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

时间:2023-07-05 16:58: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土木工程职业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土木工程职业评估

第1篇

分析了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现状,研究了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和工程教育认证情况。从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实际出发,提出了转变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方法措施及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设想,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我国有近300所高等学校开设有土木工程专业,涉及工、理、农、林、师范等学科。各校每年招生人数不等,最少60人、最多可达600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道路工程、岩土工程、隧道与涵洞工程、铁道工程、市政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安装工程、矿山建设、交通土建等行业的建设工作。土木工程专业适应了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居安思危,有必要深入研究如何保持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提高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从业范围土木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获取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能在房屋建筑、隧道与地下建筑、公路与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设等的设计、施工、管理、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和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

(二)毕业生基本规格在德育方面:热爱祖国,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文明礼貌、心理健康、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在智育方面: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知识和素养,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在体育方面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知识,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育锻炼和军事训练标准,形成健康的体魄。在素质教育方面: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管理和组织能力。

(三)教学计划从课程设置上看,教育部1998年专业目录设置的土木工程专业,涵盖了原来的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矿井建设、城镇建设等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专业。专业的拓宽主要体现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拓宽和对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内容编排、教学方式等,应充分反映各校培养特色。对此,专业指导委员会建议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 500学时之内,其中公共基础课不低于50%,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分别占30%和10%左右,剩余10%由各院校根据自己特点安排。课程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并规定课程总量中至少应有10%左右的课程为选修课程。

从必修课程来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其中专业基础课程构成了土木工程专业共同的专业平台,为学生在校学习专业课程和毕业后在专业的各个领域继续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这部分课程包括了工程数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工程学、岩土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以及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理论6类课组。

二、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长期以来,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土木工程师注册制度。为使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能够符合土木工程师注册制度的要求,在全国统一质量标准, 1993年建设部成立了“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对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进行评估。评估的目的是加强国家对土木工程专业教育的宏观指导和管理,保证和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的教育基本质量,更好地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加强教育界与工程界的联系。并且,使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符合国家规定的申请参加注册师考试的教育标准,为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相互承认同类专业的学历创造条件。

第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指标;大土木;人才培养方案

1995年开始的住建部专业教育评估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自愿申请,评估严格的情况下,截止到2014年7月有78所高校通过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的17所“985”高校、14所“211”高校、46所地方高校和1所军队院校。与传统的“985”、“211”高校参与专业认证不同的是应用型本科学院参与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必须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所指定的专业培养指标的最低要求控制下,体现一般性的指导意见。如何贯彻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体系中的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67个观测点,都亟待进行系统性创新。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1所高校之一,土木工程专业具有60年办学经历,为黑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卓越计划验收和通过住建部专业认证申请,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特别是以专业认证为契机,紧紧抓住如何构建专业认证背景下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关键问题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的工科背景,秉承土木工程专业历史积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即利用“大土木”的专业教育平台,以满足专业认证标准的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现实需求为目标导向,形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按此专业建设理念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由于更加注重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训练,更加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强化,更加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的训练,更加注重吃苦耐劳的专业素质的教育,取得了“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认同”的人才培养效果,毕业生具有“上手快、能力强、能吃苦、留得住”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一、成果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从“大土木”现实需求出发,参照专业认证标准,在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体系界定和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着力解决了以下问题:(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六)2010年以来,按此培养方案培养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累计获得全国徐芝伦力学优秀学生奖1项;全国结构设计竞赛优秀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全国英语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全国“TRIZ”杯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东三省数学建模联赛一等奖7项、二等奖15项;东北四省结构设计竞赛赛区三等奖1项;黑龙江省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1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黑龙江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项等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综合实践能力为本科生积极参加重大科技和工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坚实的平台,为东北寒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评估中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8).

[2]住房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文件[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9).

第3篇

一、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管理现状

在民办院校师生关系中,学生永远是正确的,学生是教师的衣食父母,教师为学生服务。部分学生受到炫富风气的影响,在学校中表现出骄傲或自卑的极端情绪,强烈的对比心态导致同学关系疏远,不利于学生班级化管理。很多教师在给民办院校学生上课时也经常进入一种误区,认为给民办院校学生上课简单。而事实上民办院校教学更难,要求教师有极强的条理性、逻辑性、趣味性,还需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艺术水平。

二、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管理改革建议

1.关注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加强思想教育加强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监测体系建设。就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独生子女占很大一部分,学生存在依赖心理、自我意识,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群体交融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存在差异,亟待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加强,尤其大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更为艰巨。监测容易被学生误以为监视。监测过紧,学生反感,甚至对抗;监测过松,难以达到监测效果。应建立土木工程心理思想教育办公室,制定一整套健康监测系统。在监测中促进学生思想成熟,心理健康发展。

2.加强实践教学,改变实践教学学分制度职业技能型人才主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培养,改革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学分制度,大力推进实验室建设、教学软件开发,实践教学占日常教学的30%。以学院为例,实施三学期制,暑假10周,寒假5~6周,暑假后4周在夏季短学期组织实践。首先,学分制,理论学分:16课时(学院通常)18个学分,16节课1个学分。实践学分:过去32课时1个学分,或者更少仅有0.6个学分(公办学校现在大部分做法),学院将实践课定为16学时1个学分。教师评价分为0.8或1.0或1.2。如果一节课上1.2学分的实践课,就要通过开展综合性实验与创新性课程来达到。学院其他专业大部分课会上到1.0,与理论课一样,土木工程专业一般可达到1.2学分。比如测量课包括:对学院校园测量、工程地质、野外落笔洞岩矿物识别、土力学、刚刚建设的土力学实验室、结构力学、海南省结构力学大赛大学生创新项目,通过这些改革加强实践教学比重。

3.教师配比,倾向双师型教师教学在教师配比方面,鼓励高级工程师进校指导学生,在生产单位实习过的青年教师、企业退下来的老教授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完善土木工程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土木工程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对应届毕业新晋教师,除了理论培训,还要送到生产单位实习培训,更多地以施工和工程实际情况授课。每个导师带10个学生工程实习,从大一开始确定毕业设计内容。专业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大力推进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以实践实习为主导的教师责任制和企业项目资助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土木专业学生的“双向培养制度”,请名师做专业专题报告,拓宽学生视野。

4.改革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管理评价制度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学业成就评价方式(考查和考试),这种评价方式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它也带来学生能力不足、实践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要改革学生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定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评估制度,逐步开展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等水平和质量评估。健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考核机制,完善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中期考核、论文设计、实习报告、学位评定等各环节的学生分流、奖惩制度,将实践实习和实习报告评价标准提高,需学生、教师、企业三方共同认证。建立土木工程专业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教学状态数据信息共享。

5.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式,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与土木工程相关生产单位联合,强化用人选拔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适时抓住国际教育交流机遇,建立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工程。

三、总结

民办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管理的改革从心理健康、改变实践教学学分制度、教师配比、管理评价制度、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等方面出发,是对学生管理的一点尝试。在职业化人才培养观念转变过程中,希望通过这些尝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适应土木工程行业的有用人才。

作者:李淑敏单位:三亚学院

第4篇

(1)以需求为导向,在交通、建筑行业企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从业范围;

(2)根据应用型本科类型学校社会需求的不同,将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进行了区别;

