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时间:2023-07-06 17:15:42

劳动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第1篇

在著作第一辑的第七篇文章中,陶西平先生提出:“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民族的希望;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繁荣的基础工程;实施全面素质教育是我国迎接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陶西平先生用具有前瞻性的视野审视了教育的未来,他提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推动教育改革,为实现这个“理想教育之梦”努力尝试教育改革,不断总结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历史经验,善于借鉴、敢于创新,发扬优良传统,突出时代精神,推进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素质教育体系的完善……陶西平先生在我国教育事业的丰功伟绩数不胜数,他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贡献功不可没。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我们传承,我们沉浸,我们实践,我们探索,为了继续追寻“理想教育之梦”而砥砺前行。

身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铭记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就得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挥人的各种潜能,尤其是在经济社会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全面发展的人才是社会的需要、国家的栋梁。然而,现在教育所反射出来的问题是德育、智育受到学校、老师、家长、社会的过分关注,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可以说是“过分”实施德育与智育,严重忽视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甚至后三者成为了开展德育、智育的牺牲品,如今所谓的素质教育更多的向智育、德育倾斜,尤其是智育。这种问题的持续蔓延与不良影响,引发了教育管理者的反思,并联系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例如:中考体育的改革,凸显了体育的重要性;随着国家教育部门的重视,音体美教师逐渐齐备,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开展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丰富多彩。在开齐、开足、开好音体美课程下,学生的体质能力好了,审美能力提升了,音体美兴趣爱好也培养起来了。但可惜的是,在这样的改变中,劳动教育依旧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就是我想着重论述的关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思考。

虽然劳动教育摆在五育之末,但它有着自身的价值。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协同德、智、体、美育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所学所思所行:

一、劳动教育的融通性

1、以劳树德:劳动最光荣一直都是我国的传统美德,也就是因为这样,每年五一,都会有全国劳动楷模的颁奖典礼,就是为了弘扬这种中华美德。说到这里,我想到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那些一直战斗在抗疫一线的逆行者——医生、军人、警察等等,都在为了抗疫战争夜以继日的工作着,为了拯救病人,为了防止更多的人感染,他们一直坚守工作岗位,用自己的劳动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高尚品德,爱国、奉献、敬业等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让人敬佩不已。

2、以劳增智:劳动能使人的思维更加开阔。比如:学生在学校的勤工俭学菜地自己动手种菜时,可以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开阔自己的思维。

3、以劳强体:劳动也算是一种简单的运动,在劳动中学生的身体能达到锻炼的效果,体质能在劳动中得到增强。

4、以劳育美:例如,为了建设更加美丽的校园,学校会鼓励孩子们亲手养一盆花,自己负责照管,在这样悉心照顾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能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在劳动中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

5、以劳创新:开好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动手技能和创新能力。例如:五年级上册劳技课本中,第二单元就安培了创意制作——“变废为宝”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身边的一些废弃物(如拉罐瓶、鸡蛋壳等),通过自己的创意将其变成一个艺术品或生活用品。

二、关于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把“劳”字列入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需要指出的是,以往五育中的德智体美四育都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分别建立教育体系,地方根据实际予以补充调整,但劳动教育体系是空缺的,只有上海、北京、浙江、江苏等地方以及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探索建立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体系。为确保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实,必须从上到下尽快补齐劳动教育体系缺失这块短板。我相信国家会正视这个短板,采取相应措施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以及一线教师能在此之前做些什么呢?

1、学校应该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落实好相关课程,开好《劳动与技术》课,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2、学校要开展好校内劳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的日常保洁、绿化美化工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有计划的让学生参与勤工俭学种养殖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团结合作、观察分享,体验劳动的快乐。

3、积极组织校外劳动。学校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组织学生参与清扫街道、植树造林等义务活动,还可以与社区、村委会合作,去敬老院、五保户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还可以适当地开展春游、秋游活动,让学生自己准备食材,展示厨艺,制作简单的食物,与师生共享,提升对生活的热爱感和仪式感。

4、鼓励学生做家务劳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家庭劳动,懂得孝敬父母、敬老爱幼,懂得有效交流、体谅宽容、温和待人。

……

第2篇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劳动技术 教学体会

将来世界最重要的竞争将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各阶段的教育当中,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内容和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已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纳入日常教学计划。我国为加强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分别设立了劳动技术课程。课程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正向素质教育转化,全面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意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可目前,社会对劳动技术课程的认识和客观实践需要还有一定差距,致使开设劳动技术课程不容乐观,有些学校迫于形势,简单开课应付上面检查,甚至有些教学设备、实验场地、劳技教育的经费乃至师资严重不足的学校根本没开这门课程。高等师范院校没有针对培养劳动技术教师的专业系科,从事这方面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

一、初中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中学阶段开展劳动技术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以及掌握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和技能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积累知识,而且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在日常的劳技教学与实践中,能培养学生学习、钻研技术的兴趣,动脑、动手的习惯;在劳动的实践中能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比如开设园艺课程,可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兴趣;通过计算机课程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英语知识的积极性。通过劳动技术课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灵巧双手,不难发现一般热爱劳动的学生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究其原因是劳技实践过程中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与劳动技术教育不能兼并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手脑结合,学生的心灵手巧了,技能也得到了提高,学生越聪明,教学目标越容易实现。

2.能促进德育教育

一个人的世界观、道德品质及思想修养是在劳动中,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在劳动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美德,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合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护公众设施、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3.能促进美育

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一些问题时,独立思考透过细节完成某些科学试验,将享受到劳动所带来的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学生动手制作劳技作品时都会要求作品的造型美,这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美能力。

二、有效提高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

1.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必须加深对劳动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切实把劳动技术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心”六育并举的位置上来,使劳动技术教育同培养适应经济建设的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思想认识不从根本上改变,出路问题就无从谈起,家庭、社会、学校是对劳动技术教育的前提条件,我们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破除忽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劳动技术课程提升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进行认识。按照劳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开足课时,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积极实施新课程改革,认真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和生产劳动;根据年龄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开展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2.加强劳动技术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劳动技术课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建设一支专业齐全、数量充足、质量较高并相对稳定的劳动技术课教师队伍。学校应彻底改变那种临时拉夫的错误做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让部分具有相应专长的文化课教师改任劳技课,这是当前解决劳技课教师缺乏的主渠道。有条件的学校从师范院校毕业生直接选派,也可从大中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择优录用品学兼优者做课程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技术课程教师的培养工作,甚至聘请农村的农业技术员或厂矿一些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为促进劳技课程的发展,各级教研室必须建立和健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研究网络,配备专职的劳动技术课教研员,成立相应的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建立劳动技术课教师的评价、考核及奖惩制度,甚至在职称评定时,可适当对劳动技术课教师实行倾斜政策,鼓励他们继续从事这项教学工作。

