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

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

时间:2023-07-06 17:1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

第1篇

(一)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够宽泛

高中历史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发生的扭曲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为目标,但是,在目标的考核方面却是存在问题的,老师会用一张试卷来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每次一提到考试便觉得如临大敌,这点不利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很偏重解题能力的教学,但是,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却没有重视起来,学生没有经过社会实践,学习到的仅仅是书本的知识,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教育意义。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价值观的好时机,而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果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教学质量会有一定的改善,但是,高中历史教学的理念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与生活没有任何联系

高中历史教育的根本在于联系实际,让学生能够结合历史,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但是,高中历史教育却始终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学生仅仅是坐在教室里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教学的目标也越来越功力性,教学都是围绕着考试进行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做练习题,高中历史教学也是在做题中进行的,老师更多的讲授的是解题的方法,而没有灌输人文知识。

二、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设定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制定科学化的教学目标,既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技巧,又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有所掌握,能够客观地评判历史事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从而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让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正义的人。老师在高中历史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一定要明确通过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带给学生哪些启发,历史教学能否让学生的身心受到洗礼,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知识教学、人格教学和情感教育等领域,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的学习情绪也很不稳定,而且,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学生总是很难全部掌握,这时,老师要特别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中成长,在学习新的知识时,老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可以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习那些比较难掌握的知识,为学生扫清学习中的障碍。老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热点问题结合,分析是非,提高对历史的感悟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项目教学法的应用可以使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融入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可以按照教学的思路,制定几个不同的实践项目,老师对实践要求说明后,让学生深入生活,在合作下完成任务。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合作教学法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合作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老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老师在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实现师生关系的和谐和平等。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通过合作,学生们可以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等方式来进行历史知识的实践。通过合作学习,打破了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在形式活跃且多样化的模式下学习,通过对生活的体验,提高对历史学习的感悟能力。

三、结束语

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复习课;思路;教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历史课程以及历史复习课也进行了一定的革新。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和复习课程时要注意转变和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安排历史课程和复习课程的教学,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复习习惯。学生可以在创新的历史教学以及复习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

一、教师应具备的教学思路

目前高中历史复习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都受到了极大地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和高中历史考试要求存在一定的矛盾。高中历史考试要求学生能够具备解决综合型历史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对历史知识还未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认识和理解。②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不扎实,缺乏一定的历史基础。学生在学习和日常训练只是简单地归纳和记忆,不利于学生历史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升华。③学生对于历史课程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历史课程复习效果不理想。针对高中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革新教学思路,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高中历史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高中历史复习注入活力。其次,教师要优化和创新高中历史复习课程教学模式,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念和学习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技能。

二、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1)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及结构。高中历史教材是学生复习高中历史的重要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将其作为历史复习的重点,抓住历史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只有掌握好基础的历史知识,才能够打好历史复习的基础。在日常的历史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历史教材的结构看起,在熟悉知识脉络后,再去复习具体的历史内容,这样的复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历史教材复习中,教师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要鼓励学生理解记忆,反复阅读和理解,知识自然了然于胸,这样的方法也不至于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打压下去。因此,熟悉和掌握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及结构,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是学生历史复习的基础环节。

(2)重视高中历史知识点间的联系。高中历史是由很多琐碎的历史知识点构成的,如果学生只是单一地记忆每一个知识点,不注意发现和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学生的学习水平就得不到有效提高,并且学生也会在枯燥的知识点记忆中产生厌倦心理,进而导致高中历史复习质量的逐渐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解题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只要掌握好其中的一个知识点,与之相关的知识也会了然于胸,学生的复习负担也大大减轻。尤其是学生在解决知识跨度大的历史题目时,由于已经具备了联系知识点的能力,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解决问题,学生的综合解题和分析能力就会在不断的训练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例如,教师在讲解唐朝贞观之治的原因时,要求学生不仅仅要从政治、经济上理解这一问题,也要联系文化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这样学习一个知识点可以将好几个知识联系和综合起来,学习效果更佳。

(3)注重历史知识点和重难点的复习。高中历史复习中,历史知识点以及重难点应该作为学生系统复习的重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好每一个复习环节,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学生必须准确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点,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后,学生的拓展和提高能力才能获得提高。教师要向学生明确高中历史知识点的重点部分,并且要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查和验收,监督和督促学生查漏补缺。学生在记忆知识点时要坚持理解记忆,讲究学习方法,不能死记硬背。高中历史重点知识是整个高中历史教学的关键部分,也是能够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部分。历史重点知识往往能够将历史章节的重点勾勒出来,对于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帮助意义重大。对于重点知识,教师要详细讲解,并且要求学生积极思考,找到记忆规律,抓住重点内容理解和升华。高中历史的难点涉及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观点等都较为复杂和深入,也有部分难点是学生容易产生知识点混淆的部分,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将抽象复杂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变成直观和容易理解的知识脉络,注重指导和启发学生,促进学生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

为了提高高中生的历史复习效率和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历史观念、价值观念等,教师要从历史教学和复习的思路以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不断地革新和优化,教师也要注意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发现不足,总结经验,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复习水平。学生也要积极配合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提高历史复习质量,同时也为自身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高中历史复习课也会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严桂珍.化复杂为简单变苦学为乐学――关于高中历史复习课的改革及尝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1).

