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6: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劳动教育现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让学生动动“嘴”
现在,学校的劳动教育非常被动,一方面,学校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结合学校活动开展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劳动,但是家长不领情、不配合;另一方面,整个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应试化”非常反感,甚至认为学校变相地弱化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劳动教育仅仅是教师在“动嘴”,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
劳动教育不能只是国家的号召、学校的事宜、教师的教育,而应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劳动教育成为学生自觉的教育行为。因此,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要主动地挖掘学生资源,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宣传大军,为劳动教育鼓与呼。
教师要学会善于发动学生参与到劳动教育中去。平时,不但组织学生学习《悯农》之类珍惜粮食、尊重劳动的学科知识,更应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农村,主动参与到劳动教育宣传中。无疑,这样“动嘴”的活动,比单纯的说教教育效果好多了。
二、让学生动动“手”
劳动教育不让、少让学生“动手”,这看似悖论,却是我们劳动教育的现状。学生缺乏足量的劳动教育,甚至不知道还有劳动教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劳动教育需要动手,这存在着些许安全隐患,还有什么比安全问题更让学校揪心的呢?于是,能不举行的劳动活动就不举行、能不开展的劳动教育就不开展;另一方面家庭也有一些显性的责任,主要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吃力受苦。
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参与劳动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劳动的光荣、伟大,进而产生热爱劳动、喜欢劳动的良好品质。因此,学校要学会放手,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校要做好周密的安排,做到有预案、有保障,以万无一失的活动安排去达到劳动教育的目的。
三、让学生动动“脑”
有这么一种观点:世界是懒人创造的。这说明反省的重要性。劳动教育也是如此。我们不但要教育学生爱劳动、会劳动,更要教育他们思劳动。学会反思劳动的有效性,想出更好、更有效的劳动方法来。因此,要激励、鼓励学生“动脑”,学会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最好的效益达到劳动教育的教育目的。
有一种观点,劳动教育仅仅是劳动,不需要动脑,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劳动教育不仅仅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劳动教育不仅让学生在劳动中身体素质得到提升,更要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发展,其对劳动的认识更深刻、更深入。我们要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学会从另一个角度看劳动,即想出“快、好、省”的办法来,做一回劳动的“懒人”。
四、让学生动动“脚”
现在,一些学校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校园劳动教育,停留在大扫除这一老掉牙的活动上;不敢带学生去野外、社区开展经常性、系统性的劳动教育。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劳动教育如果仅局限于校内,这样的劳动教育是不完善的,其效果也是不完美的。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应大胆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隅之地的劳动教育,而应将目光投向整个社会,让学生的脚踏出校园,走入社会,以大社会办大教育的视野,去统筹劳动教育,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教育责任,这才是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让学生动动“眼”
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简化的粗活,其实,它也是需要细致地策划、实施的。劳动教育需要一定的步骤去实施。因此,引导学生有效地观察很重要。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细致、细心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开眼界,看到社会七彩缤纷的一面。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脱离社会现实的闭门造车式的教育,相反,它会紧密结合社会实践,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的新型教育。
六、让学生动动“耳”
劳动教育需要借鉴前人、他人的经验,在劳动教育中让学生动动“耳”,听听他人的技巧、技术。学校组织劳动教育,应该向学生讲清楚劳动实践活动的目的、意义所在,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就劳动教育自身而言,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接受劳动思想教育,这比任何形式学科教育的效果要好。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培养学生劳动意识,锻炼学生劳动能力。本学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学工作:
一、学习《大纲》,提高认识
秋季开学初,我们组织学习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大纲》指出:劳动 教育是贯彻落实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之一,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日制小 学开设劳动课,是向小学生有计划地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途径。它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技能,在德 、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找出差距,老师们认识到:不认真地进行劳动 课教学,学生就无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也就没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习惯,更没有热 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健全组织
我们成立了劳动教研组。聘请责任心强、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组长,两位青年骨干教师为副组长,教研组成员有各班班主任和劳动科任教师。教研组在开学初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教研计划,和语、数主要学科一样 ,同等对待,督促教师制定并落实教学计划,使之做到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进程安排合理。在教研计划中 规定,其中要检查劳动备课和作业;每个科任教师必须执教一堂观摩课,从中评选出优质课,期未进行考试、 考核和总结。
三、落实常规
抓好劳动课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我们把住备、教、辅、改、考五个教学环节,使劳动课教学同其 它学科一样,有条不紊地进行。
教研组严格督促科任教师先备课后上课,不备课不得进教室。按照教研计划,本学期我们组织了各年级7人次劳动观摩课,老师们普遍重视了劳动课的实践性,如废物利用手工品制作、折纸模型、烹饪,师生共同操作,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好。调动了积极因素,深化了教学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四、走出教室
除开课堂教学外,我们还重视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教育。学校与社区、敬老院保持联系,定期上门服务,受到好评。
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加强了劳动课的教学管理,重视实践,使学生既学会了一些劳动的基本知识,掌握了 劳动的基本技能,培养了正确的劳动观,又美化了校园,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
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本学期,接手担任四年级的劳技教学工作。一学期以来,要自始至终以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勤恳、坚持不懈的精神,从事劳技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现将本学年劳技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劳技学科在学校教学中次科,因此学生的基础也比较薄弱,普遍不感兴趣。为了纠正这一观点,提高学生对这门学科的认识,我先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通过对身边环境的感触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一步了解到学生的思想现状,以及一些学生的知识缺陷所在,逐渐摸清了每个学生的基本特点。接着,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营造一个的良好氛围,使学生从思想上逐步扭转对劳技的枯燥印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我利用各种机会,经常给不同层次学生以成就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2、认真钻研业务,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业务上,不敢以多年教学的丰富经验自居。积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教育教学新理念,钻研教材教法,坚持不懈地进自我充电,以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课堂上,把学到的新课程理念结合实际,