3.继续坚持劳动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渗透

初中劳动技术课与所开设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联系紧密,我们要积极寻找渗透点,扩大渗透面,让学生学到的学科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例如植物嫁接时为提高成活率,学生可利用生物中茎的结构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形成层要对齐的结论;也可运用物理、化学中分子运动和溶液浓度的相关知识分析小麦施肥过多造成烧苗的原因;这些实践活动既可验证所学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用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结合的方式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

课程教学评价须以激励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宗旨,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操作的结果;既要关注学生日常学习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的进步与发展,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心得与创新。初中劳动技术课必须贯彻发展性学习评价,把实践操作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好环境下,坚决抛弃传统的只以纸笔考试作为评价标准的方法。

总之,在当前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师来说,教学须始终围绕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好书上好课,才不会与当前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渐行渐远,切实增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德夫.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现代教育科学,2011,3.

第3篇

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

主持人提示: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学校还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家长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使家长能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校内外教育活动。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任重道远。首先,要推进升学考试制度和人才评价体系改革,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样,劳动才会成为“人的本质需要”,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其次,要为课程的顺利开展提供配套的场地和设备,配备高素质的劳动课专业教师,以保证学生劳动教育的质量。最后,劳动教育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实践育人”为基本途径,强化顶层设计、突出可操作性,坚持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活、生存技能,在动手动脑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要做到劳动教育常态化和实效性。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品质,在每年11月份,我校结合素质教育开放周举行“劳动大比拼”专场比赛。活动第一天,邀请家长来校观摩活动。各年级的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一年级进行系红领巾、整理书包比赛;二年级进行穿衣服、系鞋带等项目的比赛;三年级进行扎辫子、叠校服、叠被子比赛。比赛采用班级推荐和临时抽取学号相结合的形式,参赛选手个个都表现得很自信,绝大部分都能在30秒以内,将红领巾系规范;1分钟之内,将书包整理得整整齐齐;2分钟内穿衣服、系红领巾、系鞋带、叠校服、叠被子一气呵成。比赛结束后,学校会评选出“劳动小能手”,现场进行表彰。历年在场的家长,当看到孩子在短时间内就能自己穿好衣服,系好鞋带、整理好书包后,个个都笑得合不拢嘴。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我校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满足发展需要。在劳动技能教育中,学校对每个学生的每月主题学习情况都进行了形成性的评价,即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价,教师除给予学生等级评价外,还适当加上激励性评语,将学生成长过程资料及阶段评价放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学期末,学校利用家长会和结业式等平台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并颁发劳动小达人等多种奖励,鼓励学生掌握各种劳动技能。

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

主持人提示:从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入手,开辟了学农实践活动、学工活动,将劳动技术教育课程与生产生活有效地对接,让劳技教育打上了“现代性”的烙印。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实验学校副校长孙怡: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需要结合“技能思维、技能操作、技能意识”的引导,做好“三个结合”:首先,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的结合。劳动技术科的课时安排应是既有集中,也有分散。即除每周一课时固定的授课内容之外,还要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其次,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的结合。由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特殊性,家庭和社区在劳动与技术教育中,不仅是潜在的教育资源,而且也是负有一定教育使命的教育主体。我校的劳动技术课,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积极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开展了“独特的学雷锋活动”“给力的劳动者调查活动”“有趣的种植”等实践活动,形成了劳动与技术教育在时空上的延伸,体现了对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再次,课程与生产生活的结合。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技术教育是未来社会成员基本素养的教育,是区别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它必须与“现代教育”合拍。为此,本校从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

安徽省芜湖市棠梅小学校长沈鸿:学校加强与学生家庭的紧密联系。在假期里,学校利用家校联系卡,利用寒暑假活动手册布置德育作业,提出每天让孩子在家劳动20分钟,并将学生劳动的过程用图片、影像记录下来,在班队课上分享交流。同时,为拓宽教育途径,学校成立了手工社团,邀请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和家长担任指导教师。高年级学生自制课程表送给一年级新生,我给校园种棵“绿”、做纸花、扎辫子、编辫子、修课桌、变废为宝创意活动、小小设计师大赛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兴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还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生活教育”理念,认为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对此有了更进一步的论述,认为“生活即教育”,强调“做中学”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认为,劳动教育可以从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开始。“劳动创造美”,不仅仅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劳动过程也是一个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因为,劳动实践中优美的旋律、富有节奏的动作、热烈壮观的场面等,可以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劳动实践中的相互关心、彼此配合、团结协作等,可以促进学生表现美的能力;劳动实践中使学生依据美的规律,按照美的要求,运用美的知识和技术去美化自然、装饰生活、创造产品,可以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简而言之,劳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劳动课,不仅要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教孩子如何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培养一种积极入世的生活方式。我校结合实际情况,统筹各方面资源,构建了适合学生发展的劳动教育模式,推动建立了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农、学工、学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按内容主要划分为日常劳动类、劳动实践指导类、定时定点自我服务类等。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055-01

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精神,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一、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功能。

体育教学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重要载体。体育教学有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如练习密度、运动强度等)和心理负荷(如紧张与轻松、独断与协作等),要克服物体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困难,要调适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体育中的社会文化属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集体意识、协作意识、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守法意识等人类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个性教育功能。

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当代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宽松和健康的舞台,作为个性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塑造了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了个性。如体育教学中的耐力跑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参加团体项目(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校体育的功能绝不仅仅限于以上几方面,如其他还有健身、增强体质的功能,竞技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社会交往的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功能等等,它们对推进素质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能。

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四、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提高身体素质功能。

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提高体育素质的根本途径。体育教学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既定的教学内容和严密的组织体系,它是唯一从小学到大学连续设置的课程,因而更具有教学的连续性和实践的层次性。由学生大量身体活动和教师适时知识点拨为特征的体育教学,能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健康发展,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增强学生机体的免疫能力和对环境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良好的体育素质无疑对学生适应未来快速多变的社会具有积极作用。

五、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智育开发功能。

体育教学是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习效率的推动力。青少年时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阶段,健康的体魄是重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也使学生学习的负荷越来越重。合理的体育锻炼能增强学生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的均衡性、灵活性和思维能力,保证学习所必需的充沛精力,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处于最佳结合而相得益彰与和谐发展。

六、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的劳动素质培育功能

第5篇

关键词: 劳动技术教育 素质教育 技能训练

《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说得很具体:“实施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里将生产劳动提到了教育的社会本质高度,而劳动教育作为学生的一个重要素质则用一个“和”字提高到了与德、智、体、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认为中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

