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儿推拿中医基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要: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对健康概念的更新,小儿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绿色消费理念促进了小儿推拿的发展,而小儿推拿的临床疗效又提升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小儿推拿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也将成为较有潜力的国际医学交流热门学科。
关键词:中医儿科学/发展趋势;推拿手法;绿色消费;绿色医疗;儿童
小儿推拿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疾病治疗方法,可以说与人类的文明史共存,在人类抗击病魔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到近代由于西医的传入与发展,特别在儿科领域,抗生素等药物的出现与应用,使人们看到许多急症和感染性疾病能得到有效医治和及时控制,于是对包括推拿在内的中医治疗有所忽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诸如西药的毒副反应、大量耐药菌的出现和非器质性病变的发病率不断升高等,西医的某些不足之处日渐显现,从而使人们对这两种医学体系有了审慎的思辨,在重新认识西医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中医的闪光点。
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近年来,人们开始倡导整体治疗观念,提倡自然疗法和绿色医疗,推拿作为自然疗法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自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1绿色消费理念促进小儿推拿的发展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根本上讲,就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破坏的关系。如何将资源保护和发展。结合起来,既要使目前一代人得到最大的、持久的利益,又要保护其潜力,以满足后代的需要,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一些生态学家在1980年提出的。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结合起来,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新模式,很快取得全人类的共识,并成为人类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明确选择,于是出现了一种以简朴、方便和健康为目标的生活方式,也就是以“绿色消费”为主要特征的新的生活方式。
绿色消费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担忧、对人们行为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而绿色医疗消费是人们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概念的更新和对抗生素的担忧,逐步形成的一种新型医疗消费[1]。由于绿色消费才开始兴起,其本身尚未呈现出稳定的特点,特别是绿色医疗消费对许多人来说依然是非常陌生,再加上绿色医疗中主要是针对慢性疾病、亚健康患者,对急症、重症存在一定缺陷,致使许多人在生病时首先选择静脉用药。但从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门诊就诊患者家庭分析,家庭生活水平较高,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中,对儿科绿色医疗消费格外关注,他们对抗生素的应用非常慎重,在孩子生病时,首先选择推拿。在医生告之需要抗生素时,也配合推拿而缩短抗生素的应用时间。这说明绿色医疗消费的形成是随着其生活质量与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形成的,而绿色医疗宣传教育、科普知识推广具有提高人们绿色医疗意识的作用。当然,绿色医疗消费意识的上升不是一种从天而降的偶然现象,也不仅仅靠宣传教育手段就能达到,它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产物。绿色医疗消费是一种有益于人类自身健康发展的新思想,也是21世纪的主要潮流。
2临床疗效确定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以三字经流派推拿为例,阐明临床疗效对小儿推拿的作用。青岛市中医医院儿科自1955年建科以来,以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疾病,历经几代人的努力形成了系统的治疗方案。如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风热感冒,临床取穴:平肝清肺10min,清天河水10min(热重改用退六腑10min),顺运内八卦5min,治疗3次,有效率96%,治愈率72%;临床观察了60例伤食呕吐患儿,治愈54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0%,有效率为96.7%。总之,对小儿常见病、多发病采用推拿的方法,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家长们的信任,其经济效益近5年来,平均每年以33.8%的速度持续增长。对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儿童,在急性发作期采用药物控制症状,在临床症状消失后,进行保健推拿以提高患儿自身抗病能力,待3~4周后再次进行推拿,以减少感冒次数,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扩大了临床治疗范围,提升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3小儿推拿的发展方向[2]
3.1继承前辈在小儿推拿领域中的诊治经验,向更高、更新、更广的医疗技能空间发展所谓更高,就是指小儿推拿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对疾病的原因、病机、辨证施治手法理论等的研究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的根本任务;所谓更新,就是指小儿推拿疗法的适应范围将向新的领域挑战和拓展,象当今较为多见的小儿肥胖症和被世界医学界公认的疑难杂症——小儿脑性瘫痪等将会在未来取得较好的疗效,这是小儿推拿向前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所谓更广,就是指小儿推拿在未来将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成为盛况空前的世界性医学,这是小儿推拿学科向前发展的美好前景。
3.2为小儿保健养身、增强体质提供全新的医学途径,这也是时代赋予小儿推拿的历史新使命当今,小儿推拿疗法正以它独特的手法、神奇的功力、显著的效果,为儿童保健要从小儿抓起,尽早打好健康基础方面,小儿推拿有着许多潜在的优势。小儿推拿疗法并不是以消除原始致病因素及逆转病理变化为特长,而是从总体上对小儿的各种机能状态进行整体性调节,从而起到治病及预防保健作用,消除疾病前的“亚健康”状态,这对增强小儿体质和提高防病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3.3小儿推拿的发展前景由于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和健康概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目前采用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替代部分化学药品,已成为国际医药发展的普遍动向和趋势。
小儿推拿迎合了人们的医疗保健需求,作为一种非药物、无痛苦、易接受且有效的自然疗法,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其操作简单,凡通过系统学习和培训者,基本上都能掌握手法操作,当然要求施术者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并非易事;其施术方便,不论何时何地、条件优劣,都能对求诊儿童施治;其疗效灵验,在诊断正确和手法得当的前提下,通常都会取得较满意的效果;其费用低廉,比起针、药来要相对便宜,既免除患儿的服药困难,惧怕打针之苦,又节省医疗费用,迎合儿童的医疗和保健需求。因此,小儿推拿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倍受世人瞩目,也将成为较有潜力的国际医学交流热门学科。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儿科推拿;辨证指南;学术思想
《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整理的众多书目之一,该书蕴含了作者独到的理论见解与丰富的临证经验,有助于拓展治疗的思路,丰富治疗的方法,具有深入整理研究的价值。为了能使同道对此书有所了解,本文从学术特色与临床应用价值方面作一阐述。
1 学术特色
1.1 立足小儿基本特点,四诊之中尤重望诊。小儿与成人不同,形气未充,脏腑柔弱,智慧未成,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因而在疾病的诊断过程中四诊运用应当有所区别。王氏在开篇即提出:“保婴一术,名曰哑科,口不能言,脉不能视,盖欲知小儿之病,必审其色。”因而特别重视望诊的运用。他在“入门察色”、“五视法”等篇中对望诊的方法和要点进行了总结,强调通过小儿神色、五官、五色、形体、指纹、斑疹、二便的观察,确定病因、病位、病机,判断疾病的预后,经验独到,简便易行,丰富了儿科推拿诊断学的内容。
1.2 强调推拿的特殊疗效:该书在“总论”中强调推拿对小儿疾病有特殊的疗效,认为“推拿一道,真能操造化夺天工矣,岂不神欤”。概括地论述了小儿推拿的原则和注意事项,他说:“惊有危急生死之症,法有捏推拿做之功。先须寻筋推擦,次用灯火按穴而行。审病针灸,对症投汤,无不随手而应”。告诫医生“毋偏己见,毋做聪明”,要“因症次第,分别而施”。
1.3 提出了手部和头面部的推拿操作常规程序。该书在治疗方法上,强调推攒竹、推坎宫、运耳背高骨等法,认为推拿时要按“推拿手部次第”和“推拿面部次第”等顺序而作。即手部和头面部的推拿操作常规程序。如“推拿手部次第:一推虎口三关,二推五指尖,三燃五指尖,四运掌心八卦,五分阴阳,六看寒热推三关六腑,七看寒热用十大手法而行,八运用肘”。“推拿面部次第:一推坎宫,二推攒竹穴,三运太阳,四运耳背高骨,五掐承浆一下,六掐两颊车一下,七掐两听会一下,八掐两太阳一下,九掐眉心一下,十掐人中一下,再用两手提儿两耳三下,乃推拿不易之诀也”。
2 临床应用价值
2.1 手法操作的特点:文献中提出了名目繁多的复合操作法,这些方法既有一定的姿势,又有特定名称,其特点如下:一是根据操作手法的形象而定,如二龙戏珠、苍龙摆尾等;二是依其手法名称和操作的穴位而定,如“运土入水”、“运水入土”等;三是根据其操作手法的功用而定,如:飞经走气、飞金走气等;四是按其手法名称和解剖位置复合而成的。如“按弦搓摩,揉耳摇头”等,这些作为小儿推拿治疗的手法,既有自身的特点,也有规律可循。而今虽善操此术的人已为数不多,但学习研究它,这对挖掘和继承小儿推拿宝贵遗产,无疑是颇有裨益的。
