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劳动教育考核方式

劳动教育考核方式

时间:2023-07-06 17:15: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考核方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劳动教育考核方式

第1篇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作出了“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重要指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思考与重视。8月,教育部、、全国少工委联合印发了《教育部等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了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提出要用3~5年时间,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并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劳动教育实验区、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劳动教育特色学校。

《意见》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劳动是实现生存与发展的手段,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的身体发育、品质培养和智力发展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体脑结合,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合格的劳动者,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中提出:“我们认为学校教育的使命就在于,要使劳动进入个性的精神生活,进入集体的生活,要使热爱劳动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就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然而,目前劳动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展,处于被弱化的地位,以致于学生越来越娇生惯养,丧失劳动精神与劳动技能。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勤劳是中国人最重要的品质之一。如果中国人把这个品质丢了,将来如何在世界之林立足?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应试教育的观念,重视劳动教育,切实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为学生日后的生活、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落实相关课程并保证劳动教育课时。在义务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劳动技能与素质进行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我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3~9年级切实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课,并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虽然《意见》已经从顶层设计作出了“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的指示,但是要落实相关课程,使劳动教育在我区切实开展,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完善可操作的具体实施细则,明确工作领导小组、工作推进办法、课程实施办法等,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劳动教育开展得更为丰富多彩、切实有效。此外,还要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应从小抓起,以减少来自家长的阻力。

其次,结合实际,着眼发展,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教材、场地、设备等条件。在教材问题上,我们要注意考察现有教材是否已经与当前社会生产生活相脱节,是否需要进行修订。江苏、浙江等省份一直坚持开设劳动与技术课程,其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比较突出操作探究与实践创新精神。编订教材,可借鉴江苏、浙江等省份的教材编订思想,同时也要注意结合我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多选择符合我区生活实际的素材,编订出能够真正发展学生劳动素质的教材。在场地问题上,一些有较好场地条件的学校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对已有场地加以利用;而缺少劳动场地的学校应积极筹措资金、申请学校用地,建设实验室、实验基地等。学校还可与工厂、农场、商场等合作,解决劳动实习基地的问题。在设备方面,我们需要研究制作、购进能让学生进行实质性生产劳动并且符合3~9年级学生年龄特点的设备,既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又要注意学生的安全问题。

最后,加强师资建设,开展教研培训,提高劳动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且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有待提高。为此,我们应坚持“专兼职结合”的原则,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保证有数量稳定的专职劳动教育教师,一方面可聘请社会上的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并应加强对教师的聘任考核,确保他们满足教学的要求。劳动教育取得实效的关键是要有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加强教育科研与教师培训是使劳动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教育部门要鼓励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科研,并定期组织专门的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转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劳动教育强调实际应用,教师应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教学手段,并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加强劳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我们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使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学生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具备积极的劳动心态,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责编 雷 靖)

第2篇

【关键词】自动化;实践;特点;作用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制图测绘、基本技能实习、专业认知实习等环节,是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手段,是形成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依托学校现在的实训设备,开展课程实训工作。学校现有钳工实训室、车工实训室、机械制图室、机械原理陈列室、电工电子实训室、数控实训室、机器人实训室和机电综合创新实训室。基本可以满足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的实训教学。教师在授课中,应根据开设课程的内容适当比例地安排一定的实训时间。原则上理论课的时间与实训时间比例多于1:1。

一、实验

实验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根据不同课程情况,实验有两种安排:一是将实验安排在相应的章节讲授完毕进行;二是在学完或即将学完某一课程并进行了一些实验的基础上,集中一周(实验专用周)实践。在相应的实验室里进行。

课程设置安排物理、公差配合和测量课程开设实验专用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实验指导书要求,独立完成实验的全过程,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实验领域的实践者和积极探索者,训练学生调试、操作实验设备、仪器的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处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并培养严谨的实验习惯。实验占重要地位的课程和开设实验专用周的课程,实验要单独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实验在各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要作具体的规定。

二、基本技能实训

基本技能实习包括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电工电子实训、数控加工实训、维修电工操作技能实训、无线电装接工操作技能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计12周。

通过实习,使学生了解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常识,使学生获得有关机电方面的基础知识,进行中级技术工人必须的基本操作训练。基本技能实习应以培养基本技能的实习为主,通过钳工、车工、电工电子、数控加工和计算机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具有机电和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基本知识。

每次实习完毕,必须进行操作及理论考核,同时结合学生实习中的工作情况,评定总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三、专业认知实习

专业认知实习是在学生开始学习专业课时,安排在校外工厂完成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工矿企业的生产概况、生产过程、设备维修、设备管理、产品装配以及企业生产组织和车间管理的一般情况。以获得本专业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初步培养观察分析生产现场常见的机械加工、设备维修方法,了解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认知实习一般应选择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较为先进的工厂为基地,并根据工厂的具体情况,制定出详细的实习指导书。专业认知实习安排3周。

专业认知实习中,要对学生加强纪律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对学生的表现和实习报告要作全面考核,成绩列入学生成绩册。

四、企业实习

学生学完所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第三学年安排同学开展为期一年的企业实习,学校尽力联系尽可能多的企业单位让学生实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习的单位有:东风仪表厂集团、西光集团、惠安集团等各类机械加工和电子企业。

第3篇

包晓东:欢迎大家的到来!我想先和大家介绍一下我们下城区的情况:下城区地方不大,只有31平方公里,我们每年上交的税有三百多个亿,但算下来真正属于下城区可用财力不到三十亿,用于教育的支出说没有压力是不可能的,而这个压力是多方面的。我只举一个例子你们就知道了。下城区的本地孩子有二三万,孩子总数是五万多,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孩子来自外地。我们测算过,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到义务教育阶段,最少需要政府投入18万元,这其中转移支付到下城的只有6 000元,差额部分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宁可自己勒紧腰带我们也要千方百计保证教育发展的经费,支持教育,我们2016年教育总投入95 506万元,占区总支出的31.78%,近三分之一的经费用于教育。

而2017年我们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只会多,不会少。除常规性的经费保障外,我们还将另外成立5个亿的建设基金。两个项目现在也已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工作。一是投入250万元,完善校园安防体系建O,新增或改造校园数字高清摄像头1 800个,实现全区校园高清摄像头关键点位全覆盖。二是启动“爱心港湾”助学计划,减免中小幼困难家庭学生午餐费、校服费、代管费等,实现困难学生全免资助。一句话,困难很多,但是我们的资金投入从来都是优先考虑教育。

此外,我区投资13.5亿元,占地103亩的启正实验学校已在去年正式开工,预计2019年将建成使用。这是我区在教育投入方面的一个大手笔。我们力争将这所新校打造成杭城最具人文地标性的窗口学校。现在正在四处取经,听取各方意见,寻求办学的新理念、好做法。

:看来下城区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真是非常大手笔呀。教育政策措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千家万户,而教育资源的配置,对每一个家庭、个人来说,往往都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请问下城区是如何配置公共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的?

