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茶经济与茶文化

茶经济与茶文化

时间:2023-07-06 17:15: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茶经济与茶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茶经济与茶文化

第1篇

一、《经茶经》一书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清朝康熙年间,圣祖康熙帝下令废除了“圈地令”和“迁海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扭转明清交替之际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局面,使封建经济重新步入了逐步繁荣与发展的轨道,从而大体上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础。其继任者雍正皇帝也能实行重农务本的政策,提倡和鼓励垦田开荒,全国耕地面积大量增加,主要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产量提高,社会经济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与明代相较,当时的茶业生产获得了相当程度的发展,茶叶种植区域大为扩展,长江以南各地在在种茶,自不待言,北方的部分地区如河南、山东、陕西等地,也有少量种植。当时,茶叶品类与制造技术也有新的发展,不仅绿茶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产区和众多茶叶名品,还创制出了红茶、乌龙茶等茶类,初步完善了中国茶类的基本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已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茶叶课税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据有关史料记载,康熙元年(1662),户部向全国各茶区发卖茶引157928引,此后逐年有所增加,至康熙五十五年(1716),达到353424引 (1),国家每年由此而获得了数十万两的茶叶课税收入。

随着茶业生产和加工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各阶层的饮茶风习日益浓厚。当时,一部分前朝官吏与文人士大夫饱受国破家亡之痛,纷纷绝意仕进,转而在风雅艺术中寻求人生寄托,以显其才俊、能力和品位,展现遗世独立的情怀。在文人雅士的推动和影响下,茶饮在全国的普及化程度大为提高,不仅汉族百姓须臾不可离,满、蒙、藏等少数民族也不可一日无茶,饮茶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进入了千家万户,进入了寻常百姓之家。与此同时,宫廷茶事在经历了明代的沉寂后,在清代又重新转盛,“茶宴”、“赐茶”等茶仪成为清朝宫廷礼仪的一部分,生活在深宫中的帝王后妃们由此而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精神享受,不少朝中大臣也有机会体味到饮茶之乐趣。清朝多个皇帝嗜好饮茶,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清圣祖康熙皇帝就非常喜爱饮茶,据说他南巡时,曾亲自为产于江苏太湖的名茶“碧螺春”题写茶名。为了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清廷在浙江、江苏、福建、江西等茶叶产区,岁岁采办名茶入贡。历史上篇幅最长的茶书《续茶经》,就是在这种社会各阶层饮茶成风的氛围之下问世的。

《续茶经》的作者陆廷灿,字扶照(四库全书作“秩昭”,疑误),一字幔亭,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少时勤习举业,好古博览,曾拜宋荦、王士祯等当世名流为师,然屡试不第,只能做一些低级的小官。初任松滋县(今属湖北)教谕,课仕有方。康熙五十六年(1717),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崇安县县令,期满后转后补主事,以养病家居,未赴任。回籍后,著书自娱以终,所著有《续茶经》、《艺菊志》、《南村随笔》等。又热衷于搜集整理乡邦文献,曾整理刊刻多种乡人文集行世。早年,廷灿曾于嘉定城南之“槎溪之上,卜筑读书,名花异卉,琳琅满目”(2),尤喜艺菊,四处遍觅奇种,罗植其间,并请著名画家王罨娉赏迹一时名公巨卿、文人学士纷至沓来,游园赏菊,品题赋诗,被人们称为文坛盛事。其性嗜茶,“对寒花啜苦茗,意甚乐之”,“政暇兼及茶事,于采摘、蒸焙、试汤、候火之法,益得其精”(3)。菊,凌霜傲雪,香远益清,花之隐者也;茶,南方之嘉木也,最宜精行俭德之人。陆子喜菊爱茶,其人物性情,殆可想见。

《续茶经》一书,陆廷灿在福建崇安任上即着手编撰,十余年后的雍正十二年(1734)方告成书。关于该书编撰的缘起,他自己曾有过详细介绍。据其自言:“余性嗜茶,承乏崇安,适系武夷产茶之地。值制府满公,郑重进献,究悉源流,每以茶事下询,查阅诸书,于武夷之外,每多见闻,因思采集为《续茶经》之举。”(4)陆廷灿任职的福建省崇安县,境内有武夷山,自宋以来一向是著名的茶叶产地,所出产的武夷茶闻名遐迩,清代以后,武夷山一带又不断改进茶叶采制工艺,创造出了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乌龙茶。史载,“武夷山周回一百二十里,皆可种茶。其品有二,在山者为岩茶,上品;在地者为洲茶,次之。香味清浊不同,且泡时岩茶汤白,洲茶汤红,以此为别。采时以清明后谷雨前为最,名曰头春,叶颇粗大。稍后为二春,再后为三春,叶反细,其味则薄。又有八月采者,名秋露白,最香。其岩茶之名,有选芽、漳芽、兰香、清香诸种。又有名松萝者,仿佛新安制法。”“岩茶著名之处,如复古洞、白云洞、竹窠、金井、章堂、梧峰、东华岩、青狮岩诸处,种植烘焙得宜,香味两绝。至于莲子心、白毫、紫毫、雀舌,皆洲茶,初出嫩芽为之,虽以细为佳,而味实浅薄,其香气亦以诸花熏成,巧立名色,不过高声价以求厚利,不及岩茶远矣。”(5)当时的浙闽总督满保,将武夷茶作为贡茶,献于朝廷,并多次向陆氏询问茶叶采制工艺,陆氏为了回答上司的质询,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造茶入贡,便于闲暇之时,在历代正史、野史、方志、笔记、文集和茶叶专书中爬罗剔抉,广搜博采,辑录出了大量的茶文化史料和茶诗茶文,并以陆羽《茶经》为原本,从其原目,撰成《续茶经》三卷,回故里后订辑成书,付之梨枣。

当然,《续茶经》的编撰,还与清初的学术风气的变化有关。从当时的学术思想来看,清初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大都厌恶明学之空疏,存在黜明尊宋的倾向,并兼修汉唐训诂之学,为乾嘉间考据学的勃兴铺平了道路。加之清初的封建统治者出于巩固其统治之需要,大兴“文字狱”,大规模禁毁书籍,加强了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控制,文化专制不断加深,使得当时“治学者皆不以天下治乱为心,而相率逃于故纸丛碎中”(6),群趋训诂考订,乾嘉以后,考据之学更是盛行于一时。茶书的编撰者们也难免受考据学风的影响,往往沉湎于故纸堆中,很少有新鲜的见解和独特的创造,这就不免使清代的茶书大都成为整理、摘录、编撰、续写前人之作。《续茶经》一书,自然也不能例外。

二、《续茶经》的内容述要

《续茶经》一书,完全依照唐陆羽《茶经》的体例编成,是清代最有代表性的一部茶学著作。作者从历代数以百计的正史、野史、方志、小说、笔记、文集、丛书、类书以及茶叶专著等各种典籍文献中,多角度、多层面分门别类地摘录了自汉代以来除《茶经》以外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史料,使该书既博大精深,又条理分明,成为名符其实的《茶经》续篇。全书凡七万余字,内分上、中、下三卷,目次与唐陆羽《茶经》相同。卷上为茶之源、之具、之造,卷中为茶之器,卷下为茶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之图,共十目,分别与《茶经》各章相对应,但部分章节的内容与《茶经》有某些差异。书中所收茶文化史料的内容,大致涉及下列方面:茶的起源与历史,茶树的种植特性;茶叶的种植方法与采制工艺,历史上的不同时代制茶工具;茶叶的烹饮方法与品茶技艺,宜茶水品的鉴别,历代茶具的变迁;各种茶事典故,茶人逸事;历史上著名的产茶区域和茶叶名品;历代茶叶诗文及选句,茶的专门著作和茶画名目等等。

具体而言,《续茶经》卷上“茶之源”一章,汇集了历代典籍文献中的茶史料近百则,内容包括茶的起源与历史,茶叶品类的发展,茶树的种植特性与种植方法,茶叶的效用等方面;“茶之具”一章,引用历代茶叶史料二十余则,记载唐代以后茶叶采制工具及其发展,又论及茶叶的烹饮工具,与陆羽《茶经•二之具》专论茶的采制工具有所不同,内容颇为芜杂;“茶之造”一章,其要点是论述茶叶的采制工序,包括茶的采制方法、茶叶品质鉴别方法、成品茶的贮藏方法等等,本章虽与《茶经•三之造》一脉相承,但集唐代以来茶叶采制技术之大成,内容比《茶经》更加丰富。卷中“茶之器”一章,主要记载的是宋明时期的饮茶用具,作者通过大量史料,较为系统地叙述了自宋至清茶具的详细情况,反映了中国茶具由粗趋精、由大趋小、由繁趋简,从奢华富丽到反朴归真的过程,生动地再现了中国茶具艺术的发展史。

卷下“茶之煮”一章,内容颇为丰富,涉及面广,其重点是叙述自唐以来煮茶用水的选择和茶叶的烹煮方法两个方面,显然是陆羽《茶经•五之煮》的补充和发展,但本章所引资料稍嫌芜杂,这是一个缺点;“茶之饮”一章所引资料,内容涉及饮茶的起源与历史、历朝历代不同的饮茶方式、饮茶的效用及茶叶的药用价值等方面,从而大体上反映了历代茶饮风俗的变迁;“茶之事”一章,为历代茶事典故、史料的总汇,作者在本章中,全面而系统地收录了自两晋以来大量的茶叶历史资料,内容包括茶之品饮习俗、历代茶政、茶圣陆羽事迹、茶之神话传说、名人茶事、茶人轶事、各地名茶、茶诗茶文等;“茶之出”一章,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自唐至清主要的产茶区域和名茶产地,同时,还记载了古代历史名茶数百种;“九之略”一章,介绍历代茶叶专著,辑录茶叶诗文及诗文选句,在内容上与《茶经九之略》无多大关联,反映出该书与《茶经》体例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茶之图”一章,列举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茶画、茶图名目,后附以南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明盛搿恫杈咄肌贰⒃罗先登《续文房图赞》。因《茶经》未列“茶法”一目,故陆廷灿又将“历代茶法”作为附录,列于书后。

从内容上来看,《续茶经》一书仅仅是依照《茶经》原目,分门别类地摘录了历代典籍中各种不同类型的茶文化史料,并没有自己的写作,但是,这恰恰是该书的特色与价值所在。众所周知,自唐代陆羽《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便进入了一个如火如荼的大发展阶段,不仅制茶技术不断革新,茶叶品种、类别更替频繁,茶叶的品饮方式也在不断地演进变化,由此而产生的茶文献、茶史料、茶典故以及茶诗、茶文、茶词、茶画、茶联等,皆是连篇累牍,浩如烟海,人们披览起来如入迷宫。陆廷灿的功绩就在于把历代茶文献按《茶经》之体例,分门别类,摘分编录,类辑成书,从而把唐代以来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梳理得极为清楚,并全景式的展示在读者面前。这就表明,《续茶经》不仅是名符其实的《茶经》续篇,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的茶叶百科全书。

陆氏在编撰《续茶经》时,采择范围广,征引史籍量大,在摘录各种史料时也极为慎重,能视每则史料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取舍,揭其要领,删其重复,作了不少钩沉辑佚和考订疑误的工作。据陆廷灿在该书的“凡例”中所言,《续茶经》作为《茶经》的续篇,其中所选录的主要是《茶经》问世以后所出现的茶史料,这些史料大都采自宋、元、明、清时期的典籍,然而,“有其书在前而《茶经》未录者,亦行补入”(7);因《茶经》原本只三卷,大约七千余字,为了避免所续太繁,作者对历代典籍中的茶史料,并未原文照录,而是有取有舍,“是以诸书所见,止摘要分录”(8);对于在各种典籍中内容相近或多处重出茶史料,只选一种,“不取重复,偶有议论各殊者,姑两存之,以示论定”(9)。

