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股权投资分析方法

股权投资分析方法

时间:2023-07-06 17:15:42

股权投资分析方法

第1篇

一、应用基础的比较与分析

不同的核算方法不仅对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的关系有不同的认识,而且对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的认识也不相同。

成本法认为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和会计主体。投资企业只有在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以原有资产增减变动为条件的经济业务,或对被投资单位税后利润或现金股利的要求权实现时,才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为实际收到或确定将收到的利润或股利。

权益法认为被投资单位是投资企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投资单位的所有经济活动都部分或全部被看作是投资企业的经济活动,投资企业对此均应在活动发生时或年终进行会计结算时进行相应的会计核算,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则因核算方法的不同而不同。从财务的角度不难推导出,非完全权益法下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理论上一般应为投资额与市场利率的乘积,与被投资单位个别利率无实质联系;完全权益法下相关投资的持有收益理论上最后则为所享净投资额(所有者权益)与被投资单位个别利率的乘积,体现了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整体一致性。

二、应用范围的比较与分析

在我国会计实践中,核算方法的具体应用范围通常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或会计核算制度的明确规定。根据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如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实质控制权,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可用成本法,反之则应用权益法。《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相关内容还表明,当企业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时,应使用完全权益法。虽然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并未就权益法的具体类型加以说明和限定,但从有关应用举例及说明上看,所用的权益法应是非完全权益法。

在核算方法的具体选择上,确定投资企

业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实质性影响是十分重要的。按《企业会计准则——投资》的规定,是否具有实质性影响的标准是看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之间是否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如果存在则为有实质性影响,反之则否。从这一规定及相关说明来看,核算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企业对其在被投资单位可供分配利润中所占份额的可控制程度。当这种可控程度较高,投资企业有权按自己的意愿从被投资单位实际取得投资收益、或有权否决一切不利于自己实际取得投资收益的决议时,则倾向于采用权益法,反之,则倾向于选用成本法。

显然,前述规定是不完善的,它并未考虑长期股权投资在投资企业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情况。实际上,在这一比例较高的情况下,即使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中所占份额难以使其对被投资单位产生实质性影响,但被投资单位的盈亏及资产的受赠等行为仍会在实质上对其财务状况及相关指标产生影响。如果投资企业仍按前述规定选用成本法对相关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投资企业投放到相关长期股权投资上的那部分资产的运营状况将得不到充分的披露,进而极大地影响到投资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例如,我国大量上市公司即使盈利也从未进行过利润分配,这就使得许多采用成本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的法人股东(投资企业)未能在其会计报表上反映出这部分投资的真实情况。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企业使用权益法对相关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应是最优的选择。

三、应用过程的比较与分析

核算方法的应用过程就是对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变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以及对股权投资差额的处理过程。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变动具体包括取得税后利润、发生税后亏损。进行利润分配、接受实物捐赠、出现法定财产重估增值以及产生资本汇率折算差额等。所谓股权投资差额则指取得股权的支出与其所代表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差额,前者大于后者为借差,反之为贷差。无论何种差额,在投资企业个别会计报表上是不作直接反映的。

在成本法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相关变化一般都不进行确认,只有在投资企业从被投资单位实际收到利润(行业会计制度)或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时,投资企业才按实际收到的利润或应当收到的现金股利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科目,贷

记“投资收益”科目或“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如被投资单位发生税后亏损,或无利可分的情况下,投资企业不作任何反映。当然,这种只认盈利不认亏损的做法对投资企业单个会计报表而言,是有停谨慎性原则的;另外,通过不同的法规对同一会计事项规定了不同的确认标准,不仅缺乏规范性,而且违背了可比性原则。

在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前述相关变化均视同投资企业自己相应项目的变化,一旦被投资单位发生这些变化,投资企业就应进行恰当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被投资单位取得税后利润,投资企业应按其所占份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反之则作相反的会计分录;被投资单位实际支付利润,投资企业应按实际收到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其它相关变化,投资企业应按其所占份额借记“长期投权投资”科目,贷记“资本公积”科目。在完全权益法下,不涉及到股权投资差额的分摊问题。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投资企业应按本期的分摊额借记“投资收益”科目,贷记“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反之,则作相反的会计分录。按我国规定,分摊方法一般采用直接法,分摊年限借差不超过1o年,贷差不短于10年。

另外,如果涉及到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核算方法还会对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产生影响。按财政部《合并会计报表的暂行规定》,母公司(投资企业,下同)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对子公司(被投资单位,下同)进行的股权投资必须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权益法才会涉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问题。按规定,当母公司直接待有一子公司的股份比例很低的情况下,母公司对相关股权投资可用成本法进行核

算,该子公司一般也不属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但若加上通过其它子公司间接持有该子公司的股份之和超过50%的情况下,母公司仍应将该子公司纳入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因而仍会涉及会计报表的合并问题,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需按权益法对该子公司个别会计报表的相关项目进行调整。权益法下则不存在这一过程。

四、应用结果的比较分析

不同的核算方法对会计核算结果将会产生不尽相同的影响。就投资企业个别会计报表而言,受到影响的报表项目决定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类型及相关的会计核算规范。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当被投资单位取得税后利润或发生税后亏损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的项目为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以及由此决定的其它相关项目;当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其它相关变化的情况下,受到影响的项目为长期股权投资、资本公积以及由此决定的其它相关项目。而受到影响的程度则取决于被投资单位的盈亏状况以及股权投资差额的性质。当被投资单位取得税后利润且股权投资差额为贷差时,长期股权投资的期末余额及投资收益的本期贷方发生额在完全权益法下将达到最大,非完全权益法下次之,成本法下最小;当被投资单位发生税后亏损且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时,情况则相反;当被投资单位取得税后利润但股权投资差额为借差,或被投资单位发生税后亏损但股权投资差额为贷差时,相关项目在不同核算方法下的大小还将取决于被投资单位盈亏的大小、股权投资差额的大小及其具体摊销年限等诸多因素,情况十分复杂。这种状况不仅导致了采用不同核算方法的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失去可比性,而且会计报表的使用人也很难按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资料将不可比的数据调整到可比的基础之上。因此,进一步统

第2篇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行动导向教学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一直是会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技工院校会计高级班里,大部分学生是中技毕业或者高中毕业就读本专业的,学完一些基础会计课程,接着学习初级会计实务课程。尽管有专业基础但较弱,而且教材内容专业、抽象,所以学生在学习长期股权投资时,由于不能从实质上理解知识点,容易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面笔者结合2014新修改的会计准则规定,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从三方面就如何上好“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这一课题,如何让学生轻松掌握“长投”两种核算方法,做一些教学探讨。

一、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会区分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和适用范围,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长期股权投资。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初级会计实务的考查层面,教师首先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利用网络资料查阅相关的投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例子或者数学图表,去帮助学生理解。

2014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中所称的长期股权投资,是指投资方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对其合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单看准则所指的概念和教材所给的解释,是高度概括的,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图表对比分析法,并结合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关系,从数字层面上来分析,学生易于把握,见表1。

学生弄明白长期股权投资概念之后,接下来就要区分后续计量的两种核算方法――成本法和权益法,即什么是成本法、什么是权益法,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成本法核算,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权益法核算。这是学生在学习具体账务处理之前必须搞清楚的知识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成本法是指某项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在其持有期间内,除追加或收回投资外,始终保持按其初始投资成本计量的方法。权益法是指投资以初始投资成本计量后,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对于成本法与权益法的理解,教师可以举例子引导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

假如持有期间,A公司对B公司实现盈利或出现亏损均视而不见,只有当B公司向A公司分红时,A公司才认为自己赚钱了,才确认投资收益,那么A采用的是成本法核算――见钱眼开;假如A公司认为B公司的盈利或亏损与自己息息相关(不管B公司有无分红),B盈利或亏损即A自己也盈利或亏损,都要进行账务处理,反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和投资收益的变化,则A对B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是采用权益法――同甘共苦。以上是通过简单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成本法与权益法,但在实务操作中,什么时候该使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呢?2014年新会计准则第2号规定:投资方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方对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教师还可以结合数轴图示来表达,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把握两种核算方法的核算范围,如图2所示。

由图可知,当持有比例为大于20%小于50%时,则采用权益法核算;大于50%小于100%时,采用成本法核算。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比较分析

学生搞清楚“长投”成本法与权益法的概念及核算范围之后,就要开始学习企业具体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了,这是学生最为头疼的地方。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从本质上理解概念,没有理清思路,经常混淆成本法与权益法,账务处理做得一塌糊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分四方面对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进行比较分析。

1.两种核算方法应设置的主要会计科目

会计核算正确与否,首先要会使用正确的会计科目,成本法和权益法核算要设置的科目可列表对比分析如下。

2.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

长期股权投资取得时的会计核算主要关注初始投资成本与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是投资时点确定的,入账价值是最终确认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不同核算方法下,入账价值的确定不同,这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计算。

(1)成本法下。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计价。除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以外,以支付现金、非现金资产等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价款中包含的已宣告未派发的现金股利或利润,作为应收项目处理。教材内容陈述得不够直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初始投资成本的计算公式,即“初始投资成本=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组织学生讨论案例1,并进一步总结出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公允价值+相关交易费用) 15 000

应收股利(价款中包含的部分)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根据会计分录,学生可讨论得出,成本法核算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入账价值=(15900-1000)+100=15000(万元)。

【案例1】甲企业于2013年1月1日,购入乙公司的30%的股份进行长期投资,假如采用成本法(实际上应采用权益法的)进行核算,购入时支付价款15 900万元,包含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1 000万元,同时支付相关税费100万元,购入时被投资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60 000万元。请问该项长期投资初始投资成本是多少?入账价值是多少?会计分录如何编制?

