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秀的传统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

时间:2023-07-06 17:16: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秀的传统文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传承;借鉴;创新

企业文化并不是完全自然而然形成的,它要通过企业有意识地塑造才能建立起来。在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中,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根本,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依托,在融合东西方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是关键。继承借鉴和改革创新相并重,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一、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中国化。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只有根植于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吸取其中的精髓,使之成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保证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可以传承的精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天下为公、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以“忠”、“孝”著称于世,不仅忠于君臣、孝敬父母,而且忠于祖国、忠于民族、忠于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先人看来,当一个人的生命价值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或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的时候,就应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传统文化的整体观念、社群原则是国民人生价值取向的标杆,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产生的思想基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它通过精神感召和意识形态激励,使公民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主动放弃自我利益,成就集体利益,使个人的利益与象征性的集体利益获得一致性,进一步达到社群的共识。热爱、忠诚、报效自己的祖国一直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思想感情和历久弥坚的精神支柱。所以,中国企业要把“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作为自己的经营宗旨,并能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二)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华民族素来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宝贵箴言。天道刚健,自然界生生不息地运行变化,人们当效法自然,养成奋发有为、不断进取的品格,在厄运和挫折面前不低头气馁,积极奋起抗争。“进德修业”,应与时偕行,顺应时代潮流,勤奋刻苦,务求有所作为,以立德、立言、立功。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大丈夫。”道家庄子从一种自然主义的思想出发,提倡:“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并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里所说的匹夫之志、丈夫行为与至人神举,就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动写照。发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将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个组织充满活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三)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

“厚德载物”是指要像大地那样以宽厚的胸怀包容万物。“和而不同”是主张建立在事物相互区别和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是不同事物的和谐一致,反对抹杀事物的特点和个性,强求事物单纯的、没有生命力的“一致”。和而不同是整体和谐的思想,是敬业乐群的团队意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体现在待人接物上为“和气”,体现在人际关系上为“和睦”,体现在国际环境上为“和平”,体现在价值取向上为“和谐”。这种“和”不是无原则的迁就,而是要宽容大度,,善于与人合作;建设我国现代企业文化,就要继承和发扬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允许差异、允许创新、允许多元,和平共处,,着力构建一个尊重个体独立性和个体利益需求的民主和谐的企业集团。

(四)崇德重义、修身为本的重德精神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儒家十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认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均要从修身开始,意思是做事先做人,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义”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或道义所要求维护的公共利益。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义利规则,提倡舍己为人,克己奉公,主张“见利思义”、“义以为上”。海尔集团的宗旨――“真诚服务到永远”,就反映出德、义的传统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延续。

(五)中庸和谐的思想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中国人的处世经典,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中庸思想,主张为人处事要合乎时宜,把握节度,恰到好处,既无过分、又无不足,在一定的道德原则下达到和谐的境界和目的。基本点是要求人们为人立身要正,处事要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道理,力避发生过与不及的片面、偏激行为,使人际关系和整个社会保持协调和谐。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质就是正确处理企业发展中出现的公正与效率、财富与精神、增长与发展、资源与环境、道德与法律、竞争与和谐、对内与对外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各个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在企业内外部建立一个稳定的、宽松的、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发展环境,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企业发展力。

以上传统文化所包含的精神和思想,经过科学扬弃和批判继承之后都可以也应该作为企业文化塑造的精神源泉。

二、借鉴西方现代企业文化的优秀成果

企业文化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具有兼容性的特点,需要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交融中吸取营养,获得生机,在继承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国外文化中同样包含可以补我所缺、为我所用的积极成果。其内容主要包括:

(一)科学理性精神

科学理性精神是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崇尚真理和正义、求实和尊重实践的精神。它认为客观世界的运行和发展都有其客观规律,人类可以依靠知识和理性思维、逻辑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人们必须把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充分认识和肯定科学技术和科学理性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推动作用。

(二)现代人文精神和科学的人道主义

这是指的人道主义,它主张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的社会关系出发,去关注和研究人的问题,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中去看待人性。它强调要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实现个性解放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现代市场经济理论

西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较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特别是在开放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下运作,需要全面了解并适应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如市场体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市场机制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的构建及协调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和市场主体利益驱动规律等。这些理论成果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原则和要求,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四)现代管理科学理论

西方现代管理科学理论,是适应现代化大规模工业生产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和当代管理理论的成果,均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中企业管理的发展具有积极地启迪和借鉴意义,特别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它较少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主要是对现代生产活动以及企业、经济和社会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理论抽象,以及管理活动具体操作的程序、方法、规则等,完全可以为我国企业和经济、社会管理所用。

(五)创新精神

现代的“创新”概念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来的。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把社会经济活动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静态的“经济循环”,二是动态的“经济发展”。他认为经济活动从本质上说是动态的和不断发展的,而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家不断地实现创新,即进行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目前,对创新的理解也不断发展,并将其分为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方面。因而,创新不仅是企业发展,更是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力量源泉。除此之外,国外的现代化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可以为我国企业文化塑造提供借鉴和启迪。

三、在东西方文化融合基础上进行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历史环境、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我们在现阶段整理、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必须做历史的、具体的、科学的分析,无论是继承还是抛弃,都不是简单地、笼统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善于运用历史的、辨证的观点,立足于我国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国情和历史任务,正确把握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和潮流,用科学的态度清理和扬弃,以剥离其封建的和小农经济的杂质,提炼出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体现优良思想道德传统的成分。即使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需根据时代的要求加以改造,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对于西方文化的借鉴,要注意结合我国国情,改造吸收其体现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精华,特别是现代以来与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和现代化进程相一致、体现人类共同智慧和精神财富的文化成果。同时,还要自觉防范和抵制其腐朽因素和精神垃圾。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要在科学扬弃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整合工作。这种整合是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的精神原则和价值标准,去改造并统摄引进的外来文化,使之适应中国现时代的国情和要求,并与民族文化相融合,使两者优势互补,共同成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这种中外文化的融合就是文化创新的一个方面,文化创新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在对中外文化进行交流融合、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实现超越,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孕育出新的文化内涵。企业文化的创新来自于其内在的创造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创新的作用得到空前强化,并升华成一种社会主题。创新成为企业的生命源泉,创造性和灵活性成为最突出的资源。在工业文明中,是用过去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在信息文明中,则是通过主体创新的确定性来对付未来的不确定性。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循序渐进地探索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企业文化本身就是在动态中不断升华的人类价值理念体系。企业文化一方面要跟上社会主流文化的发展,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进步,另一方面,也要与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管理创新紧密结合,随着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断地改进与重塑。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要由浅入深,并把其纳入企业的总体战略当中。

