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58: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艺术创意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教育;高校;教育
文化创意产业被誉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各个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竞相鼓励和扶持,以期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高度强调创意能力的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因此,进一步明确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的关系,探究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使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艺术教育的发展,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崭新的课题。
一、文化创意产业的状况
文化创意人才是文化内容的提供者,既包括设计师,如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计、装潢设计、动漫设计、游戏设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专家,也包括艺术家,如画家、漫画家、作家、编剧、词曲作家、乐队指挥,以及演员、演奏、摄影、摄像、动画、魔术等艺术创作人员。文化创意人才位于创意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因为创意产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近年来,文化创意人才作为创意产业链最上游环节的主体,在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成为稀缺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新兴的、交叉性的、边缘性的学科,从各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经验来看,高等院校是教育与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中坚力量。仅以游戏产业为例,在2003年,美国设有游戏专业的大学、学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学设有游戏开发、设计、管理、运营专业,韩国有288所大学或学院设有相关专业。
二、艺术教育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学理背景和人才的基础层面上有着传承相依的关系
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源头和基础。一般认为,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确立文化创意产业概念的国家。文化创意产业从产生之初就与艺术教育有着紧密联系,艺术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得以发展的源头和基础。文化创意产业是艺术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延伸和新发展。
(二)艺术教育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持
艺术教育是直接以人才培养与输送的方式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智力与人才的支持。艺术教育的魅力不在于作品的形式,而主要在于培养有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我们都知道任何具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必然是打破常规或超越现实,而文化创意产业中对艺术的创意的诠释就是要探索具有创新思维的涌动的艺术人才,而当今的艺术教育正是承担了这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
(三)艺术教育发展会进一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茂与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与高校的艺术教育发展有着紧密相连的关系,21世纪是创意的世纪,创意作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创意发展的最重要和有效推动力的艺术教育,同样被赋予了更重要的使命。高等艺术教育不仅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各类文化创意人才,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规模扩张和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而且还在艺术产品及相关服务的创新、传播、应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
文化创意产业越发达就越能从根本上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也反过来推动艺术教育的发展和艺术教育的完善,一方面使得艺术教育正在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链中的一大组成部分,文化艺术教育产业;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和艺术教育的飞速发展。
三、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
(一)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将艺术教育与创作性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
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视了人文素质,一旦忽视了人文素质,那么就会与所提出的中心内容与思想相反,这同样也是中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非常重要意义。高校艺术教育应以人文素质教育为本,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硬件支持,通过营造一个利于文化创新的人文环境来熏陶学生的情智。
(二)与文化产业市场紧密联系,突现高校艺术教育多种经营模式的发展理念
创新型的教育模式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相互适应的,尤其是在市场发展方面,将不断地使艺术教育的优势得到发挥,同时也要及时调整训练方法和教育内容。高校艺术教育要与现实生活的紧密结合,高校艺术教育应紧密连接艺术创作的本质,并让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高校艺术教育与市场接轨的实践基地,积极融入产业市场。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多个角度的,并且在改革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是艺术教育发展急需加大步伐,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并高度结合文化产业的市场,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艺术教育能够具有新鲜的生机与活力,培养具有高文化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加强人文素养的锻造,夯实文化创意产业时代下的素质基础
高校艺术教育首先要确立人文素质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更新艺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应以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与审美能力为目标,加强人文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渗透与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其次,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校园创新活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形成一种浓厚的文化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建立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的创新活动,加强创新基地建设,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硬件支撑;第三,要营造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校园人文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性情陶冶、境界的提升、情感的升华、行为方式及价值取向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力举办各类人文讲座,积极推动高雅艺术进校园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式。
(四)高校艺术教育对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提出的新要求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较大关系,教师要把学生的思维向发散性、灵活性及独创性方面去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一些探索性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创新型艺术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创新素质,教师不仅要有扎实宽厚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各学科前沿的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教师的角色也应发生重要转变,教师应从过去的单纯的传授者向信息资源的调配者和引导者转变。
(五)转变教育理念是创新高校艺术教育的前提
1.强化人才意识
一方面要着眼于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的方案,不懈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应根据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加强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人文素质双促进、双提升。
2.强化创新意识
高校艺术教育者应强化创新意识,不仅要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在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创意产业上勇于开展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等方面打造一套有效的科学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构建创新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3.应强化市场意识
在高校艺术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把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市场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活教育、实践教学,促进教学、研究、生产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竞争意识、提升理论运用能力,为以后走向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总之,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化不仅为高校艺术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高校艺术教育指明了改革和发展方向。当下高校艺术教育应着眼全球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态势,立足于国内外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切实强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着力转变艺术教育教学理念,建构完善的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探索科学有效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和艺术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刘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现代传播,2007(01)
[2]庄永成.艺术概念与设计教育[J].美术研究,2005(01)
[3]约翰・马赫尔曼,刘沛译.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附录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喻仲文.张道一艺术教育思想研究[J].设计艺术,2005(02)
[5]吴漫.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04)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设计;设计教育
随着当代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的融合发展,我国第三产业开始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必然要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这几年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各地普遍兴起,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提升区域创造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提升国民文化水平以及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1]文化创意产业是一种基于人的创意为主要经济增长模式的产业,它的健康持续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创新型设计人才,而我国创意人才的培养受到原有教育机制的束缚,不能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创意设计人才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如何对接当今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高水平设计人才,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1 高校艺术设计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每年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都在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快速发展,这些年很多高等院校都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较短,速度较快,势必会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2]当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够新颖、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等现象还普遍存在,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内涵缺乏深入分析,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教育领域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专业发展过快,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速度比较迅猛,初步统计全国有近千所院校开展艺术设计教育工作,如果按照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来计算,我国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大国,但是,大规模的艺术设计教育却没有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意人才的需要,原因在于艺术设计教育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够明确,高校之间教学形式相互效仿,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盲目扩大招生,导致了教学质量下降,学生整体业务水平不高。
(2)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艺术设计学科和市场经济发展联系比较紧密,高校在开办艺术设计专业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当前国内的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比较陈旧,没有考虑本校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体系缺乏科学性,课程内容不能与企业的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课程教学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就业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被企业和市场认可。
(3)忽视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比较薄弱。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艺术设计教育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的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办学时间短,发展迅速,人才培养方案跟不上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实践部分设置比较少,有些实践环节设置不合理,培养出来的艺术设计人才实践能力不强,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矛盾,没能真正达到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这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2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
(1)依托创意产业发展要求制定培养方案。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近年来,我国将创意经济与创意产业列入国家宏观发展战略之中,并设定了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的目标。[3]艺术设计教育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它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现行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当代高新技术的产生和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对传统艺术造成很大冲击,产业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和技术的进步都需要创新型设计人才。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应该与市场相结合,吸取国外的先进办学经验,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创意人才。
(2)强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人才是创意产业的灵魂,目前,我们国家创意产业人才还比较匮乏,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现有的教育状况与创意产业发展要求的矛盾比较突出。艺术设计教育内涵建设是高校适应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就是要深入研究艺术学科成长的自身规律,提高艺术设计教育建设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该重视人才培养的内涵建设,改变现有的办学模式,结合创意产业发展需求调整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接受系统的设计思维训练,实现艺术设计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
3 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
(1)制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与市场和行业需求相配套的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明确应用型和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强化学生专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个人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从宏观和系统的角度去寻找设计切入点,将单纯的技能培养变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艺术教学改革,应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4]
(2)强调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强调学生对技能的学习,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不符合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技术人才,而是要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艺术创意人才。文化是艺术设计教育的核心内容,文化创新必须以人文和科技的渊博知识作为基础,因此,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文化基础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习惯的形成。艺术设计教育要针对文化创意产业需求进行教学调整,在课程设置中,强化人文类课程建设,举办各类人文讲座,推动艺术走进校园,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坚持艺术与科技相融合。创意设计人才不仅要掌握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种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型的新兴产业,其技术、创意、文化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创意构思转化为现实成果,必须依赖现代科技知识的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因此,要大力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既掌握一定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创意设计能力;既熟悉具体岗位技能,又懂得一定现代科技知识的创新型设计人才。
(4)重视地域发展要求。高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弘扬地域文化,寻求适合地区要求的发展之路,地域文化是地域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的学生普遍缺乏文化的积累,设计的作品很难经受住市场的考验,艺术设计教育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地域文化、传统文化的认识,在设计中重视地域文化的弘扬,同时,在课堂中引入地域文化方面的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培养高素质的设计人才。
4 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促进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为艺术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应该坚持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结合,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有效的人才培养方式,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对地域文化的理解,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宇婷,郑亚琴.创意产业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
[2] 赵少俐.高校艺术设计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9).
[3] 门德来.对英国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培养的观察与思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一、立足产业需求,创新培养模式
高校艺术教育与文化创意产业存在天然的内在联系,高校需要培养创新人才,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创新人才。主席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要使中国成为文化强国,把经济硬实力转向文化软实力,从文化产业转向文化硬实力,在这一战略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意产业均以文化消费为导向。有需求必定有市场。高校艺术教育培养的是艺术人才,其根本目的也是要为文化创意产业输出高素质人才。但以目前的现状来看,创新型人才依然紧缺。以游戏市场为例,EEDAR(国外市场研究机构)表示中国潜在游戏市场规模巨大,中国玩家数量达到5.17亿远超美国人口数(数据源自游戏市场峰会2014)。但游戏行业据2011年度中国游戏行业年会出具的数据来看,中国动漫游戏行业大约有200万左右的从业人数,但产品能够被中国玩家认可的却很少。在文化创意产业兴起的过程,高校艺术教育领域出现了几十个相关专业或方向,但总体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因此高校艺术教育必须及时调整办学策略,立足产业需求,将文化创意单独建设一个专业学科,同时扩展与文化创意相关的专业或方向形成学科集群,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方面紧靠产业需求,建立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经营同传统艺术类学科结合起来,增强市场意识的同时,加强审美方面的教育。
二、立足培养目标,创新教育体系
在文化创意产业环境下,高校艺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当与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即要培养出创新人才。也就是说要在艺术教育中加强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意能力。文化创意产业最基本的需求就是创新人才,这类人才富有个性、勇于创新。因此立足培养创新人才这一目标,高校艺术教育可实施创新型教育,将教学内容的侧重点从技能向创意转移,结合学科集群的优势,帮助学生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掌握基本艺术领域技能的同时,形成对艺术和设计的创造能力。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起创新性艺术教育体系,将学科群、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其中,重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多个学科,因此在教育体系当中必须加强学科体系的创新,形成具有特色的学科集群。高校本身便具有学科方面的优势,应当在独立的文化创意院系中以文化创意课程和艺术类课程为主干,增设市场类、管理类等课程,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甚至可以添加中国民间传统艺术精粹,比如草编艺术,这方面吉林动画学院的经验值得借鉴,董从仁草编技艺走进了走进了吉林动画学院服装设计大赛,服装设计专业利用草编技法,设计出了风格鲜明,栩栩如生的时尚服饰,这不失为将传统艺术的创新[1]。
三、立足培养载体,加强人才培养
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已经进入正轨,部分教育机构已经探索出一些值得借鉴的艺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初步形成了产学研以及学生自主创业(挂靠学校的工作室)的模式。比如2013年福州市政府与中国人民大学签订协议,在战略决策咨询、科技创新与合作、人才交流合作、干部交流合作以及人才教育培训等五个方面展开合作。其中科技创新与合作方面,建立人大文化创意产业园,中国人民大学发挥多学科,跨行业的优势,依托福州的优势,合理培育新兴产业基地,加快自主创新。文化创意具有极强的应用性,那么在艺术教育中培育学生实践能力则是十分重要的环节。那么产学研将是极佳的实践途径,以高校为依托,以产业基地或园区为基础,进行实践性教学,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提高输出人才的质量。而自主创业模式则是产学研模式的有力补充。特别是当前网络大电影、移动手机游戏等的市场大热,这些往往并不需要很多成本,只要有创意,加上比较理想的制作,相对而言竞争力就会比较强,就能在竞争中生存下来。所以高校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提供一个孵化平台,让学生的创业团队挂靠在学校,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形成一种集人才培养与创业孵化为一体的教育模式[2]。
高校艺术教育应当创新自身的教育体系和课程,把培养创造型人才放在首位。在加强传统艺术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突出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要落实实践教育基地,建立学科集群,以市场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
作者:战海洋 马强 单位:哈尔滨华德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晓溪.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研究[D].上海大学,2014.
