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5: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短期股票投资技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个人理财;现状分析;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48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3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和投资理念也在不断地进步,这导致了居民的理财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同时,个人理财业务逐渐成为国内商业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的主要领域,居民理财成为我国当前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居民在理财过程中出现了理财观念落后,目标不明确,投资方式传统、保守等问题,现以杭州地区为例,针对居民的投资理财习惯和理财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居民对于投资理财的认知和投资方法的偏好,从而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理财观念,提高风险意识及防范。
一、杭州地区居民个人理财现状及特点
杭州作为浙江省的省会城市,2015年杭州实现GDP1.005358万亿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居全省第一、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二。2015年杭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642元,同比增长8.7%。其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9.2%。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1.88。总体呈现收入稳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态势。随着杭州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们都希望个人资产能够得到保值和增值。因此,大多数居民都通过银行、网络等途径进行理财,使用投资房地产、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等理财手段实现财产的增保值。
现就以杭州市居民的理财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本次总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24份,其中有效问卷281份,有效率为80%。问卷收回后借助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看出杭州市居民理财有如下特点:
(一)银行存款占比大
通过调查的数据和分析,杭州居民主要的理财方式有银行存款、基金投资、股票投资等。其中,银行存款所占比重最大,占32.38%,说明储蓄是深受普通居民家庭欢迎也是最常使用的一种投资方式。其次是基金投资,占了总比重的22.54%。基金具有购买费用相对低廉,透明度相对较高的特点,所以购买基金的居民比重在上升。位居第三的是股票投资,占19.67%。股票投资的收益虽高,但其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股票投资是一种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理财方法,加之近期股市市场持续低迷,导致很多股民纷纷从股市中退出,所以股票投资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期货投资、外汇投资和金银投资所占的比例则较小。详见表1:
(二)成本与个人负担能力为主要考虑因素
成本与个人负担能力成为居民选择理财产品的主因,占26.64%。基于居民的个人收入水平不同,会考虑购买其负担能力之内的不同成本的理财产品。其次考虑的因素则为投资风险的大小,占23.36%。投资理财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不同的理财产品也意味着将面临不同的风险与收益。预计收益占18.85%,风险与收益并存,收益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利益大小。另个人偏好,投资观念对准确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具有很大的导向作用。而对于市场热度,变现能力,政策影响等因素所占的比例较小。详见表2:
(三)投资收益为理财主要目的
投资收益成为杭州居民理财的主要目的,占总比例的45.49%。很多人认为参与理财就在于获得与投入的资产相对应的或者更高的收益,理财就是收益。其次是出于资产保值、为自己养老准备,分别占15.57%和13.93%。出于兴趣爱好而选择投资理财的居民占12.70%,另外有11.07%的居民选择投资理财是出于资产的安全性考虑。详见表3:
(四)组合投资为主要投资方式
选择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的组合投资方式的居民占41.28%。选择少选或规避高风险投资,以稳健性投资为主的居民占24.20%。根据时刻关注市场变化,提高判断能力的方式来规避风险所占比例为18.86%。另有少数居民选择见好就收这种投资方式来回避风险的仅占11.74%。理财方式要多元化,往各方面发展,不要局限于一种方式,这才能使资产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详见表4:
二、杭州居民个人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杭州居民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迅速,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仍存在大部分居民的理财观念落后,理财目标不明确,理财方式较为传统等问题。这些都是杭州居民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将面临的难题,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引导。
(一)杭州居民个人理财方面存在的问题
1.居民个人理财观念落后
