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5 16:58:2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艺术化的目标
教学既是技术,也是艺术。教学的艺术性很多时候表现在语言的使用上[1]。学界普遍认为,教学语言在具备科学性、实用性的同时,还应具备艺术性[2―4]。赋予教学语言艺术性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什么样的教学语言具有艺术性,如何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这些理论问题有待进一步明确。如果这些本质问题不能解决,就不能把握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方向,艺术化也就很难落到实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探索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入手,探讨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途径。
一、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
认识和把握艺术化的本质,是实现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理论前提和依据。教学语言艺术化就是,对课堂教学中使用的语言赋予艺术性,使其具备真正艺术品的基本属性,并以艺术品为参照目标来实施艺术化设计。因此,如果把握了艺术的基本属性,艺术化便有了明确的目标,艺术化的本质也就更加清晰了[5]。
1、艺术的基本属性和本质。
由于艺术特殊的学科属性和现阶段学科发展的局限性。导致对艺术品的判断没有达成统一的标准。李泽厚也指出,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异常模糊[6]。 通过分析艺术品所共有的属性和特征,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理解什么是艺术品。目前学界对艺术品的特性形成了比较公认的观点,认为艺术品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性[7]。正是这些基本属性,为实现艺术化提供了实践和理论上的指导。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有必要在理解艺术品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掌握它的本质属性。艺术化是使实用品在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基础上,提升它的艺术含量。以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使人们在身心上获得一种享受。
2、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
教学语言艺术化与其他实用品的艺术化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是以满足人的超功利需要为主,同时兼顾功利性需要[5]。因此,为了更好利用教学语言,传达教学知识,进行信息交流。使其成为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接受的理想化形式[5]。这就要求教学语言在简洁、准确、规范的基础上,实现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情感化、启发化和趣味化。如果教学语言的运用与设计符合这种理念,也就意味着实现了教学语言的艺术化[ 8]。
比如:教师审美化的语言描述,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深刻的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学语言能够融入情感元素,就能使师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乐于接受教师传递的教学信息,良好地与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启发性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幽默的语言、趣味的表达不仅是一个人才华、智慧的体现,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书本知识不再枯燥,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目标及其途径
艺术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确定,为艺术化目标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实现教学语言艺术化,应根据教学语言的结构、类型,围绕艺术化的本质来制定。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的艺术化,应该是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在内的广义上的语言。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如果可以将教学语言在简洁准确、科学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审美化、情感化和启发化,就可以使其成为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也就实现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目标。
(1)教学语言的审美化及其途径。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无疑教师具有美感的语言,就是点燃学生这智慧“火把”的火花。艺术品的审美性是艺术的最本质、最显著的特征。
实现教学语言审美化,词汇的选择是基础,语言的使用是重点,生动的表达是灵魂。首先,选择形象生动,而具有美感的词汇,会无形中减轻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于学生单薄的知识基础和匮乏的生活经验,使用过于专业、呆板的语言,不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其次,在精心选择词汇和组织语句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生动的讲解,也是无法达到教学语言审美化的质的飞跃。初中学生的年龄相对较小,教师要更加注意语言的通俗易懂,讲解时要绘声绘色,生动而不失深刻。最后,肢体语言的审美化,指教师的教态要自然优美。让学生在接收听觉信息的同时,感受视觉上的审美。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表达技巧、精心设计、巧妙地运用教学语言来传达的信息,让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教学语言审美化对教师的词汇的积累、语言的组织、表达技巧有较高的要求。教师也可能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美地实现,但是总体上是可行的。
(2)教学语言的启发化及其途径。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即教师的语言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指引思维的道路或方向,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能够得到比词语表面更多的东西。这种启发性,可以为学生的独立思考留下足够的空间,这种思考“空间”,也就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即学生经过努力可以理解并产生相应的思维过程,获得了发展。当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解决了问题,就会产生成就感,从而激发了学习动机,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力。它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在学习活动中始终伴随着愉快的教学体验[9]。学生这种超功利的愉悦体验,也契合了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要求。
教学语言的启发性主要表现在:语言的丰富性和含蓄性的结合;以及内容的可接受性和超前性的结合[1]。这是判断教学语言启发性的标准,标准的确定为教学语言启发化指明了方向。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内涵丰富的语言信息。这些信息要经过精心地筛选,并力求丰富多样。大量的信息只是为学生进行思考提供了所需的基本资料,而语言的启发性要求这些资料,存在进一步推导和思考的价值,并能衍生出更多的信息。其目的是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判断、选择、二次的加工和建构。其次,教师的语言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并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产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语言启发化设计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和差异性。所以语言的设计既要面向学生主体,也要兼顾到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
(3)教学语言的情感化及其途径。
如果教学融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使教学情感化。可以引发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达到情理交融的目标。袁书琪认为:“所谓的情理交融是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结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指语言的严谨性、逻辑上的严密性。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强调人与人在情感上的交流,突出人的社会属性在教学中的表现[1]。
首先,教师要具备丰富的情感,讲解时能够声情并茂、情理交融。利用富有情感的语言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教师要拥有高超的表达技巧。要注意语言与语调、手势、表情、目光的配合。最后,情感化的教学也要注意度的把握。适度的利用课本知识进行情感培养和教育,不可画蛇添足、牵强附会,这样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表达丰富的情感需要语言的载体,教学语言的情感化,是针对课堂教学来设计和实施的。教师是进行教学语言情感化的主体,而其面对的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在心理上处于成长阶段,思想上还不够成熟。而正是这种特殊性,增加了教学语言情感化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善于积累、勤于思考,情感化的语言教学也是能够做到的。
三、结论
教学语言艺术化的本质是让教学语言成为学生易于和乐于接受的形式。让学生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伴随着愉快地体验。这样的语言必定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艺术化的目标是让教学语言审美化、情感化、启发化和趣味化。在某些方面教学语言艺术化也受到科学化、实用化的影响。此外,也与教师语言驾驭能力的高低有关,但通过分析,教学语言艺术化的目标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 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56―160.
[2] 李宗先.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语言艺术[J].新课程,2011(9):31.
[3] 贺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教育论坛,2011(5):25.
[4] 晋秀花.地理教学的艺术性[J].学苑教育,2011(3):83.
[5] 凌善金,孟卫东.地图语言艺术化的本质、目标分析[J].艺术与设计,2012(8)
[6] 李泽厚.美学三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548―550.
