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6: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将声乐教学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人类在社会活动中也无时无刻不受着文化的影响,在人类的文化系统内研究声乐艺术,文化是一个包多方面内容的体系,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受物质、经济、风俗等文化内容的影响。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就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和”产生了重要影响,声乐艺术所倡导的和谐美包括字与声的和谐、情与声的和谐,要展现出声乐艺术的和谐美,才能展现主声乐艺术的魅力。清代徐大椿的著作《乐府传声》对声乐的演唱方法和创作方法进行了论述,强调增强艺术感染力,使演唱者联想演唱表演中的情感体验与其融为一体感受真实的情境,这种声乐艺术的演唱技巧对现代的声乐艺术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传统文化不仅赋予了声乐艺术的独特美,还在无形中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发展。
二、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声乐教学质量
“声乐鉴赏”是高校声乐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生通过传统文化能够增加对我国音乐艺术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基本特征的了解。我国的艺术特征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另一方面是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字正腔圆的艺术特征不只说明了字的声乐性,同样也说明了腔对声乐的重要性,字和腔是一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统一体,传统声乐理论中就对字正腔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代文学中《顾语录》中:“字为主,腔为宾,字直重,腔宜轻,字立刚,腔宜柔,反之则喧宾夺主矣。”就阐述了字与腔的关系。而声情并茂的艺术特征是在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注重声情并茂的表现,注重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要认识到“情”和“声”的辩证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感的演唱即使技巧在好也是不能够打动人的。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声乐教学当中,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声乐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声乐文化是一个国家本质和文化特征的文化现象,我们能够透过声乐文化感受到整个国家文化的特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渗入传统文化,例如通过学习《锦绣中华》、《爱我中华》和《中华之爱》等歌曲来了解我国的民族文化内容,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试着通过观看民族声乐文化的电影,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又能拓宽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声乐知识,高校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化底蕴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学中渗入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
三、结语
随着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我国也越来越注重文化的发展,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教学中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通过本文以上的主要分析,强调了将传统文化渗透到高校教学中的重要性,增强文化在高校教学中的影响力,不仅能够促进高校的声乐教学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张时俊单位:四川理工学院艺术学院
【摘 要】当代教育中多元化文化教育是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推行多元化教育发展,然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进行多元化发展时,绝对不可忽略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当代思政教育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如何弘扬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当代思政教育中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思政教育;传统文化;弘扬发展
0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培养有专业能力的人才,却忽略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党的十以来,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根据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在激荡地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打下坚实基础,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因此弘扬与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于加强国民素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当代思政教育必须要重视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1]。可以说在对当代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具有源远流长历史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良好有效的资源。如果我们可以真正做到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那么将会很好地推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实可行性。
本文对当代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且讲解了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优势都进行了分析。笔者认为在当代思政教育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会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带来很好的效果,必然会成为将来思政教育发展的趋势所在。
1当代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当代学生基本为出生于1990年之后或者2000年之后,也就是现在通俗叫的“90后”和“00后”。这代人在高科技发展环境下发展成熟,与其他年代人相比,90后和00后见识眼界都更宽阔,所接触的事物也更多,因此这两代人也展现出了其他年代的青年不具备的朝气与活力,个性与坦率,对新事物强有力的领悟能力。然而同优点相比,这两代人身上存在的问题更让我们担忧。中国教育权威网站“中国教育网”曾指出当代学生的存在的九种问题,更是毫不留情地称之为“九宗罪”[2],这“九宗罪”具体指:生活状态堕落腐化,缺少上进心,沉迷于网吧夜店;道德价值观丧失,许多女学生甚至以傍到大款为荣,不惜破回人家家庭,沦为第三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作为炫耀的资本去互相攀比,我们可悲的发现,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大学校园中,甚至有些初中院校都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沉迷于网游、手游等各种游戏,在游戏里产寄托自己的人生目标,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丧志;生活没有斗志,活得如同寄生虫一样,依赖父母的给养过日子,不懂得自己去奋斗,靠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建立美好人生;许多学生更是理性的侏儒,他们存活在虚拟世界中,逃避现实,遇到问题不敢面对,缺少勇气,不知道如何解决;对政治时事态度冷漠,中国社会经历了漫长痛苦的发展才可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可是当代学生并不珍惜前人提供的优秀资源,毫不关心时事政治,对于自己的国家更是没有热爱之心;没有发展学术精神,由于当代教育w制的失败,导致许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过度负荷,高中毕业后进入大学之后就以混日子为生,不会系统学习自己所报专业,得过且过,每天昏天黑地的过日子,更是没有研究学术的精神;当代道德素质低下,他们身上无法彰显中华传统美德,对待老人弱势群体态度冷漠,甚至没有同情心;生理与心理缺憾,如今信息科学发展方便,许多学生都可以通过大量渠道接触一些黄色、暴力的视频书籍,在加上一些学生不健康的环境下成长,造成内心的扭曲黑暗变态,所以他们会通过极端的方式释放自己内心的压抑,这就使得校园暴力频频发生,学生将学生殴打致死都不在少数。尽管这“九宗罪”并非当代大学生的全部,但也绝非个别,而且据调查显示,占三条以上的学生数目占学生总数的90%以上,占两条以上的学生数目占学生总数的95%以上。这一数据不得不让我们重视当代学生的思想教育[3]。
2弘扬与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了多年的冲刷洗礼,如今已经变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对整个社会的精神状态、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当今世界对于中国文化不断地冲击干扰,整个国家早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公德和社会道德情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诚信缺失都已经变成社会极其普遍的现象,而这些现象在当代学生身上的体现尤为强烈。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加强人才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已经是重中之重。现代学校自身教育就存在大量问题,学校本身只懂得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试问,专业能力极强但道德水平低下的所谓人才又能为社会带来什么进步意义呢?学校本身不懂得培养人文素质教育是可悲的[4]。
在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可以有效地加强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那么,我国良好的传统文化究竟对于学生思政教育起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呢?第一,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提升我国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与其它国家的文化相比,我国传统文化更偏向于伦理型,他注重培养的人格,完善人格提高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培养当代 人在为人做事要有自律躬行的基本原则。第二,传统文化有利于注重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古话有云:“先有国,再有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让当代学生切实意识到什么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三,歌词诗赋、戏曲、科技的培养,唐诗宋词元曲京戏以及许多多元化的艺术,都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学生对于这方面了解学习,可以拥有更加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更高的文化道德底蕴[5]。
3结束语
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华传统文化更可以说是全球的发展历史最长的,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对于培养当代人思想素质道德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现状,提出弘扬发展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以后学者进行分析研究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乔德阳,冷士良,阮浩.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利弊思考[J].教育探索,2008(9):109-110.
