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文化的发展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饮茶的国家,也是最早进行茶叶贸易的国家,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和茶贸易历史。有一条堪比丝绸之路的“古砖茶之路”,与湖北羊楼洞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以羊楼洞为起点,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陆运,翻山越岭至黄河,然后货分两路,一路走西口至内蒙古包头,一路走东口往北入归化,再往北到库伦,最后到达俄罗斯贸易重镇恰克图,并转口到俄罗斯及欧洲各国。
羊楼洞,位于今湖北赤壁市区西南26公里的羊楼洞镇,为湘鄂交界之要冲。明清之际系蒲圻6大古镇之一,为“松峰茶”原产地,素有“砖茶之乡”的美称,所产的茶叶俗称“洞茶”。广义的羊楼洞茶区包括湘、鄂、赣边区的赤壁、崇阳、通山、通城、咸宁、嘉鱼、临湘、平江、修水等地。在中俄茶叶贸易上,羊楼洞茶区扮演着重要角色。万里茶路上的国家把羊楼洞作为中国茶,俄国的茶商把羊楼洞作为占领中国茶市场的制高点。这里曾经聚集了来自俄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各个国家的精英商贾,行成一个人口逾四万的“中国大茶市”,商品远销至俄国、英国、澳洲、荷兰、加拿大、北非等地。其中,尤以出口至俄国的茶叶比重最高。后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发生,中俄茶贸易日趋衰落。再加上资本主义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羊楼洞茶区的茶叶对外贸易在兴盛了200多年后几近湮灭了百来年。而这条曾经繁荣了两个世纪的中俄古砖茶之路,给中俄的茶叶贸易带来了深远影响。
提到羊楼洞茶区的辉煌,大都说的是曾经和历史。羊楼洞茶区的现状远不及历史上的知名度。那么,如何提升羊楼洞茶区知名度,形成融合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为一体的互助互补型经济,是本文探讨的重点内容。
一、羊楼洞茶区砖茶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砖茶贸易存在的优势
1.良好的茶叶品质为砖茶贸易奠定坚实基础。赤壁市政府于2009年底向国家质检总局提出申报羊楼洞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自申报之日起,该市就进一步加强砖茶的品质管理,实施无公害茶叶种植和无公害砖茶生产技术,强调砖茶产地环境、采摘、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等一系列流程的规范操作。迄今,赤壁全市0.4万公顷茶园整体实现了产地无公害产品认证,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显著增强。高品质的茶叶及多项优新技术大大提升了羊楼洞砖茶及系列茶叶的品质,为促进砖茶贸易的发展及扩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技术支撑。
2.企业建设平台促进砖茶贸易与茶文化、茶旅游的发展。羊楼洞茶区知名砖茶生产企业赵李桥茶厂在规划新厂区时,构建了赵李桥砖茶产业园、中国羊楼洞生态文化茶博园两大平台。其中,产业园主要从事砖茶生产及其他砖茶系列产品的开发。茶博园的功能则包括技术改良、配方研发及文化旅游。茶博园以三国赤壁文化、羊楼洞茶马古道为背景,集茶文化体验区、生产观光区、商贸休闲区、旅游度假区为一体,将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在贸易中促进茶文化的宣传,以及在休闲旅游中促进茶贸易的增长。
3.政府的重视为砖茶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赤壁市有两大重点品牌,一是三国赤壁古战场,一是羊楼洞砖茶。羊楼洞茶区的砖茶生产不仅受当地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湖北省政府的重视。2013年,《湖北省现代茶叶产业发展规划》中将赤壁、砖茶作为全省两个振兴品种,将羊楼洞砖茶系列列为两个重塑历史品牌之一。政府的重视也引起了媒体对羊楼洞茶区的关注,中央电视台、湖北电视台多次前往羊楼洞茶区采集素材,探索砖茶之密,并制作了CCTV10《茶叶之路・两湖茶事》、CCTV7《青砖茶砸出的财富》、HBTV《茶路传奇―羊楼洞寻源》等系列纪录片。这些举措不仅在政策上为砖茶贸易提供了有力保障,也在更大范围内宣传推广了羊楼洞砖茶,为砖茶贸易的发展助力。
(二)砖茶贸易存在的不足
然而,羊楼洞砖茶与同是黑茶的云南普洱和安化黑茶相比,仍存在劣势。
1.产品知名度不高,导致贸易量偏低。在中国茶叶市场占有率上,绿茶以近七成的比重当仁不让位居榜首。黑茶市场占有率本就不高,而提起黑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云南普洱、安化黑茶,而羊楼洞砖茶的名声远比不上这两者。笔者在市场调研时发现,咸宁本地就有很多人不知道羊楼洞砖茶的存在。羊楼洞砖茶的知名度较低必然会影响其市场份额,导致贸易量偏低。鉴于此,如今的商品营销重点是要做好产品的宣传,提高商品知名度,并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深刻印象。
2.缺乏特色,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一个成功的品牌,一件成功的商品,必然具备其自身特色,以提高产品价值。羊楼洞茶区生产的砖茶就其品质而言,无论是香气、水浸出物(茶叶有效成分),还是营养价值,都高于国标。但是,其产品外观、包装、品牌故事却平淡无奇。除了保留了“川”字号,再无其他特色。一些砖茶的包装甚至可以说比较粗糙。笔者曾就砖茶包装不精细的问题询问过赵李桥茶厂有关人员,得到的答复是这种黄色土纸包装是传统包装。保留传统虽然没错,但是产品却因为这种传统包装易破损而在外,就会给消费者造成产品廉价的感觉,影响产品价值。反观安化黑茶,给人的感觉就是产品精细、包装精致、附加值高。赵李桥茶厂生产的2公斤装边销砖茶售价三四十元,安化黑茶100克内销茶售价近百元。可见,两者价格差距甚大。
二、羊楼洞茶区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现状
羊楼洞古镇和茶马古道曾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比如,俄商在羊楼洞兴办的“顺丰砖茶厂”是中国近代第一茶厂。茶厂遗迹和制作工具不仅为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也是非常难得的文化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些老建筑也是见证中俄茶叶贸易的物证。所以,在羊楼洞茶区开展文化旅游项目有着丰富的资源和较强的可行性。
(一)茶文化旅游项目已有的成效
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项目已取得的成效:一是茶博园的建设,将茶文化和休闲旅游相结合;二是和俄罗斯之间“中俄年”的创设,宣传中俄茶马古道文化旅游。随着中俄两国高层互访的加深,两国的经贸、科技、文化交流也日益密切。羊楼洞茶马古道作为中俄茶叶贸易的历史见证,是极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中国的“俄罗斯年”和俄罗斯的“中国年”活动,也进一步弘扬了中国茶文化,宣传了中俄茶贸易和文化旅游线路。因此,我们应该抓住机遇,精心打造羊楼洞文化旅游产品,将俄罗斯人民对羊楼洞砖茶的热爱作为开辟中俄文化旅游线路的契机,并进一步加深我国与俄罗斯等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
(二)茶文化旅游产品存在的不足
羊楼洞茶文化旅游产品无论是针对国内还是国际,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知名度低,难以形成竞争力。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主要消费群体在国内。但是,羊楼洞砖茶在国内市场上知名度比不上云南、安化的同类产品,而羊楼洞文化旅游产品由于起步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尚未形成其自身的品牌和知名度。与国内知名文化旅游产品相比,无论是产品设计、路线规划,还是市场开拓、营销宣传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导致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知名度低、影响力小、缺乏竞争力。
2.产品缺乏特色,文化含量不明显。羊楼洞茶区文化旅游产品应该紧抓“文化”特色,以赤壁三国和茶马古道为背景,用大量的历史文化内涵来充实旅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但是,目前针对羊楼洞茶区推出的旅游产品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过于浅显,都是随大流的参观游览、走马观花,并未在旅游产品中凸显历史沉淀的茶文化的浓墨重彩,甚至无法在旅游产品中完整的向游客展示羊楼洞砖茶悠久的历史文化。这种文化含量低的旅游产品明显缺乏特色,无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3.旅游周边产品开发度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个好的文化旅游产品,光靠文化和古迹还远远不够,要能够满足消费者吃、喝、娱、乐、购的各项需求。在这方面,赤壁三国古战场做得较好:专门修建的旅游公路、景区门口富有特色的酒店和餐厅、景区内带着三国文化和当地风情的演出、江边出售的当地特产……让游客流连忘返。而羊楼洞古镇地处深山,交通不便,并未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度开发,也没有配套的周边产品。除了古老建筑之外,羊楼洞古街上没有专门针对游客的酒店、停车场、餐厅等设施。游客在古镇游玩却要去赤壁市区住宿,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除了赵李桥砖茶厂的砖茶销售点外,也无其他旅游纪念品的踪迹。毋庸置疑,这样的旅游环境无法长期、持续地吸引游客光临。
三、促进羊楼洞茶区茶贸易、茶文化、茶旅游互助互补的措施
(一)通过茶叶贸易,提高品牌知名度,推广文化旅游产品
羊楼洞茶区旅游资源自身是无法转移的。但是,羊楼洞砖茶可转移至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对于消费者而言,很多人习惯先了解并接受某地的产品,进而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历史风俗,最后产生去往当地旅游的愿望。羊楼洞地区各大茶厂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茶叶交易会,或者举办砖茶的展览会、展销会,扩大羊楼洞砖茶的国内贸易和国外贸易,提高羊楼洞品牌的知名度,并进一步推广羊楼洞地区的文化旅游,以贸易发展促旅游发展。
(二)用茶文化丰富茶贸易内涵,提高茶叶交易量
任何一个品牌要形成品牌价值,必须赋予品牌丰富的内涵。而羊楼洞品牌的内涵主要在于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因此,我们在以砖茶贸易发展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同时,反过来也可以用文化来提高羊楼洞砖茶的档次和地位。在羊楼洞砖茶介绍中,着重加入其历史文化及历史地位,将茶文化融入砖茶生产、包装、营销、消费等各个环节。例如,推行古法生产、采用既有传统装潢画面又有现代技术的包装等,增加砖茶产品附加值,更好地宣传产品、推广产品、提高产品交易量。
(三)开拓羊楼洞周边资源,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价值
除了古街,羊楼洞地区周边还有松峰山、观音泉。往赤壁市区方向,还有龙佑温泉等旅游资源硬件。而软件方面,则有古法炮制砖茶、茶区山歌等文化遗产。因此,可以进一步开拓羊楼洞周边旅游资源,深度挖掘旅游周边产品。比如,每年茶叶采摘的时候,可以举办相应的文化节旅游活动。白天让游客自己动手采摘茶叶或进行体验砖茶制作的其他步骤,夜晚举行篝火晚会;用采茶歌、拣茶歌等古老山歌展示羊楼洞茶文化;还可以组织游客学习茶文化和茶艺,自己煮茶、品茶;活动结束后,游客可购买自己喜欢的砖茶品种,或将自己动手采摘或制作的产品带回。这种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旅游产品近几年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游客不仅有高度的参与感、体验感,自己制作的产品还具有极强的保存、收藏价值。这种旅游产品不仅将贸易、文化、旅游有机结合在一起,也可以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提高文化旅游产品价值和价格。
(四)整合优势资源,凸出产品特色
首先,茶文化旅游在英德的开发内容已显现。各大旅行社、旅游开发公司、旅游景区等旅游经营部门在充分利用茶产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如茶趣园、茶叶世界、红星茶场、英红华侨茶厂等,也围绕着这些旅游景点开辟了多条比较热门的旅游路线。结合茶文化旅游景区和其他旅游景区,形成多元复合的发展形式,资源整合发挥茶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各种与茶相关的茶艺表演、茶王比赛等形式活动纷纷开展。见表1中通过调查获得的各大旅行社中纳入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线路安排。 其次,茶文化旅游并未成为主流旅游内容。调查发现,各大旅行社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大多以温泉度假村、峰林、森林公园为主题,真正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路线很少。在线路设计中,茶文化活动更多的是作为游客休息、观赏的旅游项目。茶园开展的让游客体验的采茶、制茶、茶艺表演等活动虽然有进行,但是更多的是停留在让游客采茶、买茶叶阶段,并没有真正的把茶文化精髓贯穿实施与旅游活动中。第三,茶文化的核心内容开发强度不够。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主要围绕英德茶趣园、英德茶叶世界两大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开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的老红旗茶厂却完全脱离旅游市场,始终没有得到开发,更加没有纳入到各大旅行社线路设计中。英德茶趣园、英德茶叶世界文化主题景区相对其他茶文化景区发展成熟,以采茶、品茶、赏茶舞、听茶歌等茶文化主题活动形式,以形成较大规模发展,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但是,茶文化旅游产品单一、客源市场狭窄、可进入性低、景区发展不均等因素严重阻碍英德茶文化主题景区的发展,只能以依附性旅游产品形式生存,发展缓慢。第四,没有节庆活动作为文化支撑。英德当地有英石文化节、英德砂糖橘文化节,但是缺乏茶文化节、茶王比赛等类似宣传茶文化活动的相关活动。相对广东梅州、河南信阳、陕西紫阳、上海、宁波等地初具规模、相对发展成熟的茶文化节,英德当地作为“中国红茶之乡”,没有成熟的茶文化节,更多的是依附于茶文化景区作为顺带性的采茶、制茶、茶王比赛等活动。
二、英德茶旅游的产业特色建设