舞蹈与文化既是两种不同的知识范畴,又有着无法割舍的内在联系。
1、舞蹈是文化的载体
舞蹈在文化内涵方面拥有语言艺术与形体艺术两大基本特征,而且舞蹈主要以形体艺术的无声语言表现其文化特征与风格特征,所以,形体艺术是舞蹈最主要的文化特征。形体艺术的历史要比语言艺术的历史更为久远,在人类语言尚未形成的时候,人类已经开始用简单的声音变化、手势语言、体态特征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沟通,也就是说,人类初期的形体语言是信息交流和人类文明的最初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交往程度的加深,形体语言无法承载过多的信息量,其信息传输功能逐渐居于次要位置而被弱化。随着舞蹈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形体语言又一次焕发青春,以其独有的形体符号的表现方式在艺术殿堂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舞蹈艺术体系中,舞蹈拥有情感要素、韵律要素和造型要素。舞蹈的情感要素描述着舞蹈者与舞蹈主题的思想内涵,表现出人类对社会生活、对大自然、对舞蹈、对自我的审视与描述。舞蹈的韵律要素自然要和音乐节奏、运动规律协调一致,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由此可见,舞蹈在抒情性、节奏性、造型性三大本质特征上都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信息。
2、文化是舞蹈的灵魂
舞蹈是人类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一朵奇葩,记载着编舞者在舞蹈创作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心理状态、思想意识以及对舞蹈艺术的深度认识,可以说,舞蹈是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艺术结晶,其中,编舞者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以及艺术创造力都能够对舞蹈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使舞蹈生动诠释出编舞者对社会、对人生、对舞蹈的看法与体验,编舞者的个性化思想和艺术化创作使舞蹈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深沉的思想内涵,从而赋予舞蹈生命和灵魂。不同的地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也滋养着不同的舞蹈形式。以古典舞为例,古色古香的古典舞在欧洲大陆上一般都统称之为芭蕾舞,并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舞风格迥异的舞蹈特征。芭蕾舞是集音乐、戏剧、舞美等诸多艺术形式于一身的独特舞蹈形式,表演者绝大多数都是脚穿特制足尖舞鞋的女性,并且在舞蹈表演过程中主要通过以脚尖立地、身体笔直的形体姿态进行表演,所以,很多人喜欢把芭蕾舞叫做“脚尖舞”。芭蕾舞表演能够创作出亭亭玉立、风姿卓绝的舞台风格,究其原因主要是欧洲人开放的个性以及追求自然、浪漫、高雅的文化时尚,从而造就出芭蕾舞与众不同、别有洞天的艺术特色。
二、提升舞蹈教学文化底蕴的有效策略
“现代舞蹈艺术研究的实质就是揭示艺术作品中的身体形态、动作语言形态的形成和变迁与时代的风尚、文化的变迁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舞蹈艺术中的文化意义”。
1、强化舞蹈文化教育,助力舞蹈技能学习
教师要看到舞蹈文化教育的强大辅助作用,提升学生对舞蹈创作背景和思想内涵的理解,更好地把握舞蹈作品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层次,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知识技能,主动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以及创新思维,从而有效强化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悟和把握,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表现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的舞蹈学习打下坚实的主体基础,使学生的高效舞蹈学习成为可能。学生了解舞蹈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思想内涵以及创作动机后,就会对舞蹈拥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能够深刻理解舞蹈动作的思想内涵,实现舞蹈创作情感的回归与再现,为即将进行的舞蹈学习做好情感准备、思想准备,从而使学生在舞蹈学习时实现与舞蹈创造者在情感、心理、思想、动机方面的高度一致,能够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将个人的情感与舞蹈创造者的创作激情、创作心理产生共鸣,并能够完美展现舞蹈创造者倾注在舞蹈中的诸多情感元素,实现舞蹈学习的高质量开展,全面推进学生的舞蹈学习和艺术成长。
2、创新舞蹈文化教材,提升舞蹈教学效果
教师不但要强化提升舞蹈教学文化底蕴的积极意识,提高学生对舞蹈艺术的全面理解,还要创新舞蹈文化教材,为表现舞蹈的创作背景、创作动机以及创作情感准备好充足的文字材料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艺术,保持舞蹈学习的“原汁原味”,为舞蹈教学课堂效果的大幅度提升创造条件。另外,教师还要实现舞蹈文化教材的先进化和时代化,将时代元素和科技元素融入到舞蹈教学中,以现代人的角度看待舞蹈创造者当时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并以现代人的思想去审视和表现舞蹈,既做到对原舞蹈艺术内涵的继承,也实现对原舞蹈艺术内涵的创新和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有效促进舞蹈教学的科学发展。
三、结束语
【关键词】生物;教学;语言
谈到生物课堂的语言的艺术的时候,首先让我们探讨一下教学的语言艺术,通过对董杰锋、郭启明、钱威等人的学术观点分析,结合自身的教学体验,我认为教学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知识性和教育性的特点。然而结合生物教学,我认为,除以上特点外,在生物课堂上的教学语言还应具备以下几点特点:
一、生物教学中的语言特点
(一)科学性
科学性,这是教学中使用语言的基本特征。语言的科学性主要是指课堂上的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完整。
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科学性的语言表述也是必须有的。首先体现在能够准确地表述课本中概念和生物学规律能,其次能用语言客观正确地解释生物的多样性现象。语言的准确性是生物学科教学的核心。作为新时期的生物学教师,只是简单的掌握课本知识是不够的,面对新时期的学生,生物课教师不仅需要准确地理解课程中的概念、规律,还应进一步把握其本质内容,通过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现象及本质描述出来。
(二)严谨性
教学语言的严谨性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即对具体课本中的概念、生物规律的解释,生物现象的描述,不仅要准确,更重要的是要严谨恰当。比如,“能量”不等同于“能源”、胚囊”不等同于“囊胚”、“脂肪”不等同于“脂质”。二是指对概念的描述要确切、肯定,不能出现“可能”、“也许”、“应该”之类的非确定性词语,避免学生获得的信息无法准确帮助他们进行知识理解和建构。同时,还要注意一些限制语的使用,以避免把问题绝对化。
(三)生动性和趣味性
课堂上语言的生动性,是指将课本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复杂的理论通俗易懂化。生物课堂上的语言生动性必须在保证语言科学性和严谨性的基础上,把抽象、复杂的内容变得形象、浅显和熟悉,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堂中的语言生动性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轻松学习。
在讲到气体交换时,我们可以将气孔比喻成与外界气体交换的窗户,将气孔的关闭的行为比喻成人类的双手合十。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可以较容易的理解和接受较为抽象的气体交换行为。这样的例子在生物教学中还有很多,作为教师要求我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善于去挖掘和发现这样的例子,最终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学生更加轻松的去学习和理解,达到新知识的构建的目的。
生物的课堂语言的艺术性不仅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性,更重要的是语言的风趣性上。在讲到植物的时候,我曾做过这样的讲诉,植物是生物生存的基础。但是植物的命运是不幸的,植物从来不会主动地惹是生非,但是其他生物若想活下来,即使不直接食用植物,也得摄取靠植物生活的生物。植物永远处十食物链的最底层。课堂的语言的生动风趣可以使本已较为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同时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相对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进而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教学效率。
(四)情感性
英国罗宾乔治科林伍德说过,语言是一种思想性活动,它的功能在于情感的表现。任何特定思想的表达都是通过表现伴随它的情感而实现的。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限制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去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情感在生物的课堂上得到升华,让学生明白对生命的美,让他们更加热爱生命,感谢大自然,继而让他们拥有一个纯洁的心灵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结合课堂教学知识,通过激情、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达到情感的共鸣,进而更有效地服务课堂教学。
二、增强中学生物课堂语言应用的艺术性
(一)科学性中渗透趣味性
