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艺的共同特点

茶艺的共同特点

时间:2023-07-06 17:14: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艺的共同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艺的共同特点

第1篇

关键词:茶艺教学;表演;背景音乐;选择;融合

茶艺是一种艺术形式,源于唐代的灿烂文化,通过宋、明、清几代的历史发展,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它融茶艺术、饮酒艺术、表演艺术、环境艺术和音乐艺术为一体。茶艺表演是将茶性特点、冲泡技艺、审评要求、茶艺礼仪等艺术化、形象化的基础上,由茶艺表演者营造出优雅和谐的品茶环境和氛围,使饮茶、观赏的人在欣赏、品饮过程中享受茶艺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乃至领悟人生哲理。作为一名茶艺专业的音乐老师,笔者深知随着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促进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艺表演中,音乐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类、主题的茶艺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选取烘托氛围的背景音乐也应不同。在茶艺专业茶艺表演的教学当中,应该更加具体透彻地给学生分析,让学生知道该艺术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冲泡特点、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风俗特点以及茶艺主题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结合茶艺表演和音乐艺术之美,合理选择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才能更好地营造出茶艺表演及品饮环境和氛围是笔者探者的重点。

一、茶艺表演和音乐的个性与融合

1.茶艺表演的基本内涵

大众理解的茶艺表演是以茶道文化与美学内容为基础,并以茶叶的冲泡及品饮过程作为艺术表演的载体,同时将音乐、演艺、书法、绘画、文学、服饰、场景等各个细节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茶艺表演是在具有悠久历史深度的茶道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同样是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饮茶仪式可以使饮茶在优雅和安静的环境中冥想,享受茶礼的美,静悟茶的精髓。茶艺表演源自古代劳动人民,不仅具有历史深度,也同样是一种大众文化,具有广度。据有关文献记载,魏晋思想奔腾时期就出现了茶艺表演的雏形。隋唐文化绽放时期,茶艺表演日渐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时期,茶艺表演逐渐融入社会生活和各地民风民俗之中,并成为了一种历史积淀。虽然我国茶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文献记载中并未出现“茶艺”一词,直到20世纪80年代,“茶艺”的称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骤化的茶艺表演。

2.音乐的基本内涵

音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盖了器乐、声乐、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每一首音乐都有它独立的个性,是创作者当时全部感受的载体。在音乐艺术中存在著名的两分法的论断:特殊与非特殊内涵,属于音乐艺术内涵理论的基础论据。两分法的“特殊”和“非特殊”表示“专有”和“非专有”,相比较而言,后一组容易产生“非独有”与“独有”等歧义。在当代艺术表演艺术中,音乐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它有一种传达情感、艺术结构、营造气氛的场景等功能。

3.茶艺、音乐艺术层面的多样化融合

中国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表演形式多样、民族风情不同,民俗茶艺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来,茶艺表演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艺纷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如北京盖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掺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广西六堡茶等,这些全国各地的茶艺表演结合当地特色的音乐涌现出浓郁的民族风味,充分体现了我国多民族的特色与幅员辽阔的地域风情。因而,在特色少数民族茶艺艺术展现中,不仅要讲究冲泡技艺、品饮艺术、服饰细节、布景等,还应选择能灵活运用代表着民族特色的背景音乐,更加全面化地展现出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与饮茶习惯。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展示冲泡茶的技巧,炮制热茶还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这样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民族意义。

4.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类型和特点

(1)中国古典名曲。传统中国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箫、琵琶、古琴、古筝、二胡等音乐,通过独奏或者是合奏来表现的。而这其中古典名曲所体现的情感是委婉却又缠绵、细致真切、感情细腻的。所以,在当代茶艺表演中结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围中,心旷神怡,纵身道法自然。同时,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乡之情、月下朦胧和禽鸟之声的曲目可作为茶艺表演背景音乐。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儿高》《关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汉宫秋月》《灯月交辉》以及《秋胡月夜》等。这些传统音乐能够让品茶客如临其境,在观赏湖光月色之美时,欣赏茶道、茶艺表演之美。《幽谷清风》《潇湘水云》《汇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调,给茶客带来自然和谐之美,焕发了品茶客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与赞美之情,从而引发对茶、对茶艺表演的关注。汇聚念情、念亲的《阳关三叠》《远方的思念》《情乡行》《塞上曲》等,将其置为背景音乐,真真切切地将茶客与茶之间建立起细腻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鹧鸪飞》《空山鸟语》及《海青拿天鹅》等表现自然鸟兽的传统音乐。能够让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震撼美,让茶客进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2)近代作曲家所谱写的背景音乐。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谐柔美,《闲情听茶》《桂花龙井》《茶雨》及《听壶》等近代名家创作的音乐则富有意境,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们专为品茶、茶艺表演而创作的背景音乐。在茶客品茶时,伴随这些独具意境的音乐,能够将茶客嘈杂的心带入茶的优美意境内,让茶客纵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风格的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

1.根据茶艺表演所要传达的茶性来选择

茶艺表演形式丰富多样,使得我们必须根据要表演的茶类及茶性来选择相应的背景音乐。我国是茶业大国,目前有白茶、绿茶、红茶等六大茶类及其他再加工茶,种类繁多。茶的种类不同,它所涉及的冲泡技艺及表演艺术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如上所述,不同的茶类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气、滋味、加工、冲泡、品饮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进行茶艺表演时,明确要由所要传达的茶性来匹配对应的乐曲。例如,绿茶的加工方式、冲泡程序相对较为简单,茶香清淡、茶汤滋味鲜爽、颜色淡雅,根据茶性应选择较素雅、简洁、悠扬的乐曲,因为竖琴、古筝、竹笛等传统乐器,这些乐器在模仿清澈、绵长的水流声上比较突出。所以茶艺表演者可以选择古筝或笛子演奏的乐曲结合绿茶茶艺表演。乌龙茶制作工艺繁琐,茶汤香气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浓厚,茶艺冲泡及表演程序复杂,所以其背景音乐应该是以舒缓柔和而又情感饱满的中国传统古典音乐,如古琴、洞箫等,从而突出乌龙茶的茶性特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红茶相比较其他茶叶茶性具有冷艳、高贵的特点,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誉,可以选择与梅花、寒冬等气质相近的乐曲作为红茶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茶艺专业教师在茶艺表演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根据茶叶的冲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如何选择运用背景音乐,将乐曲与茶叶独特的气质进行糅合,达到渲染气氛,彰显茶艺表演所具有的独特艺术气质。

2.各民族风俗与茶艺表演所需背景音乐的有效融合

我国是茶叶、茶文化的发源地,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因而各个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风格迥异,时间与空间共同积淀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现阶段,国家鼓励发扬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数民族特色的茶艺表演也逐渐兴起和传播,成为茶艺表演的特色组成部分,少数民族的茶艺表演很好地结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艺术,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广西的龙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现出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艺表演中多数表演要求环境、服饰、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运用的背景音乐也必须能够表现出其民族民俗特点,才可以充分发扬该民族的传统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乐器演奏的乐曲,例如葫芦丝、巴乌等演奏的《欢乐的巴乌》《竹楼情歌》等。在茶艺表演过程中背景音乐对茶艺动作及表演氛围进行了美的衬托与渲染,在茶艺表演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选择当地民族乐器乐曲及民谣为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也可与当地特色舞蹈进行节奏配合,使茶艺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据茶艺表演的主题来选择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各地方都推出当地最具特色、主题鲜明的茶艺表演。目前茶艺表演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设计新颖,主题各不相同。而茶艺表演的主题就是寄情于茶,让茶作为一种有效载体来表达其中细腻的感情。创作者们可以根据不同茶类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点,让茶艺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题选择。正如写作文一样,可以有表达励志、亲情、学习、互现帮助等正能量主题。例如笔者学校2016年茶艺参赛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与归盼》这一主题茶艺,是以潮汕功夫茶的冲泡流程为表演主体,描述了忙于生计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与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过一杯功夫茶,表达了儿女的思乡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与期盼。那么前面温洗器具、赏茶、纳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乐是选择了一首比较安静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静,古朴,能够很好地叙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乡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对子女默默的守望与支持。而在茶艺表演的分茶、献茶与结束部分,笔者选择一首古筝与多种乐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题推向,表达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现场气氛。主题茶艺合理选择背景音乐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须结合前文3点的所有内容,再赋予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最后再来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这一切都是比较需要技巧性。茶艺专业教师应该在上课过程中,对音乐进行比较系统的介绍,从简到难,循序渐进,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小结

当前,我国常见的茶艺表演多以重冲泡动作、轻背景音为主,以致很多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茶艺表演都使用了一样的背景音乐,造成了欣赏、品饮者的审美疲劳,从而削弱了对茶艺表演动作的直观感受,无法纵身其中。所以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考验着茶艺专业的教师、学生和茶艺爱好者的智慧。为满足欣赏者对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艺文化的教学人员、创作传播人员务必要对背景音乐的选择进行合理的解析,与茶艺表演相糅合,更深层次地表现出茶艺表演的精髓。

参考文献:

[1]许远伟.论音乐在茶艺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6(4).

[2]胥佳.浅谈农村茶艺表演中的肢体语言及审美[J].农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陈力群,郭威.茶艺表演阐微[J].艺苑,2014(2).

[4]刘钟瑞.浅谈茶艺表演中的技艺和气质[J].农业考古,2006(2).

[5]刘盛龙.感悟茶艺表演[J].农业考古,2004(2).

[6]张明行.帝国茶苑举办中国茶艺表演洋观众齐鼓掌谢幕场面感人[J].农业考古,2004(4).

第2篇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无锡 214081)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高职院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如何利用现有条件来上好茶艺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对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教学进行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课程建设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茶艺;课程;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4-0212-03

作者简介:卢常艳(1978-),女,江西奉新人,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高级茶艺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茶艺、调酒、酒店管理;宗桂琴(1980-),女,江苏如东人,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学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英语教学。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旅游业的兴旺,越来越多的饭店设有茶室,茶楼、茶叶店、茶艺馆也越来越多。饭店、茶楼、企事业单位都希望自己的员工有一技之长、一专之能,茶艺师是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人员。茶艺师作为一种新兴职业,是国家37个特有工种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一种,被纳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正因为如此,国内不少院校旅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开设了茶艺课程。

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茶艺课程开设于2010年,首先针对的是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2013年也面向航空、高铁专业开设。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与技能技巧,能适应现代行业发展第一线所需的旅游企业接待岗位、酒店茶艺服务岗位、茶馆茶楼优秀服务人员、基层管理人员等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同时也把中级茶艺师技能考证相关内容融入教学。使学生达到中级茶艺师职业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茶艺师岗位工作。

1 现阶段茶艺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1.1 课程学时短,生源基础相对薄弱

茶艺课程开设时间为大一第一或第二学期,课程总学时36学时,课程包含理论与实践。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同学主要通过高考,少部分是中职,升入高职院校。没有相关农林专业学习背景,与茶相关的理论基础薄弱。学生特点是不太爱理论学习,但动手能力及好奇心强。如何在36学时内,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茶兴趣,学茶、习茶、爱上茶?并能进行相应茶艺表演与茶席设计?这是高职院校酒店专业领导及老师务必思考的问题,走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道路,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应当有别于茶学专业。

1.2 教材局限性

市场上高职院校茶艺教材侧重实训,理论阐述较为简单。日本、韩国、台湾茶艺等介绍相对较少,相关音频信息更是缺乏。

1.3 实训室条件有待完善

采购人员采购茶具存在各个茶具型号不相匹配,存在个别茶具数量不够等现象。部分茶具数量需要增添,实训室实训硬件设施与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

