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立春的传统文化

立春的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06 17:1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立春的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立春的传统文化

第1篇

1、“立春”立鸡蛋的原因:在我国民间的传说中,不仅仅只有“立春”可以立起鸡蛋,还包括“春分”和“秋分”,也是可以的,或者说很容易把鸡蛋立起来。在农村,老一辈的人们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在“立春”的时候能把鸡蛋立起来,这一年的运气就会好,其实人的命运怎么会与一只鸡蛋联系在一起呢,开始这纯粹是一种民间娱乐风俗罢了。其实,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分别都有着不同的作用和吉祥寓意,比如这“立春”。从发音上来说,“鸡”与“吉”同音,有吉祥如意的意思;而“立”与“利”同音,也有“吉利”之意。因此,人们都认为如果在这“立春”之日能把鸡蛋“立起来”,便有了“大吉大利”之意,也是人们对新一年的期许。

2、立起鸡蛋的方法:其实不止专家,农村里的老人也都知道这种方法,先把鸡蛋晃几下,其目的是为了把鸡蛋里的蛋清及蛋黄晃的分离,也就是说让蛋黄能够在鸡蛋里活动。然后在一个水平的桌上,确保鸡蛋皮光滑为宜。之后手把鸡蛋放在桌子上立着握住,大约五秒钟的时间。由于鸡蛋里的蛋黄此时会受到重力的原因而下沉,便容易立起来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地面气候演变次序,将全年划分的二十四段落,每段约隔半月,为了便于记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二十四节气歌,全歌只有四句,短小凝练。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阆中先圣 ,“恒定”春节源远流长

阆中,成为“中国春节文化之乡”有其特有的历史渊源。据人祖伏羲《路史》注曰,伏羲为古阆中人,伏羲曾三回故乡,在阆中云台山创绘八卦,在灵山执规而治春,始有春之概念。阆中民间,有尊伏羲为年神的传说,有纪念伏羲和女娲的寺庙与拜祭之地。

汉落下闳为巴郡阆中(今四川阆中)人,汉武帝时期,他制定《太初历》,确定孟春正月朔日为立春日(当时称为寅月岁首)前一日为除夕,除夕的次日为春节。至此,中国春节的时段便因落下闳的《太初历》而固定下来,一直沿承至今,这便是阆中春节文化的唯一性。在阆中民间,落下闳被尊称为“春节老人”、“春节先圣”。

《太初历》颁行之后,落下闳辞官回到故里阆中,归隐亭落并将天文历算知识传给后人。《阆中县志》载:阆中古代著名天文历算学家西汉末年的任文孙、任文公父子和三国时期的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均是在他的影响下在阆中观测天象,一代代的对春节的“恒定化”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春节文化内涵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古城遗迹,见证春节文化的发祥与传承

古城诸多遗迹是中国春节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也是春节文化在阆中发祥与传承最有力的佐证。四川省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教授对古城调查后在《中国春节先祖落下闳》一书中,把阆中定为“中国春节第一城”。

古城中许多古建筑、古街院具有风水意象,蕴含“春”、“年”文化元素,许多古院保存着祭拜天地祖宗的神龛牌位,每逢春节或重大传统节日,古城人都要拜祭天、地、君、亲、师。古城的木雕窗花,也寄托了年节里的喜庆、祥和的良好祈愿。

古城区管星街是三国时阆中天文学家周群故居所在。周群的父亲周舒,其子周巨,祖孙三代都是天文学家。他们曾在街侧建楼观天,一家人日夜轮值楼上,遇到异常天象,要立即告知周群,他便亲自上楼观测。

星座苑位于阆中市古城管星街右侧,占地约400平方米,设展室12间,着重展示落下闳生平事迹、主要成就和伟大精神等,是游客了解我国古代杰出的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的理想场所。在阆中锦屏山风景区,雄踞山头的观星楼,是为纪念落下闳观天象而修。楼前高大的落下闳青铜像和他创制的青铜浑天仪,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天文文化和春节文化的传承中,久远地给后人以启迪和激励。

城乡民俗,春节文化丰富多彩

春节前夕,阆中城乡不论寺庙和街院、农家,都有挂花灯迎春和家家户户写春联、贴门神的习俗。阆中人过春节,从头一年的“腊月八”到下一年的“二月二”,城乡有丰富的春节民俗活动。

从腊月初八吃“腊八粥”开始,便有了“年味”,于是家家户户杀年猪、备年货,并有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如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三十夜祭拜年神、烧福纸、接新年、正月初一亮花鞋、正月初二拜谢媒神、初一和十五提灯会、二月初二“龙抬头”等等。

阆中还有许多独特春节民俗活动。春节老人赐福,春节期间,由身体健壮的老人,装扮成春节老人在鞭炮声和锣鼓声中游春,给小孩子、游客发压岁钱,寓意赐福。示农牛,又叫鞭春、打春牛,每年立春日要召开春倌大会,举行杀春牛祭祀,乡民参与报春、扎春、迎春、祭春、游春、打春、耕春、闹春八个环节的活动。春倌说春,跟傩戏一样,春倌说春由专人担任,有专门的唱词段子。

第4篇

鲁迅在《社戏》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的家乡绍兴一带的传统风俗――看社戏。读后,你一定会被其中的盎然情趣所吸引。这里,我再结合一些史料,与同学们聊聊古时的“社日”“社戏”和“社日诗”。

旧时乡村里祭土地神的庙被称为“社”。有了“社”,就有了祭社的礼法。汉代以前,祭社是每年一祭的,一般在开春时进行,不固定在哪一天。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建国后的第二年下令在洛阳的宗庙之右建立社坛。社坛建成后,又规定每年的二月、八月和十二月分别进行春祭、秋祭和冬祭。不久,冬祭被取消,只剩下春、秋二祭,而且规定春祭的社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秋祭的社日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

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在描述祭社这一民间风俗时这样写道:“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说的是社日这天,左邻右舍相约一起,凑上一些祭社用的肉食和米酒,在树下搭起棚屋,一起祭祀后,或者将祭品分配,各自带回家;或者大家兴高采烈地一起会餐。到唐宋时期,社日民间活动更为普及,此时的社日简直成了民间的盛大节日。每逢社日来临,人们杀鸡宰猪。祭社之时,一同庆祝。《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

唐代以后,百戏兴起,丰富了社日的活动内容。祭祀之日,民间便会请戏班来搭台演出,这便被称为“社戏”。大的村落一村一台,小的村庄常由几个村子联合起来搭建戏台,演出社戏。演出之时,邻乡的村民们都赶来看戏,十分热闹。至今,绍兴一带还保留着这一风俗。

在社日,文人墨客常写诗作词描绘节日的盛况。如“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张籍《吴楚歌词》),写妇女放下手中的针线活,结伴而出;“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描写了社日会餐的盛况。类似的还有“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杜甫《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辛弃疾《西江月》)等。这些诗词,都表现出当时社日迎神赛会、聚会宴饮的热闹景象。

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的一些节日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与此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更多地关注一下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将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呢?