[2]高凌风.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之我见[J].广东教育,2012(15).

第3篇

高一新生要作好充分思想准备,以自信、宽容的心态,尽快融入集体,适应新同学、适应新校园环境、适应与初中迥异的纪律制度。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学好的方法一、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对高一新生来讲,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高一新生接触《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高中历史的复习介绍第一,每位同学应首先找到一本《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并能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每一课的要求熟记于心。这样做的好处有二。一是可以删除一些不要的点,比如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对必修三第一专题第二节的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我们在复习时就可以删除本节有关秦朝儒学的发展状况的相关内容。这样复习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复习的效率。二是在以后做题中,又能很好地收缩范围,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因为无论选择怎样的新材料还是如何设问,命题者都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第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在落实知识点的时候,首先强调第一次记忆过程的准确性。比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比如宗法制的源头、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以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确地表述。其次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确理解,比如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掌握。因为只有对概念做到准确理解,才能使我们既提高记忆效率,又能使我们在解题时,灵活运用。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步。

第一步就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第二步可试着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进行梳理。这步较难,但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间观念。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两点要求后,如还学有余力的话,可适当做一些题目。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先行一步,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通过以上三点夯实基础,才能使同学们在高三一年的复习中腾出更多宝贵时间,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为最后的高考奠定基础。

高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一、构建历史知识框架

掌握历史基本目标在于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与方法,并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置于相应的知识框架内,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网络,好应对高考历史选择题。

二、应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4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情感培养 新课改

高中历史教育已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历史知识,还需要注重培养我国高中生爱国主义的情感,让学生认同我国的历史及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与此同时,也需要让高中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让教育者重视高中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学生的健康情感的培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目标。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现状

现如今的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高考,在此目标下,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在于掌握相关知识点及历史发展的规律,高中生只要学会做题、解题即可。这就使得高中生的情感得不到培养,导致其对历史课也会感觉到无味,并且在学习历史时感觉到较为吃力。

(一)容易忽视历史教材的情感部分

高中历史的教材中除了不单只是基本知识的安排,还包括大量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情感事迹,如我国远古时期奴隶时代商朝亡国君主纣王的事迹等等,大量的历史纪实体现出的美与丑、善良与丑恶等的对比,弘扬高尚品质与爱国主义情感。然而大部分的高中历史教师对这情感部分的挖掘力度远远不足。

(二)历史教学课堂的情感氛围不足

在历史课堂上,几乎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氛围,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则会较少。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历史人物性格描写鲜活,历史历程一波三折,但是这些历史都远离现实的生活,高中生感触并不深刻。因此就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浓厚的历史情感氛围课堂中学习历史,更好地解决教学课堂上情感氛围不足的现状问题。

(三)历史教师的教学理念缺乏情感表达的素养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情感表达不足以及情感表达方式不全面的根本原因使其教学理念中缺乏情感表达的素养。历史教师是学生培养健康情感的引导者,而如今大多数历史教师都以学生的历史成绩为主要目标,忽视学生情感的培养,体现出大多数教师对情感培养不重视教学理念的现状。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意义

高中的历史教学一方面是对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也是情感教学。而情感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培养的加强有利于达到历史教学课程本身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引导其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树立。

其次,有利于达到我国教育对爱国情感教育的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加强对情感教育的培养,有利于高中生对我国当下基本国情的了解,加强高中生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历史教学情感培养的加强使得高中生的个性得到培养,历史人文方面的情感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树立,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三、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途径

(一)从历史教材方面考虑

在有效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上,需要做到深度了解历史教材,并准确掌握教材内容上的情感因素。高中历史教材不仅承载了历史知识,还承载了大量的情感信息。在教材里,每个历史真实事件都包涵了丰富的情感。对高中生情感培养的加强首先就要利用好历史教材,深度了解教材的内容,体会其中情感,让学生与教材中的情感表达产生一定的共鸣,达到情感培养的目的。

(二)从历史教师方面考虑

提高历史教师情感素养与意识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有效途径。学生学习历史主要是通过历史教师的教授,因此教师的情感素养与意识不断提高和情感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不断的丰富对加强学生情感教育有直接的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种教学方式从而达到历史情感的传递,如创设历史情境。利用情景教学法给学生创设一个历史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事迹中的角色,重现历史发生的大致过程,增强高中生的情感体验。

(三)从学生方面考虑

高中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培养的主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则需要使学生主动去进行体会与思考。良好历史课堂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体会情感。创建良好的情感氛围,使学生能自主体会教师传授的情感知识与历史教材中情感因素,强化高中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

四、总结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是改革内容的重要部分。学生的情感教育是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体现,当前我们必须认识到高中生情感教育的缺陷以及高中历史教育中学生健康情感培养的现状。为了探索当前情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本文从历史教材、教师以及学生这三个方面考虑,找到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使高中生健康的情感得到培养,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香梅.高中历史教学要注重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J].学周刊,2015,(25):148.

[2]葛家梅.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感情的培养途径[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90+94.

[3]乔芳.对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

[4]肖翔文.浅析高中历史情感教育的现状及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12.