(2)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算与成本法相同,但权益法核算还涉及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问题。什么时候该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根据教材陈述,教师可以这样跟学生探析:当初始投资成本大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购买商誉,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初始投资成本小于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等同于接受捐赠,在这种情况下,其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下面还是用案例1来分析权益法下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核算:

①初始投资成本=(15900-1000)+100=15000(万元)

②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60 000×30%=18000(万元)

由于①

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15 000

应收股利 1 00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16 000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3 000

贷:营业外收入 3 000

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15000+3000=18000(万元)。

假设初始投资成本为20000万元,而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为18000万元时,则不需要调整初始投资成本。权益法下,经过调整后的初始投资成本不变,仅仅影响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账面价值)的改变。以上结论可通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3.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会计核算

在初级会计实务中,“长投”持有期间的会计事项主要包括三大项: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和其他综合收益(2014年新准则增加);被投资方宣告发放现金股利;被投资方存在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采用成本法时,重成本,轻权益,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不受被投资单位盈亏和其他权益变动的影响。只有在被投资单位分配现金股利的时候,才确认投资收益。权益法下,重权益轻成本,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受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的影响,“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是投资单位进行账务处理的信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分析法,利用同一个案例,分别假设在两种核算方法下的会计处理。见案例2。

【案例2】续案例1,乙公司2013年度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2014年5月1日宣告派发现金股利2000万元,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请分别按成本法和权益法进行账务处理。

甲公司应针对上述经济事项进行如下账务处理。

(1)成本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借:应收股利 600

贷:投资收益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甲公司不做账务处理。

(2)权益法下。

被投资单位乙公司2013年实现净利润3000万元。

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确认从乙公司实现的投资收益3000×30%=900(万元),并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因为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增加了):(如果亏损,则做相反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900

贷:投资收益 900

②2014年5月1日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甲公司按照持股比例可分派到600万元。

当乙公司宣告派发现金股利时,被投资单位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减少,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要相应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借:应收股利 6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600

③2014年6月1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派发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600

贷:应收股利 600

④2014年乙公司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增加了400万元。

即被投资单位乙公司的其他综合收益(所有者权益)增加了,所以投资单位甲公司应按持股比例调增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确认增加相应的其他综合收益。

400×30%=1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综合收益 120

贷:其他综合收益 120

教师回顾案例分析过程,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下的区别,利用表格来对比分析更加直观。

4.长期股权投资处置时的核算

“长投”处置的思路较简单,即按实际取得的价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投资收益,并同时结转已计提的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在权益法下,还应结转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的金额至投资收益账户,这一点是学生在做题目时最容易遗忘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利润方面跟学生分析:当初计入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账户而不是直接计入投资收益账户,主要是为了防止投资企业操纵利润;当投资企业在处置全部长期股权投资时,其所持有股权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对应的其他综合收益和资本公积也应转出,而这项收益又是因为投资产生的,所以应计入投资收益中。结合案例3进行分析。

【案例3】续案例1、2,2015年1月9日,甲公司出售持有乙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实际收到款项19000万元(假设不存在减值准备)。

(1)成本法下。

三、小结

以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数轴图表演示法等方法,对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如何让学生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成本法与权益法。教无定法,如何让学生理解和运用才是关键。会计学习,关键在于掌握会计处理的思维,思路通了,则可举一反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日常生活和企业实际案例,尽量将会计专业术语讲解得通俗易懂,并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那么看起来枯燥抽象的会计课也可以上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初级会计实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

第3篇

我国项目后评价经过二十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后评价方法、指标和体系,主要集中于工程建设投资领域,评价对象多为工程建设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从2000年开始,陆续出台的《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管理办法》、《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规定》、《中国石油建设项目后评价报告编制细则》等一系列后评价管理规定和办法均针对建设项目,而对于股权投资项目,国家相关部门并未出台明确的制度办法,各行业和公司对股权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的案例较少,目前可查的案例仅有三泰集团审计部委托某会计师事务所针对其增资扩股项目进行的后评价[1],此评价具有项目审计的性质。国内对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理论研究也较少,基于项目后评价理论,首次对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特点、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某电网公司的股权投资项目进行了后评价案例分析。201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首次开展了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工作。笔者结合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的工作实践,对管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的特点、类型、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归纳和完善。

2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特点

管道工程存在线路长、穿越(农田、道路)多、用地多等特点,使其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需要与途径地区的政府有关部门、农民等进行频繁复杂的协调沟通。管输企业通过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合资建设运营管道项目,可以在建设过程中得到地方政府部门在建设用地、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与配合;在管道运营过程中,可以争取税收等政策优惠。同时管输企业在项目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生产技术优势,为地方政府或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保证地区发展的能源供应,促进地区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双赢。所以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通常依托具体的管道项目设立合资公司。

3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

3.1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含义

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是指对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的目的、决策过程、生产经营管理和效益情况等进行系统、客观的分析,判断股权投资项目的预期目标是否实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企业未来股权投资决策提供依据。笔者通过与工程项目后评价对比来介绍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二者对比情况如表1所示。

3.2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对象

股权投资以企业为主体,所以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对象为被投资企业。

3.3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类型

根据投资方获取被投资单位股份的方式不同,股权投资项目可以分为新设股权投资项目、股权收购项目、增资扩股项目三种类型。目前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多为新设股权投资项目。

3.4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内容

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应当从以下四方面内容进行综合评价:1)投资决策过程。投资审批决策程序和执行过程是否合规,是否符合投资方的股权投资管理等规定,决策依据(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尽职调查等)是否完整合理。如:是否出具独立的法律意见书,是否按规定办理了工商、税务登记、国有产权登记等,合资公司组建是否符合公司法规定,是否按约定完成出资,中介机构报告是否齐备等。投资决策过程评价可参考表2。2)生产经营管理。主要分析法人治理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运行是否规范,经营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日常经营管理是否规范。章程、协议执行情况如何,合资方有何贡献,管输企业与地方政府或企业的协同效应如何。管输量是否与可行性研究预测输量相符,是否发生安全事故,可研遗留问题是否落实等。结合行业动态、产业链上下游情况、国家和地方产业规划和政策等预测合资公司的发展趋势。3)经济效益。以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参照,对被投资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结合管道企业的实际运行状况,笔者建议采用以下财务分析指标。资产状况:资产总额、资产增长率、主要资产构成;成本状况:单位管输现金成本、平均每公里维护及修理费、单位周转量能耗;偿债能力: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盈利能力: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投资净利润率、投资资本回报率、内部收益率。4)工程建设。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由于依托管道建设项目成立,所以需对管道建设项目进行后评价,此部分内容的评价参照有关的工程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即可。

3.5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方法

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方法与工程项目后评价方法相同,主要采用前后对比法和横向对比法。前后对比法是以项目建议书、框架协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参照对象,分析项目的目标实现程度及差异原因[3];横向对比法是以成功的同类型的股权投资项目(即合资建设的管道)为参照对象,对投资决策过程、生产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被评价项目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后续运行和未来股权投资项目中加以借鉴[3]。

3.6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意义

与工程项目后评价相同点是,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后评价是对已完成项目的事后评价,更重要的是对未来项目的事前准备和控制,重在后评价结论的应用与反馈作用。与工程项目后评价不同点是,管输企业股权投资项目因涉及多方投资者,相对自建管道而言属于一种新的管道管理模式,追求的是股东价值最大化。若由于合资方贡献比预期小等其他原因,并没有发挥投资方的协同效应,那么可能不利于管道的运行管理。在未来股权投资项目选取中,则要充分考虑影响合资运营的各种因素,对股权投资的项目选择和投资时机进行严格把关和控制。