第5篇

关键词:民间剪纸;美术课程;扬州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科技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造成了极大冲击,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新文化逐渐兴起,传统文化则日趋没落,尤其是民间美术文化更是严重缺失,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制约了学生知识结构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构成。如何将扬州民间剪纸恰当地引入美术课堂?这是当前广大院校美术教师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将民间优秀的剪纸艺术融入美术课程中,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扬州民间剪纸应用于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必要性分析

1.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塑造

就教学课堂而言,所谓审美教育就是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扬州民间剪纸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其传承记载了我国民间不同形式的“美”,学生通过美术课上对扬州民间剪纸的学习可以深入感受各种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陶冶自身情操,提高自身审美与鉴赏能力,同时具有激发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作用。

2.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完善

扬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纸为花,做成春蝶、春线、春胜等样式,从各种各样的扬州剪纸可以发现,纸上镂空剪刻是剪纸的最基本、最明显的技法,通过不断的实践与创新,扬州人民将剪纸艺术表现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扬州民间剪纸经过长时间的改善、积累才将如此惟妙惟肖的形式艺术呈现在人们眼前,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掌握镂空剪刻技艺必须具备足够的耐心,因此,美术教师将扬州剪纸引入课堂之前,必须培养学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剪纸时,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开发学生的心智,张扬其个性,实现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3.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思维的拓展

扬州自古民营工商业发达,是我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来自各地的商人在扬州汇聚,他们的到来也为扬州民间剪纸艺术带来了新的素材与活力,丰富了剪纸的表现形式,这些剪纸的不断流传为人们带来了庞大的知识量。学生在学习剪纸的过程中使得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思维能力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学生心智的启发。

二、扬州民间剪纸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方式探索

1.加强对扬州民间剪纸美术校本教材的管理

美术教学教材内容的设置直接影响其教学质量与效果,因此,要想实现扬州民间剪纸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应用,还应从教材内容管理入手。对美术校本课程进行开发,以教学理念的遵循为基础,制定与该阶段学生相适应的学习目标。为了保证美术教材的质量,一定要解决好教材的制定问题,做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兴趣与学校办学理念相结合,并作为教材制定的基本要素,在认真分析当前条件与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教材策略。教材在投入使用当中,学校应对学生使用情况进行及时调查,倾听学生意见并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扬州民间剪纸在正式投入美术校本课程前,教师一定要将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保证剪纸艺术能够顺利进入美术课堂。

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与其他自然学科及基础知识学科相比,美术课程的视觉艺术特点尤为明显,其表现形式也较为多样,尽管如此,由于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教师在课堂上往往“照本宣科”,造成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单一性与机械性,使得原本应该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变得枯燥乏味。如今,随着美术校本课程的出现,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得到了明显提高,而扬州民间剪纸艺术在美术课堂上的引进,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由于许多学生对扬州剪纸的认识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上,很少进行过实际性的操作,因此,教师在美术课堂上对扬州民间剪纸艺术的运用一定要讲究方式,以一种愉悦的状态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剪纸艺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扬州剪纸艺术的热情。在具体课堂上,教师可以首先亲自演示,这种直观的现场示范能够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全面了解与感受,并且对于学生有最为直接的指导性影响,另外,教师在操作演示过程中,实现了师生之间的近距离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印象,还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3.强化对学生剪纸成果的管理

剪纸艺术在正式引入美术课堂之前,它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学生往往对自己未曾涉足过的领域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鼓励,定期在学生中间筛选出优秀的剪纸作品,并通过展览等方式让学生的制作成果得以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与荣誉感,同时对其他学生造成一种激发。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竞争力,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使得扬州民间剪纸艺术在美术课堂上发挥最大效果,最终促使我国优秀传统艺术得以传承。

如今,随着时代的更迭交替,社会环境复杂多变,众多娱乐方式的出现冲击着人们的身心发展,能够真正静下心来做剪纸艺术的年轻人少之又少,针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新时代的新主人,21世纪的年轻人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肩负起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扬州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剪纸艺术的典型代表,该艺术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融入,将极大地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周遐.民间剪纸在初中美术校本课程中的开发与管理[D].苏州大学,2014.

[2]卜加丽.普通高中剪纸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第6篇

关于过年的程序,早已家喻户晓,但其中隐含的深意,却并非尽人皆知。事实上,春节这一节日有着深刻的道家思想渊源,与阴阳五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就春节本身来说,它就是中国阴阳学说的集中体现。春节通常在立春前后,按照传统历法,无论从时间还是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春节都是名副其实的新一年的开端、新季节的开端。阴阳对立转换学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重要思维模式。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在古人看来,冬至之后,天气寒冷,是因为阳气太弱、阴气太强的缘故。因此,必须增强阳气的力量,压抑阴气的力量。春节期间许多与火有关的事物均与这种调节阴阳的观念有关,是扶阳抑阴的表现。比如,有些地域讲究除夕生旺火,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乞求兴旺发达、红红火火。还有的要点长明灯,除夕夜家家户户点燃灯火,一旦燃上,就不能吹灭,点灯守岁成为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而“饺”与“交”同音。饺子由皮和馅制作,两者包在一起,象征阴阳和谐、团聚交融。

而就传统的内容来看,春节最隆重的仪式和象征是祭祖。《左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对国家而言,祭祀和战争这两件事是最重要的。一方面,中华民族懂得感恩,将天地日月、圣人先贤、祖先父母都是敬奉的对象,以此彰显孝道,维系宗族,广施教化;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农耕国家,祭祀也是祈福,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是民众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和信念。

春节祭祀的历史由来已久。远在周、秦时期,每年将尽时,皇宫里都要举行“大傩”仪式,击鼓驱逐疫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根据汉代崔的《四民月令》记载,早在汉代,祭祖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了。而春节的隆重,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祭祖。在《红楼梦》第53回和54回,曹雪芹用大量篇幅描写了贾府过年的祭祖仪式:“……里边香烛辉煌,锦幛绣幕,虽列着神主,却看不真切。只见贾府人分昭穆排班立定: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

《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中也蕴涵着三元结构思维模式。在除夕年夜饭前,通常必须先举行祭祖仪式。在祖先神龛前摆放祭品,祭品通常是三牲,饭三碗、酒三杯、茶三杯,点三支香,跪拜时通常拜三次或三叩九拜。这是祈求天上万物、地上万物、人类社会、个人均衡和谐,同时也是祈求天上诸神、地上诸神和祖先保佑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三元结构思维模式是古代中国人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它是人们祈求天、地、人和谐统一的方式。

春节祭祀祈福活动也蕴涵了五元结构思维模式

古代春节除夕有接五路神习俗。五路神即财神、福神、贵神、喜神和太岁神。正月初五旧说为“财神生日”,许多地区有祭祀五路财神习俗。最初为泛指的东南西北中五路神,意为出门五路,处处皆可得财。祭祀五路神一般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祭财神。有些地区春节期间还有五祀习俗。五祀之神,有的认为是祭祀五行之神,即木正、火正、金正、水正和土正;有的认为是祭祀门、户、中溜、灶、行五种神。所有这些,都与以五行学说为基础的五元结构思维模式有关。

