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雕塑的艺术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公共环境雕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水平的象征,它对城市面貌的美化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有其它文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独特功能。它既可以歌颂业绩,纪念历史人物,宣扬民族文化,反映时代精神,又可以装饰环境,美化和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潜移默化地对群众进行美和思想教育;它不仅可以用艺术的感情鼓舞群众,而且能以美的形象陶冶人们的思想情操。好的公共环境雕塑往往成为一代文化、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标记。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足迹,成为历史的见证,有其它艺术形式所不能代替的巨大的社会功能,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
公共环境雕塑是以表现生活为根本的,也就是时间—空间的序列变化引带出一种氛围、一种意境或者是一种气势的序列变化,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从而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公共环境雕塑如同音乐一样,它超出了环境美化的功能,直接表现出有预定指向的目的性和思想主题。
如果我们利用价值论研究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问题、艺术问题,就可以摆脱单纯地从认识论研究审美观所带来的许多缺陷和积弊。这样不仅避免了那些普遍存在的对公共环境雕塑的泛意识、泛认识的印象,同时也能自觉地引导人们去探索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为公共环境雕塑的发展开创一个光辉的前景。但是,艺术价值与美学价值在公共环境雕塑的价值论中属于较高层次,而且比较难以把握。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是公共环境雕塑创作的核心,它要求多方面的艺术修养,仅有好的雕塑技巧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作品。创作构思包括了作者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从定题选点与分析原始资料直接组织造型构思,要求作者不单纯作形式上的处理,重要的是总体结构的安排。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构思还应体现在它的生动性上,应该赋予雕塑所用的石头或金属以生命,这在构思时应首先考虑。
公共环境雕塑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要处理好真实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为了讲求真实就被动地无选择地抄录自然,个别现象的外表抄录即使达到了惟妙惟肖的程度,也不能说它们是艺术。雕塑家的任务应是在许多个别的现象中,抽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特征,加以形象地概括,才能产生主题明确的艺术品。在创造中不应把直接形象作为追求的第一位,而应把握产生这一形象的原因,即为什么产生这一姿态、这一情绪、这一愿望。
公共环境雕塑的大影像和外轮廓构成了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另一个侧面,对那些矗立在山顶、海边、广阔的平原或河岸的雕塑来说,以解决雕塑的外轮廓和影像作为创造的重要环节尤为必要。因为这些雕塑,近观机会少,远看机会多,人们不容易接近。如果雕塑安置在城市建筑群里的中心广场,雕塑四周的环境是建筑物,那么就要认真考虑雕塑的外轮廓影像与四周建筑物外轮廓线的关系问题,应当力求使周围的建筑群形象与雕塑形象形成有机整体。
公共环境雕塑应服从于创造意境的要求,要有助于扩大空间,要有助于丰富欣赏者的美好感受,令欣赏者从有限的空间看到无限的空间。由于公共环境雕塑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于扩大空间、构成意境,使欣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因而它就可以使欣赏者对整个宇宙、历史及人生产生一种富有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公共环境雕塑同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具有人文的价值,这不仅取决于公共环境雕塑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因为它倾注了雕塑家的认识与感情,内涵丰厚隽永,表现完美动人,兼具社会与人文的双重价值,因而具有永久魅力。
公共环境雕塑,虽然有各种材料,但却是奇妙的,富有人性的,它起着使人同自然进行交流的某种媒介作用。仅此,雕塑比起公共环境空间中的其它建筑物,便与人更贴近。 转贴于
参考文献:
①郑觐、潘绍棠编著:《世界雕塑全集》,河南美术出版社,郑州,1989。
摘要:“垃圾”艺术是现代各种思维的交汇,它体现了形式的消耗与再生的衔接、人们对美丑标准的重新认识。它的出现,反映了人们对当前社会的一种反思。“垃圾”雕塑艺术在城市雕塑发展中的应用是“生态、环保、低碳”的城市生活理念倡导的必然结果。“垃圾”材料的应用在当下以及未来各个领域中无处不在。“垃圾”雕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雕塑艺术发展的产物。直接或间接着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意识、审美情趣,从而推动着整个城市环境、人文环境等向着“和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迈进。
关键词:“垃圾”;雕塑艺术;城市;生态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城市期待使用各种材料呼唤各种形式的精品雕塑来美化城市,丰富城市内涵,突出城市特色。“垃圾”雕塑艺术不仅体现了雕塑本身综合材料、综合工艺带来的独特的艺术价值、别样的艺术形式;现代工艺融合发展,变废为宝的成功体现也给我们带来了另类艺术的享受;其本身的材料也随之带来相应社会公共价值的共鸣和启示。“垃圾”城市雕塑不仅美化了城市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体现了城市对未来的呼唤使“低碳,环保,生态”的意识深入人心。
“垃圾”材料的综合运用丰富了现代城市雕塑的材料使用;融合了现代综合学科的发展和工艺的运用;丰富了雕塑艺术表现的内容与形式。为雕塑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雕塑审美情趣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为雕塑工作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创作空间潜力。城市雕塑作为城市公共环境的组成部分,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城市形象的凝缩,更是城市文化品位不可或缺的象征。如何合理的综合使用当代各种材料建筑精品雕塑,建筑精品城市雕塑;改善人与资源的和谐关系,充分利用资源,提倡环保,低碳,生态的生活态鹿探索出一条城市雕塑艺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势在必行。
“垃圾”雕塑指用特定材料如可回收的垃圾材料创作的雕塑作品,与其雕塑品味、格调等艺术价值优劣的评定意义中的垃圾雕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泛指雕塑制作过程中采用的特定材料:“垃圾”雕塑是利用各种材料或废弃的材料通过多种学科,多种工艺的融合通过艺术家的再创造创作出别具风格的雕塑艺术作品。后者泛指的是雕塑价值的“含金量”,泛指雕塑本身的制作质量,制作的工艺精度等;与之雕塑自身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等方面的优劣评定标准。“垃圾”雕塑不等同垃圾雕塑。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没有善加利用的资源”世上本无一无用之物,只有放错位置的垃圾――“垃圾”不是破烂。在艺术家的眼里所有的废弃材料都可以通过垃圾的分类、筛选出符合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材料,通过艺术再创造成为符合美学特征,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原来的垃圾经过这样的再创作过程,就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和内涵,有了第二次生命,从而达到一种艺术境界。重新赋予了材料新的艺术价值。
一、垃圾
垃圾指不需要或无用的固体、流体物质。意义广义上的垃圾:是指人们不需要的、废弃的。
垃圾的分娄:
可回收垃圾:
纸类:未严重玷污的文字用纸、包装用纸和其他纸制品等。塑料:废容器塑料、包装塑料等塑料制品。金属:各种类别的废金属物品。玻璃:有色和无色废玻璃制品。织物:旧纺织衣物和纺织制品。日用包装:各种日用品的包装等。建筑垃圾:指建设、施工中产生,拆除,遗留,废弃的各种资源和半成品、成品等。
不可回收垃圾:有污染,再利用效能低的。
“垃圾”材料雕塑艺术种类:
“垃圾”雕塑在材料的应用选择上选择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的多余材料。“垃圾”具有材料的普遍性,可塑性,价格低廉,实用性强,加工难度低,可长期性发展,低能源消耗,经济回报大等特点。通过垃圾的分类选择需要的硬质材料或软质材料构建符合创作需求的室外、内雕塑的室外硬雕塑或室内硬、软雕塑等。
二、“垃圾”雕塑艺术现状分析。