4小结

第4篇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 成本法 权益法 转换 列表分析法

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理论性强,涉及的核算内容非常广泛,在实务操作时技术要求较高。笔者在长期从事《中级会计实务》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量会计学专业学生及社会考生对掌握长期股权投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的会计处理存在障碍,而会计人员在实务工作中也较易发生误用会计政策的情况。对此,笔者总结了一套简便易行的列表分析法,有助于直观、准确地掌握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的核算。

一、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规定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主要有两种情形:(1)投资方最初对被投资方持股较少,不足以控制、共同控制被投资方,也不足以对其施加重大影响,故采用成本法核算;后因增持股份能够对被投资方实施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从而由原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2)投资方最初可以控制被投资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后来将所持股份部分转让,转让后与被投资方之间由原控制关系转为仅能施加重大影响或实施共同控制,需要由原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

上述情形所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转换涉及的会计处理比较复杂,下面运用列表分析法进行具体解析并通过模拟案例进行操作演示。

二、列表分析法在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的巧妙运用

(一)投资方因增资达到共同控制被投资方或能够对其施加重大影响时需要转换。转换日,投资方对发生实质变化的长期股权投资,分别对最初持有股份和新增投资进行相应处理。

1.调整最初持股部分的账面价值。首先,投资方将原始投资日投资的入账价值(以下简称原始投资成本)与同日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对应份额(以下简称原始权益份额)进行比较,当出现情形②时需调整原始投资日的投资成本。具体见表1。

其次,调整原始投资日后至增资交易日之间投资账面价值的变动。原始投资日后至增资交易日之间,因被投资方发生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投资方应按照原始比例所分享(或分担)的对应份额对其投资账面价值作相应调整。

属于被投资方实现净损益的对应分享额(以下简称原始净损益分享额),调整投资账面价值,同时对自原始投资日到增资交易当期期初的部分,计入留存收益;而增资交易当期期初到增资交易日之间的部分,确认当期损益。属于被投资方因净损益以外其他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对应份额(以下简称原始其他权益分享额),调整投资账面价值和资本公积。详见表2。

2.调整因增资引致投资账面价值的变动。增资交易日,投资方应对比新增投资成本和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相对于新增部分的对应分享额(以下简称新增权益份额),具体见表3。

例1:2013年1月1日,阳光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公司)用货币方式出资8 500 000元获得永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泰公司)的股权,占永泰公司有表决权资本的12%。永泰公司在投资日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总额均为55 000 000元。因阳光公司对永泰公司既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也不能施加重大影响,故采用成本法核算。阳光公司的法定盈余公积按净利润的10%计提。

2014年4月1日,阳光公司再次以货币方式增加投资,增持永泰公司有表决权资本的15%,当日永泰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88 000 000元。至此,阳光公司能够对永泰公司施加重大影响,所以长期股权投资应转换为权益法核算。自2013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永泰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28 040 000元,其中,2013年度为22 800 000元。假定永泰公司从2013年年初以来尚未分配现金股利,不考虑阳光公司和永泰公司的内部交易。解析如下:

1.2014年4月1日,阳光公司首先调整最初持股12%部分的账面价值。

首先,列表分析原始投资日投资成本是否需要调整,见表4。

阳光公司无需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数额,但应将原成本法有关明细科目余额转为权益法下相应明细科目余额,会计处理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永泰公司(成本) 8 5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永泰公司 8 500 000

其次,对永泰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在2013年1月1日-2014年4月1日之间公允价值的变动额33 000 000元(88 000 000-55 000 000)对应于原始比例12%的分享额3 960 000元作相应调整,具体处理见表5。

根据表5的计算和分析,阳光公司应综合调账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永泰公司(损益调整)

3 364 800

――永泰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595 200

贷:盈余公积――法定盈余公积 273 6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2 462 400

投资收益 628 800

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95 200

2.2014年4月1日,阳光公司对新增投资成本的调整。

(1)假定阳光公司以货币出资20 600 000元,分析见表6。阳光公司应按新增投资成本20 600 000元直接入账:

借:长期股权投资――永泰公司(成本) 20 600 000

贷:银行存款 20 600 000

增资后,阳光公司从投资整体角度来看,对永泰公司投资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商誉总价值为9 300 000元(1 900 000+7 400 000)。

(2)假定阳光公司以货币出资11 200 000元,分析见表7。阳光公司对增资成本应作如下调整入账:

借:长期股权投资――永泰公司(成本) 11 300 000

贷:银行存款 11 200 000

营业外收入 100 000

(二)投资方因处置部分投资丧失对被投资方的控制,转为只能实施共同控制或具有重大影响时,需要转换。投资方应对长期股权投资剩余账面价值作如下调整:

1.调整剩余长期股权投资(按剩余持股比例)的原始投资成本。投资方在转销处置部分的投资成本之后,对比剩余投资成本和原始投资时按剩余比例应享有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对应份额(以下简称剩余股原享有权益份额),详见表8。

2.根据被投资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原始投资日后至处置部分投资交易日期间)对应于剩余比例应由投资方享有对应份额的变动,相应的调整投资账面价值,分析见表9。

例2:2013年1月1日,仁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仁和公司)以货币方式出资40 600 000元取得腾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腾宇公司)60%的股权,能够实施控制,故采用成本法核算。该项投资没有发生减值损失。当日,腾宇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总额均为60 400 000元。2014年6月1日,仁和公司以价款25 800 000元将所持腾宇公司股权的50%出售给宏盛股份有限公司,当日腾宇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总额为99 800 000元。2013年1月1日-2014年6月1日,腾宇公司累计实现净利润为28 200 000元,其中2013年度为20 500 000元。假定腾宇公司自2013年初以来没有向投资者分配现金股利,除净损益以外没有发生引起资本公积变化的其他交易或事项。仁和公司每年均按1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2014年6月1日后,对腾宇公司的该项投资应由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核算。解析如下:

2014年6月1日,仁和公司对腾宇公司的该项投资应作如下处理:

第一步:确认出售所持腾宇公司股权50%的处置损益。

借:银行存款 25 800 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腾宇公司 20 300 000

投资收益 5 500 000

第二步:将投资账面余额(剩余30%部分)由原成本法明细科目余额调整为权益法下相应明细科目余额。

1.调整剩余持股比例部分的原始投资成本,分析见表10。

2.对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6月1日之间腾宇公司发生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额相对于剩余30%的仁和公司分享额的调整,详见表11。仁和公司的综合调整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腾宇公司(损益调整)

8 460 000

――腾宇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3 360 000

贷:盈余公积 615 000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5 535 000

投资收益 2 310 0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3 360 000

参考文献:

第5篇

[提要] 股权转让是股东行使股权经常而普遍的方式。在企业股权转让中,股权发生增值情况多且转让金额大,原股东可能需要缴纳较大额的所得税。财务人员发挥专业知识,做好纳税筹划,能促进股权转让顺利进行,并为股东节约成本。本文针对法人股东转让股权中几种纳税方案做出分析,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股权转让;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股息所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股权转让是公司股东依法将自己的股东权益有偿的转让给他人,使他人取得股权的民事法律行为。公司股东又分为法人股东和自然人股东,法人股东在股权转让过程中产生了收益,需要缴纳企业所得税。

股权转让金额可分为三部分:投资成本、股息所得和投资资产转让所得。第一部分相当于是投资成本的回收,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第二部分为股息所得,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为免税收入。因此,对于企业投资者即法人股东而言,可免征企业所得税,而自然人股东则需按照股息、红利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第三部分为投资资产转让所得,根据《企业所得税法》,若是投资资产转让所得,则要求该部分应并入应税所得计征企业所得税,若是转让损失,经过专项申报后,可以在税前扣除。

一、不同方案下股权转让的税负

对于被投资企业而言,股权转让可采取以下四种方案:直接转让、先分配利润再转让股权、先转增资本再转让股权。这三种方式决定了企业能否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享受优惠的金额。因此,在股权转让过程中,所得税税负差异较大,现以案例方式分析企业在这三种方式下的企业所得税税负和税后净利。

对于投资方A而言,被投资方转增资本行为可分解为向被投资方分配股息、红利。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取得该分配的股息、红利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因此被投资方相当于从投资方取得分配的股息、红利3,500万,可享受免税待遇。与此同时,投资方增加对被投资方的投资成本3,500万元,转增资本后,实收资本增至4,700万元,所有者权益总额不变,仍为5,000万元,因此转让价格5,000万元,股权转让所得等于300万元(5000-4700),企业应纳企业所得税75万(300×25%),投资企业的税后净利为3,725万元(5000-1200-75)。