在文献中除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和手法、治疗方法等有较多记述外,有很多的描述以歌赋的形式表达。如:“调护歌、五指冷热歌、面上诸穴歌、关纹辨色歌、小儿无患歌、腑歌”等。
2.2 辨证施术的特点
2.2.1 以五脏为纲的辨证施术法则:辨证论治是中医理、法、方、术运用于推拿临床的过程,是指导中医推拿临床的理论基础。推拿临床辨证是在辨病位、辨虚实、辨病因、辨疾病阶段的前提下,制定相应的推拿治疗方案。《内经》述:“有可按者,有不可按者,故首先辨证”,这种观点在《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中得到印证。王氏在“五指冷热歌”篇强调入门须辨婴儿性,男左女右分明认,以及先明阴阳,次识脏腑,补泻得宜的论述都说明了王氏重视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在治疗功效上,王氏认为用推法“补脾胃补一身之根本,分阴阳分一身之寒热”。 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运用推拿歌赋反映治疗过程中辨证、选穴施术以及治疗变化规律,文字简练,提纲挈领,爽口便诵,极易记忆,尤其对于初学者而言,更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2 配穴精巧、手法轻柔稳实:小儿推拿疗法以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辨证论治为治疗法则,临床取穴力求特定穴位与局部穴位的配合,更强调配穴少而精。如脐风推法:推指三关、肺经各一百二十,运八卦、脾土各一百,分阴阳;如口撮,用灯心火口角两边。配伍精当,疗效显佳。
3 对后世的影响
清代小儿推拿临床应用广泛,小儿推拿专著增多,诊疗水平不断提高,在民间应用小儿推拿颇为多见,在清朝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小儿推拿专著,在这些专著中也有医家谈到辨证论治的问题,但大多散在于其他篇章中,未明确提出。而王氏在《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中把推拿手法、选穴组方作专篇论述,具有独特的意义。本书说明辨证施法在小儿推拿治疗上的作用,在内容上对疾病的病因病理,疾病所在的部位,在气还是在血,是虚证还是实证,热证还是寒证,是单一的疾病还是多种疾病并存等等这些情况都做了分析和阐述;尤其强调望、闻二诊的重要性,详细阐明囟门、面部、虎口、指纹,以之精神、声息等的变化,然后介绍推拿穴位、手法、操作顺序等,并运用多幅图解说明各种推拿法的操作方法,图文并茂,一目了然。王氏在抄录前人的基础上糅合了自己的学术观点,从诊断、手法操作顺序、手法补泻的角度,说明了辨证论治在推拿手法中的运用。
综上所述,《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一书在疾病诊断,手法运用方面依歧黄之理,宗幼科之要,博采众家之长,发前人之所未发,其所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后世小儿推拿的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条件,进一步奠定了辨证施法的学术基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我们去发掘、整理,以期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王兆螯辑.清.《儿科推拿摘要辨证指南》,清抄本.1873年.
[2]成文出版社辑.中国方志丛书目录.台北成文出本社.1966-1970.
[3]夏鼎著.清.《幼科铁镜》.清刻本.1695.
【关键词】小儿厌食症;辨证;推拿;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24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6-0049-03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至拒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的慢性食欲障碍性疾病[1]。各年龄段儿童皆可发病,尤以1~6岁儿童多见。从病因病机,辨证分析,辨证推拿等方面对小儿厌食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小儿厌食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
脾主升清、主运化,胃主降浊、受纳腐熟,传化物。《诸病源候论》记载:“脾, 脏也;胃,腑也。脾胃二气合为表里, 胃受谷而脾磨之, 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胃安和,饮食有度,出入有门。脾胃不和则升降失调,食而不化,恰如《杂病广要》记载:“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
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之气未恢复,或痰湿阻滞脾胃中焦均可导致厌食的发生,如《赤水玄珠全集・伤饮伤食》指出:“不能食者,由脾胃馁弱,或病后而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故不思食”。饮食不节、喂养无度损伤脾胃,乳食停滞中焦无法运化壅积于体内而形成厌食症,如《幼幼集成・伤食证治》记载:“小儿之病,伤食最多,故乳食停滞,中焦不化而成疾者”;又如《医宗金鉴・幼科心法》曰:“乳贵有时, 食贵有节, 若父母过爱, 乳食无度, 则宿滞不消而疾成也”。再如《幼科发挥・五脏主病兼病》曰:“诸困睡, 不嗜食, 吐泻, 皆脾脏之本病也”,提示困倦,多睡,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的发病本源为脾脏。可见,厌食症的产生涉及诸多因素,加之小儿“脾常不足”,过度摄入高营养物质的滋补食品,超出脾胃运化的正常承载范围,损伤脾胃,胃阴伤则不思进食,脾阳伤则运化失职。因此,厌食的病变无论由何种病因所至,病变脏腑均以脾胃为主[2],脾胃弱是小儿厌食症发病的内在根本原因,环境因素和食物是外因,内外因相合而为病[3]。
2辨证分型
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根据其临床表现,陈晓[4]将本病分为脾胃气虚、饮食积滞、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脾失健运、胃阴不足、脾虚虫积等8型。董廷瑶[5]将本病分为脾胃湿热、饮食积滞、胃阴虚、脾胃虚弱、痰湿内阻、虫积内生、荣卫不和等7型。闫永彬等[6]总结丁樱名老中医经验,将本病分为脾气弱、胃阴亏、湿邪困脾、乳食积滞、肝气犯胃、血瘀阻络等6型。林玲[7]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将其分为脾胃气虚、脾胃阴虚、肝旺脾虚、乳食积滞、脾胃湿热等5型。陈明英[8]将本病分为脾胃不足兼湿热壅滞型、脾胃亏虚型、脾胃阴虚型、肝木乘脾气滞型等4型。可见,小儿厌食症的辨证分型各医家意见上不统一,无论外感、内伤,但其最终发病均累及脾胃,影响脾升胃降功能而发病,故其辨证分型也以脾胃辨证为主。
3辨证推拿疗法
31辨证推拿疗法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思想,推拿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辨证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独特,深受各医家的推崇。
311辨证推拿疗法潘云华[9]采用推拿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症67例,取穴为:揉板门、掐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足三里、捏脊。总有效率为94%。黄振祺[10]运用三字经流派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不和型给予推四横纹、清胃、清补脾,肝旺脾虚型给予平肝、清胃、清补脾。总有效率为875%。杨连松等[11]采用推拿手法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175例。对脾失健运型的患儿采用补脾土、推板门、分阴阳、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补肾水、揉一窝风的方法。对脾胃气虚型的患儿用补脾土、补胃经、补肾水、清板门、逆运内八卦、推四横纹、推三关的手法。对胃阴不足型的患儿则补脾土、清胃经、补肾水、推四横纹、推扳门、揉小天心。总有效率达9829%。孙安达等[12]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300例,脾失健运型取穴:运内八卦,补脾经,清胃经,指揉小横纹,揉一窝风,推四横纹,清天河水,摩腹,指揉足三里;脾胃气虚型取穴:补脾经,揉脾俞,揉中脘,关元,推三关,补肾经,运内八卦,清板门,推四横,捏脊,指揉足三里;胃阴不足型取穴:揉脾俞,捏脊,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平肝木,揉板门、中脘,分推手阴阳,揉上马,运土入水,运水入土;肝旺脾虚型取穴:清肝经穴,清心火,抱揉五指节,板门,揉承山,补肾水,补脾,揉内劳宫,脾俞,推四M纹,摩腹,运内八卦,指揉章门,摩中脘,指揉足三里。4种证型总有效率分别为100%、93%、80%及799%。
312主穴加辨证推拿疗法史颖等[13]运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74例,主穴为:顺运内八卦、捏揉四横纹、清天河水、分手阴阳,兼穴为:胃阴不足型加运水入土;脾胃虚弱型加补脾土、运板门、按揉足三里;食积内热型加清板门穴。总有效率为94%。
由于各医家各流派经验、手法、辨证角度的差异,推拿诊疗儿科疾病的辨证各有偏重,或先辨证,或先取主穴后辨证。可见,辨证选穴是小儿推拿独特疗效的重要环节。
32辨证推拿结合其它疗法
