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58: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互联网银行的发展趋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概况
1.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情况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占比28.6%,规模达1.77亿,相比2012年增长2101万人。2013年,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13.5%,城镇网民规模的增长速度为8.0%,城乡网民规模的差距继续缩小。近年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农村人口在总体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但我国农村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占比却保持上升,反映出农村互联网普及工作的成效。2013年,中国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7.5%,延续了2012年的增长态势,城乡互联网普及差距进一步减少,农村地区依然是目前中国网民规模增长的重要动力,农村当然也就会成为政府和电信、互联网企业发力的重要市场。
2.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首先,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逐渐发展壮大,不但减少了信用社,农商行,邮政的业务量,还减少了资本的投入。同时,更多的业务可以用网银等互联网工具在家解决,更加的方便快捷。
其次,互联网金融带动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普及,有效的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和农村微型金融的结合,将会从融资和支付等多方面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1][2]。百姓能够及时的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农产品贸易,还可以在网上办理百姓比较关注的社保,低保的相关业务。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非是一往无前,顺风顺水,在其未来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阻碍发展的瓶颈。而农村互联网金融更是面临着越来越巨大的挑战。对于农村互联网金融而言,当前最主要的问题有两点:
首先,农村百姓普遍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度不高。在农村,可能接触到网络的人只有中青年,因此我们对某县的几个乡镇对102名中青年进行问卷调查,不知道有互联网金融的有97人,了解过互联网金融的有3人,而使用过互联网金融的只有2人。可见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市场的使用率是相当低的。相关的金融机构目前也还没有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的意义,因此也没有在农村进行相关宣传[4]。
其次,就互联网金融本身来说,在服务对象与内容,也没有倾向于农村市场。例如,如果你进入某银行的个人网银界面,你可以用个人网银买理财,你可以用个人网银买车险,你也可以用个人网银买基金等等。然而,农村百姓需要的不是基金,也不是理财,而是更需要的是与农业相关,与农村百姓相关的金融产品。
三、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对策和建议
1.在推广农村互联网金融时要有针对性
一方面要大力普及互联网和农村金融的知识,提高农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度,同时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利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农业生产等。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市场的特殊性,可以在"个人网银""企业网银"的基础上,单独设立“农村网银”[3]。在使用上首先要方便,过于复杂不利于在农村市场的推广,其次要简单,农村普通百姓的知识文化所决定的,最后就是要快捷,让农村百姓感受到“互联网的速度”。在功能上,也要坚持“农村特色化”。
2.利用互联网技术下形成的一系列远程服务模式优化金融支农服务
目前,互联网融资的两种典型模式是众筹和P2P。这两种模式的共同之处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并具有程序简化、效率较高、民间小额贷款等特点。农村银行机构可以借鉴其服务高效的优势,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微信等社交平台构成的掌上银行,通过与移动运营商及增信机构合作,简化授信程序,开发相应的小额农贷产品。同时,为了便于客户了解、熟悉和运用该服务模式,农村银行机构可以通过设立移动银行或体验店的方式[6],大力推广惠及广大客户的新型服务模式。
3.将互联网技术应用于农村银行机构的支付结算服务
互联网银行“高调”来袭
从2014年的“保护发展”到2015年的“风险监管”,互联网金融连续两年成为两会热议话题的背后,是互联网金融机构发展势头的迅猛。目前腾讯前海微众银行、阿里网商银行已经着手开展基于互联网业态的小微金融服务,而民间P2P公司也如雨后春笋大量出现。
近日成立上线的腾讯前海微众银行已经开始相关经营业务,并积极与传统银行开展合作。2015年2月,前海微众银行与华夏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小微贷款、理财、信用卡、同业业务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入合作。此次合作揭开了新兴互联网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合作的新帷幕,也是两种银行形态的首次战略牵手。
“两家不同性质的银行合作是平台优势的互补,征信、风险管理、零售业务合作是双方合作的重点方向。”前海微众银行品牌部总监林雨表示,前海微众银行既无营业网点,也无营业柜台,更无需财产担保,而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大数据信用评级发放贷款。
与此同时,批准筹建却较微众银行晚了2个月的阿里网商银行,目前各项工作按计划进行,蚂蚁金服副总裁俞胜法此前表示,公司已向监管部门提交验收报告,争取在2015年5月份开始营业。
关于具体经营业务方向,俞胜法透露,网商银行将依托互联网平台,打造连接广大消费者、中小微企业、优秀金融机构的金融生态圈,以互联网技术手段优化银行信贷业务流程,为更多个人和中小企业及创业者提供特色服务。
除了互联网银行机构,互联网金融借贷平台正处于爆炸式增长阶段。据网贷之家平台统计,截至2015年2月27日,全国有3254个网贷平台,成交量643.36亿元,发展非常迅猛,其中广州、北京、上海、浙江四省网贷平台数量居全国前列。
积极拥抱互联网
面对互联网金融势不可挡的发展浪潮,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都在抢抓机遇,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开辟银行新型服务模式。近日,广发银行率先推出“慧理财”网销平台,提供在线金融产品信息与管理、交易资金结算等金融服务,首期亮相的“慧存钱”货币基金产品,在资金门槛、收益率与流动性上与现有互联网金融产品保持一致。
记者致电广发银行客服中心了解到,“慧存钱”货币基金产品主打“碎片化理财”,支持客户资金T+0快速购买及赎回,利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数据链实时分析消费者的信用、风险、理财行为等信息,将相关业务传递至小微企业与个人终端。
不仅如此,招商银行也于近日的移动互联网贷款产品“闪电贷”,在手机上60秒即可完成贷款的申请和发放。工商银行“融e购”交易额超过700亿元,注册客户超过1000万,进入国内十大电商之列,此外,历经两年发展的建设银行“善融商务”,2014年的全年累计成交额近50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伴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消费者行为与方式的互联网化,导致以来依赖物理网点支撑业务发展的传统银行运营模式成本快速上升,加上资金链压力大,传统银行的“互联网+”成为发展共识。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14)》统计数据显示,银行家已经普遍认识到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带来的冲击,43.3%的银行家认为互联网金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而加大电子银行渠道的投入成为传统银行拥抱互联网的首选。
“虽然互联网金融并不能够替代传统银行,但传统银行必须顺势而为,主动拥抱技术变化谋求创新发展。”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副行长穆矢说。
如何“大象起舞”
在传统银行机构互联网化进程的背后,是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混业经营等金融改革措施的共同作用,相较于前海微众与阿里网商等互联网银行机构天然的互联网“基因”,传统银行互联网化的本质应是“互联网+”,而非简单的“+互联网”。
“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最为关键的是运用互联网思维提高银行金融业务环节的效率与服务质量,简单地把业务搬到线上是金融改革效率不高的表现。”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何平表示,传统银行机构在客户体验上需要更加注重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可以借鉴学习互联网企业对客户体验的理解与做法。
在何平看来,银行互联网化是改革发展趋势,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承担的社会角色不同,不能生搬硬套,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互联网企业的新思维与新做法值得银行借鉴吸收,“大象起舞”要善于利用互联网思维指导自身变革,更好地服务金融市场与消费者。
互联网财政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的定位、优化业务服务等,利于社区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发展。本文笔者将下文详细分析和论证。
一、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社区银行
国内学者对社区银行的界定是在一定区域的社区范围内按照市场化原则自主设立、独立运营、主要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中小银行。而美国所界定的社区银行为当地吸收存款并向本地区提供交易服务的资产小于10亿美元的金融机构。尽管对社区银行的理解不同,但关注是相同的,原因在于社区反应一个国家银行的重要发展趋势。
在互联网金融持续扩张下,银行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就以2010年至2013年互联网金融产品来说,在这一期间互联网金融产品规模扩大了三倍,银行业普遍出现了“存款搬家”的现象,线下银行的发展受到直接的影响,与此同时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占有渠道、拥有金融资源成为银行发展的关键。社区银行作为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银行,其具有坚定的服务群体,可以使其发展稳步进行。但在互联网金融强烈冲击整个金融行业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应当做适当的战略调整,如设置社区银行网点、开展网上便捷渠道、增添互联网银行业务等,扩大社区银行渠道、提高社区银行服务水平,如此可以使社区银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服务的必要性
1.现有社区银行服务形式
目前,国内持牌上岗的社区银行较多,第一批发放的社区支行牌照中,民生银行获批的社区银行就有700多家,除此之外,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渤海银行也相继获批,开设了社区银行。但综合国内各个地区各个社区银行服务的分析,确定社区银行服务形式主要有:
其一,出于渠道属性考虑,设置自助服务,如人工咨询、自动处理、优化服务等,使客户感受到自动银行服务的便捷。
其二,出于服务属性考虑,在银行相关业务服务的基础上,增设了附加服务,如代缴水电费、代送鲜花、代办签证、代收快递等,使得社区银行与社区服务相结合,方便居民,让居民更加青睐社区银行的应用。
其三,出于空间属性的考虑,增设书报区、儿童专区、培训馆等扩展性区域,方便用户使用,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如此也可以吸引用户。
其四,出于时间属性考虑,避开上班高峰、下班高峰,适当的调整服务时间范畴,满足不同行业人员的金融服务需。
2.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服务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确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服务优化是非常必要的。
2.1良好的社区银行服务,可以为银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银行在推行业务活动方面越来越困难,如此会使银行议价能力降低、获利空间减小。此种情况下,银行需要拓展新的客户,以此来增加银行的经济效益。因社区银行具有便民性,对社区银行服务予以优化,可以吸引更多客户,如此银行的用户群将会扩大,为银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背景下,国民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国民需要银行服务,此时优化社区银行服务,满足普通国民的需求,如此也可以增加社区银行客户群,为银行带来经济效益。
2.2树立普惠金融理念,促进社区银行发展
2005年联合国提出了“普惠金融”理念,我党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第一次将普惠金融理念写入党的决议,目的是为老百姓提供更多、更全面的金融服务,真正将保障社会民生、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落到实处。此种情况下,我国社区服务树立普惠金融理念,考虑用户需求,优化银行服务,可以使银行业务服务水平提供,优惠于用户,方便于用户,如此可以促进社区银行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发展之路