包晓东:一是科学预测,动态调整。我区强化教育、卫计、公安等部门的合作,科学测算下城区各个地块人口数量、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需求、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就学的变化规律,准确预估班级数额缺口,研判生源矛盾。

二是优化教育服务区。根据生源、校园布局情况,对教育服务区进行了优化调整,平衡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具体包括:两所优质学校打通教育服务区,缓解局部地区入学矛盾比较突出的现状;大胆探索同类校园的撤并,发挥名校集群式发展效应;积极稳妥推行小升初交互式划片,激活公办学校的办学活力,促进公办学校进一步办出特色。

三是开展教师校长交流工作。建立教师校长交流制度,明确交流程序与要求,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教育实力薄弱学校、新建学校流动,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向空编学校流动。同时,在推优评先、职评促进、聘任优先、津贴保障和考核监督等五个方面,进行有力保障。参加交流的教师在新学校的全面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缩小了校际师资差距,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在治安建设方面,下城已经创下了省级平安区十连冠,而校园安全是城市治安的重要方面,下城区在校园安全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做法?

包晓东:说起平安建设我们还是很自豪的,在校园安全建设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五点来落实。一是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每年年初在区委、区政府与教育局签订《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书》的基础上,教育局与各校园签订《安全工作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各校园则与每一个处室,每一位教师签订《安全工作责任书》,对具体的安全工作任务进行了层层分解,根据《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切实加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一岗双责”责任体系,自觉管理好责任范围内的人和事,确保我区各校园安全稳定。

二是加强校园防控体系建设。在切实加强校园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基础上,实现全区校园三防全覆盖,每个校园设置安全保卫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保卫人员,超标准配备专职保安人员(每年聘请校园保安人员的费用达到1 000多万元),按标准配齐配足防卫器械,进一步完善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每年逐批更新校园视频监控高清设备。我们将逐年推进校园警务室建设工作,加强警校联动机制,不断提升我区校园及周边地区治安防控能力。

三是推进爱心护学岗机制建设。我区充分整合社区民警、交警、协辅警、校园保卫干部、专职保安、值班教师、家长志愿者、社区志愿者等力量,成立“爱心警察护学岗”和“爱心家长护学岗”,加强对学生上下学、集体出游或其他重点时段的护学工作,充分发挥警务、社区及家长的力量,明确思路,落实措施,进一步加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实现“警、家、校携手,用爱护学”的目的,建立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确保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促进校园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有效地为校园师生及周边群众营造一个和谐、文明、有序、平安的环境。

四是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做好校园及周边治安、交通管理的环境治理工作,持续推进“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多部门联合开展校园周边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文化市场等日常巡查,联合街道对校园周边200米范围内餐饮、食品店进行食品安全整治,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并配合开展隐患治理,进一步净化校园及周边的治安、交通、文化、食品卫生等环境。

五是全面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各校园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面向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防溺水、禁毒、防震减灾等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不断灵活宣传教育形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增强宣传教育效果。同时,还充分利用公安民警担任的校园法制副校长作用,对师生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另外,我们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学会研发的“校园安全教育平台”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我区自2014年和中国教育协会签订“安全教育实验区”的协议以来,有效解决了老师安全教育的资源不足、专业程度不高的问题,将校园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校园安全教育课开设率达到100%。此外,我区非常重视校园应急疏散演练工作,各校园每学期定期开展至少两次以上的应急疏散演练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和安全素养。

:除了校园安全建设,下城区还很注重以活动来推进中小学育人工作,其中“听、寻、展、行”系列活动就产生了热烈的反响,您能介绍一下这四个字的具体内涵吗?

包晓东:为学习贯彻全省育人工作座谈会精神,积极探索时政宣教新举措,培育中小学生的责任意识,我们在全区31所中小学开展了“听、寻、展、行”系列活动,着力推进中小学育人工作。

“听”,即听新闻时事,引领学生明辨是非。通过开设“四点半”大课堂、开展“政策连连看”、评选“小小新闻评论员”等方式,鼓励学生了解社会新闻。如青蓝小学的“青青蓝蓝说天下”微课堂,7个孩子为一组,每次挨个复述“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换三名”等中的一条内容,轻松引导孩子关注省市区情,了解社会、认识社会。

“寻”,即寻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向善明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为主题,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寻访”“微党课”校园巡讲等活动,培育学生人文情怀。如长江实验小学组建95支“亲子非遗寻访”小队,求知小学开展“丝绸扎染文化进校园”活动,借此展开“一带一路”相关教育。

“展”,即展童眼视界,培养学生德美情怀。以“童眼看社会”为主题,结合核心价值观和时事大事宣传教育,开展“集时、集事、集史”主题集邮活动、“童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绘画比赛、中国梦系列微电影制播等活动。如朝晖实验小学“红领巾摄制棚”拍摄了专题记录片《我美丽的家乡,我心中的祖国》和廉政校园剧《礼物》,鲜活阐述孩子对中国声音、中国故事的理解。