努力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与同事们一起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中,更是感受到了学无止境的道理。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的作用,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我们要与时俱进,坚持不懈地学习探究教学新理论新实践。
二、取得成绩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平时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不以师长自居,尽量与学生平等交往,建立朋友式的深厚友谊,努力关爱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学生多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与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同时,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也实行严格要求、正确导向的办法,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面对各层次的学生,既要关爱大部分学生,又要面对个别不守纪律的捣蛋分子实行严格要求。
社会的发展需要具备各方面能力的现代化四有新人。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自理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它贯穿着人的一生,是生活的基础。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农村中小学教育,各级各部门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师待遇和教育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区中小学相比,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仍然比较落后,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思想上淡化德育,德育工作难上常规。在农村部分中小学校,虽然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名单挂在墙上,德育工作计划写在纸上,可落实在实际工作中的内容虚多实少,德育工作难上常规。突出表现在:
(1)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不能正常进行。(2)团队活动的开展有名无实。除农村学校资料少、教育基地少等客观因素外,学校怕耽误学生学习、怕外出发生安全事故担责任等也是制约团队活动开展的重要原因。(3)家长会不正常。学校与学生家长沟通互动不够,没有调动发挥家长的作用。学生家长一看到孩子成绩落后,就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家长会。(4)校外辅导员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严格实行校外辅导员定期辅导制度,往往只停留在纸面而没有实施。
2.一心抓应试教育,德育教育被忽视。自教育部提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理论学得不少,具体实施不够,具体表现在:(1)没有按规定课程开课。有些学校,课程表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课程表相同,但实际上课只上主要学科,音乐、体育、美术、思想品德等课程很少开展。(2)班会、晨会经常被改为自习课,或被老师占用。(3)学生作业负担重,压力大,课余活动少。(4)教师因循守旧,只重视应试学科,忽视德育教育。
3.市场经济转型期,特殊家庭的孩子难管理。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社会转型时期,学校德育管理中出现了一些令人颇感头疼的问题。(1)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傲气十足,在学校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同学之间不能友好相处。(2)富裕家庭的孩子花钱大手大脚。(3)部分贫困家庭的孩子有自卑感,容易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影响身心健康发展。(4)“留守儿童”管不住或无人管。
二、解决以上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共同解决。
(一)家庭方面。
1、提高家长对家庭德育教育的认识。家庭德育是指通过父母对子女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必要补充,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家庭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补充和助手。孩子大部分时间在家中度过,与家庭成员的接触交往更多、更亲密,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子女,如果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即使学校再努力,也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
2、让家长明确家庭德育的内容。家庭德育的内容与学校德育基本一致。但从家庭的特点及目前家庭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来看,应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家长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有利于教育孩子的客观条件,如提供书报刊物、广播、电视等,引导孩子认识学习更多积极向上的知识。同时,要从小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爱护别人的优秀品质,进而关心和热爱学校、家乡、祖国和人民。
(2)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家庭德育的重点,也是我国家庭德育的优良传统。
(3)家务劳动教育。家务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内容和手段。必要的家务劳动不但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还可以增强抵御轻视劳动以至厌恶劳动,怕脏、怕累、贪图享受的腐朽生活作风。
(二)学校方面
1、提高思想认识。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现状,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深入细致开展工作,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将存于学生意识中偏离了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扶回正道。
2、加强审美教育和心理教育。美育使人的心灵达到和谐,使人愉悦的接受、主动的追求和善的境界。许多农村学生的父母外出务工,学生缺乏亲情交流,心理脆弱,对教师的说教因缺少交流而易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必须加强心理教育,丰富学生情感。
3、热爱关心学生,营造融洽和谐的集体环境。要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增强师生情感,和学生打成一片,消除对抗,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陶冶学生,以自己挚热的爱温暖学生,营造温暖快乐的集体环境。
4、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座谈、讨论、故事、榜样、格言等具体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理念,提高辨别是非能力。
5、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少先队和共青团是青少年中的先进组织,从学生中来,最熟悉了解学生,是学生最亲密的朋友,因而共青团和少先队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好帮手。
(三)社会方面
首先,应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风清气正、健康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应加强社会思想道德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优化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尽量减少社会阴暗面对中小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意识;体育心理
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和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学生应该了解体育的真正含义,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而社会则应该加大体育意识宣传力度,并且组织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众所周知,科学的体育活动有利于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利于增强我国国民体质。中小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优秀接班人,有义务也有责任增强体质,对于这个群体而言,体育运动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提高,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状态;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能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等等,总而言之,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加强他们的体育意识,在学校教育阶段颇为重要。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快速有效全面地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改变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现状呢?在我看来,这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学生本身体育意识的转变
