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业生态基础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绿色农业;农业经济;支撑条件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17-1
1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1.1 绿色农业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态,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要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可以避免过分片面追逐产业经济增长或单纯附和生态农业,能够使农业产业由经济总量增长向社会收益增长转型。
1.2 绿色农业经济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绿色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是要遵循一定的农业生态规律,合理开发各种农业资源并使农业生态环境的维持良性发展,在此前提下达到的农业资源可长期循环利用的活动过程。因此,绿色农业生产不等同一般农业物质生产,两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它由于采用具有清洁、无污染、节约等优势的绿色农业生产科技,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有机的协调在一起,实现了二者高度统一的发展。
1.3 发展绿色农业经济
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绿色农产品在消费、生产过程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有较少的负面影响,因此,在社会治污中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力度大大降低,也就是说改善环境的成本降低,从而将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提高了很多。因此,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激活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2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在人力、技术与资本的整体水平运动下,可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就是绿色农业生产力。不可否认的是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大小是其制约程度的表现,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人力、技术和资本3个方面:即绿色农业科技含量及技术普及状况、绿色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资金投入多少及融资渠道的种类和数量。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前景,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除此以外,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要将不同要素有机组合、巧妙衔接,以达到效益最优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先决条件,应当重视其支撑能力的合理有效改善。
2.2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强调农业资源的承载力。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均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对全社会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就是农业资源承载力。一个区域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区域的农业经济就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区域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种类、质量的高低决定该区域的农业资源承载力的强弱,从而影响其支撑作用和农业的生命力。绿色农业虽然利用绿色科技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它却只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
2.3 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地域环境体系包含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生产区时空分布的特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体系、人文环境现状、生态环境状况及地区环境容量。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环境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业与养殖业,由此达到绿色农业的高产、高效、优质目标;可以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环境的优劣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能够及时掌控区域环境容量,发现并利用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临界点,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容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为了使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我们要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所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是地域环境。
2.4 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关键词:水利工程 建设 生态农业 重要地位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本文首先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其次,就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前言
生态农业建设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强生态农业建设,逐步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实现生态农业建设快速稳健发展之路。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搞好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利用好水资源、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保肥、保土、保水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
1.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需要加强水利建设
生态农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合理配置交通、水利等多种资源,,能够全面协调发展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形成林木、果树、鱼类、畜禽、农作物和农产品加工良性循环发展的态势。水利工程建设作为生态农业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生态农业的作用极为重要。实现农田的有效排涝和有效灌溉,能够有效提高耕地产出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是以运转协调、功能齐全的水利工程建设为基础的。只有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农业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有效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还体现在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农业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健全的农村水利工程建设,那么必然就会造成旱涝现象常发,洪涝灾害会造成降低土地利用率、传染病流行、粮食绝收等问题,干旱缺水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盐碱化严重、草原退化、树木干枯等问题。因此,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的力度,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洪涝灾害和干旱缺水的问题, 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态现状。
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是生态农业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生活需求的重要保障
水利工程建设,还能够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奋斗目标,提高耕地的产出效率,不断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生态农业建设是以产出绿色环保、安全高效的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所以,生态农业的标志就是通过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来体现,加强农产品加工、经济作物、粮食生产、水产、畜禽等一体化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就极为重要。那么如果想要加强绿色农业生产,那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就显得很有必要,它能够减轻农业用水污染, 切实改善土地退化现象, 有效避免土壤盐碱化及荒漠化, 改善植被条件,有效避免水土流失,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生活的安全。
三、如何有效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1.强化各水利站所参与工程建设管理的责任意识
凡是在各水利站所辖区内新建的水利工程,当地水利站所要无条件的协助施工队搞好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一旦发展工程质量问题,要在第一时间内向水利局质监站或水利局主要领导汇报情况,及时制止和处理,减少损失,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便于今后工程移交当地站管理后少出问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程效益。同时,各水利站所要全面掌握辖区水利工程的基本情况,既要向当地党委、政府,又要向县局搞好服务,提出本辖区内的水利发展思路,供当地党委、政府的决策参考。
2.严格按照合同施工
继续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严格履行监管程序,从项目立项、可研、初设到施工,严格履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完善工程建设从立项到施工验收投入使用的各环节程序,确保工程高标准设计,高质量施工,高水平发挥效益。同时,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中务必要按照合同中的各项条款约定,“以法律为准绳、以合同为依据”,进一步规范施工程序,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明确甲乙双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确保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的顺利完成。
3.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关键词】黑龙江垦区 农田水利 地位和作用
1 农田水利工程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黑龙江垦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梁基地,在垦建的50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垦区水利建设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城乡供水、灌溉抗旱、水土保持、水力发电、基层水利团队建设,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性的成就。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促使垦区这些年存在的水患问题获得了有效性的掌控,使得内涝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且农林牧副渔业得到了全方位的稳定发展,创造了国民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局面。粮食问题自始至终是关乎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对农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性的调整,促使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是促使农业综合生产性能得以显著提升的根本措施,要想做好农田水利建设工作,促使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有效地改善。从目前我国各大省份的粮食增长现状来看,黑龙江是最具强大潜能的,黑龙江垦区是将本地区农业作为支柱型产业的粮食产业基地,为此,垦区粮食产量是促使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力保证的关键。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成效及发展的整体速度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是完全同时进行的。这些年以来,垦区大规模的建设水利工程使得农田在自然灾害的抵抗性能上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对黑龙江垦区产业结构的科学调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及国民经济的发展而言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性作用。
