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

时间:2023-07-06 17:1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整体实施方案

第1篇

2019年以来,我校扎实开展办学规范大落实、突出问题大整改、教师全员大家访活动(以下简称“三大活动”),有效提升了教育群众满意度。为进一步巩固提高我校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更好的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按照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部署,经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将继续开展2021年度“三大活动”,为使活动卓有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促进教育系统干部职工、教师队伍作风转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获得感,努力办好更加公平、更有质量、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范办学。将2021年定为办学行为规范提升年,将基本办学行为作为立校之本。依据教育部、省教育厅办学行为规定,逐条逐项对照标准找差距、改问题、促提升。

2.坚持问题导向。多渠道听取民意,查实找准突出问题。自始至终着力解决问题,以整改行动开局起步,以问题整改完善提升注入动力,以整改成效交出答卷。

3.坚持精准发力。聚焦工作细节,精准提升,分类包保要精准、逐人施策要精准、家访备课要精准、问题整改要精准、家访成效要精准、学生信息要精准、家校沟通要精准。

4.坚持领导带头。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参加活动,亲力亲为,上级带下级、主要领导带班子成员、领导干部带一线教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三、主要内容

(一)、办学规范大落实

认真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管理规范,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落实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制度。

1.严格落实免试就近入学政策。严格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1年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的意见》(鲁教基函〔2021〕9号),科学划分学校招生片区范围。对于招生片区范围有调整的,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提前进行研判分析,综合制定工作方案预案。严格按照公布的招生片区或范围进行登记入学,不得通过笔试、面试、面谈、考察或擅自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招生,不得跨区域、跨范围招生,不得在开学前后采取考试方式分班。

2.严格落实办学条件标准。通过均衡师资配置,实现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全面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消除大班额。严格按照规定班额招生,坚决杜绝新入学年级产生新的大班额现象。

3.落实五育并举。坚持德育为先,将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全过程,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筛查、识别和干预机制,健全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升智育水平,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实施教学,确保全部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加强因材施教。强化体育锻炼,保护学生视力健康,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运动会,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每天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确保学生达到体质健康合格标准,掌握1至3项运动技能。增强美育熏陶,每年至少举办1次学生全员参与的校园艺术展演活动,培养每位学生学会1至2项艺术技能。加强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课时,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建立学生值日制度,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4.严格规范日常考试。一律不得组织入学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普通班或快慢班,全面推行零择班、阳光分班。每学期不超过2次统一考试。全面实行等级评价,不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及排名。

5.加强作业布置管理。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年级统筹作业布置。平均不超过90分钟,初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周末、寒暑假、法定节假日也要控制书面作业时间总量。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教师要对布置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不得要求学生自批自改,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

6.加强学生手机管理。落实“济宁市学生手机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告知学生和家长,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学校应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

7.加强学生睡眠管理。初中生应达到9 小时;初中一般不早于8:00,初中生一般不晚于22:00。个别学生经努力到就寝时间仍未完成作业的,教师应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加强学业辅导,提出改进策略,如有必要可调整作业内容和作业量。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对睡眠不足的,要及时提醒学生并与家长沟通,指导学生统筹用好回家后时间,坚持劳逸结合、适度锻炼。指导家长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就寝环境,确保学生身心放松、按时安静就寝。

8.规范教材教辅和进校园读物管理。坚持在国家和省定目录内选用教材和教辅,坚持“一科一辅”原则,不以任何形式强迫学生订购教辅材料。不使用未经审定的教材。不得强迫学生和家长购买课外读物,严禁问题读物进入校园。

9.严格规范课程开设。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课程设置要求,开齐课程,上足课时,要保障开全开齐音乐、体育、美术、综合实践、安全教育、传统文化等课程。

10.严格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平安校园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控、隐患排查、应急处置等机制,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完善学校安全责任清单,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措施,及时整改各类问题隐患。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开设安全教育课,落实“每日一提醒”“1530”安全警示教育制度,每月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推进“法治进校园”,加强预防欺凌宣传教育,持续开展防溺水安全宣传教育,并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微信群等形式,经常向家长宣传学校开展安全教育和应急演练的情况。完善人防物防技防,推动专职保安员、封闭化管理、一键报警和视频监控配备、护学岗建设“4个100%”达标。