[2]路飞飞,杜瑞平.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38-40.
[3]周亚夫.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J].中国高等教育,2005(z3):24-25.
[4]陈文丽.当代德育工作的传承与发扬――评《静水流深见气象――鲁洁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情怀》[J].出版广角,2015(z1):194-195.
[5]李黎.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意义及路径――以茶文化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3):354-355.
一 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国文化而育的。所谓传统文化指的是存在于历代历史中的种种物质上的、制度上的、精神上的文化实体和意识,也就是通常所称谓的文化遗产。
国内学术界将传统文化区别为广义的传统文化和狭义的传统文化。所谓广义的传统文化包含了存在于历代历史中的精华和糟粕,也就是精华与糟粕混杂在一起的矛盾统一体。那么狭义的传统文化,指的是对广义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其也可以被称作为优秀传统文化。
二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再强调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志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他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高校是孕育大学生成长的摇篮,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有利于培养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注意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提倡多措并举,要针对大学生的人格及个性的发展需要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活动,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 调研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笔者选取哈尔滨市三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笔者将哈尔滨市分成若干个区域,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抽样区域,其中包含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林业大学。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10份有效问卷,下面将分别从认知情况、接受情况和评价态度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认知情况
对于每一位中国公民来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方面,当问及对于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喜好时,更多的同学喜欢中国文化,占总数的73.77%,喜欢外国文化的占11.48%,其他则认为不能比较,占总数的14.75%;在问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时,绝大多数的同学都表示一般了解,占总体的88.5%,而非常了解和较少了解的分别占3.28%和8.2%;在问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优势时,认为传统文化更具优势的占13.11%,认为现代文化更具有优势的占32.79%,更多的人认为不能比较,占总数的54.1%。总体上来说,大学生更喜欢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有所了解,更多的人认为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各具千秋。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具体可以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
(二)接受情况
对于在传统文化的接受情况方面,在问及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时,通过课外书、杂志、报纸来了解的是最多的,占总数的45.9%,其次有27.8%的人通过网络、电视、广播,有18.03%的人通过课堂学习,有8.2%的人通过旅游、参观、展览;在问及如何继承中华传统文化时,77.05%的人认为要“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应用于生活中”,19.67%人认为“自己有心发扬,但找不到途径”,仅有3.28%的人认为“随便,无所谓”;在问及是否会参加保护与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时,12%的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有空就会参加,54.1%的人在周末休息时间会参加,24.59%不会参加但支持此类活动,仅有1.64%的人不参加也不支持。总体上来说,大多数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具有浓厚的兴趣,且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情况具体可以参见图4、图5、图6。
(三)评价态度
对于在对传统文化的评价态度方面,当问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时,仅有21.31%持乐观态度,认为不乐观、悲观和可能会消失的分别占72.13%、3.28%和3.28%;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在大学里大力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时,有90.16%的人认为有必要,仅有8.2%和1.64%的人认为没必要和无所谓;在问及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如《论语》《孟子》)等时,有32.79%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有52.46%的人认为有必要,有14.75%的人认为无所谓。总体上来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发展感到担忧,并认为有必要在高校里加大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对于传统文化的评价态度可以具体参见图7、图8、图9所示。
四 高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探究
(一)以通识教育、团校为核心,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相关政策要求,高校要对广大的团员青年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校应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同时要充分利用团校资源,要求学生干部带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和热爱优秀传统文化。
(二)以基础设施为载体,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在校园、教室、宿舍内悬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名人警句、图片和书画等,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高校网站上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在高校的各个角落、各个场合和各个时间段都能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营造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
(三)以学生活动为抓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高校应加强传统文化类社团的建设,支持师生共同参与,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鼓励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学习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例如端午节、中秋节,九一八纪念日等,让同学们在节日和纪念日的氛围里深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例如参观民族历史博物馆、民俗馆、纪念馆等,或有一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景点景区、人文景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等。在实地观赏或参与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从而加深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融入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重任。因此,高校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重道远,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要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更应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工作,为学生提供方向上的指导,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价值,明确日后的发展方向,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偏颇。现阶段,不良的网络信息对一些大学生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让他们模糊是非、混淆黑白,忽视质疑的重要性,无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个体的发展相结合,限制了自身的成长成才。但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比如,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推动作用有目共睹。教育领域同样如此,很多教育工作者已意识到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和学生日常管理的重要性,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也就意味着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辅导员在内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做好自我定位,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任,在确定工作范围与工作职责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情况,创新教学理念,不断优化工作方式,逐步提高自身的思政教育水平。简而言之,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相关教师要利用已有的资源,发挥其功能优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使学生意识到自我提升与自我完善的重要性,进而实现持续性、长远化的发展。
二、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常见问题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强化的时代,也是人才培育多元化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肩负着重任。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他们重视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将自由、创新与活跃等作为成长路上的推动力,但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却缺乏感知力与认知力。而且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接触的传统文化内容相对有限,对其理解仅停留在表层,很难进行深层次感知与体会,这就使得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等无从入手。针对上述问题,很多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积极引入新理念,努力跟上时代潮流,以网络直播、短视频、公众号等诸多形式积极贴近学生,占领网络思政教育高地。但是,部分辅导员缺乏对热点话题的整合与把控能力,使得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目标。特别是面对个性化突出、思维活跃的“00后”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压力非常大,自然德育效果也不够理想。除此之外,受条件的限制,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平台,或者不能提供对应的媒体舆论阵地,使大学生在舆情探讨的过程中无法把握整体方向,易受负面信息的影响,出现理解上的偏差。这不仅会加大辅导员做好网络思政教育的难度,而且会间接削弱思政教育的效果,难以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渗透方式