[2]高开辉.文化创意产业与当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创新关系初探[J].包装世界,2016,04:35-37.。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音乐教育;民族文化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其中包括很多领域,如影视、新媒体、广告设计、建筑设计、时装设计等。音乐教育能够满足民众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对音乐教育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消费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较大比重。文化创意产业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文化艺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对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民族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创意产业涉及多个领域,音乐教育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的音乐教育,在引进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弘扬,进而促进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一、传统音乐教育的弊端
传统音乐教育理念无法满足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了解。在研究市场需求之后,还应具有服务市场的意识。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引入外来优秀文化的同时,要注重对本土文化的运用,进而提高音乐教育的创新性。现阶段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教学方式缺乏创新。传统音乐教育的教学理念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教育方向脱离了当前的市场环境。艺术本身是对人的情感进行抒发或表达,而传统音乐艺术的教育导致学生远离了社会环境,使学生不能了解当前市场经济下人的心理,弱化了音乐艺术的创新与创意能力,这对学生在音乐艺术上的发展造成了阻碍。文化创意产业对创新与创意能力尤为重视,缺少了创新与创意的作品就相当于缺少了灵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传统音乐教育只是教师讲授课本知识或是个人经验的总结,缺少创意的课堂让学生无法挖掘音乐的美感和艺术的魅力。传统的音乐教育手段使学生很难具有创新、创意能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民族文化与艺术创意的深入挖掘,忽略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意能力的培养。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应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创新、创意能力,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忽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传统音乐教育让学生单一地学习一门课程,如美声唱法、流行唱法、民族唱法等,没有将各种流派的优点相融合,缺少创新。单一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的视角下,弘扬民族文化对提高音乐作品的魅力具有重要作用。只有融合各种流派的优点,并且注重本土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结合,将民族精神与文化有效地融合在作品中,才能在音乐创作上具备创新、创意的表现,以此适应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提升音乐教学的策略
目前,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各类创意产品争相进入市场。人们在生活中也更多地接触和使用文化创意产品,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要求不断提高。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自身艺术修养,因此提高专业艺术人才的创新意识与创意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创意产品的要求,应改变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丰富音乐教学手段,研究一套适应市场发展,并且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从而使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得到良好发展。结合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音乐教育教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第一,加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注重民族文化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千百年来智慧的宝库,民族文化元素在音乐艺术创作中的融合对提高艺术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音乐教育应该在融合各国文化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比如,在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张丰毅、段奕宏、朱亚文合唱的歌曲《中华好儿孙》。开场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创意新媒体文字设计,“中华好儿孙”五个大字将观众的视线引入传统民族文化的意境当中。歌曲曲调轻快、唱腔坚毅,歌词中有这样几句话:“爷爷在移山,奶奶在磨杵。奔跑的夸父,日行两万五。精卫衔石来,女娲把天补。是谁卧薪尝胆,吃的是苦中苦。嫦娥舞广袖,后羿劲头足。俯首的神农,为民谋幸福。仓颉播文明,大禹展抱负。是谁三顾茅庐,说我家能文能武。龙有龙世界,虎守一方土。是中华好儿孙,怎能无傲骨。左手进军号,右手摧阵鼓。龙行天下,喜地欢天的是中华民族。”歌词流露出对民族文化的弘扬,非常具有民族魅力,在文化创意上有着极为突出的表现。再如,由吴京、张震以及河南塔沟少林武术学校共同表演的武术节目《江山如画》(图1、2)中,将我国传统武术的文化精神融入到音乐中,在融合本土文化的同时,弘扬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4分55秒的时间,《江山如画》所展现出来的绝不仅仅是武术,它将灯光、音乐、舞蹈、道具等完美地糅和在一起,展现了一幅盛世中华的画面,被誉为春晚中最有创意的武术节目。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打造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第二,加强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与创作能力的培养。文化创意是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普通事物加以创造。创意和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要因素,作品一旦缺少了自身的独特性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育要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艺术创新能力与创意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鼓励学生创造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第三,加强政府的支持和监管,促进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加强音乐教育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精神、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强,艺术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另外,由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虽然其创意灵感不容易被复制,但是创意产品是非常容易被模仿的,一些抄袭、复制的情况屡有发生。这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对音乐人才的创作成果予以保护。音乐艺术是文化创意发展的重要体现,而人才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增强专业人才的技能是促进音乐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政府在音乐文化艺术发展上,要给予大力支持,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制定扶持政策,从根本上鼓励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加强资金投入;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增设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音乐课程,如音乐艺术市场分析,以此为学生就业提供便利的条件和目标式的教学。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具备综合能力的音乐人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音乐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能够有效促进音乐专业学生的创新与创意能力,为其开辟新的就业途径。加强政府支持,有助于音乐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文化创意将普通事物加以创造,赋予作品灵魂,满足了人们对美和艺术的追求。文化创意产业化背景下的音乐教育,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国民素质。然而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还存在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的今天,音乐教育应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注重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作能力。同时,政府要予以一定的支持,并加强监管力度。培养优秀的音乐艺术人才是促进音乐教育建设、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凌靖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广东高校艺术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邱旺健.音乐产业发展中政府管理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
[3]傅艺.音乐技艺的教育传承[D].华东师范大学,2016.
[4]曾遂今.关于音乐传播链上的音乐文化产业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1).
关 键 词:创意产业 艺术设计教育 人才短缺 创新能力
一、创意产业的发展是衡量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创意产业作为文化、科技和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凭借其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广泛的覆盖领域和快速的成长方式,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有前途的产业之一,备受世界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与成熟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创意产业”概念源自英国,被定义为“源自个人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涉及广告、建筑、艺术、工业设计、时装设计、电影、音乐、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诸多领域。创意产业概念的提出只有6年时间,但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目前全球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从国内的情况看,近年来,创意产业虽已成为迅速崛起的新兴产业,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但从总体上看,国内的创意产业在规模、产值占GDP的比重、创新意识上,都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
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青岛等地都制定了适合本地实际的创意产业促进政策。北京、上海等许多地区均把积极发展创意产业列入“十一五”计划。北京市创意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已达到960多亿元人民币,占北京市GDP的14%以上。据测算,到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达1000亿元人民币,从而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2006年,北京“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实施首都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城市目标。
上海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根据上海市的整体规划和远景目标,创意产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未来5年要在五大方面有所突破:
(1)要把推动创意产业作为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的重要内容;
(2)创意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3)创意产业发展要融入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
(4)创意产业推进工作要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发展创意产业要与世博会相结合,让世博会意义更大,效益更好,时间更长;
(5)以知识产权保护为盾牌,积极为创意设计原创护航。
对此,负责创意型人才培养工程运作的专家,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公共实训中心副主任薄凤仪分析,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而这恰恰是国内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创意人才匮乏,导致国内创意领域多模仿复制、缺少原创作品。
随着创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程度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大批优秀创意人才推动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已迫在眉睫。
二、目前创意人才缺口的现状
(一)创意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两种不同层面上出现严重缺口
