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媒艺术研究

传媒艺术研究

时间:2023-07-06 17:1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媒艺术研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传媒艺术研究

第1篇

众所周知,我国拥有历史悠久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该文化不仅有助于促进现代社会文化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以该文化为核心基础形成的影视传媒艺术除了突出了中国历史悠久具有强烈民族特色文化之外,还充分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发展历程,为我们呈现了各种“智柔”魅力。

1影视传媒艺术概述

影视传媒属于一种新兴的产业,近年来发展突飞猛进。电影、电视、网络、报纸等传媒成为了我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影视传媒行业,正逐步成为发展潜力最大的朝阳产业。影视传媒艺术专业是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在美术专业、音乐类专业之外的又一类高等教育专业。影视传媒艺术涉及了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戏剧影视文学、影视导演、影视表演、公共事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专业。主要针对电视台、广播电台、影视传媒公司、电影电视制作机构等部门单位的需求培养相匹配的综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相继开设了影视传媒艺术类专业,并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考试,以培养复合型艺术团队。

2影视传媒艺术的“智柔”魅力

2.1实现了文化的有效传承

物质与精神是两种类型不同的文化,但这两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均充分反映了文化所隐含的价值作用。这里不难发现,文化属于一种动态的、可变的产物,为人类的生活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依据,并有效推动了社会的稳定有序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前提保障,只有拥有丰富的社会文化,才能进一步强化经济发展力度。文化充分反映了民族精神,也突出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该文化基础上生成的影视传媒艺术,对人类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影视传媒是现代社会核心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更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传播方式。影视传媒艺术涉及了社会核心文化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文化传承魅力。

2.2突出了社会文化价值

当前时期,所有国家都以影视传媒作为本国文化的主要传播形式,该传播形式下生成的影视传媒艺术可更为精致的说明为文化传承的具体魅力。影视作品的制作流程十分繁复,在制作内容上除了要考虑优美的音乐旋律、精致的文学素材以及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等内容之外,还必须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为此,影视传媒成为了满足现代人精神文化需求的最有效渠道。电影与电视是影视的核心组成部分。电影具有蒙太奇逻辑思维,其主要目的是促使人们对自己生活历程的深入思考,让人们充分了解当前的生活环境。电视具有观众逻辑思维,其主要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各类接近于真实的虚拟场景。

2.3促进了文化健康发展

影视是基于文化而形成起来的一种产业,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因此影视传媒与文化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影视通过画面、文字、音频等手段突出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并阐述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在现代影视传媒环境下,为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影视在文化传承中的主体作用也越发的显现,有效推动了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影视传媒在为受众群体提供文学、网络等一系列娱乐功能的同时,还发挥着审美影像的功能,有效促进了文化的广泛传承。随着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崛起,无论是文化的传播还是文化的发展都以影视传媒为主要实现方式。

2.4为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由于影视传媒发挥着一定的权威作用,拥有庞大的群众基础,所以具有相应的教育意义。通过影视传媒来贯彻落实文化的发展理念,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影视传媒的艺术性同样能丰富受众的审美与想象两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受众对影视作品隐含的文化内涵及时全面掌握与了解。同时,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明确其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可通过影视传媒将社会优秀文化贯彻落实到每位受众的心中,提高受众理解影视传媒艺术的能力,进而掌握丰富的文化艺术。此外,还可通过影视传媒充分体现现代化的文化内容及文化观念,并以此为依据调动受众探索现代化文化内容的积极性,进而明确该文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影视传媒艺术的迅猛发展,其目前已被广泛用于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方式。现阶段,我们应保证每部影视作品的高质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各种文化内涵;通过影视传媒艺术突出文化的艺术性,有助于扩大社会文化的覆盖面,引起社会各界对文化发展过程的高度重视。

第2篇

传媒艺术主要指对电影、电视、互联网等对某件事物或物件的传播采用的艺术手法。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分别承担着传播信息的重要用途,这些传媒介质对美的评价也各不相同,这都对当代人们的审美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传媒使用的各种手法中,也处处体现着艺术气息,因此,传媒艺术产生的审美思想是对当代美的定义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了昔日和今日的传媒艺术的审美对比并对传媒艺术的审美思想作出重点分析。

一、传媒艺术的审美变化

与传统的艺术相比,如今的审美研究和审美思想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着中变化与传媒在当今社会中起到的重要功能和重要性嘻嘻先关,传媒用其强大的影响力对以往的审美思想带来巨大冲击,并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以视觉文化为主的新型传媒艺术,也因此对人们的审美思想带来了重要改变。

从艺术的角度分析,传媒中艺术元素的介入程度决定了其中的审美思想的变化程度,这也与我国传统艺术产生了诸多差异,传统艺术的主要对象是艺术本身,艺术的创作也较好的体现了其对审美的追求。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思想家将审美称为艺术哲学。

现如今,审美已经渗入到了我们得日常生活中,其范围也在逐渐扩大,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了艺术学者的重要研究课题。另外,日常生活与审美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艺术学者们开始在生活中不断的寻找和发现独特的美和灵感,这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众所周知,传媒已经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因此,其传媒带来的审美思想的变化也深深的影响着人们。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传媒艺术的审美思想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各种电子产品使得传媒形成了昔日任何艺术都不可替代的艺术形态和审美思想,已经使许多艺术学者们对传媒艺术刮目相看。美国的著名艺术学者詹姆逊就提出了以下观点:现代艺术中,越来越多的超美学的观点已经使人们对原本的审美思想完全失去了信任,并在新的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配下,产生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和混杂物充斥了整个消费社会。但与此同时,昔日的传统艺术却无法列举出足够的知识理论储备来判断和分析这些新作品,这些新的作品完全吸纳了科技的交流手段和传媒控制技术。因此,传媒不仅承担了艺术传播的功能,也因为传播对大众的审美思想带来了重要改变。

二、传媒艺术的审美思想

审美思想是指辨别、领会事物的美的思想状态。传媒艺术中的审美思想主要是对传媒艺术中的诸多种类产生的对美的审核思想,这将大大影响传媒的受众对美的感悟能力。

传媒艺术并不是一种艺术门类的名称,而是在信息化科技产品的传输条件下,在大众传媒中包含的艺术因素的总称。在当代社会中,发展最快的非科技莫属,这也就使传媒领域飞速发展,现在我国传媒领域中最主要、最成熟的主要是电视、影视、网络、手机等电子科技产品的动态传播方式为主要载体进行的艺术创作。例如:电视剧、音乐、戏曲类节目、舞蹈类节目、朗诵类节目、相声小品、综艺晚会、广告等。其中,虽然主要以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但从其产生的审美思想来看,这些作品完全可以列入传媒艺术的行列。

传媒艺术为我们带来的主要是动态的美,主要特点是真实,可以使人们对美和艺术有立体的认识,加上语言和音响的制作,使其与画面完美配合,使人仿佛身临其境,电子科技产生的真实感是传统艺术无法比拟的。例如:《泰坦尼克号》中,对爱情的执着和追求,都是一种思想上的审美,对人们缠身了重要影响。传媒艺术可以将现实或按照想表达的审美思想重塑现实,并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利用逻辑线索连接各种图像的方式,以真实感为人们的审美思想带了强大震撼。

三、结束语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电影、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分别承担着传播信息的重要用途,这些传媒介质对美的评价也各不相同,这都对当代人们的审美思想带来了巨大冲击,在传媒使用的各种手法中,也处处体现着艺术气息,因此,传媒艺术产生的审美思想是对当代美的定义的重要影响因素。现如今,传媒艺术也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因其变化性强,往往因为微小的变化而为人们的审美思想带来巨大变化,起到了引领艺术时尚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昔日和今日的传媒艺术的审美对比并对传媒艺术的审美思想作出重点分析,以期对我国的艺术研究做出贡献。

第3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基础课 教学研究

2012年3月,原四川教育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成都师范学院,并升级为二本院校。“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把学校建设成为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基地成为新建的成都师范学院的办学定位。成都师范学院传媒艺术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自2007年开办以来,主要招收3年制专科层次学生,经过多年努力,传媒艺术系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办学成果显著。在人文教育与设计素质教育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展实践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对学生人文教育与设计素质教育的思考

人文教育,本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内容包括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从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而所谓素质,应是人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适应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基本品质,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下,外化为个体的一种行为表现。而在设计艺术学科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就是要着重抓设计素质的培养。所谓设计素质,主要包括社会责任感、对本民族的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深入而正确的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设计构思综合外化的技术能力等。设计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传媒艺术系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我们的研究就是基于人文教育与设计素质的培养方面寻找到一些可行性方案或办法,使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美国的斯腾伯格教授看来,实践智力是人适应环境的一种能力,能够确定如何达到目标的、向周围世界展示自己意识的一种能力。而针对传媒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来说,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应主要立足于:1.实践兴趣。实践兴趣是传媒艺术系大学生实践能力中的先导性因素。传媒艺术系注重其感觉兴趣、操作兴趣、探究兴趣、创造兴趣,并设法加强。2.理解力。传媒艺术系在专业教学中融合这样一种思路,即从思考问题的思路、认识实践对象的视角、实践活动的已知条件、性质、关键环节、可能存在的障碍、变化趋势等方面着力培养,让学生做出较为全面、如实的反映。3.策划力。策划力是传媒艺术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学生以学生办为中心,根据具体事宜,来全面构思、设计和选择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4.执行力。让学生将实践方案在综合性归纳基础上,转变成行动计划,并安排合理相应“工序”来完成任务。5.表达力。通过在具体学生实践活动过程中加强其交流、陈述的能力。主要通过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6.应用力。传媒艺术系专业基础课基本以三大构成和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图案、装饰基础等课为主,强调该课程与高年级设计课程的相互关系和社会应用意义。注重综合性课程和创造力培养内容。从教法到课程设置到信息量都能较好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加入很多丰富灵活的训练课题,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并掌握具象与抽象的造型语言表现规律,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思维方式的训练,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和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所以传媒艺术系主要做了以下三点:1.整合校内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工作室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专业动手能力。2.拓展校外资源,建立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3.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竞赛平台,为学生组织和提供发挥能力的国内外专业竞赛平台,并进行全系动员和对专业教师予以指导。

三、专业基础课程拓展实践研究

(一)注重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许多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参照美术教育的体系与模式,或者借鉴国外一些零散的教育体系与模式。这些体系和模式并不适宜我国普通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现状。因此,传媒艺术系在教学过程、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调整。在现今各类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或多或少、自觉不自觉地将绘画技能、电脑技术等作为教学的主体的时候,传媒艺术系则在夯实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知识的应用及实践动手的综合素质训练。

(二)延伸与发展设计实践环节

传媒艺术系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职业技能,并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理解把握和体会,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贯穿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整个过程。通常在实践性教学中,学生最热衷的是与企业面对面,考察企业的生产现场,并通过企业管理人员的分析、讲解,增强对课堂设计由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向实践项目过渡重要性的认识,并在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实践性教学方面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使课程学习环节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强化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机会。此外,传媒艺术系还加强课题的设计与实践。针对不同的设计专业,设置的课题练习与专业应密切联系,使训练有针对性。一方面加强具体的动手实践,另一方面保证内容的衔接性,更好地服务于专业设计课程教学,培养富有创造力的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攸璐.论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

第4篇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特色资源库;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9-0159-04

Abstrac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art kin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digital characteristic resource database construction importance. Then it is taking the library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s as an example and constructing the art college library characteristic database platform. It makes 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base platform. It fix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s and services into teaching and research and expands characteristic digital resource sharing of social function and utility.

