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的方法

中医的方法

时间:2023-07-06 17:1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的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中风;中医;治疗;分析

中医所称的中风即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2006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了“全世界脑血管病死亡地图”,中国以全国每年150万人的死亡率而位居该图榜首。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复发率都非常的高,并伴有肢体麻木或瘫痪、失眠、失语、大小便失禁、痴呆、流涎不止等后遗症发生,成为中医治疗上的一大难治病症。中风分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两种类型,是由于身体内部阴阳失调、正气不足、气血逆乱、内风旋动-引起大脑出血或缺血现象。中医药积聚了我们祖先数千年来与自然抗争、与疾病搏击的智慧经验,它对中风具有明显的调理改善效果,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现对目前几种常用于中风干预治疗的中医临床方法做一认识和分析:

1症状与方法

中风的治法抓住风、火、痰、瘀、虚等病机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要点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法则,即所谓的辩证论治疗法。按中风医治的角度分为两类,一个是以中风各期治疗目的不同而分期治疗治疗,称为分期辩治疗法;一个是直接按中医分型而不考虑分期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称为分型辨治法。

1.1分期辨治法分期就是将中风划分成急性、偏瘫、恢复期三个时期,分别使用辨证论治。

1.1.1出现风、火、痰、瘀等标实症状的为急性期对患者用药时要注意以清肝息风的药物为宜,还要结合降逆止血的药物,达到扶正固脱、阳气潜回的目的。其中急性期又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中腑脏应以闭证、脱证分别治疗,中经络应以实证、虚证分别治疗。

1.1.2出现血瘀气短、四肢麻木等现象的为偏瘫期其中偏瘫期的患者又分为属虚证患者和属实证患者,属实证患者,要注意用以平肝化痰、调理经络、活血化瘀的药物为宜;属虚证患者,要注意进食补阳益气、活血能络的药物为好。

1.1.3出现虚实相杂或体象虚弱现象的为恢复期,此期要重视对肝肾的保养,宜使用补肾养阴、滋肾养肝、通窍活络、化痰开窍的药物治疗治疗。

1.2分型辨治法又叫直接辨治法,是指不考虑分期带来的影响,直接依据中风症状结合中医辨证,得出中风原因和选出合适治疗方法。此法可细分为益气活血通络法、通腑泄热法、平肝潜阳法、醒脑开窍法等。

1.2.1益气活血活络法患者因“因虚致瘀,筋脉失养”而发生脑卒中,经脉络道淤滞不利,阻塞不通,临床表现为手不能握住东西、脚不能行走,严重的出现半身不遂症。治疗时要以益气活血为主,先通经活络,再温筋养血,还可配合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使经络畅通。

1.2.2通腑泄热法身体气机失调严重,导致中焦阻塞、胃肠运转受障,出现热气积聚肺部无处宣泄症状,应结合上行下通的方法,先清热气,再通六腑,所以要结合使用通腹泻热、软坚散结、和胃止呕、顺气排污的药物。要是患者体制过于虚弱,出现口干舌燥和肠道干燥排便困难的症状,可合理使用益气养阴的药,实现润肠通便理气,排除身体内的热气。

1.2.3平肝潜阳法由于平素肝火旺盛,导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而使肝阳上亢、气血上涌、扰乱阳气而导致中风。临床表现为眩晕耳鸣,伴有头痛脑涨、脉弦等。对其进行治疗时一定要慎重用药,宜用调理阴气平衡的药物以潜阳,降逆泻火以控制阳气回升,舒筋脉。

1.2.4醒脑开窍法此法主要用于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痰热内封与脏腑不能通窍的患者。中风后患者容易损伤脑络,导致失明或痴呆。用药宜针对醒脑开窍、活血散结。分清病因偏阴或偏阳,制定用药剂量且要配合养元补气的食品一起服用。

2结论

中医药干预治疗中风的方法多种多样,且针对性强,一症一药,治疗效果明显,很好的发挥了中医药治疗中风及其后遗症的传统优势,但疗程较长,见效速度缓慢,相关人员应该重视对药材剂量改变方面的研究。经过多次临床研究分析,中医诱导治疗在活血通络、熄风祛痰方面功效显著,分期辩证治疗过程中,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对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均未出现毒副作用。说明采用中医治疗中风能准确辩证发病机理,疗效确实可靠,效果明显且安全有效。在发病早期如果结合应方药、针灸、推拿等方法一起治疗,能收到更理想的效果,为积极探索改善中风患者生活质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林心君,梁晖.急性脑梗塞辨证分型与血脂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63-2166.

第2篇

关键词: 中医方剂; 中医药方; 图集; 数据结构; 领域本体; 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2)11-26-02

Conversion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and atlas

Lan Haohui

(Zhejiang Songyang County financial local taxation Bureau, Lishui, Zhejiang 323400, China)

Abstract: Research on data mining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vital combination of abundant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is based on TCM theory, using knowledge discovery technology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search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theory and rule of Chinese medicine effective component, mechanism,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Atlas, as a classic data structure, is used in analysis and modeling of complex data structure. The modeling technology of atlas is discussed and the convers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atlas is implemented.

Key words: the pr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 atlas; data structure; domain ontology; database

0 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中医的相关知识合理地转换为图结构,从而为进一步利用图结构对中医的潜在知识挖掘做好准备。本文内容涉及到对中医方剂的提取方法和提取后的数据在数据库中存储的方式,以及这些存储内容中的关系计算和图结构的建立。

1 中医数据

在取得中医医案后,先对文本进行初步的处理(主要是应用最大匹配算法(正向和反向)对中医医案进行初步的分词),然后对处理过的句子进行自底向上的句法分析,利用中医领域本体进行排歧处理、同义词识别和未登录词的识别,得到最优分词序列。分词框架如图1所示。

1.1 分词算法

最大匹配算法(正向和反向)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每次取最长词,得到切分结果。正向匹配算法可分成五个步骤。

⑴ 待切分的汉字符串s1,已切分的汉字符串s2(s2初始串为空)。

⑵ s1如果为空串,转⑹。

⑶ 从s1的左边复制一个子串w作为候选词,w尽可能长,但长度不超过最大词长(一般为7个字长)。

⑷ 如果在词表中能找到w,或w的长度为2,那么将w和一个词界标记(“/”)一起加到s2的右边,并且从s1的左边去掉w,转⑵。

⑸ 去掉w中最后一个汉字,转⑷。

⑹ 结束。

[开始] [最大匹配算法][自底向上句法][优化后的词语][同义词识别][歧义处理][未登录词识别][结束] [词库] [本体库]

图1 分词框架图

算法包含两重循环:外循环是从输入串中复制后选词w,内循环是用候选词w去匹配词表中的词。

反向最大匹配的是:每次从汉字符串的右边取一个候选词,候选词不止一个汉字而且在词表中查不到时,将它最前面的一个汉字去掉。

1.2 本体的应用

本体是共享可重用的概念集合,利用本体捕获自然语言的语法知识,确定该领域内共同认可的术语(概念),提供人和机器对该领域知识的共同理解,并给出这些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明确定义。所以,本系统分析和建立了分词阶段所需要的定义。

中医领域本体是指应用本体论的基本方法,通过中医概念提取、关系提取,把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名词术语抽象为一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中医领域本体是主要用于描述中医领域知识的专门本体。它给出了中医领域实体概念及相互关系、领域活动以及该领域所具有的特性和规律的一种形式化描述。

中医领域本体的构建是由中医领域专家通过分析中医概念术语间的语义关系和中医辨证论治的层次关系,完成中医辨证论治基础本体的构建,并给出中医知识的共享模型的明确的形式化规范说明。中医领域本体 (本系统中的中医领域本体雏形) 的构建过程如下:

⑴ 确定概念,添加本体中的概念;

⑵ 建立概念之间的关系。

第3篇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水肿;蛋白尿;中医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病变的临床综合征,以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低蛋白血症为临床特点,在中医中归属“水肿”范畴[1]。西医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联合环磷酰胺、环孢霉素等免疫抑制剂,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大。本科采用中医护理的方法,明显提高肾病综合征的疗效,现回顾分析4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资料,总结中医护理方法的要点,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2008年3月~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16~76(42.4±6.3)岁;病程2个月~3年;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内科学》中拟定的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护,中医药内服及外用,同时结合针灸按摩等方法。

1.2 中医护理方法: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中药能够有效预防继发性感染、肾功能损害、水钠潴留等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中医药配合激素治疗,以滋阴清热法为主,随证加减,能够提高疗效同时减低不良反应。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激素治疗的初始阶段宜用滋阴降火法,激素减量阶段宜用滋阴补肾法,激素维持阶段宜用强效补肾健脾药物。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预防控制感染、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用艾灸辅助治疗水肿、足底按摩保持血压稳定、调整脏腑功能、辨证施食。