(3)根据毕业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优化了课程体系;

(4)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突出实践教学改革力度;

(5)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6)打通第一、二、三课堂,全面实现评估体系中对创新意识的要求。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以研透土木工程专业评估标准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文件为导向

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构建满足专业认证最低标准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分析专业评估标准和中国注册工程师的执业要求,确定了土木工程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了培养目标与课程要求的关联矩阵、实现路径,包括必备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管理以及质量评价等评估标准中指标体系观察点的要求。借鉴目前已申请评估通过的78所高校的成功经验,在遵循《专业规范》的框架下,构建了2010版、2013版满足持续改进评估指标要求的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构建满足行业企业执业要求课程体系为导向

促使专业教育适应行业企业需求,提升学生培养质量。课程体系满足了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去向、工作岗位、未来发展等的要求,引导专业“大土木”宽口径培养,拓宽了毕业生就业面,适应了注册工程师执业需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得到教育界和工程界专家的认可,搭建了工程界与专业教育的平台,推进了专业教育校企深度的合作,保障了专业教育改革与专业的发展,使学生培养符合行业企业执业要求。

(三)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

进行“新课程、新教材、新方法、新平台”的教学要素集成创新,升华精品课程,创新改进培养模式。开设《公路养护技术》等本专业领域新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反映办学特色;编写《土木工程施工》等系列新教材,实现原创案例百分之百,以助于案例教学;在《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开展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生为本”的“学”为主的翻转式教学模式,升华精品课程教学效果;建立“工程导论—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管理”为递进式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平台,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三、成果的创新点

在总体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土木工程专业经过几次教学计划的修订,结合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形成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一)一个宽专相兼的个性化课程体系

充分考虑“宽口径”的指导思想和我国目前企业缺乏专门化工程技术教育的现状,在课程设置上,将“宽口径”的大前提与专门化课程相结合,在课程类别涵盖了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土木工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三大类,依托个性化的课程选修制度组合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实现个性化的培养目标,较好的体现了“将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办学理念。

(二)两个扎实的基础课程平台

构建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和土木工程专业知识课程两个平台。工科通识教育课程平台由学校统一管理,选择了人文、自然科学知识,设置了数学、物理学等课程;专业知识平台以力学和土木工程学为主体,力学包括了三大力学、水力学、土力学等,土木工程学以结构、施工、经济类课程为主体,要求专业知识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面向土木工程专业各个领域,承接工科通识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为后续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三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群

2007年起,土木工程专业招收道路与桥梁工程、建筑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3个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每个课程群课程的设置主要考虑了本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个性化需求,以保证该领域专业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设置了适量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深入学习和扩大知识面的需要。2010版教学计划又进行了改进,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在主选方向以外,必须选修其他1~2个方向的2~3门专业方向核心课程,保证宽口径培养。并增加了学生实训和实习的比例,以培养懂管理、懂技术、懂经济、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面向工程第一线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四)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确立了基本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为提高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课程性质确立了“四个内外结合”,即学校内外、专业内外、课堂内外、学期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校内外结合主要体现在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设置了必要的实习环节,将国家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要求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中;专业内外结合是为了拓展土木工程学生的知识面,将本专业的知识与整个社会科学、技术体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协调能力,如跨专业组合结构设计竞赛小组,与建筑学专业同学共同进行毕业设计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方式覆盖的课程面最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自主实验、各种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相结合;学期内外结合充分利用假期,开展各类课程的实践性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四个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了相应的学分,教师及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充分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使“培养应用性、卓越工程师”的办学思想落到实处。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一个培养方案4年循环的教学改革和探索,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工程教育改革的已经取得了令人欣喜的一系列成果。

(一)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按《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最低标准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高度吻合。考虑学校的办学历史、专业方向设置、师资的结构和水平、学生的基础等实际情况完善了课程体系并以此制定教学计划。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将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环节的构成和创新训练的构思等第一、第二、第三课堂所有教育环节整合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开放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通过优化的课程体系设置,形成了鲜明特色的核心课程群,以“点”带“面”,进行了系列教材建设,编写了《土木工程施工》等土木工程规划教材,在3届道桥卓越班教学中使用,各方面反映良好。

(四)根据以项目为牵引的课程体系架构的安排,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在省级精品课程《桥梁工程》、校级精品课程《土木工程导论》等11门课程中积极推进“案例教学“”项目教学“”问题教学”,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校内外评价良好。

(五)改革的成效是通过将新的课程体系与2014年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进行对比得出自评结论,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国际性。

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 结构设计 施工技术 协调配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推动了我国土木工程事业的发展。新时期下,我国土木工程项目建设的发展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必须进行不断地创新和改革,以适应现代社会对土木工程提出的要求。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而施工技术则是保障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措施,二者缺一不可,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开展土木工程建设活动的时候,必须制定科学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方案,选择合适的施工技术,以此确保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符合标准。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需要有效地协调配合。

1土木工程的基本概念

土木工程的含义十分广泛,其所包含的内容比较多,一切与水、土等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能归纳于土木工程中。例如: 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等。土木工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其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学科,具有综合性,既包含了工程地质勘察和工程力学等知识,又包含了建筑材料和建筑经济等内容,结构较为复杂。土木工程是我国现阶段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其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项目,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为人们提供更为舒适的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土木工程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表示的是施工技术,这一部分涵盖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工程勘察到竣工收尾阶段;另一部分则是指土木工程具有不同的工程对象,例如市政工程、桥梁工程等。

2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所选用施工技术的有效性,对土木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土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不容忽视。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科学的结构设计能够优化土木工程的施工工序,简化施工步骤,从而在保障土木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减少所需要的施工时间。在水木工程的结构设计中,必须结合施工技术的选用,与施工技术进行相互配合,以使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更符合要求,充分发挥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作用,以推动土木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的关系,必须提高土木工程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要求其全面掌握整个土木工程项目的建设状况,对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各个阶段进行设计,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技术,加强对施工阶段的管理,以保证土木工程的顺利开展。

3促进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二者形成协调关系的有效措施

3.1加强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土木工程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施工技术进行创新,以为土木工程建设带来更多的新鲜空气,促进土木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在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解决。为此必须创新土木工程的结构设计理念,以解决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之间存在的问题,能够统筹管理二者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的培训,以全面提高土木工程建设队伍的素质。土木工程所涉及的部门比较多,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有其职责,建设质量的好坏也受工作人员的影响,因而不仅要对土木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还要为结构设计人员和项目评估人员提供培训机会,以使其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而更好地投入到土木工程中。在土木工程建设中,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要避免将过多的主观因素带入施工过程中,以免施工出现问题和误差,影响了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

就目前而言,我国土木工程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而且也拥有工作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和技术人员,但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还不够全面,未能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施工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是由于土木工程的相关人员在理念上还较为落后,无法满足新时期下的土木工程设计要求,所采用的施工技术也不具备时代性,为此必须加强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3.2 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和施工技术

现阶段的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设计图中,并不包含深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土木工程的设计单位通常都是以建筑总平面图为依据,考虑到其建筑物的分布状况,再与基坑侧壁的土壤质量和高度相结合,以提出有效的建议,然后交由施工单位自行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我国土木工程建筑中的深基坑支护设计更为科学,但却未在整个土木工程建设行业中普及,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技术风险。为此,土木工程建设中的设计人员必须更换观念,重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从而在深基坑支护设计中采用科学的施工技术,确保支护工作的质量。

