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传统文化的体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引导学生亲身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笔者曾经对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程度做过调查,发现学生只在幼儿园短时期接触过诸如《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也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时期参加过县内推行的“经典诵读”活动,所接触的也只是传统文化经典中的一两个篇目,可见,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底不深、知之不多。为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引入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设计孝父母、养习惯、守诚信、善待人、好学习、爱生命、爱祖国七大模块,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接触传统文化,体会传统文化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古圣先贤的伟大。通过系统的接触学习,学生不但增强了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且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受到了来自博大精深的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道德思想及精神面貌随之有了较大的改观。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学生的语言之中自觉不自觉的会带出一些古诗词名句,他们的行为和处事方式也有了依傍和参照物。有一次,学生们为反复模拟练习而不能实际操作产生了厌烦心理,我只轻轻的说了一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他们就会心的微笑并且继续认真的在老师的指导下继续训练了。
二、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在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中,通过传统文化内容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传统文化因历史的局限,也存在一些不符合现代价值观念的内容。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品味经典之韵,逐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初步的辨别和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例如在教育学生语言文明的时候,我就引用了老子说过的“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告诉学生一个国家或许正是由于你的寥寥数语兴邦或者丧邦,由此提醒学生在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在与社会交流时,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如何对待争端时,我告诉学生这句谚语“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因为这些东西经过了千百年的考验,他们的教育效果自然不是时下一些空洞的说教所能比拟的。
三、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我注意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内容共同发生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顽强的学习意志。教学过程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读书会,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才艺展示活动,有意识地加入民族特色的元素,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学习到中国传统文化,并在同伴交流和互动中,了解他人,学会团结合作和关心他人;古诗词推介,让学生在获得同学和老师赞赏的同时,接受美得熏陶。如在讲授《宽容的力量》、《学会感恩》两课内容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以推动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资深制片人陈大惠老师的论坛视频――《90后坏女孩》;在讲授《暴力让青春失色》时,我组织学生观看《我被十三所学校开除》,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反响,激发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陶冶学生情操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感方面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四、尊重学生的世界,注意教学的层次性
“夫子教人,各因其才。”《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充分体现孔子教育学生各因其才。孔子对学生的确切分析与把握是他长期观察学生、研究学生的结果,“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嗟,赐也达,求也艺。”
学习古人的教育思想,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努力注意根据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尤其是德育教育中注意层次性,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取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在思想道德水平方面都能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对于智力、基础较好,而理想空洞的的学生,我告诉他“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对于基础不好、学习困难的学生,我赠送他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做舟。”(韩愈)一句名言,就如一点火星,完全可以点亮一个学生的奋斗之灯。
经过不断的尝试,我感觉德育课堂引入中国传统文化节教育,能很好地避免德育课堂教学中空洞说教的弊端, 帮助学生真正拥有一把开启心灵的钥匙,引导学生在紧张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提高人格素养,成就幸福人生!它们有时就像那润物的春雨,悄悄的渗进学生的灵魂,净化着学生的人生。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职语文教学;作用
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目前比较薄弱,在高职语文教育中,相关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并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因此导致现阶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了解国外节日和文化,而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了解。因此,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十分必要。文章中笔者针对传统文化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对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中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一)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并不完全了解现阶段在高职教育中,语文课堂的教育由于长时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课堂上只是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教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根据教材的要求,对课文进行学习、背诵,而从根本上忽视了传统文化的教育。现阶段的学生由于受信息交流的影响,对国外的一些文化过于推崇,相反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统文化。有调查显示现在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对屈原以及端午节的由来并不了解,这是传统文化以及教育的疏忽。学生语文课堂上学习汉字、唐诗、宋词、元曲,在学习过程中却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些中国流传上千年文化背后的内涵,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对于学生的发展并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在语文教育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并不重视在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育中,相关院校甚至于相关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是十分重视。在考试的压力下,学校、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往往都是针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并未进行重视,导致现阶段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不了解或是了解存在偏差,因此会导致学生自身的发展受到阻碍,对我国文化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三)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存在偏差由于现阶段中我国媒体文化的发展,一些影视剧、电影、小说在生活中盛行,其中也不乏历史剧的播出。然而这些历史剧以及小说对于传统文化的表达与正确历史之间是存在一定出入的,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以为影视剧、电影、小说中的是正确的,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给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造成影响。学生对于错误的传统文化的了解,间接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给国外一些想要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人们造成影响。因此,学校、教师方面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正确途径。
