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5:2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电水利工程物探规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存在的问题;对策分析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on what i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sign and the importance of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sign, then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e of induction and sums up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design of the existence of a few common problem, and analyzed,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improve.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design; Existing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水利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设计工作是指为达到预定水利工程目标而制定的工程方案、建筑物和实施方法以及经费预算等工作。其设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的投资效益和工程的安全运行。所以.在水利建设中水利工程设计起着关键性作用,加强水利工程设计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水利上程没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造价。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包括三大阶段: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在整个水利工程建设中,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设计和决策两个阶段,当水利工程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关键就是工程设计了,而工程设计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质量和造价。
1.2水利工程设计对于运行费用的重要性。水利工程设计的质量影响着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也影响着运行费用。水利工程一次件投资和运行费用有着一定的反比关系,而水利工程设计在它们之中的作用可以影响到两者的最佳结合,完美的设计可以使得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运行费用达到最低。
2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2.1基本资料不详
基本资料不详是设计审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水利工程设计,当地的地质、水文、气象、水资源等摹本情况直接涉及设计方案的选择。计算公式的引用,参数的确定等问题,这些基础资料不详或不准确。将直接导致设计失误,因此设计部门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现有很多项目由于时间紧或为节省开支不进行实地勘察.采用以往资料或其他地区的资料进行设计,而在实际施工中发现与实际情况不符,要进行设计变更.这不仅给设计审查带来麻烦,而且会造成工期拖延甚至施丁方索赔等一系列问题。
2.2在设计工作中技术经济观念不强
设计单位在整个设计阶段中施工方案基本无比较,只要方案科行即科,技术经济观念不强。招标设计阶段的深度与可研阶段差不多,无设计优化。只有通过详细、充分的比较和论证才能保在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由于业主的强烈干预,设计单位才对设计方案进行较细致的比较,导致进入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后设计修改很多,引起施工单位索赔,得不偿失。
2.3方案论证不充分
方案比较与论证无论在可研阶段还是初步设计阶段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详细、充分的比较和论证才能保证设计方案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性和合理性.而这部分内容恰恰是水利下程设计中被普遍忽略的。方案比较应该从工程选址、工程总布置.建筑物结构设计等步骤对备选方案的工期、投资、经济效益、环境影响、运行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而且比选应在几个可行的方案之问进行.不能与根本不可行的方案比选。现有很多设计只在总体方案选择时简单的定性说明一下甲方案投资高于乙方案,就认为乙方案优.而没有进行详细的经济分析(计算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总体方案确定后具体结构设计就很少进行方案比较这些都会造成结构设计不合理、投资浪费等问题。
2.4 前期规划不深入
2.4.1规划设计资料收集不准确
水文资料的参考、水力计算公式的引用、参数的确定、设计方案
的选择都是依据不够详实和不够精确的数据进行设计的,这样必然会
导致坝址的选定、电站的结构形式选择、发电机组装机容量的确定、
输水建筑物的布置等与实际情况不符,甚至出现明显的偏差,从而造
成严重的后果。
2.4.2实地勘察结果不符合实际
