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戏曲艺术特点

戏曲艺术特点

时间:2023-07-06 17:16: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戏曲艺术特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戏曲艺术特点

第1篇

(一)传承道德文化,提高道德认识

戏曲艺术用歌舞来演故事,以叙事的形式展现编者的表演意图。一部戏曲作品展现着一段历史时期的爱恨情仇,传达着一个时代的道德追求。这些都可以在戏曲艺术的点滴中捕捉到。如戏曲《千里走单骑》中,关羽重情重义、英武果敢、百折不挠的英雄形象为人拍手称快,千年不衰。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忠义”道德观念的传承。同时,我国戏曲形式多样,对传统文化的阐释角度非常丰富,能够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面的精神需求。通过戏曲艺术的熏陶,自然而然地形成人们的道德认同,提高了道德认知的效果。

(二)陶冶道德情操,引领道德文化

实现道德教育教化功能的关键就在于激发被教育者的道德情感。由于道德情感相对保守、隐晦,因此如何让被教育者产生道德“共鸣”是一个难题。戏曲艺术恰恰能够借助其形式多样的表演手段,精美绝伦的艺术造型,惟妙惟肖的表演程式,多角度的吸引观众,使受众在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与剧中的人物形成道德情感认同,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戏曲自古以来就被人们作为获取历史及社会知识的有效手段,因而,中国历来就有“观戏如读书”一说。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可以由人物的装扮、言行、唱腔等对人物善恶定位做出基本判断。这种潜意识的思考,有助于我们树立自身的道德价值。如京剧《沙家浜》中,抗日群众代表阿庆嫂为革命事业奋勇奋战的事迹可歌可泣。在观看之余,会感受到主人公巨大的人格魅力,激发我们的斗志。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特点

美育与道德具有相互包容性,两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戏曲艺术基于其特殊的历史积淀及艺术形式,在道德教育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功能。

(一)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时效性

戏曲艺术作品本身就是艺术家对自身情感的宣泄。观众在欣赏戏曲艺术的同时,也借助艺术作品实现了自身情感的宣泄。因而,每一部优秀的戏曲艺术作品都是特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状态的外露。通过戏曲作品本身,我们能依稀看到作者内心的诉求和整个时代人们的心理需求。同一时代的领悟是连接作品与受众之间情感的钥匙。它能唤起人们道德情感的共鸣,使道德教育之花在不经意间得到滋养。

(二)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柏拉图认为,艺术作品对受众的影响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戏曲艺术善于通过创设故事环境、营造情感氛围来演绎生活,从而引起观众的情感认同。当我们欣赏完一部作品后,常常会不自觉地拷问良心,这种自觉的人生思考和情感的约束行为最能达到潜移默化的道德教化功能。我国的戏曲非常善于借助文学、音乐、表演、绘画、舞蹈等多种形式来触发人的认知系统。正是这种生动的道德教育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人们对于道德学习的积极性。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的形象性

常言道:戏里有,世上有。一部戏剧影响一代人的例子并不罕见。戏曲艺术中所运用的唱腔、舞蹈都作为最直观的艺术形式,通过最直接的方式触发人的视觉和听觉系统,达到认识和理解戏剧主题的目的,使人们在情感的体验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戏剧中人物的忠、奸、善、恶、美、丑都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现出来。人物的形象非常突出,其吸引力不言而喻。正是戏剧艺术的这种特点,使得戏曲艺术道德教育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三、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实践途径

(一)构建高效人才培养机制

戏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创作劳动,因而人才是实现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功能的基础。我们要将人才培养作为戏曲艺术道德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常抓不懈。首先要有一批培育德艺双馨的戏曲艺术工作者,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创新理念,建设新型戏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艺术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德才兼备的新人不断补充道戏曲艺术工作的队伍中,不断强化戏曲艺术工作者道德素质水平。同时,还要培育一批具有良好艺术修养的道德教育工作者,改变传统说教式道德教育格局,积极探索道德教育的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将道德融于戏曲艺术的能力,以符合时代和现实的需求。

(二)建立戏曲艺术传承发展机制

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对戏曲艺术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更好的发挥其道德教育功能,还需要戏曲艺术本身不断传承与发展,并不断深入挖掘其道德教育资源。同时,要将传统戏曲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纳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纲要,不断克服戏曲艺术传承与保护的问题,实现戏曲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为道德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资源。

(三)加快转变戏曲艺术的发展模式

戏曲艺术的发展不仅要依靠其自身发展规律,还需要以市场为导向获取更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戏曲艺术紧随科技创新的脚步,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不断的实现社会价值。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市场运行规律,生产符合时展与群众需要的艺术产品,不断提高戏曲艺术的市场竞争力水平。同时,用科学的营销策略来保障戏曲艺术的市场化水平。笔者相信,通过戏曲艺术与市场经济的良性互动,一定能更好的发挥戏曲的社会价值。