现代教育是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必须符合学校体育主题的需要,必须适应和服务于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特长。内因在事物的变化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要想改变中小学体育现状,首先要改变中小学生对于体育的认识,让他们明白体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主动接受关于体育的思想教育。德、智、体、美、劳是中学生要接受的必不可少的教育。要想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就应当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去,在提高他们对体育认识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他们的思想、兴趣、意志、爱好、个性等等方面都容易在体育活动中真实地表现出来,我们应当要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让他们主动并乐意接受关于体育的思想教育。
(2)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中小学生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长期的学校生活、有规律的体育课程使他们形成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我们应该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参加他们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而对于那些体育意识比较淡薄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体育活动,逐渐改变对于体育的看法。
二、学校方面应做的转变与改善
学校对于体育方面的转变与改善将会对中小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产生很大的影响。
(1)学校要改变对体育的传统看法。目前,我国的学校出于升学压力,应付教学,由于重智轻体,导致许多学校指导思想出现偏差,领导、教师和学生对体育多采取实用主义态度,过分强调学生的现实锻炼,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及教育目标只集中于在校期间学生的体育状况上,体育课也因此变成了素质测验课,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自觉锻炼的能力方面的培养。正是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学生都把体育当成了一门必须要考试的课程,而不是把它当成一种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培养个性、形成良好品质的有效方法。因此,学校有必要改变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他们的成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2)努力改变学校的体育设施。现在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去改善,大部分学校的体育设施就是如此,尤其是农村的学校,学生没有足够的良好的设施去参加体育活动,因此就只能以学习为主,体育意识相当淡薄。因此,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尽量去改变学校的基础教育设施,满足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毕竟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重要条件。学校教育设施的完善与否,与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必然有一定的关系。
(3)教师方面的改善。在中国传统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以替代的。教师的知识水平、职业素质及他对本职工作的看法和重视程度都将影响到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看法。
作为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就应该端正态度,应该激发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感受到乐趣、刺激和宣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目标定向和恰当地设置目标,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朝着正确的方向,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一步一步地提高体育能力,进而实现更高的目标;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活动的自我效能感;加强对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结果正确归因的指导等等。
三、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培养教育,更离不开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因此,要想好好发展我国的体育事业,加强中小学生的体育意识,就需要我们的这个社会多理解,多支持。
面对严峻的升学压力,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只片面注重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忽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些想法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生的认识看法。根据调查表明,当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比较好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该看到,在很多的学生中存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萎缩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就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参加较少,很少有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这对正处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是没有多大好处的。
总而言之,中小学生是最值得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之一。我们有义务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三观,树立正确的目标。正因为这样,社会各界应该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俱进,及时转变不合时宜的传统看法,为中小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方针在有些地方和学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忽视劳动课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本文就此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
1.劳技课尚未登上“大雅之堂”,没有开设劳技课的学校还很多。有的学校虽然把劳技课纳入了教学计划,也排上了课程表,但没有确定专、兼职教师,也不要求教师备劳技课,劳技课往往改上数学、语文、英语。
2.家长越俎代庖。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将来能上大学,把孩子必要的包括自我服务性劳动全包下来,个别家长还到学校替学生做值日。为了使孩子将来有出息,大小家务活家长全揽了。
3.劳动委员“地位低”,“劳动红花”贬值。某班班干部选举揭晓,唯劳动委员不愿走马上任。说:“谁不知道,劳动委员属安慰性质,在班委中地位最低。”老李家的独生女亮亮放学后戴着小红花一蹦一跳回到家里,其母上前扯下小红花摔在地上,说:“真是个榆木疙瘩脑袋!人家学习上争第一名,你却只会出笨力。”
4.劳技教育被扭曲,劳动被作为惩罚的手段。有些学校的个别教师,对违纪学生实行劳动体罚。某教师立下班规:哪位同学旷课一天,罚他值日一周;损坏桌凳、玻璃,罚他打扫一周厕所;打架斗殴,罚浇半学期花圃。这种所谓的“劳动教育”,往往使学生错误地把劳动视为“劳动改造”,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鄙视、厌恶劳动。
二、忽视劳技教育的后果
1.自立能力差。“如今的孩子真懒!”不少家长常为此怨气满腹,但仍“乐为子孙做马牛”,使孩子从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挑吃懒惰的不良习惯,成了生活上的弱者。现在孩子到了十三四岁连叠被子都不会,连内裤、袜子都不洗,连家常便饭都不会做的比比皆是。孩子进了大学还需父母轮流打扫寝室的怪事也屡见不鲜。
2.不尊重劳动人民。工人紧张繁忙八小时,农民面向黄土背朝天。是他们辛勤的汗水,平凡的劳动使我们的衣食住行得以保证。然而有些学生却嫌弃劳动人民,说他们“黑、脏、傻、粗”。某重点高中一位女生,其父和叔父均在矿区工作。“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矿区放假,其叔父、婶母到她家做客,中午吃饭她说啥不肯入座,独自跑到外面的饭馆里吃。晚上看电视,众人正看到热闹处,她上前将电视机关掉。客人走后,她嘟嚷着说:“窝囊废,来这干啥哩?”