Key words: Art; Characteristics; Resource database

1 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数字图书馆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青睐。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要想获得长远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拥有自己的特色信息资源,要利用特色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改革和管理提供信息服务。因此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刻不容缓。在我国,随着艺术类专业的火爆,艺术类院校的数量逐年有所增加,2002年全国艺术类院校只有597所,2012年增至1679所。除传统的艺术类本科院校外,许多综合性大学也设立了艺术学院,民办高校设立艺术类高职专业则更多。十年间全国艺术类专业院校增加1082所,考生人数增加了97万。艺术类院校图书馆应充分考虑艺术教育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活动的特殊性,除具备普通高校图书馆所具有的基本职能外,在体现艺术活动的特色方面进行重点建设, 从而真正做到为院校师生提供丰富而高质量的信息服务[1]。

当前,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建设以各种文字等书目线索资源库为主,缺少全文、图形、音视频及事实型数据库;国内专业学术视频比较少,百度或搜狐等视频缺乏学术针对性。因此建设独具特色的图书馆电子资源库传统的文献信息数据库之外,还要注重加强全文型、音视频型与事实型数据库等元数据库的建设。只有建设专业的特色资源库,才能逐步缩短国内艺术类院校与国外艺术类高校的信息化差距 [2]。

2 如何构建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平台

2.1 特色资源库要体现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优势

艺术类院校区别于普通综合性高校,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浙江传媒学院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目前全国培养广播影视及其他传媒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之一。学院专业特色鲜明,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传媒类和艺术类专业为主干,文学、艺术学、工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3]。

(1)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拥有下沙校区图书馆和桐乡校区图书馆,原藏书结构以传统的纸质文献为主。 2004 年,为顺应时代的要求,浙江传媒学院开始了数字图书馆建设,2008 年数字图书馆建成。通过建设数字图书馆,有效地整合资源、平台、应用系统,为用户提供智能、个性、透明的服务。根据学校的教学特点,数字图书馆以传媒视频资源为内容特色,充分利用各类资源,提供文本信息、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为教师对作业的点评和学生之间作品的交流与展示提供了便利。目前,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的藏书逐步改变为纸质文献、电子图书和音像资料并重,并力图保持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的结构合理。同时,浙江传媒学院为有效利用图书馆资源,利用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结合ASP网页编辑,在高性能的服务器与网络上,构建一个适合艺术类高校的产学研图书馆特色库网络平台,提供统一的特色资源检索服务系统。以传媒视音频资源为内容特色,包含图片、文字和图书馆电子资源,利用各种网络编程技术基础,组建一个基于图书馆资源的开放式软硬件的集成平台,实现了搜索、下载、上传、等功能。

(2)浙江传媒学院以全国广播电视事业单位为技术需求方,与以广播电视研究所和浙江传媒学院为技术供给方,整合高校与地方资源,采用校地共建大学科技园的模式,促进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研发平台、孵化平台和产业化基地的建立[4]。促进了产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简称产学研)的相互配合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研究、开发、生产一体化的先进系统,并在运行过程中体现出综合优势。

(3)以辅助学科建设为中心来组织资源、提供服务,把特色资源与特色服务融入教学与研究的整个过程中,通过提供简单便捷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软硬件设施以及内容丰富的特色资源,配置布局合理、环境舒适的视听空间,促进师生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浙江传媒学院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瑞典、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教师访学、产学研合作平台、交流生、交换生、短期访学、国际课堂、联合培养硕士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2.2特色资源库平台主要服务内容

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平台主要服务内容为:①建一个开放式专业学术视频基地,形成具有学科特色的“学习资源中心”。②改造传媒研究共享空间:进行实体环境改造、各种设备配置和技术环境优化,再造一个布局合理、环境舒适的视听空间,促进师生的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③推出特色资源网络服务:引进国际表演艺术期刊数据库、美国电影学院电影目录数据库、视频知识服务系统、数字音乐资源、集成教学图片数据资源、电子报纸数据等资源。④规划学生媒介信息素养教育创新服务:创建电视节目研究元数据共享资源、举办一年一度文化节活动、学生作品库的发展完成递交与建库工作、外文资源的利用培训。 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平台服务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自建的传媒特色资源库,包括学生作品、教师作品、校内举办学术、晚会活动、教师精品课程等,自建数据库是图书馆依据自身资源,独立开发建设的特色库, 是未来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的主要模式。如自建的电视节目研究资料库,这些自建资料库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 是高校图书馆的特色资源[5]。以浙江传媒学院媒介创新学习资源中心为例,该中心包含百部电影、百部书籍、教学推荐、开放课堂、作品集萃等栏目,栏目内容很多都是学院师生参与策划并亲自拍摄的,展示了浙江传媒学院师生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水平与能力。另一部分是学校电子数据库建设、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及媒介创新学习资源中心,特别是为图书馆购买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学术论文、超星和书生电子书、英语学习平台、名师讲坛视频等现有资源,符合传媒特色,为学校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3特色资源库平台核心

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平台核心是统一检索系统的重要部分。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所有数字信息资源的集合中心,其内容无所不包,收藏种类也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利、视频、标准等,尤其是建设数字图书馆后,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等逐步成为主流。如何通过一个统一的检索平台来实现对所有资源的搜索,是检验数字图书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6]。

2.3.1 全文搜索引擎与导航

全文搜索即从文本或数据库中,不限定资料字段,自由地萃取出讯息的技术。为图书馆提供的数字图书馆统一检索服务系统旨在针对各种不同类型数字资源进行应用检索整合。全文搜索引擎实现了标题、作者、关键词、任意字段等检索,特别实现了对文章中任意字段的检索,使用户能够快捷地获得检索结果;检索内容包括简单检索、高级检索、二次检索、原文获取等多种服务。导航分类目录是收录各类优秀资源,提供网站分类目录检索,关键字搜索。全文搜索引擎与导航系统既可独立使用,又可作为特色资源库平台的核心组件,与其他应用系统(如资源调度、馆际互借等)无缝集成[7]。以中国知网的全文检索为例,每天都有几百万乃至上千万次全文检索,同时支持简单检索与高级检索,是全文搜索与导航的领军先锋。

2.3.2 元数据搜索

元搜索引擎(META Search Engine)接受用户查询请求后,同时在多个搜索引擎上搜索,并将结果返回给用户。在提高搜索速度、智能化处理搜索结果、个性搜索功能的设置和用户检索界面的友好性上,查全率和查准率都比较高。如图1所示。

2.3.3快速检索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使用需求来定义文献检索类型,将定义结果存储在“快速检索”中,快速检索功能帮助用户像利用搜索引擎一样检索,用户也可自定义多个快速检索集。

2.3.4统一检索

统一检索系统是针对现有数字资源异构问题带给用户的检索障碍,而开发的一个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系统,用户可在一个友好统一的界面和查询环境下对不同数据源的信息统一进行检索,并以统一的界面显示不同数据源的信息,简化了用户操作。如图2所示。

2.3.5多面关联搜索

用户检索其中一种资源时,同时显示其他相关资源信息;检索一方面内容的同时,将获得其他各方面信息的内容(图书、期刊、专利、视频、论文、标准、报纸等),如图3所示。

以上资源检索都基于元数据平台,利用可视化的用户体验,实现包括元模型添加、删除、修改、等维护功能;并且能让用户直观地了解已有元模型的分类、统计、使用情况、变更追溯等。多用户的操作,导致平台的稳定性与高效性尤为重要,因此平台的支撑条件也是相当苛刻的。

2.4艺术类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平台支撑条件

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平台的网络技术支持相当重要,本文拟用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平台后台数据库,结合ASP网页编辑,构建一个适合传媒特色的特色库网站。SQL Server 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SQL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同各种数据库建立联系,SQL被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SQL语言对于关系数据库都是共通的,可以用来读取数据以及查询、更新和管理关系数据库系统。在系统平台的选择上, 我们选用Micro soft Windows 2008 Server 作为操作系统, Windows Server 2008 是专为强化下一代网络、应用程序和 Web 服务的功能而设计,是有史以来最先进的 Windows Server 操作系统。拥有 Windows Server 2008,可在企业中开发、提供和管理丰富的用户体验及应用程序,提供高度安全的网络基础架构,提高和增加技术效率与价值。选用Microsoft 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er ( IIS) 作为Web 服务器,选用简单、灵活、扩充性较强的Visual Studio 作为数据库前台开发工具,在此基础上构建特色资源库,能满足多用户需求,保证数据的稳定性与高效性。浙江传媒学院在校师生共计一万多人,通过可视化平台,可以同时支持1000在线人数,各自通过账号登陆,对其进行分布与统一管理,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达到学校大多数师生的点击搜索需求,满足学生足不出户也可获取自身所需资源与服务。

3 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库平台服务融入教学与研究

如何把特色资源库平台服务融入教学与研究中,形成真正的产学研一体化。笔者认为,①应重视宣传、推广和使用。通过信息、宣传、培训、主动联系学院部门骨干教师与学生,发挥更大效益,通过新生始业教育,使特色库资源成为师生学习、展示、交流的平台,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通过学习资源中心平台,使用自己校内一卡通账号登陆,完全实现了以上功能。②加强特色资源建设,和相关部门联动,制定相关规则与办法,鼓励师生自主上传具有传媒特色作品,包括作业、参赛、获奖、讲座、演出等。③建成传媒特色的资源库,为学科发展提供科研支撑服务,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强化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信息能力,把握传媒研究动向。④进一步完善各功能区的现代教学环境、配置活动桌椅满足各种需求。⑤实现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帮助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结果的跨越,调动学生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学习得以在校园网上延续。⑥整合学习――实践――研究环节,科学构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8]。浙江传媒学院的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是跟下沙开发区共建的,早在2007年底就投入运行,新建的孵化中心就相当于它的“保温箱”,通过两年的时间,把小企业孵化好了,再送进产业园。这两年的孵化过程,是对大学生创业的一种资助,更是一种竞争性的选拔。⑦ 通过区域联盟与网络服务,推广传媒特色资源的社会辐射面与影响力,进一步扩大特色数字资源的社会共享功能和效用。浙江传媒学院联手行业合作培养传媒应用型人才,全面实施教育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与全国广电系统合作,建立180余个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构建学生专业实践和就业的平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广播电视实用人才[9],既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也使学院自身实现跨越式发展。⑧以个性化用户需求为导向,与合作单位相互扶持,发挥资源和技术的双重服务能力,强调多渠道、全媒体资源、静态和动态有机机会的资源建设模式,保障数字资源服务能力的持续发展。浙江传媒学院在2015年3月与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桐乡市人民政府、浙江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不仅顺应了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和中国影视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顺应了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将对我国影视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在浙江省桐乡市共建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稳步推进电影学院的发展,并积极筹建浙江国际影视制作基地,打造南方影视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影视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实验示范区。