321主穴加辨证推拿疗法加捏脊疗法朱萱[14]以中医辨证的思想给予穴位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主穴:补脾经、大肠经、运八卦、掐揉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足三里、捏脊[1];点穴:捏脊后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及肾俞、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用拇指纹面按压;加减穴:食滞伤脾型:加清胃经、揉板门。胃阴不足型:加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三阴交,揉涌泉;脾胃虚弱型:加补大肠、补肾经、推三关、推上七节骨。总有效率为95%。沈红岩等[15]采用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80 例,主穴:补脾经、清胃经、揉板门、推四横y、摩腹、捏脊。加减:脾胃不和型加运八卦;脾胃气型,补脾,加清补大肠;脾胃阴型加清大肠,清天河水;肝旺脾型加平肝;清天河水。总有效率达9625%。张巍巍等[16]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主要手法:清天河水、揉板门、运内八卦、补脾经、揉足三里、捏脊,辨证分型:脾胃不和型加清胃经、掐揉四横纹、胃阴不足型加清胃经、涌泉;肝旺脾虚型加清肝经、补肾经、揉外劳宫、揉三阴交。总有效率为9333%。李晓霞等[17]采用辨证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主穴: 补脾经、大肠经、运八卦、掐揉四横纹、摩腹、揉中院、揉足三里、捏脊;点穴: 捏脊后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及肾俞、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用拇指纹面按压;加减穴: 食滞伤脾型: 加清胃经、揉板门。胃阴不足型: 加分手阴阳, 揉二马、揉三阴交, 揉涌泉;脾胃虚弱型: 加补大肠、补肾经、推三关、推上七节骨。总有效率为875%。夏吉美[18]采用小儿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具体的方法是:①以补脾经、补大肠经、运八卦为治疗原则,对患儿进行四横纹掐揉、腹部按摩及捏脊。②在捏脊完毕后,用拇指纹面对患儿双侧的足三里穴、肾俞穴、胃俞穴、脾俞穴、内关穴、天枢穴及气海穴进行按压。③对于患有食滞伤脾型厌食症的患儿,可另外对其板门穴进行按揉;对于患有胃阴不足型厌食症的患儿,可另外对其二马穴、三阴交穴及涌泉穴进行按揉;对于患有脾胃虚弱型厌食症的患儿,可另外对其七节骨部位进行按摩,并为其推三关。总有效率为941%。王素梅等[19]在运用辨证取穴推拿捏脊治疗小儿厌食症82例,辨证取穴为:揉板门、推大肠、推三关、捏脊、点压17对华佗夹脊穴,脾胃不和证加揉足三里、摩腹;脾胃气虚证加补脾经、揉足三里;脾胃阴虚证加揉中脘、分推阴阳;脾虚肝旺证加揉小天心、推天河水。总有效率为976%。荣兵[20]在基本捏脊推拿的基础上采用辨证选穴推拿。脊推拿疗法以板门穴,大肠、三关为基本穴位。辨证分型选穴推拿中,针对脾胃不和型患儿,按摩腹部,揉足三里,补脾经,运内八卦;针对脾胃气虚型患儿,按摩腹部,揉足三里和脾俞穴,补脾经,运内八卦;针对脾胃阴虚型患儿,揉中脘、二马、足三里诸穴,补胃经,运内八卦;针对脾虚肝旺型患儿,按摩腹部,揉足三里,补胃经,捣小天心、清天河水等合用。总有效率达976%。
322主穴加辨证推疗法加捏脊、温灸、刮痧疗法王元元等[21]对81例厌食患儿采用“扶中”推拿手法,包括揉腹、手指点穴(中脘、阑门、天枢、足三里、三阴交等)、捏脊及扶阳罐温灸与温刮痧,其中主穴选择板门、内八卦、四横纹,穴位加减:脾失健运加补脾经、清胃经;脾胃气虚加补脾经、揉外劳宫;脾胃阴虚加按揉二人上马、百虫窝;肝旺脾虚加清肝经、补脾经。总有效率为938%。
323辨证推拿疗法加药物疗法宋辰斐等[22]采用董氏指压法配合服用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疗肝旺脾虚型小儿厌食症,具体操作方法为:患儿施术前15h禁食,操作时医者剪净指甲、术前洗净双手,左手将压舌板伸入患儿口中,右手食指轻弯成弓状快速伸入患儿舌根部,按压在“火丁”上(解剖位置为会厌软骨),按压指力需视患儿年龄适度按压,加压结束后瞬间即撤去,而如此完成1次手法,总有效率为94%。
4结语
综上所述,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基本在80%以上,辨证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确切,辨证推拿联合其它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比单纯辨证推拿疗法的疗效更均衡,这也说明其它疗法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流派手法差异性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小儿推拿疗法是安全、舒适及有效的,具有其它疗法无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小儿推拿流派重多,手法各有特色,且尚未形成统一的客观量化标准,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江育仁,王玉涧.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5-57.
[2]汪受传.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68-669.
[3]骆常义.小儿厌食症病因及证治探讨[J].四川中医,2001,19(6):7.
[4]刘杨.陈晓辨证论治小儿厌食症[J].中医临床研究,2011,3(6):70-71.
[5]虞盟鹦.董廷瑶治疗小儿厌食症120例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5,20(3):190-191.
[6]闫永彬,都修波.丁樱名老中医辨治小儿厌食经验撷菁[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3(3): 198-199.
[7]林玲.辨证论治小儿厌食112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6,8(7):725-726.
[8]陈明英.小儿厌食症证治初探[J].中医杂志,2005,18(6):11.
[9]潘云华.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脾胃气虚型67例[J].按摩与导引,2006,9(141):24-25.
[10]黄振祺.三字经流派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D].V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
[11]杨连松,时秋菊,那丽君.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175例[J].河北中医,2005, 27 (3):201.
[12]孙安达,王莉莉,王兵,等.辨证分型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300例疗效观察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4): 345-347.
[13]史颖,赵文涛,陈泉清.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74例疗效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2);195-196.
[14]朱萱.中医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08):202,205.
[15]沈红岩,孙灵芝,李鸿利,等.推拿治疗小儿厌食8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0,2(3): 213-214.
[16]张巍巍,姜科羽.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J].吉林医学,2010,31(29): 5124-5125.
[17]李晓霞,尚清.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23):20-21.
[18]夏吉美.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3):21-22.
[19]王素梅,陈美娟,郝宏文,等.辨证取穴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82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30(12):925-927.
[20]荣兵.传统推拿法与辨证选穴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河南中医,2015,3(12):3168-3170.
【关键词】小儿遗尿症;针灸治疗;小儿推拿治疗;临床研究
【中图分类号】R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508―01
小儿遗尿症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多指5岁或5岁以上的小儿,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且持续时间达3个月或3个月以上的病证。主要以夜间遗尿最常见,以男孩多见,夜间遗尿者约有半数每晚尿床,甚至每晚遗尿2-3次,白天过度活动,兴奋,疲劳或躯体疾病后旺旺遗尿次数增多,常伴有夜惊,梦游,多动或其他行为障碍。
现代医学常用去氨加压素别名弥凝进行治疗,或者联合应用阿米替林、去氨加压素和奥昔布宁,见效快,但存在不同程度的副作用并且停药后容易复发。而针灸与小儿推拿是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近年来有关针灸与小儿推拿治疗小儿遗尿症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1 针灸治疗
王琳[1]等对58例遗尿患儿采用推拿加针刺方法治疗,推拿穴位取补脾、补肾、揉二马穴、按揉百会穴、按揉足三里、摩腹、捏脊等。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针刺夜尿点(掌面小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留针15min,1日1次,5d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50例,占86.2%;好转8例,占13.8%。总有效率100%。
周保爱等[2]将86例小儿遗尿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1例,治疗组采用雀啄灸配合中药缩泉丸加味治疗,每日1次;对照组仅服用缩泉丸加味治疗,两组均以10日为1个疗程,连用1~3个疗程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45例中,痊愈36例,有效8例,无效1例;对照组41例中,痊愈21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治疗组治愈率为8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2 小儿推拿疗法
封建国等[3]将76例小儿遗尿症患者, 随机分为捏脊法治疗组和西药弥凝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36例,疗程为30d。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42.5%;对照组治愈率为36.1%;(P
3 药物疗法
陈汉华等[5]选取共50例病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5-14岁,其中5-7岁35例,8-14岁15例;病程0.5-0.9年;遗尿有规律者32例,无规律者18例;家族中有遗传病史者19例;15例行腰骶椎X线摄片,6例有腰、骶椎隐性脊柱裂,9例正常。予自拟补脾益肾缩泉汤治疗。选取益智仁、党参、白术各,山茱萸,覆盆子、金樱子、补骨脂、桑螵蛸,乌药,山药、黄芪各,肉桂等。每天1剂,水煎,取汁约200ml,分早晚2次温服。治疗7天为1疗程,4疗程后观察疗效,可服用4-8疗程。结果痊愈35例,显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0。李拥平等[6]以中药煎服为主,选取生麻黄,桑螵蛸,石菖蒲,乌药,益智仁,淮山药等,猪膀胱1个。水煎服,每日1剂。结果:138例中服药最短者5d,最长者25d,治愈121例占87.7% ,好转10例占7.2%,无效7例占5.1%,总有效率94.9%。
