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银行行业前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银公告称,此次出售建行股份主要是加强公司资本基础,以达到资本充足率要求。近期,美银入选G20国集团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面临巴塞尔新资本要求的7%核心资本充足比率和1%-2.5%的额外资本要求,需要增加额外资本,即其核心资本充足率须达到9%。
而几天前的11月9日,高盛刚刚以每股4.88元-5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约24亿股工行H股股份,套现约117亿港元。次日,工商银行H股大跌8.48%;更早前,中行、农行等中资银行已多次遭境外银行减持。分析认为,随着欧债危机蔓延,中资银行的外资股东迫于财务压力不得不频频减持中资银行股。同时也传递出对中资银行股前景的担忧。
美银食言
美银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其一级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为8.65%,而同期摩根士丹利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高盛为12.1%,摩根大通为9.9%。“的确需要补充一级核心资本”。美银CFO汤姆森在公告中表示,预期这次交易能带来约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4.4亿元)的额外一级资本,令一级资本比率上升0.24个百分点。
这是美国银行年内第二次减持建行股份。早在今年8月底,美国银行在其官网宣布,出售其所持建行10%股份中的一半,筹得83亿美元,旨在加强其资本基础。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美银仍持有125亿股建行股份,约占建行总股本的5.2%。
当时建行称,对美银出于自身原因减持部分股份表示理解,并将与美国银行继续开展新的5年战略合作计划。彼时美银亦承诺未来12个月内无增持或减持建行股份的计划,称将长期作为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双方的战略合作地位不会改变,将继续开展新的5年战略合作计划。而今时隔3月再度食言,让市场诧异。
“美国银行此次减持建行股份主要是出于自身原因考虑,包括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资本比率的要求,属于正常市场行为,此次减持对建行经营发展没有影响。”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对此表示。
张建国解释道,“美国银行至今仍多次表示,他们对建行的经营状况满意,对建行发展前景看好,认为建行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今年9月初,建行与美银签署的新的战略合作协议,已经将合作期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美银将在零售及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电子银行、金融市场、信息技术等领域向建行提供战略协助。
后据外媒报道,此次美银出售建设银行104亿股股份的交易中,接盘者仍是中外合作的模式,淡马锡控股收购了其中近1/3的股份,外加一些中资机构。数据显示,2005年6月,美银入股建行,成本价低至每股1.065港元。过去三年间,美银套现了5次。入股建行6年,美银纯利156亿美元,利润率131%。
高盛言行不一
靠抛售中资银行股权而自救的外资银行,除了美银还有高盛。
11月9日,高盛宣布以每股4.88-5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约24亿股工商银行H股股份,约套现港元117亿。
截至目前,高盛已经先后三次减持工行股份:2009年6月高盛出售其所持工商银行股份约20%,获利19.1亿美元;2010年9月高盛再次出售30.4亿股工商银行股票,占高盛所持工商银行剩余股份的比例超过1/5。2006年入股工行,高盛5年获利约83.9亿美元,利润率达325%。
对于此次减持,工行行长杨凯生对媒体表示,理解和尊重高盛的“市场行为”。“减持是出于调整资产结构的需要,高盛仍然认为工行具有投资价值。”而高盛方面也表示,高盛即使减持后仍持有较多工行股份,双方战略投资合作伙伴的关系不会因为出售股份而改变,目前双方的合作项目仍正常按计划进行。
但有意思的是,高盛此前却口口声声表示看好工行的投资价值。10月,国际投行高盛连发两份报告称,看好中国概念股,而工行H股正是其最为看好的股票之一。高盛在报告中预测,工行H股潜在升幅将达50%。
如此“言行不一”,分析认为高盛主要是此前亏损严重,急需救火。高盛10月18日的财报显示,由于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大幅缩减,其第三季度净亏损4.28亿美元。这是高盛自上市以来第二次出现季度亏损,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对于高盛来说,此前恒康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等要就高盛销售的抵押贷款相关产品对其提讼,高盛可能诉讼损失估值约26亿美元,套现很大方面可能用于高额诉讼费。
中资银行前景堪忧?
除了工行、建行外,今年以来多家中资银行频遭减持。今年7月,中国银行被淡马锡减持52亿股,套现金额高达190亿港元。10月份,农行H股先后被德银和摩根大通减持。
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外资银行短期频繁减持,对中资行影响几何?其“市场行为”背后的指向究竟如何?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外资行的频频减持是它们需要自救。“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补充资本金,美银面临2.5%左右的压力,高盛更是从盈利到资本金全面紧张。少量减持是因为舍不得,不得不减持是因为自身调整需求。”
“这只是一方面,”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外资行对内地银行业前景担忧,主要是来源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增速放缓的房地产业的风险敞口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激增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公布首份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报告警告称,单独来看,中国的信贷、房地产、汇率和债务问题都还处于可承受范围,但如果一起发作,将令国内大型银行面临系统性风险。
[关键词]行业风险;银行信贷管理;无锡尚德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7-0094-04
2013年3月20日,经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简称“无锡尚德”)因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依法实施破产重整。无锡尚德是第一家宣告破产的中国大型太阳能集团,也是世界上此类企业的最大规模破产。企业破产是现代经济中市场优胜劣汰的必然结果。然而,无锡尚德遗留的巨额债务却让相关债权银行变成“热锅上的蚂蚁”。截至2013年2月底,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在内的9家债权银行对无锡尚德的本外币授信余额折合人民币已达到71亿元,目前已有6.08亿元债权到期,而无锡尚德已无能力清偿。破产重组只是个开始,根据破产重组法的规定“债权方只能从重组方拿到原有欠款的50%到60%”,这意味着银行贷款至少将缩水35亿元~40亿元,相关债权商业银行将面临巨额贷款损失的风险。
无锡尚德由施正荣于2001年1月创建,2006年实现美国纽交所上市。仅仅短短10余年的发展,无锡尚德已跻身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行列,并创造国内光伏行业多个第一。貌似强大的企业奈何一朝搁浅?企业破产有其自身战略、投资、管理和文化等多方面原因,对无锡尚德而言,光伏行业整体性陷入低迷却是将企业逼入绝境的重要外因。行业风险防范之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或许正如脚踵之于阿喀琉斯。此次相关债权银行折戟无锡尚德,暴露出商业银行对贷款企业行业风险防范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商业银行对于贷款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分析、行业前景预判以及行业产能预警等方面存在着短板,并最终导致债权银行“一招不慎,满盘皆输”,陷入巨额信贷损失的泥淖。
一、商业银行行业风险防范存在的缺陷分析
1. 对贷款企业的行业分析能力薄弱
行业是指按生产同类产品、具有相同工艺过程或提供同类劳动服务划分的经济活动类别,如饮食行业、服装行业、机械行业等。行业由众多在产品或者服务上存在着较强相似度或紧密关联度的企业组成。行业兴衰和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行业的景气程度往往会决定行业内部企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状况。行业不同,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以及在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往往存在很大差别,其内在运行规律以及诱发行业波动的因素也各不相同。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均把行业分析作为评估贷款企业潜在风险的重要步骤,并对行业波动予以特别关注。无锡尚德破产带来的巨额信贷损失暴露出商业银行在对光伏产业行业特点和内在运行规律的分析研究上仍存在不足。
我国光伏产业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产业,无论是市场还是原材料均受制于国外,90%以上的原材料要依靠进口,80%的销售靠出口。在国际市场中,全球主要太阳能光伏应用市场集中在欧洲,而在欧洲市场中,又以德国和西班牙为主要市场。据相关报导的数据统计,2008年,欧盟占全球太阳能发电总量的80%,而德国和西班牙的光伏发电总量总和约占欧盟的84%,是名副其实的光伏发电强国。欧洲市场目前是我国光伏产品最重要的产品销售区域。2011年,中国光伏产业全球销售格局中欧洲市场占到74%。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作为国内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商,无锡尚德的产品销售直接受制于以德国和西班牙为主导的欧洲市场。通常,过于单一的市场结构会对企业的稳健经营形成挑战。单一的市场结构会降低公司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若因宏观经济波动、行业政策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对企业主要销售市场不利的情形,公司乃至整个行业的利润水平都将受到一定影响。商业银行对企业贷款时应充分研究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特点、行业结构、生命周期和经济周期等影响因素,从而在对企业的信贷投放策略上建立个性化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基于光伏产业的行业特点,商业银行对光伏行业的信贷投放上应保持足够的谨慎,以防止单一市场波动导致企业效益下滑乃至整个行业陷入低迷时的企业偿债风险。
本案例中,相关债权银行在光伏热潮的影响下对无锡尚德贷款时却表现出过于热情,削尖脑袋的反常现象,不惜采取种种优惠政策,放宽条件“拉拢”客户,不仅给予了巨额授信,而且在其71亿元贷款中大都为无抵押信用贷款。光伏行业的内在特点和发展规律或许早已在无锡尚德辉煌之际为其注入了失败的因子,而忽略行业特点和内在运行规律,简单粗放的贷款策略是债权银行出现巨额贷款损失的重要原因。
2. 对贷款企业行业发展前景预判能力不足