一、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

1.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德育教育。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现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课的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过程是让学生从不会到会,从领悟到掌握,这就是一个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转换和运用过程,这便是素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边做边学,培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

3.开展劳动技术教育能促进美育。美学家认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在笔者看来学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劳动教育可以成为一块艺术教育的小天地。因为劳动课所从事的创造不仅要求运用科学的知识去创造,而且要求运用美学的知识去创造。学生创造出来的作品,不仅有技术规格的要求,而且有结构、造型、色彩等审美工艺的规格要求,这就必然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能力的发展。可以开辟一个劳技作品展览室,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参展,学生们各显神通,用麦秆、纸、木头、石头、可乐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种物件,从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为使他们能健康地成长,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帮助他们从对父母和教师的依赖中解脱出来。教师要重视对他们进行劳动教育,注重平时的劳动实践,逐步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

二、转变观念,摆正劳动技术课的位置

基础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必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克服轻视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陈腐观念,把上好劳动技术课提高到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高度来认识。李岚清同志曾经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发展教育要坚决扭转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模式,走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办学路子……不论是九年教育,还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学好文化知识、养成良好道德行为及文明习惯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和实用科学知识的内容。这样,大部分学生毕业后,都用其所学技能和知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要真正把劳动技术课摆到应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学课程设置计划和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足课时;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有组织、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劳动技术教育,逐步实现劳动技术教育的规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强劳动技术课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素质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技术课。教师对于劳动技术课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教师要摆正位置,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②教师要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根据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观农村、工厂,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中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四十几个学生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参考文献:

[1]蒋志峰.从人脑功能发展看劳动技术教育.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1999,3.

第6篇

关键词: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40-013.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3-0014-01

作者简介:金龙泽(1965-),男,吉林延吉人,副教授,从事体育训练学研究

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手段。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满足大学生运动的需要。大学体育功能的对象是大学生,主要有增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满足大学生运动需要、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现代体育的功能是它与智育、德育、美育、劳技教育密切联系,提出体育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相互结合起来,形成适应时展需要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学校体育。学校体育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功能社会化是个体逐步融入群体的过程。在体育课堂中,师生、生生间发生的各种行为,对抗与磋商、竞争与合作、控制与自控等,能让学生从中逐步体验着成功与失败、服从与展示,在不断努力学习和体育活动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成长成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大学体育功能。

一、学校体育与德育

体育的集体活动体现了团队精神,是衡量德育因素的一种表现形式,对德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通过团体比赛、集体体育活动,能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组织纪律性,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为集体勇敢顽强、积极进取、奋力拼搏,遵守体育规则,树立优良的体育风格。竞争与合作是实现德育的一种手段,竞争能激发大学生的好胜心,培养大学生不断进取、奋力拼搏、勇往直前的优良品德;合作中能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增进友谊,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学会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关系,发展道德自律和提高交往技能等。体育教学中师生和大学生之间多边集体性的互动,使大学生扩展了交往范围,促进了互相协助与帮助,有助于大学生学会协调人际关系。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合作与竞争、自我控制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有目的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合作品质。运用合作竞争的方法,通过伙伴之间的沟通和协商实现合作的目标。同时,还要通过体育培养大学生坚忍不拔、刻苦锻炼、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等。体育活动特殊的“规则效应”,可使大学生在社会活动中逐渐学会遵纪守法。总之,学校体育是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和德育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身心教育的特殊手段。

二、学校体育与智育

体育锻炼能增进大脑的机能潜力,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提高大学生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还可以使其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情绪稳定等。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体育知识是全面发育智力的基础,体育活动能促进某些特殊智力的发展,如观察力、随机应变能力、判断力等。智力的不断发展与成熟,要求大学生要能够更好地掌握体育技能。特别是当今大学生学习负担的加大,会使他们的神经和心理紧张,产生厌学情绪。通过合理地安排体育活动,能增强大学生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的机能,有效地改善大脑供氧,消除疲劳,提高大脑机能。因此,学校体育对智力的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体育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三、学校体育与美育

体育包含着美育的因素,即身体美、精神美、技艺美等。通过学校体育艰苦的体能训练和各种比赛,能使骨骼、肌肉、姿态、形象等身体正常发育,培养大学生的形体美、姿态美。有了强健的身体才能去谈美,离开健康去谈美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自觉遵守体育规则,能培养大学生的精神美;欣赏竞赛、艺术体操、健美操、器械体操、武术等体育表演项目,能培养大学生的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技艺美等方面的能力。这样,便给了大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并进行了美的教育。因此,学校体育在增强大学生的体质的同时,还能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美。

四、学校体育与劳动

体育与劳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原始社会,人类主要依靠跑、跳、投、攀爬等身体活动来获取必需的生存能源。而在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中,标枪、铅球、跨栏等都能看到劳动的痕迹。学校体育能促进劳动技能教育,提高大学生从事生产劳动的基本活动能力。劳动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体能、耐力性、协调性等生产技能。而在学校体育中,都能在体育锻炼和掌握各种技术动作中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技能。通过学校体育,能促进大学生的身体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为劳动技能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束语

总之,学校体育是培养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学校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多地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模式来锻炼大学生的身体和培养体育修养,忽视了大学生对运动的需要和兴趣,忽视了个性发展和大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因此,在理论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教师应采用科学的锻炼方法来使大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修养,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第7篇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人的素质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从远古时代长辈传授狩猎、采滴野果的经验给下一代,到当今社会的各种各样有助于人的素质提高的活动,都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前具备必要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学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一、素质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

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使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素质教育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人的素质得到可能和充分的发展,发展的方式应该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机械的、呆板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结果,是学生素质发展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在中小学生成长阶段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的构建,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下,依据人的素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从特定的历史、地域和教育条件出发,在素质结构、育人方向和现实条件三个方面进行设计。

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理论性、技术性都非常强的工作,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工程。在目前,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从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提出的要求,结合各个特定的地区的实际进行。在价值取向上,要坚持促进学生个人发展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在目标水平的把握上,要坚持全面自由发展的方向性与现实社会条件下人的具体发展的可能性的统一;在目标所涉及的对象上,既要重视学生群体的一般素质的发展,又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重视每个学生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发展的内容上,既要重视先天潜能的开发,更要重视后天素质的开发,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还必须坚持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这个总目标。在构建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时,必须坚持全面性,即必须包括学生将来适应社会要求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各个方面,同时必须注意各个方面素质的相互协调、和谐统一,以保证每个学生个体的整体最佳发展。避免不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去强求学生的均衡发展,也要避免由于重视某些单项素质的培养而轻视甚至忽视某些基本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的片面、畸形的发展。