“垃圾”艺术的兴起,其实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兴起,是社会发展内在规律的体现,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存在是文化、艺术、环境等发展的必然。虽然垃圾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也有许多具象的和抽象的偶然因素,但从客观的角度看,它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今后可以预见的社会大环境下的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一点可以从它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出端倪。并且,垃圾材料的应用也正在与各个领域广泛发展与各个学科进行的潜移默化的交叉渗透也是它进一步发展的有利因素。借助新的工艺、新的材料必然可以极大地提升固有艺术表现形式的艺术表现力。从而很自然地催生出一些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手法,这也为这种艺术形式开拓出新的意境并赋予其新的内涵提供了可能。由此可以断定,垃圾艺术这一新的艺术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还将继续保持其应有的生命力。
“垃圾”艺术在原材料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它的原材料来源之一就是广泛采用了各种工艺和材料的工业制品。使用废弃的原料和工业制造的半成品或成品直接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使其重新焕发新的原本质感或保持原废品的肌理,充分发挥材料的固有价值。不仅使废弃材料得到了回收再利用减少了城市污染同时为固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提供了新鲜的艺术的内涵、格调等艺术价值、使用价值等。
“垃圾”艺术由于其材料应用上自由和无序的先天特性,追求一种空间上的张力与活力,这与城市构成中的严谨和有序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采用垃圾艺术的构成理念和造型手法甚至材料特征来打造城市雕塑,必然能在给予一个城市鲜明个性的同时与城市完美结合。再者,垃圾艺术构成因素中各种关系的对比,各种视角的取舍,各种空间的展现所体现的释放空间、活化空间的独特作用力,也正符合现代城市人宣泄情感、彰显个性的艺术审美要求,所以它与城市雕塑是完全可以相互结合的。
“垃圾”雕塑艺术的特点在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这样,不仅能突破各种主流艺术的合围,还能借助各种艺术在各自领域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来充分挖掘“垃圾”雕塑艺术的发展潜力。当然,在向其他艺术形式渗透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选准方向,要充分考虑与对方的互补性。
“垃圾”雕塑艺术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它广泛的物质适应性以及较强的可操作性,但要使这些特性得以充分展现,使其转化为艺术生命力,还需要艺术家高超的技艺。垃圾艺术的创作过程和环保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垃圾艺术自身有环保的作用。如何让“垃圾”雕塑艺术摆脱人们传统思维习惯的束缚从而开辟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垃圾”艺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想办法改变人们的思维习惯“垃圾”艺术的出路在于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三、“垃圾”雕塑艺术在城市雕塑发展中的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步增强。城市雕塑应该与建筑、环境与人,审美情趣与大众意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与整个城市,呼应,交融,是城市雕塑一直所面临的难题。城市雕塑呼唤灵性和个性。 现代城市雕塑为城市增添色彩。不仅是早先的纪念性雕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代城雕丰富了城市雕塑的内涵,传承过去,连接现代,展望未来:凸显个性,关注环境,与时俱进成为树立在城市的新城市坐标。展现时展中产生的新元素,新内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与审美情趣变化要求。丰富城市内涵,发扬城市特色,展现风俗特征,宣传城市文化等。
城市雕塑的最大共性就是其分布的地域性,每个地域都有不同的风格与个性,城市雕塑不仅要适应这些个性,还要互相联系、互相呼应,使它们联系起来能形成一个整体。因此,他们分布的松紧、疏密,排列的高低秩序以及各地域之间点、线、面各种构成的组合、穿插与分割,都直接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基本精神面貌这一大的整体。当“垃圾”雕塑艺术融入到城市雕塑中时,就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品,而是连接人与城市的一个有着象征意义的精神符号;它的创作过程也不再是艺术家的个人行为。所以,垃圾艺术与城市雕塑的结合必须要以与周围的环境和谐为前提。因为,任何一点细微的不和谐都可能引起整体失衡并造成整个城市的畸形。这也是“垃圾”雕塑艺术与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融合的基础和检验标准。
四、结论与展望。
一、陶瓷艺术在空间中的存在
不同于绘画艺术通过对静物的描绘表现静态美和作者的情感,陶瓷艺术存在于一个立体化、形象化的空间中。静态的物品缺少一定的鲜活性,陶瓷艺术往往以真实的手法刻画作品,其所蕴含的各种情感往往需要观者自己去体会。正是由于这种表达方式的不同,陶瓷艺术的分类并没有复杂繁多的流派,大略上可以分为圆雕和浮雕。圆雕主要侧重于立体感和实物感,如公园或者博物馆中经常见到的动物雕像、人物雕像等,观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将物体鲜明地塑造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具有标志性的作用,因此往往在一些醒目的地方作为纪念载体而出现。浮雕往往用于对已经创作好的画作进行改编,最后将人物或者其他事物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的厚重感。如,巴黎戴高乐广场凯旋门上的著名浮雕《1792年的出发》,深刻表现出那个时代的巨制,既有其本身所具有的画面感和整体的形象感,又能通过各种层次的搭配雕饰显现出一种相互叠错、起伏变化的复杂层次关系,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历史长河之中,切身体会时代变迁带来的震撼。因此,浮雕在空间中最主要的存在形态类似于壁画。当然也有一些浮雕作为装饰之用,如家庭装修在墙角或各种家具上修饰的浮雕,这样的修饰会让原本呆板的物体形象变得立体而有层次感,和空间的光影形成错落有致的组合,使整个空间显得更加鲜活、灵动。
二、陶瓷雕塑艺术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陶瓷艺术和其他类型的艺术一样,都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载体,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来说,必须通过多种方式才能更加完整地传承本国的文化精神。因此,陶瓷艺术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古代,对于陶瓷雕塑艺术运用得最广泛的就是对于花瓶等观赏类器物的雕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当时的达官贵人对于这种雕塑艺术的喜爱不亚于字画,这类雕塑艺术一直是显贵争相获取的目标之一,因为其做工精美、雕刻细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摆放在家中或其他地方,都能提升那里的艺术品位,是地位显赫的一种标志。那时的陶瓷雕塑艺术主要存在于社会上层人士中,往往带有一些“阳春白雪”的意味。近现代,陶瓷雕塑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不仅在普通百姓家中能够看到一些雕塑艺术品,雕塑艺术在运用方面也已经走向简约化和质朴化,如家中的厨具等都会运用到陶瓷艺术,而这样的运用也将艺术形象变得更加自由、灵动。审美从其词义本身来说,带有一种对于精神的追求和享受的意味。因此,陶瓷艺术的审美是为了挖掘其中可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的身心体验,这也是一种艺术形态创立的初衷。陶瓷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既能够表达绘画、书法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还能够将艺术以一种独特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能够保留原汁原味,又能够赋予其新的意义,能够生动再现当时的场景,甚至能够让人进一步通过触摸感触深情,与其融为一体。这种空间处理手法动静结合,将静谧之美和波涛汹涌之感结合起来,一前一后,一喜一怒,一上一下,给人以视觉冲击感。运用不同的材质,对于发挥陶瓷雕刻艺术的艺术价值也有着不同的作用。一些细微的差异在组成整个陶瓷雕刻艺术作品时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印证了光在空间中的不同角度会形成不同的视觉效果,这些视觉效果会给人们带来无与伦比的心灵享受和触动。
三、结语
如今,陶瓷雕刻艺术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其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审美享受,也能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未来,随着我国多元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陶瓷雕刻艺术必将迎来发展的新春天。