1.3 效果观察:中医护理前(入院时)、护理6个月后测定血浆白蛋白含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0.0软件进行t检验,P

2 结果

46例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水肿,测定血浆白蛋白含量为15~26(20.83±2.08)g/L,24小时尿蛋白含量为3.70~9.61(4.29±0.41)g;中医护理6个月后,测定血浆白蛋白含量为26~52(38.30±4.18)g/L,24小时尿蛋白含量为2.07~3.85(2.59±0.23)g;护理后,血浆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入院时(P

3 讨论

3.1 中医护理预防感染:单纯激素治疗极易诱发、加重感染,导致溃疡。中医护理加强预防感染,按照中医理论的观点,认为肺主气,患者自身正气与所处的环境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中医护理应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尽量减少探病人次可防止呼吸道感染,良好的休养环境有助于患者恢复正气,驱除外邪并促进病情好转。对于能够活动的患者,应尽量鼓励其出户外运动,做缓和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可提高自身免疫力[3]。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每天按时清洁口腔及皮肤,使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如果发生口腔感染可外用口腔粘膜溃疡粉,发生皮肤感染者,可外用滑石粉控制感染[4]。

3.2 水肿的中医护理方法:肾病综合征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消除水肿可避免皮肤发生溃疡导致病情恶化。中医理论认为水肿是由于肾阳不足、水寒泛滥所致,中医护理原则为补益肾气。在服用补肾利湿中药的基础上,水肿较为严重的部位可外敷六一散或红花酒精等,防治皮肤溃破。用艾条灸肾俞穴,1次/d,具有补肾的功效。

2.3 保持血压稳定的中医护理措施:利尿剂是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有报道指出[5],严重低蛋白血症者使用利尿剂会引起血容量不足,进而诱发性低血压、晕厥、休克等不良反应。足底肾区按摩可改善眩晕症状,1~2次/d对患者足底肾区进行按摩有助于保持血压稳定,预防高、低血压。

2.4 中医饮食护理:根据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中医膳食护理主要针对水肿及营养不良。适当补充蛋白质有利于提高血浆蛋白,选用鲜牛奶、精瘦肉等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限制脂肪摄入,减少食用高胆固醇食物。水肿严重、血压增高、尿量减少时应控制钠盐的摄入,水肿消退后可适当放宽限制范围。根据病情的变化给予中医辨证施食:脾肾两虚者饮食注重调理脾胃、健脾益气,可食用生姜红枣汤、人参粥、黄芪炖鸡汤等;温热内蕴者注重清热、利尿、消肿,可多使用冬瓜、紫菜、海带、番茄等寒凉利尿之品;本病后期可出现瘀血阻滞之证,可选用黑木耳、冬菇、豆制品、小米等具有抗凝、降血脂功效的食物。结合针刺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达到健脾、和胃、助消化的目的。

总之,在肾病综合征的不同阶段常表现为不同的中医证型,中医护理方法注重辨证调护,给予细致的病情护理及饮食护理,有利于促进病情的恢复,中医护理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冉茂艳,沈光婵,孙雯,等. 肾病综合征409例中医证侯回顾[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119-120

[2] 李小会,谢桂权. 29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及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16-618

[3] 邵伟. 慢性肾脏疾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 天津护理,2004,59(1):33

第4篇

关键字:中医肿瘤学科;中医药;治疗方法;

一、肿瘤治疗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各种污染源大大降低的环境质量,甚至出现了雾霾等恶劣天气现象,越来越不利于人类生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一直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得出,中医疗治疗方法在提高生存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预防肿瘤复发和转移、放化疗的增敏减毒等方面均展现出其不可小觑的潜力。

1. 1. 现代医学治疗

关于肿瘤治疗,现正处在综合治疗的时代,当今的标准治疗方案包括在血证医学指导下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其主要治疗策略建立在对患者的重要器官功能的评价、体力状况评分、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特征的基础之上,大部分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这一治疗方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大部分临床早期患者通过此方法治疗成功,但即使是这样,现代医学总体治疗的有效率在30%到50%之间,换言之,一半以上的患者依旧无法治愈,肿瘤治愈率仍很低。针对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和中晚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比早期患者还要差些,而且最主要的是在近些年里治疗的进展越发缓慢。综合当下基本情况,探求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已然迫在眉睫。

通过对近三十年的临床经验的总结,笔者认为,肿瘤患者的治疗大体上氛围四个阶段:围手术期、辅助放化疗期、随访观察期和晚期姑息治疗期。此外,现代医学治疗存在“一个盲区,两个弱点”。“一个盲区”是指现代医学对随访观察期的肿瘤患者一般只观察而不治疗,事实上这个阶段的肿瘤复发率高达50%到70%;“两个弱点”是指晚期患者易出现诸如癌痛、癌热、恶液质、骨相关事件等并发症和放化疗期患者的毒副作用影响其治愈率。

1. 2. 中医药治疗

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是我国治疗肿瘤的特色之一,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其疗效显著。查阅相关文献得知,我国6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同时接受了现代医学治疗法和中医药治疗法。,中医药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却争议不断,中医药肿瘤治疗的作用被恣意夸大,有些人甚至提出用中医药替代现代医学治疗;相反的,也有一些人提出废除中医药,认为“中医不科学”,这些显然对中医药治疗缺乏全面客观地认识。目前阶段中医药虽然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还没有一个能与现代医学共通的理论产生。事实上,尽管中医药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视,但至今还没有一个能确定仅用中药就能治愈肿瘤的证据,目前还只能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使用。

在中医上普遍认为,肿瘤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全身机能状态的失衡所致,在治疗方面强调辨证论治。

二、中医药治疗在各阶段的特点

中医药治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其辨证分型论治,比如说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以肝郁为主、胃癌的治疗主要以脾虚为主等,“稳定病情、带瘤生存”也是现在医学治疗癌症的一大特色,治疗过程中很少或基本上不能根治消除癌细胞。中医药治疗和现代医学治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医治疗后肿瘤体的缩小程度缓慢不够明显,但其优势在于对自觉临床症状有很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提高,尽管短期抑制效果不够明显,但从长远角度来看稳定性较好。在整体疗效上来看,中医药肿瘤治疗更侧重于从患者整体上改善和调控患者的身体病情和生活状况。中医药治疗有效的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中存在的“一个盲区,两个弱点”的缺陷,中医药通过调体、辨证治疗来改善患者的体内环境,增强患者抵抗力,有效的降低了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在这一方面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在这一方面有关中医药的研究也相对较多。

在整体治疗方面,除了部分晚期地行为评分的肿瘤患者外,我们建议患者不要只接受中医治疗,还需要接受综合治疗,包括放化疗、手术等,主张进行分阶段治疗。在围手术期,中药的条例可以理气健脾,提高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提高免疫能力,促进术后恢复,为后续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辅助治疗期主要应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放化疗、免疫、生物靶向、中医药等,化疗期间中药疏肝、理气、和胃的调理可以有效的增敏减毒,通过一系列临床干预研究和动物实验我们得出,在这个阶段放化疗等现代医治手段明显影响着患者的中医征候变化,这一点表明,化疗药物严重加重或导致了患者脾虚。在随访观察期,中医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主要控制中医临床症状、调节患者体质、提高生活质量。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调理,降低肿瘤复发和转移的几率,延长无瘤生存期。在晚期姑息治疗期,最好以中药治疗为主,扶正与祛邪并用,积极控制疾病,增强生存能力,延长生存期。整体而言,需要做到现代医疗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辅助,还要注意“两个综合”的应用,即中药静脉制剂与中成药与中医汤剂的综合,中西医的结合。

综上所述,中医药在肿瘤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优势,首先它的“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的观念与近现代医学中所提倡的“个体化医疗”观点很相近,其次它在放化疗过程中的增敏减毒作用不容忽视。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作用在不同阶段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提倡一现代医学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为辅的治疗模式,但辅助治疗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三、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思路

经典肿瘤学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加拿大籍肿瘤学专家Schipper教授上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和层面。他认为发生肿瘤症状不是人体细胞丢失所致,而是打乱了细胞间调控和信息传递的能力;细胞发生癌变是由于细胞调控失常,是环境和少数基因变化的结果;致癌作用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并且存在逆转的可能。从这一新观念来看,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如果癌细胞过度杀伤就会导致机体本身内环境的失衡,机体正常反应受到破坏,这样更加恶化了原本就已处于失衡状态的机体,调控能力更加紊乱,反倒更加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对肿瘤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绝不是完全消灭癌细胞,我们更多的应将治疗重点放到机体的反应性中来。所谓“带瘤生存”的原因便在于此。