4 中西医结合疗法
方军等[7]选取病例50例,男20例,女30例,年龄:3~11岁。其中3~6岁26例,7~10岁10例,11岁4例。西医治疗①心理指导:排除不良的心理因素。②夜间定时唤醒孩子排尿,建立条件反射,形成排尿习惯。③药物治疗:口服谷维素10mg/kg,3 次/d,颠茄片0.5~1mg /kg,睡前半小时口服。隔日一次,10d一疗程。配合桑蛸散和缩泉汤加减,温补肾阳,益气养阴,健脾固肾,滋阴降火,固精缩尿之法综合治疗,有效率84.00%。
5 其他疗法
凌钦亮等[8]采用穴位注射人胎盘组织液治疗小儿遗尿30例( 治疗组)。选穴:肾俞(双)、膀胱俞(双)、三阴交(双)。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mL人胎盘组织液注射液,每穴1mL,每次选用2个穴位,选用的穴位交替使用。每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间隔10d行第2个疗程。并与采用内服中药缩泉汤治疗的30 例(对照组)作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0.0%,2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意义( P
评析与展望
综上所述针灸与小儿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确实对小儿遗尿的治疗起到可喜的效果,而在治疗中未发现任何副作用,确实值得大力推广。必须指出的是,小儿遗尿病属多因素疾病,治疗需长期坚持。家长需要克服焦躁情绪,积极、合理的治疗对患者的病情,性格,发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琳,付红.推拿加针刺治疗小儿遗尿58 例[J].中医儿科杂志,2012,8(4):45-46
[2] 周保爱,韦玲.雀啄灸配合中药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12),37-38
[3] 封建国,赵锋.捏脊法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8(3):68-69
[4] 汤伟,符明进,李洲进.运用苗医刘氏小儿推拿治疗小儿遗尿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4):91-92
[5] 陈汉华,胡彬文.补脾益肾缩泉汤治疗小儿遗尿50例[J].新中医,2010,42(4):57
[6] 李拥平,皮鹰.夜尿警觉汤治疗小儿遗尿138 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4):445
【关键词】小儿推拿;斜视;案例分析;养护建议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小儿推拿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认识小儿生理病理规律并运用手法,预防和治疗儿科疾病的独特治疗形式。小儿推拿以相应的手法刺激小儿的相应穴位和经络,调节经气、阴阳,达到脏腑组织间的新的阴阳平衡,兼有治疗和保健的双重功效。
小儿斜视是指两眼视轴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是一种发生于眼外肌的疾病 。斜视属祖国医学的“风牵偏视”、“目偏视”的范畴。肝开窍于目,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舒畅调达,则两目开阖得宜,协调不偏。“肌肉之筋为约束”,脾主四肢肌肉的功能正常,则眼局部肌肉必然强健有力,收缩自如。小儿斜视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乘虚入络;或因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湿浊内生,复感风邪,风痰阻滞经络;或因热病伤阴,阴虚风动,夹痰上扰,均能导致眼部一侧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弛缓而不收。现对临床一例小儿斜视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旨在阐明中医论治机理及治疗处方,提出小儿养护建议。
1.案例资料
患者男性,5岁,4岁时偶有右眼外斜视,未得到家长重视,近一月加重。望诊:眼部分泌物无明显增加,平视时,两目珠不对称,右眼黑睛向目外眦偏斜,无代偿性头倾。问诊:右眼斜视呈间歇性,平素患儿看书时间较多,看书姿势不正确。查体:见双眼睫状肌挛缩,眼球前后径增长。舌淡,脉细。别无其他异常。检查:斜视度:15度,视力:R S +1.25 C+ 0.50 A100, L S +0.25 C+ 0.75 A90 诊断:斜视(肝肾阴虚证)。
2.治疗处方
2.1处方:清肝经;补肾经;调五脏;调宗筋
方义:补肾经,清肝经,能够滋补肝肾,清退虚火,平抑肝阳,息风缓急。调五脏,能够动五脏之气,调和一身阴阳气血,兼有止痉缓急的功效。《按摩经》:“运五经,动五脏之气,肚胀,上下气血不和,四肢掣,寒热往来,去风,除腹响。” 调宗筋,能够缓解眼肌痉挛,对斜视调治有重要作用。全方调补肝肾,平肝息风,缓解眼肌痉挛。
嘱患儿家属,每日给患儿以四十度的温热毛巾热敷双眼,并帮助患儿转动眼球,顺时针与逆时针各36圈。
每日推拿一次,十日为一个疗程,经过四个疗程的推拿治疗,患儿双眼睫状肌挛缩情况明显好转,视力检查显示:双眼视力正常R S +1.00 C+ 0.25 A97, L S +0.25 C+ 0 A47,斜视度小于10度。双眼平视时,两目珠基本对称。
2.2具体操作
2.2.1清肝经:肝经在食指末节螺纹面。清肝经从食指掌侧末节横纹处向指尖方向直推3分钟。
2.2.2补肾水:肾经在小指螺纹面。补肾经以拇指指腹在患儿手指螺纹面上顺时针旋转3分钟。
2.2.3调五脏:用拇指掐揉患儿拇指至小指,左右手各10遍左右。
2.2.4拿风池并颈夹脊:先定点揉风池3分钟,后从风池起逐渐沿颈夹脊向下拿至肩部,10遍左右。
2.2.5眼局部操作:①于眶周沿眉棱骨边缘缓缓揉动,10圈左右。②嘱患儿闭目,以食中二指置于眼球之上,先轻揉3分钟,再振3分钟,③按揉睛明、攒竹、瞳子s各3分钟。
3.病案分析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提到“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充分描述了小儿脏腑及有形之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印⒕络的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小儿的整体适应性和自我调节能力也低下,寒温不能自调,易为六所侵;饮食不能自节,易被乳食所伤。又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患病多动,故谓之“小儿肝常有余”。若由于肝脏及各种原因引起形体官窍失养,则会出现近视,斜视,舌淡,脉细等病症。
中医认为,肝肾精血的功能正常才能形成良好的视觉与成像,肝主疏泄和脾主肌肉的功能正常才能保证眼球的运动与灵活。通过推拿手法,刺激小儿的经络穴位,以泻其肝火,平其肝阳,补其脾胃后天之本,使土能涵木,则土木协调、繁荣,保障气血的生成,吸收和气血的转输。生理上筋脉有赖于肝阴肝血的滋润濡养,才能筋力强健,运动协调灵活有力,眼的睫状肌即为宗筋类,若某些因素使肝的疏泄气机功能失常,失其条畅情志之职,使刚强太过,则易耗伤肝血肝阴,则眼睫状肌紧张度增高,牵引眼球力量失衡,发生斜视等症状,故用眼的局部操作,放松眼睫状肌的紧张状态,加强眼肌的气血运行,促进眼肌的收缩功能,并使各眼肌的作用协调 。如此,内外相合,使视力得到恢复和保持,使斜视得到最大限度的纠正。
总之,小儿推拿治疗斜视,克服了诸多其他疗法的不足,比如小儿往往因药苦不能坚持服用,因年幼对手术有诸多不适等,推拿治疗简便易行,费用相对较低,副作用很小,适合小儿的治疗。但是,推拿治疗小儿眼病,不是一次两次能解决问题,必须耐心坚持 。
3.预防建议
在小儿的日常带养中,在外,要注意避免和消除容易引起斜视的条件,注意用眼卫生,避免小儿注视近距离,避免总是从同一个方向看物体,在小儿看书写字过程中,不宜时间过长,要养成正确的坐姿。此病例中患儿,通过家长描述平素看书时间较长,并且姿势不正确,常好蜷卧于沙发等处看书,缺乏正确的养护。在内,要贯彻“三分饥与寒”的原则,合理饮食,使脾胃功能正常,则“脾主肌肉”的功能协调,主管眼球运动的睫状肌功能协调正常。要防止外界因素的刺激,如发烧、惊吓、外伤等 。
总之,运用小儿推拿的方法治疗斜视,操作简单易行,小儿无痛苦和副作用,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廖品东.小儿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王云海.推拿治疗小儿斜视90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12):3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98例患儿中,男52例,女46例;1.6~3岁57例,3~6岁41例。98例患儿发病最短时间2周以上,均排除其他系统疾病所致厌食,符合推拿治疗及中药外敷的指征。
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脾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阴虚和肝旺脾虚四型。①脾胃不和:厌食或拒食,面色少华,精神尚可,大便偏干,苔脉无特殊改变;②脾胃气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精神稍差,肌肉松软,或形体消瘦,大便多不成形,或夹不消化食物,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③脾胃阴虚:厌食或拒食,面色萎黄,形瘦,口干食少饮多,甚则每食必饮,烦热不安,便干溲赤,舌质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无力;④脾虚肝旺:厌食或拒食,性烦易怒,好动多啼,咬齿磨牙,便溏溲少,舌光苔净,脉细弦。
治疗手法:①脾胃不和:补脾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掐推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脾俞、胃俞,捏脊;②脾胃气虚:补脾经,补大肠,补肾经,掐推四横纹,摩腹,揉中脘,揉天枢,捏脊,按揉脾俞、胃俞、肾俞;③脾胃阴虚:补脾经,补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关元,按揉脾俞、胃俞、肾俞,捏脊;④肝旺脾虚:补脾经,清肝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揉膊阳池,揉中脘,拿肚角,按揉脾俞、胃俞,捏脊。以上推拿手法每日1次,6天为1疗程,治疗1~2个疗程。⑤中药敷脐:吴茱萸,香附,甘草,焦山楂,共研细末,调拌蛋清,外敷贴肚脐。1次/日,6天为1个疗程,治疗1~2个疗程。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up】[1]【/sup】拟定。①治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增加;②好转:食欲好转,食量略有增加;③无效:食欲未见改善。
结 果