4 结束语

(1)高校图书馆特色库资源平台建设任重而道远。其中,艺术类院校产学研特色数据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资源库的有机合成、合理分配利用都需要长时间的搜集。音视频文件、平面作品、摄影、绘画等资源也要逐步完善。

(2)要提高用户的一站式检索技术,需要借鉴学术搜索平台等[10],而建立一个良好的的图书馆数字阅读服务平台必须依托先进的技术和设施,同时集成多种传媒特色信息资源与服务,形成一个以重点学科服务为主体的科研支持环境。

(3)通过基于引进与协作自建的产学研一体化运作模式来创建以媒体资源共享为特色的多功能的信息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环境和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随着数字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络的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也在不断转型与变化、如何提升自身创新意识尤为重要。新的服务方式也逐步展开,通过构建图书馆数字化特色资源库,艺术类院校图书馆的参考咨询能力和文献保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加强。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国家应在经费的投入与高层次技术人才引进方面对艺术类院校予以支持,以促进特色资源库平台的后续性发展[11]。

参考文献:

[1] 刘泓.谈艺术类院校图书馆专业特色数据库建设[J].艺术探索,2006(6):149-150.

[2] 阮海红,郑金莹.论特色数据库库的创建[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8(3):13-15.

[3] 项雁.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高级创意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7(5):11-13.

[4] 于洋.以产学研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 (3):25-28.

[5] 马静.高校产学研结合教育实现途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3):9-12.

[6] 杨杰.基于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教育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0(6):7-8.

[7] 杨槐. 高校数字图书馆设计与研究[D]. 电子科技大学,2005.

[8] 刘素芹. 艺术类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库建设探究――以工业设计专业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2(2):15-17.

[9] 元玉芳.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23-26.

第5篇

摘 要:近年来国内高校传媒专业发展迅速,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切实提高影视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当下高校专业教学必须正视的问题。本文立足影视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实践,通过明确影视传媒专业实践性教学理念,突出专业教学特色,尝试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改变专业考核形式等途径,力求探索出构建具有实践性的教学体系,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毕业就业能力。

关键词:文学写作;同质化;传媒特色;专业结合;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42-02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普通高校传媒专业招生也呈现井喷之势,“到2005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已有1994年以前的66个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间增加了202个专业点”[1]。但绝大多数中国高校的传媒专业正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资深记者出身现为著名新闻教育者的陈婉莹表示“新闻系培养出来的人就业很紧张,很多单位都不愿意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认为当前的新闻教育存在“专业基础薄弱”、“技能训练不足”、“不读新闻文本”、“专业理念淡薄”的四大缺失[2]。这些问题作为传媒艺术类的专业,不仅和新闻专业同病相怜而且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落实传媒专业学科的实践性有极大的意义。

一、传媒艺术专业基础写作教学概况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础写作》一直作为普通高校人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既有助于专业论文的写作也能成为就业的优势所在已成为许多大学师生的共识。但这种写作意识主要局限于应用文。

传媒艺术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媒体要求的综合性人才,简言之即能说会写强制作,显而易见,写作能力即是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基础写作》一直是普通高校广电编专业的通识课之一,也是广电编专业的必修课,通常开设在大一年级,为以后开设的《网络新闻编辑》等课程打好写作基础。因其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要求,一般高校在设置写作理论课的同时配套有相应的实践课时。

目前市面上高校《基础写作》教材多按照写作理论、新闻文体写作(消息、通讯等)、文学文体写作等内容顺序进行编排,如陈亚丽《基础写作教程》、董小玉《现作教程》等。这种编排较好地体现了从写作理论到写作实践的过度,同时也基本满足了一般人文专业包括传媒专业的写作要求。

二、影视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传媒专业的写作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熟悉写作活动的动态过程,并能自觉地以传播工作者的‘眼光’审视生活、表现生活;应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规律;应熟练地撰写散文、微型小说、剧情介绍”,这种目标显然是基于培养合格传媒人才。

在文学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这一写作教学目的并非易事。传媒艺术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薄弱,文学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不仅如此,艺术生在文化学习中还普遍存在着自律性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文化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通过笔者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学写作教学的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同质化教学。在过去大多数高校,一些新闻传媒专业一直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分支,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新闻传媒专业开始发展成为独立院系,其绝大部分师资仍然是来源于原来的中文教师,因此其在基础写作教学上仍然停留在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思维模式上,这样忽视了传媒专业的实际及培养目标的写作教学难以达到传媒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这种教学弊端尤其体现在文学写作上,如果说新闻文体的写作还能够较好地体现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在文学写作上则很容易雷同于一般中文教学,即把传媒学生当中文学生来教。这种同质化教学抹煞了传媒艺术专业及学生群体的特性。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学生的基础层次还是培养理念上,二者相差甚远。

2.质疑文学写作教学存在的意义。写作能否通过教学来提高?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声音。2009年复旦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开设“创意写作硕士”,旨在培养高水平的写作人才,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许多作家对于写作能否通过培养提高的讨论。很多师生都承认通过模仿等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而对于文学写作教学的作用,包括许多成功的作家都以自身的事例提出质疑。这种思想也影响了高校学子学习文学写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不将文学创作能力作为专业能力的传媒学生更是对文学写作的教学产生消极排斥情绪。许多传媒艺术类学生对文学写作教学对于传媒艺术专业的意义存在怀疑,一些文学写作教师也认为文学写作应当在广电编专业写作教学中删减,导致在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中,文学写作教学敷衍应付,某些文学写作理论教学变成了文学理论课或鉴赏课,长此以往,文学写作教学在传媒艺术专业教学中成了一块鸡肋。

传媒艺术专业文学写作教学亟待新的转机。那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如何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服务呢?

三、凸显传媒特色的文学写作教学尝试

以董小玉所编《现作教程》为例,文学文体写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影视文学等几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文学与传媒的天然紧密关系使得在广电编专业中构建有专业特色的文学写作教学体系成为可能。教师要从教学理念上树立正确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现与本专业的最大结合,最终达到传媒教学目标的实现。

1.树立传媒专业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是为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服务的,因此要牢记广电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作及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影视传媒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学科,广电编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又具备一定的制作能力,本专业又能提供相关设备,这些都是广电编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这些优势在文学写作教学中贯穿传媒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大大促进教学效果。

2.凸显传媒艺术专业特色。在散文、小说、诗歌这些纯文学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之与专业结合。

(1)积极建立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教学环节中的结合点。例如散文写作教学,作为重要的文体之一,学生已经在中学阶段了解了关于散文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基本的散文写作及鉴赏能力,许多学生对于散文写作也具备一定的散文写作经验。如果仍旧重复进行散文理论讲解、散文鉴赏及散文技能分析的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失去了高校专业教学提升拓展的意义。

散文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的结合点是什么呢?传统的散文写作教学以散文文本为教学主体,文稿写作为主要训练手段,而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则可以适当选择电视散文作为教学形式的尝试。电视散文是视听语言与文学语言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运用电视的形式介入散文创作,并对文字解说词和画面编辑都有较高的艺术要求,尽管电视散文与散文在写作上因载体形式等不同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传媒学生具备画面拍摄、剪辑等专业技能,鼓励学生通过策划、写作、拍摄等手段自己动手制作散文,将散文的写作融入到专业技能中。传媒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文学与传媒之间的结合,在电视散文制作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认识到文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而电视散文的最终制作质量将直接显示出创作者的审美思维和传情达意的表现能力。这种审美能力是散文和电视散文的共同要求和终极追求,因此电视散文的创作不会影响学生的散文文学写作思维,反而会加强学生对这种审美艺术的感悟。充分运用传媒专业的特色及优势,加强文学写作的教学。如在诗歌写作中,传统的诗歌写作教学主要是鉴赏与模仿训练,教学效果低下。在当前大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氛围下,部分传媒学生认为诗歌学习远离传媒专业应用,对诗歌学习兴趣较低,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寻求诗歌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如在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鉴赏诗歌名作,使学生充分感悟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但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分析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维创作诉求,若将诗歌赏析由传统的文本分析转变成视听语言的表达,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整体感悟更能促进其专业技能练习。如设想将诗歌《错误》拍摄成MV,请设计其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若要设计出优秀的分镜头脚本必须要充分理解原作诗歌,揣摩创作者的意图,最终选择适宜的画面、音乐等表现手段,体现出与原作忠实一致的风格,这也是文学鉴赏中的二次创作的体现。而脚本创作还涉及镜距、镜位等的选择说明,所以合格的分镜头脚本是一次诗歌写作和专业创作的双重检验。同样诗歌MV和诗歌鉴赏都为了训练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意象、情感的艺术感悟和实践表达,同样都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

(2)探索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教学考核环节的结合点。教学环节中转变思维,积极寻求文学写作与专业实训之间的结合点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写作的积极性。而在教学考核环节若能体现出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的结合点,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积极的文学写作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尝试。在文学写作试题设置上,侧重体现文学写作在传媒专业中的实践运用要求和技能考核,如在小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在影视圈中小说翻拍影视的热潮,通过改编成影视剧本的小说与原著比较对小说写作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小品、话剧等形式。

笔者曾设置了这样的考题:

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冯巩、王宝强等演的小品《公交协奏曲》剧本来源于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小小说。请阅读以下一则小说(略),以此为蓝本发挥创造力将之改为小品、戏剧或影视故事等。(允许内容编排、人物设置等合理增删改动)。

3.明确文学写作教学的定位。传媒艺术专业的文学写作不是为培养专业作家而应该是广播电视编导体系教学中的一环。因此认识到传媒艺术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是服务于这个系统,是为培养综合人才服务的,所以文学写作教学应该是立体综合的。

文学与传媒的渊源紧密深厚,传媒学生必须要加强文学修养及提高文学综合能力的学习,为今后就业工作练好内功,文学写作是传媒专业的基础通识课,有效的文学写作教学将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解说词创作及文案策划等能力。最终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就业能力能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

一、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发展的现状

我国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奠定了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此外,由于不断引进新生代的播音主持人员,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得到明显的进步,在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基础上,吸引了更多的观众和听众,深受大家的喜爱。随着广播电视的特色化发展,各类富有创新精神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也得到了人们的赞扬和肯定。

与此同时,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其中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便是有一部分年轻的播音员及主持人基本功相对比较薄弱,出现吐字不清、气息不足的情况,这些问题对其播音主持的创新工作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