到20世纪90年代,垦区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矛盾十分显著,现已给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对国民经济的安全、粮食的生产、社会的和谐稳定都造成直接性的威胁。在国民经济中,水利作为基础性设施,关乎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命脉。从垦区的发展历史中可以了解到,农业生产的高产稳产,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是需要水利工程建设作为强大的基础力量保障的。
2 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基础设施和保障体系
从黑龙江省垦建的50多年发展历程当中,历经了好几代水利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创建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截止2005年,垦区水利逐渐作为该省的基础性产业,在城市供水、灌溉等系统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建设成功的江河堤防达到2 828 km,保护耕地74.8万hm2,保护人口63.72万人;水库共151座,总库容10.23亿m3;治理涝区99处,除涝面积135.8万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7万hm2,小流域治理6.8万hm2;建成灌区1 232处,设计灌溉面积 119.8万hm2;促使71.98万人和30.74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本省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投资共达到60.59亿元,工程量达到21.53亿m3,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水旱灾害的有效防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损失降到最低的程度,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强有力的有效性保障,促使本省农业生产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在提高农村人民基本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局面上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当前,黑龙江垦区农业与国民经济处在最初的发展时期,为此,促使粮食生产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促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科学的调整,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性的改善,增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速度,则需要进一步强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的基本准则,这样才能够促使黑龙江当前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得到根本上的转变。 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进行各项机制的不断创新、供应充分的资金支持下,对农民群众的筹资情况进行科学性的引导,按照“一事一议”流程,组织广大农民自愿参加到水利工程修建当中来, 从而促使基础的生产条件得到良好的改善,使得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明显提升。
3 农业经济发展中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地位
在农业生产当中,农田水利是一项基础性设施,是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所在。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对垦区农业及粮食生产及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了解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所起到的作用是其他因素无法替代的,农业经济若想得到稳定的可持续性发展,则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最终是为了确保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稳定性的显著提高。
4 农田水利工程在水资源科学配置中的关键性作用
黑龙江垦区资源大体上包含:地表水与地下水。总体数量达到97.57亿m3,地表水资料数量达到56.93m3,其中有33.04亿m3要进行开采,可是受到时空分布因素的影响,平均每年水量的分配呈现出不均匀的一种形态,并且每年之间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性。
地表水资源量东部、西部地区与中部相比要低一些,平原地区比山区地区较低,西部平原地区比东部平原地区略低。从整体上来看,东四局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西五局地下水资源较为匮乏,特别是九三、绥化、北安三大分局的地下水资源是非常缺少的。通过对水土资源数量的对比分析,东部4个分局耕地面积达到西部五个分局的2倍以上,其中含有的地表水资源却仅仅占到其1.6倍。垦区年降水量、年净流量的一半多主要分布在每年的6-9月份,到了4-5月的时候径流量整体上就下降至10%的比例。可以看出,径流量在不同的月份其变化是非常显著的,大水年与小水年相比,径流量能够查到几十倍的一个比例,并且有周期性的变化,这是造成垦区经常会有春早、秋涝、西旱、冬涝及频繁性水旱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5 结语
在日后垦区的农田水利发展过程当中,应最大限度上运用地表水资源,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情况进行科学系统性的掌控,对回归水进行科学性的有效利用,实施开源与节流并举,水田与旱田并重,坚持新建与扩建的基本准则,为此,农田水利工程在水资源的科学合理性配置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重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S27文献标识码: A
0 前言
近年来我县小型农田水利(下简称“小农水”)建设,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全县人民的努力下,通过一系列工程措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许多客观原因,如水利设施不断老化、局部地区地面沉降等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已建小农水工程的标准,削弱了水利设施防灾抗灾能力,同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围绕“两新建设”又对我县“小农水”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我县“小农水”工程建设概况
海盐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属太湖流域杭嘉湖平原运河水系,是全国重点商品粮基地、苗猪生产基地及浙江省优质棉花籽供应基地、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已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产业带、现代农业园区和效益农业示范区为特色的农业区域化布局。
海盐县“小农水”建设通过粮专资金、圩区专项资金、综合开发资金、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土地整理工程等各种途径,至2010年底全县共建有排灌机站(8寸以上)1154座,共建有排灌渠道总长为4586.2km,其中排渠为1674.3km,平均排渠硬化率57.1%;其中灌渠2911.9km,平均灌渠硬化率75.0%;共有渡槽及渡槽桥258座,总灌溉面积29.20万亩。
现状有效防洪圩区共有33个圩区,共有排涝泵站27座,水闸44座,保护面积5.72万亩。
在管理方面目前水利、农经、国土等部门实施的“小农水”最终所有权和管理权通常归属当地行政村,沿用了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
2 我县“小农水”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小农水”建设通过多年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的旱情、抵御了洪灾内涝,但是在建设、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2.1 多头实施,缺乏统一协调机构,政策补助不一。目前实施我县“小农水”的部门包括水利、农经、国土等,由于没有统一协调机构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重复建设、资金拼盘等不规范现象。各部门实施“小农水”建设补助资金标准相差较大,多则80%以上,少则30%,因此在项目的申报、建设、管理上带来一定的不平衡性。
2.2 部分“小农水”工程建设规范性有待改进。部分“小农水”项目在建设程序上还不够规范,特别表现在:招投标方面还存在人为肢解招标的现象,招标机构专业人员配备等硬件上有所缺乏;建设单位任意改变建设地点、数量等;部分“小农水”工程质量上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2.3 “小农水”重建轻管,维护制度不完善,维护资金没有落实。项目建成后疏于管理,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素质等有待进一步加强,管理模式沿用村集体负责,群众由于只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农民缺乏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村级经济薄弱维护资金不足,加之水利设施自然老化,地面沉降加剧等客观原因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已建小农水工程的标准,削弱了水利设施防灾抗灾能力。
2.4 “小农水”项目管理缺乏法定管理程序。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打破了原农田的排灌体系,对小农水系统产生了系统性、连贯性的破坏。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围涂工程的实施等。但是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变更改造,目前没有专门的法定操作程序,擅自毁坏,擅自改变用途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
2.5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随着 “两区”、“两新”建设是深入开展,流转的土地可能会出现较大规模的田间工程改造,投资的主体的变化等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和保障能力与现代化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另外我县节水工程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对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3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1 防灾减灾、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
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需要我们继续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的有力保证,是我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海盐地处杭嘉湖地区行洪通道,每年暴雨台风等灾害天气带来的洪水和涝渍灾害给社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3.2 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生产的需要。
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对农村水利的服务能力和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然要求农田水利加快发展,与之相适应。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河道整治和水环境改善是海盐县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
3.3 农业产业园区、粮食功能区的需要。
虽然农业依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和吸纳就业的主要途径,利用海盐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市场优势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创汇农业是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必然。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同时,我们要看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3.4 改善水环境的需要
生态县创建是海盐县人民政府制定的长远发展计划。改革开放以来,海盐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对一些问题认识不足,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海盐县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同样应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积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海盐县生态县建设正是总结了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根据海盐县的优势制定出的战略发展计划。农村水环境是整个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河道清淤、疏浚、圩岸整修等农村水环境的建设,以及农村生活污水、养殖污水及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的控制,对改善全县的整体环境意义重大,也是海盐生态县创建的重要保障。
4 “小农水”建设管理主要对策与措施
4.1 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作组织建设和组织领导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充分认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以近几年频繁发生的旱、涝、台灾,来宣传、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克服麻痹思想。
