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

时间:2023-07-06 17:14:4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学中医的基础入门知识

第1篇

1、在没有教材之前,业医者学习伊始,或先读些浅显易明的书,如《药性赋》、《汤头歌》等,或径从《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读起,这当然都不失为入门的途径。在有了一些了解与基础后,可以诵读《雷公炮炙四大药性赋》,完了接着就是《药性歌括四百味》。然后《医学三字经》诵读,看一看诊断学的《脉诀》与《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最后开始看内科的《伤寒论》。读书应有重点,抓住重点,反复诵读乃至背诵,再博览群书,是学习中医应注意的。

2、学习中医不仅要读书,还要背书,这是古今医家成才的共同经验,不背一点书,是没有功夫可言的。背诵下这些经典,是作为一个中医学者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是为中医学知识打下必备的基础

3、中医是一门博大高深的学问,学中医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只有沉下心来坚持不懈,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远。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5―0077―02

培养高校学生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1]科研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是增强大学生自身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面对大学扩招的现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一、学好中医基础,加强经典研读

1.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科研的起步需要奠基石,即科研工作需要从基础做起,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培养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强化学生中医专业思想,引导学生学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科研来源于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解,进而思辨,形成自己的观点,将自己的观点实施于科研工作之中。所以,我们应该重视中医入门的引导,使其打好基础,走出中医科研的第一步。

2.加强经典研读。中医科研入门除打好中医基础之外,还须加强四大经典的研读。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能成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源于他对中医坚定的信念及对经典的熟读,即其所提倡的做一名“铁杆中医”。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中医药高等教育也快速扩招,随之带来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严重不足、教学相对滞后等问题。[2]同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师由于教学及科研任务较多,能潜心研读经典课程并讲好经典课程的教师并不多,加上现阶段90后学生古文基础较差,学习困难,部分院校已经将经典课程设为选修课。中医四大经典既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必读之书,四大经典通读熟读,诸书合一,才可清晰理解中医理论体系之全貌。所以,必须确立经典课程在中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设立经典课程为必修课,加大经典课程教师的培养力度,增加其课时,培养中医学生的深厚理论功底,为以后更好地开展科研及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倡导晨读中医经典及举办中医经典论坛,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二、以点带面,形成个人―班级―社团的科研组织系统

1.树立个人典型。大学生需要榜样和引导,在科研方面亦是。我们的校园不乏文艺、体育先进分子,但在科研方面的先进分子就相对较少。我们要抓住典型,尤其是基础知识扎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积极参加各项科研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以他们为榜样,发动号召学生学习科研先进分子的成功之道。

2.成立班级科研小组。以3~5人为单位,成立班级科研小组,定期进行科研知识学习及讨论。在班团活动、假期实践活动时,可以班级科研小组为单位,结合团日主题、三下乡指导思想等进行社会实践及调查,如对农村医疗、中医生存现状等的调查,进而形成论文、报告等科研成果。在活动之余,提高我们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将活动成果转化成科研成果。

3.建设学生科研型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建设科研型社团力度,这与新时期国家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是一致的,符合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发展趋势。[3]科研型社团可为广大学生提供一个早期接触科研、创新实践及交流探讨的平台,为高校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同时可以激发和培养中医学生的科研意识及能力,有利于加深他们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营造更加深厚的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氛围,邀请高校中科研能力突出的教授及青年教师等担任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的选题、立项、实验等,开展常规的科研培训,为学生的科研开展提供有利的技术保障及支撑。[4]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的医学求益社即科研型社团,致力于中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收效甚佳。总之,应在中医药院校内形成个人―班级―社团不同层次的学生科研组织,培养其科研兴趣,发掘其潜能,促使其在低年级之后向科研领域发展。

第3篇

【关键词】藏象学说;教学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藏象学说又是其中的核心教学内容。但是由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产生于二千多年前,内容古朴而抽象,而且其中一些概念与现今不尽相同,这些都令初学者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此,笔者结合个人教学体会,谈几点粗浅看法。

1讲清西医、中医脏腑器官的区别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影响下形成的不同医疗体系,由于看问题的方式角度不同,必然要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因此,中西医学中所涉及到的脏腑或器官虽有共同的称谓,但本质上两者差别很大。所以,在给学生授课时,必须要将这一点强调清楚。以便同学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更好理解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举例讲解这个问题:西医中肝的本名应为Liver或hepar,西医学传入我国,借用了我们约定俗成的“肝”这一中文称谓来表述西医中的Liver这一器官。所以西医中的肝是一个消化腺,是人体的化工厂;而中医学中的肝则完全不同,它是具有主疏泄功能、可以调节血的蓄溢的一个脏。可见中医的肝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虽然其与现代人体解剖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在生理或病理的含义中,却有很大差别。其余脏腑中西医概念的异同与之相仿。通过这样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此问题的本质与核心。

2以气为纽带,系统介绍各脏腑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中所讲的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脏腑的很多功能活动都要依赖气的运动变化而实现。所以在讲授脏腑的功能时,可以初步讲授气的功能特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演各脏腑的功能,同时阐发脏腑生理病理与气的联系。例如在讲授肺的生理功能时,先讲肺气的运动特点:宣发、肃降,正是基于肺气的这些运动,才产生了肺的其他生理效应: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辅助物质的输布代谢;脾气的运动方式是向上,所以脾才具有主升清、运化水谷、统血等一系列的功能;胃主通降,其气以降为和,所以胃气也助六腑传化糟粕。在藏象学说中,有很多方面都涉及到这些内容,所以在讲授时应以气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先讲清脏腑与气的这些联系,然后再讲解由气的运动变化所产生的生理效应—脏腑的功能,进而延伸到各脏腑的病理变化。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具有逻辑性,同时,也可以兼顾讲授内容的前后联系性。气的概念比较抽象,我们在这里讲了气与脏腑功能的关系,就可以增强学生对气的感性认识,在以后讲到气的概念时,学生就会觉得确有其物,而且这样做也能够使同学们充分认识到气的重要性。

3以比喻方法讲述各脏腑的功能

每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重点掌握内容,我们在讲授时都应该讲解清楚,而且我们应该反复向学生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各脏腑功能的相互协调才能共同完成人体的生理功能。那么,就五脏来讲,这个过程又是如何实现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讲授时可以用比喻的方法来描述。例如:《内经》中对各脏腑的功能有这样的描述:心,君主之官;肺,相傅之官;脾胃,仓禀之官。我们可借用这一比喻对各脏腑在共同完成全身生理功能的情形进行阐发。相傅之官具有辅助君主治理天下功能,将其对应于心肺的关系:肺可以朝百脉助心行血,主治节,治理调节全身各个方面的功能;脾胃,仓禀之官,要保证粮食的收集,收集后还要输送给肺,肺为相傅,天下之财,用之于民,所以这些营养物质应交付给肺统一调拔,分发到全身各处,应于《内经》中“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这样的描述可使学生更加形象地理解晦涩难懂的脏腑功能知识。

再如讲六腑时,我们可以用做豆腐的过程与六腑对食物的消化这一过程作对比进行讲述,做豆腐时,首先要将豆子磨成细末,这一过程正像胃对水谷的腐熟;而用滤网将豆浆与豆滓分离的过程正像小肠分清泌浊的作用;至于在做豆腐时需要加入的关键物质——卤水,正如在消化过程中离不了胆汁的促进作用一样。这样就可以用大家熟知的磨豆腐与我们人体的整个消化吸收过程来对比讲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增加其对所学知识的感性认识。

4以生活常识诠释脏腑功能

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好多现象都反映了一定的中医知识。我们在讲授脏腑功能时,可以适当引用一些与中医理论内容有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对其进行阐述。例如,我们平常用“财述心窍”指因追求财富而丧失理智,而在中医中认为“心主神明”,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所以有“心神不定”“心思重重”“心意难却”等说法。人在休息时,神就归藏在心,故心为神之舍。如出现失眠、梦多、梦游,就是心不藏神,也叫“神不守舍”,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一些:“六神无主”与“五脏藏神”;“胆气过人”与“胆主决断”等等。总之,适当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现象来解释脏腑功能,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

关键词: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一、准确把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不同学科不同课程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教师的教学工作都必须符合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否则就无法胜任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更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解本门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本前提。

(一)认识课程性质,了解其重要性。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思想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中医学的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和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和养生防治方面的基础理论和技能知识。作为中医药学各专业的共同基础课程,是在本科生在入学之初开设的。各学校基本上是把《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中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和中医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及专业必修课,学好这门课程,将为学生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及临床各科奠定坚实基础。因此,作为中医专业的入门课,《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教学中拥有非常的重要地位。

(二)从课程特点看,《中医基础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特点。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释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和病机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可见,中医基础理论本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其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思维方式形成的基础,说明中医的形象思维方式属于理性思维范畴,它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因而不仅文字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同时,中医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理论知识来源于临床实践,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以,只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采取相应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中,理论抽象,内容概括性强、带有哲学和方法论的特征,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往往较为枯燥,使学生感到乏味而没有兴趣。由此,适应课程性质和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一直是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二、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使命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否则没有方向和目标就是盲目的改革。教学改革,其主要目标在于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从最终目标来说,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好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并能够应用理论知识指导临床实践,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抽象深奥、难以理解,而教学方法单一、枯燥,课堂缺乏生机和活力。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和经络部分的内容都比较抽象,主要依靠教师单调的讲授,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和接受。二是教学形式单调,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差,教学质量不高。三是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当前的学生学习信心不足,兴趣降低。由于没有兴趣导致有的学生上课做其他事情,或者只为完成学分任务要求,而勉强被动学习。四是忽视实验教学,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得学生靠强记硬背地接受理论知识,不善于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而无法达到培养中医人才的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必要。针对这些问题,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要消除学生学习中的消极现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丰富教学手段和内容,能大大强化教学的生动性,在教学中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2.应用中医理论进行指导、解释实际现象,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和知识点的理解,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3.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意识,增强动手操作能力,为专业学习与科研夯实基本功。4.有效掌握临床思维方式,增强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达到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的。