据调查数据显示,杭州市居民的理财知识来源于网络和金融宣传的各占59.43%和34.43%,来自专业知识的占比为36.07%。由此看出,更多居民的理财知识是从杂乱无章的互联网或者书报中获得的,没有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有42.35%的居民对理财还处于不太了解的阶段,对各类投资工具均有深入了解的居民仅占13.88%。这说明杭州市居民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理财的重要性,人人都需理财的观念还没有得到普及。详见表5、6:
2.居民理财追求短期利益,缺乏长期规划
选择短期投资规划和中庸投资规划的居民分别占50.53%和30.25%,而仅有19.22%的居民对理财制定了长期的投资规划。不少居民认为在短期获得最大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风险防范意识不强,缺乏对市场的长远认识,因此没有确立适合自己的理财目标和合理设置理财计划。详见表7:
3.居民的理财方式较为传统
杭州市居民大部分都选择了风险中等或较低的理财方式,所占比例为51.60%和37.72%。只有10.68%的居民选择了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方式。所以风险低,投资便捷的储蓄成为了大众居民最喜爱的理财方式。居民之所以会采取比较保守的理财方式,主要体现在居民对于理财产品的不熟悉,从而导致居民难以选择合适的,风险较低又有一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详见表8:
(二)影响杭州居民理财收益的因素分析
正因为居民理财方面存在观念薄弱,目瞬幻魅罚方式保守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政府、金融机构未做出积极的引导和决策,以及社会宣传力度不足所致。
1.政府部门未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
居民在选择理财工具时受政府政策影响的因素仅仅只占了总比例的2.05%,这足以表明政府未对居民理财做出积极的引导。如果政府出台一些支持居民理财的相关政策,居民投资的需求就会增加。作为政府,有责任为居民的投资理财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建立一套完善的投资理财政策,保护各投资者的利益。
2.金融机构产品单一,服务水平不高
虽然各金融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不在少数,但都大同小异,种类单一。目前,金融机构还未能提供一些富有特色,能满足客户个性化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而金融机构的员工在为客户服务过程中很难做到耐心为客户讲解,没有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具有个性化的方案,而是简单的将客户的需求进行整合。金融企业缺乏专业理财人员也是影响居民理财投资的一道阻碍。
3.社会宣传力度欠佳
虽然居民可以从多种渠道获得理财的相关信息,但大多数介绍没有把各类产品明确的区分,也没有将各类理财产品的优劣性,风险与收益做总结归纳。某些中介机构则是挑选一些收益较高的或近段时期内投资热度比较高的产品向居民介绍,而并非所有的理财产品。社会的宣传不到位,就会造成居民做出不正确的选择,从而缺乏对理财的热情。
三、加强杭州居民个人理财收益的对策建议
(一)杭州居民应树立理财意识,科学规划理财方式
要加强杭州居民个人理财收益,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可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渠道学习各种关于理财的知识和技巧,也可参加理财知识培训加强对理财的认知能力,保证在投资前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同时要树立一种积极的、乐观的、着眼于未来的理财态度和思维方式,有时一种积极向上的观念往往可以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判断;其次,杭州居民要根据现阶段自己的资产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来制定符合自己的的理财目标,做好精细的收入和开支规划。并且要把目光放的长远些,不要只着眼于投资所带来的利益,而要正确分析各种投资的特点;最后,杭州居民要改善自身的理财方式,做到正确识别风险,分析各种理财产品的利弊,风险大小和收益状况,从以往单一的理财方式向多元化理财方式转变。
(二)政府应当发挥积极的引导、调节作用
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做到科学引导,首先,应当积极出台一些有利于理财投资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融资信用担保体系和改善个人理财业务的政策环境;其次,要做好对金融机构的监督,针对部分银行存在的信息不透明、运行情况不公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最后,政府可引进国外的先进思想和个人理财管理制度,以保证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金融机构丰富理财产品,提高服务水平
金融机构首先应该针对不同居民,推出更多富有特色的,能满足居民个性化投资需求的理财产品。金融机构所做的一切政策变化,都要以居民的理财需求为导向,在提升自身业务的同时满足投资者的需求;其次,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理财人员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职业道德高尚、投资经历丰富的理财师。最后,建立一套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做到让客户满意,让居民对不同的理财产品有更深的了解。
(四)加强社会宣传力度
首先,社会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对理财知识的宣传,在居民们常用的渠道对产品做详细的介绍,做到把产品明确的区分,把优劣势、风险和收益做归纳总结,让居民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各种产品的异同;其次,社会也可通过相关媒体单位在电视、报纸上刊登相关理财信息,引导居民更好的进行理财;最后,相关机构也应该让居民了解每种理财产品的功能,真正让居民树立正确的理财理念。
四、结论
杭州经济发展迅速,居民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地改变,与时俱进。随着国家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将会加入理财的队伍中。投资理财是使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方式,居民需要结合自身的资金状况和相应的风险承担能力进行投资,要避免因盲目投资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参考文献:
[1]马良,孙春来.关于我国居民个人理财有关问题的探讨[A].大庆社会科学,2006,(4).
