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艺术表演形式

艺术表演形式

时间:2023-07-06 17:16: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艺术表演形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艺术表演形式

第1篇

近几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逐步提高,文化艺术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舞台表演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艺术形式,也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舞台表演是通过表演者的舞台艺术创作,用艺术的形式塑造意境、传递情感,最终把作品表现出来。由此可见,表演者的舞台艺术表演能力对于艺术作品的表达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笔者对如何提高表演者的舞台艺术表演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

1 提高表演者的文化艺术修养

舞台表演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并且带有浓重的感彩和生活内容,对表演者的文化素养、生活阅历、思想道德、艺术修养、情感表达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提高舞台表演者的艺术表演能力,必须从各方面提高表演者的文化艺术修养。

首先,要提高表演者的文学修养。很多舞台作品都来源于各种文学作品,而各种文学作品大都来自作者的生活感悟。因此,表演者在生活中应多阅读各种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人文风情,欣赏一些高雅的音乐、戏曲作品等,从不同方面去增强自身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对舞台作品的领悟能力,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因此,舞台表演者可以通过欣赏大量文学作品,来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感受、想象和表达能力。

其次,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舞台表演者要想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艺术表现能力,必须要锻炼自身的审美趣味,可以通过向专业人士求得指导和帮助,从而改变自身的审美情趣和观点,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表达。

然后,提高表演者的思想道德修养。艺术具有道德的价值,一部优秀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人生选择方面往往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表演者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要热爱生活,端正生活态度,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积累生活感受,将生活感悟和情感融入到舞台表演当中,与专业技术相融合,才能提高表演的品味及舞台表演的质量。

最后,注重提高表演者的艺术修养。表演者在生活中可以通过了解进步的艺术形象,来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在表演的训练中,表演者应不断地从文学、绘画、音乐、运动等不同领域中广泛地汲取养料,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和感悟,提高自身的综合艺术修养水平和舞台艺术表演能力。

2 表演过程中充分融入感情

舞台表演艺术是一个情感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情感的表达是衡量表演者表演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个好的艺术表演,一定要准确地捕捉住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适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具有强烈感染力、真实自然的艺术作品,才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对于现阶段的情况来说,舞台艺术创作者习惯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艺术表演的主题,而舞台表演的观看者则习惯从表演内容中去发现所要表达的问题和答案。因此,这就要求舞台表演者不仅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努力掌握各项艺术表演元素,将其恰当地运用到舞台艺术表演当中去,还要将演绎生活的思想情感、艺术语言贯穿到整个演释过程当中,才能使舞台表演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台艺术表演过程就是艺术家演释自己情感的过程。艺术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情感的表现,对于艺术家来说,情感的表现并不是对任何具体观众而发的,它首先源自于自身,其次才指向任何听得懂的人。因此,舞台艺术表演者的情感表达对于提高表演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3 深度了解作品内涵

舞台艺术表演所能表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它源自生活,却又高于生活。因此,表演者在表演实践中应该充分领会作品的内涵,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角色性格、发展情节,以及作品创作背景、创作主旨等,从中体会作品的创作人所要表达的思维和情感,找到共鸣,进而激发自身内在的情感,才能更恰当的将作品的本质灵活生动的演绎出来。

4 运用虚拟的表现手法

艺术的魅力在于能将人们生活中发生的人和事艺术地呈现于舞台上,可以使人们从中得到启迪,同时也给人们美的享受。虽然说舞台艺术表演源于生活,但是如果只是简单的把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不加任何修饰原样搬上舞台,虽然真实,但是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因此,这就需要在舞台表演中适当运用虚拟表演的艺术表达形式。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韶关市始兴县文化馆演出队在第六届群众戏剧曲艺花会大赛获奖剧目《斗年鼓》的演出中,通过客家?年习俗,以山歌作引,锣鼓为媒,载歌载舞的形式,反映客家人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歌颂了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面貌,演员将生活中劳动形态艺术地呈现于舞台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美感。由此可见,用虚拟性的表现手法将舞台表演的艺术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第2篇

(一)舞蹈教学的目标设置不够明确

舞蹈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因为,舞蹈是一种与空间和时间相互融合的艺术形式,其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动作表现,来实现人们对美的理解、对相应情节的表达、对情感的宣泄等。然而,要表达这些不同层次的内容,不仅需要舞者具备良好的审美情趣,还需要很好地把握音乐的节奏、韵律等。当前,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大部分学校对舞蹈学习的目的理解不够明确,因此有的教师过分强调对学生舞蹈动作或舞蹈基本功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基本舞蹈鉴赏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另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则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将关注点放在身材好、长相气质出众、舞蹈基础好的学生上,忽略了大部分普通学生的舞蹈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并不符合学校开展舞蹈课程学习的初衷,这也同提升全体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求的教育相违背。

(二)舞蹈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

首先,当前很多学校在开展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设置或编排的舞蹈内容其实并不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其本身所能利用的教材资料就比较少,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前,进行教材的自编工作,这对于非专业教师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还有部分教师大都是科班出身,常年接受的都是专业的舞蹈学习。这就使得他们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不自觉地加入过多的专业内容和专业知识,而这不利于非舞蹈专业学生的学习;其次,由于大部分学校都将舞蹈作为兴趣课来进行教学,这种情况下教师所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便很慢,且课程设置的时间也较少或缺乏合理性,这便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对舞蹈的学习兴趣。

(三)舞蹈教学的方式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当下,大部分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首先,在舞蹈课程的设置上,很多学校都将舞蹈课程设置为选修课,而学生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舞蹈知识,显然并不符合课程发展规律。这样的课程设置形式无法为学生提供一个系统学习舞蹈的机会,更不必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了;其次,部分教师在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舞蹈动作的传授,单纯要求学生对自己的动作进行模仿。这样机械的教学方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理解始终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

(四)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影响教学任务的开展

当下,我国部分舞蹈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舞蹈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首先,部分舞蹈教师一旦进入工作岗位后就缺乏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且在工作中也有畏难情绪,不愿意进行自主创新。长年累月教授的都是同一套舞蹈,学生早已失去了舞蹈学习的动力;其次,部分学校的舞蹈教师还要担任教务方面的一些工作,这些繁重的工作往往使得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而舞蹈这门艺术的发展却是日新月异的,故而教师有限的储备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艺术表演能力的主要对策

(一)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舞蹈艺术表演的思想意识

学生想要具备良好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意识,加深学生对舞蹈艺术表演能力的相应认识。首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带领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整个舞蹈的编排过程中。让学生在这个编排的过程中,自己寻找舞蹈的艺术主题;其次,还可以认真地体会舞蹈动作的各个细节,充分让学生对舞蹈中的艺术养分进行有效吸收。例如,在编排一套以空灵、宁静为主要意境的民族舞蹈时,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舞蹈的主题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在心中对这支舞蹈的艺术表现力有一个初步的定位。然后,教师通过反复播放伴奏音乐,让学生一起对舞蹈的动作编排,并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对舞蹈中的技巧和动作进行细致推敲。最后再让学生学习一整套的舞蹈动作,这样的方式便能使学生对舞蹈有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展示出良好的舞蹈艺术表演力,而通过学生的艺术和表演思想意识,使舞蹈的美感被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增强艺术表演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师在进行舞蹈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学生亲身的实践与参与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舞蹈艺术表演力的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也只有通过反复多次的实践才能使得学生对于舞蹈动作的艺术表演力得以充分的理解和领悟。例如,教师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为学生播放舞蹈的视频,让学生进行视频实践,结合视频为学生讲解舞蹈动作中的艺术表演。通过视频实践,学生对舞蹈中蕴含的艺术表现力、舞蹈动作技巧等都有了深入的感悟。然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音乐实践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音乐感悟舞蹈中想传达的情感意境。教师结合音乐的韵律为学生重点讲解音乐中的情感因素,使得学生对于舞蹈的配乐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通过图片,教师对舞蹈者的动作进行一一分解,让学生对各个动作的来源和艺术表现力都有着更好的认识,并在展示舞蹈艺术的前提下,使得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得以提升。