基于分析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现状,综合考虑英德茶文化主题景区形式选择,在融合现实资源、产品、开发商、游客等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英德茶文化景区要依托现有资源重点打造出三个特色。第一,参与体验型景区特色。以茶趣园为基础,针对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特色,打造让游客亲身体验茶文化,让游客直接接触、了解茶文化的游客体验型主题景区。如团队主导型的茶文化主题景区茶趣园的未来发展,可打造如“擂茶会”、采茶、品茗、制茶体验、旅游购物等形式,把茶文化具体化、生活化,让团队游客体验感受茶文化魅力,避免游客浮光掠影式的茶园游览,将茶文化与旅游完美结合。第二,观光休闲型景区特色。以“茶叶世界”为基础,形成以科普观光型形式发展,结合旅游业需求,增加融合茶文化传统艺术的特色茶楼茶馆,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科普教育型为主,适当市场化的观光休闲型主题景区。茶叶世界可开设观光、摄影、室外天然茶吧等形式活动,调动游客的兴趣,促进茶文化主题景区与旅游业能动发展。第三,历史探寻型景区特色。以红旗茶场为基础,形成拥有悠久历史背景的历史探索型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大部分茶园更加注重是经济效益,忽略茶文化背后的深厚历史作用。老红旗茶厂拥有优越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背景,由于种种原因被市场忽略。像老红旗茶厂这一类型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应该注重挖掘背后的茶文化内涵,将其发展成历史探寻性的市场化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
三、英德茶文化旅游主题景区的发展形式
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在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性质、经营策略、市场需求等因素无形中形成了不同的主题景区形式选择。根据英德当地三大主要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相关企业、投资者、管理部门、政府等单位在进行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投资时要有针对性。形成不同的市场细分,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对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不同主导类型,总结出景区景区三种发展形式。 (1)以茶趣园为代表的游客体验型发展形式。这一类茶文化景区通常是个体经营为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与旅行社、酒店、餐饮等旅游行业建立紧密市场联系,从而形成了以游客体验型为主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2)以茶叶世界为代表的观光休闲型的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其机构性质通常为国有企业,这一类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不配合行业内混乱的返利制度,走中高端自驾游线路,主要接待小团队、散客等参与体验;(3)以老红旗茶厂为代表的历史探寻型的旅游发展形式,这一类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走遗产旅游路线,通常被大资本介入,目前与市场开始建立关系。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形式主要形成了游客体验型、观光休闲型、历史探寻型的三种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发展形式,针对不同茶文化旅游景区形式、发展需要选择不同的发展形式,赢取不同的市场,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四、茶文化主题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首先,深度挖掘茶文化内涵。
英德茶文化悠久深厚,鉴于英德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低层次发展的不足,要促进茶文化旅游深度开发,必须深入挖掘茶文化内涵,促进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与旅游业的复合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生产丰富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独特的茶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要促进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发展,英德政府、旅游企业和居民必须重视挖掘茶文化内涵的挖掘,提升茶文化旅游品位,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时传承茶文化的精髓,形成自主品牌,发挥现有品牌效应,打造“中国红茶之乡”的世界茶叶市场和旅游市场,只有这样才能持久地开发茶文化旅游,形成生生不息的发展局面。
其次,资源整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英德茶资源相对分散,茶园景区分布不均、发展不均衡,可进入性不强,主要依赖其它旅游资源的附带发展,并没有独立的茶文化发展体系。因此,英德市甚至辐射到整个清远市内部资源的整合,形成茶叶相关产业集群效应非常必要。可以结合茶博会、度假村、擂茶粥等新兴形式塑造茶文化景区的旅游形象,适当开发适销对路的如茶制品、茶楼、茶文化摄影展、茶文化展示一条街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复合发展效应,扩大茶文化旅游市场效应,提高英德茶文化旅游知名度。
再次,加强市场营销,拓展茶文化旅游市场渠道。
与“祈红”、“滇红”等并列为有中国五大红茶之一的英德红茶,在知名度上落后于其他品牌。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奠定了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雄厚扎实的物质基础,而茶资源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包装与宣传推广,以开拓更广阔的茶文化旅游市场。目前像茶趣园一类的英德茶文化主题旅游景区的客源市场以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番禺等珠三角地区为主,少部分客源市场来自湖南、湖北、广西等广东省周边城市,客源市场狭窄,营销渠道狭小,严重阻碍了英德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的茶景区主题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注重与其他城市甚至海外城市茶文化旅游的合作,以达到不断拓宽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双赢。
第四,提高社区参与度。
茶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参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分配,尤其注重茶文化旅游当地居民的利益分配。据实地考察发现,茶叶世界等茶园周边居民绝大部分没有参与到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如为茶园经营者采茶叶、做茶叶、卖茶叶,茶叶丰收季节时提供体力劳动,获取每天60—100元不等的报酬。总体而言,英德茶文化旅游发展社区参与度不高,要通过各种形式方法,让居民直接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中,并受益于其中,避免居民被边缘化。
第五,发挥政府职能,积极争取政策扶持。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现状;对策;安徽休宁
中图分类号F326.12;S5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381-01
休宁县位于安徽省最南端,东经117°39′~118°26′,北纬29°24′~30°02′,恰处在北纬30°中国名优茶主产地神秘线上。全县总面积2 151 km2,地势南北高,中间低,起伏较大,垂直相对高度约1 500 m,地貌类型有中山、低山、丘陵和沿河平原等。境内山高林密,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天蓝水碧,茶叶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是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
1茶产业发展现状
休宁县茶园总面积13 300 hm2,年产干茶7 200 t,其中名优茶2 000 t,年产值3.6亿元,效益达30 000元/hm2。全县21个乡(镇)均产茶,茶农18万人,2010年人均茶叶收入1 928元。茶叶精制加工企业共4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年加工眉茶出口37 000 t,产品远销欧盟、东南亚、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近5亿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眉茶加工出口基地县。自20世纪以来,开发有机茶成绩显著,现有有机茶园认证面积2 000 hm2,其余茶园已全部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先后被评为全国有机茶标准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县、三绿工程茶叶示范县,并享有“中国有机茶之乡”的美誉。
茶业是休宁县的民生产业,打造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仍然存在以下不足:茶园基础薄弱,单位面积产出效益不高;名优茶所占比例小,且品质参差不齐,质好价高的名优茶更少;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存有误区,部分引种不当;茶叶加工条件不均衡,部分加工厂设备陈旧,卫生环境欠佳,工艺不够规范,茶叶质量波动较大;精制外销茶品质、花色品种单一,创新不足,加工附加值低下;茶叶卫生质量安全意识不强;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少,茶叶品牌建设亟待加强。
2茶产业发展思路与目标
2.1发展思路
休宁县茶业经济的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坚持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质量建设为主线,突出产业链的技术规范建设,提高产品质量;以提高产品附加值为核心,主攻国内市场,做精国外市场;以品牌和文化经营为带动,借助技术和文化创新,促进产品创新,拉动茶产品推广和茶业贸易;以招商引资为助力,带动茶业资本规模的扩大和技术、人才、品牌及资源整合能力的快速升级,加速产业链条的延伸[1]。
2.2发展目标
到2015年,实现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15亿元以上。建设生态高效茶园6 000 hm2,有机茶认证面积3 500 hm2,名优茶产量占总量的40%以上,产值占总产值的7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3~5家,争创国家级茶叶龙头企业1~2家,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或名牌产品4~5个,新培育茶衍生产品生产企业和茶文化传播服务企业2~3家;实现茶农年人均茶叶收入3 500元。
3工作重点
3.1茶园建设工程
核心是“生态、环保、有机、高效”,具体措施如下:一是在稳定现有茶园总面积或略有减少的前提下,坚持退、改、新辟同步发展。对山高坡陡、立地条件差、产量极低、种植效益低的茶园实行退茶还林;对占总面积70%左右的立地条件较好的茶园,逐年分批进行改造培育提升,按省级标准茶园建设要求,实施山、水、园、林、路综合治理,向施肥有机化、耕采机械化、防控绿色化发展,全面快速提升茶园管理产出效益;新辟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要吸取盲目引种的教训,选用适应当地栽培条件和适制当地干茶花色的当家良种。二是推行茶园规模化经营[2]。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龙头企业、合作组织或种茶大户,通过买断、租赁、转包、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茶园经营权,实现茶园生产规模化,集约经营,提高茶园综合生产能力。
3.2质量提升工程
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形成从茶园到茶杯的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积极推行生产加工标准化,提升产品加工质量和卫生质量。重点抓好“两提升一改造”。一是全面提升鲜叶卫生质量,在茶园管理中,严格按照有机茶、无公害茶园操作规程要求,杜绝使用农药、除草剂等有害生产投入品,抓住源头,控制农残。二是全面提升产品加工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培训推广,切实改观大宗炒青绿茶粗制滥造现状,着力提升休宁松萝茶、黄山毛峰、新安源银毫等名优茶的加工质量和产量。三是加快初、精制茶厂的清洁化改造,加工机械有待更新换代,茶厂环境卫生和加工卫生安全要切实抓好,逐步走向规模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
3.3品牌塑造工程
加强茶叶品牌建设的宏观策划指导,充分发挥茶叶行业协会作用,通过市场和政府抓好休宁茶叶品牌整合,以松萝茶品牌总揽全局,重点抓好针形、卷曲形、条形等精品名茶,开展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活动。同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内外并举开展形式多样的推介活动,多方出击,唱响休宁茶叶,扩大休宁茶叶品牌知名度,提升休宁茶声誉。
3.4产业延伸工程
开展科技创新,借助公共技术平台,走茶产品精益化和深加工发展道路,使茶叶由“农字号”逐步向茶具、食品、饮料、医疗、保健、化妆品等领域扩张和渗透,延伸茶产业加工链,丰富茶产品种类,提高茶叶深加工附加值[3]。同时,实施“文化创造价值”战略,挖掘提升博大精深的休宁茶文化,建设休宁松萝茶文化博览园,开发茶旅游[4],推动茶经济,致富千万家。
4保障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统筹县域茶产业的宏观战略决策,调配产业发展资源,协调茶产业发展过程的关键问题,做好全程管理和服务工作。
4.2加大资金投入
建立国家和省市茶业项目调度机制,积极组织茶业企业、茶产业服务机构申报国家、省市有关项目,争取各类基金和专项资金;加大茶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用好用活休宁县“十二五”茶产业发展规划的产业发展专项奖励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产业发展资金投入总量。
4.3狠抓任务落实
把加快茶产业发展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明确人员,明确任务,明确责任,明确奖惩,狠抓落实,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5参考文献
[1] 李湘萍.农业产业化发展,一村一品――正在崛起的茶叶专业村[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6(B12):166.