治愈88例,好转7例,无效3例。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如《小儿药证直诀・虚赢》:“脾胃不和,不能食乳,致肌瘦”。《幼幼新书肌肤赢瘦第十二》:“儿赢瘦不生肌肤,皆脾胃不和,不能饮食,故气血虚弱,不荣肌肤……”。从中医观点来看,本病的主要原因,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因喂养不当,以及长期偏食等情况,伤及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从而产生见食不贪,肌肉消瘦,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婴幼童缺锌时,口腔黏膜半衰期缩短,黏膜呈现增生和角化不全,舌的味蕾被脱落的黏膜梗阻,呈现味觉痴钝,食欲减退甚至厌食。故常以补充微量元素锌来治疗厌食,但疗效不确切,中医药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多采用“运脾、健脾、养胃”等治疗方法,但小儿药依从性差,且服药困难,我们充分发挥祖国医学优势,以小儿推拿配合中药敷脐治疗小儿厌食症,小儿推拿按摩是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其身体的特定穴位或部位施以手法按摩,小儿皮肤薄嫩,中药敷脐吸收效果好,又免除了服药的痛苦,儿童容易接受【sup】[2]【/sup】。手法中,选择补脾经以健脾益气和中,运内八卦以消宿食开饱胀,掐推四横纹以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摩腹、揉中脘以消积化滞,行气通络,按揉脾俞、胃俞以健脾和胃,捏脊有促进消化吸收,调节神经功能,推动气血运行,促进小儿发育的作用。诸法合用共奏键脾、运脾、和胃之功。另外,结合中药外敷,吴茱萸归肝、脾、胃、肾经,具有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的作用,现代药理学认为其有抗胃肠痉挛、排除胃肠积气、抑制肠内发酵等作用,香附、山楂具有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消化功能等作用,甘草有调节免疫功能,诸药合用共奏消食化积、启脾开胃之功。推拿及中药敷脐属于外治法,简单易行,解决了患儿服药困难的问题,且家长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医如何认识感冒
感冒是因外感风邪为主的六之邪和时行病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气候骤变及冬春时节发病率较高。本病的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惊、夹滞的兼夹证。
小儿反复感冒的病因是因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外邪易于乘虚侵入而成感冒。以感受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感受时邪疫毒所致者。在气候变化,冷热失常,沐浴着凉,调护不当时容易反复发生本病。
2小儿感冒的常见中医证候
2.1风寒感冒
2.1.1风寒表实
证候:轻者仅见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喉痒,咳嗽,痰白,苔薄白,脉浮,重者可伴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酸痛,脉浮而紧或指纹浮红。
2.1.2风寒表虚
证候:恶风发热,汗出,头痛,或有项强,咳喘,咯痰稀白,脉浮缓。
2.2风热感冒
2.2.1风热表实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鼻塞流黄浊涕,咽痛,口干欲饮,无汗,头痛,或有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2.2.2风热表虚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有汗,头痛,咳嗽心烦,咽干口渴,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2.3时令感冒:起病急,全身症状重。高热、恶寒、无汗,头痛,心烦,目赤眼红,或有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数。
2.4兼证
2.4.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痰多,喉间痰鸣。
2.4.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苔厚腻,脉滑。
2.4.3夹惊
证候:感冒兼见惊惕哭闹,睡卧不宁,甚至骤然抽风,舌质红,脉浮弦
2.5体虚感冒
2.5.1气虚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或热势不盛,但觉时时恶寒,自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语声低怯,气短,倦怠,苔白,脉浮无力。
2.5.2阳虚感冒
证候:阵阵恶寒,甚则蜷缩寒战,或稍兼发热,无汗或自汗,汗出则恶寒更甚,头痛,骨节酸冷疼痛,面色晄白,语言低微,四肢不温,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无力。
2.5.3血虚感冒
证候:头痛,身热,恶风,恶寒或汗少,面色不华,唇淡,指甲苍白,心悸,头晕,舌淡苔白,脉细或结、代而浮。
2.5.4阴虚感冒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微汗,或寝中盗汗,头痛,心烦,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舌质红,脉细数。
3小儿生理特点
3.1脏腑娇嫩干,形气未充
3.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4小儿病因特点:
以外感、伤食和先天因素居多,情志和其他因素也值得注意。
5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感冒病证主要原则
中医防治小儿反复性感冒的原则和中医防治其他疾病的原则都是一样的,都必须建立在中医养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反复感冒性疾病进行积极有效的防治。这种养生防病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方法,完全基于中6辨证施治的原则
6.1对于小儿体质虚弱,卫外不顾,外邪很容易侵袭人体而形成感冒病证的治疗大法,应该以扶正补阳补气为主,禁用或者慎用任何属于泻法的治疗方案。
7常选用中药足浴的外治方法。
中药配方:黄芪30g、白术30g、防风30g、板蓝根30g、蒲公英30g、红景天15g
每天足浴一次,每次20~30分钟效佳,足浴1~2月。
本方在临床工作中应用观察100例患儿,治疗结果:精神、睡眠明显改善,食量增加一半,喊出明显减少。对反复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总有效率80%以上。现代药理研究黄芪、白术、防风均能较明显地增强人体细胞免疫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配以清热解毒中药,在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同时,又增强了机体自身的抵抗能力,从而起到预防反复感冒的效果。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固本之功。
小儿反复感冒常兼夹惊、夹食可采用推拿方法治疗。小儿推拿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小儿推拿的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的机体或小儿的特定穴位,以调整脏腑、经络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1)手部操作:补脾土,揉板门,运内八卦,推上三关,清肺平肝
(2)头面四大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
(3)下肢:揉足三里
(4)摩腹
(5)捏脊
关键词 小儿推拿特定穴 演进 小儿推拿病谱
由于中医古籍的稀缺,使许多小儿推拿工作者并不很明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产生变化轨迹,本文借助追述小儿推拿特定穴出现的轨迹与小儿推拿病谱变化阐述小儿推拿特定穴发展演进的规律。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指在小儿推拿穴位中除十四经经穴和经外奇穴的穴位。小儿推拿特定穴一般呈点、线或面分布,以双肘以下的上肢为多。因小儿推拿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从小儿推拿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在小儿推拿没有形成自己完整体系之前,是不断借用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的,小儿推拿中许多穴位虽然名称与腧穴(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不同,但定位相同,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主治作用与腧穴有一定的联系但也有超过一半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主治作用却与腧穴没有关联。随着临床治疗需求的增加和临床治疗适宜性的要求以及借鉴或移植于相术的掌图分布和掌上五经理论的出现及其扩展,使两手和两前臂出现了大量小儿推拿特定穴。现代推拿教材及其他著作对小儿推拿特定穴记载的数量不一,金义成《小儿推拿》有104个,俞大方《推拿学》有45个,严隽陶《推拿学》有43个。
按历史发展阶段大致可以分为明代以前、明清时期(包括时间较短的民国时期)和近现代时期(从建国到现在)。
1小儿推拿特定穴演进过程和小儿推拿病谱研究
1,1 明代以前 由于明代以前没有小儿推拿专著,在研究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和小儿疾病病谱时统计内容来源于《中华医典》中的《五十二病方》、《素问》、《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9部医书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述,梳理出操作部位或穴位23个,虽然古籍中没有专门章节论述,但这些操作部位或穴位已经符合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定义和特征,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分布汇总见表1,出处见附表1。
春秋战国、东汉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只有零星记述,到唐宋元时期的综合性医学文献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载就逐渐增多起来。