三、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教学中遭遇的主要问题,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比较关键的方面。中医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能动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中医,并产生兴趣,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这就需要采用灵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中医基础理论的特点在于其理论性较强,概念过于抽象复杂,具有较强的思辨性,给初学者带来了一定难度。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以板书、口述为主,表达知识信息有限,无法展示动态的知识,既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实践证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情况会带来极大改善。多媒体教学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功能上有许多传统教法无法比拟的长处,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有不足的地方,由于信息量大,有时反而不利于实现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引导,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并恰当吸取其他教学方法的优点,才能有效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不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就不为学生所欢迎,被时代淘汰。据相关调查表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对中医学科多媒体教学持肯定和赞成态度。由此,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而且要善于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这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四、创新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改革的大趋势是由“知识课堂”转向“生命课堂”,“课程是开放的、多元的、生成的;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成为专业人员,教师的工作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命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创造性的教学和有效的教学”[1]。只有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性,这就需要教师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促进“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传统教学模式弊端诸多,主要因为“课程内容与生活世界脱离,忽视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割裂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联系,使课堂教学丧失了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2]。实际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学生是认知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

近年来的成果大都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主要有:1.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主动性。这种启发式往往也是问题式教学,教师可把课堂提问穿插其中,同时增加讨论与议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2.互动合作式。有人提出组建合作小组,借助小组内不同素质的学生之间互动帮助、互相启发的合作性学习方法,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自由讨论。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及思维和自学能力等。3.PBL教学法。“PBL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医学教育,其核心是采用基础科学和临床实践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3]。王彤等人指出PBL打破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良好方法。4.案例式。中医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脱离临床实践的理论教学就会带来不良的教学效果,无法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杨巧芳等人提出以讲述为主和以问题为主导引入案例分析,并结合进行以案例为中心组织小组讨论的案例式教学法。此法能促进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在浓厚的案例情境中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实验式。实验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实验教学中主动参与操作,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观察、思考及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们可根据需要吸收以上方法,并进一步创新方法。

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由于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特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是从实践中来的,并且其理论终归要应用于临床实践。一直以来非常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如将LBL和PBL相结合,LBL是以课堂讲授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LBL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教师虽然可以主动地讲,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听”[4]。LBL模式其实就是一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枯燥过程,不顾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不能完全舍弃这种传统的模式,有的基础理论比如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等基础理论还是需要教师传授和讲解的。采用L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就能较好地实现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的紧密联系,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其实上面所列举的案例教学和实验教学法,二者不仅在强化学生主体性方面发挥较大影响,而且其本质就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依据中医学的特点,理论教学必然要与临床病案结合,是课程本身所提出的要求。所以,病案问题式教学法是近年来广泛推广的教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利用病案资料组织讨论,吸引学生更多投入和参与,才能使理论与临床实际更加贴近。巴哈尔・哈德尔等人认为“以病案问题作为素材,让学生处于当事人的位置,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思考和讨论病案问题中的各种疑难情节,逐步形成具有各自特点处理方案的教学。它能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与应用专业理论,提高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开拓进取的良好品质”[5]。实验教学法也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方式。王朝阳等人指出实验教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一些实验课是必要的。

综合以上几点看,《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应符合课程本身的性质和特点,明确教学的目标和使命,从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针对当前突出的问题要想方设法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解决问题。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还是部分教学内容难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厚、主动性不强,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等突出问题。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创新教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都是有效克服教学中困境的方法。显然,我们努力的方向是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30-33.

[2]李金云.课堂教学改革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4):46-60.

[3]黄素霞,俞方.谈PBL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0.

第5篇

关键词:西医院校;中医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2-0239-02

0 引言

《中医学>是西医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生必修课程之一,是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平行的一级临床学科。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大特点,也是我国医疗卫生政策中西并重的具体体现。西医院校所学的《中医学》是将主要的中医理论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及技能压缩在一起而成,学由于课时有限,多将中医课安排在一个学期54个学时内完成。因此,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在短短的几十个学时内,讲授从中医基本理论,培育中医诊断方式和辩证施治等如此广泛的内容,亦不太现实。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①由于西医院校培养目标与中医院校不同,中医学教学授课内容过多而学时有限,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理解掌握过多的内容。②理论与临床实践脱离,基本没有见习示教机会,造成基础理论与临床分裂。③系统学习过解剖、生理、病理、疾病等知识的西医学生,已经基本形成了西医诊疗逻辑思维过程,对中医学关于五脏六腑及生理、病理等相关概念极易混淆。④中医学教材中医词汇表达晦涩、抽象又不确定,基本理论深奥玄妙,对没有学习过古汉语的西医学生来说难度较大。⑤中医学多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既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如何深化西医院校中医学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质量,探讨西医院校中医学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改革的途径,是我们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为搞好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和对策。

1 明确培养目的,根据培养目的拟定教学目标

把了解和弘扬中医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以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力求让学生从中医学中获取揭示生命奥秘的知识。因为了解和认识不同医学体系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能增强他们对人类复杂生命奥秘不断探索的兴趣。因此,中医学教学目标可考虑定位为:①弘扬中医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⑦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医学理论知识及其独具的特色和实践优势,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中医自学能力和深研能力;③准确理解、把握中医学的整体、形象、想象、辨证施治等科学的中医临床诊疗思维和研究方法,认识中医药的实用价值,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医学的过程中逐步认识中医,理解中医,宣传中医,运用中医。当然,这个目标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教师都必须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广博知识,努力提高教学能力。

2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教材

目前我们五年制临床医学系选择的是面向21世纪系列课程教材中陆付耳、刘沛霖主编《基础中医学》作为通行教材,该教材分为基础理论、辩证论治、证治药方三部分。第一部分中医基础理论涵盖中医学的形成、发展及特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经络学说、以及中医的病因病机。第二部分辩证论治包涵四诊、中医辨证论治的总论和八纲辨证、病邪辨证、虚损辨证、脏腑辨证外感病辨证以及治疗原则和方法。还有中药、方剂和针灸的概述。第三部分证治药方讲述了表征、热证、寒证、风湿证等十五项证候的诊治方法。该教材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注重中医思维逻辑和方法学培育,是优秀的中医学习教材。我校已应用八年,教学效果显著。

3 根据教材确定学习目标

由于学生对现代医学的教学模式及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定的固有模式,而现在面对的是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的中国传统医学,必然会产生疑惑、甚至根本无法接受的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去进行中医教学,其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所以在讲课时,首先讲明中医学的特点,说明它与现代医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医基础知识时,尽快从现代医学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在头脑中建立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不要拿现代医学的某些观念去生搬硬套祖国医学的理论。反之会直接影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学习技能。

4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分授课教师单纯的为应付教学,完成工作任务,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多选用灌输式教学,主观上认为中医对西医院校学生用处不大,对其重视不够;就学生而言,虽然一部分学生对中医学的兴趣逐渐增加,但大部分学生仍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认同感加之对中医理论深奥难以理解,也增加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导致中医学教学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

教育家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学好。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认真备课,精心作好教学设计、安排授课计划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积极改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的影响,突出中医学的人文特色。中医学植根于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之中,深受我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影响,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一些与中医学有关的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国古典文化及等相关的人文背景知识,使学生通过了解中医学的渊源,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西医院校中医课的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使得教学重点突出,提高授课和学习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在讲课过程中十分强调重点内容,对重点内容详讲、细讲、反复讲,对次要内容,则以学生自学为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的学习效率,而且提高了教师授课效率。教师要克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还要精通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并具备相关的西医有关理论和生物学知识。中医理论多比较抽象,与学生在此之前所学习的西医基础知识联系较少,教师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启发引导来调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效率就得以提高。

5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满足对中医有浓厚兴趣学生的高端学习需要

中医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学派林立、著作繁多,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理、法、方、药还未达到规范化、科学化、统一化。要使中医药永远立于世界科技之林,必须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因此,如何将对中医感兴趣的学生培养成优秀的后备中医人才,也是我们研究的课题之一。建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中医名著典籍介绍;讲座的形式开展中医拓展新领域,如:养身、美容、保健、慢性病、亚健康、肿瘤的治疗等等。大幅度削减课时,提出自主学习、比较学习的方法,在中西医基础理论、诊疗思维过程、诊疗方法上进行比较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和加深学习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医学对人才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不仅需要高、精、尖的专才,更需要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通晓文、史、哲、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医学正是融文、史、哲、医于一体。在西医院校教授中医课程,正是给这些未来的人才指点入门的路。未来的生命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发展会逐渐模糊中医和西医学的明确界限,会逐渐融合所有医学体系包括中医学在内的优势,摒弃各种医学体系固有的缺陷,形成一种更为科学和合理的为全人类的健康服务的医学体系。在此之前需要大批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而为西医院校学生讲授中医学课程,无异于在今天交给他们一把打开未来生命之门的钥匙。因此西医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也应该不断改革,使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更为科学合理,更好地为培养适应社会和医学学科发展的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1]陆付耳,刘沛霖,基础中医学[M],科学出版社医学分社,2003,06