下面简单介绍几种中医药肿瘤治疗的研究思路。

3. 1. 重视证型的标准化

中医治疗肿瘤疾病的基础在于辨证论治,证型标准化的研究重点应在于对生存质量的评价,确立量化指标的主次关系体系。

3. 2. 重视肿瘤稳定性

肿瘤治疗的患者多处于中晚期,结合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医治特点,其近期医疗效果评价不应再着重强调瘤体症状的缓解程度而应重在评判肿瘤症状的稳定性上。

3. 3. 注重群体观察总结规律

中医药治疗是一种临床经验的积累,尽管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医务工作人员在平时对肿瘤患者应多多观察总结,从群体角度出发,对病情进行分析,总结出适合中医肿瘤有效治疗方法的内在联系以及规律。因此,为保证规律的可靠性,应该综合评判患者的生存质量、近期疗效以及远期生存。

3. 4. 开展二级预防

从目前的医学水平来看,尚未完全弄清癌症病产生的根源,因此针对具体病情进行一级预防是有很大难度的。一般情况下,细胞癌变不是一蹴而就,在发生癌变之前往往会经历很多年的病变演变过程,如果能够较早的识别出即将发生癌变的细胞并控制其癌变的发展方向,这对于二级预防的开展工作意义非同小可。而相比于西医,中医在细胞癌前病变阶段的治疗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目前医学界已经发觉到中医的这一潜力并已经开展的多项有关方面的研究。

3. 5. 加强中医药肿瘤治疗研究

目前医学研究报告已得出药物作用很难修复肿瘤已突变的DNA,但在相关基因翻译、转录、复制中起到了较好的调控与干涉作用,因而提高了自身细胞因子基因或机体抑癌基因的表达能力,从这一角度来看,中药治疗恰可以借鉴药物治疗的这一特点。中药治疗的优势之一在于中药成分复杂,当同时有多个基因需要调节时,中药比单一成分的药物能更好的调控相关肿瘤基因的表达。加强中医药肿瘤治疗的相关研究有助于发现并揭示其肿瘤获效的整体调控机制,并为抗肿瘤新型药方的开发和研制提供有力的证据,筛选出适合肿瘤治疗的中医新药。

四、对中医药治疗相关问题的探讨

4. 1. 对于中医科学性的争议

笔者认为,无论从科学认识方法的发展趋势来看,还是从科学的内容本身来看,中医学都是科学的。这是一门引领人们认识世界的科学,是对理性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且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法都符合理论和辩证思维的要求。从发生学的角度讲,现代医学与中医学的产生环境不同,中医学的科学性只能从实践的有效性角度来评判而不能简单的根据现代医学理论来评判。时间的有效性是根据它的可检验性和可重复性得出。中医药治疗疾病是辨证论治,强调人与社会、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在中国几千年的一直实践中,证型不断被重复并通过中医药疗法体现,也就是说中医学具备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因此得出结论,中医学的科学性不可撼动。

4. 2. 中医肿瘤的科研系统化

中医学作为传统医学,至今尚未形成完整的后台整体认识,在技术上必须加以改进,学术方法上的革新与改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都需要整体科学方法学。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证型标准,这对中医疗效评价和临床规范造成了影响。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要想更好的提高医治效果,需要研究出新的技术方法,纠正在中医治疗方面的认识偏差。在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病情不断调整治疗方法,将有确切效果的中医肿瘤治疗规范化,不断验证与优化,加快中医肿瘤的科研系统化进程。

4. 3. 中医肿瘤治疗学科建设

独特的理论、团队的建设和技术层面的支持是学科建设的核心,要想完成学科建设,需要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去研究出新的中医学理论。在现代中医的发展中,现代科学技术是的中医发展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之前所说的在发生学方面产生了变化。因此结合当前实际来看,中医学的发展需要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培养和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作支撑,需要操作能力强、懂得中医思维方式、并有一定的临床经验的掌握中医学科核心技术、素质精良的人才队伍。

五、结语

在治疗肿瘤的全过程中,我们提倡中医全程介入,辅助治疗,现在中医肿瘤学科建设和中医中立科研系统化建设均已起步,随着科学的进步,会吸引更多同道中人参与其中,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前景也将更为广阔。

参考文献:

[1] 杜丽华,胡慧菁. 谈中医治疗肿瘤[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17)

[2] 朱颖,殷东风. 中医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06(08)

[3] 邹玺,刘宝瑞,钱晓萍. 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疗效评价标准的探讨[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4)

[4] 储大同. 肿瘤中医药治疗评价标准的新共识及其启迪[J]. 中国处方药. 2004(08)

[5] 于晓原,高巧梅,牛进宝,李高中,韩颖.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伦理价值[J].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0(06)

[6] 林吉品.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机理探析[J]. 光明中医. 2009(02)

[7] 李忠,刘耀,李洁,尤玉琢,黄佳琴,李文明. 中医肿瘤学科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路[J]. 中医学报. 2010(01)

[8] 胡兵,安红梅,沈克平. 中医肿瘤辨证抗癌与科学抗癌[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12)

[9] 刘永衡,孙桂芝. 谈中医药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和体会[J]. 环球中医药. 2009(05)

[10] 李丛煌,花宝金,林洪生,侯炜,关天宇. 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疗效评价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 北京中医药. 2010(03)

第5篇

    1.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的必要性

    以普通感冒引起发热为例,西医对此的解释是,发热是人体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内生致热源细胞,从而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作用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点上移,进而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最终引起体温升高。中医对此的解释是是外邪(主要是寒邪)郁闭毛孔,卫阳不能达于肌表温分肉导致恶寒,卫阳不能宣发,郁而化热,故发热。同样是一件事情,中西医解释完全不同,相比来看,西医的解释更加客观、明了、直接,对于接受西式思维惯了的人来说更易于接受和理解。而中医的解释则非常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初学中医的大一学生往往课下反应听不懂,学了一个学期之后,依然对中医感到很迷茫。甚至很多人学习中医几年,仍然觉得对中医还是一知半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有中医难学的因素在里面,笔者认为更多的还是教学方法的问题。如果能够用比较容易接受,更加直观的西医理论去讲解中医理论,把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成形象的、具体的现代知识,应该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医知识,中医院校的教师教授中医课程的效果也会提高。

    2.中医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理论体系差别巨大的原因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到,“在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关于简单的位置移动的理论,即天体的和地上物体的力学,随后是关于分子运动的理论,物理学,紧接着几乎合它同时而且有些地方还先于它发展起来的,是关于原子运动的科学,即化学”。由此可见,中西方文明发展的过程是类似的,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宏观走向微观。中国在古代取得了灿烂的文明,当时较之世界也处于领先,然而现代科学却产生于西方。同时,也产生了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即现代医学。而中医理论在从宏观走向微观的时期,受当时科学水平以及其他政治原因与西医从此分道扬镳。因此,造就了今天中医这个非常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今天看来,中医理论的知识构架和西医表面看起来差别巨大,中医理论非常抽象、难懂,但因为中医临床治疗的效果卓越,而且这种效果具有可重复性,所以造成了中医一直被有些人诟病不科学,经验主义的同时又长期和西医并存,屹立不倒,并愈加繁荣的这样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现象。也就是说,中医并不缺乏令人信服的客观病例,缺乏的只是更加科学、更加现代,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释手段。而现代医学的理论恰恰可以为解释中医理论而服务。

    3.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的可行性

    笔者认为用现代医学理论讲解中医理论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因为尽管中医理论与西医理论表面看去差别很大,但中西医研究的问题是一致的。古人也对人体的生理、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只是限于当时的哲学水平、科学水平并未给予准确的、微观的,直观的,更加令人信服的解释。但是中医所表达的对象和西医是一致的,都是人,说明的问题也是一致的,只不过解释不同。因此我们在课堂上要做的,是用西医更加直观,准确的理论去解释中医。或者说,让学生明白中医所说的一个问题,在现代医学中是什么样的问题,古人想表达的是什么。我们要做的是在课堂上加上一个“中医理论转化成西医理论”的这样一个“翻译”工作。笔者在课堂上曾做过实验,比如解释“伤寒”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根据中医理论来阐述,认为寒邪通过人体肌表进入人体,从而引起人体生病。此种解释抽象、牵强,当学生问起古人如何观察到寒邪进入人体肌表时,教师往往无言以对,只能说这是古人的一种猜测。这样不但不能给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也会发现学生多数表示不可理解,或者难以信服。而用现论去解释,如现代医学认为,伤寒并不是真正被寒所伤,只是在温度低的情况下,自身免疫力下降,平时潜伏在人体的对人体不构成伤害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此时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致病,寒邪不过是一种诱因。古人由于观察不到微生物,只看到了“天寒”人体易致病的现象,从而把现象误当成了一种本质。按照此种解释,发现多数学生很容易就明白其中道理。又如中医提到“肝克脾”时,传统解释方法是根据中医五行理论来进行推理,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克脾。此种解释固然看上去很有中医特色,但学生掌握起来也仅仅是死记硬背,强迫自己接受木克土的事实。而笔者用西医知识,告诉学生,现代医学的情绪刺激,会引起应激性的胃炎、胃溃疡,也就是中医所谓的“肝克脾”的其中一种情况时,学生会很容易地接受,并很自然的把中医和西医知识串联在一起。一个学期下来,学生们普遍表示在没学中医之前,总认为中医特别难学,而现在觉得中医并不难学。学生们也逐步认识到,中医理论很多是古人对正确的现象用错误的理论进行了错误的解释。而这种错误的理论却成了我们当今特有的一种理论体系。这样学生们既不会抱怨中医难理解,甚至是玄学,也不会苛责古人,反而会古人在当时的理论水平、科技水平下能创造出如此逻辑缜密的中医理论而感到自豪。