(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舞台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舞台是舞者展示自己的艺术表演力的最主要平台,因此,舞蹈教师应该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舞蹈比赛中去。不管是集体舞蹈还是个人舞蹈,都是对舞蹈艺术表演的一种最好诠释。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舞蹈收获到很多其他渠道不能获得的表演经验,并在大赛气氛的熏陶下,大幅度地提升自己的艺术表演力。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舞蹈比赛,学生可以在备战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赛的进展与刺激,进而使得舞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比以往提升很多。同时,有比赛作为激励,学生在练习舞蹈的时候也会对舞蹈中的艺术表演力进行着重揣摩,最终通过舞蹈动作将舞蹈需要传达的艺术表演力传达出来。这些都可以在无形中促进学生艺术表演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第3篇

一、豫南花鼓灯发展历程

豫南花鼓灯是说唱性质的歌舞,主要以豫南地区小调、山歌、田歌为基础曲调,并结合插秧锣鼓等辅乐曲。发展初期,这种舞蹈表演形式只适合在小的场所演出,因为其“说”、“唱”、“舞”的动作范围很小,力量也不足。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沉淀,豫南民间艺术家不断填充其他艺术元素,吸取鄂北、皖西等地的歌舞表演模式,创建了符合淮河两岸人民艺术欣赏风格的歌舞表演,同时,由二、三人表演,转变成了多人表演。自此,豫南花鼓当开始逐渐流行开来,其代表作品有《夫妻观灯》、《打六望》、《劝五更》、《秧麦》等。

二、豫南花鼓灯艺术的主要组成

(一)舞蹈形态

花鼓灯的舞蹈形式是从信阳舞蹈小戏演变而来的,可以单人表演,也可以多人表演。目前,豫南花鼓灯在戏剧表演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填充了很多戏剧文化,由多人扮演不同角色,利用说唱歌舞形式,将戏曲艺术表演出来。舞蹈表演者的语言词汇很多,或特色舞蹈、或群舞,从舞蹈形态上看,其艺术宗旨是相互辉映,相互促进的。

(二)歌唱形式

豫南花鼓灯的戏曲表演内容由歌唱与锣鼓两方面构成,民间小调、灯歌作为歌唱部分的主旋律,舞蹈伴奏、锣鼓演奏为辅表演节目。从动作特征上看,丑角圆胯,走字步,双臂微曲,嗓音粗狂、急躁,宛如“毛猴”,旦角的歌唱表演节奏轻快、妩媚,在锣鼓伴奏中,又充满坚韧,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表演形式

豫南花鼓灯的表演人数不同,性别不同,其对应的表演形式不同。如单人表演,男角为花鼓腿子、女角为花鼓娘子。如果花鼓灯表演由多个表演者组成,则男角为花鼓架子,以花鼓娘子为表演中心,丑婆、丫鬟、老竿等人为辅助角色。花鼓灯里的角色定位有很多,如:俊、丑、文、武,丑鼓负责插科打诨,文鼓负责唱主戏,武鼓负责舞蹈表演。在丰富表演内容(矮子功、口技、绕口令等)的衬托下,每个角色的表演内容都能够有效融合、相互协调。

三、豫南花鼓灯的艺术特征

“花鼓灯一打头对头”,这是淮河地区流传的谚语。早期淮河地区,从事花鼓灯表演行当的人,大多为贫困农民,在艰苦岁月中,这些人对生活的感悟要更为深刻,更为细腻。这种特殊的情感很好的融入到了花鼓灯艺术表演中,无论是俚语、喧闹表演,还是戏曲编排、伴奏作曲,其表演内容和手法都是在贴近人民生活的基础上,创新改革寻求突破的。因此,花鼓灯既有豫南人民对生活厚重的感悟,又夹杂着创新艺术元素。

(一)民族性

豫南花鼓灯顾名思义,其代表的是豫南民族文化特色,无论是从艺术表演上,还是从思想内涵上,其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性与豫南地理环境是高度吻合的,相得益彰的。由于淮河人民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民俗文化的影响,所以花鼓灯表演呈现出来的艺术表现力是豪爽、粗狂、温和、细腻相融合的,虽然情感相互冲突,但是其巧妙地运用了伴奏、舞步、舞蹈动作等其他元素所遮盖了,让整个表演毫无违和感,展现统一、整体的民族特性。同时,花鼓灯具有的特殊民族情怀,还增进了南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因为人民受生活压迫、过着疾苦困难的生活,这种生活状态是南北人民,乃至世界人民所共通的生活情怀。从这方面来看,花鼓灯也是消除人们抑制情绪,让人们感受艺术快乐,消除负面情感元素的自娱性表演。

(二)包容性

豫南花鼓灯是具有包容性的艺术表演,从民族特色,到世界文化元素,花鼓灯中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性在不断变化,在不更改花红柳棣舞台形式的基础上,花鼓灯的鼓奏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由原来的乱敲,变成了现在有节奏、有音响效果的组合演奏。同时,花鼓灯的脚步、动作等表演规律也不断发展,由单人表演,变成了多人配合,时而轻快敏捷,时而刚劲有力。这种冲突性质的表演模式是多种文化元素融合、共通之后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感。将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艺术表演结合在一起,在借鉴的基础上,升华艺术表演在结构、体系、内容上的情感特征,将不同文化元素包容进来。所以,花鼓灯的表演形式才会越来越多,才会被更多人喜欢、欣赏。

四、结语

通过对上文豫南花鼓灯艺术表演、形式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可知,经过几千年的经验积累和情感堆积,花鼓灯的艺术表现力越来越强,可以充分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影响力。

第4篇

【关键词】肢体语言;音乐综合艺术表演;运用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87-01

一、肢体语言的界定以及在音乐综合艺术表演中的作用

所谓“肢体语言”,是一种非语义性语言,由人的表情,姿势,肢体变化所构成,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一种自然的行为表达方式,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相互传达信息,是人类传递信息的载体。

肢体语言在音乐艺术表演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肢体语言不仅能够体现表演者在演唱过程中的状态,同时也能够抒发歌曲的艺术情感,向观众传达歌曲的节奏、意义、情感。肢体语言在表演中与歌唱语言是不可分割,互相成就的,只有表演者能蚋好地掌控自己在歌唱中的肢体语言,观众才能更好地在表演者的表演中获得美的感受。我们通过声乐学习应该知道,想要在演出中能够有好的发挥,那么就必须保持好的歌唱状态,如果我们的状态好,那么我们的歌声就会打动观众,反之,就会成为一次失败的表演。歌唱,是情绪与歌曲相结合的艺术,歌手对于音乐情感的表达大都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现,同样的道理,不同风格的音乐,歌者也势必要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所以,在音乐综合艺术表演中使用肢体语言是极其重要的,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二、肢体语言在音乐综合艺术表演中的运用方法

(一)运用律动表现音乐特点。所谓律动,就是在音乐的演唱中使用幅度较小、连续的表现歌曲情感的身体动作,通过这样的简单动作能够更好地展示音乐所表达的情感。举个例子,例如在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的演唱中,我们就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在演唱的过程中摆动自己的手,让观众体会到力量,展示歌曲的特点,使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在大海上航行,每个人都在积极地划桨,将观众的情绪最大程度调动起来,从而获得更好的演出气氛,增强音乐的代入感。