[2]寇胜玲,侯梅荣,试论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3):45-46

[3]吕军影,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6(3):228-229

第6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2.044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2-0096-02

《中医学》是我国西医院校的重要教学课程。西医高等院校开设《中医学》课程的目标是使西医学系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生命的认知差异,初步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开拓临床思维,丰富诊疗手段。我国西医院校开展《中医学》教学已经20余年,但对其教学效果较少进行调查总结,尤其是有关学生对教学评估的研究更少。为此,笔者以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作为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期对《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为今后《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参考。

1 评估内容

2011-2012年,笔者选取首都医科大学2008级和2009级临床专业七年制学生120名,使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学习《中医学》课程反馈调查。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填写无记名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您对《中医学》理论授课和见习授课最不满意的地方是什么?”、“您对《中医学》今后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有何建议?”等问题。要求学生进行认真思考后如实回答。120份问卷调查表全部收回。

2 评估结果

2.1 学习《中医学》的收获

2.1.1 收获一般(大致了解) 55名(45.8%)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上的认识,大致了解了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了解了中医学的主要特点和思维方式。认识到中医与西医属于不同体系,《中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开放思维。

2.1.2 收获较大(深刻了解) 47名(39.2%)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对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有了较深的了解。认识到中医把人还原于自然中,是自然奥秘的体现;感受到中医学的文化精髓,学会了另一种医学思维;认为学习《中医学》对西医的学习有很多启发,并尝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中西医的共通之处。

2.1.3 收获很大(理论联系实际) 18名(15.0%)学生认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会了用辨证的方法看问题,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可以联系到实际。

2.2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的满意程度

2.2.1 很不满意 19名(15.9%)的学生感到很不满意,认为理论课不够有趣,过于枯燥,缺少中药的见习。

2.2.2 不太满意 79名(65.8%)的学生感到不太满意,认为理论课程太少,只学到了肤浅的知识,没能深入学习;见习时带教老师少,每组学生人数太多,动手实践的机会较少,不能很好地观察患者,缺少与患者交流的机会;见习时的患者不够多,带教老师对学生讲解有限。

2.2.3 比较满意 22名(18.3%)的学生认为理论授课覆盖面广,理论课带教老师准备充分,讲解较为透彻。

2.3 对《中医学》教学方式改进的建议

基于目前《中医学》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学生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①适当增加课时,将现行教材中文言文描述的内容用更浅显的语言加以解释,以方便准确理解;②理论授课时在课件内增加和丰富图片内容,以帮助记忆;③增加一些典型病例的讨论,以提高课堂的活跃性;④多讲解具体实用的知识,并采用更易理解的方式;⑤理论授课时不用太泛,应结合具体情况重点讲解;⑥增加见习课带教老师,以便学生能多参与临床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⑦增加见习的形式,除门诊带教外,还可让学生参与中医会诊、病例讨论等;⑧增加中药见习次数,以真正掌握中药的性能;⑨中医与我国中华文化息息相关,讲课过程中可穿插介绍中医与中国文化的深厚联系。

3 对教学模式调整的建议

从上述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看出,目前《中医学》教学模式存在较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太高。由于现行西医院校课程设置的安排,《中医学》课时数很难增多,因此,如何调整和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获,是今后《中医学》教学改革的方向。

3.1 增加带教老师

中医学理论较为抽象,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既往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见习一般为8~10名学生配1名带教老师,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因此,增加带教老师可以增加学生接触患者的机会。建议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使学生参与中医门诊、中医病房会诊及参观中药房,以有效保证每个学生见习次数和学时,满足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

3.2 改进教学模式

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当教学策略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时,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熟悉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了解不同学习风格的优势与缺陷,因此,应根据其学习风格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临床见习时,可根据科室带教师资情况,将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合理分组见习,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

3.3 加强网站建设

《中医学》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的精品课程,首都医科大学的教学网站上提供了较多的中医药在线学习内容,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在线教学内容,建设多个学习模块,如教学课程、教学参考及中医科普等,加入适当的教学图片、图谱、动画及教学录像等资料。其中,教学课程模块包括教案、课件、复习题及重点讲解等,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教学参考模块包括课程相关的参考文献,可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触类旁通;中医科普模块包括基础知识、预防保健、中医入门等内容,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兴趣。另外,应开设讨论专区,为学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平台。

3.4 密切结合临床

尽量增加临床见习时间,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临床。如让学生参与望、闻、问、切的中医辨证全过程,亲自与患者沟通交流,以锻炼其沟通能力和观察能力;另外,教师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提出问题,由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案,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通过对相似病例的比较,增强学生的思维辨别能力。

3.5 充实中医文化教学

在《中医学》教学中穿插介绍中医现代研究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与西医的联系与区别,拓宽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加学生对中医的学习兴趣。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适当讲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使学生理解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初步奠定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帮助学生理解中医理论,掌握中医学的精髓。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调查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专业学生对《中医学》教学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中医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议。笔者认为,通过多途径改进《中医学》教学模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增强临床信心,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第7篇

关键词:基于团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方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30

中图分类号:R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1-0114-03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in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LIANG Li-na1, ZHAN Li-bin2,3, HU Shou-yu2, SUI Hua1 (1.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44, China; 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1, China; 3.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the teaching model of team-based learning (TBL)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Methods Totally 61 undergraduates of Class 1-2 in Grade 2013 in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 are divided into 15 groups, three to five students in each group. TBL teaching model was performed in the chapter about Zang-Fu relationship in the course of TCM Basic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study, the students receive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know the effects of TBL teaching model. Results Students discussed intensely with lively atmosphere in the class. The pass rate of individual test was 98.36%, and the excellence rate was 22.95%. The results of immediate feedback answer sheets showed that for the 6 multiple choice questions, each group answered at least 2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and 5 groups answered all the questions correctly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group members. Conclusion TBL teaching model could promote the preview, activate atmosphere in class, improve learning efficiency, and increase the solidarity and collaboration in students.

Key words: team-based learning; TCM basic theory; teaching methods

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的入门课程,是中医药类、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难点主要是中医思维方法的特殊性。本校自2011年招收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生以来,

受课生的生源以理科生为主,其知识结构“理”重于“文”,习惯于形式和数理逻辑思维方式,对中医理论的辩证思维感到困惑。因此,授课时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是目前的教学重点。

基于团队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相比,TBL更为灵活,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注重提高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TBL教学已被广泛应用[1-4],在医药院校也取得成功[5-7],但在中医学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尚未开展。为此,笔者将TBL教学模式引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脏腑关系章节中,初步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教学对象

以大连医科大学中西医临床医学2013级五年制1~2班61名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为15组,每组3~5名。

1.2 教学方法

教师提前1周将教学内容发给学生,重点知识点标示清楚,并配以临床病例。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自主查阅资料、书籍等方式搜集资料,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讨论学习,做好相关准备。课堂上进行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3个环节。个人测试选用20道单选题,以本章节的基础知识和重点掌握内容为主,以闭卷考试形式要求学生在10 min内回答完毕,之后按时收回试卷进行阅卷评分。小组练习为10道单选题,包括5个选项,每题4分。小组练习所设题目较难,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讨论完成,时间限制在15 min左右。小组练习的反馈测评以答题卡形式完成,正确答案选项以星号表示,第1次刮到星号表示的正确答案整组成员得4分,第2次刮到星号表示的正确答案整组成员得3分,以此类推,第5次刮到星号的整组得0分。之后各组代表发言,最后教师答疑。此环节完成后收回答题卡并分析评分。应用性练习是结合临床病例设计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时间为15 min左右,之后每小组代表发言,进行组间辩论,最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并分析总结。

1.3 效果评价

根据TBL教学安排,设计了反馈调查表,要求学生用0、1、2、3、4、5回答,5=完全认同,4=基本认同,3=不清楚,2=基本不认同,1=完全不认同,0=弃权,未明确写出答案的记为空。学生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填写,并对TBL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61份,回收有效问卷61份,回收率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堂表现

个人测试时,学生均能按时完成答题,10 min后收回试卷。有极少数学生认为答题时间偏短。小组练习时,讨论热烈,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有些试题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学生答案偏差较大,教师对此会进行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TBL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应用性练系,主要是给出病例让学生分析,对一年级本科生来说,尽管从未接触过病例,但大家都跃跃欲试,课堂气氛活跃,增加了师生互动。

2.2 个人测试和小组测试结果分析

个人测试阅卷统计结果,及格人数60名(98.36%),其中80分以上者41名,90分以上者14名。小组练习即时反馈测评答题卡统计分析结果,6道单选题中各小组至少有2道题一次性刮出星号选项,其中有5个组在各成员的配合下全部一次性刮出正确答案。

2.3 反馈评价

反馈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通过TBL对所学知识深刻印象,能使学生上课精神更集中,促进课前预习,提高表达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协作,更善于倾听他人意见。这些优点不但调动学生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团结协作能力。见表1。

2.4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在准备TBL教学时,学生多采用参考书配合网络资源检索,参考书目约为2~5本。学生对TBL教学认同度较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教师应注意归纳总结、突出重点,在进行小组练习和应用性练习时应兼顾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注意控制上课时间等。

3 讨论

3.1 促进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调查结果表明,TBL教学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给出病例后,虽然也让学生思考分析,但因课时限制,使有的同学未理解教师讲授内容。而在TBL教学中,教师提前1周将需要分析的病例告诉学生,使其有充裕时间查阅资料,互相讨论,使其对疾病证候、症状等理解更为深刻;若有疑点,也可使学生有重点听教师讲解,这样理解更透彻,印象也更加深刻。