作者:陆佳颖 单位:景德镇市陆佳颖工作室
关键词:艺术景观;景观雕塑;设计
景观雕塑一直是艺术景观设计的重点内容,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作为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更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现代的景观园林设计中,艺术景观雕塑设计,更是成为了凸显园林艺术氛围,烘托园林整体气氛的重点,受到艺术景观设计工作者的喜爱和重视。
1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概述
1.1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是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通过艺术处理对园林景观的优化和再造。现代的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其应用价值,还要符合生态学与美学原理。通过景观设计对周围环境要素的虚拟改造,能够使人造的园林与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提高建筑园林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度,从而提高建筑和园林的舒适性、艺术价值和实用性。现代的景观设计包含景观雕塑设计、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园设计、城市广场、步行街设计、游泳和休闲地设计、国家公园设计等内容。
1.2景观雕塑设计概念
景观雕塑设计时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很多著名的园林其艺术表现都离不开景观雕塑的设计。景观雕塑作为能够影响整个艺术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更是成为很多艺术景观的设计主题,并成为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景观雕塑设计虽然是为艺术景观设计服务的,但由于景观雕塑卓越的表现力,以及在艺术景观中较强烈的视觉冲击,很容易成为区域环境的标志和象征的载体。因此,景观雕塑的设计不仅是艺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还极大的促进了艺术景观设计的发展。
1.3景观雕塑的发展
景观雕塑是从远古社会的祭祀活动中发展而来的,在远古社会,景观雕塑作为一个部落的象征,具有一定的宗教含义。这种景观雕塑的雏形更多的是为了表达某些精神上的意义,并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文化表现元素。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现代的景观雕塑已经超越了宗教、皇权、神权等精神上的表达意义,更多的深入到各个领域,并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如今景观雕塑不仅是彰显区域文化的重要元素,很多优秀的景观雕塑还成为了区域文化的代表,极大的促进了现代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现如今,景观雕塑对现代园林和建筑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大,每一座新修的公园、广场、绿地都会采用景观雕塑来凸显期文化内涵,表达设计主题。景观雕塑设计的自由性和多样性,决定着景观雕塑具有极佳的文化表现力,诸如广州的五羊石像、厦门白鹭洲的白露女神雕塑等,均传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感,引领着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城市的底蕴,并成为城市的象征。
2现代艺术景观雕塑设计
2.1符合当地的文化和自然环境
景观雕塑是静态的艺术,其材质和质感决定着景观雕塑必须和周围的人文、艺术环境相融合,才能获得生命。在进行园林景观雕塑设计时,首先要创造一个健康的空间气候,保证景观雕塑能够和周围的风、绿植、建筑、地貌相呼应,并具有一定的文化表现力。为了避免景观雕塑设计给人以突兀的感觉,设计时一定要减少外来特殊物质的引入,避免对原有生态和文化系统的破坏,并符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域特点。除此之外,还要考虑雕塑的外形受光照的影响,做好对太阳直射光线的控制。
2.2景观雕塑基座的设计
景观雕塑的基座是雕塑与环境直接联系的基础部分,也是保证景观雕塑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优秀的景观雕塑设计,不仅其雕塑主体会具有突出的艺术和文化表现力,其基座一定也能够和雕塑、和自然环境相融合,并帮助雕塑与自然环境做好沟通。重视景观雕塑基座的设计,不仅能够增添景观雕塑的艺术表现效果,还能够提升景观雕塑与环境的和谐度,提升整个景观雕塑的艺术性。景观雕塑的基座设计包含碑式、坐式、台式和平式四种,这四种样式都各有特点,适用于表现不同文化内涵的景观雕塑。其中碑式多表达纪念意义,而雕塑仅仅起到点题或装饰的作用。坐式则以古希腊、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的表现手法为主,是古典风格雕塑常用的基座样式。台式所表现的效果更加亲人,多用于主题雕塑的基座。平式则显得比较自由,多用于广场、草坪或水面上,能够实现雕塑与环境更加完美的融合。
2.3景观雕塑的情景创造
景观雕塑不仅能够美化环境、丰富生活,还能够承载一定的人文和历史意义,因此现代城市景观雕塑设计更多的以彰显文化主题着眼,具有标识、引导、分割与点缀的作用。现代的景观雕塑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其韵律、节奏、对称、形体、点线面、体量、色彩等,并注意景观雕塑的情景创造。利用景观雕塑的这些抽象因素,能够表现出具体的精神感悟,因此,在景观雕塑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怎样把各种公共因素转化成为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符号是我们艺术创作的关键。把公共性的种种因素分别加以分析研究,根据它的外在显示的特点概括、提炼成为具有精神品位的城市视觉识别形象,从而形成景观的主题。
2.4景观雕塑的创造性思维
景观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载体,在设计时一定要采用创造性思维,因此,单纯的模仿是无法使景观雕塑具备艺术价值的。创造性思维设计的景观雕塑,其题材、形式、体量都是为了表现某一主题或精神含义设计的,因而具有独特性,通过景观雕塑的设计与环境的辉映,能够赋予景观雕塑生命活力。因此,景观雕塑首先要有视觉冲击力,并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这就要求设计师能够站在文化的高度,处理与创作有关的问题。综上所述,艺术景观设计中的景观雕塑,是艺术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要完成优秀的艺术景观雕塑设计,必须赋予景观雕塑文化内涵,做好基座设计,并重视情景创造,注重雕塑设计的原创性,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更加优秀的景观雕塑设计。
作者:常志坚 单位:陕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一、根在河洛与彩陶艺术
在中国人心目中,洛阳自古是“天下之中”,是“中心”。作为“天下之中”的洛阳是最早跨入文明时代,而且在以后的数千年里,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成为“东方古代文明的中心和发祥地”。悠久的历史给洛阳带来了浩如烟海的艺术宝藏,考古学家在这里不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品,也发现了最早的青铜和青铜器,更为著名的是这里所发现的彩陶艺术品,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遗址也在洛阳辖区内发现的。这些早期人类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尽管是先民为了不同的用途而制作,但其质朴简洁的造型,明快绚烂的纹饰所显示出未经磨砺的幼稚和天真,却带给人一种恍若返璞归真的艺术美感。
二、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墓葬文化与艺术
古人云:“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人眼中,洛阳盆地北高面水,低山环绕,温暖向阳,洛河、伊河等河流缓缓从盆地中央流过,是典型的避风聚水之地,风水两者兼而有之,故自夏、商、周以来,成为理想的建都之地和上乘的阴宅之所,是他们无比神往的墓葬之地,故而才出现了“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的独特景况。现今已发现的洛阳地区古墓不计其数,其中已确定有皇陵区8处,名人墓11座,著名壁画墓21座,已发掘各代墓葬五、六千座(包括已发掘西周墓葬总数约800余座,发现东周墓千余座,发掘汉墓近3000座,西晋200座,北朝墓30余座,唐代600多座,其余还发掘有秦、曹魏、北宋墓若干,洛阳市北二、三十座墓冢组成邙山古墓群更是成为了目前洛阳一道独特的古墓人文景观。在这巨大古代墓葬文化中,其艺术价值首先是通过洛阳古代陵墓雕塑来反映的。洛阳古代陵墓雕塑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在邙山的汉陵区,遗留有大量石人、石马、石象等雕塑,这些雕塑既是皇陵石雕的开山之作,同时又从建筑艺术形式本身体现了皇帝的权威,以其高超的石刻工艺增加了陵寝的神秘感。唐孝敬皇帝李弘的恭陵位于河南偃师城南的景山上。恭陵坐南朝北,南门外为神道,神道两侧依次排列石象3对、石马1对、石华表1对。这些石刻雕塑造型硕大生动,雕刻技艺高超精湛,极富盛唐气息,整体效果和气势并不逊于唐代其他皇陵。