二、解决现阶段高职语文教学阶段存在问题的基本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传统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意义我国是历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大国,在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底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就相当于了解自己的历史。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十分必要。尤其是语文教育这门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是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了解,其根本是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学校可以在学生步入高职院校的开始专门开设课程,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体会。随后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再逐步将传统文化进行渗入,完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目标。
(二)院校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相关的高职院校以及教师只是针对考试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对于传统文化的教学并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不了解。因此,院校方面可以成立相关的培训小组,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培养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的能力;另外,教师自身也要树立重视传统文化教学的意识,教师自身要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对学生进行教学,将传统文化渗入语文教学中。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时,不仅要对学生应试能力进行培养,还要从古诗中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对古诗进行背诵、默写之外,学生对作者的生平、古诗中蕴含的语言色彩、以及当时诗人当时的心境、古诗的几种基本形式等等都要进行了解。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细节了解我国传统文化。
(三)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渠道,引领学生正确了解传统文化由于现阶段我国影视剧、小说的飞速发展,学生对其产生的浓厚兴趣,因而从根本上歪曲了传统文化的正确传承渠道。由于小说以及影视剧从根本上与正确的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出入,学生在不了解正确事实的情况下很容易先入为主,将存在出入的文化内容定义为正确的传统文化[4]。因此高职院校方面要从根本上开拓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渠道,让学生远离影视剧及小说的影响,学习正确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根据课程内容引进相关的历史事件,采用故事的形式将传统文化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倾听中学习到真正的传统文化知识,丰富自身的见识。
(四)教师正确选择语文教学内容,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高职院校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进行提高,是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由于高职院校的语文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内容选择的同时,要将传统文化教学进行充分考虑,以实现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与传统文化的结合,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例如教师在进行诗词赏析的同时,将与诗词内容相符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渗透,使学生通过语文教学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传统文化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分析
(一)促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还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对学生今后的个人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发展的过程,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同时学生通过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在今后学生工作的同时,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从根本上促进了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以及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形成高效率的语文教学模式高职院校通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入传统文化教学,从教学模式上进行了转变,传统模式的高职语文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教学,而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则更加立体的展现了传统文化对于语文教学的积极影响,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在现阶段信息交流的大形势下,让学生不仅了解国外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通过一定的学习,将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宣传,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三)有利于让学生了解正确的传统文化,体会我国文化发展历史高职院校通过语文教学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在语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正确的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让学生在观看影视剧、小说的过程中,对错误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抵制。不让错误的传统文化对其自己造成影响,从而形成错误的文化观念。学生通过语文课堂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不断体会我国传统文化对后世的影响,经过近几千年的传承,从中受到的哪些变化,其中哪些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被渐渐取缔,哪些传统文化依然在传承。学生通过对这些文化的了解,将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进行领略,从而体会我国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文化变故,这些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
(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宣扬正确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在高职语文教学阶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学,让学生真正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学生对其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在学生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发扬,让传统文化不仅是在我国进行流传,在国外甚至是世界各地都进行传承,不仅仅是国外优秀文化在我国流行,从而真正实现文化的交流,让各国的优秀文化进行交融。
四.结束语:
面对传统文化我们要全面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与现代教学相结合。
一、诵读经典,弘扬国粹
诵读经典不光感受的是朗朗上口的音韵美和文字美,更多的是在诵读的过程当中体会一条条亘古不变道理,在诵读的过程当中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对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培育孩子健全人格的奠基阶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诵读经典就可以起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作用。
二、学习传统文化节日
传统文化节日内涵丰富,体现着传统文化精神,正是有了这些文化精神的存在,传统文化节日的习俗才被历经千年流传至今。如春节回家团圆、清明扫墓、端午吃粽子、九月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都体现着传统文化的凝聚力,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节日的学习,有利于从小树立学生民族团结、热爱祖国,吃苦耐劳、仁爱和平、咫尺自立、谦虚礼让、互帮互助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有利于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的传承。
三、教学内容,联系传统经典
在小学语文教育当中,教学内容的选材尤为重要,既要适合适龄学生又要具有深刻的道理及文化知识,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经典的传统文化无疑就是最好选择。《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等,这些传统文化经典不光简单易懂,还蕴含了很多大道理,符合适龄学生学习。
四、加强传统文化,注重意义