(二)运用指挥手势表现旋律。演唱中的指挥手势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指挥,而是要通过这样的形式表现音乐的主旨,从而将旋律更好地传递给观众,更好地理解音乐的魅力,增强美的感受。例如在《溜冰圆舞曲》的演奏中,我们就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这首圆舞曲总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序奏、第一小圆舞曲、第二小圆舞曲、第三小圆舞曲、第四小圆舞曲、尾声组成。如果只是让观众单纯倾听,那么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可一旦我们在《溜冰圆舞曲》的演奏中加入指挥手势,那么观众就能更好地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走向、情绪等等,从而更好地体会音乐所表现的主题,感受整部曲子带给我们的和心灵上的震撼。

(三)运用声势表现音乐节奏。在音乐综合艺术表演中创造声势是极为重要的。“声势”的涵盖范围很广,但是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运用四肢拍击身体、地面等,将自己与乐器融为一体,以身体作为乐器,用拍击产生的声音来表现音乐的节奏。另一方面,就是利用人发出的共鸣,加强演唱、演奏中歌者的参与度,从而更好地向观众传递情绪。例如在演奏《我们是冠军》这首歌曲时,我们就可以带动观众,拍击节奏,提升观众参与程度,充分调动观众的热情,利用“声势”向观众传递歌曲的节奏,感受歌曲中的狂热情绪。再例如,在演唱歌曲《彩云追月》时,就可以利用响指、和声的方式展示歌曲的空灵,因为这首歌带给观众的就是清澈、空灵的感觉,塑造“声势”使得观众的代入感大幅提升,只有提升观众的代入感,将节奏深刻传递给观众,音乐的演奏才是成功的。

(四)运用舞步表现音乐的律动性。我们知道,在舞台上进行表演,唱跳的模式是最为困难的,但也最能带动全场气氛。其实,我们大多数学生都不具备专业的舞蹈功底,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带动全场,我们需要进行一些舞蹈训练和编排,例如韩国曾经的偶像天团,东方神起、super junior等,他们的很多作品和演出都是采用唱跳的形式,从而使现场的气氛达到,最大程度表现其音乐的特点,传递着音乐的节奏、情绪,在表演中获得巨大成功。再例如国内的明星蔡依林、罗志祥,他们也善于用唱跳的形式来吸引观众、带动观众,使观众更好地体会音乐的魅力,获得更好的视听感受。

三、结语

在音乐综合艺术表演中运用肢体语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作为艺术类学生,我们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个人基本素质的提升,从而在表演中更加从容,更好地带动观众,给观众最好的视听感受。

参考文献:

[1]冯华.浅谈形体语言与演员内心节奏间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6,(12):28-29.

[2]何其婷.浅谈肢体语言在音乐综合艺术表演中的运用[J].音乐天地,2016,(08):29-31.

第5篇

一、阐述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目标

舞蹈是一个享受艺术的过程,舞蹈教学是指舞蹈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舞蹈时,引导学生感受舞蹈所带来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性,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和文化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使学生在进行舞蹈表演时更加投入的去表演。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舞蹈教师要重点发觉学生的独特之处,针对每个学生有不同是风格,制定相应的舞蹈技术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的独特情感与舞蹈技术相结合,学生也必须要根据已有的舞蹈风格体系和舞蹈表现形式去发现适合自身的舞蹈形式,努力将个人情感融入到舞蹈表演中,提升自己的舞蹈艺术表演能力。通过对学生进行不间断的舞蹈训练,使舞蹈基本动作成为每个舞者的基本能力,舞蹈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感知艺术的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开发和拓展自己的想象能力,为舞蹈表演动作赋予自己的理解,然后将自己的舞蹈意象添加到舞蹈表演中,进而对舞蹈表演有更加完美的诠释。从主观方面来看,学生通过将舞蹈表演动作和自身情感想象融为一体,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艺术表演风格,从而推动了学生在舞蹈表演道路上的快速发展。

二、分析在舞蹈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艺术原则

结合当代的舞蹈教学发展历史,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真正的热爱上舞蹈。

(一)舞蹈教师必须要有严格的自我控制力,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通过每一个舞蹈动作和舞蹈表演情节培养学生对舞蹈表演内容的感知能力,在一点一滴中,使学生在对舞蹈动作和舞蹈理论都能完全掌握,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以自我为主体的、系统的、完整的表演体系,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

(二)舞蹈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舞蹈,更要鼓励学生在舞蹈领域要大胆创新,舞蹈艺术学科和其他的学科不同,支撑舞蹈艺术逐渐进步的力量是不断的创新和改革艺术内容。因此,舞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的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主动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鼓励学生自我创新是舞蹈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原则。

三、探析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能力

(一)加强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在舞蹈领域中,拥有坚实的舞蹈基本功是练习更高舞蹈动作的基础,没有最基本的舞蹈技术也就谈不上舞蹈表演力,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必须要加强学生对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力度,使学生提高自己的柔韧性、灵活性和身体协调性等。基础的舞蹈训练是一个乏味的过程,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艺术表演力,可以使学生领悟到每个基础动作所拥有的情感,使每个舞蹈动作都能拥有独特的灵魂,最终使学生能够将舞蹈动作做得完美,加强基础舞蹈动作的训练在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开发创新能力运用到舞蹈表演中:舞蹈艺术的魅力来源于舞蹈动作,而舞蹈动作又是舞蹈表演者利用对舞蹈的独特理解所编排的,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舞蹈动作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创新力和想象力,将自己对舞蹈动作的认知情感与舞蹈动作相结合,就重新组成了独特的舞蹈内容,舞蹈教师应该多开设一些类似舞蹈创编之类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舞蹈表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开发艺术的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再加上对学生的情感认知培养,进而可以提高学生的舞蹈艺术表演力。

四、结语

时代的进步推动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因此,舞蹈教育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进步,这就需要舞蹈教师加大对学生舞蹈基本功的训练力度,同时激发和鼓励学生自主去学习,培养学生对舞蹈艺术表演的情感认知能力,从而为我国的舞蹈领域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舞蹈人才,推动我国舞蹈领域的快速进步。

第6篇

论文关键词:民俗 艺术 表演 声乐 教学

论文摘要:从声乐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入手,分析当前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存在的弊端和不足,进而提出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声乐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音乐表演(民俗文化艺术表演方向)是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特色专业方向之一,百色学院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个开设此专业方向的高等院校。从2007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艺术系教师经过几年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在民俗艺术表演专业的教学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艺术系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中国—东盟艺术教育成果展以及CCTV青年歌手大赛等许多赛事中,都凭借民俗艺术表演节目屡屡获奖。然而,也正由于是全国第一个开设此专业方向的高校,没有任何先例可以效仿,完全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进行专业建设,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栽过不少跟头,吃了不少苦头。

目前,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方向在教学模式、师资配备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不健康因素,对此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不仅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到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勿论突出特色、打造精品专业了。声乐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在专业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民俗艺术表演方向中亦是如此。在声乐课的教学过程中,百色学院艺术系的声乐教师同样遇到了上述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将以声乐教学模式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进而探讨在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对如何进行声乐教学模式改革提出自己的思考,以期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一、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声乐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师资配备来看,百色学院艺术系现有专任声乐教师8人,都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其中美声唱法教师3人,民族唱法教师5人,而8位教师中,对民俗声乐表演比较了解的教师只有1人。从学生情况看,音乐表演专业学生4个年级共有213人,主修声乐的学生有179人,占学生总数的84%,其中民族唱法学生最多,有163人,占声乐学生的91%。从授课方式来看,声乐主修生上课采用“一对一”的小课授课方式,每周每人一节,非声乐主修生上集体课,每周2节。从课程设置和教授内容来看,与一般音乐院校(系)开设课程和所教内容基本一样,只有一门“原生态歌舞表演”略显与众不同。从教学实践环节来看,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到大学三年级每年下乡采风一次,其他实践主要是参加各种舞台演出活动。以上就是当前百色学院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声乐教学的基本情况。