二、税负差异分析

第6篇

Abstract: Based on the highly concentrated ownership structure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how earnings management influences over-investment throug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We examine a sample of 2004~2013 companies listed in Chinese A stock market,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earnings management will positively influence over-investment. We further find that, the property of th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will influe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nings management and over-investment, and the non-state owned companies’ earnings management has a stronger influence on over-investment. We also find that the impacts of earnings management on over-investment are stronger for companies with higher divergence of control and cash flow rights by the ultimat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Key words: controlling shareholder; earnings management; over-investment

引言

盈余管理不仅会扭曲公司的真实业绩信息,而且可能掩盖未来的业绩增长趋势。由于投资者往往对会计盈余的质量缺乏应有的关注,而是基于公司公开披露的会计盈余信息对公司价值和前景进行分析,因此盈余管理会影响到资本市场上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和前景的判断,使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偏离基本面价值,而资本市场上股票错误定价会进一步影响到公司投资决策和资源配置。Stein分析指出,股票错误定价通过股权融资渠道和迎合渠道影响公司投资决策[1]。

Baker等进一步对股权融资渠道加以深入分析,认为股价上涨导致股权融资成本降低,相对较低的融资成本会推动公司实际投资增加[2]。但Baker等的分析中假定公司通过较低成本融资获取的资金都会投向净现值为正的项目,管理者与股东之间不存在代理冲突,也不存在因代理冲突而引发的非效率投资问题。Polk和Sapienza从迎合渠道分析了股票错误定价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他们认为,如果市场对公司及其投资项目的前景评价过分乐观而高估股票价值,在公司资金或举债能力充足的情况下,管理者会采取过度投资迎合投资者的乐观评价以尽量抬高并维持短期股价[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公司盈余管理实际上是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由于公司治理机制不完善,并且市场监管体系不健全,控股股东不仅有动机和能力运用盈余管理影响股价,还可以迎合市场评价进行投资决策。本文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研究控股股东盈余管理如何影响公司过度投资。我们首先运用Richardson[4]的预期投资模型测度出公司过度投资水平,实证检验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这种影响在控股股东属性和两权分离程度不同的公司中所存在的差异。

本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Polk和Sapienza通过考察盈余管理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分析迎合渠道,本文则是运用Richardson方法测度出公司过度投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控股股东盈余管理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第二,我们将中国上市公司按照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分类,研究发现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大。第三,本文进一步考察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不同的公司中盈余管理与过度投资的关系,研究发现两权分离度高的公司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加强烈。

1 文献综述

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盈余管理对公司投资支出的影响与管理者的迎合动机有关。管理者出于迎合市场投资者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导致公司股票错误定价。Teoh 等[5]、Rangan[6]研究发现公司在实施股权再融资之前,管理者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制造较高的可操控性应计利润,而投资者因无法识别这种盈余管理行为会高估公司价值引起股价上涨。Xie进一步指出,盈余管理对股价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股权融资公司[7]。Jensen则分析了股价高估的代理成本,指出管理者迎合投资者情绪的动机与各种代理冲突交互作用会引发公司非效率投资[8]。Polk和Sapienza从迎合渠道对股票错误定价与公司投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当盈余管理导致公司股价被市场高估时,资金充裕的公司有动机迎合投资者的乐观情绪进行过度投资。

国外另有一些学者从会计信息质量的视角分析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如McNichols和Stubben研究得出盈余管理不仅会影响外部投资者的判断,而且还可能扭曲内部投资决策者所获得的信息,内部投资决策者可能因为对公司评价过度乐观而进行过度投资,或者他们知道真实情况但仍然选择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以期扭转公司业绩[9]。Kedia和Philippon研究认为管理者为了获取私利进行盈余管理以粉饰公司业绩,并会进行过度投资和雇用更多员工,以使公司看起来更像是业绩良好的公司,从而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他们还认为盈余管理幅度越大,过度投资越严重[10]。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McNichols和Stubben、Kedia和Philippon都是在投资支出模型中加入反映盈余管理程度的变量来考察公司非效率投资。在Polk和Sapienza的分析中,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盈余管理指标)被用来反映股票市场错误定价,他们采用这一指标来考察市场时机所导致的非效率投资。从这些学者所做的分析来看,他们都没有从公司投资支出中分离出过度投资。Richardson通过测度适度投资水平进而得到公司投资不足与过度投资的具体数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分析公司非效率投资的方法。Richardson方法直观明了,为我们进一步考察盈余管理对公司投资效率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

国内学者针对盈余管理如何影响公司投资决策也做了一些研究,如谭跃和夏芳将盈余管理与投资者情绪结合起来分析两者对股价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两者与公司投资的关系,发现不同时期两者导致的错误定价对投资的影响并不一致[11]。任春燕认为盈余管理降低了公司会计信息质量,这会加重公司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公司投资效率的降低[12]。彭文伟等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公司的投资决策权由控股股东掌握,在其他股东很难进行有效监督的情形下,控股股东往往会采取过度投资以扩大控制权私利[13]。杜建华则发现,在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的情况下,超出现金流权的超额控制权会驱使控股股东做出过度投资决策以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并且两权分离程度越高,过度投资的程度越严重[14]。

从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国外学者多是基于相对分散的公司股权结构背景,从管理者行为视角对盈余管理作用于公司投资决策的机理过程进行探讨。国内虽有学者对控股股东与公司投资决策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还没有学者进一步探讨控股股东出于自利动机的盈余管理行为如何导致公司过度投资。

2 研究假说

我国上市公司往往由大股东控制,控股股东居于公司决策的主导地位。在目前我国资本市场有效程度较低的情况下,投资者难以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信息质量,控股股东为最大化自身利益有强烈动机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取控制权私利。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不仅会扭曲市场所得到当期公司的真实业绩信息,而且会掩盖公司未来的业绩发展趋势,市场投资者根据操纵后的盈余信息对公司价值进行判断,这会导致投资者对公司前景和公司价值持过度乐观情绪,造成公司价值被高估、股价上涨。当市场对公司及其投资项目的前景评价过分乐观而高估股票价值时,即使公司不存在相应的投资机会,控股股东为了掩饰其盈余管理行为,也会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以迎合投资者的乐观评价,使其投资行为与账面盈余保持一致,从而避免引起监管部门的注意。可见,在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控股股东的盈余管理行为会导致公司过度投资,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出假说1:

H1:公司过度投资与盈余管理呈正相关关系。

控股股东属性不同时,其通过盈余管理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不同,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也会不同。相比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通常处于竞争性行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控股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的盈余信息更为敏感,因此有强烈的动机进行盈余管理。而国有上市公司面临着严格的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其实际控制人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取控制权私利的成本和风险相应更高[15]。进一步地,为了在市场上融资,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或其代理人有可能非常注重短期股价变化,当市场投资者高估公司价值时,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有强烈动机迎合投资者情绪进行过度投资以维持短期股价。而在国有上市公司中,政府作为终极控股股东对公司的行政干预和对管理者薪酬水平的管制会导致公司控股股东或其代理人迎合市场错误定价进行投资的动机较弱。因此我们认为相比国有上市公司,非国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操纵盈余并迎合投资者进行过度投资的动机更为强烈。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这里提出假说2:

H2:相比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强烈。

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不同时,通过盈余管理实施利益侵占的动机不同,对公司过度投资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代表其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分化程度,随着两权分离程度的提高,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越不一致,实施侵占行为的成本越低,通过操纵盈余影响盈余报告以获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越强。因此,相比两权分离程度低的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程度高的控股股东有更强烈的动机操纵盈余。进一步地,终极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使其较少考虑公司的整体价值,而是更加关注控制性资源的多寡。由于两权分离程度越高的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利的动机越强烈[16],在盈余管理造成投资者情绪高涨且公司股价被高估的情况下,为获取更多的控制性资源,两权分离程度高的控股股东通过过度投资扩大控制性资产规模的动机更为强烈[17]。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这里提出假说3:

H3:相比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低的上市公司,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度高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强烈。

3 数据、样本及变量

本文选取2004~201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滞后变量的存在,样本中还包含了2003年的数据。我们采取如下方式筛选样本:第一,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剔除了金融类公司;第二,剔除统计数据不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公司,同时也剔除总负债大于总资产的公司;第三,鉴于要对上市年限进行对数化处理,样本选取时还剔除了当年上市的新公司。我们进一步按照样本分布剔除了1%之前和99%之后的公司,最后得到15245个样本观测值。

我们借鉴Richardson的研究成果对公司适度投资水平进行估计,然后分离出过度投资样本。具体地,我们运用Tobin Q值衡量公司潜在投资机会,并加入控制变量上市年限(Age)、杠杆(Leverage)、公司规模(Size)、现金(Cash)和股票收益率(Stock Returns)对公司适度投资水平进行估计。通过这一方法得到正的残差ε表示公司过度投资的程度(记为XINV),过度投资样本观测值5833个。