当下各国文化鱼龙混杂,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我们的传统文化,面对此种状态,我们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要正面面对,我们不是要全部排斥外来文化,而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民族文化的宣扬与普及,提高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传承优秀文化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要弘扬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在小学的教学课本中加大传统文化部分的比重,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意思。
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所以传统文化教育从基础教育做起,加入小学语文教学是最为行之有效的良策。
1利用古诗文渗透传统文化
古诗文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文人骚客借助古诗、散文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者倾诉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在古诗文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诗人、作者的心情,与其产生共鸣,又能从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风俗习惯带来的魅力。同时,透过古诗词,我们还能感受到传统的伦理文化以及中国民族传统优秀精神,在古诗词中提到的民俗、饮食文化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将古诗词教学作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措施之一,从古诗词中挖掘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让高中生的学习活动并不单纯局限在理解古诗词背景、作者思想感情上,而是上升为更高的层次,从学习古诗词中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既需要让学生从古诗词的语言和字词上下功夫,感受词句的魅力,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者
的背景。例如,作者生活的背景、遭遇的变故等。让高中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与作者产生共鸣。通过这种方式指导高中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例如,诗人杜甫借助《春望》表达了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哀痛,杜甫借“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几句既表达了个人对国破山河的悲凉之感,又表达了对国家的大爱。教师如果单纯讲解字词用法或者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而无视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也就无法使高中生真正融入诗词所描绘的具体场景,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诗词课堂教学中,也无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
因此,语文教师在利用古诗词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既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从中深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又需要借助工具或者通过课下探讨等方式研宄古诗词中的语言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从中挖掘古诗词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相融合。
2通过课堂教学感悟传统文化
课堂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如何充分发挥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作用,最大限度的调动高中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是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直接获取信息的最宝贵的时间,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该段时间,既让课堂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又让其成为师生交流、沟通的阵地之一。在课堂上渗透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理解、感悟传统文化。从心理接受传统文化,并在潜移默化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使传统文化的渗透由说到行,由陌生到熟悉。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是现阶段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该途径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成分。高中生群体的个性差异较为明显,在理解问题与接受问题时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高中生的心理感受,以此作为渗透传统文化的基础,避免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感悟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需要用平等的心态,耐心、细心地解决学生在感悟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为了通过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使语文课堂多些文化气息,竭尽所能为学生搭建获取知识、感悟传统文化的平台。多手段创新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以及渗透方式来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中充分感悟传统文化,并从中吸取优秀文化的精神。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渗透与熏陶。
3开展实践活动体会传统文化
除了利用课堂渗透传统文化之外,教师还需要充分发挥课外教学阵地的作用,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在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比较容易忽视课外教学的作用,只以课堂教学为教学的重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的高中生会把45分钟的课堂学习当作自己全部的学习任务。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即使是以渗透传统文化为教学目的也无法充分调动高中生接受传统文化,探宄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会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而教师可以通过开展阅读经典书籍、诵读书籍等活动把无形的文化化为有形,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当然,教师在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与道德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提高高中生素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303-0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在当前形势下,由于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传统文化遭受了一定的侵蚀,也对人们的观念意识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高中生正是学习认知、学习意识养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做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引导他们去学习传统文化,秉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衣钵,为他们的健康发展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明确教学目标,注重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繁荣的重要精神财富。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相关的课文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认知,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有效进行。
二、丰富教学形式,做好传统文化教育
高中生由于其学习认知有限、学习能力不足,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感觉到学习的困难。特别是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由于理论性较强,加上传统教学中的“说教式”教育、“填鸭式”教模式会造成学生的学习厌倦与疲劳。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丰富教学形式,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做好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思考。
三、拓展知识范围,培养传统文化认知
著名的教育大师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只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课本知识只是这个知识体系中的一小部分,是一些代表与典型案例。同时由于课本的知识容量有限,很多知识无法在课本中体现出来。所以在教学中,也需要教师能够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不断的拓展课堂的知识范围,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了解。比如在教学《归园田居(其一)》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联系学生初中时期学习的《五柳先生传》,让学生再次温习作者的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写文章,表现出作者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作者强烈的人格个性之美,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另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作者的相关生平经历以及代表佳作,比如《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透露出来的田园特色与自由精神,让课外知识的渗透来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