第5篇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的体现,在高中历史复习阶段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在复习过程中,不能准确地把握其理念,不能深刻理会新课程理念中的精神,那么,在复习过程中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完成不了预期的教学任务,想要取得理想的高考成绩是“难于上青天”。本文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进行高考历史复习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 键 词:高考 历史 复习 地方史

一、巩固基础知识 指导学生积累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对高考的考试方向有细微影响,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考试方向无论如何改革,但也脱离不了教学文本,只不过是考题的形式改变而已。所以基础知识的积累仍然是教学内容关键所在。

为了能使学生对高中历史知识系统地、有效地复习,这就要求老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务必要紧扣新课标和考试大纲,有条有序地、全面地、扎实地复习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指导和帮助学生能借助图片资料并联系文中的知识来分析历史事件;指导学生会运用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历史事件;指导和帮助学生把高中历史课本的知识点进行归类,从时间、相似事件、相同性质以及相关联的考点等方面加以纵横的联系,使学生理清知识点,加深记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高中课本的历史知识有了全面的、系统的和深入的了解,在解答问题时才能有条不紊,应对自流。例如:我在复习《从中日到八国联军侵华》此章节时,通过网络搜集到四幅图,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观察这些图,并思考下列问题:

二、讲练结合,指导解题方法

在复习过程中,如果仅仅满足于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远远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所以在指导学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通过多层次,多题型的讲练方式结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题目以及如何解题等技巧。因为高考复习的时间有限,所以讲练时要选择典型的题目,要精练,精讲。坚决不浪费学生的时间,会做的题目不让学生做,不会做的题目,不但要让学生反复做,并且在讲解时一定要精讲,使学生彻底理解,理清解题思路,并尽可能举一反三。如下题:改革与社会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改革会使社会制度发生变化,是转型的改革;而有些改革只起着补偏救弊、拯救危局的作用。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就上面所提及的改革列举中外改革一例加以说明。未讲解此题前,我要求学生审题时一定要仔细,如果审题不当,也许一个关键的字或词就会使题目的答案和标准答案绝然不同。而此题的关键词为:改革、社会进步、转型、补偏救弊、拯救危局、中外和加以说明。在讲解时,我首先要求学生们把古今中外改革的例子全部筛选一遍,并指导学生对这些改革的事件分析,归纳。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例子加以分析。总之,在指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时,一定要引导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同时还要对有些题目一题多练,多角度全方面进行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们的练习才是真正的有效。

三、关注地方史,指导考点归纳

新课程标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在对学生进行课本历史考查的同时,还渗透了地方史。而地方史课程是学生身边的历史,使学生与社会实际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加密切,在进行高考复习时,如果对地方史多加关注,不仅能有效地使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联系,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还可以使高考的考试和地方史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有利于高中历史的教学,使效果更加明显。所以。在复习阶段,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注意复习地方史,帮助学生对考纲中涉及的地方史考点进行归纳整理,以免遗漏。

这是笔者在这几年来所归纳总结出来的一些教学经验和体会,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勉,希望能得出大家的批评指导。

第6篇

一、高中学中望史兴叹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学生在入学前,就耳闻高中历史很难学,高中历史课一开始时出现的一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比如什么原因、性质、实质、本质、影响等等。同时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高中,有些学生有了“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老师、新集体……学生既兴奋又陌生,又不知道如何处理才好,这些原因使我们的新生从心理上处于被动局面。

2.教材的变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在难度、深度、广度上都有大大降低了。且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偏重于知识的基础性、普及性,缺乏对概念的严格定义和历史规律的严格论证。而高中历史虽然对教材内容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但由于受到高考的限制,高中教师都又不敢降低难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初、高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加大了。

3.教法的变化。在初中,由于教学内容少,难度小,题型简单,时间充足。因此,教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讲得细,讲得透彻。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理解、去掌握。学生在初中三年形成了特有的学习模式,有的学生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在高中也同样适用。面对高中历史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信息广、试题难度大的特点,部分学生不愿改变以前的学习模式,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做好初高中历史学科的衔接,这就成为我们历史教师的首要任务。下面我想从我的教学实践中谈谈我的看法。

二、走出误区,做好初高中的历史衔接的方法

1.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动能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活跃状态。

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创设情景,阐明历史作为人文学科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多质疑和多提问,允许学生“刨根问底”、“异想天开”,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展示自己的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增强学习的兴趣。

2.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内容和初中历史的差异性。初中历史课本编排联系生活,形象生动,扎实、活泼、有序地进行基础训练,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考查学生的是“是什么”;而高中历史教学则不同:课本编排突出了综合性,注重历史原因和结果的分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两头大中间小”。培养学生在初中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利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归纳、总结、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能力,考查学生的是“为什么”。因此,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我们的学生很多在初中是没有经过系统地学习的。由于种种原因初中的历史教师大多都是其他学科兼职,而且初中历史不参加中考,学生也不重视,可以说学得“一塌糊涂”,这样学生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可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高中历史教师的责任更大、更重了,必须从多方面出发做好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

3.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如果不知道一堂课讲些什么,学些什么,听课就无目的性;不知道重点难点所在,就不能实现“学非一日之功,要力争一日之效”的目标。了解了高中历史学习的主要特点,针对自己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初高中学习过渡中不适应的状况,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说学习时采用一套科学高效的方式或途径,要抛弃那种单纯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概括一些优秀学生的学习方法,要让高一的新生,在学习上注意做到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戒把学习当做苦役,提倡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戒过多地、单纯地死记硬背,提倡以掌握事物本质规律的理解记忆为主;戒解题模式化,提倡勤于思考,提倡思维的灵活性。正处于初高中过渡期的高一学生,更应重视并学习别人用实践换来的经验与教训,博采众长。一方面使自己少走弯路,尽量缩短过渡期,尽早步入高中学习的轨道;另一方面,在别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现代社会知识急剧扩增的新特点,结合自身的实际,积极摸索并迅速走出一条高效率的成功之路。