企业文化的塑造过程要整合古今伦理观念,融合中西文化,以成为企业运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会产生多层次的社会经济效应。

参考文献:

1、刘光明.现代企业文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2、万顺福.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3、刘承华.文化与人格: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一次比较[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第2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感悟力

我国作为一个传统的文化大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中语文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更好的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品德,还可以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效途径,突出了高中语文教学集工具性和思想性为一体特性,为培育更加全面优质的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在高中语文教学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生活在越来越多的文化形态中,对于传统优秀文化的了解机会越来越少,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价值缺乏认识,传统文化修养不高,在知识方面表现为对所学的名句名篇了解甚少,在生活方面则表现为对一些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节日意义不清,尊老爱幼这样的传统美德被抛弃。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身影,它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表现为:首先,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言行举止。优秀的传统文化总是带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我国是礼仪之邦,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待客礼仪、称呼礼仪对学生现代生活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既可以对学生的行为举止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又能让学生在感受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纠正那些不良文化对他们心灵的侵蚀,从而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更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文化素普遍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为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在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来提高其语文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作品的精华,帮助学生形成乐观而平和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长远的发展。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途径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文化知识,是提升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的重要手段。高中语文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可以开拓学生认识文化、认识自身和认识世界的视野,从而形成更加健全与高尚的品质,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加强对传统经典作品的诵读,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资源中不乏经典之作,很多优秀的古诗词和文言文都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性,包括尊重师长、热爱国家、孝敬父母的优秀品质,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生智慧。让学生静下心来去诵读这些优秀的文化作品,让他们在押韵的读中体会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可以获取更多的人生哲理。其中,诵读古代诗词作品的形式灵活多样,既可以采用教师示范与学生跟读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自由通读与全班齐读的做法,根据所选作品的内容来灵活进行诵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传统文化作品的魅力。比如,在朗读古代诗词时,首先应该教会学生基础的朗读节奏和诗词韵脚,既要掌握诗词阅读的停顿大规律,按照一定的诗词朗读原则来有感情诵读,又能在不同的朗读韵律间感受诗词特有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形成一定的心理共鸣。

2.2以背诵为基础,加深对传统文化作品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尤其适合古代文言文或诗词的学习,要想达到学生出口成章的目的,就需要对名家诗篇进行一定的背诵积累,通过背诵训练不仅是加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更多的是增强了他们的文学功底,对应的传统文化素养也能进一步提高。因此,要适当运用背诵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由于学生的学习差异性较大,对于古代诗歌或文言文的背诵,应该限定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教会学生通过联想或理解方式来提高背诵效果,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背诵优秀文化作品的潜质,引导他们参与到文化经典学习当中。

2.3开展语文特色活动课,将传承传统文化落到实处

语文活动课的开展能更好的展现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演讲、征文或辩论赛的形式,增强传统文化教学趣味性和实践性,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近距离的体会“德、仁、孝”等传统文化元素,坚定他们对传统文化与文明的热爱。比如,以《荆轲刺秦王》教学为例进行分析,这一叙事散文比较适合采用课本剧的方式开展教学,学生在积极准备教学道具、背诵台词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好的感受到古代英雄人物的气概,对爱国主义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学生;教学方式

中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不管是学识还是修养都已经有所接触。但是由于中学生的的生活经验不丰富、知识面还不广阔,还没有构建完善的、独立的知识体系。同时,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充分渗透传统文化,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艰苦奋发的学习精神以及规范行为,提升自身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学生的意义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时我国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之跟,更是立足之本。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明确指出,当今社会教育要全面认识到国优秀传统文化,将好的、与当前实际相符合的、能够促进时展、教育发展以及学生发展的文化加以利用,并且始终保持着民族性,体现其时代性。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社会教育潮流,规范教学思想。

而中学生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心理和心智还不成熟,行为能力还有所欠缺,更需要用正确的文化加以指引。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新时期背景下,特别是在网络技术以及信息技术普及的背景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经呈现除了低龄化的状态,且有越演越烈之势,为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这主要是因为青少年的自控能力低,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和处理能力不高,加上新时期一些不良因素的引导,缺乏有利引导和规范,造成了青少年走上极端的道路。其中,中学生就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时展的过程中,经过时代的检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取的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文化。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不断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在新时期,要不断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血液,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血液的主要途径

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是其主要的任务。作为教师,要想让学生充分地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观念,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注入学生的血液,让学生在优传文化的影响下健康成长。

(一)在各个学科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中学是一个较为完整的教学体系,学生的学习内容由多个科目共同组成,对学生各方面的培养都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意识,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学科当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学的内容有很多包含优秀传统文化的篇章,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不失时宜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如在的《我的母亲》、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等等,都会向学生渗透相应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再如在政治科目的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政治内容教学,让学生接触传统美德,比如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尊老爱幼正确思想,从而让传统文化真正渗透学生的血液、渗透学生的思想、渗透学生的灵魂。

第4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扬弃 “中国梦”

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一直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骄傲。然而,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今天,在西方文化愈加深刻地走进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传统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又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如何合理鉴别与扬弃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国梦”有什么重大意义?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之间寻找答案。

一、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

对于韩国成功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事,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羞愧。对于80后、90后以及00后疯狂追星、追捧哈韩文化、欧美嬉皮士文化、黑帮文化却恰恰忽视了中国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不禁黯然神伤。近年来,我们不难发现譬如腊八节、寒食节、清明节、中元节等等的中国传统节日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连春节和中秋节这对于中华儿女来说有重大意义的节日也再没有曾经那份浓厚的期盼,更没有了往日的节日气氛。相反,每当圣诞节到来前夕,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处处是狂欢的男男女女,每当2月14的情人节,玫瑰花的销量尽管是平常价钱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却总是能榜上有名。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不禁要问是传统文化过时了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打磨殆尽了吗?是西方文化、哈韩文化就比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更有内涵、更有韵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过时,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依然犹存,只是国人出现了严重的文化认同危机。