现在很多设计部门由于人员短缺,设计任务重,时间紧,并且为了节约开支,对中小型水电项目实地勘察的工作程序进行了简化。一是只进行工程地质测绘,没有对地质情况作进一步的地质探查;二是即使进行了地质勘探,但布点稀少,钻探深度不够,或者是只是采取钻探方式,没有采取勘探试验的平洞、坑探、物探、岩体原位抗剪断测试等手段做进一步的工程地质勘察,这样得出的结论根本不能详细的对地质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描述。三是不进行勘察,直接利用过去的地形图、地质资料进行设计,这样得出的设计直接影响了坝址选定、施工导流方案的选择,也使电站厂房、溢洪道、冲砂闸、船闸等建筑物布置难以趋近合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建设、监理和施工单位经常发现设计报告中提供的地形资料和地质资料不符合实际,只好进行补充勘察、补充设计,发生了重大的设计变更。重大的设计变更一方面加大了资金投入,另一方面要经过主管部门的二次审批,严重影响了工期,同时带来了施工单位索赔,建设单位投资增加,以及后期审计工作难度提高等一系列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影响了枢纽工程电站的正常投入运行和并网发电,灌区配套工程不能及时发挥效益。
2.5设计方案对工程的后续运行与管理考虑不足
随着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新的材料和先进的设备也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对工程的运行起着良好的作用。但在一些中、小型的水利水电项目中,应考虑工程建成后的运行与管理维护。目前,基层水管单位普遍存在资金短缺的状况,对于运行和维护费用较高的数控系统、液压设备的使用应考虑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考虑到其将来的运行、维护的成本以及管理上的方便、快捷,不能生搬硬套,一味地强调设计的技术含量。
3改进水利工程设计的对策分析
3.1确保设计基础资料的真实性
我国现行各种水文计算规范种都规定.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首先要对水文基本资料进行严格审查、复核。工程水文设计受基础资料、推算、环境、人为冈素等方面的客观和丰观的干扰.或多或少存在成果评判上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对工程水文设计相关资料必须认真核查.才能保证设计成果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设计中新引用的基本资料、数据、时期等.都要满足两条要求:一是十分可靠;二是适应研究对象精度要求。
3.2设计招投标
实行招标投标制,目的就是要引进竞争机制,使设计单位具有危机意识,充分调动设计单位精心设计、优化设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设计单位提高设计质量。可将预可研阶段、可研阶段分别作为一个招标阶段,招标设计阶段与施工详图设计阶段合并为一个招标阶段,分期进行设计招标。现在的馆程实施监理制度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完善的体制了,可以从资金、进度、质量3个方面对工程进行控制。而在我国的设计市场上,则往往存在着一家之言、一家说了算的问题,对设计单位的工作成果只有通过审杏会的形式加以判断和确认.但由于审查会一般时间较短,与会的专家不町能对整个设计进行全面细致的论证或复核,使审查会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设计成果要是出了问题。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
3.3实行设计监理制
能对设计的全过程进行控制与监督,必然会促进设计单位提高其设计质量。从而使设计工作到位。对工程的投资控制是非常有益的。业主的有关部门应积极配合设计监理单位开展工作,同时加强对设计监理的管理,根据合同条款考核设计监理的工作业绩,并给予一定的奖惩。在工程项日设计的不同阶段,可视工程需要聘请国内外的权威机构或专家,对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方案进行论证或重要的技术难点、专题进行咨询。特别是有针对性地在某些问题上咨询有特长、专长的专家,把好技术关,更好地解决工程项目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3.4注重规划设计的前期工作,确保设计方案切实可行
结合中、小型水利水电工程具体项目的特点,认真分析工程项目实地的地质、水文、经济、生态等的综合因素,搞好流域上下游水文站的测验资料平衡检验,整理汇集完整的地质资料,认真做好水力、结构计算,择优选择和制定最为合理的设计方案。保证各项水工建筑物、水利机械、电气等达到配套合理、完善,使工程无论从等别、防洪能力上,还是抗震设计烈度方面,以及建成后的运行、管理上,都能达到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进一步保证工程项目效益的有效发挥。
3.5不断提高设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人员要加强自身设计水平,不断更新设计理念。首先,要注重国内外水利水电工程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引进和运用,各级设计部门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积极组织技术人员参加有关业务部门组织的培训、学习和考察,及时的更新设计思想,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二是设计部门要积极引进高、精、尖的技术人才,帮助各部门解决大量的技术难题,完成技术含量高、结构更复杂的项目,还可以通过日常的工作带动设计团队整体的设计水平提升;三是每个设计者要注重日常相关工程资料、信息的搜集和积累,增强设计工作的灵活性,实际工作中不去生搬硬套,拿出具有针对性和具有独创性的设计方案。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和运行管理等方案,真正做到了为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指导性的技术管理文件。
4结束语
水利水电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投资管理也逐步向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模式转变,但仍需要不断的去完善。因此,水利工程的设计必须严格遵守基本规程规范,不断提高水利工程设计的技术水平和设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这样,水利工程设计就能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就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刘肩文、林雪飞、姜文新,水利工程设计中引以注意的两个问题【J】.水利天地.2000,(02).