3.2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

在进行小组测试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热烈,在刮卡时尤其紧张、兴奋,反馈测评答题卡以刮开的形式给出答案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进行应用性练习时,每组代表说出本小组的想法和意见,遇到疑问时也会请教师给予指导和解答,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教师也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一步给出问题,学生则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思考讨论,并现场查阅资料。TBL教学法缓解了学生上课时的紧张,又能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这是传统教学法无法比拟的。

3.3 加深了学生间的团结协作

TBL教学法是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方法。在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环节,每个正确答案不是靠某一人的贡献,而是整个团队的共同智慧。这些环节锻炼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同时体现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对学生将来毕业后步入社会也是有所裨益的。

4 小结

本次反馈测评虽然显示了TBL教学法的众多优点,但仍然存在着不足。如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每次讨论,某些习惯传统教学的学生觉得抓不住重点,要求教师严格把控每个小组的发言时间以确保课程顺利进行等;此外,TBL教学要求配备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料,如图书、视频、论文等。TBL教学要求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恰当地选取教学内容,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更敏锐洞悉学生的想法,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工具上的支持。这对教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总之,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TBL教学能巩固并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已学习的知识,让学生以更轻松的心态获取新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设计一些与临床结合的立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将TBL教学引入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只是笔者在教学改革中的初步探索,将TBL教学法推广到中医学其他课程效果如何仍待同仁探讨。

参考文献:

[1] 宓伟,曲巍,练武,等.TBL教学法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11):855-858.

[2] 张春,张以忠.TBL教学模式在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探讨和实践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1):257-259.

[3] 王镭,罗晓玲,张利.TBL教学法在文献检索课中的探索与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2):309-311.

[4] 徐静婷,张亚星,王玲,等.TBL教学模式在生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效果[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3):41-45.

[5] 李夏青,刘福,杨艳萍,等.病理生理学TBL教学模式及其评估体系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4,16(10):801-803.

[6] 马菲,王建华.TBL教学模式在流行病学教学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57-58.

[7] 姜丹.TBL教学模式在儿科实习中的初步运用及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101-102.

第8篇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学改革;大学本科;高等教育;教学计划;课程安排;学习兴趣;中医思维;中医认同感;教学互动;学生能动性;教师素质;新媒体;教学质量

传统中医在人们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主要理念是根据经验积累,以阴阳平衡和天人合一为指导,从而最终能达到治疗效果。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方医学通过各种渠道传入中国,通过反复试验得到科学数据,根据这些理论数据研判疗效[1]。另外,经过长时间的传播,西医日益被国人认识和接受,并逐渐成为国内医学主流,这使得中医受到巨大的冲击,因此,中医西医的学术争论愈加激烈,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发生强烈的碰撞,有学者甚至提出废除中医[2]。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中医学应准确定位,挑起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重担。高等中医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传承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针对当前中医院校本科中医教学中出现的系列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是高等中医教育工作者需要着力解决的。

1中医教学问题

1.1学生兴趣不高,认同感偏低

1.1.1文化背景-理论体系西医主要偏向于结构性、科学性和逻辑性,以实体结构为基础, 借助科学实验, 在形式逻辑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中医与西医不同,中医更偏向于哲理性、文学性、天文学性等,简单的逻辑思维了解和结构了解是无法真正学习到中医的,通过对自然宏观、朴素地观察, 在辩证思维、演绎思维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中以教学难度很高,增加了学生对中医的认知难度。部分学生还没有能力区分中医与玄学,认为中医等同于“玄学”,甚至用现代医学的概念否认中医学概念, 否认中医学的科学性。1.1.2教学侧重-课程安排中医因其文学性和哲理性等特征,导致教学更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的教学很少,很多学生失去继续深造中医的兴趣,进而对中医的认同感下降。中医学课程教学安排不合理,很多院校中医专业课程体系中“中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少,且都安排在第二个学年进行,此时很多学生已经准备进行实习和实践性教学了,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中医学”已经提不起很高的兴趣,除特别喜欢中医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没有感兴趣去了解“中医学”,导致学生中医认同感偏低现象的发生[3]。1.1.3疗效评价-判定依据学生在学习中医与西医两种不同体系医学理论时,会对比两种医学对疾病治疗的效果,然后就会了解到西医治疗效果是立竿见影且可用标准化衡量的。中医疗效是循序渐进患者主观判断为主的,所以一些学生认为西医比中医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佳,因此对中医产生了疑问,如“为什么中医治疗效果没有西医明显?为什么要学习中医?学习中医的意义何在?”等,慢慢的就对中医产生不认同感[4]。

1.2教师为教学主体,学生能动性发挥不足

学生升入大学,学习方式从教师监督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加之所学知识与之前积累的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全新的知识,需要学生及时调整适应。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是教师在讲台上讲授,学生机械性听课,互动环节较少,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但学生的主动性通常被忽略了。中医基础课程作为中医入门课程,对学生日后学好中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些课程往往知识点较为枯燥抽象,一些概念和关系很难把握。传统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束缚,面对枯燥乏味的基础理论课更是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基础没有打好,对于以后的学习更加困难,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低下,这些负面情绪也映射到授课教师身上,而又影响教学质量,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1.3师生比例同步增加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1999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许多高校扩招,入学人数大幅度提高,师资队伍扩大、师资力量提升速度远远赶不上扩招速度,教师资源严重缺乏。教师每周课时数大量增加,备课时间不足,忙于应对;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和提高;授课学生数量增加,班级学生基数增大,教师难以深入了解每个学生需求及兴趣,难以因生施教,影响教学效果;学生难以吸收大量中医知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出现下降趋势。

1.4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中医是通过时间积累的经验医学[5]。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教师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中医专业教师素质普遍不高、高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中医教师数量少、中医教师培训机构少,很多院校聘请社会上与中医专业相关的学者及人士参与到中医教学等导致教师专业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中医教学质量的提高;各大高校过于注重高学历人才的引进,虽然注入了新鲜力量,有着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多是科研能手,自身教学经验不足。学生学习能动性更多受教师授课方式、方法影响,青年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不足,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知识点,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效果不佳。

2解决之道

现代中医[6]临床、教学与科研,均以中医理论、思维方法为指导,以西医的技术、理论为手段,以 “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为原则。现代中医理论的提出,重新审视了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取长处结合,做到中西医融会贯通,使得传统中医在现代社会有了新的发展方向。

2.1培养新生中医思维方式,提升中医认同感

提升学生对中医的认同感要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学校可通过开展名老中医师中医主题宣讲,让学生了解中医在治病救人发挥的重要作用;选择优秀学生代表,针对今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开展新老生交流会;运用多种新闻载体,如校园网站、电子屏幕、宣传栏等,加大力度宣传中医优势等方式,让新生激发学习中医的兴趣,培养初步中医思维方式。一旦最初的思维模式形成建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会慢慢理解中医,客观辨识中西医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增强学习认同感[7]。

2.2多渠道激发学生兴趣

2.2.1运用新媒体教学通过学院网站收录优秀讲课视频,利于学生课后继续学习。充分运用多种媒体设备,制作优质PPT课件,通过动画模式,模拟五行生克制化;视频演示针灸进针;通过图片学习中医外科等等。新兴文化载体,让静止的知识动起来,采用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点。2.2.2增加教学互动,改变授课方式传统的授课模式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回顾教学知识点时变成学生授课,教师听课,总结出重点难点,逐个突破,让教师从侧面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也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2.2.3理论与实践结合,增加实践机会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不能把教学与实践分割,早临床,多临床,实践临床,增加学生医院见习次数,让学生加深理解。增加开设实验课程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人才。加大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理解。2.2.4医院学校互助,充分调配教师资源与医院合作,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医院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补充高校师资不足。医科类院校加强交流,外聘优秀教师。改变课程设置,同一专业不同班级课程设置不同,交叉授课。切实从学生出发,保障师资力量。2.2.5以老带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针对青年教师,采取以老带新,一对一互帮互助;制定青年教师跟课制度,并定期考核跟课情况;进行试讲由教研室研判是否能单独授课。全体教师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并邀请外校优秀教师交流经验提高授课水平。选派优秀教师公派学习,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定期开展讲课比赛,鼓励教师探索课堂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

3小结

继承和发展中医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医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要不断地摸索与创新。遵循中医学固有的规律,不断研究和改进中医教学方法,同时学习和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学生心理特征,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广泛的开展中医教学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让学生多方面发展,才能适应新世代,培养出多技能实用型医学生,让中医文化发展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刘祺.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1840-1911)—医术、文化与制度的变迁[D].天津:南开大学,2012.

[2]罗曼.西医东渐及其与中医的碰撞[J].医学史研究,2009,30(13):60-63.

[3]隆美华.浅谈中医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J].中国西部科技,2008,7(27):86.

[4]徐云生.论中医学基本观[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1.

[5]何玲.西医传入中国:结核病案例研究(1900-1967)[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6]徐琳.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关于废除中医大论战的哲学思考[J].中医药文化,2011(4):18-21.