美国J.P摩根银行通过对商业银行大量的贷款风险案例的统计分析研究,得出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损失的“三倍定律”,即3/4以上的贷款损失可以通过贷前风险控制和风险的早期发现加以避免,而当贷款出现问题后再采取补救措施,对减少贷款损失的作用只能收到不足1/4的效果,而3/4的损失仍然难以避免。科学合理的对行业未来3年~5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和预见性的分析研究,提前捕捉和识别潜在风险并做出积极应对,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太阳能发电之所以在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得到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两国对太阳能清洁能源强有力的补贴政策。然而作为典型的政策驱动市场,一旦政府对光伏的支持政策有所改变,市场也将面临着迅速萎缩的局面。2008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此后愈]愈烈的欧债危机更使欧洲各国深陷经济下滑和财政赤字的泥淖。欧洲各国纷纷削减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补贴政策。“在过去的10余年间,欧盟对太阳能光伏的补贴已经从最初的每千瓦时0.4欧元降到现在的0.2欧元甚至更低。”①从2010年开始,德国和西班牙先后降低了太阳能电价补贴力度,德国太阳能上网电价每年以超过5%的幅度下调,西班牙削减的太阳能上网电价幅度更高达45%。
国际知名的银行风险管理专家墨顿·格兰茨在《银行风险管理——广义信用工程介绍》一书中曾强调,“经济状况将影响行业的生命周期、变化速度以及资本的密集程度。”一个行业的兴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行业中每个公司的成败。2012年上半年,全国有50%以上的国内多晶硅公司处于半停产或完全停产阶段,号称亚洲规模最大的太阳能多晶硅片生产企业江西赛维,早在2011年三季报就显示,其负债已达27.47亿美元,负债率高达227%。②从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等宏观经济因素,不难得出光伏行业未来将整体遇冷的基本判断。这些理应成为商业银行评估无锡尚德信贷风险的先行指标和预警信号,然而,相关商业银行未能及时预判行业发展前景并捕捉风险苗头,在风险出现之前及时实施相应的防范措施。恰恰正是欧债危机的愈]愈烈使得欧洲政府不断地削减对太阳能发电企业的补贴,导致光伏产品价格急速下滑,进而将无锡尚德逼向了绝境。
3. 对行业产能过剩的预警滞后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注重对贷款企业逐户逐笔贷款的风险分析和防范,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和贷后管理方面都建立了明确、系统的制度规范。但是,在行业发展的宏观分析上,由于商业银行缺乏专业分析部门和人才,往往不能全面、系统、完整的把握宏观经济变化对经济增长可能的导向和对行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以及重点客户产品市场状况的变化。特别对行业过热与否、产能过剩与否不能进行预见性判断,难以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导致贷款投入产能过剩、行业过热的行业或产品。
光伏产业链主要涉及多晶硅原材料、太阳能电池、集成组件、发电工程等相关行业。近几年,中国各地集中投资导致光伏产业“虚火上升”,产能扩张严重大于市场需求。无锡尚德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光伏系统工程、光伏应用产品的研究、制造、销售和售后服务。在无锡尚德所从事的细分行业,据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的统计数据,160多家中国光伏电池及组件公司的总产能已经在40GW上下,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则在50GW~60GW。③而欧洲光伏工业协会预测,2012年~2013年全球光伏市场需求才在20GW~40GW之间。④在大多数市场参与者[里和分析家笔下,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当下“盲目扩张”和产能过剩的负面典型。
行业产能过剩必然将导致全行业整体性获利水平的下降。据统计分析,2010年,光伏产业毛利率在30%左右,2011年下降至10%以下,而行业内的企业毛利率若是达不到10%就难以实现盈利。到2012年上半年,海外上市中国光伏产业股中,毛利率低达1%以下者已经比比皆是,有的甚至为负数。⑤
产能过剩行业往往是前期银行信贷资金介入的密集区,产能过剩会引发全行业效益的整体性下滑,辐射范围大,影响程度深。无锡尚德仅在2011年就将光伏产能从1.8GW扩大到2.4GW,而增加的0.6GW相当于国内2010年光伏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商业银行并未对无锡尚德的扩张冲动保持足够警惕。在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无锡尚德依然能够轻易从银行获得贷款,商业银行提供的充足现金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尚德的盲目扩张。对无锡尚德来说,连年的大肆扩张所带来是巨大的财务压力。而对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金大量投向于产能过剩行业将使其面临巨大的贷款损失风险。
二、思考与建议
1.完善商业银行行业分析评价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的产业研究和行业分析才刚刚起步,在产业研究方面大多没有专门的分析机构和人才,缺乏相应的技术方法和分析系统。在信贷风险的评价体系中,主要通过对贷款企业的相关财务指标分析来评价和衡量贷款风险。多数银行对行业发展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前瞻性风险预警的要求。从无锡尚德破产案例不难发现,行业风险也是影响商业银行的企业贷款能否顺利得到清偿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将影响行业波动的相关指标纳入信贷风险管理评价体系,如行业市场结构特点、行业运行规律、行业经济周期和行业生命周期等因素,并在风险评估中对行业指标赋予更高的权重。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持续化、常态化的行业评估机制,组织专门部门和相应人员从全球的宏观经济形势、各国经济政策、技术水平、商品供求、原材料供应和现有生产能力等多方面来研究国内每一行业的发展前景、行业的融资需求、盈利能力和风险度,针对行业前景进行富有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研究判断,并以此制定针对具体行业的信贷政策,定期予以风险提示。
2. 加强商业银行行业分析人才队伍建设
商业银行现有的信贷人员相对于与现代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客户结构的变化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信贷经理、风控经理等在一线从事信贷管理的人员往往缺乏相应的行业专业知识,对信息缺乏分析能力和敏锐反应,在分析识别、信息反馈、风险处置方面能力不足,使信贷风险管理停留在表面而难以深入,容易形成能力风险。
当前,一方面要不断优化信贷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结构,将行业研究的专门人才纳入现有的信贷风险管理队伍,构建一支懂金融、会财务,了解行业的复合型信贷管理队伍。另一方面,由于行业分析涉及的范围广,需求的专业多,受金融队伍现有人才和结构的限制,商业银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库存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行业专家库,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单位从事行业分析研究的专业人才纳入其中,并针对客户对象的特点和主要业务领域,分层次的组建行业分析顾问团,从而更高效的开展行业风险的评估工作。
3. 提升商业银行对行业产能过剩的预警水平
产能过剩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信贷风险。一般而言,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往往是前期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重点投向区域。当前,银行在信贷管理中要避免一种误区,即企业处于上升时期,银行被表面“光环”迷惑,信贷支持力度就越大,更容易把企业推向盲目扩张深渊,最终葬送企业。一方面,商业银行要建立产能过剩监测分析的预警体系,通过预警系统超前给信贷人员提供风险可能发生的有效信息,帮助和指导他们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及时调整信贷政策和信贷投向,使信贷结构调整领先于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对于事实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商业银行要减少增量贷款,压缩存量贷款,综合使用调整贷款期限、变更抵押担保方式和及时保全等手段,尽量将信贷风险降到最低。
4. 强化商业银行对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
信贷退出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在无锡尚德破产重组案中,众多债权银行之所以深陷巨额贷款损失的风险深渊,主要原因就在于不能准确预见企业发展前景,受制于企业的隐性“绑架”,丧失了信贷主动性退出的有利时机。
一方面,要增强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主动性。信贷退出的预警机制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既要重视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也要重视对宏观经济、行业、产业等方面的的指标分析,要能够全方位的反应产业、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动态、科学地分析、预测和风险评估,使潜在贷款风险及时显现,增强信贷退出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切实提高商业银行信贷退出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各级商业银行所处层面不同,局部经营目标也会存在差异。特别是信贷资金沉淀会导致银行被企业“绑架”而形成利益共同体,导致基层银行缺乏信贷退出的主动性。因此,必须强化对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信贷退出的绩效考核,建立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对各基层银行辖内贷款逐户进行分析、分类鉴定,制定相应的预见性退出目标和分步退出方案,层层分解,逐级落实,一户一策,责任到人,构建完善的信贷退出责任分解落实体系。
[注 释]
① 数据参见岳红《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保卫战》,来自期刊《节能与环保》2012(2):45。
② 数据参考了中国行业研究网《政府光伏财政扶持作用有限形势探讨》一文,2013-02-18。
③ 数据参考了第一财经日报《光伏行业50%以上公司处于半停产或停产阶段》一文,2013-01-04。
④ 数据参考了人民日报《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企业产能超过全球需求》一文,2012-12-18。
⑤ 数据参考了中国投资咨询网《2012年我国光伏产能过剩根本原因分析》一文,2012-12-11。
[参考文献]
[1] 李安.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J].财会研究,2012(18):78-80.