1.社区银行的正确定位
基于当前社区人口结构、生活水平、消费能力等方面的分析,对社区银行予以正确定位,即满足互联网金融接触较少的人群的面对面银行业务需求;满足互联网金融接触较多的人群的虚拟化银行业务需求。通常,互联网金融接触较少的,家庭主妇或中老年人,对互联网金融了解不多,不懂得互联网金融操作流程或不信任互联网金融服务,为此需要社区银行提供实地服务窗口,为其办理业务。互联网金融接触较多的青年人,更看重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如此需要社区银行设置线上银行业务,满足青年人金融服务需求。
2.社区银行的服务优化
基于当前金融行业发展趋势来看,社区银行服务优化是非常必要的,如此可以使社区银行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服务化的方向发展。社区银行服务优化,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内部渠道优化。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社区银行应当充分利用网络银行渠道,开设网上银行体验,使广大用户感受到银行业务办理的方便、快捷。就以自助终端服务来说,开设快速办卡服务,如此用户可以在家中就可以完成办卡业务,无需到社区银行排队等候,办理银行卡,这可以大大节省用户时间,为用户带来便利。
其二,外部渠道建设与共享。社区银行应当摒弃“自己做业务”的思想,与物业或快递公司等单位合作,扩大银行业务服务范围,满足用户多元化需求,如此可以提高社区银行服务水平。例如,社区银行与高端妇幼医院合作,为客户提供医院住院优惠等服务,如此可以满足这些妇幼服务需求的用户,使对社区银行服务认可。
结束语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冲击整个金融行业的背景下,社区银行应当合理定位,并且对业务服务予以优化,使社区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影响下,依旧可以为银行创造经济效益,推动银行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社区银行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的定位、优化业务服务等,利于社区银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来实现资金融通、支付、结算和信息中介、理财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的新兴金融融资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阿里小贷、网络保险、大数据金融服务、众筹等一系列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借助互联网的优势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领域不得不提“三马合作”,2012年平安、腾讯、阿里巴巴在上海合资设立互联网金融公司,平安的“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 的综合金融服务、腾讯的微信理财及大数据信息价值、阿里巴巴的余额宝都掀起来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金融创新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金融发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改变着人们的消费理财方式。《中国互联网金融报告(2014)》指出,2013年互联网支付占比迅速扩大至31.2%,以银联商务为主的银联派支付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最大为39.8%,以支付宝和财付通为主的互联网巨头派占28.9%;截至2014年7月,国内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已经达到269家,不同服务牌照总数共计超过500张。从余额宝运营至今来看,虽然近期年化收益率降到5%以下,但总的来看,仍高于商业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根据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6月13日上市至2013年年底,余额宝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资金规模1853亿元,累计收益约为17.9亿元。
互联网金融产品的竞相推出,带动了互联网保险的发展,推出互联网保险的业务经营的公司从2011的28家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60家,年均的增长率达到46%;保费的规模由32亿增长至2013年的291亿元,总体的增幅达到810%,平均年增长为202%,投保的客户增长率为566%,即由2011年的816万人扩大到2013年的5437万人。根据易观国际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总金额绝对值呈高速增长趋势,且增长率也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态势。预计到2014年末交易总规模可达到10万亿元左右。
三、商业银行相对互联网金融的SWOT分析
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商业银行经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阐述商业银行的优势、劣势、挑战、机遇,构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分析矩阵。
由此来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发展而言,既有有力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商业银行如何趋利避害,对机遇加以运用盘活转化为竞争优势,对挑战加以应对规避降低到最小。
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选择
1.学习效仿型策略
指传统商业银行除了在保持原有经营手段和方式的前提下,依托自身所拥有的内在优势条件,开发诸如微信银行、微博银行、网络贷款等服务。以中信银行为例,中信银行自2013年10 月上线运营的“POS 商户网络贷款”,截至 当年年末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累计放款额已经超过15亿元,而截至2013年年末中信银行个人网银客户已经超过1000万个,移动银行客户数超过340万户个,网络银行交易量超过33万亿元。可见,在大数据时代引领下,通过网络贷款这种全新的小微企业在线融资服务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小微企业融资模式手续复杂、信息不对称、成本过高等问题。
2.特色经营型策略
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和挤压,在发挥既有优势的基础上纷纷加强产品创新和经营转型,围绕经营特色和产品特色吸引客户。一是?展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等业务,将传统业务网络化、移动化;二是加快了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依托社区型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提升客户价值的同时,开展自身金融业务;三是建立直销银行,加强与电商企业的合作,推出互联网金融产品。
一、企业网银的发展与影响
企业网银,亦即一般称谓的网上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将企业与自身进行无缝连接,完成实时开户、转账、查询、投资理财等功能,使企业足不出户便能享受银行服务的一种现实业务。纵观网上银行的发展历史:随着1995年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的出现,全球银行业在电子化的道路上开始了爆发式的飞跃。我国网上银行虽然起步稍稍滞后,但是从1996年的开发到1998年第一笔网上交易的成功,再到如今900万亿元的网上银行交易规模,一直处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金融认证中心正式对外的《2012中国电子银行调查报告》显示:中国电子银行业务连续三年呈增长趋势。2012年,全国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30.7%,较2011年增长3个百分点;40%的个人网银用户拥有多个网银账户。企业网银用户比例为53.2%,同比增长9个百分点。个人网银柜台业务替代率达56%,企业网银替代率为65.8%,即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总量是柜面交易笔数的两倍左右。可以说,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给不同行业都带来了发展的机会。而受益最直接且最大的便是银行业,各大银行纷纷抓住这一未来发展趋势大力改进其安全认证系统等硬件措施并提供多元化业务,切实以顾客需求打造企业网银品牌,使企业网银与传统银行相比产生了巨大的优势。
换个角度来看,凡是独立核算的企业都必须在当地银行开立账户,凡是涉及货币资金的业务活动(特定现金支付的除外)都要通过银行办理结算。可以说,银行存款的核算涉及企业各个方面的经济事项,因此,银行存款的核算在会计核算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是银行和企业大力发展网银服务的原因所在。传统网银服务已经不能满足企业核算管理的需要,余额宝、短贷宝、活期宝等新型网银增值服务的出现使得企业需要以全新的视角思考管理问题。会计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则是首要考虑变更的对象。笔者认为,网银的使用在根本上杜绝了原有会计业务中难以根除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优势。首先,企业网银的使用可取消银行对账单、余额调节表的使用。众所周知,在传统会计核算中,企业要针对同一时点下银行与企业收付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调整,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准确反映存款余额。在过去,企业银行存款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不编制调节表、不使用对账单,或者是长期不进行企业银行账与银行对账单的核对。而企业网银系统的上线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影响企业资金管理的问题,不仅企业可以随时查看银行存款余额,银行也会把每笔业务的收支都实时告知企业,企业在得知存款的进账、出账情况后再进行账务处理工作,便能时刻保证银行存款科目账实相符。我们就此可知,随着网银系统的完善与企业使用网银系统的熟练,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将不再被企业所利用。其次,网银系统与会计信息系统的结合使用保证了货币资金科目账务处理的正确性。我们也都知道,在网银与信息系统结合的会计处理中,凡是涉及银行存款、库存现金等资金科目的业务,在制作凭证时,分录中资金科目的金额都不允许被输入、修改和删除,一律由网银及被扫描的单据上的信息直接生成,这就避免了信息输入错误、人为更改资金数目等过失甚至违规行为的发生。再次,使用网银的企业已不再使用现金进行交易。在这种环境下,企业拥有的较大额现金不再由出纳保管,而是同样存在银行里,库存现金科目也将逐渐被银行存款代替,而银行存款科目将逐渐发展出定期账户与活期账户两个子科目,传统的会计处理业务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最后,网银系统也将是实现会计处理无纸化的重要工具之一。网银系统上线后,会计在进行会计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整理、传输、处理、存储、输出时,均以电子的会计数据文件的形式在磁性存储介质上、网络上存取,而不再用传统的纸张作为运载工具,这为会计无纸化奠定了基础。
笔者将以上改变整理如下,见表1所示内容。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账务处理系统,都有特定的网银系统与之连接,也有自己的账务处理规则与规范,这形成了会计工作在各不同企业间的个性。而各企业间不同的操作方法背后,每个企业都是要遵循会计准则进行业务核算的,这意味着所有企业会计工作的原理与实质都是相同的,这是会计工作的共性所在。毋庸置疑,会计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开展工作的基础,可是,在当今这样变化的时代,理论与实践真的脱节吗?换句话说,网银系统的出现确实是对现行会计规范(含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工作规范)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对现阶段的会计教材提出了强烈的更新要求,这种环境在迫使会计从业人员有效利用网银系统,使其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当然也就形成了对会计规范的更新、会计学教材的编写等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网银系统到底是对什么样的会计理论、规范构成了冲击,在怎样促使会计学教材的转化、适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有必要结合具体业务对网银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了以解其本质与内涵,把握其对企业会计工作产生的影响。