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出现多元文化并不稀奇。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国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了世贸组织,国门向世界敞开的同时,也将我国充分地卷入了世界市场之中。随之而来的就是信息化的颠覆性革命,网络和通讯设备的普及改变了我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同样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那就是文化的迷失。互联网的使用让我们的教育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也恰是因为网络的高度使用,家庭、学校和小范围的社会生活已经无法满足新生代获取知识的需求,因此在形形的网络文化中,新一代被看似时尚、潮流、个性的别国文化所吸引,渐渐地就在文化中迷失了。这也是市场经济给我们价值观带来的冲击的结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使人们唯利是图,不讲“仁义礼智信”,不讲谦恭,不讲孝道,传统的价值体系遭到了严重破坏,文化的认同危机就是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

二、传统文化的扬与弃

当然,传统文化在今天虽然遭到西方文化和其他亚洲文化的冲击,但并不是然无存。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抛弃糟粕文化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那么究竟这个考量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被考察的传统文化是否能够顺应时展大潮、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意义上划分,我们得到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例如忠义孝道、仁者爱人、信守承诺、乐于助人、路不拾遗等等优良的品质。然而,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

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垫,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汉语热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让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在闪烁着璀璨的光辉。同时,我们也要坚定地摒弃社会上不健康、不积极、不阳光、不传播正能量的传统文化残余。近期,食品安全问题再一次拉紧了国民的神经、电信诈骗屡禁不止、传销组织打着连锁经营的幌子在各大城市坑害民众、儿女们住着洋房老人却无处安身,这些现象反映出部分国人道德的缺失、诚信的匮乏、孝道的背离,而孝道忠厚、诚信有礼正是中华民族近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优良文化。正如《三字经》上说:“首孝悌,次谨信”①。可见,古人是多么重视孝道和诚信。孔子对于孝道和诚信也有自己的见解,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②孔子教导我们要谨遵孝道、讲诚信,亲近仁德之士。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二)在方式与方法上要推陈出新

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使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接轨,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要让年轻人容易接受。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而今天的青少年就是明天祖国的希望和栋梁,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否在未来的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千年以后依然熠熠生辉,关键就要看一代代的薪火相传。因此,为了紧跟时代,我们要在宣传优秀文化时紧贴现实、推陈出新。可以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可以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可以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可以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人物让我们钦佩不已,《百家讲坛》《快乐汉语桥》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传统道德文化观念深入人心。

然而,在我们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有些不合时宜的做法也值得深刻反思。在某些教育讲坛中,听众都是一些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青少年,而在宣传传统文化时竟然与佛教紧密相连,从小就让他们有浓烈的,进而在长身体的阶段禁食肉蛋奶,只吃素食。我们尊重佛教的信仰,但这种做法是否是我们想要的宣传传统文化的效果,这种方式是否科学值得我们深思,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青年一代能否在身体与心智上承担起祖国托付的重任,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些人以宣传传统文化为名,出售盗版光碟和书籍,成立会所,从而谋取暴利,在他们出售的光碟视频中要求女人要谨遵《女儿经》的盛典,女人要把男人当成天,否则德不配位是要遭到报应的。这是很明显地在宣传传统的“三纲”,中国近代以来刚刚把妇女从封建的桎梏中解救出来,却要在21世纪还要将妇女置于男人之下,非要分出个三六九等,这难道不是历史的倒退吗?因此,强调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注意方式方法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是十分必要的,要将不符合时展潮流的消极文化改良或摒弃。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助力“中国梦”

传统文化是v史给予我们的丰厚遗产,是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这对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梦”的实现都有重要意义。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

中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考量综合国力的标准从来都不只是GDP的增长,还要衡量人口、政治、军事、环境、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因素。国家的发展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驾齐驱。文化软实力的增加对于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而作为有着五千年光辉历史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与古印度文化、西欧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并列为四大文化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文明进程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也在世界各大文化中闪耀着中华文化的光芒,孔子学院在全世界已经建立了200多所,汉语、中国民俗、中国画等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这有利于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因而对于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因此优秀的传统文化从对外和对内两方面都对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储备力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就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圆梦“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上首次正式提出了“中国梦”,他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③。“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梦,是美丽中国梦,是强军梦,是科教兴国梦,也是文化传承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中国梦”的伟大梦想是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成果,“中国梦”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之中,又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而得到的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美好的夙愿和不断追求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圆梦“中国梦”的重要精神依托。只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中国梦”的实现才得以可能,伟大的复兴梦才能够一代代延续。

其次,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与世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重要凭借。在这个全球化发展迅猛、文化多元的时代,文化早已突破国界,多种文化信息等待着人们去学习、去感悟、去接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中国特色,代表着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水平,彰显着中华儿女的勤劳与智慧。因此,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中国人有无比的自信与自豪,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与世界其他文化相媲美的底气,是我们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法宝。现阶段,中国综合国力大增,国际影响力也十分广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学习浪潮,中国传统文化被多国人民所喜爱和效仿,这就是优秀文化的魅力之所在。因此,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窗口,为“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增添了助力。

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每个人的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和道德整体素质。“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民的梦。“中国梦”的实现要凝聚中国力量,这力量的源泉就是每个中国人。深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优秀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民以浓厚的文化底蕴,进而提升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养。这对于“中国梦”能否圆梦具有关键意义,它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创造力、后发动力和可持续发展力。

注释:

①钱文忠:《钱文忠解读》,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年。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①王庆生:《为了伟大的中国梦》,《求是》,2013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钱文忠.钱文忠解读《三字经》[M].北京: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美术;渗透策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时代变迁但是依然熠熠生辉,其中蕴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对小学美术教学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同时也能够增强美术专业知识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和思想的熏陶,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我国绘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小学美术教学日常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加深小学生对于艺术作品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蓬勃生机,实现学生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通过赏析传统名画的课程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和绘画的技巧,实现学生绘画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教学素材的筛选和贴近学生理解水平,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的艺术涵养。