三、佛像雕塑与龙门石窟
古都几度兴废,战火几度燃烧。历经悠悠千载的帝王兴替,伴随峥嵘岁月的历史烟云,洛阳地面上的许多古代美术作品都已经灰飞烟灭,至今屹立不倒的龙门石窟终究让我们能够探寻一番洛阳地面美术的过往辉煌。龙门石窟的建立要归功于北魏孝文帝的迁都,在他迁都洛阳后,笃信佛教的他把佛教也从山西平城一即云冈石窟,转移过来。中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以及隋、唐、北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建达四、五百年。据统计,龙门现有佛龛2345个,佛像十万余尊,佛塔六十余座,碑刻题记二千八百余品。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佛完如蜂巢般密布于东西两山崖壁,南北绵延达一千多米,蔚为壮观。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龙门石窟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将龙门石窟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四、洛阳古代美术的经济价值
从彩陶艺术到墓葬艺术到佛像雕塑,洛阳古代美术作品以其巨大的艺术价值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比重,为洛阳昨日的文化添上了绚烂的一笔,更是今天洛阳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指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艺术品和艺术所产生的效应除了知识活动、发展文化和赢得他人尊重的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外,同时还是一种经济来源这一点是得到普遍承认的。只要想一想那些成群结队去参观那些艺术名城的人们够了,这些艺术品的遗址则成为了人们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龙门石窟,每天都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成了洛阳最亮的名片;邙山陵墓群、洛阳古墓博物馆,也都成为了国内外游人喜爱的古文化旅游景观。无疑,洛阳古代美术遗迹成为了洛阳旅游经济中的一个重要法宝。“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文物资源无疑是主角”。可见,洛阳古代美术不仅以其丰富多彩及高超的技艺显示出了巨大的艺术价值,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型经济,也具有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是弥足珍贵的文化资源,旅游经济必将成为洛阳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装饰雕塑的空间造型
1.夸张和变形
在装饰雕塑的造型和风格中,夸张和变形无处不在,与雕塑作品主题形象的艺术效果有着很大的关系。以美为原则,赋予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将情感需求与主观感受贯穿于雕塑作品中,给人带来很大的视觉冲击。在装饰雕塑的塑造中,运用缩放、反转、扭曲等夸张的艺术手法,能够更好地释放感情,夺人眼球。
2.空间与环境
装饰雕塑看上去是独立存在的,事实上,装饰雕塑与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的相互融合,更能体现变化、寓意的特征,比如街道上的下水井盖与半身人体雕塑的结合,不仅可以装点城市街道,还能创造出良好的艺术氛围,具有趣味性和装饰性。所以说,在装饰雕塑作品的创作中,注重作品与空间环境的联系,不仅具有装饰效果,还具有艺术氛围,增加趣味性与艺术性。
(二)装饰雕塑的丰富色彩
色彩也可以给人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色彩并不是指材料本身的色彩,而是雕塑家根据主观创作理念,在雕塑的表面进行主观色彩表现,更能够体现出作品的主观思想。一般情况下,作品大多以亮丽的纯色为主色调,再以冷暖色调或者对比色调进行表现,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主观表达性,给人带来最直观的视觉冲击。
二、我国古建筑装饰的雕塑功能
(一)装饰雕塑体现了
我国古建筑装饰雕塑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筑物自身,另一种是由产生的装饰雕塑,比如寺庙、教堂和石窟等。在古代,对于大自然,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感知,并将自然现象与主观意识结合起来,形成神话传说,于是便产生了图腾文化以及,人们将自己的愿望、想象赋予装饰雕塑之中,于是图腾文化以及变成了古代建筑装饰雕塑的标志与符号。作为装饰雕塑,承载着历史文化信息,体现着人们的精神追求,也是人类智慧的缩影。比如古建筑中的砖雕艺术,在早期,人们在砖上刻画的动机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关系,面对自然灾害与战争灾难,人们相信通过祈求神灵,可以克服灾难,所以刻画纹饰明显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神灵和大自然的信仰和崇拜。
(二)装饰雕塑满足了人们的审美欲望
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雕塑,比如门窗上的木雕、栏杆上的石雕,它们都是由纹饰图案构成的,不仅可以点缀建筑物,而且还增添了美观程度。以纹饰图案构成的装饰雕塑种类繁多,包括山海景色、天宫楼阁等,比如唐代河南安阳的修定寺塔,用不同的图案的浮雕镶嵌塔的四壁,造型生动逼真、美观大方,是唐代艺术的珍品。有的雕塑还具有实用性,比如器皿和小型雕塑等工艺品,还有一些建筑雕塑是作为殉葬品的,比如唐代的唐三彩的马和秦始皇兵马俑。
(三)装饰雕塑可以美化环境
在环境美化方面,装饰雕塑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装饰雕塑作为建筑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雕、琢、塑、刻等艺术手法,塑造出美化环境的艺术形象,花样繁多的雕饰纹样附属于雄伟的宫殿以及寺庙中,展现了雕塑与建筑的高度融合。建筑装饰雕塑所雕饰的内容和形态,可以弥补空间环境的缺陷和不足,从而营造富于生命活力的新环境和氛围,比如我国古代以花、鸟、鱼、虫为题材的宫殿、住宅以及寺庙等。
三、结语
关键词:陶瓷;雕塑;艺术;文化
1 引言
陶瓷是我国古代的一大发明,已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陶瓷雕塑发展至今,同样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以其三度空间的立体效果、泥性纹理的淳朴、色釉变化的丰富等给人以独具匠心的艺术美感,独特的造型和审美价值尤为引人注目。每一件陶瓷雕塑艺术品所体现出来的思想与风格都是当时社会的缩影。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本文着重从陶瓷雕塑的产生、发展、创新等方面做一讨论,由于时间和条件关系,加之自己水平有限,不足之处难免,希望各位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修正提高。
2 陶瓷雕塑的产生和发展
陶瓷雕塑是以陶瓷材料为基础进行塑形雕刻,经高温烧成、色彩装饰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瓷。在制造艺术品的过程中,由于有的物质材料是硬的,因此,凡是以金、玉、木、石等材料来制造的艺术品,统称为雕;有的物质材料是软的,凡用粘土之类材料去塑型的则称之为塑。由于雕和塑经常是有机结合着,因此往往不作为雕和塑的严格区分,一般统称之为雕塑。雕塑就是以雕、刻、镂、琢、凿、塑、铸为手段,以金、玉、木、石、土等为材料,去塑造具有三度空间的人体形象或物体形象,反映艺术生活。
2.1陶瓷雕塑的产生
从陶瓷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最早出现的陶瓷造型都是日用器皿,以后逐步发展产生陈设性的陶瓷造型。我国陶瓷雕塑艺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在长期打磨石器和捏造陶坯的生产劳动中,逐渐摸索积累了一套制作人物、动物形象的技术和经验,并且逐渐培养和提高了造型艺术的审美观。陶器表面的装饰是从平面的线纹开始,进而于器物的局部进行立体的捏塑,如器物的耳、把手、盖、钮等。题材多为常见的鸟、兽和人面、人头等。这时,塑造形象的技法已能初步掌握。设计能力亦同时在提高。
2.2陶瓷雕塑的发展
公元前4360~3360年,河姆渡文化的陶塑艺术品中出现了人体塑像、猪、羊和鱼等。据历史记载,在河姆渡遗址的上层,曾出土一件人头塑像的陶塑艺术品,头像为椭圆形,前额突出,颧骨很高,眼和嘴以细线勾划,形象逼真。公元前4040~2240年,大汶口文化的陶瓷雕塑以生动著称。一般是个体形象,也有的是作为其他陶器上的附件。江西江吴城商代后期遗址中,就出土有鸟、人物、陶祖等陶瓷雕塑品。至战国时期,随着城邑规模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陶瓷业生产更加集中,更加专业化,出现了作坊集中式的陶瓷手工业,在制陶业内部也出现了主要生产某些产品的专业化倾向。这个时期的雕塑在中国美术发展上起了关键性的历史作用。它突破了商周以来的浑厚、纯朴、古拙的阶段,创造出写实、生动、灵巧的风格。战国末期,陶瓷雕塑艺术迅速发展起来,已能混合使用圆雕、浮雕、线刻相结合的造型手法,把人物性格的造型特征揉合于艺术形象之中。秦汉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近年在秦始皇陵发现的陶佣,以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地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汉初的陶瓷雕塑艺术,明显继承了秦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型体比较高大,注意细节的刻划,形象生动逼真,威严庄重,体现出我国陶瓷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历史和明快简练、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唐代是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唐三彩更为大家所熟知,绚丽夺目、形象传神的艺术品充分反映出盛唐的文化气息。从唐三彩的人物俑、动物俑等陶瓷雕塑艺术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唐的社会生活全貌和唐代人的审美观及精神气质。明代崇尚德化瓷塑,进入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景德镇彩绘瓷塑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主要是因为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完全不同,所以陶瓷雕塑的发展也是人们审美观念变化的一种体现。