二、企业银行业务的具体分析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便利,基于线上的业务处理活动使得世界变成了一个交互连接的平台。企业内部,网银系统缓解了出纳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企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同时改善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提高了日常业务的办事效率。企业外部,企业同上下游的交易商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完成交易活动,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提升了业务质量,为企业进行多元化、跨国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网银系统为企业带来了巨大好处的同时,也对企业具体的会计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下文就从互联网业务、采购业务、销售业务及其他业务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一)互联网与非互联网业务在网银系统出现之前,企业的出纳岗位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货币资金流动频繁的时候,一个出纳员要随身携带相当数目的款项往返于银行等,安全性与可靠性都得不到保障,出纳人员也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以发工资为例,每到工资发放的时间,出纳需要到银行取回相应数目的现金,给其他职工逐一发放,职工取走时要在工资表上签字确认;企业对保险柜内存放的现金都有金额限制,出纳必须在当天完成工作,有事不能来的职工的工资只能由他人代领,这就增加了错误与问题出现的风险。而网银的出现彻底解放了出纳人员,他们只需在电脑前轻点几个按钮,进行几步简单的操作,工资就如数由银行划转到了企业员工的银行账户下,这不仅可以保证划拨数目的绝对正确,防止徇私舞弊的行为发生,更简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出纳人员无需开具繁琐的收发票据,所有收发信息均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存在企业网络中,并可以随时拷贝与转发。而一旦在整个流程中发生错误,比如有员工没有收到工资,出纳手误给同一员工发放了两笔工资等,网银系统都可以提供详细具体的业务明细,出纳可以实时查看每个时点进行的操作,随时找到错误的源头与相应的责任对象。基于互联网的企业管理系统给企业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不仅财务人员在进行拨付款等资金转移操作时,不用再往返银行、排队等候,规避了繁琐的纸质程序;人事部门也无需编制签到表,员工只需在进门前刷卡开门,到岗信息便会自动在另一终端存档,并为企业进行员工的绩效评判提供依据。可以说,企业的日常业务通过互联网完成后,节约了交易成本、时间成本,也为会计无纸化的实行提供了条件。
(二)采购业务企业的网银系统不仅为企业的日常事务管理提供了便利,也为企业的采购业务提出了新的管理思路。对于商业企业来说,企业要购买大量的商品以供应销售,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对于工业企业来说,企业要购买原材料用以生产从而销售产成品获得利润。换句话说,企业与上游供货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频繁的资金往来与业务往来给企业的财务人员增加了一定的工作压力。网银系统恰巧为企业改变采购付款业务的处理提供了条件。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国际化为中国企业实现“走出去”奠定了基础。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发展、扩张,将业务延伸到海外,开展跨国或国际战略,这无疑对企业的会计核算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网银应用于企业之前,企业需要通过信汇将货款用航空邮寄至国外分行或者采用电汇通过电报告知目的地分行进行汇款操作。这些做法不仅成本高,安全方面也存在很大风险,可以说是妨碍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网银系统的出现彻底消除了这些弊端,无论距离远近,企业都可以直接付款,同时也避免了因时差导致的银行服务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贸易完成的时间。另外,企业完成采购支付货款后,供应商会开具收款发票。网银上线前,处在异地的往来企业如果委托第三方送货,款项虽然已经汇到卖方账户下,但收据需要通过邮寄才能到达买方,这样,付款收据收到的时间与货物到库的时间就会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对支付业务的确认与计量。网银系统被广泛应用后,付款收据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传送到采购方,财务人员可以在支付货款的同时直接编制相应的凭证,而且不需要考虑如何保存纸质收据等证据的问题。网银系统为企业提供的这些便利大大改善了企业采购业务的处理环境。
(三)销售业务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销售业务是企业利润的来源,所以销售业务在企业运营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商业企业还是工业企业都会十分重视产品的销售情况以及存货的流转情况。而网银系统的上线为企业产品销售业务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以支付宝这一新型网上支付平台最为典型,企业销售收入确认的时点和核算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支付宝的影响。支付宝最初是淘宝网公司为了解决网络交易安全所设的一个功能,即“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由买家将货款打到支付宝账户,由支付宝向卖家通知发货,买家收到商品并确认后,指令支付宝将货款放于卖家,至此完成一笔网络交易。结合采购业务,企业在这种交易模式下的交易流程及会计处理如下:第一步,卖家接收买家订单。此为交易协商阶段,买卖双方通过交流沟通确定交易价格,因此双方都无须进行账务处理。第二步,买家付款至担保方。由于网络交易的不确定性,此款项最终能否流入企业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在买家付款到支付宝时,销货方即网店不需作会计处理;而购买方已将款项汇出,应借记“其他应收款”,贷记“银行存款”。第三步,卖家组织发货。虽然货物已经发出,但在买家确认收货前仍有被退货的可能,因此不能确认收入和成本。发货时,库存商品转为发出商品处理,借记“发出商品”,贷记“库存商品”;货物由物流公司配送,卖家支付的物流费用,借记“销售费用”,贷记“应付账款”或“银行存款”。此时,购买方等待收货确认,无须会计处理。第四步,买家确认收货。这一步标志着此笔网络交易的成功,此时卖家可以进行收入和成本确认。确认网络交易收入时,借记“应收账款”,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结转销售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贷记“发出商品”。第五步,担保方清算货款。客户确认收货后,支付宝会自动将款项划拨到卖方账户下,卖家收到经担保方扣除手续费后的货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财务费用”,贷记“应收账款”。同时,采购方应借记“库存商品”或“原材料”,贷记“其他应收款”。这是支付宝中最基本的交易模式,为方便使用者快速便捷地完成采购和销售,支付宝又相继推出快捷支付、信用卡支付等功能。在快捷支付功能下,买家支付货款时无须经过支付宝这一第三担保方而是直接汇款到卖家,卖家需在发货前将收到款项作为预收账款处理,借记“银行存款”,贷记“预收账款”,买家确认收货后,卖家再确认收入。通过支付宝完成
过去一年,移动支付应用出现很多创新。手机作为支付终端,可实现如二维码支付、超声波支付、音频视频支付、碰撞支付、NFC支付、SMS支付等。并且在应用市场领域备受关注,包括航空、公众交通、公共服务、零售、优惠券等电子商务和传统零售业。
“移动互联网支付被认为是撬动O2O和移动互联网的核心要素。”艾瑞咨询集团研究院院长曹军波说道,“中国网络支付最早是由于网络购物带起来的,网络购物里70%左右的交易都来自于网络支付。随着B2C占比不断提升,电商支付渗透率会逐步下滑,因为B2C多了,货到付款的比例也会越来越多。”
支付空间在向传统领域进行拓展,是目前很多企业在着力突破的,包括保险、教育、零售、旅游,供应链等。有了移动支付之后,是真正把线上和线下打通。目前基于移动支付的形式有刷卡支付、综合的支付平台、移动手机账单和固定商户预付费卡,这些都已在业内展开了普遍而积极的尝试。
曹军波表示,移动支付促进新产业业态出现,腾讯微信是目前大家都很关注的。微信其实在大力推动的是线下商户,有很多认证商户在推优惠券和用户卡,而这些很像团购,但与团购最大的区别在于可以和微信打通,用户可以开通便捷支付工具,通过二维码来关注线下企业,同时进行支付,这是和团购最大的不同。
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手机网上购物用户达3747万人,相比2011年下半年的2347万,半年规模增长59O7%,成为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手机在线支付应用也得到较快发展,2012年上半年用户为4440万人,相比2011年下半年的3058万人,半年用户规模增长45.2%,增速远远超过整体网上支付。2012年期待使用网上银行直接支付和手机上网支付的网民比例分别为42.4%和32.3%,手机上网支付的用户比例与网上银行直接支付的差距大幅缩小。2012年期待使用手机近端刷卡支付等更便捷的创新移动支付方式的网民比例大幅增长,达到26.2%。业内对移动支付市场非常期待,也因其涉及产业链众多,可以在移动支付市场普及,民众享受支付便捷时,使更多相关企业受益。
四大行网银交易提升
易观智库数据表明,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网上银行市场交易规模为262.21万亿元,环比增长10.5%,同比增长31.4%。
第三季度整体市场活跃程度提升,网银的促销优惠力度强于上季度,从营销活动的类型来看,降低手续费、赠送礼品以及与网商合作优惠促销为主要的活动内容。另外,部分银行将企业网银作为推广的另一重点,企业网银推广力度有所加强,通过降低交易手续费实现营销目的。但促销优惠活动仅能在短期内起到作用,在该季度内,鲜有新产品的。
易观国际分析师阳骁认为,在中国互联网支付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与第三方支付企业产生业务重合,由于第三方支付市场化程度高,新产品上线迅速,用户体验较好,而银行在网银用户体验方面投入相对不足,在重合业务部分的竞争力下降。为更好应对市场竞争,网上银行便民生活服务平台成为提升网银用户体验的新途径。除了银行本身的促销活动之外,网上零售市场的火热为网上银行交易规模的提升注入一针强心剂。
趋势一,网上银行市场格局保持稳定。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分别以38.1%、15.0%、13.5%暂居市场前三名。而工行、建行、农行网银交易额占市场整体交易额的66.6%,市场集中度略有提升。
趋势二,网上银行市场促销力度显著加强。中国工商银行联合网商开展一系列的网购特惠季活动,活动品类包括旅游、手机、摄影器材、奢侈品等。招商银行在该季度开展针对于网银生活缴费的促销活动,用户通过网银进行生活缴费将获得优惠并且有机会参与抽奖。同期,中国建设银行正式推出“悦生活”生活缴费平台,缴费业务涵盖医疗、理财、教育等多个领域。建行、招行此举意义在于通过促销活动培养用户使用网银进行缴费的习惯。
增值服务成发展趋势
易观智库研究发现,目前中国网民实现互联网接入方式呈现全新局面,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数量达到3.88亿,相比之下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面对这种变化,银行也开始重视这一庞大用户群体,通过移动银行服务抓住这部分客户已经成为趋势,手机银行服务越来越成为各银行未来发展战略的核心。
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各股份银行以及一些城市商业银行都已开通手机银行服务,针对智能手机用户推出客户端,在我国主要银行中83%的银行都推出了自己的手机银行客户端。以浦发银行为例,自2011年11月浦发手机银行客户端上线苹果软件商店以来,总客户端下载已数超过100万,单月交易金额更已突破10亿元,并且均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手机银行在灵活性和及时性上拥有传统银行以及一般网上银行难以比拟的优势,用户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随身的享受移动银行带来的便利金融服务。
现阶段手机银行主要的服务可以概括为两种,常规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常规金融服务包括账户管理、自助转账、信用卡管理、自助缴费等;增值服务包括金融行情、网点地图、理财计算、特惠快讯和商户、投资资讯、财富内参、商旅预订、手机充值、网点排队信息等。除了常规的金融服务外,各银行都针对用户习惯推出各种生活服务的功能,以此更大限度提升用户便利性,增强用户粘性和忠诚度。以民生银行为例,民生银行为了缓解银行排队情况推出了手机银行网点排号功能。通过手机定位功能,客户除了能查询到所在位置附近或指定区域的银行网点,还可通过手机在线申请排号。同时,手机银行还可实时显示银行排队情况,客户通过手机申请排号后,可随时获知银行排队人数,避免太早到达在银行等待或太晚到达出现过号的情况。
手机银行提供的主要增长服务在目前市场上主要手机银行客户端中的占比情况,可以发现不少移动银行注重贴近用户生活的应用,其中网点地图、自助缴费以及市场资讯以相同的占比成为各家银行为提高用户体验而提供的增值服务。对于常规金融服务,由于其在传统银行业务基础上发展而来,服务差异性不明显,所以各主要银行希望通过增值服务提升差异性。
客户端下载招行居首
根据易观智库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0月,银行移动金融服务客户端市场格局稳定,五大国有银行iphone移动金融客户端下载量排名靠前,与银行规模基本一致;招商银行、民生银行两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iphone移动金融客户端下载量表现突出,分别占据第一和第六位。
易观智库研究发现,近两年随着3G网络和智能终端的发展,各银行纷纷推出了移动金融服务客户端产品,除了手机银行客户端外,一些银行还针对信用卡优惠信息、生活服务、投资理财等方面推出相应的客户端产品。例如招行推出了招商智睿期货、招商智远理财、招商卡会、招商银行掌上生活;民生推出的民生信用卡,工行的北京快逸生活等也都收到用户青睐。
上榜9家银行中除招商和民生两家银行外,各家银行移动客户端下载量基本与其规模相符,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凭借其庞大的用户规模和业务规模牢牢占据了前五名的四个位置。招商银行以58.8万的下载量名列第一,而民生银行今年推出iPhone移动金融客户端便创造了下载量37万的成绩。
易观智库研究认为,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客户端的突出表现主要基于以下原因:招商银行由于独特的业务结构和用户结构,一直以来都非常注重银行业互联网化建设,在移动金融业务上针对期货、理财、卡惠、生活等各个领域均推出了相应的客户端产品。近几年民生银行创新能力突出,其创新性和业务的灵活性受到业界关注。民生银行的移动银行客户端虽然推出时间较短,但是无论设计风格、功能、操作体验都简便易用,符合广大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获得广大用户支持。