这还体现在家中的牌位上。民俗学家冯骥才曾写道。过去春节,总有一个牌位刻着“天地君亲师”五个字,“但时至今日,除去‘君’已不必再拜,‘天地’、‘亲’和‘师’还是要拜的。我们的生命受惠于它们呵。所以年年除夕,祭拜天地师祖,必不可少。”

在当下社会中,对很多人来说,冯骥才先生的要求似乎都高了一点。因为祭祀的背影真的有点模糊了。

还有很多人感慨春节时拜的神“有点多”,感觉眼花缭乱。事实上,中国人的思想深受泛神论的影响。而春节自诞生之日,也与神灵联系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春节就是一个向神祈福的节日,是一个由各种各样的民间神灵信仰集合而成的节日。要想分清楚,的确需要做一点功课,但别忘了,这也是一种值得呵护的传统文化,不是“迷信”二字就可以简单粗暴地否决得了的。

第7篇

构建幸福课堂 彰显现代文明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坚持“轻负担、高质量、重全面、强素质”的办学传统,提出“教幸福、学幸福”的课堂教学新思路,追求“教师幸福地教和学生幸福地学”的课堂教学新境界。为了打造彰显“生本教育”思想、焕发生命活力的“幸福课堂”,我校制定了幸福课堂的基本标准。

以“尊重、信任、关怀”为基本前提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学生平等相处,时刻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

以“欣赏、合作、共享”为基本思路的教学方式。幸福课堂应该是趣味盎然、多元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实现“我要学”“我想学”,并最终达成“我会学”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欣赏,携手合作,共同分享。

以“激情、智慧、生成”为基本形态的教学氛围。幸福课堂应该是一个点燃激情、碰撞智慧的过程。教师像是一粒火种,理应点燃学生求知的热情,让学生在激扬个性、精彩频现中不断生成新的体验。

以“和谐、高效、发展”为基本内容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设定不仅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着眼于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要让学生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获得优质的生命状态,即一边获得知识与智慧,一边生成幸福的情绪体验。

开发校本课程 传承中华美德

承德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充满生机的塞外山城。“避暑山庄 和合承德”是她的文化品牌。“避暑山庄”既代表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国内最大的皇家园林,又代表无形的辉煌历史和厚重文化。“和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传统文化最富生命力的表现。我校依托这一地域优势,充分挖掘家乡传统文化精髓,开发出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并以此为载体,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导学生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观风光 知历史 传承家乡文化 承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300年的大清陪都给予她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也流传着许多皇帝勤政、廉吏爱民、民风向善的故事。我们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搜集了大量积极向上的传说故事和历史史实,将承德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分为避暑山庄、外八庙、山、水、森林公园五个部分向学生系统介绍。欣赏完美丽的承德风光,我们组织了“家乡风光摄影展”和“争做小导游”活动,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游历家乡的名胜古迹,领略家乡的美丽风光,亲自拍摄照片,参加摄影展览。另外,在教师的协助下,我校学生成立了义务导游团,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到避暑山庄为游客进行义务讲解。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而且还主动承担起宣传家乡的义务和责任。

学民俗 懂礼仪 营造和谐关系 和谐既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承德是北方众多少数民族聚居融合的区域,“和合”文化在承德有着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为了让学生从小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共处,我们选择了其中三个少数民族―满族、蒙古族、回族,从服饰、饮食、节日习俗、礼仪、禁忌等几方面向学生进行详尽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尊重少数民族文化。

品佳作 学技艺 颐养个人性情 承德是一座有着浓郁的文学氛围的城市,这里美丽的风光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在驻足欣赏之余,也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文学作品。我们将承德的本土文学进行筛选和整理,选择立意积极、朗朗上口的名篇佳句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补充材料;同时,开设经典作品诵读课、成立春蕾剧社和萌芽文学社,让学生在诵读、表演、写作的过程中加深对家乡传统文学的了解,享受本土文学的滋养。另外,学校还根据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娱乐、体育和竞技项目,编写了一套介绍承德民间体育和民间技艺的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传统游戏如踢毽子、跳皮筋、跳绳、抖空竹、跳房子、编花线等也重新回到校园,由“二贵摔跤”改编的娃娃戏、600人的霸王鞭、由满族萨满舞改编的腰铃舞、太平鼓、剪纸等颇具传统特色的民间游戏也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帮助孩子在传承美的过程中陶冶性情,涵养人格。

树榜样 传美德 学会付出奉献 苏霍姆林斯基在《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写道:“要培养真正的人,教会他生活,则意味着教会他奉献。”奉献是“幸福教育”的最高境界。然而,奉献精神的培养,单纯依靠说教是没有用的,身边的榜样才最具说服力,也最具感染力。我们将发生在身边的事收集起来,让学生在这些触手可及、鲜活生动的事例中体验人性的真善美,领悟奉献的真谛。在校本课程中,我们选择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人物,以人物事迹为主线剖析他们的美德故事,向学生渗透仁义礼智信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人物既有为民谋利、鞠躬尽瘁的廉吏清官,也有在、中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既有为他人无私奉献而不求回报的普通工人,也有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的少先队员……我们组织了美德故事会、演讲赛、与名人面对面、寻找身边的榜样等系列活动,使“奉献”二字变得生动而具体,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离学生更近了。

第8篇

春报丰年(什锦沙拉)

食材丰富多样,五颜六色,给人以春之气息,寓示又喜迎丰收年。

原料:哈尔滨红肠100克、圣女果(小柿子)50克、黄瓜25克、酸黄瓜25克、西生菜(球生菜)50克、胡萝卜20克、鸡蛋3个、土豆20克、沙拉酱100克、鲜豌豆(速冻或罐头豌豆也可)25克。

做法:1红肠切片摆在圆盘最,鸡蛋煮熟去皮,从中间下刀切成六个花瓣蛋,间隔摆在红肠面上。2土豆、胡萝卜煮熟去皮,切小丁,黄瓜去皮、去籽切丁,酸黄瓜去籽切丁;圣女果切开两瓣,西生菜撕成小块,豌豆煮熟过凉淋干水分。把加工好的这些料放入盆内,用沙拉酱拌匀,装入摆有红肠蛋花的盘中。

特点:清淡可口,女士及儿童最爱。

吉祥三宝(三丝拌蜇米)