1.利用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阶段的学生需要提高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专业能力、德育素养等,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将阻碍他们的发展。所以,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不仅要重视理论学习,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还要借助实践活动做好价值引领,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实践能力,稳步进入社会。高校辅导员要发挥领头羊的作用,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参与其中。这样,学生就会在实践活动中掌握与他人交往的技巧,感受到沟通能力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影响,进而逐步适应社会。高校辅导员要组织一系列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活动。高校辅导员还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实地感受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会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进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发展观。这些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社会调查能力以及写作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高校可依托相关专业,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国学专题教育、国学实践体验、国学精神传播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高校还可组建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生社团,让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过程中,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的心中扎根。
2.利用思政课堂,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
高校要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播,让学生在汲取精神力量的同时,从源头上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样,能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更具全面性和持续性。高校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并将课堂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三观”。在思政课堂中,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优化教学方案,使教学方式更能够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身的引导与监督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要基于学生所提出的建议与意见,创新思政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思政课堂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度,以达到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除了重视课堂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还要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并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比如,教师可开展讲座等,通过讲座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使学生形成勤俭节约、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良好品质。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短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使其思想和行为受到积极影响,从而达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和阐述,并给出一些建议。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师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重要性,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拓宽育人渠道,提高思政育人水平,努力将思政育人与文化育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郑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高校思政教育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9(01).
[2]徐锋.中国传统武德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现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2019(12).
[3]王晓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实现———以中国茶文化为例[J].普洱学院学报,2019(04).
[4]黄岩,朱杨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01).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校园文化;学科渗透;活动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62-02
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史博大精深,它传承着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集中反映。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同志指出"必须广泛深入地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他还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题词:"传承传统美德,培养民族精神"。 传统美德的内涵广泛,基本包括:"忠、义、诚、信、礼、孝、廉、爱"等。我们应重视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让他们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的、顶天立地的"人"字。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具有重大意义。
1.营造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氛围,搭建传统美德教育的平台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与学生的成长息息相关。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人文素质教育空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元素,对培养小学生的传统美德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立以"二十四孝"为主题的故事宣传栏,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在阅读故事中接受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的教育。又如: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名人名言、励志标语等在校园的重要通道张贴,比起我们简单的说教好多了。
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质,只要我们选取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内容,以显浅易懂表达方式营造校园文化,小学生就会在这浓浓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接受到了传统美德的熏陶,收到预期的目的。
2.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的主阵地
国学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
我们把经典国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按肇庆市实施方案的要求开设课程,每周安排1节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体系,各年级开设以下课程:一年级学习《三字经》,二年级学习《千字文》,三年级学习《孝经》,四年级学习《大学》,五年级学习《中庸》,六年级学习《论语》。教学中要求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经费、有总结。
让国学经典进课堂,用传统文化之光指引学生健康成长,为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奠定坚实基础。
3.在学科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为传统美德的形成添砖加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道德规范的沉淀,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在实行素质教育的当今,传统美德教育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把传统美德的教育渗透在各科的教学中。
3.1 在语文科中落实传统美德教育。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语文科的教学向来倡导"文道结合"。影响中国20世纪的语文教育大家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新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弘扬民族精神……"它强调了弘扬民族优秀文化重要性,同时也阐明了传统文化与语文科教学密不可分。因此,语文老师应当充分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让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如:在教学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节约粮食,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在教学《慈母情怀》(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8课),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孝"的教育,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我们的教育目的就达到。
3.2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传统美德素材进行教育。数学教材表面上的传统人文因素没其他学科突出,但只要我们用心领会,也能把握住当中的切入点,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如:在教学"认识时钟"的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的创新精神,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3 在英语科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英语科也能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是的。我们同样也能从英语科的教学中发现传统文化内涵,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英语单词教学"apple(苹果)、banana(香蕉)、cake(蛋糕)"时,我们可以教育学生不要浪费食物,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的因素无处不在,传统美德的培养不限时空。她不但存在于语文、数学、英语的学科教学中,音乐、美术、体育科也蕴含丰富的因素,只要我们用心发现,悉心培养,学生终究会成长品德高尚的人。
4.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活动,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既可以活跃学生的身心,增长相关知识,又能从中得到锻炼成长,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下面是我校制订的2014年上半年关于"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德有机整合"的活动计划表。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目的
二月份诵读经典千人诵读《弟子规》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经典引路,感受中华文化之精髓。
三月份班级传统文化布置"向雷锋同志学习"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培养"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
四月份"革命故事会"缅怀先烈清明节扫墓活动各班完成全校性活动弘扬革命优良传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五月份社会实践活动――"端午文化""爱我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一次家务劳动》优秀作文展家长指引级组中完成全校性活动了解端午文化,感受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接受"劳动最光荣"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 当代大学生教育 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5-0123-01
我们都知道,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工程,将中华文化精神内化为他们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文化品格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首要任务。而实现这种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应该从多个方面有效进行。
一、落实中华传统文化符合当代教育政策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非常宝贵的人才资源,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未来与希望。要让他们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须让他们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这些深厚的文化基础要转化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动力,首先就要注意文化传统继承与弘扬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问题。这对于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他们的文化意识,对他们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民族的传统是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保持持续发展、走向兴旺发达、实现中国梦的原动力。