移动金融服务客户端下载量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各家银行在移动金融方面的服务现状,招商、民生银行凭借其在移动金融业务上的创新和优质的服务质量,在移动金融终端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App应用可能更主流
招商银行在每个用户接触的页面都进行了设置,无论是App还是网页都有。支付宝在各个领域各个碎片都要占领,因为是特别大众的产品。“入口在哪里,支付就在哪里。”支付宝商户事业部总经理王丽娟说道,“我们不是找入口,而是找哪个地方人家已经在那儿,有支付的需求,我就到就好了,其实我是做支付平台的,我的职责不是找入口也不是找应用,而是真正地发展到哪里,我就在那里等着它,把支付很自然切入进去,这就是支付宝的定位和职责。”
她认为,相比Web支付,终端App应用模式可能会更主流。“目前来看,移动支付会是小额支付的定位,可能为什么很多人说它是零钱包,它就是定位一千元以下的小额的支付,对于安全的级别比较低,完全不用考虑把支付变得那么复杂。”她说道。
支付安全手机剧卡
移动支付下的新兴安全快捷支付,将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商、终端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紧密联系,配套的信息安全、大数据管理等热点问题的探讨,使支付更安全,更快捷,更好地服务于未来智慧新生活。
有报道称快钱正在通过快刷积极布局移动支付市场。快钱“快刷”已经覆盖到包括机票、旅游、保险、直销和物流等在内的10多个行业,商户数量粗算已有1000家以上。而且,有消息称快钱正在开发一款类似于手机钱包的产品。该款产品除了具备优惠券管理等时下热门的功能外,还可以进行订单推送、订单合并支付等功能,并有望形成整体移动支付行业解决方案。
易观智库研究发现,近两年随着以手机刷卡器为典型产品的美国Square刷卡器产品在本土取得快速发展以后,中国的支付企业也开始在移动支付领域进行相应的产品布局。所以,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厂商如快钱、拉卡拉、乐刷、盒子支付等相继推出了手机音频刷卡器支付产品。
易观智库研究认为,中国手机音频刷卡器产品的蓬勃发展主要基于以下原因:第一,中国银行卡普及程度较大,银行卡发行与受理市场的发展使得用户形成了较深的对银行卡刷卡支付的使用习惯;第二,手机银行和其他移动支付产品发展缓慢,满足用户便捷支付需求的移动支付产品较少。这些因素为手机音频刷卡器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客观前提。易观通过对目前手机刷卡器产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Square的核心模式在于以服务商户为出发点,由此形成了一套覆盖商户收款、商品管理、位置服务等功能在内的一系列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刷卡器产品本身。与美国Square不同,目前中国市场的手机音频刷卡器厂商大多仅停留在刷卡器产品本身,而走向解决方案的屈指可数。
关键词:网络金融 商业银行 竞争力
一、前言
随着当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金融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狭义上,可把网络金融看作是交易主体以电子空间为平台进行的各种金融活动,较以往不同的是,网络金融更偏向于虚拟化和网络化;从广义上看,网络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技术,将传统的金融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现阶段,网络金融包含的主要业务有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网络信托等。
网络金融的迅猛发展已对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造成一定的冲击,并且影响有加深趋势。商业银行要在未来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除了紧盯同业之外,还必须加强对网络金融的认识,深入了解网络金融的基本特征,并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确保取得竞争优势。下面首先对网络金融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接着分析了网络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最后分析了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几点措施。
二、网络金融的基本特征
(一)网络金融的信息化
与传统金融不同的是,网络金融的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更强,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金融服务更加丰富、多样和便捷。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化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所有的部分都以信息的形式存在。
(二)网络金融的虚拟化
网络金融同样具有虚拟化特点。首先表现为经营地点的虚拟化,所有的交易都是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没有具体和实在的交易地点;其次是经营业务的虚拟化,所有的业务都是理念中的业务;最后是经营过程的虚拟化,交易过程均以电子数据为基础。
(三)网络金融的一体化
网络金融的出现推动了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首先,促进了金融信息的统一化管理;其次,网路技术特有的信息快速处理能力,加快了金融产品创新速度,针对某一客户专门开发的金融产品越来越多,金融机构之间金融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第三,虚拟化的网络平台降低了市场的运营成本,金融市场变得越来越透明,这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三、网络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
(一)银行业务的创新性和多元性
网络金融的出现对我国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金融不仅涉及传统的银行业务,而且拥有传统银行所不具有的新业务,新的业务以更新颖的形式满足了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受到客户的青睐。商业银行利用网络金融技术,积极进行新业务开发,为客户提供网上支付、转账、查询等各种业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利用网络银行出现的契机,不断推出多元化业务,使得银行业务收入呈现多样化。
(二)更偏向于国际化和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也呈现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尤其是在网络金融环境下,网银业务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得整个金融市场融合成一体,国内外银行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海外的银行不断渗透中国市场,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各个银行通过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增加竞争能力。
(三)网银业务模式滞后
现阶段,我国的网银业务是从传统业务模式发展起来的,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网络银行发展模式,相对国际上已经比较成熟的模式,我国还处在比较滞后的阶段,这使我国的网络金融体系具备一定的风险。
(四)网银业务过于狭窄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都推出了网银业务,主要是针对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一系列金融信息的查询、转账等服务。但从本质上看,这些网银业务还是基于传统的银行业务,相对于国外的网银业务,我国的网银业务水平还比较低,可提供业务的种类也相对较少。
四、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措施
(一)加强技术创新
1、加强网络技术创新
网银业务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迅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商业银行得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为开发多元化的业务提供了重要的手段。商业银行应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将网络技术更好地应用到银行业务中,不断提高金融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服务水平,以多元化的业务和产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2、不断拓展电子支付业务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商业银行追求高效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客户效率,满足客户需要提供了可能。因此,商业银行应不断推出多元化的电子支付业务,如,适当增加电子银行网点的数量、细化服务类型等。同时,为满足多层次客户的需求,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强与非金融机构的合作,打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支付平台,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模式。
3、加强信息管理技术
网络技术的急速发展使得网络金融对信息的处理速度大幅增加,管理信息化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趋势。商业银行要不断提升信息技术在网络金融中的应用,将信息管理技术作为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重要手段,由单纯的业务操作向信息管理、决策转变,对各类数据的处理要做到分层次、细致化,同时,要确保网络金融信息的安全和稳定。
4、维护网络安全
网络金融以网络环境为平台,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为金融交易提供了便捷性,但也增加了交易的风险,网络诈骗事件常有发生。同时,信息操作不当还容易造成交易信息的丢失、被盗等,因此,在进行各种网络金融业务时,各商业银行一定要注意对网络进行升级和维护,不断更新信息技术,利用法律武器保障网络金融的安全性。在进行网络交易时,建立真实的信息平台,确保交易双方相关身份信息准确无误,即使出现问题,也能做到责任到人,保证交易的安全性。
(二)改进营销手段
1、革新营销理念
在网络金融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形式下,商业银行要注意经营理念的转变,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网络金融的营销上,不断推出多层次、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同时,要加深对自身业务的分析,查找优势和不足,不断挖掘网络客户的潜力,建立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为目标的经营模式,形成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营销体系。
2、树立网络品牌形象
优秀的品牌形象是商业银行不断追求的目标,良好的网络金融品牌对商业银行推广业务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金融交易的复杂性和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出现损害品牌形象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应注意保护网络品牌形象,利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划分
商业银行在进行业务拓展时,应该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划分,根据市场的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相应的金融业务,以满足不同客户不同的业务需求。同时,商业银行还要利用手中的数据,尤其是网络金融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不断发现金融市场新的增长点,推出新颖的业务以吸引新的客户。
4、加强行业之间的联合
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客户的需求,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之间的合作形成的新的金融业务成为新的突破点。非金融行业通过网络平台不断推出金融交易业务,而商业用户为交易双方提供资金的保障。行业之间的合作对非金融行业和金融行业都是有益的。
(三)加强对网络金融的监管
1、加强网络服务的管理
网络金融业务的交易都是依托网络平台,商业银行通过网络建立的客户信息,形成了商业银行专业的数据库,银行应加强数据库的管理,形成一套网络服务的管理系统,不断优化数据库,为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拓展自身业务服务。
2、加强对风险的管理
由于网络金融是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进行,这就大大增加了金融风险的概率,商业银行在大限度地应用网络便捷推广业务时,应充分考虑网络金融风险,实时关注信息技术革新也可能带来的金融安全隐患,做到风险可控。
五、结束语
本文首先对网络金融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分析了网络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例如,银行业务的创新性和多元性、更偏向于国际化和全球化、网银业务模式滞后、网银业务过于狭窄等,最后提出了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提高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几点措施,如,加强技术创新、加强对网络金融的监管、改进营销手段等。
参考文献:
[1]齐靓靓.提升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01)