2 现阶段茶艺教学的几点思考

2.1 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不以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来设计旅游酒店管理专业。茶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能从事茶艺编创与服务、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叶加工与评审等。这相对于高职高专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同学来说难度相对较大。考虑受36学时束缚及学生本身基础等原因,本课程目标仅要求同学能够对常见茶进行品质鉴别,掌握茶文化的基本理论知识、茶水服务的基本技能,能从事六大茶类的茶艺表演。对茶室的管理、自主创业的实践能力学生可以通过后期大三第一、二学期的专业实习获取。后阶段,也可考虑把学时增加至54学时。或者在茶艺课程开设前,增设一门茶文化理论课程作为先导课程,茶艺课程作为纯实训课程。

2.2 师资的培养与提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标准。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茶艺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取得劳动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高级茶艺师、茶艺师考评员、中级评茶师证书;参加2015年全国茶艺大赛教学指导及裁判执裁学习研讨会议;参加2015年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执裁。学习培训与研讨会议的多次参与,进一步提高了茶艺课程教师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保证了教学质量、能力、水平稳步前进。

2.3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进

2.3.1 茶艺教学突出旅游专业背景。结合旅游酒店专业特点编创有旅游专业特色的茶艺表演。授课时注意结合旅游专业的中外民俗文化,适当扩充各民族茶俗知识,丰富民族茶俗表演,安排学生观看、练习傣族竹筒茶茶艺、白族三道茶茶艺、佤族烤茶茶艺。受学时限制,部分内容可上传至班级QQ共享,方便同学自行查阅,反复观赏学习。以便同学毕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能针对不同民族进行不同茶艺表演,或者演绎民族茶艺,显示旅游酒店专业同学学茶优势。同时,要求同学思考,研究无锡本土民俗,根据无锡民俗,进行创新茶艺表演。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无锡阿福茶艺的编创与表演,就很具有地方特色。

2.3.2 任课教师认真备课,多渠道收集前沿信息。多渠道收集,传递茶界最新信息。理论教学,增加茶健康知识,指导同学健康、科学饮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不仅注重茶之物质面,也注意茶之精神,茶之价值观传导。茶发展到今天,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料,而是与宗教、艺术高度的结合。让同学们理解廉、美、和、敬的茶文化,理解茶文化与儒、释、道关系,从而更好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文化,使同学获得自我身心净化和人格升华,在茶教学过程中渗透健康人格教育,使同学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团结互助,和谐共处。教学过程中利用QQ、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与同学线上线下交流,好文好视频共享。积极参与好文点赞,多次提交经典评论者,增加其平时成绩,促进同学主动学习与思考。

2.3.3 注重实践教学,适当延长实践课程的学时。将课程36学时分为理论学时16学时,实践学时20学时。其中实践课采取分模块分项目教学与考核,重点解决上课人数较多,课时较短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学习效率最大化?

解决办法一:请高年级茶艺课程成绩优良同学作为小老师,在课程上进行示范,课余实践进行茶艺指导。师兄师姐的示范,能有效激发同学们学习积极性,学长与同学间学习交流更有共同语言,学长作为小老师对同学们茶技提升也有很大帮助。高铁141班在2014至2015学年第一学期即大一上学期学习了茶艺课程,姜素玉同学茶艺技能掌握较好,此学年第二学期请其作为小老师在课余时间示范,指导酒店班、航空班同学进行乌龙茶茶艺、红茶茶艺学习。小老师很好的辅助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大大减轻了教师工作压力,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与赞美。教学相长,姜素玉同学茶艺技能也大有提高。

解决办法二:课程分小组进行,课程上小组与小组间进行竞赛,竞赛成绩计入实训平时成绩,竞赛能够提高同学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良好;实践考核分两块进行:一是小组创新茶艺,小组自编、自导、自演。二是指定茶艺,绿茶、红茶、青茶选一进行考核,以抽签方式抽签决定绿茶、红茶、青茶中一款进行考核。考虑时间性,指定茶艺小组可选派一名或多名选手同时参加。2014至2015学年的第二学期,132酒店班、141航空班及142航空班,采用此小组合作方式进行实践考核,此考核方式既增强了团队合作性又充分调动了同学们主观能动性,同学们考核前认真准备,考核效果良好,所有参加考核同学实践成绩均为良好以上。

解决办法三:开放式实践教学,打破课内、课外时间概念。上课时间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每周一、周三晚,周二下午开放茶艺实训室,学生在此时间段自由练习,鼓励同学在实训室多品、多练、多交流。

解决办法四:鼓励同学校内校外考察实践。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一些民间茶事活动,鼓励茶叶茶具用品店、茶楼、酒店茶艺服务等岗位参加社会兼职。校内也积极给同学创造一系列茶艺表演机会,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技能活学活用。2013年11月8日年南洋学院建校十五周年大庆,2012届高铁班韩佳凌、旅游班王倩被选中进入校庆礼仪队,进行茶艺表演,冲泡接待,两人圆满完成校庆服务工作;2014年3月25日我院与苏南硕放机场合作签约,韩佳凌与王倩同学在VIP接待室为苏南硕放机场白总、成总等嘉宾进行乌龙十八式茶艺展示,同学们真诚、清新、优雅的表演得到嘉宾及院领导的赞许与认可;2014年6月12日南洋学院首届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大学生职业风采展示,韩佳凌、王倩茶艺表演获得学院一等奖;2014年12月16日,高铁141班姜素玉、王左悦同学主题为师生情的茶艺表演在第二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风采展示也获得学院一等奖好成绩;同年姜素玉同学主持申报的2015年大学生创新项目无锡阿福茶艺表演编创与实践成功立项。

教学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塑造学生人格与气质,陶冶学生美好心灵,更好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职业发展服务。赛事的磨练,使得学院学子在就业求职过程中表现也更加自信,他们的熟练的技能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2012届韩佳凌同学大三就被上海铁路局上海客运段,高铁一车队,上海虹桥站成功录用;2012届王倩同学也被上海清实网络有限公司录用。

2.3.4 作业形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地理环境优势,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安排学生茶园采风,体验。也安排学生深入各大超市考察。具体内容如下:

作业一 主题:茶园考察。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考察分小组进行,3至4人一组,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茶园实践,记录5-10天茶之生长状况,附图,并简单说明茶之生产环境,并比较六大茶类的不同制作工艺。

作业二 主题:茶叶店考察。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考察中国十大名茶,用图片配与文字说明分别描述其色、香、味、形。并标注其市场价。

作业三 主题:我最喜爱的一款茶。内容:要求通过PPT呈现,通过品饮实践,深度描述你最喜欢一款茶特征。

作业形式多样化,作业内容接地气,有效调动了同学学习热情。作业制作完成后,在课堂上分小组阐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迎合了青年同学好表现、好张扬的个性,团队共同完成作业增进同学间友谊,每次课堂作业汇报现场气氛热烈,作业完成效果良好。

2.4 合理选择、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充分利用教材,适当选用参考教材。2010年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教材是饶雪梅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茶艺服务实训教程《茶艺》,该教材有点注重实训,是平面化教材,没有音频资料。2013年,选用周作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茶艺》,此教材侧重实训,附有光盘,便于同学课后学习与演练模仿。缺点是理论表述相对较少,音频资料无法反应行业最新动态与茶艺表演,创新茶艺欠缺。选用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施兆鹏主编的《茶叶审评与检验》,作为课程参考教材,对常见茶叶品质鉴别与审评知识补充。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丁以寿主编的《中华茶艺》有关茶具选配及择水候汤阐述较为详细,可作为相关资料的补充。另外注意利用互联网查询文字资料、音频视频资料,充实丰富教学资源。广泛收集当前最热点日本抹茶道、煎茶道、台湾茶艺、唐代煮茶、宋代点茶等视频,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习兴趣。同时考虑到南洋学院为民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学生情商较高,对理论知识兴趣较弱,动手能力强,课程组也在准备开发适合南洋民办院校学生使用校本教材。

2.5 充分利用现有实训条件,并不断完善。老师应根据现有的实训条件合理安排实训教学,达到教学资源利用最大化,教学效果最大化。根据特定的茶艺表演适时增添些好用、耐看、益茶汤之器具。第二届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职业风采展示茶艺表演就根据师生情这一主题需要添置了竹制茶荷2个,150毫升紫砂功夫茶壶2个,150毫升紫砂公道杯2个,手工刻绘干泡茶盘2个,田园风桌旗1个。为保证实训课程上课需要,也要因时因地不断增添茶具,茶具购买与添置规格参照全国职业院校中华茶艺技能大赛比赛用具列表。2015年6月,为改善茶艺实训条件,学院与大益爱心基金会洽谈,积极筹建大益爱心茶室,此项目正在洽谈中。

3 结语

百年大计,教育文本,《茶艺》课程教学任道重远。作为一名高职院校茶艺课程教师,应该充分合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与教学条件,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每一位茶艺课程教师需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探索、创新,使教学更为健康、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周作明.茶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前言.

[2]王岳飞.茶既滋养人的身体,也滋润人的精神[J].福建茶叶,2007(4):40-41.

[3]nvsc.com.cn/2015/jsxm-hot_0602/19335.html.

第3篇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

茶艺课程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茶艺人才,而有效的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升实践教学的效率与效果,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理念与实践方式。

一、开展实践教学的必要条件

1.学生应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专业基础知识

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首要前提是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专业知识基础。实践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实践教学中的学习态度会对其学习、实际操作产生一定的影响,消极的学习态度会降低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积极的学习态度会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效果;学生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后,才能开展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中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应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有效开展的保证是具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承担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起着指导与监督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在实践教学中进行讲解与现场示范,还要指导和点评学生的实践动手操作。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与实践能力。

3.应具有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

只有具备了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才能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得以有效开展。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基地包括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指的是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的酒店;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用于茶艺课程的课堂实践教学。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二、实践教学方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有实地考察教学、模块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这四种教学方式。

1.实地考察教学

实地考察教学是指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带领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从而使学生可以获得相关实践知识,验证、巩固已经学到的茶艺相关知识。在开展实地考察教学前,教师会按照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相关要求,提前确定实地考察的地点、时间、对象、目的,并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联系。在开展实地考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般会提前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从而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茶艺操作知识。

2.模块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模块教学包括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设计、茶礼仪等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中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茶艺专业技能,可以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与提升。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的方式,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3.项目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方式是一种先进行实践操作,再由教师进行讲解的教学方法,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育理念。在项目教学方式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独立处理、完成一个茶艺课程实践项目,即完成茶艺室的布局、采购茶叶、冲泡茶叶、茶礼仪以及服务顾客等实践项目的全过程。

4.模拟教学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项目教学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方式,其具体做法为在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顾客或者茶艺师训练自身的茶艺技能,亲身操作、体验茶叶识别、茶叶冲泡、茶席设计、茶礼仪等实践内容。通过仿真模拟茶艺馆教学情境进行实践教学,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

1.课程设置理念

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专门人才。酒店管理专业所设立的茶艺课程,其最主要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满足茶艺服务企业、高星级酒店对茶艺人才的要求,其基本出发点为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茶艺岗位服务人员”。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该要以高星级酒店的经营管理与餐饮服务部门对茶艺服务的实际、具体工作任务要求为准,通过具体工作任务引领实施、开展项目教学活动,从而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化酒店茶艺服务的基础知识理论,掌握相关茶艺服务、管理的技能,掌握酒店茶艺服务部门管理、运行的基本方法、程序,胜任酒店茶艺部门、茶艺馆、茶座的服务工作,达到茶艺师的水平。同时,还应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形成善于合作、沟通的职业品格,从而使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获得优势,也可以为学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与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的职业能力主要有使学生具备市场分析、市场调研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可以胜任社会茶艺馆、茶吧、茶座以及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工作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与社会茶艺馆、茶吧、茶座以及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的实际要求相匹配的相关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