3.3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来进行高层建筑的建设

在过去,并未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过程中,标注高层建筑钻孔灌注桩基础所需要的施工技术,而是将这一选择权予以施工单位,不利于协调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之间的关系。设计人员可将所需要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在设计中表明,以防止施工单位为节省工程造价而选择不合适的施工技术,影响了工程质量。将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技术相结合,可确保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所采用的施工工艺符合标准,防止设计图中的要求与施工技术不相符而影响了桩基的质量,从而加快施工进程。

第6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土木工程概述

土木工程施工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其在施工全过程涉及到的环节繁琐、程序杂、部门多、影响因素多的特点,因此在工作中要找出工作中存在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十分重要。相对来说,我国的土木工程建设本身是一个起步晚、起点低而且是一个发展非常迅速的体系,导致了在工作中各项制度必然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给企业工作带来不良影响。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其不但涉及到工作人员、材料设备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容易受到地质因素、周边环境的影响,给工程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土木工程施工的特点

施工周期长

由于土建工程的体积较大、施工具有流动性和复杂性,致使土木工程施工周期长的特点,要求土建工程和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施工单位某种管理的风格能够保持较长的时间,从而使土木工程施工的管理具有连续性,容易持续改进。

施工复杂性

由于使用功能的多样性,使土木工程类型多样化,在土木工程使用功能和类型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土木工程施工的地理环境也会引起施工的差异,这就使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复杂性。

施工环境恶劣

由于土木工程的体积较大,使得土木工程施工多为露天作业,施工环境相对恶劣,受天气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大。施工计划常因风暴、洪水、雨雪等气候变化被中断。导致施工单位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更改施工计划。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中制定出预见性强、确实可行的施工计划非常重要。

施工流动性

土建工程施工不固定在某一个地区,没有固定的生活和生产场所,土木工程施工流动性非常大,使施工工作人员的生活极为不方便,尤其在一些偏远的郊区,员工的生活单调,工作积极性不高,从而使工程生产效益不高。

三、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策划安排不够完善

由于现代工程建设明显的发展趋势,这就导致不少的设计人员在工程设计的过程中更多的追求建筑结构的新、奇与个性化发展,而新材料、新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也缺少合理的评估和计划,随意性比较大。

按照设计图纸到工程建设使用的步骤来细分,工程设计至少要经过前期的研究然后进行设计,设计完了之后进行校对、审查,最后再进行复审与审定。这样才能保证设计的科学、严谨性,并能从源头上就控制好工程的造价、质量与各种性能。但在实际的造作过程中,设计使用方案不够科学,缺少必要的审核与管理,导致不合理的设计存在,上扬了工程的造价。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现场是土建工程最后成形的场所,也是各种人流、物流与信息流的汇集地,土木工程施工现场状况如何关系着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而目前我国土建工程施工现场普遍存在着混乱的现象,对施工人员的现场施工技术的实际情况没有进行仔细观察,导致更多的失误情况出现;施工现场比较脏、乱、差,具体表现在施工现场不够整洁、设备面貌不美观、设备的摆放较乱、材料堆放较乱、机械停放不按规定、施工垃圾堆积较多、施工场地的道路被占用、施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不高、精神面貌差与工作效率不高;在进行长期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没有对创新技术的使用原则进行掌握,致使落后的技术不能将新鲜的问题进行解决等等。

(三)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土建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但关系着土木工程施工质量,而且还关系着整个土建工程质量。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综合系统复杂的工作,其涉及到施工技术、施工材料、进度、质量等方面的管理。目前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比较落后,本位主义、腐败和虚假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土木工程施工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四)监督力度薄弱

由于监督人员的思想意识薄弱,在进行长期的建设施工过程中,无法将监督建设标准进行贯彻实施,在进行监督过程中,往往得此失彼,对于自身的施工技术没有提出较好的建议和意见,对施工人员的违法乱纪的现象没有进行严厉的打击,没有将规章制度的整体精神标准渗透到监督工作中去。

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措施

通过对我们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问题进行的分析与论述,下面我们可以结合工程施工管理图(图1)有针对性的制定一些加强性的措施与建议,以加强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

图1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图

项目计划完善实施

工程建设的施工合同与设计图纸是工程施工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工程质量标准的制定应该切实结合两者的实际要求。从工程施工合同与设计方案出发来制定施工的质量标准,对于没有具体规定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施工标准或者行业施工标准的最高规定来实施。将工程施工质量标准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下来,再对工程施工全部人员进行通知、宣传。

施工单位或者建设单位要选择素质高的材料采购人员与保管人员,提高质量鉴定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要及时把握市场信息,选取市场口碑好,证件齐全的,由国家认可的材料,对材料的使用、运输、检测等加强监督,禁止不合格产品进入施工现场。

加强对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工作

在施工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宣传与教育,提高质量意识,加强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提高质量意识与监督意识,使各个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等端正思想态度,明确监督部门对组织设计、施工管理、工程质量和整理资料等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要不断改进施工机具和作业手段,重视现场职工生活,改善现场作业环境,企业要从现场文明施工抓起。

在工程竣工验收的时候,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生产、技术、质量等专业技术人员到施工现场对建筑物进行实验与检验,对工程质量作出评价。在验收过程中,对查出的质量问题要予以纠正,在纠正之后再进行实验与检验。特别是一些隐蔽工程,对技术数据、图纸、实验报告等进行仔细检查,保证工程质量。

(三)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做好土木工程施工问题的预防,要从土木工程施工前和施工过程管理进行。

1、土木工程施工前管理

土木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需要土木工程施工单位做好土木工程施工前期的施工材料、技术和进度等管理工作。施工前的管理要以工程进度的要求为根据,充分做好了解和统计各种施工材料的质量与需求状况方面相关要求的工作。同时,施工单位还要对现场进行合理规划和布置,从而使施工工程顺利开展。

2、土木工程施工过程管理

施工单位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加强其施工水平,使其在施工中能正确的使用施工技术。对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要按照要求进行严格的审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在土木工程施工中还要注重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管理要根据合同的具体要求,来保证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具体需要。

(四)强化监督效果

边建设边检查,将设备、材料的质量状况进行良好的监督检查,发现有质量问题的,就要进行及时的修复或更换,以免出现整体的建筑质量状况;在进行建设施工过程中,将施工人员对设备的安全使用标准进行有效宣导,把握重点事项,真正使用有效的建设方法,真正从小处出发,建立质量管理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及时改正制度和其实施中的漏洞与不足,以保障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工作始终科学、高效的实施。

土木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是整个工程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采取科学、合理和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仅能够避免施工中的安全隐患,提高施工质量,而且还能合理配置土木工程施工资源,从而带来很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盛春雷,张新忠.浅谈土木工程的施工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03).