[2] 陈继府,叶友成,俞茂昌,等.桑洲茶叶生产现状和改进措施与发展前景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7):235-236.
关键词 茅山长青茶;生产现状;发展对策;江苏句容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7-0278-01
茅山长青茶的研制是受1985年全国名茶展评会的启发,1986年镇江市下达研制任务,1986年4月正式在茅山茶场进行试制。根据设计要求,茅山长青茶的风格特征为条索扁直挺秀,色泽翠绿,香高持久,汤绿明亮,滋味鲜爽醇和,叶底嫩绿匀整。为使茅山长青茶的品质风格符合设计要求,通过试制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加工工艺。1987年茅山长青茶通过了鉴定,成为江苏省地方名茶,1994年在全省率先采用机械化加工茅山长青茶。
1 生产现状
1.1 标准化生产
建立企业标准、地方标准和国家标准,稳定茅山长青茶叶品质。企业生产的茅山长青茶均有企业标准。2001年由江苏省农林厅提出,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下达了制定江苏省地方标准的任务。2001年江苏省地方标准《茅山长青茶》和《茅山长青茶加工技术规程》通过专家们的审定。2002年4月1日执行该标准。2007年对《茅山长青茶》和《茅山长青茶加工技术规程》进行重新修订。2010年江苏省茅山长青茶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了省级验收。
1.2 品牌建设
为保证茅山长青茶的正常生产、销售,2005年句容茶叶协会注册了“茅山长青”等4个商标,2007年茅山长青茶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称号,2008年“茅山长青”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2010年句容市入选“中国名茶”之乡,2012年通过ISO9000认证。通过品牌宣传,茅山长青茶在香港、澳门、上海茶叶博览会上深受消费者好评,品牌价值已达8亿元以上。
1.3 茶叶品质稳步提高
产茶单位积极参加各级组织的名优茶评比。在17届江苏省“陆羽杯”名优茶的评比中茅山长青茶共获得了特等奖60余次。在10届“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中,茅山长青茶获奖40余次,同时获得“中茶杯”金、银奖20余个。1992年茅山长青茶获林业部名茶称号(赵庄),同年获得全国农业博览会银奖。
1.4 无公害茶发展迅速
全市有无公害茶茅山长青茶生产基地逾1 000 hm2,有23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其中赵庄林苗场“句曲”牌系列绿茶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绿茶和AA级绿色食品;张庙茶场“华阳”牌系列绿茶被中国农科院有机茶认证中心认定为有机绿茶;高庙茶场的“容宝”牌、下蜀茶场的“武岐”牌等9个茶场的绿茶通过有机茶认定。
1.5 清洁化生产
茶园基地清洁化,防止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茶园生态环境和茶叶的污染,严禁销售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园中使用的农药,以推进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1-3]。茶叶加工清洁化,加快茶叶加工厂改造,推进茶叶加工机械的更新,使用环保加工设备。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水平
加快良种繁育和引种进试验、示范、推广,优化茶树品种结构,扩大原料生产基地;提高茶园管理水平、机械修剪技术,提高茶叶品质;推广名优茶机械化加工技术;推广无性系良种茶树的快繁技术、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生产综合配套技术[4]。
2.2 扶强龙头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
大力培育壮大“茅山长青”品牌市场,扶持发展茶叶龙头企业,增强企业辐射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5];充分发挥协会作用,调动各生产环节的积极性,确保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2.3 完善质量监测体系,实施标准化生产
加快茶叶生产全过程的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茶叶质量监测体系建设,通过过程控制和质量监督,树立绿色环保理念,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推动句容茶叶质量全面提升[6]。
2.4 搞好培训工作,提高科技人员素质
根据茶叶分散经营的实际和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的特点。对基层技术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对茶农采取课堂讲授与田间指导相结合的方法,普及科技知识。全面提高茶叶科技干部和茶农的科技素质,通过技术培训,使重点产茶乡镇达到“村有技术员,户有明白人”,从而促进茶园管理和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
2.5 优化市场结构,倡导茶文化
建立省内茶叶市场,并逐步开发省外市场[7-8]。充分利用人文自然条件,加大创新力度,形成特色茶文化产业,让消费者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能感受到文化品位和精神享受。建立观光旅游茶园,加强茶文化教育,办好茶叶展销、茶艺表演等活动。
3 参考文献
[1] 蔡烈伟,曾令相.宜昌茶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中国茶叶,2006(3):38-39.
[2] 黄⒘粒蔡世文,蔡烈伟,等.宜昌市茶产业现状分析与升级对策[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72-74.
[3] 王芳,程学文,罗琴,等.立足品牌建设 唱响句容茶叶[J].农业装备技术,2012(1):34-35.
[4] 葛安明,王芳.立足品牌建设 唱响句容茶叶[J].中国茶叶,2010(12):53-54.
[5] 龙健清,吴胜之,龙晓雪.松桃茶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贵州茶叶,2008(4):14-16.