2.实践方式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坚定不移地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的道路。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茶叶知识,掌握各类茶叶的冲泡方式,同时,配合模拟实践教学,使学生了解茶艺馆、茶吧、茶座等相关茶艺服务的经营方式,满足酒店对茶艺人才的要求;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当做到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与合作酒店共同建立茶艺实训室。院校可以将茶艺实践课程放到合作酒店实地进行教学,在合作酒店企业中进行实地茶艺表演实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茶艺服务技能,通过合作酒店安排技术人员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使实地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除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之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茶艺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积极与相关企业建立联系,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到茶艺馆、茶吧、高星级酒店茶艺服务部门进行短期的实践锻炼、勤工俭学,使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实现互为补充,增强学生对所在企业、茶艺师职业的认知感,使学生建立职业观念,促进自己转变为“职业人”。按照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同相关企业进行密切配合,不断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质量,也可以使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四、小结

在酒店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以工作岗位作为导向,坚定不移地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训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茶艺的相关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从而使实践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作者:宁宇 单位: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第4篇

关键词:内在韵律;茶文化;音乐教育;想象力;抽象审美

1音乐与茶文化的演进

茶文化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形态,最早始于周,真正形成在两汉,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时至今日,茶文化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大雅文化,在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往往会领略到有关饮茶的古典诗词的韵律美,其实和音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宋代词人曾丰的《侯月烹茶吹笛》、“三苏”之一苏轼的《行香子•茶词》、黄庭坚《鹧鸪天•汤词》和的《望江南•茶》等诗词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代乐器,如管弦、笙歌、古琴、清、笛、琵琶、瑟等。后来,众多的文人墨客在论及茶之所以能够受人宠爱,是因为“茶宜净室,宜古曲”。明朝时期的许次纾曾经做过《茶疏》一文,文中提到了二十多个适宜于饮茶的场景,如“听歌拍板、鼓琴看画、茂林修竹、清幽寺观”就是对饮茶环境的表述。茶艺茶道从其表现的形态来说,显然属于文化艺术的一个门类,体现在审美方面,茶艺茶道是一种以茶为载体的生活茶礼,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唐朝盛世时期,茶文化极其繁荣,很多文人雅士经常相邀欢聚,以茶为纽带,吟诗作画、弹琴放歌,这些都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以至于后来进一步发展成为茶戏,于是茶歌、采茶舞以及采茶戏逐渐流行并成为人们丰富生活情调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采茶戏”的国度。如果要列举我们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音乐与茶文化结合的例子,会有很多人如数家珍地说出熟悉的传世名曲和剧目,古老的茶歌茶调也自然会张口而出,尤其是流行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茶歌更是不胜枚举,如《采茶舞曲》、《酥油茶》、《请茶歌》等民间山歌,还有《挑担茶叶上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脍炙人口的现代茶歌,所有这些证明了音乐与茶文化的碰撞和融汇。在很多文人相聚的地方,或者是在具有民族文化氛围的交流中,茶艺表演必不可少。古琴“高山流水”是一首名曲,我们经常会看到伴随着滚烫的茶水从壶中倾泄而出,茶杯中翻腾的茶浪,满室飘散着淡淡的茶香,表演人优雅而又准确的动作,就是在一曲“高山流水”下,让单纯的茶艺表演多了诗情画意和文化的气息。

2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的作用

2.1音乐语言是信息传达方式,其共性就是没有国界的,音乐之所以能够为所有人群所接受,主要是因为它具备了下列条件。首先,声音是表达音乐的惟一载体,而这种声音既不要外力触发,也不受环境的限制。其次,音乐家们有自由发挥的想象空间,依据自己内心主观的生活和感受去理解作品,从而去诠释和演绎完成对音乐作品建构。同样作为茶文化自然也无需任何语言的注释和说明。在当今世界上,林林种种的茶品,风情万种的茶艺,伴随着世界文化的相互交融,在世界各国成为文化的一种体现。那些泡茶用不同的器皿、茶具,不同色香的茶叶,时时刻刻都在向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群讲述着关于茶、关于音乐、关于民歌小调的故事。而实际上,无论何人在品茗和欣赏茶艺中,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对茶香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义。那些品茶者们,只能用心灵去品尝、回味、感悟茶香的内涵。音乐和茶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共同文化属性,在现实中触动着人的思想,引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和审视思维,这实际上就是音乐教育在茶文化中发挥的作用。

2.2音乐是具有流动性的艺术表现。这种流动只会体现在人的内心,是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环境中实现的。但这种流动并不是一种声音或者音响单一持续,它组合了音乐的各种要素,同时也影响着表演者、欣赏者内心情感,是外在形势与内在体会的一个融合。由于它的流动形态满足着人类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是一种自然地伴随着音乐在时间中的流动,还会不断触动着人的心灵,搅动着内心世界的情绪,催生着人与音乐的同频共振。这种共振的唤起,不管是那一类型的艺术表演,都潜意识地存在起承转合的作用。这种起承转合离不开音乐主、副题的陈述、连接、展开和再现等一系列运动。同样茶艺表演中的艺术表现形态也始终贯穿着起承转合原则。我们都知道:体现在音乐的流动表述,自然会与时间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完成了一个周期性的起承转合,作为欣赏者才能进入到想象或者叫做幻想的情景中,人的思维、情绪和感触才会完全被触动,这就是人的意识和感受升华的过程。因为茶艺在表演过程中也同样依靠时间的周期来完成整体流动,人的心境同样要随着表演过程而跟踪流动。随着茶艺表演的时间推移,人的思想也会逐渐进入到另外一个思维的天空,去回味茶道的艺术内涵,体验仙境琼阁所给予的审美意义,这样就在另外的一种状态下,把茶艺表演中那些直接、间接地精髓传导到欣赏者的内心,让茶艺的内涵更加丰满,从而形成了更加完整、完美的形象。所以,对于时间艺术的音乐来说,只有欣赏者充分完成接受的全过程,就会将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这种内在韵律做出阐释,这样就使得茶艺变得更为形象化,更加有利于我们认知和解读茶艺表演的深度蕴含。

2.3音乐是一种精神文化的结晶,蕴含了音乐创作者丰富的感情,尽管它属于一个载体,但是,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从音乐本身去看到音乐家们内心深处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内涵。在欣赏茶艺表演时我们同样会有这样一种体验,那就是我们无法从表演过程来完全理解茶艺师所要表达的思想。对于茶艺表演内涵的深层面的理解,人们离不开去凭借想象,作为需要通过感受才能获得深层体味的音乐是一个超越时空的艺术,能够催生每一个欣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就是一个需要经过转换的手段。从以上论述我们不难看出,音乐和茶艺这二者均具有精神层面上的共通性,正是这种特点,它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让茶艺表演走进内心,让欣赏者在欣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领悟茶艺内在的精髓,获得精神世界的丰富。

3音乐教育赋予茶文化新的韵味

3.1音乐欣赏或鉴赏是音乐教育的一个主要形式,属于三度创作的主体。音乐欣赏者们,在欣赏的同时首先解决了对音乐的感知,然后进入到认知状态,最后一个阶段才会是进入到精神世界的体验和领悟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对音乐内化的深度提升。在古今中外大量的音乐作品中,西洋国度的古典派、浪漫派、印象派,我国音乐中的民歌、民族乐器、戏曲都是我们学习的最好教材。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解领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音乐的充分学习和深化,无疑对提高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体会音乐的本质和内涵精神,让他们从茶艺表演的外在物质世界,深入到真正感悟中国茶文化真谛的精神世界。在音乐欣赏的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习者先去欣赏作品,切忌不可以跨过音乐欣赏这个门槛,引导他们过早地走进理性知识之门。在没有感受到音乐的过程时,学习者的思维还处于盲目和懵懂的状态,只有感受到了音乐的形态,他们才能穿透音乐的形式,催生他们的想象力,继而畅游音乐的神秘殿堂,领略音乐的巨大魅力。在音乐教育中,首先要了解音乐欣赏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接着才会具备初步的音乐审美能力,标准之外,我们还要结合讲解文化背景,融合人生阅历,引导和督促学生开展感觉联想,让他们的思想与音乐进行融合。这样下来就会使得学习者从各个层面去感悟自然,感受音乐与生命内在的交融互动,实现最终的审美体验。

3.2民歌与茶文化源自于人类现实的生活,经过艺术的加工却又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这种来自于生活的艺术与人们的生活很近,在熟悉的生活中感受熟悉的由生活转化成的艺术,往往会很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和理解。欣赏者不需要有人给予过多的解读,就会听懂音乐中内含的喜怒哀乐,进而内化于心,让心灵得到洗礼,让精神为之一振。

3.3音乐实践是音乐教育中“用”的部分,完成了唱和听的学习过程,就是完成了音乐给欣赏者感官解决了感触的问题。当音乐与人的情感发生融合、产生同频共振时,人的心情就会发生改变,或愉悦、或痛苦,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审美这个过程。音乐实践是一个过程,对音乐作品有创造意义的传达和再现,需要学习者全身心地投入,只有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这个过程中,才会达到思想拓展和精神升华的境界。茶文化和音乐的学习过程,就是两种艺术形态的交会和融合的过程,只要学习者能够合理应用形象思维去理解音乐、理解茶文化,才能完全体会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真谛。这也就会有助于我们在发展中国音乐,丰富中国茶文化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蔡荣章.茶道入门三篇———制茶篇、识茶篇、泡茶篇[M].中华书局,2010(7).

[2]刘勤晋.茶文化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3]王小琴.说茶———陆羽茶道[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10).

[4]小西宗和.茶汤入门[M].高桥书店,2006(10).

第5篇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集文化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于一体,力求在对商品进行保护和方便运输的基础之上,更好地彰显商品的价值,进而促进商品的销售。中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有着非常悠久的饮茶历史,并且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因此茶叶的包装不仅仅是一个呈放茶叶的容器,更加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功能。本文主要从茶叶包装造型、文字、色彩、图案四方面挖掘其中的茶文化内涵,进而找出茶叶包装设计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茶叶包装设计;茶文化;内涵

中国作为一个产茶大国,茶叶消费市场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茶叶消费的增长,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越来越多样化。茶产品的包装成为茶叶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体现茶叶外在和内涵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在现代茶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尤其重视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更是融入传统的文化因素和现代国际化因素,以求准确地表达出茶产品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体现茶产品的文化价值。

1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1.1茶文化的发展历史

中国是茶叶的最早发源地,有着近四千年的茶历史,其产茶范围广泛、饮茶历史悠久、茶艺精湛。关于茶叶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一书中,书中讲到神农为了找到对人类有益的植物,尝遍百草,中了很多种毒,最后找到茶叶解了毒,这里茶叶最开始是被当做解百毒的药材。后来在生产力落后的时代,茶叶还被当做人们日常生活的食物。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才品尝到茶叶醇厚的滋味,并体会到了茶叶带给人的精神的愉悦,茶叶才作为一种饮品被广泛流传下来。同期孔孟儒学所提倡的“仁政”等思想深刻影响着茶文化。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兴盛,儒学提倡的“中庸”、“以和为贵”,道家的“无为”以及佛教的“万事皆空”的思想正好与茶文化所提倡的“和谐”相关联。人们通过饮茶,来追求精神上的一种宁静、安逸、和谐之美,饮茶也由此成为贵族阶层一种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更是通过饮茶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此时茶文化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到唐宋时期,茶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时盛行佛教,尤以禅宗为盛,其所提倡的“静心”、“自悟”禅理与讲究“静谧”“和谐”的茶文化不谋而合,人们习惯于边品茶边品味人生哲理,由此饮茶之风盛行。茶叶的种植、培育、采摘、煮泡、饮用等也形成了系统的理论。陆羽还专门著造了《茶经》一书,足见茶文化的发展之盛。宋朝时市民阶层兴起,茶文化也从上层逐渐向下层转移,到明清时期饮茶更是成为大众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街头茶馆随之出现,成为市民文化形成的重要场所[1]。