作为百色学院艺术系的特色专业之一,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亲身体会到这样的声乐教学模式存在很多弊端和缺陷,不仅背离了百色学院人想要办出特色的初衷,而且如果长此以往,形成定式,不仅偏离了专业轨道,而且对本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十分不利。

1.目标不明,定位不准

百色学院最初开设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方向,主要是为培养具有较强的民族歌舞和原生态歌舞表演能力,较为全面地掌握民俗文化概况和具有一定的民俗文化研究能力的人才。然而,在现实的声乐教学和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真正认清这个目标,或者说即使认识到了也没有真正朝这个方向迈进和努力,授课内容与上课方式等都与普通音乐院系基本一样,在师生思想定位上造成了一定的混乱。

2.教学内容与教材使用中民俗文化内容过少

由于目标不明,定位不清,所以声乐课的教学内容仍然是在教授美声或民族唱法的发声方法,上课练声、演唱作品,演唱的作品也大都是传统的声乐教学作品,与民俗文化艺术表演基本不搭调。在教材的选择使用上,目前选用的教材多是仿习正规音乐院系选用的教材,大部分内容是创作歌曲,还有一少部分的民歌和美声歌曲,真正意义上民俗文化的作品极少。在此需要强调一点,笔者并不是反对要教授美声或民族的发声方法,相反,还认为这样可以提高和改良民间原生态唱法的音色,但如果偏废了一方,照目前民俗文化艺术内容极少的情况发展下去,离当初办出民俗文化特色的宗旨只会越来越远。 转贴于

3.课程设置与教学形式缺乏创新,师资配备不均衡

目前,百色学院艺术系开设的课程也仍然是沿袭专业音乐院系的课程设置,尽管“原生态歌舞表演”一门课程有所创新,但仅此一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且这门课程仍处于摸索阶段,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在声乐课教学形式方面,仍采用传统的“一对一”小课形式,虽然这样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解决他们个人歌唱技术上的不足,但对于学生之间的协调配合训练明显不足,而好多真正的、民间的民俗艺术表演都是由于相互配合得好才更显魅力的。关于师资配备,如前所述,目前艺术系专任声乐教师有8人,但真正比较懂得民间歌唱艺术的只有1人,这样的师资配比对于民俗艺术表演专业而言显然是很不合理、很不均衡的。

4.教学实践环节民俗艺术方面内容相对薄弱。

在教学实践环节方面,艺术系比较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参加各种校内外的演出活动也较多,但与学生参加的各种活动相比,有关民俗文化艺术的内容仍然偏少,除每年一次的采风活动之外,基本没有其他民俗艺术实践活动,要么就是参加比赛、展演时,由教师临时组织排练一些具有民间民俗特色的作品去参加比赛,活动结束之后又回归常态,如此一来,学生对真正民间民俗艺术的了解只流于表层,民俗文化知识更是微乎其微,对于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民族民俗文化艺术人才相距甚远。

鉴于以上的种种问题,我们首先应客观看待,冷静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制定出适合本校本系特征的改革策略和措施并付诸实施,从而保证声乐教学乃至整个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二、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下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与措施

1.明确目标,转变观念,找准定位

艺术系要统一全系师生思想,同时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明确培养民俗文化艺术人才的目标,找准定位。教师应转变观念,真正扑下身子去了解学习民族民间、民俗原生态歌曲等,从中汲取营养并运用到自己的声乐教学中去。此外,还应帮助学生转变思维方式,促使他们认清民俗文化的巨大价值以及从事民俗文化研究和走专业特色化道路成才的良好机遇。

2.改进课程设置与教材使用,大量增加民俗文化艺术内容

明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后,要对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革新,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内容的课程,在教材的选用上,应多采用从民间采风回来得到的“鲜活教材”,从而不断加大学生对民族民间、民俗艺术知识和信息的占有量,真正为进行民俗文化艺术研究做好准备。

3.改革声乐课上课方式,完善师资结构

改变声乐课传统的“一对一”上课方式,采用个别课、小组课、集体课相结合的上课方式。个别课主要训练学生如何发声,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美化学生的歌唱音色;小组课主要训练他们的协调配合能力和互相间的艺术默契感,体会民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集体课主要讲授一些民俗民间的音乐文化知识以及让学生体会民间艺术在集体活动中的呈现方式。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措施,完善师资结构,聘请校外优秀民间民歌手担任原生民歌演唱的教学工作,同时派出本系声乐教师走出校门,深入民间进行“接地气”般地采风学习,尽快扭转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方面师资薄弱的局面。

4.加强教学实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民俗文化艺术表演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加强教学实践,同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要增加学生采风次数和时间,除了系里组织的采风必须参加外,还要求他们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田野采风,深入学习民间文化知识。二要训练学生对采风回来的材料进行加工整合,改变被动的学习方法,多采用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提高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最终成为有一定民俗文化研究能力的人才。

三、结语

声乐课是音乐表演的主要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也直接影响到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的专业建设,针对百色学院这几年的声乐教学中的种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解放思想,克服困难,切实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课方式、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实践等方面,对整个声乐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本专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舞蹈教学;艺术表演力;综合艺术素质

一、舞蹈教学的艺术特点

(一)舞蹈教学的艺术目标

传统舞蹈教学观念里教学的艺术目标是教授学生学会舞蹈动作的技巧,但事实上舞蹈教学目标的重点在于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形体特点、内涵与艺术风格,引导学生掌握舞蹈动作与情感的有机结合的技巧,让学生感受到舞蹈体系中不同形式的舞蹈动作与形体结合产生的情感,从而练就身为舞者的本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艺术目标。

(二)舞蹈教学的艺术原则

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教学时必须坚持“潜移默化”与“鼓励创新”的艺术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舞蹈,爱上舞蹈。首先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对自己进行严格的自我约束;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教导学生学习每一个舞蹈动作,感受每一个动作分解背后的深层情感,帮助学生在不断重复的学习过程中建立系统化、规模化的舞者世界。再次教师要知道舞蹈艺术领域创新是生存的灵魂,因此教师在教学课堂中要本着开放宽容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即使学生的观念是不符合现在的教学内容,也要让学生发声,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出具备高超舞蹈技巧和独特舞蹈艺术思维的人才。

二、舞蹈教学中学生艺术表演力的培养

(一)艺术基本功是基础

舞蹈艺术的基本功是身体的柔韧度、灵活性、协调能力与控制能力。没有练就好艺术基本功,那么震撼人心的艺术表演就是空中阁楼,因此教师应当保证课堂教学中艺术基本功的练习时间,让学生在每一个动作中感受到舞蹈的灵魂,每一个动作都符合音乐的节奏,每一个动作都和身体融为一体。此外教师应当教会学生认识肢体,提高对身体的认识,体会肌肉的力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艺术基本功的练习是枯燥乏味的,可就是这种枯燥乏味的艺术基本功是艺术表演力培养的基础,只要坚持对学生基本功的反复练习,最终必将能够使得学生在每一个肢体动作中体会到艺术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力。