“行”,即行日常点滴,带领学生投身实践。组织开展学禹、争做“治水五小员”等“五水共治”主}系列活动,培育合格公民。如长寿桥小学开展“携手1+6科学用水进万家”“携手1+6防旱抗旱进万家”等系列活动;茅巷小学等学校开展了“河道小医生”行动,形成争做“五水共治”小宣传员、小记录员、小示范员、小研究员和小监督员的氛围,广聚正能量,在行动中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听、寻、展、行”系列活动开展得真是如火如荼,“新劳动教育”也是“行”的一方面,您能和我们再说一说“新劳动教育”吗?通过“新劳动教育”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包晓东: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的教育方针一贯主张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然而当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对劳动教育都有淡化之势。究竟原因,是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在起作用,学校为分数而战,老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凡是考试要考的,老师就教,学生就学,凡是对分数有可能带来影响的教育教学活动便成了多余的,劳动教育在学校自然也就被边缘化了。在家里,如今的父母也很少让孩子动手劳动,生怕孩子受累。还有的父母会让孩子把所有时间用在学习上,哪怕节假日都必须奔走于各种补习班。这些都使现在的孩子劳动意识日益淡化,劳动能力不断弱化。

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仅停留于课堂是不行的,还必须让孩子走到社会生活中去参与历练。“新劳动教育”理念,力图让学生在劳动中回归自然、亲近土地,感到劳动光荣,体验人对生活的能动创造,去发现大自然对人的贡献,在劳动中发现自我的才能。

劳动教育是最好的生活教育,孩子在劳动中获得一些生活体验,以及从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乐趣,培养一种现代新生活的态度与方式,既是今后生活的需要,也是未来生存的需要,更是让其生命更好地发展的需要。

:听您说了这么多,深刻感觉到您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也很有想法,您能否谈谈对教育的认识,您认为现在的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怎么解决?

包晓东:我是2015年年初才开始接手教育的,接触教育的时间并不长,但有一点我是很清醒的,那就是我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过去,教育面临着一个尴尬,就是常常“雷声大雨点小”,每个人都明白教育很重要,在现实中我们喊着教育要优先发展,但做的时候教育往往成为了配角。现在这个问题在下城得到很好的解决。无论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区政协,还是各部门、街道,都认为教育重要,在建设全域中央商务区中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作用。教育是最大民生,教育是生产力!

再有,就是我们的教育活力还很不够。我区教育无论在管理、师资还是其他的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可是依旧有一些家长不很满意,为什么?我们政府要反思,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要从学校抓起,怎样的学校才是人民满意的学校?

第一,学校和社会要联动起来,和社会接轨,并向社会借力。我们的教育虽然办得还可以,但我们和社会之间的联系、开放还不够,很多事情家长不知道、不了解。如果学校能得到大多数家长的肯定,学校的教育一定会更加顺利。处于转型期的今天,学校已经从文化的“孤岛”转变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组织。增强家长和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共识和认同已成为创设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学校办学必须充分关切和回应家长、社区等方面的合理诉求,得到家长的支持,彰显学校教育的优势。当然,现代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家校关系,绝不是简单地为了“让学校迎合家长需求”,应该是建立在互动基础上的合作。家校关系走向“互动”,不仅是一种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第二,要有中心和大局意识,要围绕中心开展工作。我区教育也一定要在全域中央商务区建设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作出更多贡献,才能有更高地位。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要发挥得更充分、更明显,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更明显。教育发展也就更可持续和健康。

第三,教育内部要深化改革,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到北京、上海这些发达城市的好学校去调研学习,发现这些好学校都谈到了老师的积极性问题。很多老师都有教育情怀,但是他们的积极性是不是真正被调动起来了?我想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当然,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我们每个人可以先把自己认为干得好的事情干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

:“每个人可以先把自己认为干得好的事情干好,把分内的事情做好”,说得真好。我了解到您这两年都会花很多时间用在幼儿园、中小学校的调研上,最近,您还到杭州市青蓝小学进行实地调研。根据您的了解,您认为理想的学校应该是怎样的?学校的德育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包晓东:我心目中理想的学校应该是:学生想来,家长想送学生来,社会也认可这所学校里走出来的学生。

没有做好德育工作,就办不好一所学校。学校不重视德育,学生不讲道德,何来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德”在人的诸种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让学生和谐发展的关键,培养学生品德是帮助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必要途径。想办好一所学校,德育在各项工作中是首要的,今年刚刚的六大核心素养就无处不在强调德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抓好基本道德品质教育。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教会学生做人的基本价值以及诸如公平、正直、诚实、勤劳等为人类社会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帮助学生了解自我、认识社会,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个人理想。加强珍爱生命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深化心理健康教育及引导干预,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总体教育计划,普及法律常识,培养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自觉远离,远离校园暴力,远离不健康的生活。鼓励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第4篇

一、让德育活动走向生活,培养孩子生活技能

现在的孩子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长辈对孩子的宠爱超越了极限。孩子自理能力很差。不少学生劳动观点淡薄,回家后能主动帮做家务的学生微乎其微。基于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把德育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首先让每个学生学会生活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1.主动积极参加劳动锻炼,参加社会公益服务工作。如经常组织孩子打扫公共场所,做环保小使者。

2.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庭的事情帮着做,集体的事情踊跃做。系鞋带、叠被子、整理房间、炒蛋炒饭、给自己的父母或老师同学做贺卡、包装礼品盒、举办“今日我当家”等活动。

3.学会保护自己,组织德育活动,让孩子有机会学习正确使用煤气灶、正确使用灭火器、认识食品保质期等生活技能。

培养孩子生活的技能,加强劳动教育,既是培养学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弥补目前某些家庭教育有缺陷的需要。通过劳动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生价值的实现全靠劳动和创造”的道理,让孩子从此不再是“娇娇娃”。

二、创设有效的德育活动,促进孩子合作技能的提高

合作是指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合作精神是现代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合作精神是指在教师的带动下使队员具备与他人协同完成工作或任务的能力。

对于小学生,如果只是对他们进行空洞说教,收效甚微。那么作为老师,如何做好这些孩子的思想工作,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呢?我认为要有意识地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有效合作技能的提高。