四、引导学生探究,挖掘传统文化内涵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与学习感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做好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培养,以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认知,让他们能够进行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更好的进行知识的学习。比如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学习,挖掘传统文化内涵,让他们去发现课本中蕴藏的传统文化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同时教师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在教学《短歌行》这首诗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讨论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很多学生看来曹操是一个奸臣、小人,但是在文章中,给人展示的却是一个满腔抱负、充满感彩的人物形象。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讲述历史上曹操的相关案例,给学生展示一个立体化的曹操,丰富学生的学习感知。还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曹操的相关案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内容,就能够很好的提升他们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感知。
五、鼓励学生实践,做好传统文化传承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外文化的流入,传统文化正面临着被人们遗忘的危险,特别是一些传统节日,人们由于好奇、赶时尚,更愿意过一些外国人的节日,而对于传统的节日则心不在焉,这也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步遗失。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通过学生的实践来做好传统文化传承,在加深学生学习认知的同时也让他们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刻意义,为传统文化的发扬传承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在每年的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元、中秋、重阳、腊八时节,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搜集相关的节日诗词佳作,同时让学生进行朗诵、解析、体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各个节日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和古人刚健自强、与人为善等思想精髓,试卷会从一些红色经典、历史题材作品中出题,也会从日常生活中的节日、节气、琴棋书画等知识中出题。
“增强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渗透、提升经典文学作品、红色主题作品的阅读量、改变作文教学程式化现状、下大力气尝试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整合,会是未来工作的重点。”北京市第八十中体育运动学校老师田昕说。
门头沟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李玉兰建议,考生想增强中华传统文化素质,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提高阅读量。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整理、列举合理的阅读篇目,在课上与学生共同阅读分析,交流读书体会。学生在课后多关注重阳节、端午节等相关传统节日信息,在今后的考试中可以灵活应对。二是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如参观孔庙、祭祀大典等,学生在参加活动前可以准备一份任务单,在参观过程中完成,活动结束后也可与同学分享心得和感受,有助于对所参观了解的内容有更深的体会。三是今年的中考试题中,有很多题目体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考查,遥相呼应。如鉴别牌匾上的错字,规范书写、设置专门的名著阅读版块。考生可认真研究练习往年试题,找出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提醒考生,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考生要重视基础知识和日常积累,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关注和积累传统文化知识的好习惯,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养成灵活解题的思路,以便更好应对改革后的新变化。
【关键词】新课改;文言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在学生中有一句俗语:“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仅没有兴趣,甚至有一种惧怕心理。然而文言文在高考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学生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学习。可见,学生对文言文是又爱又恨,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但是迫于压力,又不得不学。针对这种情况,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分析文言文教学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高中文言文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说它是重点,一方面它在高考中的比重比较大;另一个方面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探究我国的传统文化有深远的影响。说它是难点,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的理解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使文言文的教学处于一个极为尴尬的境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一)重言不重文
准确地讲,文言文教学,不仅仅包括字词的理解,或者是文言文的常识等,更主要的是包括作者的情感以及文化的内涵。文言文教学都是选一些比较经典的篇目进行教学,这些经典的篇目都饱含作者的思想情感,或者具有某种文化意蕴,或者具有某种深厚的文化背景,因此,这就造成了文与言的割裂。如果一味地讲一些枯燥乏味的字词,学生势必会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同时也违背了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二)不重视应用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学生的文言文素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 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学习文言文,不是只要掌握本篇而已,主要是通过本篇的学习,可以举一反三,阅读其他文言文的名篇,教师缺乏在这方面的引导。
总之,文言文教学需要处理好文与言的关系,真正做到既帮助学生掌握了字词的理解,也借助字词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
文言文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一些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需要优化文言文教学,一方面应该从强调语法句型向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感与理解能力的方向转变。这不仅是教学的要求,也是新一轮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从那种枯燥而单调的语法句型中走出来,着力学生对内容的整体感知;另一方面从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向情感体验与文化熏陶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也是由言向文的转变,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切身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这两个转变就是想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教学不是枯燥、单调的象征,而是具有丰富情感蕴含的文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认真读一本古书