“三丝”代表福、禄、寿,是国人视为幸福美满的最高境界,年节享用此膳,除口感清爽能化油解腻外,还有纳福,增禄添寿之兆。

原料:海蜇皮150克、干虾仁(中海米)25克、金针菇100克、青萝卜100克、绿豆芽50克、花椒粒5克、葱5克、色拉油20克、盐13克、味精少许。

做法:1.将海蜇皮用凉水泡洗至无沙无咸腥味,捞出挤干水,切成4厘米长的细丝;干虾仁用凉水泡发,淋干水入锅烘干;金针菇去根入沸水锅中焯熟过凉挤干水;绿豆芽掐去两头用沸水稍烫过凉淋干水;青萝卜洗净去皮切细丝,用盐10克腌10分钟,挤去水分;把加工好的蜇米及三丝都放入盆中。2.炒锅上中火,放色拉油20克烧热,放花椒粒5克炸香,去掉花椒粒。另将葱5克切细末放入蜇米三丝之上,浇上炸好的花椒油,加盐和味精拌匀装盘即可。

特点:色泽淡雅、口感爽脆不腻。

鞭打春牛

道台府传统菜肴,取材于立春时,官府衙门的“鞭春礼”。

原料:牛里脊80克、干鱿鱼50克、韭菜20克、绿豆芽20克。

做法:牛里脊切丝,干鱿鱼用水涨发后切丝,韭菜切断,绿豆芽去根和尖“掐菜”,四种食材同炒即成。

典故:“鞭打春牛”菜名来自于官府 “鞭春礼”。清代“立春日,地方官则要行”鞭春礼,即“鞭打春牛”,俗称为“打春”。一年立春,膳长郑兴文别出心裁,特别准备一道“鞭打春牛”。这道菜将鱿鱼干泡发好,刻上刀花,做成鞭的样子,又把牛子盖肉切成粗丝,用蔬菜汁、调料喂好,再配以韭菜梗、掐菜爆炒成菜,取名“鞭打春牛”,菜肴黄、红、绿、白,颜色鲜艳,味美诱人。从此,这道“鞭打春牛”不但成为道台府春节期间必上的美食,而且成为平时宴客不可缺少的特色菜品。

发财猪手(芥末猪蹄)

“年夜饭”吃猪手一直是北方民间的食俗,称“发财手”。有全家齐心合力、共同勤劳致富之意。

原料:猪蹄3只,芥末粉25克,蒜末10克,盐、白醋各2克,葱50克,姜50克,花椒粒10克,白糖、味精、胡椒粉各1克,芝麻油25克。

做法:1.将猪蹄处理干净,放入开水锅中焯一下捞出,另起汤锅放入猪蹄,加花椒、葱、姜,大火烧开,调文火煮1小时40分钟至酥烂,捞出入凉水中过凉后剔去骨头,切条装盘。2.芥末用开水冲成糊状,用筷子向一个方向搅出香味,加入白糖、醋继续搅,随即加盐、香油、味精、胡椒粉调匀,装入小碗中与猪蹄一同上桌。

特点:满族传统年菜,猪手味厚筋道,芥末酱浓郁开胃。

玉兔迎春(玉兔虎皮肘)

“虎振雄风留浩气,兔迎盛世蔚新春”,一款“兔、虎”结合菜式,代表辞旧迎新。

原料:猪前肘子1个(约重1000克)、鹌鹑蛋10个、色拉油1000克(实耗50克)、菜心75克、冰糖25克、葱、姜、大料、盐、味精、蜂蜜、淀粉各适量。

做法:1.将猪前肘在火上烤至皮焦时,放入热水中浸泡至皮软,刮净焦皮,顺骨切开至露骨;入清水锅中煮六成熟,捞出去骨抹蜂蜜水(蜂蜜与水按1:6比例调成),晾干,入八成热油中,炸至肉皮起泡上色。2.将炸上色的肘子皮朝下放在菜墩上,在肉面上切成交叉的十字花刀至肉皮,肉皮不要切破,要保持完整,皮朝下放入碗中,加料酒、酱油、清汤、葱段、姜片、冰糖,入笼蒸1小时至酥烂出笼,拣去姜、葱,滗去汤汁留用,把肘子扣于盘中,蒸肘子原汁调口,烧开勾芡,淋葱油,浇在扣肘子上。将鹌鹑蛋煮熟去皮,制成兔子形状,围在肘子四周即可。

特点:肘子酥烂香浓、玉兔生动有趣。

凤献吉祥(蒜香脆皮鸡)

凤凰是民间传说吉祥之物,中国菜一直把鸡比做凤凰。象征吉祥如意,是新春必备之品。

原料:童仔鸡一只(约重800克)、色拉油1500克(实耗75克)、蒜瓣500克、姜50克、蜂蜜35克、虾片、料酒、盐、味精、花椒粒适量。

做法:1.将蒜瓣、姜制成姜蒜泥,加盐、味精、料酒、花椒粒调匀;蜂蜜加七倍的水调成“糖浆”。2.童仔鸡用调好的姜蒜泥腌4小时后,去净姜蒜泥把鸡拿出,手提鸡头入沸水锅汆烫至皮紧,拎出用手勺将糖浆浇淋在鸡身上,使鸡皮均匀地沾上糖浆,然后,挂在阴凉通风处约2-3小时至鸡皮干洁。3.油炸:锅置火上加宽油烧至五成热下入鸡,使热油从鸡腹部开口处流入鸡腔内,用漏勺把鸡捞出淋出腔内油分,再入锅反复三次,鸡在油锅内,油温要控制在四五成热,炸至二十分钟左右,视鸡肉熟透时捞出,将油锅烧至八成热时,用漏勺拖着鸡,边炸边摆动,边淋油,直到炸至鸡皮酥脆呈大红色,取出淋净油。4.将炸好的鸡,先切下鸡头和翅膀,后切鸡身,在盘中码成鸡原形,四周放上炸好的虾片即成。食时佐以芝麻盐、糖醋汁、海鲜酱油均可。

特点:鸡皮大红、虾片雪白,皮脆肉嫩,蒜香味浓。此菜制法独特,虽工序较繁,但家庭并不难烹。

年年有余(清蒸鲈鱼)

年菜必备鱼,选用与“六”谐音的鲈鱼,隐喻六六大顺,年年生活丰足有余,一切顺利。

原料:鲈鱼一条(重850克左右为宜)、蒸鱼豉油75克、色拉油50克、葱、姜、盐、味精、料酒、胡椒粉适量。

做法:1.鲈鱼去鳞、内脏,洗净,在背部平刀片一顺长刀口至鱼脊骨,加盐、料酒腌5分钟。2.将腌好的鱼放入垫有葱段、姜片的盘中入笼旺火蒸8分钟,取出拣去葱段、姜片,在鱼身上撒葱丝、姜丝,用热油浇出香味,加入熬沸的蒸鱼豉油即好。

特点:味清淡、肉爽滑,鲜美无比。

花开富贵(什锦炒虾球)