3.不珍惜劳动成果。由于极少参加体力劳动,孩子们很难有“粒粒皆辛苦”的体会,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不珍惜劳动成果和社会财富,比穿戴,赶时髦,花钱大手大脚,成为家里的“消费中心”。有些学生吃鸡蛋、鸭蛋、馒头或面包时,咬一口感到不对味,就随之扔弃。等等。
三、劳技教育的必要性劳动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人类文化,创造了人类自己。劳动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在中小学开展劳动技术教育,旨在使学生认识劳动在改造自然、变革社会中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艰苦朴素、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并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文化基础知识和劳动技术方面,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劳技教育的重要地位愈来愈明显。在普通教育中,加强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越来越多的国家把劳动技术教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使之成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加强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所以,学校要把劳动技术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一位著名教育家也说过:“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没有少年儿童劳动的幸福,就没有教育的一切;教育的理想在于使所有的少年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劳动创造一切,劳动使人体魄健壮,劳动使人幸福愉快。适宜的体力劳动能使孩子从小养成热爱劳动、艰苦朴素的好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在劳动中既动手又动脑!既学到了生产、生活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劳动技能,而且开发了智力,越来越聪明。“少年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指尖上。”这话很有道理。学生通过参加劳动,还锻炼了体力,培养了毅力,磨练了意志,增强了体质。小学劳技教育不容忽视!
【关键词】 班主任 小学生 班级管理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 G6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10-008-01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培养人才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而班主任是学生班级的直接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承担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和骨干,担负着兴旺祖国,振兴民族的神圣使命。
一、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社会联系的直接代表,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桥梁。班主任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本班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否得到充分的培育,为此,作为一个班级的主要负责人,要管理好农村小学的班级,必须深入分析农村小学班级的现状,根据实际采取相关措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发展才能与时俱进,走可持续道路。
二、农村小学班级管理现状分析
1. 农村小学生中存在的问题。现在农村小学中的大部分学生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能完成学习上的任务,但是少部分学生自制能力差,不愿写作业,学习意识淡薄,生活不能自理,缺乏自觉性,学习马虎、纪律松散,这些学生的这些表现主要原因为农村条件差,很多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增多,孩子一般由不识字的爷爷奶奶带,学习上缺乏监督,由于娇惯脆弱,受不得一点委屈,养成了一些坏习气,随着学生人数的减少,使得一些教学点撤消与合并,学生集中到相对路远的完小。
2. 班主任管理中存在两种极端行为。一是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方式,使学生缺乏指正的机会而无视班主任的存在。二是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过于敏感,动辄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学生抵制班主任导致行为失范。究其原因是班主任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一种权威,自己高于学生,面对学生耳提面命,结果使学生产生了反感,甚至漠视班主任的行为。班主任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班主任与时俱进的要求。
三、对新课改形势下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思考
1. 热爱班主任工作和学生。当一个人对某项工作或者某件事感兴趣和热情时,就能把这项工作和这件事做好。如果一个班主任对自己的工作不感兴趣,要想他把这个班的班务工作开展好,是根本不可能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无比热爱是当好一个班主任的先决条件。“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这是我做班主任的原则。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亲昵的温存和睿智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可见,爱护学生是每一个班主任的本职,是一个合格班主任的必备要素。以爱动其心,无微不至地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
2. 加强常规训练,培养正确舆论和良好的班风。良好的常规训练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为此,在班级管理中,我会扎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和出操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以及路队常规等许多方面。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集体主义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保证整个班级“活泼有序,严谨务实”的良好班风班貌。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激励的作用。在扶正压邪,奖善恶的过程中,舆论具有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因此,班内要注意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引导学生对班级生活中一些现象进行议论、评价,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不良现象有人抓”的风气。有的学生不注重自己身边发生的小事,不屑于做小事。如:放学后窗户没关就走了,大白天六个管灯全开着却不以为然等等。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开展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班会,会上对小事该不该管进行了辩论,还列举同学身边发生的小事造成的危害,最后得出结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实践证明:有了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就会无形地支配集体成员的行为和集体生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
1.我省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各方面发展的总体趋向、学段特征、地区差异(沿海地区与内地山区)、校际 差异(重点与一般)、表现及其内在规律性。
2.社区环境、传播媒介、学校、家庭诸因素在学生道德发展中各自不同的作用及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当前中小学道德教育中的成功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最成功、最受学生欢迎和最不成功、最不受 学生欢迎的德育活动形式及产生的原因)。
4.当前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诸因素(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中的最薄弱环节。
这个调查研究仅是我们整个道德教育研究中的第一阶段,第二步的工作将是根据道德教育理论和调查结果 ,拟定一套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拟订一套适合于我省中小学生特点的道德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小学道 德教育与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激励机制(科学的德育评价理论、指标体系和方法技术),选定学校进行实验验 证,以提高成果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中小学生道德品质发展的总体概述