第9篇

[关键词] 实施应用;《针灸学基础》;理论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3(c)-122-02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for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theory course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ZHANG Shujun, WANG Minji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assag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08, China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foundation is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later clinical course, which is the the center link and the main channel. Therefore, High-quality teaching is needed.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new century is to spark more interest in students, to improve students desire of pursuing knowledge, and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subjectivity and independent thinking ability. A certain amount of teaching method experience in theory course has been accumulated by basic course teachers who have been teaching for many years. Now they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 words]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Acupuncture foundation; Theory course; Teaching method

[作者简介] 张淑君(1961.4-),女,汉族,本科学历,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针灸基础理论教学及风湿免疫疾病。

《针灸学基础》是针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是后期临床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能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自主思维能力;教师如何当好引领人和主导者,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则是新世纪教学的主要手段。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对《针灸学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方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如下:

1 抓住时机,引导入门

针推专业的学生第一年所开设的课程与中医专业基本相同,中医理论知识已基本掌握,当开设新的专业课时,作为针推专业的理论基础课《针灸学基础》则尤为重要,作为讲授本课程的教师除了传递知识之外,还要有一个重要的使命,以饱满的激情和精神气质唤醒学生,让学生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1]。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定要热情且敬业,力求以新的内容、精练的语言,巧妙的方法打开局面,如绪论中什么是针灸学;针灸学的基本内容等;在讲叙过程中结合古代医家如何用针灸的方法治疗疾病,并例举病案描述其卓越的疗效。把学生带到探索知识的境界中者,投入到神奇奥妙的学习之中。使学生思维开启,兴趣浓生,提出很多为什么。如针灸为什么能治病?后溪为什么可治疗腰扭伤?至阴为什么能纠正胎位等等。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最终达到使绝大多数学生愿意学习的目的。

2 强调经脉循行,注重穴名释义

《针灸学基础》分为经络和腧穴两方面内容,其中十四经脉则是经络学说的重点内容,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针灸的临床实践。十四经脉的循行路线在教学大纲中规定是必须掌握的;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完成了简单的背诵和记忆;重点、难点、了解、熟悉等内容掌握不清,理解不透,难以实现教学目的。鉴于这种情况,我们课堂上将经脉循行中的每条经脉分五个部分内容进行讲授,第一部分先熟读经脉原文;第二部分结合原文找出重点的词或句给同学以详细的解释;第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将讲的经脉循行线用多媒体的形式在屏幕上展现出来或用肢体语言在身体上明确地比划出来;第四部分详细分析其经脉循行线的内行线(无穴通路线)、外行线(有穴通路线),在循行过程中出现的交会关系、起点和止点交接关系,并从中得出本经脉在循行过程中所联系的脏和腑,联系的器官、组织;第五部分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最后归纳总结得出本经脉的主治概要及治疗疾病的范围。课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椐自己的掌握情况形象地画出经脉循行示意图。在下一次上新课前抽查几位同学作为代表把自己绘出的示意图再结合对经脉的理解和认识讲出来。老师用很短的时间进行评讲总结,肯定成绩,解释难点及疑点。这样的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可加深学生对经络系统内容的理解,明确经络理论对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动力,教学效果评价很高。

腧穴内容的教学则是以经络学说为指导,以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腧穴和经络二者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多年的教学和临床中还发现,在讲述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时常常结合腧穴的穴名释义对加强学生的学习理解更有帮助,并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虽然腧穴命名这一章节的内容大纲要求只是了解,不作为重点讲叙,但确实为学生学习腧穴内容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腧穴的命名是古代医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根椐对宇宙间事物的认识,结合天人相应的自然规律提出的,及面非常广泛,有的本于天文,有的本于地理,有的本于人体,有的本于脏腑,有的本于气血,有的本于经脉,有的本于阴阳[2]。正如孙思邈在《千金方》说:“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如:凡含有“神”字的腧穴神门、神堂、神阙等均能治疗神志病;含有“风”字的腧穴风门、风池、风市等均能治疗风疾等等。鉴于此,我们采用腧穴命名来分别阐述腧穴的归经、定位、功能及腧穴的临床应用。

2.1 腧穴命名与腧穴归经的关系

《素问》载“人身有形,不离阴阳”全身分布的经脉有十四条,十四经脉分为手、足三阴和手、足三阳经脉。人体凡含有“阳”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阳经的循行路线上,凡含有“阴”字的腧穴均分布在手、足三阴经的循行路线上[3];如:阳经的腧穴阳陵泉是分布在足少阳胆经上,阳池是分布在手太阳小肠经上,至阳是分布在督脉经上;阴经的的腧穴阴陵泉是分布在足太阴脾经上,阴郄是分布在手厥阴心包经上,阴交是分布在任脉经上。全身这样的腧穴很多不一一列举。总之,分布在人体表里、上下、左右的阴经和阳经的腧穴,均可用阴阳来命名。

2.2 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

腧穴是针灸治疗疾病所施述的重要部位,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位置所在,人体上分分寸寸皆是腧穴,无处不在。如果一一背诵是难以记忆和掌握的,假若明确了腧穴命名与腧穴定位的关系,学生在学习中就会一目了然。人体上凡含有“关”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关节的附近,如:上关和下关穴的定位是在颧骨关节的上方和下方,膝阳关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的上方,内关的定位是在腕关节内侧上方;凡含有“风”字的腧穴定位大多都在人体的上部及关节附近,根据风邪的特点,上行而数变,最易侵犯人的上部,关节又是风邪最易藏的处所,因此也是最易侵犯的部位。如:风池的定位是后头部,翳风的定位是在耳后部,风市的定位是在膝关节外侧上7寸处;总之,凡含有“天”的腧穴除天枢穴外均在人体的较高部位;凡含有“地”的腧穴除地仓穴外均在人体的较低部位[4]等等,比比皆是。

2.3腧穴命名与腧穴作用的关系

腧穴的命名还常常与腧穴主治作用密切相关,每个腧穴都有其不同的治疗作用,如:通里穴属特定穴的络穴,有联络之意,可联络其相表里的经脉,具有沟通表里两经的作用,从而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三阴交属特定穴的交会穴,归属于足太阴脾经,交会于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从而治疗与肝、脾、肾相关的一切病证;承泣穴有承接泪水的作用,故能治疗流眼泪。

2.4 腧穴命名与腧穴主治的关系

腧穴作用和腧穴主治关系密切,临床中只有明确腧穴的作用,才能掌握腧穴治病的范围。根据腧穴的命名,光明为足少阳胆之络穴,别走于厥阴肝,肝开窍于目,故有开光复明的作用,从而可治疗眼病;迎香在鼻翼旁,鼻从此迎香而入。故有迎接香味的作用,从而可治疗不闻香臭、鼻病;听宫、听会为耳听之窍会,主听觉。故有调节听力的作用,从而可治疗耳病[5]。

综上所述,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增加穴名释义的内容,不仅生动形象地加深了学生对其内容的理解,而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了记忆。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医学博大精深内容的深刻了解。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学得好、记得牢、记得久,才能更好地掌握腧穴的归经、定位、作用及临床应用。

3 注重内容复结,调动学生思维能力

《针灸学基础》包括经络、腧穴总论和经络、腧穴各论,在课堂上,将总论和各论的两大内容结合起来穿插讲授,齐头并进。尤其是各论的内容,除了上述讲的方法外,还可结合腧穴的命名讲授腧穴的命称;结合腧穴的定位方法讲授每个腧穴的定位;讲授腧穴的主治时结合特定穴的理论及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讲授腧穴的针刺方法时结合腧穴的定位、解剖知识。这样将前后内容联贯起来,使《针灸学基础》的内容从理论到临床给学生展现出一个清晰的思路,从而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再一方面授课时还要重在复习,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前面的相关内容教师已详细讲述,学生也基本掌握,后面的相关内容在授课时有时会涉及到前面所学的内容,此时前面所学的内容应作为问题提问学生,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并回答问题,在课堂上进行重温。如:讲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关冲穴时要把其他手五经的少商、商阳、中冲、少冲、少泽结合一起归纳总结,先讲六个腧穴的归经和定位,再总结其共性,因六个腧穴均属特定穴的井穴,均有开窍醒神、调节阴阳的作用,故临床上多用于急救,治疗各种神志疾病。六个腧穴除了共性外,但各个腧穴还都具有不同的治疗特点,其中少商临床中多用于治疗CO中毒;商阳临床中多用于治疗咽喉肿痛;中冲临床中多用于治疗急性心脏病;少泽临床中多用于治疗乳少、乳痈。另外,位于在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趾关节部的腧穴都可以依次进行总结。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开拓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老师也从中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针对其薄弱环节再给予进一部强化复习。本法通过对针推专业的实施,学生反应良好,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程珂,邓海平,沈学勇.经络腧穴学教学中的传导、授业、解惑[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10):42-43.

[2]刘杰.腧穴命名初探[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5):343-344.

[3]张国强,尹百顺.浅谈腧穴命名的特点[J].吉林中医药,2007,27(6):59.

[4]郭杰.穴名释义在腧穴教学中的意义[J].陕西中医函授,1997,(6):44-45.

第10篇

安徽中医药大学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挑战杯”竞赛在学生工作中开展,并以此试点强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参赛作品在校内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获得安徽省特等奖一次,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二次,三等奖四次,获得全国二等奖二次,三等奖二次.

1.1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具有中医与西医的知识、理论、技能,又兼容中西医两种医学思维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因此在知识结构上强调“复合”即中西医并重,要求较系统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在培养目标上强调“应用”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两大关键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除了注意知识结构的培养外,还应注意能力的培养,即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我们将创新教学改革与“挑战杯”竞赛有机的结合起来,以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第一,在竞赛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将“挑战杯”竞赛渗透到教学环节,改变传统观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正如前苏联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进行创新活动的激情.第二,在选题中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想在“挑战杯”竞赛中获胜,选择具有创新性的课题至关重要.而创新性科研课题的选择就是一个创新思维过程.选题时,应紧跟时展要求,要能提出自己新理论、新方法,题目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新.因此,选题过程能充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三,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项目内容确定以后,要求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评议讨论,指导老师对他们的方案作点评,指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实验设计能力.