3 陶瓷雕塑的表现形式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1陶瓷雕塑与宗教
陶瓷雕塑与宗教的关系非常密切。佛教、道教、基督教、儒教素材经常作为创作题材,包括宗教人物、宗教故事,常见的有释迦牟尼、观音、罗汉、达摩、八仙等的塑像以及与他们有关的故事。
3.2陶瓷雕塑与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是一种经先人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以想象与联想为特征,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每一个神话传说表达出的精神内涵、艺术特征都可以很好地在陶瓷雕塑作品中体现,艺术家们对“大禹治水”、“女娲造人”、“后羿射日”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等都进行过艺术创造,使之成为了美妙的真实可视的艺术形象。
3.3陶瓷雕塑与音乐、舞蹈和建筑艺术
雕塑与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都各有自己的艺术特征和艺术韵律,但是,彼此也具有相同的特征。音乐艺术是抒情性的艺术,高亢、低沉,急促、舒缓,强烈、轻柔,都具有召唤心灵的感染力;舞蹈艺术。则是通过人体的动作所形成的节奏与旋律来达到抒情效果;建筑艺术初看似乎与上述种类以及陶瓷雕塑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不然。就抒情而言,建筑与上述艺术门类一样也讲究抒情,讲究审美的需求,在这一点上与它们有着共通性。陶瓷雕塑同样是一种抒情性很强的艺术。是陈设性艺术。对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建筑艺术是典型的环境艺术。同样,音乐,舞蹈都是时间以及空间的艺术,对环境的要求同样很高。陶瓷雕塑从音乐、舞蹈、建筑中吸收丰富的艺术元素,除作为题材使用外,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也有不少的借鉴。
3.4陶瓷雕塑与绘画、书法
它们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皆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范畴。绘画艺术讲究“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刻画和意境美的追求,这些在绘画艺术所出现的要求,在陶瓷雕塑艺术中无一不被遵循。书法是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的艺术门类,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艺术。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线条的枯润、浓淡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此外,绘画、书法和陶瓷雕塑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与情节性的事件,擅长表现瞬间动作,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
3.5陶瓷雕塑与文学
陶瓷雕塑除了具有与文学共有的特征之外,它还有着泥与火的痕迹,可以说是火的艺术结晶。
从艺术种类来讲,陶瓷雕塑与文学分属不同艺术种类,但却有相通之处。文学起源于劳动,具有相当浓厚的再现风格,与劳动的内容密切相关。陶瓷雕塑中的造型都是创作者的大胆想象,反映的是一种生活,也是人们审美观念的形象见证;再加上泥土的气息、手感的痕迹、简练的雕琢,正是陶瓷雕塑内在语言的最好表现。 3.6陶瓷雕塑与哲学
陶瓷雕塑作为一种美的事物的载体,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哲学与美学的思想精髓。无论技法如何变化运用,造型如何怪异,处处都体现出人的气息和人对生活的感悟。从古至今,任何题材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皆是体现着以人为贵的思想,表现出人自身对生活的不断追求。
3.7陶瓷雕塑与民俗文化
陶瓷雕塑灵感来源于劳动生活,也是一种民俗艺术。民俗文化,它客观而广泛地反映了周围的社会生活、世态人情和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价值、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追求。
关键词:高校教学;冰雪雕塑;教学改革
冰雪雕塑艺术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冰雪雕塑融化后变成水,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从而成为一种绿色艺术表现形式。冰雪雕塑在艺术家享受了创作乐趣且满足了大众的审美需求之后,没有给大自然造成任何伤害,这种艺术创作形式尊重了生态环保理念,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1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创新要点
第一,地方特色课程《冰雪雕塑艺术》纳入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二,编写和出版了《冰雪雕塑艺术》教材,填补了高校冰雪雕塑领域教材的空白。第三,成立大学生冰雪艺术中心,为在高校广泛地开展冰雪雕塑艺术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有效平台。第四,打造实训基地实践,组织冰雪雕塑大赛。探索高校学生冰雪艺术应用型能力培养探索的新模式,有效地支持了冰雪产业经济发展,并推广到同类院校,起到了很好的实际效果。第五,建立多个高校冰雪雕塑产业基地,为冰雪雕塑专业人才的教学与实践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策略探究
2.1学校要高度重视冰雪雕塑艺术课程
我国高校主要是以培养实用性人才为目的,对于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相关专业非常重视,对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而言是不够的。我国的冰雪资源在北方,而知名的美术艺术高校多在南方,如鲁美已经过江南,这就对北方各大高校的美术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形势下,北方高校要高度重视冰雪雕塑艺术课程,努力利用自然资源来促进美术艺术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显著提高,国家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而艺术就是激发灵感进行创新的突破口。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积极建设冰雪雕塑艺术课程也是在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教学素材。
2.2撰写冰雪雕塑艺术校本课程
冰雪雕塑艺术进入大学校园的时间不长,关于这门课程的教学材料比较匮乏。这就需要各大高校总结既有的教学成果,同时吸收国外先进的冰雪雕塑艺术经验,逐渐形成并且完善自己的校本课程。具体工作可以从冰雪文化和雕塑艺术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冰雪雕塑与其他雕塑的不同之处在于,冰雪雕塑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消失,这就需要学生对冰雪雕塑材料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在雕塑之前,根据雕塑的工期和展览的时间来选择适当的雕刻材料。为了保证雕塑效果完好,通常冰雪雕塑材料都是由机器生产的冰板和雪砖,了解这些材料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利用雕刻技巧来创作。第二,冰雪雕刻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圆雕和浮雕。圆雕是指立体的雕刻创作,浮雕则是与其他美术创作中的浮雕一样。此外,镂空雕塑也是冰雪雕塑的方法之一,但是这个力道很难掌握,艺术价值与雕刻技艺都非常高。另外,由于现代声光乐的发展,在展览冰雪雕塑艺术作品时,融入灯光和音乐因素,能够突出冰的剔透和学生的纯洁,从而让作品更加有艺术表现力。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艺术知识的培训,从而让学生在创作中创造性地应用技术来增加作品的价值。总之,在撰写冰雪雕塑艺术校本课程中,要力求全面,由浅入深,能够让一个没有冰雪雕塑艺术背景的学生系统地学习。
2.3构建冰雪雕塑艺术平台