在中学生物的讲解中,毋庸置疑,语言的科学性是放在首位的,通过准确地表述让学生明白生物学规律和各种生命现象。但是要把相对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就要求我们教师深刻挖掘教材,灵活运用课本知识,通过生动、风趣的语言将相对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深入浅出。对于学生,风趣的语言,精彩的故事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它可以勾起学生的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科知识的构筑。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要避免语言的模棱两可,语言表述要准确,恰当,在此基础上要体现语言的趣味性。适当的使用比喻等语言技巧,可以很多抽象的、深奥的基础知识化难为易,方便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往往严肃的面孔,刻板的语言,会让学生感枯燥和乏味。对于学生而言,知识的传递要结合兴趣的培养,兴趣才是知识最好的传授者。学生对课程的浓厚兴趣,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对知识的学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教育中渗透情感性和艺术性
生物的教育离不了生命的教育。中学生物教育一方面是对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让学生进行生命的教育。生命的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命、让学生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珍惜生命。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渐渐地让他们形成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信念,这才是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
在我们的生物课堂上,要处处体现着生命的美丽。这种美要通过教师的语言创造情境来实现。教师要有意识的创造出艺术性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你的语言身临其境,引导他们的想象力,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把知识学到。
三、中学生物课堂语言艺术的优化
教师需要优化运用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才能更好的服务课堂,更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关键词 多维视角 影视文学评论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1影视文学评论的简述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与影视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着直接关系,由于影视艺术的历史相对较短而影视文学评论的出现也相对较短,其与我国文学评论相比在很多领域上较为稚嫩,而且我国影视文学评论的理论体系也尚处于摸索和完善中,影视文学评论学科的建设进程尚处于半自觉状态。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影视文学评论的先决条件,其可以直接影响到影视文学评论作品的内容、规律以及体系,所以在影视文学评论中首先要探索出影视文学作品创作的规律,也只有通过这一研究才能明确出影视文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学界将影视文学评论定义为是通过对影视艺术中的文学因素,其中主要是对影视文学作品剧本的分析和评价,并且对影视文学作品的创作规律进行深入探讨,而这种探讨成果的语言表述便是影视文学评论的文体,本文根据影视文学评论这一基本性质在基于多维视角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的特点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深入研究。
2基于多维视角的影视文学评论
2.1评论对象与任务的共通性
本文运用不同阶段的视角对影视文学评论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运用了社会政治视角、人性人情视角以及审美视角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影视文学评论与小说评论、戏剧评论等其他文学体裁的评论有着很多相通之处,其中评论对象与评论任务的相通性是其主要的表现。影视文学评论在本质上与其他文学评论最大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用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具体文学作品作为评论对象,小说、戏剧作品以及影视文学剧本这些不同的评论都是属于文学的范畴,但是影视文学评论与政治评论、思想评论、经济评论以及新闻评论存在很多差异性,所以影视文学评论在艺术评论系统中的归类如图1所示。
2.2评论内容的一致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思维方式在实际中要符合文学评论的特定要求,但是影视文学评论是建立在对影视文学作品的鉴赏基础之上,要求评论家要从感受、体会、理解和分析影视文学作品中人物和思想感情为着手点,并且要求评论家要对评论对象有一个有形象具体的感受,所以需要评论家要以理论、抽象、判断性的语言表达形式将其表述出来。作为影视文学评论对象的影视文学剧本也是语言的艺术作品,虽然影视文学剧本是一种新兴的独特文学体裁,但是其在本质上充分包含了语言艺术作品的各种特点,与其他文学评论都具有反映社会现实、描绘生活图景的功能,同时也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要担负起对文学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论的任务。影视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无法脱离题材、主题、语言、结构以及表现手段等要素,这也就导致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都将评论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作为主要内容,同时也将分析作品在人物创造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技巧等作为评论内容,这也就充分揭示出影视文学评论与起他文学评论的内容是一致的。
2.3与其他文学评论的差异性
影视文学评论的发展使其已成为评论体系中的独立学科,这也就意味着影视文学评论与其他文学评论相比具有很多差异性,其主要表现在影视文学评论十分注重作品的视听因素、叙述语言的直观性以及结构方式的特殊性等,这些都是受到影视文学作品的特殊性而产生的。影视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都是由视觉画面和听觉音响实现的,这便要求评论家要通过最直观的感受去了解、发现影视作品背后的文化,虽然影视文学评论已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其在使用中要服从影视艺术的特殊要求,而直观性与避免静止语言是影视艺术对其最重要的要求。影视艺术作品都是通过画面的转换、变化和组接等方式构成完成的故事情节,这便要求影视文学评论过程中要注重影视艺术作品这一特性,而不能完全依赖现代文学评论的词语、句子对其进行过度和衔接。
3结束语
现代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评论体裁,但是影视文学评论在发展中必须融合影视艺术的各种特点,只有不断结合现代文学评论的手段、特点进行完善与创新,才能使影视文学评论在新时期发展成为一门完善的新学科,从而使影视文学评论可以与其他文学评论一样建立出完善的系统体系,这样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新时期不断创作出更多的影视文学评论作品。
关键词:满族;民歌;“拟声语”;黑龙江;文化
满族民歌是满族古老歌唱艺术的一种重要形式,黑龙江的满族民歌演唱艺术,起源于远古,植根于满族先民的渔猎生产生活之中,也深植于其宫廷文化、萨满宗教文化和民间世俗生活之中。历经金、元、明、清、民国,留传至今,富有黑龙江地域古老民族的历史文化底蕴。特别是哈尔滨市依兰县,在历史上就是以“拟声语”和“俗语”演唱的满族歌曲的重要起源地和传播中心。
1 “拟声语”满族民歌《鹧鸪、斡_塞》的主题思想
以“拟声语”和“俗语”演唱“文字语言体系”的满族民歌,由于其拟声和俗语的鲜明特征,还与女真和满族的语言特点和文字体系有关。对以“拟声语”和“俗语”演唱的形式的满族民歌,早在清代19世纪,在依兰地区就有人开始对其进行专门的搜集整理和传授;从20世纪至今,在依兰及其附近地域,仍有民间的满语口口传承和满文文字传承,并有音乐工作者和爱好者从音乐、满语、满文、民俗、历史文化角度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目前掌握的早期研究者和传承者,是清代居住于依兰古城的赵通士,当时他是当地一位知名的、既懂音乐又通晓满语、俄语、日语以及女真文和满文的翻译人员。正是由于他的语言文字特长,加之对满族民歌的酷爱,他在搜集、研究、传承满族民歌、整理有关文字资料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并把相对完整的原汁原味的以“拟声语”和“俗语”演唱为主要形式的满族民歌,经口口相传和文字相传,传授给了后人,形成了满族民歌传承的重要一支。通过“拟声语”的演唱方式演唱《鹧鸪、斡_塞》(“拟声语”是满族民歌演唱方式其中的一种),运用提炼语言高级表达阶段的艺术方法、表达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段,进一步将满族民歌的艺术特点传承和挖掘出来,从而加强满族民歌整体性的保护和推广工作。
“拟声语”是古满族语言艺术的一种形式。(古满族语言艺术包括:俗语、拟声语、文言语、术语这四种语言表达形式而构成),它源自满族的文字体系语言之中。满族古文字体系创建于公元1150年,史学上被称为女真语,即现今称为的古满语。古满语既有语言,也有文字。这一传承在当今非常稀缺。在艺术史学学者的努力下,挖掘和整理了这一文化魁宝;“满族拼音体系”是明末清初使用阿拉伯文的拼音构成的“有语音没文字”的语言体系。虽然语音的记载方式比较方便,但是,经过长期的语言传播过程中,丢失了众多语义、本意以及语境。)满族古拟声语的艺术呈现了灿烂的北方民族文化。既古老、又崭新的值得挖掘和传承的一种民族文化艺术。
2 《鹧鸪、斡_塞》歌曲简介