控股股东或其代理人通过在不同会计期间转移利润来操纵公司披露的盈余信息,本文运用修正的Jones模型[18]得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以此度量控股股东盈余管理行为。表1中对本文所使用的变量进行了定义,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变化(ΔREV)、应收账款变化(ΔREC)、固定资产原值(PPE)在修正的Jones模型中用于估计出正常的非可操控性应计利润(NDA),自由现金流(FCF)为经营活动现金流减除公司投资支出后的余额。

表2中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过度投资(XINV)的均值(0.055)大于其中位数(0.030),可操控性应计利润(DA)的中位数(0.019)、自由现金流(FCF)的中位数(0.030)均大于0,说明过度投资的公司大部分都进行了正向盈余管理,并且这些公司经营现金流在满足投资支出后都有一定的自由现金流。

4 实证检验结果

表3的第一列给出了模型(1)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盈余管理(DA)与公司过度投资(XINV)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自由现金流(FCF)与过度投资也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与本文的假说1是一致的,这表明在股权结构集中的中国上市公司中,盈余管理的程度越大,资本市场投资者对于公司及其项目的前景和价值会越乐观,控股股东越是有动力迎合市场评价进行更大规模的过度投资。

表3的第二列与第三列显示了国有控股公司和非国有控股公司的回归结果。从结果可以看出,非国有公司的盈余管理(DA)与过度投资(XINV)呈正相关关系,而国有公司的盈余管理(DA)系数并不显著。这一结果表明,与国有控股公司相比,非国有公司实施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为强烈,这与本文假说2一致。

表4中,我们将样本分成两权分离和两权未分离两个子样本,前两列中的结果显示,两权未分离样本的盈余管理(DA)系数并不显著,而两权分离样本的盈余管理(DA)系数在10%的置信水平上显著。进一步地,我们将两权分离子样本以终极控股股东两权分离系数的均值为界划分成为两权分离度低和两权分离度高两个子样本,第三、四列的结果显示,两权分离度低样本的盈余管理(DA)系数并不显著,而两权分离度高样本的这一系数显著。表4中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两权分离度较低的公司,两权分离度较高的公司盈余管理对过度投资的影响更强烈,这与本文假说3一致。

本文在运用Richardson方法估计公司适度投资水平时,也将衡量投资机会的变量Q替换为销售收入增长率(Sales Growth),通过这种方法得到过度投资量(XINV)并带入模型(1)中,检验结果表明盈余管理依然对公司过度投资产生正向影响,这说明本文结果具有一定的稳健性。

5 结论与讨论

第7篇

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因为一系列因素比方说政策法规的制约,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内在运行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针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最终基于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私募股权投资;现状;基金;问题;措施

对非上市股权进行投资,或者是上市公司以不公开的方式进行股权交易的一系列投资方式就称之为私募股权投资。当前,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在亚洲地区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已受到了各个国家大型投行的高度关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面临着新的挑战,下面就这一问题我们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现存的一系列问题

随着时代的进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已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但对当前的诸多形势进行分析可发现,我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当前,针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法》、《公司法》以及《信托法》等法律规章制度逐步得到了出台,这些法规都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建设以及发展提供了帮助和保障。但是,以上法律规章在运行上依旧存在不足之处,比方说其中的一些规章细则并没有得到明确,这就使得整体法规不具较好的可操作性。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就会时常面临工商注册问题、资金募集问题以及税收缴纳问题等诸多阻碍。由此可见,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这一方面,我国现行的法律规章依旧不够完善,没有对基金的运行、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标准和支持。

1.2 监管责任的不到位

一般来说,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行和发展离不开投资活动以及募集资金活动,因此,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涉及面就会很广阔,也会接触到诸多监管机构,具体为银监会、发改委以及证监会等等。当前,分业监管制度的核心工作就是机构监管,而政府各部门的监管内容以及具体职责是不具明确性以及规范性的,而这就严重阻碍到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和进步。

1.3 投资重点不具科学性、合理性

对国外的私募股权投资实例进行深入分析可知,创新产业是进行投资的重点。但是在我国,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知识产权意识的缺乏,使得具有高度价值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合理的保护,在这样的情况下,侵权行为就变得十分常见了。所以,在我国,传统行业就成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投资的重点,而具有创新性的高新产业则缺乏资金的支持。这样一来,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行也会因而受到制约。

1.4 退出渠道不够完善

在PE运行机制的设计里面,退出渠道的不完善是值得重点思考的。在国外,IPO、产权交易、资产证券化、柜台交易、并购市场等已经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中出现,使资本市场具有了无缝链接的优点,进而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合理、有效发展获得了完善的退出渠道。目前,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不具科学性的,各级政府并没有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定位,也没有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运行政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就无法拥有完善的退出渠道,最终也阻碍了我国PE的进步和发展。

1.5 高素质PE人员的缺失

一般来说,人力资源、货币资本以及知识资本等构成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这里人力资源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得到有效运作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想让私募股权投资取得成功,就需先具备高素质的投资人才。但是目前受传统思想、相关机制以及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运行情况的影响,真正能对私募股权投资运作进行掌握的人才是极少的。因此,私募股权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就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1.6 投资总金额里海外资金占优势

在我国,私募股权的资本主要从政府、金融机构、公司以及个人中获取,但这种资本筹集模式是不具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私人资本具有不稳定性,而国有资本也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对我国相关实例进行分析可以知晓,私募股权的资本主要来自于金融保险机构以及养老基金等,但是这些资金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所以,在我国当前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里面,海外资金占有极大的份额,国内的投资比例却相对而言较小。在这样的情况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我国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1]

2 如何完善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诸多问题

2.1 对PE相关的法律规章进行完善

为了使我国的PE市场得到合理、有序的发展,就需先建立出一套完善的法律规章制度。首先,《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就需得到出台,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步骤、监管原则以及发展目标等得到进一步明确。其次,在工商注册、资产托管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需使相关的规章得到完善。再次,需使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进入标准得到规范,进而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运行模式具备科学性。最后,针对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当前的发展情况,我国需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有效运行提供基本保障。

2.2 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保护

对国外相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越大,该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情况就越好,创新能力也越大。另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就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存在。所以,我国需分析国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情况,对知识产权进行大力保护,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实现一致性,最终推动我国创新性企业的稳步发展。[2]

2.3 使产权交易市场具有多样性

可以说,要使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得到保障,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合理的退出机制以及退出渠道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就需对具有多样性的交易市场进行建立和完善,让产权的流通市场获得通畅。一般来说,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主要由主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二板市场以及产权交易活动来构成的,这就使得各类企业都可以依靠合适的方法进行产权流通,并在竞争中推动我国产权交易体系的稳定和进步。这样一来,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也获得了合理的退出渠道。

2.4 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才

基金回报率以及所获经济效益的情况都受到了基金管理人才素质高低的影响。所以,为了募集到更多的资金,继而推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进一步发展,就需先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好基金管理人才。而要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基金管理人才,就需依据以下几种方法:首先,可从国外引进专业的股权管理人才,让他们对管理队伍进行建设和指导,进而培养出优秀的管理人才;其次,先在国内选出优秀的人才,派送他们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经验;再次,可号召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对PE投资活动进行学习和研究,使自身的管理方法以及经营措施得到完善和提升;最后,针对当前已有的PE业务的人才,可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采用课程教学、专家授课等多种方法使其综合素质等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2.5 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资金的来源渠道进行拓展

对国外相关成功事例进行深入分析可知,政府资本、金融机构资本、私人资本以及公共保险保障机制资本构成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主要资本。但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较为狭窄的。因此,我国就需依据实际情况,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资本募集渠道进行拓宽,使政府资本、金融机构、企业资金、企业年金、社保基金、境外资本以及个人资金等都包含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募集体系里面。

2.6 对市场诚信体系进行建设和完善

就目前情况来看,基金管理的市场诚信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信用契约关系,可推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合理、有效运行。所以,就需加大市场诚信体系的建设力度,让管理者都具有较强的信托责任制理念。依靠私募股权投资行业信誉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我国就可以使相关的管理制度得到加强,让中介机构具有责任意识,最终提升市场的诚信度以及透明度。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使投资市场的运作成本得到降低,另一方面还可以使市场更具规范性和科学性。

2.7 对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进行合理限制

因为PE的内在本性,使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优缺点并存。因此,我们就需采取合理的措施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进行有效的引导。另外,在我国,当前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实力还远远不够强大的,因此,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发展在各个方面就受到了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深远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就需采取合理措施对国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相关活动进行限制,继而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帮助和保障。