1.2茶文化的表现形式

中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概括起来主要为两种,即茶艺和茶道。茶艺主要是指茶叶的品评技巧、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对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具体的包括选茗、择水、烹茶、茶具和环境选择的艺术。茶艺是在饮茶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最早出现于唐朝,之后不断发展,并且随着环境的变化,形成不同民族特色的茶艺。中国茶艺在艺术上重视对美的追求,在哲学上讲究人与自然合一,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听觉的四重体验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茶艺追求的是有形有名的具体事务,而茶道则更多的追求在品茶过程高品位的精神享受,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与茶道相互配合,将饮茶的形与实结合起来,茶艺因为茶道而显其高雅,茶道因茶艺而得到更好的释放。

1.3茶文化的功能特征

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审美功能,通过品评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味道等获得美得感受。同时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文化价值的增加赋予茶叶更多的经济价值,进而增加茶叶的销量,产生高的经济价值。茶文化还可以作为社交活动的载体,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增进。

1.4茶文化的内在含义

茶文化从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所创造的关于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茶文化更多的是指精神层面。中国茶文化在儒佛道三大主流思想的长期影响下,形成了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制度文化。但其茶文化的核心仍然是“清、静、雅、和”[2]。

2茶文化在茶叶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2.1茶文化在包装造型中的渗透

茶叶的包装造型多种多样,也是给人最为直观的因素之一,奇异的包装造型可以一下吸引人的眼球,还可以激发人的购买欲望。现代茶产品的包装造型有的是从地方的民俗风情、历史故事或地域文化上找灵感,有的则模仿古代的茶具等营造出一种古典的氛围。如有的茶产品包装造型以白色瓷罐为主,突出茶叶的清新自然,给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觉。

2.2茶文化在文字设计中的体现

茶文化与中华书法同为中国的特色的文化,而茶文化和中国书法又同受儒佛道思想的浸染,二者所追求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等境界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因此在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常常辅之以中国传统的书法,从而增强茶文化的表现力。其次古人也经常边喝茶边吟诗作对,有的甚至将当时的情感挥毫泼墨、直书笔端,自是表现出一种淋漓尽致的豪气,所以人们往往习惯于将饮茶与书法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一种高雅的品味。

2.3茶文化在色彩应用中的显示

色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色彩的恰当运用,不仅能够突出产品的特点,达到先声夺人、吸引眼球的效果。同时色彩还能够表达一定的感彩,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情感体验。如红色、橙色等暖色调多给人以热烈、活泼之感,绿色给人以清新之感,蓝色则使人冷静,黑色、金色则显得典雅高贵。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也要根据其茶叶的特点从而选择色彩的主要基调。通常依据茶产品种类的不同而决定其包装设计的色彩基调,如绿茶为了突出其清爽可口的特性,一般以绿色作为主要色调,红茶为了突出其味道浓郁醇香而选用红色[3]。同时这种包装设计的色彩选择也增加了茶产品的辨识度,使人们一眼就能对茶产品进行分类。而为了通过色彩更加细致的区分茶产品的种类,绿色还可以选择深绿、淡绿、浅绿、墨绿等,红色也可以选择深红、鲜红、淡红等。

2.4茶文化在图案设计中的突显

图案的设计也包装设计的一部分,美得图案设计不仅能更好地突出茶产品的特点,更是给人以视觉的享受。茶产品的图案包装设计以形示意,以图形唤起人们内心情感的认同,进而激发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中国茶产品的图案设计往往与传统的水墨画相结合,创造出或宁静悠远或恬淡闲适的意境。而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恰好能与茶产品所表现的茶文化相互辉映。如黄山景区出售的茶叶包装设计就多以黄山秀美风光为主题的国画为主,将茶文化与山文化和画文化有机统一。当然中国传统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还要注意一定的原则,一是注意抽象和具体不同题材的运用和转换,而是注意对中国传统的对称、均衡构图方法的掌握。

3基于茶文化的茶叶包装设计发展趋势

3.1体现个性化设计特色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中国文化作为世界的优秀文化之一,应该得到积极地弘扬和发展。因此茶产品的包装设计应该摈弃大工业时代的产品同质化现象,追求个性化的发展道路。诸如同时受儒佛道思想影响的中、日两国,虽然文化渊源相同,但是由于其历史发展的不同,茶文化还是有一定差异,因此在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就体现出不一样的韵味。再如同时黄山的茶叶,因为其品种不同,蕴含的茶文化也略有差异,因此一种茶只能以山石为图案背景,而另一种则以松柏为图案背景。个性化的设计不仅有利于更好的突出产品的特性,更有利于彰显出茶叶本身的文化内涵。

3.2彰显民族化设计理念

21世纪世界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同时,文化本土化也被广泛提倡,复兴本土文化,加强区域文化建设,成为现在许多国家寻求经济政治共同体的基础。茶叶作为一种极具文化表现力的载体,在表现民族文化方面有其特殊的优势。因此茶产品的包装设计要以体现民族性为宗旨,突出茶叶的民族化特点[4]。尤其是现在面临国际化的冲击,在各种茶产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茶产品的包装设计更应该突出其民族特点,进而在国际竞争中树立显著地标识,建立属于本民族的茶叶品牌。

3.3传达绿色设计思想

环保与绿色是当今世界提倡的重要主题之一,这关系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此外,就茶产品本身而言,也以绿色健康无污染为主要指标之一,而且绿色的设计思想与茶文化所追求的清、静、雅、和相适应。在绿色设计思想指导下,茶产品的包装设计要尽量采用最少的可回收的自然材料,重量也要尽量的减轻,设计还要适度,避免华而不实的堆砌造成名不副实的情况。

4结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撑,拥有优秀文化的民族就拥有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反之亦然,没有文化的民族就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荡,无处安放。中国茶文化不仅仅是茶叶在历史浸润中形成的文化,更是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现在茶叶贸易全球化,现代包装设计中又涌现出各种新设计、新理念、新思路、新技术,设计师在极力创新的同时要时刻秉持茶文化的核心,不可脱离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使茶文化随着茶产品的包装设计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欧阳晋焱,周爱民.中国茶文化影响下的茶叶包装设计[J].中国包装工业,2013(8):39-40.

[2]束立茹,王强.浅析现代茶叶包装设计中的茶文化[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7):49-51.

[3]周易华.中国茶文化对茶叶包装设计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一、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界定

茶文化旅游产品是旅游产品中的一部分,它也是由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延伸产品三部分构成。但由于茶文化旅游具有休闲性、文化性、参与性和多样性的特征,茶文化旅游产品在这三个层次上也有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的特征,具体表现在: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产品包括以茶景观、茶文化、茶艺术等为吸引物的核心部分以及以此为核心而设计的其他旅游产品和食、住、行、游、购、娱产品;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形式产品包括茶道、茶节庆、茶礼俗等文化活动,茶艺表演、茶歌、茶舞等茶艺术产品以及其他各种项目;而延伸产品包括在旅游活动中所推出的各项优惠活动,售中以及售后服务。

二、信阳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可行性分析

河南信阳种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多年。信阳是茶的故乡,茶是信阳的象征,亦是信阳的“金名片”,发展茶文化旅游信阳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茶文化载体分布广

据统计,全市茶园总面积60万亩,集中连片千亩以上茶园15处,国有茶场10个,乡村专业茶场及个体茶场1200多个。另外,全市拥有大小茶馆近千家,其中著名的如“文新茶艺馆”,在信阳市从装潢、品味、服务都是一流的,以茶艺、茶道、茶文化为主题。在信阳街上,还不时会发现一些规模不大,但也别有韵味的茶馆、茶楼,如“知音茶艺馆”等。这一切都为信阳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茶品牌知名度高

信阳毛尖在唐代已成为当时供奉朝廷的贡茶。1915年,信阳车云山出产的毛尖,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冠,驰名海外;1959年,茶叶节专家评选名茶,信阳毛尖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1999年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008年,信阳毛尖作为全国绿茶的代表,作客CCTV--2《倾国倾城之双城记一茶缘》栏目,与云南普洱茶一争高低,颇有“华山论剑”的味道。信阳毛尖品牌知名度高,为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品牌效应。

(三)茶文化底蕴深厚

信阳发展茶文化旅游,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即信阳茶文化底蕴深厚。关于信阳毛尖茶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神话,并得到过许多著名诗人的赞赏。中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苏轼对品茶、烹茶、茶史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正是这绚丽多彩的文化孕育了闻名中外的信阳毛尖,赋予了信阳茶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信阳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保证。

(四)政府支持力度大

这是信阳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又一重要保证。到目前为止,信阳已成功举办了十六届信阳茶文化节;在市政府的协助下,涌现了一大批茶种植、加工、经营大户,培育了一批有品牌、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另外,2008年,信阳将全国名优茶及茶叶包装产品博览交易会与茶文化节并列,突出了名优茶及茶叶包装等产品的展示展销。这一切努力为信阳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三、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信阳市各级政府在茶文化旅游的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与了大力支持,开发了一系列茶文化旅游产品,但这些旅游产品并未在旅游市场竞争中显示出其应有的强势,这与信阳雄厚的茶产业优势,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极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是茶文化旅游在该市起步较晚,在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中尚不成熟,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

近年来,信阳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造信阳――“中国茶都”的城市形象,并试图通过“信阳茶叶节”来扩大信阳毛尖的市场知名度。这些措施为信阳茶旅游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市场契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立足于信阳本地的宣传措施由于缺少必要的旅游活动、宣传手段过于单一、营销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影响有限。

(二)旅游产品文化含量低

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核心是文化,信阳茶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应该通过对信阳毛尖和市内悠久文化的挖掘,提炼和整合来凸现,使之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信阳毛尖恬静、淳朴、丰富的文化含量。信阳虽有深厚的茶文化底蕴,但在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时当地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三)旅游产品参与性不强

由于信阳茶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还不够深入,信阳虽有一批茶文化旅游景点,如先前提到的各类茶馆、茶叶展览馆,但此类景点多为休闲喝茶的场所,真正如采茶、炒茶等茶乡参与性强的项目并不多,而体验茶乡农家乐的更是少之又少。旅行社在组织茶文化旅游的安排上多是选一个能观看茶艺表演的地方,接下来便是推销茶叶。这一模式使得大多数旅游者望而却步,明白了参观的最终目的,因而对茶馆等产生了抵触心理,使得博大精深的茶艺、茶道表演更多了一层商业色彩。

四、信阳茶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分析

(一)加强宣传,完善营销体系

在政府的鼓励和倡导下,举办一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利用传媒全力打造品牌形象,在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时,当地政府及旅游企业应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各种传媒。同时,建立稳定的营销系统,以保证茶文化旅游产品销售的畅通,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及知名度。

(二)敢于创新,突出产品特色

在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时,旅游企业应注重突出当地茶文化及地域特色。在游览过程中,导游人员可以向游客讲解体现古代信阳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传说,以突出信阳毛尖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例如在茶山里可以向游客讲解那棵又高又大的老茶树是由一种随处可见的画眉鸟衔种子种活的故事;实施文化推进战略,大力普及茶知识,推进喝茶、论茶的健康风尚,举行茶宴大品尝,将信阳的饮食文化与茶文化巧妙交融,从而形成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争取更大的消费市场。

(三)丰富产品内容,增强体验度

从旅游产品的概念可以看出,旅游产品其实是旅游供给方和旅游需求方共同创造的,这是它与其他产品的重大区别。因此在开发茶文化旅游产品时应尽量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增强游客的体验度。总的来说包含三个方面:互动、参与、学习。

五、小结

第7篇

我将自己的茶之路归纳成为三个字:静、真、通。是否以后还有,尚不得知,因为我自觉还未有达到那个更高的境界。

静,是一个习茶之人首先要领悟的。

静,康熙字典释义:徐锴曰:丹青明审也。又《增韵》动之对也。《易・坤卦》至静而德方。又《书・尧典》静言庸违。《传》静,谋也。又《诗・邶风》静言思之。《传》静,安也。