以“拟声语”和“俗语”为主要歌唱形式的满族民歌,总体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无伴奏的满语“拟声语”的演唱。第二,铃鼓伴奏的满语俗语演唱。第三,满语叙事、抒情类完整的故事与情节的演唱。第四,满语特色歌舞神曲的演唱(满语)。第五,“神明祈福、“禳W”之法祭祀类的演唱方式”(满语)。
《鹧鸪、斡_塞》是采用“女真拟声语”来写作和演唱的。“拟声语”是女真语中的一种特有的语言特点。女真人对禽鸟的称呼往往采用模拟鸟儿的叫声,构成不同鸟类的称呼。春天里在美丽的海西女真人以人的歌唱与鸟儿的重唱,以无伴奏四声部合唱形式构成人与鸟儿的大合唱。《鹧鸪、斡_塞》就是采用“女真文言用语”和“女真拟声用语”创作和演唱的。
从“拟声语”无伴奏四重唱的《鹧鸪、斡_塞》的内容上来看:体现了“女真贵族歌唱艺术”的风格。在人与鸟儿的对唱中,布谷鸟的歌声、山雀的话语、鸳鸯的诗句、山鸡的演说,还有天鹅那委婉的歌声,构成了丽质天成――春之歌。
3 “拟声语”满族民歌《鹧鸪、斡_塞》的主要特点
传承了北方古满族民歌的艺术特点。是北方原住民民族歌曲。结合满语文言文的咏诵和行为、表情术语的不同表达,使得无伴奏合唱《鹧鸪、斡_塞》这首满族民歌具有丰富的歌唱性和表现力。曲调、演唱、服装等富有满族风格,美丽动听、观赏性也很强。除了口口相传外,还有满文和汉文记述传承。
对这首歌曲的演唱特点总结如下:第一,感情淳朴。歌曲语言直白、词语的词缀表现力丰富、意义表达准确。第二,语法讲究。语义展开充分、词性的表现力强、情感术语的表述有层次分类。第三,声韵深远。以拟声语的方法来模仿动物、鸟声的鸣叫为演唱词语的构成。歌唱的语意直白而富有生灵灵性的表现。既有文言奏表的端庄,又有委婉述说的表述。第四,词语生动。音乐音域跨度大,表现丰富、动听;歌词有丰富的满族象声词,而且相同的词语,语韵有别,语言生动。第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演唱形式。
4 “拟声语”满族民歌《鹧鸪、斡_塞》的演唱方式
第一,以无伴奏为演唱的形式呈现了古老民族歌唱艺术的原生态。这是它的基本特征。第二,拟声语的“主唱”与“伴唱”形成了在没有器乐的北方民族,将演唱形式巧妙地以“应和、对答”方法,构成多声部的演唱方法。第三,拟声语是以“模拟鸟兽”的叫声,以及拟声器物、自然、打击器乐的声音见长。是民族歌曲演唱法中的一朵奇葩。第四,在《鹧鸪、斡_塞》四声部无伴奏的歌曲合唱中,有满族古语言学者的传承,又结合了古满族贵族语言的“文雅之语”和“情感表述的俗语”使得歌曲的演唱更加生动。
5 “拟声语”满族民歌《鹧鸪、斡_塞》的价值与意义
一、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风格的涵义
主持人的语言艺术风格,是指创作主体用自己的独特手段,去创造或者揭示艺术美的规律或本质。风格所表现出的手段是独具特色的,需要满足两个方面的条件,如果不能成功揭示出美的本质,就不能称之为风格。如有些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容易出现语病,被人讽为“语病大王”,这种主持语言的风格虽然有特点,但是却没有美感,所以根本不能算是风格。另外,如果主持语言的风格仅有美感,而去模仿其他节目主持人,没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也不可能形成自己独有的语言艺术风格。
因此,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艺术风格,指的是在特定的电视节目的特定情景中,主持人通过独特的语言交流推动节目完成,淋漓尽致地体现电视节目的意图和美感。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风格的主要类型
(一)朴实无华
朴实无华型的语言艺术风格是指亲切、朴实、温和,能够给人带来如沐春风的感觉。具备这种语言艺术风格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声音一般是比较甜美的,句子朴实、语调平缓、情感真挚,衣着素雅,说话时面带微笑。这种类型主持人的代表就是沈力。
(二)青春活泼
这种语言艺术风格一般是专属于年轻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他们一般具备学历高、机智得体、反应快等特质,主持电视节目的风格青春灿烂、随意洒脱、幽默机智,能够成功调动起电视节目现场的氛围。这种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代表就是湖南卫视的何炅,他的主持风格充满活力,深受无数年轻观众的喜爱和欢迎,他所主持的《快乐大本营》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影响颇深。
(三)沉稳儒雅
儒雅类型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一股独特的书卷气,内容文采飞扬,语调平稳,电视节目氛围也比较严肃,很少有手势动作,从容不迫。如央视的白岩松,就是儒雅洒脱、阅历丰富、大气庄重的代表,展现出一股谦谦君子的气场。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角色要求
(一)了解电视节目内容,再现电视节目精神
首先要准确把握电视节目的定位,即了解电视节目的宗旨、内容范围、形式,尤其要注意到这一电视节目与同类电视节目的区别;其次要清楚电视节目的召开的观众,了解他们的各种需求,然后进一步分析这个电视节目需要主持人具有哪些特点;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完整地了解自我,知道自己相对于这个电视节目有什么优势,有什么不足,再结合前面的认识,强化优势,避免不适合电视节目的一些东西。
通过以上的方式,建立与电视节目和观众的密切关系的分析,就初步形成了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例如我们主持经济类电视节目时,就应该根据电视节目的性质以深思、干练、敏锐的气质衔接各种经济问题。
(二)营造和谐气氛,助推完美电视节目
做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主持现场电视节目时,首先要营造一种非常和谐自然的交流气氛。应该根据电视节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明确的主持定位,力争做到心中有数;对电视节目的基本氛围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尽可能的设计几种不同的方式以应对不同的现场情况;在主持电视节目中主持人对现场气氛的变化应保持一种敏感,以便用适当的方法进行调整,并在主持过程中时刻把握分寸,从而保证电视节目的最终成功。
(三)调整表达方式,把握电视节目节奏
做为一名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在电视节目召开的现场中,可能会出现因为一些因素的干扰而被打断的现象,当这种现象的出现时,就很容易让主持人无法掌控电视节目节奏。因此,做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应当事先对整个电视节目的段落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在电视节目主持中,主持人如果意识到已经失去对整个电视节目的节奏感的把握时,要及时的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以语言或其他姿势来强化电视节目的节奏,并要做到自然得体。
四、电视节目主持人应如何展现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一)引人入深的节目开场
精彩的开场对于电视节目主持都是关键,在开场白上,一种可以提出悬念的方式,吸引观众,激起观众的好奇心,从而激起观众的好奇心,使他们对下面的内容充满浓厚的兴趣;二种可采用开场白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或振发或褒扬,营造一种跌宕起伏,富有动感,引人入胜的气势,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三种可语出惊人,描绘一个异乎平常的场面或一个耸人听闻的题目,让观众凝神细听,投身于你所主持的电视节目中。
(二)独特的口头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样的内容,一样的含义,由于表达上的差异,往往会得出不同的效果。因此主持人的口头表达既要简练,又要朴实。要加强语言的口头表达技能修养,应该借助思维的形象性,运用各种修辞手段,语言就会有一种蕴藉隽永的情味。要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口头语言中直接汲取,或者经过加工、提炼,语言就会产生亲切、鲜活的韵味。当然,在一些特定的电视节目中,可以用哲理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也可以用文学艺术家的口吻描述电视节目的议题。
(三)独特的语言文化内涵
做为电视节目的主持人,要求涉及面很广,要根据现场变幻莫测的情况,灵活机动、镇定自若地处理各种突发的情况。而这一切,没有文化内涵是不行的。所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内涵,高层次的文化品位,是高水平电视节目主持人语言的基本特征。
(四)灵活调动节目气氛
在电视节目主持的中间,主持人声音要悦耳,节奏抑扬顿挫,情绪自然。一可以将幽默的点评或与观众互动配合的方式穿插其中,使观众的情绪受到感染,营造活跃的气氛;二可以层层推进的方式,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大体相似、字数大致相等的语句,把事理层层推进地表现出来,用以造势;三可用连珠反问的方法,只问不答,使用连珠炮似的反诘,能加强主持人语言的语势。出彩的节目主持时而如哲思之深刺,时而若朗诵般悠然,潇洒生动,简洁明朗,甚至能让人三日不绝于耳,有余音绕梁之妙。
(五)独特的现场调动及应变能力
在一般的企业或者公众性的电视节目中,大家都在畅谈自己的真实想法,这就要求主持人掌握一定的评议技巧,善于现场调动、随机应变,尤其是一些互动性的电视节目,在整个的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嘉宾和观众各抒已见、妙语连珠,只有把嘉宾和观众带入一种积极、忘我的状态中,他们才能淋漓尽致的表现,才会使发言者能够充满激情的去阐述自己鲜明的观点、独特的见解,这样才能将讨论的话题深入,才能吸引观众、感染观众。例如在一次大型的学术电视节目过程中,当一位发言者对着观众用手指点时,这时主持人就很巧妙的提醒他“手放在胸前会潇洒些”,一句话让紧张的局面轻松化解。
一、领会幽默教学的实质