从创意人才数量层面上讲,与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基地不相适应的是,目前创意产业从业人员不足。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的产业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不过千分之一,远远低于欧美等国的城市。不仅是量上的不足,我国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在人才构成上,也存在不平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的范周教授说:“创意产业涉及十几个行业,人才构成不平衡的现象比较突出,比如传媒行业发展比较早,目前人才已经相对饱和。而新兴的如动漫和游戏行业,人才就比较缺乏。”同时,我国创意产业不仅是高端人才稀少,中低端人才也十分紧缺。
人文奥运研究中心的金元浦教授表示,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科技、艺术设计、文化娱乐等创意行业的劳动力比例已经从1980年的12%上升到现在的30%。目前中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需要相当多的创意人才,尤其多媒体设计人才缺口竟高达8万多名。
从质量层面上讲,正如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许平所指出的,目前,创意设计行业从业者全国约有100万人,但重技能,轻思想;重表面,轻原创;重单科水平,轻综合能力的现象在从业者中屡见不鲜。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副所长陈少锋也表示,现在真正的创作人员很少,有不少设计从业者只能属于技工,他们忽视了创新能力的积累,并且过于依赖国外资料。另外,设计从业者还存在只为自己设计产品,不管消费者感受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刚从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毕业的设计人员,经常忽略市场调研环节,设计出的产品很难得到市场认同。
目前,在创意人才梯队中,最缺乏的是既懂创意设计,又了解商业运作的高端综合性人才。正如陈少锋所说,学艺术的人多,学商业的人也多,但真正能把两者结合得很好、能领导团队完成设计项目的复合型人才却很少。这种现象在文化行业、游戏行业和工业制造行业中普遍存在。
(二)创意设计人才的定义
(1)从产业划分,包括工业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服装设计、游戏软件、动漫艺术、网络媒体、影视制作等各种创意产业的设计从业人员。
(2)从人才类型划分,包括技术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可分为执行广告创意等操作型人才和设计总监等智慧型人才;经营型人才既要懂创意设计步骤,又要了解产品转化成效益的方法,属于复合型人才。
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创意人才,是指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以“头脑”服务为特征的、以专业或特殊技能(如设计)为手段的精英人才,他们对产业有通透的了解,能够结合中国实际并不断创新。他们不仅拥有对专业本身的掌握能力,而且拥有对社会文化的较深理解。以漫画为例,目前国内漫画的绘画技巧并不逊于海外漫画,缺少的主要是好的创意和故事。
三、艺术设计教育滞后于创意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国高等艺术教育事业得到巨大发展,基本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学科专业门类齐全、教学水平较高的艺术教学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艺术学科在结构上得到了调整、完善,形成音乐、美术、戏剧、广播影视、舞蹈、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六大门类,艺术类专业一度发展到48个,1998年新专业目录调整为20种。独立建制的艺术院校由20世纪50年代的不足20余所,发展到现在的31所,综合大学的各类艺术学科应运而生,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艺术类专业规模的迅速扩大与1999年全国高等院校的扩招有关,也与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旺盛需求有关。面对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国家制定了扩大招生规模等一系列政策,一些综合大学、师范类大学、多科大学或单科大学相继成立二级艺术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设计学院、动画学院等或设立相关学科专业。据不完全估计,目前全国1683所普通高校80%以上设立了艺术类专业,而且大多集中在实用艺术领域,招生数量增长惊人。从全国31所独立艺术院校的本专科在校生人数来看,1996年只有18457人,2003年达到82,177人,增长了4.7倍,而到了2005年达到163,266人, 增长了8.8倍。但在规模的背后,不可否认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师资存在不足;设计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相对滞后;设计艺术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监控体系与其他学科雷同,没有考虑艺术设计本身的规律和特点等。
大量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涌入职场,企业缺人的现状却没有改变。这些毕业生中,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意人才并不多。他们进入到企业后,多数创意人才属于复制型或模仿型,真正能够创新的还很少。这种人才结构导致原创产品很少,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足。
更为急缺的是经营人才,这种人才可将创意内容产业化和市场化。实践证明,创意人才大多往往不具备市场经营才能。有些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目前急需能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管理人才。
(1)专业知识匮乏
很多设计机构认为,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学生掌握的设计软件极其有限,大多数学生只会一到两个设计软件,根本不能应付实际需要。事实上,在设计中需要借助多种软件,才能表现出设计思想,尤其是工业设计、造型的独特、材质的逼真、色彩的构建、环境的变化等,因此,设计软件的发展和更新非常迅速。但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教授的设计软件陈旧,致使学生设计手段落后。
(2)原创感觉迟钝
一些设计机构老总认为,有的学生只会把国外的流行元素拼拼凑凑,自己思考、独立创造的成分不多。对此,学生颇感冤枉,四年的大学学习,非专业课程多于专业课程,真正学习专业课程的时间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一些学生还没明白设计是怎么回事,就懵懵懂懂地毕业了。
(3)设计闭门造车
要想让设计变成产品,涉及材质、造价、工艺、实际生活环境等众多因素,但很多毕业生在设计中致力于想得出来,而不考虑是否造得出、卖得出,因此设计作品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最后只能纸上谈兵。
以上结果的产生同目前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颇有因果关系。目前高校开设的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多达40多个,涉及动画设计、工业设计、数字媒体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多方面,但大多是闭门育人。教师自身缺乏实践经验,学生又缺乏到设计机构进行锻炼的时间和途径,在产学研脱节环境下培养的学生,融入到创意产业中必然出现与创意人才标准要求的严重脱节。
四、艺术设计教育培养创意人才的思考
(一)创意设计应尽早进入学科目录
由于学科改革未能跟上形势的发展,创意设计至今仍未纳入到学科中去。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创意作为一项产业,对于创意人才实践能力的要求很高,创意人才应具有多学科的综合素养。但目前创意人才培养中的最大问题在于创意还没有进入学科目录,而是分散在各个学科下。尽快申请进入学科目录,形成以一个学科为主、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学科体系,有利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当然不同地区和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差别。
(二)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
从美国、日本、韩国等文化创意产业发达的国家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是一整套围绕着文化产品的策划、生产、传播、消费而建构起来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体系的形成。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创意人员、制作人员、经纪人、营销人员、管理人员等。而每一种人才的培养都应各有其特殊的培养方式,如创意人员的培养一定要激发其求异性思维,制作人员要强化其专门技能的训练,管理人员则要建立一套像MBA那样的培养体系,因而不同的培养目标应选用不同的培养体系和标准。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划分出不同的教育层次,又要非常明晰地确立自己的学科界限。
努力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是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创意产业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高等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创意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创意人才的培养任务。因此,高等学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目前创意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努力培养出符合未来创意经济发展的创意型人才。
(三)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教育部门统筹规划
艺术设计专业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突出创意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改革应是对如何确定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该起到引导协调作用,整合现有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使之更加符合本地区创意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据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启动“十加一”人才培养计划。其中,“一”就是成立一所专门学院,“十”就是把10所有游戏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列为定点培养学院,培养本科水平的网络游戏开发人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引导艺术设计专业方向更加满足创意产业市场的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有效利用创意园区,走合作办学路
专家提出的人才培养创意思路是:高等学校和设计单位应各自打破围墙,依托现有的高校教育资源,利用设计单位的人才、品牌效应,以已建成的创意园区为课堂,以专业特色为目标,加速创意设计人才的专业化培养。简言之,人才培养要像设计产业化一样,也走社会化之路。
目前北京市认定了首批10个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中关村科技园区雍和园、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中关村软件园等。上海市认定了18个创意产业集聚区,其他重点地区与省市都有自己的创意园区。在这样的创意园区里都活跃着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创意设计人才,与学校的教师相比,这类社会化的设计机构对设计人才的培养更有针对性,(转第129页)(接第125页)进入这类设计机构实习和深造的学生水平提高得也更快。专家认为,上海可以借鉴国外创意产业的培训方法,由中介机构牵头,把这些社会化设计机构的CEO、艺术总监组织起来,担任培训师资,实现资源共享,在本市50个已建成的创意集聚区内开设没有围墙的课堂,定期组织相关专业的青年设计人员或高校师资,进行培训。并让受训者进入这些CEO、艺术总监的工作室实习或深造,由这些校园外的师资手把手地孵化人才。
这种培训方法对高校、学生和设计机构而言,是多赢策略。高校师资有了产学研结合的环境,可以及时将最新的原创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段引进课堂,教书育人更切合市场需要;学生有了更多的实践和聆听智慧的机会;设计机构也能更早地介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更早地发现设计好苗。
据悉,上海创意产业中心已有意联合上海交大、同济、复旦、上海理工等7所大学,整合各创意集聚区的人才、品牌资源,合作建立创意人才培训基地,近期培训的对象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设计新人,重点是强化原创设计的技能培训,使他们通过社会化的培训,能迅速地在原创设计中挑大梁。
(五)做好适应于创意人才培养的教学体制及教学内容的改革
对于院校的艺术教育,应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多了解产品的研发和制作过程。同时还可尝试艺术设计和商科的双学位制度,以培养复合型人才。
怎样培养新型创意人才?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认为,新媒体艺术学科本身就是交叉,是艺术、技术和文化的交叉,主要侧重于应用。它强调创意和创新,培养技能型、管理型和创新型人才。创意必须立足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功底,创造出中国特色和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东西。文化部文化市场司张新建副司长说,应该鼓励文化单位和高校合作举办高级研修班和培训班,重点培养创意人才和市场营销平台。
多数专家学者强调,创意设计人才建设要按教育规律办事,不要跟风。要研究市场,引领市场,但不能附庸市场。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意才华的综合性新型人才。因此,如何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和传统体制壁垒,多学科、跨学科培养新型人才,所培养的新型人才包括他们的创意产品如何更好更快地和市场接轨,应当引起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改革上的更大关注。福州大学余轮教授认为,现在不应该讨论是艺术偏重还是技术重要,创意设计是交叉学科,要想发展最好的学科系,一定要有强大实践背景的老师。与传统学科相比,不仅要有强大的技术偏重,还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发达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早在包豪斯时期就提出:“艺术设计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把‘教室’改为‘车间’的创举”,在工业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定论。现在各艺术院校应该是接受过现代艺术教育方法熏陶的,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种方法的好处,但是恰恰是这一点,成为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薄弱环节。不仅一些综合性大学,即便是一些专业美术学院,也存在理论不系统、缺少学生创意从萌芽到深化到动手变为实物过程的教育。设计教育最根本的原则不同于其他教育特征的就是“创造”,如果没有合理的教育系统,没有实施的操作空间,创意只能是停留在纸面。
艺术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真正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未来以创意产业为引导的经济大潮中需要建立起一整套教学、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朱华.加快创意人才培养步伐.
[2]潘鲁生.培养艺术设计人才服务山东文化产业建设.