一、在名作欣赏中,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种类繁多,内蕴丰厚,不仅有熟知的诗词歌赋、书法绘画、京剧戏曲,同时也有雕塑、刺绣、陶瓷、铜器等多种文化形态,种类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美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体现出当时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展现出丰富的美术技艺,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借助名家作品赏析来使学生感知到不同阶段的历史特点、艺术特点,使学生深刻感知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比如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课时,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中国历代陶瓷艺术的发展,不同的朝代、不同的地域生产出的瓷器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引导学生将艺术作品的形态、图案、色泽与风格、形式、流派等结合起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欣赏,使学生不仅感知到各个时期陶瓷的造型美、纹饰美、釉色美,同时也体会到中国的陶瓷体现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激发起学生对中国古老艺术和优秀文化底蕴的热爱。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积淀底蕴深厚,传统名作的欣赏能够促进学生与传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能够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操,学生能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美术学习中,学生在掌握更多的美术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能对传统文化进行长久的传承与发展。

二、结合技能传承,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技能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老师可以结合技能教学来为学生渗透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将美术技能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在学习技能的同时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拉近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心灵距离,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积极主动地结合教学内容完成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和内化。比如“陶泥的世界”中涉及捏制法、盘条法、泥板拼接法等多种制作方法,老师可以在为学生展示制作技艺的同时为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使学生从制作技法中感知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不同的技法有着不同的作用和美感,从而既学习了陶泥的制作方法,同时也渗透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2]小学美术教学中很多的教材内容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美术技能的直观印象,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绘画技巧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促进学生的美术技能提升。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贴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进行分层教学,将传统文化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落到实处。

三、实行课堂拓展,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美术教材中收录的内容大部分都与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只能保留部分的传统文化内容,如果单纯进行照本宣科的教学很难满足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需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老师要立足教材的同时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入更加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传统文化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进行完美融合,从而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从理论走向实践,流淌进学生的内心,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真正地继承和发扬。[3]比如学习“学画山水画”这课后,老师带领学生走进博物馆去欣赏历代名家的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从美术的角度去赏析不同时代、不同题材、不同技法的名家作品,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品味中国山水画的美,加强了学生对山水画的深刻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感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对于美的发现和创作,将多元化的传统文化拓展活动引入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全方位审美能力的提升。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和传统文化之美,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去发现美和鉴赏美。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珍贵精神财富。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进行美术课堂的拓展和提升,宣扬传统文化,这是小学美术教师的光荣使命。小学美术教师要将传统文化的渗透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不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加强小学生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的有效途径。

四、融入文化元素,渗透传统文化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文化资源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拥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能够强化美术作品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提升小学生的文化素养。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融入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绘画流派、创作者的生平历史、艺术成就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学生在掌握美术知识,学习美术技巧的同时与创作者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将自己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与美术实践进行融合,既能够使学生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美术能力。以“陶泥的世界”这课为例,老师为学生展示各种式样的彩陶作品,激发起学生对陶作品的浓厚兴趣,进而引出中国关于陶文化的知识内容,老师结合陶作品的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时期彩陶的特点和风格,使学生在欣赏彩陶文化的同时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审美,感知到中国悠久传统文化蕴藏于艺术作品之中的思想内涵。将美术作品与文化元素进行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底蕴,拓展了知识视野,同时也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由表面欣赏走进深层次感悟,激发起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促进小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落实开展,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我国传统文化中书法、国画等文化元素的融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推动小学生精神文明的构建和发展。

五、结束语

小学美术教学是渗透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小学美术教师要立足于美术教材的同时拓展小学生的美术知识宽度,用充足的传统文化素材来为小学美术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使小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价值和无限魅力。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培养他们美术素养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加强对小学生的艺术内涵培养,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热情,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利用传统文化的优势来提高学生的美术涵养,增强学生的绘画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深度发掘,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设计中,让学生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促进,有效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潜力。小学美术教师要注意在美术教学中利用传统文化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通过民间艺术和工艺手工主题活动的开展,来有效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小学美术教师要从传统文化中选择文化性强、艺术价值高、教育意义大的教学素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充,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课程的学习和探索。利用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美术课程的高效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感官体验,学生能够丰富美术的联想和产生创新型思维,促进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小学美术课程是小学阶段基础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渗透到小学美术教学中,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美术学习能力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雷娜.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咨询,2019(12).

[2]林小真.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2019(9).

第6篇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教师就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使学生通过传统的美德,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教学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传播的载体,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传统文化又凝聚了我国上千年的优秀文化和品德。因此,将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想情感,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后,也会提升审美情趣。

一、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地挖掘历史知识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将课本知识讲授给学生,这样会使学生只学到表面知识,不能深刻地理解语文教材知识的含义,也不能体会到其思想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到所学知识的其他方面的发展。例如,在司马迁《鸿门宴》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课前预习,并通过查阅资料,对作者和作品有基本的了解,然后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学生会做到条理清晰和层次分明,从而轻松地学习历史文化,并使自身的历史文化修养得到提升。

二、引导学生欣赏传统文化作品,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传统文化作品的语言与现代的文学作品语言不同,传统文化作品的语言表达具有复杂性和深刻性,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就会很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也不能够准确地将文章的含义翻译出来。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体现对称、均衡思维方式,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去感悟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地体验语言的强烈美感,才能加强文言文语言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文化素养,增强学生的语文文化底蕴,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更是新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学生也会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增强自身的语文素养,开阔眼界。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应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以此来充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语文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并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能够热爱语文,同时也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提升自身素养。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常识;语文教学;理解;知识体系

一、在高中阶段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的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蕴含了这个民族优秀的精神,让中华民族能够一直傲立在地球的东方。但在中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被淡化甚至已经消失,外来文化不断渗透,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理解日渐模糊。而在本应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阶段,由于应试的压力,教学只为高分的现象极为普遍。经典古文未能涵咏,诗词名篇未及吟哦,使得学生与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失之交臂。

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领域深化改革的精神,教育部于2014年3月26日,在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的《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在“古诗文阅读”版块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核目标。

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常识教学已经不再是一个做不做或者什么时候做的问题,而是一个当下必要而且迫切的工作。

二、关于高中阶段传统文化常识教学的内容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主体的。从时间跨度看,从夏商周上先圣三代,一直到晚清;从内容上看,其主体应该是儒家文化,辅以道家、佛教、法家等文化形态。