幽默源出于拉丁文Humor(原意是动植物里起剂作用的液汁),今引申为语言交谈的剂。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幽默艺术,主要是指用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和智慧,用谐趣的手段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和本质,使语言信息的传递与转换过程得到优化,直接创造出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教学中体现出的幽默既具有一般幽默的特性――感染性、高雅性、机智性、含蓄性、启发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规定性即教育性,且实质在教育性。教学中所体现的幽默是形神兼备的,其形是幽默,其神是教育。教学是积极的价值引导活动,教育性是它的灵魂。幽默诙谐绝不能脱离教育性。幽默教学不是教学的目的,它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为教书育人服务。
二、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技巧
教学中,幽默性语言的方式多种多样,常用形式可归为以下几类。
1.巧用形象比喻
在教学中,巧妙运用比喻,能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例如,在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时,学生感到难以理解与接受,我提出了脚与鞋的关系,有多大的脚,就需要多大的鞋,如果鞋太大或太小都不能让人轻松自如地走路,脚好比生产力,鞋好比生产关系,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它同生产力相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向前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发展了,要求生产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促进生产力的长足发展。
2.巧用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法就是运用诗词、歌谣、对联的风趣诙谐而取得幽默效果的一种方式。诗词、歌谣、对联的音节 匀称,节律感强;语言凝炼集中,概括力强,尤其适用于教学语言。如在讲农村联产联包责任制时,用过去是 “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现在是“一年到头不敲钟,从种到收不记工,队长不再乱点名,农民干活满天星”。这就能有力地说明农村改革前后的变化。再如,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和毕生追求真理时,可活用一首名诗,改为“财产诚可贵,金钱价更高,若为求知故,二者皆可抛”。由 于诗歌的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又改用得恰到好处,读来上口,听来悦耳,学生颇感兴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3.进行转换套用
转换套用对脍炙人口的某种语言形式,如改变其内容,借用其文句、语气、格式来表达新的思想,即“旧瓶装新酒”,就会产生较强的幽默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为了批评某些领导干部不注重调查研究、作风严重,随口吟道:“朝辞宾馆酒楼间,乡镇视察一日还。群众呼声听不见,轿车已停舞厅前。”教师套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使教学语言产生了令人深思的幽默感。
4.进行巧妙移用
巧妙移用就是采用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古词今用或今词古用、同话异境或异境同话等方式而产生幽默效应的方法。例如:我在讲“货币的产生”时,讲道:“当你走进新华书店,拿着一本《英汉词典》爱不释手时,怎么办呢?你不可能指望营业员无偿奉送,也不能学孔乙己――‘窃书不算偷’(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并发出愉快的笑声),只能拿钱去买。为什么一张薄薄的‘纸片’,就能买到各种商品呢?”在这里,“窃书不算偷”的巧妙移用,诙谐有趣,增添了语言的幽默情趣。
三、幽默性语言艺术的主要作用
1.可改善师生关系
英国《新卡克西顿百科全书》中指出:“幽默还含有宽恕、调和与均衡之意。”由幽默引起的笑声能填平师生之间地位的差异,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消除师生之间心理上的隔膜,建立起亲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缺乏幽默感的教师往往方法简单、粗暴,会使师生情绪对立。
2.可设计新颖导语
“幽默”开场,教学情境巧构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政治课堂教学也是一样。精彩的课堂导语既能对整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新课程理论下的教学要突出交流、情境、互动。如果教师善于运用“幽默”艺术设计课堂导语,就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的求知心理,成功的构建教学情境,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解“自我新形象”时,为了烘托教学氛围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设计了如下的开场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的新形象。古代有西施和东施,东施效颦的故事让人贻笑大方,现代有明星和模拟秀,真的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啊。
3.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幽默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趣味性。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密切相关。教师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无味的学习变成一种精神享受。
4.优化学生个性
幽默是一个人具有乐观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是开朗个性的反映,同时也是聪明才智的一种体现。如果老师经常在教学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幽默艺术,则会使学生受到影响,开启心智,激发灵气,在愉悦、和谐的环境中形成乐观向上的个性和幽默的品质,使他们不断进取,促进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教师必须磨砺思想、修养个性,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幽默品质和能力。
四、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幽默艺术要注意的问题
1.要做到幽默的趣味性与教育性的和谐统一
运用幽默要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幽默的深度也应与学生对幽默的理解力和接受水平相一致。
2.把握幽默的分寸
一味迎合学生调笑逗乐,脱离教材内容,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教学作用,反而会影响教学效果,弄巧成拙。同时我们更要避免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幽默,以免造成负面的影响。
关键词:美术欣赏 课堂教学 德育渗透
所谓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思想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变化的。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把“礼”放在首位。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观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美术欣赏正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作品的艺术美。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美术课堂教学特别是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面对未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的体会谈谈美术欣赏课中德育渗透的问题。
一、欣赏课对学生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高职的美术教材欣赏部分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欣赏这些美术作品,能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际主义思想。高职学生大部分年龄介于十七八岁,正是求知若渴、建立理想、树立信念的关键时段。例如,在课堂上讲《富春山居图》,先谈到作品的来历、艺术价值及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对此作品的珍爱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富春山居图》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是中国书画珍品。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象,布局疏密有致,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再谈作品如何经火烧断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大陆,一部分在解放前流落到台湾。这样学生听后大呼可惜,遗憾之情犹然生起,表现出希望这一优秀作品能够早日合一为一、完好如初的渴望之情。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让他们知道:他们正肩负着使祖国早日统一、山河一体的重任这样讲课就会引起学生的强烈反响,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本来理论较多、容易枯燥的欣赏课,不但使学生能够学到基本知识,同时也成为他们畅谈理想、抱负的快乐时光,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日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欣赏课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要从小抓起。