    4.用现代教学方法讲解中医理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展望

    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中西医文化的差别,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中医理论都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来解释,比如中医的方剂配伍理论,比如中医的针灸理论,今天依然无法做出准确的解释。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用现代医学理论去解释中医的大部分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依然值得推广。我相信用现代教学模式去教授中医基础课程,一定会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中医理论知识,同时也会为未来中西医更好的结合打下基础。

第6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多元化;中医美容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需求日益强烈,医学美容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中医美容以其独特的理论、安全、有效的方法、副作用少的优点而备受爱美人士的青睐,而成为医学美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基于此,结合笔者所讲授的 《中医美容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仔细思考、认真琢磨,考虑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中医基础、中药、针灸、推拿、常见损美性皮肤病等,是一门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损美性皮肤问题的防治和损美性皮肤疾病的治疗为基本目的的专业核心课程。但中医理论以其抽象深奥,内容繁杂成为医学美容学生学习中之难题,而诸多院校在教学中存在着授课从书本到书本,枯燥难学,记忆较难,学生缺少学习动力,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考完后就算结束,难以达到实际应用和熟练掌握的要求。

为了改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广泛运用于课堂,将所学与所用巧妙结合在一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此我谈谈笔者的体会和心得,抛砖引玉,希冀有助教学。

有学者认为:"多元化教学方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性[1].在 《中医美容技术》 的教学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学生主动性和能动性的理念,依据内容特点不同,分别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设疑导入法、对比归纳法、图例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1 设疑引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设疑引入法是指根据不同章节内容需要,引用历史典故、谜语、以及生活常识等为本次课设疑,一般设在每堂课的开篇,旨在马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引发学习兴趣,意在提高学习效果。如在讲解中医"藏象学说"时,通过引入"黑箱子",引导学生,在不打开箱子的情况下,如何知道里面是什么,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提示西医是直接打开箱子,通过解剖研究脏腑,不打开箱子,通过外部的特征推测内部的情况,这就是中医研究脏腑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以表知里""以外测内",与西医截然不同,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到底怎么去推测,从而本次课循着本线索学习,印象非常深刻。再如讲"中医四诊"之前,引入"扁鹊见蔡桓公"和"扁鹊医虢国太子病"两则故事,引出望诊、脉诊内容,从而展开论述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通过故事引入课堂内容,印象深刻,激发学习热情。在讲到损美性皮肤疾病如雀斑时,会找一位面部有雀斑问题的同学,先让同学观察她的面部皮肤,说出她的皮肤问题所在,继而引出要讲的内容,这样的例子就发生在自己身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她的皮肤问题,同学兴趣浓厚,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 图例讲解法

图示例是将较为复杂的课程内容用简洁的画图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复杂抽象的问题有一个直观的印象,然后由图示入手循序渐进的讲解。这样学生理解较为容易,能较快接受即将讲授的内容。如在讲解心主血脉功能时,我们通过四个观察点以及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讲解,对比清楚,运用图表法一目了然,简洁易记。 (如下表1)

【1】

加以简图示之,则事半功倍。再如在比较中医脏腑 (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的生理特点时,也采用了图表法。 (如下表2)

【2】

3 归纳总结法

在中医美容技术的教学中,大量运用归纳总结法教学,即按照学习内容的类别,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罗列,因中医需要记忆的知识点较多,编一些朗朗上口的歌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势必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八纲辨证中的虚证时,将气虚证归纳为"气短乏力自汗出,纳呆神疲脉无力";血虚证归纳为"眩晕心悸面黄白,肢麻舌淡脉细弱"易学易记,简明扼要。如在讲中药"十八反"时,其中"诸参"是指代什么时,为学生们编了"原子弹杀人苦",分为为"元参、紫参、丹参、沙参、人参、苦参,将抽象化的理论变得活泼起来,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也较容易记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案例教学法

学生普遍认为中医理论比较抽象深奥,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要考虑从中医学的学科特点出发,科学地应用案例教学法则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我所说的案例教学,涵义较为广泛,包括较深刻的正规的病例,如在讲脏腑辨证时,引入案例:陈某,女,23岁,1996年4月25日初诊。患者素体虚弱,稍进油腻则大便泄泻。近半月来,自觉精神疲惫,乏力,自汗,纳谷不香,脘腹胀满,大便溏泻,曾服数种西药 (药名不详),疗效不显,今要求中医治疗。见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脉弱无力。

先引导学生思考,患者病位为何脏?再思考为虚证还是实证?如为虚证为何虚证?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一步步深入,最后辨证为脾气虚证。通过自己思考,引起学习兴趣,印象深刻。病例也可包括日常生活的例子,中医学与其他学科不同,贴近生活实际,故笔者大量节选生活案例,形象化、生活化,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和理解。如在讲"肝主疏泄"的功能时,疏泄过度,导致肝气上逆,咳血、吐血、甚则死亡时,就引用了"诸葛亮三气周瑜",因为肝气上逆,周瑜吐血而死。因此,教师应该精选教学内容,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最基础和较为难懂的部分,力争将中医学的精髓向学生讲深讲透。总之,案例教学使用的频率,应该取决于该学科自身的教育目标,它在课堂上使用的频率是随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

5 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使抽象难懂中医理论变得生动具体[2],如在讲望诊、舌诊和中药等章节中的教学内容,如果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无论教师怎样费尽口舌反复解释,学生还是不知所云,一知半解。引入多媒体教学后,通过形象、生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病人、舌诊以及常用中药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在课堂,变主观为客观,刺激学生感官,强化理解和记忆。另外,尚可运用动画形式生动地演绎整个过程,如讲解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脉象以及介绍经络的循行路线时,采取动态模式形象地描绘出脉象的特征以及经络整个的循行过程,生动而具体,理解和记忆容易得多。另外在讲到损美性皮肤病时,运用多媒体图片播放一些实际病例,如痤疮、雀斑、肥胖等疾病时,典型的临床表现一目了然,具体而生动,印象深刻。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中医美容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达到了更好的教学效果,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中医思维奠定坚实的基础,用以指导中医美容发挥重要的作用。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形容多种教学方法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学生接受种种不同的中医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脉象仪; 脉象传感器; 脉象检测; 加压方法

Study on the Pressure Methods of Pulse Detecting Instrument/FAN Gai-rong, LIU Cong-ying, TANG Wei-cha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9):70-72

【Abstract】 Objective: To measure pressure which was taken to reverse the method and the positive pressure pulse method with the pressure pulse sensor for the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for the test results. Methods: ZM-Ⅲc-type pulse instrument for the same group of subjects’ pulse information was tested by two ways, the positive and reverse pressure to operate. Under the two different methods increase the size of the contrast value of the pressure shift, and the best to take the pulse pressure pulse parameters of contrast, compare the pros and cons of both approaches. Results:The two methods of positive pressure and the reverse pressure generated by the pressure shift value P

【Key words】 Pulse detecting system; Pulse senor; Method of pulse detecting pressurization pressure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hanghai 201203,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42

脉诊是中医的特色诊法,在中医诊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基本特色。近几十年来,随着工程学、计算机学等学科与中医学的交叉发展,利用先进的传感技术和信息分析软件使得脉象客观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纵观这些以往的研究发现,压力型的脉象仪传感器应用最为广泛,并且受中医传统切脉浮中沉习惯影响,所采用的加压方法无一不是正向逐步加压法,即在用脉象仪检测脉象过程中,压力传感器对脉道施加压力测取脉象时,都是用递增加压的方法从轻到重逐级加压,然后采集系列脉图。