在这个声色犬马、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不论是习茶、习香,亦或是琴棋书画。无非是想藉一艺以求静。只有放缓脚步,静下心来,才能俯身内视,将所闻、所见、所学、所思归纳总结,找出自身修行的不足与未来的方向,希冀更上一层楼。

静,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身静,心静,思静。

学习茶道,首先是借助茶艺的外部手段,通过茶艺的训练,让身体首先静下来。静坐,就是最初级的功夫。最初的静坐,是在台前静坐,不要小看这一门功夫,要能坐下来静静地泡茶,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比如茶馆里面的茶艺师,一坐就是大半天连续泡茶,这本身就是一门功夫。在台前静坐的基础上,慢慢地过渡到席地而坐,在茶台上泡茶,这种姿势可以进一步提升静坐的功夫。而静坐的更高一个层次。是要地席泡茶。在席上泡茶,采用盘坐和跪坐的姿势,都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没有经过训练的人,盘坐30分钟,或者跪坐5分钟,都会是一种挑战。

在身体静下来的同时,还要学习心静。在泡茶的过程中,逐渐学会抛开周围的环境,把注意力集中在泡茶的过程当中,从烧水、候水、温壶、烫杯、置茶、温茶、注水、出汤、分杯、奉茶、试茶、品茶、体会、调整、再注水、再出汤的整个过程中,注意每一个不同的茶品的表现和特点,合理地调整水温,出汤时间的快慢缓急,注意茶汤的香气、浓淡、色泽、爽滑、舌感和喉感、回甘和持久、耐泡程度等等诸多因素,最后以茶笺一一记下,泡茶仪式结束后收拾和清理茶具,归纳收置,最后完成整个的泡茶仪式。这是一个通过专注茶事而达到心静的过程。

静的更深一个层次,是要思静。思静的层次,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基础,除了阅读大量的茶书、茶史、历史、文化、艺术等等各门类的书籍之外,还需要有茶叶生产和制作方面等一系列专业知识,考察茶叶种植的生态环境,了解茶叶的外在和内在因素对茶的影响,最后从茶反思到人,从茶叶的生产、销售、品饮等等诸多环节中总结出做人的道理,以及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联,并身体力行,广为传播,或著书立说,流传后世。这是思静这个过程所要学习和修行的。

如果说静是学习茶道的一个手段,那么求真就是学习茶道的目的。这个求真的过程,由外而及内,我归纳成为六个真字:真茶,真器,真功,真味,真知,真悟。

真,康熙字典释义:《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又《玉篇》不虚假也。《韵会》实也。伪之反也。《庄子・渔父篇》真者,精诚之至也。《前汉・宣帝诏》使真伪毋相乱。《后汉・马援传》帝王自有真也。

求真,是一个求与辩,再求,再辩,如此循环,生生不息的过程。道家所言,耳目为求真之阶梯。作为一个茶人。要把耳目延伸到眼耳鼻舌身。眼,观其茶,视其汤,察其变也;耳,听水声,听风声,听人声也;鼻,嗅其味也;舌,试其汤,尝其味,品其醇也;身,感其气也。因世、时、茶、人皆变,其真也变也,唯求真的意志不变。只有在求真的过程中不断地排除谬误,进而理才能越辩越真。

求真,还是一个待人以诚的过程。习茶的路上,首先是要待师以诚。不耻下问。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达者为师,只有真正放下自己的身份地位,才能从各种能人那里学到真知。遇到不同的意见之时,不要一概否定,也不要全盘接受,而是以自身的体会和领悟去寻求正确的判断,真者纳之,伪者容之。不辨伪不足以存真。

当自己所学有一定的进益之后,还要以诚向师,敢于破除迷信,向传统之言挑战,在辩中求真。在辩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与缺失,更要以诚待己,虚心承认错误与不足,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真知。在辩论中侥幸获胜,也要以诚待人,不惜以自己所知倾囊相授,在帮助他人提高的同时,也提高自己的辩思能力。

我提出的六个真字:真茶,真器,真功,真味,真知,真悟,是茶人中普遍的一个求真过程。初习茶者往往不辨真伪,每每施以重金以求真,但常常所得非真。习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辨茶的大类。认清绿、青、红、黑,再辨绿中有黄白,青中有闽、粤、台,红中有正山工夫,工夫中有祁门、滇红、闽红、宜红等等,闽红中更有坦洋、白琳等诸多类系。至于黑茶中更有普洱、茯茶、百两千两,更是有如迷雾重重,不胜枚举。习茶者仅在真茶二字上的功夫,往往就要耗费毕生的精力。

俗言道:好马配金鞍。有了真茶,还需真器。中国饮茶的历史久远,自魏晋初唐而明清,历千年而不衰,每朝每代皆有佳器珍藏。世人常以千万金求一美器而不可得,而在我看来,藏器还以一“真字”为要。真者,首重茶器之适茶性,还茶本真。习茶者要首先关注和体会不同的材质,不同的器型对不同的茶的表现程度如何,用心本会什么茶适合用什么样的茶器去表现,根据不同的茶选择不同的茶具。特别要留意的是茶具的胎质、釉料、疏密、厚薄等因素对茶之表现的影响。

在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情况下,对器物的追求可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但切记不可以价值作为目的。中国饮茶的历史漫长,时间跨度超越千年之久,历经煮食、煮饮、冲点、散茶直至今日的撮泡和工夫茶,其中每一个阶段的文化和历史内涵都不相同,从茶具的历史就可以看到茶的历史,以至于投射到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收藏茶器,应该首先着眼于文化和历史,对每一个朝代的器物所代表的文化特征要先有深刻的了解,如果有可能拜访当代名窑,了解瓷器、陶器在当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情况下的科学的解释,分析历史朝代生产瓷器的难与易,正确理解藏器的历史价值和市场价值,以合理的代价收藏欣赏,切莫盲目地跟随市场炒作,更不应该沉迷于赝品假货。

当真茶和真器齐备,进一步地求真,就要从自己出发,求证泡荼的真功。茶艺是建立在茶和器的充足的认识基础之上发展出来的,什么样的茶适合用什么样的茶具,也就决定了适用什么样的冲泡方式,因而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茶艺。绿茶有绿茶的茶艺,红茶有红茶的茶艺,乌龙茶有工夫茶的茶艺,一个习茶的人应该广为涉猎,也要有选择地有所专精。

无论茶艺纷繁如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一泡茶冲泡得好喝,是为真味。《神农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虽为后世学者假借神农之名而作,然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纵观茶的整个由食到药再到饮料的历史,茶养生益体的功能始终贯穿其中。而茶人寻求茶的真味。就应该从茶的养生怡情健体为切入点。

茶的真味,可以归纳为生津、利咽、消食、解毒、健 体这五个要点。古书有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习茶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个人饮茶经年,且所饮种类丰富,则即便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只要茶一入口,即可品出该茶是否是好茶,究其原因,无非是长期饮茶者对于茶的感知已经深入其心,嗅其味可知其香,饮其汤可知其醇香爽滑与否,茶汤入喉生津,气舒神爽,皆可明鉴茶之优异也。至于入口青涩、干苦、锁喉、久而不化,则可知所得茶品非佳。倘若闻茶有异味、饮之有不适、视之有异色、霉变、污染等茶,则当弃而远之。是以茶人寻求茶的真味,一定要摈弃茶的价格、名气、名义产地等等因素所形成的成见,学会听从自己的本心,学会与茶对话,从茶的冲泡过程中用心体会茶的气息、汤色、清浊等等的轻微变化,结合茶的品饮,从自身的角度找出最适合某一个茶的冲泡方式,把茶的真味展现出来。

探求真茶真器,修炼真功,体会真味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一个获得真知的过程。我们常听人说道,就用“道可道,非常道”这几个字,故弄玄虚,然而有几个人真正潜心修过道,问过道?有几个人通读了《老子》(道德经)?老子究竟是如何解说为人治国的道理的?道家又是如何追求真道的?释道儒追求的至高无上的境界有哪些相同?那些不同?真知的获得,是需要在广泛的汲取古今中外的知识的基础上消化吸收,更通过辨证的方法存真去伪。是为真知。

探求真知的过程中有所悟,并不断地辩证求真,所谓真悟。

求真,也是一个慎言慎行的过程。人有五官,有潜意识,还有成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新事物的时候。视觉、听觉带来的第一感受很容易从表面上去判断一个事物,而人的潜意识和成见也往往会在认识之初对一个事情做出不那么正确的判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情况,在试品一款新茶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某一种茶的品种、产地、历史、世俗状况以及自己对一个茶的喜好,片面的评价一款茶的表现,然而在某一个特别的时刻,把那些世俗心暂时忘记,不经意闲,你体会到了这款茶独有的风韵,不禁为自己当初的鲁莽而懊悔不已。由茶而人生,其道理是相通的,慎言慎行,就是要对一个事物做多方的考察,三思而行,以期得到一个更客观的评价。

慎言慎行,却不是谨小慎微,更不能盲从。儒家传统讲究中庸,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品德,但是凡事都讲中庸,明哲保身,则真理就无法从对谬误的辩论当中产生。辩论不独是西方的产物,春秋战国时代,就曾经有过百家争鸣的繁荣时代,后因儒家一家独大,并且统治中国人的思想数千年,辩思的优良种子没有在中华大地上开出丰盛的果实。儒家给我们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这对于知识的传承是非常宝贵的,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若因尊师而盲从,则知识停滞不前矣。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真知的探求而引发的辩论,不等于不遵师。一个人的所思有限,通过辩论而探求真理。是对师道的发扬光大。

通,就是一个通达的世界观,作为一个茶人要追求的至高的境界。由茶而心,由心而道,是一个从外而内的通达的过程,从动作的圆通,到心境的畅通,最后到悟性的明通。

《说文》达也。《正韵》彻也。《易・系辞》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礼・学记》知类通达。又亨也,顺也。《礼・儒行》上通而不困。《注》谓仕则上达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节卦》不出户庭,知通塞也。又畅也。《尔雅》四时和为通正。《注》通,平畅也。又总也。《礼・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国用。

追求一个通达的世界观,绝非一件可以一蹴而就的事。从“通”的释义可以帮我们了解到,“通”包含有以下层次的内容:

1、没有阻碍,可以穿透,可以到达,为通畅;

2、懂得,彻底明白,为通晓;

3、传达,为通告;

4、往来交接,为沟通;

5、普遍、全,是为融会贯通,触类旁通,通古博今,通时达务,通文达理,通天彻地。

首先,茶人通过茶的学习,从最基本的感官做到通:通味觉,同鼻息,通喉舌。通肠胃,身体也从长期的饮茶中累积功用,进而达到通经理气的作用,畅通身体经络,养生健体,继而在习茶的过程中,读万卷书,懂技。懂艺,懂史,懂文化;行万里路,遍考茶山,遍访茶农,遍览群山,遍闻风俗。近到茶人自身气脉的通顺,远到社会人情的通达,再远到宇宙规律的通晓,所谓通文达理,通古博今,在求真的路上,是茶人必修的功课。

古人有云,“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周易・系辞上》)。通过习茶我们学会了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而这种方法可以用在很多方面,小到各种器、艺之属,大到为人处世之道,均可以延伸援用。古人常以多种技艺共同学习,互相影响,互相参照,共同提高,以致相映成趣,比如诗书画印、琴剑射御、琴棋书画等等,皆是触类旁通的绝佳典范;比如习茶与习香同研,习茶的渐进方法可以用于习香的认识,而习香增进了对香气的灵敏度和分辨力,又提升了对茶的鉴赏能力,相得益彰;又比如习茶与习花,抑或习画,则每席中有画意,席间有花香,交相辉映,何乐而不为。

