、地下工程两个优势学科科研实力强的特点,在优秀本科生中选取重要科研课题中的问题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做法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扩大了我校社会影响,提高了就业率。毕业设计选题多样化,真正实现“真刀真枪”做设计。同时要求毕业设计必须有电算内容,配备了各专业方向的电算教学软件,保证了毕业设计既有电算又有手算的特点,提高了学生专业软件的应用能力。编辑出版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丛书》。制定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遴选标准、开提报告撰写标准、答辩基本规程、撰写标准、质量监控评价标准、评分标准、二次答辩基本规程等一系列毕业设计管理文件。

“多渠道一体化”的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体系

搭建创新精神培养平台,采用多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立高水平学术梯队、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本科生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本科生参加创新性实验计划等多种渠道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一体化培养。

第10篇

土工工程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要专业,具有极强的工程实践性。在上述背景下,土木工程学生的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迫切需要协同校外企业共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校于1984年开设土木工程专科专业,2004年开始本科生培养。学校坚持以“立德立人、求是求新、载文载道、为国为民”为办学宗旨,确立了要把学校办成一所特色鲜明、国内知名、走向国际的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奋斗目标。2008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首批学校特色专业,2011年土木工程专业成为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校土木工程本科教学起点低,仍存在诸多不足,如实验设备陈旧,实验室建设相对落后;土木工程系专业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教师缺少工程实践经验,创新性不足;学生课外实践少,动手能力相对较差。这些均为我校培养适应新时期校企协同创新模式下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校企协同创新体系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现状 

“2011计划”围绕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务,汇聚一流的人才和团队、优势的学科和平台、优质的科研资源和条件,积极发挥科技创新对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带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教育教学和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发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充分体现人才是核心、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的建设思路,以此提升高校综合创新能力,推动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 

围绕“2011计划”,不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如由重庆大学牵头的重庆自主品牌汽车协同创新中心,人才培养由以“3+1”面向本科教育的汽车领域应用型人才培养、以“3+1+2”面向研究生教育的汽车领域复合型领军人才培养、以5年制面向国际的汽车领域国际创新人才培养及校企协同的青年教师工程素养培训等组成。 

为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2011计划”,重庆科技学院从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学科建设等方面入手与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重庆城业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等校外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初步的协同创新协议,协同申报的“山区工程灾害安全防控协同创新中心”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已获得学校初步资助。围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协调创新能力方面,重庆科技学院与协调企业进行了共同探讨:在人才培养方面已达成“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完成本科全日制教学计划,在掌握了扎实、宽厚的工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利用最后一学年的假期和课余时间以准企业员工的身份在实际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工程实践训练;在教师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已达成“2.5+0.5”模式,即教师每3年至少有半年时间在企业锻炼。 

三、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探索 

(一)校企深度协同创新的校内外导师制“3+1”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国家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战略性问题、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公民财产、人生安全的重大公益性问题,重庆科技学院在巩固现有创新成果的基础上,以培养企事业单位急需的创新人才、提升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服务企业为核心任务,及时了解企业现状,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思想,积极主动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现状与需求分析,协同提出土木工程“3+1”的校内外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充分挖掘校企双方合作的动力,使学校和企业实现双赢。 

该模式中的“3”为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主要在重庆科技学院进行,其中由校外协同企业导师上课的课程教学,学时数约占本门课程的1 / 3;模式中的“1”主要为校外协同企业实践教学,共有4学年,40周学时数。 

学生在4年的学习中,分时段先后进入协同企业完成工程实践教育内容。通过工程实践认识、仪器操作、构造物设计和参与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使学生掌握山区工程灾害安全防控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维修的一般流程和方法。40周企业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土木工程认识实践(3周)、测量实践(4周)、工程地质实践(两周)、各类课程及工程设计(9周)、综合生产实践(22周,其中企业生产实践4周、毕业设计18周)。 

第11篇

1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比如,一些代表性的国家和行业标准逐步更新,主要包括《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308-)等,教学内容应该与相关规范衔接一致,保持同步。同时为适用测量设备和技术的进步,适当增加对于全站仪(测量机器人)、高精度数字电子水准仪、电子经纬仪等的介绍,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得学生参加工作后能更加顺畅、快速的进入角色。针对土木工程类专业特点,压缩“测定”教学内容,强化“测设”教学内容;同时,根据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设置相关专业的施工测量教学内容,例如,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公路工程测量、桥涵工程测量、市政工程测量等,教学过程中针对专业方向有针对性的施教。