11.严格治理在职教师有偿补课。将教师签署的《拒绝有偿补课责任书》在学校、班级醒目位置公示,在学校门口设置有偿补课举报电话公示牌。对所有在职教师进行全面排查,一经发现,立即制止,严肃处理。对认识不到位、工作不力、出现严重问题造成恶劣影响的,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二)、突出问题大整改

1.整改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师流动性大,师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2.整改教育精准扶贫方面的问题。对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的,要及时有效地组织劝返;严禁残疾儿童教育关爱工作不到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未资助或未资助到位的现象发生。

3.整改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严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乱收费、强制或变相强制、指定订购教辅材料,收取赞助费或赞助物品、对转出学生收取管理费等现象发生。根治学校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4.整改家校沟通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教师未按规定进行家访,或以电话访、到校访代替登门访,沟通方式少、频次低、态度差、实效性差,家校沟通机制不畅通,家长的意见、建议得不到及时反馈、教育政策和学校工作未能及时充分地传达给家长,家长对学校和教育工作存在误解等现象。

5.整改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整治学校存在的安全“一岗双责”责任制不完善,安全制度及安全档案还不标准、不健全、保安配备不足,物防、技防配备不达标,防火、用电、校车隐患整治不彻底。

6.整改教师管理方面的问题。在职教师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对学生尊爱关爱程度不够、敬业心不强、备课不充分、上课不认真、课后辅导不及时、作业批改不全面、教育理论素养和教学技能水平有待提升。

7.整改教师纪律约束的问题。学校对教职工纪律约束不严,教师通过课堂或网络等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三)、教师全员大家访

1.健全工作制度。学校要建立“校长带头、中层示范、育人导师为主体、全员参与”的家访工作机制。落实家访工作方案,开展家访培训。结合全员育人导师制建设,推动非班主任教师对所联系学生和所任教学科学习困难学生进行家访。明确家访工作的周期和次数,实现每名学生每学年内至少接受一次入户家访。

2.做好访前准备。要根据学生个体情况,明确家访目的,精心设计家访内容。要通过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广泛收集学生在校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完成作业、参与活动、学业成绩、同学相处等日常表现。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家访策略。根据家长的工作和居住状况,提前与家长商定家访时间。

3.科学设计内容。家访时要全面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家庭情况和家庭教育情况,给予学生发展指导和家庭教育指导,特别是对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勤俭节约、体育锻炼、劳动教育等方面进行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要对学生在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向家长介绍学生取得的成长与进步。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从关爱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家长一起商讨解决方案和改进措施。

4.落实普遍家访。家访方式应根据实际,尊重家长意愿灵活确定,注重集中家访与日常家访、全面家访与重点家访相结合,加强家校沟通。在此基础上,灵活选择家校沟通方式,班主任每年入户家访一次。

5.突出重点家访。在对全体学生有基本了解的基础上,筛选重点家访对象,“一生一案”制定重点家访工作方案。对单亲家庭、留守儿童家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对学校有个性化诉求的家庭等,要列入重点家访对象,每学期至少入户家访1 次。必要时,应邀请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联合家访。

6.客观做好记录。家访记录是学生成长档案的组成部分,反映教师育人的痕迹,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基础。家访人员要及时整理家访记录,通过多种形式对家访效果进行持续追踪,评估家访效果是否明显、改进措施是否落实,并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方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家访管理、创新家访形式、做好家访记录,努力实现家访高效化、实效化、科学化。

7.保护家庭隐私。家访是对学生和家庭的深入了解,对于学生身心疾病、家庭收入、父母婚恋等相关隐私必须严格进行保护,不得在任何场合随意议论学生家庭隐私。在作为家访案例介绍或典型经验交流时要隐去学生家庭隐私信息。

8.守好廉政底线。家访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延伸,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家访工作人员要带着真心、爱心和耐心走进家庭,让学生和家长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关爱。家访教师要廉洁自律,不得向家长推荐、推销教辅材料或其他收费服务,不得收受或索要财物,不接受家长的吃请,时刻保持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9.落实全员育人责任。各校要认真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以育人导师为主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分组,明确家访注意事项、时间节点、责任分工和家访内容,提高家访质量,覆盖学校所有学生。

四、实施步骤

活动共分四个阶段。

(一)启动实施阶段(6月16日-7月6日)

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三大活动”方案,召开全校“三大活动”动员会,对“三大活动”全面安排部署;制定全员育人导师制,指导家访培训;开展自查自纠,制定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措施、责任人、整改时限等。