研究近年来,北大、人大、南大等国内知名高校国学院的培养计划,可以看到教学内容从古代哲学、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到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民俗……包罗万象,无一不有。然而,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中,现实的因素制约了我们不可能像高等教育一样,将所有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

以课程标准和2016年的新考纲的实际要求,笔者梳理了现行通用的人教版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常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古代历法常识。如古文中经常涉及到的纪年方式、计时方式等。

2.古代星宿相关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涉及到的星宿分野的知识。

3.古代姓名称谓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姓、氏、名、字的相关知识。

4.古代职官常识。如古文中常涉及到官名和官职变动的词语。

5.古代年龄的称呼。如古文中常涉及到的一些表示年龄的词语。

6.古代的礼仪制度。如婚恋诗中涉及到的出嫁礼仪。

7.古代的节庆常识。如古代重要的节日的时间和主要的民俗。

三、关于教学途径的一些简单尝试和构想

由于急功近利的教学环境,一线教师们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是罗列出所谓“常见的文化常识”,然后让学生们强行记忆。笔者所加入的各种教学交流群中,散见的皆是《高考文化常识100题》。然而,我们知道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根本无法长久的,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在阅读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和相关经验介绍后,做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1.立足教材,用有限的教学资料拓展整合教学内容。文化常识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绝不是唯一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要进行文化常识教学,首先就需要我们充分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涉及到文化常识内容进行足够地拓展和有效地整合。

比如,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遇到“申之以孝悌之义”,这时就可以针对“孝悌”拓展延伸儒家的“八德”。不仅如此,还可以从“四维”(礼、义、廉、耻)到“五常”(仁、义、礼、智、信)再到“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演变,延伸到“孝”的地位在传统文化中的日趋提升。并且讲到古代越来越重视“孝”,是因为伴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农业经济日益稳定与发展,家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的祥和与稳定功能日益突出。这样,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相关的文化常识,也加深了学生对宗法制社会和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社会的认识。

2.注重理解,调动既有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加深记忆。没有理解的记忆是无法长久的,靠死记硬背明显不是积累文化常识的好方法。文化常识虽然是古代的,但是许多优秀之处依然被传承了下来,镌刻入了我们的基因之中。学生无法理解某些文化常识,是因为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调动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这就要求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弥补这些问题。

3.构建知识体系,让思维做到有的放矢。有些文化常识不论讲多少遍学生总是记不住,有些文化常识学生明明记住了但是一做题就出错。归根究底,笔者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知识杂乱无章。因此,我们有必要指导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知识体系。

4.通过实践活动,巩固所学内容。如果教学文化常识,仅仅是为了应付高考,或者坐而论道,就显得有些狭隘了。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所以,进行文化常识教学,最后还是要学以致用。由此,进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式。

四、小结

在当下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在语文学科之中进行文化常识教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更是迫切的。教学文化常识,不应是急功近利的,而应真正站在树立学生文化传承意识的立足点上,让学生了解、感知、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所探讨的一些教学途径,主要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希望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通过理解记忆而后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能够影响自身的价值观和处世方式。

⒖嘉南祝

[1]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第8篇

关键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品德素质

G621

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我党在今后阶段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并加以强调是对民族精神内涵的发展,也是对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从大小两个环境做起,大小年龄进行普及教育[1]。大的环境,国家应该倡导,鼓励优秀文化,使国民具备这种素质,并使其变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动力。而从小的方面来说,应该在各类教育中渗透教育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发展教育从而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教养。学生作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接班人,更应该努力学习并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自身的品德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接班人。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培育学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知难而进、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清正廉洁、永不自满,乐于奉献等的民族精神,不落于时代而不断发展;不囿于陈规而勇于创新;不敢于骄傲而奋发向上。从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一、在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2]。正所谓“斫梓染丝,功在初化”,这说明一个人的成长与其少年时代有密切联系,历史上少年大志者不乏其人。一代伟人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正可谓少年壮志凌云。而纵看当今时代的学生,因为从小生长在和平的环境下,缺少了对历史浓厚的认同感,甚至还有不少养成了骄横跋扈的性格,漠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在学生群体中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学生即使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也要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不断地砥砺操行,奋勇前进,完成大志。

二、学生应具备的品德素质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跟随时代潮流、勇于改革创新的传统美德是分不开的。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3]。

勤俭、廉正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汉唐时期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勤政、勤俭带来了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与前朝秦隋的穷奢极欲导致覆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奢侈华丽,人之大恶”,表明中华民族对勤俭与奢侈鲜明的善恶态度。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这就是廉正。明北京保卫战中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他为人间留下了两种清白,其一是为民族为国家不计个人安危的“清白”之心;其二是平时严于操守,廉正不苟的“清白”之风。由于北京保卫战有功,他受到赏赐还加官进爵,但都被他坚决推辞,后遭谗陷抄家时却是家徒四壁。于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仅赢得世人崇敬,于今天也深有启迪[4]。现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很多学生都是家里的“香饽饽”,他们虽然不缺少物质上的满足,但也仍应该继续弘扬勤俭、廉政的传统作风,不铺张、不浪费,从行动上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勤俭节约的人。

敬长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敬长即尊敬长辈,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 ,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更是现代学生所应该学习和继承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 ,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5]。

三、如何践行伟大使命

现阶段的学生比起为祖国献身的伟大前辈,有更多更好的机会和便利条件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今天的一切都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而得来的,且来之不易。因此,我们更应该从学好基础知识做起,提高自己做人的基本修养,用心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用实际行动来传承这种文化[6]。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用心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杨瑞森.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

[2] 郝佳彤,崔月英,朱t. 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 教育探索,2015,01

[3] 秦新然. 中小学要加强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7

[4] 曹道静. 语文教师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传者[J]. 中学语文,2014,27

第9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道德 人格教育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XJK01 5CZY096。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040-01

文化的植入好坏相对决定了人格的优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也就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人格,但是由于时代的进步,文化的相互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之间就有了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过程中延续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理论及特征

1.传统文化的人格体现

儒家的理想人格。在儒家的理想人格中,认为最高人格的体现为圣贤。而圣贤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是要与天同德,与大道同行,克己复礼,兴国安邦的高尚品格。儒家圣贤的人格主要体现在仁与礼的统一。