第7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材料解析 情境 培养能力

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明确提出,对于考查内容的呈现,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书的具体表述,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鼓励考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引用材料命题的最佳状况是创设新情境,提出新问题,考查学科能力。”因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应用“新材料”“新情景”,已经成为江苏历史高考的最大特点。针对这一状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更重视培养学生解析材料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解析材料能力的方法

1.关注衔接,强化学生的意识。高中学习与初中相比,学生历史知识面的拓展与能力的提升有了一个质的改变。如果让学生从高一就了解材料解析在高中历史学习中的重要性,给学生强化这样一种意识,那么,学生就会在思想上有所重视,对于接下来历史学习中遇到的材料型题目就会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比如在高一第一堂历史课上,我们专门安排了一节初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课,在授课内容中就有一个专门的比较,其中历史材料型命题是重点讲述的内容之一,有了这样的一堂衔接课,学生对接下来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大量材料将不会感到陌生和措手不及。

2.关注方法,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学生陷入史料之中,未必就能自然而然地受益,只有用正确的方式运用原始材料,才能有助于认识历史的进程。而正确的方式肯定是要对学生处理史料进行认真的指导,并将史料与广泛的历史本身联系起来。”

如果是材料型选择题,首先注意关键词或限定语,尤其是时间的提示,明确考查的内容、要求以便正确回答。读懂每一选项,尽可能地获取有效信息,特别是和教材有关的人物、时间、重要历史概念等,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如果是材料型主观题,掌握“一审、二析、三联、四答”四步。“一审”就是先搞清楚材料所反映的时间、人物或基本观点,注意材料的提示和注释;然后审清试题类型,明确答题思路与方法。“二析”即在审题的基础上,带着相应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分析材料,找出与题意相关的信息,特别要找出关键词句;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相关信息进行筛选以备答题。“三联”就是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与试题要求相联系,将知识与能力相联系,存储解题所需用的理论和基础知识。“四答”就是在审、析、联的基础上,结合题意答题。

二、获取有效教学材料的主要来源

1.教材是基本。教材是学生接受历史知识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教师需要充分且很好地利用教材,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如人教版历史教材中,基本上每一课都有“历史纵横”和“学思之窗”栏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它们作为材料很好地运用到自己的讲课内容中。

此外还可以对不同的教材进行整合。一是将必修教材与选修课的内容结合。比如讲《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可以将选修一《梭伦改革》的相关内容作为背景来讲;讲《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将选修四《美国国父华盛顿》一课的相关内容补充进去,这样既可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让学生在扩充的背景材料中,学会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二是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江苏省的历史教材主要用的是人教版和人民版两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将两套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甚至还将岳麓版与大象版的教材作为新材料,创设新情景。这样教师可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材料,并且可以节约寻找材料的时间。

2.聚焦时事热点。“教科书因篇幅限制可以将复杂的历史简单化,但历史教学应当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历史的复杂性,训练学生从更复杂的角度分析历史的因果关系。”因此我们可以在关注教材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如讲到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经济危机时,我们在导入新课时就以当今西方的金融危机为例,摘取了很多的时事新闻材料和图片。通过古今对比,让学生进一步去感受经济危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以及表现,并且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力度,去思考经济危机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对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义等。

3.关注学术研究成果。“关注学术研究才能跟上高考的变化。”高考命题组的专家命题过程中必然会渗透自己的学术思想。并且“史学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前者是对历史进行深入的研究,重在探索和发现;后者是对中学生进行普及性的历史教育;史学研究是历史教学的基础,历史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利用和推广史学研究成果的过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利用史学研究成果。”这样的观念突出体现在我们的课标和教科书中,吸纳了当代史学界较为流行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的史学范式,并且在高考试卷中也越来越多地加以考查。

三、教师在引用材料过程中的注意点

一要适可而止。在教学过程中,大量援引史料,会使学生的阅读量陡增,无形中加重学生的阅读负担;而大量解析材料需要增加课时,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面对大量的史料,应注意合理取舍,围绕重难点,选用最具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二要量力而行。尤其是对学术成果的运用,要恰当把握引入和利用的“度”,要有教材基本知识为依托,在史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并已直接反映在国家舆论宣传之中。同时,还要注意历史学术研究新成果有时并不都适合同步地转化成中学历史课程资源而引入历史课堂。

三要因人而异。应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不同班型的学生,对史料的接受能力、接受深度也不一致。这就要求选取史料时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对于高二、高三文科班的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注重发展思维能力和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多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

【参考文献】

[1]任世江.编余杂俎——历史课程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8).