二、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应该是对人的内心深处的道德本性进行开启,这个对本有道德的开启就是道德教育。道德人格是在人的心灵深处潜藏的,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使本有道德显现与光大。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道德教育理论。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明确个人身份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自身与国家不可分割。只有理解到这一点,大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立志为伟大的中国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因此,一个人与他人接触首先就应该以仁存心,以义存心,以善念与善行待人接物,将“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文化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只有懂得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存才是人际关系的根本,才会使大学生将自身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才会使大学生真正融入社会,才会给实现理想和人生目标建立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古代传统文化典籍在当代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三个方面能否有效地落实是完成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可以真正实现的问题。将这三个方面落到实处的标志应该是使大学形成相应的文化品质和素养。那么,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才能使大学形成这样的文化素质呢?我们以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依据就应该是文化典籍。《纲要》指出“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典籍,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A文化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的重要保证。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不曾间断而延续至今的文化,原因就是中国思想文化典籍的代代传承。一种文化构成大抵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思想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行为文化,四是物态文化。
孟子曾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四方面的道德品性皆存于人的本心,就像人的四肢,天然具备。如果懂得就会将它们发扬光大,就像刚刚点燃的火会蔓延,就像刚刚喷出的泉水会流到远处。就是孟子接着说的“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说文解字》把“德”解释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德具有实践性。许慎所谓内得于己就是说这种道德本性生于人的本心;所谓外得于人,就是说要通过外在的教育方式开启内在的道德本性。因此,道德人格的培育,关键在于开启大学生心灵深处的道德种子,使之发芽、生长,使之显现出茁壮的生命力量。也就是说,要把这种内在精神力量转化为外在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大学生研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也就是自身文化素质与文化品格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孝悌仁义、礼敬友善、诚实守信、修齐治平等文化精神不断地内化为自身的文化品格的过程,进而使大学生在内心深处生成家国情怀,懂得社会关爱教育和自觉的人格修养,进而使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历史教学;传统文化;创新;融入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历代相传,经久不衰,是提高全民人文素养的基础。传统文化经历了多次时代变迁流传至今,与历史学科有着一定的关联。在中职教育阶段中,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领略历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精髓、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与优异的道德品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历史核心素养。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中职院校学生被多元文化所影响,功利主义与享乐主义萌生,而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可以端正学生的心态,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与品质,使学生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因此,教师应提高对传统文化与学科融合的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将传统文化精髓与历史学科有机整合,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质量,更好地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融入历史学科教学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历代人民在长期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所形成的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教育教学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各阶段学科教育中十分必要。
1.1实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
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责任与义务。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中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而这一过程是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中职教学中,历史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当中包含了不同时代的历史知识,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其中就有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逐渐演化成影响中华民族的发展与人民思想意识的重要力量,这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1]。仁、义、礼、智、信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观念,也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需要学生弘扬与传承。中职学生肩负着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所以有必要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历史学科教学深度整合。
1.2提升文化自信,培养爱国情怀
随着国家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在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教育愈加重视。文化自信是一种先进性的自信,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随之流传。传统文化在历史变迁与进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将其与历史学科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与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使中职学生成长为能造福社会与人民的优秀人才[2]。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加强传统文化创新建设,探索出更高效的渗透与传播途径,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全面提高中职学生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1.3提高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
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历史教学逐渐从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上升到传统文化教育层面,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极大的意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是中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将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融合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与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追求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漠视国家大事,没有社会责任心,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这与缺失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中职院校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学校与教师应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育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历史文化知识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需求。另外,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的融合也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加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使中职学生能自觉拥护国家社会发展建设。
2中华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传统文化教育功不可没。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真理对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教育价值,可以让学生看到不一样的历史学科,从而提高历史学科综合素养。这对培养创新人才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教育意义[3]。
2.1影响中职学生的未来发展
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学生兴则国兴,国家的进步与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每一位中职学生都肩负着振兴国家的责任与义务,在历史学科中融入传统文化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教育与引导作用。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树立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科的融合,历史学科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整合顺应了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为中职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中职教育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关乎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应提高认识,重视历史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浸润与传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对学生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传统文化是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全面素养。可见,传统文化在中职历史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2.2丰富中职历史教育内容,做好教育与教学的衔接