1.2搭建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夯实科技创新基础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然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依托于有目标、有体系的培养模式,应注重培养过程中认知-实践-发展-创新四个层次.在实施“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把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入教学活动中.第一,搭建科技创新宣传平台.在班级中组建科技创新小组,宣传、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及相关赛事.学院层面着重介绍和宣传大赛目的、意义和实施内容,并组织有兴趣的同学观摩以往参赛录像和发表的论文,对同学的疑问和意见进行一对一的解答,让同学们了解、清楚和明确自己会在该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掌握、了解和补充的知识和能力.在学校层面整体部署大学生科技创新实施方案,举办了大学生科技文化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网站,定期举办相关讲座等.第二,建立具备专业知识特点的科技创新载体.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一是结合社区医疗服务,利用社区卫生资源,将院校教育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能力培养、医学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注重实践性教学,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与地方卫生部门合力育人,探索了构建独具我校特色的社区卫生实践模式.在社区卫生实践中,不仅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更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将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教学引入中西医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专业学习、资料收集整理、语言表达、总结回顾的过程,以若干名同学和带教老师组成专题宣讲小组,若干宣讲小组与实践顾问组成大学生健康知识宣讲团的形式立足社区,以基层、社区、学校、工地、农村广大群众为宣讲对象,围绕宣讲专题开展宣讲实践、专题研究的教学探索实践,使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1.3建立参赛三级指导体系,保证科技创新成果

“挑战杯”竞赛主张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在组织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及指导体系是一部作品的灵魂.因此,建立一支较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为保证科技创新成果,我们建立了三级指导体系.一是在班级层面指导体系中,以学生自主创新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在班级中组建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以课外科技创新小组为主体的第二课堂活动是在不影响正常学习的前提下,提供一些教师研究范围内的课题,供他们在课外时间去做,既巩固了理论课上所学的基础知识,又锻炼和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其认识到科学研究与一般的教学实验的区别和联系,使其入门科研.二是在学院层面组织专家对选题和立意进行筛选点评,对立意新颖可行性强的选题立项资助,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指导,并对项目进行开题论证,形成初步计划书,评估预期成果,及时反馈项目实施情况和研究进展.三是在学校层面对于优秀作品,组织跨学科专家论证,指导参赛团队了解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进展,新方法.

2从“挑战杯”竞赛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

近年来,我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围绕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的建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从“挑战杯”竞赛中取得的成绩可以得到一定的反映,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纵观历年全国“挑战杯”竞赛成绩我校乃至中医药院校成绩整体平平,显示出我们在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上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自身的不足.

2.1中医药院校创新能力的先天劣势明显

当今社会,科技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学科专业相互交融和贯通.重要项目的科技攻关经常需要拥有不同专业知识的人才组成团队一起共同协作.中医药类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在团队合作方面有着先天的短板.一是专业设置局限,竞赛团队组建困难.中医药院校的专业设置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中医药而构建.这样的学科设置不利于跨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同一学院或者同一专业的参赛团队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创新能力培养.因此也很难推动竞赛作品更深入的发展.二是科研力量不强,竞赛起步较晚.第一届“挑战杯”竞赛于1989年在清华大学举办,而我校在2004年才参与进来.中医药高等院校整体科研力量薄弱,没有足够的资源支撑着一部优秀的“挑战杯”竞赛作品的完成,这也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该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目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还不够健全,就“挑战杯”竞赛而言,一是激励机制方面,“挑战杯”竞赛对竞赛作品要求严格,竞赛作品本身的竞争也是异常的激烈.指导教师作为一部作品的灵魂理所当然的需要花费巨大的心思.然而指导教师的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这就直接导致了指导教师参与竞赛的热情不是很大.学生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培养其创新能力中对创新成果的重视程度大于创新过程,挫伤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引导机制方面,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专业基础之上,特别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专业性强,特色明显.然而,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上往往忽略专业学习与专业创新,甚至有部分同学为了参加比赛导致专业学习落后不能完成正常学业.这就失去了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意义.三是反馈与跟踪机制方面,科技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挑战杯”竞赛实施过程中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反馈和跟踪,往往是以教师的指导性代替学生的创新性;另一方面缺乏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深入和延续,往往是为了比赛而参赛,对于没有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再研究的机会,对取得成果的作品缺少深入研究的机会,对于有特殊培养潜力的学生缺少破格深造的平台.

3以“挑战杯”竞赛为切入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3.1搭建竞赛选手交流平台,鼓励跨学科组建团队

中医类院校应该多与其它不同类型的学校合作,相互交流挑战杯的竞赛经验.鼓励校内的跨学科相互合作,同时鼓励学校之间的相互合作.学校应该为竞赛选手搭建平台,与兄弟院校举办联谊等活动,让本校的参赛选手与其它学校的参赛选手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扩展参赛者的思维,鼓励其相互合作,提升竞赛作品的竞争力.

3.2营造全校师生的科研氛围,夯实竞赛的群众基础

中医药类院校应该将“挑战杯”竞赛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生活中,努力营造全校师生参与科研的氛围,从而为挑战杯竞赛夯实群众基础.学校应该要求参加课堂教学的老师多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有问题应该多引导学生去研究,有价值的研究项目可以给予辅导并且鼓励其参加“挑战杯”竞赛.授课老师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去寻找相应学科的问题进行研究.学生研究相关问题的好坏可以与相关学科的期末考试成绩挂钩.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挑战杯竞赛的选拔过程中来.更多的同学在这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开发了思维.

3.3完善竞赛的奖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参与热情

学校应该健全挑战杯竞赛的奖励机制,让挑战杯的比赛成绩与指导教师的职称升迁、奖金挂钩,提高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学校可以专门创建一个小组,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评估.对那些付出较多,竞赛成绩较好的指导教师,颁发证书并且给予资金奖励.对没有获奖的老师和学生也可获得奖励,以激励更多的老师、学生积极的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提高全校师生的参与热情.

3.4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提升普通学生对竞赛的认识

学校可以建立多元化宣传体系,多管齐下的去宣传“挑战杯”竞赛.可以印刷一些“挑战杯”竞赛的宣传册子,利用学生会卫检的机会发放到每个宿舍.可以为“挑战杯”竞赛开设专业讲座,不仅介绍“挑战杯”竞赛,而且可以启迪学生们的科研思维.也可以开设专门课程,主要介绍科研创作的大概流程,同时为“挑战杯”竞赛做宣传.

3.5构建师生的沟通桥梁,加强对竞赛选手的引导

学校应该创建沟通小组,这个沟通小组由学校有经验的优秀老师组成.该小组要定期了解“挑战杯”竞赛参赛选手的情况和信息.必要时可以开设专门的讲座对竞赛选手进行引导.也可以选派专门的教师为参赛选手进行一对一的辅导.让其处理好学习和竞赛的关系.如果发现少数选手确实无法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劝其果断退出,以免耽误了学习,舍本求末.

4结语

第11篇

(辽宁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2)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中医院校纷纷设置了英语专业。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担负着对外传播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的特殊使命。在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十分重要。本文旨在探究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开展文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构建新型的跨文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 :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教学模式

DOI:10.16083/j.cnki.-1296/G4.2015.01.02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1—0044—02

收稿日期:2014—07—01

作者简介:张莉(1967— ),女,辽宁建平人。辽宁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及翻译。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这是语言学家经多年研究而得出的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从19世纪初开始,语言学家就将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美国语言学家、“文化决定论”的首创者萨披尔(Sapir)在1921年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自存在。20世纪60年代后,语言学家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内对跨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胡文仲、顾嘉祖、邓炎昌、刘润清等都先后针对语言和文化、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等问题撰写了许多的文章和书籍。大量研究成果和实践都证明, 英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具有同步性、互补性和兼容性的特点。[1]在英语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技能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基础,文化学习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一、中医院校英语专业开展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的要求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越来越被世界各地人们所接受和喜爱,加之中医院校转向综合性大学规划的实施,全国许多中医院校设置了英语专业,用以培养对外传播中医药技术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英语人才。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加医学专业(如中医药对外交流、翻译,中医药贸易等方向)开始于21世纪初,尤其集中在 2003~2004年。在全国23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13所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最早的开设于2001年。[2]我国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均是新办专业,最长的也不过十多年,鲜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英语教学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目前,国内有关中医英语专业语言与文化教学的研究很少。

(二)英语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育部于2005年5月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修订后)中的第四条“教学原则”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部两次颁布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都强调了跨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只有对东西方文化非常了解和熟悉,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3]

(三)中医院校英语专业文化教学特殊性的要求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中医起源于先秦,深受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国历史的熏陶与影响。相对西医而言,中医不是依靠现代科学实验手段的医学,而是融合了大量文化因素的医学。由于中医英语译文的读者是西方人,所以,许多西方人对中医及中国文化不了解,无法明白和赏析中医语言中的文化意蕴。

二、中医院校英语专业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设置

新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三大模块,即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其中英语国家概况、英美社会与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入门等被列入专业知识课程。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已经包括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概况、英语国家文化等课程,但是,有关中国文化和东西方文化对比的英文课程在中医院校的英语专业中则很少开设。由于中医的特殊性,在中医英语翻译中,两种文化的碰撞更为突出。目前,中医英语专业基本都开设了综合英语、视听说、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英美文学和英美文化等课程。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时,不但可以掌握语言技能,还能了解一些西方文化。但作为跨文化教学模式,中医英语专业应开设专门的东西方文化对比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东西方不同的哲学、历史、宗教以及社会习俗等,最大化地消除文化隔阂,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此外,中医英语专业还应开设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让学生深入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医英语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其课程设置决定了是否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中医药翻译人才。