本研究发现,在用压力传感器检测脉象时,如果采用正向加压的方法,压力值会发生很大的“回弹现象”。即当传感器加压到某一压力准备采集脉象时的一段时间内,所加的静压力(相当于手指切脉时的浮中沉)一直在动态回弹变化,且这个回弹的幅度比较大。如当传感器显示加压到75克力时停止加压,开始脉象“采样”,但当采集完此压力段的脉象信息时,此时所显示压力值并不是75克力,而只有60多克力了。同理,在采集其他压力段的脉象信息时,会产生相同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一是可能与人体的皮肤软组织的弹性和组织结构有关,因为人体的皮肤软组织是一种可逆变的弹性体,当给皮肤表面施加一定的压力时,皮肤组织产生反作用力,即回弹现象;二是可能与传感器的探头材料有关,目前应用的压力传感器探头大多是刚性材料制成,但刚性材料硬度大,弹性及柔韧性差。

由此可见,如果能减少压力传感器采集脉象时产生的“回弹现象”,可以改善脉象检测的不稳定性,缩短脉象检测时间,减少脉象判读的误差。笔者认为,在脉象现代研究以及脉象仪产业化、推广应用等过程中,解决这样的一些问题,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很好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对象为2010年12月-2011年4月期间上海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年龄20~35岁,平均(23.59±3.52)岁。排除因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手臂抖动、外界信号干扰等导致的信号不平稳,排除因操作不恰当导致实验结果偏差,共计有效受试者32例。

1.2 设备和方法 本实验使用设备为上海中医药大学研制的ZM-Ⅲc型智能化脉象仪。测量受试者右手关部脉象。关脉定位,右手桡骨最高点内侧。测量过程分为正向加压和反向加压两种方法[1]。

正向加压法:传感器从0克力开始逐渐加压,当显示器上显示加压值为75克力左右时即停止加压,待取脉压力稳定时记录此时计算机显示的真实压力值,并开始采样。采完后进入下一压力段的测试,应用相同方法分别记录下加压值为75、100、125、150、175、225克力[2]6个压力段采脉时计算机所显示的真实压力值。

反向加压法:同一受试者,待用正向加压法采集完脉象后,休息10~15 min,待被检测部位的皮肤软组织恢复正常后用反向加压法。即第一段加压压力值为225克力,逐渐减压,从225克力测量到75克力,并按上述方法记录数据。

1.3 观测指标

1.3.1 压力变化值 压力变化值,即压力的漂移值,也就是当加压至某一设定压力段停止加压时,该压力值会有一定的数值漂移,待漂移稳定后计算机所显示的真实压力值与采集软件所设置的压力值之差。

1.3.2 脉象参数值 脉象参数是为判读脉图引入的参数[3]:横坐标上为时间参数,纵坐标为幅值参数。本实验为更准确反应数据的内涵,也采用了一些幅值参数和时间参数的比值参数。h1:主波幅度,为主波峰顶到脉搏波图基线的高度(基线与时间轴平行时)。t1为脉图起点到主波峰点的时值。t4为脉图起始点到降中峡之间的时值。t5为降中峡到脉图终止点之间的时值。t为脉图起始点到终止点的时值。H3/h1:主要反映血管壁的顺应性和外周阻力;h4/h1:主要反映外周阻力高低;h5/h1:主要反映主动脉顺应性和主动脉瓣功能情况;t1/t:与心脏射血功能有关。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

2 结果

2.1 正向加压法和反向加压法所产生的压力漂移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h3/h1、h4/h1、h5/h1、(h1~h3)/h1等幅值参数的相对值比较结果显示,除去h1外,其余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种测量方法对脉象主峰波h1测量结果有影响(P

2.4 两种测量方法下脉搏波时间参数的变化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3.1 采用反向加压法采集脉象,取脉压力值的漂移值明显小于正向加压法的漂移值。反向加压方式测量法更有利于脉象检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也缩短了测量时间。

3.2 反向加压法和正向加压法测量脉象时,对脉象主峰波h1的绝对值有一定影响。这一点也恰恰说明了减少回弹现象的重要性。

3.3 两种加压方法的脉象幅值参数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测量方法对脉搏波形态上无明显变化,不影响脉象判读结果。

3.4 脉象时间参数及其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测量方法的时间参数无明显变化,不影响脉象判读结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反向加压法测量较传统的正向加压法更为稳定、可靠,并且由于采用反向加压法后,减少了每一个压力段等待其稳定的时间,所以更节省了整个脉象测量时间。h3/h1、h4/h1、h5/h1、(h1~h3)/h1等幅值参数的相对值比较结果显示,除去h1外,其余P值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样说明,正反向加压两种测量方法下虽然对幅度的绝对值有可能产生变化,但对幅度的相对值基本不产生变化,对于脉象形态不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对结果判读不造成影响。即两种测量方法不会发生波形形态上的变化从而影响对脉象的判读。两种测量方法对脉象主峰波h1测量结果有影响(P0.05),说明正反向加压两种测量方法下对脉搏波周期性变化的时间参数也没有影响,而时间参数也是脉搏波判别的重要参数。

后续研究将扩充样本量,完善资料和统计结果,以完善实验,观察两种压力对最佳取脉压力的影响程度,进一步观察对于h1的影响。采取先反向加压,后正向加压对同一测试者采样,观察h1的变化是否和现在的变化一致。假设确实存在着差异。那么在用反向加压法测量脉象时,对脉搏波幅度的研究如果参照以前正向加压的研究结果作参考时,必须考虑一个系数关系。通过对加压方法的研究,规范脉象仪的应用,为脉象仪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提供有效的科学实验数据,并将其结果应用到三部多路自动加压脉象检测装置[4-5]。

参考文献

[1]杨昌煜.寸、关、尺脉与桡动脉下段的解剖关系[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4,16(1):62-63.

[2]汤伟昌,王晶晶.脉象检测中最大取脉压力和人体耐受安全值的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4):582-584.

[3]费兆馥.现代中医脉诊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2-165.

[4]汤伟昌,李睿.三部脉象检测系统的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5,29(3):164-166.

第8篇

【关键词】中医克雷氏骨折辨证治疗

Clay-type fracture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treatment

Li Yi-ming, Zou Yan-m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people hospital of Wuhua county in Meizhou, Guangdong Province514400)

【ABSTRACT】AIM: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outcom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combined treatment and general treatment of Clay-type fracture. METHODS: from June 2006 to May 2009,90 clay-type fractur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CM combined treatment(45 patients) and general treatment(45 patients).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hich take the general treatment were treated by reseting and plaster external fixation.the treatment group of patients which take the TCM combined treatment were treated by resting ,fixed with splint and taking TCM combined medicine. RESULTS:Effective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75.5%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93.3%.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other group.

克雷氏骨折即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系指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桡骨骨折而言,在临床骨折疾患中最多见,此骨折多发生于中年及老年,女性多于男性,绝经期后的妇女最多见[1]。我院将2006年6月至2009年5月期间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中药内服、外用及传统手法治疗,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90例克雷氏骨折中,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男18例,女27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54岁。治疗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16-68岁,平均年龄54岁。;骨折远端均有不同程度向背侧和桡侧移位;病程最长3天,最短半小时。

2诊断

该病的诊断并不复杂,有明显的外伤史,主诉腕部肿痛,功能障碍,其外观常有畸形。再根据常规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了解骨折脱位的类型和移位方向,为骨折整复提供参考依据。

3治疗有研究者认为,闭合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是治疗克雷氏骨折的最佳选择[2]。对照组用手法复位复位加石膏外固定。治疗组用手法复位复位加小夹板外固定再结合中医传统辨证论治给予中药治疗,促进骨折的愈合与功能康复。两组疗程均为50天。

3.1小夹板外固定

治疗组在整复骨折、理顺筋脉后,在骨折远端背、桡侧和近端掌侧各放1个手垫,尺侧近端放1个斜垫,置放4块自制杉树皮小夹板,用绷带捆扎固定,腕关节置于中立位或轻度桡背伸位,最后将前臂置于中立位,屈肘 90。悬挂胸前,固定时间4-5周。固定期间注意观察肢端血运,定期复查并调整夹板松紧度。如手部肿胀,疼痛严重,手指麻木皮色变紫时应及时复查,以随时调整布带松紧度。最后根据X线片的结果决定是否拆除夹板。

3.2中药内服

按骨折III期辨证给药[3]。早期重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方选桃红四物汤加三七粉。肿胀明显加蒲公英、车前子、益母草;疼痛明显加地鳖虫、延胡索、苏木。中期宜和营生新、续筋接骨,方选接骨续筋汤。后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方选补肾壮骨汤。以上用药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3.3中药外用及手法治疗

拆除小夹板外固定后予海桐皮汤熏洗患处。药物组成:海桐皮、透骨草、川芎、桑枝各 30g,花椒、当归、白芷、威灵仙各 20g,制乳香、制没药、红花、防风、甘草各10g。每日1剂,水煎2次,第 1次煎煮前加水约3kg浸泡半小时后煎煮20min取汁,第2次煎煮前直接加水约 2kg 煎煮 20min 后取汁,趁热浸洗,每次半小时。