3 总结

为了使我国的金融结构以及市场体系得到完善和提升,就需加大力度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进行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资本市场日益繁荣,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也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对于我国来说PE一方面是挑战,一方面也代表着机遇,因此,我们就需将本国实际情况和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起来,采取一系列合理的措施解决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中现存的诸多问题,最终推动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稳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J].吉林大学,2010(10)

[2]王汉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机制研究[J].天津财经大学,2012(05)

第8篇

关键词:非同一控制 企业合并 合并报表

引言

财政部201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对分次多步交易实现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式作出了一定的修订。新的会计处理方法适当地简化了会计处理流程,突出了会计处理的重点。

在非同一控制之下,企业分次实现合并,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达到合并前,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既不能实施共同控制也不能实施重大影响,且被投资方的股票没有可靠的公允价值,因而投资方对取得的被投资企业股份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并且采用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第二,达到合并前,投资方对被投资方可以实施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因而投资方对取得的被投资企业股份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并且采用权益对取得的股份进行后续计量;第三,达到合并前,投资方对被投资方既不能实施共同控制也不能实施重大影响,且被投资企业的股票具有活跃的市价,因而投资企业按照投资的意图将取得的股权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者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

购买日前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

如果购买日前投资方对被投资方达不成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所持有的股份不存在活跃市价时,投资方应当按照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核算所持有的被投资方的股份。例如,2011年1月1日,甲企业取得了乙企业15%的股权,取得成本为1500万元,甲企业不能够对乙企业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2011年1月1日,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8500万元。2011年度,乙企业实现税后净利450万元,“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增加20万元,乙企业未进行利润分配。2012年1月1日,甲企业又以8000万元银行存款为代价取得了乙企业另外55%的股份,当日乙企业可辨认净值产的公允价值为9500万元。合并后,甲企业能够对乙企业实施控制。合并前后,甲企业和乙企业均属于非同一控制,甲企业与乙企业之间的交易为公平交易,甲企业未对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

(一)投资方企业个别报表的会计处理分析

甲企业在取得另外55%的股权从而成为乙企业的控股股东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在甲企业在个别报表中,甲企业只需要按照成本法对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后续计量,对以前持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无需调整其账面价值。甲企业在个别报表中只需按照公允价值确认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对原投资成本无需进行调整。2011年1月1日,甲企业取得的确认15%股权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500;贷:银行存款1500。2012年1月1日,合并日,甲企业在个别报表中确认新取得的55%股权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8000;贷:银行存款8000。该笔分录处理完毕后,甲企业账面上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为两次投资成本之和9500万元(1500+8000)。

(二)投资方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时的会计处理分析

投资方与被投资方实现合并后,应当以合并后形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由合并企业(甲企业)在合并日以及其之后的会计期末编制合并报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甲企业在购买日之前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由于是按照成本法进行后续计量,且甲企业并未对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因此其长期股权的账面价值一直保持为甲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而投资方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实现合并后,被投资企业对新的会计主体企业集团的价值应当为被投资企业在合并日的公允价值。因此,甲企业需要重新计量合并日前持有的股份在购买日(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合并日亦称之为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并将原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甲企业做会计分录时,首先应重新核算原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价值。假设甲企业原持有的乙企业15%的股权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与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500万元(2000-1500),应当计入当期投资收益。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500;贷:投资收益500。该笔分录处理完毕后,甲企业的合并成本为10000万元(8000+2000(调整后的15%股份的公允价值))。乙企业因为被合并而体现出的合并商誉价值为甲企业调整后的合并成本与按照持股比例计算的应当享有的乙企业在合并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经计算为3350万元(10000-9500*(55%+15%))。甲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时对长期股权投资的抵消分录为:借:乙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9500,借:商誉3350;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贷:少数股东权益2850(9500×30%)。

购买日前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

(一)投资方企业个别报表的会计处理分析

假设,在上例中,甲企业2011年1月1日,取得了乙企业25%的股权,从而能够对乙企业实施重大影响,其他条件不变。由于甲企业取得乙企业的股份后,能够对乙企业实施重大影响,因而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甲企业持有的对乙企业的投资应当初始确认为长期股权投资,并且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无论乙企业是否实际分派现金红利,甲企业都应当按照乙企业2011年度实现的净利润以及对乙企业的持股比例计算当期应当确认的投资收益;对于乙企业由于其他综合收益变动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变动,甲企业也应当按照持股比例应享有的份额进行确认,计入“资本公积—其他公积账户”。

2011年12月31日,甲企业按照乙企业所有者权益的账面价值,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会计分录可以分解为两步,第一步是乙企业2011年度实现的净利润450万元,按照15%的持股比例,甲企业应当享有67.5万元(450*15%),第二步是乙企业2011年度“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增加的金额20万元,按照15%的持股比例,甲企业应当享有3万元(20*15%)。以上两步合并后,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7.5,借: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3;贷:投资收益67.5,贷:资本公积—其他公积3。

2012年1月1日,甲企业取得了对乙企业的控制权,因此甲企业需要将合并日前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方式由权益法调整为成本法。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1570.5;贷:长期股权投资—成本1500,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67.5,贷:长期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3。对原长期股权投资计提的减值准备,则无需进行会计处理。调整完毕后,甲企业对乙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为合并日两次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之和9570.5万元(1570.5+8000)。对于购买日之前长期股权投资按照权益法所确认的其他综合收益(体现在甲企业的“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账户中),甲企业在购买日无需进行会计处理,待对该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处置时,再按处置比例转入损益。

(二)投资方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时的会计处理分析

甲企业在编制企业合并报表时,首先,需要将购买日前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调整为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其次,将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项目的金额转入投资收益;最后,确定合并成本,合并成本与乙企业购买日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作为商誉进行处理。首先,假设甲企业购买日前取得的25%的股份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在甲企业个别报表中该25%股份的账面价值为1570.5万元,原构成为 “成本”账户1500万元,“损益调整”账户 67.5,“其他权益变动”账户3万元。甲企业调整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429.5(2000-1570.5);贷:投资收益429.5。其次,将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项目的金额转出,确认为投资收益。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3;贷:投资收益3。再次,甲企业的合并成本为两次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合并日的公允价值之和10000万元(8000+2000),甲企业在合并报表中应当确认的合并商誉价值为合并成本与应享有的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2400万元(10000-9500*(55%+25%))。甲企业编制的合并抵销分录为:借:乙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9500,借:商誉2400;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贷:少数股东权益1900(9500×20%)。

购买日前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计量

(一)投资方企业个别报表的会计处理分析

接上例,假设乙企业为上市公司,甲企业可以取得所持有乙企业股份的活跃市价,且甲企业不能对乙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也不打算在短期内将其对外出售以获得差价收益,因而甲企业对持有的乙企业15%的股份作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其他条件不变。2011年12月31日,甲企业持有的乙企业股份的公允价值为1900万元,甲企业需要将持有股份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中。甲企业会计分录为: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400(1900-15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400。2012年1月1日合并日,该股份的公允价值为2000万元。甲企业首先需要确认这部分公允价值变动,会计分录为:借: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100(2000-1900);贷: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00。此时甲企业持有的股份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相等。甲企业需要将合并日前所持有股份的核算分类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调至长期股权投资。甲企业的会计分录为:借:长期股权投资20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1500;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500。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在合并日,甲企业无需进行会计处理。待甲企业对该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处理时,再按照处理比例将此部分其他综合收益转出。甲企业的初始投资成本为合并日两次取得股份的账面价值之和10000万元(2000+8000)。

(二)投资方企业编制合并报表时的会计处理分析

与长期股权投资不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在合并日甲企业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转为长期股权投资时即已经按照其在合并日的公允减值进行转账,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甲企业无需再将其账面价值调整为公允价值。但是,与合并日前按照权益法进行后续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方式相同,在购买日前计入的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相关的其他综合收益,需要转出。甲企业转出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分录为: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500;贷:投资收益500。该笔分录处理完毕后,甲企业对乙企业的合并成本为1000万元(8000+2000),合并商誉为3350万元(10000-9500*(55%+15%))。而甲企业应当编制的抵消分录与第一种情况相同为:借:乙企业所有者权益公允价值9500,借:商誉3350;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贷:少数股东权益2850(9500×30%)。如果甲企业将持有的对乙企业的股份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会计处理,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不是其他综合收益,因此在编制合并报表时,甲企业无需再将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损益调入投资收益,其他的会计处理与以上类似。

从以上三种会计处理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分次实现企业合并的情况下,在购买日前,企业对持有的被投资方股份的会计核算方式不同,会直接影响购买日投资方个别报表以及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9篇

[关键词]私募股权 投资战略 金融危机

Un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strategy research

WangXianXiang QinQing liaon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economics;

[pick to]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the financial crisis impact on our country private equity market analysis, shows that China's private equity market changes happene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 advice.