中职历史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使历史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对学科教学与传统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具有重要意义。中职院校教育与传统中学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别,中职院校偏重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使其今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所以,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欠缺。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中职院校的教学理念有了一定的转变,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不仅要学习历史文化知识,更要对传统文化思想形成正确的认知,了解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历史教育价值,进而转变中职学生的思想。历史学科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融合,提高了中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意义,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充分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2.3规范学生行为与思想,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历史是中职院校的重要学科之一,让学生近距离地了解历史、学习历史、感悟历史,使学生能够生在当代,深知古今。多元文化的流入,对各阶段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中职学习时期的学生正处于独立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在历史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向学生灌输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从而营造健康向上、轻松活跃的历史课堂氛围,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例如,当教师在讲到关于孔子的历史事件时,《论语》就是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书籍。《论语》成书于战国时期,当中包含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内容,语言精简,意义深远,具有极高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行为与思想有所影响,也让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饱满丰富。
3中职历史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创新措施
历史是展现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重要形式,与传统文化发展历程极为相似,所以在中职历史教学中,将其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能有效推动社会、教育,以及学生的未来发展。为此,教师应深入探索,寻找历史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通过有效措施将两者相互整合,提高历史学科教学成效,提升传统文化教育价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4]。
3.1研读教材,有目的地融入传统文化
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在中职历史教学中,教材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内容,教师应深入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展现出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另外,教师还应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向外拓展,让学生学习一些教材中没有的历史知识,从不同途径实现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例如,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当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关于的内容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内容,所以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为创建历史高效课堂做好前期准备。是我国近代历史屈辱的开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牢记国耻,拼搏进取”的民族精神,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前因后果。是1840—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我国屈辱的一段历史。被英国人称为“通商战争”,以林则徐为借口发动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清政府以割地赔款而告终。这段历史也反映了当时清政府的懦弱与腐败。因此,在这段历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的民族精神,敢于同敌人抗争到底,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为民族崛起而读书奋斗的学习动力,从而体现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3.2用历史人物事件启迪学生,渗透传统文化精神
我国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人物与事件,也从中体现出了优秀的传统品质,值得每一位中职学生去学习和传承。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与学生的引导者,要充分意识到传统文化与历史学科结合的重要性,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实时插入传统文化内容,讲述历史进程中的一些优秀人物事迹,从而引导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道德观,为中职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5]。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抗日救亡文化运动”时,教师可以留出一部分的时间为学生讲述抗日英雄事迹,让学生通过这些事迹感悟和体会当中渗透出的道德观念与精神品质。如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抗日英雄杨靖宇的英雄事迹,在弹尽粮绝时,在冰天雪地中,独自与日本侵略者连续战斗多天,最后壮烈牺牲。通过这一英雄事迹,使学生可以从中学到保卫国家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在面对众多敌人时仍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民族气魄,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通过课外书籍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学习丰富的传统文化,拓宽学生的认知范围,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进而提高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3.3运用信息技术创建高效课堂,多途径实现传统文化融入创新建设
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才能推动课堂教学的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思想,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打造生动趣味的历史高效课堂,将静态的文化知识转变为动态的教学形式,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信息技术是构建现代化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是众多学科教师备受青睐的教学形式,通过视频、图像、音频等形式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官体验与情感体验。历史学科涵盖了多方面内容,如国家制度、政治经济、中外历史、文化交流等,每一部分内容中都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意义。例如,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史实资料,让学生近距离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世界意义,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枯燥的课堂氛围愈加活跃,让学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更有兴趣。例如,印刷术是众多传统文化之一,对人类与社会有着突出的贡献。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学习让学生了解古代印刷并与现代印刷相比较,令学生为之感叹传统文化的精妙,了解传统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与发展。所以,要想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建设,教学形式的创新是首要任务。
3.4组建优质教师团队,转变教学观念
在中职教育过程中,高质量的教师团队与教学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学校方面应加以重视,定期组织教师培训,引导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工作,灵活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与职业素养,积极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3.5深挖历史,共同品鉴,实现师生共同交流历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教师应深挖历史知识,与学生共同品鉴,共同分享、共同交流。在中职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合作学习,从历史内容中深挖文化宝藏,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从不同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思考与分析。例如,在学习古代贸易与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该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使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合作学习过程中,针对一些重难点,教师应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要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同的文化能体现出不同的古人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内涵。例如,《诗经》是著名的古代诗歌总集,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之一,其风、雅、颂等作品中都散发着无限的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品鉴,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与文化素养,促进历史知识学习。
3.6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实现历史知识学习与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中职教育阶段中,除了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应以历史知识内容为基础,积极组织课内外文化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学生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提高学科教学成效。实践可以检验教师教学的成果、学生学习的结果,以历史内容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学习当中的文化精神,让传统文化能伴随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历史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并设置相应的奖项,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动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或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话剧表演,将历史事件与相关传统文化通过角色表演体现出来,让传统文化更加立体,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行列中[6]。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诗歌朗诵,如三国时期曹操的《短歌行》,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历史时期的文化作品。另外,学习文学艺术也是了解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形式之一。从古至今很多优秀的诗歌、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物等都能体现出当时历史,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学习这些优秀的传统艺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学习唐朝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唐朝的艺术品讲解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并欣赏《步辇图》《仕女图》等优秀作品,从而进一步了解唐朝的传统文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去博物馆了解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或者参观古代建筑,从不同的途径学习历史与传统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院校历史课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以及国家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在历史课程中的创新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规范学生的道德思想,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个人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中职院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深刻意识到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科教育结合的重要性。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封留才.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J].人民教育,2020(17):77-78.