道家的理想人格。在道家的理想人格中,提倡隐士。即真人,至人,神人。主张淡薄本性,无为不争,已达到人性和自然最原始的状态。在道家的思想中,提倡返璞归真,无为而治。

法家的理想人格即为英雄。认为要追求自身的实际理想,凭自身的力量争取社会地位。提倡法不阿贵,唯法所在。在法家看来,法令制度高于一切,无论君臣,在法令面前一律平等,体现了人们追求自由平等的精神。

佛家的理想人格提倡超尘绝俗,认为万物皆空,明心净性。在佛家的思想中,佛就是泯灭七情六欲的超人,在生活中做到宠辱不惊,万般皆空像的心态。

2.中国传统人格教育理论的特征

第一,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格。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就是表面天地之间人之性命最为珍贵,体现了人的价值。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指人的追求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表明了人的尊严。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是中华民族的行为模式,注重挖掘人的价值,获取他人的尊重,一方面做到自爱,自尊;另一方面做到理解人,尊重他人。

第二,崇尚仁爱理念。孔子特别注重“人”的突出地位,仁爱是人性之基本,通过自身的美德,达到人与万物的统一。在理想的人格教育中提倡,一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德行,另一方面也要将德行推向社会,造福社会。

第三,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将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作为自身的追求根本,通过道德理论的熏陶和道德实践的累积达到人身外在和精神内在的统一。

二、传统文化与现阶段人格教育的融入

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整理,塑造高职学生优秀的人格,以经典“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为重点;以仁人志士为榜样加强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励志教育,培养高职学生的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和团队精神。

1.思政教育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在现行高职思政教学体系中,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导向性融入思想道德修养课,用心弥补现行课程的人文精神的不足,增加课程的育人功能。高职学生的道德修养不能被文化课的知识性要求所取代,教学与评估只能以育人为中心,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道德修养课程,可以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引导学生的道德思想,培养人格健全和道德品质优秀的大学生。

2.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网络、影视建设

网络、影视等公共媒体对高职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以在专门优秀传统文化网站中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绿色、健康有益的网络和影视环境,转移人格教育的重要阵地。

3.在校园人文环境中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高职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战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对高职大学的道德人格培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校园文化中的历史传统和思想追求能改变学生的价值观、理想和道德信念。如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北大的兼容并蓄,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影响着一代代的青年才俊。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高职学生人格教育的理论价值

1.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在择业观方面,高职的毕业生刚刚踏入社会就想着找到非常理想的工作是不现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敬事而信“,“建功立业”的精神是值得当代高职学生借鉴的。很多成功者和建功立业的人都是从很艰辛的基层工作做起。通过传统文化中典型的人物案例引导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保持达观的择业心态,“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华有德行的人最终会被发现。保持不断进取的信心是帮助高职学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2.有利于高职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后,许多人不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因而往往造成与同学交往胆怯、与教师“顶牛”、与父母关系不合;还有一些学生交往重实惠不重原则,请客送礼、拉帮结派,这种友谊自然不会长久,又反过来影响学生的交往能力。因此,利用传统的道德中强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让他们更加能够明白尊重他人,勇于承担,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在传统的道德教育中学会做人的道理,促进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3.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诚信品质。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因此,对于高职学生来讲,诚信品质的培养在整个人格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诚信建设是社会主义良好经济建设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整个社会道德文化进步的需要。因此,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高职学生诚信的品质至关重要。

4.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道德自律。在如今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这就导致道德教育的效果不明显。马克思说过“道德的基础是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这也就表明,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有自律意识的人。在道德教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调动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综上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始终贯穿着人格的养成,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着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坦荡的性格,天性仁厚的性情,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华人民高尚人格的形成。在社会发展的今天,世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我们不仅要吸取丰富的世界文化,更要注重传统文化中人格和人格教育的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国娟. 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逻辑[J]. 思想理论教育,2015,04:64-69.

[2]张应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理论教育的思考[J]. 黑河学刊,2014,08:98-99.

[3]朱明贤,郑克卿,赵国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J]. 唯实,2008,03:32-35.

作者简介:

葛金平(1972-)女,湖南湘乡人,文学硕士,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1-11

一、现阶段周围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1.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产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出现了相应改变,而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流方式。大学生群体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非常快,互联网已然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获取途径。但互联网中的信息量十分庞大,各种思想观念掺杂其中,大学生群体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无法分辨其中混杂的错误价值导向。在这种缺乏一定判断能力的情况下,大学生群体容易在互联网中吸收错误思维观点,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

2.社会生活环境影响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需要独自面对社会,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在没有家长监管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容易与社会中的不法分子产生接触。因为很多大学生缺乏对接触人群的判断能力,所以很容易受其伤害;即使在双方暂时和平相处的情况下,社会不法分子也会有意或无意向大学生传导“负能量”,对其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不良影响。

二、中华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作用

1.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持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推动我国教育发展,国家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大量沿用西方国家教学理念,这一行为也着实提高了我国的整体教育质量。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差异。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大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多是以历史知识、政治思想、经济理论为主导,而这些理论知识一般都具有专业性,对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帮助甚微。我国对心理教育的理解与西方国家不同,我国希望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正确思想观念,从而端正行为及道德规范。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文化”二字,指的不是狭义理解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千百年来积累的精神文明财富。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精神文明的精髓,能够促进我国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因此,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支撑。

2.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所在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情况取决于周围环境以及受到文化影响,文化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与打磨才能臻于完美。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传承也十分完善。在经过几千年的碰撞与变革后,如今流传下来的民族文化是我国无数先辈的智慧结晶,其中有着中华民族为人处世和对道德修养的行为方向,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提高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道德行为水平等,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此外,我国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升民族自豪感,愿意为祖国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的引领作用

大学生行为道德规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中的一部分。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内容都能够起到端正大学生道德行为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我国传统文化,能够有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实现心理健康目标。

我国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灵魂所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着我国向前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步入社会后的生存发展。此外,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实现我国思想文化建设的基础所在,为此,国家有必要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在此,本文希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以重视,进而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第1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师范学生;人文素养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富含着优秀的文化思想,这对于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尤其重要,这可以培养他们的师德,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思想境界,帮助他们塑造一个更加完善、更加高层次的世界观,将他们的人文素养提升到另一个层次,这也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摆平心态,更好地胜任教书育人这项伟大的工作,这也是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教师是一个对其素养要求非常高的工作,教师担任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担负着为整个社会培养人才的重担,因此,给师范专业的学生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课程是必不可少的。