第8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分层教学法 运用

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相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无限的潜能,都能通过努力学好高中历史,关键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们的潜能。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这种教学理念仍然适用于今天的教学;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基础、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习惯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发挥的作用是极其有限的。因此,“分层教学法”在时间面前变得更具有实用价值。她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的教学活动力求多元化和挑战性

自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对高中历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在教授学生历史基本知识和概念的基础上,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没有难度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并不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锻炼作用,因此,在“分层教学法”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应该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是需要学生通过奋斗才能够达成的;这里所说的挑战性并不是在“量”上挑战,而是在“质”上。学生的理解水平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此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要,使他们获得真正的进步。对于学习能力强,会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老师提出的要求应该较高,对于基础不好,没有形成适合自己学习方法的学生,应该以基础为主,打好扎实的基础才能向更高一级目标迈进,同样以这一课为例,可以让学生整理归纳秦始皇的史实,然后分析归纳哪些对历史起到了促进作用,哪些起到了阻碍作用。但是任务的分配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以灵活性为原则,只要学生想去尝试更高层次的任务,老师都应该鼓励,尤其对一些思维的角度非常独特的,能够阐述一些很好想法的学生,更应以鼓励为主,教学活动的形式应该追求多元化。

二、科学分组,落实分层教学法

进行小组教学是分层教学法常用的策略。高中历史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事件,还要学习分析这些历史事件以及现象,总结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并将这些规律运用于指导现实生活中,因此历史学科既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够指导学生更好地把握现实生活。为了使学生通过高中历史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在设置教学任务时应该围绕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这样任务才具有适用度。分组时应该灵活,小组不必固定,可以根据教学的环节随机划分小组,对于课堂问题的讨论,可以前后桌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如果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的课堂辩论,可以打乱座次,谁跟谁之间的观点一致,就可以自由组合小组。一般来说,互相进行帮扶的小组,应该由不同水平的学生组成,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帮助那些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共同促进。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能够发挥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的能力,这将是评价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重要指标。小组学习是个人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即锻炼了个人的思维,又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了碰撞和交流,可以对某个历史问题进行专题性的合作研究,使历史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扩展。

三、合理设置教学评估体系

在高中历史学科中,课堂评价能够反馈教学的效果,使教师能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学评估体系应该力求合理和科学,否则将难以反映真实水平。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以成绩为标准的,这种评价方式并不公平。采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评价体系既应该有共性的部分,也应该有个性的成分。评价体系以多元化为基本原则,不仅要体现结果,还要体现过程,并让学生知道评价的结果,以便对自身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和改进。分层教学法使用的评价体系不执行同一标准,由于给每个学生制定的学习任务不同,那么评价标准必然不同,只要不同层级的学生完成了规定的教学任务,都是有进步的,都是应该值得肯定和鼓励的。评价体系中还应该包括学生的意志力、合作能力等主观性因素,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学习时不是为了考高分,注重的不是分数,就会形成良好的轻松的学习心态;加以良好的历史思维、良好的解题习惯的养成,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就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并减少不必要的失误,甚至超常发挥,成绩反而会更理想。我们说,当我们把学习作为一件快乐的事来做的时候,良好的成绩也就离你不远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给学生一个满意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郭子其.“问题包”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历史教学问题.2007(06).

[2]董玉安.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能力的几点尝试[J].大庆社会科学.2007(04).

第9篇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教学;高效课堂

一、新课程改革与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考试而已,它在贯彻和实践新课改理念和实现新课改的目标中有重要作用。历史教学能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打造高效历史课堂,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如何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1.提高教学艺术,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在这十年的教学中,有过一些感想和心得,我觉得历史教学是一门深邃的艺术,有着它独特的力量和美。

(1)语言的艺术。教学语言要具有时代性,艺术性,准确使用历史概念,还要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幽默,音量适中,富有变化,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从而使学生对历史充满兴趣,让学生听懂,听得入神,能跟着自己的思维走,在这种氛围中记历史基础知识,理解历史,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2)板书的艺术。运用PPT课件的展示,辅之以黑板的板书,让知识点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直观地给学生留下痕迹,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必要的时候用图示法,把零乱的知识变得系统,把繁琐模糊的知识变得扼要、清晰,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感的艺术。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把自己对祖国、人民、民族优秀文化的爱,对英雄的仰慕,对侵略者的憎恨,用富有激情的语言、生动的表情、恰当的手势,感化学生,使学生深入其境,这样才能与学生激起感情上的共鸣。

2.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的互动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首先,师生互动,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接触、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教学相长。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与细节,教师要机智地接过学生的答问或提问,引发更多的思考与探究,从而创造性地达到教学目标。其次,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当前班级授课制的背景下,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建立学习小组、帮扶结对子等形式开展,共同学习,彼此促进。通过这两种互动,形成师生、生生之间知识和思维的共鸣与抗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继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合作学习和思维的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3.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亚里士多德)。站在学生成长成材的角度,寻找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使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感知要学的内容,诱导他们在似乎知道一些,却又不完全理解时产生对教学内容觉得有必要问一问、搞个明白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在操作层面上,在历史教学中应该如何设问呢?