建议成立海盐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组织机构,统一领导和协调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各镇(区)、行政村应派专人负责本辖区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工程验收完工后,成立村级机构按制定的管理法规和制度对本辖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维护,以保证工程正常运行以及经费上的良性循环。
4.2 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县财政补助力度,调动群众积极性
水利基础建设投资大,要采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方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在争取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县人民政府应从全县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资金,提高部分项目的补助的力度,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此外,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
4.3 规范工程建设程序,加强建设管理
凡列入中央、省财政补助计划的重点“小农水”工程建设项目,应按照《浙江省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与资金管理办法》及水利工程基本建设程序的要求组织实施。按国家基本建设有关规定,水利建设实施“四制”。一是“项目法人负责制”,项目建设单位负责项目的申报、工程建设,把好工程质量、安全关,并落实建后管护单位。项目申报主体如因技术力量等原因,无法组织项目实施,可将建设工程委托给具有相应资质和法人资格的单位。二是“招投标制”,凡列入计划的“小农水”项目,须按照县人民政府招投标管理的相关办法进入海盐县招投标中心或镇(街道)招投标分中心,实行公开招标,不得肢解工程、擅自压缩批准计划的工程内容,并将完整的招投标材料报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三是“合同管理制”,项目建设单位依照国家法律规定,按批准的建设文件,以合同的方式将建设管理目标与责任关系分解并延伸到设计单位、施工承包商、工程监理,形成设计、施工、监理等对项目法人负责,项目法人对国家负责的工程建设管理机制,按照有关规定签订工程合同、安全生产合同及廉政合同。四是“建设监理制”,项目建设单位要落实现场管理人员,建立严格的管理责任制和协调制度,及时研究解决设计、施工的关键问题,有条件的工程逐步推行工程建设监理制,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
4.4 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水利队伍
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我县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具体可采取加强人员的培训的措施,包括工程建设、施工安全、运行维护等方面。建立健全工作制度。
4.5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随着现代化规模经营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地面灌溉技术向现代地面灌溉技术的转变是大势所趋。我县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是促进水资源科学利用的主要措施之一。首先,我县水质型缺水问题突出,水质污染严重,基本为超Ⅴ类水体,每年由于灌溉水源水质的问题导致农田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水环境污染除了受工矿企业污水的超标排放及生活垃圾的影响外,一个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就是农业面源污染。在传统的粗放型农业灌溉方式下,不仅浪费水源,而且大量的化肥、农药随灌溉退水流失到水体中,造成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第二,水资源浪费严重。我县丰富的可见水资源掩盖了水质型缺水的实质,导致人们对水危机的认识不足。在农田灌溉中表现为:大水漫灌仍然是主要的灌溉方式;灌溉渠系建筑物工程与田间工程配套率较低,工程老化、失修严重;节水工程仍然停留在较低层次,对先进的节水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第三,浙江省也将喷滴灌作为首要扶持的农田水利项目,对于我县来说也是一个发展契机。建设高效型节水灌溉工程,建立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不但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产生的环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对减轻农业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6 规范工程建设及改革工程管理、运行机制
应加快落实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权,调动所有者积极性。
建立用水参与管理的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支渠以下自我管理、自主维修、自主供水、自发交费的有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要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以乡村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为基础,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农田产权关系制度化,有利益刺激或激励产权人保护农田、合理使用农田设施。如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相关产权的流转制度,可以促进农田水利设施产权的优化配置,提高产权配置效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措施及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 S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沙镇是个农业生产大镇,地势西高东低,面积14万平方公里,地形复杂。我镇是自然灾害多发的乡镇,尤其是水灾、旱灾更为频繁。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是增强农业抗灾能力,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民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
近年,我国北方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决定了农田水利建设对现代农业的重要性。随着全球气温变暖,厄尔尼诺等极端气候对我国的影响逐步加剧。今年我国北方大面积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干旱气候,抗旱难度较大、任务非常艰巨。沙镇相对脆弱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难以承担抗旱救灾的重任,沙镇的农业生产损失严重。可见,农田水利设施对现代农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必须建立健全以防洪、排涝、灌溉、蓄水、防潮为主的骨干水利工程体系,才能有效避免干、旱、洪、涝对现代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必须制定以下措施;
一因地制宜,稳步发展。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业发展的命脉。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大涝大旱的现象非常严重,沙镇西半部由于干旱连吃水都成了问题,东半部的朱台、黄屯、扈庄、康庙等地势低洼,有雨必灾,有水必淹,由于渍涝颗粒无收。因此,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切实提高供水保证和农田排涝能力的标准。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提供高标准的灌排服务。鉴于这种情况,配套的田间工程需建立一个大的蓄水池及半地上半地下的输排水农渠、毛渠。雨季时可以利用排水管道排到蓄水池蓄水,往西半部干旱地区输水,干旱时可以从蓄水池和干渠提水进行浇地。这样,对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打造生态农业大镇,做大做强蔬菜、畜禽、林果等优势特色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农业经济的规范化发展。
二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
目前的农业节水方式,无法根本改善缺水状况。为了抗旱保丰收和增加粮食产量,人们一方面在打更多、更深的井,另一方面节水灌溉省下的水又被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型节水。抗灾能力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发展,水资源的短缺必须颠覆传统的大水漫灌。为此,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从更多宏观的角度统筹考虑农业节水。
因为农业节水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技术问题,而且是一个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涉及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经营方式、产业结构调整、重粮效益和农民的切身利益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个部门所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多个部门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三灌区的地面水利用是区外引水系统,灌区的地下潜水层可视为一个调节水库,其补给量包括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渗漏补给,区外地下水侧向补给,区内地下水越层补给以及人工回灌等;其消耗量包括蒸发、出流与开采。因此,在沙镇灌区内,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也不同,上游井渠结合,以渠为主,下游井渠结合,以井为主。
四建立农业节水补助资金制度,加大农业节水投资力度
现行的农业节水工程投资主要靠农民筹资,工程的一次性投资较大,而大部分群众还不富裕,很难拿出更多的钱来搞农业节水工程。因此,各级政府要把农业节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一种制度,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从而确立农业节水的重要性,引导全体群众都来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五搞好中低产田节水灌溉
选择适当的节水灌溉技术,因地制宜的制定发展规划,立足区域内特色产业发展状况,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切忌盲目搞不适合当地推广的‘样板工程’。
节水灌溉方式;
1 田间地面灌水,现行浇地大部分都是土渠,跑、冒、渗、漏现象非常严重,水的利用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如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百分之二十。农田的大部分都是大水漫灌,我们可以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主要适用于东半部以渠灌为主的朱台、黄屯、贾庄、扈庄、高楼、姜堤口、史宋、徐连彩、皋冯、康庙等粮食产区。
2管灌,利用低压管道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地头,管材有树酯材料、橡胶材料等。主要适用于西半部以井灌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有以后王、二张、西董为中心的食用菌基地,以庄户、大常为中心的大蒜生产基地,以范庄、李堂为中心的西箶、茄子生产基地,以袁搂、苇园为中心的西红市、黄瓜生产基地,以王桐庄、孙老庄为中心的西瓜生产基地,以李老庄、糖坊为中心的大葱、香菜生产基地。
3喷灌,直接将水输送到田间进行浇灌。主要适用于蔬菜大棚内,以及镇驻地以北、聊莘路以西,以高科育苗基地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产业园。
中低产田改造已列为今后农业的主攻方向,向中低产田要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在东半部的粮食产区,必须规划成10000亩项目区,几年来,夏季雨水集中 ,都是颗粒无收。因此,应根据地形修筑农渠、毛渠,对盐碱地搞好以水冲盐、以水压碱和土壤改良,研究制定适宜的冲洗定额和节水技术措施。
六建立新的管理机制
完善运行管理,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明确任务目标。要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摆在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把各项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具体要求明确落实。做到年年有任务、年年有工程。二是加快‘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要按照有利于群众使用,有利于发挥工程效益,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则,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盘活水利工程资本,不断激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经营管理权。三是很抓工程质量。要求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完善工程开工、质量监控、竣工验收制度。四是加强执法管理。五是凝聚工程结合力。
当前我国农村环境状况令人堪忧,我国农村的环境状况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改善的范围比较局限,治理的成效并不是很显著,仍然存在比较严峻的环境问题。
1.1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的严重农业污染