在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思考,值得反思,值得借鉴。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文言文知识和词语的积累,可以引导学生去读一本这样的古书,尤其是读一些经典篇目,或者经典书籍,诸如《史记选》《唐诗三百首》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加强学生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比较重要的一种方法就是诵读。大声诵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也会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深。每读一遍,就会有一遍的收获。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通过不断的诵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高中文言文教学发展的趋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文化也越来越被关注,而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文言文也必然会受到重视。然而对文言文重视的方向会有一些变化。也就是说,学习文言文,一方面是要掌握一定的字词的意思,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另一方面,通过文言文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品味传统文化,能够将文言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运用到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品味,体会优秀的民族精神。同时,还要加强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体会文言文中的语言美,感受人物形象之美、品味情感美等,从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解放出来。这不仅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也需要改革,应该从强调语法句型向培养学生整体阅读感与理解能力的方向转变;从重视字词句的理解向情感体验与文化熏陶的方向转变,面对这种转变,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优化教学策略,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神,它是无数圣贤生命情感的积淀,它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象征着民族之魂。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有效传承,必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带动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现代文明也正是根植于这片沃土,才显得根深而叶茂。然而,在当今中国社会向现代化快速转型,各种外来文化广泛渗透于校园各个角落的过程中,我们拿什么来铸造国家未来的灵魂?这是这个时代抛给教育工作者最具使命感的问题。
学校深知,要想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更应遵循本国文化,承袭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是现代的根基,传统文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和学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此祈福英语实验学校通过各类言行并举、行而后知、寓教于生活之中的活动形式,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和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变得知爱、懂礼、行孝、诚信、勤奋、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从而创设出了人文化、书卷化的祈福英校文化生态。
二、“寻回精神”教育系列活动的实践
如今很多学校过多的追寻“教育之术”,而忽略了“教育之道”,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学生、教师失去了一样宝贵的东西――精神,这使得浮躁之气在师生中蔓延。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少,同时在生活态度上缺少刚健振作、积极有为的精气神。所以,学校决定将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文化,希望用传统文化浸润、重塑师生的精神。
(一)构建校园环境,形成文化磁场
环境育人,细雨润物,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学校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上,力求做到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让“学校的每一处角落育人”,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师生在强大的文化磁场中受到熏陶。
如学校校徽是由以蓝白色为主色调,很具中国风。校徽的内圈是学校英文名缩写“CS”,两个字母设计成看似两个孩子,在“CS”中间是一本打开的书,寓意是中外孩子在共读一本书。校园里到处可见悠长的融和连廊,它们连接着学校的每一幢建筑,是吸取中国故宫长廊的设计理念,连廊两旁的中国历史名人画像和重大历史事件介绍,仿佛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人类历史海洋,感受中国历史的变迁。一幅画、一面墙、一件雕塑、一个书苑……点滴细节彰显历史文化,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子,优美、沉稳、宁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心灵得以滋润。
(二)品味国学经典,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是经典教育。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论语》《孟子》《诗经》《礼记》等都是历史积淀的文化经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其巨大的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是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是民族精神的凝聚。在中学语文科全体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论语》《孟子》等为代表的儒家经典,体悟到了先哲们的人生智慧、恢宏的胸怀及悲悯苍生的人文关怀,体会到了字里行间所蕴含的道德力量与人格追求,从而很好地形成“高尚的人格修养”、“深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关爱情怀”的现代学生品格。
与此同时,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如古诗词知识大赛、书法大赛、课本剧表演、诗词吟诵大赛等,让每一个学生走上舞台,或朗朗诵读,或吟诗歌唱,或扶琴轻吟,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格律,感受不同时代、地域的文学艺术风格,提高古典诗文的修养和鉴赏能力。
(三)搭建文化平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识程度有限,只有在活动过程中才能让优秀文化落到实处。而王国维说:“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艺术审美活动具有一种人文化、情怀化的功效。因此,围绕传统文化,中学部通过举办圣诞音乐会、元旦文艺晚会、运动会等各种社团活动,开设书法、国画、武术、剪纸、雕刻等社会综合实践课程等,让学生在“志于道,据于德”的同时“游于艺”,提升修为,涵养品性。
(四)打造本土文化,彰显特色校园
本土文化指学校所处位置的地方文化,它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与知识。本土文化不仅是传统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而且是校园文化开发的重要意义和价值之所在。中学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教育活动,例如老师让学生搜集整理本地区的名人轶事,带有浓郁民情民风的习俗礼仪。这样,那些尘封的历史,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学生的挖掘中就浮F出来,让学生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地方传统文化,岭南特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三、学校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当然,做好传统文化教育,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最突出的当属西方文化的挑战。另一方面,一些急功近利的“幼儿读经热”“唐宋诗词热”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有的学校举办成人礼、毕业礼,上千学生在操场上三跪九叩;有的地方办了所谓“女德班”“国学班”,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在新奇的形式之下,有多少是作秀的成分?孩子们真正收获的是什么?不禁让人心中打下问号。
【关键词】传统文化;工科大学生;素养教育
如何全面的培养我们的大学生,如何全面提高人数众多的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我们今天全社会都必须要认真探讨的话题。
一当今工科大学生培养的情况分析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如同脱缰野马,越来越快,让人难以适应。社会对于人的要求水准也越来越高难越全面,一个大学生仅仅掌握了专业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能算是一个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必须要德、智、体全方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我们今天高等教育的发展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还很难说就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文科与工科之间存在的难以逾越的知识结构方面的鸿沟,造成了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多是“专才”而不是“通才”。
工科的大学生基本上是从中学时代起就远离了文科知识。一方面是一部分人本身可能就对文科知识兴趣不大,不是很热衷学习和了解文科知识。另一方面也由于高考的严重压力,即使是对于文科知识感兴趣的学生也不可能对其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了解。到了大学阶段,由于思维已经形成了某种定势,而且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来自于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使得大部分工科的学生对于人文知识的价值理解已经很难从思想深处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了,所以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工科学生一生当中对于人文知识根本就没有多少了解和学习的可能性。
我们从各个角度去分析和论证工科大学生人文知识如果缺乏所带来的后果,都会清晰的看到这个后果是很让人担忧的。正如很多学者分析的那样,缺乏人文知识底蕴的大学生,无论在思维模式思维方法文字和语言的表达价值理念道德修养创新意识等等方面都会产生很大的缺陷,进而严重的阻碍了工科大学生的发展。
二、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育纳入工科大学生培养的体系中呢?这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难题之一。