这个“小”既是小事情也是小时侯。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高职学生正,处在青年期,是更新知识,正确认识自身,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大,犹如一张白绢“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改掉他们这些不良习惯单以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老师的苦口婆心就显得苍白无力。我发现利用美术欣赏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等。有人说“一部好书能改变一个人”。同样,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也能改变一个人。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培养自身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能够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守纪律,这是一条促使学生改掉不良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上漫画欣赏课时就证明了这一点。漫画《难以忍受》的作者通过夸张、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出到处乱写乱画者的丑态。学生看后捧腹大笑,之后体会到作者的立意,从而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做,有的学生下课以后就用砂纸把画在墙上的字擦掉了。这不能说此人今后就能改掉所有的坏习惯,但最起码这样的课对他们触动很大,也就达到了我们在教学中灌输德育教育的目的。
〔摘要〕郑光祖杂剧的时空结构体现了传统中国艺术点线结构的基本特征和写意风格,故事发展不受现实规律束缚,具体时间不明;按照时间的自然顺序,通过剧情浓缩与延伸有节奏地展示线性时空流变;场次变化多,小场明显多于大场,不注重“再现”具体的人、事,而重在“表现”情绪和意识。
〔关键词〕郑光祖杂剧时间结构空间结构
名列“元曲四大家”的郑光祖是元代后期杂剧创作的主要代表,“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伦辈称‘郑老先生’”[1],声望颇高。而与前人不同,当今学界对他的评价却是贬多于褒,褒之者主要在研究《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二剧语言艺术的基础上,高度肯定曲文的优美,如于学剑的《郑光祖戏剧:清丽俏婉临风生珠》[2]、吴乾浩的《的语言艺术》[3]以及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4]中的评价,贬之者对剧本的结构、戏剧冲突颇多指责,如郝延霖《衰落阶段的元杂剧》[5]、赵海选《白璧含瑕智者有失―――浅谈郑光祖作品中的疏漏》[6]等,甚至指出郑光祖被列入四大家“实未免有些颠倒得可怪”[7],即使语言成就很高,但在整体上仍难与关(汉卿)、马(致远)这些一流曲家相提并论。可见,就总体研究趋势而言,研究者们对郑光祖杂剧的解读和界定缺乏热情和更客观的关注。
著名戏曲研究家黄天骥曾谈到他对戏曲研究现状的思考:“在剖析戏曲作品时,往往只着意于捕捉戏剧矛盾,抓住人物性格的冲突,审视矛盾的契机……但不能解决中国戏曲评论的全部问题。因为我国的古代戏曲,既是‘戏’,也是‘曲’。所谓‘曲’,实即诗”,“加上戏曲作家,往往就是诗人,当他们安排关目,表现人物的时候,不可能不受到诗歌创作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而诗歌创作,最重‘意境’”,“有意境的剧作未必有尖锐的戏剧冲突,戏剧性、舞台性或会稍逊,但是,如果一味以苏欧话剧的标准来衡量……从而否定或者贬低这些戏曲作品的价值,那就不符合实际了。”[8]黄先生的话不无道理,以抒情、写意以及点线式时空结构为核心的中国古典美学观念潜在而又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戏曲创作,结构设计、情境营造等都有着与西方戏剧重叙事、写实及线块式结构截然不同的美学特征,如果单纯以后者为标准进行评价的确有所偏颇。因而,本文拟从郑光祖剧作的时间与空间结构设计入手,探讨其备受今人诟病,然而实具传统点线特征和写意风格的时空艺术。
一、郑光祖杂剧的时间结构
“叙述乃是一种具有时间性的段落”[9],中国戏曲的叙述同样展现了时间流动的过程与节奏。一般来说,戏剧时间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剧场时间,指舞台表演或观众观演所需要的时间;二是内在戏剧时间,指剧中故事发展所“经历”的时间,即剧本叙事时间;三是外在戏剧时间,台词中涉及的背景或远景事件发生的时间[10]。本文所论戏剧时间,若无特别说明的,均指内在戏剧时间。
郑光祖现存杂剧八种,除《周公摄政》仅存元刊本,科白不全难以辨析以外,其余七种都突破了真实生活时间的限制,在时间处理上呈现模糊化、自由化、线条化的特点。
郑光祖没有刻意去说明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虽然他留存至今的杂剧多取材于历史,有大略的时代背景,但作者的创作本意并非再现史实,而是寄寓情思,所以不论是借汉代文人王粲《登楼赋》之题予以发挥的《王粲登楼》,还是源自历史演义的《三战吕布》,都没有指明具体年月;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时间标注也不是特别明确,只以只言片语提示大概时间或在写景文中间接暗示时间推移,例如《智勇定齐》里提到齐国倚仗无盐女“三年不行进贡”,到底是指无盐女封后三年,还是事件发生的前三年,却没有交代清楚,还有《王粲登楼》中,王粲被迫淹留荆州,具体是多久剧中没有说明,只隐约言及在此期间“荆王辞世”,再待到他登楼抒志时,说白和唱词中有“西风塞雁添愁怨,衰草凄凄更暮秋”、“看了这秋江呵,越搅得我一片乡心碎”这类提示,可见已是秋天,除此之外,并无其它时间说明。不过,这些对时间的模糊处理并不妨碍观众理解剧情,受传统说唱艺术影响,中国戏曲在叙述中注重事物发展的延绵不断,而不是特定时间下的某一矛盾,因此当郑光祖杂剧完全按照事件发展的自然顺序,从头至尾、丝毫不乱地展开叙述时,各个具体的时间点是否清晰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在这样一个模糊的框架内,时间的活动变得更为自由,作品不受现实生活规律的约束,可以将无限的时间纳入有限的篇幅当中。如《伊尹耕莘》,从伊尹降生到他成年后辅佐成汤,前后约摸几十年;《倩女离魂》里倩女灵魂跟随王生“三年光景”;这就是所谓的“一句慢板五更天”,剧情飞速发展,与故事通常只发生在一天之内的古希腊戏剧创作原则截然不同。对于如此自由的戏剧时间,郑光祖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处理,一是剧情浓缩,通过剧中人物之口简要介绍那些无需重点刻画的情节事件,像前面所提到的《伊尹耕莘》时间跨度极大,第一折婴儿伊尹被伊员外收养,到第二折上场时就已经成年,这段时间的变化由方伯一语道明:“今闻义水有莘之野,有一人姓伊名尹……有经济之才,安天下之手。”二是剧情延伸,将人物瞬间的活动―――主要是情感活动,放大为大段的唱腔和动作,有时甚至用上整整一折的篇幅。像王粲登楼之后,作者就连用了[迎仙客]、[红绣鞋]、[普天乐]、[石榴花]、[斗鹌鹑]、[上小楼]等十支曲子反复渲染王粲的失意。
中国戏曲(以及书、画、舞等所有传统艺术)“就是打破团块,把一整套行动,化为无数线条,再重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最有表现力的美的形象”[11],丰富、灵动而又抽象、写意的“线条”既是古典戏曲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具体作品之中,就是以时间为中心,故事情节有节奏的流动与组合,构成线性流变过程。如前所述,郑光祖按照时间流变的自然顺序展示故事情节,背景时间含糊不明的《倩女离魂》也好,时间跨度几十年的《伊尹耕莘》也好,他的目光既没有聚焦于已逝的“过去”,也不投向遥远的“将来”,而是随着人物“现在”的活动时间的流动,不断向前移动,勾勒出一条条生命运动的轨迹线。当然,这条轨迹线的运动并不如同现实时间一般,速度均衡毫无变化,而就好比是乐舞的节奏,时快时慢,就像前面说到的几个月几年时间浓缩为一句话和转瞬间的心灵活动延伸为大段唱词,就充分展示出它内在的节奏韵律。
关键词:美术欣赏 德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00-01
所谓的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它有别于听觉艺术的音乐、语言艺术的文学,是具有造型性、可观性、静态性的一种空间艺术。正因为有以上基本特征,美术作品首先应该是可以被人感知的。美术欣赏正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通过其塑造的艺术形象感知作品的艺术美。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美术课堂教学特别是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目的并不是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专业人才,除了知识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行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让学生会以一种美好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面对未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才能培养学生向往美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欣赏与学情的结合
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等常常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我们可以安排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其特点是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让其欣赏。
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来培养对艺术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
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知晓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二、欣赏与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结合