我国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都不高,对于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农药用量、方法都缺乏正确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进行农作物的生产和种植时,认为多用农药、化肥就会得到农作物的高产量,因此滥用农药化肥,长期下去,再加上不进行有效的治理措施,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其生态平衡,尤其是对水资源和土壤造成的污染较为明显。另外,冬季大棚种植使用的塑料薄膜也会对农村土地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塑料属于有毒物质,并且极难降解,对于土地造成的危害也是极大的,降低了土壤的通透性,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从而严重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1.2生活垃圾堆放无序,得不到有效处理
农村的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得不到有效处理,同样会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我国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市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像城市那么严谨,大都比较随意。在农村,通常生活垃圾都是随地乱扔,生活废水随处排放,没有统一规定的垃圾堆放地点和指定的废水收集点,即使有也不能保证能够定期清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农村整体的环境卫生状况较差的现象。由于生活垃圾清理不及时,致使很多农村地区的河流被阻塞;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垃圾越积越多,若长时间不进行处理,垃圾腐烂产生刺鼻的有害气体,对农村地区的空气质量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3禽类牲畜粪便处理不及时
在农村地区,几乎家家都会饲养家禽和牲畜,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的动物粪便,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处理,就会散发出恶心的味道,同时招致蚊子与苍蝇,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环境卫生。随着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卫生状况越来越差,会对村民们的身体健康状况造成影响。
1.4化工污染严重
由于大量的化工企业进驻农村,化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尤其是化工污水和化工废气的排放,这些废水废气通常不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农村地区的水资源中化学物质和重金属物质严重超标,空气中充斥着刺鼻的二氧化硫等化学气体,严重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1.5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政府对于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缺乏重视,对于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治理的资金支持力度也不够到位,因此,我国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严重不足,最终导致我国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的治理达不到预期的成效。
2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2.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力度
在农村居民中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活动,对其讲解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比大,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在农村居民中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极其必要,提高农村人口的环境保护意识,不但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对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起着促进的作用。
2.2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村环境保护水平
要解决农村环境的污染问题,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环保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关部门应对此作出预算,地方政府设立环保专项基金,从而进行环保设施的建设,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建立起城市乡村及工业农业联合的综合性环境保护治理体系,呼吁社会各界都积极参与到农村的环境治理及保护中来,对较大规模的环保工程,政府应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减免税费等政策积极地吸引民间资本、外资的共同参与,从而使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得到有效的改善。
2.3加大科研力度,寻找适合农村环保技术
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大科研力度,力求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提高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出台相关的标准及技术指导,从而降低农业生产中,化肥以及农药的用量。同时相关部门,应大力支持农业科研部门对低毒低残留农药、兽药、复合缓释肥料、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以及精确施肥技术的研发。从而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进而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2.4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相应的基础设施,因此,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应该具备基础的环境治理保护设施,比如对于垃圾的处理,农村地区也应该建立垃圾处理站,对于可以循环利用的垃圾,应该回收利用。加快农村环卫设施的建设,彻底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做好人畜粪便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等工作。在农村尽快实施垃圾清运制度,建设垃圾堆放池和生活垃圾处理系统,使生活垃圾在集中堆放的基础上进行无害化处理。大力推广农田秸秆、畜禽粪便制沼气技术,建立秸秆、人畜粪尿堆肥处理设施,使农田秸秆、人畜粪尿等有机固体废弃物既得到无害化处理,同时也能实现资源回收利用。
3结语
它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它强调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表现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农业循环经济则是要遵循“4R”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的行为原则来指导农业生产,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产业,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循环经济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我国国情决定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资源贫乏的国家,且我国农业人口多,同时,农业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如果仍以传统粗放型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生产方式来维持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农业资源输出会更加严重,农业生态环境状况将会进一步恶化,农业的有限资源将加速耗竭。农业环境和资源所承受的压力反过来对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2、农业生产现状迫使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演变,现代工业的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大量运用农业机械,施用化肥、农药,使用石油燃料、塑料薄膜,使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但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农药残留量的增多使食品安全性受到影响,农机具。石油燃料的广泛应用增加了对大气的污染。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造成了畜禽粪便无法全部用作农家肥,排入河中又造成了新的污染。上述问题如不尽快予以解决,将严重阻碍农业可持续发展步伐。因此,必须尽快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3、国际经济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在我国加入WTO后,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我们的农业只有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发展循环经济,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为追赶国际经济发展领先水平,我们必须在推行循环经济上下大功夫、苦功夫。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更应强力推行循环经济。
4、农业的自身特点推动我们必须推行循环经济
第一,农业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水融、密不可分,使农业经济系统更易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第二,农业与人类自身消费最贴近,人类处于食物链网的最顶端,是自然的一部分,参与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换,这为循环经济要求从根本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的实现途径。第三,农业的产业构成特点更易于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系统是种植业系统、林业系统、渔业系统、牧业系统及其延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系统、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系统、农产品消费系统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协同作用的耦合体。农业产业部门间的“天然联系”、农业产业结构的整体性特征,正是循环经济所要建立和强化的,是建立农业生态产业链的基础。如此,我们更应强力推行农业循环经济。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循环经济作为生态保护型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明确两个基本思路:
1、要用循环经济的运作规律来防治农业点源和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农药及化肥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等,造成农业系统中水体-土壤-生物-大气立体交叉污染。
2、要以农业循环经济引导传统农业向工业型大农业发展,引导资源耗费型农业向资源循环利用型农业转化。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干预自然生产过程。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农业领域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或者将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和评估等办法,通过对资源的再使用和再循环利用来促使污染或废弃物减量化,达到生产和环境保护相容的理想状态。
三、推行农业循环经济应坚持并灵活运用“4R”原则
1、减量化(Reduce)原则农业上应用减量化原则最科学、灵活的方法就是“九节一减”:
(一)节地。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土地可大大减少;推行间(套)立体栽培先进技术等,提高复种指数。
(二)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
(三)节种。种子企业提供高质量的种子,农民科学用种如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抛秧技术和农作物营养土(钵)育苗小苗移栽等先进技术。
(四)节肥。科学施肥,推介生态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
(五)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六)节电。大力推广各种先进的节电技术、设备、产品、工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节约广大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电。
(七)节油。农业机械和农用运输设备中推行节油技术。
(八)节柴(煤)。推广先进实用的省柴灶和用农作物秸秆、稻壳、木屑。竹屑废料加工的清洁碳;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节煤技术。
(九)节粮。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畜牧提高养殖业的肉料比,节约粮食。
(十)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
2、再利用(Reuse)原则
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根据再利用原则的要求,对各类农产品、山区土特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进行成分分析,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反复加工、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3、再循环(RecyCle)原则
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开发微生物资源,可以缓解能源与环保的矛盾。#p#分页标题#e#