(二)动作与情感联系是关键

舞蹈教学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舞蹈艺术家通过自身对舞蹈与音乐的领悟,通过自己的表演方式将舞蹈动作表演出来,如此这样观众在观看舞蹈表演的时候才能够产生情感共鸣,继而产生内在美的体验。因此教师在培养艺术表演力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外形、动作的灵活性、身体的协调性,当然不可否认这些仅仅是基础性的条件,最为关键的是情感的表现,要知道情感是舞蹈艺术的灵魂,没有情感舞蹈艺术就是空洞无物的。

(三)发挥想象力是核心

舞蹈动作符合舞者的特质是培养学生艺术表演力的核心,只要舞蹈动作形成舞蹈组合继而形成舞蹈,再与观众脑海中抽象的美产生联系,使得观众自内心产生美的感动,才能够懂得舞蹈真正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创造一个开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如此才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的舞蹈艺术创作插上想象力的翅膀。

三、舞蹈教学中学生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提高艺术感受力

舞蹈教学综合艺术素质必不可少的一项是艺术感受力素质,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可以多种方式讲解舞蹈背后的故事的。例如在江南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语言描绘出江南风景的优美,采用讲小故事的方式讲解江南的风土人貌,采用PPT的方式直观感受到江南的动人,借此帮助舞者在心目中勾勒出江南的全貌。通过这些不同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从内而外真正理会舞蹈,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必然会充满魅力。

(二)提高艺术心理素|

我们有着共同的心理体验就是同样的舞蹈被不同的舞者演绎出来感觉并不相同,这源于舞者的内涵不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舞者演绎舞蹈的有力保障,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过程中打骂的方式,采取鼓励与包容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强大的自信心,耐心引导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此外,学生面对挫折的时候容易自卑,容易自我否定。面对成功的容易骄傲,过于自信。这些面对失败与成功的能力也是艺术心理素质重要的两个方面,虽然两者并不能够直接提高学生的艺术表演力,但是对于学生的艺术表演生命的延续无比重要,教师要时刻谨记避免学生在自卑与自满中断送艺术生命。

四、总结

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水平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舞蹈艺术的需求市场也在不断被打开,因此我们作为舞蹈教师,应当要时刻关注最前沿的教学动态,同时针对舞蹈艺术的特点,在坚持潜移默化、开拓创新的原则上,练习好艺术基本功、加强舞蹈与情感的联系、同时让想象力插上翅膀,当然也要采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心理素质,如此才能实现舞蹈学生全方位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声乐艺术;实践;表演技巧;培养

声乐艺术表现的是一种精神文明,是心灵的诉说。声乐艺术实践中的表演技巧是音乐教学中重要学科之一,是声乐艺术发展中重要元素。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表演”这个词汇已经很少有教师会提及,但实际上,无论是学习音乐或表演,无论是歌唱或演员,最终检验的场所都是舞台,都将上台表演。因此,对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应引起重视,加强教学,让声乐艺术与表演有机结合,是当前音乐教师必须重视的教学内容,和具备的教学素养。本文即将对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进行深度分析与探究。

一、声乐艺术实践中对表演技巧的要求

1、时代性要求

声乐作品是历史时期特定的产物,具有浓重的音乐风格及历史印记。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声乐艺术在技巧或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如莫扎特时期注重内部结构逻辑性、连续性;舒伯特时期注重自由创造等。正如钢琴家安多尔•弗尔多斯说过,“伟大的艺术杰作是超时代的,但是这些作品的演出却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它带着时代精神的印记。”没错,我们要尊重历史,将新的血液注入历史作品,以时代精神或风格对原作进行二次创作或加以丰富,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声乐表演者的艺术特长和个性创造。

2、想象力要求

艺术创作过程中心理功能是必不可少的,想象力、情绪表达与形象思维等都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可以相互融合。表演技巧的合理利用可以实现声乐作品中思维的想象,也可以完成艺术想象。利用艺术想象,通过表演展现想象力,表演者再将作品与生活经验相结合,将自己彻底融入到作品中,融入到艺术想象中,实现声情并茂,抒发真情实感,展现作品的精神与内涵。只有表演者彻底投入到艺术作品中,进行合理表演,重视情感表达,欣赏者才能感同身受,进行艺术享受。

3、真实性要求

真实性在声乐艺术表演中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充分体现表演者的艺术修养,演唱者对作品的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演唱者在对一个作品进行演绎时,要对其作品的创作意图、词及曲通过表演进行理解、掌握与表达。促使作品在情感表达、歌词语调、起伏旋律中充分体现,使声乐艺术完美体现。对于演唱者尤为重要的就是在一场演唱中如何合理利用舞台、巧妙表演、布局等,使得整个演唱的现实与意境完美结合,呈现完美舞台。

二、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

1、心灵之窗——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很好的表达人内心的活动,展现人内心想法。所以,眼睛在整个舞台表演中起着重要作用,“眼神”是否灵巧、是否到位是声乐艺术表演重要内容,“眼神”运用的好与坏直接影响能否很好与欣赏者的交流。而且在台上眼睛要有神,通过眼睛对所有事物或景物进行表达或描述,一定要展现出作品的“精、气、神”,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观赏者的情感共鸣。正如程砚秋先生所说“上台全凭眼,一切用法要由心中生。”文中的眼就是指在台上四面八方都能顾到。

2、无声语言——手势

声乐艺术表演者在舞台上需要声音与动作完美结合。在声乐表演中,光有声音而无任何肢体表达,是空洞的。手势的展现是情感的强化,更能体现歌唱者的情感,同时能更好的渲染氛围,使得形体造型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在整个声乐艺术实践表演中,应以声音为主、手势为辅,完美的相结合,达到完美的艺术表演的效果。根据不同作品,不同情感表达,演唱者可灵活运用手势动作,自然、流畅的进行情感表达,不能过多或过僵,增添不恰当手势,使得画面美感丢失,造成画蛇添足的窘境。手势动作是情感表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灵活的运用的作品中,起到应有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好的呈现与表达作品的情感与内涵。

3、情感体现——面部表情

人的情感表达都是通过面部表情和语言去进行传递,声乐艺术更是通过这两样去展示的。不同的面部表情展现出的是不同的情感,演唱者应该根据不同的作品,通过面部表情展现出不同的内容与含义,表达出作品中不同层次的感情,通过面部表情更好的去诠释作品,也让欣赏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了解作品。如如果作品内容包含“晨雾、流水、青山”动静结合的画面,在情感表达时,演唱者的面部表情不可做作、应自然,这样才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应用是十分重要,表演技巧是否灵活、正确运用直接影响到演唱者在舞台上表演所呈现的效果,直接影响作品的情感表达。所以,声乐艺术实践中应不断完善和学习表演技巧,是声乐艺术表演更上一层楼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培养与提升表演技巧,声乐艺术才能展现更高、更好的水平与价值。

参考文献

[1]彭彦彦.浅谈声乐艺术实践中表演技巧的培养[J].音乐时空,2015,16:110-111+124.

[2]王永江.声乐艺术中表演技巧的培养[J].大舞台,2013,05:223-224.