第8篇

随着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人们对产品价值的衡量尺度已发生变化,人的休闲文化体验过程成为消费的主题。因此,人们对体验性、休闲性、参与性、文化性较强的旅游活动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茶文化旅游以其传统的养生保健和自然、清幽、淡泊、恬静的休闲方式、独特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高享受的服务及蕴涵于生活方式的文化思想,正迎合了这一心理需求,能满足人们体验特色风俗、提高文化修养,获取人生感悟的需要。

一、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在茶界、旅游界等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汉中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茶文化及茶文化旅游的理论研究随之展开;茶文化研究中心和各种组织团体陆续成立;并举办了影响巨大的汉中茶文化节及相关的茶文化研讨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开展茶乡生态游,打造出一批生态茶园旅游品牌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气候温润,产茶历史久远,种茶地域广泛,茶园规模空前,如西乡、勉县、宁强、南郑等地,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深受游客青睐。西乡、南郑等县以发展生态茶园为依托,开辟了茶园观光旅游线路,推出的茶文化旅游活动集采茶、制茶、品茶、茶艺表演、茶园观光等于一体,让游客在欣赏汉中茶园独特美景的同时,更好地去体验汉中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较好地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促茶”的双赢局面,为汉中打造更多的生态茶园旅游品牌树立榜样。

(二)以秦巴茶艺、汉茶茶礼为代表的茶文化活动独具魅力

西乡茶艺,在制茶、烹茶、饮茶方面的技术已有较高的水平,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一门艺术。西乡的“秦巴茶艺”,通过动态的冲泡及表演者服饰的配合与古筝音乐意境的烘托,将秦巴茶艺的大气展现在人们眼前。汉中茶艺表演的汉茶茶礼,展现出了汉朝时代的礼仪和茶文化风情。茶道表演将盛唐宫廷茶道用现代茶道的形式表现了当代的礼茶理念。茶技精湛,动作娴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三)正在打造以欣赏、参与特色茶俗为主题的茶俗风情游

汉中独特的地理环境、饮食风俗及悠久的种茶历史,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了根植于民间的茶风习俗。汉中人的“罐罐茶”可被视为中国茶文化的活化石,就是煮茶不用壶、锅,专用陶瓷罐在火塘边煨制,茶中加佐料,如糖、大枣、枸杞、桂圆等,此种原始淳朴的饮茶法脱胎于古代的茶粥,实际上一直传承着汉唐时期我国最流行的饮茶方法――煎茶法,此法唯汉中地区独有。

过去关门制茶唯恐“独门绝艺”被人学去,如今聚集一起亮绝艺现场“斗茶”。巴山深处西乡县罗镇数千名茶农聚集在一起“斗茶”,进行采制茶比赛。由制茶历史都在20年以上的“老把式”登台亮相,进行鲜叶杀青、揉捻、初干、复干和足干这些制茶流程,角逐茶叶采制能手。

参加茶俗风情游,旅游者不仅能获得自然美的享受,且还能形成对生活和人生价值的体味,达到高层次的休闲体验。

(四)茶文化节的开展为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创造新的契机

中国・陕西(汉中)茶业茶文化节以“弘扬茶文化、打响茶品牌、发展茶产业、壮大茶经济”为主题,节会期间举办了茶产品展示展销、名优茶质量评比、精品茶拍卖、茶艺表演大赛、生态茶园观光旅游、茶历史文化及茶产业发展高端论坛、茶书画及摄影作品展、茶商贸洽谈和签约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对于展示汉中悠久的产茶历史、独特的茶文化底蕴、加强经济文化互动交流、打响“汉中仙毫”品牌、推动汉中绿茶产业起到重要推动作用。阳春时节,趁着茶叶节的气氛,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到汉中体验生态茶园观光旅游。

汉中茶文化旅游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对茶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尤其对汉中茶历史文化资源有待积极开发;茶文化商品包装没有地域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参与性;宣传营销不够,市场知名度不强;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等。

二、汉中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更新观念,合理规划,准确定位

作为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汉中政府及业界应更新观念,顺应现代市场需求,努力营造汉中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发展汉中茶文化旅游。

汉中茶叶产地生态环境良好,这就为茶园茶场观光、茶文化与乡土文化等休闲资源的整合重组提供了条件,将茶文化旅游与农家乐等乡村生态休闲活动结合起来,达到资源互补,双向共赢。如汉中市南郑县罗帐岭茶园,西乡县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东裕茗园,西乡五里坝镇的有机生态茶园等,这里终年云雾环绕,生态资源极佳,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旅游企业应充分依托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农田野趣和农家乐雏形,把茶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成汉中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的知名品牌。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汉中的主要客源市场来自本省和周边几个省份,且多数是在春秋两个季节的节假日期间自费旅游,停留时间仅1~2天。因此,目前汉中茶文化旅游应走中低端旅游路线,兼顾高档的市场定位。

(二)科学设计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和发展茶文化旅游项目

深挖汉中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包装设计,合理安排,以丰富多样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来迎合和满足不同市场需求。依据汉中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可具体开展茶乡生态游、茶保健游、茶节庆游、茶民俗风情游等活动。

“雨洗青山四季春”的宜茶环境和“高山云雾出名茶”的独特地形,使汉中绿茶具有无可比拟的内在品质。如南郑罗帐岭茶园,2004年主席曾到这里视察并大加赞赏,此举给当地茶农以极大的鼓舞和发展热情,当地发展茶乡山水生态游,深受游客青睐。

近年来,西乡县坚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茶叶资源为依托,以建设“中国最美丽的茶乡”为目标,先后投资数亿元完善旅游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展示茶乡风情,弘扬茶文化,将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茶叶深精加工相结合,启动了集茶文化展示、茶园观光、休闲、品茗、购茶为一体的生态观光茶园游。

(三)营造茶文化旅游氛围,加强“汉中仙毫”名茶品牌效应

从调查数据分析来看,“汉中仙毫”品牌知名度低,参与茶文化旅游热情不高,茶文化休闲体验氛围不浓厚。因此,应在“汉中仙毫”整体品牌统领下,整合西乡“午子仙毫”、南郑“汉水银梭”、镇巴“秦巴雾毫”、勉县“定军茗眉”、宁强“宁强雀舌”等子品牌。在各县区茶文化旅游景区道路标识、建筑风格、购物品等方面体现各地域特色,使游客一走进该茶文化旅游景区就能从视觉上有明显的冲击和感受,体验到该茶文化旅游区的特色和气氛,通过电视、网络等主流媒体加强宣传促销,扩大“汉中仙毫”整体品牌形象及各茶乡个体旅游形象。举办茶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开发茶文化旅游形象纪念品,不断提高游客对汉中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参与热情。

(四)加强茶文化旅游研究,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汉中茶文化旅游正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应充分利用茶文化研究中心及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加强对汉中本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入挖掘和整理,为进一步资源评价、规划、开发和保护做好充分准备。另外,茶文化旅游是高端的文化旅游形式,参加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素养,所以,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员带领游客去深入体会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实现茶文化与旅游完美衔接,成功开展茶文化旅游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第9篇

关键词:茶文化;体育文化;融合

1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分析

1.1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强调团结协作和健康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体育活动经常是集体或者团队活动,离开任何人都是一种损失,都会导致团队的凝聚力大大下降,从而影响团队的整体实力,不仅不能起到整体力量大于个体之和的效果,反而因为成员内部的矛盾和纠纷导致水平有大幅度的退步。只有团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才能将所有的力量集中起来发挥出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我国传统茶文化讲究工序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同时选茶、泡茶、制茶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协作关系,任何一道工序的失败都会导致最终效果的差强人意,茶文化本身就在向人们无声地展示着合作精神。因此,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中去会在无形中对从事体育活动的成员进行耳濡目染,让他们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地球缺少谁都会一样转动,自己不过是团队的一份子,离开了团队自己也是无英雄用武之地,从而扫除内心的不安,更好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体育文化的精髓不在于比赛的胜负,而在于加强交流、丰富人的内心、健全人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过分强调了胜负的重要性,将比赛的乐趣和重心摆放在错误的位置,这就导致体育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歧途。茶文化讲究内心的安静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可以荡涤人们内心的杂质。引入茶文化必然能够净化运动员的内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一个更完美的体育人。

1.2体育文化与茶文化都注重礼仪规范、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活动的竞技成分很高,肢体接触也比较频繁,因此在比赛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矛盾。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不同的体育活动都制订了一系列的规则和规范,在它们的指引下,比赛才能正常进行。但是即便有这些规则规范的约束,现实中因为越界造成的体育冲突依然不胜枚举,归根结底就是因为运动员缺少必要的道德修养,对于道德规范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做到尊重对手、尊重比赛。体育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如果发展成这样裸的相互攻击则与它的最终目的背道而驰。茶文化对于选茶、制茶、泡茶的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讲究、甚至对于茶具的选取也有一定的规范,这样的环境能够让运动员充分认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在潜移默化的环境里明确礼仪规范的重要性,在赛场上也会表现出自己的风度和风采,无论输赢的最终结果,都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个人魅力。另一方面,民族的体育文化活动,其目不仅是培养优秀的运动员,而是在于健全人们的内心、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茶文化在这一方面和体育文化有着相似的最终目的,饮茶的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个过程是个人的修炼也是个人的提升,讲究内心的祥和和平静。将茶文化引到体育文化中去能够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促进人格的健全、形成健康的三观。

1.3两者都易于参与、有利于个人的拓展

绝大多数体育活动的门槛都是很低的,如果不以成为专业运动员为目的的前提,都是能够在短时间内上手,对于身体素质、年龄、性别等等都没有苛刻的要求,只需要你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即可。同样的,茶文化亦如此,只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参与到茶文化、茶艺的研究中去,就能够体会到其中的部分奥秘,它对于爱好者的要求没有特殊的规定,同样很容易上手,因此这两种文化的全民参与度很高、门槛低,群众基础强。另一方面,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都能够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展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体育文化的实践中,如果按图索骥、一成不变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很多体育活动都讲究一定的创新,如体操、跳水、乒乓球、足球、篮球等,几乎每一项体育活动都需要主观因素的渗入,形成一个创举。如香蕉球、托马斯回旋、程菲跳等等,这些技术性名词都是因为有无数人在不断研究、不断创新、不断实践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才出现的。事实上,在平时的体育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打法,这些都是个人思考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个人能力和素质拓展的过程。茶文化亦如此,茶艺的学习不是对古人艺术成果的照搬照套,只有融入自己的想法才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2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相融合的意义与价值探究

2.1有利于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前我国无论是大中小学在体育教学上存在一个极大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很多人抱怨自己从小学到大学体育课的内容和形式没有变过。这样长期无聊的学习自然而然是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在内心形成厌倦和烦闷的心情,上课也变得不积极、被动起来。这既让体育课失去了原本的目的,同时更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在这个关键时候,一个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小小举措就能改变现状,重新找到体育课的乐趣。茶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对于茶文化的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领悟到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宝贵之处,同时因为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促使体育课的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学生的领域度也会得到提升。

2.2有利于培养综合性人才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茶文化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和成功,这份收获不仅局限在体育课身上,更将伴随学生终身。茶文化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茶文化的学习既是丰富和拓展学生知识面的做法,同时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格,让他们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在后面的体育活动中通过努力和训练来改变现状,达到更好的效果和水平。另一方面,茶文化中内敛、谦让的元素能够促进学生恬静淡然、不争不抢,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更多的礼仪和素质,展现独特的个人魅力。最后,茶文化中包含不计其数的理念和规范,对于学生理解和学习体育课上的内容有着功不可没的帮助,通过对于茶文化的融入,学生理解事物的能力也会上升,看待事物也多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品质,是在课堂上学不来的,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因此,也减少了诸多壁垒和不和谐的学习障碍。