4、再思考(Rethink)原则
运用再思考原则,就是要着力经营生态环境,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1、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
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综合生态农业是困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应用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自主)”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对中低产地区进行综合治理,对高产地区进行生态功能强化,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三大效益的统一。它既是农、林、牧、副、渔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的的渐进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和实践意义,应大力提倡。
2、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
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开发有机农业、发展有机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障人体健康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有效防治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省、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建筑新的经济增长点、变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有机农业在环境保护和农业污染防治上较彻底,发展有机产业与循环经济理念基本一致,可跨越式地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应全力推动以有机农业建设为基础、开发有机食品(产品)为目的、发展有机产业为手段的跨越式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
五、保障措施
1、制定相关法律
加快制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着手制定绿色消费、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开发安全优质农产品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把农业循环经济法制化。同时要制订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的经济政策,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采取经济激励措施。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大科技创新,研究多种具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体现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市场化之路的循环模式。对现已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尽快摸索出农产品反复加工、深加工的模式与技术;还要加大对白色农业的研究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发微生物资源。
3、大力宣传,着力培训
关键词:关注“三农”问题;可持性发展;农业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三农问题,应实施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有效解决。新的农业经济建设是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理想愿望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的,因而我们一定要目标明确,这样才有更多的动力,更切实的明白农业经济在“三农”中的重要突出地位。
一、农业经济的内涵和农业经济可持续性
1.发展的内涵
农业经济:所谓农业经济,自然是以农业为主题,它包括农业经济和非农业经济两大类,在国民经济中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业经济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在农村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有着后方保障的巨大作用。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定义是不同的,发达国家的投入规模一般会很大,整个农业的投资水平也很好,而且他们也拥有较好的科技发展水平,所以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言,那高的要太多了,所以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重要的是如何提高产量,如何解决国内需求的问题,在这个方面,我国仍存在着,生产化水平比较低,农业经营未有大规模市场化,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它们的生产化已经足够高了,它们所遇到的问题是生态问题,所以他们更多的是需要生态与发展相结合,做到协调发展。
2.内容
农业经济是一个综合的经济类型(包括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渔业等方面)。也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副经济的产业,还有一些旅游方面的收入,都可称之为农业经济。
3.追溯农业历史发展
在以后,党提出了进行中国农业经济的伟大改革,后来我国农村形成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个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来。这个制度确实给我们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一系列的变化,也给我们的农业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突破,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1978年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思想科技方面的开放,我国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不仅如此,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在了农村建设上,农业的作用不再只专注于满足个人温饱,更以此为契机,促进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利用我国国土面积广大,气候各有差异的独特优势,我国的农业推动了世界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解决了一些落后国家地区的温饱问题,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4.农业经济发展眼下状况与前景
现状: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这是因为农业经营的规模比较小,农村生产化水平比较低,资金不足,相对城市来说,科技运用并不充分,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再加上现在农村人口外流涌入城市就业,导致现如今农村农业发展后劲不足。未来:在我国,国民的基础是农业,我国最多的人口也是在农村,所以说我国的最大市场在农村,农村能最好发展的是农业,所以一定要解决好“三农”的问题才是治根治本了。其实中国的国情就是这样,农民强则国强,农民弱则国弱,农民稳则国稳,农民不稳则国不稳。但是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所以关于有关农业的改革必须不断进行,这才是现在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农业经济改革的重要性
1.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能否做到可持续性发展关键是看它的生态环境能否在做到一个良性的状态。目前人类的许多生产活动有了很大的破坏,很多地方已经无法回来了,为了改善人类的毫无节制的开垦和浪费。长期的使用化肥等给土地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导致很多的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为了让人们在使用土地过程中合理利用和安排好的农业活动,并且避免短期的盈利短浅行为,所以必须进行农业改革。
2.发展是必须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行业都进行了政策调整与科技引进,而作为生活基础的农业也是在属之列,党和国家的各个部门也是高度重视,做了众多努力也都是为了能够促进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好的是我们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这是社会与国家所公认的,农村也在这三十多年里有了很大的改变,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也从原来的温饱问题上升到小康的生活水平,这些大的改变不能仅仅归功于农民辛勤的劳作与科学技术的运用,也要感谢党和国家的正确决策,有了这些正确的方针作为指向灯,我们就不会迷失方向,这也不断缩小与城镇之间的差别,对于未来的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3.社会繁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城市化,农业经济的发展主战地毕竟是农村。按照党和政府的指挥,我们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求面向城市化,实现城市化,尽量加快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许农村这个概念被我们遗忘在历史发展中,如果我们国家的各个地区都实现了共同富裕,都有了社会保障,都有了社会服务,那么就没有什么贫富差距悬殊之类的词语再次出现。当然我们理解有一定程度的差别,但是至少将“三农”问题又一次解决了一个层次,我们也允许一些地区有一定的优势,这样可以有所竞争,可以充分发挥资源,技术等。4.未来的农业经济的前途是指日可待的,那必定是一片繁荣景象,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我们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国家高度重视农业经济发展,一定会运用一定手段去调节,所以在我们眼中就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调节,实现农业的现代化,这才是未来农业经济发展的唯一出路,也是更好解决“三农”问题的更深一层的延伸,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三、农业经济可持续中遇到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有利条件:一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决策,这些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可持续性发展是我国农业经济的伟大的方向,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不利条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农业资源不断恶化,农业的自然资源短缺,地区间的气候不同,需求量导致不同,环境在使用过程中造到破坏,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农业经济可持续的建议
1.对于我国而言,要进行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坚持以国内和国际作为市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努力提高质量和产量,从而增加效益,这样就能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完成了最基础的目标,我们要大力去优化第三产业,从而使得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有了新的活力,增加了后续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村的城市化前进步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铺平道路。
2.从注重量到质的转变。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温饱已经是农业的过去式了,在现如今的农业发展中,人们更注重的是农产品的质量。因而,我们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质量上,尽可能满足现在农业的发展需要,而我们增加效益,就要增加产业链,我们要突破过去的重在原始生产模式,而想办法发掘农产品的后续发展力,尽可能的延长产业链,为农业创造更好的商业价值。
3.如果想要促进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而且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样才能不断改善农业经济可持续的需求,当劳动者素质提高了,这样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为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出一个好的生产发展环境。
五、结语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农经济从古代延续千年,但由于近代以来,我国政治上思想上的衰落,导致了我国科技的落后,在农业产量质量等方面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为了发挥我国农业优势,同时满足我国强大的人口族群,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阻挡之势,也是我们应全力以赴去实现的一项规划,我们要充分分析好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做好各项准备,加大科技投入,为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共同努力和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再清,张国忠.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特点及技术体系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冯梅,何斌,张志刚.21世纪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劳动力素质要求的探索[J].经济师,2015(02).