虾球似花中之王“牡丹”,象征吉祥富贵,各色食材,如盛开花朵,有冬去春来、迎春接福的意义,为新年营造热闹、活泼的欢乐气氛。

原料:青虾仁150克、鲜鱿鱼100克、腰果30克、西芹50克、鲜百合1个、鸡蛋1个、草菇50克、红绿椒20克、蒜、姜、盐、味精、胡椒粉、淀粉各少许。

做法:1.将青虾仁从背脊平片至虾肉三分之二,再在虾身间隔切两刀,成三段相连的虾,装碗中用盐喂口,加蛋清和水淀粉上浆。2.腰果炸熟、鲜鱿鱼取净鱿鱼身,抹刀片成夹刀片(即第一刀不要片开,第二刀切断,成两片相连的片),西芹刮去筋皮切菱形块,鲜百合切除根蒂用手剥开,草菇一切为二,红绿椒去蒂去籽切成菱形块,蒜切片,姜切小菱形片。3.炒锅上火加水,把切好的西芹、百合、鱿鱼、草菇、红绿椒焯水捞出。4.另起油锅,烧至四成热下入虾仁滑熟,倒入漏勺,勺留底油炒香蒜、姜片,把虾仁及焯好的配料,炸好的腰果都放入勺内,加盐、味精、胡椒粉炒匀,用少许水淀粉勾薄芡,淋明油出勺,装盘。

特点:五彩夺目、虾球如牡丹在盘中绽放,口味清香爽口。

招财进宝(银丝蒸扇贝)

扇贝形如元宝,采用清蒸之法,有祝愿财源滚滚、蒸蒸日上之意。

原料:扇贝六只、粉丝50克、蒜瓣150克、香葱、盐、味精、鸡粉、花生油。

做法:1.将扇贝用刀从中间切开,一分为二,扇贝肉起下成十二个,洗净。粉丝焯水。2.蒜切成茸,用清水漂洗去糖分(以防油炸蒜茸时粘锅),控净水分,取三分之二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与剩余三分之一的生蒜茸放一起,加盐、味精、鸡粉、花生油拌匀。3.扇贝摆入盘中,每个扇贝壳先放焯好剪短的粉丝,再放入扇贝肉、蒜茸调料,上笼旺火蒸一分半钟取出,撒香葱末,用热油浇一下即可。

特点:原汁原味、鲜味十足。

幸福团圆(滋补甜汤)

红枣、桂圆以及莲子均有早生贵子的含意,而汤圆则表示多子多孙,象征新的一年一家团圆、和乐融融。

原料:桂圆20粒、无核小红枣20粒、去芯净干莲子50克、珍珠汤圆100克、姜2片、冰糖200克。

做法:1.红枣放入碗内,加水蒸10分钟取出,去皮,留汤汁备用。2.将桂圆去壳去籽入碗加水适量,上笼蒸5分钟取出。3.汤锅放清水放入珍珠汤圆、冰糖、桂圆、红枣及汤汁、姜片同煮,至汤圆熟透即可。

第9篇

留给孩子的记忆之 过春节

如果说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总统笑了,春节经过袁总统的批准后才有的节日,直到2013年中国人刚刚过了100个春节。春节无疑是中国最凌乱的节日,各地都有自己不靠谱的传说,都有自己说不清楚的禁忌与习俗,连过春节的时间都不一致。

我老家过春节的时间最为凌乱,很多人都认为过春节是阴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但我老家不是。老家过春节的时间每个村子都不一样,每个姓不一样,甚至同一个姓也不一样。大年前面是小年,小年的时间也不统一,有的地方是十二月二十三,老家是二十四,江西的南丰县是二十五。过完小年各个村子陆续开始过自己的大年,从二十五的凌晨开始,有的在半夜,有的在凌晨,有的是早餐,有的在中午,有的在晚上,从二十五一直排到三十晚上都有不同的姓在过年,因此在老家常常可以过很多个年,上午去外婆家,下午去大姨家,明天去同学家,后天去朋友家……但是不是每个姓都好客,有的姓是不欢迎别人去过年的,他们有“赶走野鬼过年”的说法,即便是出嫁的女儿也不能在家过年。这种年俗有很多不靠谱的传说,小学时听老师说是秦始皇时期大家修完长城回到家,什么时候到家就什么时候过年。至于半夜过年的说法是他们的祖宗是要饭回来的,所以在晚上偷偷地过年,连放鞭炮都要用东西捂起来,以免声音传出去。民间的传说经不起推敲,到目前也只知道老家过年时间这么凌乱,并且只限于邻近的几个乡镇,因此也没有人去认真考据。

村里的老人叫春节为阴历年,元旦则叫阳历年。我们日常使用的日历是阳历,世界通行也称为公历,传统的日历叫阴历。阴历是按照月亮的变化来纪年,月亮从圆到缺又复圆为一个月,十二个月为一年;阳历是按照太阳的变化纪年,一个白天加一个黑夜就是一天,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就是一年。按照月亮的变化来纪年有些不靠谱,月亮转一圈是27.3天,但是旧历一个月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所以常有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是十七圆,中国人很早就知道一年有365天多,但是纪年却说360天,于是通过润月来解决,润来润去的算起来很复杂,有的年份还润出两个端午节来,连古人都觉得很麻烦,宋朝的沈括就建议按照太阳的变化来纪年,以立春为一年的开始(元旦),大月31天,小月30天,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其实中国的纪年方式也改过很多次,我国现在还在用的日历也叫夏历,周朝的时候用的是周历,周历是以十月为岁首,诗经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之句,意思是七月秋凉了,九月份要备冬衣了,周历中的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十到十一月,现在的人不明就里常以“七月流火”来形容公历七月份的酷暑。除了夏周其他的朝代使用的年历也有不同,历朝历代过年的时间恐怕是不一致的。民国时海外思潮涌入中国,国人看到了本国文化的粗陋,对传统文化进行大反思,大否定,过年被袁总统改成了春节。袁总统去世后,北洋政府式微,各地实际处于半独立的状态,于是各地方过各地方的春节,过春节的时间也由各地方自行决定,那时过春节的时间更加的凌乱。

还是村里的老人说得有理,所谓的春节实际上就是传统的年,由年三十、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一系列节日组成,包括一年的结束和一年的开始。母亲常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春节已成为一个符号,每到春节在外地的人有如候鸟般想方设法要回家与亲人团聚。各地方过年不管风俗怎样无论大人小孩都是快快乐乐的,在春节里以快乐庆祝一年的结束又以快乐庆祝一年的开始,传统也罢,凌乱也罢,只要大家快乐就好。

2013年6月

第10篇

带着AC90去南方

这一次之所以选择了厦门和泉州这两座有名的城市,一是为在腊月能觅到城市绿意春花,二是为寻闽南本地的民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时也正值当地人为春节做准备,传统活动也比较多。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拍摄,在片子中更多地加入人文的元素,让空泛的风景立体起来。

由于团队规模很小,我们并不能携带过多的拍摄设备,所有器材都要精简。鉴于我在团队里的任务有录音、协助摄影师拍摄,并在大多数时间里,记录随行的影像以及图片,所以在设备的选择上,需求就很明确了:轻便的录音设备、单反相机,以及可以随时快速捕捉画面的摄像机。而专业设备并不像我们一般购买的商品,对于摄影机的轻便程度,不可能要求一款专业摄像机它只为女生设计。不过当我们拿到松下AC90时,真是非常的开心,它的外形很适合女性导演使用,体积小、重量轻,看上去十分简洁可爱。没有过多复杂的沟壑与按键,忽然让我回想起了大学拍片时使用的DV,瞬间让感到十分的亲切。