[2]曲林英.如何在网络金融环境下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J].市场研究,2012(10)
[3]杨小花.商业银行竞争力研究文献综述[J].中国商界,2010(08)
关键词:网络银行 银行再造 风险监管
目前,从我国四大银行的这几年的改革发展看,虽然在贷款质量业务上、服务质量上、管理上有所改进,但改革的步伐远远没有跟上国际金融一体化、WTO加入的新形势下的金融发展需求,难以抵御国外银行的抗衡,大部分银行还是停留在传统的银行业务,创新意识和创新业务不够,在激烈竞争的金融环境下,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开创创新业务这这张王牌。本文就此对创新业务――网络银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网络银行的发展现状
网络银行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或在线银行,是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美联储对网络银行的定义是:利用互联网为其产品、服务和信息的业务渠道,向其零售和公司客户提供服务的银行。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和产品包括:存贷、帐户管理、金融顾问、电子帐务支付、以及其他一些诸如网络货币等电子支付的产品和服务。
由于网络银行是利用公共互网络作为传输载体,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入网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因此从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以来,网络银行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在美国,网络银行的数量、资产、客户规模的增长都远远超过传统银行。1997年开通网络银行业务的银行与存款机构达400家,1998年增加到1200家,1999年则猛增到7200家,到2000年,有近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利润在银行业利润总额的比重已超过50%。有资料表明,目前美国的网络银行数量,已占所有银行和储蓄机构总数的12%。同时,网络银行正在迅速向世界各国蔓延,到目前为止,欧洲的网络银行达到120家,已有1/3的储蓄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总金额约1580亿欧元。而在我国网络银行也呈上升趋势,1997年4月,招商银行在我国率先开办网上银行业务。1998年,招商银行又试行了“一网通”网上业务。之后,细分为“企业银行”、“个人银行”和“网上银行”和“网上支付”三大部分,开始介入电子商务领域。1999年9月2日推出支付业务全国联网,在全国确保安全性的同时扩大网上商城。之后,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开始向客户提供网上银行服务,部分在华外资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也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
网络银行大行其道的动因
网络银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许多国际银行纷纷选择发展网络银行的发展战略,主要是趋于以下动因:
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下,网络银行是国际银行业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中以变革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国际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银行开拓业务受到严重阻碍,促使金融机构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和提供便捷的服务手段,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高速发展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
提高银行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金融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银行、证券、保险纷纷使出浑身解数,不断推出创新金融产品,强占市场份额,银行要在金融业独占鳌头,必须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盈利水平,因此寻找金融创新――发展网络银行是拓展银行业不错的选择。据美国花旗银行的一项统计表明,该银行网络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程度分别提高了33%与27%,这就预示着未来的银行业将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可降低营运成本。网络银行是虚拟银行,可不需要实际的营业场所,只需通过互联网就可实现银行有关服务,它的设置成本和管理成本远远低于传统银行的分支机构,在美国开办一家网络银行的成本约100万美元,而开办一家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成本为150-2000万美元,外加每年的附加经营成本35-50万美元。网络银行的综合成本占营业收入的15%-20%,而传统银行则高达60%。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统计,各种客户服务渠道的平均每项交易成本有较大的差别,利用传统手段完成一笔业务的费用高达1.07美元,而网络银行的成本最低,仅有1美分。
网络银行是高效率的银行。网络银行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打破了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所受到的时间和地理的局限,可为客户提供跨地区、全天候的服务。对客户来说,只要接入互联网,网络银行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方式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网络成为现有银行业务服务的延伸和完善,使千家万户进银行转变为银行走进千家万户。这种服务包含更多的针对性、个性化和人情味,而且,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这就为网络银行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网络银行是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且网络银行可以实现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提供银行服务,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网络银行主要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借助知识和智能,不需要柜台服务人员来完成金融服务,因此网络银行使传统银行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
网络银行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从以上所述,网络银行有传统银行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的出现无疑是一场革命,网络银行的发展打破了一百多年来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这就要求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其组织框架和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造,需要一套能够适应和促进其发展的管理模式,才能使网络银行成为个性化服务的主流。
从国际银行业的现状来看,网络银行的未来发展趋势将呈为:
从网络银行的发展模式看,网络银行的经营模式呈现多样化,其中主要是以传统银行拓展网络业务模式和纯粹网络银行模式为主要特色。传统银行拓展网络银行模式是指在传统银行基础上运用公共互联网服务,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交易处理服务,通过发展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等服务,即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网上,在原有银行内部发展网络银行业务。采用这种模式主要是大、中银行为主。而纯粹网络银行模式,它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电子银行,这类银行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交易都依靠互联网进行,这种模式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建立独立的网络银行;二是以原银行为依托,成立新的独立的银行来经营网络银行业务。对于这两种模式来说,各有利弊,前者能为银行树立自己的品牌,共享客户和业务资源,降低成本,容易受旧体制的束缚;而纯粹网络银行模式有价格优势、发展自由、不受传统银行体制束缚,但客户和业务需从头积累、抗风险能力差,这些模式的选择需各银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总之经营模式会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银行再造将成为网络银行的主要管理模式。网络银行是金融业的一种寻找发展的创新业务,原有传统银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已不适应网络银行的发展,因此,银行再造是改革传统的思维模式,已新的视角来思考银行的经营管理。银行再造是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客户为目标,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以期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速度上有所突破,使银行集中核心力量,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从而使网络银行可获得长远的发展。
可视化、移动化与一体化将成为网络银行的主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银行业务、业务流程、管理模式和组织结构得以重新设计,可视化、移动化与一体化将成为网络银行的主流,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从而使银行进一步加快了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内容和应用的逐步丰富,3G、4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终端目不暇接的更新换代,这个无处不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带领我们大步前行,有力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习惯。
10月8日,国家发改委的关于组织实施2013年移动互联网及第四代移动通信(TD-LTE)(4G)产业化的专项通知。《通知》一经发出,不仅使得4G概念股暴涨6.62%,而且迎来APP开发行业、互联网金融创新者的欢呼雀跃。对于他们来说,网速的提高,就意味着跳舞的舞台将变得更加宽广,展示自我的机会也将更多。
远航前初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的互联网发展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的重要来源,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均有良好表现。
正是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良好势头,使移动互联网在拉动信息消费的诸多方式中被寄予厚望。
当所有行业都在积极拥抱移动互联浪潮时,金融业也无法作壁上观。唯有“移动”起来的金融,才具备在下一个周期继续参与竞争的生命力。这其中,应用社交化的趋势和大数据,将对金融行业带来更多新的机遇,并将使金融行业逐步“移动化”、“社交化”,产生新的具有移动互联网特点的金融模式。这种金融模式将具有成本低廉、便捷的特点,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受金融服务。
“移动金融”让人随时随地获取财经金融信息,能够降低金融信息传播成本。一方面,互联网使金融信息传播快速,充分透明。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显示:2013年1月财经金融类网站总访问次数达381539万次,月总页面浏览量达381539万,月总访问时长达9122万小时,互联网已经成为用户获取金融信息重要的渠道之一。同时,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如手机微博和手机即时通信等,使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财经金融信息,金融供需信息几乎完全对称,并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直接交流沟通。移动互联网将改变用户获取金融信息的方式,使金融信息充分透明。
划桨之力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以移动信息技术进步、移动互联网发展为基础的,并且移动互联网使金融产品随时随地交易、降低交易成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使用网上银行的用户规模达2.21亿,其中手机网上银行用户规模达5407万;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2.21亿,其中手机支付用户5531万。手机网络商务应用,如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等使金融产品交易随时随地进行,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直接交易,并且交易成本较低。例如股票、期货、黄金交易、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信息能快速匹配,各种金融产品能随时随地交易,极大地提高了效率。