一、提升师范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师范专业生更好地胜任工作

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这是传承知识的神圣工作,教师这个职业不仅要教知识,更要以身作则,教学生如何做人,教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在极大的程度上会影响着学生的性格发展,所以,师范类大学生应当加强对自身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文化并认真思考。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渗透给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无论是在哪一个时代、哪一个地方,教师都是受人尊重的职业,因为教师是肩负着培养出优秀下一代重担的使者,是散播希望的人,因此,将成为教师的师范类学生应当注重培养自身的人文修养,展现出独特的个人魅力,继而影响所教授的学生,因为教师不仅是教授知识的,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做到德、智、体、美共同发展,培养出个性全面的学生。教师的素质培养主要是在大学时养成的,因此,在校期间一定要注意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要专心致志,正视这门课程的开设意义,争取可以学以致用,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师范生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为什么要注重培养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呢?这是因为在当代这个文化交融的社会中,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度越来越弱,导致在这个社会上屡屡发生难以置信的事情,这都是因为现在的人抛弃了传统文化,内心没有了信仰和道德底线,为人冷漠,因此,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其中优秀的人文思想亟待学生去学习、去吸收,只有学生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深刻体会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和自信,有利于提高民族荣誉感,在之后的发展道路中能够坚定自己的内心,不会为那些分裂祖国、危害社会的行为所影响,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将这些优良的传统美德都刻在骨子里,以实际行动向自己的学生证明身为一个中国人需要做些什么,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品质,而这些品质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我们所需要做的是传承这些优良品德,将其发扬光大,维护中国作为大国的尊严,为自己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坚定自身为祖国奉献的立场,学会做人,学会教书育人。

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是培养师范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最佳选择

由于在现在的环境下,有一部分师范专业的学生人文素养并没有达到可以去教书育人的程度,他们在人文素养方面是严重缺失的,他们甚至没有接触过中国传统文化,整体素质是不合格的,这样的教师进入社会后是无法实现将正确的观点传达给学生的,这对于中国的教育事业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因此,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就要在师范类院校的课程设计方面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加入学生必修课程里面去,这样才能给那些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提供一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因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当代社会中所缺失的优良品质,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无疑是匮乏的,没有那些优良智慧的滋养,现代人在做人做事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纰漏,他们所信奉的、所追求的,都是一些身外之物,努力追求苦苦一生,换来的只是痛苦,这些都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其实这些意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人们应该从中学习,进而归正自己的所言所行,追求值得追求的事物,不枉这一生。将精神世界进行丰富、完善,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使自己可以成为教书育人的合格的教师。因此,选择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教学是培养师范专业学生努力提高整体素质的最佳选择。

三、师范专业开展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将人文课程在教学任务中的比重适当提高

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之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还是不够重视,因此,在学生上大学之前,将精力会放在那些“主课”上,没有精力再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因此,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已经缺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大学期间一定要引起大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视,不能一味地只学习理科知识或是其他专业知识,而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这么重要的东西。因此,在大学期间应该设置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无论是主修课还是选修课都要有所涉及,将那些优秀的思想介绍给广大学生,引起他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平时,要向他们推荐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例如国学经典之类的书籍,关于这些书籍也可以开设一些课程来进行讲解,毕竟这些书如果不经过反复的研读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精髓的。因为大学是一段学生在校园与社会之间的过渡,所以在大学期间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对自身基本素养的培养,成为情商、智商共同发展的大学生,有利于其进入社会后更好地适应做好准备。有人说大学不仅是学习,还要学会如何做人,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一不体现出如何做人的精华。因此,大学生应当积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探寻人生的奥义,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重塑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关注自己的身心发展,将从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获得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做到真正的学有所用。

(二)通过播放影视作品来教授人文课程

通过向学生播放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视作品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优良品德的具体表现,将各种不同的文化态度进行对比,来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优秀的思想品德。例如,《花木兰》这个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中国的原版本中着重于展现花木兰的孝顺这个优良品德,而在美国所拍的《花木兰》动画电影中着重于展现花木兰的骁勇善战、敢闯敢拼,不因为自己的女儿身而放弃自己想做的事情,从影视剧里就能直观地感受到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从中可以纠正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将中国传统美德向学生介绍,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孝,什么是信,什么是勇,从而能够正确地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这样也能吸引学生对于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但是,现在所拍的影视剧中,为了剧情效果,会对原本的历史事实进行篡改,这样的行为就是扭曲历史,教师在进行授课时,碰到这样的影视剧时应该对其进行纠正,不能让学生接受错误的历史。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影视剧中非常普遍,因为制作历时不够长,制作时不够细致,而导致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许多基本的历史知识也会出错,经常看到的是将不同朝代的诗句混用,还有出现在那个朝代不该出现的东西,还有在称呼人时,用错了称谓,这些都是影视剧中最爱犯的错误,也给那些制作历史剧的制作人敲响了警钟,要把控影视剧的质量。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可以用这些错误来切入所讲的内容,互相对比会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因为这些错误发生时学生总是会发笑,因此,此时进行课程的教授时,学生的心情非常愉快,对于知识的接受速度和欲望都是比较强烈的,教学效果会更加理想。

(三)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来教授人文课程

师范类的大学在设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安排时,应当结合实际安排出最合理的课程表,要从课程内容和学生兴趣两方面进行考虑,不能将课程内容安排得过满,使学生学得太辛苦,学得一知半解,对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起了厌恶之心,这也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容庞大的课程安排得合理有趣就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范围和内容都是广泛而深入的,因此,单靠大学中所设置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来向学生宣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要将中国传统文化分成一个个具体的专题来介绍,在每一个专题中拾取最为精华的观点和思想来讲解,也就是所谓的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正统思想,在课程设计方面要注重删繁就简,但是要保留最为精华的部分,就像将中国传统文化常识这门课程可以划分为32个课时进行讲解,每一个专题占两个课时左右,将那些汉字、节日习俗等内容介绍给大学生,使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些大概的了解,知道有什么就可以了,在自主学习的阶段可以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深入地了解,这也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综上所述,当代社会上,各种文化狂潮涌起,人们面对新鲜的事物很容易忘记中华之本。尤其是担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重担的新一代的年轻人,应该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了解,吸收其中积累了千年的优秀思想,要带着将其发扬光大的信念去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美德,因此,在大学课程的安排中,应当适当加入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给师范专业的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再将优秀的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参考文献:

[1]高连凤.商科类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选择[J].牡丹,2015(18):140-141.