[2]王芊.我国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思考[B].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3]李亿平.我国城镇普通居民个人理财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4]华金秋.中国居民理财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
[5]林元彬.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7.
[6]彭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问题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0,(2).
[7]张贵华,石青辉.居民理财产品的差异化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0.
[8]李晓君.个人投资理财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财会通讯,2010,(8).
在“亮相”前,不管是从资金的前期投入、投资的标准、进行托管行的选择等方面,都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因为每个QFII都在拨拉他们各自的“算盘”。为了探个究竟。本刊直接与QFII高层及业内人士进行对话。
“试水”资金到底会有多少
进入中国证券市场的资金量到底有多少,是场内外人士关注的。德意志银行预计到2007年,包括QFII在内的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总额,将达到15820亿人民币,占中国股市流通盘的64%左右。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总经理张红力宣称计划向有关部门申请2~3亿美元的QFII投资额度,在拿到QFII资格后,计划3个月之内先汇5000万美元进来。
摩根斯坦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竺稼就有关资金进入市场的规模上给出的答案比较模糊。他说:“从我们的角度来看,首先资金的进入要等批准后资金才能进来,但我们希望能尽快获得批准。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把资金规模做得很大。可能先是一个比较小的规模,再逐步扩大,具体的数额现在还没有定。”
传闻高盛将建立中国A股投资基金,记者就此事向高盛(香港)公司发言人张梅进行了询问。张梅称,高盛目前没有设立A股投资基金的计划,并尚未最后确定以何种方式进入市场,一切都在进行当中。这家老牌的投资银行对投资中国市场表示出谨慎的乐观,与其他境外机构一样,高盛在对国际市场和国际投资规则的熟悉度、严谨的投资决策程序、研究能力、投资理念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同时,它在把握中国国内政策变化、上市公司情况以及投资规则等方面却处于劣势,加上国内市场一些自身的因素,诸如市盈率过高,A股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值得怀疑;股权分割,现存的大量非流通股成为股市运行的一个不稳定因素,影响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和二级市场的稳定;系统风险高,缺乏避险工具;股市信息披露机制有待完善,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外资还可通过投资B股和H股来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等,这些都不利于境外资金短期内大规模进入。因此,预计高盛在年内不会有大资金进入市。
据悉,野村证券将成为首家取得QFII资格的日本公司,进入中国A股市场。但野村证券驻京首席代表川田保拒绝对此发表任何评论。野村证券与很多其他日本的证券公司一样,面临着日本国内经纪业务不断疲软的状况,它们都希望能够介入正在快速成长的中国股市,意图通过提供有较高回报率的产品吸引散户投资者,以减轻自己在日本国内的消耗。
国泰君安的一位研究人员预计,日本证券公司将不断扩大涉足QFII的阵容,但中国监管机构严厉的选择标准,可能使其他机构在短时间内步野村证券的后尘有相当难度。
野村证券的一位发言人说,公司尚未决定在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额,以及多久以后开始向客户提供A股的相关服务。但野村证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分析师对记者说,公司计划投入2亿美元进入中国A股市场。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裁方星海认为,近期外资不会大规模入市,预计到今年年底将有数十亿美元进入。总之,QFII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增量资金和投资理念。即使是少量的试探性的资金,也意义重大,它将对市场起到补充作用和积极的市场心理作用。
QFII“花落谁家”
中国的证券市场有1000多家上市公司,到底这些QFII会光顾哪些行业或公司呢?