移动互联网提高了金融数据收集能力,大数据则为金融数据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思路。对于金融企业来说,简单的数据收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只有对金融数据进行复杂分析,才能快速匹配供需双方的金融产品交易需求,才能发现趋势和隐藏的信息,才能让金融企业洞察和发现商机。
互联网金融和移动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将不断对金融业的监管方式与手段提出新的挑战,金融业务的管理和监管体系需全面升级,适应金融行业的移动化、社交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移动金融行业就是一个“跨学科”的行业,融合了金融、通信、信息和IT等行业。目前金融和互联网行业具备的跨行业复合型人才较少,对移动金融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从趋势来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可能完全区别于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全新的移动金融模式。
金融机构抢滩移动互联网平台
金融机构参与移动金融可分为几种形式:一是移动银行,这是电子银行业务、互联网银行业务在移动终端上的实现;二是移动证券,这是股票类交易在移动终端上的实现;三是移动电子商务,银行或者券商打造电子商城,让客户在移动终端上购物消费;四是移动转账,使用手机向他人汇款,通过移动银行实现行内或者跨行不同账户间的转账;五是移动缴费,通过移动终端实现水、电、煤气、物业等费用的缴纳。从上述分类业务可以看到,国内的移动金融主要是网络银行、网络证券等业务向移动终端的移植。
以移动银行为例,多家商业银行纷纷瞄准移动金融的商机,欲从中抢得市场先机。
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正式了移动金融2.0标准,完全突破了传统手机银行界限,不仅可通过NFC手机支付进行交易或消费的近场支付功能,还能通过手机银行进行银行网点预约排队,买电影票、机票,预订酒店、餐厅、景点门票等的O2O金融和生活服务。
2013年8月22日,中信银行与中国联通公司在北京签署了手机钱包业务全面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拓展基于NFC技术的手机近场支付,共同挖掘移动互联网金融市场价值。
平安银行也推出“移动小微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冲击。
中国联通总经理陆益民指出,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领域和金融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已经呈现了爆发性增长,成为当前移动领域最热门的应用,这在促进电子商务及零售市场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支付需求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期,民生银行继个人手机银行和小微手机银行之后,又创新推出企业手机银行,标志着该银行个人和企业移动金融服务体系的全面构建。
不需要到移动、联通、电信等营业厅,只需在手机上打开银行软件输入手机号码,亦或是设定每月固定充值日,“1分钟到账”模式,让很多消费者尝到了移动支付的方便、快捷。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中小企业 新形式 新方法 互联网+
在当前金融脱媒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大型企业纷纷选择效率高,成本优惠的其他融资渠道,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与大型企业的合作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业务发展遭遇了一定的瓶颈。同时近几年来人民银行调整存贷款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贷款利率下限甚至放宽到30%,商业银行存贷利差空间越来越小,利润空间挤压严重。所以国有商业银行也需要调整其经营思路,顺应时代的变化,制定新的业务发展策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在当前政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时期,商业银行势必要顺应大势,努力探索建立和尽快完善适应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加快商银行经营战略转型已刻不容缓。
一、新着眼点丰富中小企业授信风险防控手段
(一)建立高效授信审批机制。
适当扩大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权限,适度简化中小企业授信操作输流程。建立一套高效的中小企业信用贷款审核发放机制,提高中小企业贷款相关业务的审批效率。采用分级授权模式,对于对发展潜力较大、竞争力较强的中小企业实行低风险授权,对审批权限目录内的项目,由基层执行行内信贷审核部门审核并由有权审批人审批后即可放款。同时实行授信总额度管理,总额度内提款放贷,相关业务的部门负责人、具体经办人员审核同意后即应放款,不应再上报到行内信贷审批部门审核。
(二)注重内容审核
不要将企业财务报表作为中小企业授信的充分必要条件,而是将审批要点着眼于一些非财务数据的调查中,从企业经营的水电费缴纳、货物出入库情况,到企业负责人的人品、个人喜好,以及企业上下游合作的稳定性、多样性等等,以此作为判别中小企业是否处于正常运行,是否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的主要依据。
(三)多种担保形式
基于对拟授信的中小企业充分考量的基础上,提供多种担保方式供企业选择,例如由准入的担保公司予以担保、或者商户间的联保联贷等形式,即有效的防范了授信风险又为中小企业提供了充足的便利及多样化的选择。
二、新转型促进中小企业授信业务发展
(一)业务转型
随着近年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在降成本、去杠杆的趋势下,企业的融资模式正在从以前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的间接融资向直接与资金提供都接触的直接融资转变。为此,多家银行正加大力度布局非信贷融资服务,形成“信贷+非信贷”的二者并重的业务结构。
由于银行在债券承销业务上具有的先天优势,使商业银行可以从发行企业债券业务上获取更多的收益。由于银行代企业发行债券,是在帮企业融资,属于中介行为,且不承担连带责任,实际风险较小,是企业和债券购买人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而企业发行债券所筹集的资金相较于信用贷款来说,期限较长,资金使用自由,而已购买债券的投资者无权干涉企业的经营决策,现有股东对公司的所有嗖槐洌从这一角度看,发行债券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银行贷款、企业发行股票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银行通过收取手续赚取中间收入,是一种双赢的局面。
(二)收入转型
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即减少对息差的依赖,是进一步优化银行收入结构的重要途径和发展趋势。近年来,多家股份制银行的手续费、佣金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所占比例均有稳步上升,特别是居于我国银行业龙头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手续费、佣金收入占比提升明显,2016年上半年分别实现手续费、佣金净收入817亿元、511.08亿元、671.90亿元,分别同比增6%、7.3%、5.57%,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分别同比提升3.4个百分点、2.25个百分点、0.2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只有中国银行相关业务量发展情况和营收占比小幅下降。
(三)渠道转型
随着我国互联网+应用的逐步深化,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广泛推广,各家银行也越来越重视渠道的转型:一方面,加大传统营业网点的智能化升级;另一方面,加大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私人网银的智能化服务水平,同时推进建立独立法人资格的直销银行。所谓直销银行,是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银行运作模式,是互联网金融科技(FINTECH)环境下的一种新型金融产物。这一经营模式下,银行没有营业网点,不发放实体银行卡,客户主要通过电脑、电子邮件、手机、电话等远程渠道获取银行产品和服务,因没有网点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直销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有竞争力的存贷款价格及更低的手续费率。降低运营成本,回馈客户是直销银行的核心价值。由于是独立法人,基本不受母公司的日常经营干预,所以在产品设计推广、营销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更加灵活,可创新空间也更大,发展前景良好。目前比较有名的是2013年7月成立的民生银行直销银行部和中信银行与百度2015年11月18日宣布共同发起成立的百信银行。目前,已有20多家银行开展了直销银行业务,但是此前,直销银行业务都是在传统银行内部展开,而中信银行此次的尝试是以子公司独立法人的模式发起。
三、新方法借力互联网+金融
展望未来,中小企业的需求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发展潜力巨大。银行应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围绕消费、升级、创新三大主题服务中小企业。
(一)消费
聚焦线上的批发零售中小企业,从不同角度切入,与合作方开展深入合作,开发POS贷、电商贷、云商贷、口碑贷等特色产品,服务线上中小企业,接入线上生态圈,成为核心金融服务提供商。
(二)升级
抓住未来供应链线上发展的大趋势,实现从供应链2.0到供应链3.0的跨越式发展。以民生相关的饮食、服装等产业供应链为重点,形成与传统银行供应链的错位竞争。对接核心企业系统和信息,帮助上下游线上化,提供针对不同供应链的定制化线上金融解决方案。构建线上供应链运营服务平台,整合资源,形成多供应链网络,提供全方位金融和非金融服务。
(三)创新
搭建生态圈服务高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以生态圈的思维服务高科技企业,短期寻求批量获客合作伙伴和风险分担,并创新产品。
针对中小企业的需求,目前国内外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主要金融产品包括支付结算、线上融资、现金管理、跨境汇兑等产品。其中,线上融资比较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包括ERP数据贷、税务数据贷、网上采购订单贷、商超发票贷、物流数据贷等。通过获取企业线上ERP数据、税务缴纳数据、电商物流数据和收单流水数据等线上较难篡改和伪造的数据,线上信贷产品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贷款服务。
(四)增值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金融机构往往还为企业提供了有特色的互联网增值服务,例如基于SAAS的订单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收付管理系统等。增值服务往往与金融产品形成协同,一方面黏住中小企业客户,另一方面为线上金融业务提供大数据支持。
第一,产品创新。对中小企业客户服务模式创新的突破口在于产品创新,包含了面向客户的界面、数据类型和采集方式、风险定价方法等方面。互联网金融模式不是将传统线下公司银行的产品简单地搬到网上,也很难用一个标准产品覆盖各个类型的客户。原因在于中小企业客户自身的经营状况特点各异,征信基础较差,数据可得性参差不齐。因此,金融机构必须通过积极的产品创新,去利用不同类型数据和采集方式进行风险定价,或是开发适用于不同支付贸易场景的产品,才能适应中小客群的需求。并且银行需要持续地根据产品的表现和场景的变化进行迭代优化,持续推出创新优化的产品组合。
第二,数字化运营。前端产品创新的同时,要求银行中后台运营也要相应地开展数字化、智慧化转型,主要包括审批流程、结算清算、客舴务、风险合规等方面。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前端产品和体验上的优势,是基于后端在成本节约、流程精简、错误减少等精益运营的能力之上。因此通过运营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公司银行业务可减少人工成本,减少纸上作业、减少人为差错率,并且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升主动风险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卓越的数字化运营。
第三,参与乃至塑造生态圈。为了将公司金融服务与客户的需求更紧密地连接,更高效地触达、获取和保留客户,获得可靠性、结构性和连续性更好的客户数据,需要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到企业客户的生态圈中。例如,蚂蚁金服与阿里系的电商就是在同一生态圈内的合作关系。蚂蚁金服基于阿里系电商的账户体系、交易数据、物流信息和流量数据,可以开发相应的产品,并且直接触达客户,呈现在一个整合的界面上。同时,生态闭环一旦形成,对外部竞争对手有较强的排他性,其他金融机构将难以复制这一模式,由此形成难以跨越的护城河。
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手段应运而生,并发展迅猛。2013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金融模式开启了中国金融的新市场,与此同时,这一模式的成功带来了互联网与金融在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一是在传统支付结算领域不断拓展,从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到4G银行,为客户提供更多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二是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金融支付不断推陈出新,从网上支付拓展到P2P、O2O、B2B、B2C、C2C等模式,并融合了结合、担保、融资等多个领域,有效推进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步伐。据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9924.7亿元,同比上涨391.3%。截至2015年3月底,余额宝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货币基金,市场规模突破了7000亿元。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上升到2028家,相对2014年底增加了28.76%,累计成交量超过6835亿元。互联网金融凭借高效快捷及开放性的优势迅速发展,但在这种井喷式扩张的趋势下,也不断产生新的挑战。201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P2P问题公司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2015年上半年P2P问题平台高达419家,是去年同期的7.5倍。鉴于此,2015年7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风险类型,对比国内外监管模式,提出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几点思考。