关键词:有机农业必要性;污染态势;控制解决措施;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于环境污染控制体系的管理措施及控制力度不断加强。目前,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控制已得到较好的成效,但农业面源污染所占比重日益突出,且对环境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因此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引起了各界关注。本文就当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言明成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1发展有机农业的必要性
1.1有机农业的简要概述分析
有机农业是发展纯天然的农业,遵循农业生产标准,不采用任何转基因合成的生物及产物,不使用农药、化肥和生长素等有害物质;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以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与当前农业种植方式相比较优势突出,如可提供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食物、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减少环境污染、协调并恢复自然生态平衡、增加市场竞争力,提高对外贸易的收益;同时,可提高农民的收入。近年来,通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的推动和国家环保总局的大力支持,及相关农业和外贸部门的积极参加,我国的有机农业正在逐渐发展起来,并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关键,只有解决了农业问题中农药、化肥等污染物质根源,才能真正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1.2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分析
氮、磷含量不仅是衡量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指标,还是限制农作物生长的因子。现代的农业种植方式下造成了严重的土壤养分流失,主要以氮磷为主,其随雨水排入河流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则是在此基础上对土壤养分进行补充,通过施用有机肥等培肥土壤,提高生态系统整体的循环利用能力,实现土壤的持续肥力和永久利用。现今所使用的有机肥多为禽畜的粪便,其含有大量的微生物,使用后可繁殖大量的微生物,便于土壤分解与吸收;同时,可稳固无机磷,将无机磷转换成有机磷,降低土壤中的磷流失,降低环境危害风险。
1.3有机农业发展的方向
发展有机农业要坚持以减少污染物为根本,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最终实现“减少污染源—治理污染物—生态修复”的总体方向。减少污染源就是从源头上制止污染物向外排放,控制排放总量;治理污染物就是在污染物进入环境的过程中进行治理,通过技术手段将污染物进行生态拦截,减小对环境的危害;生态修复主要通过采取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恢复农业用地的生态功能,改善土壤的性质。
2农业面源污染的当前态势
2.1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社会、技术和经济等多个方面,主要是因为国家农业人口过多,资源紧张,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部分有知识的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剩余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环保意识差,部分人口也是由于面临着生存的压力,无暇顾及环境污染控制,只是追求从事农业劳动所带来的经济收益,活的现实,同时不良的乡村风气也导致了污染的进一步蔓延。
2.2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家没有规定农民所选用的肥料和农药数量,过于依赖农药和化肥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造成了农民滥用、多用的现状,使用的农药均已超出国家标准,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污染,也由于国家具体实施的对农村地区的环保工作不到位,力度和设施都不足,造成污染失控现象。当前,我国的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大,危害大,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溢流出的氮化物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PM2.5含量升高,对人体危害日趋严重。
3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解决措施
3.1制定具体的有机农业开展行动计划
结合我国当前的国情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节能减排型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要明确具体的行动计划方案,制订国家有机农业开展的规划和战略,进行知识引领下乡的政策,指导各企业和消费者开展正确的行动。同时,进行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建立农村环境控制的相关部门,协调各部门的管理机制,相互配合,对作物生产后的剩余秸秆等进行综合治理,加强控制实行力度,制定相应的控制改善方案,一步步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3.2激励有机农业发展的经济策略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和治理是一项投资大、耗时大、周期长的复杂工程,由此有机农业的实行过程是漫长的,对于农民要想实行有机农业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否则实行有机农业过程阶段引起成本的提高和产量的降低,使农民在不能保证确切的收益后将难以继续实行,缺乏积极性。同时,要鼓励厂家使用禽畜粪便类进行有机肥料的制造,给予农民购买有机肥的部分经济补助。
3.3综合分析调查,研发有机农业生产新技术
目前,在发达国家已经将有机农业作为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生产方式。由于各地区实行的有机农业技术成效各不相同,因此,对生产技术和环境生态进行环境效益评估十分重要,通过对农业生产物的投入和产出情况,定点分析此生态系统具体的径流水和渗透水的污染物浓度,探究具体的氮磷流失排放规律,定量化得出控制面源污染的依据。此外,政府要加大力度支持和鼓励科研部门进行有机农业开展的相关技术,为更好地发展有机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可建立具体的生态试验园和实践基地来辅助新技术的实施和完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机农业发展体系。
3.4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农村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利于有机农业的开展与实行,更难以完成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作,因此,要加大农民的生态文明水平,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以便于开展活动。首先,要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文化知识的有机农业师,对农民进行讲解和培训,提高农民的素质并进行知识的传播。其次,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宣传有机农业的优势,引导农民们正视环境的重要性并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农业可持续生产理念。
4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4.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含义
《我们共同的未来》定义可持续发展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即人类要发展,要通过发展来满足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但发展过程中不能损害自然界支持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生存能力,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的含义。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91年4月在荷兰召开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拟定了关于农业和农村持续发展的要领和定义:“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基础的方式,以及实行技术变革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了不断满足。
4.2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21世纪农业发展必然选择。中国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紧缺,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近年来农业整体生产力虽然明显提高,但开发与治理不够协调,致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重;人口仍然每年以1000多万增加,农业的压力还在不断增大,这就要求中国农业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生产集约高效,保护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结语
通过建立有机农业,是人类尝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形势。有机农业的建立是解决农业面源污染的途径,更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前提,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还为人们的生存健康提供了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金继运,李家康,李书田.化肥与粮食安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12(5):601-609.
[2]郝亚琦,权.土壤污染现状及修复对策[J].水土保持研究,2014,14(3):249-251,253.
[3]杨瑞珍,陈印军,郭诹敏.中国耕地资源流失的深层原因及对策[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6):37-41.
[4]胡建中.控制耕地流失守住18亿亩红线[J].上海土地,2007,(6):32-33.
[5]皮广洁.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205-208.