我们当前的工科大学生的培养体系虽不能说很完善,但也已经是运行了多年,从实践的层面来看确实是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合格人才,并且是很成体系了,改动起来并不是很容易(虽然高校经常进行教改,但很难从体系的层面有所撼动)。但是时展的太快,教育如果不积极赶上甚至超前,就只能逐渐被社会淘汰,所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已有的工科学生培养模式对于我国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今天迅猛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工科人才的需求就有些力不从心了。现在中国的发展确实是需要全面发展的工科人才,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纳入工科教育体系中是需要立即着手的工作了。
对于工科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要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下手。
首先,就应当加强课堂内的教育。我们目前的大学生无论从学习时间方面还是从学习习惯方面来讲,课堂内的学习都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当仁不让的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门课来操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作为公共课,让工科的大学生普遍接受一次以“中国传统文化”课为载体的人文知识普及教育。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用选修课的形式先让对传统文化和人文科学有兴趣的学生得到系统的教育。无论是哪一种性质的课程,都要认真设计教学的模式,一定要设法打消大部分工科学生头脑中对于人文课程养成的习惯性的轻视和厌倦的定势,要摆脱中学为了高考而养成的对于文科学习“背”的恶习,要在生动性上下功夫,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教育就是一个目标:让工科学生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喜欢人文科学。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座恢宏华美的殿堂,不需要死乞白赖的拖着后生小子们去掌握,而只要真的把我们的青年人领到中华文化殿堂的大门,那种让人震撼的力量一定会让我们的青年人崇拜和欣赏的。我们课堂教学的唯一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大学生我们工科的大学生认识我们的中华传统。“中国传统文化”课对于工科大学生的教育不应该是知识性的教育,而应该是体会性的教育。让我们的青年人找寻到了某种体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体会)就可以了。中华文化其实常常就是一种意境,中华传统的教育也常常表现为一种意境,一种孔夫子抚琴而歌的意境,我们工科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课就应该追求一种意境,而不要单纯的追求分数和所谓的知识教育。有了这样一种认识,然后再来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考核,无论是教学还是考核都一定要为了这个目标服务,万万不能再走到应试教育的老路上,否则在工科大学生中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的意义就不大了。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教学的重点都放在了考试的考点上,教学和家长关系的都是学生成绩,枯燥的课堂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学习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语文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主要体现在中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欠缺和文化功底的不足。另外,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上存在很大差异,对于鉴别区分传统文化的优劣还有不足之处。现在中学生的道德状况,往往是表面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实质上却主观能动性不足;对别人的评价上慷慨正义,等到事情落到自己头上就选择退缩。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偏差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在现代的校园文化建设中适量增加传统文化元素是十分必要。
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一)弘扬传统文化是道德建设的需要
道德建设需要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建设需要讲诚信,讲责任的社会氛围。近年来,中国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地沟油”“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馒头”等恶性事件。这些食品安全事件足以显示中国人的道德底线越来越低,道德水平大大滑坡。道德缺失成为了影响中国发展的一大难题。因此,只有以传统文化为基础,树立道德观念,大力弘扬爱国主意思想,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学生,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贪赃枉法、恶劣腐朽的道德顽疾,使中国真正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成为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
(二)弘扬传统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社会离不开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关系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之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极其重视中国伦理道德。孔子曾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的话,意思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规范,促使人与人之间互相包容,共同生存,和谐相处。在当今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利益矛盾显现出来,更加需要中国传统道德的支撑。我们要加强对儒家文化的挖掘,发现儒家文化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积极的推广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更好地被全世界所认识。
(三)弘扬传统文化是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在传统文化里,教育的本意就是人文教育。中国传统文化隐藏着诸多引人至善的精髓。对中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离不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中学阶段正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成为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各方面的素质,并促进学生主动、快乐的发展。
三、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以语文课堂为载体,搭建传播传统文化的平台
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文化积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中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语文知识源远流长,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教师可以适当选取有价值的文章或者古诗,通过启发式教学,为学生讲述传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寓教于乐,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历史悠久的文化底蕴的魅力,从而促进传统文化的延续。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文化对现在的影响,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合理的平台。
(二)开设传统文化讲座,提升语文的导向性作用
教师应根据自身知识掌握的特长,利用学校的便利条件,定期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讲座。讲座的内容以教师选择为主,大致包括儒家思想、传统美德、民风民俗、诗词歌赋等等。只要是教师精通的都可以给学生讲解,使学生在讲座上丰富知识,提升认识。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加了语文学科的趣味性,使理论结合实践,把语文训练和人文素质统一起来,将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发挥语文的导向性作用。
(三)诵读经典文章,学习古人传统文化思想
语文学科中有许多经典文章和古诗,都是古人流传至今的精髓。中学生要多学习古诗文,领悟古人的思想感情,借鉴古人的生活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要引领学生都进古诗文,增加学生对古诗文的喜爱程度,从教学方式上找到突破口,增加学生传统文化的积淀。其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并不是难事,教师让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照传统文化的道路前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能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扩展思路的好帮手。
(四)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一、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背景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的历史,构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但在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型的进程中,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知道许多外国的节日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了解许多外国的流行元素,对中国那些经典的、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却知之甚少。在对本校学生进行节日调查时,很多学生不知道春节是一年中的第一个传统节日,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过元宵节;尽管大部分学生知道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却难以把这段历史完整地复述下来。学生正在接受一种被称为“快餐”的文化――快餐文化。面对这种现象,我们不得不掩卷沉思:如何让民族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这一代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呢?因此,我们认为,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重建文化信仰,重塑文化灵魂,对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尤为重要。