[6] 蔡烈伟,曾令相,陈开梅,等.对宜昌茶业品牌整合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23):7359-7360.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问题;对策
我国是茶叶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茶叶栽培历史。在历史的演变发展进程中,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显现出不可比拟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意蕴,这就为茶文化的旅游开发创设了极为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享受到奇妙的茶文化之旅,体验到浓郁的茶文化清香,感受到茶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然而,我们还要充分意识到在茶文化旅游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用有效的应对策略,更好地推动茶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1茶文化旅游概述
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是在茶叶发展历史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逐渐由物质层面上升为精神层面,具有极为丰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习俗、心理审美特征。茶文化旅游则应当归属于一种休闲文化范畴,它也是民俗旅游的重要分支,在将茶文化与旅游资源充分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深度的、综合的、因地制宜的开发和挖掘,使旅游者可以获得茶文化的体验和享受,享受到一场别致的文化旅行。在茶文化旅游过程中,可以打造成不同类型的茶文化旅游模式,诸如:山地观光旅游、体验式的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式的旅游等。在茶文化与旅游产业结缘的过程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1自然环境
中国的产茶历史悠久,具有适宜于茶树生长的气候条件,由于茶叶喜温耐润,适宜生长于温度为13℃~25℃的区域,我国大部分区域属于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适宜于茶叶生长。同时,我国大面积的山地、高原和丘陵地质构造,也极其适宜于茶叶的生长。
1.2人文环境
中国的传统茶文化与其他文化相融合和渗透,生成了形神兼备的文化体系,并激发历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共鸣,形成了深厚的茶文艺;在人们制造茶叶、烹煮茶叶、品茗茶叶的过程中,又精练升华而成独特的茶艺;在茶叶的贸易交流活动中,又形成了无可替代的茶文化历史遗迹。在这些与茶相关的人文环境的滋养和浸润之下,为茶文化旅游奠定了厚重的人文底蕴,使茶文化旅游大有潜力可挖。
1.3社会经济环境
从我国的旅游产业升级的角度,可以看到茶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然性,通过赋予旅游资源以茶文化内涵,可以极好地弥补旅游资源的匮乏状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旅游业可以借助于深厚的茶文化软实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同时,对于茶文化产业而言,茶文化旅游也可以极好地推动茶文化产业的传承和弘扬,可以使旅游产业为茶文化的推广平台,更好地吸纳社会资源,使人们参与到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中来,更好地传承和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内容。
2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茶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2.1.1茶文化旅游成为新兴的旅游产业主题
随着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迅速发展,它不再局限于传统旅游和大众旅游方式,而注重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深层次文化体验旅游,人们渴望从旅游中获得更多的关于文化、历史、生活、艺术方面的认知和体验,感受不同旅游区域和文化所带来的神奇、迷人的魅力。
2.1.2茶文化旅游需求日益昌盛
茶是一种天然饮料,茶文化的神秘与优雅、独特的茶风茶俗,对于向往休闲养生的现代旅游市场来说,茶文化旅游是一种迎合了大众需求的旅游方式,它以其独特的休闲方式,成为了人们的旅游盛宴。
2.2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强有力的茶叶品牌支撑
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存在各自经营的现象,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区域性的茶文化资源整合和组团,缺少了强有力的名茶品牌支撑,则会使人们的茶文化旅游缺少参与激情,无法使其成为人们品茶斗茶的主要议题。
2.2.2缺少高档次、高品位的亮点景区
在我国的茶文化旅游之中,开发最多的是乡村旅游景区,尽管也有一些茶文化旅游节、公众影响力较大的特色茶文化旅游活动,但是其拥有的亮点较少,档次也跟不上去。在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开发一些茶园观光游览、茶家乐等茶事体验活动,然而,还缺少一些公众影响力较大的特色茶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者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不强,项目的整体文化内涵较少,产生的效益不够明显。
3我国茶文化旅游发展与提升的应对策略分析
3.1加大对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拓宽客源市场茶文化资源种类的差别
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会有着不同的影响,要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加以不同的包装,制作成具有自我风格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宣传品,并利用茶文化旅游网站,通过网络媒介对外宣传茶文化旅游资源,拓展茶文化旅游的电子网络渠道,便于旅游者及时、快速、便捷地获取茶文化旅游相关信息,可以自主地根据旅游者自己的选择,实现茶文化旅游查询、链接和检索,更好地选取特色化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茶文化旅游不同景区还要开展联动促销,联合宣传和推介,打造多条精品茶文化旅游线路,使旅游者有更多的范围游览,并能延长旅游体验的时间。另外,对于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农民还要加强宣传,可以通过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旅游技能培训和教育方式,强化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意识,用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热情的待客礼仪赢得更多游客的回头率,丰富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
3.2打造茶文化旅游特色品牌,挖掘茶中的文化底蕴
品牌效应具有不可比拟的竞争软实力。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打造特色化的品牌形象,挖掘和开发区域内深厚的茶文化底蕴,避免茶文化旅游品牌建设的同质化和过场化现象。具体应当从以下内容加以设计:(1)品牌定位。要寻求与旅游者相契合的基点,使之成为特色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方向,充分融入茶文化旅游的自然地理优势、人文优势、历史优势、社会经济优势,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2)品牌的推广。可以借助于名人效应,吸引旅游者的眼球,还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宣传制作片、户外广告等形式,促进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建设和推广。
3.3丰富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内涵,突显特色文化品位
在人们推崇生态旅游的形势下,生态旅游、文化旅游成为了人们的推崇和高品位的生活追求,它源自于人们自我实现的精神内在需求。在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区域的茶文化的内涵,并使传统的茶文化与时代风尚相融合,使旅游者感受到传统文化所焕发的时代光彩,为之所吸引,而产生浓郁的再次重游的欲望和兴趣,并逗留较长的时间,以感受其茶文化特色所带来的新奇体验。以安溪茶文化旅游为例,这里产茶历史悠久、茶种资源丰富、茶文化资源极为绚烂多姿。因而,可以利用这些资源,设计具有浓郁茶文化品位的旅游产品,具体包括:(1)做大做强安溪铁观音品牌茶文化,不仅使其具有物质属性,还要具有与旅游者心理相契合的精神和文化属性,引发旅游者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2)将安溪茶文化与安溪的宗教朝圣文化相融合,拓展茶文化旅游的外延,深化其茶道哲理意蕴。(3)实现安溪茶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可以建构安溪茶文化博物馆、科技馆、文化街,增进旅游者对安溪茶文化的认知和体验度。(4)联合周边的知名品牌旅游项目,打造复合型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在旅游资源整合的链条下,产生一种极为强烈的辐射效应。
3.4基于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为了合理、有层次地开发和设计茶文化旅游,还需要根据旅游者的不同个性化的需求,开发和设计多样化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避免茶文化旅游的同质化现象,要将茶文化产品设计成多层次的产品,针对不同年龄、文化层次、收入水平等,划分为高、中、低三档的旅游产品。同时,还可以将茶文化旅游产品与人文古迹、宗教朝圣、生态养生、休闲健身相融合,设计复合型的旅游产品,形成对旅游者强烈的吸引力。另外,还可以开发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如:茶文化夏令营、茶文化爱情体验旅游、茶文化创意设计旅游等,更好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
4结束语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生态旅游日益繁荣的局面之下,要合理分析茶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面对茶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和设计,要充分利用茶文化旅游中的地理环境资源、人文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更好地组合茶文化旅游路线和项目,并运用有效的茶文化旅游宣传策略,吸引人们的驻足和旅游的欲望,打造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开发和设计具有不同风格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体验到丰厚的茶文化底蕴、悠久的茶历史,享受到茶文化给自己所带来的轻松和欢愉。
参考文献
[1]谢钦玲.安溪茶文化旅游提升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2]师晓华.浅析黄帝陵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6):74-75.
[3]朱竑,戴光全,保继刚.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4(4):94-101.
[4]徐仁立.论福建茶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9(12):150-151.
[5]胡柳梅,谢红彬,胡荔香.“坦洋工夫”茶文化旅游开发探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2(4):58-62+69.
[6]刘志芳.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4(41):69-70.
这家以茶和茶文化为专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坐落于美丽的西子湖畔、龙井茶乡,占地4.5公顷,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于1991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
体验式文化
提及博物馆,大脑中快速闪现被定格的画面:宽阔、寒气逼人的空间;阴暗的视线;走迷宫似的透过玻璃欣赏古董。人与文物之间那几十厘米的距离永远是一道无法跨过的鸿沟。
无法触摸到的物品,渐渐让人失去兴趣,随之便被遗忘。中国茶叶博物馆没有随着正式对外开放而就此定格,二十多年探索,使它像时尚T台上的新装,聚焦着台下观众的视线。
采茶、炒茶、做茶壶、喝茶、吃茶等茶叶的综合体验,能在一个空间,一个时间内全部体验到,可以想象是多么令人为之向往。中国茶叶博物馆希望通过体验来传播文化,更加为之深刻。
这也被王建荣称之为博物馆发展历程的第三个阶段——茶文化体验。
于2011年中旬开始动工的中国茶文化体验馆是中国茶叶博物馆的分馆,占地面积140亩,包含一个大型茶叶种植园,参观者可以亲自参与茶叶种植、采摘等茶叶制作流程,甚至还涵盖了茶具的制作。
抛开了传统单一以看为主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搭建一个与参观者交流互动的平台,在国内传统博物馆改革中尤为重要,让参观者在体验中感悟茶文化。
预计茶文化体验馆将于2013年底全部完工,在此之前,博物馆仍然以发展历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为工作重点。
再现茶历史
1988年建馆至今,已有24年历史,王建荣将其发展共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十年(1988--1998)为第一个阶段——再现茶历史;第二个十年(1999--2009)是第二个阶段——信息定位展览;第三个十年(2010—2020)——体验式文化。