关键词:超声波综合检测;吊车梁;裂缝
中图分类号: TV7 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某水电站在技施阶段发现主厂房下游边墙0+105~0+120m段岩壁吊车梁与岩壁间发育一条开裂缝。由于裂缝表面两侧为垂直平面,吊车梁内钢筋纵横交错无法造孔,只能在岩壁一侧造下斜孔,从而无法采用单面平测法和钻孔对测法这2种方法进行声波检测。针对此种情况,根据现场实际条件,采用垂直反射声波法先普查、单孔声波法和钻孔声波斜测法再详查的物探综合检测方法,并采集了大量的背景数据资料,综合分析后最终了解裂缝的发育情况。
2 方法原理与测试技术
2.1 垂直反射声波测试
垂直反射声波法采用等偏移法,即发射探头和接收探头以固定间距沿测线同步移动的一种工作方法。将低频声波以宽频脉冲的形式,通过发射机定向送入岩体中,经过存在波阻抗差异的界面反射后返回岩体表面,由声波仪接收。声波在岩体中传播时,其路径、波速、能量以及波形等将随着所通过介质的波阻抗及几何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通过对时域波形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可以确定地下界面、地质体的空间位置及结构。垂直反射声波剖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
现场测试时,A剖面距上台面15cm,B、C剖面距A剖面水平距离分别为20cm、50cm,每条剖面长度38m,检波距10cm。声波发射系统由湖南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稀土超磁致大功率发射机、发射探头和信号触发开关组成,接收系统由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SD-2数字声波仪、接收探头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图1 垂直反射声波剖面布置示意图
2.2 单孔声波测试
声波速度是岩体物理力学性质的重要指标,与控制岩体质量的一系列地质要素有着密切关系。声波速度不仅取决于岩石本身的强度,而且,当声波穿透裂隙岩体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断面效应,导致波速降低。这种散射现象与岩体结构的发育程度、组合形态、裂隙宽度及充填物质有关。声波速度资料可定量划分岩体质量级别,确定层间、层内错动带,裂隙密集带及软弱夹层的空间分布。
单孔声波测试,使用WSD-2型声波测试仪进行测试,沿孔深每隔20cm进行一次数据采集,记录点设在两个接收换能器中间,从而形成声波连续波速测井曲线。
2.3 钻孔声波斜测法测试
钻孔声波斜测法采集过程为低频声波以宽频脉冲的形式,通过发射机送入岩体中,声波穿过混凝土及岩体后,由声波仪接收。当声波经过裂缝时,声波速度、波幅及衰减等均发生变化。这种现象与岩体结构的发育程度、组合形态、裂隙宽度及充填物质有关。钻孔声波斜测法所获得的声波速度是花岗岩岩体和混凝土的综合反映,根据获得的声波速度对比相邻两测试点的波速、波幅及衰减的差异变化,综合分析这种差异变化从而判定裂缝发育程度及深度。
钻孔声波斜测法在每个钻孔位置吊车梁表面各布置一纵两横3条发射剖面,发射剖面间隔10cm布置发射点,孔内间隔10cm逐点采用相同大小增益接收。钻孔声波斜测法剖面布置示意图见图2。纵剖面位于孔口正下方,垂直岩面向吊车梁外沿延伸,横剖面垂直相交于纵剖面布置。声波发射系统由湖南岳阳奥成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稀土超磁致大功率发射机、发射探头和信号触发开关组成,接收系统由重庆奔腾数控技术研究所研制的WSD-2数字声波仪、接收探头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图2 钻孔声波斜测法剖面布置示意图
3 工程实例分析
3.1 普查成果分析
普查采用垂直反射声波法,共布置3条剖面,起止桩号为0+097~135m,A剖面曲线图见图3。分析声波资料可发现,A剖面桩号0+111~116m测试段声波振幅能量强,声波同向轴连续性差,裂缝反映明显,其余测试段裂缝反映不明显;B、C剖面测试段内,声波同向轴连续性较好,裂缝反映不明显,表明吊车梁下部无裂缝发育。根据测试成果,然后在桩号0+107m、0+111m、0+115m和0+120m等四处布置钻孔,从而进行下步详查工作。
图3 垂直反射法A剖面测试曲线图
3.2 详查成果分析
详查采用单孔声波法和钻孔声波斜测法综合检测,单孔声波法检测钻孔内部岩体的裂隙发育情况,钻孔声波斜测法检测钻孔内可能存在裂缝的发育位置,二者成果综合分析,消除由岩体裂隙所引起的干扰,从而最终判定吊车梁裂缝发育的深度。
(1)2#钻孔位于桩号0+111.2m处,测试段为0.6~4.6m。该孔单孔声波平均速度为3477m/s,全孔段声波速度曲线起伏较大,其中1.3~2.5m和4.1~4.6m测试段为低波速段(详见图4a),岩体裂隙发育,速度在2500m/s左右。钻孔声波斜测资料反映该孔在1.4~4.6m测段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声波速度逐渐变小(详见图4b),在相同大小接收增益情况下,声波波形振幅随收发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变小,但在孔内3.3m处接收到的纵剖面1.3m的声波波形振幅大小,反而要小于接收到的纵剖面1.4m的声波波形振幅(详见图4c),且声波速度差异相对较大。由此可得出,2#钻孔即桩号0+111.2m处,在花岗岩―混凝土结合面与钻孔之间存在裂缝,裂缝延伸深度在1.4~1.5m之间。
图4 2#钻孔单孔声波速度曲线图、钻孔声波斜测声波速度曲线图及声波波形图
(2)3#钻孔位于桩号0+115.0m处,测试段为0.6~4.4m。该孔单孔声波平均速度为3663m/s,全孔段声波速度曲线起伏较大,其中1.5~2.3m与3.6~4.1m测试段为低波速段(详见图5a),岩体裂隙较发育,速度在2500~3500m/s之间。钻孔声波斜测资料反映该孔在1.8~4.4m测段内随着深度的增加,声波速度逐渐变小(详见图5b),在相同大小接收增益情况下,声波波形振幅随收发间距的增加而逐渐变小,但在孔内2.1m处接收到的纵剖面1.2m的声波波形振幅大小,反而要小于接收到的纵剖面1.3m的声波波形振幅(详见图5c),且声波速度差异相对较大。由此可得出,3#钻孔即桩号0+115.0m处,在花岗岩―混凝土结合面与钻孔之间存在裂缝,裂缝延伸深度在1.5~1.6m之间。
图5 3#钻孔单孔声波速度曲线图、钻孔声波斜测声波速度曲线图及声波波形图
4 结语
通过超声波法对某水电站厂房吊车梁裂缝的检测,可以得到如下认识:(1)在特殊测试环境下,采用多种超声波检测方法综合运用、综合分析,克服测试环境带来的制约因素,最终解决问题,从而对裂缝的发育情况作出判断,为业主、设计、监理、施工提供依据,以便对下一步工作及时作出方案。(2)通过综合分析超声波的声波特征(信号强度、波幅大小等)对裂缝发育情况进行判断是可行的,与单纯采用混凝土波速来判断裂缝发育情况相比,更直观、更准确。