中药薰洗后立即做手法治疗,术者握住患者手部,拇指由轻而重反复按摩腕关处,按摩至僵硬组织得到松驰。双手并列捏住腕关节,而拇指置于背侧,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摇动腕关节,并不断加大腕关节转动的幅度。术者握住患手,拇指置于患者腕关节的桡尺两侧,固定腕关节。先作桡侧和尺侧上下活动然后突然向尺侧加大幅度重力一拉,以听到局部有粘连撕开的声音度。随后立即将腕关节作掌屈、背屈活动,有利于掌侧倾斜角度和旋后功能的恢复。

4疗效标准[4]治愈:X线摄片对位对线好,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恢复正常,达到解剖复位,功能及外观完全正常,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好转:X线摄片对位对线可,掌倾角和尺偏角在正常范围内,功能及外观基本正常,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未愈:X线摄片对位对线差,仍有成角或侧方移位,需要重新整复或手术治疗,否则将影响功能和外观。

5统计学处理两组间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的比较用t检验,两组间性别比例、和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6结果

两组间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及平均病程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

对照组和治疗组疗效比较见表1。

两组间总有效率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

6讨论

本文观察到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提示用复位加小夹板固定配合内服外用中药,再结合传统手法治疗的疗效比用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的效果好。不同的固定,会造成不同的治疗效果。有的固定位置,疗效较满意,而有的却带来诸如:屈肌腿及伸拇长肌腿腿鞘炎,正中神经损伤,粘连机化,关节僵硬等许多后遗症,并可导致患者遗留外观畸形、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和腕部活动痛等。可见,克雷氏骨折虽然是比较简单的骨折,但若处理不当亦会造成患者精神上及肉体上的痛苦,必须引起重视。

小夹板外固定有如下优势:材料轻便,价格便宜,病人经济负担少。由于夹板固定不超上、下关节,故早期即可开始适宜的活动,符合骨折治疗动静结合的原则。桡骨远端背侧、桡侧放置卫生纸叠成的方垫,可以防止骨折再移位,并能纠正残余移位。

中药能促进骨折部位骨基质钙盐沉积,提高骨痂质量,促进生长激素分泌,中药对骨生长因子的调控等方面促进骨折愈合。根据传统医学内病外治原理,应用中药外敷不仅使用简单,减少患者痛苦,而且本方法有良好的活血祛瘀,清热止痛,化瘀消肿之疗效。中药熏洗是通过药疗与热疗有机结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肿散结止痛,软化瘢痕,松解粘连,滑利关节,舒筋活络之功效。并结合内服补益肝肾,促进骨折愈合。骨折部敷以伤药,具有活血消肿,接骨续筋,舒筋通络之功,是中医伤科的传统方法,对减轻疼痛肿胀,加速骨痂机化、防治关节僵直等作用。

综上所述,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配合中药内服外敷,后期中药熏洗及传统手法治疗,早期的功能锻炼治疗科雷氏骨折,有较好的疗效,较之单纯石膏外固定有一定优势。但在应用过程中,需要严格管理,密切观察,谨防前臂筋膜间区综合征发生,以致肢体缺血坏死。

参考文献

[1] W.M .Franck;C. Dable;M. Amlang.等. 挠骨远端骨折:不跨腕关节的外固定是一种治疗选择吗?前沿性随机研究[J]. 德国医学,2001,18(6):366-367.

[2] 陈庆宏, 林欢儿. 科雷氏骨折293例治疗体会[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3)52-53.

[3] 丁继华, 扬邦杰.中医骨伤科基础[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221-224.

第9篇

据统计,全世界有6亿多高血压患者,我国高血压患者约为1.6亿。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早期没有症状,甚至60%的人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压。虽然有的高血压患者早期没有症状,但却能在突然之间使人发生昏厥、中风,甚至猝死,因此,医学家把高血压形象地称为“无声杀手”。

许多患者误认为,只要患上了高血压就必须吃降压药。其实降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等,特别是药膳,都能有效地降低血压。

芹菜有旱芹、水芹两种,性味辛甘而凉,能够清肝明目,清热利湿。用于防治高血压,常以旱芹为好。可选择芹菜半斤,洗净,切成小段,榨汁,纱布滤出汁液,再加入等量蜂蜜,混合均匀,每次40毫升,每日饮用3次。常吃芹菜,对身体健康有诸多益处。因为,芹菜不仅能够降血压,还有降血脂、通便、利尿的作用。对于老年人尿路感染、视物昏花、头痛、失眠等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性味甘微湿,具有平肝息风、通络止痛的功效,可以有效缓解各种肢体麻木、头痛头晕等症,是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常用来配置高血压药膳。

天麻母鸡汤是适合体质虚弱的高血压患者进补的一道药膳。主要原料为老母鸡一只、天麻50克、钩藤30克。将鸡洗净,剔除内脏;天麻和钩藤分别用纱布包裹,放入鸡腹内,酌加生姜、大枣、大茴香等调料,以及食盐少许。用文火焖炖2小时左右,挑出药渣,喝汤吃鸡肉。一日3次,佐餐用,3天服完。

高血压伴有易怒、失眠多梦的患者,可以用天麻15克、粳米100克、鸡肉25克、胡萝卜50克,同入锅内,小火煮成稠粥,每日一次,午饭或者晚饭时食用。

治疗高血压的另一个简便有效的方法是点揉太冲穴(足背大拇指关节上2寸处)。《黄帝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高血压可引起中风和眩晕,因而应该从肝论治。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起始穴),经常按揉有疏解平肝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一生气、一发火,血压就升高的人,有一定的疗效。点揉时可用食指或中指,从太冲穴揉到行间(穴位,在太冲穴前方2寸处),一天2-3次,每次5分钟,做到持之以恒。

治疗高血压还可以通过中医的辨证施治,应用一些中成药来治疗,疗效稳定,服用方便。中医把高血压分为寒热两种征候,属热的有头晕目眩、口苦口干,容易上火等;属寒的平时怕冷,手脚发凉等。治疗原则是热证要清,寒证要温。热证的高血压可用杞菊地黄口服液(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寒证的高血压可用金匮肾气丸、附子理中丸等。

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应当积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具体措施包括:坚持检测血压,至少每一个月测一次;限盐补钾,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多吃富含钾的水果、蔬菜,如香蕉、核桃仁、莲子、芫荽、菠菜等;防止超重肥胖;戒烟限酒。

第10篇

【关键词】 医学教育; 教学模式; 主观能动性; 创新中医;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19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4-0158-03

doi:10.14033/ki.cfmr.2016.4.088

中医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十一五科技发展后对中医也越来越重视[1]。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中医在我国医学中占据重要比例,许多地方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为进一步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发展的新世纪新型医学人才,成为了医学教育中的重要使命,因此需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是长期教学效果不理想,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适应我国现行对中医的需要[3]。因此,中医教学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中医教学进行改革[4]。本文将以创新中医教学方法为起点,分析创新中医常见的教学方法,并提出针对性的研究方案,现综述如下。

1 提高教学质量

中医教学在我国教学中比例较大,设计内容相对较多,如:学术发展、基础理论、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等,学生在学习中医时想要从多角度、全面掌握中医学难度较大[5]。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中医教学中可以融入创新中医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技术、音频影像技术等让学生对枯燥的知识更加容易接受,保证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具体如下。

1.1 多媒体课件制作

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使用相对较多,效果也比较理想。利用多媒体方法制作出生动的图画,甚至可以配备一定的影像等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了受时空的限制,让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养成良好的科学意识和体系[6]。同时,创新医学教学中还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的增加学习量,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课时少、知识面不全等缺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7]。

1.2 选择合适的辅导书

中医教学设计内容相对较多,知识面比较琐碎,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将不同章节的知识点连接起来,更不用说学以致用,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较差[8]。因此,在创新中医教学方法中应该能够根据学生对学习掌握情况等选择合适的中医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学校在编写教辅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以及社会的需要等多个方面。同时,编写的教辅书必须尊重教育规律,根据学生的兴趣、个人爱好等正确的指引[9]。创新中医教学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学生更加能动的理论,如:阴阳理论、七情致病理论等,让学生能够吃透,从而更加方便学生理解和接受[10]。

2 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训适应社会的人才

中医教学在学校属于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桥梁和轨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遵循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根据每一位学生学习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提高教学学习能力[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仔细研究教材,根据社会需要、学生能力选择针对性的教学教材进行授课。选择教材时既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医学基础和素养,同时还考虑到他们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在课堂上选择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从而能够提高学生探究式思维能力[12]。同时,创新中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善于自我激励、积极制定合适自身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做到有计划性学习。创新中医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善于结合传统教学模式,如:给予问题学习模式和思维导图教学模式[13]。