应该说,我省中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总体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有80%左右的学生,在许多项目测量 中,显示出良好的品德素养。这说明,我们这几年学校的德育工作是有成效的。比如:对“我们国家太穷了, 有机会我一定争取出国不再回来”持否定态度的占95%;对“如果能出国赚钱,任何下贱的事我都干”表示 不同意的占94.5%。这虽然不足以全面反映当前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广大教师和 德育工作者的心血没有白费。
但我们也看到,中小学道德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诚实问题,在我们设计的一个测验学生是否会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作弊的项目中,有60% 的学生显示出不诚实的倾向,其中学段愈高这种情况愈严重。联系到当前各级各类学校在考试中出现的类似问 题,我们认为这个结论是可信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社会环境影响有关。目前社会处于转型期,政治、经济与文 化等领域的运作尚未完全进入理性化、法制化阶段,在不发达、不规范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了许多 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且多能得逞,这就难免对中小学生产生恶劣影响。此外,学校德育工作长期 以来对诚实正直品质的培养重视不够也是一个原因。
其次是勤劳俭朴问题。有52%的学生很少或从未干过家务;有25%的学生很不情愿参加学校组织的劳 动。事实上,近年来学校对劳动教育抓得比较紧,许多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劳动,但由于结合社 会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劳动的作用和意义不够,以及许多家长因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不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 为未来独立生活所必需的家务劳动,使其收效甚微。因此,教育学生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对个人、对 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并提高他们的劳动自觉性,是今后学校教育中应当加以重视的。
第三是学生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较弱。有26%的学生觉得自己难以承受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或打击。这自 然与当代学生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学校和家庭过多的呵护,学生缺乏忧患意识和艰苦的生活锻炼。这种 现象若不加以纠正,将来就难以适应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
第四是孝敬父母问题。虽然有90%的学生存有报答父母之心,但他们行为上没有表现出来或不知道怎么 表示。37%的学生很少与父母交谈,更多的人没有帮父母干家务。也就是说,他们有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 情感,却缺乏相应的道德行为。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学校和社会的德育观念偏颇有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 把孝道视为封建伦理道德避而不谈。事实上,孝敬父母是爱国主义、乐于助人、团结友爱、谦恭礼让、责任感 等道德品质的基础。
第五是主持公平和正义的品质较差。只有75%的学生表示,当好友与人发生纠纷时会站在有理的一边; 而有26%的人则表示偏袒好友或干脆躲开。这26%的人中还仅仅是出于情面上的考虑。可以推断,当危及 自己安全时,表示偏袒或干脆躲开的就远不只26%了。联系到社会上见义勇为者少、明哲保身者多的现象, 更使我们感到在中小学加强正义感的教育与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六是集体观念淡薄。只有69%的学生很喜欢参加集体性的活动。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当 前学校中集体主义教育少了;另一方面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社会上个人冒尖、个人奋斗成功的现象较多,激 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使人际关系趋于冷漠,这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与之相呼应的是,学生的宽容精神也比 较差,如表示与人发生矛盾时,能主动与之和好的学生仅为66%。实际上,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发达的商品经 济,无论是在社会生活还是在生产方面,更需要团结协作和融洽的人际关系。今后亟需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了解学生道德品质形成中外界作用的程度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发现,有39%的中小学生认 为对他们为人处事影响最大的是家庭、父母;32%认为是学校、教师;29%认为是社会文化媒体。当代学 生的生活环境是一种多维的环境,家庭成员、社会文化媒体、社会生活现象对青少年产生的作用日益上升,因 此必须下大力抓好家庭教育这一个重要环节。
各学段学生道德品质的比较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高中生的道德品质现状值得忧虑。如我们在一项测量作弊倾向的测验中发现,小学、 初中和高中生的不诚实倾向分别为53%、66%和74%。联系到当前假冒伪劣现象给未来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健康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正直的公民,是我们今后道德教育应突出强调的一个方 面。在勤劳俭朴方面,很爱参加学校劳动的人数比例在三个学段逐步递减(82%、76%、57%);高中 生中喜欢在消费上攀比的情况从小学和初中的16%左右猛然增加到31%。随着年龄增长,消费上有一定的 自主权或更注重外在形象是自然的,但必须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因此高中阶段,要适当进行消费教育。
学习上的勤奋进取精神在高中阶段也有衰退。根据调查,争取好成绩的高中生仅为63%,大大低于小学 的81%和初中的83%;力求独立克服学习上困难的高中生为70%,而小学生为84%,初中生为86% ;愿意在今后的事业上有所进取的高中生为77%,而小学和初中生则为85%左右。这里反映出的问题可能 与当前社会上知识和收益失衡及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不适应有关。如何使大多数升学无望的学生继续进取,提 高学习积极性,是社会和学校应加以研究并认真解决的问题。
对家乡很有感情的人数比例从小学到高中呈递减趋势(90%、79%、69%),这种现象说明“外面 的世界很精彩”的心态在初、高中学生中颇为严重。其数字也预示了今后我省人口外向流动增强的潜在性和建 设农村的艰巨性。
高中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明显弱于小学生和初中生。表示很喜欢班集体和集体活动的人数比例小学、初中 、高中分别为81%、65%、49%;高中生表示乐意完成班集体分配的难事的仅为65%,低于小学的8 7%和初中的82%;表示愿意尽力帮助同学的为76%,低于小学的85%和初中的89%。由此可见,培 养当代中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学校道德教育中一项艰巨的任务。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自我反省、自制自律和谦恭礼让的品质并未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这种反常的现 象也在几道道德规范理解程度测试题中反映出来。在提倡节约的三项原因(①因为父母希望子女节俭;②因为 平时节俭便不致于有求于人;③勤俭是一种美德)中,选择③的比例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5%、82% 和71%。
从正常的道德认知发展来看,中小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力总体上应是不断提高的。上面这些反常的情况 说明,中学生道德品质发展具有敏感性和不稳定性(如道德认知水平的局部停滞和下降);社会道德和价值取 向对中学生道德品质产生负面影响的严重性(如崇尚实惠、拜金主义等一些社会现象,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学 生的道德认识水平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道德认识障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片面性(如过去只强调说教 ,现在又过分偏于他律)等等。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增强对中学生,尤其 是高中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内化,值得深思。
不同学段的学生,道德品质养成的途径也不同。高中生虽然外表上与父母不那么亲近,但父母的言行仍然 在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因而道德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协助。学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比例大致保持在1/3左 右,如果方法得当,作用还会增大。而对小学生而言,则取决于道德规范和行为本身与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关 系的紧密程度。小学生的日常道德规范认知水平表现为:对较远离其生活的理解力低,对贴近其生活并具体实 践的则理解力高些。为此,对这些“在电视机前长大的一代”,我们应注意适当地通过与他们生活、学习较贴 近的电影、电视、广播和图书之类直观形象的媒体来影响他们,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沿海地区和内地山区学生的比较