参考文献:
[1] 沙椿等.工程物探手册[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1.
关键词:水利工程;防渗墙;施工;质量隐患;质量检测
近几年,随着防渗墙施工工艺技术的成熟和施工工具的不断改进完善,将防渗墙用于水库大坝的加固设计,已经成为水库加固工程的重要方法,而且以往的经验数据告诉我们,防渗墙在土石坝加固中的应用成果是可喜可贺的。但防渗墙种类繁多,属于地下隐蔽工程,施工技术较复杂,施工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较大,质量控制难度较大,而防渗墙施工工程关系到社会的安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如何通过检测防渗墙质量,确保防渗加固工程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防渗墙质量检测的必要性
一般来说,不同施工工艺,不同类型的防渗墙会产生不同的质量问题。高喷灌浆防渗墙由于坝体下部土压力较上部大,易产生上粗下细,厚度不均匀的水泥灌浆固结体,同时也会出现墙体搭接不良、成墙不连续、离析、夹泥、空洞、蜂窝等质量隐患。混凝土防渗墙(塑性和刚性)主要质量问题有:不同施工槽段接合不好,墙体连续性差,墙体底部沉渣过厚,墙体嵌入基岩深度不够,墙体夹泥,离析、蜂窝,浇注不连续而产生裂缝。同时,防渗墙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是泥浆下浇注,容易出现塌槽、墙体含泥量大等质量隐患。深层搅拌水泥土防渗墙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墙体搭接不良,出现开叉,墙体连续性差,墙体搭接处厚度偏小。因此,防渗墙质量检测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有:①墙体厚度,特别是墙体下部的厚度;②墙体搭接,墙体开叉、夹泥、蜂窝、空洞;③施工槽段间墙体接缝处夹泥,浇注不连续引起的水平横缝;④墙体渗透系数,沉渣厚度。
堤坝防渗墙的质量对于坝体的防渗及稳定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防渗墙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上述质量隐患。因此,如何对修建好的防渗墙进行有效的质量检测,及时探测墙体中的潜在质量隐患,对于水库的竣工验收和安全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2 防渗墙质量检测的方法
2.1 地质雷达探测原理及方法
地质雷达利用高频电磁波(106-109Hz或更高)以宽频带短脉冲形式,通过发射天线送入检测介质,通过电磁脉冲在地下介质交界面上的反应特征来反映地下地质情况。由于不同介质的介电常数和导电性能的差异,雷达天线发射的电磁波一部分能量被界面反射折向地表,被接收天线接收;另一部分能量透过界面继续向下传播,在更深的交界面上被反射回地面,直到能量被完全吸收为止。这样,就可在某个测点上得到随时间变化的一组反射电磁波。当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以固定间距,同时沿测线移动时,可以得到沿某一测线上反映地下介质分布的地质雷达图像。通过分析反射波的到达时间、幅度和相位变化研究介质内部结构的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目前常用的双天线地质雷达主要采用3种观测方式:反射观测方式(剖面法)、共中点法(宽角法)、透射观测方式。实际探测时,应根据目标体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探测方法。
2.2 超声波透射法探测原理及方法
混凝土和其它各向同性的均匀介质不同,是由多种材料组成的多相非匀质体。当混凝土无缺陷时,混凝土是连续体,声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是有一定范围的;当传播路径遇到混凝土有缺陷时,如断裂、裂缝、空洞、夹泥和离析等,混凝土连续性中断,缺陷区与混凝土成为界面,声波在这界面上发生反射、散射与绕射,声波将发生衰减,造成传播时间延长,使声速增大。声波透射法就是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的这些声学参数的变化,来分析判定墙身缺陷的程度并确定其位置。
防渗墙声波测试一般采用钻孔声波测井和跨孔声波测试进行检测,测试方法如图1所示。钻孔声波测井时使用一发双收换能器。在发射换能器发射脉冲声波,利用井液耦合,取得沿防渗墙钻孔壁传播到达两个接收换能器的走时T1、T2。然后根据声波走时T1、T2和两个接收换能器的距离长度L计算其纵波速度。跨孔声波测试利用井液(水)耦合分别在2个钻孔中,利用换能器一发一收测得声波在防渗墙中的走时读数T,再根据钻孔的水平距离计算防渗墙体的纵波速度Vp。根据测定的声学参数(声速、波幅、斜率法的PSD值)综合判断墙体中存在的质量缺陷。
图1声波测试图
3 防渗墙质量检测工程实例
3.1 工程概况
某水库的大坝采用塑性混凝土防渗墙,墙体设计强度2.0-5.0MPa,墙体设计渗透系数≤1×10-6cm/s,弹性模量≤1500MPa,设计厚度为60cm,墙体深度嵌入弱风化基岩0.5-1.0m。
3.2 检测方法及标准
在防渗墙质量检测工作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形成了一套可行的探测方法。首先采用地质雷达对墙体进行大范围隐患普查,分析探测结果,在可疑的部位有针对性地布置钻孔,结合钻孔取芯、注水试验和声波透射等综合检测技术来分析防渗墙的质量隐患。检测标准参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SL326-2005》。
⑴地质雷达探测
采用加拿大EKKO系列探地雷达系统,系统配置了多种频率的天线,本次探测主要选100MHz和50MHz的天线,测点间距为0.5m。沿防渗墙轴线平行布设水平测线,垂直防渗墙轴向布设垂直测线,形成的纵横测网可基本控制整个防渗墙的分布。将获取的地质雷达数据进行一系列的处理分析,由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可知,雷达探测剖面上多次反射信号明显,反射信号的振幅较大,相位较连续,左、右坝肩部位墙体与基岩面分界面较清晰,坝顶路面混凝土与防渗墙顶部覆盖的填土界面清晰,分层明显。
为验证地质雷达探测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左坝肩布设了一个钻孔,对比分析钻孔编录成果与地质雷达探测结果,可知:地质雷达对防渗墙浅部的探测较为准确,对坝顶混凝土路面及防渗墙体顶部上覆填土厚度的探测精度较高,误差小于0.2m。对于深度为10m的防渗墙,使用地质雷达探测其深度的偏差小于0.5m。