[2] 任建军,杨林.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商业银行信贷退出问题研究 [J].金融论坛,2006(11):16-22.
[3] 杨锐,仕长鹰.基于非对称信息博弈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 [J].现代情报,2010(4):121-122.
[4] 赵勇强.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近期进展、挑战和对策建议 [J].宏观经济研究,2009(2):45-48.
[5] 周夫荣,戴喆民,邓攀.尚德与赛维:光伏双雄早衰 [J].中国企业家,2012(20).
[6] 冯祈善,胡栗源.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贷风险分析与建模研究[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6):367-370.
The Case Study of the Wuxi Suntech Power
on Industry Risk Prevention Concerning Commercial Bank Loans
Wei Kaihua
(School of Finance,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Wuhan 430073,China)
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还没有全面普及,这是因为网络借贷的相关行业规则还不健全,一些法律政策和法规没有出台,造成了商业银行的加入困难,此外由于银行是依赖于存贷利差的经营模式进行盈利,银行也没有足够的动力推动网络贷款的发展。但是随着银行行业的竞争逐渐的加剧,同时P2P网络贷款的出现极大的挤压了银行的生存空间,因此很多商业银行也逐渐的调整战略,积极的参与P2P网络贷款,下面详细分析商业银行参与的战略意义:
1.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对银行行业带来了巨变,尤其是互联网的搜索和数据采集技术有效的解决了信贷方面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极大的促进了银行信贷的透明度,为借贷双方进行操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此外传统的商业银行也只是注重大额度资金的融资,从而忽略了小型企业的融资需要,造成了小型企业的融资困难,因此P2P网络借贷应运而生,同时中产阶级和富裕阶层的不断壮大而衍生出的投资需求又需要寻找更高效的投资领域,P2P网络借贷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借贷双方的投融资需要,因此其市场潜力巨大。
2.P2P网络借贷突破了资本的约束。
传统的银行业政策限制了银行的信贷业务,也限制了资金的流动,而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可以在不占用经济资本和信贷规模的前提下,为客户提供良好的融资服务,突破了传统的银行业政策限制,有效地回避了传统的信贷风险压力。此外P2P网络借贷拓展了理财的种类,满足了中产阶层和富裕阶层的投资理财,为银行业创造了新的市场空间。
3.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客户资源。
小型企业的财务信息不透明,同时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因此其融资需求在银行中很难得到满足,同时银行的传统理财业务也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都影响了银行发展优秀的客户资源。而通过P2P网络借贷实现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接触,为小型的企业提供了潜在的资金来源,也为优秀的客户提供了可以投资的地方,有利于银行有效的培养优秀的客户资源,壮大银行的业务范围。
4.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竞争力。
在利率市场的推动下,商业银行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提升银行的竞争力是当务之急,这就需要银行要依托现有的品牌和系统等优势,积极的发展P2P网络借贷,商业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将有效提升同业竞争力。而且在目前国内刚刚兴起的P2P网络借贷行业,各网贷公司的规模、品牌影响力、经营管理经验都很有限,传统银行业具有一般网贷公司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任何一家银行先进入,都可以建立在P2P网络借贷行业的领先地位,形成竞争优势。
二、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大型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业务的优势明显,尤其是利用其在信贷行业中积累的经验和渠道,其具体的行业优势有:商业银行具有覆盖全国的的服务网络,同时其资金充足,可以进行大范围的网络借贷,科技力量较强,为业务的顺利运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再者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大,口碑好,很容易形成品牌效应。因此商业银行要通过参与P2P网络借贷,开辟新的市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劣势。
P2P网络借贷行业面临的社会信用环境发展滞后以及风险防控技术手段不足问题长期客观存在,这是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所面临的问题,同时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监管部门的缺失,也造成了商业银行参与P2P网路借贷存在着不确定性。此外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依然存在着问题,这也影响了商业银行参与网络借贷。
三、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的路径选择
商业银行参与P2P网络借贷行业,要结合银行自身的运营效果,选择合适的路径模式,不能照搬现行的参与机制,下面分析几点路径选择策略:
1.经营模式。
商业银行参与网络借贷时要采用中介模式,并和相关的担保公司进行合作,为网络贷款提供第三方的担保,避免在经营的过程中出现超过自身范围的担保或者违法集资的出现。此外商业银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信贷业务风险,和现有的银行信贷业务结合在一起,通过和担保公司建立合作,为网络贷款项目提供风险保障。
2.客户筛选。
商业银行掌握了大量的客户信息,因此可以通过信息的优势综合评估客户信贷信用,对于不能满足银行信贷条件的客户,可以把客户推荐到P2P网络贷款平台中,为客户提供其他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和担保公司合作,避免网络信贷公司承贷的风险过高。
3.贷款定价。
当前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贷款定价分为网上竞价或者事先定价两种方式,因此为了提高贷款的成交率,在网络借贷平台的建立初期,要设定一定的利率,通过高利率来吸引客户,吸引更多的小额度资金投资,实现项目的快速成交,促进网络贷款平台的完善,当平台逐步成为固定规模之后,可以再采用网上竞价的方式进行项目成交。
4.服务收费。
银行参与P2P网络贷款的目的是现象盈利,但是如果选择了中介开展网络贷款,其收入来源只能从促成项目合作来收取费用,因此在服务收费上,可以根据融资期限的不同,按照融资金额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同时对于逾期不缴纳服务费用的,要制定相应的收缴政策,加收一定的罚金和其他费用。
四、结语
在金融行业深耕越久,越能感受到金融创新飞速发展,特别是混业经营后,想要在金融业发展,必须走在时代的前沿,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甚至是各行业的知识,成为跨界的综合性人才,保持学习的姿态和前进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所抛弃。
因此,在我职业的十年规划中,放在首位的便是学习,离开大学八年之后,我决心再次迈入高校的大门。我计划用2-3年时间攻读MBA学位,在这段时间内,也是我厚积薄发、默默积累能量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我会立足现有岗位,利用空闲时间学习更多更广博的金融知识,进一步明确职业目标。 积累与客户相处的沟通技能与技巧,积累金融市场相关专业知识。努力适应银行混业经营的方向,通过银行现有资源进行内部岗位调换,从事更多金融创新相关的工作,比如大数据分析方向的职位。
并且在求学期间,我会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实现自我价值的成长,目前我已获得AFP等证书,我计划在MBA毕业的同时,也能收获CPA、CFA等证书,为我的未来职业生涯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与老师和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相互交流,学习彼此身上的优点,为彼此的事业添砖加瓦,携手共同前进。
在完成学业后的2-3年内,是我充分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与专业技能水平的时期。借助银行平台,积累自己的客户资源和人脉资源,积极接触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充分了解各行业的现状,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行业分析,为职业的转型做好准备。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进入中国,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咨询业的需求在迅速增长,咨询业成为发展前景看好的产业。中国的咨询业目前来说尚在萌芽阶段,还不够成熟,但是发展迅速。之后的3-5年,我将寻找机会加入知名的咨询公司,依靠在银行积累的人脉资源和专业的分析能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咨询业分析师,并且成立自己的咨询团队进行展业。
最后,在积累了足够多的行业经验和资源的基础上,我将进行创业,自己开设一家咨询公司,整合各行各业的资源,并且希望能够成为行业的标杆,打造一个经济共同体,对中国的经济建设有所贡献。
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这次洽谈会。刚才,县邮储银行行长、县工商局同志、市邮储银行行长和企业代表都做了很好的发言。借此机会,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讲一点看法
今天这个洽谈会开得好,很有气氛,内容实在,效果明显。通过真诚交流、面对面的沟通,在银行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个加深了解、促进合作的平台。为进一步密切银企关系,建立长期稳定的银企沟通合作机制,促进地方经济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这次洽谈会,对各位企业家来说,无疑更增加了加快发展、提高效益、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今后,政府将会做更多这样的工作,更好地为银行和企业服务。
二、谈两点感受