(1)在导入课堂内容时,设计好开场白,在表述时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设置一个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每一节课的导入都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古今联系设置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充满时代感中去学习、感悟历史。

(3)史料教学,通过史料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发现历史中的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史料研习中,激发并保持浓厚的学习历史的兴趣,并提高对史料的分析归纳能力。

(4)创设历史情景,设置问题,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真实的历史。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于情景中最重要的刺激,更有利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而解决问题。

4.落实好课堂的有效性,打造真正高效课堂

这一问题无疑是历史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在教学中我们总会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知识不是讲过吗?这些问题不是分析过吗?这些题目不是做过吗?学生怎么就是记不了,就是不会分析,就是拿不到?此类问题都是课堂有效性的问题。什么是高效的历史课堂?我的观点是,课堂不是表演,课堂的有效性就是使学生在知识、思维能力、学习方法、解题技能上能有所收获,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

那么如何落实课堂的有效性呢?以上谈了三个方面: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在历史课堂中,如何让学生收获知识、学习方法、解题技巧、提高思维能力等方面,还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授课:好课让学生记住了知识:老师需吃透教材,该记的知识点不用夸夸其谈,把时间还给学生去记忆,对重点难点要重点展开讲述,使学生吃透来龙去脉。

(2)思维能力培养:每当涉及过程、方法教学时,不要将方法生硬地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先感知,先体验方法产生的过程,循循善诱,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学到方法,养成历史学科基本的思维模式。

(3)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机械性地去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的有效性就会极差。而且学生的学习也并非停留在课堂上,还包括了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复习,包括了知识的获得和知识的延伸。因此,应当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如何听课、如何观察,如何搜集材料、研习史料、运用证据、探究问题、评价历史、记忆历史、整理归纳的方法等,既提高课堂的效率,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4)解题技能的提高:高效课堂离不开训练,训练是巩固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途径。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训练的具体内容,真正做到练在关键处;其次,练的内容和难易要适度。特别要注意训练的梯度,使学生逐步达到训练的目标;再次,要及时进行反馈,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千万不能局限于形式,为了练而练,为了完成而完成,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指导,在于方法上的归纳,上升至同类的问题如何分析,否则也形成不了解题的方法,下次同类的其他问题又不会做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打造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效的高中历史课堂,需要了解和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课堂的互动性,设置历史探究性问题,落实课堂的有效性,方能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

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更新,教师作为知识的引领者,要精心备课,加强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亦要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探索教学的艺术,不断去了解学生的心理,不断地吸收历史科学领域研究中的新成果,这样能更好的提升自身能力,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完成教学事业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2] 单树增编著.《先学后教,学会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8)

第10篇

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老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灵活施教,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才能上好课、教好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教学艺术的探索和研究,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探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方法。新课标为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全方位的指导。在新课标理念下我们要在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发展学生的独立性和能动性为宗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构建与自己情况相对应的知识体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这是新时期历史教师的教学目标。

一、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引导学生去认识历史。历史意识是把现在生活里的现象与过去某些现象联结在一起的心智状态,历史意识以时间意识作为核心,它是人存在的重要质素,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不可缺的条件。历史意识丰富可以使得教师在历史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在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同时,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历史认识的方法作为一种认识的工具和指南交给学生,使学生借助于这些方法获得历史思维的能力,形成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从而获得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认识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培养其对历史知识的应用能力。许多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仍然习惯于背书本知识,而不善于思考;不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有失偏颇,没有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努力改变高中生死记硬背的历史学习状态,关注其历史意识的养成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项核心任务。高中生的历史意识亟待在历史教学中得到培养,也需要历史老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

二、围绕学生开展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学好历史,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学生。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他们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教师则要承担起教学活动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为此,我们历史教师必须首先从观念上进行转变,积极探索和持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首先要求学生有充足的自由掌握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够保证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课下作业是历史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过多地把精力放在课前设计、课堂互动以及课堂总结等环节上,忽视了作业的设置,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老师要依据学生的情况合理布置作业。

三、灵活使用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内容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学会这些内容还不够,重要的是学生要有思考历史的能力。历史教学内容分析包括学习内容的解读、具体教学进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等,对这部分内容,我们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和接受程度有所选择,作出适当的调整,要在理解消化的基础上对教学用书的内容进行整合,要发挥教师的独创精神,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教学用书中的内容分析毕竟是编者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对这种分析我们只能“参考”,不能照搬,要遵循批判性原则,要用求实的态度和怀疑的精神来对待教学用书,切忌“人云亦云”。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各家看法,加上自己的理解,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大胆创新,灵活地使用教材,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历史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利用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问题解答指教学用书对教科书中“学习思考”、“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有关问题进行解答提示。认真研读这部分内容,将有助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编者对图文资料的解读对教材进行准确理解。对此应仔细阅读思考,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教学要求,进行批判性的吸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对教学用书中“学习思考”和“材料阅读与思考”等栏目所提供的解题思路从多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要针对学生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和怎样提示、启发,以利于学生通过问题解答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我们主张每位教师都能有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观点或见解,通过自身的钻研不断地充实问题解答的内容,提高个人阅读分析能力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四、历史教学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我们教师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实践来培养。值得注意的是,联系实际,必须注意教育性,不可把课堂当做教师发泄对现实不满的场所。当然,对于当今的一些腐败现象避而不谈是不客观的,作为教者则应该联系党和国家近几年来所颁布的惩治腐败的法规以及惩治腐败的典型事例,说明我党对腐败现象进行严惩的决心和力度,使学生对我党取得反腐败的胜利充满信心,从而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把德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加快素质教育改革步伐,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他们要通过自身的实践,去解决从知道到能办到的转化。可是一直以来,我们教师都是扮演着“保姆”的角色,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参与活动的计划与组织,对活动积极分子的培养也是不够的。这让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实践和发展。我们应该依靠团委、学生会、级委会或其他一些学生自主性团体去积极地、主动地承担、分享活动的失败或成功,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接受情感体验,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得到熏陶,从而实现优化德育、渗透目标。