⑵地质钻孔并结合声波透射法
采用地质雷达对大坝防渗墙进行隐患普查后,分析探测结果,对局部相位不连续,出现异常分界面的部位布设钻孔,取芯并进行注水试验和采用RSMSY-5型声波检测仪进行声波测试。钻孔取芯法能直观地通过钻取的芯样,分析墙体中存在的夹泥、夹渣、离析、胶结不良、浇注不连续形成的裂缝等质量缺陷。
图3 ZK3 声波测试结果
跨孔声波测试时,分别在相邻不同施工槽段布设钻孔,以检测槽段间接缝情况。单孔一发双收声波测试时,数据采集间隔为0.2m。跨孔声波透射时,数据采集间隔为0.5m。测试时,先进行平测普查,并对可疑的测点进行加密平测,确定异常部位的纵线范围,再利用斜测进一步探测,综合平测和斜测的结果,判断墙体质量。根据声波探测结果图2可知:ZK3在孔深14.6m处波速突然减小,振幅也突然减小,声速值明显低于正常塑性混凝土的声速值,与粘土的声速值较为接近,可判断该测点防渗墙体夹泥;孔深19.0-21.0m,测点的声速整体减小,且均低于正常塑性混凝土的声速,与强风化岩石的波速基本相当,说明该测段为防渗墙体与基岩接触带。这与现场钻孔取芯的情况相符。由声波测试结果图3可知:ZK2孔深16.0m处,墙体夹泥。ZK6孔深15.0m处为墙体与基岩的分界面。声波测试反映的墙体质量问题与现场钻孔取芯的情况均相符合,这也验证了声波测试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图4 跨孔声波测试结果图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在水利工程加固防渗墙方面的技术尚未成熟,很多设计方面的计算不够规范,加上防渗墙施工技术较复杂、质量控制难度较大,因此,针对防渗墙的施工质量检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渗墙质量检测技术方法,将会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综合物探 堤防工程 地质雷达 高密度电法 电测深法 地震折射波法 土工试验
0前言
永定河卢沟桥下游北京段左、右堤防全长约91km,其中左堤长约61km,右堤长约30km。该堤防于清朝乾隆年间填筑,后经多次维修和加固形成现有规模,其主体为梯形,堤顶宽10m左右,可见堤高约5~6m,迎水坡坡度为1:1.5~1:2.0,背水坡坡度为1:2.0~1:2.5。目前左堤堤顶为沥青路面,右堤堤顶除上游段为混凝土路面外其余堤段均为砂石路面,可供防汛等车辆通行,基本满足防汛通行的要求。
在上述左、右堤防内共划定险工段12处计23段,这些险工段在历史上均有决口或抢险加固的记载,曾于1964~1989年多次对其迎水坡进行护险加固处理,多以干浆砌石结合铅丝石笼构成护坡。
为满足永定河北京段防洪规划的需要,应检测堤防工程内部隐患及其质量,故进行物探工作,以便汛期之前进行加固处理,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汛材料的配备和组织,保证渡汛万无一失。其任务为:①探测堤防及堤防险工段地质结构及堤身、堤基存在的隐患、规模、种类、分布范围;②探测旧渠砌石护险工程的护砌分布厚度及堤基情况;③探测险工段堤防工程已经出现的裂缝、滑坡、坍陷、隆起等不良地质现象,探测堤身、堤基有无獾洞及其它空洞存在;④本次堤防勘探深度为堤顶以下15m。
该堤防基础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地层,岩性以粉细砂为主,下游段出现黑色淤泥质粘土夹层,层厚约0.7~2.0m。
堤身为人工就地取土填筑而成,主要由粉细砂(中下游段)、砂卵砾石(上游段)等组成。而险工段除上述介质组成外,在迎水坡铺设浆砌石护坡(厚度约0.4m—原设计标准)和铅丝石笼水平护底,浆砌石护坡除可见堤身部分裸露外,其余部分和外铺8m左右的铅丝石笼水平护底均埋于河滩滩地以下,一般为4~6m。介质构成复杂多变,分布不均,且处于包气带中,极为干燥。
地下水位埋深(自地表计):卢沟桥附近约20m,至下游逐渐变浅,达省/市界附近一带(石佛寺)约2m。
实践及理论分析表明:浆砌石、堤身粉细砂(或砂卵砾石)和堤基粉细砂两俩之间具有电磁、电性和弹性差异,具备综合物探的物理前提;各类堤防隐患与正常堤防介质具有一定的电磁、电性等差异,可用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电测深法、中间梯度剖面法等进行探测。但某些不均质体的规模与其埋深之比太小,在物探曲线上反映不明显,难于准确地划分;同时,由于测区范围较大,堤防各岩性层的空间变化具有较大差异,加之堤身介质组成复杂多变,致使测区地球物理特征复杂。
1测试方法
1.1 地质雷达
沿堤顶迎水边布置1条纵剖面,并全线实施地质雷达探测,选用天线的中心频率为50MHz。对于险工段,又在堤顶背水侧和迎水面坡脚各布置1条纵剖面,选用天线的中心频率为250MHz。非险工段记录点距0.5m,险工段记录点距0.2m。测试仪器为瑞典产RAMAC/GPR雷达系统。实测采用剖面法,且收发天线方向与测线方向平行。
1.2 电法勘探
在地质雷达探测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堤段,沿堤顶迎水边进行电法勘探。测试仪器为国产WDJD-1型多功能电测仪及其附属设备。实测方法为:①高密度电法,选用温纳尔装置,基本点距为2~3m,电极隔离系数为9~12;②电测深法,选用MN/AB=1/5的对称四极等比装置,最小供电极距(AB/2)min=1.5m,最大供电极距(AB/2)max=45.0m;③中间梯度剖面法,采用供电极距AB=60m,测量极距MN=4m,测点距为2m。
1.3 地震勘探
在地质雷达探测的基础上,选择部分堤段,沿堤顶迎水边进行地震勘探。测试仪器为美国产R24工程地震仪以及与之配套的专用电缆和频率为38Hz的检波器等,采用锤击震源。测试方法为初至折射波法。
1.4 土工试验
为准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堤身土体质量,在进行地球物理勘探的同时,对堤身土体进行原位和室内土工试验。
⑴ 原位(现场)试验:密度测试采用环刀法(堤身为粉细砂)、注水法(堤身为砂卵砾石);天然含水量测试采用烘干法。
⑵ 室内试验:依据现场测试的密度、含水量重新制样并测试。
转贴于 2资料整理与解释
2.1 地质雷达
由野外实测所获得的雷达剖面,经滤波、平衡处理后得到清晰的雷达图像,据此全面客观地分析各种雷达波组的特征(如波形、频率、强度等),尤其是反射波的波形及强度特征,通过同相轴的追踪,确定波组的地质意义,构制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模型。