我们在学校德育活动中,放手让学生们自己想主题,搞活动。由大、中队干部策划好,谁来主持,谁来导演,谁来演出,谁来做幕后工作,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如:每个月的生活技能考核,放手让学生他们自己搞,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参加,而且从中选择较早掌握此项生活技能的同学做“小先生”,让他们在活动中对同学进行指导,这样,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效果要来的好,而且学生积极性更高,更使他们懂得了团结同学和分工合作的重要性。

本学期以来,我校各年级学生举行“自理能力考核”,每个年级有不同的项目,每月月初申报两项,月末进行考核。如我们三年级组,10月份的申报项目是认识保质期、踩高跷,11月份是做贺卡和认识蔬菜,每8人为一组,需完成系列规定项目,这就要求每组中的8位成员必须紧密合作,才能做到既快又好,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这样既增强了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营造了一种和谐、共振的氛围。使每个孩子学会了与人合作,并在与他人的合作中培养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完善自身良好的个性。这样的德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技能和彼此的交往技能,让学生深深地感到“人多力量大”的真理。

三、开展德育竞争活动,培养竞争意识

竞争无处不在,学校里的三项竞赛,每个月的体育活动小竞赛,及各种来自各科,各部门,各班级,各小队的种种比赛,甚至是来自家长之间暗暗的较劲。当今世界就是竞争的世界。

正确的竞争意识主要是指具有不甘落后,敢于面对困难的勇气和积极进取的状态。因此,我们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我和蔬菜交朋友”活动中,要求学生收集各种蔬菜,查找蔬菜营养价值,同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进行评比活动,看谁找的蔬菜全面,营养价值的介绍清晰明了。此类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孩子们竞争的意识。

四、在德育活动中培养毅力,享受成功

第5篇

一、农牧区小学校的现状

相对于县城学校来说,农牧区学校管理的难度要大得多,这是被其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是学校规模相对的小,尤其是偏远的地区。学校规模小,教师数量也肯定少,这样也就不利于教师在学识和业务上的发展。另外,学校规模小,校长与教师的接触面就相对大得多,在管理的时候往往事无巨细,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二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功能在农村难以体现,农民感受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因而缺乏追求教育的动机。再加上各级政府对学校投入不足,学校难以发展,教学质量较差,引起了部分学生及家长的强烈不满,辍学、转学、转校现象频频出现。此种现象往往造成教师的敬业精神不足,追求新思想、获取新知识的兴趣锐减;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下降;为人师表观念淡化等问题。三是经费、办学条件要比县城学校的差得多,同时在进行学校考核的时候,农牧区学校与县城学校是同样的要求,这就注定了校长在进行学校管理时候面临的困难要大得多。四是农牧区小学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受到限制,部分优秀教师外流,新教师又得不到及时补充,造成了学校综合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此外,还有许多诸如家长、生源素质以及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校长对于教师的管理。

二、农牧区小学校长的定位

苏霍姆林斯基把校长称为教师的教师,校长是教师,但他又区别于教师,有他自身的特点。校长是一个管理者,是一个教育管理者。所谓管理,那就是把学校里的各种资源加以整合,包括的人、财、物,还有信息、时间和空间等各种要素。整合起来以后,形成一个合力向着学校发展的目标而努力。

校长是一校之主,担负着全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重任。荷花虽好还需绿叶扶持。一个令人满意的校长应该是在业务上出类拔萃,与本校老师关系融洽,能打成一片,平时能理解老师,关心老师,待人公平,与他们能乐于交流,取长补短,这样的校长就会受到老师的好评。一是要领导和组织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工作方针。二是要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坚持学校工作的教学为主,按照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开齐各门课程,不要偏科。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搞好教学常规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正确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三是要领导和组织体育、卫生、劳动教育工作及课外教育活动。确保学校体育、卫生、美育、劳动教育及课外教育活动生动活泼,有成效的开展。

三、用好制度,兼顾人性化管理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者应该以身作则管理者是制度的执行者和监督者,一个好的制度如果没有认真执行,没有认真的监督贯彻,那就形同虚设。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那么学校制度就是主要用来考核和评价教师教学业绩和工作作风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要顶住一切压力使制度必须贯彻执行,才可能维护制度的威严,“赏罚分明”是制度的公平所在,该罚的不罚,就是吃大锅饭,该奖励的不奖励,就会削弱教师的积极性。学校的领导干部在接受“罚”的时候一定要有“愿赌服输”的高姿态,自觉维护制度的威严性。制度要适合自己的校情,制定适合自己校情的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制度针对的对象是全体成员,而不是只个别群体,学校的管理者必须让全体成员都明白这一点。根据自己的校情,特别是农村的学校在标准上有一个自己的尺码,别人的制度在某些方面可能要求得很严格,而自己又不可能达到,那么可以降低尺码。别人在某些方面要求得不够而又是自己必须克服或要求的,也可以适当升高尺码,只要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制度的贯彻执行也要讲究艺术性,所谓的“法外施情”就是这一艺术性的描述。学校的人性化管理就是管理者在制度管理以外的空间对员工的关心、帮助和照顾,促进学校的和谐。

四、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管理,让他们更具活力

教育是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教师又是知识群体,更应当强调人文管理。随着社会的增长需求,青年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知识越来越丰富,因此对他们的培养,必须做到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观能动性,既要对其严格要求,更要百般呵护,彼此交流,沟通与他们的感情渠道。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勤工俭学

【中图分类号】G647

勤工俭学是一边求学读书,一边工作、劳动。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铺开,勤工俭学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将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及时而又满意地就业或更好地创新创业。勤工俭学将不仅帮助大学生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顺利完成学业,而且使他们把握在勤工俭学过程中带来的契机,培养创新意识、凝聚创造能力,为将来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参加勤工俭学的大学生大部分是家境相当贫寒的学生,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自觉找兼职维持生活,也有一部分家境较好的学生,他们找兼职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丰富阅历。勤工俭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已得到并将一直得到国家政府和教育职能部门以及高校的高度重视。