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穴位的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和腰背部为多,形态以面状穴位为主,这是因为当时的按摩手法以膏摩为主,手法单一,其他手法如掐法、推法等应用较少,因而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的面状穴位较多,点状穴和线状穴极少。这一时期的23个操作部位或穴位,在归经方面,只有2个穴位属于十四经穴,其余21个属于特定穴,占91.3%(21/23)。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推拿特定穴越来越多,并且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项、头及阿是穴细化为囟、鼻、齿、顶、耳中、眉目鼻面、舌、头,从脐细化为腹、上腹、小腹、脐,小儿推拿特定穴向着精细化方向演变。
这一时期的小儿推拿病谱如表2,具体病谱具体来源见附表2,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明以前小儿推拿病谱又可以归纳为14类64种。
在明以前时期小儿推拿疾病病谱中排前3位的是皮肤病19种,占29.68%,惊抽类和消化类疾病各11种,各占17.18%,3类疾病占统计出病种总数的64.04%,并且出现了将粉摩应用于疾病预防的记载,几乎涵盖了以后小儿推拿的所有病谱,说明这一时期已经为小儿推拿的大发展准备好了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虽然皮肤病的种类在这一时期的病谱中以19种排在第一位,不是因为其发病率最高,而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病理学、病因学分类,只是单纯症状描述,有的今天是一种疾病,但因发病部位不同,就可能被记载为几种疾病;还有一个原因是当时使用的推拿方法主要是膏摩,只是增强药物疗效的手段,或者说膏摩是一种用药途径更恰当一些,与今天的膏摩用药物来增强推拿疗效是不同的。同样的情况也出现于惊抽类的疾病,今天看来只是一个神经系统症状的抽搐,在当时被描述为很多种疾病,并且在治疗上也有区别,这是在现代医学,甚至整个科学体系还没有建立前的必然存在,当时的医学还处在简单的实践阶段,所以无论事实上有效或无效的疗法,在当时的医书中都有记载。这三类疾病发病率高是因为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人类整体的营养状况和卫生状况都很差,所以因感染导致的高热后的抽搐、消化道疾病、皮肤病、以及发育不良等是小儿推拿病谱中的主要内容。
1,2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小儿推拿的形成和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小儿推拿的穴位和手法都较明代以前有了长足进展,出现了许多儿科和小儿推拿专著,记录了大量新穴位和新手法,并且出现了只用于煅、灸、贴方法等治疗或用于疾病的诊断而不用来推拿治疗的穴位,丰富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作用。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和小儿疾病病谱时统计内容来源于《中华医典》中的《小儿按摩经》、《厘正按摩要术》、《推拿抉微》、《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广意》、《幼科推拿秘书》6部医书中关于小儿推拿的记述,梳理出小儿推拿特定穴128个,详见表3。
这一时期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有128个,其中上肢部有75个,占58.59%,超过其它部位的总合,说明这一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在向双手及双前臂集中。处于第二位的是头面部,有28个,占21.87%。这主要是临床治疗需求的增加和临床治疗适宜性的要求以及借鉴或移植于相术的掌上五经理论的出现使小儿推拿取穴脱离了14经系统的经络辨证限制,在两手和两前臂发现了大量小儿推拿特定穴。
这一时期小儿推拿治疗的病种或症状经统计有10类183种,见表4。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惊抽类60种,占明清时代小儿推拿病种的32.78%,消化类48种占26.23%,发热类18种,占9.84%。三者合计占68.85%,超出病谱的半数。原因依然是整体的营养状况和卫生状况差,医疗条件落后。
1,3近现代时期建国后,出现了一些小儿推拿著作,但从权威性和影响力方面考虑,还是选取《推拿学》教材为研究对象。俞大方版《推拿学》与严隽陶版《推拿学》在特定穴的选择上统计出两版教材选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如表5,这一时期选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在下降只有46个,但从分布上看,上肢部有34个,居首位,占73.91%。数量虽然减少了;但并没有降低疗效。
两部教材上的小儿推拿病谱有22种,其中第一位的是消化系统疾病,有7种,占31.82%,第二位的
是二阴病,有4种占18.18%,第3位的是呼吸类3种,占13.63%。前3位的总和为14种,占63.6%。因为教材使用的疾病分类方法更合理,避免了一病多名的弊端,更符合临床实际。随着科学的进步,医学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卫生条件的改善,疾病的病谱也在发生变化,变化的病谱又牵引了治疗取穴的变化,消失的病种必然导致一些小儿推拿特定穴放弃不用,例如治疗惊风的六筋等。
王军等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1978~2008年推拿临床观察类论文进行了研究,总结出现代推拿临床病谱。其中1177篇儿科疾病文献报道,归纳病谱78种,在《中国现代推拿病谱的文献计量学研究》一文中列出了前10位的西医疾病和前9位的中医病症,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从单个病种看首位的是小儿腹泻为392篇,占33.30%,第二位的是小儿肌性斜颈为145篇,占12.32%。按系统分类则消化系统有548篇,占46.56%。由此可见消化系统疾病是现代小儿推拿病谱中最主要的部分。遗感的是目前还没有检索到关于小儿推拿病谱构成比例的报道,只能对病种进行研究,而不能对发病率和推拿使用率进行量化研究。
2分析
2,1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变化明代以前无论是小儿推拿使用的经穴、奇穴,还是小儿推拿特定穴都很少,这主要是还没有形成小儿推拿理论,小儿推拿使用的范围很小,或者作为辅治疗。到了明清时期无论是小儿推拿使用的穴位还是小儿推拿特定穴都达到历史最高数量,这是因为这一时期是小儿推拿的兴旺发达时期,形成了小儿推拿的理论体系,并且当时有几部重要的小儿推拿著作问世。各个医家因学术思想源流不同,所处地域不同,在临床中积累或在一些理论指导下发现了一大批小儿推拿特定穴。在近现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基本稳定,但只及明清时期的35.93%,数量减少,疗效却更肯定了,病谱数目表面上是减少了,但考虑到明清时期单惊抽类疾病就有60种病名,加上消化系统和其它类别里面的事实上重复的病名,病谱大体是超过明清时代的。这主要因为小儿推拿的病谱发生了变化,而且有了西医治疗效果作为参照物并且出现了西医参与竞争的缘故,同时也有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和学者对小儿推拿疾病治疗方案的优化。纵观明代以前、明清时期、近现代3个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数量变化有一个由少到极多,又从极多到相对较多的过程。
2,2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变化明代以前,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以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居多,分别占同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的38.09%、23.80%、19.04%,而上肢部仅为4.76%,分别是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的1/8、1/5、1/4。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在头颈部、胸腹部、腰背部、下肢部的推拿特定穴分别占同期小儿推拿特定穴总数的为21.87%、4.68%、6.25%、5.46%,而上肢部为58.59%,即上肢部是其他部位总和的1.41倍。推拿学中上肢部小儿推拿特定穴的数量是其他部位总和的2.83倍。小儿推拿特定穴分布的变化主要是因为从明代开始小儿推拿的操作手法开始丰富起来,小儿推拿疾病的病谱日益扩大,选用的穴位和发现的小儿推拿特定穴也越来越多,同时对小儿推拿操作的适宜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小儿推拿特定穴开始向两前臂和双手集中,后世也自然地继承了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变化。明代以前、明清时期、近现代3个时代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有向双上肢肘部以下集中的态势。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护;小儿泄泻;护理效果;应用分析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22-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86例2011年10月到2013年10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小儿泄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经诊断均符合我国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的《中医儿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泄泻的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1]。患儿的纳入标准为:患儿及其家长知情同意并与院方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依从性好,且年龄不超过3岁。排除长期使用抗生素、一个月内参与过其他临床试验、在过去半年中使用过其他免疫调节剂等的患儿、过敏性体质或者对多种药物过敏以及曾患有严重营养不良、麻疹、其他感染性疾病或者合并心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和消耗性疾病的患儿。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43例,观察组:男性患儿25例,女性患儿18例,年龄5个月~3岁,平均年龄(1.0±0.3)岁,病程2~11d,平均病程(4.2±1.1)d;对照组:男性患儿26例,女性患儿19例,年龄6个月~2.9岁,平均年龄(1.1±0.2)岁,病程3~10d,平均病程(4.0±1.0)d。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均有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进行比较。
1.2方法