地质雷达接收信号强度除与发射信号功率大小有关外,还与地下介质的结构特征和物性参数有关,而反射信号的强度在一定的发射功率下,主要取决于不同介质接触界面的反射系数和穿透介质的衰减系数,其中反射系数主要取决于界面两侧介质的介电常数,而介质的衰减系数与介电常数(平方根成反比)和电导率(平方根成正比)有关。所以,地质雷达资料反映的是地下地层的电磁分布特征(介电常数和电导率),要把地下介质的电磁分布特性转化为地质分布,必须把地质、钻探等已知勘察资料与地质雷达资料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获得正确的地下地质结构模式。
根据反射波组的同相性、相似性和波形特征,区分不同地质层(体)的反射波组,并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趋势,建立各类波组的地质结构模式,达到地质解译的目的。
就本次勘察对象而言,浆砌石的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和介电常数均最低,使得雷达波速最高,而对电磁波的吸收衰减也最小,在单一频率(250MHz)的雷达图像上表现为强反射,多以较低频、较宽粗的同相轴出现。当浆砌石较薄或其底部与土体分离形成空洞时,该波组的最下部同相轴变化复杂,呈现错断、缺失、不连续或杂乱无章等现象;潮湿粉细砂则由于颗粒较细,含水率较高,其电导率(电阻率的倒数)和介电常数均最大,使得雷达波速最低,故对电磁波表现为强吸收性,在单一频率(50MHz或250MHz)的雷达图像中该波组反映为波幅小而细、连续性好;砂卵砾石和干燥粉细砂介于浆砌石和潮湿粉细砂之间,由于砂卵砾石较粉细砂的颗粒粗,所以,砂卵砾石在单一频率(50MHz或250MHz)的雷达图像上的表现特征接近于浆砌石,但成层性较差,而干燥粉细砂和潮湿粉细砂只是含水率的变化使得他们的电磁特性具有较大差异,而在单一频率(50MHz或250MHz)的雷达图像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另外,雷达波在地下介质传播过程中,当遇到空洞或高阻不均匀体时,将会产生反射,且波长加大、频率变低、强度增高。当遇到松散介质或低阻不均质体时,雷达波形杂乱无章,有时以窄细形同相轴出现,有时无明显规律。此为识别堤防隐患的依据。
由上述分析并结合部分已知资料,对雷达图像进行地质解释,并根据不同探测对象的雷达波速综合值计算其深度。雷达波速综合值的选取依各岩土层的雷达波速结合探测目的来考虑,具体为:堤防险工段浆砌石护险质量探测时,选取雷达波速综合值为0.10m/ns;堤身隐患和横测线探测时,选取雷达波速综合值为0.09m/ns。则此时雷达系统的最小纵向分辨率为:①使用中心频率50MHz的天线约0.5m,②使用中心频率250MHz的天线约0.1m。
图1为左堤9+638~9+721护险段坡脚雷达测试图像(250MHz)。此图由浅至深解释为:①第一同相轴(
图2为左堤29+400~29+600堤顶迎水面雷达测试图像(50MHz)。由图可知:29+400~29+500和29+560~29+600两桩号段为正常堤体(粉细砂)的雷达图像,除局部干扰和下部含水率较高影响外,其波形、波宽及强度基本一致,而29+500~29+560桩号段自堤顶以下,埋深约4.0m开始出现强反射,反射波宽粗、波长加大、频率变低,此现象一直延续到埋深约12.0m,该图像即为高阻不均质体的反映。另外,在埋深约4.8m和11.2m出现两个强反射同相轴,且波形稳定、连续性好,能长距离追踪。分析认为:埋深约4.8m的反射同相轴推测为不同时期填筑堤身粉细砂的分界面,而埋深约11.2m的反射同相轴则为人工填筑堤身粉细砂与自然地层(粉细砂)的分界面。
2.2电法勘探
2.2.1高密度电法
由野外采集的数据经编辑、调整后,进一步对曲线或绘图单元进行圆滑等处理,以达到消除干扰,突出异常,提高解释精度之目的。实测数据处理后可获得高密度电法视电阻率断面灰度图(或等值线图),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堤身、堤基介质的视电阻率变化特征及不同电阻率介质层(体)的分布形态,进而判识堤身内部是否有洞穴或其它不良结构现象(体)的存在。当堤身土体质量均匀无空洞、裂缝、土体不均一等异常隐患存在时,视电阻率等值线有规律的均匀分布,近水平层状;当堤身或堤基内有上述类型隐患存在时,则视电阻率等值线将发生变化,表现为成层性差、梯度变化大,出现高阻或低阻闭合圈等异常形态。
就本次测试结果而言,所获得的视电阻率断面灰度图(或等值线图)均客观地反映了测试剖面堤顶以下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地质情况。经分析后认为该测区视电阻率断面图可分为以下类型:
⑴ 视电阻率等值线上高下低,层次分明,且水平层状分布,说明堤顶表层粉细砂较干燥密实,视电阻率值一般为200~400Ω·m,而堤身下部粉细砂或堤基粉细砂较潮湿,视电阻率值一般为30~80Ω·m,中部视电阻率变化梯度较均一。此为正常堤身土体的视电阻率断面反映,如左堤13+313~13+009、32+368~32+600、44+640~44+994等,右堤26+840~27+268等桩号段。该断面特征是此次高密度电法测试剖面的主要类型。
⑵ 视电阻率等值线上低下高,层次尚分明,基本呈水平层状分布,但表层视电阻率值一般为100~200Ω·m,此为堤顶较干燥粉细砂的反映,随电极隔离系数的增大视电阻率逐渐升高,至剖面下部视电阻率最高,其值一般为300~500Ω·m,推测堤身下部或堤基介质由较粗颗粒的砂或砂卵砾石组成,如左堤8+800~9+409等桩号段。中部视电阻率变化梯度尚均一。该断面也可认为是正常堤体的视电阻率反映。
⑶ 视电阻率等值线上下低中间高,层次基本分明,表层视电阻率值一般为200~350Ω·m,此为堤顶较干燥粉细砂的反映,随电极隔离系数的增大视电阻率先升高后变低,剖面中部视电阻率最高,其范围值400~600Ω·m,推测为堤身粉细砂较干燥密实或筑堤介质中含有石料等,剖面下部由于接触到堤基潮湿粉细砂而视电阻率变低,如左堤21+184~21+300等桩号段。
⑷ 视电阻率等值线层次较差,出现局部高阻闭合圈,其视电阻率值高达600~1000Ω·m,推测此处堤身介质含有大块抛石等高阻不均匀体或洞穴异常,而周围介质多为粉细砂组成,视电阻率值一般为100~300Ω·m,随电极隔离系数的增大而受到堤基介质影响时视电阻率开始变低,如左堤39+328~39+682等桩号段。
⑸ 獾洞在视电阻率断面图中表现为相对高阻,其值受周围堤身介质电阻率的影响,有时难以识别(如第④种类型),有时较易判别,如左堤52+750~52+800桩号段,堤身土体的电阻率均一且相对较低,其值为30~80Ω·m,而獾洞的视电阻率则较高,其值为160~210Ω·m,它在灰度图中表现非常明显。
2.2.2电测深
对原始数据进行编辑和整理,并打印实测数据,确保测试资料及其计算成果的可靠。然后根据实测资料绘制等视电阻率断面图,掌握视电阻率等值线的起伏变化形态及其地电规律,并判断地质层(体)的分布位置及其空间变化趋势,了解岩土体电阻率的横向变化特征,划分地电断面,区分干扰影响,初步了解地电参数,取得地电断面和地质层(体)变化形态的定性资料,达到判识隐患异常的目的。
电测深曲线类型以Q型曲线为主,个别测段出现K型曲线,还有少量的HK型曲线,这些都相应地反映了堤身或堤基的地质情况。