二、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要点

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应该积极推动和培育富有生机、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各项创作因素,并为其提供行之有效的现代化创新形式和手段。为做好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工作,就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发展创新这两个要点。

(一)理论方面的创新

我国的播音主持艺术理论才经历启蒙初创时期,相比较于其他学科,还存在着众多不足之处。此外,由于目前的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过于迅猛,再加上播音主持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多种问题,造成了播音主持艺术理论上出现了大片的空白。随着新情态、新理念的不断涌现出来,广大播音主持人员应认真研究并剖析相关理论,其次进行概念性的表述,给予具有前瞻性的建议。为实现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突破,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出团结协作的力量,共同攻克当前存在的重要问题。

(二)发展方向的创新

播音主持艺术是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播音主持从业人员需严密关注整个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方向,并仔细探究其对播音主持工作造成的影响。广播电视产业同时包含文化、市场、技术这三大类属性,为了提高广播电视行业的创新能力,实现播音主持的创新发展,各播音主持工作者需灵活运用各项现代化的先进技术,从而创造出种类繁多、质量上乘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

(三)播音主持艺术如何在变化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在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实践过程中,播音主持工作者应当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通过将自身条件不断优化和提高,促进播音主持艺术在创新方向的发展和进步。

随着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这给我国的传媒行业也带来了不小的机遇和挑战。在此种形势下,播音主持艺术创新工作者应当更新自身的观念、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水平、加强自身语言能力的培养、增强现代化传媒工具的运用能力。与此同时,播音主持工作者还可充分利用群体的差异性及自身的条件,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满足观众和听众对信息越来越高的需求。

目前,广播电视、地方台以及中央台的播音员和主持人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已处于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上,为了实现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有关播音主持工作者应牢牢把握住机会,根据自身特点和受众的实际需求,形成不同的播音主持风格。每一位播音主持工作者需以播音为工作核心,以节目为工作单元,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从而做到能播音的同时能主持,能进行创意策划的同时也能制作精良的节目,实现播音主持技能的多面发展。

播音主持从业者在艺术理论方面,必须坚持以正确地社会观、价值观作为舆论导向,在充分结合实践操作与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抓住传媒的规律,通过加大预测研究力度,从而开辟出新的传媒市场。此外,在播音主持艺术理论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各从业人员需密切关注广大观众和听众的审美追求和取向,用于开拓全新的播音主持风格。

在艺术教育方面,播音主持人员必须改革观念,在分析各项传媒工作对人才实际要求的基础上,提高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规格和力度,不断改进并优化培养方法,注重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做到分类别、分层次的指导操作,从而为播音主持方面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第7篇

关键词:产业化;创意人才;培养;探索

上海世博办副主任周汉民认为,长三角区域亟须六种高层次人才,其中一种是媒介人才。一方面以江浙沪三省市为主体的长三角区域城市群经济实力强大,区域认同的地域文化即吴越文化具有鲜明特色,区域的传播格局正在形成,各类媒介人才总量不足;另一方面,传媒产业作为一个新兴创意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正在日益突显出来。创意产业(Creative Industry)是文化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紧密结合,文化、科技、信息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互为条件、优化发展的新经济模式。据有关方面的估计,创意产业的产值已占上海GDP总量的7.5%左右,而传媒产业则占全国GDP总量2%以上。产业化的发展必然带来信息传输的新的要求,媒介经营与管理方式也会随之相应改变,从传统的传媒人才到现在的创意人才,媒介人才正面临结构性紧缺。如何更好地培养适应新的社会形势要求的媒介人才,不仅有利于长三角地区媒体市场的健康发展,而且也将借助于信息快速有效的传播,对长三角地区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促动。

目前,区域性媒体格局和媒体需求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我们依托浙江传媒学院的学科行业优势,从2006年上半年开始对上海、南京、杭州、无锡、嘉兴、台州六城市的省市级电视媒体从业者进行问卷调查;2007年和其他高校一起参与杭州市创意人才培养调研。本文将结合这两次调研相关数据的分析对产业化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以电视为代表的传媒人才的现状与需求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长三角区域电视从业者基本情况

长三角区域电视从业人员问卷调查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556份,经逻辑校对剔除废卷43份,有效问卷共513份,其中,252名男性,256名女性,5人漏填。从性别比例看,电视媒体的女性占到了半壁江山。

关于长三角地区电视从业者的学历结构,就我们调查的六城市而言,高中及以下的占1.4%,大专占22.8%,大学本科比例最高,占66.3%,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9.6%;其中总编的学历最高,他们由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及以上构成,各占75.0%、25.0%;管理者的学历结构总体而言比较合理,平均优于业务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制片人/编导的学历结构仅次于总编,他们中大专占9.5%,大学本科占71.4%,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占19.0%。

通过调查,将大学时所学专业与从业者现在所从事的工作做比较,我们发现,专业完全对口的所占比重不大。填写本项的195名记者编辑,大学所学专业为新闻传播的只有67人,加上相关的广播电视艺术、播音主持,所占比例是54%;我们认为专业性很强的播音主持、摄像等岗位,科班出身的也分别只占52%,36%;120位管理者中,只有16位是管理专业毕业的。

那么电视从业人员的大学时期的专业学习是否有必要?从初级管理层(科室主任)到高级管理层(总监),虽然一半以上赞成大学相关专业的学习培训,但显然这个比例是较低的。只有纯粹的业务主管总编,非常赞成大学的相关学习培训。

所有这些现象表明,目前高校培养的传媒专业人才的专业性不够强,不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在调查中,多家媒体表示,今后招聘将从非传媒类专业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因为他们“学有专长,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以上手”。作为专门培养媒体各类专门人才的学校和相关专业,要有清醒的认识,各类专业到底设立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如何设置课程才能培养媒体需要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才能使自己具有竞争优势。

二、长三角区域电视人才需求现状

电视作为成熟的创意产业,在长三角这样经济和人文环境较发达的地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瓶颈是创意人才的匮乏。电视“湘军”的崛起,首先应归功于创意人才。上海东方卫视从中央台和“海归派”中吸纳各路英才,浙江电视台钱江都市频道与浙江绿城文化传媒合作的一档节目,以50万元年薪公开招聘总编导,这些做法都源于“人才决胜”的理念。目前全国各大高校都争相开办各类传媒专业,据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数据:截止到2005年3月,全国高校开设传媒类专业达661家,每年毕业生总数在10万人左右,但是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平衡,表格4显示了2006年杭州47所高校(在校生37万)中与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在校生人数,与其他专业相比传媒类专业(广播影视产业、新闻出版专业)在校生总数偏少(8 177人),仅占创意产业在校生总数的7%;办学层次较低,广播影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仅有7名,而专科学生占了将近4成。由此可见,传媒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传媒人才的储备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存在明显不足。

目前长三角地区电视业管理者同样感到人才严重缺乏。到底紧缺哪些人才、紧缺程度如何?我们设置了7类人才,请管理者给各类人才按5个等级标示紧缺程度,我们统计答卷,将各序数乘以选择人数之和再除以总人数即为紧缺指数。结果显示,最紧缺的是策划人才,紧缺指数为-1.4,长三角地区媒介管理者认为其紧缺程度处于“极紧缺”与“紧缺”之间,其次紧缺的是撰稿人,紧缺指数为-0.4,再次是节目制作人和主持人,紧缺指数为-0.2,制片人也偏少。这些紧缺人才都是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单纯的操作型人才,如摄像师、播音员并不缺乏。

电视从业者也面临提高与发展的问题,我们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作为管理者,你认为现有人才哪方面的教育亟待加强”,请管理者回答。我们对所有的回答作了一个归类,大致集中在以下六方面:职业道德教育、业务水平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团队精神的培养、社交能力的培养等,对个性化的需求我们列为其他。数据显示,比例最多的管理者(31.0%)认为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的培养,其次(19.0%)是“提高业务水平”,然后(18.5%)是“提高综合素质”。此外,管理者认为现有人才亟待加强教育的还有“创新意识与能力”“团队精神”“社交能力”等。

三、创新传媒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传媒产业作为新兴创意产业,已经被注入了更多的新鲜内容,不管是实现手段和方法,还是一些核心的创作思想,都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改变,传媒人才就需要从基础上进行调整,不仅要优化人才结构,形成创作、策划、设计、制作、测试、产品、推广、营销各专业上的合理分布,而且尤其要注意通过加强培训改善人才的素质,提升传媒人才的创造力、创意力、创新力。相对于产业的人才要求,现在高校传媒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一)高校专业设置相对滞后于产业发展

高校在新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置、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等方面的积累和完善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相对于现实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产业升级,传媒创意产业相关专业教学内容的滞后现象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导致毕业生的产业适应能力欠缺

现有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滞后以及对相关产业有洞察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欠缺都会对专业教学水平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传统教学模式中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注重学生严格按大纲要求,按教师的要求来完成作业和考试,培养的学生产业适应能力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严重不足;“大班教育”严重削弱了创意类专业教学个性化的需求,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空间;学科交叉不足,知识面过于狭窄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而导致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因为我们现行的教学模式与现行的教学经费投入是相匹配的。要更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大相应的生均经费投入并改变投入模式。

(三)创意教育中忽视创造力培养导致毕业生的发展后劲不足

以艺术教育为例,传统的艺术教育注重基础技法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艺术素养、艺术积累的训练;注重单一技能的分段完成,忽视了各种艺术技能的融会贯通;注重学生校内课堂的练习,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注重继承现有的一种不变的艺术理念,忽视了艺术的创新、创造等等。长期以来,重“技法”轻“理论”的教学模式配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加之专业内容的狭隘和教学模式的陈旧无形中阻碍了学生文化感悟能力的发展。因此现行的艺术教育体制,如不及时跟上市场和产业的要求,将极不利于我们今后为传媒产业领域输送创新人才。

(四)毕业生中应用型人才多,产业型人才稀缺

随着传媒产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大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这也对当前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培养高素质的传媒创意人才?高校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投入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1.要在分析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和学校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的细分目标和人才定位,在人才培养上实现差异化和个性化培养的战略,各校要加大特色教育和创新教育力度,防止人才培养过度共性化从而模式化。

2.在专业或基地建设方面,要鼓励学科交叉,特别是工科与艺术学科、艺术学科与商科的融合。既要保持人才培养的专业水平,更要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使传媒人才具备创意思维、创意表达、创意传播的综合能力与素养。

3.在师资方面,要进一步调整教师的学源结构和知识结构,保证多元化。鼓励从海外留学和工作的人员中引进优秀师资;也可以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传媒机构中选聘高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将现有的理论水平较高的师资选派到相应的广电系统挂职锻炼。优化传媒专业的师生比例,保障创意人才的个性化培养的需要。

4.专业教学方面,增加专业选修课的数量,尽可能地实行“小班化教育”,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加强实验室建设并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保证学生的创作能力的提高;确保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提升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完善创意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创新实践教学与市场的结合程度。