[key words] 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 strategy financial crisis

一、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即PE基金,是指通过非公开的渠道募集资金,对非上市公司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日后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出售所持有的股权并获利的实体或行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对未上市的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可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正因为如此,在欧美发达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现状及投资市场分析

(一)发展现状

1.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并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促使全球股市大跌,全球经济下滑。受其影响,2009年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整体呈下降趋势。今年新募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数量和金额均较2008年同期有所减少。

2.私募股权投资传统行业比重加大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部分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已倾向采取更加保守和谨慎的投资策略,多投向那些收益较稳定,抗风险能力较强的传统行业。从今年第一季度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投资金额还是投资数量占比都较2008年同期有大幅增加,体现投资机构为应对当前复杂而严峻的市场变化而对投资策略做出相应改变。

3.私募股权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

2007年以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最明显的趋势之一就是投资策略趋向多样化。过桥资金和对已上市公司的投资案例数明显增多。同时,来自夹层资本和重振资本的投资更是从无到有,表明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投资策略已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格局和趋势[1]。

4.相关法律法规逐渐完善

私募股权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成熟。在政策基本面上,2008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的《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落实和完善促进创投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当前,创业板市场大幕已经拉开,这更引发了本土私募基金的投资热情。

(二)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的分析

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市场私募股权投资出现下滑态势,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延续了去年走势,投资规模与投资金额均大幅下降。机构投资策略趋于保守,多选择具有较强防御能力的,抗周期性强的传统行业进行投资。目前的经济环境带给私募股权机构的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的局面。一方面,机构不得不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组合贬值以及高负债,需要通过停止投资新项目、加速出售现有资产等现金筹措手段来渡过难关。另一方面,由于资金链紧张,广大待投资企业估值下降至较低水平,金融危机的冲击同样筛选出不少优质企业,投资价值依然保持较高水平[2]。

根据China Venture数据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12起案例分布在7个行业。其中,制造业依然为主要投资行业,投资案例数量5起;农林牧渔业次之,有2起投资案例。在投资金额方面,农林牧渔、制造业、金融业投资金额较高,均超过1亿美元。从以上数据来看,私募股权投资总量较2008年下滑明显,且投资于传统行业的比重加大。

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战略研究

(一)根据行业发展确定投资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私募股权的投资特点,其投资往往倾向于风险较低的项目,且偏好于后期投资。且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是影响下,行业进行不同调整,私募股权投资者要寻找有价值的项目,所以行业调研就变得具有十分意义。从不断的经济数据来看,我国的经济正在复苏。可见,这正是私募股权投资的绝佳机会。同时,考虑到由于我国经济政策对行业调整的影响,不同行业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进行着不同程度的产业调整。因此,在投资前对不同行业的分析研究及预测就显得必不可少。

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可以基于行业现状及中国经济发展规律,参照国外经济发展历史,融入中国的现实国情来分析判断,对相关行业的预测其可能的发展未来,并对行业和国家政策主题进行从行业到企业的逐步分析从而确定有价值的投资对策,并通过业务伙伴来获得投资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投资项目进行筛选。

同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有着不同的行业团队,借助于其专业的投资经验和知识,可以对投资行业有充分的了解。在宏观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目标行业的发展和相关特性进行研究,进而确定行业内部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企业作为其投资对象,在此分析过程中应对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产业的经济技术特点进行分析来确定投资目标的有效价值。在投资产业选择上应注重长短期综合考虑,既考虑到当前的利益,又要重视该产业未来发展的潜力,以及抵抗经济波动的能力强弱,综合分析,谨慎投资。

(二)上市公司私有化投资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持续低迷,这对全世界的金融市场无疑是一次信心的考验。我国的A股市场也受到一定的波及。由于我国经济刺激政策执行力度不断加强,经济刺激已经开始显现效果,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我国的股票市场已显现复苏迹象。

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不允许投资证券类资产。目前,在我国上市的公司无疑是该行业中的重要力量,其企业长期价值很高。随着我国经济困境的摆脱,在相关行业复苏时这些公司应当是行业复苏的“龙头”,显然这种投资的安全性较高,同时也会由于经济的复苏而收不菲。所以对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来说,上市公司私有化是一种很有利的投资战略[3]。

首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找到由于金融衰退而显示超值投资的上市公司,其投资的途径是要约收购或吸收合并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进行退市私有化。其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利用其掌握的资源优势和先进的管理方式,通过资源整合,战略调整,组织重组等手段帮助私有化的上市公司改善管理,提高企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最后,采用适合的方式,上市或出售以完成整个投资活动退出并获得投资收益。

私募股权投资本身是一个新兴事物,它的发展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摸索,作为私募股权的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足够的理性,来共同促进其健康发展。尽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还比较严峻,但是中国的经济较世界来说仍保持较高水平增长,基本消除股市泡沫,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本市场的发展逐步成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将参与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活动,促进PE的长期发展,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将更显活跃。

参考文献

[1]栾华,李珂。我国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现状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6)

第10篇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部分行业已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主业发展受到制约,企业投资发生战略性转变,产业多元化已成必然。企业要快速发展壮大必然需要对外投资,以快速提高企业资金流动,缩短财富积累时间,这也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原动力。如果企业在快速发展壮大过程中,对于股权投资方法和风险控制经验不足,或者资金结构不合理,非常容易发生资金链问题,导致风险产生。因此,企业如果要想在长期投资过程中将风险控制到最低水平,必须对于股权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状况做到充分了解和管理,通过科学的分析和合理投资将风险降至最低,剔除不确定因素,唯有这样,才能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保持长久。

关键词:

长期股权投资;风险控制;会计核算

一、企业长期股权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根据相关统计调查,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过程中存在风险的环节有如下三个:决策风险、运营风险和清算风险。

(一)决策风险企业在投资和决策过程中存在一定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选择风险、论证分析和决策程序风险。在这三个方面中,选择风险指的是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行业趋势所造成的风险,这与企业本身的管理无关而与整个市场大环境息息相关;第二个,论证风险是由于企业在前提的调查研究中缺乏必要的合理评价论证方法,理论水平存在误差;最后一个决策风险是由于缺乏可靠的决策程序而使得执行过程中存在风险。决策风险是企业股权结构中所面临的首要风险,对于企业投资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运营风险营运风险是企业长期股权投资中的管理风险,它包括五种不同的类型:股权结构、委托经营、投资方转移资产、项目责任人及管理人员和信息泄露等风险。其中,股权结构的风险最为重要,它来源于股东构成、公司结构和投资协议等三个方面。委托经营中主要体现在道德风险中,由于委托经营者与企业之间存在利益关系,一旦经营过程中存在利益冲突,势必会对于委托关系产生不可磨合的损失,人作为个人在经营过程不可避免地会作出提高自己的收益的决策,如果企业利益和人个人利益产生分歧时,企业运营风险由此而产生。项目责任人和管理人员的风险与委托运营风险具有类似之处,若项目管理人员或责任人存在经验不足或者管理方式错误,对于企业运营和投资就会产生负面影响,严重时会导致企业亏损。对于信息泄露风险,指的是投资方对于企业经营状况无法掌握完整信息,因而无法作出恰当决策。

(三)清算风险投资过程中的清算风险分为外部、内部和时机把握三个方面。外部投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法律法规风险等。利率风险是指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率受到银行利率的影响而产生波动,从而影响投资企业资金成本。通货膨胀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供大于求,商品价格短时间内快速上涨导致资金购买力下降,投资方利益受到损失。法律法规风险主要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和政策变动对市场供求关系、行业支持力度等经济政策的变动而导致所投资行业受到影响,进而降低企业投资获利。内部风险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模式,资金结构和道德风气等方面的风险;退出时机风险体现在投资方何时合适撤出投资资金以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

二、企业如何做好长期股权投资

(一)税收筹划方面为保障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稳定性,企业需要对投资期间做好税收筹划,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由如下几个部分构成:股权持有利息、股权红利和投资转让收益。根据税法对股权交易的有关规定,企业股权转让应按照股权收益差额缴纳企业所得税,企业需要合理避税,应当采用分割法,即先分红后转让,使企业获得更多收益。

(二)股权处置方面企业投资完成后,对那些不符合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经济指标达不到预期和收益增长不明显的股权投资,要及时进行处置。股权处置属于“三重一大”决策事项的必须报董事会决议通过,属于国有资产的还需要上报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审批后方能实施。长期股权投资处置前必须委托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处置方式要采用公平公开的竞价方式,评估和处置过程中严禁内部勾结损害股东和企业利益。

(三)减值分析方面企业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情况进行分析,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按照相关准则的规定计提减值准备,其中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确定其应予计提的减值准备;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确定其应予计提的减值准备,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以确保真实反映长期股权投资的情况。