总之,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创新教学方法,实施灵魂教学。在保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务必合理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幽默的课堂教学语言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发现和研究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从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施关乎历史课的教学效果,从长远看还影响学生历史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河南省长葛市第三高级中学)

第11篇

【关键词】高考历史 材料题 特点 解题

【中图分类号】G63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41-01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历史这门课程在高考中试卷试题结构是一直有所改变的。结合过去几年间的出题规律来看,有很多试题是通过材料的方式来呈现的,且在全部试题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必须要给予材料题教学给予充分重视,指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去思考,并逐渐的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一、把握材料题的命题规律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材料题的命题大致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命题中材料形式的试题比例近几年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笔者通过对福建近 4 年高考历史试卷进行统计,选择题中的材料性题目,2012 年有 7 题,占 28 分,其余三个年份 2010 年、2011 年和 2013 年都各有 9 题,占 36 分,如果加上固有的材料解析题 52 分,整份试卷材料题达到了 80 及 80 分以上,由此可见,材料性题目在历史高考中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其次,命题强调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注重时代性、实践性,注意用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来解答问题。

再次,命题特别强调开放性与层次性,主张采取 SOLO 分类评价法,即开放式与能力层次评分法,以此达到三个重视:重视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史论与史观的培养。此类命题在历史的材料解析题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综卷第 38 题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具体说来,就是给出相关材料后,根据材料进行设问,设问往往围绕四个层次展开,分别为读取信息、辨别历史、阐释历史、论证问题。所谓的读取信息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理解图文材料和试题要求,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将有效信息完整地、准确地、合理地表达出来;辨别历史即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通过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阐释历史就是要客观的叙述历史事物,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论证问题即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从而能够批判、独立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注重复习准备工作,提升学习效率

(一)立足于基础知识,研究教材

要学好历史这门学科,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关键。现在有不少学生主观地认为,只要平常多接触一些深题、难题,那么,在考试中就会多一些胜算。其结果恰恰相反,一些基础的知识点没能掌握透,那么对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就更难以领会,又花了时间,又没有收到成效,做材料解析题也是如此。尽管课改以来,在命题形式上有了一定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是所提供的材料还是所提供的设问,都是立足于教材的基础知识,然后进行延伸与扩展。所以,笔者一贯主张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多研究教材,夯实基础,在上课的过程中也力求将知识点讲细、讲透,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好的“消化、吸收”。

(二)加强知识的整合,树立通史观念

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是采取模块专题史的体例进行编写的。这种编写形式虽然有利于同类性质问题的综合归纳,但是,它本身也打乱了史学的通史体系,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大了学习的难度,同样也不利于学生的做题。当材料题给出一则或几则材料时,学生往往由于通史概念的缺失,难以判断该材料所反映的时代以及前后相关联的史实,从而不能判断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那么这道材料题的相关设问也就无从回答。所以,在日常的学习和复习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现有教材基础上重构通史体系,以有利于对历史的发展和延续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便于对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与背景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读懂材料,理解材料,然后做好材料题。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读多练

知道了材料题的命题规律和掌握了复习的一些注意事项之后,并不是意味着就能够顺利地完成答题。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在实践中真正具体的进行演练,一旦遇到题目,尽管理论上有一套一套的方法,但是还是会感觉难以应付。因此,在平常一定要多读多练。读得多了,不仅能够加快有效读题的速度,而且能够扩展材料接触面;练的多了,答题的感觉就培养出来了,就能够善于捕捉材料与问题的核心,还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对临场的发挥都是有极大益处的。

三、讲究应对策略,提升解题能力

(一)先审题,后阅读

多数考生通常的做法是,拿到材料解析题后,就迫不及待地将材料进行阅读与分析,然后才看设问。这样做的不足之处在于,在不了解问题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也影响了对材料的理解度。所以,采取先审题,后阅读材料,可以做到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针对性强,目标明确。并且在所要考查的问题明朗的情况下阅读材料,很容易使我们体会到材料所反映的背景、核心等实质性内容,可以直奔主题,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可以说,材料解析题设置的问题为我们阅读理解材料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二)仔细审题,认真阅读

做材料解析题的题目,最忌讳只浏览大意。没有仔细认真的审题和阅读,往往会漏掉许多重要的信息。这类题目,经常在问题的设置和材料中隐藏一些“陷阱”,比如一道题中,常常会包含不只一个问题,而是多个问题;所要回答的问题并不浮于问题语言的表面,而需要经过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材料中的有用信息有时并不在材料段落中体现,而在于材料的作者或者该则材料的出处等等,这些都需要仔细审题。认真阅读材料才能有所发现,这也是做好材料解析题的必备条件。

(三)紧密结合教材,切忌答题与教材分离

众所周知,历史材料解析题的一大特点是“材料在教材外,答案在教材内”,所以在审题和阅读材料后注意与书本相关知识相结合,完成知识迁移,进一步提取有效信息。

(四)答题序号化

目前评分标准多数还是采取“踩点给分”,即要点的全面是首要的,然后才是各点的完整性。因此,在答题中,笔者强烈建议必须分点答题,注明序号。这样既能及时发现答案的遗漏点,保证要点的齐全,又能显示答题的条理性,符合解题的相关要求。