“博物馆是一个展示茶文化的专业窗口,收藏茶历史专业产所,研究茶文化的重要基地,是茶文化的重要组织机构,普及和宣传是我们主要工作。”
最初十年,博物馆以收集茶的相关文献、文物资料、茶具为工作重点,通过收藏、研究、展示再现茶历史。
目前国内有6大茶类,1千多个品种,每种茶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性,色、香、味、形表达都不一样。这需要引导和帮助人们从静态的文物中了解茶的品类和历史渊源。
并且,茶文化并不是作为个体单独存在,它与音乐、香道文化、茶席的布置、茶具、饮茶氛围的营造等文化紧密相连,了解茶历史的同时是对其他文化的全面认知。
王建荣作为专业人士,对茶的要求自然极高,建立在艺术品茶、科学品茶的基础上,是大量的学习和感悟,投入了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去做研究。只有在了解的前提下,才能够真正喜欢上茶。更重要的是,茶会给人们带来健康和心灵上的快乐。
“在泡茶、品茶、研究茶的过程中,能让我静下心来认真地想问题,做事情,摈弃现代人的一些浮躁。”
“和”精神
文化是一个非常抽象概念,当茶艺师通过以茶叶为载体,茶艺表演将其具体化的时候,人们便会在情景交融的时刻领会茶的文化。这便是博物馆第二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信息定位展览,结合第一阶段,通过互动体验来感受茶文化。
中国茶叶博物馆就是以此种方式让大众在欣赏茶艺表演、泡茶、品茶、亲自参与茶事活动中了解茶文化。当弘扬文化有物质作为载体,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件产品,那么,更能明显的领悟文化这一概念。
“我们所有的活动都向社会开放,以茶会友,不分年龄、性别、国籍。”王建荣表示,博物馆每年举办几十场茶事活动,事先会在各个平台消息,如今博物馆已经开通微博,运用微博消息,受众面更广。
会喝茶,不一定会品茶。博物馆长期举办各类茶事活动,除弘扬茶文化之外,更是希望通过活动让更多的人懂得科学品茶、艺术品茶。同时,也搭建了一个茶友们交流互动的平台。
每年三四月份,西湖龙井新茶上市,博物馆应时筹办西湖茶会;到八月份教参观者做荷花茶;九月份做桂花。每年报名来参加活动的都是来自各界人士,外籍人士的身影也随处可见。
每年举办几十场活动,其影响力不言而喻,除了对国内人持续渗透外,影响力也跨越了国界。王建荣此时忆起几年前的一次西湖茶会。
美国人喜好喝咖啡众所周知,早上起床后喝杯咖啡已经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在那次西湖茶会中,有位美国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他在活动现场喝上几杯西湖龙井后,觉得非常好喝。
茶会结束后,这位美国人找到博物馆所经营的商店,询问如何科学饮茶。工作人员给他建议:一天喝三杯,一杯三克,一天就是九克。于是,美国人自己合算了一下,然后买下了全年的龙井茶带回美国。
这位美国人以前只喝咖啡,那天是第一次喝西湖龙井茶。
“茶的精神是‘和’,茶文化不管传递给谁,传到哪个国家,精神核心不会变。”王建荣喝茶已有十余年历史,喝茶让他更加平和、从容。
博物馆在弘扬茶文化的同时,也尽自身所能扶助茶产业发展。
“传统博物馆以展示历史为重要使命,我们不同之处,在于除了展示历史部分,还有现代茶产业发展现状。”王建荣坦言,市场上见到的茶产品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博物馆作为专业机构,有责任为诚信经营的企业提供帮助,也指引消费者购买放心茶。
对于扶助的茶品牌,博物馆是以馆藏十大名茶的标准去综合衡量,包括企业生产基地、厂房、技术、生产管理流程、产品质量、商标、信誉等方面。为茶叶行业树立一个健康、公正的形象。
关键词:茶文化;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创新
人才战略是国家实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目标一种战略资源决策,如何全面实现神话改革,如何攻克社会转型时期各种困难,如何在国际舞台保持大国形象,如何实现和谐社会,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说到底都要依靠人才。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深化,我国参与的国际商务活动与日俱增,如2015我国茶叶出口贸易量价齐增,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5年中国茶叶出口量达32.5万吨,同比上升7.8%,出口金额88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8.6%。[1]作为国际沟通、交流的纽带———英语,在茶叶出口贸易中有着重要作用,创新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成为各行各业进出口争抢的目标,因此,如何培养创新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事关我国茶叶经济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社会人才需求对高校培养创新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基于这样的社会现状,本文选取创新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对象,从其当前人才需求的迫切性谈起,分析茶文化在创新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重要影响,进而尝试探索培养的有效途径,旨在促进茶文化产业与茶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1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迫切性
1.1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从当前经济发展现状中发现企业如果仅仅着想于国内市场,是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在国际市场中站稳脚跟,必须要加强培养创新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这也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指出,解决百姓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利益问题,就要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理念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把社会发展的成果转化到改善民生的问题这一出发点与落脚点上,这就需要科技创新带动社会发展,需要提高劳动的效率、质量以及劳动创造的价值。[2]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提出“中国梦”伟大愿景,都需要创新型专业人才带动各方面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迫切需要人才尤其是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
1.2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人的全面发展也一方面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是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同时又是人需要的全面发展。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马克思得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和社会发展相统一的现实历史过程这一真理性的认识。从历史发展历程中,我们也发现劳动与生产社会化、社会科技化、科技信息化促进信息人才化、人才知识化、知识专业化的客观规律,由此可知,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更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趋势。[4]
2茶文化培养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影响
将茶视为一种物质,其形态的百态千姿,生长于山间野外,却有着祛病、养生之功效;将茶当作一种精神文化,内涵博大精深,融合了儒佛道三家思想之精髓,汇集了民族传统习俗、文艺等内容,成为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生活必需品。不仅中国人形成内涵深远的茶文化,日本、英国都形成别具一格的茶文化,唐代诗人卢仝认为饮茶带领他进入“通仙灵”的奇妙境地,苏轼在品茶中进行自我的修炼和冷静的思考,体现其对生命、人生的思考与追问;英国女作家韩素音说“茶是举世无双的正真文明礼貌的饮料,是高尚的道德和纯洁的精神的化身”。茶艺、茶道、茶诗歌、茶舞蹈等等无不蕴藏着精神审美、道德风尚深刻内涵。因此,可以说,茶文化就是历代古人在种茶、制茶、饮茶的过程中形成关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现如今,茶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国饮,更成为了世界三大饮品之首,当今已有160多个国家的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历史悠久、意蕴深远,各民族茶文化内容与表现形式有着各自风采,在创新型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中融入茶文化的内容,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提升大学生的人格理想与思想道德品质。茶事活动、茶道精神、茶艺表演等将茶叶自然淳朴、刚正不阿的高贵品质的表达,融入了修身养性之精神文化之中。因此,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讲解茶文化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学生在高雅的文化艺术中培养以礼待人的高尚德行,在烹茶、饮茶中借助茶水苦尽甘来的性情培养学生忧患意识;不仅要学习、精通中国茶文化,还要学习、掌握日本、英国的茶文化,了解别国茶道与中国茶道精神不同之处,开拓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茶文化不仅利于学生品德、人文素养的提升,还有助于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发展,帮助毕业后顺利就业。在4000多年的历史洗礼之中,茶从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文化领域已经上升到“琴棋书画诗酒茶”精神文化领域中,并融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哲学等社会各个领域之中,各朝各代茶叶经济文化规章、制度,茶礼俗、风气等等,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道德审美的基础上,也帮助学生提升工作实践能力与英语表达能力,日常宾客接待礼仪、产品描述、商务谈判、茶叶对外贸易业务等等。
3茶文化培养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有效途径
茶文化对培养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成为了社会与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从将从高校、社会与政府三个层面尝试展开分析,希望给当前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提供解决方法参考。
3.1增开茶文化相关的商务英语课程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让全世界人民瞩目,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各国大众的喜欢。且不说国内不管是传统型还是现代综合型茶馆、茶室蓬勃发展,国外中国茶馆也逐渐增多,茶叶出口贸易更是逐渐递增,因此,懂茶、懂茶文化、懂茶道、会英语的商务人才是市场需求。基于社会人才需求取向,相关高校应该考虑增开以茶文化为核心文化基础课程与商务英语课程,将中国茶文化英语表达、茶道精神英语表达、其他国家茶文化内容以及与茶相关的翻译为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与茶相关的英语表达,掌握茶文化句子、语法的翻译方法。此外,我国茶叶品牌众多,茶叶品牌文化也不尽相同,各地高校还可以根据各自地方茶叶品牌开设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茶文化课程,[5]介绍当地茶叶品牌文化历史以及茶诗、茶舞蹈艺术表现形式。
3.2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在掌握茶文化内涵以及茶文化英语表达的基础上,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就需要高校拓展学生的实习基地,不但校内要建设相关训练场地,而且要与校外相关企业展开合作,加强课程学习的操作技能,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提供学生实习训练基地,另一方面可以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定向培养的模式。高校在茶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首先应该注重调研学生的就业方向,在此基础上与选择优质企业商谈定向培养的方案与计划,针对性地培养茶文化专业的毕业生,既保证了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保障了企业所需人才的问题。其次,校企合作办学,可以邀请企业优秀人才进行讲学,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中,让学生尽早地了解自己以后就业方向,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6]
3.3政府职能转变扶持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除了高校提升茶文化教学水平、社会给予支持之外,还需要国家层面的引导,扶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首先,国家应鼓励跨校培养,为高校与企业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或给予高校、企业政策性的优惠。鼓励高校、企业层面茶文化、茶贸易相关专业优秀人才的校企流动,放开人才流动机制,大力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回国或来华创业发展。其次,注重高校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不仅要有文科生文化底蕴,同时还需要理工科缜密的思维逻辑,鼓励高校积极探索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如用管理思维影响大学生学习茶文化产业、茶叶经济发展以及茶叶品牌文化建设的内容,用美学思想熏陶学生感受茶文化精神意蕴;用艺术思维帮助学生欣赏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设计学思想创新茶器具的设计与美感欣赏;营销思维模式开拓茶产业国内市场、产业销售发展以及茶文化传播等等。