《续茶经》一书,体例较为完备,所辑史料的价值也较高,显示出了征引繁富、考证精详、颇切实用的特点,一向为学界所重视,不少学者均给予了肯定和好评。《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评价颇高:“自唐以来阅数百载,凡产茶之地,制茶之法,业已历代不同,即烹煮器具,亦古今多异,故陆羽所述,其书虽古,而其法多不可行于今。廷灿一一订定补辑,颇切实用,而征引繁富。”“录而存之,亦足以资考订。”(10)特别是其中辑录了陆羽《顾渚山记》、裴汶《茶述》、周绛《补茶经》、乐思白《雪庵清史》、罗大经《建茶论》、桑庄《续茶谱》、范逵《龙焙美成茶录》、无名氏《瑞草总论》、邢士襄《茶说》、卜万祺《松寮茗政》、王草堂(王复礼)《茶说》、王梓《茶说》、吴从先《茗说》的部分佚文或片断,使这些稀见或已散佚的珍贵茶文献皆藉《续茶经》而得已辗转相传,成为目前极为珍贵的茶文化史料。这一切,对中国古代茶文化文献史料的保存与流传,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承与茶道精神的发扬光大,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当然,《续茶经》一书也存在着某些缺陷和不足,除了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所造成的局限性之外,该书还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虽然该书所选史料范围较广,内容较为丰富,大大超过了它所依据的唐陆羽《茶经》,但仍然存在着某些遗漏。如关于唐初及唐以前的茶叶史料,作者仅选许慎《说文》、王褒《僮约》、张华《博物志》等数则,而《诗经》、《尚书》、杨雄《蜀都赋》、刘义庆《世说新语》、常璩《华阳国志》等书中的一些茶史料则未收录;卷下“九之略”对于明代茶书的记载不足三十种,朱权《茶谱》、朱涕摹恫杵住贰⒊陆病恫杪碇尽贰⒄灾履《茶谱续编》等均未著录;“十之图”关于历代茶画的记载,也不够全面。二是作者书中存在着某些误记、误判。如《北苑别录》历史上仅有一种,为宋赵汝砺撰,作者在“九之略”中,误为三种,并分列三个不同作者;同在“九之略”中,钱椿年撰、顾元庆删校的《茶谱》一书三出,分别记作《十友谱茶谱》、顾元庆《茶谱》、钱友兰翁《茶谱》,这些都是较为明显的错误。

三、《续茶经》的版本情况及其评价

《续茶经》自问世以来,流传较广,其版本主要有两种:一是雍正十二年(1734)寿椿堂刊本;二是乾隆中奉旨修四库全书时,编修者不嫌其文字过长,将其全文收录,入子部谱录类,从而形成了四库全书本。从时间上来说,寿椿堂刊本在先,四库全书本在后,比对两种版本文字上的异同,可以基本上断定四库全书本所依据的实为寿椿堂刊本,因此,这两种版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渊源关系。

寿椿堂刊本前有雍正十三年(1735)北平黄叔琳序,首列唐陆羽《茶经》以及宋陈师道《茶经序》、《唐书陆羽传》,继之以《续茶经》凡例、正文,历代茶法附于卷末。每卷之首,题“嘉定陆廷灿幔亭辑”。每半叶10行,行20字,左右双边,白口,单鱼尾,字体为宋体,饱满而流畅。因刊刻者校勘较精,错字极少,属于刊刻质量较高的版本。四库全书本无序跋,无陆羽《茶经》及其序传等史料。半叶8行,行21字,全系人工手誊抄而成。台湾商务印书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出版,使四库本《续茶经》成为国内目前最常见的一个版本。

由于四库全书全由人工缮写而成,在编纂过程中,虽有总校、分校,但因部分官吏责任心不强,校勘较为粗率,在书内存在着誊写错误、脱落颠倒、遗漏抵换等种种弊端,这一点,在《续茶经》中也有所反映。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四库本在誊抄的过程中,误将原寿椿堂刊本中“五之煮”第十六页与十七页页码颠倒,致使原本属于《煮泉小品》的数则史料被列入《茶疏》之中,原属《茶疏》的二则史料则归入《煮泉小品》名下,令人不堪卒读,这说明四库本的誊写质量并不高。是故,寿椿堂刊本不仅是《续茶经》最早的版本,而且是刊刻质量最优的版本。

おぷ⑹停

(1)《清圣祖实录》,卷七。

(2)《艺菊志》,王复礼序。

(3)《续茶经》,黄叔琳序。

(4)(7)(8)(9)陆廷灿《续茶经》,凡例。

(5)王复礼《武夷九曲志》,卷十六。

第2篇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特点;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陆羽《茶经》开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茶文化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为一体,促进了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

一、茶文化

1.茶文化定义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还融汇了儒、佛、道诸家的深刻和哲理[1]。

2.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赏茶、泡茶、闻茶、品茶等与中华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写下了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奠定了我国茶文化大国的地位。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中庸”的思想观念,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融合了释家“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

3.茶文化特点

茶文化包含四个特点,即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结合,高雅与通俗的和谐及实用与娱乐的一体。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指茶文化的实体是异常丰富的,比如历史名茶,瓷器、茶俗、与茶相关的诗作与画作等,又具精神内涵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是指茶可以饮用与食用功能,茶器、茶艺可以给人美的享受;高雅与通俗的和谐是指茶文化既有上层社会的阳春白雪的气息,又有下里巴人的气息;实用与娱乐的一体是指茶可以解渴生津,入药治病,品茗可怡情养性。

二、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目前,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的传播,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茶的价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

1.茶市场

茶市场的发展是茶文化繁荣的基础;反过来,茶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茶市场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比如北京的马连道茶城、杭州的“茶街”与茶都茗园、成都五块石茶叶批发市场、重庆天月茶城等。走进茶叶市场,茶香扑鼻,茶文化缤纷呈现。很多城市都形成集购物、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叶、茶具、茶诗书画集散地,茶市场已经成为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茶馆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有的茶馆布置古雅、朴实,环境幽美、清静,是茶客品茗休闲的场所,也是文人骚客雅集之处,更是商界人士洽谈生意的不二之选。有的茶馆平易近人,是交流聊天的好去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3]。

3.茶会展行业

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对茶叶发展,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4.茶文化旅游

近几年,我国将旅游景点的经营与弘扬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如,广州国际茶文化节推出了广州茶文化景点一日游和粤北、潮汕、梅州茶文化景点三日游,这些不仅推动了广州地区旅游业的兴旺,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4]。目前,到实地欣赏茶园风光,到茶园亲自体会做茶,到茶艺馆感受茶文化,已成为城市市民的新时尚,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茶文化对茶业经济的作用

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茶文化的推广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目前被广大茶业界看好的一个经济增长点[5]。

1.茶文化提升企业品牌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文化在品牌经济的发展有引领的作用。以天福为例,我们没有在电视上看见天福的广告,但凡是喝茶的人都知道天福。其实,天福靠的是茶文化的传播。陆羽茶艺中心,举办各种大型茶文化活动,很好的对其进行宣传;天福茶博物院,一批热情、诚信的茶人为游客讲解茶叶知识,弘扬茶文化;天福茶学院,为天福集团培养人才,并为其产生正面积极的社会效应。这些方式构建了茶叶和社会资源沟通的桥梁,通过茶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宣传品牌的目的。天福集团的总裁李瑞河希望天福茗茶做“茶叶的星巴克”。我们看到,茶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促成了茶产业的丰收。

2.茶文化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

以竹叶青“论道”产品的营销为例,“平常心,竹叶青”“与己论道,巅峰已随心”,一语道破天机,《周易》乾卦有云:“亢龙有悔”,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能否保持一个平常心,能否戒骄戒躁,是决定能否实现更高超越的重要动因,论道的立意便基于此。因此高视点、高品位、高境界的论道迅速赢得了广大喜茶、爱茶的名人雅士的喜爱。论道竹叶青恪守论道十二法则,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融入人们现代生活的一些理念,使传统与现代结合,使人们在品论道的过程中,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感悟刹那即永恒的真谛,体悟论道的境界。通过茶文化的营销,“论道”产品的最高价格上万元,进而使竹叶青品牌跻身为高端茶叶品牌。

3.茶文化扩大茶产品销售渠道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文化贫瘠的经济不会有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会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空间。茶文化扩大茶产品的销售渠道,每届的茶文化节博览会、无我茶会、茶叶论坛等活动都能很好的传播茶叶经济信息、传播茶产品。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要精心定位产品,体现茶文化的博睿;在营销茶产品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茶文化的诚心意识;借饮茶创造和谐的感情世界明心见性,沟通你我,发挥茶文化的友好功能[6]。

4.茶文化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茶产品是一种健康饮料,也是很多食品的原料,茶文化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

茶艺馆是休闲消费者集聚场所和消费的主要渠道,在休闲时喝一杯清茶,能使人身心愉悦。有文化背景的茶艺馆,是旅游业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高雅的茶艺和温馨的环境赢得了游客的青睐,缕缕的茶香,可拂去旅途的疲惫,荡涤心中的焦烦与苦涩,“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茶文化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也迅势凶猛。茶文化旅游就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茶知识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7]。

茶文化旅游让游客不仅能踏青郊游,了解及观赏采、制茶的过程,还有机会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品茶,获得无穷的乐趣,从而深受人们喜爱。茶文化旅游,把与茶相关的景点、景观、购物、餐饮、娱乐等联系起来,带动了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消费,提高了茶的附加值,增加了旅游收入。安溪以茶文化旅游、体验休闲游为主打旅游品牌,全力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尤其是打出“畅游千年山水茶都・体验假期休闲安溪”、“茶乡文化让旅游休闲更出色”主题,举办“‘山水茶都・假日安溪’生态休闲之旅暨‘紫云山杯’安溪旅游风光摄影赛”,大大提高了安溪旅游的知名度。据统计,安溪在2012年春节七天期间共接待游客64.4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8.3%。石门县现有茶园13.5万亩,是中国禅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湖南省旅游资源大县,其茶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并每年呈15%以上速度增长。

参考文献:

[1]裘孟荣,张星海.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对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茶叶加工,2012(03):42-44.

[2]陈熠.论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61-63.

[3]龚永新.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97-99.

[4]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2:55-57.

[5]杨江帆.茶业经济与管理[M].2008,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

第3篇

“茶叶”,就物质方面来说,饮茶有保健的作用,能生津解渴,对身体的益处早已被世 人所肯定。因此,茶叶才能和咖啡、可可成为世界上的三大饮料。然而,这世界三大饮料之 中,唯独茶叶深具有较丰富的文化底蕴。所以饮茶的意义不仅在它生津、解渴、有益健康的 物质功能,更因为它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散发出来的精神价值,在饮茶过程中所带来的平和心 境、愉悦心情和充实的精神滋养。因此,喝茶不只是喝它的香、甘、韵味,还要喝它的文 化内涵,享受它的精神文明。于是,在茶叶的活动中发展出“茶技”、“茶艺”、“茶道” ,而陶融成“茶文化”。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也是相得益彰的结果。

今天,一个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能只是拥有经营理论,认真做茶叶的买卖就可以,他 还必须要有茶叶的知识、茶具的概念、茶艺文化的涵养,举凡“选茗艺茶”、“鉴泉评水” 、“烹茶技术”、“茶具搭配”、“环境营造”、“茶艺体统”等等相关的知识,都需要俱 备有专业的修养。因此,成功的“茶叶”经营者,不是“茶叶”的经营者,而应该是“茶业 ”的经营者。

茶业的经营范围,包含着两大内容,一是茶叶经济;二是茶艺文化。因此,完整的茶业 必须是茶叶和茶艺文化同时经营才能成就事业。只有茶业才能带动茶叶经济的价值,也就是 说把茶叶赋予文化的诠释,才是茶业经营的茶叶的价值,茶叶高贵的经济价值也只有在茶业 的经营中才能彰显出来。所以,茶叶经济的发展是茶叶的生产销售和茶艺文化的推广,两方 一起进行的结果,这也才是茶业发展的方向。茶叶经济活动如果没有茶艺文化的参与将是跛 脚的经济,是原始的经济,只是农产品买卖的经济,很难能发展成现代的经济。如果,茶叶 经济只是单纯的茶叶买卖,在二千年前就形成了,它的经济价值就是茶叶生产者将制造完成 的茶叶交由商家贩售,它的售价是生产成本加上合理利润,一般是达到以货易货的功能,满 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和欲望而已。它的经济价值是:成本+利润(五分之三成本)=售价,这 种价值的算法一直是茶叶买卖的合理售价。但,当茶叶经济等于茶业时,那茶叶的价值就是 有相乘相加的效果了,它的价值计算是:成本+合理的利润+茶艺文化成本加减2,这时候的 茶叶已经不是一般的农产品茶叶了,它是艺术的农产品茶叶,它是结合文化、休闲、保健、 生理需要和精神满足的产品。而茶艺文化的成本,一般是这样定的:2倍的茶叶进货成本=茶 艺文化成本。

因此,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至少具有四种地位: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四种地位

(一)、继承优良传统的地位

茶文化是传统的优美文化,而文化需要靠经济活动才能发展成优美的文化传承下来;另一方 面,茶叶经济也需要靠茶文化的支撑,才能有机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灿 烂多彩,在唐朝陆羽所着的《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 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 。”(2)