使用AC90的感受

每款机型都有它适合的拍摄用途,而这款机器的确很适合拍摄纪录短片和新闻采访。所谓随手“抄起来”就拍,大量的移动镜头和快速跟拍,它都能够有较好的表现。

衡量一款机器最重要的是画面品质,AC90并不因为它的体重而在画质上有欠缺。在我们拍摄厦门著名的沙茶面的时候,餐馆儿的空间非常的狭窄,即使是白天却也比较昏暗。而我们的重点是要拍下沙茶面的制作过程,小小的操作台,蒸腾的烟雾围绕着的那些锅碗瓢盆和筋头巴脑。这样的拍摄环境中,我们的摄影师已是很难容身,我也不可能再架任何的脚架,只能蜷缩在角落里,这个时候恰恰是发挥松下AC90特点之时,由于机器的适当重量,可以让我保持一个很好的手持平衡状态,并且可以随时灵活地更换位置。而且随行拍摄也不会有人为我单独布光,使用中我发现即使在昏暗的环境下,这个机器也可以保持较好的画质和色彩,满足我对画面的要求。

完成沙茶面、龟,以及龟印等传统工艺的室内拍摄之后,我们也收录了很多户外的场景,例如在厦门的街景、厦门大学、市花三角梅等,当我们转战泉州拍摄蔡氏古民居的时候,我希望能够拍到一些体现环境,比较安静的展示画面,这也为了在影片的剪辑上多一些变化,让随行记录多一些观赏性。蔡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主体建筑为硬山燕尾脊五开间大厝,左右为卷棚式厢屋。所以我并没有选择紧跟摄影师,而是离开一些距离,用固定镜头加多一点长焦,并用适当的焦点变化来表现一些前后景,比如说表现拍摄窗棂的摄影师与高处错落的屋檐、古宅廊子的明暗纵深等,而不再一味地移动。这时我也发现它在大光圈的条件下能够有不错的景深效果。另外在手动对焦的时候,因为天光太亮有时会看不清,高清录像又容易焦点不实,辅助聚焦(峰值对焦加勾边功能)按钮就可以很好地帮助我。它通过在LCD显示屏上以红色线勾勒物体边缘的方式,显示所拍摄的物体何时处于焦点中,随变焦而变化,非常的直观。

动静总相宜,除了无声的景致,我们也不会错过闻名天下的“南音”。“南音”是泉州当地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当天的拍摄选取了最传统的曲目,并由名为“上四管”的五人组合进行演奏:歌者执节居中,歌者左边上首为洞箫,下首为二弦。歌者右边上首为琵琶,下首为三弦。为正式拍摄布置了独立录音设备之外,穿插随拍和演奏后的采访也需要机身本身的录音功能。这款机器可以选择XLR外接小枪麦或者内置5.1ch环绕麦克风,有自带的卡侬口也是很让人开心的一点,比起三芯口要方便稳定。内置的麦克也把环境声收得很好,日常的拍摄已是足够。

另外在这款机器的设计上,个人很喜欢抽屉式拉出的液晶触屏,用惯了折叠式的屏幕,心中也期待些新鲜设计。这不光是节省空间的方式,当我拎起它,屏幕位置又要比位于侧方或后方的屏幕要舒服一些。它的很多常用功能也是通过触屏来完成,也比较符合现在人的使用习惯。唯一不太舒适的是右手的握带,即使松紧可调,手小的人也会稍微有些难受。

第11篇

摘要:清明节期间的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文化意味和健身价值。自古以来,人们就注意在节日里放松身心,投入到大自然里,尽情享受强身健体的嬉戏,不少赋予节日特点的民族体育由此慢慢发展起来了。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清明期间传统体育的成因、文化意味和健身价值进行探求,旨在展示其内在的文化意味和价值的同时,提出在当今开发利用民族体育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清明节;民族体育;文化意味

清明节的体育活动有着较深的文化意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万物平等的自然本原思想,敦促人们进行一些户外活动,正是为了顺应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为此,清明期间的积极户外活动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习俗。

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拔河和蹴鞠等传统体育活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如能合理挖掘和利用其内在的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不光对民族传统体育等非物质文化的继承发展有利,而且对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一、踏青

1.起源及文化意味

踏青,又名春游,是清明节中重要的休闲健身活动,源于远古农事祭祀的迎春习俗,具有相当久远的历史。相传西周时期,每当立春之时,天子常率百官去郊外举行迎春仪式,祈祷上天保佑,鼓励农事,后来活动渐渐地成为一种带有理智特点的休闲习俗,流传下来,并在踏青过程中进行一些娱乐活动,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健身和陶冶性情的活动形式。到春秋时,踏青成为一项较为普及的娱乐活动。据《论语》记载,孔子是非常喜爱踏青活动的。汉至魏晋时期,帝王贵族常于春季出游踏青,郡县官吏也常以劝农鼓励人们参加春游活动,并在迎春演礼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赏心悦目的余兴节目和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汉书・食货志》)春日踏青到唐代时已成为一种非常流行的娱乐休闲活动,历史文献也记录了清明春游的许多情景:王维《寒食城东即事》中“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李中:《都下寒食夜作》中“香尘未歇暝烟收,城满歌事胜游”。羊士谔:《寒食宴城北山池》中“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丽情集》一书也记述了唐玄宗带宫人出东门,姿游踏青之事,可见清明踏青之盛。宋代踏青之风更盛,张择端的《清明河上图》将清明时节京郊人们踏青远足的生动表现描于画卷上。《东京梦华录》载:“清明节---风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士庶塞,田野如市”。明清时期,踏青活动更为流行,成为了各阶层常见休闲娱乐活动。

2.健身作用

作为一项颇具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踏青,具有健身的作用。清明踏青为平日里循规蹈矩生活惯了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心情的机会:在春天明媚的阳光里,告别蛰伏的户居生活来到大自然中,吸着青青绿草的气息,踩着松软的土地,行进在姹紫嫣红,莺歌燕舞的乡间小路上,心情是轻快愉悦的。踏青途中,走走停停的肢体运动可以舒展筋骨,增强心肺功能和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状态,从而消除冬日气血积郁,达到祛病健身之功效。

3.开发意义

把旅游业与清明踏青活动结合起来,共同开发,将促进此项运动的发展。利用清明节日,会集祭祖扫墓活动及健身旅游于一体:以祭祖扫墓为形式,以健身旅游和文化交流为内容,既催动了踏青这古老运动的发展,又加强了本地区和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如陕西黄陵每年的祭黄帝陵活动:将祭祀仪式、传统文化和旅游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但传承了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根据节日的特点,利用本地区传统文化优势和民俗风气,把踏青这体育健身活动与旅游相结合,对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当地经济和文化交流具有极大作用。