基于上述理由,我们构建的中小学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六个一级素质指标组成,每个一级素质指标包括若干项二级指标。一级和二级素质指标,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素质要素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具有显著的年龄特征和阶段特征。素质构成要素的一、二级指标以及他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具体特征,构成一个阶段性特征明显、连续性强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

身体素质:较强的体质,健康的身体。包括健康卫生概况、形态、生理机能、运动素质四项二级指标。健康卫生概况除一般健康要求外,还包括体育与卫生知识、锻炼身体的方法、健身和卫生习惯等要求。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的保证,也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身体素质是整个素质结构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载体和物质基础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个性。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个性、健康人格五项二级指标。健康人格是指为预防人们在高科技、高竞争、高速度的现代社会中易患的各种心理疾病,而必须打好的早年心理素质基础心理素质是适应环境,赢得学习和生活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形成和发展人的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基础,在人的素质形成中发挥着调节机制。心理素质教育是被中小学教育轻视甚至忽视的一个工作领域,为使青少年的心理素质获得健康发展,很有必要确立其在中小学教育工作中的独立地位,建立学校有关体系,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从而能真正按照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智能素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初步能力。包括语文、数学、社会(历史、地理),自然(物理、化学、生物)、思想品德(政治)、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劳动等二级指标。这是学生将来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迎接科学技术高速度发展的挑战的必备素质,是他们将来获得谋生手殷和发展自身的必要条件。

智能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中心,是基本素质形成的智能基础智能素质的要素中,能力要素是重点之一。智能素质中的能力要求与身体上的运动能力、心理素质中的智力和特殊能力、品德素质中的道德能力、审美素质中的审美能力等共同构成了青少年基本素质的能力体系。

转贴于 品德素质: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尝观点和态度,基本的思想意识,初步的道德品质及道德能力。包括政治、思想、道德三项二级指标。这是一个合格现代公民最基本的条件,是做人的根本。品德素质的形成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智能素质为基础,又受到审美素质、劳动素质的制约和促进。

审美素质,基本的审美知识,正确的审美观念,初步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欣赏能力、审美表现能力(技法技能)、审美创造能力三项二级指标。良好的审美素质有助于人追求真善美,是青少年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自己的完美人格的必要条件。美育是中小学教育的薄弱环节,美育实施中不仅要加强艺术教育和挖掘各类课程的美育因素,而且整个教育工作都要体现美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以不断发展。

劳动素质:正确的劳动观念,初步的劳动知识,基本的劳动技能,良好的劳动习惯。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劳动技能、劳动习惯四项二级指标。这是青少年将来参加社会劳动的基础,是其它素质的体现和运用。劳动素质一经形成又能促进其它素质的发展。中小学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对青少年从劳动观念、习惯、态度、技能各方面进行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合格劳动者打好基础二、“一基三元”: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中小学素质教育内容由“四个体系”组成。一是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二是素质教育工作体系,三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四是素质教育保障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后三个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三个层次的内容,?他们都建立在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个“基幢?之上,四个体系形成“一基三元”结构。

关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中小学校学生的具体素质结养规格和质量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课程计划中规定的培养目标,就是教育目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具体化,它规定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公民应在身心各方面素质达到的质量规格。

关于素质教育工作体系。素质教育工作体系是指为完成素质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体系、教学工作体系等。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决定于素质培养目标体系。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对素质教育工作体系具有指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它支配着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影响着学制年限的确定、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它是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都要以它为依据展开,一切素质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素质培养目标。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使得全体学生形成所既定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中的素质,尽量使得每个学生所形成的素质具备个人发展的特性,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素质教育工作的途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用那种途径、方法,都必须追求更有效地使学生素质得以形成和发展,具备较高的质量,有助于向高一层次素质水平发展,必须在提高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上下功夫。为此,要整体规划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使得教育教学工作牢牢地落在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一核心上,对学校各项教育教学进行协调、优化,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优的综合效果;要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形成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诸素质的最佳结构。

关于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学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是指对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以及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的质量进行考核、评估和评价的管理制度,它也是由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决定的,因为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具有检测作用和调控作用,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素质教育活动的归宿,课程计划制定的好坏、教材编写的质量、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运行以及教育质量的评估都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达到了素质培养目标。所以,学生素质培养目标也是检测学校素质教育工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要以素质培养目标为标准对教育过程中的诸因素进行调控,使得素质教育工作有效向素质目标逼近,取消或减少不必要的活动,提高素质教育工作效益。对于中小学,应该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制度、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监测制度以及学校发展学生素质能力的评价制度等相应的素质教育管理制度,以确保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高效运行。根据各段学生素质培养规格的要求,选择其中的单项指标或以培养规格为基础设计综合指标,用于测量学生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状况,对素质发展的品质作出评价,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补救。以学生素质形成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为依据,设计用于检查和评定教育工作质量的素质教育工作监测指标体系,用此指标体系作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学校管理行为,评价学校素质教育工作。

第8篇

关键词:美育 素质教育 作用

在素质教育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能教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五个方面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从作用的发挥来看,美育是最具渗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它对其他四个方面都有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助健”、“以美益劳”。

一、美育对德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储善

德育是把社会的思想现象、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其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认清真、善、美,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正确处理个体之间及个人与集体和社会整体的关系。从德育的目的可以看出,美育是德育的前提,只有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和把握,才能为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打下基础。美育是在和谐的环境中,陶冶个体的性情,抑制其功利化倾向,在潜移默化中储备了跨越生死、不计利害的道德情操,使人逐渐高尚起来,即起到以美储善的作用。

美育能直接陶冶人的性情。性情作为人的感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与个体的欲念功利心相联系。在人的性情形成的过程中,又受到其他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和制约。一些理性的教育,对于人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和限制,它的力量往往只能局限在那些具体的规定上。而人的审美活动是一种高尚的精神活动,是衡量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尺。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意义总是在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直达人心,使人进入高尚的审美境界,使人在感动中去掉私利之心。所以,审美活动会超越狭隘的功利性,在人们的身上唤起那些真正具有人的价值的性质和属性。这就是说,人类审美所追求的不是有限的功利目的,不是达到这种有限功利目的的工具。相反,它使人从那种有限的、自私的占有欲中解放出来,上升到自由、无限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美育对智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启真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精通音乐,尤其擅长小提琴。毕达哥拉斯、开普勒、普朗克等科学家都精通音乐。我国古代的张衡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家,也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歌德是一位大诗人、大文学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