(二)整改落实阶段(7月7日-8月31日)

“三大活动”推进家长教育和家庭教育,凝聚家校合力;加快学校建设,均衡配置学位资源,确保招生入学工作有序进行,不产生新的大班额,做好家访工作。

(三)集中冲刺阶段(9月1日-10月31日)

以育人导师为主体,以学科老师为补充,分类别进行重点家访,进一步细化措施,家访前充分备课,确保家访对象信息精准。

(四)巩固提升阶段(11月1日-12月31日)

进行查缺补漏、完善机制,从根本上解决突出问题,形成一系列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学校管理的制度性成果。同时,制定下一年度家访方案,完善全员育人导师制方案,助推家访工作常态化的进一步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同志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担负起对本单位“三大活动”的领导责任。

(二)精准制定方案。结合校情、生情,细化落实措施,明确办学规范,精准制定活动方案,确保每项工作有人负责、每个学生都有老师包保、每个问题都能跟踪到底。

(三)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级各类新闻媒体、网络、微信等载体,积极宣传推广学校在落实办学行为、整改突出问题、开展家校共育等方面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传播正能量,树立新风尚,扩大活动的社会效果。

第2篇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探索并拓展德育新途径,引导学生远离不健康文化娱乐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未成年人学习、生活、文化、娱乐活动当中,促进广大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校在认真总结以往寒假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调整了今年学生道德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网上拜大年”和“六个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过一个既饱含亲情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寒假,同时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温馨亲情,体验生活乐趣,了解社会、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扬正气。

一、领导重视,精心策划具体落实。

假期前,学校对各班班主任、辅导员进行了工作布置。各班积极响应、认真落实,根据每班自身特点,学生特点,进行活动安排,同时对活动内容进行讲解、指导。

二、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多样。

为了夯实此项工作,学校在放寒假典礼上就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作了专项安排部署。我校的寒假实践活动作业共分为3块:即以读书积累为主题的书香作业、以感恩为主题的品德作业和以强身健体为主题的体育作业。其中,“书香作业”以阅读文学书籍、诵读经典诗文,搜集、背诵春联,写读书笔记为主。“品德作业”?与父母沟通交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主要体现在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父母,用一颗真诚的心去与父母交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细味父母的唠叨,亲自为父母献上自己的感恩行动:有的帮父母做家务活,有的给父母做一次感恩饭,有的为父母敬一杯感恩酒,有的为父母泡一杯感恩茶,有的给父母送上自制的感恩礼物,说一些感恩话等;?“网上大拜年”主要体现在一拜壮丽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英雄模范,五拜恩师父母,六拜亲朋好友。“体育作业”是让学生每天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运动1小时,每天了解一些体育知识,并记录自己的感受。为了让这些实践活动作业真正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活动方案,精心设计了活动记录卡片,并将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方式等以家长通知书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做好监督。

三、活动效果非常明显,社会整体反响较好。

(一)书香作业

春节是学生们积累春联、诗词和读书的最好机会,活动中学生受益终生的收获,是其他活动无法比拟的。从假期阅读反馈信息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假期阅读积累情况,大部分学生读中外名著三本左右,春联积累十幅以上,背诵诗词十首以上。同学们在家的表现也令家长十分欣喜,他们一个个“钻进”了书中,成了“小书迷”,变成了“小书虫”,成了家庭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品德作业

1、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现在家庭一般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孩子除了在学校以外,极少在家里参加各种劳动,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中,动手实践机会和能力可以说非常匮乏,这次活动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责任意识和动手能力,为他们健康、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给学生一个体验成长的机会。

通过自己做菜、打扫等,学会去面对困难和失败,在不断的摸索尝试中,让他们初步体验到父母的辛劳,增进了亲子感情。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完全由学生

自行完成。因此,在活动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能设身处地的结合情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课堂知识有效的应用到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3、改变了学生自我评价,给学生一个转变劳动观念的契机。

通过活动,家长对子女做家务的态度改变了,学生对家务劳动的态度也改变了。有的家长说他们平时只重视自己子女的学习和娱乐,忽视了劳动教育,导致他们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从孩子的反思中也可以看出,他们觉得参加家务劳动真辛苦,但同时体验了当一家之主的不容易。从父母评价来看,他们都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他们觉得这样和子女一起参与活动、一起交流,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家长的艰辛付出。在活动的进行过程中,也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有很多家长欣喜地告诉我们:孩子长大了!知道体谅关心父母了!看着他们溢于言表的表情,我们也感到了成功的喜悦,爱在悄悄蔓延??活动让学生开阔了眼界,增进了知识。