二、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及策略
(一)立足于课堂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地深入挖掘出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以塑造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阅读教学,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材选文注重人文精神,注意吸纳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从各个侧面引导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学语言、形象和审美情趣的品位,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炽热的爱国情怀。如《青花》一文介绍了以青花为业,以青花为荣的民间瓷艺人的精神: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属,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著名瓷器青花的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要让他们懂得文本蕴含的人文精神,继而引发思考:怎样的人生才是比较完美的?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情感态度。又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向世人展示了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他坚强、乐观,关心国家的命运,敢于和一切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更要指导学生透过这些事迹挖掘出鲁迅先生的高贵品质,让他们受到精神上的洗礼。透过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似乎读了一部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领略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了解了祖国各地的风俗,回顾了祖国的历史。
2.古诗学习,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古诗,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是灿烂文化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传统文化》教材选编了适合各个年龄阶段学习的一些优秀古诗,如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离离原上草》、《石灰吟》、《竹石》、《悯农》、《登鹳雀楼》和《梅花》等,这些优秀的古诗语言凝练、意境优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学习古代诗歌对于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丰富人文底蕴,提高学国语言文字的热情有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教师要详细介绍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倘若学生不知道《石灰吟》的写作背景,又怎能深刻体会“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人间”的豪气与悲壮呢?其次,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吟诵,通过吟诵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古诗讲究押韵和节奏,富于节奏美和韵律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以读促学,读中悟情,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举措。范读、带读、配乐读、闭上眼睛想象朗读等方法都可行,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文本,融入诗中意境,体会诗人感情,从而受到熏陶,提升感悟。
(二)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开展民族传统文化宣传。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层次,积极开展系列语文实践活动,采取梯度教育的方式开展民族文化宣传活动。
1.课前5分钟民族文化演讲,每月评选出“知识小博士”。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情况,规定每天(或一周两三天)实行课前5分钟演讲,内容是民族传统文化,可以是各地区的民俗习惯,也可以是名人故事,抑或是山川、建筑、诗词歌赋、对联灯谜等的介绍。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分类进行,一段时间内介绍一种,从易到难地梯度进行。此类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收集、整理资料,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又提高演讲能力。
1.1职业素质的降低
中医药文化是一种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人文社会科学,有别于以解剖学和实验验证为基础的现代医学。学习中医药就必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包括古典哲学、训诂文献、典章制度、书法功法等等。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也就是说要学好中医,必须有古代秀才那样的基本功。然而,目前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往往不够重视这方面的培养,有些中医药类的大学生对繁体字的辨识能力不高、古典文献基础也不扎实,对书法艺术和传统功法也没有很好掌握,导致对中医典籍的阅读能力不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理解不深。这势必会影响大学生们对中医药行业的认同感,进而影响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1.2价值观的偏离
价值观是主体对事物的总体判断和评价。在多元化社会背景下,价值观多元是无可厚非的发展趋势,但价值的多元必须有一定的底线,否则就会出现偏离和混乱。在社会多元化的影响下和西方势力的渗透下,作为最容易接受新兴事物的青年大学生开始出现观念的迷茫、价值的混乱。在集体与个人、名利与荣誉、实利与理想、安逸与奋斗等选择中变得无所适从,在一些是非真假、美丑善恶等基本的价值判断中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医药类大学生中,同样存在功利主义的意识形态,不少学生因为不甘学中医的寂寞和相对低廉的经济效益而否定中医、放弃中医;对优良的传统美德和古代医家的高尚风格没有很好地体会与继承,长此以往必定贻误终身。
1.3职业道德的滑坡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近年来,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不够完善的医疗体制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态势,各种医疗纠纷层出不穷。这其中不乏一些医务人员利令智昏,放弃职业操守,放松职业操练,做出了有损医德医风,甚至违法乱纪的事。医德医风的滑坡,既有体制的原因,也与医务人员“救死扶伤”人道主义价值观发生扭曲以及人文修养不足有关。比如2013年7月富平县妇幼保健院的贩婴案、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投毒案,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无不在提醒我们对医学生加强以“仁爱”为核心的传统道德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2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2.1中医药类大学生容易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专业认同感
中医药文化本身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既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形成的,其理论体系的建立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拓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来看,中医学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以及辨证论治的诊疗特点。从价值取向上看,受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影响,中医有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强烈的道德完善意识,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把悬壶济世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高尚途径。另外,中医学理论还受到古代天文、地理、文学、历法、气象、物候、兵法等的影响。如气象学知识促进了六病因学说的产生,物候学知识促成了“天人相应”思想的建立,兵法知识奠定了中医学治则法则的确定,伦理制度影响了方剂配伍中“君臣佐使”思想的形成。总之,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子体”与“母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所以,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较强的专业认同感。
2.2中国传统文化为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提供了宝贵资源