在西汉宣帝神爵三年,王褒的《僮约》记载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规条。可 见,二千年前就有茶叶经济活动。隋、唐以降,饮茶风尚更广为流行,陆羽《茶经》提升了 茶俗的文化层次,奠定茶文化发展的基础,也因此,陆羽被称为“茶神”,在茶叶经济活动 中成为行业的守护神。同时代的封演在《封氏闻见记》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 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 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茶文化的蓬勃发展 ,饮茶之风大为盛行,必然引发茶叶经济活动的广阔活跃。

宋、元、明、清,以至于现在。由于,茶文化的代代相继传承,茶叶经济活动才能历久 不衰;属于茶文化的茶道、茶艺、茶技的光芒万丈,照耀着茶叶经济活动灿烂辉煌。

(二)、实现广而告之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不仅在于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所做的交易行为,更在于人们心灵的满足而 遂行茶叶买卖的活动。因此,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人们对于茶艺文化的活动往往抱有更高的 兴趣,从唐、宋以来的斗茶比赛、茶歌、茶舞、茶诗、茶文等等文化活动,在在都吸引了人 们对茶的好感和遐想,这无非是茶文化广而告之地引导人们接近茶、喜爱茶的最好弘扬和宣 传。近年来,各地所举办的“茶文化节”、“茶文化学术研讨会”、“茶博览会”、“名茶 评比会”、“茶王赛”、“茶艺电视大赛”等等,岂不是为茶叶经济活动热身吗?岂不是为 茶叶经济的活动广而告之吗?如果茶叶经济活动没有茶文化参与,是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的,也不容易把茶叶经济活动做大,不容易做出效益的。茶文化是为茶叶经济作先锋,茶叶 经济是为茶文化收战果的最好写照和最佳拍档,两者互相影响,茶叶经济为茶文化提供经济 基础,茶文化则是茶叶经济的最好广告。

(三)、诠释茶叶价值的地位

茶叶经济活动中,茶文化对茶叶的诠释可提升茶叶的价值。茶文化借着赋予茶叶优 美动人的商品名称,透过高雅的茶叶冲泡品饮技艺,举办茶叶大赛,授予种种头衔,如:金 质奖、银质奖、茶王等等荣誉称号。以茶文化来诠释茶叶,得到文化诠释的茶叶在经济活动 中,必然引起人们的注意,增加人们的兴趣和信任,茶叶的价值就从原有物质性的价值上, 提升到具有文化、精神意义的价值上,那它的价格必然可以增加到二倍以上,茶叶的经济效 益立刻就反映出来,所以,茶叶最后的真正价值是由茶文化诠释出来。经过成功的茶业经营 者概算出来,订定茶叶的价格是有一定的公式,茶叶售价应该是:售价=生产者成本+3/5生 产成本+2倍的生产成本正负2。明确的说法:茶叶零售价格=进货价格+3/5进货价格+茶文化 价格(2倍进货价格+-2)。

(四)、代表先进文化的地位

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 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统一起来。把茶文化发展和茶叶市场经济统一起来,进一 步的明确了先进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为茶叶经济发展开拓广阔的空间,也 唯有把推动先进茶文化的前进同茶叶经济发展全部结合起来,保证茶文化沿着正确方向健康 发展,才能创造性的推进茶叶经济活动的效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物质文明建设中日益精 致和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也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社会中的茶叶经营活动,提供与时具 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两个作用

至于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具体效果,可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茶叶经济 活动中有多姿多彩的茶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的演出,虽然有最传统的,但也可以有最现代的 舞台,歌舞、戏曲、民俗、杂技、茶艺、茶技操演等等多种形式的、多种样貌的表演,这些 茶艺文化都能和茶叶经济相结合。在这些茶艺文化的表演中,不仅满足人们视觉、听觉、嗅 觉、味觉的欲望,也能在活动中以茶会友,增长智识。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 有二方面的发挥:

(一)、发挥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相辅相成的作用。近年以来,各地纷纷举办各项有关茶叶经济的活动,举凡是“茶叶博览会”、“茶叶展销会”、“茶叶节”、“名茶比赛”等等,无不加入茶文化的项目,如茶叶博览会,势必配合茶业论坛或茶文化研讨会;茶叶节或名茶比赛也要有茶文化的活动才能吸引人们。更有喧宾夺主以茶文化做为主角,茶叶经济活动为配角的活动,例如举办十多年的“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轮流在各地举行的“国际茶文化研讨会”等等。也有各地方主办的,例如:云南昆明、西双版纳、思茅。四川雅安。广西桂林、横县。贵州贵阳。福建厦门、安溪、福安。广东广州。浙江杭州、新昌。江西庐山、婺源。安徽芜湖。湖南常德。河北赵县。河南信阳。山东济南。山西五台山。陕西西安。北京市。重庆市。上海市。天津市等等,这些活动不仅以地方性的形式办,也有以全国性甚至国际性的方式举办,10多年来,经济效益明显的发挥出来。不但,中国如此,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港、澳、台等地区,也是如此。这些有关茶的活动,无不以茶文化搭台、茶经济唱戏,一搭一唱的演出,一场比一场的演得起劲,一地比一地办得规模大,活动内容都包含茶艺、茶道表演,茶歌、茶舞演唱;至于茶诗、茶文吟诵和茶书法、茶对联,茶技、茶术,纷纷出笼的内容,也逐渐扩大,应有尽有,茶叶经济就藉此竞相展开积极的活动,各茶厂、茶叶公司、茶庄、茶行所安排的摊位拥挤,商务洽谈、零售叫卖,有关茶的周边商品也不落人后,茶壶、茶桌、根雕、茶器、挂饰、茶叶包装、保健茶等等琳琅满目,全国各地、甚至国际人士都来展场、各取所需。这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相辅相成的活动,造就了今天茶叶经济活动的蓬勃发展,开拓了茶叶市场的新天地。

(二)、发挥了“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人一家,不分你我他的作用。“茶是和平的饮料”,茶能净化心灵,美化人生,善化社会,文化世界,以茶结缘,广交天下朋友,茶使人与人之间,心灵相通,化解鸿沟,促进和谐与了解,把平淡的世俗生活提升到具有美感、价值感和充实感的高雅生活上。而茶可入道,这种以茶为生活的方向,为生活的道路的观念,把茶导入为生活的一部分,“茶是社会的君子”、“茶是良师益友”,在茶人互相鼓励、交流的影响下,让生活中有茶,可以广结善缘,结交高人、雅士的风气,促使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不一定是为了买茶而来的朋友,往往超过经营茶叶的人。因而,茶叶经济能在公平、和乐、充满人情味的氛围中进行活动。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三个代表意义

茶文化本来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古老并不表示停留在久远的年代里,它可以运用各种媒体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可以让广阔的大众分享茶文化的美,透过茶叶经济活动,将茶文化的美延伸到每一天的生活中,传播到每一个家庭里。

文化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唯有与时代紧密结合前进的文化才是灿烂的、恒久传承的文化。理所当然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要应用到古老的传统文化发展上,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必须要走的道路。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具有三个意义,也就是三个代表的意义。

(一)、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东方,而东方文化的精华是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发达的时代也是代表着中华文化辉煌的时代,中华文化辉煌的时候,世界文化就灿烂。因此,茶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龙头,引导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茶文化发展带动人民生活的方式和素养无论有形、无形方面的丰富和提升。于是,茶文化与人民大众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茶文化也就是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为生活,生活为生产。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生活的发展,茶叶是古老的产业也是传统的产业,在农业社会时期,茶叶的生产力已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了。之后,制茶工业的出现,也是社会工业化的代表之一,制茶工业是产业工业化的先导。早期的生产力靠大量的劳动力来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技术是取得大量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生产继续发展的结果,资本的集中控制了技术,有资本就有了技术,技术密集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时至今日,技术密集已经不再是生产力发展的唯一法宝;而是需要靠知识密集来赢得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物科技逐渐应用在茶叶生产上,这是很实际的项目。文化和产业相辅相成,茶业的生产力推动茶文化的发展,茶文化的发展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三)、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长久以来,广大人民的开门七件事,即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一直是广大人民生活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所在,即使进入小康社会的阶段,广大人民重视的生活品味,也是离不开“琴棋书画诗酒茶”。广大人民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始终都离不开茶文化,也就是说茶文化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必须根据这三个代表才不会走偏锋,茶业发展才可恢宏,才可大可久的继续传承发展下去。茶艺文化的推动,以引导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使命;制茶工业的发展要以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为要求;茶叶的市场流通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茶文化与茶叶经济是一体的两面的关系,期许我们中华茶人都能做到这三个代表的要求,为中华茶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开拓中华茶业更为辉煌的成果。

四、结论

中华茶文化之所以能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的茶叶经济之所以能历久不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不论谈“茶文化在茶叶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还是说“茶叶经济在茶文化活动中的地位及意义”,都离不开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关系。谈茶文化不能没有茶叶经济,谈茶叶经济不能不说茶文化,茶文化与茶叶经济相提并论是中国茶业的特色,也是茶业发展的不二法门。お

注释:

第4篇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茶文化开始进入外国人的视野。要想更好地传播茶文化,我们需要对茶文化英语进行规范。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然后具体分析了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最后在此基础上对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提出了几点建议。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在于它讲究交际上的合作原则、交际上的礼貌原则、交际上的情境性原则等内容。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在于两点:一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二是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可以尝试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等内容。

关键词:

言语交际;茶文化英语;跨文化交际

1引言

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是跨文化交际最为感性的一种符号体系,是传达文化价值内涵、理念体系的一种交往实践。按照人的交往理性类型来看,跨文化交际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是非言语交际方式,比如肢体语言、眼神、体距行为等;二是语言交际方式,即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对话实现交际目的的交际方式。茶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精华部分,集中性地体现着我国传统社会的生活智慧、价值理念和交往法则等,即便是在当前这个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也发挥着重要的社会教化功能、德育功能、全球跨文化交际功能。自唐朝陆羽所著《茶经》诞生以来,我国茶文化正式实现了从“非语言交际”向“语言交际”的转变,也可以说是从一种生活习惯发展到了一种正式的书面理论体系,至此我国茶文化真正得以形成。基于“言语交际”的原则,作为一种“话语权表达”的方式,加强对我国茶文化的英译创新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新媒体沟通技术、跨国文化交际的频繁性等的发展,我国茶文化英语的系统性创新在言语交际原则下可以获得全新的发展思路。

2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理路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交流的本质特点之一。现代语言学家认为,言语交际尤其是在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为了确保交往的成功,交往的各方需要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

2.1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

1959年霍斯菲尔德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一种交际的中介,只是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个必备要件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语言交际”只是一种符号性的交际方式,代表的只是交际的“意向表达”这样一个初始环节。从更为深层次的角度来讲,跨文化交际包含的是容括价值理念、行为立场、语言表达转换等在内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翻译为另一种语言。从这个意义上讲,语言学家们认为,跨文化交际存在着一些“危险区域”,而这些危险区域是单纯的言语交际所无法克服的,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交际双方的语言差异、非言语行为误解以及不正确的社会语言学态度即文化感知、文化定势、评估倾向与高度焦虑症”。因此,在言语交际下,要采取“用合适的语言讲出合适的道理,达到合适的目的”这样一种合作的原则进行交际。

2.2言语交际的礼貌原则

我国茶文化素来讲究“尊礼重道”,一方面将茶文化的交往层面的实践作为一种礼制的延续和实践载体,另一方面又在实践中贯彻着儒家思想讲究的“和谐”、“包容”、“尊重”等价值关怀。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实际上就是一种“和文化”的延伸,是一种尊重对方、收获赞赏、文明礼仪延伸的过程。在这方面,我们常见的礼貌原则的表现有换位思考原则、尊重分歧原则、鼓励个性原则、和而不同原则、同情原则、话语权表达平等原则等。

2.3言语交际的情境性原则

20世纪中叶以后,在语言学的基本范式中,处于相对主导地位的范式是“认知语言学”,它区别于传统的“客观语言学”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是人的理性、思维逻辑和行为的具体展现。但是由于在不同的交往共同体中人的主观认识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因此语言本身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交际符号体系,而是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地域性、情境性。或者用认知语言学的话来讲,语言交际需要将“隐喻”充分地纳入到交际中去,此处的“隐喻”指的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就是一种语言交际的情境性原则。

3言语交际原则对于茶文化英语交际的基本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真正能够谈到系统性、理论性、生活性阐释和实践“茶文化”的国家只有中国。现代文化结构主义认为,茶文化是一个至少包括了“精神层茶文化”、“制度层茶文化”、“行为层茶文化”和“物质层茶文化”的生态体系。在这种范畴下“茶文化英语”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地关于茶文化层次交际的体系,它既是一种表层的可观可感的文化符号体系,又是一种交往着的、实践着的动态符号体系,还是一种深层次的价值哲学符号体系。言语交际原则对于当前的茶文化英语交际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