[2]徐礼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蕴[J].江西社会科学,2020,40(5):226-232.
[3]季璇,王诗根,马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的支持体系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5):127-129.
[4]王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教育的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6(5):42-47.
[5]王春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思考[J].学园,2019,12(20):41-42.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中央党校建校8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是弘扬、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实际,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等,只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注重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理解上也是一知半解。
(二)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崇尚美国大片,哈韩哈日。现今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跌倒的老人大家都避而远之,“扶不起”成了最好的借口;学者学术造假,学生考试作弊,商家信誉缺失。西方节日深受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人们追求国际大牌,中国已然成为境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应重点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民间文学、诗词欣赏、民俗学等人文类课程。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如我校定期举办“鉴湖问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大讲堂”,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丰富“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国学教育、“青春纪念册”感恩系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也能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1.国学教育――“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
学校重视弘扬国学教育,塑造国学气息浓郁、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都会针对大一新生积极开展“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品读国学经典:组织安排教师在新生所有班级中集体授课讲解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名篇。开展国学小讲坛,组织新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名篇解读,播放《百家讲坛》。人文话题讨论,书法比赛,以及“国韵”――向同学们普及有关中国服装知识、中国礼仪文化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国学经典不断传承下去。
2.文化感染――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节
我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承办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包括浙江话剧团都市浓情话剧《轻度深爱》,金永玲歌剧院歌剧《祝福》、《江姐》,浙江歌舞剧院歌舞剧《王羲之》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包括大学生技能文化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主要是就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开展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相关专业方面的证书,如珠算等级证、电工、钳工等。文化艺术节则是融入了演讲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十佳歌手、寝室文化节等项目。加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尽量多用企业元素来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使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好的对接融合,围绕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以我校为例,作为作为职业院校,我校将杭钢已退役的蒸汽机“SY1314”号作为学院标志性景观;又新落成“圆融”主题雕塑,象征工业机器的齿轮。学校设有绍兴市最大的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及其设施能够尽可能仿真或模拟第一线的生产、建设实际,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模拟企业管理环境,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将理论教学、实训、考试乃至技术服务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培养“准职业”人。设立优秀校友墙,展示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工业和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渐渐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发扬,这也就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逐步没落。幸而在发展的今天,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并将弘扬传统文化摆在国力发展的关键位置上。在现代平面设计方面,也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多样化的融合。
一、平民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渊源
事实上,我国传统艺术元素与平面设计有着不可忽视的历史渊源,要想加强在平面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融合,就需要对历史沿革进行分析。
文化,是传递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的主要方式,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祖祖辈辈传承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特点,是我国世世代代的精神结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蕴藏着浓厚而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的沉淀和更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也可以将这种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称为一种文化艺术。这种文化艺术在不断进行转变的同时,不同类型的艺术也随之进行转变。而平面设计的艺术形式与传统文化艺术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随着民族文化的变化和改变,平面设计也发生着巨大的改变。
在远古时期,艺术体现在图腾上,这些图腾事实上就可以认作为是一种平面设计。进入封建社会后,就出现了大量的族徽等标志,这些族徽都应用了当时时代的元素,用以反映社会的状态和精神文化。而到了近现代,平面设计的概念正式从西方传入我国,平面设计领域也因此迅速发展起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事实上,我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元素包含多种,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分别对传统文化的不同艺术元素进行了应用,其中包括:
(一)中国传统图案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图案一词最早由日本传入我国,然而我国对图案元素的应用大可追溯到远古时期,其中设计平面对图案元素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图腾的画像类设计。换句话说,我国有着丰富的图案创作经验和底蕴,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图案文化。事实上,在对图案元素进行应用,不仅仅是指对图腾的设计,还包括对雕塑建筑等多个方面的设计。
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中国传统图案元素随处可见,我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就来源于我国传统的图腾――凤凰,其中蕴含了中国人民对吉祥的向往,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文化标志。事实上,在平面设计中可以对传统图案元素进行不同的应用,通过不同的形式来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如直接利用传统的图案元素进行隐喻,利用动植物的典故和寓意来进行设计,以龙凤表现祥瑞,以花中四君子来对品格的追求。当然还可以通过对传统的图案元素进行加工和设计,简化复杂的图案加以合适的创新,实现对图案元素的应用,做到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思想和寓意,又能够跟上时代的思想完成创新,更加贴合时代的需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色彩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事实上,我国自古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一直对色彩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国对色彩元素应用最为鲜明的例子就是我国的水墨丹青的盛行。在传统文化中,我国对色彩艺术中有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分类,青赤黄白黑作为色彩的主色调都具有不同的含义。而且在古代,色彩不仅仅是在绘画作图上有所展示,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还通过衣着的颜色来区分地位;而传统的颜色除了对人们的等级地位加以区分,还具有着不同的特点,其中青包含了蓝绿两种颜色,绿表示生命,是希望的象征,而蓝则是一种冷静和智慧的象征;赤也就是红色,是热情和活力的象征,我国一直以来都将红色作为喜庆的颜色;黄则表示高贵的地位;白是纯净的象征;而黑色是庄重的象征。事实上这些色彩的利用都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在进行现代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注意对颜色的运用,实现最好效果。
【关键词】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应用
引言
现代建筑装饰是人们生活理想的表现,是人们情感抒发的寄托,其以独特的形式陶冶着人们的心灵。目前,现代建筑装饰设计融合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充分展示了现代建筑的民族性与本土文化气息,是我国建筑装饰设计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
1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对建筑装饰的作用和重要性
目前,“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设计理念得到诸多设计师与专家的关注与认可。在不断了解、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增加建筑装饰内容,创新建筑装饰设计,提升现代建筑装饰水平,是建筑装饰设计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装饰中的作用与重要性更加凸显。
(1)丰富建筑装饰,提供建筑装饰设计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具有多样性,在建筑装饰设计过程中,适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可达到建筑装饰内容丰富化的效果,体现建筑装饰的形象性,为优化建筑装饰设计提供素材,满足社会不断发展需求。例如,雕梁、隔扇等。
(2)更符合大众需求。在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致使现代建筑装饰更具传统生活气息,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具有历史悠久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是舒缓人们紧张情绪的有效措施,为人们带去新的审美感受。因此,设计师适应当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为人们构建舒适、安逸的生活环境,帮助快节奏下的人们得以舒缓,保持良好心情面对每日生活。
(3)创建特色化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有利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是中国人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展现。在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享受的同时,迫使人们深入设计背后的文化深意,彰显建筑装饰设计的文化内涵。
2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原则
为达到传统文化元素与建筑装饰的完美结合,必须在研究现代建筑装饰的基础上,深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找准切入点,达到两者的完美契合。简言之,即达到形、意、神的完美结合。单讲“形”而言,应充分利用传统图形,达到辅助建筑装饰设计的目的。例如,中国汉字、云纹、龙纹等。当然,应用传统文化元素并非简单复制,而需充分结合建筑装饰特点与实际建筑情况,掌握传统文化元素深意,提炼、创新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价值。从另一层面讲,“形”是“意”的传承,是人们在熟知寓意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形”。例如,云纹样式,其具有追求吉祥的寓意。
3传统文化元素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方法
(1)直接法。直接法即直接选取适合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至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直接法主要涉及传统装饰语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装饰语言,尤其是蕴含着吉祥如意的图形符号,例如龙、麒麟、中国结等。建筑装饰设计师在深入挖掘此类语言资源基础上,高效利用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利用传统装饰技巧与内容,丰富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直接运用传统图形,增加现代建筑装饰的艺术感,促使现代建筑装饰走向另一发展高度。与此同时,采用直接法时,必须坚持合理选用的原则,结合现代建筑风格,以户主需求为出发点,适时、适量应用传统文化元素。
(2)改造法。改造法即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与重组,以创新理念为基础,高度概括传统文化元素中的造型、图案等,将其以合理的形式进行搭配,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新元素。针对设计师而言,必须以现代设计方法为指导,结合传统图案,吸收、消化传统文化元素中的有效素材,对其进行现代化重组,使得建筑装饰设计既蕴含着传统文化气息,又独具个人特色。
4结语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前提下,人们更加注重艺术追求、精神追求,对建筑装饰设计也提出更高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人们审美需要,现代建筑装饰设计师应适当添加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丰富现代建筑装饰内容,促进现代建筑装饰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泽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装饰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2]王志刚.浅谈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3,24:72.