第7篇

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存在矛盾,本研究以毕业生的个人KSAIBs行为结构为研究对象,结合专业认证制度要求,探讨土木工程本科教学过程改革以及提升毕业生就业力的途径。

关键词:

市场需求;就业力;土木工程;专业认证

1.序言

在建筑大类各大招聘会上发现不少企业常常“高薪”聘不到自己满意的人选,而许多毕业生往往是“高不成低不就”,导致这一现象主要原因之一是毕业生自身的就业力不够,对自我价值定位与就业岗位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偏差。许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认识自身胜任工作的能力,以为自己是高校毕业生,学成后一定能谋求一份舒适体面的工作,而在工作工程中往往发现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与实际岗位要求相差甚远。

2.KSAIBs行为结构

KSAIBs行为结构包括知识(K)、基本技能(S)、能力(A)、个人品质(I)和行为(As),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是体现毕业生就业力的核心行为,按照择业和就业过程分为择业前的准备工作(包括专业学习和通用技能训练)、任聘过程中的行为(任聘技巧和口头表达能力)和就业后的胜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胜任能力)。这些行为中有一部分是KSAs决定的,但更大一部分是由I决定的,也就是由态度、动机和积极性决定的[1]。

3.探讨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力提升途径

3.1以专业认证为目标,夯实专业知识自实施专业认证以来,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手段得到了长足发展,不仅促进并完善了我国的执业注册师制度,而且促进了我国建设类专业教育水平的保持和提高。高校课程设置应以专业认证制度为目标,使学生夯实专业知识。为了增强土木工程专业认证,课程和学时设置至关重要,在制定时培养方案时既充分考虑《高等学校土木工程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与评估文件的要求,也考虑了专业定位、培养目标以及与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是否匹配等因素[2]。

3.2以综合能力为考核点,培养专通全面人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些毕业生能写但不会说;有些毕业生会说但不会写;有些毕业生专业能力很强,但是为人处事差强人意。究其原因是大学在培养学生的三种基本能力存在问题。一是“说”的能力,当代大学生无论是学什么专业,也不论其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校期间对于语言和文学方面的学习。是当代大学生必修课,掌握一种能够进行国际交流的语言对于土木工程国际化也很有必要。二是“写”的能力,大学毕业生工作一段时间后有可能成为企业或单位的负责人,“写”是作为部门负责人的一个必要的手段。三是“专业”的能力,作为专业人才,大学生应该具备胜任土木工程专业工作所需要专业素质及能力,大土木工程一般分为建筑工程和路桥工程两个方向,这两个方向的职位既有大体上的统一性,又有细节上的具体区别。在学习专业课时不但要学好两个方向的基础专业知识,还要拓展两个专业的专业知识。在人文素质课程中增加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等选修课程。

3.3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优化素质结构大学期间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类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大学生还应努力优化自身的各种素质结构。(1)心理素质。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许多大学生无法正视社会现象,无法正确认识自我,最后对社会和家庭造成巨大伤害。所以每一个大学生入校起就应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好大学生活和确定人生目标。只有具备明确的人生目标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才能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有明确的动力与方向,通过各类锤炼增强心理素质。(2)诚信素质。人才分为有才无德、有德无才和德才兼备三类,用人单位最需要的是第三类,而最不需要的是第一类。加强平等竞争的意识、培养独立自主的人格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通过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方法来塑造的。(3)担当素质。担当意识是个人自觉承担对其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工作任务的态度,是当今社会个人能否立足的重要保证。当前企业需要的是“认同”文化,需要员工有主人翁精神,在工作当中勇于担当。(4)言行素质。从小学到大学,学生是按照学生行为规范执行的,不但要遵守公共秩序、讲究公共文明,而且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企业更加愿意把言行美好的大学生选聘到自己单位工作。

3.4以专业实践锻炼为手段,强化就业能力土木工程的专业实践锻炼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验和课程设计大部分是在校内完成,是检验所学课程的一个标尺,教学改革尽量将验证性实验改为开放性或者创造性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大部分,大部分学校的实习体制是分散的、不连续性的,实习教学改革可以将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整合,从大三的下学期考试完延续大四整个上学期近7个月,使学生的实习不间断,这样的改革不但便于企业的管理,也有利于学生实习的循序渐进性。同时寒暑假是一个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阶段,寒暑假加起来一般在三个月左右,好好利用这三个月,可能专业获取比在校9个月学习还要多[3]。通过工地或现场的学习,不但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提高学生就业的能力。毕业设计课题可以以毕业实习的实际工程项目为方向,达到真题真做的效果。

4.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不仅是大学生个人问题,更一个社会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首当其冲要随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改革;企业是检验人才的试金石,也应该参谋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大学生是人才的主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在自身的塑造过程中起决定因素,三者的共同配合才能培养出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晓琳.大学生就业力评价与提升研究[D].山东:山东经济学院.2010

[2]江学良,胡习兵,陈伯望等.专业认证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5(1):29-35

第8篇

关键词: 土木工程 施工 问题

中图分类号:E271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从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来看,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是基础,也是重点,尤其是施工进度、施工质量及施工现场管理与控制,都需要运用现代项目管理理念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项目现场施工的协调和顺利开展。为此,在确保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下,极力从施工成本和施工进度协调上来提升作业效率就显得尤为关键。而在土木施工实际,由于建设单位对施工管理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于现场施工管理体系的构建不完善,缺少对项目施工进度的有效统计和分析,也给土木工程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

一、土木工程施工问题

1、土木工程建筑材料

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时,土木工程的基础材料至关重要,建筑材料质量的好坏可以严重的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一些施工的单位一心只向利益看齐,根本没有将施工的质量放在心上,因此就导致了大量的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混入建筑场地,从而严重的影响到了整个建筑施工的质量,同时严重的威胁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2、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的高低好坏往决定了施工单位能否将施工设计者的意图完全表现出来。在如今高科技的时代,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土木工程施工的建筑单位也是林立而起,数量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之间就产生了激烈的竞争,有时甚至是发生恶性的竞争。采用先进而又适用的施工技术,科学确定施工方案,提高质量,确保安全,缩短工期,降低成本,这才是真正施工单位应该考虑和注意的问题。

3、施工人员

施工人员的不负责任严重影响着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的质量问题。在一些施工单位中,为了减少工作人员的开支费用问题,许多施工单位采用了一些不是专业的施工设计师。在一些专业的学术中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同时一些工作人员对于自身工作岗位的责任意识并不明确,没有责任感。并且因为施工人员其本身缺乏实际的经验,综合素质较低,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观念淡薄等都会影响整个施工项目的质量。

4、施工进度

施工进度是影响工程能否按照预期计划完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到与其它工程相关的建筑活动能否正常进行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如今一些较大的工程项目中,施工单位为了所谓的利润价值往往将总包进行分包,面对众多的分包单位,由于其施工质量与施工效率等方面的不统一现象,且使施工进度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工程整体的进度,造成了成本上升,不能按期完工,也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

5、施工环境

如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环境问题也成了任何企业所关心的重要问题。虽然如今社会提倡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口号也在不断的打响,但是现代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也严重的影响了环境。而土木工程的施工也污染了环境。为此科学地安排雨雪季节施工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天气原因而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

6、施工安全

对于现在的施工单位来说,一心只想着利益,对于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而工作人员对于自身的安全问题也从不放在心上,缺乏危机感。因此在出现事故的时候缺乏自救和逃生的本领。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一般措施