浙江传媒学院作为专门培养各级各类传媒人才的高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新时期传媒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实践。自2005年以来,在系统分析国内兄弟院校传媒类专业办学规律和全面总结多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传媒一线的用人需求,引入现代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大传播的视野,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原则,培养“既有深厚人文功底,又有熟练传播技能的传媒从业人才”,避免“学校教育与传媒一线脱节”的隐患。主要做法包括:

(1)增加选修课比重,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增设课外的隐性课程

媒体抱怨传媒专业的毕业生“后劲不足”,就是说这些毕业生一上岗就能熟悉传媒业务,但缺乏其他的专门相关知识,综合素质也不太高,缺乏潜力。针对这个普遍问题,我们的对策是增加选修课比重,拓宽选修课的范围,增设“读百部书看百部电影”的隐性课程。

选修课从过去的1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35%左右,而且真正由学生自主选修,不再指定选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选修平台不再局限在系内、校内,而是拓展到了下沙高教园区。选修层次包括辅修专业、选修课程,辅修专业和选修课程都分校际与校内两级。下沙高教园区开设校际辅修专业是高校之间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渠道,利用下沙大学城的丰富教学资源,通过政府宏观引导,在下沙高教园区开设跨校修读辅修本科专业。提高了办学效益、加快了学生学习成材的步伐。

(2)实践教学体系完整,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地位,并形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平时的课外实践、小学期的实践、学期中的实践、毕业实习、寒暑假的专业见习和社会实践都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安排,形成了一个“以依附在理论课上的实践课为核心,以培养方案内的实践环节为中轴,以学生社团活动为外延”的实践教学体系,营造了浓厚的实践氛围。我们的实践通常将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而且以实战的要求完成,这种实践既强化学生的传媒意识、传媒职业道德,又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和实践的创新能力。

(3)着力培育传媒办学特色,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模式培养创意人才

第8篇

一、现代大众传媒影响着音乐艺术的传播途径

(一)广告音乐促使音乐艺术能够被人们所熟知

很多广告中都插入了音乐,通过音乐来影响人们的心理,为人们创造出一种氛围,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之下,人们能够迅速接受广告中传播的理念,认同广告中传播的信息,从而使广告产生预期效果。在这种情况下,音乐就充当着为广告创造气氛,影响人们心理环境建设的作用。而广告的高频次、广范围传播也使得音乐艺术为人们所熟知,为音乐开辟了一种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使得人们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音乐这门艺术。

(二)影视音乐使得音乐艺术的内涵能够为人们所了解

很多电影和电视剧都有主题曲、插曲以及片尾曲等,这些音乐都是影视剧的制作者精心选取的,能够为剧中的人物以及观众营造一定的感情氛围,同时还能够引导人们感情的抒发,使人们的感情能够找到发泄口等。而与此同时,通过影视剧中人物和故事的注解,影视音乐的内涵能够变得更加丰富,更能让人们细细体味。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是影视剧促进了人们对音乐艺术的进一步了解,使人们朝着对音乐艺术内涵发掘的路上前进了一大步。

(三)网络音乐的传播使得人们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音乐艺术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其本身是高雅的,同时接触门槛也非常高,但是,网络音乐的传播降低乃至踏平了这个门槛,使得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接触到音乐艺术。首先,网络音乐的传播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廉价地接触到音乐艺术。在没有传媒的时代,人们只能够通过购买高昂的音乐会门票来接触到音乐这门艺术;在传统媒体的时代,人们通过电视或者购买碟片等来降低接触音乐艺术的成本;而在现代大众传媒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免费或者付少量费用来欣赏大量的优质音乐。因而,我们可以讲,网络音乐的传播使得人们能够更加廉价地接触到音乐这门艺术,使得音乐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其次,网络音乐的传播使得人们能够更加方便地接触到音乐这门艺术。在网络的支持之下,人们可以随时搜索和获取高品质的音乐,这样,不同的人们在获取音乐上的时间差距就越来越小,音乐的传播速度也越来越快。

二、现代大众传媒对音乐艺术造成的一些冲击

(一)现代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使得一些音乐制作人存在着讨好听众的倾向

音乐艺术本来就可俗可雅,可以是阳春白雪,也可以是下里巴人。但是,在现代大众传媒的影响之下,音乐创作者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同听众挂钩,只要听众喜欢,就能够获得人们的追捧,进而获得很高的收入,这使得一些音乐艺术家在创造音乐的过程中,放弃了音乐信仰,过度地讨好观众,使得音乐艺术陷入“三俗”的境地。

(二)现代大众传媒的发展打击了一些正版音乐制作者的创作热情

现代大众传媒尤其是网络传媒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廉价乃至免费地接触到音乐,这样,原本通过碟片等正版音乐销售获得收入的音乐创造者收入就大幅地减少,这大大打击了其创作的热情,影响了音乐艺术的稳步发展。

三、促进音乐艺术在大众传媒背景下迅速发展的策略

(一)完善正版音乐付费机制

大众传媒在使得音乐艺术快速传播的同时,也对音乐艺术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冲击,因此,我们要想在促使音乐艺术快速传播的前提下保护促进音乐艺术的健康发展,就需要完善正版音乐的付费机制,使得听众养成付费听音乐的习惯,这样,才能够使音乐创作者得到相应的回报,才会使其在音乐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激励,才能够促进音乐艺术的健康和科学发展。

(二)建立原创音乐资助体系

建立原创音乐资助体系的目的在于,使得原创音乐制作人能够在音乐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鼓励,进而能够静下心来研究音乐艺术,促进音乐艺术的快速发展。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可以通过选拔优秀原创音乐制作人并对其予以资金激励、使用其音乐以及对其进行培养的方式来鼓励原创音乐的发展。同时还可以通过设立原创音乐人培养激进的方式来鼓励原创音乐人不断地发展音乐艺术。

(三)建立原创音乐推广体系

建立原创音乐推广体系的目的在于,将不同的音乐推送给不同的人,这样,各种类型的音乐都能够得到相应听众的欣赏,音乐艺术就能够实现均衡的发展,不至于因为要讨好某种类型的受众而丧失平衡。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对音乐进行分类,然后应用现代媒体推广到不同受众的方式来实现音乐的推广,将音乐与影视剧、广告以及网络等相结合来实现不同类型音乐的发展,同时使各种类型的音乐艺术都能够广泛受益,促进音乐的均衡发展。

四、结语

第9篇

科类

专业代码及名称

招生计划

报名考试地点

报名时间

测试时间

艺术类

130401美术学

20

太原师范学院

1月16-17日

1月19日

1305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太原师范学院

1月16-17日

1月19日

130305广播电视编导

20

山西传媒学院

2月24-25日

2月27日

130304戏剧影视文学

山西传媒学院

2月24-25日

2月27日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学院专业简介及考试安排

美术学院

一、美术学院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艺体系成立于1950年10月,是山东省最早设立的高等艺术教育单位。学院在6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重视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现已发展成为山东省美术学学科教学规模与层次完整、师范美术教育研究人才集中的单位,是教育部普通高校美术学(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试点单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74人,其中正教授15人,副教授1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30余人,研究生170余人。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和摄影3个本科专业,艺术学、美术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等4个硕士学位点。设有中国画、油画、综合艺术、视觉传达、环境艺术、影像艺术、艺术理论等7个教研室。

学院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取得可喜成绩。近十年来,承担多项国家社科、教育部艺术研究课题、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材编写课题,以及多项山东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培养了一批在全国、全省的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艺术管理人才,为全省乃至全国美术教育及艺术创作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近五年学生中先后有1000余人次在全国、省级专业比赛中获奖。

二、招生专业简介

美术学专业(师范类)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美术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创作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胜任普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中与美术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艺术理论、中外美术史、中西艺术比较、素描、速写、色彩、中国画基础、设计及艺术实践、教育实习等课程,以及中国画、油画、综合绘画、版画、平面设计、电脑设计、室内设计、摄影、美术理论等选修课程。

设计学类(含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培养具有系统、扎实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艺术设计的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了解设计领域的最新发展,掌握现代设计技术手段,胜任普通学校、社会文化、艺术、出版等单位中与设计艺术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

开设的专业主干课程有:设计学概论、设计史、中西艺术比较、设计基础、书籍装帧、CI设计、招贴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设计实践等课程,以及平面设计、环境设计、影像传媒设计、彩墨画、壁画、版画等选修课程。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1、美术学

报名时间:1月16-17日

报名地点:太原师范学院

考试时间:1月19日

考试科目:色彩、素描。

2、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报名时间:1月16-17日

报名地点:太原师范学院

考试时间:1月19日

考试科目:色彩、素描。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咨询电话:0531-86182188(美术学院)

网址:msxy.sdnu.edu.cn/

传媒学院

一、传媒学院简介

传媒学院设有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播音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五个本科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学院拥有现代传媒实验教学中心,设有11个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1300余万元,是山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山东培训中心、全国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中心和山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挂靠该院。

学院现有一个博士点,五个硕士点,分别是教育技术学博士点,戏剧与影视学硕士一级学科硕士点(包括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广播影视语言艺术三个硕士点)、教育技术学硕士点、传播学硕士点;另有现代教育技术、新闻与传播、广播电视、电影四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

传媒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37人,另有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10余人。学院现有本、专科生1700人,研究生249人,其中学术型研究生172人,全日制专业硕士75人,此外还有在职研究生85人。

二、招生专业简介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影与电视剧剧本创作、影视编导与制作、影视产业策划、影视艺术研究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艺术创造、鉴赏及选题策划和市场推介营销能力,能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与营销机构、各类媒体、相关院校、文化艺术市场从事电影电视剧的剧本创作、选题策划、影视制片、宣传、营销,以及评论、教学与研究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基础课程:影视学概论、影视文学创作、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艺术学概论、中国文学史精要、创意广告文案策划、影像产品的市场营销、影视编导、视频制作、中国电影史、外国电影史、经典影片解读、中外戏剧名作解读等。

主要选修课程:艺术传播学、美学原理、艺术哲学、信息与网络技术、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选讲、西方文化名著选讲、平面设计、广告创意案例解读、文化人类学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培养目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以培高素质、高水准的从事广播电视艺术类节目、栏目、频道策划、编导、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基本学制为四年,实行弹性学制,弹性学制为三至六年。

主要课程:中国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外艺术史、中外电影史、中国电视艺术史、艺术学概论、文艺美学、素描、色彩构成、速写与构图、摄影技术与艺术、电视策划学、影视语言与导演、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节目编辑、影视特技、数字动画基础、动画艺术技巧、画面造型与影视用光、数字录音制作、电视节目创作、影视美术、影视化装、戏剧艺术、主持艺术、影视表演艺术、音乐基础等。

招生条件:符合国家招生条件;五官端正,无形体缺陷,有一定艺术素养;非色盲、非色弱。

三、考试时间及考试科目

1、戏剧影视文学

报名时间:2月24-25日

报名地点:山西传媒学院

考试时间:2月2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戏文创作与评论

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戏文创作与评论:(1)分镜头脚本写作;(2)命题故事写作;(3)电影评论写作。