4结论
历经4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茶文化,依旧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见其内涵的深厚悠久,博大精深,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在茶产业文化经济发展中离不开茶文化的指导,因此,当前国家、社会与高校应该积极探索茶文化对创新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为我国茶产业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茶文化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佚名.2015年我国茶叶出口金额创历史新高[J].中国茶叶,2016(2):24-24.
[2]姚志文.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J].人民论坛,2012(23):62-6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16.
[4]李敏.浅析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2):96-98.
[5]李北柿,刘国敬.论创新型茶文化专业人才素质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S4):126-128.
一、恩施旅游发展现状
恩施地处湖北西南部,神秘的北纬30°穿越而过。这里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平均气温16℃,森林覆盖率达67%,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这里自然风光秀丽,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许多自然奇观。有“亚洲第一洞”―腾龙洞、可以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媲美的恩施大峡谷、延绵八百里的清江画廊、“世界第一奥陶纪石林”―梭布垭石林、集“幽、险、奇、秀、古”于一体的建始石门河和风景如画的野三河。恩施州是湖北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这里聚居了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二十几个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造就了土家吊脚楼、侗族风雨桥、土家女儿会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土司王城、大水井、鱼木寨见证了恩施的历史变迁。恩施凭借着优越的气候资源、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民俗文化吸引着周边地区的游客,特别是继高速公路、铁路的相继开通,恩施这个养在深闺的美人被人熟知,众多旅游者纷至沓来,使里成为了休闲胜地。
在恩施旅游发展迅猛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问题,恩施的景点开发更多的是依靠优美的自然风光做文章,没有很好的融入文化资源,恩施旅游还仅仅只是停留在观光旅游的阶段,使得恩施旅游发展的瓶颈开始凸显出来。据调查,很多来过恩施的旅游者表示没有第二次来的愿望。这就要求恩施的旅游业需要在发展中不断转型,要实现从观光休闲游向文化体验游的转变。
二、恩施渊远流长的茶文化
恩施位于武陵山区,拥有众多盆地、丘陵、山地,海拔高差悬殊近3000米,最低60多米,最高3000多米。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常年雾绕山野,土壤富含铁元素,适宜茶叶生长。恩施现有100万余亩的优质茶园,茶叶年产量月100万担,是湖北省重要的茶叶生产出口基地。
恩施地区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很早之前茶叶就已经成为了贡品。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恩施独特的茶文化逐渐形成,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灌灌茶和油茶汤是恩施人特有的饮茶方式
恩施地区山地多,高山地区气温较低,人们就习惯于在闲暇之余围坐在火塘旁聊天。久而久之,就习惯于在火塘上用土制的陶罐泡茶喝。将茶叶放在陶罐里炙烤,烤到茶叶焦而不糊、香气溢出时用沸水冲泡,这就是恩施土家灌灌茶。有时还会加入姜片一起冲泡,成为姜茶,有抵御风寒之功效。恩施人淳朴好客,若有贵客登门,必定以茶迎客。这里的茶即为油茶汤。油茶汤制作简单,锅内放油烧热,置茶炸焦,加水烧开,放入盐和事先炸好的黄豆、豆腐干、花生米等辅料即可。恩施人祖辈多从事渔猎农耕生活,农耕之余喝了油茶汤有提神醒脑、解渴充饥之功效。
(二)容美四道茶是恩施独特的茶礼
云南白族招待贵客时有三道茶,而恩施土家族有四道茶。
第一道叫“白鹤茶”,即当贵客临门时,取当地白鹤井的井水泡茶,为贵客接风洗尘。
第二道叫“泡儿茶”,这道茶用沸水冲泡的不是茶叶而是“泡儿”。“泡儿”是用糯米蒸熟晒干后制成“阴米”,再炒制而成的“糯米泡”。糯米在恩施山区是稀有之物,用稀有之物招待贵客更能体现出土家人的热情好客。
第三道即为“油茶汤”,一般贵客到来,恩施土家人会用大桌宴席款待,但制作宴席时间较长,担心客人饿,就在正式吃饭前奉上一碗油茶汤垫垫肚子,土家人称为“点心”。
第四道叫“鸡蛋茶”,是用煮熟后的鸡蛋加上红糖、蜂蜜用沸水冲泡而成。土家婚礼第二天,男方长辈依次而坐,女方则依次为长辈奉上鸡蛋茶,长辈们用完茶后在碗中放上回赠给新娘的“茶钱”,表示对新人的祝福。这就是土家婚礼中的“拜茶”。
(三)优美动听的茶歌是恩施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茶歌体现了恩施茶农的生活、情感,在劳动人民用辛勤的双手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忘为丰富精神生活。茶歌是山歌的一种,通过世代的口口相传留传于世。《六口茶》是茶歌里的典型代表,这首歌轻松明快的节奏、郎朗上口的歌词、一问一答的形式被大家熟知。在不管是来过恩施的还是没来过恩施的,都能跟着旋律哼上一两句,这首歌无疑已经成为了恩施旅游的宣传广告。除了《六口茶》,恩施还有很多优秀的茶歌,比如《茶山姑娘》、《姐妹采茶》、《荷包采茶》、《桡夫子采茶》等。
(四)恩施拥有历史悠久的制茶文化
恩施拥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茶:雾洞绿茶―早在盛唐时期就已成为贡茶;伍家台贡茶―乾隆题词“皇恩宠赐”;容美贡茶―康熙品过后赐名“容美贡茶”。除此之外,发源于恩施芭蕉一带的恩施玉露茶更是历史悠久、美名远扬。早在清朝时期,就与“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一起被列为清代名茶;1945年,就已经走向国际市场,外销日本;上世纪60年代被列为“中国十大名茶”;1983年,被评为“湖北省十大名茶”。恩施玉露采用的是蒸汽杀青工艺制作而成,这种工艺和制作工具历史悠久,早于炒青工艺。目前,仍采用蒸青制做绿茶的地区只有恩施。
(五)恩施得天独厚的硒茶文化
硒元素是一种多功能的部分地区都缺硒,世界上也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缺硒。而恩施有“世界硒都”之称,硒矿蕴藏量居世界第一,是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第一个富硒地区。故恩施所产茶叶富含人体必需的硒元素,平均含硒量1.068ppm。据调查研究,长期饮用富硒茶,是人体补充有机硒的最佳途径,具有抗癌防癌、抗高血压、延缓衰老的功效。
三、恩施茶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在恩施旅游业发展亟待转型、恩施茶文化底蕴深厚的背景下,恩施旅游要寻求新的亮点,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该开发茶文化旅游,以此开拓更宽的旅游市场,挖掘更大的发展潜力。发展茶文化旅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深度整合茶文化旅游资源
恩施已有枫香坡和伍家台两个景点依托当地优美的茶园风光开发了观光休闲游,以此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但是,这些景点在发展中存在着短板,旅游资源单一、茶文化融入不够深,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茶园观光游的层面。故恩施茶文化旅游资源还需整合,要将观光、休闲、保健、饮食、购物等融为一体。不仅仅要让游客来了之后带走茶园美丽的照片,还要带走快乐、健康、美味、文化等。要让游客看到茶园的美景、听到优美的茶歌、喝到醇香的茶汤、吃到美味的茶食、了解制茶的工艺,还能学习到茶艺,开拓创新、要素整合,开发一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二)优化设计茶文化旅游项目
1、茶园观光游。茶叶生长的地方一般自然风光优美、气候宜人,再加上茶园的独特景致,是众多观光游客们的优先选择。在自然的生态茶园里修几条简单的游步道,造几个歇脚的凉亭,再建几个微景观,就可打造成游客流连忘返的观光茶园。
2、茶馆休闲游。建造各具特色的休闲茶馆,主要以品茶和观赏茶艺表演为主,让游客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当然还要结合地方特色,把恩施的“灌灌茶”、“油茶汤”、“四道茶”搬进休闲茶馆。让茶艺表演人员在游客中穿梭敬献“四道茶”,并在每道茶之间穿插茶歌等文艺表演。
3、健康保健游。茶的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众所周知。茶叶里的维生素、茶多酚、氨基酸、矿物质等成分对人体有很好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长期饮茶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再加上恩施地区所产的富硒茶,对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都有重要作用。在恩施开发以硒茶为基础的健康保健游,普及硒茶知识、倡导健康养生、推介恩施硒茶。
4、茶区文化游。邀请各地茶文化爱好者,举办茶文化交流活动,畅谈茶史、茶食、茶事、茶具、茶俗等;兴建茶博馆,将恩施茶文化具象化;邀请茶文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营造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培养高素质的茶人,扩大市场影响力。
5、制茶体验游。建立开放化的制茶工厂,将采茶、制茶、泡茶、品茶等工艺和技术展示给游客,让游客看到茶叶加工的全过程;建立茶叶展示区,将成品茶叶展示在游客面前,通过标签、视频、卡片等方式让游客了解每种茶叶的品质;建立游客体验区,设立简单的手工制茶工具、茶具,让游客亲身体验做茶、泡茶、品茶,增加游览的趣味性。
(三)宣传促销茶文化旅游产品
恩施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与发展需要立足于本地土家茶文化特色,将独特的茶文化旅游资源建成旅游品牌,推向市场。
1、可以通过举办大型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茶文化旅游节、土家茶俗节等,将土家茶文化包装宣传,推向市场,刺激茶文化旅游的发展。
2、以茶或茶文化为主题,以优美的茶园风光为场景,拍摄一两部电影投放市场,通过电影自身的宣传力量来扩大影响。
3、要扩宽宣传渠道,汇聚信息沟通媒介宣传等多方力量来加大宣传营销力度,如广播、网络、电视、报刊、微信、宣传手册等,吸引更多潜在客户。
(四)培养高质量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要发展茶文化旅游就要提高旅游服务队伍的茶文化素养,培养一批专业的知茶、懂茶的茶文化传播者。可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茶文化旅游从业人员。首先要对在职导游进行定期培训,他们对茶文化有深刻了解之后才能将特色茶文化传递给游客。其次,职业院校要为恩施旅游培养更多的高素质的茶人,在茶文化、茶具、茶艺、品茶等方面加强学习,提高茶文化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品味。真正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人才才能带领游客体验到茶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
引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起源国和传播中心。中国茶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和丰富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更倾向于追求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文化也随之复兴,茶马古道等传统文化的复兴进一步推动了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同时近年来逐步占领一定市场份额的民宿也在改进和升级,民宿主们对民宿的设计往往需要一段长时间的酝酿,赋予其能够令人感同身受的文化内涵或者说情怀。然而,环境影响人,学会通过研究顾客对环境的感受能更好地对民宿做出设计。因此,本文将探析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俗设计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
(一)环境心理和定向
定向是一个人进入到某一个环境时的第一行为需要。定向包含了地点定向问题(如“我在哪里?”)和功能定向问题(如“我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两个问题。当顾客进入到一个陌生环境时,顾客可以利用空间线索和以往的经验获来确定他们在哪里,他们将要去哪里,以及他们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果陌生环境里不存在空间线索或者无法利用先前的经验,会导致定向力障碍,顾客有可能产生紧张、焦虑和无助等消极情绪。RichardE.Wener认为服务环境中的定向力障碍可以通过合并以下各项的设施设计来减弱:先前经验、设计的易读性和定向帮助。
通过规划设施,特许的服务已经有效的消除了定向力障碍带来的焦虑,,所以,顾客确切的知道该做什么。而在设施设计的帮助下,定向也能使顾客穿越空间进行观察,如银行宾馆布局常采用在入口处设置中厅的形式,使整个空间可以一眼被看到并表达出它的概念,这种布局也易于让顾客通过观察他人的活动以获得行为方面的线索。