社会公德是对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最起码、最简单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公德要从小抓起。这个“小”既是小事情也是小时侯。人不是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小学学生正处在生长期,是初步树立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可塑性大,犹如一张白绢“染苍则苍,染黄则黄”。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单以家长的千叮咛万嘱咐、老师的苦口婆心就会显得苍白无力。我发现利用美术欣赏课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格、意志、信念等。有人说“一部好书能改变一个人”。同样,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也能改变一个人。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培养自身区分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能够明是非、知荣辱、辨美丑、守纪律,这是一条促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遵守社会公德的有效途径。例如,在上漫画欣赏课时就证明了这一点。漫画《难以忍受》的作者通过夸张、幽默的艺术表现手法,刻画出到处乱写乱画者的丑态。学生看后捧腹大笑,之后体会到作者的立意,从而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做,有的学生下课以后就用砂纸把画在墙上的字擦掉了。这不能说此人今后就能改掉所有的坏习惯,但最起码这样的课对他们触动很大,也就达到了我们在教学中灌输德育教育的目的。
三、欣赏与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
美术作品最能体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们涵盖了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无论是古代的悠久文化,还是近现代的民族抗争、自强奋斗,都描绘得生动详实。在美术欣赏课中,学生通过对作品的欣赏,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以及所蕴含着的丰富的历史知识,增加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高年级阶段欣赏唐代绘画作品《步辇图》,可介绍我国盛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唐朝至唐太宗时己经成为东亚的盟主。政治上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惟才适用,慎用刑法,与少数民族通婚;经济上对外贸易繁荣,与多个国家建立了往来,多个民族融合。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肤独爱之如一。”民风淳朴,社会稳定。唐朝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上的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出灿烂的唐文化《步辇图》通过大批人物形象的塑造,生动再现了唐太宗如何接见吐蕃族迎亲使者禄东赞的庄严的历史场面。它是汉藏兄弟民族友好情谊的历史见证,是最早反映中国汉藏民族团结和睦的历史画卷。学生在对这些历史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就会对一个国家以及此国国情有所了解。
美术欣赏教学是理论与实际、教与学的统一。我们不能把美术课变成德育课,单纯“说教”;也不能把“双基”训练课变成单纯的“传艺”,必须将思想品德教育与造型艺术的形式美联系在一起,掌握好两者的尺度,这样才能体现出美术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也要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为已任,使学生的美育能更深入的渗透到学习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意象;意境;文学意境
语言艺术创造的意境舞蹈不可能复制,绘画造成的感觉音乐无法取代,那同样,舞蹈的形象也是文字难以描述的,因而对于艺术,重要的不是可感的形象,而是创造性的想象,想象这种高级的心理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表现为一种塑造活动,我们说它为“创造性想象”,一个画家用色彩,线条,形状去想象,一位音乐家用音符,旋律,和声等去思考,可见它们想象本身就存在着差异,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识领域都是知觉思维,一个舞者,他可以通过身体的活动去体验某种经验是否表现的充分,因为“情感的表现似乎不是给已经存在的情感量体裁衣,而是一种缺了它情感就不可能存在的活动”一种生命情调的释放,是在这生命力推动下完成的活动。我们在观看舞蹈时,看到的不仅仅是身体的跳跃,而是灵魂在舞动,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想象口,随着人体的升腾跳跃而飞舞流动的精灵,就是舞蹈的精神,是人类艺术的精魂吧!我们会时常倾佩文人的笔墨,但它毕竟是直接的,远不及舞蹈带给我们的活的生命力,它可以让我们感知它传达给于人们的旨意,我们甚至可以随意想象,反馈给它更随意的内涵。真的不是吗!说到想象力是指的这种秘密的但又是明显的,使理念在用手的语言来表现时变成自然的运动机能。它存在于受过训练而又能获得幸福的躯体中。如果脱离了身体的内部和外部活动过程和对这种动作的切身经验,人类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就无法进行。
一、以蕴涵文学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
舞蹈是中国一切艺术之境界的典型,别门类艺术的躯体中将或多或少的流淌着舞蹈的血液!张继刚创作的舞蹈《一个纽秧歌的人》和《母亲》,这两个作品所塑造的形象,其文化底蕴之厚实,其揭示人的心灵之深刻,我们试着想像如果其中失去了情所酿出的人文意境,那么我们又靠什么来被震撼呢!实践证明,舞蹈创作若不着力于触及人的灵魂,不仅其作品绝难进入更高艺术层次,而且舞蹈也就摆脱不了被人们视为“小儿科”的阴影,那也就只能沦落为真正缺乏舞蹈独立意识的附庸者的地位了。我们要坚持努力创作出以蕴涵文学思想内涵的形态为标志,以高雅文化品位和意趣为依归,以精神审美规范为主旨的优秀舞蹈作品。一件舞蹈作品带给我们的文学意境其创作来源若不是从文学作品中来又可以从哪找呢?答案很简单:在编导的脑子里。编导从生活中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这样的构思照能形成“精神内涵”,在舞蹈中呈现出文学意境,是“观众反馈给予它的文学意境”。古典女子独舞《庭院深深》以其深沉丰富的舞蹈意韵和美丽动人的感伤情绪,打动了观众!意韵是什么?
这个舞蹈告诉人们,意韵,应该有类似象诗一样,象茶一样的质感,让人可以用一种把玩的心情慢慢品位,沉浸其中,让那缕淳美的香气丝丝浸瑞人的心房,这一舞蹈在这点上,拥有极其耐品的质量,观后,那股味儿竟会久久萦绕不去!在那样的旧时代里,妇女门是社会的受压迫阶层,在漫长的人生中,消耗着自己的红颜,压榨着自己的情感…希望没有泯灭,憧憬依然存在,在期许中得以复活,脸上荡漾喜悦,穿梭在花的世界中…然而现实是无情的,回到现实中的她依然要生活在循规蹈矩中…可以想象的完全,看舞蹈的时候我门的思想在跳动,我们可以看到内在的文学意境。
二、以高雅文化品位和意趣为依归
《舞蹈形态学》指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古典舞曾呈现为不同的舞蹈文化类型,但在这些舞蹈文化类型历时态的线性演进中,往往有着可在共时态的聚合面上被加以归纳的共同性。“踏歌”这种歌舞形式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并躯同行,它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今天的“荷花奖”《踏歌》以优美的轻歌曼舞,深深地蕴含了中国古典舞的历史文化形态。一直特别忠爱《踏歌》。记得同学曾说过,跳过的所有舞蹈中,印象最深刻的最喜欢的就它了,跳踏歌时会觉得自己很美很美很飘的感觉!想好好试论一下。《踏》舞蹈形态所创作出的“意象”很抽象,其意是意味深长的。甚至有必要从历史时代对人的心理影响谈起,有必要理解特殊的时代产生的中国文化。
中国历史集荣辱贵贱于一身,造就了中国文化,造就了中国人对人生的彻悟。而今的社会同样处于转折期,人的观念在转变,社会机制在变革,历史是延续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踏》产生于中国动乱的朝代,走过繁荣。今天,又从这样时代里的深谙中国文化的编舞家心中咏出,它以舞蹈的形式,以写意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意象,使入迷醉。那一切的一切由心而发,随意而动,人性所致。长袖是我内心情怀的延伸,动态是我内心美感所引发;协调一致的人体自然律动,奠基于深厚的中国文化之上,让人赞叹人性本应如此美好,人生本应这样可爱。“意象”是对人生的追求与赞美,是历经磨难后悟出的人生真谛,是深厚的中国文化!我想更为诗意的还在于作品处处渗透,蔓延出的情思,词曰“君若天上云,侬试云中鸟,想随想依,映日浴风;君若湖中水,侬试水中花,·”这难道不是一道靓丽的景致吗?情,息息相通,诗,朗朗上口!我认为《踏》所呈现给我们的史学和美学价值远远超乎作品本身的艺术成就!
三、以精神审美规范为主旨
是她让无数人落了泪,她就是《千手观音》。这些表演者全都是聋哑人,虽然他们身体上有缺陷,但他们精神比健全人更为健康,更美丽,虽然没有办法用语言交流,但是他们用爱将心与心间的壁垒打通。
21个聋哑演员将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天衣无缝、美仑美奂。无论是现场观众还是广大网友,最直接的反馈便是两个字:“震撼”!“千手观音”的含义就是:
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就会有一千只手来帮助你。同样的,只要你的心是善良的,你也会伸出一千只手去帮助别人。这里的“千”和百家姓的“百”一样,都不是准确的数字,都是形容多得数不过来,透过舞蹈我们不知道能不能马上明白“千手观音”的含义,但我想人们都一致提出了:震撼口里面我试着去感悟,感悟到了这些也许称不上文学意境,但每一个舞蹈演员都会听到我的这一呐喊的声音希望:她们听不见,却能用专注的心灵看到音律的跌宕起伏。我们听见了,可也灌进繁纷芜杂的市井喧闹。于是,她们的心与天籁之音在共鸣中融合涅磐,我们的心在世俗的浮名浪利中坠落封尘。于是,我们再也没有执着的付出,没有沉静的定力,也丧失了深省内心的渴望。于是,我们失聪了!