(二)教学内容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根据中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特点,除了要在跨文化交际学、英美文学、英语国家概况等与文化相关性较大的课程中进行文化教学外,还应该深入地研究在其他英语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例如,英语专业“基础英语”课,即低年级的精读或综合英语课,是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的核心课程,在该课程中,可以加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文化教学认为语言教学应与文化教学相结合,授课内容不仅要包括句子、段落、结构、主旨等,还应包括语言背后深厚的文化知识。同样,翻译课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给学生提供中医英文对照,让学生分析译者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理论和策略,译文版本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与译者的跨文化思考有关,学生在分析过程中能加强对英汉思维和文化差异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不同版本的《黄帝内经》译文,让学生进行分析。从1925年开始,截至2005年,已有11部正式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4]面对相同的原文,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而这些不同之处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跨文化思想。

(三)评估测试

测试对文化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文化测试应与文化教学同步,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文化学习的掌握情况。但大学英语的文化教学评估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与语言方面的测试相比,进行文化方面的测试难度较大。对于文化知识的测试可以采用传统的笔试,如设置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匹配题等客观题, 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主观题,如东西方宗教、习俗等的比较。而对于文化意识、文化态度和文化行为等不容易进行测试的方面可以采取过程评价的方法,教师将学生平时的课内外表现纳入课程考核的范围,可以通过role?play、case study、group project、writing essay 等形式记录下学生的各种表现,并加以打分。文化测试最终的成绩评定可以由教师打分、学生自我打分和同学之间互相打分构成,这些测试方法符合外语教学的规律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的要求。

语言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担负着对外传播我国中医药文化的任务,因此,文化教学在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只有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医药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璁,吴青,陈铸芬.谈中医药院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3]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临床经典;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4-0687-04

我校第一临床医学院于2007年上学期,在2003级中医专业班开设了首届《经典与临床》方向班,经过一学期教与学,同学们撰下了学习心得,读来令人感动,让人思考。现撷其点滴,书列于次,供诸分享。

1心语集粹

1.1评学

1.1.1学经典“分科的时候义无反顾的选了经典与临床。重拾经典,再次聆听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的阐释,仿佛就在一秒钟,有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选择经典的原因,最早源于对中医内科学的失望,每个疾病的病因都罗列了一大堆,各个病症的临床表现也讲了一大堆,基本上按中医基础理论,该出现的症状全齐了,使我们不知从何下手;加上见习时所见基层医院中医中药只是辅助治疗,一度对中医失去信心……。重读伤寒,认识依然肤浅,对条文的掌握依然单薄,总算在老师教导下,重拾学好中医的信心,有经典门径可依,总算走出迷茫。”

“中医最宝贵的东西在于‘古’而不在于‘新’。其生命力最大的体现在于临床,在于疗效。案例教学对于我们这些寻找入门途径的人是很好的方法。从一句句条文到一个个案例,再从一个个案例回想那一句句条文,不由得让人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对条文的理解尤为重要,要吃透,更要消化为自身‘营养’,而最基础的是对条文的背诵,不熟焉以融会贯通。”

“学习《伤寒论》及其他经典著作都要真正用心去学,去体会和领悟,并及时记录所学之心得,这样才能学有所感,学以致用……”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并不是因为她有多古老,历史怎么悠久,而在于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每一次见习都是一次心灵的震撼,灵魂的撞击,思想的升华,总能一点一点地增加对经典对经方对中医以及对自己的信念。”

“重温《伤寒》后,让我收获最大的是对中医学有了进一步的‘感觉’,这种‘感觉’一是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疗效,立志要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铁杆中医;二是感觉学习《伤寒》有了较以前好一点的方法;中医的诊疗思维有了一点提高。少了一些大二初学《伤寒》时的苦涩,多了一分领悟和乐趣。

“经过3个多月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现在见到病人不会再有‘没什么想法’的感觉,至少会开口问病史,运用四诊去收集资料,思考应该怎样入手,辨证如何,方药又如何。虽然漏洞很多,但均经过自己的思考,有时从失误中获得的更多。”

“这次重读经典,感觉非同一般,学到的东西真的是太多太多了,真正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对《伤寒论》医案的学习,更让我切身体会到了经典、经方的奥妙之处。”

“这次对《伤寒论》医案的学习理论与临床紧密结合,使我们对《伤寒论》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近似沙场实战。”

“《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介绍了辨证的‘常法’,而经典医著除此以外还有大量‘变法’。 ”

“案例式的教学方法是初学者间接学习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捷径,而临床带教的模式更是我们直接感受、学习老师治伤寒、用伤寒的最好方式。”

1.1.2悟经典“学中医光靠背书是不行的,要学好中医,我们必须培养中医的思维,用中医思维去理解中医,思考中医,这样我们的才能在中医道路上走得更远。”

“关于桂枝汤,桂枝汤古今名医对其推崇备至。本人自学习《伤寒论》后,每用来自治感冒之症,一觉身微热,稍恶风,鼻塞明显即用之,每用一到两剂即可。值得指出的是,因不便之故并不啜粥,故服后并无汗出。又本人认为桂枝汤有调和肝脾之用。察其方,桂枝、白芍调肝,生姜、甘草、大枣健脾,其功用十分明显。桂枝能入肝经,《中药学》教材并未提及。但桂枝功能活血通络,而肝主藏血。刘渡舟教授曾言经方大家陈慎吾先生每用桂枝以代逍遥散中之薄荷,谓其疏肝效佳。又桂枝功能平冲降逆,如桂枝加桂汤证。冲气之上逆,每由肝气上冲所至,近贤张锡纯先生于《医学衷中参要录》中阐述甚明。则桂枝能入肝经,似亦不足为奇。刘渡舟教授治一痢疾病人,辨为肝脾不和,用桂枝加芍药汤数剂而已,可为例证。又由来治伤寒学者,必以桂芍之比例为1∶1方为桂枝汤,本人不这样认为。仲景于太阴病篇中明示: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是此等脾虚之人,若患桂枝汤证,用桂枝汤亦当减芍药之量矣。”

“运用六经辨治肾病以及其他科疾病是十分可行的,如心血管疾病等,在伤寒中完全能找到其有效方法,但前提是掌握好伤寒精髓。通过对伤寒论深入学习以及读了《人体实用使用手册》,一些养生书,我渐渐悟出教授们为什么用简单几个方能够应对千变万化的临床病,并取得十分理想的效果。我也渐渐感受到上工治人,下工治病的深刻道理。”

“……开始我想来想去想不通为什么前医用‘桂枝汤加黄芪’不能治愈,而先用‘桂枝汤’后再加黄芪就可以治好呢?于是去问了老师。老师说这就是攻与补的问题了,邪气仍在而正气不虚,过早补益则徒碍其邪,闭门留寇。老师这样一说才让我恍然大悟,就一味药之差,效果截然不同,学中医真不能不处处细心啊!”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都很贴近临床,都是老师多年来学伤寒、用伤寒的经验之谈,是在不断地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中提炼出来的精华。这样的内容比单纯的理论讲解要有趣得多,深刻得多!我们听起来不仅容易接受,更乐于接受,真恨不得把老师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刻在脑海里。

比如老师在讲解280条“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时结合她自己的临床经验讲到:但凡脾胃虚弱之人,用白芍一定要慎重,切记不能用量过大,否则会导致病人腹泻。接着又更深入地谈到:肝郁脾虚之人,一定要分清主次,若以脾虚便溏为主的,不可疏肝太过,因为疏泄太过会使脾气虚弱之人腹泻更甚!在见习中,我发现老师但凡见到脾虚便溏之人用白芍都减其量,遇到肝郁脾虚而以脾虚为主的患者均减少疏肝药的用量。如在门诊中见到一位肝硬化患者:面色黧黑,双胁胀满不适,心情抑郁,纳呆,乏力,便溏,脉弦而无力。辨为肝郁脾虚,脾虚较甚,师用柴芍六君汤,而柴胡、芍药的量均减为6克!试想,若不是经老师指点,我们还要在临床上自己摸索多少年才能很好的理解280条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呢?要经过多少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后我们才能正确地认识并应用白芍这味药啊?这正是师者的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也!

课堂上听老师讲解白芍,在临床上亲眼目睹老师应用白芍,我对‘白芍是一味补药吗?临床上该如何应用好白芍’产生了兴趣,于是便自己查找资料:《神农本草经》曰:‘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本草纲目》谓其‘止下痢腹痛后重’,为治痢之要药。?很显然,芍药是一味以攻邪气为主的药,兼能扶正益气。这样,对《伤寒论》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就好理解了,此处的“下利”是少阳之热盛,胆热迫于肠道,是以邪气实为主而非脾胃虚弱引起的下利,故用芍药。再观后世在黄芩汤的基础上化裁出来的治疗湿热痢的常用方-芍药汤,更是重用芍药为君,后人的解释是:芍药在方中起‘安中止痛,敛阴养血’的作用,但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欠妥的,这里之所以重用芍药主要是取其能攻邪气而止腹痛,破坚结、通血脉、和脾络的作用。再观《伤寒论》316条真武汤加减法中明确指出‘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同是治疗下利,有要用芍药甚至重用芍药者,亦有应减芍药甚至去芍药者,一虚一实,奥妙无穷,仲景辨证用药之道明矣!