一、有关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文献回顾
1995年,全球第一家互联网银行SFNB(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安全第一网络银行)在美国成立,随后开始在欧洲和亚洲一些国家和地区兴起,近些年在中国和日本等地发展迅猛。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取得了很多成果。按照研究方向和内容来看,大致分为三类。1.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李博、董亮(2013)将互联网金融模式鉴定为三类:(1)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都可归纳为这一范畴;(2)金融的互联居间服务,有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信贷、众筹等;(3)互联网金融服务,如小额贷款公司、基金保险销售平台等。谢平(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以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为支柱,他将互联网金融模式分为八类: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对等联网(P2P)、众筹、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保险等。罗明雄(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六种模式,分别为:第三方支付、P2P、众筹、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以及金融机构信息化等。郑联盛(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整个金融领域的新型业态。总结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并归纳为四类:(1)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包括有:为传统金融服务提供服务的机构或平台、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化发展。(2)第三方支付。典型代表有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机构。(3)互联网信用业务,主要包括众筹、网络贷款等新兴业务。(4)互联网虚拟货币。美国的Google、Facebook、eBay等都发行有虚拟货币。目前,中国对此类业务实行严格的管控,2014年1月起,已禁止比特币、莱特币等互联网虚拟币的销售。虽然学者们在叙述角度上有所差别,但从总体来看,所谓互联网金融不同模式就是各种金融与互联网要素的不同组合,可以概括为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与基于互联网特性而延伸的金融(类金融)服务两大类别。2.对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趋势的研究MaryCronin(2002)介绍了网络银行的业务特点和竞争优势,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及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但对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及控制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谢平、部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以先进的信息科技为依托,对传统的金融模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他运用案例研究,归纳出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三种模式:移动支付、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曾刚(2012)运用不同视角,对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进行比较,得出两者之间不仅具有竞争关系,而且还可以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王琴、王海权(2013)在对网络金融的内涵做简单阐释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典型的国外网站的业务和发展,与国内网络金融发展做对比,提出国内网络金融企业要逐步改善金融服务理念,加快推进网络营销模式的多样化和服务品牌化建设。左近业、贺根庆(2014)立足于中国网络金融发展实践,深入解析内涵,把握发展趋势,为网络金融业务拓展和利润增长提供新思路。显然,学者们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是高度认同的,对传统金融机构或管理部门而言,关键是如何适应并充分利用好这种发展趋势。3.针对互联网金融高风险的特点的研究学者提出应该把互联网金融纳入监管体系,并提出多种监管方案。尹龙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探索较早,他在《网络金融理论初论:网络银行与电子货币的发展及其影响》、《对中国网络银行发展与监督问题的研究》等文章中,详细分析了网络银行发展的现状及风险特点,结合目前监管实践,提出了有益的监管策略。徐静(2006)指出近年来网络银行在中国发展迅猛,但是监管部门必须对网络银行的风险引起重视,及早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监管经验,并应积极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化解。巴曙松、杨彪(2013)认为中国第三方支付与美欧等发达国家相比,在立法层次、分类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及监管等问题上存在提高和完善的空间。鉴于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薄弱的现状,提出了相关建议。陈林(2013)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形式及特点,指出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具有重要的影响,并在深入比较欧美等主要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王立国、徐爱萍(2014)分析了网络金融风险具有高度隐蔽性、瞬时爆发性、极度渗透性和交叉感染性,在此基础上,从法律、经济、技术等角度创新了监管模式,对及时分析和控制网络金融风险做了积极的探索。这类研究普遍认为,各种模式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蓬勃发展的背后,亟需有效监管,以控制风险,维护互联网金融领域投资者和消费者利益。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分析
1.技术风险从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模式来看,由于其业务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因此首要风险来源于技术层面。尤其是中国网络技术发展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滞后,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大部分由国外引进,中国互联网金融企业不能完全掌握它们的性能,或是系统设计存在缺陷,如开放式的网络通讯系统,不完善的密钥管理技术等都容易引起潜在风险的发生。而互联网的快速传播功能,也使得这些技术漏洞和病毒等快速地感染,从而形成系统性风险。这样的例子近年来不断出现:如2014年2月,美国著名的众筹网站KICKSTRAER被黑客攻击,部分客户数据泄露;2014年3月22日,系统漏洞导致携程客户资料泄露。2.信用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资金使用者通常以小微企业为主,这类企业的共同特征是财务报表不能反映企业的真实状况,因而其不确定性要远远大于一般的银行客户。而中国征信系统数据的不完善,又增加了对这类客户信用状况的辨别难度。央行的征信信息是最完整的,但数据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数据时效性、全面性和层次性上仍存在短板,其中小微企业和个人的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更差一些。一些利用大数据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平台虽然能收集到及时的数据,但能用于信用评估的数据并不多,而且分析方法和手段也还在探索阶段。二者此消彼长,互联网金融的不确定性要远远大于一般的银行信用。3.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呈现出混业经营的态势,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票据法、担保法等法律都提出了新问题,急需法律规制,但制定法律必须全国统筹、深入研究、综合考量,这就出现了监管立法相对滞后的局面。2014年1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虽然把新型网络金融公司作为影子银行的第一类,明确由央行牵头,统一各部门协调监管,但目前还只是一个宏观框架,没有出台具体细则,在事实上出现了无法可依的局面。具体而言,涉及到以下三方面。(1)商业信息、隐私泄漏的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时代离不开大数据,在海量数据中加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为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机构拥有这些信息的所有权,为获得投资人信任,一些P2P网贷平台会把优质借款人的详细信息到网站上,这样不仅会造成网贷平台的商业信息泄露,也会使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隐私存在被泄露的隐患。依据《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的规定,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泄漏消费者或投资者个人信息,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治。(2)虚假宣传、夸大宣传的法律风险。2015年9月1日,新修订的《广告法》正式实施,强化了对大众传播媒介广告行为的监管力度。为提高知名度,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广告宣传中涉及虚假和夸大的成分,如“国家级”、“最高级”等极限词的使用;“保本”、“无风险”、“保收益”等承诺都属违反《广告法》的行为。(3)金融犯罪风险。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缺乏客户身份识别、交易记录保存和可疑交易分析报告等相关制度,在业务发展和盈利压力的主导下,容易采取一些高风险交易模式,触及了非法集资、非法经营等“底线”: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移、清算网络赌博或非法集资等犯罪资金,利用网上银行实施地下钱庄违法犯罪活动,网络炒汇、炒金,网络传销,证券期货违法犯罪活动,网上制假售假、洗钱犯罪等。
三、国外互联网金融监管经验