小学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课文课本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朽的脊梁。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印记着中华民族的鲜明性格,印记着中华民族的品质和精神,也体现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事实上,传统文化已经注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它是一种文化基因,它渗透在人们的意识、语言、行动中,存在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人们的思想与行为都被传统文化中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所引导和制约。
一、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愈来愈深入,在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开始模糊不清,许多宝贵的东西被遗忘。当科学技术成为社会进步最重要的动力,实用主义的观念越发膨胀,人们更是非常现实地看中科学而轻视人文,看中技术而轻视精神,于是,不知不觉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甚至荒芜了精神家园。
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线教师。要在语文课上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内化成学生的一种素质修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发展,让他们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社会得以进步。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传统文化即民族文化,是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优秀的文化。本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感染学生,既包括中华民族在古代形成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在近代形成的革命精神,又包括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感受。
三、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5~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是人生的奠基期,你播下了什么种子,就会开什么花。而传统文化的种子,只有在小学阶段种下,才能及时发芽、根系发达,日后才能开花结果。如果错过了季节,即使发了芽,也只能长成一片荒草。因此,在小学加大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应成为一种国家课程行为方有力度,方见实效。
四、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的目标
小学阶段,学习传统文化重在兴趣与积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文固有的音乐性与韵律美特别适合学生反复吟诵。学古文开始可以不求甚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当学生流利地背诵出许多经典文章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而其中所包含的思想则可以说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文以载道”。白话文的经典美文也很多,也要积累。让琅琅的读书声响彻校园,让传统文化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角。
五、把“语文课堂”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阵地
1.语文课本是渗透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编的都是一些文辞兼美的文章,品读它们是一种享受。有的给人以启迪、有的让人明白一个道理、有的抒发了浓浓的情感……课本中不仅积淀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也积淀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在传授语言文字知识,进行人文教育的同时,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真正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传统文化。
2.古诗,不可忽略的财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是最容易的,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大量地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1)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陆游的《示儿》等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亲情教育。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重视亲情。
(4)友情教育。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情。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3.经典诵读,文化积淀的阶梯
“传统诵读”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我校有专门的《国学》课本,《三字经》《弟子规》等著作的开设对小学教育的影响很大。如学完《弟子规》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老师简单地解释几句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有的学生晚上回家,妈妈叫他,会很快来到妈妈面前,不再懒得回应,甚至在“母亲节”那天还给妈妈端上了一盆洗脚水,妈妈们高兴得合不拢嘴……
4.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内容大部分是来自书本的间接经验,但有一点常常被我们忽视,那就是间接经验的来源――社会实践。结合实验课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调查,同学们能够了解许多传统文化。
关键词:老舍;文化积淀;仁义礼智信;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16-01
一、老舍作品中儒家“五常”伦理观念的体现
(一)仁
“仁”又是儒家“五常”的核心。《月牙儿》中,主人公“我”纯洁、自尊,曾经怀着美好的愿望为争取自己的独立地位而抗争过,虽然最终还是难逃命运的安排,沦为暗。但是,有一天,那个“磁人似的小媳妇”找到了主人公“我”,要求“我”放了她的丈夫,当“我”得知那个男人已经是有妇之夫时,“我不知怎么才好,我可怜这个。我答应了她。”“我”在沦落之后,内心里依然是怀有“仁爱”之心,有同情心的?
(二)义
儒家对义十分看重,孔子说:“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老舍笔下的形象虽生活艰辛,但都有着一副古道热肠,特别讲仁义。《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为攒钱买洋车,起早摸黑地拉客,不抽烟不喝茶,更“没有一般洋车夫可以原谅而不便效法的恶习”,生了病连药都舍不得花钱买。但当他遇到由于饥饿而虚脱的车夫老马时,他毫不犹豫地跑出茶馆顶着寒风买回10个包子相赠。“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
(三)礼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注重礼仪,讲求礼节。儒家文化强调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茶馆》中裕泰茶馆老板王利发就是“重礼”的典型形象,他一生本着“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作为经营准则,对到店的客人可谓毕恭毕敬,但无奈,还是败给了动荡的社会,王利发惨笑道“……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
(四)智
儒家传统中非常重视“学问”和“明智”的重要性。《论语》有语:“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朝闻道,夕死可矣”。《赵子曰》的鞭挞锋芒指向以新派自诩其实醉生梦死的青年学生,对于失去传统文化根基的新派人物进行嘲讽的同时,也对不合理的教育方式进行了批评。老舍表现出对当时教育现象的担忧,体现出作者对“真学问”的一种渴望和追求。
(五)信
《论语》有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骆驼祥子》中,祥子因为虎妞的引诱而做了“亏心事”,他心里一直忐忑不安。当虎妞假装以怀上了他的孩子为由,要祥子为她负责时,祥子除了双手抱着头蹲在地上外,无话可说,最后只好乖乖地和这个自己极不喜欢的女人结了婚。我们常从这件不幸的婚姻中得出虎妞泼赖、狡诈,祥子老实、懦弱的结论,但换一个角度,我们从这件事中难道不是可以看出祥子是一个守信用、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人吗?
二、老舍个体生命中的儒家文化积淀
(一)地域环境的塑造。老舍自小在北京传统文化的氛围中长大,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着包括老舍在内的所有北京人。在中西文化交汇中,儒家文化精神在老舍心中的位置并没有完全动摇,仍有着西方文化不可取代的地位。老舍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中写作出的小说,自然会带有传统文化的色彩。
(二)家庭教育的影响。老舍自幼丧父,全家只得依靠母亲打一些零工,挣取微薄收入维持生活。老舍曾说“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二十位教师吧……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此外,如果没有乐善好施的“宗月大师”的资助,老舍可能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宗月大师”这种优秀品格也感染着老舍。
(三)中西文化对照下的择取。老舍并没有直接参加“五四”运动,但他却从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做礼教的奴隶”。1924年,老舍到英国讲学,第一次接触西方的文化和社会,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在他的作品中反思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腐朽的思想观念,蕴含着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体验。
三、老舍创作中儒家“五常”伦理观念的价值意义
老舍在对所塑造人物的赞扬和否定之间,流露出对“五常”伦理的肯定和弘扬!首先是老舍作品中对儒家文化精神的某些方面表现出眷恋和认同,是对儒家文化的肯定和弘扬。其次是对当代社会道德观念的思考和启示。老舍和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的精神价值,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更新。探索老舍小说创作中的“仁义礼智信”,把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来作以警醒和呼唤,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让儒家文化中的精华福泽当代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