3茶文化与体育文化相结合的方式探索

3.1积极开展茶文化教育,通过茶文化培养体育活动的集体意识

出于多重因素,包括主观和客观方面,当今社会的学生个人能力和表现能力相对以前来说有了质的飞跃和提高,但是在集体意识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简单来说,就是自私泛滥。这一点表现在体育活动中来就是争强好胜、藐视规范,这种“吃相”实际上是很难看的,一时的胜负可能通过明争暗斗得来,但是个人的修养和礼仪也随之付诸东流,得不偿失。茶文化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人人平等,通过茶文化的学习,学生会渐渐意识到自己能力的有限和集体力量的无限性,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的难处,不恃宠而骄、咄咄逼人。如果将茶文化引入到体育文化中来的话,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到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更能够在比赛的过程中尊重对手、尊重自己秉持的价值观,从而保证赛场上的和谐,体育文化的教学氛围也会有一个质的上升和提高。

3.2推广茶文化的同时,融入体育精神

要想将茶文化和体育文化进行充分结合,茶文化和体育文化两者都需要做出一定的努力,只通过一方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其中主要的问题自然是如何将茶文化融入到体育文化中去,但是在宣传茶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将体育文化的精髓进行分析和举例,在茶文化中体现体育精神,只有二者相互借鉴,才能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将体育精神融入到茶文化中去在新的时期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的推陈出新。这也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应该秉持的态度。茶文化属于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在新时期需要通过一定的革新才能让其赋予新的力量和生命,在新时期有一个更长足的发展。体育精神中不怕吃苦、用于开拓的特点就是茶文化所缺少的,将其引入到茶文化中来则能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和精髓。

3.3积极调动全民参与度

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多民族的国家,无论是茶文化还是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中都有着不一样的精髓和特点,因此呈现出来的面貌自然也千差万别。这些不同的特点不是我们发展茶文化和体育文化的障碍,反而给我们融合和发展这两项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源泉,是我们不竭的动力。另一方面,对于茶文化和体育文化,我国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喜爱这两种文化的人群众多,如果能够调动社会的集体力量,那么则能掀起波澜壮阔的惊天骇浪出来,而且这一效果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带来的成果也会让我们瞠目结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我国仍然没有能将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而且也没能调动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3.4开拓市场,发展相关的文化产业

文化和经济的融合形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对文化的传播,同时更是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茶文化和体育文化都是文化的分支,而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如果利用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将其充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产业,那么必然会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首先因为这两种文化都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也就意味着市场潜力巨大,两者的结合就是对双重市场的打开,群众基础加倍,市场潜力也会翻番。笔者前一段时间在江西看到茶艺武术的表演,即将体育文化中的武术融入到传统的茶艺中去,使得茶艺中带有铿锵有力的精神,让原本柔和的事物赋予了张力,让人眼前一亮,人们在欣赏茶艺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武术的魅力,双重享受自然让人拍手称快。这只是其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将二者融合发展成新的产业目前在我国仍然处于起始阶段,有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因此,抓住早期的机遇至关重要,等到后期市场饱和时难度就大了。

参考文献

[1]张丽;蔡伟璐.体育文化与茶文化的共性探讨与分析[J].福建茶叶,2016(10):289-290.

[2]唐尧.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与茶文化生态学研究[J].福建茶叶,2016(5):382-383.

[3]康娜娜,张文慧,张玉超.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与传承[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1(6):81-84.

[4]卢喜.基于茶文化的体育教学融合思路[J].体育世界,2015(19):96-99.

第10篇

茶,对于中国人来说,绝对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在古典名著《红楼梦》里,光写喝茶的情节就多达180多次;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当展现中国文化的巨幅画卷缓缓展开,出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的,也赫然是一个“茶”字。可见,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我们选择“茶学”的学子,在最初决定的那一刻,很多人听由了心中一个美好的愿望,去学茶!一部中国人的饮茶史,即是一部中华文化的传承史,学“茶学”,必将深入接触这一中华民族千年传承的文化精粹——茶文化。然而,茶学绝不仅限于茶文化,学习茶学,也绝不仅限于学习泡茶和品茶……

茶圣陆羽有言:“茶者,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习茶自古就与品饮悟道、自我完善、修身养性相结合。陆羽撰写了我国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全书分三卷,分别讲述了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茶之器等共十个具体部分。现代“茶学”的内容,则更加丰富和生动。通过几代茶学人的共同努力,这一学科已经具备了农、工、商、文、医等多学科的特点,覆盖的专业方向既有茶树栽培、制茶工程,也有茶树生物技术及资源利用、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等,同时也包括茶叶经济与茶产业文化等。读“茶学”,正如同与茶相伴做学问。这些学问,更注重其知识内涵和科学意义,丰富多样也韵味悠长。

学茶何处去

茶学作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多在产茶大省,其茶区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怡人。目前开设茶学专业的本科高校有浙江大学、安徽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信阳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等。

不同高校的茶学学科设置不同。在浙江大学,茶学属于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它是全国高等院校茶学学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湖南农业大学,它作为园林/园艺专业的一个方向划分出来。而在安徽农业大学,它是茶与食品科学学院下设的专业,含茶学和机械制茶两个方向。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名优茶多达千种。我国六大茶类分布在不同的茶叶产区,其中绿茶种类最多,如杭州的西湖龙井,苏州的碧螺春,南京的雨花茶,黄山的太平猴魁,恩施的玉露……同是绿茶,茶叶的形状却是多种多样,如扁形、针形、片形、卷曲形、牙形、尖形、圆形、兰花形、条形等,其风格也因为加工技术的不同而各具特色。再如,六大茶类中的乌龙茶亦十分丰富,重实如铁的闽南乌龙铁观音,与闽北焙火型的武夷岩茶的风格又是截然不同。如此缤纷多样的茶的世界里,我们怎么去学习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呢?

在一苦二甜三回味中学茶学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著名的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茶学专业的学生恰恰也是要走过这样的三道坎。“苦”是此茶之头味,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理论、记常识。我们会在茶季前亲自在茶园施肥,在采摘季节动手加工制作不同的茶类,在茶叶深加工工厂参观深加工技术,通过形形的技术锻炼,掌握茶叶生产中的各项环节。我们也要学习茶树生物技术,掌握实验室操作技术并且应用到茶树品种选育等领域中。我们更通过茶叶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掌握茶叶成分和品质的相关性,探讨和学习茶叶的保健功效。

苦尽甘来,接下来就是体验、实践阶段了,这时你可以选择去茶厂或者茶楼实习,在实际操作中一点一点吃透理论;当你熟练地摘采出第一缕幼芽,炒出第一片茶叶,泡出第一杯茶汤,一定更能体会“苦尽甘来甜更甜”的滋味。

最后阶段,就是“回味”了。就像老牛先把草吃进肚子,再反刍,再慢慢消化一样。理论有了,经验有了,这时你要做的就是把握茶学这个专业的精髓,使茶文化的精神融入你的思想里,而这些更多是依靠悟性了。

品茶更要品文化

“茶学”专业除了要会种茶,会管理茶园,懂得加工不同的茶(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六大茶类),更要懂得品评茶叶。茶味主要由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糖组成,不同种类的茶由于成分不同,所造就的口感也不同。红茶醇厚甘甜,绿茶先涩后甘,花茶滋味鲜爽,乌龙茶则兼具红茶和绿茶的甘甜。同类同级的茶其外形、嫩度、色泽、净度以及香气、汤色、滋味、叶底都不同。

不仅如此,中国人连泡茶喝茶也是有讲究的。绿茶的泡法有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等,乌龙茶的泡法有安溪泡法、台湾泡法、潮汕泡法等。不同的国家也有各自的茶文化,与中国一海相隔的日本盛行茶道;而东南亚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受汉文化影响较深,习惯冲泡清饮乌龙、普洱、花茶;韩国因受中国和日本双重文化影响,兴起“茶礼”习俗;港澳地区则沿袭闽粤饮茶习俗,以普洱、水仙、花茶为主;泰国、缅甸和云南地区相似,习惯吃“腌茶”,将生茶腌制成酸味制品,吃时拌入食盐、生姜、花生之类,干嚼佐餐;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家饮甜味红茶,或甜味红奶茶;东欧地区的土耳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喜欢红茶,城乡茶馆普遍,出门饮茶也方便;伊朗和伊拉克人更是餐餐不离浓味红茶,用沸水冲泡,再在茶汤中添加糖、奶或柠檬共饮。

培训专业的茶叶审评师和茶艺师是高校开设茶学专业的目的之一。虽说茶叶审评师和茶艺师的资格证书,无论是否是茶学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考试后取得。但是对于茶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经过四年诸多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学习,你的专业技能将会使这些资格证书的含金量大大提升。

第11篇

【关键词】杭州 “中国茶都” 品牌促进

研究背景

“中国茶都”品牌由来。众所周知,杭州的西湖龙井茶在众多名茶评比中位居全国十大名茶之首,还拥有径山茶、天目青顶、雪水云绿、千岛玉叶、千岛银珍等名茶,受到世人的广泛赞誉。杭州是我国的茶文化研究交流中心,拥有国字号茶叶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和国字号茶文化社团组织――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因此杭州是较早开展茶文化活动的地方,国际茶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同时,杭州是我国茶叶科研、质检、教育和茶科技人才中心。在杭州有两个国家级茶叶研究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有一个国家级和一个部级茶叶检测中心――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还有浙江大学茶学系,是全国茶学教育的重点学科,浙江林学院茶文化学院是全国首家提供本科学历茶文化教育的机构,树人大学的应用茶文化专业也在业界享有相当的口碑。另外,杭州盛行饮茶,茶叶生产和旅游贸易、茶馆业、茶饮料产业欣欣向荣。杭州茶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形式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为海内外游人所喜爱。2005年4月,杭州被授予“中国茶都”的称号。

杭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当今世界,经营城市的理念正在从主要经营土地、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转变为主要经营城市品牌这一无形资产。①杭州的特色是休闲、文化、创业三位一体,传统消费领域特别适合创业,比如女装、丝绸和茶。在明确了城市品牌之后,“茶”成为杭州重点打造的行业品牌之一。如何进一步挖掘“中国茶都”的品牌内涵,进一步树立“中国茶都”的品牌地位,将“杭为茶都”真正打造成建设“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的一块“金字招牌”,成为在杭茶文化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

社会复合主体――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的有效组织方式

打响“杭为茶都”品牌,丰富的茶资源固然重要,更需要一种新的机制将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茶资源整合起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各方力量朝着共同目标进行藕合,形成整体合力。②社会复合主体,就是以事业发展、项目带动为立足点,积极鼓励和推进党政界、知识界、行业界、媒体界等社会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多方参与、主要以协商方式解决所面临问题的合作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它克服了层级制度的弊病,具有发达国家新型社会组织方式的某些特点,并适应了数字化技术发展的全球趋势,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示范意义。③社会复合主体创新还有利于一种社会资本、公共精神和公民文化的形成。杭州市通过社会复合主体创新,正在实践这种理念,正在培育杭州市民和居民的参与感,公民参与和协商民主正在成为杭州市民和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

早在2004年,杭州市就与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等在杭8家“国字号”茶研究单位共同成立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战略联盟。2010年,利用社会复合主体的创新理念,响应和推进公共治理模式创新的“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成立了。这一组织模式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培育茶文化有关的社会复合主体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形成了新型社会创业平台和机制,提炼形成和谐社会主体建设的“杭州模式”,对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如今的“杭州中国茶都品牌促进会”,正在努力做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旅游委员会的指导下,运用各发起单位本身作为茶文化研究机构与教育机构的资源优势,联合在杭的多家知名涉茶企业,并获得了杭州各主流媒体的大力支持,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已经被杭州市政府社会复合主体工作委员会评定为“4A级社会复合主体”。