(四)股权投资综合评价和追责制度方面投资完成后,企业应当组织专业人员对长期股权投资项目进行后评价,全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包括对长期股权投资中存在的风险和是否能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长期受益等方面,需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指标分析[1]。同时,为了保证长期股权投资过程的安全性,需要对于投资成果建立奖惩机制,建立经济损失责任追究制度,对各岗位分工必须明确,各尽其责,对于投资过程中因为违规操作导致企业风险甚至造成重大投资损失的,企业应追究相关责任人经济赔偿,并采取相应惩罚措施。

三、结语

第11篇

摘 要 企业合并已经成为企业经营扩张的主要方式之一,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主要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进行探讨,在详细分析现有的投资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对企业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子公司 长期股权 投资核算

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问题是企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会计问题,按照现在的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在这一问题上一般是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但是母公司在进一步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的时候则不需要区分这一情况,而是以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发行的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以及相关交易费用的合计数确认新增投资的成本。这就导致对子公司长期股权的成本确认基础、交易费用等事项的处理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将会对企业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产生负面影响。

一、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属于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种情形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 属于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如果企业购买少数股权之前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这种情况下企业购买股权之前投资成本范围并不是一致的,获得控制权时的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当中不包含购买股权时发生的交易费用。而购买少数股权的时候,企业获得股权的时候要将股权交易费用计入新增投资成本的范围之内。由此课件获得控制权的长期投资与购买少数股权的投资在投资成本计算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除此之外,这两种获得股权的方式在投资成本的确认基础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企业通过购买股权获得了该企业的控制权,投资成本是由子公司的账面净资产中由母公司享受的份额计量。而在购买少数股权的时候,是由母公司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二者在计量方式上存在本质的不同,这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势必会有很大的影响。

2. 属于非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购买股权前后两种投资方式在成本构成范围上的差异之外,在合并报表事项的会计处理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企业是采取控股长期股权投资的方式,在取得子公司控制权的基础上,母公司按照股权比例确认合并商誉,并且要在合并报表上追加股权长期投资获得控制权时的合并商誉;如果企业仅仅是购买少数股权,则不存在确认合并商誉的问题,也不体现在合并报表上。从这一角度来讲无论是控股长期股权投资方式,还是购买少数股份的长期股权投资方式,不会影响到合并报表中体现的合并商誉,这一点在会计处理当中是相对不变的。

二、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完善

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两种长期股权投资的本质来进行分析,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企业首次达到控制状态的企业合并行为与企业购买少数股权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对于两种行为都应该按照合并准则进行处理,保持企业在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上的一致性。

1.对企业购买少数股权行为也进行区分

将企业购买少数股权行为分为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两类,在这两类的基础上继续沿用取得控制权的合并行为时的核算方法核算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具体来说就是企业在购买非同一控制下的子公司的少数股权的时候,以企业实际支付的对价、承担的负债及发行的权益性证券为基础确定企业的新增投资成本。购买股权产生的交易费用不再计入新增投资成本当中,同时确认新增投资产生的合并商誉。如果企业购买的是同一控制下的子公司的少数股权,企业的新增股权投资可以按照新增股权份额获得子公司账面净资产份额,将实际支付对价与新增投资进行冲抵,将购买少数股权产生的交易费用计入企业当期损益当中。这样做可以有效解决两种长期股权投资方式带来的核算“不一致”的问题,还能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合计成本构成更加明晰,这对于母公司的会计处理无疑非常有利。

2.借鉴发达国家在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上的经验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逐渐趋于一致,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先进经验。发达国家在这一问题主要是通过取消企业合并类型的区分而统一以购买法来解决核算过程中的差异性问题。这种方法的优势是无论企业是通过购买股权的方式或者子公司的控制权,还是只是购买子公司的少数股权,都看做是企业的新增投资,股权交易产生的各种费用不是计入投资成本,而是计入母公司的当期损益当中,而且都是以母公司实际支付的对价确认投资成本,对于其他方面的差额问题等在所不问。但是需要以母公司实际支付对价与所享有的子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合并商誉,这种方法相对于前一种方法来说更加简便。针对企业合并、兼并等经营管理行为逐渐增多的问题,和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上准确性的要求,国家在今后会计准则的完善当中也应该适当的借鉴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经验,逐步完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确立多种核算方法供企业进行选择,保证企业在经营发展中的灵活性需要,不断提高企业的会计核算水平。

总之,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是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母公司处理与子公司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管理行为,要想解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存在的不一致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从现有的核算方法中进行完善,另一方面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经验,保证母公司对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准确性。

第12篇

关键词:股权激励 投资行为 负效应 内生性关系

公司治理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问题,而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管理者报酬问题。股权激励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投资行为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企业价值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投资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对高管的投资决策能力和意愿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研究进而归纳出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以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

一、企业为何采取股权激励

股权激励是以企业股票作为标的,对企业董事、高管、核心员工以及其他员工进行的长期激励方式。各企业采用股权激励的目的不同,所达到的效果也会存在差异。

吕长江、严明珠等人从制度背景、公司治理和公司特征三方面分析了上市公司为什么选择股权激励,以沪深A股2005年至2009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出处于管制性行业中的公司选择股权激励的动机较弱,高管持股比例越高,公司进行股权激励的动机越强烈,我国公司选择股权激励不是因为流动性限制,反而流动性高的公司更有动机选择股权激励。

林大庞、苏冬蔚[选取2005-2008年间上证和深证1336~1573家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从股权激励、盈余管理、企业业绩等方面分析了股权激励可以通过协同效应提高公司业绩,强化企业公司治理,但也引发了高管的盈余管理行为。

二、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总结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

(一)股权激励与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存在正影响

非效率投资的存在使得企业的资源无法达到有效配置,股权激励能够有效控制和激励人,使得高管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转化为对整个企业价值的追求,有效抑制企业非效率投资。吕长江、张海平研究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的影响,经过实证分析得出股权激励能够帮助企业抑制非效率投资行为并且上市公司既存在投资过度也存在投资不足的情形。

强国令则通过对比分析股改前后国有公司和非国有公司股权激励治理效应,以2003-2009年沪深两市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认为股改后股权激励虽未对非国有公司降低过度投资行为有显著影响,但对国有公司来说,股权激励对降低其非效率投资行为影响显著。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投资决策,会影响高管人员的投资决策行为,从而减少成本。如介迎疆、杨硕基于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以2006-2010年中国高科技上市公司公布的定期报告数据,通过分析得出管理层持股与企业投资水平正相关,并且显著相关。

(二)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存在负面效应

与上述观点相反,一些人认为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行为会产生负面影响。夏冠军选取2004-2010年A股国有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理薪酬与股价相关,股价会影响经理财富进而影响投资决策。高管持股会诱发经理利用无效的股市进行过度投资,在经理投资决策中具有负面的公司治理效应。

辛宇、吕长江通过对泸州老窖2006-2010年股权激励计划修订稿进行案例分析,认为股权激励兼具激励、福利和奖励三种性质,而这种性质的混杂性最终会导致企业股权激励陷入自定薪酬、自谋福利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股权激励势必会不利于企业高管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三)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存在内生性关系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二者存在内生关系,纳超洪通过总结大量文献,从高管风险偏好和投资偏好传导风险角度研究高管激励和投资偏好的内生性,建议形成一个可以有效的解释CEO激励与企业投资偏好相互治理的理论框架,检验激励和投资偏好的内生性。

夏冠军、于研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4-2010年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高管持股与股价高估对公司投资的影响存在交互效应,股票市场的投资行为会诱使高管为增加从股权激励中得到的收入而更多地投资。罗富碧、冉茂盛等人利用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表明,股权激励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机制会影响高管人员的投资决策,而且投资通过公司的绩效也会影响高管人员股权激励水平,二者存在内生决定关系。

三、结束语

以上是目前国内学者在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等类似问题上的主要观点,从正影响、负效应以及内生性关系三方面进行实证检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仅从国内学者出发总结了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我们还应该更好的借鉴国外学者的分析方法及所用的实证研究模型,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二者的关系,因地制宜的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股权激励机制,更好的解决企业中股权激励与企业投资之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吕长江,严明珠,郑惠莲.为什么上市公司选择股权激励计划[J].会计研究,2011

[2]林大庞,苏冬蔚.股权激励与公司业绩_基于盈余管理视角的新研究[J].金融研究,2011

[3]吕长江,张海平.股权激励计划对公司投资行为的影响[J].管理世界,2011

[4]强国令.管理层股权激励是否降低了公司过度投资_来自股权分置改革的经验证据[J].投资研究,2012

[5]介迎疆,杨硕.高管股权激励对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省略一项来自高科技行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科技管理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