共青团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塑造青年品行,引导青年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十大传统美德: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见利思义、诚信知报、勤俭廉政、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笃实宽厚、勇毅力行等精神。这些美德通过改造融入中华民族时代精神之中,逐渐形成了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耻”文化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源泉。中国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仁则荣,不仁则辱”“、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等荣辱思想的精华,已被改造成为易懂易记、朗朗上口的“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说,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同源异构”的关系。共青团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引领工作,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践行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3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工作运用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
3.1以团组织生活为基础,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思想引领
共青团基层组织是高校开展思想引领工作最有效、最直接的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基层团组织应当有计划地把优秀传统文化锲入团建工作,开展以中国传统美德和精神为主题的团组织生活会。通过这一途径在团组织内部传播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以主题团日为内容的团组织生活中,基层团组织要认真策划和组织,尽量将教育主题与优秀传统文化联系起来。正如前文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美德是一脉相承的关系,所以基层团组织要善于从传统美德入手,从身边最常见最容易理解的现象进行启发,达到弘扬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尽量避免直接、简单、片面地进行说教,以免使青年学生产生逆反心态。比如对于医患关系紧张的当下如何建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这一主题,我们可以列举古代良医的优秀事迹,让青年学生感同身受“仁爱”、“精勤”“诚信”、“慎独”等精神品质,而这些恰恰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公正、友善、诚信、敬业的内容相一致。此外,中医药高等院校各级团组织还可以举办讨论研习传统文化的沙龙、论坛。让青年学子们主动地钻研和学习传统文化,切身体会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乐趣。如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举办“国学论坛”,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给大学生们传道授业,各学院团总支也定期开展了由学生自己主讲的论坛,如“本草论坛”“、百花齐放知识论坛”等。举办论坛必然会带动团员青年去阅读经典、去体会如何研究传统文化,让他们在传统文化领域有了日常的习染和熏陶。
3.2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大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校园活动是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有效载体,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要积极思考,开展各种富有浓郁传统文化因素的活动,使青年学生们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内涵、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潜意识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塑造与灌溉,从而成为具有良好精神品格与高尚情操的社会人。首先,共青团基层组织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宣传橱窗、文化角、校园广场,乃至花草树木等对传统文化进行宣传。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园内四处悬挂精心节选的古代名人名言和经典段落,在校园中的显著位置都有刻着“大医精诚”、“精气神”等富含中医元素的文化石,使校园中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组织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从现实世界到虚拟世界无处不在地感染和熏陶青年学子。其次,可以通过举办传统服装秀、传统礼仪展示、传统手工制作展演、古典舞蹈大赛等活动,让青年学生接触优秀的传统艺术。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都举行“传统礼仪风采”大赛,让学生们切身感受传统礼仪的魅力,中医临床学院团总支还与中医美容康复教研室合作举办了“中国传统服饰展演”、“古代妆容比赛”等既有传统特色,又结合中医专业特点的活动,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增进了中医学子们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了解,也增强了同学们参与保护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另外,举办传统保健体育运动会也不失为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湖北中医药大学校团委每年都举办太极拳比赛,针灸骨伤学院团总支依托推拿教研室,举办传统功法比赛,在全校掀起学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太极剑、五禽戏等传统功法热潮。传统民族体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保健,还可以增进民族团结和凝聚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同时,“中国功夫”这一概念本身所衍生出来的进取、乐观、坚持、担当和爱国等品质与精神都可以在活动开展中让学生深刻领会。
3.3以学生社团为阵地,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生社团是高等院校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据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8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校内社团、跨校社团或网络社团,平均每人参加社团数为1.5个以上。学生社团具有很强的自主性,其活动的策划、组织、开展都是在团委的领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抓好了学生社团建设就抢抓到了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制高点。中医药高等院校共青团应该倡导建立与传承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社团组织,比如国学社、书画社、诗词学会、曲艺社、推拿协会等等,并加强指导和管理,鼓励和支持这类社团大力发展社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这类具有传统文化性质的社团,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从社团成员本身来说,参与其中的青年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相关特长,或者具有浓厚兴趣,他们的切身参与可以让其精神得到升华,思想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从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而言,百花齐放的社团传统文化活动,可以在校园中营造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即使没有参与这些社团的青年学生也可以耳濡目染。在这些社团的带领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处世哲学、道德判断、审美价值等等都可以形成无形的力量来塑造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进一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兴趣,开发创造性思维,发展特长,为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做好基础性工作。
3.4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扩大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
社会实践是青年大学生开拓视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提升境界的有效途径。中医药高等院校团组织应该具有学术的敏锐性,结合专业特点,利用社会实践平台,实现传统文化“内化”和“服务”两大功能。所谓“内化”,就是通过社会调查、走访等形式,主动发掘整合地方传统文化资源,深刻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脉络和特征,从而使青年学生将所见所感内化于心,达到完善人格和形成高尚品质的效果。举例而言,湖北中医药大学的基层团组织在社会实践中,带领青年学生赴武当山调研道教文化与中医文化的渊源;赴襄阳古隆中考察三国文化,感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情怀;赴庐山考察中药文化等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学习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精神力量,更提升了青年学生们的精神境界。所谓“服务”,就是青年学生们将内化于心的传统文化知识服务于大众,服务于社会,将传统文化外化为一种改造社会的力量。当代青年学生要有担当意识,要有社会责任感,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要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和勇气。对于中医药大学生来说,实现“中国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传播、弘扬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等院校团委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组织医疗小分队、文化宣讲团开赴社区、乡村,特别是到边远山区送医送药送文化,一则向基层人民群众推介中医保健知识,让人民群众免费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二则也让参加实践的青年学生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获得职业的荣誉感,从而更坚定从事中医药行业的决心。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