第一点感受是:银企合作很重要。我们常常说,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银行是融通社会资金的主渠道,企业的发展对银行贷款依存度较高。没有银行的支持,企业的发展壮大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大家如果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近几年县内外那些发展特别快、效益特别好的企业无一例外都是银企合作的受益者。同样,企业的资金需求就是银行的市场,银行也需要在与企业的合作中实现自身发展。银行和企业加强合作,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可以说,银行与企业唇齿相依,共存共荣,银企双方要换位思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第二点感受是:县邮储银行发展快。自年4月挂牌成立以来,找准自身定位,加强内部管理,积极参与竞争,取得良好成效。存贷款以年增长超过50%的速度递增,规模迅速扩大,已累计投放贷款5.8亿元,存款余额达28亿元,综合实力连续三年挺进邮储银行全省县支行前“十强”。事实表明,县邮储银行已成为我县金融机构的一支生力军。
三、提三点希望
一是希望县邮储银行创新产品、科学管理,提高服务水平。要准确理解和正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政策,积极开发适应和满足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的金融产品,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多下功夫,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摆脱“不贷款就互不往来、不贷款就不算合作”的陈旧观念,以创新的理念开辟银企合作的新渠道。信贷融资是银企合作的重要方面,除此之外,银企之间还有着广阔的合作领域,比如票据结算、理财、、信息等方面,都可以进行广泛的合作,并且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深入企业,及时通报金融信贷政策,了解地方和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利用自身管理和信息优势为企业出谋划策,搞好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对大企业、大行业、大项目和生产经营正常、效益好、信誉高的企业要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对效益一般的企业,要把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水平和给予资金扶持结合起来,真心实意地支持企业发展;对效益暂时不好,但“有市场、有前景、有竞争力”的企业,要给予支持帮助,使其尽快走出困境。
二是希望各企业更新观念、诚信经营,提升竞争实力。要解放思想,积极融资。要克服那种“有钱小发展,无钱不发展”的陈旧观念,敢于负债经营,树高目标,求大发展。多向银行对接,破解融资难题,把自身做大做强。要规范管理,用好资金。高度重视金融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加强资金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融资管理机制,克服管理不规范、经营决策随意性大的现象。千方百计用好、用活资金,达到少投入、多产出、讲效益的目的,确保资金发挥最大效益。要诚信经营,提升形象。要注重提高资信度和诚信度,正确处理借贷关系,对银行的借款要遵守合同约定,接受银行监督,按时还本付息,把企业办成诚信企业、实力企业、品牌企业,以良好的形象和信誉赢得银行更多的资金支持。
三是希望各乡镇、各部门积极参与、提供帮助,营造良好环境。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县委、县政府将继续大力支持和鼓励银企合作,切实搞好服务,为银行与企业合作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通过有效的行政措施和行政活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切实提高企业和市民的诚信意识与风险意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和个人商业行为。同时,对信用恶意违规的企业及个人进行有效制裁,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和金融秩序,改善社会信用环境和金融生态环境。
消息人士透露,双方主要还是在有关入股的比例等事情上在协商,之前,有市场传言,中国移动将以400亿元,洽购浦发银行22亿股,控股20%。
中国移动入股浦发,既解决了浦发资本金不足问题,也使其发展拥有了更广阔的平台。这显然对浦发银行有利。
必选浦发
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对媒体表示, 浦发银行有助于中移动大力发展手机支付业务,也能提高公司每股收益,而且资产规模、股价等各方面条件均满足中移动的要求。
中移动选择浦发银行可谓费尽心机。
分析人士指出,从网点的数量上看,显然以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银行最具优势,但是中移动要在国有银行中占有一定份额的股份且有话语权,显然需要更大的财力。
即使“财大气粗”如中移动,也未必有此实力。因此,中移动只能把目标转向股份制银行,浦发银行就成为目标之一。
反观浦发银行,其总部设在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可业务已经在全国铺开,与许多央企和地方政府都保持着良好的业务往来。
从股权结构看。现在浦发银行的前几大股东持股情况是,上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持有股份18.68亿股,占比21.159%,上海国际信托有限公司为5.77亿股,占比6.54%,花旗持股3亿股,占比3.392%,上海国鑫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2.23亿股,占比2.527%。
虽然隶属于上海国资的上海国际、上海国际信托等作为一致行动人的持股占比有30%。
但是,如果按前所说中移动入股22亿股,仅花400亿元,就将成为浦发银行单一的第一大股东,显然有利于中移动在浦发银行的话语权,让中移动在金融业务上更好的渗透。
3月3日晚间,王建宙在视频会议上表示,中国移动或旗下子公司将认购浦发银行20%股权,入股后,中移动将成为仅次于上海国际集团的第二大股东,而广东移动承担收购股票工作。王补充说,正式的公告近期将会发出。
三年小富
中移动是烈火,浦发银行则是干柴:该行急需补充资本金。
截至2009年9月30日,该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0.16%,核心资本充足率为6.76%,核心资本充足率已经低于目前银监会7%的监管要求。
该比率离刘明康提出的中小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的要求也只有半步之遥。
在银行业经历了去年信贷的爆发式增长后,浦发迈入严重“缺钱”银行行列。
而浦发银行每一次的股权融资似乎都引起了股市的轩然大波。对A股市场的影响,也是浦发不得不考虑的。
此前,曾经传出浦发银行将通过香港H股融资,以减轻对A股市场的影响。“香港融资的成本未必低于A股。”
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香港融资也并非是银行的最佳选择。而这一次,直接通过定向增发融资,既减轻对市场的影响,又能顺利融到资,显然是浦发银行愿意的。
如果中移动入股成功,浦发银行的资本金将从一直以来的“紧日子”转为“不差钱”。
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表示如果中移动以400亿入股浦发银行,资金将能够满足浦发银行未来三年发展的资本需求。
同样,按照国泰君安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伍永刚测算,2009年年底浦发银行加权风险资产预计为9720亿元,400亿资金的注入将会提高浦发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约4个百分点,增发后浦发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将超过10%,资本充足率近14%,足以支持浦发银行未来三年业务稳健快速发展。
花旗移情
当浦发银行急需资本金的时候,作为战略投资者的花旗银行却无所作为。浦发久等不来,只能另觅他人。
2002年底,浦发银行引入花旗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截至2009年三季末,花旗银行持有其3.39%的股份,位列该行第三大股东。
当2008年的金融危机蔓延的时候,花旗深陷其中。而此时,花旗对浦发所持的股份已经解禁,是否抛售曾引起市场极大的关注。花旗一再表示不会抛售,仍然会按照计划找机会增持。
根据双方在2005年签订的协议,花旗承诺增持浦发股份至19.9%,并在5年内维持积极合作关系,帮助浦发在五年内成为一家优秀的商业银行。时间一晃而过,花旗的唾沫变成了空气。
幽默的是,2006年11月中旬花旗集团牵头的投资团队购买了广发行的部分股权。
根据广发行2008年年报,花旗现持有广发行20%股份,为并列第一大股东。移情别恋已成定局。
中国移动一旦持股20%,花旗增持的可能性几乎全无。海通证券银行业分析师佘闵华认为,花旗已经有了广发行的平台,对浦发银行将可能逐步退出。
互补合作
相比花旗,中移动更具合作价值。“中移动的客户这么多,平台又大,显然对浦发银行有好处。”佘闵华如是说。
与花旗合作的信用卡迟迟没有赢利,浦发银行对新兴的手机银行更有兴趣。显然,手机银行正在成为下一个市场的热点。中国移动和浦发银行的结合,将或成为“手机+银行模式”的典范。
事实上浦发和中移动在手机银行领域都已经有了良好的业务基础。
浦发银行自2009年4月推出手机银行服务,并于当年9月份启动了手机银行二期开发,截至2009年末,浦发银行手机签约客户已超过10万户,交易量超过24亿元。而在今年1月,浦发银行手机银行二期服务又全面上线。
中移动在手机支付上的探索也由来已久,十年前,中移动就开始与多家银行合作,推出了STK方式的手机银行。
2003年,中移动专门和中国银联合资成立联动优势科技公司,进一步推动了移动支付业务的市场拓展进程。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新一轮通胀预期也卷土重来,CPI同比涨幅自去年底以来持续走高,8月份首次超过3.33%的三年期存款利率。
宏观情势变迁带给金融业的挑战首当其冲。这是因为,银行体系的经营具有典型的顺周期性。在经济扩张阶段,银行基于内部评级的监管资本要求下降,加上对宏观经济前景的乐观预期,从而加快了信贷扩张。而信贷的快速增长又带动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对经济的持续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放大作用。反之,当经济紧缩时,企业经营效益较差、违约概率和损失率上升,银行基于内部评级的监管资本要求上升,而银行资本金又由于冲销损失出现下降,银行在受到强资本约束的情况下不得不收缩贷款,提高信贷门槛。信贷紧缩加速了经济衰退,延长了经济低迷期。
中国的相关数据也加以证实。自1998年我国放开信贷管制以来,信贷增速随经济繁荣而高涨,随经济衰退而减弱;利率变化随经济的波动而调整;资产质量也随经济繁荣而向好,随经济衰退而恶化。
中国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更随经济增长起伏。2008年到2009年经济V型反弹过程中,这一点尤为彰显。当前也难出例外。银行赖以生存的高利差面临被通胀重新逐步侵蚀。不对称加息虽然尚未启动,但负利率引发金融脱媒,导致银行间“揽储大战”其实等同变相加息。
春江水暖,银行先知。市场对银行风险忧心日重,银行股节节败退,一片低迷。
银行顺周期真的不好吗?逆周期会更好吗?客观地说,商业银行经营顺周期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本能。追求盈利性,从各自利益出发,保持行为与经济周期的同步,是商业银行的天性。