关键词: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与探索
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创意设计教育起步晚、发展时间短、经验不足,总体上说,未形成以创新为中心,具区域特色和示范价值,值得推广的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内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试图对中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索。
1.中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学生现状
一般而言,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比较弱,对专业的选择未必是出于爱好而是文化成绩不理想,入学后如缺乏正确引导,对专业认识不足,易使他们产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或盲目学习的情况,如果再缺乏对传统文化、艺术、美学、跨文化交流、跨学科或跨专业思考等方面的研究与学习,会导致他们审美能力低、设计作品缺乏思想深度、牵强附会、与行业、产业及需求市场毫无联系、苍白无力、无文化内涵,更不具备创意。
1.2 教师现状
教师知识结构不尽合理,出于职称压力忙于完成基本课时量、科研或兼职,疏于对专业的不断学习与研究,缺乏国际交流的机会;知识体系相对陈旧,教学模式相对固定,在教学上缺乏改革创新的主动意识。
1.3 环境现状
1.3.1 教育环境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意设计人才教育存在着不足,例如课程建设尚不完备,未能打破纯艺术与艺术设计极度专门化的壁垒;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清晰,重视艺术表现,轻视创新精神的培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缺少实际性的项目课程;教学方法相对单一,教学过程中与学生没有形成有效互动等。借鉴国际上发达国家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并考虑中国特殊的国情,打通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综合化课程体系为我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
1.3.2 产业及政策环境现状
我国创意产业的“硬实力”在迅猛增长中,但与之不相协调的是,创意人才资源这一“软实力”增长较慢。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应具备艺术设计、管理、复合经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在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人才的聚集还要求创造宽松宽容的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因此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需要一个由政府、高校、社会和文化创意产业界共同构成的多层次培养环境。需要政府发挥引导、整合、扶持的管理功能,建立和完善配套政策,加大投入打造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形成人才聚集的效应。
2.发达国家创意设计教育经验例举
2.1 欧洲
英国:强调市场对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教育的效率和效益;以市场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快速、多样化发展需求的创意设计人才。英国政府极其重视创意产业,为此在高层次创意人才培养上的投入也不少。以伦敦艺术大学为分例,该校教学强调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其预科的一年中,沿用包豪斯教学体系,学生在受到严格而系统的艺术设计基础训练的同时,还将有机会尝试各个学科,为大学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在本科的三年中,学生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直接承接商业项目,在实战中掌握各种技能。经过这样三年的实践,学生不仅掌握了各种技能,也懂得了市场的规律和客户的需求的重要性。这样的毕业生一到企业,就马上能进入角色,独当一面。此外,为了使教学始终贴近实践,该校对教师队伍的构成也有严格的规定:所有教师必须有实践产业经验,不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纯粹书生,50%的老师必须是兼职的。在国际合作培养设计人才方面,受到英国政府“世界创意之都”项目的资助,伦敦艺术大学负责组织实施在中国和印度设立五个创意产业中心,一方面促进英国创意企业与当地创意企业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支持创意人才的培养。 德国:受“包豪斯”设计教育思想的影响,强调功能主义、新理性主义和构成主义哲学。德国大学的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偏重学生创造力和表现力的发挥。以奥芬巴赫设计学院为例,它开设有持续2学期的项目形式的培训课程:产品设计和视觉交流专业,这两个课程都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获得培训证书。该校的Hesse平面设计工作室由该校任教授的Klaus Hesse主持,在德国赫赫有名。
荷兰:荷兰设计以其创新理念和独树一帜的风格闻名于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强调创新设计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荷兰高校的设计教学追崇感性设计的理性考量,强调设计的个性特点和多元文化的设计价值,实践教学环节以就业为导向。以埃因霍芬设计学院为例,该校专注于设计领域,实行小班教学;本科的八个专业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负责人都是国际著名的设计师、建筑师或艺术家。第一年为预科课程,学生主要学习基础的设计知识以及提高语言水平。第二和第三年学习专业设计课程,第四年为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一般为一个学期,通常在荷兰国内或国外的设计公司或机构,学校会从自有的数据库中帮学生寻找到适合个人的实习公司,不仅利于学生找工作,也是为学生提供了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
意大利:意大利对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经验独到,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制构建在建筑学科的专业基础之上。意大利的建筑学设计教育横跨了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展览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领域,这种多学科多行业穿插与交流对培养创意设计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对材料、工艺、技术的了解及掌握都帮助很大。以米兰理工大学为例,坚持教学、研究、技术开发一体化办学体系,它将继承意大利优秀人文传统与现代科技的创新进行完美的结合,同时加强与欧美、亚洲的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艺术设计交流与合作,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多所设计大学建立了教师互访和1+2、2+2等学生交流合作项目,该校不仅是意大利设计师的摇篮,更成为中国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借鉴与学习的对象。
芬兰:北欧的设计代表了一种民主大众化的理想主义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其设计讲求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及现代技术与材料的完美结合。以北欧艺术设计教育中心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设计大学的家具设计教育为例,它拥有非常成功的“三分法”教学体制:一是文化学及设计通史和设计理论;二是在学院工厂进行基本专业技能的训练;三是教授指导下的设计工作室制,着重于设计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工作室加工厂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亲自在工厂中完成家具实物产品的设计与制作,在了解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同时,加强对“以人为本”的绿色环保意识。
2.2 美洲
美国:在培养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时,注重个人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个性培养占重要位置;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适当干预的开放式教育运行机制渐显优势。在专业设置上,美国高校中的设计专业基本上包括了设计教育的所有科目,是世界上设计教育体系比较完整的国家。美国的设计教育充满了浓郁的商业化气息,同时强调严谨的设计程序和方法,为顺应社会需求,培养务实人才。以克兰布鲁克艺术学院为例,其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机制为学院带来崇高的声誉和学术地位。从1932年创办至今,从早期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到现在开放式“工作室”教学模式,该校已经成为世界顶级的以创意设计类研究生教育为主的艺术学院。
2.3 澳洲
澳大利亚:澳洲的高层次创意人才培养,与其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密不可分。建立创意产业园区的设想源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进行教育振兴、城市改造和经济突破以及实施“智慧之州”规划相互之间的聚集与融合。目的就是将教育、研究、商业、居住和文化设施整合到了一个创意环境之中,共同创造一个环境,支持创新,支持创造力的提高,支持企业的发展和就业增长。正如所说:将各种公司和企业放在大学里的安排是有意为之的。依靠高校资源打造创意产业园区也就成了昆士兰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由昆士兰理工大学管理,与国家合办的澳大利亚国家创意产业与创新卓越中心(CCI),基于CCI创意园区的平台,昆士兰理工大学创意产业学院与澳大利亚交互设计合作研究中心(ACID)等专业设计机构保持着紧密联系,成为国际领先的创意产业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
2.4 亚洲
日本:注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方式深受重视,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受益于联合研究制度、合作研究制度、合同制度等多种形式的横向联合。日本高校在教育理念上普遍强调对设计人才进行宽泛的专业交叉渗透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东京艺术大学为例,其设计系在专业设置上没有严格的限定,平行地设立了十个独立的研究室。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教育,学生不受既定专业的限制,能充分自由发挥自己的特长。
3.国外经验对中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启示
综上所述,发达国家在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方面的共同特点主要有:重视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重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及实践环节注重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和信息的结合运用;重视产学研结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在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意设计能力;注重国际交流合作,通过跨国的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学校与专业机构的合作,一方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另一方面推进适应经济环境的高层次国际设计人才培养。更引入注目的是,创业教育是为创意产业培养高层次设计人才的实践模式。这一点,美国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堪称代表。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起步较晚,2002年4月教育部在清华等9所大学开展创业教育试点工作,2010年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视频会议,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英美等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要让中国高校的创意设计人才培养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社会环境,归根结底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环节上不断改革创新,以国际视角不断提升师资力量(例如教师互访学习)、改革课程建设(例如完善设计管理课程,推进创业教育)、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实践教学基地等。在政府对创意产业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高校加大国际交流力度、企业重视后备创新设计力量培养的大环境下,中国高层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将进入不断改革,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高雪莲,国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高等农业教育[J].2007(21)
[2]彭亮,世界著名设计大学的家具设计教育模式初探,家具与室内装饰[J].2003(06)
[3]杨晓雷,易晓,从设计教育看中国产品设计的创新实力,科技创新导报[J].2011(09)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艺术;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4-0266-02
引言
文化创意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叫法,英国叫创意产业,美国叫版权产业或娱乐产业,日本叫感性产业或注意力经济、体验经济、休闲经济等,上海称创意产业,香港称文化与创意产业等。
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创意产业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汇聚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成为产业经济的重要发展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意产业所具备的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等特点,为优化城市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各地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纷纷制定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就要深入挖掘文化创意资源,加快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和培育新兴文化创意企业,把文化创意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国家三大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进步奖)高校所占比例为64.8%,2010年国家三大奖全国高校占总数的71.5%。其中由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项目呈上升趋势。艺术类高校积累了深厚的艺术文脉与创意资源,具有活跃的艺术创意氛围,在艺术和设计领域具有显著的学科与创意优势,长期以来为区域的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艺术类高校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深厚的人文传统底蕴、活跃的艺术氛围与良好的文化生态。人文艺术积淀与传统底蕴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为关键和基础的条件,艺术类高校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与传承,积累了深厚的艺术文脉与创意资源,同时以艺术类高校为中心,周边逐渐形成多个艺术创作库,具有活跃的艺术创意氛围,与艺术类高校形成无可取代的艺术与人文生态。
2.成本经济、得天独厚的创意空间资源与环境景观。长期的办学历程,为艺术类高校积累了丰硕的艺术成果,也孕育出别具一格的校园建筑与环境景观,这些建筑景观完全可以作为创意产业园区的现有资源,为园区的建设节省大量建设资金与时间。
3.人才、学科优势助推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艺术类高校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创意、科技和知识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在高校的集结程度和活跃程度是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比拟的。
高校拥有比较宽松的环境和人才、学科、科学技术优势,高校的教研和科研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相互衔接和融合,通过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学校、研究机构联手合作、协同创新,可以将文化创意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意成果市场化、社会化和大众化,使文化内涵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如何依托艺术类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艺术类高校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以艺术类教育和艺术类文化创意研究为教学核心;二是人才培养与毕业生就业以文化创意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艺术类高校深厚的艺术人文积淀、良好的文化生态与活跃的文化创意氛围,充分利用艺术类高校现有的教学、科研与实验空间资源进行合理规划与改造,形成涵盖影视动漫、绘画雕塑、建筑景观、艺术设计、工艺美术等多种业态的规模化产业集群,打造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业态多元、产业集聚、富有特色的创意产业基地,推动并提升市区文化创意产业的总体层次与水平。
1.创意产业集聚区。艺术类高校自身是文化创意产业资源的集聚地,高校教育实践活动渗透到了社会中多个角落,其中社区文化建设作用显著: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审美趣味、影响社区受众群体的消费选择、引领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趋向,这势必会为文化产业培养忠实的消费者。
充分利用艺术类高校涵盖研发设计、软件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文化传媒和时尚消费六大创意领域的学科优势,借助政府的优惠扶持政策,吸纳多种业态的创意企业、机构与设计师工作室进驻创意产业园。推动信息、人才、渠道的多层次汇集,逐步完善策划、创意、设计、生产、营销推广的产业链条,在各种业态的交融、互补与多元整合中形成创意产业的集聚与辐射,引发创意产业的增值效应,创造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艺术体验观光区。整合艺术类高校的艺术资源优势,利用校区环境、空间与设施改造的机会,进一步传承并强化艺术类高校的艺术特色,营造艺术氛围浓厚的园区环境与整体形象,以独一无二的艺术游历与观光体验吸引并集聚人气,扩大影响与知名度。
3.艺术创意人才库。艺术类高校具有类型多样、布局齐全的专业学科体系,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培养并汇集了大量艺术创意精英人才,对创意企业与艺术设计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创意产业园区力争通过独具特色的资源与空间优势,吸纳并汇集众多处于起步与发展中的创意企业与设计人才,为他们提供开放、多元艺术创意空间与场所,形成培育、集结与输送创意精英的人才基地。
整合教育资源,做好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创意产业脱胎于文化产业,更突出强调个人的创造力,在文化创意产业的链条上,人才是最基础、最关键、最重要的因素。高校历来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服务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担当着为社会培养“创意阶层”的历史重任。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实战的形式打造人才。
4.创意品牌孵化地。“原创性”与“创造力”是艺术类高校在艺术与设计领域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也是创意产业最为核心的智慧要素。充分利用创意产业园区在人才、学科、渠道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产业,为地方企业和产品注入创新和变革的活力,实施创意成果化、成果产品化、产品系列化、系列品牌化的新路径。持续不断地培育、转化并推出具备市场号召力与竞争力的创意品牌,成为最具活力的创意品牌孵化基地。
加大对优秀产品的推介力度。将金融、保险、市场机制与创意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可使高校、企业、机构共同参与,使文化创意产业相关资源由学术研究、发掘和宣传阶段向新兴地域经济品牌打造阶段过渡,顺利完成市场对接,为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提供参加重大的文化活动的机会,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觉性,在满足特色地域文化塑造及公众审美的需要的同时,开辟创意文化产业的有效营销之路。
5.大型艺术展演活动。举行定期主题艺术活动,以高水平的艺术与设计展览、艺术品展示交易、艺术教育、艺术体验、艺术家工作室开放展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为广大市民奉上亮点频出、异彩纷呈的创意饕餮盛宴,在彰显精彩无限的艺术魅力的同时,注重艺术与生活的无缝对接,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活动突出贴近市民、融汇都市、零距离互动的特色,使市民在热烈欢腾的节日氛围中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气息,提升艺术品位,尽情徜徉于艺术之旅,这是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之都的重要举措,也将成为地区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名片;同时举行频繁的不定期各类艺术活动,并积极与入园企业开展各类、各级别的展览、论坛等行业交流及促进活动,不断在全国乃至全球扩大创意产业园区及入园企业的影响力,以强劲的动力持续助推区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结语
艺术类高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创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艺术专业的诞生和艺术教育飞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使人们从根本上认识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从而推动艺术教育的完善。大学文化是高层次的文化,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辐射的作用,它是优秀文化的传播中心、新文化的诞生地,是新文化消费与时尚文化的传播中心。艺术类高校拥有较为完善的文化设施,汇聚了庞大的创意人才队伍,为创意发展提供智力源,还活跃着众多的社团组织,这些均为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艺术类高校是一个智力密集、人才集中、科研力量雄厚的人才智力库,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满足人们提升个人素质、工作技能等需求的重任,充分利用高等资源和人力资源,促使艺术类高校为当地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以极具优势的艺术类高校资源为依托,与相关市场、产业紧密联系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参考文献:
[1] 周易军.论高校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作用[J].北京教育,2012,(2):30-32.