2、广播电视编导

报名时间:2月24-25日

报名地点:山西传媒学院

考试时间:2月27日

考试科目:文艺常识、影视创作与评论

文艺常识:含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电影、电视、文学、文化热点、艺术建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文艺作品的鉴赏与分析。

影视创作与评论:(1)命题故事编写;(2)电视栏目、节目分析。

注:考试具体时间以考点安排为准。

咨询电话:0531-86182852、86180283(传媒学院)

网址:cbxy.sdnu.edu.cn/

合格证发放及录取原则

合格证发放

报考美术学、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的考生,须先参加美术省统考并达到省统考本科合格线。

4月30日前,学校通过招生办网站公布成绩。合格考生可在招生办网站自行打印《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证》。

各专业按照招生计划1:4的比例划定合格线。

录取原则

山西省级招生管理部门按照规定给我校投档,我校按专业志愿清原则录取:投档后,美术学、设计学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按专业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广播电视编导按高考文化成绩从高到低录取;戏剧影视文学按专业成绩加高考文化成绩所得的总分从高到低录取。

第10篇

一、关于话语

话语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传统上,话语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修辞学和诗学,主要研究演讲和文学艺术,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典范性研究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随着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的传播方式超越人际交流,话语概念及含义有了很大变化,其表现在,一是超越了对话语的工具性认知;二是研究角度的多元化取向。新修辞学代表人物美国人肯尼斯·博克认为人是象征性地对环境做出反应,语言不仅导致行动而且建构我们的现实。这种话语观,使“新修辞学将视角从传统的政治生活投向一切以言语为主的象征流活动,推动了修辞学向现代传播学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与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相呼应。”⑵这里所谓西方后现代思潮表现在包括上世纪中叶以来在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文化领域。

在对话语的认识上,西方及其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以意识形态批评为中心),索绪尔、罗兰·巴特的符号学(以语言、文本为中心)以及后现代各种文化理论形成汇流,使话语成为当代文化与传媒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理论为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后现代的视角。西方者葛兰西较早从意识形态斗争的角度涉及话语及话语权的问题,他认为,“社会集团的领导作用表现在两种形式中——在统治的形式中和‘精神和道德领导’的形式中。”⑶前一形式表现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机器,后一种形式则体现为文化领导权或曰话语权。突破了基础——上层建筑二元结构的意识形态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罗兰·巴特则认为在符号学的跨语言研究领域,其研究材料将时而是神话、叙事、报刊文章,时而是我们的文明产物,只要它们被言说出来,如新闻报道、说明书、采访谈话,甚至属于幻想类型的内心语言。后现代思想家福柯进一步指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话语”而获得的,任何脱离“话语”的事物都不存在,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一种话语关系,“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⑷葛兰西的“领导权”、福柯的“权力话语”、哈贝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鲍德里亚“仿像”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话语理论,为研究媒介话语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传媒话语生产

波林·罗斯诺在《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一书中给“话语”下的定义是“所有被书写、被言说的东西,所有引起对话或交谈的东西。”⑸ RonScollon在《Mediated Discourse As Socioal interaction》一书中谈到媒介话语术语使用的三个层面:一是指大众传媒话语即报纸、杂志、期刊、电视、电影话语;二是指以电脑为媒介的网络话语;三是指最为广泛意义上的公共和日常话语,其媒介如信件、笔记、备忘录,以及更多技术媒介如话筒、电话、电脑甚至英语、汉语,或说写和符号语言传播模式。本文将在第一层概念上讨论传媒话语。

传媒作用于受众的一切都是通过话语形式进行的,无论其文本形式是文字或图像,各种新闻、电影、电视剧、广告、脱口秀等话语方式组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话语世界。其中存有两重话语关系,即传媒和现实的话语关系,体现为生产、共谋与替代;传媒与受众的话语关系,体现为消费或使用与满足。

1.传媒话语与文化生产

斯图亚特·霍尔指出信息传播应该通过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这一“主导的复杂结构”⑹来考察信息传播过程,其传播实践对象乃是以特殊方式组织起来并以符号载体的形式出现的各种意义和信息,它们像任何形式的传播或语言一样,在一种话语的语义链范围之内通过符码的运作而组织起来,其产品以“话语”形式流通。虽然他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电视话语生产,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媒话语生产的普遍意义。

约翰·费斯克提出的文化经济概念认为,文化经济的流通是意义和的传播而非货币的周转,“在这种文化经济中,原来的商品(无论是电视节目还是牛仔裤)变成了一个文本,一种具有潜在意义和的话语结构,这一话语结构形成了大众文化的重要资源。”⑺

传媒营造了一个巨大的话语场(布尔迪厄所谓的“新闻场”⑻),或话语生产平台,它容纳并呈现政治、经济、科学、宗教、道德、文学、艺术以及日常生活等各种话语形式,根据自己的意图与模式给予改造,通过转换、移植、膨化、过滤等方式对这些话语进行再组织。在这个话语生产场中,市场与商业需要构成了生产的巨大动力,消费主义成为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其运行机制则是由政治、经济及文化等规范结构所决定的。今天,世界上大多数传媒声称自己代表正义、公开、公正、传播真理。然而,这一陈述本身被看作是一套话语也许更为切实。传媒热衷于在一切领域发言并施加影响,只要它认为有这种必要。传媒话语生产建构了一个大众文化疆域,这一文化疆域突破或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传统的国家、政治地理范畴以及社会范畴。汤林森指出,“大众媒介正以平稳而快速的步调扩张其技术能力,在西方社会当中,它们对于公私领域的生活、夹其渗透、报道及再现的能力,已经具备非凡的影响效果”⑼,这里所说的能力就是话语生产能力。

2.话语和话语方式

话语和话语方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按后现代主义的文本中心论,“一切事物,包括一次生活经历,一场战争,一次革命,一次政党集会选举,人际关系,度假、理发、购车、谋职等等,都是一个文本,甚至演说也具文本地位(一个口头文本)。”⑽因此,某种程度上传媒话语就是对各种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其解读和阐释方式决定了话语方式。以“新式新闻”(the New News)的出现为例,作为一种新的新闻话语方式,它产生于1992年美国总统选举,从形式上看“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它部分是好莱坞电影和电视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混和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互相结合”⑾,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当代传媒话语和话语方式表明:(1)传媒话语生产由现代性背景下的“生产性”转向后现代背景下的“消费性”,消费主义成为资本主义文化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支配着传媒话语生产;(2)传媒话语需要对其他非传媒话语形式进行再组织以符合大众传播的模式和意图;(3)传媒话语生产作为意义生产,隐含着复杂的社会关系,没有绝对的任意性;(4)媒体拥

有话语生产的巨大资源与权力,公众通过顺从或抵制对话语生产的权力关系产生影响。根据约翰·费斯克的观点,大众可“权且利用”(making do)其话语形式,创造性的、有识别力地使用资本主义提供的资源,从而使大众文化成为自己的文化。 3.“话题”与话语开放

  在消费主义支配下,传媒乐此不疲地寻找话题,把大众吸引到传媒营造的话语圈里。在电视可能是街头采访,或主持人组织的名人与普通人共同参与谈话节目;在报纸,则是大众被邀请在已设计好的话题下讨论,或者以热线笔录的形式,或者以笔谈等形式进行。这似乎是通过话题策划与公众参与促进话语民主。但是,把政治、司法、科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专家人物(布尔迪厄把适应这种话语活动的人称为“fast-thinkers”)邀请入新闻场共同进行话语生产,这种方式更多出自商业目的而非民主目的,换言之就是为了促进公众的话语消费。由此产生的大批媒介人物既是媒介“产品”又是媒介话语的生产者,扮演着双重角色。

针对这一现象,布尔迪厄指出,一个文化生产者越自主,专业资本越雄厚,只投身于除了竞争对手就没有别的顾客的市场,那他就越倾向于抵抗;与之相反,越把自己的产品投向大生产的市场(如随笔作家记者、循规蹈矩的小说家等)就越倾向于与外部权力,如国家、教会,党派和今天的新闻业及电视等合作,屈从于它们的要求或指挥。⑿用他的话说,这些“电视‘快思手’,记者史学家,辞典编纂家或靠录音机对当代思想进行总结的人,都毫无顾忌地利用社会学——或他们理解的社会学——以在知识场四处出击,发动独特意义的‘’”⒀,他们的目的不是生产而是再生产。布尔迪厄揭示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紧张关系,揭示了传媒话语生产的内部矛盾。

话题与话语开放表明:(1)话题与话语开放是传媒话语生产的重要形式,话题与话语开放极大地促进了话语生产;(2)话题与话语开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促进话语消费,增加收视率或发行率;(3)话题与话语开放促进了传媒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与渗透,形成以消费主义为语境的话语狂欢。例如,“纳米技术”本是科学场的话语,但一经被传媒话语化后,就制造了令公众神往的幻象。在科学界宣称破解了人类基因密码后,传媒就又借此大做关于人类寿命极限的文章,推论说(或曰想象)人可以活到1200岁。大到世界政治、经济、战争、外交,小至日常生活的健康、时尚、消费等,传媒不停地设计、调整栏目,版面,不停地寻找、发掘话题。面对这一切,人们常常六神无主。比如关于“健康”,传媒给我们许多忠告,但很多是矛盾、混乱的,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永远关注这个话题。在这种话语世界中,大众接触到的是零散、矛盾的现实。

4.作为一种话语形式的“广告”

加拿大学者加汉姆认为,“应该首先将大众媒体视为实体,它具有两重性:一是通过媒介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直接发挥生产剩余经济的作用;二是通过广告,在其他商品生产部门中间接发挥创造剩余价值的作用”⒁。广告使消费主义无所不在,是传媒的又一重要的话语形式。(1)广告话语具有功能和文化意义,所谓功能是指其促进销售的作用,所谓意义是指它是通过态度、情感、心理等方式影响公众;(2)广告话语的文化意义使广告在空间和时间上得以迁延并影响着日常生活方式。(3)广告的功能往往在其话语意义的掩护与隐藏下完成。布尔迪厄指出,新闻场机制是按市场要求,通过记者对司法场、文学场、艺术场、科学场等各种文化生产领域施加影响。这决定了传媒话语可能的泛广告化语境。如电视开辟了“读书时间”,但这个“时间”很可能是由出版商控制的,仅由“排行榜”、“读者最喜欢”等话语就可明白,这个话语场可供出售。其真正目的很可能是广告而非知识。电视或报纸开设汽车、时装、保健、家居生活等栏目、版面,充满诱惑的图像和说服性文本使生活审美化,其真实目的则是消费,新闻、广告、艺术、文化等混合在一起,我们很难通过话语形式把它们分别开,惟一的区别就是看这些文本或图像的刊载、播出是否收费。尽管一般来说,有关法律如广告法,试图限制新闻性话语与广告性话语的混合,但操作上却较困难。广告主也乐意利用记者的权威或新闻性话语的信任,当你阅读了一段很有吸引力的文章,它充满了对于健康的关怀和严肃的科学理论,但最后进入你眼帘的却是药品推销商、医院或健身器材销售商的地址。不管公众是否乐意,他们只得接受这种话语和话语方式,抵制与反抗是十分困难的。传媒自身也需要这种广告性话语形式,比如,它定期向公众收视率、“发行量”等信息,或评选观众、读者最喜欢的节目与栏目,或公布读者来信,表扬或者批评等,是推销自己。国内一家报纸就曾以“一个城市和城市的思想”为自己作广告,声称自己是“深受管理层和收入较高层读者喜爱的报纸”来推销自己。