(二)茶文化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拥有4000年的发展历史,根据加工手法的不同分为红茶、绿茶、白茶、黑茶、清茶和黄茶六大类。我国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完美融合,以茶为载体传播不同相关文化。其既是一种上层文化,又是多民族、多层次的大众文化,是各阶层、各职业以及国家的文化纽带。随着经济的发展,茶叶不仅仅用于冲泡引用,在综合利用茶资源以及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发展也逐步深入。
(三)民宿及其发展现状
《浙江省民宿管理办法》首次给民宿一个定义:民宿是指经营者利用农村房屋,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旅游经营方式,为游客体验乡村生活提供餐饮住宿的接待场所。定义中强调“农村”和“乡村”,也许指出了与主题酒店等其他类型的酒店的不同之处。笔者认为茶文化元素可以与民宿结合,一是因为民宿多在自然环境、生物资源、景观等原生态条件较好的地方,再者民宿更有“情怀”的存在,二是因为茶文化并不是遥远的事物,只是被现代人遗忘了一段时间,茶文化的传承更多地需要依靠茶园、茶山或原汁原味的东西,那么这样一来,“情怀”和原汁原味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
不可否认,相比传统酒店的标准化服务和装饰,民宿里有情怀的宿主和个性的装饰颇具吸引力。然而,颇具情怀的民宿屡屡亏损甚至倒闭。情怀体现的前提必须是住宿和休息那功能能够得到预约和满足。所以,在目前阶段,相比情怀的温暖,外观和空间的设计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更能影响消费者决策。
二、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的影响分析
定向是人到陌生环境的第一行为需要,因此,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更应该注重设施设计,以下从设计定位、功能空间设计两个方面简要分析其影响。
(一)设计定位
正如陆羽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优秀茶树种多集中于我国的南方,民宿以“茶文化”为主题,应该将市场和资源结合,综合分析民宿的区位因素以及周边环境特征,赋予不同的茶文化内涵。比如安溪因铁观音而闻名,可将主题细分为铁观音文化,融合铁观音的发展历史、茶叶加工、茶的种植采摘和茶艺等方面的特色内容。另外,民宿主应该对某种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懂茶爱茶,才能将茶文化的内涵更好地表现在民宿中。
(二)功能空间
在功能空间上主要划分为四个功能区:公共空间、观赏空间、餐饮空间和住宿空间。以安溪铁观音茶文化主题为例,民宿的公共空间相对较小,走廊或阁楼等可以作为铁观音茶文化的展示区域和装饰元素米恶化空间。观赏空间可用于茶艺表演及器乐等演出。餐饮空间可以作为体验茶文化的区域,设置茶艺教学区域,让顾客亲身学习茶艺技术和泡茶方法,还有制茶品茶区域,提供DIY茶点,让歌顾客亲身感受安溪铁观音的“观音韵,兰花香”。至于民宿的住宿空间,同样小规模但可以很精致。房间可以很小,10平米左右,但是要有自己独立的门和观景阳台。
三、基于环境心理和定向的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研究
环境心理和定向是人的第一行为需要,环境心理和定向对以茶文化主题的民宿设计风格影响不大,主要是在细节方面影响较多,在设计时要对目标市场的这个需要进行调研,了解目标市场在环境心理和定向的习惯要求期望,从而对民宿的设计进行调整。在参考其它文献资料以及实際体验后,总结该民宿设计应遵循的设计理念,并且从区位和功能空间两个方面分析环境心理和定向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实际中的应用。
(一)设计理念
1.简约自然:对旅客而言,民宿应该是一个能使旅客放松身心,摆脱城市喧嚣、事业压力和信息繁冗,达到旅游度假的目的的地方。不需要太多传统酒店豪华的装饰,正如茶汤的本质就是水,清澈自然。
2.人性化:比起民宿主的情怀更重要的可能是细节,周到的室内细节更能体现民宿主的用心和民宿的人性化。民宿主会考虑到各种各样的需求,考虑到客人的饮食,在房间的桌子上,民宿主人可以备上一套茶具和茶叶(茶叶根据客人喜好和健康状况赠予),自制的茶点和果脯;考虑到客人需要存储物品,民宿里会有专用的带密码的储物箱,箱子设计感十足,与茶有关,如果客人要也可以作为卖品,出售给客人。
3.本土化:前文中提到民宿的区位选择必须有市场和自然资源,民宿的设施和传播的文化也该符合所在地的特征。假设要在安溪建立一家以“铁观音茶文化”為主题的民宿(据笔者调查,目前为止安溪并没有一家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民宿设计要体现地域特征的文化符号,具体到实践中应该落实到每个特定的区域。比如一个茶叶包,一个门把手、一个指示牌、一个垃圾桶、一副餐具,都可能成为文化的符号。安溪铁观音的品牌是闻名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在用文化符号抽象地描述铁观音时,应该归纳成系统的文化符号,用一套自成体系的文化符号或艺术概念对细节进行包装,会显得相对和谐。
(二)环境心理和定向在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1.区位:据研究环境心理学的专家们,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自然人对于周围环境的基本态度共同决定了人们对于环境的认知。休闲作为见证社会变化的一个载体和象征,已经突出成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城市人群会倾向于选择近郊民宿躲避生活压力。这就要求民宿多依托于自然人文价值较高的风景名胜区,尤其是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福建有武夷岩茶和安溪铁观音,安徽有黄山毛峰,浙江有西湖龙井,这些优质茶叶品种的产地周围必定有可利用的闲置资源。
2.功能空间:赋予茶文化内涵的民宿,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可持续发展。满足游客对于地域传统文化的渴望,又不使当地居民产生排斥,传承民宿地域文化,并对紫色和文化产生自豪感和认同感。因为该主题的民宿更多地需要依山傍水,处于乡村之间,所以在开发设计过程中,应充分最终村庄已经形成的建筑、街道的脉络,在不影响拆迁重建、不毁坏农田和森林的情况下,建设本土化的民宿。总而言之,以茶文化为主题的民宿建筑外形和空间设计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求,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四、结论
宁波:“海上茶路”的启航地
宁波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进行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1973年考古学家在对河姆渡遗址进行第二次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六支木船桨制作工艺之精细令人称奇,它证明了宁波地区是中国最早的航海活动的发生地。
唐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3艘日本遣唐使船在宁波停泊登岸,标志宁波港正式开埠。代宗大历年间(公元776年~779年)。由于新罗发生内乱,“海道梗塞。乃改由明、越州朝贡,厥后相沿为例”,在这段时间里,“唐代海外贸易渐兴,有市舶使之设,置务于浙,鄞亦隶属焉”,明州开始有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市舶司的设置。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明州商人陈亮和台州商人陈维绩等147人。远航到高丽经商,带去大量明州等地特产,宁波名茶也始运到高丽。宁波是明朝三大市舶司港口之一,是明朝和日本、琉球朝贡贸易的主要港口。
宁波:自古名茶辈出
宁波境内横亘四明山脉、天台山余脉,崇山峻岭,溪流环绕,云遮雾障。自古以来就是茶叶产区,且名茶辈出。闻名四海内外。宁波种茶上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证明。当时已有人将野生茶树引植为家种茶树。茶圣陆羽的《茶经》和英国出版的《茶叶全书》也有宁波种茶的记载。
宁波名茶异彩纷呈。在余姚,就有建峒岙茶、童家岙茶、南王茶及瀑布仙茗,后来又派生出安山瀑布茶。奉化的四明群峰中还有雪窦寺中峰、白岩山、药师岙均产好茶;在鄞州有撩舍茶、白彦查,天井山茶等;象山县的珠山和蒙顶山。地方志记述“产茗优佳”;如今出产东海龙舌的福泉山一带历来也产佳茗。
宁波不仅名茶、贡茶种类繁多,还孕育了宁波先进的茶叶技术,具有代表性的茶叶著作有屠龙的《茶说》、罗廪的《茶解》、闻龙的《茶笺》和屠本睃的《茗笈》。书中对茶叶种植、加工与品质的审评及烹藏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推动饮茶之风的形成。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俄国茶商波波夫到达宁波一家茶厂,聘请以刘峻周为首的中国技工10人,去俄国种茶、制茶。至1924年时,已开辟茶园230公顷。鉴于刘峻周的贡献,先后获得俄国沙皇的“政府勋章”和苏联的“劳动红旗胸章”,还将刘峻周住所建成“茶叶博物馆”。
宁波:底蕴深厚的茶文化
春秋战国时宁波属越国,所著的《越绝书》是一部研究越国的重要典籍,该书就记载了越地产茶的事实。晋代《神异记》、陆羽《茶经》上部也有关于宁波茶的记载。宁波慈溪上林湖越窑是中国最古老的瓷器窑场之一,越瓷、秘色瓷的高雅品质博得了许多文人的赞赏,称赞它是温润的玉,是晶莹的冰。是上林湖群山的青翠,是一泓澄澈的春水。
从余姚到普陀,宁波拥有很多名山大刹。余杭径山寺、钱塘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为天下禅院五山。佛教对茶的重视。使得饮茶成为寺院制度的一部分,禅茶一体。
作为东亚茶文化传播的中心,唐宋以来,日韩高僧如潮水般从明州登岸。来宁波寺院学习和休持。最澄、荣西、道远等人不但带回了唐宋的茶叶和茶具,而且把品茶的习俗、茶与诗词、绘画、音乐。尤其是茶与中国的佛教禅宗教义结合的佛茶文化带到海外,发扬光大。
宁波:展望今天的“海上茶路”
宁波市已连续三届举办了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等活动,取得明显的效果。第四届中国宁波国际茶文化节暨第三届浙江绿茶博览会将于2008年4月在宁波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本届茶文化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绿色、健康、和谐”为主题,以招商引资、展示展销、文化旅游等活动为载体。大力挖掘和弘扬茶文化、培育和发展茶产业,使茶文化节成为展示我国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交流与合作成果的平台。成为构筑项目合作、产品贸易、信息沟通的平台。
调整茶产业结构
1 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名茶生产。去年,宁波市政府举办首届宁波市“名茶”评比活动,产生了望海茶、宁波白茶、瀑布仙茗、望府茶、奉化曲毫、四明龙尖、三山玉叶、天池翠等名茶。出台了宁波市名茶发展扶持政策,召开了名茶生产会议,并圈定名茶生产基地,明确名茶发展主攻方向,成立名茶科技攻关小组,解决名茶生产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2 加强龙头扶持,壮大企业规模。把骨干龙头企业,列入市农业产业基地项目,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构建高标准产业核心基地、建立标准化厂房,建立名茶包装中心等多项工作,提高标准化生产,夯实产业基础,以品牌+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引领宁波茶产业的品牌化发展。
3 加强安全监管,提高产品质量。狠抓茶厂改造、QS认证、良种基地发展和出口茶基地备案制等工作等。两年内完成茶厂改造107家,70家企业和合作社完成了无公害茶、绿色食品、有机茶7.89万亩茶园等的安全认证。
开发茶文化旅游
1 发挥名茶与名山的优势,开发生态文化游。开发四明山森林公园、东海云顶森林公园、东钱湖景区等旅游资源,观茶海风光,品宁波名茶。开展以“探姚江源头,品四明龙尖,游岚山农家”为主题的四明山品茗生态游活动。
2 发挥名茶与名寺的优势,开发茶禅文化游。宁波寺院众多。佛教文化举世闻名,通过“登宝塔、观舍利、游古寺、品禅茶”的活动,体现茶禅一味,弘扬禅茶文化。有诗云“天下名山僧居多,山高水好产新茶”,宁波佛教的显赫地位与宁波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有机结合。使茶文化通过禅林这一特殊媒介发扬光大。
3 发挥名茶与名瓷的优势,开发历史文化游。“器是茶之父”,名茶与茶具总是珠联璧合的。宁波古代茶具生产,凭借举世闻名的上林湖越窑青瓷而独占鳌头。上林湖越窑遗址有从东汉至北宋共115处窑址,其分布之密集、保存之完好、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素有“露天青瓷博物馆”的美誉。到了清代,宁波江北慈城玉成窑异军突起,所制紫砂壶具有“文心”而备受文人钟爱。越窑与宁波名茶相得益彰,共同铸就辉煌的宁波茶文化。
4 发挥名茶与名馆的优势,开发休闲文化游。宁波茶文化博物院、清源茶馆、太和茶馆、颐和茶馆等是宁波市民品茗、聚会、休闲的好去处。名茶企业利用茶馆平台,进行名茶的营销和宣传;茶馆利用名茶的知名度和高品质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让市民“有好茶喝,有地方喝好茶。喝得起好茶”;让更多的普通市民了解宁波名茶;让宁波名茶走进普通市民的家庭。
拓展“海上茶路”,发展外向型茶业
一、发展现状
作为世界茶产业第一大国,茶出口第二大国的中国,茶叶经济占经济的比重不小。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广受国内外人的青睐。拥有丰富山地资源的江西,适宜发展茶文化。
1.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
据统计,截止到2010年,江西省茶叶种植面积达到5.68万公顷。茶叶产量2.98万吨,产值36亿人民币。2008金融危机以来,茶叶产业稳步发展,茶叶产业带动了江西地区的经济,茶叶出口也有上升趋势。2010年茶叶出口总额为两千多万美金。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和出口额相较2002年同比增长43%、129%、344%和10&。
2.优势茶区
江西已初步形成赣东北、赣西北、赣中和赣南等四大优势茶区。赣东北茶区盛产婺绿、浮梁茶;赣西北茶区以庐山云雾和宁红名扬天下;赣中茶区最有名的是遂川狗牯脑和井冈碧玉;赣南茶区的梅岭毛尖最负盛名。
3.科技化
茶叶企业引进现代化管理,推广茶叶机械化采摘,机械化加工茶叶和茶叶清洁化加工,大大提高了产业的产量,简化生产过程。
4.企业竞争
江西茶叶生产共有百余家,国家级企业2家,省级企业13家。省级以上的企业是江西省茶叶经济销售收入的主要来源,并且带动小型企业和茶农,为江西的经济增产,为江西的劳动人民提供就业岗位。
5.品牌效应