一、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虽然大学生勤工俭学对于大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们现有的勤工俭学制度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缺陷;主要缺陷在于勤工俭学的运行体制不健全和不规范。各高校的勤工俭学中心,一般为设在学生处或团委的下属职能部门,并制订有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但不少高校没有配以独立的办公场所和专职老师,多是由团委或学生处的老师兼管勤工俭学工作。①而当前社会用人需求量较小,相对勤工俭学的学生很多,供需矛盾突出,这就更需要有效的管理。这种因体制的不健全和不规范,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均不能充分到位,致使勤工俭学发展缓慢。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是否可以尝试将大学生勤工俭学纳入到其完成学业所必需完成的社会实践科目的学分管理之中;

根据长江大学新近制定的《长江大学关于制订2012级本﹑专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原则意见》的内容,校、各院(系)必需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学生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技文化活动、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研制出实用产品或取得专利等来获得课外学分。学生毕业除完成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应至少获得10学分的课外学分(专科生6学分)。各院(系)在全校性第二课堂活动及学分安排的基础上,应视具体情况制订各专业获得课外学分的内容、形式及要求。目前我院对勤工俭学只有学工部门一个老师具体负责,很难对申请勤工俭学的学生信息进行准确的核实,也无法对学生勤工俭学的过程及效果进行动态的评估与考核,这里造成的结果就使得大学生勤工俭学变成了单纯的校内打工挣钱的活动,出现“勤工俭学”变成“打工误学”②的情况,这无疑背离了这一制度设立的基本宗旨。尝试着通过将勤工俭学与学生完成学业的必修学分相挂钩,可以从根本上改变勤工俭学制度体制上的不健全与不规范的情况;极大的提高了对其进行管理的广度与深度。

由于我院实行的是学生管理的素质导师制,素质导师直接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关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某些基础性工作应当也能够由素质导师参与管理,这可以大大提高勤工俭学制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同时如果将勤工俭学纳入学分管理,则可以将学院对学生的教务管理与学工管理有机地联系起来,届时就改变了目前我院勤工俭学的“一维管理模式”,而代之以“多元管理、集体负责”的管理模式。管理职能的横向联系以及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的意义在于改变了以往对大学生的单一的评价体制,这将有利于提升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几点建议:

1、高校教育理念应有所转变。随着高校勤工俭学人数的不断攀升,不再停留在“勤工俭学仅仅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这一层面,要充分认识到勤工俭学既有助学、又有育人的双重功能。③将大学生勤工俭学和人才培养相结合,将其作为正规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要加强对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研,加强和社会的沟通、联系,扩大勤工俭学选择的空间,丰富勤工俭学活动的内容,创造更多渠道,搭建更宽广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多样化的选择中成长成才。

2、要建立规章制度, 进一步规范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直接的扶助资金相比, 勤工助学作为间接的扶助形式在高校扶贫助困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勤工俭学主管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配以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职教师,全面负责管理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培训、考核等工作,促使勤工俭学工作走向有序有效,并在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安全方面狠下功夫,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优良的服务;邀请用人单位到校设岗招聘、形成兼职市场,双向选择。

3、充分发挥学工部、素质导师和教学事务部的作用。三个管理主体应当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承担起对大学生勤工俭学工作的管理与服务。具体而言,由学工部门负责勤工俭学的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勤工俭学岗位的设置及培训、勤工俭学工作过程及效果的考核;由素质导师负责提供参加勤工俭学工作学生的准确信息、参与勤工俭学工作的过程管理及服务、初步审核由用人单位所出具的勤工俭学考核材料;教务部门负责制定将勤工俭学纳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管理的具体规定及考核办法、具体评定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是否能够获得相应学分等;

①邓演平等:大学生勤工俭学的调查与研究, 现代教育科技,2004年第2期。

第7篇

社会实践能够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认知社会,最终服务社会,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最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语言和行为习惯。随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国内外学校都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但中外社会实践活动存在较大的差别,我国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中外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及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先进的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推动我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

社会实践;养成教育;中外差异

1.社会实践在养成教育的意义

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现状,我国大学生很多出生于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相对优越,难以理解工人、农民的劳动状况,对创造社会财富没有明显的概念,容易出现唯我独尊的心态。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不同的生活方式,从社会实践中获取生活、社会经验,从而形成善解人意、诚实守信等品质,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提升生活和社会技能。另外,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风险和危机,学生的生活阅历稀少,缺乏社会和生活经验,在复杂的环境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容易走上歧途。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早地熟悉社会环境,理解社会环境中的正面、负面情形,有助于他们更理性地认知社会,提高他们的竞争能力和经受挫折的能力,拥有更健全的心理素质。

2.社会实践在中外养成教育的差别

2.1社会实践制度的差异

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2004年相关部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在该文件中指出各个高校要将社会实践活动归纳到教育教学体系及教学大纲中,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固定的教学学时和学分,学校要给予经济投入和扶持。2005年我国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该文件再次强调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并且明确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要求。目前,长春光华学院外语学院形成相对适应学校教育情况的社会实践制度,主要有《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细则》、《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实施办法》等文件制度,文件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规范和要求。同时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评,落实学生的社会实践。但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制度中,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我国的宏观调控力度有待提高,没有具体的政策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规范;其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模式较单一,难以适应学生的专业需求;再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机制缺乏合理性,实际运用中出现各类问题;最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保障机制不够完善。国外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归纳起来,具备以下四个共同点:第一,国家政府重视宏观调控,通过法律、政策等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保障。政府制定的法律和政策,强化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第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为高校的必修课,并且规定社会实践活动所占必修课的比例。高校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并且将社会实践活动贯穿整个大学课程教学。第三,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多样化,实践程度逐渐提升。首先,学校与企业双元式的模式,教师深入企业,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通过在企业工作、研究等完成实践活动;其次,劳动教育模式,大学生通过参与劳动获得相应的学分,形成职业观和热爱劳动的道德情操;最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及社会责任教育,大学生在学校的安排下参与各类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接受学校的责任课程的学习及实践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第四,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完成体验式的就业,就是通过实习等方式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既体验本专业对应的工作内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能够从实习就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2.2社会实践教育途径的差异