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人们重视艺术,但是更多的是关注就业等生存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构建相关的艺术平台,给具有冰雪雕塑艺术技能的艺术家提供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借此平台,还能够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冰雪雕塑艺术。由于我国的降雪分布不均,冰雪雕塑艺术是美术领域中的小众。这就需要高校肩负起构建冰雪雕塑艺术平台的任务,将冰雪雕塑艺术推广出去。这个冰雪雕塑艺术品台,还是学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重要实践场地。通过组织冰雪雕塑艺术大赛来让学生们进行实践。由于艺术的创作来源于灵感,并且冰雪雕塑材料相对来说比较贵,所以学生的每一次创作都非常宝贵。通过比赛的形式来组织冰雪雕塑实践,能够让学生的精神紧张起来,聚精会神,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急中生智,实现雕塑艺术的创新和突破。
2.4系统地学习和实践冰雪雕塑技能
就冰雪雕塑艺术技术而言,需要系统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够获得这个技术。高校将冰雪雕塑列到教学内容中来,就要制定系统的教学课程,并且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基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实掌握冰雪雕塑艺术,让技能成为本领和求职的资本。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要面对大量学生,这就不能像传统的师傅带徒弟那样进行教学。在教学课程设计上,要通过对校本课程的讲解来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冰雪雕塑艺术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到冰雪雕塑艺术技能。
2.5打造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
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和雪博会每年都会吸引万千游客,中央大街上的冰雪雕塑也为其增加了旅游看点。游客对冰雪艺术的热爱为打造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高校要为打造这个产业基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弘扬冰雪雕塑艺术文化,另一方面能够促成产业形成和发展,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冰雪雕塑文化可以成为移动的艺术展览品,这就增加了冰雪雕塑艺术的商业价值。打造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一方面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训练场所,另一方也通过艺术基地影响力的增加来为学生的艺术作品进行宣传,这就实现了学校经济收益和学生艺术名气收益的双得益。因此,学校要在保证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倾注更多的精力在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上,让冰雪雕塑艺术产业基地成为学生高品质作品的展览礼堂。
3结语
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来推进教改的进行;需要撰写校本课程来提供教学素材;需要构建艺术平台来吸引冰雪雕塑爱好者参与进来;需要有系统地学习和实践计划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需要打造艺术产业基地来为这些冰雪雕塑艺术人才提供实践基地和工作场所。冰雪雕塑是人类和大自然共同打造的美丽艺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要求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极大的提高,冰雪雕塑就是积极健康的高雅艺术。因此,高校冰雪雕塑艺术课程教学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最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校教学亮点。
参考文献:
[1]王凯宏.中国北方冰雪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探究[J].学术交流,2013(07).
[2]依晓雷,梁家琳.冰雪景观艺术的综合评价[J].美术大观,2013(05).
摘要:中国当代雕塑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成就斐然。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和当代艺术的其他形态一样,当代雕塑有其自己的发展轨迹和自身的历史,并能从一个侧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文化的变迁与艺术思潮的演进
关键词:中国雕塑 文化 波普 雕塑艺术 发展
中国当代雕塑正处在蓬勃发展的活跃时期。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直接产物,中国雕塑推进、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之中,从而赢得世界的瞩目和广泛的选誉。经历了启蒙――转型――发展的中国当代雕塑,从“观念更新”、“走出国门”、“辉煌呈现”的进程,充分展现出历史悠久的中国雕塑自身的历史性进步。其意义和影响不仅显示在中国雕塑发展的进程中,而且直指未来中国雕塑发展的走向。
中国当代雕塑的发展阶段:
中国雕塑经历了两个阶段: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的“转型期”,90年代延续至今的“发展期”。发生在中国雕塑“转型”期的观念更新的前导性人物,首推以刘开渠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雕塑家,面对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及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机遇,他们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城市雕塑”的概念及发展主张。历经20余年的实践充分表明,中国雕塑的“开放”态势和“多元”发展无不与其相关,或找到对应的阐释,而成为事实上的启蒙。
90年代末,中国当代雕塑呈现出一个重要变化:后现代波普形式被青年雕塑家的大量采用,像刘建华、李占洋、徐一晖等。刘建华的创作着意体现一种物质化时代的道德不确定性体验,通过沙发、女人体等物象的翻制组合成一种寓言式的语汇;李占洋的雕塑介于一种新现实主义和波普雕塑的结合,翻制记录了舞厅、卡拉OK、按摩房等新民间生活空间的现实场景;徐一晖不是雕塑系毕业的,但他在九十年代后期创作的艳俗风格的彩陶雕塑无疑是重要的后现代作品。
在九十年末产生真正意义的后现代雕塑和波普风格的雕塑是和中国社会及艺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一方面,中国社会的文化结构开始进入多元化时期,商业精神、物质消费和流行文化已真正变成一种日常性,这为后现代雕塑的产生提供了视觉经验和意义背景。传统雕塑概念意义的造型和彩绘的重新使用,不仅仅是现实主义反映的需要,事实上,新现实主义和波普艺术的方式在九十年代末表明了当代雕塑试图回到九十年代社会文化变在视觉症候层次的道德反省和自我分析。
波普风格的雕塑创作在雕塑的色彩和材料的使用上都有创新。90年代,当代雕塑对波普颜色风格的实践事实上要超过前卫的绘画。雕塑界大师刘建华和徐一晖将景德镇陶艺和波普风格的结合,使中国陶艺概念走向了一种真正意义的当代陶艺概念。
中国当代雕塑的形成体现于两个基本方面:观念性和波普化。观念艺术对雕塑的影响开始于1992年前后,这期间隋建国、展望、于凡、姜杰等一批年轻的雕塑家开始把雕塑看作一种观念艺术的载体,而把雕塑性放在其次的位置。事实上,雕塑概念在形式层次的边界也得到了突破,很多被称为“雕塑”的雕塑已经接近于装置。另一个重要的现象是,1992年以后,非雕塑系毕业的许多艺术家和艺术群体开始大量从事装置艺术创作,像包泡、钱喂康、宋东、王功新、“大尾象”小组等。在1995年前后,这些雕塑系和非雕塑系毕业的艺术家还在一起做过艺术活动。这是中国当代雕塑产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的标志是装置艺术对综合材料和现成品的使用,观念艺术中技法和媒体地位的下降,这都对这一时期中国当代雕塑产生了重要影响。
进入21世纪,中国当代雕塑从内涵到外延都发生了一系列的重要变化。身处多元文化变革激荡的时代,当代雕塑家在更为开放的文化背景中接受了新的教育,他们的创作更加放松、表现的方式更加自由,更加具有这一代人所独有的时代性色彩。当代中国雕塑家对于自身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等多种环节的相互关系有了新的理解,一种融合于现代生活环境的“复合式”艺术观念应运而生。作为具有永恒性的当代雕塑艺术,真正浓缩了古今中外的各种艺术理想与审美趣味,在造型、体积、材料、蕴涵等方面体现出泛世界化的雕塑艺术新特性,以与当代文化环境相呼应和对话,充分适应了社会民众的需求。艺术理论家孙振华认为:“谈公众性就不能不涉及对艺术家的认识,我们不能从精英主义出发来判断艺术家的社会角色。”艺术是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上艺术家只是一种社会分工,这就要求艺术家放下架子,为社会提供服务。在雕塑《深圳人的一天》的创作过程中,作者曾经实验性地提出了“把艺术家的作用降低到零”的口号。