4 、让学生懂得了关爱和责任。

“网上拜大年”活动期间我校千名学生通过祝福语、献花等形式,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祝福,对革命先烈的怀念,对恩师和父母的感恩,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尽情抒发爱的情怀。

(三)体育作业

第3篇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教学实施;教学目的

0 引言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技能型人才,如今全世界的高等教育都在追求课程改革,而课程改革的核心则是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创新,诸如“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1]等新颖的教学方式也出现在现在高等职业教育当中。教学者通过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改变教学过程中教学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从教师传输,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成教师成为学习环境的构建者,和学习过程的引导者。教师通过兴趣引导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学习环境,接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种渠道,能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并且易于接受的方式获取知识并得到综合运用和锻炼。

“项目式教学”的理念来源于西方劳动教育思想,即校企合作的办学思路的雏形,经过教学过程的实践研究不断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思潮[2]。“项目式教学”法之所以会从众多新颖的教学理念中脱颖而出,成为众多教育者实践的对象,正是因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回归其本质,培养专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的学生也希望掌握一些实用的,被市场和企业认可的技能。

然而“项目式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它没有一套相对统一的模式和方法,而是针对于项目本身的不同而不同,所以项目式教学中一些细节并不清晰。

1 教学实施

既然是“项目式教学”,那么其核心必然是“项目”,目前项目式教学总共分为两大模式[3]:第一,学校主导,教师在讲授完理论之后,通过实践来加强和巩固所学知识,引进企业项目模式,包括项目本身的产品功能要求,技术指标,操作模式等等。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并在项目结束验收时给予评价与总结;第二,纯企业模式,2003年7月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具有的特点: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这里的能力已不仅是知识能力或者是专业能力,而是涵盖了如何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能力、接纳新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及与人协作和进行项目动作(包括项目洽谈、报价、合同拟定、合同签署、生产组织、售后服务)的社会能力等几个方面。[4]

正是两种教育模式的不同,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分歧,本文研究的分歧点在于:项目式教学是以完成项目成果为目的,还是以让学生参与整个项目实施的过程为目的,并且课程考核是以项目成果验收的形式,还是以学生技能考核的形式。

首先,由于讨论的是“项目式教学”,所以从项目的角度出发来讨论这个问题,以“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这门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课程,包含了电路设计理论,电子制作工艺,电子产品测试,以及技术文档的编写等等[6]。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完所有理论知识之后,学生以实验的形式来进行理论的实践。如今这门课程顺应最新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求,通过“项目式教学”进行实施,采用的正是学校主导模式,教师为学生设计了5个典型的项目工作任务,涉及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全部过程,即电路设计,仿真,原理图绘制,与PCB(印制电路板)设计制作,焊接,组装,调试,编制技术文件等等[7]。整个实施过程如下:

1)项目准备:

1.学生领取项目任务书;

2.成立项目小组,组织项目会议;

3.制定实施方案,明确人员分工。

2)项目实施:

1.学生按照方案实施;

2.定期做阶段性汇报;

3.教师引导,帮助学生解决技术难点;

4.项目结束,组织验收。

2 观点讨论

整个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完全被激发,更锻炼了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然而在项目验收的时候发现了问题。由于电子行业飞速发展,市场上PCB的制作技术也大大提高,教师为了保证项目的含金量及质量,给项目中的电路制作设置了一定难度,由于学校的PCB制作设备较为基础,制作精度也有限,所以对学生来说操作难度相当之大,所以在验收时大多项目没有完整的实现。目前电子行业大多企业由于生产成本的原因,将电路设计和电路制作分开,负责设计的企业没有工厂,将设计好的原理图给制作工厂代工,代工厂就专门负责PCB制作,设备先进,制作速度快,产品的成品率也非常高[8]。鉴于以上愿意,部分学生提出一种观点:在项目实施阶段,在设计完成电路原理图之后,可以将原理图交给那些专门负责生产的代工厂制作完成,最后交予学校做最终调试,并且学生提出了这一方案的好处:

1.项目进度快,学校设备有限,产品制作的速度慢;

2.产品制作成功率高,有利于学生在电路设计中发挥;