品牌活动――“中国茶都”品牌促进的有效载体

“中国茶都”的品牌促进需要借助于一系列公众关注的品牌活动,提高城市品牌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杭州的茶人们着手打造的第一个品牌活动就是“全民饮茶日”。

“全民饮茶日”的倡议于2005年春天。在“中国(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期间,在杭的八家国家茶叶科研、教育、文化专业机构和社会团体提出了“倡导‘茶为国饮’,打造‘杭为茶都’”倡议书,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人、爱茶人以及专家学者在杭州西子湖畔就此专题举行高级论坛并发表了“杭州宣言”,建议设立“全民饮茶日”,宣传科学饮茶。2009年,作为杭州西湖国际茶文化博览会活动之一的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于4月20日(谷雨日)顺利举行,并取得了预期的成效。

首届“全民饮茶日”活动在组织上采取面上活动和重点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兼顾了活动受众的广度和活动内涵的深度。面上活动方面,在全市设立了将近100个饮茶点,范围涉及沿西湖景区、学校、机关、写字楼、社区及茶楼等,开展了向市民提供免费茶水、赠送青瓷杯、分发《茶与健康》宣传册、万人参与签名活动及其它宣传活动,达到了非常好的茶文化普及与宣传效果。重点活动方面,主要由启动仪式广场茶艺表演、广场茶文化咨询与竞答活动、“茶与健康”研讨会等构成。活动得到北京、上海、青岛等10多个大陆城市和台湾地区的响应,所有响应省市均在4月20日前后,以统一标志,统一口号、统一宣传内容和形式开展了“全民饮茶日”活动。

品牌活动的价值在于扎根与延续。2010年4月,第二届“全民饮茶日”以1+1+1+1+1为活动形式,即一天春茶大派送、一场启动仪式、一次赈灾义卖、一个主题研讨会、一场大型茶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全国30余个城市联动,展现富有文化底蕴、历史传承与创新的茶文化与运河文化。第二届全民饮茶日较之于第一届,规模更大,影响力更大,参与面更广,涉及度更宽泛。2010年4月18日下午在杭州运河博物馆报告厅举行的“茶与运河”研讨会,是以生动、活泼、有趣的方式,进行的一场内容别开生面,既有深度又有感染力的开放性学术报告。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运河沿岸的城市把茶文化与运河文化紧密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文化魅力。会议将对如何把茶文化与运河文化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知道和喜爱,如何更好保护茶文化和京杭大运河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问题进行探讨,让在场人士获益匪浅。

2010年的“全民饮茶日”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响应。杭州与运河流域33个城市以及上海、广东、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联动,展现出了富有文化底蕴、历史传承与创新的茶文化与运河文化。各地的“全民饮茶日”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整个茶行业都倾力打造和推升着“全民饮茶日”的知名度,以期更多的人能“知茶、爱茶、饮茶”。台湾地区更是以台中为中心,在全台湾十五大主要火车站举办了“全民饮茶日”之感恩奉茶活动。

“茶人精神”的核心是“奉献”。这一点也在参与两届“全民饮茶日”活动的众多茶人、茶机构身上得到了生动的诠释。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组织了龙井茶进社区活动;中国茶叶学会联络了国内和台湾地区的有关城市积极响应活动;杭州市茶楼业协会组织了50多家较大的会员企业积极参与了茶馆、景区和写字楼赠茶活动,还组织中国茶都(杭州)茶艺表演队进行广场茶艺表演;中国茶叶博物馆组织了“茶与健康”研讨会;运河博物馆组织了“茶与运河”研讨会……另外,“全民饮茶日”活动也得到了有关茶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活动很好地整合了个人、机构“奉献”出来的资源,统一理念、统一组织、统一宣传,形成合力,取得了单一活动起不到的效果。

可以说,“全民饮茶日”是杭州各界人士合力打造的品牌活动。目前,杭州正在争取“全民饮茶日”永久落户,以进一步强化杭州作为中国茶都在国际视野中的地位。计划通过有关国字号茶机构认证,明确每年农历谷雨这一天为“全民饮茶日”,并将杭州作为该活动的永久举办地,使其成为标志性的茶都活动。通过若干年努力,向联合国粮农组织等有关国际机构发出“世界饮茶日”倡仪,打造“世界茶都”。

除了“全民饮茶日”,杭州各界茶人还在精心策划更多的品牌活动,包括联合有关研究机构,每年开展茶叶培育、生产工艺、消费习惯、贸易流通以及茶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研究和活动;为杭州茶产业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学术支持的杭州茶文化历史与现状的研究;面向世界各地游客、茶文化及文学爱好者等推出的“南方有嘉木”精品茶文化旅游线路;为进一步推动东西方生活文化的融合,提高杭州城市国际化程度而实施的“茶与咖啡”对话活动等。通过对这些品牌活动的组织与宣传,将进一步提升“杭为茶都”的行业品牌。(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

注释

①叶泳生,姜海,覃凡:“城市‘特有资产’与城市品牌建设”,《城市问题》,2005年2月。

第12篇

一、品茶经,感受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无数文人墨客品茶、赞茶,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诗经》中就有七首以茶为主题的诗,而茶圣陆羽正是在顾渚山写就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巨著《茶经》。据此,学校引领学生走进家乡的茶文化,在品味文学作品中,了解家乡,了解茶文化,感受和积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1.深入浅出学《茶经》

顾渚山茶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就曾在这里种茶、品茶,并写就了茶学巨著,从此,顾渚紫笋茶名扬天下。《茶经》全面阐述了唐中期以前中国茶叶的历史、产地,以及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知识。学校组织教师研读《茶经》,根据学生实际,精选学习内容,深入浅出地讲解,引领学生了解家乡茶文化的历史。

每学期,每位班主任都会自主地从《茶经》中选取10篇,根据班级学生特点,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如在学习《茶经》之“源卷”时,低年段采用自编儿歌的形式开展学习;中年段则让学生先学习现代译文,再让学生读原文;高年段则采用原文与现代白话文译文对照学习的形式。低年级学生和老师一起,编写了许多通俗易懂的儿歌,例如,“二月,三月和四月,正是采茶好时节,紫笋芽儿尖又尖,雨天阴天都不采,大好天气来采摘”,内容浅显,且琅琅上口,深受学生喜爱。

2.深情吟诵品茶诗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经典作品。学校精选其中的优秀诗文编辑成册,分发给每位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认真学习,倾情诵读,品味其中的文化韵味,在悠悠茶香中,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

例如,诗文集选取了钱起的《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竹林下品饮紫笋茶,俗念全消,言忘而道存,洗尽尘心,进入空灵虚静的境界。在诵读中,教师配以悠扬的江南丝竹乐曲,营造幽雅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饮茶悟禅后的沉静心境,仔细品读茶诗的韵味。

经过一个学期的认真诵读之后,学校组织各班开展茶诗文诵读比赛。由于形式新颖,比赛一方面激起了孩子们学习茶诗文、研究茶文化的兴趣,提升了学生诵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品读茶诗文的过程中,品味了优美的诗文旋律,感受了茶诗文的清雅意境,感知了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展露了浓郁的茶乡情怀。

学《茶经》,诵茶诗成为了师生文化遨游之旅,师生在品味文学作品中与文人对话,领略作品中的文人情怀,感受茶文化之美。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滋养了孩子的心灵,夯实了他们的人生根基,厚实了他们的文化底蕴。

二、悟茶道,传承茶文化

对于茶文化,学生不仅要了解其基本知识,更要在体验中践行,如此,方能赋予茶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学校鼓励学生开展调查实践,研究家乡茶文化的历史变迁,在体验中深刻领悟茶文化的精髓,做传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小茶苗”。

1.放手调查,研究茶风茶俗

中国茶文化内涵丰富,茶的风俗、茶艺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水口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源远流长,种茶技术、制茶工艺、饮茶习俗以及器皿的使用等,都随着历史长河的流逝而不断变化发展。

水口紫笋茶芽叶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故此,陆羽为其取名——紫笋茶。学生在学习《茶经》时了解了茶叶的历史渊源,学习兴趣高涨。学校便顺势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调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本地的茶风茶俗及其发展变化。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例如,在调查中,学生了解到古代茶叶经过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即茶饼,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等喝茶时再取出煮着喝;而现代茶叶先摊青再杀青,之后摊凉,再烘焙,不制成茶饼,喝茶时也不需要煮茶,只需开水冲泡即可。这是制茶工艺不断发展、进步的历程。通过调查,学生深入了解了制茶工艺,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技艺产生了由衷的敬意。

2.放手参与,体验各道工艺

俗话说得好:“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学校积极创设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茶风俗,了解制茶工艺,在体验中深刻领悟茶文化的深厚底蕴。学校在校园内种植茶树,还在校外开辟了四亩多茶地。每年清明前后是紫笋茶上市的旺季,学校组织学生去茶地采茶,参与茶叶的焙制、烘干过程,学习甄别茶叶品质,并学习茶艺。通过全程参与体验,学生对制茶工艺和茶艺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活动让学生深刻体验到茶农的艰辛,感慨前人的聪明才智,对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三、展茶韵,创新茶文化

茶文化扎根于顾渚乡村,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学校紧跟时展的步伐,搭建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展示和内化所学知识,并为茶文化注入时代元素。

1.导游实践,展示茶文化风韵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对茶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学校与顾渚大唐贡茶院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招募学生志愿者做小导游,参与大唐贡茶院的导游工作。顾渚山风景区游客众多,学生在导游工作中,尽情展示茶苗风采,不仅能运用所学知识,更进一步领悟了茶文化丰富的内涵。活动让乡村孩子走出去,融入更广阔的天地,锻炼了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组织学生到大唐贡茶院参观学习,邀请导游做示范,为学生面对面实地解说;每周四下午,开展小导游社团活动课,全校统筹安排各年级负责的解说景点,各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解说词。此外,学校还专门聘请专家对小导游进行培训。期末,学校评选优秀小导游,并加以表彰。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导游过程中充分展示了当代“小茶苗”的风采。

2.创意茶操,体验茶文化内涵

乡村学校的课间活动往往乏善可陈,学校集思广益,聘请专业人士编排了一套创意茶操,赋予课间活动以茶文化韵味。创意茶操活泼而不失优美,并配以富于变化的音乐旋律,让学生从中感受茶文化的艺术韵味,抒发热爱家乡的情怀。

茶操分“茶源”“茶韵”“茶悦”“茶和”四个篇章,全长约5分钟。“茶源”篇旨在讲述紫笋茶的起源,旋律舒缓;“茶韵”篇旨在体现茶乡孩子对茶文化的特殊情怀,旋律时而舒缓时而轻快;“茶悦”篇旨在表现茶乡茶叶丰收的快乐,在轻快的旋律中,仿佛看到了茶树地里一群少年忙碌、灵动的身影;“茶和”篇表现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的主题。旋律悠扬,学生的动作柔美,充分展现了茶文化的臻美意境。

创意茶操柔中带刚,充分体现了茶文化的特色,更为学生的课间活动增添了一抹亮色。在优美轻快的旋律中,一棵棵“小茶苗”在家乡的沃土中茁壮成长。

3.自创茶谣,延伸茶文化情趣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茶乡情怀,学校开展了茶文化童谣创作活动,鼓励学生与父母共同创作。学生在自创的童谣中,表达了对家乡紫笋茶的喜爱之情。例如,一位小诗人创作了《紫笋茶与金沙泉》:你是风儿我是沙/你是茶叶我是水/你香飘十里/我只愿/默默陪伴你。自古以来,紫笋茶配上金沙泉的水才能散发出极致的清香,泉水的甘甜,让紫笋茶名扬天下。小诗人用精炼的诗句,抒发了对家乡物产的自豪感。一首首童谣,无一不凝聚着“小茶苗”对家乡茶文化的深情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