[2] 姜玮,何敏芝.艺术类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长效机制的研究[J].高教研究,2012,(2):46-48.
[3] 张明磊,王丽丽.依托高校构建河北省特色地域文化创意产业链[J].综合论坛,2013,(2):295-296.
关键词:创意产业;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1-108-1
当前,创意产业犹如破竹之势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继而成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核心环节。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艺术考试”被炒得热火朝天,每年会有大批学生跻身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进行求学、深造。在此,为培养出众多高端奇缺人才,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意识到创意产业至关重要,艺术设计人才教学应作如下改革。
一、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创意产业时代背景下,为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艺术设计教育教学观念是关键。“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如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人才培养并不是简单的闭门造车,尤其是创意产业时代背景下,不仅要洞悉社会发展之态势与市场发展之导向,而且应当创新教育教学方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基,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及时更新教学理念,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端复合型人才,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对我们而言并不陌生,其在当前社会发展中频频出现。受传统教育思想之禁锢,政府对其认识不够充分。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尤其是创意产业时代背景下,创新意识在当下十分流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备受高校之重视。而艺术设计人才教学也不例外,即教师在从事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当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假如产品设计没有任何新意,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至此,教师应当时刻激励学生学会创新、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如此才能创造出更多优秀且有创意的产品。
三、调整课程结构
(一)注重艺术教育体系的系统化
艺术教育长期以来不受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重视,尤其是中小学艺术更加薄弱,欠缺一个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其并没有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现实中,不乏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学生为了备战高考,在没有弄清楚艺术设计究竟是什么、可以学到什么的情况下,就去报名参加高考培训班,突击学习色彩与素描。这样以来,艺术设计培养出的不是设计大师,而是模仿大师,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注重充分发挥基础课的衔接作用
目前,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基础课教学并未充分发挥其衔接作用。一般地,高校不仅安排学生入学第一年学习诸如色彩、素描等艺术设计基础课,而且教师在此只关注增强学生的塑性能力,而忽视了对其设计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至此,教师在从事艺术设计人才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发挥基础课的衔接作用,继而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而服务。
(三)注重专业课的完整与连续
当前,很多高校比较关注学生对公共课的学习,而未能合理安排专业课的学习,且有不少学生还没有进入专业课学习状态就已经下课了,而等到下次上课,对上节课所学已经忘的差不多了,要想实现预期教学目标比较困难。至此,为尽早实现艺术设计人才教学之教学目标,达到预期制教学效果,艺术设计专业课教学设计一定要完整、连续,同时这也是初学者学习思考的前提与基础。
(四)注重拓展知识面
受我国现行招生体制的影响,许多艺术类考生并不是因为对该专业有浓厚的兴趣而报考的,仅仅是因为自己文化课基础比较差,成绩不好才报考艺术院校的。实质上,艺术设计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要想学好艺术设计,不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读,更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见多识广,尽可能地从多个领域寻找灵感,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四、注重创业意识培养与指导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毕业生认为自己踏出学校大门的唯一出路就是找工作,但是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毕业生越来越多,当前就业形势极其严峻。至此,很多学生为尽快就业,不惜改行,去做一些对专业技能要求比较低的职业,这实际上是对我国教育资源的浪费。不过,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各种专业技能较强的人创造了一个极其优越的环境,教师在艺术设计人才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进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创意产业发展。同时,高校应当积极进行创业指导。
总之,创意产业时代背景下,高端技能人才培养是关键。作为创意产业重要形式之一的艺术设计在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至此,艺术设计人才教学必须审视夺度,实行产、学、研一体化,转变教学模式,更新教育理念,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专业技能强、经验丰富的高端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雪,杨树.“创意产业时代”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影响[J].美育,2010,(05).
[2]张樱樱.创意产业背景下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J].高等教育,2013,(08).
[3]张晓卉,孟胜欧,周琳.基于创业产业导向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思路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3,(07).
【关键词】青少年;工艺创意;四步多元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青少年工艺创意教育‘四步多元’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SC34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11-03
一、青少年工艺创意教育亟待重构的必要性分析
1. “双创时代”呼唤着“创新型”的人才
随着“创新”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最强音,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转型强烈呼唤新时期“创新型人才”,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富于怀疑性、批评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他们有着永不停息的求新、求变勇气和锲而不舍、不畏艰险的意志和毅力。
2. “工艺教育”承载着“创新教育”重任
在各国普遍重视创新教育研究的今天,美育被视为创新教育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基础。美术工艺对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适合青少年身心特点的工艺创意教育,能够保护和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青少年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从而实现提升青少年的审美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标。
3. “传统顽疾”阻碍着青少年“素养提升”
首先,青少年工艺教育中,“雷同的创意”仍普遍存在,教师往往凭兴趣和经验选择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缺少对工艺创意规律的探究和对学生特点需求的把握,教育教学中“碎片化和随意化”的问题突出。
其次,“模仿―练习”传统教育模式仍普遍存在,因袭传统的模仿和技能训练,运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以单纯的作品模仿的视角指导学生。“教条化和单一化”的教学方式直接导致学生被动学习和低级模仿,兴趣不能充分激发和持久,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受到极大压抑。
再次,“成人的想法,学生的表演”,成人包括指导老师和家长等,他们提供“创意”给学生,学生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地操作,甚至在一些P键性工艺上,由成人操刀,青少年学生成为“提线木偶”。无论上述哪一种类型,对青少年学生的工艺创意学习、对工艺创意教学的目的达成都是负能量。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 青少年工艺创意教育
引导3~18岁青少年个体,利用纸、泥、木、金属、纤步、塑料等自然或合成材料,通过剪、切、卷、粘、塑、编、染等工艺技术和一定的创作流程,制作新颖独特、具有一定实用性和审美价值的器物、饰品、玩偶等工艺品的教学方式和程序。
2. 青少年创意造型大赛
宁波市青少年创意造型大赛是由共青团宁波市委、宁波市教育局、少先队宁波市工作委员会、宁波市校外教育工作协会联合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中国创意设计联盟等举办的一年一度的青少年工艺创意设计比赛。
大赛以“Design by China”为宏伟目标,鼓励青年设计力量,少年儿童及创意爱好者们集聚一堂,以“推崇真美、过程育美、活动育美”为理念,以提升青少年艺术设计理念和创新能力为宗旨,鼓励青少年和儿童运用各类材料、造型技术和手段,进行富有创意的艺术构想与设计,努力为青少年工艺创意教育与实践搭建“学习、交流、展示、提升”的平台,引领新时代青少年对美好生活的梦想与追求。
3. “四步多元”育人模式
以宁波市3~18岁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包豪斯设计教育理念、“四步创意”理论、视觉思维、审美心理学和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工艺教育为载体,以审美育美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依托“多元开放”的工艺创意教育联盟、工艺实践育人平台、工艺创意师资团队、工艺创意育人机制,开展“四步精进”的工艺创意教学实践,即创之动力――创之积累――创之灵感――创之构思,让学生学会审美感知、创意设计、动手实践、团队协作。
三、工艺创意“四步多元”育人模式的路径选择
1. 组建“多元开放”的工艺创意教育联盟