3.项目完成率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成就感。

学生的观点是从项目的本身出发,完全把自己的角色切换成一个公司职员,以完成项目为目的,学生通过自己的设计将原理图绘制完成,因为在设计电路方面,平时所学的软件及学校资源与企业几乎相同,然后再借用学校无法实现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将学生的设计成果制作完成,用以项目验收。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投入到产品设计,不用担心学校设备的生产加工的局限性,项目成果更加完整。如果换一个角度出发,从学习的角度,“项目式教学”其核心依然是教学,是以教会学生技能为目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重要的内容:

1.学生对于项目整体的把握能力;

2.整个项目每个环节的技能掌握;

3.对于细节问题的处理能力;

4.团队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5.项目成果的表现能力。

3 总结

所以从这个观点出发,学生更应该完成的去体验整个项目过程,即使最后项目没有验收成功,但是整个过程都走了一遍,对于每个技术环节都有所接触并学习,而学生所关心的生产工艺的问题,也正是学生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并不能因为硬件条件的缺陷而逃避,针对于学生的就业面向来说,是专业相关的所有岗位,所以学生必须对整个环节都有所涉及,不能有技术缺陷,以面对未来就业个各种可能性。至于项目验收的成功与否只是对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一个参考。最后,在教学考核方面,应该以项目验收及答辩的方式为主,覆盖整个项目环节,既考验学生对整个项目的理解,也是教师对学生成果的评价。

综上所述,不论哪种观点,首先要回归教学的本质,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不能舍本逐末,毕竟学习技能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宋朝霞,俞启定.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4,01:96-104.

[2]李战杰.基于翻转课堂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4,10:103-104.

[3]徐艳梅,李晓东.基于电子学档的项目式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研究――以《新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为例[J].中国外语,2014,05:81-87.(下转第216页)

(上接第219页)[4]宋伟.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项目式教学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5]祝铃钰,许轶,姚克俭.化工设计课程群的项目式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2,02:37-40.

[6]黎振,杨慧,王井玲.项目式教学中全过程立体式考核方式探索[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报,2012,01:37-40.

第4篇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当前,素质教育在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并日臻完善,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日益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校心理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作为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机构——学校心理咨询部门——所开展的工作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尚存在相当的距离。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它对各构成要素在具体实践中的要求。

1、普及性。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旨在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普及性的问题,要使学校开展的每一项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和服务达于每一位学生。

2、整体性。指在进行素质教育时应从人发展的整体性角度出发,实施全面的教育,促进个体全面的发展。相应地,学校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不但要教导学生如何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保持心理健康,同时也应使学生接受全方位的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的教育和训练,反对以点代面或以偏盖全的教育方式。

3、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灌输或塑造的过程。在心理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调动其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发展。

4、差异性。人与人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先天的遗传素质有区别,而且表现在其身心成长与智能发展的后天条件有区别,因而其逐渐形成的自我意识水平与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也有区别,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乃至最终能达到的发展水平都会是不同的。素质教育应该尊重这种差别,针对这种差别开展工作。心理素质教育也应尊重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发展水平、存在问题的差异来实施教育工作。

5、发展性。素质教育是侧重于未来的、动态的、更强调个性的教育。发展性要求心理素质教育要以动态的眼光来教育学生,在学生的动态发展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也应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而不是机械的、静止地解决一时一事。

6、实效性。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反对任何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表面的效果教育。心理素质教育主要目标应集中到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上,而不是课程的得分、问题学生的处理、心理健康现状的测定指标等方面。

7、长期性。素质是在动态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人的良好素质不可能一蹴而就,进行素质教育要有长期规划,教育计划、内容要作长期安排。心理素质教育应有系统的规划和目标设计。

(二)学校心理咨询存在的内在缺欠

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肩负着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职责,但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存在以下缺欠:

1、局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还只是针对少数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与心理素质教育的普及性构成矛盾。虽然目前许多高校对全体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开设选修课和心理训练,但关注的对象依然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调查显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率不到全体学生的十分之一。

2、片面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因人力物力限制,工作重点依然是针对来访者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冲突,而对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锻炼存在缺欠。

3、被动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还是咨询人员被动地坐等来访者上门求询的一种活动,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的机会较少,即便是对危机事件的干预,也往往是危机事件发生后才介入,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性工作或主动的心理品质培养则较少。