实践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经验,同样能够对学生所学进行检验。目前,国内外高校都重视社会实践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建设大学生的精神世界。首先,我国高校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但教材内容注重理论,脱离社会实践。其次,我国高校在学生入学初期,会开展军训等军事化训练,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等价值观。但在我国的军训中,更注重形式化的教育,训练的时间较短,且学生在军训期间存在各类问题,难以达到军训的教育目的。再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目前,我国高校在暑假期间都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参与生产、服务、公益等活动中,从实践活动中形成实践能力,培养价值观和劳动观。但由于缺乏学校的组织,大多数学生为了获得学分而参加实践活动,少数学生通过造假来获得学分,最终难以达到实践的目的。最后,我国高校注重对学生的成绩要求,但对学生的素质的考核要求不高,教师和学生难以真正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教材内容要紧贴实践,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部分非常简单,但注重活动性及与社会的联系性。同时,在教学中学校会邀请从事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课程的讲授,与学生共同探讨,让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从而形成良好的认知和判断能力。由于国外的人口基数相对较少,目前韩国、美国等国家都要求适龄大学生服兵役,从军事训练中形成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吃苦耐劳的价值观。同时,国外高校非常注重学生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的组织或介绍下,学生完成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并且实践活动的成绩将会纳入学生的档案,作为必修科目之一,也会参与考核,最终形成社会责任感。另外,国外高校将学生的品德、素质作为考核内容之一,在升学或者今后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3.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3.1更新教学理念

我国各大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大学生快速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同时,大学生要正确认识社会的竞争和挑战,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从社会实践中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3.2完善社会实践制度

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实践制度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政府要加强通过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学生社会实践的开展,高校要积极完善既定的制度。首先,可通过导师制度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心理上仍存在应试教育的意识,大学的自由生活容易让学生放松或者迷茫,导师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的目标;其次,高校要将社会实践作为考核内容之一,且完善考核制度,通过激励学生,让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要作为教师的考核内容之一,教师要更重视社会实践的开展;最后,高校要积极与社会各界合作,与用人单位、社区、部门合作,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

3.3丰富社会实践模式

首先,在大学生入学后,学校要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其次,学校和导师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的研究中,获得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再次,学校组织社会服务、公益活动等,落实学生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会社会的多面性,形成富有同情心的现代化新人;最后,鼓励学生主动的参与社会实践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专业等,参与社会实践,并且主动地寻求实践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大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实现养成教育的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语言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输送高素质、高尚品德的人才。养成教育的理论教育学,学生只能够形成相关思维、语言和行为的概念,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则能够将所学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具体的习惯,并且最终养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及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作者:刘晓晶 单位:长春光华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征友,江春鸣.关于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哲学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12).

第8篇

    一学期来,梅槐学校政教处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工作计划和德育工作要求。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推进“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积极推进了学校校风的建设。为发扬成绩,弥补不足,现对一学期来的工作总结分析如下: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切实转变育人理念。

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抓德育更离不开班主任,为此,政教处通过每周召开的政治学习,定期召开的班主任会议,以及突发问题,突击解决,临时性问题,临时解决的方式,及时妥当的解决一系列学生问题。同时进一步做好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工作,全方位综合的培养学生。

1、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能力修养强,作风朴实、道德高尚的、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利用班主任例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组织班主任理论培训,提高素质,增强责任感。

2、严格考核班主任工作,包括班级卫生、学生出勤、纪律、两操评比、黑板报宣传、班校会情况、各种上交资料等。班级管理,讲求实、细(细致入微),牢(定规矩并抓牢,不松懈),教育活动,讲求丰富多彩,体现时代性,实效性,针对性以及创新精神。

二、加强学生规章制度建设。

深入开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各班级对学生开展扎扎实实的整顿教育,第一周班队课做好收心工作,由班主任带领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学校的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并做好强化落实,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短时期内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三、做好红领巾小卫士的值周监督工作。

继续实行值周生监督岗制度,加强学生常规监管力度,做到日检查,日公布,周评比,把学生的养成教育落到实处,本学期的常规管理包括晨会、班务记载、两操、卫生习惯、日常纪律等。重视学生礼仪教育,倡导学生争做“四好少年”,学校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检查,成绩作为班级量化成绩予以记录。期末各项考核纳入班主任考核和学校考核。

四、开展各项教育工作。

开展“爱国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劳动教育”等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以爱班级、爱学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以感恩父母、尊敬老师为内容,进行孝顺感恩教育;从语言文明、举止高雅入手,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及时表扬,发挥模范作用。在模范的带领下一学期学生们都在争创模范生,虽然模范生总在更换,但是这种追求的精神一直延续了下来。

五、加强安全教育,构建和谐平安校园。

1、建立安全保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由学校校长负责,将安全保卫工作列入各有关处室的目标考核内容,并进行严格考核,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对造成重大安全事故的,要严肃追究有关领导及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2、签订责任书。学校与处室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教辅人员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职责。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

3、建立健全定期检查和日常防范相结合的安全管理制度,以及学生管理、门卫值班、巡逻值班、防控传染病、食品卫生管理、防火安全管理、体育器材检查、健康体检等等一系列安全工作规章制度。使各项制度职责更具体化、更细致化,同时我们还和教职工层层签订了各种责任书,分工到人,责任到人,签订了安全责任书,并与学校考核相挂钩,强化管理,使学校安全管理网络覆盖到校园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角落。

4、建立学校安全意外事故处置预案制度。学校建立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制定了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并在全体教职工大会上进行宣讲。

5、广泛宣传,加强教育,促进自护提高安全意识。要确保安全,根本在于提高安全意识、自我防范和自护自救能力,抓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工作的基础。学校政教处负责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以活动为载体全体动员、全员参与,把安全工作作为学校日常的重点工作,寓安全教育于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识,养成安全习惯。

六、举行系列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为提高德育效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本学期政教处利用多种渠道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努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度。

本学期,开展的大型活动情况如下:

1、开学初启动并落实梅槐学校“安全月”。

2、3月举行“雷锋日”我为梅槐扫大街活动。

3、4月份举办第二届“留守爱生日”活动。

4、5月份举办防震减灾安全演练。

第9篇

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

二、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

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

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

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第10篇

关键词:小学 德育教育 对策 途径

引言

德育是我国各大学校的首要教育工作,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居核心地位。在现阶段的社会变革中,存在小学德育教育途径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现状问题,当前,如何做好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促使小学生的德育发展,成为迫切需要得到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小学德育教育发展现状

据了解发现,目前,我国多数小学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如下的几个问题:

1、德育教育的途径较为单一。具体表现在仅是以品德课方式进行教学,无法有效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仍是应用传统的榜样示范法、自我教育法等教学方法,而品德实践课以及情感陶冶等方法的使用比较少。目前,学生接受德育的形式多是通过课外娱乐或者校园文化建设等。小学教师通常缺乏对这类形式的认识,仍是应用单一的教学形式,导致品德知识和行为相脱离。

2、小学德育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通常小学的德育课多是由班主任或者语文课等教师兼任,很少有专职教师。究其原因在于:学校认为,学校的教师多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挑选出来,让他们担任德育课教师,是浪费经费和浪费人才。

3、缺乏评价体系

由于学校对德育工作不够重视,因此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德育评价体系,没有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绩效的考核,即使制定了一些德育评价体系,大多数也是为了应付检查制定的,很多制度都没有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一般是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在学期末凭

借一张试卷就完成了对学生德育的考核,这显然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的,不仅考察的方式是单一的,考试的内容和答案也是固定的,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评价,忽视了学生丰富的情感,也忽视了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变化,不能完整科学的反映出学生的德育状况。

4、脱离生活实际

学校开展德育的内容往往范围大,并且难以理解,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成熟,不能理解那些抽象的德育内容,学习德育知识时只会空喊口号,由于对知识的不理解,学生在平时生活中也不会运用德育知识。学校往往会借助一些历史名人或者各国伟人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小学生的生活和名人伟人的生活相差太远,对小学生的要求太高了。并且德育的内容应该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进步,但实际中的德育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没有涉及新的道德问题,使德育与社会失去联系,当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上新的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学生往往知所措,不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学校德育的内容也过于单一,教师往往是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其他学科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的德育知识理论体系单一。

二、加强小学德育教学的具体对策和途径

1、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古代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教师是导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提高自身素质,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平常就要注意自身修养,做到谈吐文明,规范学生的行为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求学生做到教师要带头做到。教师教育学生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粗暴、不蛮横,言行一致,言出有据,言出必行,就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小学生离开家庭步入校门,主要的教育者就是老师,教师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一个好教师就会带出一群好学生。教师的言行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具体、形象、生动,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能够熏陶着学生的情操,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心灵。

2、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

德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师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中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的育人工程,必须以课堂为阵地渗透德育,讲求教学艺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德育教育不分学科,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贯穿于所有的学科教学中,学科教学是开展德育的重要渠道,每一个学科教学都离不开道德教育,各科教学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应该把德育渗透到具体学科内容中,使传授知识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使德育融于知识载体之中,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里,德育与智育水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各学科教学内容都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从语文、数学到历史、地理等,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以及各个历史时期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

3、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德育工作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果脱离了实际,德育也就失去了意义,学校要注重从课外活动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学校可以开展校园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渗透德育,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且在参与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了德育教育。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去社会中实践,亲自去社会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参观名胜古迹、去敬老院打扫卫生等,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学生德育和智育的全面发展。

结语

小学德育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融入德育教育,全面提高教师自身修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小学教育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仁真古.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9).

第11篇

司法行政机关是政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门,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服务经济发展上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在推进“法治”建设中,司法行政部门是重要的组织者和推进者,如何更好更优更全的服务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依法打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政法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着我县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等行政职能,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着积极作用。一是要加大社区矫正监管力度。随着劳教制度的取消,社区服刑人员不断增加,社区矫正工作量不断加大,对于加强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大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社区矫正监管中心的职能作用,采取日常监管和个别打击相结合的方式,切实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管,确保实现社区服刑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控制在2%以下的目标。二是加大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教育。我县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无人监护的情况严重,未成年人得不到良好的关爱与教育,犯罪现象严重,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分子可在未成年人劳教所进行劳动教育。三是加大群体性犯罪打击力度,群体性犯罪对社会影响非常恶劣,直接关系到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司法行政部门要积极配合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严厉打击群体性犯罪,特别是首要犯罪分子。

二、政法部门积极配合,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全县政法部门要在政法委强有力的领导下,进一步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一是加大法律援助配合力度。法律援助是党委、政府的责任,是司法体制改革中由司法行政部门承担的一项主要工作。2009年以来,省委、省政府将法律援助工作列入了民生工程,是司法救助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为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了《关于刑事诉讼法律援助工作的规定》,以推进刑事诉讼领域的法律援助工作,配合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共同推进社会公平正义。二是加大人民调解配合力度。各政法部门应该站在处理矛盾纠纷的角度上处理问题,大胆创新,想方设法减少双方矛盾,共同促进矛盾的解决。三是加大社区矫正协调力度。司法行政部门发挥主体作用,积极沟通公安、检察、法院、财政、民政、妇联、人社局、共青团等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充分发挥联动作用,社区矫正监管中心每半年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四是加大公证强制文书配合执行。对于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建议加大执行力度,减少当事人的诉累,以减少社会矛盾。

三、整合资源凝聚力量,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整合司法行政工作资源,凝聚力量,做好新形势下司法行政新闻宣传工作,努力为全县政法工作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一是积极挖掘素材。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加大重大典型人物、事例的挖掘和宣传。努力营造有利于司法行政工作的舆论,有利于群众崇尚法治的舆论氛围。二是建立健全奖惩机制,根据信息员投稿情况、采用情况,每一季度一通报、半年一排位,一年一考核。将宣传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绩效工作的一项重要依据。考核情况与年度评先评优相结合。没有完成宣传任务的将取消评先评优资格。办公室年底对全年宣传工作情况进行评比,评选出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年度优秀宣传作品。对于被中央级、省级等媒体采用的新闻稿件将分级给予适当的奖励。三是加强“法治”工作宣传力度。司法行政部门是“法治”的重要组织者与推进者。县普法办牵头定期编制《“法治”简报》,收集我县普法工作、法治建设中取得的新成绩,好经验,扩大“法治”影响面,建设人人学法、人人用法的法治环境。四是充分发挥《政法在线》栏目社会作用。各司法所积极参与到《政法在线》栏目中来,每个司法所轮流拍摄调解案例,挖掘典型,塑造典型。积极引导群众借鉴调解经验,化解纠纷矛盾。扩大社会效益。