银行经营的顺周期或是逆周期不是关键。银行业的顺(逆)周期行为不会立刻产生宏观效应,关键是应当在系统中嵌立一些内生机制。在这个渠道中,银行行为效应被转换、被中和、被调整,即阀门打开,顺周期行为会产生逆周期效果,如果阀门关上,逆周期行为也会产生顺周期的不好效应。
目前,监管层加强了适度、审慎、积极和协调的宏观金融政策框架建设,关注银行业的公司治理、资本充足水平、资产准确分类、拨备充足率和透明度建设,以实现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统一。
其实,就个体而言,理性的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因何演绎成众多商业银行的集体非理性,即“合成谬误”,并对宏观经济造成较大的波动和自身的损失?关键还在于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同质性。
在很多全国省会城市、地级市,像酒店装修这样小规模的贷款项目金融机构是不情愿做的,而在像广东肇庆四会这样的县级市,却有着成千上万像汇龙大酒店一样的中小微企业,他们期盼着金融机构能够在创业初期在资金上帮到他们。
长期以来,正是因为项目小、风险大,让很多金融机构不愿意伸出援手去帮助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成为金融改革和创新中的一道难题。
那么,彭奕德为什么能在创业之初获得贷款呢?“之所以我们愿意贷款给汇龙这样的企业,是因为我们不断在创新信贷政策等一系列的金融试验”。四会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任陆松开介绍,“我们在风险控制上除了采用传统的风控方法来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信贷风险外,还在实践中积极采用了‘三品两单’的贷款审查方式,这使得我们发放给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速度快了,利率优惠了,不良率降低了”。
贷款看产品、人品、抵押品
所谓“三品两单”,即在审查贷款时,把贷款人的产品、人品、抵押品、水费单、电费单作为审点。贷款人的人品反映企业的信用状况,而产品、抵押品、水费单、电费单则能清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陆松开说:“有了‘三品两单’管理方式,我们觉得企业有时候遇到一点点困难并不可怕,更多的是我们要放点水给他们养鱼,把鱼养大,用时间来换取空间。”
截至2012年10月末,四会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仅为0.27%,比2012年年初下降了0.86个百分点。A级信用企业达到114户,占比达到85%,信用企业比年初增加14户。
在决定给中小微企业放款利率时,农信社也采取了诸多灵活的措施。例如,企业在农信社有存款的,贷款的利率就会低一些,贷款的额度就会高一些;如果购买了农信社理财产品或保险的,也可以将降低利率或提高抵押率或提高贷款额度;如果入股农信社成为股东的企业,则利率会进一步降低。
金融机制体制盘活,使当地农信社的存款和贷款从2008年的35亿元和23亿元,提高到2012年的70亿元和46亿元。
2012年5月,四会市政府主办了四会市支持中小微企业授信暨银企对接现场融资签约仪式,四会市农信社现场向中小企业局授信20亿元,成功实现了平台的有效对接,促进了政府、银行和企业的合作。
农信社的举措带动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目前,各金融机构通过各种渠道共向四会市中小微企业贷款授信金额高达70亿元。在这背后,四会市政府扮演着推手的角色。
财政资金存放的杠杆效应
“中小微企业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壮大县域经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关键。目前,四会拥有4000多家中小企业,有一大批中小企业急需金融支持。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这一难题,使企业不因缺钱倒在发展壮大的路上。近年来,四会市党委政府在强化对金融机构激励和推广中小企业融资超市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肇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四会市委书记梁志强说。
为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考核激励,2012年年初,在政府主导下,四会市金融办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四会市支行联合修订完善了《四会市2011年度金融机构信贷投入考核奖励办法》和《四会市金融机构金融服务满意度考核暂行办法》,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强化对商业银行的考核激励。同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四会市支行、四会市财政局联合草拟了《四会市财政资源存放金融机构考核暂行办法》。该《办法》主要从信贷投入总量和结构、税收规模、社会责任和规范经营等4个方面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考核,按贡献大小进行评分,从业绩层面对金融机构进行了考核激励。
四会市市长袁鹏然告诉记者:“现在四会市从物质、精神和业绩三个层面对商业银行进行考核。除了政府重点工程和税收规模可以作为加分因素之外,给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比例,信贷户数也是重要考核的指标,通过财政资源分配来引导信贷资源表明政府支持中小微企业是实实在在的举措。”
目前,四会市共有8家银行业金融机构,71个网点,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达182.39亿元。中国人民银行四会市支行会同四会市中小企业局和市金融办建立了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周报制度,定期向四会市委市政府和该市金融机构通报信贷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情况。在中国人民银行四会市支行行长莫锋看来,只有这样才能营造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才能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主动性和针对性。
在政府一系列信贷政策指引下,四会市工商银行推出了“小额便利额”、“中小微企业信用贷款”、“工商物业贷”、“网贷通”;中国银行推出了免抵押“商户贷”、中小企业“税款通宝”,以及“玉器通宝”;广发银行推出了“好融通”、“快融通”、“生意通”等授信品种以及“财运通——转账机”特色业务;而农信社也推出了“东亮式”党员创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以及农家女“金钥匙”创业贷款和“玉易贷”等。
“融资超市”深化金融创新
据中国人民银行肇庆市中心支行行长刘云华介绍,“中小企业融资超市”是于2010年年底建成的中小企业网络融资对接平台,并率先在四会市进行试点。在当地政府大力推动及金融部门积极参与下,已成为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一条集信贷、担保、典当、风险投资等为一体的“全天候”在线融资“绿色通道”,有效地促成了中小企业融资项目与融资服务机构的快速对接。
截至2012年9月底,四会市已有1082家中小企业通过该平台提交146.55亿元的融资申请,其中873家中小企业成功获得了87.01亿元的融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超市”在四会的成功推广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刘云华表示,将在肇庆各市、县推广四会的先进经验,同时,将借鉴这种模式,开发“农户融资超市”,使农民融资难问题也得到有效缓解。
因担心欧债危机,一家在岸的中国国有银行已经停止与数家欧洲银行的外汇远期与互换交易,而该银行是中国在岸外汇市场的一个主要玩家。路透社报道,这些银行包括法国兴业银行、法国农业银行、法国巴黎银行。前两者刚被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调低评级。
评级下调的原因是这两家银行持有规模较大的希腊债务。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卜若柏(Robert Blohm)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分析认为,法国银行的融资结构比较脆弱,法国银行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国的风险敞口也很高,分别占法兴银行和巴黎银行一级核心资本金的40%左右,而农业信贷银行该比率达70%。
卜若柏指出,农业信贷银行、法兴银行各自持有的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希腊、西班牙的债务是103亿美元、40亿美元;这两个银行资产与巴黎银行构成65%的法国银行资产,是法国经济体的支柱。“穆迪对其降级的影响,主要看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作为以及欧洲央行对银行资产重组的能力”。
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的风险敞口很大,主要因为其在2006年收购了希腊Emporiki银行,而法兴和巴黎银行对债务风险敞口更高。
卜若柏认为,德国商业银行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国的敞口也很高,同时其640亿欧元的商业地产风险敞口(主要通过其在希腊的分支机构Eurohypo持有)分别是其一级核心资本的3倍和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风险敞口的10倍。汇丰银行HSBC对“问题资产”的风险敞口最低,对上述三国总敞口仅占一级核心资本的5%。
卜若柏还表示,意大利银行的融资结构同样脆弱,但其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国的风险敞口明显低于法国的银行。
中金证券的彭文生认为,今年年初至今,法兴银行、巴黎银行和德国商业银行的CDS显著上升,在相应的债务CDS没有上升的情况下,不仅反映了其脆弱的融资结构、且表明了对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国较大的风险敞口和较高的杠杆比率。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无疑是欧洲银行业目前所面临的一个突出困扰。
中投证券的分析师说:“目前,欧洲银行业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不少德国和法国银行持有大量欧元区成员国国债上;目前欧洲银行彼此间的不信任情绪会令欧洲银行的融资能力遭到市场更大的怀疑,欧洲银行业面临潜在的信心缺失风险。此外,欧洲央行(ECB)的财务状况也有恶化迹象,数据显示,自其去年5月启动债券购买计划以来,欧洲央行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国的风险敞口已达4400亿欧元,对欧元区成员国持有较大风险敞口导致欧洲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出现恶化,影响其债券购买及流动性提供能力。”
银行的流动性问题是欧债危机进展和欧洲经济前景的重要变量,这是因为一旦欧洲银行业爆发流动性危机,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将迫使银行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私人部门的贷款,这反过来又会恶化欧元区债务问题国家的经济状况,加大政府减少预算赤字的难度,使其陷入更深的偿债困境。而当初美国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以及英国北岩银行的倒闭或困境,都是由市场信心大幅下滑和流动性短缺造成的。