(银川能源学院,建筑工程系,宁夏永宁750105)
[摘要]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基础上,从指标体系的建立、评价方法的选择和权重问题的解决三个方面概述了评价理论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关键词 ]节水型社会;评价;综述
前言
节水乃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外将节水作为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节水概念的提出,国外在节水方面主要依靠水行政管理,在节水的各单项技术上,没有节水型社会的提法。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始终处在探索阶段,随着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单位的验收成功,节水型社会建设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为了科学全面的考核与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成效,学者们积极探索符合各区域或城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及考核指标,力争建立符合区域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方法方面也做了不少研究。在此本文从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评价方法研究及指标权重问题等三个方面对目前节水型社会评价理论研究进行概述。
1指标体系研究进展
2004年陈莹、赵勇等人在考虑区域或流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情况下,借鉴国际上先进节水水平标准和国内用水部门节水水平,将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分为节水评价、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三大评价项目。节水评价项目包含了综合评价指标、工业、农业和市政生活节水评价指标;生态建设项目包含了生态用水指标、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治理评价;经济发展参考指标给出了经济总量与结构指标、发展速度指标和用水秩序及用水社会参与程度指标。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步确定了一套适用于一般区域或流域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1]。为了确保各个区域和流域的可比性,05年,我国水利部就制定了一套全国通用的指标体系,即《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给出综合性指标、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生态指标、节水管理五大类共32项评价指标。这些指标确立了节水型社会量化评价的依据,有利于简要全面地概括流域或区域与水资源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状况、特点、优势、协调程度和不足。05年肖伟华、许新发等人从工业、农业及生活三方面建立了包含万元GDP取水量、用水重复利用率和计划用水量三大类指标的城市节水(用水)评价指标体系[2]。次年,高鹏从综合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生态环境节水和经济发展等五个方面给出了城市节水评价指标体系[3]。文琦、刘彦等人参考生态城市指标体系首次提出了生态节水型城市的概念,建立了生态节水型城市指标体系,给出了具体的生态综合指数值作为生态节水型城市的分级标准[4]。
由此可看出,学者对于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的研究已经涵盖了生活、节水、工业、农业、生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但对于节水型社会建设这个复杂的系统来讲,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评价指标体系需结合实践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在评价方法方面,张兴芳首次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来评价城市节水(用水)系统发展的水平,并认为单纯以用水效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5]。04年陈莹等人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可对节水型社会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的“综合目标分层次评价模型”[1]。随着层次分析法的逐渐应用,学者们将其与其他方法融合到一起。07年余莹莹利用层次分析法结合模糊评价法把节水型社会的评价指标分成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状况进行评价 [6]。随后,李宗礼、冯起等人融合了层次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逼近与理想的排序方法的精髓,提出了 “AGT”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甘肃省民勤绿洲不同子区进行了实例验证 [7]。模糊综合评判法也是被学者广泛应用于评价中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将模糊和非定量化特征因素,经过数学处理为量化的表达形式以便决策的方法。06年高鹏利用该方法建立了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石家庄市03年城市节水状况做出实证研究 [3]。08年安娟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并结合了层次分析法(AHP)和综合评分法,应用于济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 [8]。对于研究的方法,学者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05年陈莹等人使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方法,构建了“节水型社会-社会经济-生态”三维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各省(市、区)节水型社会相对水平进行量化评价[9]。07年乔维德在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人工神经网络(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模型 [10]。
由此可见,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中发展比较稳定,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可和应用,但两种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层次分析法受到主观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个人偏好、知识结构及认识水平等;同时用于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价函数通常采用线性加权求和,这就给这一方法带来了一定的高标准,具有线性及独立性的限制。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设计隶属函数较多,当评价因素较多时,该计算带来困难。其他方法如聚类分析法、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也逐步被引入到了评价中,但研究相对较少,对于评价而言适应性不强。
对于依然存在着大量的随机和模糊信息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系统,研究还应该进一步深入,要分析现有方法的优缺点及评价成效,利用各种方法结合试点的省份进一步研究探讨,建立科学有效的节水型社会的量化评价方法。
3指标权重问题的研究进展
节水型社会综合评价就是利用多指标对综合目标进行综合反应,这一过程就需要对各指标数据进行耦合,在对各指标耦合为一个综合指标的前提就是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权重是综合评价的关键所在。
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根据研究人员的实践经验和主观判断来确定权重,主要有专家咨询法(Delphi)、二项系数法和层次分析法等;另一种是根据数学方法(客观赋权法)来确定权重,主要有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方法。
学者们在主观赋权法当中运用较多的还属层次分析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是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某一要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再通过递阶层次结构内各层次相对重要性权数的组合得到全部指标相对于目标的重要程度权数[11]~[12]。对于客观赋权法来说,模糊综合评判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应用较多。徐建新就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首先计算原始指标在各主成分上的载荷值和公因子方差值,再对各公因子方差值进行归一化来确定指标的权数分配[13]。模糊综合评判法也被学者广泛运用。郭巧玲在张掖市节水型社会评价中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指标实测值和指标标准级确定的基础上给出了各指标权重集,对指标权重进行归一化后进行了综合评价[14]。张宝东在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中也运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法[15]。熵值法(Entropy Method)是一种根据各项指标观测值所提供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学者黄乾引用信息熵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给出了评价样本和评价标准之间的远近关系 [16]。
以上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在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中各有优缺点,主观赋权法客观性较差,而客观赋权法的权数有时与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相悖,因而需要根据评价指标性质和评价目的的进行选择配合使用。由于用数学方法确定权重,可以对其准确性进行检验,以减小权重确定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采用各种数学方法确定权重已成为一种趋势。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由众多的基本指标组成,不同区域、不同层次考核标准特性差异以及各指标的内涵不同,造成各指标对评价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重要性不同。要对节水型社会进行定量的综合评价,就必须对各指标重要性程度的大小用具体的数字来度量。
参考文献:
[1]陈莹,赵勇等.节水型社会的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初探[J].干旱区研究,2004,6(02).
[2]肖伟华,许新发,等.城市节水指标体系及其评价研究[J].江西水利科技,2005,9(03).
[3]高鹏.节约型社会城市节水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6(12).
[4]文琦,刘彦随等.生态节水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10(10).
[5]张兴芳.运用系统动力学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探讨城市节水水平评判方法[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0,4(02).
[6]余莹莹.区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研究[D].扬州大学,2007(04).
[7]李宗礼,冯起,等.节水型“社会—经济—生态”复合大系统效益综合评价模型及方法[C].中国水利学会,2005.
[8]安娟.节水型建设评价方法研究——以济源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03).
[9]陈莹,刘昌明,等.节水及节水型社会的分析和对比评价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5,1(01).
[10]乔维德.基于AHP和ANN的节水型社会评价方法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7(02).
[11]徐海洋,杜明侠,张大鹏,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节水型社会评价研究[J].节水灌溉,2009(07).
[12]李波.乌鲁木齐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研究[D].新疆大学,2009,5.
[13]徐建新,赵鹏,等.城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评价的集对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31(03).
[14]郭巧玲,杨云松.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以张掖市为例[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05).
[15]张宝东,王殿武等.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10(41).