摩根斯坦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竺稼在出席中文网站启动典礼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不同的行业都有可能,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这个行业能得益于规模日益增长的消费市场;二是得益于中国制造的低成本。也就是说是“中国成本+国际价格”,回报率要超过平均数。他对此解释说,有时候一些跨国公司在给他们的投资者做推介时,会讲他们在中国是怎么做的:一方面讲中国本身是一个大市场;另一方面就讲是如何利用中国比较低的制造成本。相当多的台湾和香港公司,像Acer就是在中国大陆生产,打上自己的牌子然后到全球各地去销售。
他还重申,并不只是QFII才会喜欢这些,其实很多投资者都喜欢投这类公司。像华为公司和美国3COM合资,产品一部分销往国内,大量的是利用3COM公司的销售渠道销往国际市场。
摩根斯坦利亚洲有限公司也在帮助一些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让有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外国公司和能进行生产的中国公司合作。竺稼说:“这样的结合,可以做到双方优势互补。”
在选择投资标准、选择行业方面,高盛董事总经理胡祖六却另有考虑,他说:“中国是一个飞速增长型的国家,凡是有增长潜力的行业都具有吸引力。从理论上讲,汽车、住房、金融服务、银行等行业的增长都非常好,赢利的前景预期很好,都是有利可图的投资行业。同时,中国又是一个转型国家,很多行业都在进行重组,比如航空公司和石化企业,通过重组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才能提高预期的投资回报率。
中国的很多产业都比较有吸引力,中国的问题并非宏观的、或者说是产业的问题,而是公司的问题。不少公司都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管理层的问题、信息披露问题等。中国的宏观和微观存在着冲突。但我认为这种状况会逐渐好转,因为在华的外资企业和很多民营企业还没有上市。”
德意志银行关于《中国的合格境外投资者机制》的研究报告显示: 大约有50家A股上市公司被QFII看好,这些公司一般是各行业龙头。
困扰QFII的几大问题
外资目前普遍看好中国市场,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对其改革进程颇感鼓舞,都想亲历中国的经济奇迹。但中国的股票市场毕竟历史很短,尚未成熟,存在不少问题, QFII们也是牢骚满腹。高盛董事总经理胡祖六担心上市公司的透明度问题,公司治理水平问题,尤其是股价的估值问题。他说:“与同类市场相比,中国A股股价的估值偏高,大值股较少,自有流通量较小,实际地讲,可选择的股票不多,投资组合非常困难。”
对于QFII来说,资本市场的风险和机会是并存的,他们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竺稼认为,资金规模、投资种类的限制就可能增加风险。因为金融工具不多,避险就有限制。其次就是衍生品能否运作也是一个风险;了解市场也是一个风险。他说:“管理基金的人,如果了解国际市场不了解中国市场,也是一个风险。归根到底,你最想做的事情是对于将来的市场有一个判断。如果判断准确,这个基金表现就好,不准确表现就差,这也是个风险。”
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裁方星海说:“外资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后,难免会被我们讨论已久的4大问题所困扰,即中国股市市盈率过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不透明、公司质量不尽如人意、国有股和法人股流通问题。作为规避风险的考虑,外资可能会侧重于企业债券这一风险相对较低的品种上,而非股票。”资金从债券市场向股票市场流动,也正是新兴市场向外国投资者开放时的普遍规律。
门槛外的QFII如是说
美国奥本海默基金管理公司副总裁、基金经理李山泉认为,“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相当于用“合格与否”这种简单的方法把众多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筛选一遍,留下部分大机构,这样,QFII的信用风险降低了很多。中国计划在此方面积累一些经验后再逐步开放,而非一步到位,这种改革策略是值得赞赏的。
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会因准入门槛过高而减少,现在可能存在一种矛盾:根据《暂行办法》,想到中国投资的不一定合格,而合格的不一定想去投资,余下的既合格又有投资意愿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就很少了,现在大多是大型的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对于这些机构,它们迟早要进入中国市场,前者欲拓展中国的证券经纪业务,后者想抢占中国的信托业务,因此,用一定资金在中国抢先形成循环、展开布局是划算的。
对这些公司而言,早进入更好,有个学习的过程。但是,在二级市场上操作的机构投资者,比如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和养老基金,目前对于QFII不一定有兴趣,或者只是表现出象征性的兴趣,大多持观望态度。