(1)组建联盟,形成合力。坚持“以人为本、基地开放、资源共享、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基本理念,由共青团宁波市委牵头,市青少年宫、宁波市教育局、少先队宁波市工作委员会、宁波市校外教育工作协会、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浙江省青少年校外教育中心、中国创意设计联盟等19家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组建成为宁波市工艺创意教育联盟(简称“联盟”,下文同)。
联盟下设办公室在宁波市青少年宫,建立联盟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市青少年工艺创意教育会议,共同研讨全市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的组织、策划、培训、巡展等工作,以及策划开展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创意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开辟丰富多彩的校外工艺实践育人平台,全面打造“部门联动、企业支持、社会参与、学生欢迎,专门为青少年梦想服务”的公益性美育实践品牌。
(2)资源共享,协同育人。
第一,共享课程资源。依托联盟各教育基地的资源特色,从自然、人文、民艺、非遗、视觉设计、艺术家和艺术流派、“跨龄综合”等多方面、多渠道,进行青少年工艺教育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研发,探索微课程、专题课程、综合主题课程等多种课程形式。
第二,共享实践基地。青少年宫、中国港口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117艺术中心、宁波博物馆、宁波美术馆、宁波科学探索中心、社区文化宫、宁波市图书馆等青少年校外公共实践基地全部向学生开放,为全市青少年校外创意感知体验、创意实践探索、创意灵感激发、创意素材收集提供坚实的校外创意实践基地,有效弥补学校创意课堂教学的不足。
第三,共享优秀师资。整合青少年创意教育基地联盟的优质资源,组建市青少年创意教育讲师团、专家团,从文创企业、高校艺术设计室、民间非遗传承工作室、艺术家工作室、工艺美术协会等聘请知名艺术师作为联盟兼职指导教师,为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创意主题讲座、创意大赛赛前指导、创意骨干教师培训、校园巡回创意指导、工艺创意社团教学、创意主题论坛、创意进社区等工艺创意教育活动。
2. 打造“大赛链接”的工艺实践育人平台
依托联盟合作办学,以宁波市青少年创意造型设计大赛为纽带,坚持“以赛促宣、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训”,搭建“大赛链接”的青少年工艺实践育人平台,带动青少年工艺创意实践活动,提升全市青少年创新素养。
(1)打造青少年宫创意实践大课堂。宁波市青少年宫整合联盟优质资源,打造全市青少年创意实践大课堂――百艺坊。百艺坊占地面积400余平方米,拥有7个特色活动室,开设“创意美工、陶艺、DIY创意时装、民间手工坊、模型、机器人、天文、电脑动漫、芭比娃娃服饰、扎灯笼、民间剪纸、靓彩浮雕画”等培训项目。
(2)开办“创梦・分享”工作坊。为更好地发挥全市青少年创意造型大赛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促进青少年创意造型艺术教育经验和信息的分享与交流,推进各单位备赛进程,提升参赛作品质量,青少年宫开办“创梦・分享”工作坊,组织开展赛前专题讲座、优秀参赛代表交流参赛指导和创作心得、最新创意造型艺术信息交流和作品展示等主题培训及指导活动。
(3)打造青少年“创客”空间。依托宁波市职业体验中心的平台资源,打造青少年“创客空间”。所谓创客,就是一群出于兴趣,自己动手将创意变为现实,并乐于分享的追梦者。市青少年宫以“创客空间”为平台,下设“电子创客、3D打印、木工创意”三大板块,利用周末、节假日,分学校、分年级、分批次,自上而下地开展创客体验、创意风暴、项目策划、动手实践、成果分享等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成就学生创新素养、弘扬“创客精神”校园文化。
(4)开展“创意设计大赛进社区”活动。利用节假日,依托“社区学院、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市民学校”遍布全市的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在政府、企业、社区学校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下,市青少年宫开展丰富多彩的“创意设计大赛进社区”的相关主题文化活动。
(5)组织“走进美院,对话殿堂”创意实践活动。宁波市青少年宫定期精心组织“走进美院,对话殿堂”创意实践活动,邀请“百艺坊”的孩子和家长走进中国美术学院,参观“中国美院毕业作品展”,在热心的美院志愿者同学引导下,我们的百人长队有序地行进和穿梭在校区的各个展馆,参观了来自设计艺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公共艺术学院和建筑艺术学院的毕业生作品。
3. 构建“四步精进”的工艺创意教学模式
(1)创之动力――激发学生创意学习的动力。
第一,多形式、多项目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市青少年宫立足一年一度的“宁波市青少年创意造型大赛”承办机遇,实施“基地开放,资源整合”的策略,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依托“市博物馆、市科技馆、市美术馆、以及民间艺术工作室、百艺坊青少年工艺创意教育品牌”等,构建开放、互动、融合的宁波市青少年工艺创意教学基地联盟。通过设立多个项目,如DIY服饰、材料动漫、人文创意之旅、创意陶吧等多种项目,让学生看,让他们玩,引发他们的好奇,让他们觉得好看、好玩、有趣、有用,伴之以讲解、指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诱导和增强他们的兴趣,使学习工艺创意成为他们的真正需要。
第二,多平台、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持续举办市青少年创意设计大赛和各个学校自行举办的美工创意大赛,为青少年和学前儿童构建展示平台。更加合理地设置奖项,邀请大赛评委、相关专家和辅导老师对参赛学生进行以鼓励为主的点评,并开辟场地展示作品,以启迪大家的设计,使大赛能够成为他们进步、发展的导向,能够推进交流、切磋技艺,拓宽创作视野,提升创作品味,引发更好的创意和更高的制作水平,使学生不但敢于动脑设计动手制作,而且敢于向新的高度和难度挑战,在实现持续推动青少年和学前儿童创意提升的同时,使工艺创意成为他们更为强烈的自身需求。
(2)创之积累――强化学生创意经验的储备。
第一,多维感知。感知,要求了解事物的整体特征,但了解的最简单方法就是看。引导学生用肉眼观看实物:从整体到细节,从特征到关键。看的角度应该是多样的:远视、近视、平视、俯视、仰视,由内往外或由外向内,站在暗处看光亮处或反之,还可以利用光学原理或借助光学设备去看,透过多种媒介去看,比如透过浓雾、透过水膜、透过细纱等,能够看到同一物品的不同现象。还要看到物品比较独特的部分,以及物品所蕴含的空间、时间等。单一地看对物体的感受不够全面,留给学生的记忆也不够深刻,可以多种感官介入:听、闻、触、尝等,以获得对物体的全面的、完整的、感性的认识。感知的物体除了具体的实物,还有许多概括的、间接的材料,如资料、图片、摄像等。教师还要创设情境,恰当安排,把某一主题、某一系列,用某种形式、某种氛围呈现给学生,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引导发现和拓展。在多维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借鉴、综合、分析等方法,融合学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自主探索“物与物”“物与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各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归纳和提炼出蕴藏的内涵、支撑的材料,以及相关的拓展,使学生不再用单一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态的状态看待世界,并由对事物的外部感知深入到对事物的判断、理解,在积累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第三,适时提取。积累就是把充满美感的人、事、物存储在头脑中。但也有部分学生纵然积累无数,进入创作阶段头脑中却是一片空白。这就是积累以后难以提取。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积累的过程越简单,提取就越困难。匆匆忙忙,走马看花,浮光掠影,只是感知表面,没有对物体的色彩、形态、材质、功用等展开全面的观察和思考,到时候也就无法提取。要让学生能够迅速而有效地提取积累的材料,必让积累的方式和过程复杂化。如在观察过程中,设置“看什么――为什么看――怎么看――看出什么”这样的一个流程,如教师引导学生带着好奇、求知、开放的心情,看出被观察对象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因果关系、衍生关系、交叉关系、包含关系等。积累重要,提取也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3)创之灵感――引领学生创意灵感的迸发。
第一,强烈的创作欲望促使自发灵感产生。灵感的产生虽然是在一瞬间,但有一个长期的孕育过程。它是建立在长期学习、丰厚积累的基础之上,从而产生非常强烈的创作欲望,迸发不可遏制的创作激情,导致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十分清晰敏感,思维极为活跃,达到前所未有宽度、广度和灵敏度,能够把大脑的潜能充分激发出来,灵感就有极大的可能产生。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坚持学习,积累知识经验,同时要激发学生强力的创作冲动、创作欲望,让灵感在学生的头脑中迸发、显现。
第二,实践促使诱发灵感产生。诱发灵感因受某事物的启发而产生。有许多艺术作品的构思往往源自于社会实际和个体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创作者能够受到某种或某几种实物、形象的启发,由此而展开想象、顿悟和直觉思维;也可能在实践过程中产生超越常规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能够充满自信又放松心情、保持镇静,进行不受束缚的思考、探究,旁征博引,联想借鉴,从而产生灵机一动的思维火花、突发想象,灵感会突然降临。
第三,善于捕捉灵感。陆机在《文赋》中说:艺术的感应,创作的开窍,来的时候抑制不住,去的时候也阻挡不了,它会像亮光一样突然熄灭,又会以宏大的声音突然鸣响。这就是灵感的状态。虽然灵感并不神秘,但它常常是不期而至又稍瞬即逝的,所以要善于捕捉。应该告诉学生,无论在什么状态下,都不要放过这个机会,应该把它记录下来。即使不是完全针对此刻创作需要的,也可以迁移、调整、组合,帮助自己的作品升华。
(4)创之构思――提升学生创意构思的素养。
第一,鼓励学生敢于动脑动手。学习创意美工和学习传统美工的学生有明显的差异。接受传统美工的学生基本功比较扎实。但当没有“样品”仿照或没有教师具体的语言指导的时候,纵然有创意的热情,但往往缺乏自信,觉得难以构思,甚至不敢构思。还有部分个性内向、懦弱的学生,纵然有比较优异的方案,也不敢出手。工艺创意的首要之点在于敢想敢做,敢于把自己的创意表现出来。所以,哪怕学生的构思是不成熟的,教师也不要急于指点、忙于评判,更不能代替学生去构思、去灌输,而应该以鼓励为主,在鼓励的基础上加以适当引导。
第二,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主题。工艺创意可以由学生自行选择创作主题,也可以由教师或大赛的举办单位确定主题。工艺创意的主题必须与学生的年龄阶段接轨,与他们的生活有关。积累是工艺创意的前提,学生的积累往往与他们的环境有关,与他们的兴趣有关,与他们的生活、学习有关。过分的拔高和求大,脱离学生的现实,学生即使创作了作品,也未必是最佳作品。
第三,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作为工艺创意的构思,无论是主题的选择,还是在造型、材质、色彩等方面,都要让学生不拘泥、不约束,自主地创造具体的审美形式,传递作品的情感特征,充分发掘头脑中存储的材料,从中得到启迪;进行合理的想象,采用夸张、粘合等方法,做出新异的组合;积极展开发散思维,进行分解和综合,获取多种方案,从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高度集中注意力,激发产生灵感,使作品上升到更高哟蔚木辰纭
参考文献:
[1] 茅菁文.从校外工艺教育谈青少年创意素养的培养[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4(4):45-48.
[2] 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郭燕苹,金水文.让创意在灵动的指尖跳跃―幼儿园创意手工园本课程的建构与实践[J].教育科研,2013(12):108-109.