[16]黄乾,张宝祥等.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节水型社会评价中的应用[J].水利学报,2007,10.
对于水利建设活动的开展是社会经济得以不断发展的关键所在。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农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加大,可是其需求的满足情况不甚理想,针对于这样的发展现状,加强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这样的发展方式将会使得我国的土地资源、淡水资源以及劳动力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并且也能减少自热灾害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实现农业自身发展能力的加强。就加强农业水利过程建设的作用来看,首先,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能够实现对粮食产量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实现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农业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淡水资源,通过对水利过程的建设,能够很好地实现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促使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其次,对农业水利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用水的便捷性与安全性,通过对农村居民饮水质量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其健康状况的改善。最后,就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农村生态活动的促进,主要指的是对淡水资源的节约合理使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进而为建立与发展起节约可持续性社会创造可能。就目前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对于水利过程的建设,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人口激增、资源浪费明显以及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发展。其中,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实现对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一方面,促使用水的高效,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另一方面,也能实现用水的科学合理,维护社会的稳定,进而保障农业活动的持续开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农村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性得以共同提高。同时,在对农业水利工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也必须意识到,我国目前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淡水资源的需求也将更为明显。此外,由于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工业污染所带来的淡水资源污染事件也是在不断增加,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用水困境。所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加强对于农业水利工程的建设也就显得尤为必要了[1]。
2.农村水利建设活动开展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2.1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由于受到我国的农业活动开展实际情况国情与我国具体国情的影响,使得我国的农村水利建设水平较低,这也就导致了农业活动的开展难以实现高效化、合理化。灌溉效果受到水利工程的自身不足影响而显得不甚理想。
2.2乡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剧
随着,我国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工业建设也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受其生产技术不足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影响,也就使得农业用水受污染现象的不断产生,使得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都受到了破坏,致使农村自身的发展难以维系。
2.3受旱涝灾害的影响较为明显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影响,其所受到的旱涝灾害影响的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重。同时,由于农业水利建设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不足,使得许多农村地区的自然灾害破坏程度进一步加剧。
2.4对于淡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在我国,由于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其发展技术的不足使得淡水资源的污染现象日益加急。同时,对于淡水资源的浪费现象也比比皆是,这也就使得许多地区的淡水资源难以保障生产生活的正常开展,一方面破坏了生态环境,一方面也使得社会发展受到影响[2]。
3.对于发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式方法总结
3.1加强对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的科学合理性,积极发挥创新思维,进而充分实现水利工程开展的意义所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当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人们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以此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也需要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防灾功效,实现农业生产对于旱涝灾害的抵抗能力。再者,还需注重于对淡水资源的合理使用与节约保护,加强对其的使用管理,弘扬节约型社会的建立,进而更好地完成对于淡水资源的利用,使得生态环境得以更好地保护,并且也能完成社会的生产生活活动的正常开展与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积极发挥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
3.2注重于规划的先导作用。
在开展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之前,需要加强对于人本思想的体现,突出强调节约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具体来说,基础的水利管理部门在进行水利建设活动的开展过程中:首先,需要加强对当地淡水资源具体情况的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资源储备、分布状况,按照先满足生活用水需要再满足生产用水需求这一使用方式来实现对淡水资源的分配;其次,对于淡水资源的开采也需做到先使用地表水后使用地下水这一原则,使得对于淡水资源的分配工作与开采工作得以有顺序的开展,进而形成一个发展的有机体,进而也能加强基础水利部门对于淡水资源的管理与发展。在这样的管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还要树立先节约再开源的发展模式,进而提高社会的节约用水意识与能力。就农业用水的使用来说,也需加强重视,进而实现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得以充分保障,严格按照发展要求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用水的分配与调度。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 领域拓展 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反映指标的农村统计工作的责任更加重大,在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步伐中地位更加凸显。因此,必须要进一步拓展农村统计工作领域,在推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一、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
(1)农业经营规模小。由于受历史及传统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发展格局没有完全打破,加之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进一步分割了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严重,使得农村投入产出比偏低,人们不愿意、也不易于组织大型规模经营,使得农业经营发展缓慢,农民增收迟滞,农业经营规模偏小,发展后劲不足。
(2)农业发展条件差。由于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长期城乡不平衡发展,造成我国农业落后,农民增收困难。而且由于不均等的发展政策,导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拉越大,农业发展缺乏发展的资金,农业基础的薄弱造成农村很难真正培养和留住人才,使农村的发展缺乏必须的人才支撑。另一方面,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许多地方土地政策多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挤压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农业发展的条件变得更为恶劣和有限。
(3)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农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科学有序、有力的组织,而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农业快速发展的“短板”就是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1)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近年来是各级党委、政府支农惠农力度最大、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也是“三农”问题解决得最好的时期。今后,中央和省里还要继续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地出台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对“三农”扶持的力度。推动农村经济繁荣发展首先要把这些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该配套的资金坚决配套到位,真正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突出抓好粮食生产。“三农”问题解决得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粮食生产状况。要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突出抓好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建设。要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坚持以提高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为重点,集中连片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无公害农产品,着力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扩大市场占有率。突出抓好荒山造林、通道绿化建设和林产品加工,提高林业综合效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着力抓好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不断提高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
(3)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当前,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形成规模优势,拉长产业链条,带动和促进农产品、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能力,增强其对畜禽养殖、奶业及优质粮生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4)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国家政策向农业倾斜的机遇,积极争取上级各项支农资金,加大对农业的投入,集中支持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节水农业以及灌区配套等农业综合开发建设,要从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入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大农村道路改造建设力度,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加快农村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发挥基层统计工作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立足农业产业结构变化,创新农业统计方法。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业经济内部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各类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农村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统计工作要密切关注农业经济中的新变化,发现和把握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收入增加的新方式和内容。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加大农村统计制度改革力度;结合实际适当增加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调查,并适当削减与当地经济发展关联度不大的指标,建立健全反映新情况、新变化的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农业经济的全面把握。
(2)立足农村工作重心转移,推动农村统计工作重心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经济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比如,有的地方以粮食生产为龙头的传统农业生产有所弱化,农村经济领域不断创新,发展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纯农业或者传统意义上的农业,正在逐渐弱化,农业发展的立体化、多元化、层次化特征日趋明显。这些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促使农业统计工作必须要站位更高远,跳出旧的农业生产格局来搞统计,来提供决策资讯,促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立足农业统计队伍实际,不断提高农业统计工作效能。农业统计工作点多、面广、监测难度大,在农村统计调查上,要加强“双基”建设,强化“核心”意识。进一步优化完善农业统计工作规范及相关业务考评办法,增强农业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与规范性。强化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对农业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教育,使广大基层统计人员进一步提高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搞好农业统计工作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统计数据的综合评估力度,确保调查数据不出现趋势性错误,为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制订农业发展政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