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比较中我们发现,总体上讲,内陆地区小学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水平低于沿海地 区,但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则高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环境更为开放,初、高中学生思想比较活跃,观念变化较快,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认同程度较低 ;而内地山区由于环境比较封闭,中学生的道德观念变化比较迟缓,相对沿海地区更稳定、淳朴一些。比如, 在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方面,内地山区高中生中有73%愿意这样做,沿海地区为60%;很喜欢参加学校劳 动的,内地山区初中生比例为83%,沿海地区仅为68%;内地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进取心强于沿海地区(分 别为69%和57%);有66%的内地初中生经常和父母交谈,而沿海只有55%。此外,诸如同情心、热 爱家乡、乐于奉献等品质的发展方面,内地山区的中学生均强于沿海地区。在调查的样本中,内地山区有86 %的初中生对自己的家乡很有感情,而沿海地区则只有70%,这可能是因为沿海地区与国外各方面交流较多 ,社会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消极因素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对其道德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导学生正确 地比较国内外的生活与发展,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是沿海地区学校德育应重视的工作;同时应探讨在商品经 济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培养学生助人为乐和宽宏大量的品质。
摘要:小学阶段的培养,是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育基础,在学生内心养成一个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教育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如何在一个人内心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年级的教育,是给学生打好良好教育基础不容错过的最佳时段。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让学生每一件事情尽量去亲身经历和通过每一节课的优良教育等等,长期熏陶才能形成。
关键词:小学教育 德育教育 小学阶段
1 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辩证否定实现的,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周期性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良好思想意识的形成也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德育作为转变小学生的思想,形成小学生良好德行的教育,是一项耐心细致而又复杂艰巨的工作。在教育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素质,巩固思想教育成果,学校可采取“分层递进”,“适时“回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具体说,就是根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内容按照从少到多、从易到难的顺序分解成各个部分。每个学年突出1~2个主题,逐年增加,循序渐进,形成6年各有侧重的思想教育模式。在“主题教育期间,学生的行为表现都比较好,不良习惯大量减少,好人好事大量增加。这种现象在“主题教育”过后的一段时间内也还会保持。但时间一长,随着教育主题的改变,家庭、社会中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对原来所受的教育会“淡忘”,一些不良行为又会发生。因此,学校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适时将前一阶段学生所实践的德育内容重新提出来,让学生加深理解,进一步巩固。这种“回归”教育,在小学阶段要进行多次,从表面看来是德育内容的重复,而实质是使学生通过进一步实践,进一步体验,通过两次否定过程,受到从外到内的精神熏染,从而使道德规范升华为道德信念、道德行为凝固为道德习惯。
2 小学德育的现状
今天小学德育仍处于一个“穿新鞋走老路”的困境中。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的要求还存在着较大的距离。一些学生缺失基本的荣辱观,用家长的钱买玩具,打游戏,还沾沾自喜;不爱劳动,在学校尽量少干或不干,遇到非干不可的活时,要么随便应付,要么想方设法让别人干,在家也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爱学习,成绩差,不以为耻,歪理多多。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说假话,脸不红,心不跳。这种现象的存在与我们当前小学生的德育教育结果是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如下。
2.1 德育有“不真实”和“虚高”的意味。
传统道德教育往往把一些特殊境况中的人和事作为教育范例,让孩子们仿效、学习。这样的道德观阻碍了孩子们“向善”“求真”的道路,造就出许多“真小人”和“伪君子”。君不见小学作文中常出现的“一件有意义的事”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写了“捡钱包”“帮盲人过马路”“公共车上让座”的怪现象。教育工作者都习惯性地采用传统的以简单而笼统的“概念”“范例”去要求、评价学生的教育方法,其实效性就可想而知了。
2.2 德育忽视了受教育的主体性。
德育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主体精神生长的过程。换句话说,德育真正效果要靠外因促使内因。不去关注不同情景下受教育者主体需要和不同主体价值取向的差异,超越教育对象生理、心理特点的德育,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
2.3 德育资源缺乏整合。
学校有一套高高在上的理想化德育境界,每个家庭有一套具有明显家长特征的道德标准,社会上更有随着时间变迁而变化的道德规范,这三者没有很好地整合。其直接后果是:学校老师的五天教育,只要家长的一句话,社会上发生的一件事,就会被全盘否定。
3 小学德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学校教育中道德和智慧是相辅相成的,既然我们认识到了德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问题,那么我们就有责任去改正。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有信心而且坚信其他的教师也会致力去改变这种状况。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考虑。
3.1 提高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有效的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各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德育的功效。
3.2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培养道德品质。
良好的道德品质只靠书本知识和教师传授作用是很小的,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让学生亲自体会,才能收到实效。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缺陷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素质和责任感的人,就必须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主动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让家长参与到学校德育工作中来。
让家长走进校园,定期举行家长会或组织家长到学校进行观摩活动,让家长在观摩过程中发现孩子的优缺点,以便引起重视,增强育人的责任感;让教师走进家庭,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活动,不仅使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也使学校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状况。通过学校和家庭的双方互动,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到提高。
3.4 寓德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与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道德品质密切相关的,要充分发挥文化知识的载体作用,文化知识本身就蕴含着德育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观点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此外,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是互相渗透的,实行多层次的教育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杜秀兰.浅谈小学德育教育的几点体会[J].科教导刊,2010(4).