3.1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深刻扎根于茶文化体系中

尽管在文化层次结构上,茶文化英语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更加偏向于“行为层文化”这种类型,但是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行为文化深层次上是受制于价值哲学、制度文化等内容的。因此,如果想要通过茶文化英语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让外国人对于中国茶文化产生一种系统化的认知思维,并且能够洞穿那种传统的中国古典审美意象代表的美感,就必须在宏观的视野上和理论基础上提供一种茶文化的知识体系,这就是一种“情境文化”或者说“隐喻”。

3.2茶文化英语的创新和发展要服从于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根据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茶文化英语的开展不是中华茶文化单向传播、灌输的过程,而是一种对话、合作的过程。一方面茶文化在中西文明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需要用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的方式开展跨文化对话;另一方面,纯粹从语言表达、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将汉字翻译为英语的过程中,需要遵循语言的语法规律和表达规律,提供一种“语言顺应”的思路,让西方受众可以用符合他们的认知逻辑和阅读习惯、交际目的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达。实际上归结起来就是要确保我们的茶文化英语要服从于交际的目的,这种目的包括商务营销、学术研究、文化交流、博览会等。

4言语交际原则下茶文化英语的翻译方案选择

言语交际不是简单的语言翻译,而是借助于语言的翻译实现更高级别的交际目的。因此,茶文化英语的翻译也不是一种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的游戏,而是渗透着背景性知识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容的一种复杂性实践。基于上文所做的言语交际原则的基本主张之分析,茶文化英语在新的形势下可以尝试以下翻译策略:

4.1语言顺应导向的翻译策略

茶文化英语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是“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展开来讲就是用英语的逻辑、英语的语法、英语的表达习惯、英语的词汇搭配习惯、西方人的阅读习惯等翻译好中国的茶文化体系。对此,在语法的选择上我们可以更多地尝试“被动句”,因为西方人在关于认知特定的科学知识、文化体系时更多地习惯用客观的、中立的、被动的、拟人化的语法结构来表达。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时态问题,在翻译茶学典籍时,通常采用一般现在时或现在完成时。例如,“饮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物质活动,更是精神艺术活动,而茶具是构成中国茶文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将其翻译为“TeadrinkinghasbeenamaterialaswellasamentalactivityinChineseculturaltradition,andtheteasetisamajorcomponentofChineseteaculture”。

4.2互文性导向的翻译策略

在翻译学中,“互文性”代表了一种背景性知识、情境性元素的深刻植入,是一种知识脉络在语言上的延伸,可以帮助受众尽可能全面地加深对茶文化交际的认知效果。例如,我们现在茶文化中所有的茶道技艺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茶经》、《续茶经》等经典的茶学著作,这些典故性的知识互相之间存在着“引用”或“被引用”的关联,这就是一种互文性。因此,在当前我们创新茶文化英语表达方面,尽管可以存在大量的新型衍生词汇,但是在知识的体系上要遵循互文性的翻译策略,综合采用诸如“增译法”的策略等开展翻译。“通过拓宽信道容量的方法增加对文化背景的解释性信息可以有效地帮助读者理解和领悟”。例如,在关于茶文化与阴阳五行等学说的翻译中,西方受众并不明白“何为阴阳五行”,这就需要我们增加和补充这方面的内容,让他们明白茶文化究竟是如何贯彻着自然平衡、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的。毕竟言语交际原则在本质上受不同的交流主体的主观认知、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影响,这一点对于改善我们的茶文化英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张慧丽 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2]王蒙,陈炼,宋露茜.认知语言学视角下商务英语隐喻词块汉译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128-130.

[3]肖小月,彭华.非语言交际下的中英茶文化对比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3(3):346-348.

第5篇

【关键词】茶叶;起源;发展;地位;市场模式

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是世界产量第一、消费第一的大国。茶文化在中国拥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同时融合了中国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无论是经济、政治、礼节和文化,都被茶文化所影响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茶产品也不断发展着,早已从最早的单一品类逐渐向着多元化模式发展,随着茶产品的多样化,茶包装也逐渐成熟,不同营销方式、不同消费模式的产品对包装有着不同的要求。包装已不单单是起到保护的作用,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一个成功的包装和营销案例对自己带来更多的是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的树立,而这些才是真正促进商品销售的主要原因。

一、茶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茶的拉丁学名:Camelliansinensis.(L.)O.Kantze.茶属双子叶植物,约30属,500多种,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有14属,397种,主要生产于长江以南各地。

茶原为中国南方地区的嘉木,茶叶作为世界上著名的保健饮品,是古代中国南方地区人民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大贡献,也是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在世界上,茶叶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

在中国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就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代茶字。世界茶叶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斯特兰卡、肯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茶叶有强心、利尿、醒脑提神、减肥等功效,同时还有一定药用价值的经济作物。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习惯,但对于饮茶起源众说纷纭,起源于上古神农、周、秦汉、三国的说法都有,而造成饮茶起源的不定是因“茶”字的来源,古代社会中是以“荼”代表茶,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一书中,将“荼”字减少一画而变成现代的“茶”字,这只是文字上的简化,不能证明茶饮的起源是在唐代。史料中记载汉代就有人使用茶字。而《茶经》只是把先人饮茶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总结,但是茶的历史要早于唐代很多年。

在《茶经》中曾提到:“茶之为饮,发乎于神农”。在中国历史上,我们通常是把与农业、植物相关的事物的起源都归于神农氏,同样中国茶饮也起源于神农。但是因为民间传说也衍生出不同的观点。关于中国饮茶起源最普遍的说法是,神农在野外以釜锅煮水时,刚好有几片叶子飘进锅里,煮好的水,其色偏黄,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脑,神农通过过去尝百草的经验,判断它是一药发现的。还有的说法来自于语言上的附会,因茶可把肠胃洗涤得干干净净,因此神农称这种植物为“查”,再转成“茶”字,而成为茶的起源。也开启了中国茶文化光辉的四千年历史。

二、茶在中国的地位与种类

历史中我国茶在人们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茶所带来的茶文化也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无论是经济、政治、礼节和文化中都有茶文化所带来的影响,茶的发现和利用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同时茶文化综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的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受大众欢迎的饮品之一。

茶叶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适宜茶叶的种植,所以我国茶有397种,主要产地为长江以南各地。主要茶叶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再加工茶也逐渐走进世人的生活中,再加工茶分为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药用保健茶、含茶饮料。

三、 国内茶消费模式分析

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所以茶的主要消费形式又分为9种:家庭内部消费、团体集体消费、劳保消费、礼品消费、餐(宾)馆消费、休闲消费、旅游消费、公益消费、和工业消费。而其中主要以消费精装茶和在加工茶为主的消费方式是:

1、家庭消费

经济收入高,对于生活水平要求高的人群,主要以消费品质好、价格高的精装茶为主;普通大众茶消费主要是以散装茶为主。

2、礼品消费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尚往来为人之常情,所以茶市场的礼品消费也慢慢增加,产品更多的是注重外包装的华丽,,而对于内在产品的要求不是很高,这也是礼品包装在外包设计上的一个误区,“华而不实”是礼品包装中一个顽疾。

3、休闲消费

现代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使人们越来越注意精神生活,而休闲消费就是满足于这种消费心理所存在的。现代社会各式各样的茶楼、茶馆等休闲场所的增多使休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而这类消费一般选择更多的是再加工茶。

4、工业消费

工业消费主要是以再加工茶为主,包括茶饮料、茶食品和药用茶。此类产品外包装时尚感强,多定位于喜欢新鲜事物、追求时尚的年轻一代。

从以上材料看出,我国现阶段茶产品符合连锁店营销模式的消费为家庭消费和礼品消费。

四、国内茶包装品类分析

当我们走进超市、批发市场或者连锁店,无论是哪种商品,商品包装总是琳琅满目,茶商品也不例外。从散装茶、精装茶到茶饮料和礼品茶,每一种营销模式下都对应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包装。无论是从包装的制作材料、图形应用还是制作工艺上,每一种都与自身产品的消费营销模式息息相关。

1、批发市场

传统的批发市场多数是在茶叶的原产地,当地生产者将自己的茶叶经过初级加工后送到茶叶集会上进行贩卖。由于产品单一,新产品创新低,加上多数为个体或者当地的茶农,所以没有固定的品牌,所用的包装也为批量印刷的普通锡箔和铁质茶罐为主。

这种包装主要是以产品为主体,包装设计上一般无明确的品牌LOGO,也无具体的说明,主要是作为茶在运输或者售卖过程中的容器,只是起到包装设计中保护的作用。

2、超市货架

对于超市货架营销模式来说,无数的商品摆在一起,只有在外包装的设计中突出自己,在众多的商品中能第一个抓住顾客的眼球,那样才能推动商品的售卖。茶类产品中主要以超市货架为主的是茶饮料,现代茶饮料工艺的发展使得茶饮料的品种越来越多,并且主要定位人群都是以敢于尝试新鲜事物、喜爱时尚的年轻人为主,所以茶饮料外包装颜色丰富,无论是元素上的应用还是外瓶设计都趋向于年轻的客户群体。

以超市货架为主的第二类茶产品是精装茶,它不同于散装茶那种以产品为主的包装,精装茶更多的是偏向于企业品牌树立包装,一般包装上都会在显明位置放置企业LOGO,再则才是茶的种类。这类包装多数是以塑料包装、真空技术为主,包装风格一般以淡雅为主,面向客户群体多数是以家庭消费为主的人群,这类人群更多关心的是茶的品质与产品价格。

第三类茶产品是礼品茶。礼尚往来是中国的传统思想,送礼最为重要的就是贵重与华丽。这类消费群体不注重于产品本身,更多的是注意产品外包装的华丽与精美。这一思想也被体现于礼品茶产品本身,礼品类茶多数是以铁质或者硬纸板作为大包装,内置铁质或者瓷器类茶罐,最内用纸质或者塑料真空包装储存茶叶。正是这种思想模式的影响,往往礼品茶包装会有“华而不实”的存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第6篇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由于其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健康因子,深受消费者喜欢,据统计,以茶叶为原材料生产的茶饮料、茶食品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湖北作为“茶祖”神农和“茶圣”陆羽的故乡,种茶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茶叶总产量仅次于浙江、福建和云南,但在茶叶的质量和效益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缺乏与之齐名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湖北茶产业的文化含量低。通过对湖北茶文化产业的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推动湖北茶产业的发展。

一、湖北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文化产业的界定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如今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饮茶嗜好遍及全球,而从喝茶中衍生出来的高贵、典雅的茶文化精神,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因此,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而茶文化产业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其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分支,研究时间比较短等多方面原因,关于茶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比较少。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茶文化产业的定义分析,茶文化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茶文化产业主要指的是经营与茶相关的服务与产品的文化行业;广义的茶文化产业既包括茶叶的生产、加工,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及提供与茶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茶文化产业作为越来越独立的产业形态,突出了文化的投入,使其通过自身的文化特性产生积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会促进互补性商品和服务类型的发展,延续和传承茶文化本身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

(二)湖北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作为我国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分别居第三、第四位,茶叶的农业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三位,已发展成为全国产茶大省和名优绿茶生产大省。同时,湖北作为“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的故乡,种茶、饮茶历史悠久。陆羽《茶经》的问世,探讨了饮茶艺术,首创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宋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可见当时茶文化对人们开展茶事活动的重大影响作用。

几千年来,湖北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茶科技、茶产品、茶服务、茶消费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提升,逐步成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可以说,湖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我国都属于产茶大省。并且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和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品牌,如英山的云雾茶、五峰的采花毛尖、鹤峰的绿林翠峰、恩施的富硒茶、竹溪的龙峰茶、保康绿针、谷城的玉皇剑、大悟寿眉、邓村绿茶、赤壁松峰茶等,这些品牌曾在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多次获奖。但可惜的是其影响力远落后于江浙名茶,离打造产茶强省还有一定距离,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因此,要将湖北建设成为茶叶强省和富省,应加强对湖北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跳出常规的茶产业经营,通过茶文化的优先发展,聚集、涵养茶产业的后发优势,创立茶文化品牌,确立湖北茶叶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湖北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优势

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今天,饮茶风气弥散世界,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喝茶,茶作为“第五个重大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湖北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持。

首先,湖北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茶祖”神农和“茶圣”陆羽。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最早说明了茶的药用来源,被陆羽称之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从而也被誉为“中华茶祖”。而根据《史记》记载,神农氏的部族发源于今大神农架区域,说明湖北饮茶文化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茶圣”陆羽,可以说是湖北人的骄傲和荣耀,出生于湖北天门,一生喜茶、嗜茶、精于茶道,其所著的《茶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详细的介绍了茶叶种植的条件,并创造了一套完整茶学、茶艺、茶道思想,首次完整地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全面发展,构成了湖北独有的茶文化品牌优势。