2.1 基于问题学习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近年来中医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最早由美国教授在1969年创建,该教学方法主要以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中,学生们是从开放性问题入手,其目的在于挖掘学生的好奇心,构建起学生宽厚而又灵活的知识基础,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够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将其成为自身的一种技能。在中医教学中,必须以临床问题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怀,正确引导学生把握学习的内容的教学方法[14]。创新中医教学前期,以患者问题作为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讨论,让学生能够在讨论中有所体会。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相比优势较多,它在设计理论、实施方式、评估体系等均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计病案,组织学习、沟通交流,活动汇报和总结评估等,以中医教学为重点,从而能够实现跨学科之间的沟通和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更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但是,该教学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从而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15]。

2.2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

思维导图教学模式也是近年来使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提出,该教学方法从中心主题通过特定的关联展开分支,善于利用关键词、图像、色彩、肢体的变化等激发学生思维[16]。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更多的是利用观点和突破,从教学内容的中心概念发散出纲要形式,该教学模式提出的基础是“大脑进行思考的语言是图形以及相关内容的联系”。创新中医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每一位学生选择合适的思维导图教学,激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掌握中医课本知识,提高教学质量[17]。

但是,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技巧也比较多,如:中医教学时的阅读速度、信息量等。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整理、制定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和老师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中医知识[18]。同时,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课程的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师生之间形成整体知识概念,让学生在大脑中创造出现知识框架的全景图,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化把握,根据教学过程中和需要做到实际情况具体对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创造性。由此看出,创新中医教学过程中将基于问题学习和思维导图两种模式运用其中一方面有利于基础教学和中医知识的积累,同时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但是,创新中医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不停的学习并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19]。

3 加强实践教学内容

创新中医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对比较强的学科,学科内涉及内容相对比较多。而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它走的是一条依赖临床信息反馈而不断提炼成为其理论的道理,中医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如果离开了实践教育将会发展成为源泉和动力。因此,创新中医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践操作环节训练,具体如下。

3.1 加强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中医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差异较大,该学科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等双重特点,学科设计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创新中医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尽早接触患者,让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获得心知,掌握中医的奥妙,加深所学内容。通过疗效确切的实例去说服学生,让他们对中医有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安排上可以增加见习实习时间,增加经济投入,让学生在临床疾病诊治过程中能够增强其技能培养,让学生对四诊及辨证论治的理论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其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提高与他人的交流合作能力,提高医生的综合素养[20]。

3.2 加强中医科研思路的培养

中医涵盖内容较多,知识也比较丰富,通过对中医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研究能够有许多新的思路和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相对比较浅,不会被临床和同行认可。因此,创新中医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教学内容提炼,摒弃不成熟的思路和方法,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修正,从而能够在教学中产生新的活化,为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促进中医药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中医教学在我国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能够满足教学需要,但是教学质量相对较差。创新中医教学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该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思路为主,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我国中医能够在医疗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贞慧,冯晨秋,高晖,等.护理本科生临床带教老师教学能力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测[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12):1216-1217.

[2]于雯,杨瑞贞,李秀丽,等.在校专职护理教师与临床护理带教教师胜任力比较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3):1197-1199.

[3]张亚兵,张莹雯.关于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之思考[J].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5):80-81.

[4]马伯英.海外(英国)中医教学的特点和瓶颈浅析[J].天津中医药,2012,29(3):295-298.

[5]孙保木,罗明.多媒体技术在中医教学中的应用[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6):578-580.

[6] Stillwell S B,Fineout-0verholt E,Melnyk B M,et al.Evidence-based practice,step by step: asking the clinical question: a key step in evidence-based practice[J].The American Journal of Nursing,2010,110(3):58-61.

[7]金英花,刘忠雪,金桂花,等.临床带教老师对本科护生实习评价的现状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5):497-499.

[8]刘铮然,崔成立,杨玉梅,等.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22(10):50-51.

[9]梁燕秋,欧阳彩弟.护患角色模拟情景教学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2,23(3):209-210.

[10]钟震亚,李艳君,田国忠,等.融入式医学人文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3):51-53.

[11]廖虎,杜亮,廖邦华,等.加强我国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医学教育探索,2009,3(4):328-331.

[12]刘芳丽,白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2,27(15):67-68.

[13]高晓丽,杨少娜,陈林华.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在实习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1,18(9A):44-46.

[14]韦跃宇,陈和伦.创新教育与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6(2):173-174.

[15]张桂香,王元秀,宋晓妍,等.强化五种意识提升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果[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3-1536.

[16]苏颖,刘宏岩.“传道授业解惑”对中医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医教育ECM,2010,29(5):84-85.

[17] Cerinsek G, Dolinsek S.Identifying employees’ innovation competency in organiz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and Learning,2009,6(2):164-177.

[18] Abdelaziz M, Samer Kamel S,Karam 0,et al.Evaluation of E-learning program versus traditional lecture instruction for undergraduate nursing students in a faculty of nursing[J].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Nursing,2011,6(2):50-58.

[19] Nagata S,Gregg M F,Miki Y,et al.Evaluation of doctoral nursing education in Japan by students, graduates,and faculty: A comparative study based on a cross-sectional questionnaire survey[J].Nurse Education Today,2012,32(4):361-367.

第11篇

关键词:实验中医学;教学方法;探索;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29-03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知识结构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这一要求,我院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教学实验的改革。在中医学各专业本科生和中医学专业科研方向七年制班中开设了实验中医学这门课程,为了适应改革的要求,我院将在全国开展教学实验的改革。在中医学各专业本科生和中医学专业科研方向七年制班中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其目的是通过应用现代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中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中医现代化,发扬中医药优势,为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实验中医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对中医理论、方法、处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它是一种来自中医结合现代实验科学的发展的产物。现将笔者在实验中医学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总结如下。

一、明确学习目的,强化科研意识

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和七年制学生而言,经过前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比较坚实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但是对于如何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进行中医药学的科学研究尚存在疑虑。有些学生甚至认为现代的科学方法根本不适合研究传统的中医学,加之社会上“中医越古老越好”思潮的影响以及当前“中医废存”的争论,这些无疑都会动摇学生的专业思想,使很多学生对中医药学丧失了信息和兴趣。因此,在我们讲述这门课程之初,首先要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学习、课程的讲座、主题思想、实验设计、实验技能和操作该系统,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规则。中医药实验研究,使学生建立了正确的科学思想和观点,熟悉和掌握了中医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中医现代化的认识成果和进展中,要加深学生对中医药学理论内涵的理解和体会,从而启发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水平和动手能力。

轻视实验研究是导致传统中医学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也正是实验研究的缺乏,导致传统中医学成为经验医学。中医药学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要想成为国际化的医疗手段,就必须要与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相结合。只有被证明是科学的,才能是永恒的,才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引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方法来研究中医学,以端正学生的思想,强化其科研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和技术阐释传统中医理论的思维。

二、突出教学难点,启迪科研思路

中医药学的理论体系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一些医学知识与传统文化、传统哲学的理念相混杂,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些概念、原理、规律具有抽象性、思辨性、模糊性和宏观整体性等特征。因此,一味地套用西医西药评价体系来对待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和研究成果的观点是错误的,同时对于中医药研究也是不公正的。

现在的大学生一般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他们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大,主要受西方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的培养,习惯于用现代科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因此,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去阐释中医药学的理论可以说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课堂上老师应该结合中医本身的特色启发学生在不脱离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去设计和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只会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某一味药物或者某种成分,或者针对某种疾病,测定几个相关的指标,那不是实验中医学所要研究的内容。这种研究方法又与现代医学对于药物和疾病的研究有何区别?我们实验中医学所要教授给学生的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中医传统理论的思维和能力,而不是中医的全面西化,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这里所讲的中医特色,笔者认为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是以精气阴阳五行理论体系为理论方法,以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学说、天人相应理论为依据;在临床研究方面,则是以辩证论治为核心的理、法、方、药体系为依据,进行多学科的实验研究。确实做到在坚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中医药现代化的研究,如果脱离了中医特色,失去了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只凭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中药的方法是大错特错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医特色,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并运用中医基础理论解释和阐发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发展中医基础理论,深入揭示中医病证的本质,丰富中医药理论,促进中医药学的长足发展。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

中医药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中医中药的理论都是基于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从《黄帝内经》到《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问世,无一不体现出“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丰富的临床实践活动”这样一个观点。因此,实践是中医药学源生之本,也是其得以发展和创新的坚实基础,离开了实践,中医药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中医药的教学工作中长期被忽视。在课程设计上,表现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同理论课相比,实践课处于从属地位,甚至部分选修课由于课时有限,只讲理论部分,而取消了实践部分,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老师注重知识的传授,轻视能力的培养。尽管当前引入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但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在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理论学习与实践运用脱节,忽视科研思维和实际能力结合培养的方式下,毕业生高分低能,实践能力差,创新思维和能力弱,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阐释传统中医理论的能力低,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严重。