关键词: 小学 德育管理 “四力”
德育工作在小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育工作、社会各界人士必须要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认真分析看现状
不畏浮云遮望眼。目前小学德育工作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些问题,并从中寻找解决的方法。
1.德育内容拔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接触外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学生变坏的机会也越来越大。政府部门想未雨绸缪,早点教育孩子,很多东西提前渗透到小学的德育工作中,廉政文化进校园、预防知识进校园、国防教育进校园等内容都要安排到德育教学中,至少要10个课时以上。这些德育内容说不重要那是假的,说重要则显得有点远了,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毕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让他们提早接受大人们处理的知识,未免高估了他们的大脑,容易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混淆,模糊了德育主干知识的构建。同时,这么多内容要进校园还扰乱了学校正常的德育工作,大量社会阴暗面会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学生提前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
2.德育目的扭曲化。德育的目的简单讲就是培养学生有个好的习惯,为此,学校制订出了一系列规定,对广大学生及教职工个人或群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校管理走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法治轨道上来。但是校园制度的形成和执行前提应当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管理者的需要。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学校的红领巾监督员就好像苍蝇一样,每天总是盯着我们不放,一点也都不顾及我们的感受,太讨厌了!”也有很多老师大吐苦水:“我对这些学生真是没办法管了,如果我在教室里,他们就会安静一些,乖一些,可我前脚一走,后脚还没迈出,教室里就闹翻天了!”像这样的“盯”“管”,无视儿童在制度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只是将儿童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往往导致他们消极反抗:他们遵守校园各项规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让班集体不被扣分,自己不因为违反了校园的规章制度而遭到班主任的训斥。
3.德育效果递减化。活动是学校德育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于是人们总是千方百计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参加,其意图是要用有意义的活动占据学生的生活空间,可是很少会去深思这样的方法能否取得好的效果。笔者曾就学校德育文化建设中学生活动设计方面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现象很普遍:“如今的孩子劳动观念和能力太差了,要加强劳动教育”、“如今的孩子心理素质太差,抗挫折能力差,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如今的孩子法制观念淡漠,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要加强法制教育”、“如今的孩子文明礼仪太差,2008年要开奥运会了,要大力加强礼仪教育”……就这样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赶上了一拨又一拨的教育。在如此众多教育的加强中,德育迷失了自己,德育的效果越来越差。
二、群策群力促提高
众人拾柴火焰高。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学校、家长、社会等力量共同参与,才能为小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
1.教育部门要“给力”。教育主管部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领导力量,对小学的教学组织工作有直接影响。比如上面提到的廉政文化进校园、预防知识进校园、国防教育进校园等内容也都是教育主管部门下发文件要求学校必须实施的,而且年终还要对专项内容进行考核,学校作为教育主管部门的下属单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挤出仅有的时间安排这些“可望而不可即”的内容进行品德教育。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也知道廉政文化、知识、国防教育等内容对小学生来讲还不到时候,虽然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但为了执行上级的精神也“一竿子撑到底”,学校德育工作的行政干预力太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德育内容进校园的“准入”上要严把关口,不要让过多的、超前、拔高的德育内容过早地介入到小学生的学习中。要授予学校在德育工作的主动权,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设置德育内容,做到因材施教。
美术学科是“应试教育”带来的重灾学科。去年秋,我们对2010年的496名新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内容是他们在小学阶段接受美术教育的状况。496名学生,只有7个人能懂点基本技法。调查表明,农村学生,美术课大多都开了,教材都订了,但学生在技法方面却令人瞠目,农村学生几乎100%都不懂得绘画技巧。中小学的美术课大都是排在课表上,基本不上;教材是放在书包里,基本不用;教学大纲束之高阁,基本不顾;学生成绩随意给分,基本无要求。形成了学生实际水平与大纲严重脱节的现状,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办学方向偏斜,美术课时不足。经费本就羞涩,美术设施更差。教师素质下降,美术教学举步维艰。培养步入误区,整体素质无法提高。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学美术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美术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美术作品,初步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美术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美术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图画的欣赏,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美术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提高美术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美术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我们认为:一定要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着力抓好三个突出问题:
1 突出握美术学科大纲的课程特点
首先,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获得都需要练习,而且是扎扎实实地练习,才能达到“双基”要求。
根据已经总结的教学经验和现行美术教材的特点,要在练习和欣赏两个环节中,把增强学生信心、提高学生兴趣放在重要位置上。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系统性很强,不仅练习内容和欣赏有机结合,而且欣赏的作品到高年级又是主课教材,这种前有孕伏,后有发展的配置,显示了编写人员的匠心,千万不可忽略。
其次,在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还停留在临摹的教学中,这和世界上许多先进的美术教学方式相差太远,当代美术教学正在向着美术欣赏和技法的方向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采用。美术欣赏是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感受、记忆和鉴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间接参与美术艺术实践的重要内容。教材好,再配以科学的教法,相得益彰,美术课就会更受学生欢迎。
2 突出美术课的基本建设
首先,关于美术课师资建设问题,美术课由于地理的原因,师资力量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更重要的是缺乏可靠的来源。办法只有让美术教师一边教课,一边进修学习。
其次,要把配备美术设备作为“双基”验收的标准,欣赏课必须配备录音机、磁带、电视机等,有条件还要配备其它乐器。
3 突出对美术学科的评估
何谓特色教育呢?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对特殊人群实施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的教育模式,或者进一步改革,深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新异教育,叫特色教育。为了阐述简便,首先要弄清“留守生”和“监护人”的概念。留守生就是因其父母外出或离异而把适龄学生留在农村或者城镇读书的青少年,简称“留守生”;由“留守生”的公婆爷奶代管或委托他人代管,监护“留守生”的受委托人员,简称“监护人”。纵观“留守生”之疾苦,监护人之差异,家教方式之利弊,对于这个人数众多的青少年的群体,其最重要的是关爱和温馨,当务之急是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健康成长需要阳光雨露而不是溺爱棍棒。对他们付予感情投入、关怀厚爱之举,不可削弱而只能加强。从我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分析、观察认为,对“留守生”的教育,要注入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才能产生好的效果。
一、更新教育理念
“留守生”是特殊人群,特就特在长期远离父母、失去了父母之爱,这是他们的终生遗憾。为了给留守生弥补父母之爱,老师就应该肩负起既当老师教知识,又当父母送爱心的双重任务,让他们感觉到像父母就在身边一样,以弥补他们缺少的父爱母爱。
二、理解“留守生”疾苦
许多散居于丘陵山区的幼稚小学生,路途较远,崎岖难行,举步维艰,寒暑逼人,令人难忍。有的甚至在路途跌伤,溺死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是因为监护人忙于家务、农耕,或体弱多病,无人接送的结果。对此,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与其促膝谈心,或家庭辅导,送教上门,以知识武装他们,把父母的温暖、爱心献给他们,让其感受到父母的慈爱而提高战胜困难的勇气。
三、耐心帮助“监护人”
帮助“监护人”懂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互为补充,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道理,明确“监护人”职责、履行“监护人”义务,循循善诱,防止粗暴、溺爱、自由放任的家教方式。密切“留守生”家庭或监护人和学校的关系,互为沟通。找准问题后,方能对症下药,严防邪气滋生、蔓延。
四、理想职业教育
现代教育不能忽视理想职业教育,这对“留守生”显得格外重要。要让每个“留守生”都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根据自身的差异,锁定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
近几年来,为数不少的在校“留守生”,十四五岁就弃学,出门打工、挣钱。他们三三两两,议论纷纷,说什么“外地遍地是黄金、宝藏,何苦读书当学生”?他们那幼稚的心灵却不知道出去打工一是无门路,二是无技术专长难挣钱,三是上班时间长或加班劳累会摧毁自己身心健康。近几年时有“留守生”私自出走一年半载后,又回校读书的事例。打工并非坏事,但应符合《劳动法》规定,青少年应多学科学知识、劳动技能,该升学的绝不放弃升学的机会,该打工时,就争当优秀打工仔。凡是未成年的学生,不能过早、过急、盲目外出打工。
五、劳动观念教育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无论国民经济发展多快,各行业的科技含量多高,人们总是要劳动的,只是体力劳动减少,高级劳动增多罢了。近年来,许多“留守生”十分讨厌劳动。“监护人”教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扫地、洗碗、给爷奶端茶送水都不愿做。教师应重视劳动教育工作,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劳动场面,识别劳动工具,参观农作物的生长变化,以使学生养成爱护作物,尊重劳动人民,珍惜粮食,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美德。要使他们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树立爱劳动的观念。
六、重视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方针分为革命传统教育和民族传统教育两大类。通过参观烈士墓、革命纪念馆、纪念碑、讲革命故事、组织学生座谈会讨论、写作文等,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好好珍惜,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民族传统包括尊老爱幼、、民族习惯等内容,通过这些教育,让“留守生”尊敬师长,孝顺父母,爱护弟妹,团结同学,从小养成尊老爱幼、尊重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的优良作风。
七、感情沟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