二、荡秋千

1.起源及文化意味

荡秋千是一种古老的绳戏,春秋已有。《古今艺术图》中“北方山戎,寒食,日用草秋千为戏,以习轻---”,就有秋千之游戏。“秋千”一词,由来已久,相传汉武帝时,为祈祷武帝的千秋之寿,宫女们乘绳悠荡助兴,“千秋”是祝寿之词,于是将两词颠倒,就将这种游戏称作“荡秋千”。在秋千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本身形式的变化,演变出了许多名称,如荡秋,磨秋,观音秋,纺车秋,转轮秋,二人秋,担子秋等等。

秋千之戏自古以来为广大人们喜爱。荡秋千不需要很大力量和复杂的动作,同时活动时还略带惊险,通过自身的力量把身体荡在空中,具有挑战性,深受人们喜爱。 由“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杜甫《清明两首》), “路人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声趁清明。”(陆游《感旧未章盖思有以自之》),“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王禹侑《寒食》)---,可看出古时清明节荡秋千风俗的盛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少数民族中,多有秋千之戏,而且方法不尽相同,可见作为游戏活动的秋千,在我国开展的地区是相当广泛的。据民俗相传,荡秋千可以祛除百病,荡得越高,象征生活过得越美好。

2.健身作用

荡秋千对生理和心理上的影响是较大的。经常参加此项运动能锻炼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发展腿力,臂力和握力,使身体迅速适应各种不同位置的变化从而达到提高人体的协调能力,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开发意义

因荡秋千具有表演性和竞技性,可以根据当今竞技体育的宗旨,结合国际体育竞技化的趋势,对荡秋千项目的竞技和表演竞赛规则完善,参与各类型运动会,在重大节日盛会举行秋千活动和比赛(如朝鲜族的“秋千赛”、白族的“秋千会”),利用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比赛方法来吸引了人们前来观光和旅游,使荡秋千活动大大推广。

荡秋千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蕴藏着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娱乐,健身和教育功能,如将其纳入学校体育教育,让学校体育教育增添民族特色,既可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又可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改变西方竞技体育在当今学校体育中一统天下局面,对民族体育的发展,无疑具有战略意义。

三、放风筝

1.起源及文化意味

风筝,古代又称为“飞鸢”。因最早的风筝是以木材制成的,因而也叫“木鸢”。《墨子・鲁问》载,鲁班曾经用竹木为材料制作了一只木喜鹊,可以连续飞行三日。由此可知在两千多年前已有风筝的影子了。秦汉后,纸的出现促进了风筝的进一步发展。唐宋以后,风筝大为盛行,此时除了作为军事上的通讯工具外,而且成为人们喜爱的娱乐工具,是清明时节人们最爱玩的游戏。在清明时节,春风由下往上吹,最适于放风筝。

2.健身作用

放风筝对人的健康很有益处。“鸢者长寿”,传统中医认为,放风筝者沐浴和煦阳光和春风,具有“疏泄内热,增强体质之益”。清代文献指出:“今人乘风方纸鸢,令小儿张口望之,视以泄内热”。史书《续博物志》也有“放风筝,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之说,可得知放风筝这活动的健身作用。现在医疗实践也证实在放风筝时,通过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动,可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强身健体的目的,对神经抑郁、视力减退、失眠健忘、肌肉疲劳等症具有很好的疗效。

3.开发利意义

以节催动风筝运动的发展,以地方协会为组织,兴办各种风筝比赛,风筝展览和风筝节,对风筝运动的发展具有刺激作用。比如风筝节,不但是交流风筝技艺的节日,也是了解风筝民俗文化的好机会。潍坊市的风筝节就是个成功的例证:每年吸引着大批来自世界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潍坊国际风筝节又是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的盛会,期间举办潍坊市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洽谈会,吸引着大批中外客商前来洽谈贸易,技术交流和观光游览。为潍坊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走了一条“风筝牵线、文体搭台、经贸唱戏”的新路子,使放风筝这古老的运动得到了前古未有的发展。

四、拔河

1.起源及文化意味

又名牵钩,拖钩。相传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其起源和军事训练有关。春秋末年,楚国在攻打吴越之前,为了练习水战,就以这种“牵钩”来训练士兵。最初是用竹皮做成的一种竹索,在水战中用这种器具,使敌船在前进时不能靠近自己的船,在敌船想逃脱时,又可以钩住敌船,这样两船在大江大河上你拉我扯,互相纠缠在一起,将士就可以大显身手,杀出胜败。拔河就是由楚军这种用牵钩对扯的军事训练中演变而来,后来当地人们仿效起来,在陆地上用绳拉扯,拔河就逐渐地发展成为民间游乐活动,并从南方传到了北方,成为清明节节日娱乐游戏活动的一种,竹索也随之改为大麻绳。在时耕春种举办拔河活动具有祈求丰收的意味,为历代帝王所重视。《景龙文馆集》载:“清明节,唐中宗命侍臣为拔河之戏,以大麻绳两条系千条小绳数人执之争挽,以力弱者为输”。唐玄宗时曾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拔河比赛,参加者千余人双方擂鼓呐喊,呼声动地,观者莫不惊骇。当时的进士薛胜为之写下了著名的《拔河赋》,反映了当时拔河活动的气势磅礴场面。由于拔河特有的热烈气氛,激动人心的宏大场面,使其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节日娱乐活动。

2.健身作用

拔河运动具有较强的健身性,娱乐性,并能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参加此项活动既能增强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又能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和集体主义的优良作风。

3.开发意义

拔河运动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竞赛规则简单,便于在社区,学校以及单位中推广。在节日盛会上,举行不同特色的拔河比赛,能增添节日的气氛。通过拔河,使人在运动中体会到人与群体及自然的和谐,完善人品,发展身心健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五、蹴鞠

1.起源及文化意味

蹴鞠,即古代的一种足球活动。“蹴”是用脚踢的意思,“鞠”就是球。相传由黄帝发明,用于训练士兵的一种游戏。战国时期,蹴鞠已成为相当流行的娱乐活动。在汉代,人们意识到蹴鞠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的精神,将其列入到了军事训练当中,军士一旦无事,便于蹴鞠为乐。唐宋时盛行一时,球也由里面塞毛发的皮革球变成了由动物膀胱作球内胆,外包皮革的充气球,并出现了球门,采用了分队比赛的形式。在风和日丽,春暖花开的清明时节,蹴鞠活动是常有之事。韦庄《长安清明》中“内宫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白打即蹴鞠)。刘向《别录》中就有“寒食蹴鞠”之说,由此可见蹴鞠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着。充气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蹴鞠技术的发展,表演中除足踢外,头肩,臂,胸,膝等部位均可接鞠,花样繁多。带球门的比赛也普遍流行开来。至清代,曾出现难度极大的“冰上蹴鞠”活动。但在清朝中期以后,蹴鞠活动开始低落下去,随着西方现代足球的渐次传入,在中国盛行了几千年的蹴鞠活动终于被取代,不能说是巨大的遗憾。