2针对性与时效性强的教材

教材在教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鉴于此,我们专门编写了普通高等教育土木类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由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并与2012年入选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结合土木工程各专业的生产实践,突出以下五个特色:(1)以往传统测量教材通常重“测定”、轻“测设”,而土木工程各专业的实际需要与这种偏向于测绘的教材编排结构相反,因此,教材中压缩“测定”,强化“测设”;(2)将土木工程施工验收规范中的测量控制标准引入测量教材;(3)关键词采取中英文对照形式;(4)突出工程安全监测的重要意义,将工程变形测量单独成章,并引入详细的工程实例;(5)根据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设置相关章节针对性介绍施工测量(测设)。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着眼于突出学生工程测量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3.1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通过信息量大的多媒体课件,采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讲解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大量的仪器操作动画和图片,从而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工程测量的基础知识,并为其它教学方法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3.2实践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含两部分:(1)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通过指导教师手把手的教和学生的现场操作,掌握水准仪的使用及水准测量方法、经纬仪的使用及角度测量方法、全站仪的使用等基本的仪器使用方法;(2)课堂教学之外的《工程测量》的课程设计,通过一周时间的《工程测量》课程设计,实践课堂教学内容,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具体的工程测量任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专家授课加强校内课堂以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校外一线单位的兼职教授和专业测量设备供应商,定期来学校授课,及时讲解国内外测量设备仪器、测量技术的最新进展、发展动向、科研成果,介绍和讲解现场施工测量的经验和做法,补充到传统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与学生互动,以开阔学生思路,拓展学生视野。经过我校多年《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实践,以上方法和改革很好实现了《土木工程测量》的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

作者:冯虎 宋建学 单位: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第1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

1、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改变,同时出现的新颖的建筑理念和先进的设备也已经被应用在了土木工程的领域之中,成为推动土木工程发展的坚实力量,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促进土木工程发展的同时,也为土木工程领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施工技术的创新不仅是整个土木工程行业的要求,也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要求,有着非常迫切的必要性,具体来讲,对施工技术的创新首先符合国家一直强调的创新的主题,建国以来,国家就一直在强调创新的必要性,所以,在土木工程领域,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对着土木工程的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得扩大,对施工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虽然在国家、政府和专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施工技术和原来相比,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和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相比,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所以不管是从适应国家政策来说还是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上,施工技术的创新都是非常必要的。

2、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

2.1强调创新理念

对于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而言,其在创新的过程中,主观上的创新理念是核心部分,也是重要的指导部分。建议在日后的工作当中,利用系列的手段和方法,进一步的强调创新理念。首先,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实施,应该保持以民为本,绝对不能对周边的人文社会、自然环境、固有建筑物等造成不利影响,从而保持和谐技术的应用,由此来得到更多的认可、支持。其次,具体的技术手段实施,应以简洁、有效为主。以往所使用的技术,不仅在内容复杂,同时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与国内社会需求不符,导致很多工程表面上号称高技术、高水准,实际上的质量却并未提升[3]。第三,在理念创新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可持续发展融入进去。例如,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使用,应将工程的使用寿命有效增加,日后的维护工作需要更加的便捷、高效,提高工程抵抗自然灾害能力的同时,还要为使用者提供更舒适的环境以及更多的功能帮助,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2.2 完善创新机制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工作中,客观上的创新机制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们在主观上的态度明确后,需要将客观上的工作良好执行,否则无法在多个层面上有效开展工作任务,最终的成绩也会非常表面化。建议针对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建立完善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机制,创立企业自己的团队,研发具有企业发展特色的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形成企业内部发展的核心技术[4]。现如今,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而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普遍面临着素质低下,专业的技术水平并不高的局限,这就要去企业在发展中要加强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并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开展各类培训课程,聘请各个技术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提高全体员工的综合素质; 并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鼓励奖励政策,对做的好的员工进行鼓励[5]。在工程施工的全过程中,企业要加强监督,保证各项技术完整落实。

2.3积极主动的应用

加强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只创新而不投入使用,就失去了创新的最终目的,将研究的技术束之高阁,只能是浪费人力和物力,所以在先进的创新技术研究出来之后,企业的负责人员要积极得组织具体的应用工作,来提升企业在施工技术上的创新性。具体的做法是当先进性的技术研究出或者是引进之后,企业负责人首先要做好带头工作,将企业的核心人才组织起来,根据具体的环境,讨论施工技术的使用情况,这也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

2.4促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智能化

建筑施工技术的智能化发展,主要表现在新技术革命成果在建筑施工领域的渗透和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自动化、智能化施工技术理念是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利用智能型机械设备、电子信息技术管理终端和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对土木工程的施工转换到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方向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发展的趋势。计算机的应用更是大大提高了建筑施工工程的建设、信息服务和科学管理的水平。

2.5促进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生态化

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要研究节约型、创新型的建筑材料,运用新型的节能环保建筑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施工办公,减少污染和能源损耗。而建筑施工设计的目标,设计的进程和施工的整个过程,都必须考虑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尽量减少污染,减少能量的消耗,选择适当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设备。从使用功能出发,尽量的利用工业废料,合理的利用资源和节约能源。还要注重引进新型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发展住宅用的化学建筑产品提高化学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结束语

木工程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工作,对国家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土工工程建筑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施工的技术上有了不小的变化,社会对土木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施工技术虽然已经为土木工程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不及r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不仅会影响整个土木工程的发展,还会在国家激烈的竞争中,为国家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害,所以以上本文研究的主题就是土木工程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峻.浅谈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J].江西建材,2015,1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