第9篇

戏剧表演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观众在剧院里欣赏到的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只是作为戏剧表演的一部分,也被称作现场表演或舞台表演。此外,还有戏剧剧本创作、彩排、舞台布景等等环节,这些都是戏剧表演包含的重要内容。在戏剧表演领域,艺术指导的作用十分突出,艺术指导的工作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演员的现场表演水平、艺术成就以及戏剧表演行业的整体发展。

一、 艺术指导在戏剧表演领域的重要作用

1.艺术指导是戏剧表演艺术性的重要保证。一般来说,艺术指导大都具有丰富的舞台表演实践经验和深厚的戏剧表演理论知识储备。因此说,艺术指导能够充分保证戏剧表演的艺术性。一方面,艺术指导通过对艺术表演剧本创作进行指导和把关,能够在源头上保证了表演作品的艺术性。另一方面,艺术指导通过对演员进行指导和示范,也能够极大地提升他们的表演技巧和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指导是保证戏剧表演艺术水平的关键。

2.艺术指导是戏剧表演的一个重要环节。正如前文所述,艺术指导的工作涵盖了戏剧表演的全部环节,从剧本的创作、编排到演员的现场表演,都是艺术指导工作的职责所在[2]。因此说,艺术指导本身就是戏剧表演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承接了戏剧艺术表演的全过程,保证了戏剧表演的顺利进行。

3.艺术指导是连接观众和戏剧演员的重要途径。除了要在日常工作中对演员进行指导外,戏剧艺术指导的最重要工作任务就是在现场观看演员的表演,用专业化的视角审视演员的表演技巧和方式,用观众的视角去理解和感受台下对演员表演的反应,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演员现场表演的过程中,艺术指导同样作为观众,他们能够准确地感知现场气氛和观众的情绪波动。表演结束后,他们可以带着这些信息与演员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就实现了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二、坚持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的重要现实意义

1.坚持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符合现阶段戏剧表演市场化的要求。近年来,国内艺术团体都在经历着市场化改革,大部分的演出都要面对市场竞争,国内戏剧演出市场规模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戏剧表演市场化的趋势下,许多艺术团体迫切地需要根据市场和观众的需求调整表演内容和表演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指导的作用就非常明显。通过开展艺术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这些艺术指导都能够成为具有高超业务水平和敏锐观察能力的人才,准确把握演出市场的发展动态,为艺术团体的市场化改革服务。

2.坚持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符合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目标,戏剧事业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和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加强戏剧表演艺术指导的专业化,能够在根本上把握戏剧表演事业的发展方向,在戏剧表演领域保持和贯彻党的文化事业方针和政策。

3.坚持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能够为戏剧表演事业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和创新力。实践证明,专业化的艺术指导队伍能够产生强大的创新能力和推动力,能够在社会发展变革的历程中选取到更多鲜活的、百姓喜闻乐见的素材,始终保持我国戏剧表演事业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在专业化原则下,戏剧表演艺术指导能够按照表演艺术的本质规律,将生活中的平凡素材经过艺术的提炼和加工,变成具有高度艺术感染力的经典作品,也能够将社会文化发展进步的成果转化为艺术表演的形式和内涵,丰富和完善我国戏剧表演艺术领域的理论成果。

三、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戏剧表演艺术指导专业化水平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1.坚持建设一支具有高度专业化水准的艺术指导队伍。各艺术团体要加强艺术指导队伍建设,吸收和接纳一批具有深厚艺术修养和理论知识的人才进入艺术指导队伍之中。同时加强对戏剧演员的培养,对于那些具有丰富舞台表演经验和良好学习能力的演员,要作为艺术指导的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帮助他们完成从演员到专业指导的转化。

第10篇

关键词:舞蹈形象;基本功;创造力;合作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表演艺术,是经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表演是指舞蹈演员在掌握了一定舞蹈技能的基础上,通过个人的艺术表演,使观众在欣赏栩栩如生的人物中,获得美的享受,它通过人体富有协调性、韵律感、审美化的动作、姿势、造型、动作组合和动作过程来表达内心情感,是人类审美意识和情感表达在人体动态形式中的对象化,是舞蹈艺术劳动的具体成果。舞蹈表演要求以简代繁,以少总多,讲究生动传神,即强调通过外在形象的塑造传达出内在的神韵,抒发主体的胸臆情怀。舞蹈角色的塑造应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根本,而演员又是舞蹈形象的塑造者。所以,演员在角色塑造中,应通过肢体动作运动变化,来塑造各个不同性格、不同人物的形象,表达角色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与人物的气质,以此使观众对舞蹈演员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留下难忘的印象。

舞蹈演员是舞蹈艺术形象的直接表现者,是经过长期专业训练,并且已经掌握舞蹈技能的高素质人才;舞蹈演员是普及舞蹈文化、提高舞蹈艺术水平、不断扩大舞蹈宣传、满足广大观众文化渴求和审美愿望的主力军,是我们舞蹈艺术队伍的主体。舞蹈演员要以艺术表演为己任,只有通过个人的艺术表演,方能使观众在欣赏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中,获得美的享受。那么,舞蹈演员如何塑造形象生动的艺术形象呢?

一、扎实的基本功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础

因此舞蹈演员必须加强修养,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各个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舞蹈是一种最原始最易行的群众自娱性的艺术,“艺术美”是一种持久性的气质和魅力,而这种气质和魅力的形成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才能获得。人们在欣赏艺术表演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表演者的风度气质、形体姿态及外部造型,这些因素的表现如何,直接影响到整个的演出效果。因此,作为舞蹈的直接表现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形体气质,没有好的软开度,好的能力,技术技巧,协调的身体,是无法完成一个好的作品的。因此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必须勤学苦练,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加强自身修养。演员要求身体各部分灵活、柔软,又要有韧性和力度;要具有跳跃、旋转、翻滚等舞蹈技巧的能力。同时,要使身体各部分动作协调统一,既符合舞蹈动律的节奏,又有舞蹈的造型美,这是与长久的训练分不开的。另外,作为舞蹈演员,还应该有一定的舞蹈文化素养,要有舞蹈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舞蹈历史发展的常识。舞蹈艺术本身是一种文化,它不仅仅只是简单僵硬的手舞足蹈、身体动作,只有加深对它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和驾驭舞蹈这一门艺术形式,才可以塑造出形象生动的角色。

二、舞蹈演员要有充分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舞台上的艺术表演是一个虚拟的真实,虚拟的生活景象,不管演员用什么动作,实质大体一样。特别是舞蹈艺术,演员用具象的形体动作来表演、塑造和展示抽象的事物。演员在舞台表演时,为观众构建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舞蹈创作是一种舞蹈的审美创造活动,由于每个舞蹈家有着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文化素养、不同的情趣爱好、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所受的不同的舞蹈教育等等,因此就对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和表现手段,创造出不同的舞蹈形象。所以,舞蹈创作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和格式,可以说舞蹈创作对每个人都有着非常广阔的空间,任其翱翔。但是,舞蹈创作既然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它又必须遵循舞蹈艺术发展的规律,这样才有可能使创作出的产品获得艺术生命力,使它成为在社会中发挥一定影响和效益,给观众以审美感染的精神存在物。因此舞蹈演员在进行角色塑时,首先必须对所要塑造的角色进行充分的了解,深入挖掘角色的艺术表现力,分析每个动作的运动变化、原理、型态规律以及动作节奏,为舞蹈角色的塑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并不是只要求舞蹈演员机械地、一成不变地用形体表现出来,而是要求舞蹈者要不断地进行审美的思考,在开掘思想内涵和提高艺术品位上下功夫,有成就的舞蹈家无一不对所所塑造的舞蹈形象进行了反复的深层次的思考,只有加进了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感知,才可以使得舞蹈角色不断地得到丰富立体化。充分发挥舞蹈演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想使舞蹈形象取得情感丰富、内涵深厚、体态优美的效果,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是尤为重要的,创造能力对于舞蹈演员来说不是一朝一夕之间可以形成的,需要演员在平时的训练表演当中,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体会,细致观察,全身心投入,切身体验舞蹈中蕴含着的内容。