2.健身作用

经常参加蹴鞠比赛,可增加速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同时也能培养参与者机智勇敢,快速果断的良好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3.开发利用 根据古代蹴鞠活动特征,演变的规律,吸收些现代成分,简化其竞赛程序,统一比赛规则,这样有利于蹴鞠活动的开展。现在在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出现了蹴球比赛项目,就是在古代蹴鞠运动基础上,舍弃了激烈对抗性的打法,形成了颇具高雅和较高技,战术与较高观赏性的项目,至今此项运动有了较大规模的赛事,全国各地参加此项活动的人数也日益增多,使这项古老的运动重新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六、结论

清明期间的体育活动具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健心健身价值,在追溯其起源,品味其文化意味,体会其独特的健身方式之余,应当挖掘其潜能,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非物质遗产,结合当地的民俗风情和旅游资源,利用清明节日这媒介,将传统体育活动与旅游业相结合,把富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开发出来以此吸引人们前来观摩和参与,让特色的体育活动成为旅游观光的内容,打造民族体育品牌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再反过来带动民族体育的发展,无疑是一条出路。

21世纪是一个体育大融合的时代,任何体育项目都不可能脱离世界体育对其自身的影响和作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也只有融入到世界体育大潮中方能发展。在突出民族特色同时,应汲取精髓,剔除糟粕,积极使民族传统自身内在的特点,现代转型的因素与国际民族体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业化发展观、以教育为基础的发展观、以健康为价值取向的文化发展观和以大众为对象的全民健身观。只有这样民族传统体育才能有新的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选惠.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5

[2]巴兆祥.中国民俗旅[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9

[3]张晓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研究―清明节[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第12篇

“草在结他的籽,风在摇他的叶,我们站着什么都不说,就十分美好。”诗词就是这样的美好,作为诗歌的国度,我国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2015学年,广州市语文教育研究院布置全市高二年级开展“教师与学生同读古代经典诗文”专题活动。注重教师、学生、文本的多重对话,丰富学生的积累与体验,提升学生的人格力量,我们认为是本次活动的主旨思想,为此我们举办以下活动。

1.举办古典诗文改写活动

课内精读文言文或者唐诗宋词元散曲,进行现代文改写,学生选择的篇目包括《与妻书》《项脊轩志》《定风波》等;

例如《与妻书》改写:亲爱的意映:今天我要用这最后一封信与你告别,七年了,你我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然而今天我还是不得不和你说:永别了我亲爱的人!当我写这封家书时还是世间一人,当你收到此信时,我已是阴间一鬼了。想到这里,眼泪和笔墨一起滴落……

2.“生活处处皆是诗”

如以“木棉花、、荷花”中挑选一种花,以“渔歌子”的词牌,撰写一首词。(可参考张志和的《渔歌子》形式)并且配乐朗读,每天课前播放一首,全班点评分析,以下是学生的部分作品:

渔歌子 咏红棉

南国草木态万千,独数红棉冠中天。

斜照里,迷人眼, 馨香飘远无需言。

3.远足活动填词比赛

结合高二年级例牌活动30公里远足,每位学生从课本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牌,查一查这个词牌的格式要求,尝试填词。押韵即可,平仄不拘。以下是部分学生作品:

永遇乐・远足 刘洁荧

高二师生,器宇轩昂,行万里路。携手共进,谈笑风生,情谊洒满途。树上新绿,鸟语花香,不知劳累何物。忆当年,万里,意志坚固。

远足踏青,弘扬毅力,探寻前人脚步。信念坚定,歌声嘹亮,士气不可阻。琢玉攀岩,不畏艰苦,誓破前人记录。看明年,蓄力高三,永攀巅峰。

远足 何兆乾

遥望六十里,迢递不可期。

心倦志不定,脚疼力难支。

怠惰遭嫌恶,懦弱受人讥。

我辈玉岩人,岂可上车息?

4.沙龙交流会

师生同读《唐宋词简释》一书,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涵读吟赏后,写300字以上评论,以班级周报形式交流传阅;

有人说张炎怀抱空狂,又恃才傲物,几乎日日花前为醉,号呼挥写。我却欣赏他这种不屈的态度,由于不愿意北向俯首事敌,长期寓居临安。在此期间,他创作的《疏影・梅影》中写道“黄昏片月。似碎阴满地,还更清绝。枝北枝南,疑有疑无,几度背灯难折。依稀倩女离魂处,缓步出、前村时节。看夜深、竹外横斜,应妒过云明灭。 窥镜蛾眉淡抹。为容不在貌独抱孤洁。莫是花光,描取春痕,怕丽谯吹彻。”梅、兰、竹、菊,古人称之为“四君子”。张炎不正似梅花般高洁与不畏严寒吗?以至于后人评价他说:“鼓吹春声于繁华世界,能令后三十年西湖锦秀山水,犹生清响。”(高二(4)班汤文敏《闲谈词人应对家国人故之态》)

5.学生习作评比点评

由于前期的诗词学习中渗透了鉴赏方法的指导,选修课的诗词学习又较为系统地研读了主要风格流派的诗人的作品,学生再接触《唐宋词简释》时,联系前期的学习就有了较好的感悟和体会,因此最终成文的诗词评论小论文可谓异彩纷呈,让老师们眼前一亮。

“对花对酒,落梅成愁,十里长亭水悠悠。”“梅”之意象在词中寄托情思时,除却凭新旧对比的手法得以体现外,更作为一种动态之物,将主人公的抽象心情化榫咛濉H缥馕挠⒌摹蹲S⑻近》中末句“又相对、落梅如雨”,此处照应前文所点出的旧日立春情事,言尽欲归不得,终只能“望落梅”,化用了梅花飘落的意象,体现心境之飘零感伤,其一往情深深几许,更是借飘零之梅得以渲染至更加回肠荡气。而著名作家白落梅曾在其作品《烟月不知人事改》中写到:“如果说花开是一种温暖的幸福,那么花落应该是一种惆怅的感动。”这不禁让我想到那个女子与丈夫分离时在锦帕上写下的脍炙人口之作《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在生长闲情的江南,仿佛只要一阵微雨,就可以撩人情思;一片落花,就能催人泪下。那么多经年往事,随着梅雨芬芳,流淌出一种名为相思的情绪。

(高二(4)班戴维斯《“万树无寒色,南枝独有花”――浅析诗词中的“梅文化”》)

“多少梦,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梦回故国,写旧时游乐盛况,车如流水般不息,马如龙般雄健飞快,无不一片繁华欢乐,无奈如今在异乡幽禁,无法重临江南繁盛之地,恨之后转为无能为力的无奈和悲伤。”“故国梦重旧,觉来双泪垂”“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梦中重游,醒来不禁感到悲哀,心中怀着对故国的思念而垂泪,再回首往事,发现就像一场梦,只能在脑海中触碰。就如唐圭璋所言:“上言梦似真,下言真似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