参考文献:
[3]田静:《中国舞蹈名作赏析》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导》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语言的价值显得更为重要。数学语言除自身规律的制约所具有的特征外,还应具有一般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 数学语言的分类
数学语言由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和体态语言三部分构成。
1.自然语言
也可称为通俗语言或日常语言,即人们平常使用的口头语言。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学生听起来感到亲切自然,容易得到情感上的认可,也易于接受。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采用形象比喻、简单概括,借助直观的自然语言表达、解释,能调节课堂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增强趣味性。适应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也适应中学生形象思维强于抽象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的理解,常常是一次恰当的比喻,胜过十遍的说教。例如:“笔直的火车道的两条铁轨就可以看成平行线。”“射线就像从很细很细的小孔射出的一条光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连小狗小猫都知道。”形象化的、通俗易懂的自然语言,不仅使学生感到生动,吸引学生兴趣,还可以调节人的大脑注意力,使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叉进行,构成有机联系,减少疲劳,有利于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2.数学语言
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数学符号和数学术语是构成数学语言的最重要的成分。数学名词是表达数学事实的数学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确切表示某一数学事实,而且每个名词都代表唯一的一个数学事实。例如:有理数、无理数、单项式、分式、勾股定理、函数等,都是数学名词。数学符号是交流、传播数学知识和思想的媒介。例如:勾股定理就可以用a2+b2=c2表示,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加法交换律就可以用a+b=b+a来表示。它是由一些数字、字母、运算符号按一定关系构成的数学表达式,具有便于书写,表达准确,不易误解;信息清晰,记录简明,适于运算等特点。还有一些纯文字表述的语言也是数学语言,例如: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等,都是用文字数学语言表述的一个数学事实。一般来说,数学语言的特点是简练、概括、完整、准确、严格、含义丰富,因此也将这种语言称为科学语言。
3.体态语言
它是教师通过身体器官的活动,利用课堂教学时的教态变化,如手势、位置、视线、运动、造型和表情等来传递的无声语言。它是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的一种和谐生动的环境的辅语言。这种语言虽然无声,却可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的感觉,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用手臂向前伸直表示两条直线平行。在讲授全等三角形开篇时,先给出标题,然后伸出手掌,再慢慢两掌合拢,让学生分别从两边观察,再给出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的概念。用充满热情自信的微笑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不用批评的语言而有选择地注视某个学生以提醒其注意听讲等这些用体态来代替讲话,有时会收到比语言表达还要好的效果。
二 数学教学语言的运用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不宜直接使用数学语言作为课堂授课语言,而必须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识基础,将数学语言转化为容易为学生接受的语言。所以数学教学语
言是数学语言与教学语言的统一,是专业语言与普通语言的结合,是文字型教学语言与符号型教学语言的融汇,是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言与经过提炼的口头语言的合成。数学教学语言既具有准确性、简洁性、抽象性等科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又具有清晰、生动、流畅等自然语言的特点,还应具有启发性、实效性、趣味性、逻辑性等教学语言的功能。数学教学语言具有艺术的特点,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各种表现技巧,在数学教学中进行艺术再创造。因此,应用数学教学语言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标准的语言
课堂教学中,首先教师的发音要清晰、准确,必须使用普通话,不要用方言和地方口音。要掌握好用声技巧,使讲出的话动听、悦耳,给人以美感。应当像播音员、演员一样掌握有关发音的知识、技巧,学会用肺部、声带、共鸣腔等器官协同作用产生足够的动力,发出悦耳的声音。要运用好重音技巧,说话声音有轻有重。某些词组要用重音强调,以引起听课者的注意,加深印象。如叙述平行公理时,应用重音强调,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课堂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数学中有些字母的发音不准不仅影响数学事实的理解,还对学生学习外语造成不利影响。有时由于方言、方音,吐字不清,不仅使学生听不清所讲内容,而且还会产生思维障碍,大大影响教学效果。
2.适宜的语速
语速就是讲话的速度,人们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在某一单位时间里教师表述的数学事实量过大,当然讲话的速度要加快,甚至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学生不易听清、理解,难于接受,特别是由于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学生还要不断地将教师所讲的概念、推理进行思维加工,这样就要求教师的语速不能太快。但教师语速过慢,跟不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会觉得无聊,当然也会感到乏味。
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语速。对学生熟悉的知识或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可稍快些,但也绝不能像播文字消息的播音员那样一个语速不间断地讲下来。要有轻重缓急,有时还有必要做短时间的停顿。不能为了赶进度而开快车地讲解,那样不会有好的效果。
3.变化的语调
语调也可称为声调,是指讲话时声调的高低,抑扬顿挫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易于听讲,让人接受。反之,如用单一声调讲述一个数学事实,会使人感到枯燥无味,精神疲劳,注意力分散。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用声调表达疑问、惊喜、感叹等情感,那会使教师的教学像演员一样具有艺术感染力,使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能够乐意听讲,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4.和谐的节奏
语言节奏是指讲话时速度快慢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当地选择语速的快慢。有时一句话的各部分有的音长一些,有的音短一些,有的地方还可以有长短不一的停顿,要掌握停顿的技巧。根据内容的思维难度,语言的逻辑关系及产生的心理需求,巧妙地运用好这种技巧,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声调有高有低的变化,音量或强或弱,语速或快或慢,这种变化使其有规律地交替重复,从而形成如同乐曲中的音节,形成和谐的节奏。当然应与教学内容本身的节奏相一致,还应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相适应。这样就会加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可以用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
5.适度的音量
音量就是声音的大小,音量过大,会使人感到不舒服,甚至会产生一种噪音刺耳的感觉。音量过小,显得教师的语言无力,学生听起来吃力,易使学生感到疲劳,甚至听不到教师在讲什么。音量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课堂上讲解的音量大小,应控制在教室安静的情况下,能使学生坐在教室任何一个位置都不费力就能听清为宜。
6.丰富的词汇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利用我国语言历史悠久、词汇丰富的优势,深入浅出地讲解抽象的理论,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如抓住知识的本质进行分析时,要使分析的语言活泼有趣,可采取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果教师的语言呆板,甚至照搬教材中的书面语言,照本宣科,就会使本来抽象的内容更加枯燥无味,还会引起学生的疲劳,无法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 数学教学语言的教学要求
1.精炼严谨具有逻辑性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严谨性也是数学的特点之一。数学教学语言的严谨,要求数学老师言简意赅,不盲目重复,必须避免口头禅。说话简单、明了是最起码的要求。如果教师的语言不精炼,就会使学生抓不住主要内容,使理解产生困难;如果不严谨,就会导致概念模糊,造成判断模棱两可,甚至出现主观错误,也就会使学生不能准确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数学语言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叙述严密、论证充分。数学老师应运用数学语言,将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有鲜明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的体系。
2.诱导思考具有启发性
运用启发性语言的艺术,常常表现在教师不是单刀直入地揭示全部问题和解决方法,而是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求,有时还可以做到“引而不发、点而不破”。教师还可以用具有启发性的语言为学生创设一个人人都能思考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平淡地陈述,把所有问题的细节都讲到,形成一种“填鸭式”的灌输局面,违反学生的认知规律,必不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当然也就不可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很容易给人们造成枯燥无味、没有乐趣而言的感觉。因此,数学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自己的语言要有魅力,要生动有趣,形象具体,深入浅出,感染力、吸引力强,能使学生的思维状态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思维之中。例如,在教学图形变式时,有些学生看不清图形某些部分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说,“我们把头歪过来与黑板左右方向一致横着看,你就会发现”这样形象化的语言,使学生感到生动。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夸张、拟人等技巧,能给学生带来欢乐、愉悦,能使学生富有生气,能增强记忆,提高效率。例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