1、合理控制协调施工工种与施工设备。

为保证机械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在施工中应根据企业内部项目之间的特殊性和时间差异,我们应按照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施工上适用,安全可靠的原则对项目所需机械进行管理,如此才能使现代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在跨度大、范围广、领域多、种类全的状况下游刃有余,避免因大量购置机械设备,而造成的企业资产浪费。在土木工程施工中,施工企业要加强材料采购、人工费支出以及项目预算等几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使项目成本的预测、控制落到实处,解决项目管理体制中“包盈不包亏”的问题。要加强定额管理,做到用定额编制计划,用定额组织生产,用定额核算,使定额真正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科学工具。

2、要制定严格的组织管理规范

项目组织规范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这也是项目组织控制实施过程中人员行为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因此,实施危机防范的前提工作是建立在健全组织规范的前提上。建立健全组织规范对于施工项目组织来说就是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例,我国实行的施工项目安全责任制,采取分级责任制,它规定项目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负有一定的责任。项目组织的高层领导有责任领导组织的劳动保护工作,并监督整个组织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的各种法规政策,组织管理人员学习劳动保护作业的知识,督促他们定时对下层员工开展教育,并定期检查劳动保护工作,劳动条件的改善情况,并结合组织情况。

3、建立比较完善的施工管理成本管理机制

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就是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施工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劳动消耗创造的价值以及其他费用开支和其他管理工作等,进行计划、实施、监督、调节和控制,按照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通过对工程实施中已发生或将发生的费用支出进行检查、复核、纠偏,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成。

4、规范施工环境,优化施工工序

在土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施工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有工程管理环境,如工程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系统等;有工程技术环境,如水文、地质、气象等;有劳动环境,如工作场所、劳动组合等。因此,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对工程项目建设的特点和施工条件进行分析,对于影响施工质量的环境因素,要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规范,从而为工程的施工质量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5、土木工程项目安全施工管理

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的安全管理就是对组织生产的全部活动进行具体控制,使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或不安全行为减少、消除,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针对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从根本上坚持安全管理的原则。提倡安全与生产同步,生产的同时必须紧抓安全,寓安全于生产中,这样可以对工程施工起到促进与保证的作用。

(2)制定合理可行的安全管理措施。要按照不同工程项目的施工生产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实施责任管理,加强安全教育,落实安全责任,例行安全检查。

6、建筑施工的多方面沟通

在施工项目组织中,沟通是主要的信息交流方式和思想交流方式。通过沟通成员之间达到相互了解、相互信任,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项目组织中的沟通方式可以分为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一般都在规定的渠道内运作,其信息流是双向的,也称垂直沟通:由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运用垂直沟通时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信息瓶颈。如果组织内的信息是通过组织通信链上一个个特定的接点传递,当信息量比较多且时间紧时,这些接点就会成为信息的瓶颈,阻塞了组织的信息传递。其次,信息过滤,指信息传递者凭借自身的主观意识和理解,压缩信息甚至于篡改或删除“坏消息”,或者由于未能清楚地收到信息而曲解信息,导致信息传递失真。以上两个问题都会阻碍组织不能发现问题,无法对此做出及时做出对策,从而延误了对不稳定因素处理的时机。所以在组织的沟通中,要防止这两种情况的出现。

三、土木工程施工质量优化管理

1、健全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提升工程质量水平为优化提升土木工程施工建设质量水平,我们应科学引入信息化、现代化技术手段,借助计算机、网络系统工具,健全质量管理控制、监控、测评、预警体系。应依据管理施工工程架构、流程特征实施科学规划,针对工程项目水平状况完善质量管控体系建设。同时应

联合施工、建设、承包单位、监理机构、业主方进行体系建设的深入探讨。聘请行业专家共同参与体系方案规划,针对地质条件特征、施工环境特点,体现体系方案的切实可行性、良好适用性。另外在施工前期交底阶段中,应针对施工机械的养护保管、材料采购储存、维护操作等实施优化安排,进而符合土木工程建设标准,为优化整体工程质量水平打下良好基础。

2、依据工程特征状况明确质量控制核心环节,强化现场管理

土木工程的优质施工建设,需要企业明确质量控制核心环节,应依据工程实际特征,引入现代化管控方式实施质量管理,营造优质施工环境。施工单位应在土木工程交底阶段中将各类有可能影响质量水平的因素作为核心控制要点,做足充分的前期准备与方案制定。不应为了盲目赶工期、提进度,将控制质量重要环节有所省略,或套用其他工程模式,无法体现土木工程实际建设状况与根本需求。这样还会对质量管理效果造成不良影响,增加质量隐患发生机率。为对整体土木工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控,掌握施工阶段具体状况,应强化现场施工质量管理,实施有效的旁站与巡检,进而提升核心要点的可靠性,令其处于良好受控模式。例如对于水电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缝通病控制、地基处理、管线布设、隐蔽工程、高空作业应实施科学管控、重点核查,制定应急管理预案,做好现场警示标识布设,安全标语提示,营造安全、高效的土木工程施工作业环境。

3、完善施工全过程控制监督

土木工程建设施工阶段中,应实施科学的全过程控制监督,通过完善的校验、实地测量、旁站巡查,优化施工水平。应由施工材料、方案、人员控制等层面入手,强化管理。对于施工现场应实施细化的测量试验,获取准确数据,令其成为衡量工程建设水平的科学依据。同时,应引入丰富经验工程人员从事试验操作,借助高效计算机软件、网络系统、数据库技术,确保计量控制、数据汇总的可靠准确。对承包方测量应实施全面监督、做好复核管理。在实施测量前期,应对具体实践方案展开评估审核,并对重要环节进行旁站监督,共同监控测量结果的得出。对于发觉的不良操作问题应实施单独或联合的复检审核。中间检验阶段中,倘若发觉尺寸不合理现象,应责令施工承包方进行及时整改优化,同时应对原始以及最终得到的测量数据进行检验,并做好抽查验证。另外旁站管理人员应全面熟悉工程合同条款,为强化管理做足充分的准备,有效调控质量、工期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对于施工材料,应做好质量管控,首先应制定完善全面的采购计划,针对土木工程建设需求优化选择材料类型,做好进场质量验证,核查材料合格凭证。还应对其整体质量水平展开校验抽查,符合合同标准与施工特征后方可令其进场应用。对于土木工程应用施工材料、构配件、成品材料、设备机械的现场管理、存储与应用,也应做好优化管控,到货验收,令其发挥良好的应用价值,延长设备机械服务使用寿命,创设显著施工效益。对于设计方案的实践执行,应做好全程控制管理,上道工序倘若存在问题,则必须全面解决后方可开始下道工序施工。

4、强化人员控制与培训管理

为规范施工操作、方案设计、质量管理,对相关人员的强化控制与培训管理尤为重要。应通过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实施专业化培训管理,提升工程建设人员综合技术水平与实践管控能力。通过强化自身素质建设,降低误操作现象,提升工作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令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奉献精神,为工程质量的全面提升打下良好基础,营造优质人文企业氛围。同时,相关施工单位应引入有效激励奖惩措施,对于技术过硬、素质全面的工程人员,给予必要奖励,并警示那些施工水平有限、质量意识不强的工作人员,为优化土木工程施工建设与质量水平,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团队,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结束语