分析等视电阻率(ρs)断面图可归纳为以下剖面形态:
⑴ ρs等值线上高下低,表层视电阻率变化相对较大且局部有“v”型高阻出现,中部和下部ρs等值线分布稀疏,呈水平层状,变化梯度较慢。此为正常堤身土体的ρs断面反映,如左堤12+435~12+750、26+730~26+995、27+500~27+560等,右堤26+870~27+000等桩号段。此形态在测试的堤段中出现最多。
⑵ ρs等值线上下低中间高,表层视电阻率值一般为100~200Ω·m,中部视电阻率最高,其范围值400~600Ω·m,下部视电阻率最低,一般为40~100Ω·m,而且该类型剖面中上部ρs等值线变化相对较大,中部时常出现视电阻率高阻闭合圈,这些测段可能存在堤身介质不均质体,是判断异常的重点堤段,如左堤40+200~40+400等桩号段。
2.2.3中间梯度剖面
根据实测资料绘制视电阻率曲线图,它主要反映堤顶以下一定深度内堤身或堤基介质的电性特征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ρs曲线的这种变化规律即可掌握堤身或堤基介质在水平方向上的变化特征,确定正常场的电性参数,达到识别异常并分离异常的目的,由此还可判断异常的可靠程度,判识异常的类型,计算异常的埋深和规模。
当堤身介质均一,无不良地质现象等隐患异常存在时,中间梯度ρs曲线表现为平坦光滑、起伏变化很小,其视电阻率的离散系数也极小
当堤身介质存在不均质体等不良地质现象或各类隐患异常时,中间梯度ρs曲线起伏变化很大,有时表现为高阻,有时表现为低阻,此现象与地下介质或隐患类型一一对应,其视电阻率的离散系数也极大。
2.3地震勘探
由野外采集到的地震折射波曲线记录,首先进行初至折射波对比,然后用初至自动拾取程序拾取每道的初至时间,并进行调整。应用地震仪内装SIPQC处理软件包,把一条测线多个炮点记录拾取的初至数据文件按炮点顺序进行编辑,形成综合时距曲线,通过人工对比时距曲线进行层位划分,即可按照延迟时间法进行解释,求出各速度层的波速及埋深,并经正演计算(即波路计算)来调整解释厚度,以正演与实测时间之差同实测时间之比小于10%为最终解释结果。
另外,依据堤身介质的堆积韵律和变化特征,按照均匀分布的原则,在堤防上、中、下游等堤段有意识的选择部分测段(左堤10处,右堤3处),平行地进行了堤身土体的地震波测试和现场土工试验(湿密度),并挖取土样回室内进行同密度的声波波速测试和干密度试验,借以进行对应分析,对堤身土体介质的密实度达到准定量评价的目的。
3成果综述
3.1险工段护砌质量探测
该堤防工程共划定险工段12处计23段,累计长度10.684Km,占提防总长度的11.6%。为了解各险工段迎水坡旧浆砌石护险工程的护砌质量,采用天线的中心频率250MHz的地质雷达系统进行施测,以判定护砌质量的优劣。
险工段迎水坡多为浆砌石护险,个别段为砖砌护坡。由现场探测条件,选择迎水坡与河滩表面的交汇处,且位于浆砌石面上布置测线,沿堤防走向进行连续测试(相对于各险工段)。由处理后的地质雷达剖面图结合已知护险情况,通过综合分析,推定73处浆砌石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累计长度约1.633Km,占全部险工段的15.3%。这些隐患的类型一般为:①浆砌石厚度较薄;②浆砌石与下部土体分离形成架空;③浆砌石胶结不良或松散;④浆砌石出现裂缝等。
护砌整体质量较差的堤段多为年久失修严重,浆砌石与下部堤身土体接触差,多形成架(悬)空状态,造成护砌断裂、塌陷等不良现象较普遍,且多具一定规模。而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经分析认为浆砌石面存在许多缝隙,且砂浆质量差、少浆,下部又无防渗护层,堤身土体多由粉细砂组成,经降水入渗,粉细砂局部被冲刷淘失,在砌石与堤身土体之间形成空洞,并有继续扩大发展之趋势。
该物探成果经业主开挖验证(见图3),基本符合客观实际,准确率达8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根据护砌坡脚地质雷达测试结果,除对测试区段浆砌石质量评判外,还可划分护砌坡脚浆砌石以下新人工填土(较干燥粉细砂)、老人工填土(较潮湿粉细砂)以及堤基自然地层(潮湿粉细砂)等。这些地层在雷达剖面上的反映具有很大不同,其特征为:①新人工填土(较干燥粉细砂):反射层位不连续,起伏变化较大,有时杂乱无章,反映该层填土不均匀,层位不稳定,时有透镜体展现。该层厚度大约2~4m;②老人工填土(较潮湿粉细砂):反射层位连续且稳定,说明该层介质变化不大、填土较均匀,现已形成相对密实的地层。该层厚度大约0~3m;③自然地层(潮湿粉细砂):即堤基持力层。反射明显,层位稳定,未见层内介质突变或不均匀现象,反映出自然地层沉积环境较好,密实度相对较大等。该层顶面埋深大约为4~5m(自护砌坡脚处的河滩面计算)。
3.2堤防隐患探测
为了解堤防工程存在的隐患或不良地质现象,沿堤顶迎水边布设测线,采用天线中心频率50MHz的地质雷达系统对全部堤防进行施测,并选择部分堤段与雷达技术平行地进行了高密度电法、电测深法、中间梯度剖面法等测试,同时在险工段还布置了横测线及堤顶背水边测线以供地质雷达测试。
堤身主要由粉细砂组成(中下游段),个别区段(上游段)由砂卵砾石构成。依据上述物探方法的测试结果并结合堤防实际和已知情况,经综合对比、分析实测堤防介质的电磁、电性、弹性等特征,共划定出堤防内部呈现凹陷、夹层、不均质体(团块状岩性变化体、透镜体等)、介质松散等不良地质现象37段(处),累计长度2.99Km,约占堤防总长度的3.3%。
另外,通过对桩号55+717、55+750、55+762、55+775等4条横测线的地质雷达(250MHz的天线)连续测试(测试方向自堤顶迎水面至背水侧),均发现向堤内迎水面倾斜的同相轴,且该同相轴在堤顶迎水面处较深,约3m左右,至堤顶背水侧逐渐变浅,一般到测试剖面长度的8~9m处尖灭。经开挖证实,此同相轴为原堤身土体与堆筑的前戗土体接触部位。此次探测成果未在该段(桩号55+468~55+888)堤顶裂缝处发现堤身滑坡土体的滑动形迹,请从地质理论方面解释并寻找堤顶裂缝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
3.3堤身介质密实度评价
沿堤防分段布置地震测线,进行地震折射波测量,用以划分堤防介质层次,求取各层介质的纵波速度,并结合其它物探方法的探测成果确定相对松散介质或不均质体的情况等。同时,选择10处测段(左堤7处,右堤3处)又进行了现场密度试验,以准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堤身土体的相对密实度。
由测试结果知:所测堤防部位自堤顶以下可划分两个明显的速度层,其中第一层(即堤身)纵波速度多为200~310m/s(右堤测段1+495~1+550除外),层厚多为11m左右,主要反映的是堤身较干燥的粉细砂,而右堤1+495~1+550测段的堤身介质为砂卵砾石,故纵波速度较高,其值为830m/s;第二层(即堤基)纵波速度由于受地下水及岩性变化的影响,其值离散较大,其中左堤7+045~7+100和15+230~15+285两测段的纵波速度分别为780m/s、1020m/s,此值反映的是相对干燥砂砾石的波速,而右堤1+495~1+550和12+345~12+455两测段的纵波速度为1750m/s、1700m/s,此值反映的是相对潮湿砂砾石的波速,其它测段的纵波速度为1320~1530m/s,其反映的是地下水位附近粉细砂的波速。