对于流动性风险会否引发欧洲的“雷曼危机”,荷兰国际集团(ING)高级经济学家卡尔斯滕•布尔泽斯基(Carsten.Brzeski)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欧洲银行目前不会发生雷曼危机似的危机。总的来看,欧洲银行状况好于三年之前。资本比率和风险资产已经减少。最大的问题,是其对债务的敞口,其不仅持有希腊债券,更多的是持有西班牙和意大利债券。”
对于眼前的问题会否造成金融恐慌,布尔泽斯基认为,只有当希腊离开欧元区,这种情况才会发生。在此情况下,我们将看到欧元区边缘地区国家的银行受到强烈的影响。以希腊债务重组为例,由于银行已经遭受损失,所以恐慌是有限的。
他表示,许多欧洲银行对西班牙和意大利的敞口相当大,这毫不奇怪,因为意、西是欧元区第三、第四大经济体,他们的违约将造成许多银行重大的损失。“幸运的是,西班牙和意大利的违约目前不用担心。让人担心的是希腊的违约。一旦离开欧元区,将导致社会的混乱以及对其他国家退出的预期,货币联盟内违约应该是有可能的,但不是现在,而是未来1、2年内,那时,大多希腊债务将置于公共部门手中。”
救援欧洲银行
对近期内希腊违约的高度恐慌导致欧洲金融股遭抛重挫,也是法国的银行身陷融资困境的原因之一。于是,欧洲各国央行重新激活跨境互换安排,向欧洲“四面楚歌”的银行提供多货币流动性。
9月15日,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和瑞士央行在内的全球五大央行联手采取措施,向欧洲银行提供美元流动性。有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虽然暂时缓解了市场的紧张情绪,但这并非治本之策,因为流动性的相对充裕并不会带来欧洲国家财政状况的本质改善。
对于欧元区银行而言,此举并不新鲜。欧洲央行曾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向欧元区银行提供过3月期美元贷款;2010年5月,在希腊债务危机二度爆发之际,欧洲央行再次向区内银行提供美元贷款。这两次流动性援助对稳定欧洲银行业都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有分析人士认为本次的流动性援助计划应该可以确保欧元区主要银行不出现流动性危机。
布尔泽斯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五大央行联手行动,有助于解决欧洲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加上欧洲央行的全额分配政策,9月15日的措施应该确实解决了流动性的问题。但是,这样做无法解决偿付能力和资本重组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目前,欧洲银行业流动性紧张还并未到影响整个银行和金融体系稳定的程度,不会爆发流动性的风险。
银行向欧洲央行的紧急贷款数额远低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紧急贷款规模,甚至也不及月初的规模;根据最新的欧洲银行业压力测试结果,欧洲银行业的资本状况整体良好,91家银行中仅有9家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不到5%,银行体系的合格贷款担保品水平较高;对于欧洲银行业面临的流动性危机,欧洲央行已准备好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向市场和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欧元区当局和金融监管部门已开始研究阻断债务危机与银行业之间互相“浸染”的方法。
欧洲银行业的流动性问题是欧债危机进展和欧洲经济前景的重要变量,这是因为一旦欧洲银行业爆发流动性危机,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将迫使银行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私人部门的贷款,这反过来又会恶化欧元区债务问题国家的经济状况,加大政府减少预算赤字的难度,使其陷入更深的偿债困境。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欧洲银行面临的问题?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卜若柏认为,“以欧洲稳定基金支持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务,欧盟或者IMF为债务作担保,可以在未来3~4个月减少银行新资本的成本压力。”
他说,美国财长盖特纳以及金融大鳄索罗斯,一直向欧洲施压以使其开始创立一个新的机制确保银行,保护贷款,监管银行,这一步已经从建立欧洲稳定基金开始。盖特纳希望扩大EFSF,充分利用欧洲央行资产负债表,保证美联储向银行提供2000亿美元的流动性。
索罗斯则认为,欧洲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财政部,以解决希腊后续的违约,保证救助贷款,这意味着更进一步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一旦欧洲银行业爆发流动性危机,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动荡将迫使银行进一步减少对企业私人部门的贷款,这反过来又会恶化欧元区债务问题国家的经济状况,加大政府减少预算赤字难度
在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转型、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特殊阶段,社会融资渠道多元化,金融脱媒现象日趋明显,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也面临着利润快速下降、风险集中暴露、业务急需转型的关键时期,而绿色金融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新的动力与增长点。
一、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必然性
绿色金融一方面是指金融业通过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的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另一方面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只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本文主要关注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绿色金融。
(一)绿色金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人均资源贫乏、资源利用率低,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环保问题日渐突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通过贷款、私募投资、发行债券和股票、碳金融等金融产品与服务,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清洁建筑等绿色产业发展中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融资的可获得性,同时抑制对污染性项目的资金投入。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绿色金融对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的促进作用,积极鼓励节能环保行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与推广,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绿色金融对市场、对客户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也产生影响,促进社会、环境准则在企业层面进一步得到普及,从而推动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金融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十年来我国的绿色金融业务从银行间的自发行为步入政府主导的发展时期,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相关政策相继出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16年4月表示,预计在未来五年内,中国每年需要在绿色领域投资约6000亿美元,是目前绿色投资水平的两倍。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研究成果显示,从2014年到2030年长周期按低、中、高方案,中国绿色融资需求分别将达到40.3万亿元、70.1万亿元和123.4万亿元。2016年第一季度,我国发行了超过8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几乎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一半。对于银行业来说,发行绿色债券不仅可以作为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而且与绿色信贷中长期融资项目类型匹配,可以有效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问题,同时还可以成为主动负债工具,改变商业银行存款占绝对比重的被动负债局面,有效化解金融风险。商业银行通过对重点行业采取不同的融资扶持政策,对钢铁、水泥等落后过剩产能设定了红线标准,重点支持相关节能减排项目,创新形成一系列绿色金融业务操作和风险管理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银行业自身风险,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在未来几年里,我国计划设立绿色投资基金、引进绿色利息补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还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严格规范的合同来约束企业的行为,减轻或避免融资项目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树立商业银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正面形象,从而全面提升银行业的品牌、信誉和竞争力。同时,通过采纳和实施绿色金融优质项目产生的良好社会影响,将有利于形成银行项目融资品牌,提高银行项目融资的整体质量,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和项目向银行申请贷款。因此,近年来,国内银行业也纷纷在绿色金融市场布局。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成为中国首家绿色金融的“赤道银行”;2015年该行成为首家获中国人民银行批复同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公开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银行。依托踏实的绿色金融理念与实践创新,兴业银行先后荣获“最佳绿色银行奖”、“优秀自然保护支持者”、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碳金社会公民奖”等荣誉。
二、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面临的挑战
第一,由于绿色金融业务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商业银行在信贷投放上动力不足。大多数绿色金融项目周期长、成本高、收益低、见效慢,这会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获利能力,进而影响其投放积极性。