美育是在对人的熏陶和感召中,培养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美育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直观能力,使人的理性与人的感性相沟通,引导人由认识走向创造,起到以美启真的作用。从生理角度来看,美育可开发大脑的潜能。现代脑科学研究提出了大脑两半球的“双势理论”的“思维互补理论”,指出大脑两半球是有分工的,具有互补性。人们在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大脑右半球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时间长了不利于大脑的发育。而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大脑两半球协调发展。音乐、美术、舞蹈等,都能活跃大脑右半球。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大脑左半球得到休息;另一方面,由于大脑接收到更多的外部信息,通过两半球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中的创造灵感。

从激发人的动机来看,美育可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教育,激发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科学的广泛兴趣,引导他们热爱科学,热爱学习,以主动的精神去探求知识的奥秘,是教育的主要目的和手段。而美育为学生了解客观世界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其在对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体验中,激发求知欲,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科学、创造的精神。

从思维的度来看,美育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形象思维早于抽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儿童是从形状、色彩和声音的一般感觉思考事物的。美育能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进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艺术的形象思维有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

三、美育对体育的促进作用――以美助健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探索知识,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一些科学家专心于科学研究而忽视体育的现象已引起人们的重视。美育则可以从身心两方面来促进体育,起到以美健体的作用。一方面,促进人的生理健康。美育可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使人心情舒畅,肌肉放松,心律舒缓,机能协调,能消除各种有害健康因素的困扰,促进有益健康的生物化学物质分泌,从而增强体质和体能。实践证明,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的疾病。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另一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给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乃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个体对社会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生命的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的潜能。在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条件下,人们受功利化的影响,经常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保持心理健康已成为人类的重要课题。美育可起到解除紧张,陶冶性情的作用。通过听音乐、练习书法绘画、游览名胜古迹,可以调节人的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增强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四、美育对劳动技能教育的促进作用――以美益劳

第9篇

关键词: 雷迪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 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西欧社会的发展引起了改革现行教育制度的客观需要,在西欧一些国家相继展开了旨在改造传统学校和建立新型学校的教育革新运动。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Cecil Reddie,1858—1932)在英格兰的德比郡创办的阿博茨霍尔姆(Abbotsholme)学校,拉开了新教育运动的序幕,标志着新教育运动的兴起,雷迪被誉为“新教育之父”。

雷迪对英国当时流行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公学的教育状况提出批评,他认为,公学本应是对文明进行改造的巨大力量,但现行的英国公学却不可能承担这个责任。原因在于,公学教育与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相脱节,以古典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对智力训练的注重易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性,过于强调游戏竞争和考试竞争不利于社会合作精神的培养等,于是,雷迪致力于建立一种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型的公学。

事实上,雷迪所抨击的英国传统教育的这些弊端仍旧不同程度地存在于今天的中学教育中,比如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校的手工、劳动课程只是一种装饰,有名无实;过于强调学生的成绩和名次,使学生陷入激烈的比赛和竞争中,不利于学生的合作精神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成长,等等。这些的确都是中学教育中很严重的问题。所以学习和探讨雷迪是如何针对这些弊端创办的新学校,这所新学校又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并解决这些教育问题的,将会对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今天的中学教育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

阿博茨霍尔姆学校是为11到18岁的男孩设立的中学,建立在面积广阔和风景优美的乡村自然环境中,它旨在提供一种适合社会各种领导阶层需要的全面的教育,虽然仍旧是一种精英教育,而且存在着只招收男生、学校规模小、费用昂贵等局限性,但是它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等方面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先驱性质的学校模式,成为以后许多国家新学校效法的榜样,其中许多方面至今对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无启发。本文着重探讨以下三个方面。

一、重视体力和手工劳动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雷迪主张要训练儿童的能力、智力和体力,以及手工的技巧与敏捷。因此雷迪把体力和手工劳动作为学校课程的主要部分,看做是学校生活的“主要元素”,要求学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手工劳动。雷迪的学校就是学生们自修自建的,学校原是一座满目荒芜的花园和堆积众多秽物的农场,雷迪让学生在这里逐步开辟道路,建设沟渠,油漆门户,装饰木板,修筑球场。他多方面“采用手工作业的办法训练他的学生,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不要他们修习那些只适于休闲贵族阶级的教育课程”①。比如雷迪要求学生在学校133英亩的大片土地里劳动;让学生自己准备板球场和网球场,建筑自己的娱乐场,砍伐自己的树木作为柴烧,清理自己的垃圾;另外,学校内还设有木工工厂,由学生自造学校所需要的家具。他们还有一套精心制定出来的在农场和在木工、金工工厂进行体力劳动的计划。这种重视实际手工操作活动的学校在当时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确是一种新的创造。

受到雷迪新学校的影响,之后的新教育家们也都强调手工、劳动的教学。虽然在此之前的一些教育家也曾先后论述过劳动教育的问题,比如洛克把手工劳动作为闲暇时间的一种消遣,而卢梭则把劳动作为谋生的手段,但他们对劳动的教育意义则相对忽视。与此相反,新教育家们更为强调手工、劳动的教育意义。因为在他们看来,在工业化、机械化的时代,之所以要进行手工、劳动的教育,其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得谋生的技能和手段,而主要在于使学生通过手工劳动和体力劳动,获得全面的发展。在所有的新学校中,几乎都开设了各种手工和体力劳动的课程,其目的一方面是作为学术性课程的补充、作为其他各项教育的补充,另一方面则是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历来不重视劳动教育,这可以追溯到传统文化的源头孔子和孟子。孔子就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比如樊迟请学稼圃,孔子不仅拒绝回答,而且骂他是“小人”。孟子更明确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受儒家这种观念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的学校教育一直轻视体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到了近代,这种风气有些扭转,在民国初年中学课程中就设置了手工课程,并为女生设置了家事、园艺和缝纫等,以及后来的劳作课程等。1956年首次确立了劳动教育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设立了两门劳动技术方面的新学科,五六十年代受“教育革命”浪潮的影响,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成为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一项内容,加强了劳动教育,规定了参加劳动的时间,并开设了生产劳动科,但走向了一个极端,全国中学普遍停课,学生全部投入了大炼钢铁和三秋劳动之中。很显然,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当时的劳动教育更多的是把劳动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是为了兼顾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或者就是为了发展生产,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劳动教育还是有差别的。

总的来看,今天的中学教育仍旧是忽视手工和体力劳动教育的。许多中学里有两份课表,一份贴在校长办公室和各个教室的墙壁上,音、体、美、劳样样俱全,然而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劳动课更是形同虚设;另外一份在教务组长那里,学校的教学是按照这一张进行的,音乐、美术、体育基本上全部取消了,更别提劳动教育了。很多学生瞧不起体力劳动者,不珍惜劳动成果。中国的家长也不舍得让孩子参加劳动,有的家长甚至到学校里帮孩子打扫卫生,所以才出现了中学生连鸡蛋壳都不知道怎么剥、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的现象。