为了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我们对学生的培养模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七年制硕士班),更要求中医特色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老师讲、学生按部就班做的教学方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一切活动都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深入思索,自主实践,促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学生完成从选题、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直至实验结果获取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得到从实验思路、实验技术、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全面训练。鼓励学生成为教学活动和教学实践的主人公。学生独立完成选择、整个过程的实验设计、实验制备直到获得实验结果,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实验的思路,分析能力的实验技术,得到综合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研究课题,独立设计实验研究方案。本课程一改教学内容由教师确定的做法,要求学生在大量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自行设计实验研究方案,在选题和课题设计之后通过课堂交流和答辩,对课题的可行性以及将来的前景进行自我评述,再由学生们自己评选出一项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案作为本课的实验研究内容(上述工作进行之前,全体学生自愿组合成4~6个小组,每组3~4个人,教学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第二,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实验研究的准备工作对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结果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以往的实验课上都是按照实验指导的要求,在实验人员提前准备好一切物品的前提下,重现实验的内容,往往能够取得预期的结果,而对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却知之甚少。我们把实验准备当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学生科研思维培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其以后的科研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对现代科学的缺乏(包括现代医学)的认识和研究的基本技能训练的基本研究方法,动手能力差是中国大学生普遍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操作训练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多渠道地学习和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在实验设计完成时,依据具体的实验内容,确定基本指标,广泛开展相关实验参数的检测方法,并进行分析和比较,结合实验室的条件和教学的预算,选定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让学生了解实验测量的方法,可以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其次,认真做好预实验。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安排的一个步骤,用少量的实验动物来对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行训练。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动物抓住,称重,编号,动物模型的制作,给药(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和灌胃),实验动物处死,解剖,取血,取材,还有熟悉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正确的操作。各种实验试剂的配置以及存储等反复操练,督促学生熟练掌握,以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最后,注重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强调中医特色。我们的课程中,尤其是实验课后,非常重视学生对预实验结果的分析,尤其是对那些不能出现理想结果的实验更是要求大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各个小组之间讨论交流,使得大家能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为以后的正式实验提供有益的指导,促进正式实验的顺利进行。

四、优化考核手段,提高综合能力

考核手段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方法。通过考核不仅能够对学生学习起到督促作用,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与其他大部分课程的考核不同,我们结合学生的理论考试、实验设计、实验技能、课堂表现,研究态度和贡献程度,实验报告的完成质量等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具体标准是:理论测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技能为20%,实验设计为20%,课堂表现为10%,研究态度占10%,贡献程度占10%。其中研究态度和贡献程度是指在课程实施中的表现,包括学生实验准备的齐全程度,查阅相关文献的关联程度,选题的新颖性,实验设计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行性,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处理实验中问题的能力等。量化考核标准的确定,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12篇

摘要:中医专业英语正处于发展时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根据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作以总结。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英语概念的基本特点,即中医概念的定义化、中医概念的词根仿造化、中医概念的拼音化、中医概念的多样化。根据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词根法、分类法、比较法和综合法。随着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也将逐步确立。

关键词:中医专业英语;专业英语;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1028-02

为适应中医药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国内多所中医院校近年来新开设了中医(外向型)专业,在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公共外语与西医专业英语均有章可循,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中医专业英语,由于正处于发展时期,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中医英语教材的建设也刚刚起步,不像其他一些专业课教材那样有现成的内容供参考或改编,一切工作都是在积极探索中,但中医专业英语总是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并得到认可。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作一总结。

1中医专业英语的概念

中医专业英语,简称中医英语,是指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医专业英语隶属于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范畴。是医学专业英语(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的一部分。

无论是专业英语、医学专业英语还是中医专业英语,其本质都是专业概念的英语表达问题。专业知识的传授其实质是专业概念的传递,其目的是在专业知识用英语载体传递过程中,减少英语语言方面的障碍,从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医专业概念是用英语进行传递的,所以既存在难度,也存在优势。难度在于第二语言的掌握,优势在于中医学专业概念本身来源于汉语,传授时更易于理解,掌握起来走了一条捷径。

2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

中医专业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一样,重点是概念的传递,因此,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英语概念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医概念的定义化 中医用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语言浓缩性强。一个重要的疗法或理论往往用几个字即可概括,但在翻译时,却很难采用相当单位的英语词语将其表达清楚。于是,概念的翻译变成了概念解释,即用英语给中医概念下定义。例如:

奔豚: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gas rushingup though the thorax to the throat from the lower abdomen。

虚胀:flatulence due to yang-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kidney。

辨证论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这种译法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译法使简洁凝练的中医术语变得冗长繁琐,不符合科技术语翻译的要求;其次,这样的译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很难发挥正常的交际功能,从而失去了使用价值;第三,这样的译语有碍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规范化的实现。

2.2中医概念的词根仿造化 词根造词是指在翻译原语的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换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即词素或词。

由于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名词术语的内涵均与现代医学有较大差异。尽管在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医的一些名词术语与现代医学的一些名词术语在含义上比较接近,甚至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英语中找到中医名词术语的对应语是非常困难的。于是词根造词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2.3中医概念的拼音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及中西医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医理论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如“气”“阴阳”“气功”“推拿”等,因为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

过去人们一直试图通过意译来翻译这些概念,但结果却与人们的愿望相去甚远。例如,将“气”意译为vital ener-gy,其实只表达了“气”作为“推动力”这一小部分含义,却没能表达“气”的完整内涵。经过国内外中医翻译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发现只有音译才能较好的保留“气”的实际内涵并避免丢失信息。于是Qi便逐渐地取代了vital energy而成为“气”的规范化译语。同样地,“阴阳”“气功”“推拿”也被译作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或yin-yang),Qigong(或qigong),Tuina(或tuina)。

从目前国内外中医翻译的实践来看,采用音译法翻译中医学某些特有概念是比较可行的。事实上,这种方法已逐步为中医翻译界所普遍采用,也为国外读者所接受。

2.4中医概念的多样化 由于中医名词术语本身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及概念交叉等现象,不同术语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一定的英语词语只能表达一定的中医术语的某一部分,所以一个中医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译形式。因此,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多样化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国知名医学英语学者欧明教授曾以“虚”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论述。

欧明教授认为,“虚”是中医学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概念,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在英语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对应语: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等。翻译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选用适当的词语来翻译,不能一概而论。指脏腑的“虚”时可用asthenia,如“脾虚”可译为asthenia of the spleen,若译为deficiency of thespleen,则有可能被误认为脾脏有实质性的缺损,而不能准确表达脾虚的概念。又如“脾虚水泛”一词,其原意是指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水肿,所以同样是“脾虚”,这个“虚”字则应译为hypofunction of the spleen。单指功能的虚弱,也可以用hypofunction来表示。表示“体虚”这一概念时,也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来表达。

3中医专业英语和中医术语的学习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中医专业英语的学习仍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范畴,一方面第二语言习得必须先掌握一定的词汇,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语言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因为学生必须时时查字典,这不仅费时而且将影响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实际使用中的词汇不是单独的词,而是词汇化句子段,或称为语块,它们起到某些句法目的中的最小单位的作用,并且一般来说具有约定俗成的用法。如:Deficient yang failed to gener-ate qi(虚阳不能化气)中的deficient yang即为一语块,用以表示虚阳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出此类语块,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操练,是很有必要的。

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涉及到了大量难以记忆的专业词汇和专业语块。针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3.1词根法 中医英语中的很多医学词汇均借用于西医学中的相应词汇。而这些词汇大多具有相应的拉丁语或希腊语字根。记住这些字根后,能很容易地记住相关的单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nhr(o)这个词根来源于希腊语arthron(关节),表示与关节相关的,则可导出arthralgia(关节痛),arthredema(关节水肿),arthrocentesis(关节穿刺术)等词汇。

3.2分类法 将专业词汇按其属性分别归类,以便于记忆。如:人体脏腑类(五脏hear,liver,spleen,lung,kidney)、五行类(five elements,generation and restraint,predominance-recovery,over-restraint,counter-restraint)。

3.3比较法 将意思相近的词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记忆。如中医中“疏”一词可有soothe,dredge,disperse,acat-ter,smooth等表达方式。一般用soothe the liver或smooththe liver来表示“疏肝”,重在指通过疏散而使平静,镇定:而一般用disperse the wind-cold来表示“疏散风寒”,指通过疏散而使消除;而用dredge the vessel,scatter the mass来表达疏通血脉、软坚散结的概念。

3.4综合法 有些中医术语现在已经有与之对应的英语语块,可以直接将对应的专业术语语块介绍给学生,以便记忆。如:aversion to cold(恶寒),aversion to wind(恶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