由此分析可以得出:测试部位堤顶以下深约10m以内的堤身土体纵波速度一般为300m/s左右,此值属于波速较低的粉砂质壤土或粉细砂,而其下覆的地层介质纵波速度则较高,一般为1500m/s左右。
此外,在上述地震测试位置有目的的选择10个测段进行现场密度实验,并取回土样在室内进行同密度的声波测试。表1列出了地震测试、土样声波测试及密度试验结果。
分析表1可知:室内声波波速测试值为260~480m/s;现场湿密度为1.41~2.03g/cm3;室内干密度为1.31~1.95g/cm3。而堤体粉细砂的声波速度一般较低,其值为260~370m/s,现场湿密度为1.41~1.61g/cm3,室内干密度为1.31~1.55g/cm3。堤身砂卵砾石的声波速度为480m/s,湿密度为2.03g/cm3,干密度为1.95g/cm3。由此得出:除由砂卵砾石组成的堤身介质声波速度和密度值(湿、干)较高外,由粉砂质壤土或粉细砂组成的堤身介质声波速度和密度值(湿、干)均较低,表明由此介质填筑的堤体密实度较差。
由表1还可看出:除砂卵砾石测段外其余堤段的地震波速度均小于室内声波波速,一般小于20~30%;现场湿密度则大于室内干密度,一般大于4~9%。
Table 1The results of seismic surveying and acoustic testing and density testing in the varied dike sections
①取土深度距堤顶1.5m处的背水坡上进行。
②湿密度为现场密度试验值。
③干密度为室内密度试验值。
④地震波速为现场测试。
⑤声波波速为室内测试,采用SD-1型声波仪和50kHz平面换能器。
为更直观地表征湿密度与地震波速、干密度与声波波速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表1绘制出两俩之间的散点图,如图4所示(右堤1+510处为砂卵砾石,地震波速830m/s,图中未划出)。说明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由于测试样本相对较少,不具备相关分析所要求的数量和等级类别。
4结语
永定河卢沟桥下游北京段堤防隐患探测工作,根据测区地质、地球物理条件,采用地质雷达、高密度电法、电测深法、中间梯度剖面法和地震折射波法等综合物探方法,并结合少量土工试验资料,提高了物探成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基本查清了堤防隐患的类型和分别特征,满足了任务要求,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由此可见,在具备一定物性差异的前提下,适时选用物探方法进行堤防隐患探测是有效的。
但由于堤防隐患的类型复杂、种类繁多,诸如空洞、裂缝、软弱带、基础渗漏等;加之堤防工程多为逐年加高加固而成,其填筑材料和介质极不均匀,所以给物探查险带来了诸多困难,也对物探工作方法、仪器及资料解释等提出了特殊要求。因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加大堤防隐患探测技术及其设备的开发力度,组织有关厂家和科研、教学单位联合攻关,建立具有我国堤防探测特色的技术体系和仪器设备。仪器的开发与研制,应在当前物探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加强以下方面的试验研究,①进一步提高堤防隐患探测仪器的分辨率;②探测仪器应具有快速、准确、使用方便、图像直观、轻便灵活等特点,便于汛期使用;③仪器设备工艺需进一步完善,提高其防潮、防水性能,以适应防汛易出现的恶劣环境的需要;④加强汛期管涌等险情探测专用仪器的开发研制,特别是堤防10~15m深度范围隐患的探测。
⑴ 王兴泰主编.工程与环境物探新技术新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⑵ 王兴泰等.水文工程地球物理勘探技术[M].长春地质学院教材,1991.
⑶ 刘康和.探地雷达及其应用[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1998,⑷.
⑷ 刘康和等.瑞马探地雷达及工程应用[J].水电站设计,1999,⑷.
⑸ 田瑛.物探技术在地下隐蔽物探测中的应用初探[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⑷.
⑹ 刘等.探地雷达在探测地下采空区范围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1999,⑷.
⑺ 闫长斌等.探地雷达技术在隧道工程质量验收中的应用[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3,⑷.
⑻ 刘康和.地质雷达在水利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⑴.
⑼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DL5010—92[S].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3.
CASE STUDY OF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FOR HIDDEN FAULTS IN DIKES
[Abstract] In the survey of dike hidden trouble it is used the comprehensive geophysical prospecting technology such as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 method, high density electric method, electric sounding method, seismic refraction wave method etc. And it combines a few geo-technical testing inform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and practice of the geophysical exploration results, obtain a good application effect as well as put forward the thinking for the survey development of the dike hidden trou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