关键词:动漫教育;动漫人才培养;儿童动漫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216-02
儿童动漫作品是当前和长远的市场的一个突出需求,此类作品目前国内数量最多,但多数质量平平,其创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在动画教育中,儿童动画作品并不是主流。从学生动画获奖作品中,能看出,大多走的是学院派的艺术路线。但社会需求的是常规的商业化儿童路线的表达。这种情况,我们的动漫教育者需要关注和把握。
一、社会需要高质量的儿童动漫作品创作
儿童是动漫欣赏的主体。上海炫动卡通卫视频道总监陈文指出:中国动漫爱好者的主要年龄群体,0-9岁,1.44亿;10-14岁,1.12亿;15-19岁,1.04亿;20-24岁,0.80亿;25-29岁,0.90亿;30-34岁,1.23亿;35-39岁,1.23亿;合计7.76亿。[1]一项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我国9周岁至17周岁未成年人动漫产品使用率为86.7%,在9周岁至17周岁未成年人接触的动漫产品类型中,以动画片和动漫影视为主,其比例达到63.9%,其中9周岁至13周岁人群动画片和动漫影视使用率为71.0%、14周岁至17周岁人群动画片和动漫影视使用率为53.6%。[2]据中国人口网的数据预测,至2050年,中国0-14岁的儿童将会稳定在3亿左右。由此可见,儿童是我国动漫欣赏的主要群体和主要市场。
儿童故事是动漫创作的重点。动画是以创作为核心的“讲故事”,丹麦著名动画编导米科尔·埃格兰德·李说:“孩子们是不考虑画面是否绚丽的,因为他们最关心的是故事。我认为对中国人来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讲好一个故事。”[3]儿童动漫作品的故事很大程度上是指具有儿童文学性。张之路在《人民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动漫问题在于文学性缺乏:“动漫事业要依靠文学(不仅仅是儿童文学)的支撑,从文学中吸取营养。文学也需要动漫事业的发展来带动、创新、繁荣。相得益彰的事情为什么不做呢?”[4]目前国产播出平台遵循着限播令,但从深层次来看,产生出好的故事的动画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湖南金鹰卡通卫视总监雷瑛所说:“播出控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优秀动画片才是关键。”[5]
《喜羊羊与灰太狼》动画片被认为是技术粗糙、故事低幼,但它能够长演不衰,其原因就在于,“它是给15岁以下的儿童看的,不像日本,因为小孩子越来越少,所以动漫越来越成人化。中国有4亿儿童。只要故事简单,轻松诙谐,形象各具特色,他们是买账的。”[6]这个商业成功的案例,也说明了儿童动漫创作的重要性。
因此,在动画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儿童动漫研发创作能力的培养。从动漫艺术的本质上看,“动画是文化内容的产业,形式和工艺则是多种多样的,但其核心价值是艺术创作。未来的动画无论怎样发展,艺术创作的比重只能越来越高。”[7]所以,我们应把儿童动漫作品的研发创作当作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
二、高质量的儿童动漫作品,需要人才具有动漫理论和人文素养
与数量众多的动画实践相比,我国的动漫理论研究相当薄弱,没有建立起完整的动画理论体系。“理论体系的不足不免让在学习中不能对整个动画的学习和制作做一个宏观长期的把握认识以及对动画发展的本质规律的理解。”[8]从科研项目级别来看,动漫科研项目以校级为主、省部级为辅、国家级极少。至今为止,也没有一本公开发行的动漫专业学术期刊。动漫理论研究的滞后不能很好地总结动漫的实践,难以给动漫实践做指导。而这种指导,在当前国产动画数量达到世界第一的情况下,显得亟需。当天,没有动漫理论的指导,动漫的人才培养就只能局限在技法技能的范围内,无法深入和持续发展。
动漫专业中的人文素养同样重要。人文素养简单地说就是如何做人,在动漫创作中就是如何表达人、体现人的魅力。有人说:“动画艺术是深层次的人文精神的表现和流露。人文精神教育是动画艺术教育的灵魂。动画技术再高深,都是为动画艺术服务。”[9]我们比较认同这一看法。在动漫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注重人文人文精神的养成,处理好动画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改变当前动画艺术教育中片面强调技法技能的观念和做法,为动画艺术找到根本,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放飞希望。
有识之士认识到了中国动漫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中国动漫产业的真正腾飞远不是解决政策、资金、产业链、市场、制度等等这些眼前的现实问题就能做到的。对于精神、道德、审美、文化这些真正作用于动漫产业内核的隐形因素的建立,更是中国动漫人要努力实现的理想,这需要几代人、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奋斗。”[10]动漫既需要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受众人群,也需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审美教育,以体现民族的人文精神。将民族人文素养融入到动漫教育中,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动漫人才培养的模式。
三、重视儿童动漫的创意和创新
创意创新是人才培养的世界性趋势。美国自1947年麻省理工学院开设创意课程以来,迄今已有数百所大学开设了创意产业或课程,培养了数千万名创意人才。日本甚至对350万家庭妇女也进行了创意培训。重视创意教育,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发达国家得以强盛的基本经验。[11]
创意创新是动漫艺术的本质要求。高级创意人才实际上是决定动画作品优劣的核心,必须经过具有良好艺术培养氛围的高校系统性教育模式的培养。动漫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关键在于动画造型的创意设计和角色形象的塑造是否具有魅力,影视动画学科中绘画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课程学习本身,而是打开学生的创造性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设计出新鲜创意的动画造型,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教学成果。”[12]可以通过创意思维与绘画技巧的训练来培养。
从国外来看,旧金山州立大学的动画专业代表了相对普遍的美国电脑动画教育机制。从学生完成的第一个影片开始,就被强调创作性、艺术性和原创性,要有文化上独特的视角,在技术上有不同的侧重。该大学的教师玛沙·克里扎斯基说:“之所以如此看重原创性,是因为未来这些学生工作之中,这一点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也可以说。整个美国的动画领域,都特别需要原创性。旧金山州立大学有很多机会同那些大的动画制作公司深入交流,他们常常提到:你们在学校搞教育的时候,千万请注重原创性,学生要有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力。那些软件、高科技、工作流程,我们可以以后教他们,不用在学校来学。面对工作者,他们更会吸纳那些比较有艺术性、创作性的人。”[13]这里所谓的“艺术性、创作性”,也就是动漫艺术的本质要求。
动漫行业对创意创新人才有大的需求。一些高校把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定位在高级动画创意设计与制作是好的,但开设的课程一般是以素描、速写、造型结构、色彩、构成课、动漫软件的制作应用为主,因此毕业生在学校中得不到应有的教育,从事不了高级的创意设计与制作,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选择了勾线,上色等低端动画制作工作。动漫行业需要进行原创而不是代工,但高校培养的学生倾向于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绘制和制作能力,由于缺少创意创新,给国外原创打工的也很多。有些人呼吁,在数量庞大质量差的情形下,高校应更加重视人才培养的合理方式,加强创意性人才的培养,认为原创性是培养高校动画人才的关键。
动漫产业需要创意创新来突围,加强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评论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麋鹿王》说:“《麋鹿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明的完美结合,既扎根于本土文化,又吸收了其他国家的有益经验。”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际红十字会馆首席设计、动漫专家俞立昂说:“成功的国产动画都在积极寻找自身特色,将中国元素、中国风格运用到影片中,许多电影都直接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14]动漫产业的灵魂是文化创意,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动漫创作的不竭源泉;自主创新和民族原创则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源。著名动画导演戴铁郎提出:中国动画界缺少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有创意的编剧。中国很多可称之为大片的动画作品只是机械地完成国外的创意,缺少自己的东两,只是一个执行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院长石民勇教授也强调:“动画产业是文化产业,迫切需要创造性人才,这是高校培养人才的最重要任务。”[7]
关于国产动漫缺乏创意创新的原因,我们认为,一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惯性结果,在计划经济时代,产品的销售发行等市场问题不愁,当时动漫观众的眼界没有打开,不像当今时代观众的欣赏视野里几乎看遍了世界著名动漫作品,一旦做比较,就会发现国产动漫创意创新的不足。二是代工的结果,国内动漫人才十几年来为国外动漫做代工,这实际上也促成了动漫院校对中期制作环节人才的大力培养。由于代工,前期规划和创作人才都是国外的,因此国内也就少有从事编剧、导演、造型、美术设计的急切要求。在政府的支持下,三年来连续10万分钟以上的产量及奖励政策,要求国产动画的原创性提高,而这个要求就近年来忽然提出的。没有超前意识、培养不出领军人才、本身就不成熟的动漫高校当然就措手不及,创意创新人才一时间显得奇缺。
国内动漫届对于创新创意人才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于儿童动漫研发人才的需求。因为国产动漫尤其是国产动画十之八九都是定位于儿童观众的。因此,加强具有创意创新能力和儿童动漫研发创作人才就极为关键。
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办出专业特色,是高等教育探索与实践的重要课题。“让中国的孩子多看自己的历史和自己国家的动画片。”[15]表示出对国产动漫发展的热切期待。我们诚挚地希望,通过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优秀儿童动漫作品,让中国的孩子看着自己国家的动漫长大。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教改项目“儿童动漫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质量保证研究” (620)、长沙师范学院重点科研项目“儿童动漫研发高级技术人才需求与培养研究” (SBZD201104)。
参考文献:
[1]陈文.应对中国原创动画主要壁垒的策略[A].中国动画产业年报2006[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43.
[2]王扬.中国出版科研所“第六次全民阅读调查”成果[EB/OL].[2009-04-22].中国出版网,http://.cn/hw/yw/200904.
[3]中国动画最大挑战是如何讲好故事[EB/OL].[2009-12-1].http://.
[4]张之路.中国动漫问题在文学[EB/OL].[2010-6-1].http://.
[5]雷瑛.一切为了中国动漫和中国孩子的美丽结盟[A].动画产业年报2006[C].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6]中国动漫逐渐走出模仿时代[EB/OL].http:.
[7]葛宗男.对中国动画教育“”的冷思考(下)[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8(1):64,5.
[8]魏林红.论高校动画教育模式发展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11,9.
[9]张刚.宫崎骏动画作品研究对我国动画艺术教育的一些启示[J].艺术科技,2009(4):52.
[10]周玉基.中国动漫产业的核心价值构成[N].光明日报,2009-07-24.
[11]中国国家人事人才培训网,http:///news.
[12]薛毅.影视动画专业绘画创意思维教学谈[J].电影文学,2010(10):148.
[13]玛沙·克里扎斯基.从旧金山州立大学看美国电脑动画的教育机制[J].艺术评论2008(2):56.