四、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保证社会公平正义

在新形势下要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规范内部监督管理。司法行政部门及时出台对各司法所、各股室年终考核制度,细化评分标准,制定工作规范,明确各方责任。局机关抽调人员成立督察组,采取不打招呼、不定期的方式对各司法所进行明察暗访,对日常工作开展督查,促进司法所规范化开展日常工作。年终对各股室及司法所进行年终考核,考核组深入各基层司法所、各股室,实地查看日常工作,根据考核标准打分,并进行相应的奖惩。二是加大社区矫正督查力度。加强社区矫正监管中心建设,加大社区矫正监管力度。局成立督查组对社区服刑人员随时进行抽查,重点督查社区服刑人员每月生活补助费发放,每月到指定司法所指纹报到情况。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监管全覆盖。

五、加大人财支持力度,更大发挥社会效益

随着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司法行政机关工作量日益加大,人力财力紧张日益突显,需得到政府更为有力的支持。一是干部配备困难。①局机关严重缺人。我局现有行政编制36个、工勤编制1个,实有干部23人,其中,一般干部只有3人,出现人员严重老化和缺人现象,个别股室仅有1人。②司法所人员不足。现有财政全额拨款事业编制58个,实有干部41人,人员配备不足,有5个所为一人所。同时,司法所的行政执法职能与干部事业编制存在工作上不相适应,影响了正常工作的开展。二是经费保障困难。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已经解决了我局一些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但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工作经费与上级要求和实际工作开展还存在不足,且未列入县财政预算。

第1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186-02

我国职业教育伴随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不仅在财政支持、融资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改善教学环境等方向做出了努力,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收获到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不过,在针对如何改革教育内容,以便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教育内容设置,信息载体选择,教育对象研究,教育方式方法都会左右这一课程的教育改革效果,同时在针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中,发现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的教学素养,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师生间的沟通状况同样也会影响这一效果,因此,我们务必对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效果做出合理的研究,以便能够通过评估、描述等各种方法清晰的地展现出当前的改革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把握今后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与正确方法。

一、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普遍效果

1.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雏形期。当前,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已经着手并推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度,大部分通过改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经费,加强教师自主学习,提升对于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的权重作为推进方法。其中改善教学内容的部分主要是部分学校会统一管理教师布置有关思想政治课外读物的阅读,教师则配合实施,并定期考核监督。而在此基础上,就务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经费,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姻,找寻相关的教学时机,并适时提升对于教学环境的追求。同时,学校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拓展理论结合实践及相关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针对性展开教育,并酌情按教学目的针对该科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要求,进行标准的设置和榜样的树立,甚至有些学校会作为工作KPI针对教师考核,当教师完成较好的时候能够得到奖金,完成不佳时则相应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2.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推进措施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开展工作,这类效果容易取得,方法、办法也容易想到,但是属于改革雏形,想要追求更高的,甚至是标准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依旧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理解。学者褚亦农在他2009年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即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效果弱化,时效性低,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现象都显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也是因此理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出发研究改革效果,并尽可能做出那些贴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行为。

二、学校评测方式不够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通常使用试卷进行考试,要么闭卷要么开卷,闭卷考试的话,学生要么背题,要么打小抄,效果并不理想,反而因为考试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与辨识度,被认定为考试-及格-毕业过程中的一个筹码,而开卷所谓的“素质教育”意义不大,比闭卷略好,但学校依旧不擅长和经常采用。最后,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流经职业教育环境的考试测验后,这一课程流于现状,很难作用到人的观念、精神的高度,学生对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文化课,在道德价值观方面,缺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认知与培养,在实践环境下的实际作为与学习脱节,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教育结果。

1.提升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策略。(1)增加开放性的场景案例评测题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提到了对于健康体魄、情操素质、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几个层面的教育要求,因此,对于效果的研究,理应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看:①基本素质;②思想政治能力;③环境中的出来手段及判断价值观:A.常态、B.突发。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根本,是临场的,是随机的,是非考试情况下的结果,这些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变成简单的学习考试。因此,我们据此提出务必做到结合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受教心理,引发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并有针对性测评相关学校效果,例如,可以考核场景中的应变行为,或出开放性的案例解析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回答,教师也可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状态,通过互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提升教师的考核与教育能力。(1)建立开放性的评估体系。教师应当建立起开放性的评估体系,例如更偏重评测学生的创造力等全面的素质,在较长时间下进行观察与互动后再产生成绩而非一拍定案。同时,附加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实操能力与自发性的信息汇总能力,看学生遇事的三观是否豁达,并酌情附加考评情商的内容部分,以及评测对于未来理性规划及就业方向的知识测验,适当增加基础及综合的内容部分,加强明辨是非的判断题并结合判断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2)创建常规与人文评估部分。另外,创建常规评估与人文评估部分,适当的通过家长、教师、朋友、间的侧面或其他渠道了解学生,更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解,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测试评估与家访打分,甚至是更加偏向社会层面,例如,邻里调研,自我访谈。还要注意的是拆分个人得分的部分与团体得分的部分,针对团队中的表现也做一定的评估打分,转化考试成绩为评估分数,并周期性地更新及历史备案。(3)加强教师的自行评估。然后就是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开发及效果考评,以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自行评估,例如,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享部分的开发与创建,这部分可以引入学校管理。同时,配合采取财政支持、融资合作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及改善教学环境的相关办法。强调多下功夫,勤下功夫,才能更好、更真实地反馈改革效果,获取有效的价值部分,并进行统一的策略统筹与实施安排,以便最终在今后职业教育上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月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2]褚亦农.试论如何改革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大观周刊,2012,(4).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