江西茶叶企业抓住上海世博会的契机,大力宣传,提升了企业形象,利用品牌的竞争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2008年,江西省成立了“江西省茶叶贸易促进会”,统一打造“江西绿茶”品牌,为江西的茶叶面向市场,面向国际奠基。
二、存在的问题
1.生产水平
企业所拥有的茶园的产量不高,最大的原因就是基础设施薄弱。国家对茶叶产业进行拨款投资,但是国家的投入是有限的,加上茶农的自我投入能力不足,茶产业发展面临制约。
2.生产规模
除了省级以上的茶园外,家庭茶园居多,面积在10-50亩,分散经营,采用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产量低,收入少。
3.茶种培育
企业对名优茶的培育力度不足,名优茶占得比例较小。江西省相当一部分茶园使用种子繁殖,植株生长差异较大,所产茶叶粗细不等,老嫩不一,影响采摘,所产的茶叶不满足名优茶的标准。
4.市场体系
茶叶市场体系不完善,全省虽然有专门的营销市场,但是规模小,年交易总量低,茶叶加工工厂建立的年代久远,设备老旧,技术水平落后,质量不稳定,未达到清洁化生产的企业依旧存在。
5.服务体系
茶叶产业的服务体系不完善,省内的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缺乏基本的信息服务设备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茶叶的生产销售指导少,缺乏对茶农进行技术培训的资金,导致茶农种茶的科技水平低,无法生产标准化的高质量茶叶。
6.出口问题
出口的茶叶都需经过严格的质量安全监测,而且,企业对国际贸易,出口了解不多,存在安全顾虑。所以企业选择名优茶的生产多余出口茶的生产。
7.质量安全
茶农缺乏质量安全意识,一些产品存在农药残留和稀土超标现象,80%的企业不知道绿色无公害茶叶在生产时的肥料农药标准。茶农的知识水平低,没有经受过专业知识,对生产过程中会出现的现象认识不清,企业的安全质量检测设施不完善。
三、发展对策
1.科技和人才
企业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结合实际科研技术,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开展机械化采摘,机械化加工和茶叶清洁化处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建立工资奖惩制度,增加员工和农民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工资奖惩制度,增加员工和农民的工作积极性。
2.政府支持
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各个茶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名优茶基地的建设和低产茶园的改造,帮助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购买茶苗和采摘加工机械。宣传国际贸易体系,让企业认清加工出口带来的利益,做名优茶的同时关注出口茶叶种植。企业自己也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自我检测机制,明确有机绿色无公害茶叶种植时的肥料、农药用量,增强茶叶的安全质量,提升茶叶品质,创造更高的经济收益。
3.龙头企业带动
政府需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依靠龙头企业的模范作用,带动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应该努力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审评注册品牌,利用品牌优势,加大企业的销售市场,努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在“大规模、大带动;新技术、新产品、新机制;多种成分、多种经济组织并存”的要求下,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对茶叶的龙头企业的建设。加强品牌效应,把发展名优茶和品牌战略相结合,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一个产业链,产创建一个品牌,深入对周边产品的开发,从主产品到副产品,争取全都有涉猎。
4.标准化建设
企业应该构建多层次的培训结构,掌握无公害栽培技术,全面提高产品质量以及茶叶生产,加大标准宣传力度,推进茶叶标准化生产。选择易降解的农药,施用有机肥料,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选择易降解的农药,施用有机肥料,保证茶叶的质量安全。开设旅游观光业,为游客提供自行采摘区,并配套相应的加工工艺。
5.弘扬茶文化
企业应该充分挖掘茶叶的周边产业,如茶叶展销、茶艺表演、茶叶博览会……开展丰富的茶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媒体和网络,扩大对茶文化的宣传,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茶文化,对茶叶的销售和茶叶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1-034-02
信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位置处于江淮之间,空气湿润且降水充足,为茶叶的种植生产提供了优越的环境。如此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再加上独特炒茶工艺,奠定了信阳毛尖在市场上的地位。此外,早有唐代的茶圣陆羽把信阳茶区列为全国产茶区之一;宋朝文学家苏轼更是称赞说:“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与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并称为三大著名绿茶,是信阳市的“金名片”[1]。
一、信阳茶产业的发展现状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茶园面积不断扩大。据数据显示,信阳茶园面积由最开始的2万亩发展到2013年的210万亩,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二位。另一方面,从事茶叶种植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茶叶加工企业规模也越来越大。
(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信阳茶产业是信阳市的经济支柱,其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十分重视茶产业的发展,不仅每年举办茶文化节,邀请做多名人为信阳茶叶做宣传,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许多契机。同时,政府还制订了“十一五”茶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了一系列便民利民措施来帮助推广茶产业的发展。
(三)品牌建设卓有成效
1915年,信阳毛尖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59年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1990年,信阳毛尖在全国绿茶评比中以最高分获得中国质量奖金奖;1999年获得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金奖。[2]此后,又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其中,属于信阳市本土的品牌—— “龙潭”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至今已举办二十二届的茶文化节,成功地为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各种机遇,为茶产业内众多品牌起到了宣传推广作用。
(四)茶产业向系统化和规模化发展
从1985年茶叶市场开发以来,特别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茶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如今信阳市已经建立了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能够实现茶叶的规模化种植和系统化经营及销售的一体化。
二、信阳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早在2007年,就有“信阳毛尖退出十大名茶”的热议,从茶行业内波及到行业外,影响甚为广泛,这足以说明信阳茶产业现状堪忧!
(一) 信阳茶园产量、产值相对比较低
2013年数据显示,信阳茶叶年产量达到5.7万吨,年产值达到85亿元。然而与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等其他名茶相比,产量和产值皆显不足。据调查,2013年云茶产量30.98万吨,其中普洱茶产量9.69万吨,其产值更是超出信阳毛尖好几倍。以云南普洱和安溪铁观音等外地茶不断涌入河南本土市场,使得信阳茶叶的省内市场占有率迅速降低。根据调查显示,安溪铁观音深受郑州市民的喜爱,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其次才是信阳毛尖。而在省外,信阳茶叶更是无法与其他品牌名茶相抗衡,根本毫无竞争力可言。
(二) 科技资本投入不够,缺乏创新工艺
众所周知,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茶叶种植面积小,产值对省GDP的贡献也不算大,因此,对茶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小,关注度不足.首先,茶叶的种植、采摘和加工依然依靠陈旧设备,导致茶园的茶叶产出量低,茶叶加工过程不规范,质量不高。没办法符合上等茶叶的等级要求。其次,现在拥有专业技术人才较少,没有形成体系化的专业知识,炒茶技术只能依靠有经验的炒茶师傅,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茶叶收购量。
(三) 茶农品牌意识淡薄,缺乏长远的战略性规划
据统计,全国现有茶叶品牌200多个,但茶产业百强企业前20位中却没有信阳的茶企业,信阳本土较大品牌如信阳毛尖等茶叶,市场占有率仍然较小。信阳茶叶与其他全国名茶相比,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影响力只局限在省内,甚至,省外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信阳毛尖。曾经红极一时的名茶,如今却是这样的状况!总的来说,信阳茶产业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茶商只顾当前的利益,没有想过打造属于自己的一流的茶叶品牌,没有着力于品牌市场开拓,缺乏长远规划。
(四) “饮茶文化”研究不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模式也在转变,更加注重来商品背后的艺术品质以及给消费者的身心上的享受。而茶产业恰恰是这样一种绿色的,健康的艺术的传统产业。信阳市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却没有充分利用,茶商的思想仍停留在简单地产品售卖层次,缺乏对茶叶的二次包装。长期以来,由于对茶文化的研究疏忽,信阳茶的优势一直没有的得到充分发挥。
三、信阳茶产业的发展措施
(一)升级茶园建设,提高茶园产值
当前信阳市的许多茶叶建成时间久远,基础设施薄弱,相应的配套设施及管理措施十分落后。因此,要加快茶园各方面的升级,建立标准化的茶园,成立专业化的公司,推行专业化的产销供体系,同时引进专业化的人才对茶园实行系统化管理。以市场的消费需求为导向,种植消费者喜爱的茶叶品种,而且要努力建设生态茶园,目的不仅在于提高茶叶产量,还在于为茶文化旅游做好铺垫。
(二)加大资本投资力度,实现创新发展
政府应该出台鼓励促进茶园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专项的茶产业专项基金,对无公害茶园和良种茶园建设给予支持和奖励。升级资本,以资本推动资源重组,为搞活茶产业注入力量。重视茶叶相关的知识教育,培养于此相关的专业人才。同时,将茶叶作为优势农产品已被农业部列为九大产业带加工示范项目。此外,要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和专业化人才,像行业内的大企业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引导信阳茶产业向现代化飞跃。
(三)树立品牌意识,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
由于现在的茶叶经营多以散户为主,经营分散,为争取眼前的利益而恶性竞争,导致茶叶市场混乱不堪。因为,十分有必要发挥茶行业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以大企业拉动小企业共同发展,从而逐渐建立属于信阳市本地的优质品牌,争取进入全国茶企业前20强。同时,利用政府为茶商提供的各种便利措施,进一步加强信阳毛尖等品牌的宣传和推广。有资格,有条件的茶企还可以积极申请各种权威质量认证,确保茶叶质量卫生安全,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四)弘扬茶韵,开发茶旅游
信阳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是最古老的种植区域之一。近年来,信阳市也一直致力于打造“中国茶都”。首先,在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茶元素,在全市名片,广告牌,公交站牌,交通工具等细节方面都要宣扬茶文化。其次,继续做好每年举办的茶文化节,彰显茶文化。此外,还要紧跟休闲旅游市场需求变化,充分利用信阳市优越的生态环境,结合旅游业,建设一批具有观光功能的茶园,建设茶博园、茶示范园等同时开发茶旅游产品进入旅游市场销售,带动信阳市旅游业和茶行业的双重发展。
结束语
信阳茶产业本身存在很大的竞争优势,针对现今其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相信通过政府相关政策的调整以及茶商的不断进步,其发展一定会有所改善,追平甚至赶超茶产业内的其他品牌,如云南普洱、安溪铁观音等等。同时,我们也相信对茶产业整天整顿改善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切实打造信阳“中国茶都”的美誉。大力弘扬茶文化,推动信阳市茶叶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柳世君,郭祯,蓝黎明,等.信阳茶叶发 展方略探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6,(10):12~14,34
[2] 信阳市人民政府。信阳年鉴[M]。人民 日报出版社,2005,20~210.
[3] 扶晓,信阳茶叶经济与产业发展研 究,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33.
[4] 左世强,叶飞,推进河南省信阳市茶产 业发展,企业导刊,201011,139~140.
[5] 夏国富,信阳茶产业竞争力分析与发 展战略思考,华中科技大学,2011.
作者简介:潘玲霞(1993-),女,汉族,河南省息县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