最后将“创意+文化”作为目标,重点建设创意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创造精品和推销学院产品及推销人才,完成整个“创意文化园”的流程和方案。
“斯坦福大学工业园的建立,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现代意义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开端。波士顿的‘Route128’依托哈佛、麻省理工等大学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独领,成为美国科技和工业创新的中心。麻省理工大学在这方面也相当突出,每年有大约150家与麻省理工大学有关的新公司成立,其中至少有10%的新公司是直接由该校的成果转化产生的;跃升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1]
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关于文化产业的研究比较多,主要有《澳大利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以“昆士兰模式”为例》,“昆士兰模式”即将人才、创意和企业在特定的空间内形成集聚发展的效应。2012年,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球大学创意博览会”旨在促进高校创意成果的市场化转化。高校总部“创意云Cci”(Creation cloud idea )的诞生将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年轻人开发新的创意。国内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就是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借鉴这种模式发展艺术教育的产学研办学思路。安徽艺术院校也在有效利用本校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了一些“创意文化园”取得一些经验,促进了高校科研水平的持续提升。
1 安徽高校“创意文化园”的建设条件和措施
1.1 资金和硬件设施
安徽高校的艺术专业都有一些教学旧楼剧场、展厅、实践中心、计算机中心、工作室、设计室等场所。可以整合作为创意园用房。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653.68万元,教学用计算机8767台,多媒体教室座位数26824个、语音室座位数968个。如果高校之间加强合作,有些资金不足的高校就可以避免设备仪器的重复购买,也可避免因项目不饱和造成的设备仪器资源的浪费。资金、设备充足了可以使大学更直接地参与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其次,对于新的投入可以政府拨款、学院出资,企业赞助提供项目资金,设立创意园管理资金委员会,定期对创意园进行审核,监督计划项目,设立各类“基金”来推动项目执行;例如,“在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常规资助机构中,有90%以上的机构都有教育项目”。[2]为相关协议企业提供优惠政策;对科技人员向企业转让专利成果给予奖励等。
1.2 师资及专业设置
安徽艺术院校办学多年,中等师资力量良好,教学及指导实践能力较强,但是顶尖学科与专业带头人仍然十分缺乏,目前正在改革科目设置不全、缺乏创新的旧科目,主要涉及新闻出版业、教育培训业、文化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动漫及其他设计服务业,新兴艺术品制造与交易产业、游戏、会展、艺术管理等专业严重不足。“创意文化园”的建设有利于学校聘请专家和科研人员担任兼职的教师,为教师团队注入新鲜血液,更为新专业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1.3 学生
“创意文化园”直击市场,培养新兴产业市场缺乏的人才,给学生更多的平台,承接企业的真实项目或模拟项目进行教学和生产。例如,执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举办“艺术实践周”、“实践学分”的活动,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越强、专业水平也越高,也越能够被企业接收。
2 建设流程和实施方案
建设“创意文化园”按照创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首先是艺术院校与文化产业市场的对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美术系将所有的专业方向重新进行组合,在原有的工作室基础上增加新的工作室,总共有绘画、室内设计、室外设计、展示设计、品牌设计、数字影视、游戏设计、演艺服装、布艺设计、名师工作室等20多个工作室。所有的工作室相互联系就扩大了学校原有的“创意文化园”,增强了与安徽的工艺美术企业合作的能力。创意文化园的发展将能够吸引相关企业、聚集科技力量,提供良好的交流与服务平台,培养文化产业需要的人才和创意产品。最后,将产品和人才推向市场这样一个良性的循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可以更快地把科技含量高、有附加值的产品推向市场,更快地将人才推向企业,使企业也更渴望创意产品和人才(如图1)。
2.1 交流与服务平台
(1)增加学术交流平台。图书馆建设电子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建设资源共享平台,信息与学术公开服务省内外,坚持长期打造一个学院专业展会、一个学院专业论坛、一个学院专业网络、一个创意展览馆,推动安徽创意文化走向全国。例如,安徽大学的师生艺术作品展示网、文典大讲堂、安青在线等,还有安徽师范大学的安徽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慕课平台,新上线的《创业创新执行力》《创业管理实战》《从泥巴到国粹——陶瓷绘画示范》等网络课程,以及馆藏的275.2万册图书基本实现了数字化。
(2)重视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的专家、教授到安徽院校进行交流、讲学;举办学术节、科技文化节等活动。例如,“黄梅戏艺术表演和交流研讨会”聚合创意要素、传播创新文化,举办“创新创意文化节”“创意动漫节”等。
(3)与产业集团联合投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这套平台上注入了很多公共资源。例如,可以创办进行动漫深加工的大工作室,学院艺术实践中心,可为创意文化园承接优秀的演出,音乐会、美展、策划等创意产业的一些活动。可以建立共享使用制度、措施,充分开放共享研发中心与研发平台,在不同高校之间、研究机构之间、企业之间,提供更便捷、高效的信息空间:
2.2 创意产品(1)扶持大学生原创作品。例如,原创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改变产品外观、更换产品包装,或是设计新的营销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如2013年10月26日在合肥大剧院上演的话剧《青春派》,就是安徽大学戏剧系的学生原创编剧,与和昌地产(集团)合作完成的,该话剧以80后的生活及情感为创作素材,由该校学生主演,受到了观众的好评。
(2)打造精品。打造黄梅戏、徽文化、徽州茶道、徽菜的创意包装加工、健康保健品等。例如,极具安徽当地特色的黄梅戏曲教育,“再芬黄梅艺术实验班”等。
2.3 推销产品与人才
(1)定期举办或参加“校企联合会”、“创意博览会”,促进产学研转化,推动高校文化创意园的长远发展。
(2)“企业专场人才交流会”“创业项目投资推介会”活动,为企业和大学生搭建面对面沟通的平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求职机会和创业辅导、融资渠道的同时,满足企业和投资机构发现优秀人才,寻找创意项目的需求。例如,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与浙江横店影视基地艺术团、黄山国际大酒店、福建福祥艺术团、厦门金樽演艺公司等国内十几家大中型企业也与学院签订协议,实行订单式办学,扩大学生的就业实习基地。
3 制定“创意文化园”的发展目标
3.1 明确定位
安徽艺术院校“创意文化园”可以定位为:“以徽文化、巢文化的商品研发设计和企业品牌策划为主要突破口,以提高安徽企业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为己任,凸现创意、创新、创造的功能,把‘创意文化园’打造成一个创意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意产业结构集聚的园区。”[3]例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安徽创意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大学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徽学中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院、徽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桐城派研究中心等,这些研究中心都定位明确,坚持就有成效。
3.2 创意园的集聚力量
各类创意企业陆续入驻,一类是学院对现有设施重新整合,对创意文化园进行设计和规划,使创意文化园成为享创造之乐、创意之美的一片园地。另一类是校外驻扎,依靠科技和创意能力对外招商,吸引产业集群。前一类较多,后一类发展力量薄弱。例如,安徽大学有合肥安大电子检测厂、安徽安大华泰新材料有限公司等七八个校办产业,而关于文化创意的产业集聚较少。
3.3 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与参与深度不够
急需将高科技、设计创意等融入文化产业,形成新型文化产品,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今后,调整高校专业设置和研究方向,提高师资专业素质,提高科研综合水平,加强与科技学校交流,培养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是高校“创意文化园”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
3.4 管理模式
在高校文化艺术产学研发展过程中,存在校企关系不顺、师资老化、经营机制不灵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高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其核心和本质是运营机制与管理体制的问题。建立“创意文化园建设领导小组”,进行整体规划,在听取企业和院校的意见的基础上邀请专家小组进行认证,让行业专家融入创意文化园中,将创意发展等付诸实施。因此,从机制创新与管理规范的角度科学准确地实施高校创意文化园的方案,探索高校文化艺术发展的新模式。
4 结论
“创意文化园”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与发展、学习与创意的新环境,增加了学校与企业、科技院校交流的机会,是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创意文化产业和艺术院校实现共建平台、相互协作、合作共赢的目标。
安徽艺术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相应调整,建立“创意文化园”,使学院具有强大的介入产业的技术和科研能力,具有制造、创造和营销文化产品的能力。今后要将“创意文化园”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具有集聚力,使安徽艺术教育名符其实地适应文化艺术产业大省的发展。安徽高校文化艺术教育的发展带动和促进安徽相关行业技术进步也是责无旁贷。
关键词:文化传承;创新设计;培养
一、文化传承创新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
1.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人才培养的职能与任务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与任务之一,高职院校也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这一职能,守护、传承、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在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入,将其与科技有机结合起来,培养一大批社会需要的创意人才。
2.艺术设计人才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文化部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都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美术创作,大力发展平面、外观、工艺美术、雕塑、服装及展览设计,提升设计创意能力和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地区积极创建以创新驱动的创意产业园区,各个行业、不同方面的设计人才需求巨大,需要高校以文化传承创新为载体培养创意设计人才,全面提高未来设计师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走向市场,满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求。
3.文化传承创新是提升专业内涵的有效路径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激烈竞争的时代,这种竞争必然演变成高职院校专业内涵建设的竞争。专业内涵建设需要注重发展自己原有的基础与特色,注重专业文化内功的积淀,追求教育品质。这需要我们立足中国文化,借鉴国际趋势与专业知识精要,融入创造价值和设计文化,构建本土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创新思维、设计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文化传承创新视野下的高职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雷同,人才培养定位不清晰
教育部2011年统计显示,全国高职(专科)院校1280所,在校生人数744万余人。高职院校普遍开设艺术设计、服装设计、装饰设计、视觉传达、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等设计专业,但缺乏院校自身的个性与特色,与本科院校之间也缺乏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定位,培养目标、规格与岗位相互重叠,与本土文化结合不足,存在“千校一面”的情况。
2.课程体系重技能而轻文化,缺乏传统文化的融入
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都不长,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同时,受到西方包豪斯设计教学体系和当代观念艺术的影响,在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者容易迷失发展方向。各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也存在“趋同”现象,课程设置中存在重技能、轻文化,重专业、轻通识,传统文化融入不够深入等现象。设计专业很少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必修课程和各种增强人文素质修养的选修课程,没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传统,使得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学生更难接触中国传统文化,也就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学生创意能力不强,缺乏职业文化素养
由于近几年的扩招,部分学生绘画基础不牢固,文化基础差。教学大多还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走形式,教学过程缺乏恪守职业精神道德的融入,忽略了文化思考,以及对过度包装、图形剽窃、违法广告等设计的视觉污染缺乏自我反省和社会责任感。
三、高职艺术设计人才文化传承创新的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需要树立传承中华文化的创新理念,结合国际设计教育的经验,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注重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强调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挖掘创意,提高艺术修养,在日常设计、学习中养成自觉的习惯。艺术设计课程体系要立足中国文化,融入创意产业、创造价值,在参考国外设计院校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与岗位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注重中国传统艺术中相关美学思想、设计理论的研究,适当加入文学、建筑、国画、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语言课程或具有地方艺术特色的课程,构筑一个“厚文化”的教学理论框架,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民族意识、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艺术设计类专业除了要设立艺术基础课程外,还要设置较为宽泛的跨专业、跨院系选修课程,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学习范畴,培养学生的跨界设计能力,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设计与医学、物理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课程,或文学、音乐、电影艺术、中西文化价值评析等相关门类的课程,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商业设计实践或者国(境)外交流,以拓宽知识面和视野。
参考文献:
[1]余雁.创意产业化发展与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探究.艺术研究,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