三、传媒话语生产的控制

在媒介社会,似乎传媒具有空前的话语生产的权力和自主性,但实际上,传媒话语生产中的主体仅具有非完全的自主性。福柯的话语理论认为,话语是受内在控制、外在控制以及主体控制的,其理论也适用于对传媒话语生产的认识。传媒话语生产具有明显的外在控制特征,它也通过“排除原则”中的“禁止”、“区别和拒斥”以及真与假的对立而体现出来,暗合了所谓说什么、怎样说、为什么说。比如极权社会中的政治、保守文化中的性等话语都有严格的禁忌范围,传媒可以用“新闻价值”等标准对话语进行“区别和拒斥”,无新闻价值的话题往往被排出在传媒之外,至于“求真意志”,本是人类文化史或文明史创造的一种信念标准,在传媒话语生产中,这个标准可以理解为“真实”、“事实”,其中自然也包含“追求真理”的含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或前现代的革命家都十分重视传媒,很多人亲身投入传媒话语生产工作,以此作为启发民智、宣传革命或改良社会的重要手段。

传媒话语与具有严格学科性话语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生产出来,后者是建构出现的(比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话语)。另一个区别在于传媒话语对所有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对各类报道或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学科性话语只对部分人开放。

传媒话语生产的外部控制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律因素:美国是所谓世界上最自由的国家,十分强调言论自由,但这种言论自由包括传媒的话语生产自由,也得受“明显而即刻危险”的法律原则限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有关于言论自由包括传媒话语生产自由的法律和规范。

2.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传媒话语的生产与操纵是明

显甚至直接的,因为传媒本身在现代社会里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有些独立,有些不独立)。在西方国家,传媒号称三权之外的“第四权力”。各种政治力量都力求通过传媒话语来显示自己的存在并施加影响。因此,我们看到,政治人物成为传媒的常客,他们频频在电视上亮相并发表演讲,以求获得公众的好感和支持。传媒的某些“提法”也往往受到政府的密切关注甚至控制。 3.社会因素:存在于一定社会中的各类组织,包括宗教组织、工会组织、女权组织、少数族裔组织以及其他大量的民间社团都试图利用各种方式对传媒话语生产施加影响,有的甚至通过自己主办杂志、电台、报纸、电视台等来维护自己的话语权。

4.文化因素:文化因素是话语控制的一个复杂因素,它包括宗教观念,道德、伦理、审美、及风俗习惯等。譬如在前阿富汗,拒绝电视机、收录机等传播工具,声称《古兰经》是他们惟一的法律,宗教话语占有绝对地位和控制权。道德因素则主要通过公众的态度、情感及舆论起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传媒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又对地方文化和边缘文化进行消解,反应出传媒话语生产的文化矛盾。因此,通过传媒话语场可以发现,各种话语或文化形式间进行着影响、渗透、控制与反控制,以至于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传媒话语生产的危机。

5.专业因素:这里所谓专业因素,是指传媒用自己的一套话语生产标准来进行话语控制,比如新闻传播观念、价值理念等,当然也包括传媒话语吸引力、冲击力等这类打动读者观众的策略要求。一个高水平的学科话语建构者,不一定适合传媒话语的生产,凡不符合专业或职业标准的传媒话语生产者,都要通过实践训练来达到要求。

第11篇

一、为何开展传媒音乐人才培养

传媒音乐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传媒音乐教育发展和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传媒技术和音乐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给传统音乐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而又深刻的变革,也为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通过采访的定性研究方法,围绕演出、影视音乐传媒、无线音乐等三个行业展开调查,针对每个行业选取了相关个案,重点调查了相关企业的主要部门、运行机制以及相关职责,分析与总结出具有共通性质的业务类型,并以此为依据来说明开展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的现实性和重要性,也为如何培养传媒音乐人才提供了现实依据。

(一)演出行业①

当下中国的演出市场,根据演出的音乐类型和经营主体,可以分为音乐厅音乐经营、体育场馆演出经营、小众音乐的现场演出经营和音乐节等四个主要方面。

【个案调查】国家大剧院:在国有体制框架内产生,在国家资金注入和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充分参与市场竞争,承担公众艺术教育、商业演出、公共文化交流等多项音乐文化传播职能。基本的业务部门及职能涉及如下:

(二)影视音乐传媒②

在传媒娱乐空前活跃的时代里,更多文化传播、传媒公司涌现出来,融合艺人经纪、唱片制作、影视传媒、演艺交流、无线音乐、版权等业务类型为一体,很多传统的唱片公司和演出公司也挣脱单一的经营模式,以市场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向综合娱乐行业迈进。

【个案调查】北京美乐文化传播公司:综合性音乐传媒公司,曾签约和彝人制造、阿木、李健等百余名艺人,是一家致力于中国原创音乐的推广和发展、唱片制作、艺人经纪、演艺交流的综合性传媒公司。各个主要部门及工作内容如下:

(三)无线音乐③

无线音乐是运用数字化手段,以计算机为主体而制作的数字音乐产品。其业务是用户利用手机等通信终端,以SMS、MMS、WAP、IVR、WWW等接入方式获取以音乐为主题内容的相关业务的总称。具体包括现有的彩铃、振铃、无线音乐俱乐部、无线首发、无线音乐搜索以及即将推出的音乐随身听。

【个案调查】无线星空音乐有限公司:专注于数字发行领域在无线、互联网、终端、运营商等多渠道的营销推广活动,力图实现数字音乐版权在信息网络传播领域中的商业价值最大化。各个业务部门基本工作内容如下:由以上案例调查情况可以看出,这些行业内部所蕴含的共通业务类型可概括总结为如下九个方面:音乐产品及活动监制;音乐市场营销与推广;媒介运用与宣传;音乐市场开拓与调查;音乐产品研发;音乐市场培育;音乐产品与活动策划;艺人经纪;音乐版权洽谈。这些具体环节构成了传媒音乐行业中的核心业务类型。

针对以上产业共通的业务类型,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音乐产业所需人才的跨界交叉能力,以及传媒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的跨学科性。而目前,我国学校音乐教育(音乐院校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传媒音乐教育)的培养目的各不相同。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更多的音乐表演或音乐理论方面的突出人才,要求具备高、精、尖的专业水平;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服务,具有师范性、专业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在传媒技术与音乐文化产业结合越来越紧密的态势下,从上述传媒音乐行业案例调查的实际情况而言,在音乐文化产业领域中,我们所培养的新型/复合型专业人才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并且,这种复合型的传媒音乐人才的培养是音乐院校教育和高师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远远不能完成的。因此,培养适应当代音乐文化发展的传媒音乐人才也是一种时展的必然走向。

二、何为传媒音乐人才

从学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的角度来看,高校传媒音乐教育的发展和全国近一百三十个专业艺术院校、高师院校所设立的,具有传统学科色彩的音乐学专业相比,既有根本的区别,又有内在的联系。我们所谓的传媒音乐教育是指以音乐学为基础,以传播学为依托,以音乐在现代传媒中的多元组合方式和传播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音乐策划、音乐传播、音乐营销等新型音乐应用门类作为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手段,是跨学科的新型专业④。因此,传媒音乐教育是一门极具包容力的综合型学科。如果我们把音乐院校培养的专业音乐工作者称之为“音乐人”的话,那么,传媒音乐教育培养的人才可以称之为“传媒音乐人”。传媒音乐人具有双重职能。第一,要为当代传媒系统中所有与音乐相关的传播活动服务。他们应具备音乐传播调查、音乐项目策划、音乐产业管理、音乐节目制作与编辑的能力,并且熟悉音乐著作权法、经济合同法以及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了解音乐传播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前沿及其在音乐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具有音乐市场的分析、观察能力。能在音乐传播的各个环节(音乐剧场、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唱片、音乐报刊媒介等)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发展。第二,他们也是音乐家的合作者。他们和音乐家一起,共同站在当代与未来的社会音乐生产平台上,为社会提供音乐产品。在当代和未来,音乐家们的艺术与技术,只有在传媒音乐人的协助下,才能更充分地发挥,更全面地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如何培养传媒音乐人才

由于传媒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和复合型,所以,其学科设置要求具有极强的传媒类指向性。再加上传媒音乐教育系统与各类媒体的悠久渊源关系,为传媒音乐理论资源贮存、媒体内部实地调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就目前我国相关院校(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和沈阳音乐学院等)所开设的与传媒音乐行业相关的课程设置而言,大致可以总结为音乐传播、音乐编辑、电子音乐制作、音乐商业管理和艺术管理等几个主要专业方向。构建并实施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的核心与关键。因此,必须全面推进传媒音乐教育的教学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完善传媒音乐专业方向设计,丰富培养方案。要根据传媒音乐人才的市场需求及培养目标,设计大致的专业方向,如音乐传播方向、音乐编辑方向、电子音乐制作方向、音乐商业管理方向,等等。并以相关音乐和传媒理论课程、实践系统、创新环节和音乐文化活动等为主要载体,运用学校、媒体单位和社会的各种资源,来实现传媒音乐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进行。总体而言,各个传媒音乐专业方向构成的教学体系和各种实践(如音乐传播调查、音乐行业职业状况等专业实践或者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由科研、音乐作品创作与展演等组成的创新教学体系构成了传媒音乐人才的培养体系。而这三大培养体系设置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决定着传媒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与否。

第12篇

传媒业的产业属性近年来频频被研究者关照,与此相关的传媒业多元化战略、一体化战略、产业扩张、产业链搭建等话题得到较充分的探讨。本文试图从产业空间角度出发,厘清传媒业的创意属性和产业拓展机会,探讨传媒业在更大范围内与社会资源互动的战略图景,也即与创意产业各部门相互渗透的空间重构模式。

从产业链到产业丛:传媒业的空间机会

产业链侧重上下游的通力合作与产品价值的线性传递。在建立产业链的过程中,“分工协作”和“价值扩散”成为两个相互对应的导向。而产业丛的英文单词“Cluster”则可以解释成为丛集、簇群、组合等,它更像是一簇生机勃勃的野生丛林,掺杂着鲜花、药草、刺槐和昆虫,迸发出野性的活力。对于文化产业和传媒业而言,这意味着产业创新的动力在于各种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物资的交叉,必须形成以地缘为基础的信息、知识和创意要素的密集区,构筑能把相关的大众传媒、各种企业、研发机构、工作室、艺术家俱乐部、政府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等组合在一起的空间,形成许多新的生产力组合。在许多城市方兴未艾的“创意产业园区”就是一个个文化创意生产力的孵化器。