土木工程对人员的施工技巧水平要求较高,并对以后的工程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不仅在施工完成阶段,更要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发挥应有的效力。一个不合格的工程很可能导致问题不断,甚至人员伤亡,所以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应当讲求质量工作的严谨性,保证土木工程施工中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吴骏驰,王希文.关于加强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的对策浅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23) :85―60

[2] 孙志宇.建筑工程施工中的质量管理方案研究[J]. 民营科技. 2011(07) :47―58

[3] 张福江,史建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 科技风. 2009(13) :63―74

第9篇

关键词:灾害;严重性;土木工程;防灾减灾;重要性

引 言:防灾减灾取决于土木工程的属性,在土木工程中,防灾减灾尤为关键。灾害所形成的损失尤为严重,世界上每年由于各种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甚至上万亿美元,而我国又处于灾害多发地,因此必须对防灾减灾问题给予重视。

一、灾害属性和灾害的严重性

首先,灾害属性。

在宇宙当中,随时随地都会有发生灾害的危险,早在人类出现时,就与灾害紧密相连,由此可见,灾害存在以下几个属性:

(1)灾害存在突发性、迟缓性。地震与火山均为突发性灾害,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则为迟缓性灾害。

(2)灾害存在全面性和长久性,灾害简直可以说与宇宙同生。

(3)灾害存在随机性和推测艰难性,比如地震灾害,不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面,还是发生的范围、强度方面,都存在无法预料的难度,可是由于科学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准确判断并非痴人说梦。

(4)灾害存在差别性与丰富性,体现在类别繁多、来源不同等方面。

(5)灾害存在关联性与衍生性,暴雨会诱发山体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从而造成溃坝,严重的还会造成瘟疫。

(6)灾害存在区域性和全球性,整体归属全球,可是局部中灾害类别和程度却各有不同。

(7)灾害存在延迟性和移动性,人口膨胀滞后性现象明显,大气污染存在严重的转移性。

其次,灾害的严重性

(1)自然灾害逐渐上升

全世界的自然灾害发生率持续攀升,全球逐渐变暖,冰川逐渐融化,均对动植物具有较大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具有无法评估的损失。

(2)人为灾害备受关注

从整体而论,人为灾害包含了人口数量急剧上升、生态失衡、战争、恐怖袭击等等。

人口数量急剧上升严重束缚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自然资源丰沛,可是人口基数却较大,使得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能达到世界人均水平。老龄化现象尤其严重,令中青年压力大增,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在短期内的高发展必定会由于资源过度开采以及不合理运用,而导致环境的污染[1]。

生态失衡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开采所形成,从而令资源逐渐短缺,不合理的利用自然而发展生产,则会致使环境出现污染。我国作为灾害高发地,每年都会由于地震、洪涝、干旱而令人财出现庞大的损失,各类灾害也呈现出逐渐攀升的现象。沙漠化也成为我国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一方面对于西北地区而言尤为严峻[2]。

战争指的是非正义战争,例如日本的,这类战争不但对受害国形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还会对其百姓的内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恐怖袭击中当属美国纽约世贸大厦的911事件尤为著名。当时恐怖事件所形成的损失高达300亿美元,死亡3000多人,在此之后,虽然进行了大量的反恐行动,却并未阻止恐怖袭击案件的发生。

二、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1、防灾减灾成为全世界的重任

人类社会属于地球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地球中的大气、水、生物以及岩土等方面给予生存,它们相互融合并相互作用。可以将每部分都称之为圈,不论哪一个圈失调,均会对正常运转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失调失衡则会形成灾害。

2、防灾减灾逐渐变成一个重要的学科

由于灾害愈发严峻,众多专家学者均对其产生兴趣,并逐步变成灾害学。通过灾害学以及其分支不难看出,其不但涉及众多学术范畴,并且相互间存在显著的依存感、综合性以及相互渗透性,且具备相互交融性与共生性。这一特点体现出灾害的繁琐性与错综相交的关系,其不仅相互依存还相互束缚,不论在环节还是网点中,任何问题均会造成其四周的变动,成为连锁反应,也称为灾害链。

不难看出,在之前灾害属性中所提到的相应属性,对正确看待灾害而运用的减灾、防灾措施尤为关键。而将某一灾害单独处理并不正确,面对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乃是生存等方面尤为关键的灾害问题而言,必然会逐步构成并逐渐扩大成为一个尤为关键的学科。并且因为灾害本身具有的属性,令其涉及面较广,尤为罕见。灾害学这一全新领域,也令从事此项领域的人员倍感荣耀[3]。

3、注重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1)超前性

防护措施必须建于遭受袭击以前,比如交通须先修路、架桥,发电需先建立电厂等;

(2)普遍性

所有行业均无法摆脱土木工程,其对土木工程在程度方面的依存感各有不同;

(3)防护性

不论对于远古时期的筑巢穴居,还是当前核电安全壳、地下指挥所均要具备土木工程的防护;

(4)基础性

国民经济在基础设施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令效益较高,服役周期较长;

(5)持久性

土木工程的固定属性令其在防灾减灾中存在较强的积极主动性与无法取代性,这些属性也体现出其独特的持久性。

结束语: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具有尤为重大的意义,在其他学科当中,均未具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超前性、积极主动性。以哲学方向而言,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又处于运动之中,灾害则变得无法免除。因此,我们通常会将灾害规定为永恒性,而身为防灾减灾的重要方式,土木工程也随之成为了永恒之作。

参考文献:

[1]罗仕姜.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灾害[J].2010.(08):63.

[2]李永祥.什么是灾害?--灾害的人类学研究核心概念辨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12-20.

第10篇

一、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含义

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运用计算机软件制作并模拟实物设计,展现新开发商品的外型,结构,色彩,质感等特色。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应该不仅仅适用于工业,还被广泛运用于平面印刷出版等诸多领域。它同时涉及到软件和专用的硬件。

CAD有时也写作“Computer-assisted”,“Computer-aided drafting”,或类似的表达方式。相关的缩略语有CADD等,所有这些术语基本上同意,都指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传统的绘图板来进行各种项目的设计和工程制图。通常由CAD创建的建筑和工程项目的范围很广,包括建筑设计制图,机械制图,电路图,和其他各种形式的设计交流方式。现在,它们都成为计算机辅助设计更广泛的定义的一部分。

二、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高估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作用。CAD只是工具,要多看看建筑设计方面的知识,过高的估计了计算机在建筑领域的作用,把计算机作为万能的产物,并没有认识到计算机设计仅仅作为人脑的一个延伸。设计思路都是要靠自己的大脑进行完成的,计算机只不过为设计者节省一些计算和绘图的时间并增加工作效率。

2、授课方式传统,学生主动性不高。成人教育由于老师讲解的时间有限,老师上课讲得多且太快,都是以画图为例然后画出某某图,没有考虑到新学者对那些命令的认识度基本上是零。因此,老师在不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情况下,在投影仪上噼里啪啦的画图,边画边说用什么命令,学生第一次学,一般都会是是稀里糊涂的,完后什么效果也没有。