4、不系统性。虽然现在各高校也或多或少地开展了心理素质的讲座、训练小组、选修课、心理网站、互助小组等,但这些活动要么不太充实,要么各活动之间缺少联系,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计划性。 转贴于

5、单一性。目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偏于封闭,缺少必要的宣传和与其它相关部门间的联系,如科普宣传形式单一,普及面不够,与学生处、团委、学生会联系较少,开展的活动也较少等。

二、涵盖并超越学校心理咨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着力关注的问题

为实现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人格”的目标,高等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积极扩展心理咨询机构的职能,着力关注如下问题。

1、全面普及性问题。凡在校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及成人学生都应享受心理健康的培养和教育。

2、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其次才是纠正一些不太健康的现象。在具体工作中,应贯彻有效针对性和层次发展性相结合的方针,一要针对学生中有代表性的突出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咨询工作,二要坚持工作开展的层次发展性,促进教育普及、问题辅导、发展完善三个层次。

3、主动预防性问题。要主动地开展工作,做到问题的早发现、早预防,变过去被动应付为主动预防。

4、科学化与系统化问题。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尽量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避免主观臆断式的空谈。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要体系化、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心理素质教育的理论建设、教材建设、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

5、全程辅导性问题。学生在入学之日起就应接受心理普查,建立心理健康和发展档案。每位大学生在校的时期发展应接受全程心理辅导。

三、扩展工作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逐步体系化

学校心理教育机构应肩负起教育、服务、管理和科研四项职能,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完善教育形式、扩充教育内容

一是逐步建立、完善心理教育类课程体系,把课堂作为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渠道。课程体系要依据大学生身体、认知、社会性发展水平科学设置,与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相匹配,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使心理课程有趣有益。二是不断扩充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如举办心理健康文化活动月活动,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橱窗、内部刊物和宣传资料广泛宣传等。三是寓心理素质教育于学校各项活动之中。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第二课堂教育相结合,实现心理素质教育与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

2、秉承咨询传统,拓展服务范围

一方面要秉承原来心理咨询的传统,热情真诚地为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要拓展服务对象范围,尽量使服务有效地达于每一位学生;第三是扩大服务内容,坚持正面多宣传、教育、引导,增设学生感兴趣的服务项目,如加强心理测评服务指导学生顺利发展,建立心理图书阅览室等;第四是逐步建立并规范其它辅助的心理咨询形式如心理咨询热线、网络心理咨询、网络心理论坛等。

3、规范管理步骤、构建管理网络

一是要建章立制,不断推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制定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危机干预管理办法、各项具体工作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等。二是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管理体系和心理危机的发现、监控、处理、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建立心理服务机构与校医院、学生工作部门的联系与协作。

第5篇

摘要:

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整个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每一节课,每一学期、每一学年的教学设计都是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出发点,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就要进行课程教学设计,确定教学策略,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音乐教学;目标构成;策略

引言

目的性是人类从事任何实践活动的基本特性。人们在从事实际活动之前,总要预先制定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然后据此去实施其活动,努力实现其预定的结果。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之一,其目的性、计划性是很强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结果,它既是教学活动的指导,又是教学活动的最终指向,是教学活动设计的立足点。同时,也可以把教学目标看作是教学任务的具体化和学科化,是所有学科应达到的具体目标,就是预期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教学结果。

一、教学目标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目标具有几个特点:(1)教学目标制定之前的准备,是教师对教学结果的预期和刻意追求;(2)教学目标是具体的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它的表述主要借助于行为动词;(3)教学目标必须体现在学生身上,反映于学生学习后的行为方式变化。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三种功能:一是指导教学实践,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以及教学策略的应用与选择。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学实施者就能依据教学目标来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利用目标指导教学方法或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必须确定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同一类型的学习的阶段性。二是指导测量与评价教学结果。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学设计者可自编测验题,测量教学效果,每一节课都可作出评价,评价有许多标准,但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是最可靠和最客观的标准,测量教学结果必须是以目标的测量为依据,如果没有针对目标,那测量就缺乏效度。要开展科学的评价首先要提供可有效测量的教学目标,只有是客观的、科学的衡量标准,那测量的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才将是科学的、客观的、有实效的。因此,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进行测试的客观评价标准。三是指导和调节作用。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学活动的方向起着指导作用,而且对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步骤上也都体现出规范的功能。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他们之间应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等,都要由制订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来决定,教学活动展开的过程也就是教学目标实践的过程。因此,确定教学目标可促进主体对教学的控制,促进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二、音乐教学目标层构