如英国雪菲尔德市的文化产业区,以产业集聚的“族群效果”为主,{1}它包括了31栋文化类和创意类的建筑,如BBC电台、千禧年博物馆、大学科学区、图书馆、艺术家村、油画陈列馆、创业投资机构、版权中介公司、电影院和娱乐中心等,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聚合、渗透激活的“引爆效果”。从注重价值线形流动的产业链到注重价值立体扩散的产业丛的演变,显示了媒体产业与其他文化产业部类互动的创新空间所在,媒体的发展要求冲破传统的产业模式,在不断探索中找到最适合于生产力发展的产业形态。

基于创意的传媒业与其它行业相互扩散

要想实现从产业链到产业丛的转变,在更大范围内联动资源,必须推动传媒业与其它行业的互动融合。在理念层面上,有学者从战略资源整合的角度提出了传媒利用自身的品牌和渠道优势向“它行业”进入和延伸,行业广告资源开发与自身媒介品牌推广互为助力,一箭双雕。

本文提出,基于传媒业工作性质、传媒人职业特征的模式,也即基于创意而进行产业整合是当前比较现实的选择。传媒产业是创意产业,媒体工作的各级内容都充满了对创意的要求,大到发展战略、媒体定位,小到版面设计、报道策划、写作角度,媒体从业者是地地道道的创意阶层。创意阶层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区域或经济发展学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Richard Florida)在2002年写的一本畅销书《创意阶层的兴起》中提出的。他认为,创意阶层是指所有需要创意的职业,包括科学家、诗人、艺术家、媒体工作者、设计师、卫生及法律从业者、高科技和知识密集行业的从业者。他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定义这个概念,而且脱离了传统上对创意的理解。

要使得生产要素能够在传媒业与它行业自由的健康的流动,必须注意到它们产业特性的共通之处。从更宽泛的“大媒介”观念来看,容纳了信息流动和提供特定资讯产品与服务的电影、广告、出版、IT等部门都具备“媒介”的性质,而这些产业部门在整体创意产业的内部体系中起到核心枢纽作用,负载了复杂多向的勾联和关系。中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分类体系都把新、老传媒产业列入其中。除图书、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的传媒产业之外,三大分类都包括了新的电子媒体(如音像业、电子出版业)以及数字技术产业(如互联网服务、移动通讯、网络游戏业等)。媒体一方面是文化内容的主要传播载体,另一方面他自身形式的多样性也是丰富民众文化与休闲生活的主要源泉,传媒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分类范畴这一点在世界上基本上是一致的。

把握传媒业的创意属性意味着产业经营向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靠拢。产业集群最重要的阐述来自迈克尔・波特(2002):在很多产业中,一个企业有优势是因为它的关联企业(供应商、服务商、互补产品制造商、金融机构、研究机构等等)有优势,这就是产业集群现象。经营产业集群在思维方式上的重要转变,是要意识到媒体的许多竞争优势不是由传媒业内部决定的,而是来源于传媒业之外。引导、开发和实施这种互动的标准就是:要进入的某个产业集群区域是否是信息集散地,是否能够提供资源整合、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是否具有相对低的链接门槛与相对高的升值和回报空间。

传媒业创意导向式发展的实施理念

发掘传媒业中的创意因素并优化其配置,是实现传媒业与其他创意产业部类互动的前提,我们可以从生产、流通、消费、劳动的方面分别来定位传媒业发展创意的举措,进而将其具体化为管理程序和细节,实现传媒业的创意导向式发展。

面向消费:媒体创意产品的行销

媒体在日常的采集资讯行为中,受到版面大小、栏目时长的限制,也受媒体定位的约束,有相当部分的信息和娱乐产品未能与大众见面,进入传播流通环节。这些产品都倾注了传媒从业者的智慧,由于编辑的把关,这些产品中往往存有更具个性、娱乐或休闲尺度更大的文字报道和影音资料,在创意发展导向下,媒体应当寻找非常规的媒介样式和传播渠道,积极行销这部分知识产品,使得凝结创意的产品能迈入被消费的“最后一公里”。

在青年女性阅读市场占据优势的《瑞丽》杂志在创意产品的管理上已经有所作为。在刚创建的时候,《瑞丽》基本上100%内容来自于日本的内容,到现在为止,已经有70%的内容是由杂志社自己本土化创作的。因为时尚杂志的特点,除了常规采编人员的工作,更主要还有很多模特、摄影师、化妆师等各种资源的整合,在内容多次利用当中,杂志社特别建设了资源管理流程,通过版权实现创意资源的价值。到目前为止,《瑞丽》已经形成了各类资源的数据库,内容资源数据库已经有十万张原创的图片,百万文字,同时有了杂志自己的模特、摄影师、化妆师、搭配师以及各类服装品牌代言。利用这些原创性的资源,《瑞丽》开发和支撑了一个同心圆的系列媒介产品:《瑞丽风尚》杂志、《瑞丽时尚先锋》杂志、《瑞丽家居设计》杂志、“瑞丽女性网”、《瑞丽》彩信、《瑞丽》短信、《瑞丽》无线俱乐部等。

面向劳动:传媒创意阶层的价值实现

美国学者Florida将创意工作人界定为创意阶层。创意阶层是以创意增加经济价值的一群人,他们是以经济功能所界定出来的群体,涵盖为数众多的知识工作者、象征分析者、专业与科技工作者。媒体工作者属于核心创意层,他们的劳动基于知识和创意。由于现代传媒生产有日益标准化的趋势,编辑部的管理也引入工商企业的考核及督导方式,传媒工作者的创意与工作要求的流水线作业形成了一定的张力,缓解这一张力的可能性在于为他们设计更具弹性的职业通道,让创意阶层有多元的选择空间。

以北京青年报为例,这张报纸的内涵被归纳为创新和敢为天下先。{2}北京青年报在成长期释放出的活力来源之一就是任用富有创造性的人才。并且,这种任用不限于岗位和职责的要求,而是充分提供发挥他们创意的平台。自从90年代初期北京青年报走向市场,《青年周末》、《新闻周刊》率先提出“五秒钟效应”,强调报纸的“报相”,这在报社内激发、形成了一种重视美术、重视艺术形式的风气,在版面上重视图片和美术作品,敢于使用大照片、大标题,创造了所谓的“浓眉大眼”的北青风格。而北青的美术编辑王友身、朱加、杨信等人也一贯在从事各种前卫的、民间的艺术形式,保持着在艺术界的专业敏感,艺术创作和美编工作的通汇使得他们同时博得了艺术界和普通读者的好评。在多年的办报历程中,报社发掘了很多在文学写作、导演、美术、设计等方面有潜质的创意人才。擅长文艺报道的记者杭程现在已经转到北青报业集团的儿童艺术剧院做专职导演。在2003年的人事改革中,报社考虑到部分员工的创造性特质,还成立了“创作中心”,与报社其它职能部门一样是定编定岗的正式机构。{3}

面向流通:构建创意产品和人才的汇聚中心

媒体及其它创意部门的产业集群构建了创意产品和人才的流通空间,在其中可以觉察到个人、创意和企业联系的脉络。创意中心的构建不仅是给媒体带来象征创造性、多元化、宽容的隐形社会资本,媒体也可以在与创意人才的接触中发现商机。媒体可以建立“点子工厂(idea factory)”或者是“创意区(creative quarter)”这样的互动网络和交流空间,作为生产新文化产品的厂商与创作者之间共同的中介,当这种架构在创意产业中常规化、规范化时,“创意中心”的创建就有了潜在经济效益。

媒体所在的地段通常都是文化活动兴盛的场所聚集,周围环境人文气息和现代感比较浓厚,因而是吸引创意人群的主要地点之一。创意产业集群的特征是生活和工作结合、文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结合、有多样化的宽松的环境、有独特的本地特征,而且与世界各地有密切的联系。

纽约的麦迪逊大街就以其对广告创意的宽容和欢迎而成为创意、策划、、媒介投放等各种广告业务汇聚的中心,文化企业、非营利机构和个体艺术家集聚和互动,形成独特的集群发展环境。在麦迪逊大道两旁的写字楼里,驻有美国最大的CNN广播电视网、50家电台和《时代》等美国主要期刊的编辑部、销售中心和办事处及近千份国际性报纸的广告点,和数以万计的传播公司、广告公司及下游制作、、服务公司,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传播产业财富链。作为智威汤逊、达彼思、奥美、李奥贝纳、DDB等著名广告公司的发迹地,纽约麦迪逊大道已经成为美国广告业的代名词。

面向生产:营造创意生活圈

创意本身可能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的,但创意诞生的环境却逃不出现实的人群和空间。创意的来源不会脱离普通生活经历,创意产品和创意人才都需要成长的环境,这种环境首要的特征就是和谐与舒适。香港的经验告诉我们:多彩多姿的文化、艺术及创作生活,文化活动频繁,使创意人才不断接受新意识形态冲击,思想活跃,创意蓬勃,活力充沛,容易找到新题材及新灵感。这样的观念与发明能够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的场所以及处于其中的崇尚开放心态的企业家、知识分子、社会运动者、艺术家、管理者或学生等关键大众(critical mass)构成了“创意生活圈”,彼此面对面的互动创造出新的观念、事物、产品、服务与制度,进而带动经济的成长。{4}

媒体的日常新闻报道能够推动社群和社区的凝结,提出社会发展问题、提示他们新涌现的社会时尚潮流,并且可以用较为平和、方便的方式营造人们沟通和达成意见的平台。营造创意生活圈是传媒出于产业融合考虑而进行的战略投资,同时作为文化机构,这也是传媒力量优化生活的社会职责所在。

(喻国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2006级传媒经济学方向博士研究生)

注释

{1}荣荣等,创意产业:引爆地产新势力,《时尚家居置业》,2005年8月号。

{2}从北青报、中青报等看传媒人才的培养,媒中媒,省略/,2005-1-27。

{3}资料来自2005年11月对报社员工的访谈。

{4}见何志平,香港创意经济的发展战略,载于江蓝生主编《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参考文献:

1)Florida, Richard. (2002).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New York: Basic Books.

2)Landry, Charles. (2000).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ion. London: Comedia.

3)刁陆沙(2005),创意:从产业链到产业丛,世界营销传播网,cmo.省略,2005-12-13。

4)郭惠英(2005),中外文化产业行业界定比较研究,载于叶取源等主编,《中国文化产业评论(第三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5)花建(2006),创意产业之花、上海新型业态,载于叶辛、蒯大申主编,《创意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迈克尔・波特(2002),《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

7)王缉慈(2004),创意产业集群的价值思考,北京:2004中国创意产业发展论坛论文。

8)喻国明(2006),中国报业的现状与契机,《传媒》,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