雕塑艺术发展到现阶段,雕塑艺术已经脱离了反映物象造型的记录功能,也已脱离了单纯审美或者实用的功能。从深层次上来说,当代雕塑艺术实际上是在借助“雕塑”的问题上讨论人的问题,讨论我们如何生存的问题,讨论我们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构造我们未来的问题,从而商业性孕育而生。商业与艺术本属不同的领域,由于两者的价值外延有交集,原本风马牛的行业变得亲密无间。中国雕塑艺术要走现代化,无疑要面对两方面考验:“国际化”与“商品化”。艺术的商品化之于中国,实为一柄双刃剑,它迫使中国艺术冒着灭顶之灾的险境走入当代。从艺术的角度,也许艺术家会说当艺术开始泛着铜嗅味的时候,就是艺术彻底堕落的时候。但无论如何坚持,生存是艺术家和艺术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品价值的评估,市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件雕塑作品具有艺术价值的同时,客观上自然也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虽然有的艺术家开始并不是以商业为目的。对于雕塑的艺术化与商品化的关系,这二者其实并不对立,比如国内外一些雕塑艺术作品,既是伟大的艺术品,又是昂贵的商品。
门口的石狮子分公母的方法是:公狮左蹄下踩着一球,即“狮子滚绣球”,母狮右蹄下抚着一只幼狮。
石狮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它以石材为原材料雕塑成狮子的形象,是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雕塑品。最早的石狮是东汉高颐墓前的石狮。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德化陶瓷;现状;发展趋势
1 德化陶瓷雕塑艺术的现状
1.1 德化陶瓷简介
早在新石器时代,德化瓷的制作就已开始,在唐宋时期开始兴盛,明清时期得到巨大发展。德化瓷以建白瓷最为闻名,另外有青花瓷。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是德化瓷主要的产品形式,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也较为常见。贴花、印花、堆花、划花和透雕等是德化瓷的主要装饰手法。凭着其独特的技艺,雅致的外观,德化瓷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外销瓷器之一,享誉世界,向世界各国传播了中国的制瓷技术,也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1.2 德化陶瓷雕塑的艺术特色
德化瓷器直接选用优质的高岭瓷土塑造成型或者翻制模具,然后注浆或者拓印而成型。在土坯干后,要根据不同需要而决定是否上釉,之后将土坯放入窑中,在一千多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烧制,最终产出成品。
德化陶瓷优质独特,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非常突出。瓷器胎釉质量优良,釉面滋润,且形体厚重而又少见瑕疵,和谐完美。外观图案的不同人物形象的构思造型都很生动形象,整体与局部的比例非常协调。更为重要的是,人物的刻画由表及里,人物性格都通过那生动细腻的神情风韵展示出来,非常具有艺术感。
1.3 现状概述
德化陶瓷雕塑艺术的存在与发展,是以众多与陶瓷雕塑艺术相关的企业为载体,以商业化推动艺术的不断进步和绵延。拥有1400多家陶瓷企业,近 10万陶瓷产业从业人员的德化县,已经初步形成了日用瓷器、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器的陶瓷产品体系,并成为中国陶瓷工艺品的最大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如今,德化的陶瓷产业,逐渐从小规模向专业化生产转变,从单打独斗向校企合作的联盟形式转变,技术正在升级创新,抱团发展正在实践。例如,德化陶瓷产业将传统的锅炉窑改造为隧道窑,以此达到连续作业生产而节省原料的目的;在烧制技术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实现无烟雾污染。这使得陶瓷雕塑艺术建立在节能环保的观念之下,更具有艺术和社会的双重价值。而在组建联盟方面,2011年6月,22家高档日用瓷生产企业、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及2个事业单位成立了“泉州市高档日用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企业运用共同研发同时分工协作的合作模式,先后开展了“高强易洁酒店日用泥料、釉料研发与标准化生产”,“四星级酒店日用瓷系列器型及模具开发”,“耐600℃干烧陶瓷耐热金刚煲生产技术”等科研项目,并且开发出了700多种专供酒店用的瓷器。陶瓷产业的发展也就推动这一项艺术的繁荣。
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虽然一直在追求技术革新,但是高科技制瓷技术仍然薄弱,新技术陶瓷(如卫生、节能陶瓷)更是发展缓慢。工艺瓷耗能大的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将来很有可能会走向萎缩。除此,一个很严峻的问题是,德化陶瓷在种类、设计等方面缺乏实质意义的创新,仅仅是在传统瓷器的基础有一些表面的变化,这样一来,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品牌就尤为困难。虽然陶瓷属于传统文化传统艺术,但不将其融于现代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定不能长久发展而不衰。另外,德化陶瓷雕塑产业很多是沿袭下来的家族式企业,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导致管理、营销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缺乏,企业没办法发展壮大,取得突破。那么,最终就会导致德化陶瓷雕塑艺术的停滞不前甚至退化。
2 德化陶瓷雕塑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
2.1 继承传统是不变的坚持
陶瓷艺术源远流长,是古代中国的代名词。在文化强国的国家政策下,无论时代怎么变迁,社会如何发展,首先陶瓷产业不能衰弱是一个最基本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无论怎样创新陶瓷产业,注入何种时代元素,都不会抛开陶瓷雕塑艺术承载的传统文化。这项艺术要发展,继承是基础。因此,建白瓷、青花瓷这两个基本种类将会保持主流地位,贴花、印花、堆花、划花和透雕这些修饰手法也会被沿袭保留。简言之,德化陶瓷雕塑艺术的本质,即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不会淡去或者消失。会改变的,只会是形式上的创新和某些内容的增加。
2.2 艺术与经济、生活相结合,陶瓷雕塑产品创新是必然选择
如果只固守传统,那么德化陶瓷雕塑艺术肯定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追求与享受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文化与物质结合的消费方式越来越普及。陶瓷雕塑艺术也将与日常生活、工艺、旅游、纪念品等等行业结合在一起,不仅仅作为一种瓷器,而是同时兼有实用性、观赏性、艺术性或纪念性,乃至集各种价值于一体,同物质产业与文化产业越来越好地结合。产品种类和样式等各方面必将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新颖,这门艺术就会走向越来越广阔越来越长远的道路。
2.3 打造品牌,保护专利越来越重要
缺乏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品牌是德化陶瓷雕塑艺术正面临的一大问题,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德化陶瓷雕塑产业将会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品牌,并且将品牌推向世界舞台。一种艺术成为一个品牌,无论经济效益和艺术效应都将无可比拟。另外,据资料显示,整个德化陶瓷产业每年所开发的陶瓷新产品达20000多件,然而仅有300多件拥有专利。这导致大量的陶瓷产品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行业内同类相煎的局面多有发生。这样一来,一些企业开发与创新的热情与信心就被打击下去。久而久之,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就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后。所以,未来的陶瓷雕塑艺术发展会越来越重视产品的专利保护这一块。
2.4 多市场战略毋庸置疑
一项艺术,只有深入社会深入人们的生活才能真正立于不衰之位。所以陶瓷雕塑艺术要长远地发展繁荣下去,尽可能拓宽其产品的消费市场是必须的途径。一方面,陶瓷雕塑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它的发展要强调本民族意识,国内市场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针对国内的文化特色,设计和生产国人喜爱的陶瓷产品,牢牢把握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陶瓷雕塑艺术作为一种联系中外友好关系的纽带,也要能满足世界各国不同民族的不同需求,根据他们的喜好,注入他们民族的文化因子,以此开拓尽可能大的国际市场。
2.5 新型营销模式不可阻挡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必将成为陶瓷销售的新平台。网络销售的方式能扩大销量,并提升陶瓷雕塑艺术的知名度。与传统的销售模式结合,会更好地推动陶瓷雕塑艺术发扬光大。
3 总结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德化陶瓷雕塑艺术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内涵当永远存在于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领域,而艺术品的样式更新、制作手法的改革、烧制工艺的创新等等可以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西为中用,遵照这个原则,德化陶瓷雕塑艺术便可以发展成为根植于中华古典思想、吸收中国当代元素,汲取他国优秀文化的一项艺术。德化瓷雕不是简单的工艺摆设,而应融入当代经济和文化,烙上时代的特征而成为现代的艺术品。这样,相信德化陶瓷雕塑艺术将走向新的巅峰。
参考文献:
[1] 熊寥.中国陶瓷美术史[M].紫禁城出版社,1993.