其次,湖北省各地市区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浓郁茶文化。如恩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根据《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恩施种茶历史有三千年左右,明朝以后,所制茶叶作为贡茶供奉朝廷,曾受到明成祖朱棣、乾隆皇帝的盛赞;宜昌县县有茶树,处处有茶喝,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关于饮茶、品茶、咏茶的茶诗佳作,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仙人掌茶的特点,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同时,湖北作为中国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清朝时汉口成为世界茶叶港,咸宁羊楼洞的青砖茶也进入了茶事极盛时期,远销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等地。

再次,湖北茶俗丰富,内容多样,在三国魏张揖《广雅》中记载了原始油茶汤的做法,现在恩施一带仍然盛行。同时,还有许多著名的传说、神话、丰富的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湖北黄梅和阳新一带还存留采茶戏的习俗,茶农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和民歌小调结合而成的的“采茶戏”。这些茶俗文化都可以融入到湖北茶文化产业建设中。

第7篇

关健词:普洱;茶文化文献;收集与整理;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19-03

随着普洱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普洱市图书馆都经历了长期的茶文化积累过程,普洱民族茶文化这个具有“地域文化的个性”,给图书馆的发展引来了一股很有力量的“势”,离开了这个个性就失去了公共图书独特的优势。故普洱市图书馆因势利导,充分地利用好手中的地域文化资源,为研究普洱茶文化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并“量体裁衣,自做衣裳”,积极主动地推出自己的品牌,显示自身有研究实力的一面,更好地体现自己的职能,促进了普洱茶文化的发展。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1普洱茶文化文献的价值意义

1.1普洱茶文化的定义

普洱茶文化,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来理解,它是普洱市、西双版纳州茶乡各族人民从古到今创造的、在对茶的发现、驯化、栽培、制造、加工、运输、保存、销售、饮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

1.2普洱茶文化的内容

普洱茶文化与自然、地理、民族、经济、文化紧密联系,涉及种茶人、制茶人、售茶人、饮茶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思想观念、、文化艺术等等方面,如古茶树、古茶林、大茶山、茶种植、茶品种、茶加工、茶贡品、茶厂家、茶马道、茶饮具、茶医药、茶民俗、茶品饮、茶风情、茶碑刻、茶文史、茶诗词、茶楹联、茶文艺、茶保健、茶叶节等等。

1.3普洱茶文化的内涵

普洱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在众多茶文化中,有其独特鲜明的地方性、民族性和广博性特点,其中一些内容实体,已具有文物价值和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价值。思茅为世界茶起源地之一,在漫长的茶叶发展历史长河中,14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底蕴丰厚的民族茶文化,这是思茅普洱独特的资源。它将带动云南思茅旅游业、茶产业、茶经济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造福于云南思茅各族人民。茶文化促进着普洱茶的振兴,普洱茶为茶文化提供了发展基础。是中国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而传扬海内外。

2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收集与整理

2.1茶文化文献特色专柜

普洱市图书馆于2003年设立茶文化文献的特色专柜,从开始的30多册到现在的1011册。十年来,专柜收集了如:由普洱茶文化的创始人黄桂枢先生于1994年主编辑的《中国普洱茶文化研究》是当代研究普洱茶文化的起始文献。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邓时海著的《普洱茶》是记载普洱茶文献,普洱茶理论的专著、由思茅政协编的《普洱茶源》是系统地反映普洱茶发展的历史演变,及现代普洱茶的发展趋势,为广大读者认识普洱茶提供一个了解的平台,并对普洱茶的有关问题进考证和定论的茶文化文献。

2.2多方面收集研究文献资料

当今的普洱茶及茶文化研究有地方性研究和个人研究,在新纂地方志中有普洱茶专述,有的集体或个人出版了书籍多种,1993年至2001年,弘扬茶文化后,普洱市举办了三届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海内外有关论文文章、论著已发表、出版多篇(部),为普洱茶文化增添了新成果。普洱茶文化具有多种文学艺术特色,有普洱茶诗词、普洱茶楹联、普洱茶民歌、普洱茶民间传说、故事、普洱茶小说、散文、普洱茶曲艺、歌舞、普洱茶邮票艺术。以茶会友,广交天下,茶文化搭台,茶经贸唱戏。1993年至2013年,普洱市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促进了中外茶文化交流,促进了普洱茶乡经济社会发展而影响深远,其影像、图片资料我馆也有收藏。

2.3普洱茶文化古籍的收藏

银生普洱茶自唐代入载《蛮书》以来,记载有普洱茶史料的书有所增多,普洱市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的史籍主要是宋代有《续博物志》,明代有《滇略》、《本草纲目》等。清代的史料和文物有《滇云历年传》、《滇南新语》、《本草纲目拾遗》、《滇南见闻录》、《滇海虞衡志》、《普洱茶记》、《清史稿》、《道光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普洱府志》、《易武茶案断案碑》、《永安桥功德碑记》、《信征别集》等。民国时期的史料和文物有《梵天卢丛录》、景谷茶人《纪襄廷墓志》、《思茅钧义祥茶庄包装说明单》等,为普洱茶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3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文献的开发与利用

3.1普洱市图书馆史籍佐证普洱茶是世界普洱茶树起源的中心地带

普洱市图书馆收藏的诸多史籍中有许多记载足以说明普洱茶是勤劳智慧的祖先留给思茅的“永活财富”。唐・樊绰撰《蛮书・云南管内物产第七》中写到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蒙舍蛮即哀牢人是当是南诏的统治民族。据哈尼族支系尼人口碑相传,1600年以前,当尼人进入西双版纳地区时,当地已有了土著所种的茶树。至今,在西双版纳、普洱、景东、景谷、澜沧等地还保存有大量野生型、过渡型、人工栽培型古茶树。同时,这些地区也都是古银生节度所辖。可以作为“银生域界诸山”产茶的活佐证。

元・李京《云南志略,诸夷风俗》中提到的“金齿百夷”、“交易五日一集,以毡、布、茶、盐互相贸易”。金齿百夷指滇西傣族祖先。乾隆《云南通志》记载:“普思茶山,夷人穷苦,惟籍茶叶养生,是小民养命之源。”道光《普洱府志》记载“普洱府,蛮民杂居,以茶为市,衣食仰给茶山”,在漫长的岁月中,滇西南各族就开发出名扬天下的“普洱茶”。也营造了灿烂的民族茶文化。

3.2弘扬民族茶文化,促进普洱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从1993年以来,先后在普洱举办了三届“中国普洱茶

国际研讨会”和一次“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使半个世纪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茶树原产地在中国还是在印度的争论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从1993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集民族文化、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经济协作为一体的“中国普洱茶叶节”。至2013年4月共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叶节”。而且成功举办了普洱“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普洱茶叶节的重大活动期间,普洱市图书馆2004年为市委朱飞云副书记引证资料。提供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的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鱼盐铜铁。周漆茶密……皆纳贡之》,2005年4月中国茶叶节前,为市委沈培平市长提供清・阮福《普洱茶记》原文。2006年3月为市委领导提供普洱府有关资料,例如在《四库全书・云南事略》中查到清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云桂黔总督鄂尔泰续集《请添设普洱流官营制书》,设普洱府,是普洱府建置沿革的宝贵资料。2011年2月至今,思茅地方人士,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研究者,退休干部李建德,笔名信安,一年多来坚持来馆查阅元、明、以下有关普洱茶文化资料。查阅《四库全书》部分、《二十四史》云南部分,《普洱府志》、《思茅厅志》、《思茅古化各少数民族》等资料,摘抄笔记3本,收集原始文献资料数百条。挖掘、发现及研究了普洱民族茶文化的渊源历史。同时馆员根据李先生需要,迅速帮助查找有关资料,大大减少了读者所花费的查找时间。馆员向读者所提供的深层次顾问式服务,读者在这里颇有“家乡遇故知”的感觉。之时,在每篇文化尾附上本文由普洱市图书馆资料室提供资料。

3.3出版茶文化著作

为进一步揭示文献内容,便于读者查找利用。我馆资料室积极做好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编辑了《普洱市公共图书馆馆藏茶文化文献联合目录》,资料部从2005年开始做年代检索课题(专题)汇集。收集与整理有关普洱茶资料。如《普洱市图书馆茶文化专题》内容包括唐、宋、清有关茶对联的来源、评析汇编、《四库全书》中有关记载普洱茶的原始出处等茶历史渊源资料。提供市委、人大、政协、各大局领导机关参考。普洱市图书馆还出版了由查正儒馆长主编的《普洱茶事》一书。

图书馆的数字化进程不断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市图书馆的文献数字化建设会得到快速发展,普洱茶文化文献专题资料在网络上为文化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泽石.民族典籍文献殿堂中的人文眷顾与积淀,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5).

第8篇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茶文学作品英语翻译策略

1中国茶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茶艺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当,内容不迎合英语的表达习惯

第一,译者在翻译时对茶艺语言的准确性把握不当。茶艺属于中国的独特文化内容之一,在许多细节的理解上有更加深刻的意蕴,以及在发展成形中,对翻译人员的专业性以及文学艺术性等方面都作出了明显的要求。茶文学作品本身语言形式就丰富多样,简单的直译难以表现茶文学作品的独特意蕴以及深刻内涵,因实际翻译过程中,语言的失真、对相关语言的理解不足都大大降低了翻译的准确性。茶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专业性的词汇,一旦理解上出现偏差,就会将这些专业性词汇错误翻译,或者是出现各种歧义的翻译问题,因此目前茶文学作品在茶艺语言的准确性上把握不当,尤其是专业性词汇的翻译上,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解与解读。第二,茶文学作品翻译的内容不能迎合英语的实际表达习惯。中国的茶文学作品包含中国发展悠久的茶文化,且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模式,茶文学作品翻译的模式随之也确定下来,但是中西方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是有着明显差异的,在翻译的过程中会出现翻译内容与西方表达习惯冲突的情况,或者是为满足表达习惯,牺牲茶文学作品的意蕴与内涵等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是只注重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忽视双方的语言表达习惯、还是一味地迎合西方的语言表达习惯,冲突了茶文学作品的内涵解读等等,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使得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与英语表达习惯之间的冲突问题显著。

1.2茶文学作品的翻译技巧陈旧

中国的茶文化在不断地发展,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固定的翻译模式,但是茶艺语言并不是全然没有变化的,茶艺语言中也不断出现全新的元素,茶艺语言的新元素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消弭了传统茶艺的陈旧内涵,推陈出新的同时,也做到了与时俱进。虽然茶艺文化在不断地发展革新,但是翻译的内容以及翻译时的技巧还与过去无异,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然局限于传统的翻译方式,在理念创新上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当前翻译的模式固有陈旧,其中运用到的翻译技巧数量不足,要巧妙地在翻译作品中反映中国的茶文化,必须利用多种多样的翻译技巧,让文化意蕴充分表达,但是现阶段的翻译作品显然不足,且翻译内容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受众不能很好地领悟到中国的茶文化,对茶艺的内涵也了解甚少,长期以往,将严重影响人们对于茶艺的主观印象,茶艺作品的翻译出现明显的文化缺失。

1.3茶文学作品译者专业素质低

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虽然不属于生僻难以理解的翻译任务,但是对于译者的文化素养以及翻译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译者如果对茶文化完全不了解,在翻译时很容易受到主观思维的限制,将自己的片面理解叠加到茶艺作品的翻译中。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要求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同时该项翻译任务属于系统的、专业能力要求高的翻译工作,译者在保持高度英文表述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语文文学素养,对茶文化有一定的思考与解读,避免孤立的、片面的展开翻译工作。此外,译者良好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支持其自主的了解与茶相关的文学知识,包括茶的种类、沏茶、品茶以及识茶的方式与方法,饮茶时的具体要求等等,包括我国诸多与茶相关的文化习俗、或是各类文化遗产,例如河南信阳的茶文化、茶艺表演等,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与掌握,可以协助译者提升自我的文学素养,进而协助译者完成相关的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但是结合实际,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译者缺乏这样的意识,只是简单地将茶文学作品直译,忽视文化与内涵的解读,导致茶文学作品翻译以后整体质量偏低。