至于280条仲景为什么会把大黄、芍药相提并论呢?大柴胡汤为什么减去补益的人参、炙甘草而加大黄、芍药、枳实呢?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要深刻理解并正确应用芍药,仅仅依靠学习《中药学》是远远不够的。经过老师的指点及对经典著作的学习,我对芍药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既能补血敛阴,又能攻邪破结,和络止痛,关键在于医者能否辨清其虚实而使用之。这就像大黄一样,我们不能只知道其是攻病祛邪、荡涤肠胃的孟浪‘将军’,还应明白只要用之得当大黄也可有‘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神农本草经》)之功,同样也可以是温和文雅的‘良相’。所以,我们对药物、方剂以及疾病的理解绝不能只满足于现代的教材,而要追本溯源!那么,这个‘本’是什么?‘源’又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现在学习的中医经典著作!”

“能在这半年里进入经典班里跟老师们学习经典课程,我感到莫大的荣幸。老师们是很辛勤努力的,这在平时的上课时的表现看得出来。不仅每个老师备课充分,而且还有很多老师愿意跟我们分享自己的并非一帆风顺的经典学习历程,独特的学习思路,以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比如对少阳的认识,之前对其性质如“半表半里”、“枢机”、“开合”之类,一直没法正确理解。现在似乎有所认识了,而认识的切入点是少阳证的症状,如“寒热往来,欲呕,胸胁满痛”之类。还有,结合温病学中对三焦的阐述,发现三焦与少阳也有类似之处,如此类推着学习……这是自认为今年比较有收获的地方。”

1.1.3用经典“在病案学习过程中,我获益良多。但让我体会最深的还是自己的病案,一波三折,在跌跌爬爬中有一定的感悟。回顾整个诊疗过程,真是感慨良多……。首先是有感于‘顾护正气’。中医讲求的是‘以人为本’,不论在何时何地,顾护正气是必要的,可以说逐邪之药是辅的,治病本身就是要调动人体的正气才能逐邪外出。第二点就是思路应该开阔,多用发散思维不要墨守成规,见“颈项强”就认定是太阳病是呆板的思维。第三点不要忽略某些你以为不重要却十分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如案例中的头晕。我们现在最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其余的只能到临床上积累了。对于这个案例,我还有一点点的问题:究竟一开始病位在哪里?少阳?还是从太阳到少阳?个人想法是起于太阳,然在一诊时,由于用药的不慎以致正气虚弱,邪趁机入少阳,而后几诊辨证定位不准确,用药自然也不对了。一个小小的感冒都需要如此曲折才能解决,那到了临床面对着复杂的病人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看来我们的中医之路还很长啊!”

1.2评教

“首创此班,众师弃假日,紧研编,极费苦心。最具特色者当属病案教学,一来可巩固条文,二则拓展思路。名师毕至,少长咸集,使吾辈大开眼界。”

“在老师的指点下以案例教学方式重温伤寒,并能有机会在门诊、病房亲身感受老师在临床上娴熟地辨证施治、应用经方,使我们把这几年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的联系起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临床上应用《伤寒论》条文、方药的思路,而更重要的是为我们今后对伤寒、金匮、温病等经典著作的学习及应用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可谓是‘鱼’、‘渔’兼得,受益匪浅!”

“医案教学,老师不仅把自己对伤寒的领悟和临床所得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们,还时时树立我们对中医的信心.课堂很活跃,每个病案都叫我们先思考,理清思路,并一一上台演讲分析,既调动了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又锻炼了我们胆量”

“……分门别类、中规中矩式讲述,于温故者稍显沉闷,且扩思路长见识之效欠佳,尚有见课程安排与老师所专而组方之嫌。余思若能无章无序,甚则‘金’‘寒’‘温’亦不分,我等思维可得尽情舒展雀跃,岂不美哉?”

“期待教学的方式更加的多样化。此次老师采用的是分析名医验案的方式教学,穿插学生自我讲解,病房案例讨论录像等,还有就是讲解常用名方的临床运用等。这些仍远远不够。我们要求更多的、更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如在课堂上增加病例讨论,训练同学们的辨证思维,让同学们更多地参与其中。”

“学习《伤寒论》必须通读原著所有条文。目前学校的教学均只摘取其中部分条文,且打乱次序,虽学起来比较容易,但实在不免有断章取义之时,其原书中的丰富辨证思维遗失不少。因此本人认为本方向班同学为进一步学习,应通读原文。《伤寒论》亦可作医案来读。每读一条文,先据其症状,揣摩其辨证,猜测其用药,再对照原文,读来兴趣更高。”

“老师们讲的都是来自临床的经验之谈,使学生学起来不再感到是空中楼阁,而我们所见到的医案也都是真实的临床医案,我觉得这点是最难得的,也是真正对学生最有益的东西。其次是在教学上,老师与学生互动教学。老师让学生自己来分析理解医案,并上讲台去讲出来与大家分享。这既是给学生一次锻炼口才与胆量的机会,也给了学生一次独立思考、个人发挥的机会。让我们从此读医案时不再盲目去记忆学习,而是开始懂得去思考与分析了。再者,让我体会颇深的是门诊的见习。在门诊跟老师的见习让我毕生难忘,感触颇深!短短一个下午的抄方,让我学到了怎样去做一名优秀的医生,怎样去与病人建立友好的关系,怎样在临床上应用经典的思路,怎样合理有效精准地应用经方……”

“这次经典班的学习,是我们从理论走向临床的跳板,是我们在成为一名名医的路途中的加油站,是引领我们进入中医伟大宝库的一把金钥匙!”

“《伤寒论案例教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授课的方式灵活多变。在大学二年级已经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伤寒论》基础上,在案例教学中,突出对《伤寒论》的运用思路及经方的临床应用,对教材中精彩的病案或同学们有疑惑的病案进行了重点分析,有时还结合自己临床经验跟我们一起分享、一起讨论。对教材中简单易懂的病案,则要求我们自学,遇到不懂的再提问,以此提高同学们的治学能力。师生互动强,同学们讨论积极,学习中医的气氛相当浓厚。有时候,老师还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中医的积极性,让同学们也上讲台当老师,分析病案、讲心得,同学讲完,老师再作点评。通过这样的训练,同学们对中医理论表达水平得到提高,对经方的应用印象也更加深刻。本课另一特色是多媒体教学。老师把平时在附属医院病房的查房及医生们讨论的全过程录制成光碟,在课堂上分步骤地给同学们观看。了解病人的四诊资料及基本病情之后,老师请同学发表意见、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分析,如何辨证,如何遣方用药等,同学们各抒己见,气氛非常活跃。讨论完毕,老师再让我们观看医生们的讨论结果和治疗方案,借此来检验同学们讨论、分析的病情的能力。通过讨论,以及与医生意见对比,我们找到了中医辨治的差距,同时也提高了我们辨治水平,增强了对中医理论的运用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在我们医学生的学习中值得提倡和推广。如果说大学二年级学习《伤寒论》是纵向的,那么《伤寒论案例教学》的学习则是横向的,通过案例的学习,不但加深了对《伤寒论》的理解、拓宽了《伤寒论》的临床应用思维,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也增强了我们学习中医的信心和决心。中医的灵魂在中医经典,中医的活力在临床效果!”

“在临床跟诊中发现,老师百分之八九十都用的是经方,常用经方治疗外感病,及内科杂症,尤其是运用经方对糖尿病及甲亢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疗效甚佳。老师悉心教导,并结合临床见习,使我获益颇丰”

“在学习过程中,除了靠自己,一位好老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他就像黑夜中的启明星,引导你正确向前进。在我们经典班的教学老师中有很多好老师。”

“优秀的教师应是能为学生所接纳、有亲近感的长者或朋友。有好榜样在前面带路,相信中医不会毁在我们手中。”

1.3评书

“……案例版《伤寒论》记录了不少把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联系起来的指导临床辨证用药的成功案例,读后受到很大的触动。…对于初学者,分清两者的区别固然重要,但是若能在课本里明确提出两者的联系与结合,指导学生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灵活运用经法经方将更具启发与创新意义。案例版教材比之前的教材均有所突破。……之前一直认为《伤寒论》是讲外感病的,但案例版用大量的案例证明,《伤寒论》的理论方药可以运用在内外妇儿等各科各方面,而且可以运用在比较复杂的、顽固难治的杂病上。……这对《伤寒论》的发展将有更积极的意义。中医的入门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就阐述了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但是让本人真正认识到其意义而有较大触动的是案例《伤寒论》中的案例。”

“伤寒案例教学,创新而实用,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能够很好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掌握了六经辨证精髓,面对千奇百怪、变化多端的临床问题,就可以临危不惧,胸有成竹。”

2教学思考

2.1了解学生

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有用之才。因材施教,了解学生是必备条件。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所求所盼,所思所想,才能充分尊重和发挥其优势,调动积极性,从而达到最佳学习效果。从学习心得所见,他们渴望学好专业,掌握中医,弘扬中医,对前途充满期待。以前常认为,学生对中医没有信心,学习不努力。其实,不重视中医,不热爱中医,真正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尽职尽责。大凡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轻松愉快者学习成绩多优良,同时与教师个人修养、学识水平、工作态度、对学生了解及关爱程度密切相关,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甚至影响其终身。

2.2学做学生

大凡社会倡导尊师重教。然而,尊重和体谅学生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工作态度。放下架子,向学生学习,与学生多沟通、多交流,同学会发自内心给你更多尊重,对同学有亲近感的教师更易被学生接受。首先,学生思维活跃,常能提出许多富于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或命题,对教师自身不断完善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次,教学互动,可以更深入了解学生,制定合适可行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是学生培养了教师,是学生的激励和鞭策,使教师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完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