李山泉说:“今年年初,我与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等相关部门交换的信息和意见提交了公司,公司的决策层认为,奥本海默是否向中国监管部门提交QFII资格的申请,目前阶段仍无关紧要,我们会继续对中国市场保持关注。”
他认为,把中国股市放到全球市场范围内比较,它的股价过高,尽管A股市场已经过一年多的大调整,但仍有40倍左右的高市盈率,赚取资本利得的机会不大,使得许多境外投资者望而却步。而且,中国好的企业未必上市,从投资选择看,仍很狭窄。但一些境外基金管理公司对投资中国市场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设有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的公司,但它们可能会通过取得QFII资格的机构进行操作,通过这种间接的投资,等待中国证券市场的完善,视情况决定是否或何时亲赴中国市场投资。
作为一个由长期封闭的资金推动型的股市,引入QFII机制无疑是一个利好措施。上海证券交易所副总裁方星海认为,QFII的进入将有利于逐步淡化中国股市的投机色彩,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培育机构投资者,并帮助国内的证券分析师提高投资技巧和证券研究方法。目前中国的证券研究水平较低,比如,除中金公司外,很少有证券公司使用模型研究方式。
可以肯定地说,引入QFII是一个积极的举措,但QFII在很大程度上更带有标志性含意,它究竟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变革能起到多大作用,中国证券市场能藉此取得多少有效的进步,最终取决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自我完善,它应该与外资进入相辅相成。
刘啸东:客观、渐进地看待QFII机制
为了配合QFII的实施,上海证券交易所执行副总裁刘啸东去年曾率代表团专门去欧洲进行QFII推介。就在中国证监会将在四、五月份颁发第一批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许可,预期首批资金将在6月底前进入市场之际,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中国市场缺的是投资理念
记者:原来业界人士预计会有较多海外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角逐QFII资格,但目前在申请该资格的海外机构多为大型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与早先的预测有一些偏差。您如何看待这一偏差?
刘啸东(以下简称刘):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成长型市场,最明显的就是风险较大。我认为QFII只能有两种方式在中国进行投资,一是短期行为,比如用对冲基金、国际游资等短期手段进行投资;二是长期投资,即较长一段时期内持有中国股票。由于QFII的限制比较死,同时中国缺乏相应的金融产品,短期套利者恐怕现在不会来;另外一些对中国市场感兴趣的长期投资者则有藉QFII进入中国市场的愿望。不过,现在说只有大的券商和商业银行才会进入,作此判断为时尚早。
海外大型券商感兴趣QFII,想率先进入中国,是因为它们有长期的理念,想在中国市场上进行战略性布局,并不企求投资中国在短期内赚钱。其实海外的共同基金或养老基金并不是不愿投资中国市场,它们有可能通过拿到QFII资格的券商在华进行投资。总之,在QFII实施的初期,谁来谁不来并不很重要,QFII机制本身和中国的证券市场都需要成长和完善,海外机构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的认识和适应程度也是发展的,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记者:引入QFII,是否可如一些人所说,能够抑制中国A股市场的投机现象?
刘:我在海外推介QFII时说过,中国实际上不缺资金,缺的是投资理念,只有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才能给我们带来这种理念。我希望QFII能促进投资理念到来的步伐,但期望值不能太高,否则就会背离现实。我一直对那些表示想进入的海外投资机构说,你来中国市场投资,一定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办事,完全照搬国外的规则是行不通的。我建议海外的投资机构根据中国的现实进行适当调整。但我也希望外资进入后,不要跟随投机风,要看公司的基本面,投资好的公司。
随着QFII概念的深入人心,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近期股市行情有所上升,走势较好的包括我们新近推出的上证180指数,该指数的编制照顾了公司的基本面。我认为外资会关注指数中的成分股。随着QFII数量的增多,对公司基本面的关注会增加,市场也会逐渐改观。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不是说QFII一进来,人们就会变得理性起来。
QFII推动上市公司走向国际市场
记者:有人说中国股市是天马行空的绝缘体市场,引入QFII将使其与国际市场发生一些联系。您认为这对中国股市的影响会如何显现?