2基于中国茶文化优化茶文学作品翻译的策略

2.1强化茶艺语言专业化术语的培养

要保证茶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需要翻译人员对我国传统的茶文化有良好的认知度与理解度,片面的理解会导致翻译方面的错误,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来自于对茶艺语言专业化术语的理解不足,因而为提升相关人员的翻译能力,要解决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与不足,译者要找出翻译中有关茶艺作品的术语,进一步理解并解读,结合中西方的语言文化差异,在翻译时注意利用一定的技巧尽可能的减少文化差异,规范茶文学翻译作品的语言,做好中文翻译为英文时的协调与转换工作。茶文学作品包含的术语数量多,种类复杂,例如:表示茶味干调清香的专业术语包括“清冽”、“浓酽”、“沁著茶香”、“齿颊留香”、以及“芝兰之气”等,在形容茶的外形时,还使用“心芽”、“身骨”、“脱档”、“破口”、“短碎”、“黄头”等词汇;而人们形容品茶之后的直接感受,可以使用“喉韵”、“烟熏味”、“青味”、“锁喉”等词汇。这些专业性的术语,翻译人员如果不提前了解并掌握,在实际翻译时就会出现明显的知识空位,且茶的种类、地域、收获季节、口感以及炒制方式等都有差别。只有明确这些内容,并在翻译时巧妙地表现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展现茶文化相关的知识与意蕴,简单的直译只能让人们感受茶文学作品的浅层表意,不能促进中西方深层次的文化交流。所以译者要强化自身在茶文学作品中专业性术语的学习,再将翻译结果表现在作品中,协助展现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真实魅力。

2.2协助做好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转化

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语言上不同的表现力,在中国的语言习惯中,在人称使用、语序表达等多方面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在茶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难免会存在关于思维模式、风土人情以及其它诸多的文化差异,部分译者容易受到中文母语的干扰,在翻译时,很容易因为自身的语言习惯,导致翻译过程中“直译”现象的出现。直译是译者站在中文传统语言模式的角度,按照习惯的语法表达形式,对茶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翻译,即逐字逐句的翻译内容。这种翻译的形式,大大削减了茶文学作品中的深刻意蕴,同时翻译的语言文学性较低,文字整体表述枯燥乏味,甚至影响读者的实际阅读体验,茶文化的相关内涵以及意蕴难以在翻译作品中表现。例如,《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较高水准的与茶文化相关的文学性作品,许多译者在翻译《茶经》时,面对《茶经》中涉及的“中庸”、“敬”的茶道精神等理解不足,包括《茶经》中谦和中庸的“和”茶道精神,这些内容译者翻译时不能很好地掌握翻译的技巧,导致实际翻译时只能直译,使得翻译结果偏离了文章的原意,不利于体现茶文学作品的实际内涵。因此,译者要注意协助做好直译与意译之间的转化,保证翻译的结果贴近文学作品本身的意义。

2.3提升翻译队伍中人员的素质水平

茶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译者而言是有一定深度的翻译工作,译者必须对中式文化以及中西方语言相关的文化有一定的理解与分析,翻译人员的综合素质影响着作品的最终呈现面貌。对于译者来说,翻译时不能仅仅考虑西方国家的语言习惯以及语言表述特点,要站在西方语言的角度上,结合中式的语言文化,二者融合,加以对茶文化的理解与吸收,尊重双方国家的主要理念,把握好翻译环节的每一部分,进而准确无误的翻译茶文学作品。译者要注意从两方面提升自我的素质水平:一是在翻译工作中,译者的英语水平是翻译质量好坏的关键,因此译者要注意时刻学习新知识,积累并吸收英语词汇以及解释,熟练掌握中西方语言中的转换技巧,明确直译、意译以及各种词形的转换,将这些翻译方式组合着使用,避免单一的、孤立的使用某一种方式,协助自己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二是在中式文化的学习上,译者翻译茶文学作品,就需要对我国茶文化相关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在认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与茶相关的知识体系,研究茶文学作品包含的深刻意蕴以及内涵,进而完善茶艺语言英语翻译的实际用语体系,且社会要逐渐建立起筛选机制,提升翻译人员的工作准入标准,协助把握译者的综合素质水平,进而提升茶文学作品翻译团队的整体素质。

第9篇

本文对茶文化的旅游价值以及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

茶文化;旅游业;促进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茶文化的国家,茶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很早就已经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了,是一个融入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的文化体系。而茶文化与旅游业也有着密切的关联,其旅游价值十分丰富,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业也是明显的。

1茶文化的旅游价值

(1)茶文化有利于拓宽国内茶叶市场。茶文化可以促进游客们产生一种品茶、爱茶的心理,从而开始主动了解茶文化,养成一种喝茶、品茶的生活习惯,这不仅能够发挥茶叶的优点,提升游客自身的免疫力,还能大力宣传茶文化产品,这非常有利于茶文化旅游的发展。(2)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是茶文化重要的价值所在,茶文化旅游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喝茶,而是形成一条系统化的产业链,将景点的观赏、茶会娱乐、茶品买卖以及餐饮住宿等进行“文化连接”,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更加促进了游客的消费与一些连带产业的发展。(3)符合旅游业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人们更加开始追求一种精神需要,所以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城市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产生了一种回归自然、向往自我的情感追求,这与茶文化非常契合,茶文化不仅能够修生养性,茶叶更是源于自然,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原生态的纯粹,由此来说茶文化旅游非常符合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

2茶文化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

茶不仅是受人欢迎的饮品,茶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加上茶产地独有的区域特色等,都为茶文化创造了很多旅游资源,成为它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基础所在。茶文化自古以来就与旅游业相互交融、相互促进,随着近些年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大,所以旅游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可以说这是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春天。而茶文化是作为一种特色,在旅游产品中所占的地位也是十分突出,它能够对游客形成一种吸引,在旅游产业的经济、环境、人文、政治以及社会功能的提升上起到了很强的促进作用。(1)经济效益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目的之一,从经济上来说,茶文化对于旅游业的促进作用就是十分明显。首先要站在国际的角度上来说,由于我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独特性极强,非常受外国游客的亲赖,很多游客不远万里就是为了亲身体验一下正宗的茶文化,所以受到茶文化的促进作用,我国的外汇收入增加,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做出了贡献,并且为我国积累了更多建设积极;并且通过茶文化的吸引作用,促进旅游经济的提升非常有利于货币的回笼,成为了一种新型的货币回笼途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而对于我国国内来说,茶文化吸引众多外来游客,促进了当地住宿、餐饮、娱乐以及购物等行业的发展,不断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以及旅游所在地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所以旅游业的产业规模会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由于经济效益的提升还能为政府创造出更多的税收资金,有助于当地的发展与建设。(2)茶文化对于社会文化也会有很大影响,由于茶文化源远流长,寓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以非常有利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发扬,在促进社会和谐、文明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茶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能够满足人们日子增长的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茶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只有茶叶本身,更有各式各样的茶具、茶点以及茶诗、茶艺等等,这些都能够形成茶文化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氛围,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且茶文化还有着很高的趣味性。同时文化是无国界的,我们可以通过茶文化与世界各种文化进行交流沟通,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不断取精去糟,增加我国传统文化的知名度,体现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海南百川的特点,从茶文化体现出我国的传统文化,让这种优秀的文化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3)对于旅游文化以及环境等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茶文化中的优势资源与旅游业进行更好的结合,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变成旅游资源,从而更好地丰富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茶文化涉及到医学保健、科技、文化、经济、艺术等行业,从而构成茶文化交流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功能学等特色茶文化体系,这些体系的形成充分反映了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使其历史性、民族性、区域性以及国际性的统一。茶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也使得旅游资源所在地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工作,为创建更优美更洁净的茶文化旅游环境而努力。

3结语

虽然茶文化对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发展茶文化旅游业时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合理、适度的开发,才能够真正发挥茶文化的突出特点。将茶文化与旅游业进行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模式,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所以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关人员不断的进行思考与研究,争取为我国旅游产业以及传统的文化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沈学政,苏祝成,王旭烽.擦汗文化资源类型及业态范式研究[J].茶叶科学,2015(3):299-306.

[2]王云龙.论茶道与茶艺两个维度推动凌云茶文化产业发展[J].传承,2013(3):123-125.

[3]金珍淑.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第10篇

关键词:茶 文化 茶道 茶艺

一、引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在中国制茶、喝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中国也是最早种植和饮用茶叶的国家。茶渐渐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常用饮品。茶是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中国的茶文化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至今已成为包含艺术、哲学、宗教、礼仪的综合文化体系。茶文化已经变成中日文化交流的羁绊。

二、中国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饮茶一直是中国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茶在不知不觉间扎根于人们心中,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中国的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大中心。

(一)茶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的国家,饮茶的历史已有5千年以上,被称为茶的故乡。据世界上最古老的茶神陆羽的著作《茶经》记载,人们熟知茶要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神农氏尝百草,偶然发现了以茶解毒之法。

一般认为,茶的发祥地在中国南方的四川省到云南省之间的亚热带地区。茶最初是煎来做药用或茶粥这样的食物的,汉代著成的医书《神农本草经》中留下了关于饮茶的最早叙述。

茶在中国历史上渐渐普及到寻常百姓家。随着封建王朝的衰落,茶叶日渐衰微。进入改革开放的90年代,中国茶又开始复兴,现今在一般家庭中也兴起了饮茶之风。而且不只是中国大陆,茶的栽培方法还传到了台湾,并在台湾培育出了优质茶叶。

(二)中国茶的种类

虽说中国茶的种类有1000种以上,但根据发酵的程度大体分为6种。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每种茶都以颜色命名,给人很美好的印象。

根据各地气候条件的不同,茶的品种、饮茶的方法也大相径庭。从地理上来看,长江以北的人们爱喝茉莉花茶,以南的人们则爱饮绿茶。另外,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喜好。这些各色的饮茶、煎茶方法象征着各地人民与茶的关联。

(三)与中国茶相关的文化内容

之所以说茶是风雅的爱好,是因为制茶的工艺中,包含着很多的学问。茶树的栽培和茶叶的加工就不必说,茶具、水以及冲泡的水温都必须要精心考虑。

1.茶具

茶的专用器具的制作是从唐代开始的。在《茶经》中记载,除了金银的茶具,最后还发展到青瓷、陶器、玻璃、金属等大约20种的茶具。

不同的茶,使用的茶具也不同。乌龙茶要用玻璃杯,而功夫茶则要使用白瓷杯。

2.茶的作法

唐朝的茶以固体的“茶饼”为主,分为粗茶、散茶、抹茶和茶饼4种。宋代,新的制茶方法接连出现,茶的种类暴增。茶从固体的“茶饼”到“团茶”成为主流。元代出现了花茶。明朝时,各地的花茶贸易已经普及开来了。这时候的饮茶法,已从煎茶逐渐变成了泡茶。饮茶之处也从室内转到室外。

3.中国的茶艺

在中国,茶的泡制方法叫做“茶艺”。如今日本实行的中国茶艺就是在福建、广东发祥的“功夫茶”。功夫茶为了可以享受茶的香气,大多使用沸腾的水。但是,出来气泡的热水由于氧气不足而不适宜泡制茶叶。功夫茶是当今中国茶艺的主流。

泡茶的工序中作法和形式成为了中国茶艺的重心。据说客人们都被这种周到的招待和茶的香味所感动。

三、日本的茶道

在日本有很多诸如茶道、花道、弓道、剑道等的“道”。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茶道。

日本的茶道虽是产生于中国的,但传到日本之后,和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发展开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日本,茶道依然盛行。

(一)茶道的历史

把茶从中国带到日本的是平安时代作为遣唐使派到唐留学的僧侣们。当时的中国茶是类似于现在乌龙茶的半发酵茶。那时茶的颜色就是现在日本所说的茶色。当时的日本人很喜欢茶,把茶叶作为药服用,只泡制必要剂量的茶叶。

到了镰仓时期,名叫荣西(1145-1215)的日本禅师数度到中国留学,从南宋归国之际,把茶的种子作为消除僧侣困神的药物带回了日本。在日本,同禅一起发展起来。

室町时代,在村田珠光和武野绍鸥的主张下,完成了“闲寂茶”,茶之汤也升华成了“道”。

安土桃山时代,受到了秀吉重用的千利休,将至今为止的游戏性质很强的茶之汤提高到了艺术的境界,也因为这个功绩而被尊为日本的茶圣。

(二)与茶道有关的文化内容

茶道的灵魂是“一期一会”。在这里的意思是,“同客人的相会,一生中可能仅有一次,主人为了这可能仅有一次的相会,妆点鲜花,备上好茶,用最真诚的心思对待客人。”客人作为被招待的一方,如果对于主人的招待表示“感谢”的话,自然就能实践茶的作法。用茶招待客人的过程是复杂的,特别是有种种的“行礼”。品完茶后,也要尽量保持茶碗干净的状态,用手指拭去喝茶的痕迹。