因此,在今天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强调劳动教育,固然希望让学生学习到一些劳动技能或者学到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但是我们并不是主张每个学生都要成为木匠、技术工人或者体力劳动者。我们之所以主张对学生进行体力和手工劳动的训练,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多的是强调劳动教育的教育意义,这显然和雷迪等新教育家的主张和新学校实践的精神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比如体力劳动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然,雷迪新学校的手工劳动教育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对学校环境的要求很高:城郊,附设农场、牧场、果园、手工工场、运动场,作为学生学习和劳动的基地,这都需要支付相当可观的基本费用,并不是每所中学都可能实现的,因此实施起来并不很容易。但是中学可以和其他社会机关进行联络,比如利用邻近的村庄和乡村开展野炊、郊游等活动,为学生提供田间劳动的机会和在工厂实习的机会等。

二、学习内容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理论和实际的密切联系是雷迪新学校的又一大特点。雷迪强烈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现实生活的旧教育,认为传统公学以古典人文学科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不能适应现代科学发展的要求,片面注重对智力的训练,容易导致学生发展的片面性。因此,雷迪要求学生在书本中所学的知识要和现实生活以及学生活动紧密联系。“无论何时一有可能,即与实际工作相联络。”②也就是说只要有可能,所学的课程就与当地临近的实际或男孩们正在进行的作业活动联系起来。

雷迪要求学校的各门课程都要联系实际,比如语言学习,雷迪要求英语教学要与有关社会日常事务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通过参加戏剧表演、编纂学校报纸与新闻采访等工作来锻炼语言。聘请德国教师和法国教师以直接的方式教授德语、法语等现代语言,通过生活情境而不是只通过阅读书本来教学。

雷迪认为自然科学的目的在于使日常生活现象更易于理解,因此要根据归纳法来教,反对“抽象原理和笨重的术语”,喜欢“简明具体的事例”。因此,必要的模型、工具、仪器应该由学生自己做,所有自然科学要尽可能结合起来教。例如数学要用生动的、自然的方式来教,比如参加工厂实习、调查、计算自己口袋里的钱、进行买主与卖主的角色表演等,雷迪还要求学生“计算学校及田庄的各种耗费及单据。”生物学的教学通过基地及学校周围精彩的大自然里的田野作业来进行,让学生直接研究周围的动植物,学生们还自己建造水族馆及草族馆,甚至一个小动物园,给当地的植物、动物拍照、速写。

我们知道,只有通过亲身的、主动的直接认识和直接经验,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知识以及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把学校的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能够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感到需要某种知识,在这种需要的驱动下,学习就会变得更加生动、高效。

然而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中仍旧普遍存在着书山题海式的学习方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老师累学生更累。学生拼了命地把那些抽象的公式、定理往脑袋里塞,考试的时候还是会忘掉。所以我们常常怀疑:从幼儿园读到大学毕业需要十几年,可是怎么感觉没有学到什么真正有用的知识呢?这就是由于我们所学的很多知识脱离了实际,由于没有得到应用很快被遗忘,我国的中学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屡屡夺冠,可是我们没有世界级的数学家,没有更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多孩子从小就上奥数班,成绩非常好,却连最基本的四则运算都要算好久。

就比如学习四则运算,我们通常是让学生演算大量习题,我们何不让他们去为学校的暑假旅游团计算开支(包括交通、食宿、门票等)呢?为完成这样的题目,显然不是仅凭四则运算的技能就足够的。比如学习“公顷”这个单位之后,很多学生脑子里根本无法了解这个概念,那我们为何不让学生去量一量学校大操场,或者附近的田地呢?再比如,讲解公民权利,我们通常是告诉学生公民应当享有的权利包括哪些,必须尽到的义务又是什么,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直接到投票站模拟投票过程,以了解选举权,或让学生设计并举行一项合法游行等等,以了解公民在这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呢?

当然也许有些知识无法进行直接的实践,但是只要有可能,我们就要把它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仅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更成为一个会探索和行动的人。

三、重视社会教育和合作

尽管近代教育家们大多提出过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但是绝大多数仍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发展,往往忽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的人际关系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雷迪就对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游戏竞争和考试竞争而忽视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弊端提出了批评,认为这不利于社会合作精神的培养。

雷迪在他的新学校里把社会教育作为至关重要的课程,他千方百计鼓励学生从事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把学校设计为温暖而亲密的社会,班级很小,每班不超过15人,并在这个女性很少的男校里尽可能多地赋予家庭气氛。雷迪强调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学校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真诚的信赖关系,为此,学校的教学和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使学生都具有参加小组活动的机会。整个学校和一个社区密切联系,要求学生在晚上或周末参加社区的社会娱乐和俱乐部活动等。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而目前很多学校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很多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出现障碍,不能够很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和同学、老师之间不能和谐相处,可以说与学校教育中对社会教育的不够重视不无关系。很多学生厌恶学校,怨恨老师,就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感受不到温暖和亲情。如果我们能像雷迪一样建设一个具有家庭气氛的温暖的班集体或者学校大家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就如同一家人一样互敬互爱、亲密无间,不用说,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了。雷迪强调学校和社区之间的联系,可以说是让学生走出狭小的学校,迈向社会的一个很有效的手段,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

合作的作业计划也是该校的主要特点。雷迪在学校主要强调的观念之一就是合作。他尽可能广泛地为男孩们提供小组共同参加的各种活动机会,以及要求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任务的工作机会。比如艺术、写作、演戏都是合作作业,农田收草、围筑篱笆、建工棚、厕所、暖房、船只或者其他设施也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通过合作。1922年,“新教育联谊会”发表了该会的章程,阐明了新教育运动的七项原则,其中第五条就是:“自由的竞争必须从教育上消失,而代之以合作,用合作来教儿童为社会献身、服务。”③

我们的学校中也存在着过于强调考试竞争、过于追求名次的不良风气,学生之间如同战场上的敌人,教室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时刻存在着一场无声无形的战斗、一种成绩和名次的较量,从而造成很多学生自私、狭隘,不愿意把自己的学习经验与别人分享,等等。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人们必须学会合作,因此,我们要从雷迪的新学校实验中吸取经验。

另外“合作学习”已成热门话题,然而“合作学习”被“形式化”的报道在2003年频频见诸报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虽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是,我们只是看到了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而看不到这种合作的必要,合作中的分工与协作,合作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因此,合作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口号,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实践。

总之,雷迪的新学校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其他国家的新学校提供了一个模式。同样在今天仍然能够为我们提供很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注释:

①②柯布著.崔载阳译.新教育的原则与实际.上海中华书局民国22年版,P53.