[2] 陈雨前.陶瓷雕塑艺术文化审美.
雕塑的美丽与力量
走近叶茂中位于财富中心顶层2000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放眼望去,都是各种风格的艺术品,在他视野开阔的700平方米的个人办公室内,也恰到好处地摆放着各种雕塑。
在上海坐落着众多领事馆的桃江路,叶茂中的上海公司隐身于其中。院子好像一个雕塑园,里面的满眼绿色之中,5棵160年的大树之间,掩映着造型各异的雕塑。客户们无不在那里流连忘返,还经常有新人们在那里拍结婚照。这些雕塑之中,最醒目的是“请”来的一尊李象群的像,1.9m的高度,栩栩如生。他说李象群为了把握人物神态,还特意去过陕北,所以表情刻画得非常细腻,更重要的是一种神似。叶茂中从小崇拜,站在这件主席雕像之前,能感受到作品带来的力量。
叶茂中认为一个庭院里若是没有雕塑,就好像没有灵魂一样。风吹日晒给雕塑平添了一种沧桑感,仿佛长在院子里一样,具有了生命力。偶尔雕塑的肩头停只小鸟,那是一种令人感动的和谐,同时也是一种与自然的交流。竹影婆娑下的雕塑、细雨中的雕塑、晨光中的雕塑、月色下的雕塑,都是难以言喻的美丽。
他认为雕塑的力量是最强的,同时对空间有很强的改变作用。雕塑在改变环境、升华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人的心灵。艺术,就是心灵的消费。
终身热爱艺术的人
收藏使叶茂中的业余生活丰富而又简单。如果人在北京,每到周末,他有自己的固定活动路线:到三联书店看书、买书,午饭在旁边吃碗桂林米线,去中国美术馆、琉璃厂,回家,这样就过了很不错的一天。
10年的收藏史并不算长,不过叶茂中对精品的要求却很苛刻。他说自己收藏的东西从艺术价值上来看一定要够得上进博物馆、美术馆的级别才行。但他是收藏自己喜欢的艺术品,而非只收藏名家作品。当代艺术家的艺术价值需要发现。叶茂中有一次去成都开会,在一个画廊里看到一位艺术家的画,当时他就被那幅画吸引住了。由于那幅画是放在地上的,他只好跪在地上看。画廊老板被他的虔诚感动了,就将这个画家介绍给了叶茂中,叶茂中随即向该画家订了大批的画,订量使其几乎要画两三年才能创作出来。
他说他其实是有钱人里的穷人,除了艺术品以外,没有其他的奢侈品。自己1999年的时候舍得花400万元买一幅画,可是直到2003年才舍得换一部像样的车。
他认为收藏艺术品的人都是心灵贵族,有些人可能没有几个钱,但是会把房子卖了去买一幅画,然后看着这幅画活下去,这种人是最会过日子的人。前段时间,他的一位作家朋友来看他,也非常喜欢艺术,于是叶茂中把徐悲鸿的马拿给他看,他非常激动。以前看到的真迹都是在艺术品博物馆里,而现在可以在家里看,这就是最大的奢侈,它所带来的享受是无与伦比的。如今,他不但自己欣赏收藏来的艺术品,还把照片放到博客上,与大众分享。
虽然当年收藏的名家名作市值已经翻了10多倍,但他解释自己对于艺术作品的收藏却不是出于投资。用他的话说,喜欢是收藏的动力,他买艺术品就是为了喜欢,认为自己得到的不是升值享受而是艺术享受。他从不按所谓的线索收,只是随缘而为。他说如果带着太强的功利性去收藏,还不如去投资房子。
当艺术成为港湾
艺术是他一生的美感之源,艺术品也是他的终极心灵港湾。艺术就如同空气和水,是滋润他的东西。一个房间如果没有艺术品,叶茂中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放,感觉很难受。他需要一直生活在有艺术的氛围里。
比如他拍得的吴冠中的《桂林农家》,打开后,桂林山水、清新空气都似乎扑面而来,连整个气场也仿佛发生了变化。他在看到这件作品的那一瞬间,震撼的感觉使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于是在拍卖场上毫不退缩,和另外一个买家从300多万一直竞到了600多万,终于还是得到了它。虽然事后有人说买贵了,但是叶茂中说自己太喜欢了,怎么叫贵呢?给你心灵带来如此感染力的好东西能叫贵?他把它放到了家中书房,面对它坐着,仿佛置身在桂林山水当中。
收藏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给他带来了心灵的安宁和平静,就像音乐一样,具有一种调整内心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追求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灵魂层面。他没有,但那些伟大的艺术品对于他,轻则说是喜欢,重了说则是信仰。
职业的辛苦,有时就如同真正的战争一样,是硝烟弥漫的。平时总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中的他,只有在夜深人静、面对着这些好的艺术品时,才能真正感到内心的安宁,让自己在繁忙的都市中不再浮躁。叶茂中办公室里曾挂过一幅林风眠画的《午后池塘》。他曾端着一杯茶一看就是9个小时,整个人完全沉浸在里面。他用温暖感、归属感来形容艺术品带给他的精神享受。
同时艺术品也影响着他的性情,让他能够安静下来。他收来的画经常被挂在办公室里,隔一段时间又会换上新的。一次,因为一个营销案子叶茂中对同事大发脾气。刚好那天办公室里挂上了一幅蒲华的作品,画的是竹子。那竹子画得栩栩如生,看上去像是墨迹未干,仔细看落款,这幅画竟已经有110年的历史了,他说当时自己的心情刹那间平和下来。100多年前的画看上去像是刚刚画好,这世界上还有什么值得发火的呢。
为了想出一个好的创意,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一个人苦苦思索,但从来也没有觉得孤单,视线所及都是有生命的雕塑,怎么会孤单呢?人生在世,不过匆忙几十年,没有什么被凝固下来,但雕塑,在光阴中、在岁月中流传,形体上没什么变化,实际上却凝结了流逝的光阴。
中国艺术的布道者
叶茂中说将来会写一本《我的近现代美术史》,主要写这100年来的每一个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他收藏的艺术品也都不会卖,最终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美术馆。如果有一天,他从策划行业退下来,那就一定好好把手里的艺术作品保存好,因为真正的艺术品不属于任何一个人,对这些伟大的作品来说,任何拥有者都是过客,只能好好欣赏,精心保管,直到把它们完整地交给后辈人。
叶茂中也一直是中国艺术的布道者,多年来孜孜不倦地向客户们宣扬中国艺术。他曾有一个客户,非常喜欢他收藏的一件雕塑,看了很久很久,他见状,当即把这件价值不菲的雕塑送给了她。他觉得这件艺术品更适合她,应该属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