3、教师的教育教学与行业脱节。据笔者调查,目前从事CAD教学的多数是学计算机转行而来,对CAD软件使用较为熟悉,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建筑行业不熟悉,没有注重行业规范的内容传授。比如图纸的各细节具体要求,各图纸之间的前后关系等。

4、缺乏适当的教材。现阶段的国内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以AUTOCAD软件为平台,国内外各个公司研发的插件为主,对于现阶段土木工程类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国家并没有相应的统编教材。由于土木工程类软件十分的庞杂,软件版本的更新,流行设计软件的更改,等等一系列的原因。使得市面上流通的软件教材同样也是过于庞杂,并且大多都是脱离专业课程,教材仅仅独立对软件进行深入的讲解,使得教材晦涩难懂,不切合实际,可操作性不强。

5、考核考试方法过于陈旧。大家知道,CAD是操作性很强的一款软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绘制图形,应该以实际操作为主,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有些学校仍然采用纸质考试,选择题、简答题等,学生记命令,做答案,应付考试,考试完了什么都没记住,根本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改革的措施

1、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一门专业课程的延伸。它是以专业知识为前提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帮助设计者更好的完善设计方案,计算数据的工具。学好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需要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计算机辅助设计也是对专业课程的巩固和实践。学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专业课程可以相互促进,对于学生们可以增加设计经验。

2、突破传统授课方式,强化基础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常规教学中以书本知识点为线索的教学模式。以相关企业进行设计工程项目为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图纸。从实际测量尺寸、图层的创建与设置、文字及尺寸标注相关属性设置开始。按照原始结构图平面布置图天棚布置图地面铺装图水电线路图立面索引图各立面图详图绘制设计说明的顺序,按照实际工程设计的流程进行案例式教学,最后指导学生完成打印出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行业规范的内容传授。明晰各细节的具体要求,清楚说明各图纸之间的前后关系,带领学生到工地实际丈量。

3、加强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确保CAD教学质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CAD新技术更新非常快,除了坚持长期进行新老教师教学方法的研讨之外,对不断更新的CAD技术可以采用引进、消化、提高以及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全方位、高起点地展开CAD教学互动工作。可以派骨干教师到培训机构、建筑企业、建筑设计公司等,进行CAD、3DMAX、Photoshop、天正CAD等软件的师资培训,为全方位的CAD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

4、在教材的问题上,首先,应整理土木工程类计算及辅助设计课程教材的思路,增加专业内容和实践知识,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其次增加其针对性,对CAD的基础教学来进行重点讲解,增加学生们的基础知识。并对各个设计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详细的讲解。增加实际工程范例的练习。再次,为适合各地区设计规范的不同,各个地区学校的土木工程类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应自行编写教材来适合当地的需要。

5、完善考试考核机制,在考核环节中突出实际操作。在考试机制上进行改革,坚持知识、能力、技能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为主的原则。引入专业标准考试和实践考试两个环节。土木工程CAD绘图考试采用评分标准量化。在考试过程中,引入客观评价体系。可以借鉴中国图学会的AutoCAD技能认证考试进行实作考核。由于土木工程CAD绘图容易复制,因此计算机绘图部分的考试分数,比较难以体现学生真正学习情况。可以通过不断改进,确定计算机绘图考试采用A、B试卷的上机考核,对于考试内容,一方面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考核计算机绘制建筑制图,要求完成建筑平面图。制定考试评分标准,最后是选做,在完成平面图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完成建筑立面图。每一步都有具体分数设定,按每一步骤给出成绩,使上机有了量化指标,评分标准达到统一化,同时能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第11篇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两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卓越计划的特点如下: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二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土木工程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又具有应用性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在方法上除了专业理论体系建立外还应重点构建实践教学与创新体系,并能够给予合理和有效地实施。目前,我国一千多所工科类本科院校中大部分学校设置了土木工程专业,而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以及专业竞争力,以真正实现培养卓越人才的目的。

二、海洋特色的实践与创新教学

海洋特色的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更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需求,为此,实践和创新教学改革应从下面几方面来进行。

(一)实践教学体系中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改革

1.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体现方法

土木工程专业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体系主要体现在培养计划的制定及计划的实施,人才培养除了宽口径、厚基础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关键,卓越工程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应重点从工程能力、实践创新性能力等方面来构建。在实践教学中应注重实践训练,其主要内容有基本技能实践训练、专业技能实践训练、综合技能实践训练和职业技能实践训练等[3]。

工程能力应使培养的学生能够运用必要的技术、技能和现代工程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性能力应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创新意识以及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这也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好的竞争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

为此,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可按图1构架来开展。

(1)课程实验与设计。主要包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以合理配置相应的课时或学分,部分开展可以采用虚拟仿真实验与设计。

(2)工程实训与实践。主要以工程应用为目的而开展的实训与实践,内容包括与设计、施工等相关的应用实践,如工程文件、资料的编制;工程软件的应用等。同时落实好校外实训基地模式,还要合理配置规模与数量的比例。

(3)校企合作培养平台。要以校外工程设计与研究、工程施工与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勘测等单位为依托,以实践与就业基地为平台。

(4)创新创业平台。结合校内外平台开展创新,包括大学生创新项目、新苗计划、专利的申报及实施;各类科技竞赛和参与社会服务的科技创新活动等。如本校土木工程实施“3+1”培养模式,在四年培养期中的第七、八学期里,除安排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外,渗入创新创业分类实践内容。

(5)社会服务平台。主要以科技服务、社会需求为主,在校企合作互赢方式下建立平台。

我校设置的部分课程实验和部分集中实践与实训参见表1和表2。

(二)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建立创新性能力和工程能力培养的相关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实训课程体系的建立,在建立过程中同时体现具有海洋特色土木工程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内容会涉及实训基地的遴选、合理配置、日常维护与管理等。

1.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4]。本校土木工程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遴选以海洋为特色,地方经济服务为手段,重点把结构工程、海洋岩土工程、沿海建设防灾减灾等学科作为基础,以海洋科学研究基地与实训基地相并存,结合学生从业的去向来建立海洋特色土木工程实训基地,实训基地遴选所涵盖的范围如图2。校外实训基地的设置模式上有固定式和动态式两种。固定式主要是根据本专业涉及的较广泛的专业方向与大型单位建立的常年合作关系;动态式主要是根据短暂的需要或个例要求来设置,包括按学生就业个性化来设置,或随着行业的背景而变动,他的设置不需要长期性。

2.校外实训基地的配置[4]。

校外实训基地可按学生规模、学生需求两种方法在数量上进行优化配置。按学生规模配置会根据学生人数变化略有所变化,结合需求的动态性较差,较适合于专业认识实习或其他集中实践;按学生需求配置时每届学生的实训基地配置是动态的,管理的工作量较大,较适合于专业生产实训和毕业阶段实训。考虑到实训基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及日常管理的需要,也可上述两个方法进行统筹配置。为便于维护与管理,应控制设置的数量,原则上把学生规模相对固定的实训基地设置作为基本条件。我校从历年设置方向来看主要内容为工程施工与管理。

3.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4]

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是为学生在校内能够开展一系列实验、实训、科技创新等活动创造平台。主要以土木工程实验室为依托,结合土木工程课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及社会服务进行建设。如图3为我校设置的校内实训基地。