人们对舞蹈的感觉,只有舞者才能唤醒。舞者也只有把自己完全投入到舞蹈当中,理解动作要领,注意把握舞蹈的整体风格,仔细揣摩角色,把自己融入音乐的情感中,才能做到形神兼备。它是舞者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集中体现。演员是角色的扮演者,因此人物形象的塑造、性格的刻画、情境的展现、情感的抒发,都要求舞蹈演员具有高水准的舞台表现力。这就对舞蹈者提出了要求,他们应该有良好的肢体语言的表达能力,要有富于情感的肢体及面部表达,并且要与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甚至呼吸等紧密联系。因此舞蹈演员除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还应该有着丰富的情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独特的、夸张的表达方式,舞蹈艺术就是要将生活的真实,升华到艺术真实。从而为我们展示一幅艺术创造的神奇图画,让我们感受到更加广阔的艺术世界。舞蹈艺术表演者的深层次的思考和他们充分的表现力是达到艺术理想世界的桥梁。

三、感受合作的力量,唤起团结意识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在很多情况下舞蹈表演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因此每一个舞蹈表演者都应该把自己放到整个舞蹈表演中去,不能忽视整体的力量,每个舞蹈形象的变化发展都是在与其他成员的交流沟通中进行的,对其他角色的了解分析有助于舞蹈者对自己角色的加深理解,从而可以帮助舞蹈演员更好地诠释本角色。同时与团队合作,把大多数成员各方面的特性凝聚起来,与不同的人相处沟通的,可以促使每个舞蹈者强化合作意识,在很多情况下,即使是演出的主角,也需要其它的角色来陪衬合作,这就需要所有的成员组成团体,并要求组织成员之间进一步相互依赖、相互关联、共同合作,建立合作团队来共同诠释艺术,进行必要的行动协调,只有依靠团队合作的力量创造奇迹,才能创造出最完美的形象来,才能创造出最完美的形象来。

舞蹈形象的美是多方面的,诸如:形象个性鲜明,感情健康,蕴情于理,情节的生动性、合理性;在体态线条方面表现出流畅性,协调性,均衡性,规则性;舞姿构图层次感,富有雕塑性;色彩对比以致最后的社会功能……等等,这些综合因素在艺术实践中给舞蹈创造了美的条件。当然,舞蹈艺术要表现社会人的思想、感情、品质等,起到美的教育作用,最终都是要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的。舞蹈艺术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

因此,在舞蹈表演中的角色塑造应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为根本。典型人物即典型形象。舞蹈艺术不论是抽象性的情绪形象,亦是具象性的性格形象,全都靠演员在音乐的旋律节奏中和舞美灯光服饰道具的气氛烘托下,通过演员的肢体动作运动变化,塑造各个不同性格、不同人物的形象,以表达角色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风貌与人物的气质,成为历史的、时代的、社会的一种感人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高志毅,毛红庆浅谈如何提高舞蹈表演的能力艺术教育,2009年5期

第11篇

一、声乐技巧和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上的作用

从声乐艺术方面出发。声乐技巧无非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来提升演唱家在表演的时候的效果。如果从声乐技巧方面出发,声乐技巧就涵盖了很多的东西。比如演唱家在演唱的时候他们音色的亮度,以及在演唱的时候吐字是否清晰,以及在表演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效果都是声乐技巧。这些东西在演唱家表演的时候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声乐艺术。同时要知道不同类型的音乐就需要使用和她相适应的声乐技巧,每种类型的音乐都这这与之相对用的音乐技巧。经过上面所说的,我们就知道选择好的相适应的声乐技巧就可以在声乐艺术,那么声乐技巧在声乐张有着怎样的作用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第一:它是声乐艺术的基础,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老师们一般都在开始阶段就告诉学生们声乐技巧的重要性。刚开始的初学阶段,声乐技巧主要是指的在控制发声,气息的微调。以及吐气等技术。虽然这些知识最基础的声乐技巧。但是在声乐艺术表演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应该把声乐技巧的训练当做每天必须训练的基础课程。第二:使用声乐技巧能够提升声乐艺术的形象。在声乐技巧中包含一种很重要的技巧就是音色技巧。在演唱家表演的过程当中,需要使用音色来快速的表现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形象。在演唱家表演之前,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音色技巧来表演,这样在表演的时候能够在观众能够对这个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自己在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形象。第三:可以提升声乐艺术表演的质量。演唱家们为什么要学这么的声乐技巧,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提高演唱的质量水平。很多的事实也能够说明,熟练地使用声乐技巧不但能够提升声乐艺术的表演质量,还能够减少在声乐艺术表演中的失误。这样一个演唱家在表演的过程中发挥的特别好,那么整个声乐艺术表演的质量也就是随之提高了。比如有一首歌叫作《好妈妈》,在这首歌的歌词当中充满了对母亲的热爱,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温暖的亲情。不管怎么说,声乐的表演其实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一场非常成功的声乐艺术表演需要演唱家们经过十分辛苦的努力,在充足的准备之后。才可能为观众带来一场听觉上的饕餮盛宴。在这个过程中声乐技巧的运用是不可以被忽视的。在平时要注重加强声乐技巧的训练和培养,这样声乐技巧才会发挥它最大的作用。

二、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定位

声乐技巧在推动声乐艺术中的发展路程上,扮演中重要的角色。而声乐艺术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同时也是人类情感沟通的媒介。在目前这个社会,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人类在精神文明这方面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声乐艺术表演不仅给人类的精神方面带来了愉悦,也有它的价值。

一)、声乐技巧提升声乐艺术的内涵

声乐艺术是人们生活情感流露的一种表达方式。而这种表现形式一般都是抽象的,通过这种抽象的东西来表现声乐艺术所具有的意境。在声乐艺术中他们所具有的意境一般都不能通过语言的描述表达出来。正是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在声乐艺术表演的过程当中,声乐技巧正好能够表达声乐艺术所具有的内涵。

二)、声乐技巧能够丰富的表达声乐艺术的情感

一部经典的声乐艺术,往往都要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但是声乐艺术作品无法表达出它所蕴含的情感。而演唱家则能够把声音艺术作品中的情感表现出。在这种情感传递给观众的过程中。声乐技巧可以丰富这种情感,让这种情感能够直达人们的内心深处。当然不同的情感就需要运用不同的声乐技巧。只有选择了合适的声乐技巧,演唱家在表演传递的时候才能把情感最大化。

三)、声乐技巧能够体现声乐艺术的风格

第12篇

关键词:司鼓;戏曲;表演;指挥;作用

司鼓在戏曲艺术表演中又称为“鼓师”,在戏曲艺术表演中占有“三分鼓板、七分指挥”的重要作用,他在戏曲艺术表演中把握着戏曲表演的节奏,也直接影响着戏曲舞台的整体表演效果,司鼓不仅要控制和协调乐队不同乐器之间的伴奏,而且还要对戏曲人物进行音乐的诠释,使演员的唱、念、做、打等表演显得夸张、鲜明而光彩照人,生成戏曲艺术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司鼓在戏曲表演指挥作用中的修养前提

司鼓是掌控戏曲演出的核心和灵魂,它控制戏曲伴奏中的音乐和锣鼓,具有重要的指挥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司鼓的指挥作用,司鼓要“吃透”剧情才能胜任,首先司鼓者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演奏技巧,同时还要具备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文化涵养,他要对戏曲的音乐节奏进行把握,不仅要掌控外部节奏,如:唱腔、念白和音乐快慢,还要掌控戏曲的内部节奏,如:剧目的主题、剧目风格、戏曲衔接与照应等。相对而言,内部节奏更难把握,因而,需要司鼓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音乐知识和审美能力,要专注于戏曲艺术的研究。在对整个乐队指挥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有声响的鼓点指挥,也可以进行无声响的手势指挥,它们融合于戏曲板鼓的演奏之中,协同完成对乐队的指挥和领奏的功能。听觉指挥固然重要,但是手势指挥也是戏曲表演中的指挥艺术之一,对于司鼓的手势指挥,要求形态大方而优美、手势动作简洁明了,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它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结合鼓点运用,需要司鼓者在乐队指挥实践中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指挥风格和特色。