两组患儿在入院后均给予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治疗以及常规护理,主要包括补液治疗、乙酰氨基酚滴剂降温治疗、电解质调节治疗还有推拿治疗,推拿每日一次,连续治疗3d;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饮食控制、皮肤护理以及病情监测等。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给予综合性的中医辩证施护,其护理方法为根据患儿大便的性质、量、颜色气味等情况,并结合临床症状的不同对其进行分型,然后对不同分型的患儿采取不同中药配方进行治疗。小儿泄泻的分型主要包括四种:(1)伤食泄泻。伤食泄泻的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哭闹不安,观其舌苔较为厚腻,有明显的腹胀,暖气呕吐或溢乳,其大便气味酸臭。治疗方法为:将5g冰片和20g玄明粉放在一个准备好的小布袋里面,用绷带敷扎,然后置于患儿脐上,每过24h更换1次,3日为1疗程。(2)风寒泄泻。风寒泄泻的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清涕,观其舌苔薄白肿浮,没有明显腹胀,部分患儿伴有咳嗽或者发热症状,其大便颜色发绿且质稀,没有明显的气味。治疗方法为:用藿香正气水将2g冰片和5g丁桂散调成厚糊状,涂于患儿脐上,然后用伤湿解痛膏将其覆盖起来,每过24h更换1次,3日为1疗程。(3)虚寒泄泻。虚寒泄泻患儿的病程比较长,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面色发白,精神不振,观其舌头颜色较淡,舌苔发白,腹部按压比较柔软,其大便气味腥味较重。治疗方法为:用生姜汁将2g冰片和5g丁桂散调成厚糊状,涂于患儿脐上,然后用伤湿解痛膏将其覆盖起来,每过24h更换1次,5日为1疗程。(4)湿热泄泻。湿热泄泻的患儿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干,部分患儿伴有发热症状,观其舌头颜色较红艳,舌苔较薄,其大便气味热臭,小便短赤。治疗方法为:用双黄连口服液将3g冰片和5g黄连粉调成糊状,涂于患儿脐上,然后用油纸加纱布将其覆盖起来,每过12h更换1次,2日为1疗程。
1.3疗效判定标准[2]
痊愈:患儿症状、体征,大便次数、性状以及各项异常的理化指标均完全恢复正常;显效:患儿症状、体征以及各项异常的理化指标有明显改善,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性状好转;有效:患儿症状、体征以及各项异常的理化指标有所改善,大便次数减少至治疗前的1/2以下,性状好转;无效:患儿症状、体征,大便次数、性状等均无明显改变,甚至发生恶化。治疗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病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对本次的研究结果,我们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对统计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的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3结论
泄泻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主要是由于脾胃失调引起的,四季均有发病,尤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且发病人群集中在2岁以下的婴幼儿中。在小儿泄泻的治疗中采用中医治疗效果比较好,通过临床观察体会到运用中医辨证施护对患儿早日康复是重要的一环。小儿泄泻在中医辩证中可以分为四种泄泻类型,分别为伤食泄泻、风寒泄泻、湿热泄泻还有虚寒泄泻,其中在风寒泄泻的治疗中应该注意腹部和足心的保暖,避免受寒;在伤食泄泻的治疗中应该注意对饮食进行合理的控制;虚寒泄泻则主要在饮食中采用温补脾胃的粥类食物进行调理[3]。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在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辩证施护,其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参考文献
[1] 戴伲伲,郭晓琳.中医辨证治护小儿泄泻6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3,5(1):27-28.
中图分类号:R25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0-0073-01
腹股沟斜疝是指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管深环(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行经过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1]。笔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恩师刘开运教授的小儿推拿法,并配合“揉急脉”、“拿肚角”之法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收到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来自吉首大学医学院门诊部及永顺县中医院门诊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0例按随机编号分为2组。推拿治疗组(治疗组)90例,男84例,女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岁;病程最短12 d,最长14个月;右侧54例,左侧36例;辨证中气下陷36例,肝脾不调45例,大肠热结9例。疝气治疗带治疗组(对照组)90例,男84例,女6例;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岁;病程最短15 d,最长13个月;右侧57例,左侧33例;辨证中气下陷39例,肝脾不调42例,大肠热结9例。经统计学处理,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和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七版《外科学》[1]腹股沟斜疝诊断标准:腹股沟区可见肿块,从腹股沟管外环脱出,可达阴囊或大内。
1.3 中医证候辨证标准
参照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第六版《中医诊断学》[2]证候诊断标准制定。①中气下陷证:疝气伴气短乏力,神疲倦怠,声低懒言,食少便溏,发育迟缓,面白少华,舌质苔白,指纹淡红。②肝脾不调证:疝气伴烦躁易哭,性情急暴,纳呆少食,大便稀溏,山根青蓝,甚或青筋暴露,舌淡红,苔白或薄黄,指纹红。③大肠热结证:疝气伴大便燥结,排便困难,数日一行,非力争不下,腹胀,腹满,小便短黄,舌红,苔黄燥,指纹紫滞。
1.4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与辨证标准者;②0~3岁小儿;③肿块质软,腹压增加时有膨胀感,压迫内环可阻止肿块脱出。④患儿家长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
1.5 排除标准
①疝气发生嵌顿者;②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③不能配合或不愿意参加本试验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在辨证分型基础上采用“刘氏”小儿推拿手法治疗;配合自创的“揉急脉(耻骨联合下旁开2.5寸处)”、“拿肚角(位于脐两旁大筋)”之法。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
2.1.1 中气下陷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200次,补肺经3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补中法)100次,揉按百会60次,揉神阙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拿肚角10次,捏脊5遍,揉按脾俞100次,按肩井3次。
2.1.2 肝脾不调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补脾经400次,清肝经400次,补肺经300次,补心经100次,补肾经300次,揉中脘(补中法)100次,揉按百会60次,揉神阙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拿肚角10次,捏脊5遍,揉按脾俞100次,盐擦肝俞50次,按肩井3次。
2.1.3 大肠热结证 开天门24次,推坎宫24次,推太阳24次,按总筋9次,分推手部阴阳24次,清脾经400次,清肝经300次,清肺经500次,清心经200次,补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推六腑90次,推中脘(用消导法)、揉神阙100次,摩腹100次,揉急脉(患侧)60次,揉龟尾80次,推下七节骨60次,揉擦肺俞80次,盐按大肠俞50次,按肩井3次。
2.2 对照组
疝气治疗带[北京市仁济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京药监械(准)字2009第1260018号]。腰腹捆扎,患侧扎紧,24 h使用,连续治疗14 d。
3 观察方法
3.1 疝环缺损、疝肿软硬评分标准
参照《外科学》[1]诊断分级标准制定。①疝环缺损:直径≤0.3 cm(约患儿的一指尖)计1分,直径0.4~0.6 cm(约为患儿的二指尖)计2分,直径≥0.6 cm(大于二指)计3分。②疝肿软硬:软(如液体样)计1分,较软(如按口唇)计2分,硬(如按鼻尖)计3分。满分为6分。
3.2 疗效标准
参照《外科学》[1]结合临床拟定。痊愈:直立或腹压增加时,腹股沟肿块消失;好转:腹股沟肿块比治疗前变小,或硬度变软;无效:肿块大小和硬度较治疗前无变化,或加重。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4 结果
2组患儿治疗前疝环缺损大小、疝肿软硬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5 讨论
小儿腹股沟斜疝在小儿疾病中比较常见,对0~3岁的患儿一般采用疝气治疗带治疗,但收效欠佳。笔者遵循恩师刘开运教授小儿推拿之法,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将疝气辨证分为中气下陷、肝脾不调、大肠热结3个证型进行施治。
中气下陷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或喂养失当,或他病伤正,而致脾失健运,中气下陷所致,证属虚证;肝脾不调是由于胎毒伤肝,肝失条达,横乘脾土,或饮食不调,伤损脾气,脾不健运,肝气不疏,而成肝脾不调,中气下陷,证属虚实夹杂;大肠热结是由于胎毒停滞肠道,或饮食不当,食积停结,气滞不行,燥结肠腑,而致大肠热结,力争下陷,证属实证。辨证一明,治法当出,中气下陷,只补不清;肝脾不调,补清各半;大肠热结,补少清多。急脉穴位于耻骨联合下旁开2.5寸处,正处于腹股沟管深环处,揉之可使内环闭合,疝气消失;肚角位于脐两旁大筋,《推拿仙术》曰:“肚角穴,止泄止肚痛,往上推止泄,往下推泄。”揉急脉、拿肚角之法是在“刘氏”小儿推拿法基础上继承和创新归纳总结而确定的一种小儿推拿疗法,手法操作简便,易学习推广,且患儿依从性强。此外,对于大肠热结证患儿,在采用推拿手法的同时加服蜂蜜30~100 g,每日3次,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88.