(三)茶道的思想

日本的茶道,并非区分味道的浓淡、鉴别茶品质的优劣,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饮茶形式,追求闲寂,加强和睦,陶冶情操。

日本的茶圣千利休大师将禅学调和到茶道中,提倡“和、敬、清、寂”,创造了今天的茶道。在与禅学结合的过程中茶道被不断地深化。“茶禅一味”已成为追求茶道的日本人的思想境界。

四、中日茶文化的不同点

(一)历史背景

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文人阶层

中国最初饮茶的人,一般认为是神农氏。魏晋以来,天下大乱,文人中盛行“清淡”的风气。陶渊明和竹林七贤等文人们用茶平静心情,提高了清淡的氛围。就这样,茶成了文人生活的必需品。清淡的风习中产生了玄学。玄学是儒、佛、道三教的思想融合后的学说。这时候开始,热衷玄学的文人们开始喜欢茶,创作了描写茶事的诗文。

到了唐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的中国的茶文化业已成熟。唐中,饮茶之风普及到全国。这与唐代的诗作繁荣息息相关。明清时期,茶人们将茶艺推到了最高境地。

从历史上看,中国文人隐逸生活给茶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的茶文化与中国的文人阶层有着很深的关系。

2.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社会阶层

茶的历史可追溯到奈良时代,从中国传来的茶叶首先是在贵族和僧侣间作为药用的。平安时代以后日本开始进行茶树的栽培,茶渗透到了武士中间,室町时代身份高的人相互之间用豪华的茶具开茶会。那个时代的茶道对于平民来说是闻所未闻的。战国时代,茶之汤被视作武士的乐趣。静静地点茶,可以安慰生于乱世的心灵。足利幕府的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能阿弥、村田珠光的结合拉开了茶和权力相结合的幕布。丰臣时代由绍鸥的弟子千利休完成了闲寂茶道,茶道成了上流阶级社交的手段。

也就是说茶道,即 “茶之汤”在日本的历史上,是由当权者和统治者形成的,是在武士阶层传播开来的。

(二)的影响

1.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影响下的中国茶文化

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基础是由儒、道、佛三教的精神形成的。儒家修茶的德,道家修茶的心灵,佛家修的是茶的性。三教一体化对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的影响。

茶在儒教,成为了践行社会伦理,感化社会精神,明确社会礼教的工具。对于佛教的僧侣来说,茶支持着来世净土的信念,是到达彼岸的手段。茶在道教里也是享受自然,到达自然世界的桥梁。三个教在茶文化中用茶的品性调和人类。

2.禅和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主要反映的是禅宗的思想。日本文化、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也融入其中。荣西第二次去宋留学的时候学习了临济禅,在日本的禅寺把抹茶法发扬光大。而且可以说这是“茶与禅”的关系的开始。禅中最根本的精神是“对一切有形物的否定”。所以,禅既否定文化,又否定生命性、主体性的人类,甚至连佛祖都否定。但是,禅思想本来的目的并不是“否定”。这种否定是为了指向“真实的人类存在”的手段。所谓真实人类的存在是自己感觉“无相的自己”。这里就产生了与茶的关系。茶道的精神也是“无我”。也就是解放精神,真正地自由。在四张半席的空间里,把身份、地位全部舍弃,从生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无限地解放自己。这些种种就是茶道和禅无法断绝的关系。

(三)思想体系

1.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

在中国,茶文化的基本精神是,饮茶时的道德,这便是所谓的“茶德”。中国自古就有茶道,但是没有受到宗教的影响。随后,中国的茶艺和儒教、佛教、道教的思想一体化,各阶层的人们也根据自己的要求和爱好选择不同形式和思想的茶艺,并将其展开。因此,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规则。二十世纪以后,茶文化受到热捧,为了理解中国的茶道精神,更多人认为有必要总结“茶德”。现今,中国茶艺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清”“敬”“和”“美”。

这其中,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和”是天和、地和、人和的意思,代表着宇宙万物的统一后,从中生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和敬、和清、和寂、和廉、和静等。而且,中国人说的茶德(清、敬、和、美)是通过茶艺饮茶时,将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和中庸、协和的精神贯彻起来的品德。

2.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在日本学术界说明日本茶道思想的时候,常常使用“和敬清寂”、“一期一会”这两个概念。其中,“和敬清寂”是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理念。此理念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千利休把“和敬清寂”当做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江户末期的茶人井伊直弼在《茶汤一会集》中说到了“一期一会”。 “一期一会”是指对于一生中仅此一次的邂逅,要珍惜对待。这是茶人在做茶事时候的心情。主人会对壁龛里装饰的挂轴、花以及茶碗等用心准备。另一方面,客人对主人的招待怀着感谢的心情。双方都可通过茶事感受生命的充实。

如果说“和敬清寂”表现出日本茶道的禅学思想;那么“一期一会”便可称为日本茶道的人文理念。

以上从历史背景、宗教影响和思想体系三个方面,试着探究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此外,在其他方面,两国的茶文化也有诸多不同。比如,中国的功夫茶看重的是赏茶色、品茶香,因此对于茶的品质和口感更加重视。而对于饮茶的方法、顺序等没有日本那么繁琐和精细。另一方面,日本的茶道,更加重视喝茶的时间、空间及同席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严谨的饮茶顺序和形式,来追求幽玄,加强和睦,陶冶情操。

五、结语

本文以中日两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为依据,站在比较文化的立场,从历史背景、宗教思想和思想体系三个方面对中国的茶文化和日本的茶道进行了对照研究,试着探索了中日两国茶文化的不同点。另一方面,通过分析不同,推动加深两者的联系。正如仓泽行洋氏(日本茶道学会会长)所说,“日本的茶道是中国茶道之子”,意思就是没有中国茶文化的基础,就没有今天日本的茶道。另外,对于日本的茶道,仓泽氏说到“茶道生于中国,在日本开花、结果,是卓越的生活文化。茶道从单纯的饮茶习俗的领域脱离出来,成为了高度的精神文化。陆羽的《茶经》证明了这一点。茶道传到日本后,与日本文化传统相结合,实现了新的发展,终成具有深远的哲理和丰富的艺术表现的综合文化体系。”也就是说,茶道文化是中日两国相互补充创建完成的。

可见,茶文化在中日两国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那么,茶文化是怎样将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心理结合起来的?原因何在?这些问题还不是十分明了。因此,结合两国人民不同的文化心理,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中日两国的茶文化进行更深的研究将成为我的下一个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仓泽行洋.艺道的哲学[M].东方出版社,1983.

[2] 川胜平太.茶的文化和文明[M].小学馆,1987.

[3] 芳贺四郎.闲寂的研究[M].淡交社,1978.

[4] 谷川厝.茶的美学[M].淡交社, 1984.

[5] 郭孟良.中国茶史[M].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 吉村亨.日本的茶[M].淡交社,1984.

[7] 久松真一.茶道的哲学[M].淡交社,1984.

[8] 棚桥簧峰.新版中国茶文化[M].紫翠会出版社,2004.

[9] 千宗室.<茶经>与我国茶道的历史意义[M].淡交社,1983

[10] 水宫秦彦.日华文化交流史[M].富山房,1987.

[11] 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12] 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7.

[13] 永岛福太郎.详说初期茶道史淡交社[M].2003.

第11篇

[关键词]茶文化;工夫茶 ;潮汕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20-0066-02

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我国自古就有“人家每日不可缺,柴米油盐酱醋酒茶”之说,到元代则略去“酒”,我们在许多元杂剧中都可见“早晨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唱词,可见茶在古代中国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陆羽《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战国时期《神农本草》上说:“神农尝百草疗疾,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由此可见,茶最早是以药的功用出现的。至于茶何时开始成为饮品,说法不一,最常见的说法是周武王时期。到了唐代中后期,饮茶之风已非常普遍,品饮技法也很是讲究。随着陆羽《茶经》的面世,中国的茶文化初步形成。宋代,饮茶开始变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斗茶”成为一时风尚,茶文化至宋达到了空前鼎盛期,以致宋徽宋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蔡襄留下了《茶录》,当时的文人骚客都有关于茶的词句名篇留世。明清时期,饮茶、制茶技术有了进一步发展,还出现了茶的分类。潮汕地区何时开始饮茶难以准确考证,但苏轼《与子野书》说:“寄惠建铭数品,皆佳绝。彼土自难得,更蒙辍惠,惭悚!惭悚!”“子野”即吴复古,“潮州古八贤”之一,现揭阳人,与苏轼至交。从苏轼的《与子野书》中,我们可看到吴复古所寄上的数品茶,获得了苏轼的高度赞誉,可见吴复古有较高的品茗水平。由此可证,宋代揭阳至少在上层人士中已有饮茶习俗。明嘉靖十一年(1532),潮州状元林大钦在《斋夜诗》曾这样写道:“扫叶烹茶坐复行,孤吟照月又三更。城中车马如流水,不及秋斋。”徐珂《清稗类钞·功夫茶》载:“闽中盛行功夫茶,粤东亦有之;盖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也。”今潮州凤凰山仍有一处宋代茶树遗址。由此可见,潮汕地区饮茶自宋或更早有之,史料可考,至清展成为一种极精致和美感的茶艺烹治法。

所谓工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沏泡的技法。之所以叫工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工夫。此工夫,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工夫。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品工夫茶是潮汕地区有名的生活习俗之一,凡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哪怕是身居海外几代的潮汕人,这一传统依然在异国他乡得以很好的保留。潮汕人爱饮工夫茶,可以说是达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说的天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却把古人列为末位的茶晋升到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泡壶工夫茶。他们不怕“早晨空腹茶,劫贼入人家”,而持之以恒,处之泰然,习惯性上把茶叶叫“茶米”。潮汕地区更有“茶铺多过米铺”的说法, 可见嗜茶若命者的形象。由此可见,潮汕人对茶情有独钟。

潮汕工夫茶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潮汕人不可一日无茶,潮汕人平时待客,第一件事便是泡茶。婚、丧、喜、庆也无一离得开茶,至今,潮汕地区还保留着结婚之日新娘向长辈下跪敬茶的仪式。又如有亲人自海外归来,家中媳妇及晚辈,如第一次见面,也要行“跪茶”之礼。至于丧事,如去世老人家其娘家长辈到来,晚辈媳妇也要捧甜茶叩跪行礼,然后才议事。每逢祭祀拜神,也要“清茶三杯”,等等。可见,工夫茶对潮汕人日常生活影响之深。古时潮汕儒雅人家沏泡工夫茶更是讲究,有茶童(戏称“风炉县长”)专侍,挑担、入山、浮水,临清溪而烹茶,观山水而论道,赋诗辞而抒情,别有一番情趣。文人骚客生活中的此等雅事,在许多诗文中均有言及,如近代诗人丘逢甲从日本回国后,在潮州生活时作《潮州春思》诗六首,其中一首记述春日烹品工夫茶的情景,其诗曰:“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觜,来试潮汕处女泉。”

潮州工夫茶以茶具精致小巧、沏泡技法考究与以茶寄情为主要特点。据翁辉东《潮州茶经》记载:“功夫茶之特别处,不在茶之本质,而在茶具器皿之配备精良,以及闲情逸志之烹制法。”工夫茶一般不用红茶和绿茶,而以半发酵的乌龙、铁观音,现代尤以当地特产名优凤凰单枞茶为主。凤凰单枞外形条索壮直,紧结匀嫩,色泽灰褐、油润有光泽,似鳝鱼色。冲泡后香高持久,具有袭人的天然茶香,香味浓醇鲜爽,汤色明亮显黄,叶底鲜嫩,绿叶红镶边,并且有特殊山韵,饮后回甘力强,耐冲泡,叶底具有隔夜不酸的特点。虽说茶叶在工夫茶烹治过程中没茶具讲究,但半发酵的乌龙茶在工夫茶中的地位却不可撼动,因为不发酵和全发酵的茶类不宜泡工夫茶。在烹治工夫茶过程中,工夫茶的茶具是最为讲究的,往往是“一式多件”,一套茶具有茶壶、茶盘、茶杯、茶垫、茶罐、水瓶、龙缸、水钵、红泥火炉、砂姚、茶担、羽扇等,一般以十二件为常见,如十二件皆为精品,则称“十二宝”,如其中有八件为精品,或四件为精品,则称“八宝”或“四宝”。另外,茶具也讲究名产地、名厂家出品,精细小巧,质量上乘,俨然一套工艺品。工夫茶的茶壶,多用江苏宜兴所产的朱砂壶,要求“小浅齐老”,茶壶“宜小”,“小则香气氤氲,大则易于散烫”,“独自斟酌,愈小愈佳”;茶杯也宜小宜浅,犹如半只乒乓球,色白如玉,杯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老茶客有“茶必武夷,壶必孟臣,杯需若琛”之说,可见工夫茶文化中的高品味价值取向。