音乐课程教学目标是由一系列教学大小不等、层次不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系统。具体分为教学总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等,各个下属目标都是其上位目标的具体化。

(一)音乐课程教学总目标

音乐课程教学总目标是教学总目标在音乐课程上的具体化。由于音乐课在小学、中学(初中、高中)各个教育阶段都要开设,还要制定出分段的目标。他是在某一教育阶段,音乐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通常由国家颁布的音乐教学大纲(小学、初中、高中),以指导性和指令性相结合的形式作出具体规定。音乐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通过学习把提升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作为总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要体现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把音乐美感与人的思想精神深度有机融合,形成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教学进而掌握浅显的音乐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识谱能力,激发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熟悉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树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对外国的优秀音乐作品有一些了解、扩大视野,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分为主要目标和协同目标两部分,主要目标指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本身必须达到的,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专门目标,即培养学生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感知力、联想力、想象力、情感力、评价力),音乐审美表现能力(歌唱、器乐演奏、表演等音乐表现力),音乐审美创造力(审美创造意向等)。协同目标,指达到审美教育目标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人格品质、行为,发展智力,增强体质等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音乐学期(或年级)教学目标

音乐学期(或年级)教学目标是音乐学科教学总目标所隶属的子目标,是一学期(或一学年)音乐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音乐学期(学年)教学目标,体现在音乐教学大纲分年级要求中,是总目标在特定教学阶段的具体化。它一方面具有音乐教学内容的整体性;另一方面它只是对这一教学阶段的教学结果的预先设定,因此,它的内容比总目标更具体,它的制定直接受学生年龄阶段特征和课程安排的影响。

(三)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是指其音乐学科中相对完整的组成部分,单元教学目标是学期教学目标的进一步分解。它具有更明确而具体的指向性,是一种近期的追求目标。音乐教学大纲是由一系列单元目标具体组成的,这些目标虽然具体,但并不是分散的,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四)课时教学目标

课时是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课时目标是和具体的教学活动相联系的目标,也是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它的基本特点:一是教学内容的具体性;二是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标实现的及时性;四是目标设计的灵活性。

三、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策略

学校音乐教学的实施应包含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而普及性质的音乐教学重点在中小学,主要集中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初中阶段。中小学贯彻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学校的音乐教学必须为目标服务。别林斯基说,人们认识世界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科学的,另一种是艺术的,二者是互为平行的并列关系,谁也不是谁的附属或者补充。[1](P86)雨果说到:认识世界有三把钥匙,一是文学,一是数字,再就是音符。[1](P87)学校的音乐教学还要充分体现学科的特殊性,也就是音乐艺术的特点、社会功能,否则就不能正确地、符合规律地为实现总目标服务。总的说来音乐教学是为实施美育的目的和手段而存在的。学校实施美育的范围很广,始终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之中。音乐课程却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因为音乐课程能根据儿童、青少年的年龄心理特点、循序渐进地传授审美知识和培养审美能力。比如《德国黑森州小学美术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就是这样规定的:1.加强和培养感官的感受和体验能力;2.支持儿童的个人艺术兴趣,唤醒他们的审美创造愿望;3.对艺术和文化的解释;4.对媒体的了解。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有巨大的促进和渗透作用,但最重要的核心是培养中小学生具有欣赏感受音乐,并能正确评价、辨别和创造音乐艺术美的教育。因此,我们在确定学校音乐教学的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和具体任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应让儿童、青少年接触学习(包括演奏、演唱、欣赏)具有音乐审美价值的足够数量的音乐作品。按照培养目标和教育实践的需要,应科学地安排古今中外的名作和民间音乐作品。第二,逐步教给并扩大儿童、青少年音乐审美所需要的基础音乐知识和初步音乐理论。包括音乐语言构成的要素(即旋律、节奏、和声、织体、音色等),音乐的体裁形式、著名音乐家、著名作品以及音乐常识等,第三,培养和发展儿童、青少年进行音乐审美所需要的表现能力、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包括音乐感(或称“音乐综合能力”、一定的演唱、欣赏能力等)的培养。第四,发展儿童、青少年音乐想象、理解、表达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应在教学活动中贯穿始终,坚持不懈地引导,启发中小学生对美德的渴望和追求,逐步树立起正确的音乐审美观点。