肥胖可由多种病因引起,根据病因肥胖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两类:单纯性肥胖症是指只有肥胖而无任何器质性疾病的肥胖症,占肥胖症的绝大部分。
当机体内热量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堆积过多,则导致单纯性肥胖出现,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常诱发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症等疾病。致体重超常的病症。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21世纪儿童期的一个重要健康问题,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尤其是城市,发病率更高。而单纯性肥胖症不利于儿童近期和远期的身心健康,将会降低儿童今后的生活质量。预防和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已成为儿童保健的重点。
中医的认识
中医认为引起儿童单纯性肥胖症的原因为饮食不节、先天禀赋、久坐久卧、 脏腑功能失调、七情所伤;其病理机制为阴盛阳虚,具体表现为虚、痰、湿、瘀,气虚即阳虚为本,阴盛即痰瘀湿浊之邪为标,贯穿于肥胖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之中。其病位主要在脾胃,也可涉及肝肾。
1
先天禀赋
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现代研究也证实了肥胖基因的存在,肥胖症的遗传性。《灵枢・卫气失常篇》中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灵枢・阴阳五人》中说:“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医学实在易・卷之四》也说:“素禀之盛,由于先天……大抵素禀之盛。从无所苦,惟是湿痰颇多。”可见肥胖与先天禀赋密切相关。
2
饮食不节
饮食的质与量存在问题,好食肥甘厚味,特别是现在的快餐饮食更促进了肥胖体质的增多;不良饮食习惯,暴饮暴食,不按时进餐。此皆损伤脾胃,使脾胃运化失常,使水谷不能化生为精微物质,反为膏脂水湿痰瘀各部停留,逐渐导致肥胖。
《素问・通评虚实论》也说“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特别对于儿童来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大量精微物质,故大多表现为食欲旺盛,不知节制,若父母也不加以控制则更易导致营养过剩而肥胖。
3
喜静恶动
疏于劳作运动,或久坐久卧,均可使体内精微物质不能消耗,日久势必积聚而成肥胖。《望诊遵经》指出:“富贵者,身体柔脆,肌肤肥白,缘处深闺广厦之间,此居养不齐,作息无度者易致脂肥停积而成肥人。”
4
脏腑功能失调
人体是一个整体,一旦阴阳脏腑功能失调,病便从此生。这其中主要与脾肾两脏功能最为密切。脾主运化,具有消化饮食,化生、吸收和转输水谷精微的生理功能,若脾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而转变为痰湿脂质积聚体内,导致肥胖。肾藏真元之气 ,是小儿生长发育的基础。若肾气亏虚,气化失常,肾阳不能温煦脾土,必引起精微物质的转化和贮存失去平衡,导致肥胖的发生。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胃热,肝郁等脏腑的功能失调相关。
基本推拿方法
基础选穴
补肾经、补脾经、补肺经、推胃经、清大肠、揉足三里、揉涌泉、摩腹、分推腹阴阳、推揉中脘;捏脊及按揉膀胱经背俞穴。
推拿局部
根据个体情况选择脂肪堆积较多的部位,依位置特点选择适当手法重点推拿。如腹部以抚摩法为主,大腿部以揉按法为主,臀部及肩背部以揉按法及拍法为主,颈部以捏法为主等。
依上法推拿每日1次,10日为1个疗程,可根据小儿情况坚持数疗程。
治疗期间要注意
适当控制饮食,特别是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饮食,以高蛋白饮食和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宜少食多餐,保证营养充足;不宜饱餐后立即推拿。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气机不畅,水湿代谢异常,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而致水饮停聚为痰,潴留于皮里膜外,形成肥胖症。本病的关键在于气虚和痰湿。
督脉统领一身阳气,通过捏脊可强健小儿身体,身体强健则可驱邪外出;疏通督脉可加快血液循环,增强整体气机,促进热量消耗,有利于脂肪代谢。
肺主气,通调水道,主津液输布;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肾主水,疏通肺脾肾三经,有利于调畅气机、运化水谷、祛痰利湿,维持体内水谷和津液代谢平衡。气机通畅,水谷精微得以正常运化和输布,则身体各处无阻无聚,自然协调。
大肠主传化糟粕,保持大肠功能正常,使痰湿瘀浊有所出。推拿局部可疏通局部经络,激发经气,使局部痰湿瘀阻得以解,解而能散,促进其排出体外。
应注意预防和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儿童与成人截然不同。
关键词:小儿;腹泻;传统疗法
【中图分类号】19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332-02
小儿腹泻是小儿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西医在其病因方面认为为细菌或病毒侵袭,引起感染而继发肠道内环境紊乱而导致发病,在治疗上一般采用西医治疗,我院在正规抗感染、补液等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医传统疗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06年5月至2011年10月间收治的367例小儿腹泻患儿,所有患儿诊断均符合实用儿科学(2002年第7版)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66例,年龄2.6月~6岁,平均约2.5岁。其中治疗组175例,对照组192例,进行系统治疗。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及病情无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同期接受治疗的迁延性腹泻患儿10例,慢性腹泻4例,均经多种治疗无效的患儿,应用正规西医治疗+中医传统疗法治疗,与患者前期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基础治疗,包括调整患儿的饮食结构、纠正体液失衡及电解质紊乱,并应用粘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以保护、帮助肠道粘膜修复,并及时作出对症支持治疗,再根据大便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或抗真菌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应用传统疗法:推拿按摩,刮痧,拔火罐 等治疗手段,根据患者症状辨证施治,较常用的穴位是:脾、板门、运土入水、运水入土、足三里、八卦、大肠、平肝、清胃、揉腹部、龟尾、七节骨,最后捏脊,操作过程中注意患儿保温措施。3~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判定治疗效果。
1.3疗效评定标准:按照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在有关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1]:急性腹泻:痊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与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迁延与慢性腹泻:痊愈:治疗5d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d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d内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从统计结果可以得知,疗1个疗程后,在治疗组中痊愈79例,达45.14%,有效91例,达52.00%,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中分别为70(36.46%)、90(46.88%),总有效率为83.34%,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注:*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其中在对14例迁延慢性腹泻患儿治疗过程发现中,有8例患儿达到痊愈,4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在85.71%。
3讨论
小儿腹泻是小儿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多种病因引起的综合征,夏秋季节发病多一点,以2岁以下儿童多见,如果治疗不彻底会由急性转化成迁延慢性,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特别是小儿慢性腹泻病容易造成营养不良、佝偻病等并发症,严重影响儿童的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死亡[2]。在治疗上应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并辅以补液、纠正电解质,同时还给予粘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等的综合治疗。而在中医方面认为小儿腹泻时由于外邪入侵,内伤饮食及脾胃虚弱所引起的,常常采用内服外用,及传统的疗法:按摩、推拿、刮痧等治疗手段等综合治疗,其中,小儿按摩就是中医学的一个重点特色所在,在治疗小儿腹泻中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临床疗效肯定[3]。在本次观察中,观察组的疗效达到97.14 %,明显高于对照组83.34%,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待迁延慢性腹泻患儿是一般不主张应用抗生素,根据大便细菌培养结果选择小剂量、抗菌谱比较窄的,单一的抗生素应用,这是肠道的粘膜损伤已经形成,单一的应用持、微生态疗法、肠粘膜保护剂已经不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应用借鉴西医的治疗方案基础上,应用中医传统疗法,在对14例迁延慢性腹泻患儿治疗的过程及治疗效果观察,有效率亦达到85.71%,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意义。在本次实验中,笔者根据中医的辨证施治理论,对脾、板门、运土入水、运水入土、足三里、八卦、大肠、平肝、清胃、揉腹部、龟尾、七节骨,最后捏脊等有针对性的选择,达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有些人通过一组小儿腹泻患者的治疗后认为,足三里、腹泻穴、腹部、脐、小儿特定的揉鱼尾、推上七节和捏脊等特定穴位,可以调整阴阳,健脾胃,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约束而止泻,对提高小儿腹泻的治疗水平及防治滥用药物的发生都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4]。
结合本实验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治疗小儿腹泻时,在正规西医治疗基础上,辅助以中医的传统疗法,辨证施治,达到中西结合,对该病的治愈有很大的帮助,对那些迁延慢性腹泻患儿的恢复治疗亦可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小妹,扬莲芳.42例小儿腹泻并发抽搐原因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4,6(10):907-908
[2]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4):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