第二,绿色金融涉及的技术大多较为专业、复杂,并且不断更新发展,而我国商业银行与之相关联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不足,对于专业领域的技术识别和风险评估能力相对有限和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数量与效率。
第三,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等单位的信息沟通和共享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的质量。商业银行只有及时获得有效的企业环保信息,才能尽快地为企业提供绿色金融服务。目前,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完备,一些环保信息也不能及时传达至商业银行,导致商业银行对绿色金融项目持犹豫观望的态度。
第四,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与绿色金融发展需求不匹配,制约了绿色金融业务的良性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政策虽然都对绿色行业进行了倾斜,但对绿色行业的划分较为保守和僵化。例如对于一些污染行业的环保技术升级改造项目,项目本身是环保绿色项目,但属于污染行业的大范畴,往往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三、商业银行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建议
(一)发展绿色金融须循序渐进、逐步提升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建立在公民环保意识的觉醒以及银行业管理水平提升等基础上的,这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另外,绿色金融的发展规划及配套的环保政策、法律体系、信用体系等还不够完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执行不力等现象在环保领域还比较普遍,环保信息也不透明。但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普及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在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前景必然十分广阔。
(二)探索制度创新,建立绿色环保共享机制
在绿色信贷前期审查过程中,搜索公司环境信息的成本较高。如果能够建立数据信息共享机制,解决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不仅可减少银行业在这一环节的投入,同时节省的成本还可以反哺其信息的维护,实现“双赢”。另外,要充分发挥银行业内部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债券市场,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目前,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等商业银行在境内外市场已成功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各银行纷纷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信贷制度,把绿色信贷的标准纳入全流程管理。中国工商银行率先开展了环境压力测试,走在了绿色金融实践的国际前沿。
(三)及时构建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发展框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拆上市是指将国有商业银行中效益好、资产质量优的部分从统一法人中分离出来,组建成有限公司进行上市。国有商业银行分拆后,原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将继续存在,并依照其持有的股份数量对上市银行行使相应的股权。
1.1分拆上市的优势
(1)分拆上市充分考虑了我国资本市场的容量和承受力。
分拆的最大好处是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在资本市场可承受的范围内将效益好的分支机构和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质资产业务率先上市。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从资产总量看都在2万多亿元以上,远远超过现在的上市公司。而且,从近年的情况看,国有银行的贷款大约以每年6000-8000亿元的速度增长,随着资产的大幅增长,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当然也必须同步提高。按照《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低须达到8%,在简化考虑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国有银行每年最少补充6000x8%=480亿元的资本金。如此大的资金需求量成功在国内股市上市是非常困难。因此,采用分拆的方式上市可以减轻资本市场扩容的压力从而减小对股市的冲击。
(2)分拆可以使国有商业银行在现有的条件下尽快上市,加快了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
从整体来说,我国国有四大银行无论是资本充足率,盈利纪录或是不良资产的比率上都远远达不到上市的要求,因此要在近几年内实现全部上市的困难很大。因此,在现有条件下,通过将国有银行中效益好的分支机构或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质业务分离出来单独上市,确实有其可行性。分拆上市后,一方面原有的国有银行通过控股上市银行获得产权转让收益和股权收益,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可以采取将效益好的分支机构和具有发展前景的优质资产业务率先上市的形式带动整体的股份制改造,以加快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并最终完成对整体银行的改制。
1.2分拆上市存在的问题
(1)分拆上市很难避免造成上市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关联交易。
分拆上市这种模式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使得原来的国有银行变成上市银行的控股母公司,因此它们之间的各种交易也就成为了上市银行的关联交易。不正当的关联交易会极大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旦查出,对于集团公司或上市银行的名誉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2)银行分拆上市将给储户带来重大利益损失。
在分拆上市中,一般认为按营业地区分拆上市最为可行,因为将几个经营状况最好、资产质量最高的沿海省份的银行业务分拆重组为上市公司既可以满足上市要求,分拆工作也比较简单。这种方案对于进入上市公司的那几个沿海省份的存款人来说是有益无害。但由于分拆出上市公司之后,对于母行而言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资产比例没有得到改善,反而资产质量会有所下降,因此对于所有留在母行的储户意味着存款风险增大了。
(3)分拆上市降低了国有银行的竞争力。
分拆上市把国有银行分割后,不仅使其规模缩小,无法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而且使得分拆后的上市银行和存续银行都缺乏竞争力。上市银行仅仅局限于原国有银行的某个或某些业务,其技术操作和经营管理水平方面与国际著名银行比起来并不具有优势。存续银行的优质盈利的分支机构被拆了出去,还接收了上市银行的不良资产,其竞争力可想而知。所以,分拆上市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国有银行的竞争力。
2整体上市
整体上市是指不将国有银行进行业务或地域分拆,而是将它整个资产一起上市。
2.1整体上市的优点
(1)整体上市有助于国有银行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国有银行上市不应是为了上市而上市,而应通过上市将国有银行改造成“产
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大型现代商业银行。国有银行为达到整体上市的要求,就必须对整个银行的制度,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产权结构,运行机制,内控机制,以及财务制度和人事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而且为了在上市后保证经营的稳定,避免股价下跌资产缩水,客观上要求其坚持市场化经营,将改革进行到底。因此,整体上市将有助于国有银行全面系统的改革。
(2)整体上市能够保持国有银行经营的完整性和提高整体竞争力。
国有银行整体上市后,不仅保持经营的完整性,而且通过上市一方面增加了筹集资金的能力,增强了实力,使其有充足的资金开拓新的业务领域,以争取更多的市场。另一方面,促进了国有银行的市场化改革,从而提高了经营能力和盈利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体的竞争力。
2.2整体上市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现状无法完全符合整体上市要求。根据中国证监会对于银行上市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只有资本充足率达到8%以上且不良资产比率要限制在15%以内,才能提出上市申请。然而,对于四大国有银行来说,基于目前的经营状况,要实现这一目标是很困难的。据公布,工行、中行、建行2001年年底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76%,8.30%和6.88%。而四大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资产率则高达25.37%。
(2)市场发展现状无法满足国有银行整体上市的要求。如前所述,目前,我
国四大国有银行从资产总量来看,都在2万多亿以上,每年最少需要补充480亿元的资本金,才能满足国有银行的资产增长需求。我国股票市场刚刚才发展起来,股市容量要承受四大国有银行上市是有难度的,很可能造成股市的动荡。对于投资者来说,国有银行上市后,其股票未必就能成为投资者追逐的对象。
3整体上市是中国国有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分拆上市和整体上市都各有利弊,但在权衡利弊,并考虑我国现阶段国有银行改革的意义,笔者认为,整体上市是中国国有银行业的必然选择。
3.1整体上市是中国国有银行的战略选择
(1)保持银行的大规模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它的规模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银行中同样也存在规模经济。首先,银行所提供的同质性和易模仿性决定银行中易形成规模经济。其次,银行业扩大业务的边际成本较小决定了银行可以通过规模扩张来降低平均成本。再次,银行规模越大,则所有债权人同时提款的可能性就越小,可以降低银行的准备率。最后,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银行业更具规模经济效应。所以,银行完全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来很好的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