③王天一,夏之莲,朱美玉编注.《外国教育史》(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27.

参考文献:

[1]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吴明海.论英国新教育运动智育观及其民族文化传统[J].民族教育研究,2000(2).

[3]孙传宏.素质教育:中国式的“新教育”——与欧洲新教育比较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观[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2).

[4]孙汶旗.欧洲新教育与美国的进步教育[J].泰安师专学报,1994(2).

[5][澳大利亚]W.F.康纳尔著、孟湘砥、胡若愚主译.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第10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人均体育经费,经费来源

 

1.前言

教育是开发人类智力和体力,提高民族素质,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伟大事业。生产的发展,经济腾飞,总是陪伴着教育事业的巨大进步。关于国家经济和教育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要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因此,这种教育费包括在生产劳动所消耗的价值的总和中。”马克思所揭示的生产活动与教育之间的关系,使我们分析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的学者对学校体育中的经费问题已有所研究,但是,这些研究主要对学校体育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了分析,而很少涉及学校体育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宏观变化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动态活动,而这对学校体育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制定又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试图从这个角度探讨我国学校体育对经济的需求和供给关系,历史的考证及其变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学校体育经费提出战略性对策,以求更好的发展学校体育的目的。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校体育与国民经济之间关系的特点

2.1.1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大众体育意识、体育人口的数量、体育消费水平和体育场馆的充足度。 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社会的发展程度,而社会的发展程度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国家的经济发展直接影响到了学校体育的发展。

2007年美、日、中三国人均国民收入

第11篇

主持人提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劳动教育。然而,当前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有较大程度的削弱,现状不容乐观。

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德爱学校校长陈二泉:中国教育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这么多人的关注,也被众多专家学者所诟病。分数至上的畸形评价观,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作为教育人的有目的活动,是与其他诸方面的教育作用紧密相连和相互制约的,如果这些相互关系与制约的关系不能实现,劳动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义务,不论对智慧还是对心灵都不会有何裨益。”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课堂教学的革新,最终都指向学校的课程设置。为加强学校劳动教育,我校在融合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和地方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伦理与生活”:懂得伦理,知道长幼有序,理解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才能和谐;懂得生活,学会生活,人生才能幸福。同时,还提出小学六年级学生要毕业,首先要过“三好”关,即一生好习惯、一项好才艺、一手好厨艺。本校“伦理与生活”课程体系的构建,让劳动完美融合在学校的教育体系中,突破了个别学校“为劳动而劳动”的课程。劳动教育自然离不开劳动,但是单纯的劳动并不是教育。另外,劳动要从和学生接触最紧密和最熟悉的劳动项目开始。劳动要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过程的快乐、感受到自己的创造力量,体会到被人的尊重和成长。

四川省成都市二十中校长胡铃冬:在家庭教育里,体力劳动和生产劳动同样被忽视。家长往往只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只要学习好,什么都不用干。今年“五一”劳动节后,学校开展了“停课三天,打扫校园”活动。对此,有的学生家长直接质疑:“停课扫校园,耽误多少学习时间?”还有一位高二家长给学校写了封信:“希望能够将停课打扫卫生的方式变为放学后打扫,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复习。”相对的是,现今很多学校雇佣保洁公司打扫校园,学生只是在放学后清扫教室或过道,但不会停课。不过,我校自1996年起,一直坚持“停课扫地”这一劳动教育课程,距今已经整整20年,成为唯一一所停课打扫的学校。其间,虽不断遭到一些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质疑和反对,但就在这样争议中,“停课扫地”劳动教育不断成熟,臻于完善。而“停课扫地”所赋予的意义,早已不止是净化美化,而是一门课程,一门具有丰富内涵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20年来,学校劳动教育课平稳开展。除了节假日,无论哪一天走进学校,都有一个班的学生穿着绿色保洁背心在校园里劳作。“停课扫地”,这已成为本校特有的风景,每一届新生和家长也会很快地认同这门课程。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朱燕红:当前,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一些学生出现了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问题,这与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劳动的偏见与漠视密切相关。劳动能让人看到自己的力量、发现自己的创造力,从本质上属于学生的精神需求。劳动教育能起到促进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品性以及提高学生审美力的重要育人价值。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行动。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要把劳动教育切实纳入教育教学中去,并为此提供必要的场地、设备、人力、物力等资源。另一方面,家长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对社会来说,需要重塑与引导正确的劳动观,从而让人们注重从小就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形成只有通过辛勤劳动才能获得美好生活的社会舆论氛围。

现代教育召唤劳动教育回归

主持人提示:要真正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需要转变整个社会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让青少年真正能“享受”到劳动教育带来的“实惠”。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张艳红:近日,教育部呼吁学校开设“劳动课”,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回归。过度知识化的教育,让家长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劳动。召唤劳动教育的回归,意味着小学教育进入“体验第一”的新境界。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获得正确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劳动情感、劳动精神,了解和懂得生产技术知识,掌握生活和劳动技能,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的育人活动。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改变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状。对学生进行的劳动教育中的“劳动”,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和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功能,要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认识的提升、能力的培养和品质的形成。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为此,劳动教育要和动手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相结合。学校在安排劳动任务时,不仅仅局限于让孩子们做固定的、只见到结果的劳动,更要让孩子们做一些没有预设结果的创新型劳动。例如:自己设计,用3D打印机打印出一些实用的工具,或者其他的小制作、小发明等,把劳动化作学生创新能力展示的平台。通过趣味性、竞赛类的活动寓劳动于娱乐中,让学生不但能品尝劳动的喜悦,更能展现创新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是学生动用其全部感官去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自己动脑、动手,既是一种体验和享受,更是一种自我认可与发现。

山东省诸城经济开发区诸冯学校校长张则升:劳动,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生活财富,几乎是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最主要手段,没有一种力量能像劳动那样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劳动教育是知识的躬身修行,它是创造真实价值的有效手段。可以说,学生今天对劳动的态度与行为,决定了他明天的工作方式与思维方式。剥夺了学生的劳动权利就等于使他们丧失了成长的机会;而放手让他们参加劳动实践,使他们具有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将使他们受益终生。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长钟进友:在中学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是学校的职责所在。重庆十一中以培养有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素养的国家栋梁为育人目标,其实质就是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各行各业的精英领袖,就是培养未来高素质公民,而热爱劳动正是未来合格公民的重要素质之一。由于现在学生只注重学习,劳动观念淡薄,劳动习惯较差,甚至缺乏最起码的劳动技能。因此,学校必须根据相应政策,采取有力措施,扭转这种状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中学的培养目标。要全面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全员参与,以观念促行动,以行动养习惯。未来学生面临的竞争将非常激烈。学校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学生实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树立全面正确的劳动观。班主任和所有任课教师通过不断的思想教育,让学生真正明白劳动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劳动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