参考文献:

第12篇

一、讲评目标的改变:从单维目标到多维目标

由于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决定了教学内容在组织上的侧重点,进而决定了教学策略、方法在选择上的注意点。因此,作为实现讲评课整体性改变的前提,首先要实现的是讲评目标的改变,即努力实现由"单维"到"多维"的改变。

二、教学内容的改变:从面面俱到到重点突出

当下的高一历史讲评课,很多教师较为定势地将试题从头到尾依次讲述,并努力依托各个试题延伸出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单从原有的教学目标维度来审视,这种讲评内容的定位,能依托一张试卷的讲评,帮助学生复习试卷所涵盖的整个知识结构,来实现最大限度的查漏补缺。

但是,从新的教学目标维度,以及讲评课的功能、特性,和客观条件限制(主要是课时限制)来看,则讲评内容上的面面俱到往往弊大于利。从知识掌握的顺序看,这样的讲评课已经变质、越位为一种复习课,而且是致力于重复劳动的,较为庸俗化的复习课。从教学效果来看,正是内容上的面面俱到,才会有照卷宣讲而不做取舍,才会有一卷多课而课时紧张,才会有教师为主的短平快教学,从而造成对学生主体性发挥、讲评手段多样化以及效果长远化的忽视。即使学生确有所得,也只是单纯知识维度上的再认,大多数学生是在已有发展区中乏味地徘徊,对讲评课必然兴趣阙如。

因此,教学内容必须从面面俱到改变为重点突出。讲评课的重点,应当是教材重难点与高错误率的交集,应当是学生现有的知识、思维水平(已有发展区)与试题的成功解答所要求的知识、思维水平(目标发展区)之间,存在的那段差距。教师在讲评课上的使命,就是要突出重点,着力于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策略,使这段差距能够被成功整合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并通过知识支持、思维点拨,辅助学生实现对这些最近发展区的跨越。

三、讲评策略的改变:从因循守旧到优化创新

讲评内容改变后,处理内容的策略和方法也必然随之改变。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讲评顺序:从照卷宣讲到重新整合

讲评顺序的改变,其实就是根据客观条件和学情需要,对讲评内容按一定规则进行重新整合,使得讲评过程更具逻辑性,学生的认知过程更能循序渐进。

若是期中、期末考试的讲评课,因为要考虑到考查知识的覆盖面,这时一张试卷就少有同类、变式题目的共存,以及前后衔接的知识点出现,往往因其广而显得散。这时的讲评顺序,可以调整为按错误率的高低进行整合,先讲错误率最高,也就是学生在整体上最急于解决,能带来最大收获的试题,由此把时间用在刀刃上。另外,期中、期末试卷,虽有考查的知识点较分散的特点,但这并不影响很多题目存在审题、解题的方法、技巧,答题的规范、习惯等方面的重复性、相似性。如果以此来重新整合讲评顺序,就有针对性地强化了某些方法、技巧的运用和规范、习惯的养成,发挥出了讲评课对提升历史学科能力的特有功能,这对正处于学科能力养成阶段的高一学生而言格外重要。

2.讲评时间:从一卷多课到一卷一课

更重要的是,从学情角度看,"及时"意味着学生对自己各道试题的审题、解题、答题过程还有着比较清晰的记忆,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还原。如此,在教师讲评的过程中,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导致自己解答失误的原由何在,并将科学、合理的解题过程,与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比较,更好地查找不足,弥补缺陷。

当然,讲评时间的改变,是以讲评内容、讲评顺序的改变为前提的。无论是内容上突出重点还是顺序上重新整合,都是以或删减或叠合的方式完成了内容的压缩,从而保证了能在一个课时内完成讲评而不降低整体的教学效果。

3.讲评方法:从师讲为主到生讲为主

我们既然强调讲评课具有反思性、反省性,就要认识到这反思、反省的主体是学生而非老师。但在高一历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倾向于使讲评课成为其"一言堂"。其出发点,一是想要增加课堂容量,即认为学生的茫然、犹豫、思索、争论,会减慢课堂节奏,降低课堂效率。二是希望在高一这个高中生学习思维、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段,能把历史学科最佳的思路、方法呈现给学生,即认为学生的思路、方法总不尽善尽美,不利于其最好地掌握知识、技能。"一言堂"之不可取,在于它是以教师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种越俎代庖的方式造成的后果,就是教师常常挂在嘴边的"讲过了不懂"和"教过了还不会"。

二是在授课时要实现"学生的过程参与"。针对典型试题,应当鼓励学生,特别是做错的学生起来将自己原有的审题、解题思路,以及方法、技巧的运用。然后视情况,或由其反思,或由同学们一起来诊断,在讨论、探究中发现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由,思考解决、补救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茫然、犹豫、思考乃至争论,都是学生学科能力养成过程中的必然环节。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茫然时提醒,在犹豫时点拨,在思考时支持,在争论时引导。多问"该不该"、"能不能"、"对不对",帮助学生在参与、讨论中得出最佳解题方案。

4.讲评手段:从单一单调到多样多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