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拥有巨大的成本优势、服务优势和竞争优势,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的巨大支撑;另一方面,较之传统金融,互联网金融又面临更为巨大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及法律风险,这促使各国的宏观调控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监管政策,不断对互联网金融机构出现的新情况和新变化作出适应性调整,以使其成为各国促进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1.完善的法律法规机制明确互联网金融各主体权利与义务,划分利益边界,保护交易双方权益,维护规范、有序的发展环境。美国法律制度比较健全,业务开展方面有《全球及全美商务电子签名法》、《全球电子商务框架》、《统一电子交易法》、《创业企业融资法案》;市场准入方面有《国民银行网上银行注册审批手续》;风险管理方面有《网络信息安全稳健做法指引》、《技术风险管理》、《技术风险管理-PC银行》;现场检查方面有《OTS对零售在线PC银行的声明》、《FDIC电子银行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检查程序》等。英国对网络信贷的监管较早,《消费者信贷法》是规范网络信贷的法律;《P2P融资信贷操作指引》用来规范P2P机构;市场准入方面,无最低资本金的门槛限制,但网贷机构要获得信贷机构牌照才可运营。欧盟规范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规有《电子货币指引》、《境内市场支付服务指令》、《反对非现金支付》、《电子签名共同框架指引》等。日本对非银行民间金融公司资金进行管理的法律有《贷金业法》、《出资法》、《利息限制法》等。2.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金融的运行基础是互联网,因此,互联网技术安全和管理安全就成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首要任务。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安全包括电子技术、内部管理、自有资本和客户资金管理等。具体要求有:(1)确保任何情况下的网络主机系统和数据库的安全,严格排除各种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影响;(2)确保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身份、数据、资料的真实合法,交易过程不存在任何安全隐患;(3)严格保密制度,确保研发新技术、新成果不被窃取,保证客户资料不被非法盗取或者修改。美国《银行机密法》规定,所有网络银行应当建立严格的新开户标准,还要建立网络监控系统。3.高效的行业自律组织很多国家都重视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对互联网机构的监管,运用行业标准来约束机构行为,可以弥补政府机关监管职能的缺陷,也可以补充法律法规的漏洞,及时对新情况作出反映。美国构建了完善的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制度框架:(1)决策管理层在业务风险中的职责;(2)网络银行业务的技术风险管理;(3)网络银行业务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4)网络银行业务外包情况下相关风险的控制。另外,英国和日本都是组织自律组织充当“准政府机构”,承担部分政府的监管职能,营造互联网金融良好的市场环境。4.务实的功能性监管体制互联网金融从单一的业务模式开启,随着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业务模式也随之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平台囿于利润及企业竞争力的考量,纷纷向混业经营转变,金融服务逐渐趋向综合性,逐渐发展为向消费者提供全面服务,金融超市的出现给分业监管也带来了新的难题。为了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美英等国开始对监管政策进行调整。1999年,美国修改金融监管框架,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采取了综合监管与分业监管相结合的模式。200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金融服务与市场法》法案,由金融服务局将取代原来的证券与投资委员会,统一行使监管职能,实现了跨行业监管。5.协调的国际合作机制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要求日益迫切,国际社会开始构筑一个新的、稳健的国际金融架构。1999年,由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及意大利七大西方工业国成立了“金融稳定论坛”,旨在从全球范围监督各国及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后邀请澳大利亚、新加坡、荷兰、瑞士和欧洲央行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发表《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原则》,2003年,巴塞尔委员会《跨境电子银行业务的管理和监管》,2007年,《跨境电子银行业务活动的管理和监督》。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建议
2015年7月18日《指导意见》的颁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明了监管的态度、原则、要求和机构等,成为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和新起点:(1)健全制度建设,比如建立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严格管理和监督客户资金,保证资金安全;健全信息披露、风险提示和合格投资者制度。(2)侧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完善消费者教育、合同条款、纠纷解决等机制。(3)强调风险防范,首先,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切实提高技术安全水平,合理妥善保管客户资料和交易信息;其次,要求从业机构积极履行反洗钱义务,并协助公安和司法机关防范和打击互联网金融犯罪;最后,加强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推动从业机构之间的业务交流和信息共享,明确自律惩戒机制,树立诚信规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正面形象。监管政策的出台对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业务范围作出了明确规范,解决了互联网金融业无准入门槛、无行业规则、无监管机构的尴尬状态,为互联网金融划定了发展方向,行业无序发展的状态结束。例如,该意见提高了P2P的行业门槛,其直接后果是,《指导意见》后的8月份,P2P行业全国新增问题平台81家,跑路型平台占当月问题平台数量的比例达到79.01%,这是市场应对《指导意见》出台的反应,互联网金融行业由此将实现规范化。但《指导意见》无论是从规范管理还是推动创新的角度看,都需不断完善,从互联网金融的特性与各国的监管经验来看,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强化。1.坚持创新监管制度中国当前的金融格局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这次《指导意见》把互联网金融纳入原有的监管体系,明确了监管机构,P2P由银监会主管,众筹由证监会主管,其他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金融业务由原有的金融机构的主管。但是与传统金融不同,互联网金融具有很强的跨界性,不同业态的监管规则、包含的法律关系及风险的性质是不同的。比如有的产品会涉及多个部门,这就会产生跨界监管的问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联动,那么部门间的协调是否影响创新的实施,这就需要监管机构不断调整监管模式,从机构监管发展为行为监管、功能监管,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另外,《指导意见》涉及的互联网金融有明确的指向性(P2P、众筹、第三方支付等),相对于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可能存在滞后的领域。在此方面,可以考虑参考类金融机构的管理办法,由地方政府实行动态监管。地方政府可以考虑以资金存管和信息披露为监管中心,制定合理的资金存管要求和信息披露规则;同时通过各类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让市场参与者有机会监督各家类金融机构,为其评分和撰写评论,由此将监管成本外部化、分散承担。2.有针对性地落实和细化《指导意见》实施细则《指导意见》的落实,还需要借助进一步细化的规则、部门规章和实施细则。加快互联网金融技术部门规则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如系统软件、数据保护、密钥管理、客户识别、身份验证等;加快不同业态和模式的监管细则实施。以P2P为例,准入门槛、行业标准、行业规则、技术安全、免责事由等都需要细则的清晰界定。需要注意的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本身就是传统金融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的结果,因此在具体法规制定上,不能完全依据传统金融的运营方式,而应充分考虑到互联网金融自身的特性,以市场化发展为基础,合理评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做到合理引导,为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3.督促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对风险的严格管控,会在相当程度上打击创新的积极性。如何走出“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传统监管困境,必须调整监管理念,进行差异化和适度监管,发挥行业协会的约束作用,搭建沟通平台,并定期监督检查,保证有效实施。2013年4月26日,上海市互联网产业服务联盟成立;2013年8月9日,北京的中关村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成立;2013年10月17日,互联网金融支付安全联盟成立;2014年4月,国务院批准由人民银行条法司牵头组建互联网金融协会。这些行业协会相继了自律公约,旨在通过完善风险联合防范机制,保障交易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行业协会之所以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更接近行业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可以有效约束其会员行为。但是,行业协会的自律也有其局限性,在“法无禁止即可行”行为方式的支配下,行业协会无论从威慑力还是惩罚手段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就要求监管机构把握监管界限,指导和监督协会运作,不断促进协会影响力提升,引导行业合法合规经营。4.建立国际监管联动机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业务发展决定了其容易突破地域的限制,由此会产生更多的跨国界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机构既要遵守本国法律法规,也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各国之间的法律制度冲突极易引发争端和难题,导致投资者和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如果可以在洲际或全球建立统一的监管规则,或促成国际合作监管协议,则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快速成长,也可以有效遏制转移、清算非法资金等互联网金融犯罪,维护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中对国际合作监管没有提及,这就需要有关机构尽快启动互联网金融跨国合作监管机制的研究,以加强国际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世界性的行业信息数据共享,有力防范风险。
作者:张爱英 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
前几天用手机逛新浪微博时看到一条介绍《量子力学发展简史》的微博,这本书之前在网上看过一部分连载,现在出了正式版就想买一本。点击链接后看到有纸书也有电子版,打开手机上的“多看”(一个阅读应用),找到书后点击购买,直接调用支付宝的小额免密码功能,3秒钟就购买完成,10秒钟后我已经打开这本书的首页开始阅读了。在我阅读的同时,这本书也已经被同步到我的Ipad和Kindle上,下次我打开这几个设备中的任何一个,自动会翻到最后看到的那页。
而在两三年前,我的买书方式是通过电脑登录亚马逊或当当,搜索到想要的书,再用到付或者网银的方式购买,一般隔天就到,价格也比实体书店优惠,当时已经觉得互联网带给我翻天覆地的变化,书籍的信息获取变得容易了,在书籍的海洋中徜徉成为了一种惬意且可能的事。
在更早的年代,书籍信息通过少的可怜的渠道获得(报刊杂志广告或者口耳相传),要想买到书,必须亲赴书店,其过程与唐长老去西天取经几乎没有区别,无非是途中少几个妖怪惦记。
让我们再用时间正序视角来看购买、阅读书籍的发展过程:1.依附于纸质书籍的信息+纸质的书籍;2.书籍信息的结构化与数字化,脱离实体形式并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与获取+纸质书籍;3.完全数字化的书籍信息+达到并超过纸质书籍阅读体验的虚拟书籍(电子书)。在这三个阶段的演变中有两个重要的关键环节,由1到2的关键点是书籍信息的数字化实现;由2到3的关键点是购书支付过程的数字化、移动化。
购书支付的过程是金融的典型场景,普通民众对于金融领域向来抱有神秘感和敬畏感,事实上也是如此,金融是一个准入门槛高、专业知识要求高的相对封闭领域。正如当年信令时代的通信领域,而随着通信语音的数字化及在此基础上的通信多媒体化的实现,基于IP的通信网络成为主流,通信领域从封闭、小众逐渐走向开放、大众,专业能力的获取变得容易,准入门槛急剧降低,竞争变得充分起来,并带来通信成本的降低,也带来了通信市场的繁荣。
一个领域一旦实现了数字化后,其发展规模必然是迅猛扩张,而成本则会迅速降低。金融领域目前正在重演这一幕,原本一些在传统金融模式下无法实现的需求,在开放的数字金融时代,不仅可以被个性化的满足,还能获得不菲的收益(如以小微贷款切入金融市场的阿里巴巴就尝到了甜头)。这种趋势不是领域内的强势垄断寡头能长期压抑控制的。当前,发展快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最重要的通信接入方式,加载其上的各应用层面均借助这东风,多方尝试快速复制,以期在这个时代中占据有利位置。移动金融正处于万事俱备、东风渐至的当口。
事实上,金融巨头并非不知道这发展趋势,无非是怀念旧时丰厚的垄断利润,用各种方式打压伺机进入者,占据有利地形,以便在未来移动金融时代赢得一席之地。这也和通信运营商早期的做法类似,那么通信行业遇到过的困境和解决办法也将会给金融行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痛苦与思索。
那么金融业会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遭遇哪些问题与挑战呢?
(一)客户化视角转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机构首先要主动改变,将从带有些许傲慢意味的专业视角转换为以客户视角为出发点运营,并且主要是在客户触点的诸多实体渠道和电子渠道上。在目前的金融服务渠道上,在业务结构和内容的设置上,还多有基于内部专业分类方式和使用一大堆专业术语的业务设置,在流程设置上更多是基于自身风险控制出发而非客户感知出发的设置,在客户个性化需求的满足上更是阙如。
例如,信用卡的账单让人看起来很费解,明明是客户已经消费的金额,却被设置为账户余额,这从专业上看当然没问题,但对于普通客户,这个词改成“已透支金额”会更容易理解。再如,一般银行为防止客户登录网上银行办理业务后未退出离开而造成的风险,一般会设置比较短的会话保持时间,但某银行在网上银行的所有环节都设置了极短的会话保持时间,包括不涉及到业务办理的在线咨询页面,客户在静默5分钟后就会被强行退出,而再次进入在线咨询时,必须将之前的问题复述,客户体验较差。银行的IVR渠道也是广受诟病的另一个接触点,很多银行客户服务理念中,IVR还更多作为对客户设置的门槛,在一大堆消耗耐心、足以绕晕大部分人的提示及准入环节后,人工服务如同大家闺秀般躲在阁楼上。
真正的客户化,需以客户体验流程穿越为基础,进行流程再造和业务逻辑设置,以客户视角下的场景重现来完善服务标准,再为客户自助解决业务问题提供便利方式和强大支撑,如客户化知识库的建立与维护。在企业文化层面真正培育出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