二、司鼓的角色

在戏曲艺术表演之中,司鼓是用两根细竹(鼓条子)敲打板鼓或一手执板一手拿着鼓条子进行演奏,他要用规范的动作、特定的手势指挥整个乐队的节奏,可以说他是整个乐队的核心和灵魂,在表演过程中司鼓与演员的舞台表演、唱腔相结合,把握音乐的节奏,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司鼓要在演奏的同时指挥乐队,在过场音乐、汉调音乐的演出中,要沉稳、有力、鲜明地带动整个乐队,要使各个乐器配合默契,形成协调一致的音乐整体。比如:在戏曲的大过门、花过门的前提下,司鼓不能采用“生扳”的方式,而要用鼓套子的轻重缓急来进行指挥和配合,要在“入、转、收”的三个步骤中,进行适当的指挥,如:开出怎样的底鼓、尺寸如何、引导什么样的信号和趋势,要将这些信息进行清晰的表达,从而在“懂鼓”的条件下,配合完成戏曲表演。

在戏曲之中,人物的首次亮相出场尤为关键,他要用锣鼓的配合,烘托出气氛,可以采用“缓锣”的击打方式,稳住观众的心神,衬托人物的亮相出场。例如:在《皮秀英四告》中的李贤明出场亮相,使用的就是淮海戏特有的起腔锣圆场锣鼓,用“缓锣”的形式彰显出李贤明王爷人物的德高望重的地位,要将锣鼓击打的速度、力度、沉稳准确掌握,从而衬托出人物身份,起到渲染的作用。而另一台戏《果园风情》则不同,剧中人物华良玉的有一场亮相出场是边唱“导板”边出场,剧情矛盾而紧张,锣鼓要充分烘托出这样一种人物内心矛盾的气氛,将观众的心神全部提起来,使得剧情气氛陡然直入主题,将观众纳入“戏”中。

还有一些剧目,如京剧《智取威虎山》杨子荣“打虎上山”一场,就是运用在传统锣鼓的前提下来创新锣鼓经进行演奏,指挥整个乐队在互相配合中增强戏曲的艺术感染力,节奏鲜明地表现出剧中人物勇武刚强的意气。

三、司鼓掌控戏曲表演节奏的作用体现

司鼓在戏曲表演中良好的掌握舞台节奏的作用,司鼓引领戏曲表演乐队的快慢、强弱、抑扬顿挫等不同风格。例如:司鼓在“武场”中的指挥作用,表现在领奏作用之上,司鼓通过轻重缓急的底鼓、刚柔徐疾的手势,对戏曲表演进行起、转、收、刹的指引。在“武场”中的司鼓是指挥大锣、小锣、铙钹的乐队组合,通过不同打击乐的伴奏烘托出武打的激烈氛围,在司鼓的指挥之下,可以将大锣、小锣、铙钹融合为一体,打击出千变万化的旋律,表达出跌宕起伏的剧情变化,显现出浓郁的意境色彩和风格。司鼓在“文场”中的指挥作用,是以与一个剧种的主奏乐器领奏者进行严谨而默契的配合,从而对整个乐队演奏进行指挥,并且司鼓的指挥作用主要体现在“起”、“承”、“转”、“合”上,其中:1、“起”是用固定锣鼓开唱或用“扎多乙”“多罗”等的鼓点开唱方式,如:京剧《文昭关》一戏中,伍子胥有一大段二黄三眼,司鼓者既要表达出悲哀的唱腔情绪,还要突显一个“静”的氛围,要控制乐队保持深沉而流畅的意境,烘托出伍子胥孤立无援的慨叹境遇。2、“承”是用“板”和“鼓楗子”控制节奏,司鼓者要做到准确的“板槽”把握,这需要司鼓的基本功以及对唱腔音乐的理解,如:京剧《珠帘寨》和《玉堂春》戏曲中,就有司鼓较长时间的“流水”唱腔演奏。另外,司鼓在曲牌和过门时的演奏称为“鼓套子”,它是打好唱段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司鼓要引领乐队打出节奏、打出音乐、打出感情,如:京剧《文昭关》后面两段【二黄快原板】就是非常快的节奏,需要司鼓对戏曲的深入理解和对艺术风格的不懈追求。3、“转”是通过“鼓套子”来掌控的,司鼓在其中要使乐队显出快而稳的节奏。如:淮海戏《拾玉镯》戏曲中,曲牌【转周城】,要进行节奏渐快的处理,转入快板之后即迅速稳住。4、“合”也即“收”,是在唱腔或曲牌结束的时候,司鼓要让乐队特意“做”一下,给观众以终结感。如:《花田错》的花旦戏在唱腔完结后,就可以进行“合”的处理。

四、司鼓在戏曲表演指挥中的良好“见架”能力

在戏曲艺术表演中,司鼓要具有良好的记忆能力,绝不能对剧情一知半解,对于不同剧种的锣鼓经、唱腔、剧情要了然于胸,由于剧目复杂,牵涉到演员的唱、念、做、打、“扯”等表演,因而,司鼓需要在清晰而准确的记忆能力之下,对整个乐队实施指挥。同时,司鼓还要有灵活机动的“见架”能力,在准确记忆剧情表演的指挥中,对于戏曲艺术表演中的差错现象,要采用适宜的司鼓击打方式,可以适时而机灵的加以补救。例如:在《武松打店》一戏中,武松因杀了西门庆而被发配到张青、孙二娘夫妻开的店栈,孙二娘误认为武松是坏人而与其对打,在司鼓用“急急风”、“马腿”、“水底鱼”不停敲打的过程中,演员武松不慎将刀脱手,司鼓则马上收住锣鼓,换作“撕边”让他过位,再用一个“四击头”锣鼓重新给他亮相,最后以“水底鱼”锣鼓经伴奏,让舞台人物武松慢慢摸回刀,重回打戏。可见,司鼓在戏曲艺术表演中的“见架”能力,可以控制戏曲表演全局,使整场戏在司鼓的指挥下,灵活而圆满地结束。

五、司鼓与戏曲演员、导演的默契配合

司鼓要采用鼓板敲击和锣鼓结合的舞台表演形式,指挥戏曲艺术的舞台表演,要在管弦乐停止演奏时,用鼓板配以各种不同音色的锣鼓进行敲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司鼓要与戏曲艺术中的演员、导演配合默契,不仅要熟悉剧目台词,还要对音乐进行诠释,要完美衔接好司鼓与演员的唱、念、做、打,贯穿整个戏曲始终,烘托出剧情、人物性格、内心世界情感等表演要素,要表现出司鼓舒徐疾促、刚柔并济的风格和特点,使演员在司鼓的指挥与配合下全身心地融入戏中,获得完美的戏曲表演效果。

六、结束语

戏曲艺术是中国艺术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戏曲乐队之中,司鼓在戏曲艺术表演中具有指挥的角色和作用,他要控制和协调乐队中的各种乐器,要实现对舞台表演演员的配合以及对戏曲音乐的诠释,司鼓者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积累,丰富戏曲舞台表演经验,增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在练习自身基本功的前提下,引领乐队在节奏流畅、准确大方的表演中,增强戏曲艺术的表演效果。

参考文献:

[1]牛红君.论戏曲乐队伴奏艺术[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8).

[2]任秋爽.浅谈戏曲音乐的程式性[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