要真正当作一门课程

主持人提示:从劳动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和实践论的角度看,现代劳动教育要转化为“劳动技术课”来进行比较有效。

江苏省海门市证大小学校长仇丽君:现代校园,劳动教育的开展应该赋予其现代意义。学校劳动教育,不能局限在洗洗红领巾、叠叠被子、扫扫教室、学炒几个菜等一些简单劳作中,应该全面梳理,把校园劳动教育当作一门课程进行研发实施,纳入学校德育的统一管理中。以课程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更契合现代学校的发展趋势。通过校园劳动体系的创建,渗透公共服务的思想,培养学生责任心、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毅力,培养学生的创业思想、理财理念,获得丰富的育人功能,具有较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在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重视综合实践活动,是学校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充分发挥知识技能优势、服务社会的重要渠道,也是第一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与延伸。我校在构建开放型的综合实践劳动课程中,利用“家校共建、和谐校园”、校园种植基地,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技能、培养特长、发展个性,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力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密切家长与孩子的联系,学校号召每一位学生,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家长都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校园的美化工作中,可以看到学生和老师栽种小树苗,看到学生家长拿起锄头建设校园。学校的少年宫活动建设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劳动实践课程。学校专门开辟了一处有机菜园,作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菜园里种的都是有机蔬菜,学生在空闲时可以到菜园进行劳作。肥料是同学们从家里带来的果皮、菜叶等制成的。菜园收获了,学生们也更懂得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不易,懂得了责任、分享和节约。

第12篇

关键词:劳技育人;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

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它与一般的文化知识课程有着显著的不同,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劳技教育就更加显示出其重要意义,它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操作技能、认知(知道、领会)和情意(接受、养成)及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如何在劳技课教学中更好的体现出教育改革的思想,更好的发挥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功能,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劳技教学贯穿思想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让学生经常进行劳动,“这件事在道德教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劳技教学有着自己特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发挥出特殊的教育功能。这门学科的特殊性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重视作品质量的习惯,认识劳动的意义和珍惜劳动成果等。除此之外,还具有实践性。劳技教学过程主要以操作技能为主,并体现出寓意于做,做中受育。以工艺“小蓬船”制作为例,先要在一定尺寸的小木块上进行测量、划线,画出船甲板、船侧板图的线条,再进行正确的锯割、锉削整形,使船体呈上宽下窄状,然后在船体的适当位置装上船舵、风帆、五星红旗等附件和设备。还注意介绍发明家的事迹,爱迪生、包起帆等中外发明家的事迹,介绍我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给学生以巨大的鼓舞。使学生感到课堂学习与高架桥、地铁、汽车产业、计算机产业等息息相关,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动手和创造欲望。因此,劳技教学中的情意目标得到落实,德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营造育人环境也相当重要,劳技室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育人环境。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认为劳技课是付课,不重视动手操作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营造一个育人环境至关重要。要让这些学生也认识到提高劳动素质的重要性,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技室规则,条款中有爱护工具、环境卫生、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实践和培养等,形成管理制度,师生共同遵守,才能更好地进行劳技课教学。因为劳技课教学涉及到工具的使用、材料的加工、室内环境卫生和操作安全等诸多因素。通过在教室里布置名人论劳动的名言,让名人来说话,更具有说服力。“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加少说空话”——爱因斯坦。“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多么响亮的话语,催人奋进。这些名人名言所产生的教育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劳技教学融合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工艺制作是劳技教学和美育的有机结合体,体现在劳技内容的工艺性和劳动过程的情感性。

工艺作品具有实用性、欣赏性,它强调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作品艺术性,包括整体结构的合理、美观等,这些本身就包含了美的因素,如上工艺“牙签贴画”制作课时,

通过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和实物作品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了解牙签贴画工艺的人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鼓励学生构思设计作品

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牙签贴画作品的构思设计,并用草图表达。

组织学生交流设计,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设计图案,并用语言表达设计构思。教师及时点拨,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修正、完善设计。同时注重分层教学,允许部分学生模仿范例设计。用设计图稿放在黑卡纸上,进行图案描印,并提示印稿技巧。学生设计出《相思》、《翠竹》等作品,充分体现出作品的艺术性。

劳技教学注重动手技能

劳动技术课属于技术性课程,根据劳技课的知识性、教育性、实践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我认为,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要有适当的“基础知识”,还要有“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是因为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学生不断发展的阶梯和培养“问题意识”的前提,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和发展“问题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

我在“笔筒的设计与制作”教学中,把识图、划线、锯割、打磨、胶结等各个知识点和技能分成几个课时进行教学。上课时要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教学目标得到有效的落实。十分注重观察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各种表现,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

要求学生除了完成规定的笔筒尺寸等要求外,多动脑、勤动手,在笔筒上贴上祥云图等附件或者在笔筒的面上进行镂空等操作。很多同学在学习中肯动脑筋,所做的作品也比较有新意。制作的笔筒不但尺寸精确,而且装饰精美。在参加“CAXA杯”上海市中学生劳动技术竞赛中,我校同学在2009年至2012年期间,多次获工艺木工项目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在每次的制作课上,我都要求学生想一想、试一试,在原来的作品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技能,也开发了创新意识,增强了动手能力。

劳技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兴趣爱好是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的原始驱动力,是对认识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作为劳技课延伸的课外科技活动,我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施展,促使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我在科技教育中,指导学生多次获市、区少科站组织的小发明方案设计、小发明作品,“三模”等比赛奖项。我指导的学生在2009年上海市动手做大赛上,人工岛创意模型荣获一等奖,创新作品“船舶超载简易预警装置”,获25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发明二等奖。实践证明,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的内容与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个性得以和谐地发展。让学生自己动脑设计,动手制作,使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到充分施展,促使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转化为创造性成果。通过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引导学生查阅资料,组织讨论和优化设计等,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参与探究的气氛更浓,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重视情意发展和思想教育的同时,培养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当前提高劳动技术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创造性劳动。他说:“双手的工作跟有意义的创造紧密地结合,思考和双手的联系越紧密,劳动就越加深刻的进入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他心爱的事情。劳动中的创造是发展智力的最强有力的刺激之一。”

思想教育是学好劳技课的动力,掌握技术知识是学好劳技课前提,操作实践是落实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途径和手段,还在于它能够真正地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动手动脑中充分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实现技术与能力的提高,品尝到作品完成所带来的欢乐。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杂志华东师范大学主办200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