刘:中国股市的“绝缘”不会因为QFII而发生根本性变化。由于《暂行办法》对QFII的限制很严格,尤其是对资金外逃的限制,使得资金外逃的成本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未对中国股市的“绝缘”造成冲击。不过,若全球其他股市转好,QFII有可能会把钱从中国股市里拿出来,投到其他市场。我认为,真正会对中国股市产生影响的是QDII。
若说QFII使中国股市与外界的联系增加,更多地将体现在中国上市公司身上。中国的企业必须了解,上市并非终点,日后优胜劣态的竞争仍将激烈,应该有强烈的危机感。现在我们虽然有了退市机制,但进展非常缓慢,不少企业上市后好比进了保险柜,进取心减退。我们采用QFII这一新机制,并非简单的吸引投资,除了引进投资理念外,还应该推动国内的上市公司走上国际市场。
记者:有业内人士称,在QFII进入中国市场3至5年后,中国股市的外资可达到10%到15%的比重。您认为呢?
刘:《暂行办法》规定的外资占中国股市比重的上限目前是20%,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例会增加,但很难说在多长时间内会增加到什么程度。这其间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首先取决于中国股市是否能发展和完善。另外要取决于周边市场。若周边市场情况发生变化,朝好的方面转变,投资者可能会转移到其他市场,致使中国外资比重的增长过程放慢。
记者:目前外资对中国市场表现出热情,但他们大多表示在华投资很苦恼。您如何预测QFII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
刘:现在QFII对中国市场表现出来的态度几乎是在黑白之间,要么非常坚决,对中国股市很有信心,要么非常悲观,认为中国股市根本不行。我很难说海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市有信心,我相信QFII一进入,马上就会遇到一些问题,比如投资理念差异较大,投资选择余地小等。
从目前海外机构表明的意向看,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都是要选择基本面较好、有成长性、盘子较大、有交易量、市场前景较好同时又是政府比较支持的上市公司。从盘子(交易量)较大和基本面较好这两个先决条件看,能够满足条件的也就是一二百家上市公司,这是不言而喻的。以此看来,他们遇到的首要麻烦,就是选择余地狭窄。
QFII准入门槛不会降低
记者:您曾说,鉴于QFII迄今为止受到热烈欢迎,目前有关部门还没有改变严格限制之现状的迫切要求。我是否可以反过来理解,若是QFII机制受到冷淡,中方会考虑降低准入门槛?
刘:不会的!我当时是针对情况讲的。我在海外推介时说过:中国的市场很大,不知各位20年前有谁曾投资中国市场?当时在中国只能进行直接投资,那些先行者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我敢说,最早进来的往往最易成功。现在中国的证券市场对外开放,但只是开了一道小门,需要侧着身挤,才能进来。
我说的目的就是让海外投资者想明白再决定进入与否。一方面,若无严格筛选,让很多境外机构投资者进入,对现在的市场不利;另一方面,若没有一番深思熟虑和一个艰难的决策过程,境外机构投资者不会冒然进入。但是,现在的限制毕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例如资金进入的成本高,无利于QFII的长久发展。这一规则在目前时间段里维持,并不意味着不再修改。我认为,短期内施行《暂行办法》有其道理可言,从长期看,改变条文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一个过程。
背景资料
根据韩国、印度和我国台湾的经验,QFII制度的创意在于通过一国(地区)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的有限制流动,成功解决了在资本项目管制条件下向外资开放本土证券市场的问题。这意味着新兴市场实施QFII政策后,国际资本通过特定途径进入国内资本市场。
据《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投资管理暂行办法》,我国QFII政策从2002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