工夫茶全在茶之烹法,虽有好的茶叶、茶具,而不善冲,也全功尽废。概括来说,可把烹煮工夫茶的具体程序表述为“烧盅(烫杯)热罐,高冲低洒,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现将工夫茶烹程序略作介绍,以示其精其美。

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扇炉,洁器,侯火,淋杯。

纳茶:砂铫中水初沸时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使其热,再将砂铫重置炉上;打开锡罐,将茶倒于素纸上,取最粗的茶叶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再以稍粗之茶叶覆于最上面,谓之纳茶;茶叶通常不能装得太满,约七八成足矣。

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侯也。”

冲点:讲究“高冲”,开水从茶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以防“冲破茶胆”,茶叶冲散,茶沫溢出。

刮沫:冲必使满忌溢,满时茶沫浮白,溢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淋罐:茶壶盖好后,再以热汤遍淋壶上,以去其沫,壶外追热,可使香味育盈于壶中。

烫杯:淋罐已毕,仍须淋杯,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俗称“烧盅(杯)热罐(茶壶),方能起香”。

筛茶:讲究“低筛”,这是潮州工夫茶的特有筛茶方法,把茶壶嘴贴近已整齐摆放好的茶杯,然后如“关公巡城”般连续不断地把茶均匀地筛洒在各个杯中,不能一次注满一杯,以示“一视同仁”,但一壶茶却必须循环筛点以至于尽,即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洒茶既毕,乘热人各一杯饮之,杯缘接唇,杯而迎鼻,香味齐到,一啜而尽,三嗅杯底味云腴,食秀色,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宵汉,思想驰古今。境界至上,已得‘工夫茶’三味。”从工夫茶的一系列烹治法中不难看出,茶具的精美和烹治的精巧、雅洁,这也是潮汕精细精神的体现。纵观古今中外潮汕人在各领域叱咤风云的风采,不能不说这与潮汕地区的独特文化有很大关系,而潮汕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工夫茶文化。时至今日,有潮汕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可见工夫茶对潮汕人影响之深。潮汕工夫茶文化很注重精、洁、和、敬,整个烹治品饮过程处处体现潮汕文化的谦和、精细的人文精神,正如潮籍大文学家秦牧称:“潮汕工夫茶,堪称中国茶道代表。”整个潮汕工夫茶这一套礼仪正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楚楠,叶汉钟.潮州工夫茶话[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2]廖琪.茶道无道[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

[3]丘逢甲.丘逢甲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4]王旭峰.爱茶者说[M].北京:文艺出版社,2006.

[5]徐凤龙.在家冲泡工夫茶[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6]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7]戴嘉枋,王健等.雅文化——中国人的生活艺术世界[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8]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

第12篇

一、推动世界经济发展

中国茶文化向世界传播的经济影响巨大,并催生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茶产业,诞生了世界茶叶贸易行业,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催生世界茶产业。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也是茶产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作为茶树原产地的中国,最早利用、驯化、栽培茶树,进行茶叶采摘、加工、制造、销售,形成了茶产业,诞生了茶经济。随着中国茶向外传播,茶叶知识、茶树栽培、茶叶生产传到国外,世界茶产业应运而生。现在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种上了茶树,不同程度地发展了茶叶生产,促进了国际贸易,加强了国际协作,繁荣了茶叶科学。在世界农业经济作物中,茶业逐步成为令人瞩目的产业。现在五大洲都有茶区分布,茶园分布最广的地区介于北纬6度至22度之间,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边区索契山地的图亚普谢区茶区为当今世界最北的茶区,阿根廷的米逊斯茶区是世界最南的茶区。亚洲茶区分布最广,非洲次之,美洲再次之,大洋洲、欧洲分布较少。茶业在各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从茶产量可见一斑。年产量20万吨以上的国家为世界最重要的产茶国印度、中国、斯里兰卡,这三国茶产量占世界茶产量的60%以上。年产量10万吨以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肯尼亚、日本、土耳其。以上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茶国。年产量万吨以上的产茶国有孟加拉国、坦桑尼亚、马拉维、乌干达、伊朗、莫桑比克、越南、阿根廷、巴西、津巴布韦、卢旺达、南非,这些国家是世界上比较重要的产茶国。此外,缅甸、泰国、老挝、马来西亚、柬埔寨、尼泊尔、菲律宾、朝鲜、韩国、阿富汗、巴基斯坦、卢旺达、马里、几内亚、毛里求斯、埃及、刚果、喀麦隆、布隆迪、刚果(金)、埃塞俄比亚、留尼汪岛、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危地马拉、巴拉圭、牙买加、墨西哥、玻利维亚、圭亚那、美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澳大利亚、葡萄牙、格鲁吉亚等国家和地区的茶产量在世界上虽无甚影响,但茶产业在本国经济中仍占有一定地位,在满足本国饮茶需求的同时,对减少茶叶进口,平衡贸易格局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因而仍具有产业意义。

推动世界茶贸易。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推动了世界茶贸易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发展与饮茶风俗的传播关系极大。长期以来,中国茶主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虽然茶叶贸易随之兴起,但贸易数量仍然有限。只有当饮茶风俗传入欧洲,并随西方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各地后,茶叶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茶叶贸易勃然兴起,世界茶贸易数量才不断被刷新。19世纪40年代前,中国几乎提供了世界茶叶贸易的全部货源。据笔者推算,16世纪的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微不足道,17世纪约在21010担以上(1050.5吨),18世纪增至8889241担以上(444462.5吨),19世纪40年代,达1500万担左右(75万吨)。如果加上每年2.5万~5万担的帆船运茶出口量,则总数更多。从16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前的约300年间,中国出口茶叶总计2396万担(约119.8万吨),1840年约为40万担(2万吨)。此后,世界茶叶市场上出现少量日本绿茶、印度红茶,且数量不断增多,但中国茶叶出口量也不断增加,1886年达到巅峰的13.4万吨。这一时期,中国茶叶90%以上销往欧洲。20世纪40年代后,由于受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世界茶叶生产、出口、消费均有所下降。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茶叶产量迅速增加,但世界茶叶贸易额同样增加迅速。世界茶叶出口贸易由19世纪70年代的12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78.37万吨,显示了这一贸易产品的巨大活力。

刺激世界茶生产。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刺激了世界茶的生产。随着茶的传播,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茶国家和地区逐渐增多,茶叶生产得到稳步发展。笔者曾估计,中国茶作为世界茶叶唯一产地时的1832~1837年,年均茶园面积为34.73万公顷,茶叶产量13.03万吨,单产374.9公斤/公顷。由此可知,中国茶向世界传播对茶叶生产的巨大刺激作用。以1832~1837年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和单产为基数,1934年这三项数据分别增长了2.59倍、2.93倍和1.13倍,1990年这三项指标则进一步增至7.2倍、19.3倍和2.68倍。从1934年到1990年,世界植茶面积增长1.78倍,茶叶产量提高5.6倍,茶叶单产增加1.36倍。进入21世纪,世界茶叶产量持续增长,每年均超过300万吨,2010年跃至408.7万吨,2012年增至452.80万吨。茶叶生产的惊人发展由此可见一斑。

二、丰富人类文化礼仪

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过程,不仅是饮茶风俗的传播、茶叶知识的输入、茶叶贸易的开展及茶产业的兴起,更重要的是礼仪文化的传播。与中华文化一道远播海外的茶文化,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相结合,日益生根发芽,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饮茶礼仪、饮茶文化。在新产生的茶文化中,东方茶文化最具典型的是朝鲜茶礼、日本茶道,西方茶文化最为典型的是荷兰茶会、英国下午茶。这几种最为典型的茶文化是中国茶文化、茶风俗传入这些国家的产物。朝鲜茶礼。随着中国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流入朝鲜,茶随之传入该地,并加以传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唐太宗时期茶传入朝鲜。据朝鲜正史《三国史记》载,新罗善德女王(632~646年在位)时,留学僧人从中国带回茶籽种植。《三国史记•新罗本纪》(第十)兴德王三年(828年)十二月条载:“入唐回使大廉带回了茶种,种植于地理山上。在此之前,善德王之时茶已有之,但是自兴德王时代兴盛起来。”朝鲜李朝文献《东国通鉴》说“:新罗兴德王时,遣唐大使金氏,蒙唐文宗帝(827~840年)赏赐茶籽,公元828年种于金罗山的异山。”这是茶的再次传入,表明饮茶已有一定程度的普及。新罗时代已全面输入中国茶文化,饮茶由上层社会、僧侣、文人向民间传播、发展。这一时期新罗国内开始植茶、制茶,茶文化进入兴盛时期,茶礼形成。日本茶道。日本奈良时代,“文化的引进,并不仅仅限于制度、技术等,各种各样的风俗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其中之一,即饮茶之习惯也被热心地学来了。”

[2]以最澄、空海、永忠为代表的学问僧在学习、传播佛教的同时,还带回了中国的茶籽、茶饼、茶具。从弘仁饮茶中对陆羽亦步亦趋的模仿及弘仁茶诗与中国茶诗的相似表达,可以推测《茶经》一书及唐代饮茶诗文也由以此三人为代表的学问僧带到了日本。以嵯峨天皇为首的日本上流社会对新传入的饮茶文化怀有极大热情,尤其是嵯峨天皇不仅多次参加茶会,还在皇宫中开辟茶园,下令在近畿地区植茶。饮茶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形成一股“弘仁茶风”,为13世纪后南浦缫明、村田珠光、千利休等人在日本传播茶道打下了基础。荷兰茶会。欧洲茶会,以荷兰为最。中国茶传入欧洲时,价格高昂,非普通人所能饮用,只有贵族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要人才能享用。荷兰输入中国茶叶的同时,中国茶壶、茶杯也一起被输入,使之能够同时使用。1637年前后,有些富商的妻子开始以茶待客,于是茶叶输入量稍微增加。1666年,茶价有所下降,但每磅售价200~250弗洛林(相当于80~100美元),茶叶仍然只能为富人所享用。此后,输入量再次增加,价格下降,饮茶略有普及,这个时间是1666年至1680年。富有的家庭辟有专门茶室,普通市民则在啤酒店饮茶。饮茶俱乐部的形成,推动了一般妇女的饮茶热。茶会是一件十分郑重其事的事,饮茶客人多在下午2时光临,主人郑重接待,礼貌周全。女主人取出各种茶叶,放入配有银制滤器的小瓷壶中。女主人请每位客人选好自己的茶,然后放入小杯中。需要加其他饮料的客人,女主人则以小红壶浸泡番红花,用较大的杯盛放较少的茶递给客人,让其自行配饮。饮茶时,要咂吸有声,表示女主人的茶味美好。大家足靠火炉,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糖果饼干,一边交谈。饮茶结束后,再喝白兰地酒,吃葡萄干、糖等食品。茶会风靡一时,成为荷兰妇人重要的社交方式,这一著名活动丰富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内容。饮茶习俗对荷兰人社会生活产生了许多潜移默化积极影响:政府通过社区免费聚餐,加强与民众的互动与沟通;生意兴隆的茶馆,丰富了近代荷兰的城市服务业,促进了人们之间的彼此联系;追求饮茶,刺激了人们对茶器收集及茶亭兴建的热情。

[3]英国下午茶。欧洲茶会,以英国为次。英国饮茶晚于荷兰,但发展势头迅猛,至18世纪已形成午后茶。1763年,在哈罗门诸贵妇轮流供给午后茶与咖啡。此后,鉴于人们早餐食用丰富,中餐与晚餐间距时间太长,晚餐后则在会客室饮茶的情况,第七世裴德福公爵夫人安娜推出了17时进茶、饼干的项目,午后茶遂成为时兴礼仪。这种礼仪一经产生,风靡一时。同时,饮茶习惯迅速普及全国各阶层,英国遂成为世界最大茶叶消费国,人均年茶叶消费量最多时竟然达到10磅。饮茶方法的讲究,为其他国家所不及。泡茶是一种艺术,全国男女老幼都懂得怎样泡制一杯合口的好茶。[4]

三、其他方面的影响

中国茶向世界的传播,除了改善饮食结构、推动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礼仪这三大影响外,还对世界宗教、交通、军事、政治、外交、民族、语言、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领域均程度不同地打上了茶烙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茶痕迹。随着大量茶文献的出现,茶的内容进入了诗歌、散文、小说,并与绘画、雕刻、音乐、舞蹈、歌曲等艺术日益紧密结合,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种茶艺术。这一切,无不反映了中国茶向世界传播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证明和影响力的标志。

作者:陶德臣单位:理工大学人文教研室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