(2)保持银行的大规模是历史和理性的选择。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定数量的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看,资产规模大的银行,具有某种内在的抗风险、较高效率和效益取得的力量,特别是有对所在国金融经济稳定的力量。就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来看,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这些银行就有相对雄厚的实力,市场范围更大,调节资产结构和收益结构的范围更加广泛和现实,内部经营管理成本相对容易降低,能够更好的服务于跨国企业。可见,一个国家,特别是一个大国保有一定数量的大商业银行,无疑是历史和理性的选择。
3.2整体上市对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国有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而上市是为了促进国有银行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银行制度。如果采用分拆上市,控股母公司就可以通过种种关联交易抽走上市公司的利润,来弥补母公司的漏洞。母公司也可以通过种种非法手段虚增上市公司的利润以误导投资者,达到圈钱的目的。此外,分拆上市是以母公司吸收上市公司的不良资产为代价的,而母公司才是国
有银行的主体部分,这将既不利于国有银行整体意义上的股份制改造。
而整体上市就能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整体上市是将国有银行先进行整体的改造后再一起上市,因此,对于国有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革,真正在国有银行体系内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3.3整体上市在现阶段的是可行性的
(1)关于目前国有银行经营现状无法达到上市标准的问题如前所述,当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总的来说,还无法达到上市的要求。从单个看,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到达8%的要求,符合上市的标准。可以考虑让一个符合条件的银行优先上市,其他银行再逐个上市。四大银行在2002年末的不良贷款率除了建设银行外都未超过规定的15%。2002年2月份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央行明确提出,今后几年要使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每年平均下降2-3个百分点,这样计算可以预测,到2005年,将会有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达到15%的上市要求。
(2)关于资本市场容量的问题。目前反对整体上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强调我国股市的容量太小。但是应注意,股市的容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上股票的可投资性以及投资者数目与股市的容量有极大的关系。首先,股市是有弹性的。如果市场上,可投资的股票多,而市场上又有足够多的投资者的话,股市的容量就会相应扩大。2~4年后,等到国有银行的上市时机成熟了,我国股市的容量比现在将会有极大的增加。其次,股市的容量大小与股票的可投资性有关。对于回报稳定、业绩优良的股票,股市基本不存在消化不了的问题。国有银行由于其经营稳定,盈利水平接均利润率,加上国家的支持,破产风险小,其股票的可投资性是很高的。再次,股市的容量与市场上的投资者数量有关。目前,我国居民投资结构中,储蓄存款仍然占绝大的比例。随着投资意识的逐渐加强,股票投资占居民总投资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和资金投入到股市中。
摘要通过对国有银行在国内上市的两种基本模式(分拆模式和整体模式)的利弊分析,并结合国有银行上市的真正目的——实现整个国有银行业彻底的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银行制度。得出了我国国有银行应该整体上市的观点。
“稳中趋紧”
3月18日中国股市小幅收涨,终结了”五连阴“。但中国央行再提警惕通胀,示意流动性趋紧,同时2月份数据显示经济前景疲弱,令上市公司盈利预期看淡,中国股市继续承压。
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前不久在本届“两会”记者会上,称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又表示政策取向“中性”,并反复强调高度警惕通胀。这番表态,将在未来一段时间牵动中国资本市场的神经。
周小川对货币政策的定调,很大程度上扭转了市场对充裕流动性的预期;同时,央行实际操作也呼应了”稳中趋紧“货币政策的基调。中国央行自春节后延续了资金净回笼态势,18日公开市场再次回笼180亿元资金,使得当周的净回笼量达到440亿元,规模较前两周明显放大。市场对货币政策趋紧的担忧急剧升温。
此前公布的中国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称,2013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目标拟定为13%左右。这一目标是自“十一五”以来的最低值,宣告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成为过去式。
尽管2月份通胀创阶段新高,但这一数据更多受到春节因素的影响,短期看通胀压力不大。目前货币政策仍将主要依赖公开市场操作。但中期通胀风险在加大,使得利率上升的可能性加大。
一旦加息预期进一步强化,将对中国股市形成负面影响。17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6%,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汇丰与渣打银行调升利率。若全球货币政策从极度宽松掉头转向,那么新型市场的资产价格将受到打压。
盈利能力承压
日前,平安银行率先公布了首份2012年上市银行年报。尽管平安银行业绩增长三成,同时还宣布拟每10股送6股并派现金1.7元的高送转方案,但是市场似乎并不买账,3月8日平安银行重挫3.71%,领跌银行板块。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形,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银行业业绩增长预期发生变化;二是,经过领涨本轮估值修复行情,银行股估值空间受到局限。另外,根据以往同行业中上市公司公布年报的经验,最先公布的上市公司业绩大都比较“亮丽”,而随后公布的上市公司业绩则很难超越。
首先,银行业业绩增长预期。近期市场对于商业银行未来业绩增长的话题颇有争议。中国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日前表示,利率市场化后,虽然商业银行运营压力较大,业绩增速可能有所下降,但并不表示商业银行的业绩会出现“拐点”。
一方面,银行作为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盈利空间和经济的运行周期有着非常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在经济下行周期中,随着管理层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执行,银行的息差收入是逐渐降低的,平安银行年报显示,净利差同比下降20个基点至2.19%,净息差同比下降19个基点至2.37%;同时,由于刺激计划的贯彻,使得银行的信用成本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大幅提高。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步伐,银行业传统盈利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利差空间收窄预示未来银行业将出现增长放缓。
13%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预期增长目标,是自“十一五”(2006~2010年)以来这一指标的最低目标值。不仅向市场传递不会货币超发的政策意图,同时银行贷款增长受到影响。
其次,银行股的爆发总是在市场遭受重创之后。由于银行股在中国股市中的权重比例,它的一涨一跌直接影响到了指数的起落,杠杆效应明显。在去年底指数跌跌不休之际,银行股率先启动且贯穿整个行情中,银行股涨幅明显高于指数,但是,当市场恢复信心、摆脱阴霾后,银行股重归平和。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因素,业绩增速下滑、外资减持等负面消息冲击着银行股的表现。在业绩增速下滑趋势已定的背景下,能否出现“拐点”还有待验证。如何取舍,取决于投资者的偏好。
敞开境外投资市场
在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各种讨论中,有一个问题长期困扰着境外投资者:手中的中国货币拿来做什么?
中国严格控制资本账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境外人民币持有者对这种货币的投资。
然而,国际投资的窗口已经打开。本月初,中国证监会(CSRC)公布了关于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配额机制的新规则,使得国际投资者能够使用他们持有的人民币来购买中国境内资产。
自从2011年末RQFII制度启动以来,只有中国券商的香港子公司构能够获得RQFII资格,中国一些大型资产管理公司(比如嘉实基金管理公司(Harvest)、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E Funds)、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China AMC))由此可以捷足先登。早先的规则还允许这些公司提供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消极投资产品”,这些产品直接投资于中国境内资产,不能投资于衍生品。
然而,最新规则表示,RQFII将适用于“在香港注册并主要在香港运营的金融机构”。尽管措辞比较模糊,但分析师认为,香港大部分国际基金管理公司都将获得RQFII资格。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刘洁(Becky Liu)认为,此次拓宽RQFII体系,而不是扩大人们更熟悉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体系,优势在于,外来的人民币投资不会让中国已经过大的外汇储备继续膨胀。QFII的投资币种是美元或者欧元。
驻北京的高伟绅律师事务所(Clifford Chance)合伙人杨铁成表示,这种变化也是“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一步,也是放松外汇管制努力的一部分”。
上述改革措施的直接受益者很可能是中资银行的离岸资产管理子公司,这些公司目前同样不能在中国境内投资。尽管新规刚刚出台几天,中国工商银行(ICBC)和中国银行(BoC)的离岸子公司已像其他公司一样启动了申请配额的程序。
工银亚洲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行政总裁Jack Chang表示:“我们有的客户持有大量人民币。他们中有些人(在贸易中)并未收取美元,而是积攒了许多人民币,并且希望使用这些货币。RQFII配额机制为这些投资者提供了便利。”
工银亚洲投资管理公司为包括尼日利亚央行在内的许多客户管理人民币资金。
今年,来自中国的借款人主宰了亚洲离岸信贷市场,占据了50%的市场份额。然而,许多国际投资者更期待从中国境内市场获利,这一市场不但规模要大得多,而且回报率也高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