(三)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

高校的工程实训和工程实验室为学生实训提供各类设备、场所等条件,但由于受部分条件的限制,无法全面提供实施各类训练,而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联合企业共同参与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上来,以促进大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5]。

1.地方海洋特色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

卓越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需要以下几方面为建立条件:一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合作与互信互赢关系。这主要是学校能为企业进行技术、人员培训服务和科技项目研发;企业能够为学校提供服务的场所和实训师资。二是合作过程中双方能够签订必要的条约,有一定的经济和技术保障机制。三是发挥地方职能部门或相关团体组织为校企合作建立的中间平台并牵线搭桥。

为此,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进行总体规划。校企联合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及要求。二是设置相关的机构。主要为双方管理、协调和指导相关部门工作。三是制订相关的制度,明确培养的实施细则。四是建立合作培养的评估机构和体系。双方或经第三方通过该机构对培养质量及效果进行评价,以便及时对培养模式和方法进行调整。五是建立毕业生的信息跟踪反馈平台。对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应度、社会满意度及专业认同等方面进行信息反馈,并作为修订培养计划的重要依据。

2.达到适合卓越人才培养的实践要求

一是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场所。在校内实习实训基础上,依托企业合作模式建立供学生实践的校外基地和场所。二是建立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除本校教师每年应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外,更多的教学师资来自于企业和社会,采用双导师制方式也能为学生更好地提供创新课题和课题的实施。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方面除传统的课程实验外,应更多结合工程应用的实训内容。如施工内外业管理、工程造价、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工程设计等。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教学方法上应直观、形象。如建立工程案例库、现场工程施工图片展示等。四是必须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由企业和社会对实践教学质量联合制定评价指标[6]。主要涉及已有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成果、工程应用的适应度等方面。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层次化构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满足层次化,按教学内容和教学规律采用渐进式教学方法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以专业培养的需要、专业特色的需要、创新创业的需要、卓越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等多方面为重点,有层次、有梯度地进行,同时在计划安排中衔接好各项在时序上的对接。图4为实践教学体系层次构建图。

第12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分类号】:F284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的时代,是专业化向综合化发展的时代,各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越来越多,跨领域的学术交流、技术应用的普遍化程度越来越高,因而也造成了人才培养路线的转变,强化了市场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科大类培养学生属于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浙江等其它南方一些学院的实践结果较好,因而也有效的推动了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新发展,通才目标的实现有力于专业调整的便利,淡化专业概念,在促进专业化向复合型转化的过程中,也有力的将学生培养成了“多才多艺”的复合型人才。以下就从这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概述

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工程统称为土木工程。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高素质的研究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与项目管理人员,促进我国的基本建设,推动建筑行业向着利好方向发展。在1998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就将所谓的“建设专业”统一合并为土木工程专业,从而具备了大类人才培养的雏形。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探索,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对外开放程度日益有效的前提下,各种工程得到了如火如荼的发展,我国也真正实现了“旧貌换新颜”的景象,一切都呈现出“现代化”的新型特征。另外,由于材料科学的创新、施工法式的变迁、绿色发展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品质化的生活享受观念逐渐为人所需,土木工程大类人才培养也出现了新的机遇与转机,尤其是高校与社会交流的扩大,使得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人才培养理念得到了认同,并且诸多院校也将其付诸了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土木工程大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讨论

1、确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土木工程学科的要求,复合型人才应该“会设计、会施工、懂管理、强体魄、高素质”,所以,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就要注重身体、德育、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几大方面的的综合与对应;在身体方面要求体育、军事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就是说要掌握健康的运动、卫生技能,强健体魄;其次,在德育方面,主要是职业道德的培育、交往技巧的锻炼、科学心理的塑造以及良好的公民意识,做到遵纪守法,亲身力行社会公德;第三,在知识结构方面的构成应该包括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结构工程学科,而且应该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尝试与体验;第四,在能力结构方面,以基本的施工项目管理、施工方法、施工工艺等能力为主,还要求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得到通常的训练与锻炼,能够胜任实践中的变动不居,应对各种压力下的工作任务。

2、制定教学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改善课程内容

首先,在四年学制的前提下,应该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切入,进行教学计划的重新思考,避免盲目的以增加专业课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以系统化的思维,构建起新的课程体系,以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线进行贯穿,将所有的课程进行主次间的划分,并进行分层式的关联性研究,尽可能达到一个课程体系内的统一化教学,也就是说将这些课程进行整体上的科学研究与安排,促进教学有理有序的进行,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具体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些调整与革新,从而形成一个中心,多个辅环节的教学模式。

其次,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遵循新规范、新理论、新观点,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性根本支柱作用日益扩大,造成了不断的创新,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可能达到一日千里之功,知识的更新较快,因此要注重从战略上进行考量与反思,争取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计软件相结合,将现实中的实践与模拟的实践进行结合,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3、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是要求教学中真正意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转变教学主体,将注意力集中到学生身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将能力培养教学进行分层,比如从启蒙到理论到实践,形成“知行合一”的实践性教学,推动学生能力的培养;三是将建筑工地的实践与学校的学习相结合,最好是利用“校企结合”的办法,让学生在接受校内教育之时,能够真正的去到工地进行测量、学习、技能参考,因为实际的工程类建设施工与教学之间还存在一个“实体对接”的问题,有时会因为未见到真实的实践操作而不能形成一个“实在”的概念,理解不足,深刻性差;四是让学生多做实践反思,将学习的结果与心得进行汇总与理性探讨,可以让知识更加扎实,在这方面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主题讨论法,属于具体的知识运用,透过这种过程达到能力的锻炼。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教师也被称作“灵魂工程师”,虽然所从事的工作很平凡,但是却在享有崇高地位的同时也承担着非常高尚的职责;默默的奉献之时虽然看不到明显的成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的潜移默化之功也会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与教育日益向着复杂化方向发展,于是,在教书育人,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培训,可通过鼓励自学、增办培训班、设立讲座、制定与其它学校的交流计划等,实现对教师的再教育;另一方面,应该建立长期有效的教师培养计划,构建起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模式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因为随着时代与企业不断的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与能力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需求转变,与此同时,教师也面临着再一次的挑战;另外,应该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评估机制、激励机制,并将其统一纳入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之中,促进教育与教学的发展,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

其次,应该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利用合作精神构建起教师团队,形成整体效应;一方面可以通过利用知识复用水平的方法,达到教师队伍的结构构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组合达到复合功效;还可以真正的向着培养复合型的教师队伍培养计划挺进,真正做到“师强则生强”,带动整个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

结束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坚持发展的理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因时制宜。在土木工程学科的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方面,应该注重社会、市场、建筑行业的发展动向,认真研究现代化的建筑业发展新倾向,并根据准确的评估结果,设定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计划;现代社会已经构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任何一个环节的改变都会影响到全局发展的结果,所以,应该注重全局观念,从具体的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开始,努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推动就业与建筑行业向新的发展挺进。

参考文献

[1]蔡东升,刘荣桂.土木工程大类专业结构力学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4).

[2]王伟.第四届全国土木工程安全与防灾学术论坛将在南京举行[J].河海大学学报,2015(2).

[3]解海,宁凯,刘亨荣等.基于大五人格模型的大学生人格培育路径研究――以黑龙江省土木工程类大学生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