[2]郝佳.高师院校师范生人文素养现状研究:以Y大学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3.

[3]杰永旎.体验式教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的运用:以铜梁龙文化教学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5.

第12篇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须充分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扬弃的基础上传承创新,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传统文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而传统文学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文学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目前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可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学的嵌入。传统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其优秀的部分,也有其糟粕之处。其中优秀的部分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秀传统文学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等方面有重要价值。合理挖掘、撷取传统文学中的优秀因子,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传统文学具有深刻性、高雅性等特点,容易引起共鸣,能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明显效果。

1.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人文精神的塑造是当代大学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除了知识的学习,也需要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现今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意识淡化、团结协作观念差等问题。而文学具有熏陶、启迪、塑造、促人反思的作用。文学即人学,是具有人文关怀的学问。传统文学中有许多优秀的作家作品,汲取其中的营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传统文学中有忧患、进取、创新意识等,对加强大学生自我修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1]其次,诗赋、词曲、小说等传统文学样式蕴含了精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学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对正确人生观的树立有一定的影响。再次,传统文学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面对困难、挫折并战胜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如《孟子•告子下》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让人明白成大事者必然要经过一番历炼。一些文学作品满含生存奋斗的坚毅。最后,传统文学中蕴藏着丰厚的德育资源,有一定的影响力。传统文学的教学与传承,有助于学生追求真善美和诚挚的感情。尤其是对经典的感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和素质方面作用很大。文学“展示在精神和道德方面社会最先进分子的命运”[2],传统文学富有美感,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适合隐性教育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传统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跨学科研究、加强学科间的有机联系也有着一定作用。

2.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传统文学包括诗歌、辞赋、词曲、散文、骈文、小说、戏剧等。具体还包括许多小类,如诗歌有古诗、律诗、绝句、近体诗等。在传统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有神话、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传奇、历代诗词、元明清戏剧、明清小说等。“文学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政治是密切联系的,抒发现实所感是文学的生命。”[3]传统文学是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有些思想理念有其消极之处,这就需要批判地选择与继承。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所谓“诗言志”、“文以载道”,指的就是文学的启迪功能。优秀文学作品所关注的正是人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是摒弃说教、逐渐渗透的方式。文学作品通过描写人的活动和情感,将行为背后的善恶与动机展现出来,最终歌颂的是崇高的情感。优秀传统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使学生在艺术感染中接受精神的洗礼,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上古神话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主义、艰苦奋斗、勇于抗争等精神,如“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经典故事。屈原《离骚》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贞洁品行和崇高抱负,表达了对当时楚国的无限热爱。《论语》有对为学、修身、立志的阐释,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身原则。《周易》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进取精神,东晋诗人陶渊明的诗歌寄寓了不同流合污的理想。曹植《白马篇》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高尚情操。孟子《孟子•滕文公下》表达了“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身处世态度。岳飞有“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深切忠告,文天祥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三国志》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做人道理。诸葛亮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生态度,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孔融让梨”、“孟母三迁”等故事蕴涵着为人处世的道理。

3.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汲取优秀传统文学的资源,可整合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部分。将传统文学精华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需要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挖掘人文精神,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受教育的目的。

(1)注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每所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传统文学是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一个有效角度。加大传统文学课在高校的设置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传统文学的教学与讲授中,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文学的教学,可采撷其中的经典名篇进行分析、鉴赏和解读,充分挖掘、宣扬其中的优秀民族精神和美德。分析传统文学经典名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情感,能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传统文学的一些优秀精神理念与学习、工作、生活、责任等方面联系起来,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传统文学中关于精神世界的关照、真善美的思考方面的阐释能升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要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阅读和鉴赏经典,而非教条式的知识传授。霍松林先生认为:“作为中华文化精华部分的古典文学,其名著名篇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通过研读古典文学名著名篇以提高国民素质,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4]在撷取传统文学优秀营养的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谐的处世观念、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如《论语》中“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对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养成理解他人、讲求诚信的优良品行有着重要作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情怀;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些文学精华及其精神内核的教学,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识,提高各方面素质。传统文学中蕴含明礼、诚信、慎独、博爱等优秀理念的作品很多。将传统文学中的孝义、仁爱、诚信、平等、尊重等内核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2)将优秀传统文学的精粹融入到大学生的活动中,以深刻的内容满足大学生的审美需求,在校园活动中达到育人的效果。传统文学所呈现的美丰富多样,蕴含着意境的美、心灵的美等,可净化人的心灵。将传统文学的形式和要素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可使大学生体会到传统文学所蕴含的美好内涵,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体察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伦亲情。在校园活动中,注重以传统文学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魅力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和感染大学生。在演讲、辩论、写作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传统文学的要素,可让学生审视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修养。另外,传统文学的优秀部分可灵活地融入到其他文艺形式中进行传承。在其中注重渗透优秀的道德文化精神,努力营造一个有道德感染效果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人文精神的熏陶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渠道。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注重汲取传统文学的营养。传统文学具有审美性、形象性和感染力的特质,其所蕴涵的优秀思想、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鉴的精髓。思想政治教育分为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传统文学的优秀作品往往是文学家生活经历、情感信念、人文情怀等的艺术化,使人能更深切地体会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引发深刻的思考,升华人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学通过自然、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感染力,契合了隐性教育的涵义。有的经典文学作品展现了真善美的形象,能使人感受到美好的情感,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可灵活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学资源,致力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精神感染学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人为善,学会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选择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书籍推荐给学生,使他们在阅读中不断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与美好情感,达到育人的目的。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和演变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之上。传统文学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道德标准、价值理念等,是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理性与辩证是我们正确对待传统文学必须采取的态度。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也是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并继承这份珍贵文化遗产的自觉。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4.

[2]葛兰西.论文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23.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