四、实现音乐教学目标

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教育的观念和思想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起着指导作用。教学目标不但要落实课程的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一)要较好的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必须对音乐课程标准进行深入研究

音乐课课程标准是编写音乐教材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业绩、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通过研究教学课程标准,对音乐学科有一个总体把握,明确所教音乐课程的目的要求,掌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规划内容的序列安排和教学进度。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要求、教学原则和方法联系起来理解,有时同一教学内容可能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准确掌握教学内容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教学的重点。按照教学目标还可把所有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把握,教学中注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涵联系和前后衔接。

(二)要达到音乐教学目标,要不断探索教学模式

音乐教育是在人的情感领域促使人的个性意识在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同时,与社会保持和谐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以提高审美能力为最终目标,加大培养学生对音乐感知、理解、鉴别和表现、创造能力的力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唱歌加乐理,往往使音乐课变得单调、枯燥无味,也无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现在不少学校加大了音乐欣赏课程的比重,拓宽教学面,加强提高教学质量的努力。通过这种改变,将以往的教学模式,变成唱歌、乐理、欣赏的模式,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同时,深刻感受到音乐美,从而增强了审美能力。好的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主观能动意识的反映,音乐旋律通过音响运动的形式,与人产生共鸣的同时进行情感信息的交流。音乐美的产生,其实是来自人与客体运动中的协调一致,也可以这样说,音乐美在人调解自身的意识活动与音乐的同步运动之中。这就需要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把单纯的知识传授和机械技能训练转变成学生内在的审美需要。

(三)要完成教学目标,要注重教与学的相互促进作用

教师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前提和依据,引导学生按实际与施教者共同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鼓励主动型学习,随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年来,社会传统的教育观念把音乐课程认为是一种技艺课,从教学形式上它在中小学阶段主要是传授音乐知识、技能技巧。音乐教学过程中,学校施教者往往以“教音乐”为宗旨,教学目标往往停留在低层次上,即帮助学生能够学会教材规定的内容上,实践上着力于唱歌、识谱。但因为音乐艺术是必须掌握相当的知识、技能技巧为基础才能表现的,最重要的是要使人有表达音乐的情感和欲望,特别是中小学生有兴趣、有爱好、愿意学、乐意学,有感才有悟,感性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理性思维。否则,所学到的音乐技能就只能成为机械的操作,呆板的重复。音乐教学中要强调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性,按照教学论提出的S—O—R法则,即刺激———个体因素———反应,音乐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鲁•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基础是感知,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感知能力的最有力的手段,而这种感知能力是任何一个研究领域中的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同时艺术活动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即知觉思维,而创造性思维在任何一个认知领域又都是一种知觉思维,艺术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个体的感知能力和知觉思维能力。[2](P35)

(四)要理解音乐教学目标,就要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任务进行分析

我们一般认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目标确定后,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实现的教学任务可以理解为三个:第一,传授和学习系统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在这个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第三,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确定教学任务后,对于达到教学目标而选择的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可以通过学期的、单元的、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的一般性任务具体化,也就是在每一节课内不可能都实现上述三个教学任务,但可以发展实现某一个教学任务。也可以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有着多种具体内容的目标群,不仅有着音乐基础知识,也有认知技能、动作技能方面的,还有情感方面、态度、鉴赏能力方面的目标。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与该目标相符的教学方法。同时,实现音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特征:一是学生的心理特征;二是知识基础特征;三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及其构成方式。总之,学生的年龄不同,学习的心理过程也就不同,对中学生、小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就会有所不同,面对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应不相同。

(五)要取得教学目标的预期效果,就要做好课堂教学设计

在所确定的音乐教学目标中,课时教学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所有教学目标的起点,也是所有教学计划实施的主要途径。课时计划是单元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只有认真执行精心设计的课时教学,才能使音乐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保证教学任务完成,教学目标实现。编写课时计划是创造性的工作,要讲究实效,不能一律化、程式化,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实际,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要求来设计和安排切实可行的课时教学。教学要讲究艺术性,音乐教育更要讲究艺术性,在音乐课时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方法、技能、技巧达到艺术化的运用,实现教学目标,就要对音乐课堂教学结构进行精心设计,使学生处于愉快的、积极的学习状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科学的设计,使教与学互动,教学相长,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其沉浸音乐艺术的享受和创造之中。反之,则会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动力,使他们对音乐学习处于一种被动或消极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编.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C].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