四、结语

第2篇

一、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分析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信息的传递也更加快速。作为我国有着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也必须要与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紧密结合。通过互联网,广大戏曲爱好者可以相互交流和沟通,欣赏戏曲演出,研究戏曲艺术。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戏曲艺术由于传播形式的单一性以及内容上的原因,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很多观众对于戏曲的关注程度不断降低,而这种局面在进入到互联网传播时代明显得到了改观,由于互联网巨大的传播效应使得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广,传播的方式也更加丰富多样,再加上戏曲工作者的努力使得原本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的传统戏曲艺术又焕发了青春,这也使得广大的戏曲工作者认识到传统戏曲的发展需要有互联网的帮助,也就更加肯定了传统戏曲传播与网络媒体结合的必要性。

二、网络媒体赋予了传统戏曲以开放性和个性化的传播剧场

开放性和个性化是网络媒体的主要特点,面对具有这种特点的传播方式,戏曲艺术的传播也发生了质的改变,由原本特定性的传播方式向着开放性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在过去以电视、广播和报刊为主要传播渠道的时代,戏曲的传播往往具有很强的设定性,观众作为受众群体往往被看成是一个整体,毫无选择性可言,受众群体的个性也完全被泯灭掉。这种带有强迫性的传播方式很难不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这也是传统戏曲之前走下坡路的原因之一。而在互联网的传播模式之下,戏曲艺术可以以网络媒体为平台搭建一个充满个性的虚拟性剧场,让观众可以坐在家里就能够欣赏到戏曲艺术的表演,而且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的剧场,可以将戏曲类节目、戏曲演员自由地组合,演出时间也是完全由观众自由设定,这样的传播方式会使得很多观众恢复对于戏曲的热爱。

三、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零距离和资源共享

我国的传统艺术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很多戏曲资源已经变得极为稀有和珍贵,很多戏曲爱好者一直致力于寻找自己喜爱的珍惜戏曲资源,却得不到真正的实现,这样不仅降低了戏曲观众对于戏曲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戏曲的发展,使得很多珍贵的传统戏曲资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而在网络媒体的帮助之下,很多戏曲爱好者可以将自己所掌握的珍贵戏曲资源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共享,让我国宝贵的传统艺术能够得以延续。同时广大戏曲爱好者通过网络媒体还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流,在网络上成立“票友”会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得我国的传统艺术的传播更为便捷。

四、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交互性和反馈信息的真实性

在传统的戏曲传播方式中,传播是单向的,戏曲传播者得不到传播效果的反馈,也不能够与受众群体之间进行交流和互动,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传统艺术的发展,很多戏曲艺术家致力于戏曲艺术的传播,但是却由于传统传播模式的单一性,使得很多艺术家看不到传播效果,渐渐地也就失去了传播的动力。而网络媒体实现了戏曲传播的交互性和信息反馈的真实性,使得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之间能够实时地交流探讨传统艺术的发展方向和生存之道,为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集思广益。同时通过这种传播方式使得很多戏曲艺术家的知名度能够大大地提高,能够为戏迷朋友解决一些戏曲表演方面的问题,提高传统艺术的传播有效性。

五、结语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在网络时代的发展关乎着我国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扬,作为戏曲工作者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媒体这种新兴的传播媒介,大力地发展我国传统艺术,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和喜爱戏曲艺术,让更多的戏曲艺术资源能够传承下来,分享给更多的戏曲爱好者,同时也要利用这种开放性的传播平台弘扬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戏曲艺术。

作者:马小喆 单位:上海戏剧学院

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 戏曲 综合性 戏曲艺术 高等院校 现状 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以及现代化元素的引进,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受到重大冲击。很多大学生深受其影响,对于传统戏曲艺术产生了消极的态度,这对于高校的戏曲艺术教育来说具有较大影响。曾经一度作为高校着重发展的课堂教学,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而奋斗的戏曲艺术教育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以下将结合目前高校戏曲艺术教育发展的困境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戏曲艺术教育找到未来发展的出路。

一、戏曲艺术教育的作用

(一)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精神

戏曲艺术教育的综合性,实现了音乐、舞蹈、美术等融为一体,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式。另外,戏曲内容涵盖广泛,比如:民间传说、历史、民族流传乐曲等等。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离不开戏曲艺术,戏曲艺术发展过程是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其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高校戏曲艺术教育的加强,有助于培养我国高校学生民族文化精神以及民族自豪感、自信心等。

(二)可以培养高校学生的艺术欣赏力

根据我国不完全统计显示,分布在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上百种,像我们常见的京剧、豫剧、越剧及评剧等等,还有我们不常见的种类就更多了。而且戏曲表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有说的、有唱的,有文的、有武的,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高校戏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引导学生掌握更多的剧种特点,不管是在音乐的选择上、人物唱腔等,还是在演员的服饰搭配上都应该指引学生如何欣赏,培养更多的艺术性人才。

(三)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符合

近年来,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呼声最高的改革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艺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及做人的准则,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适用性人才。另外,素质教育要求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及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戏曲艺术教育目标实现完美统一,为素质教育培养提供了及时的帮助。例如:在传统戏剧《铡美案》《琵琶记》等的学习时,教师都可以利用戏剧中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来教导学生,将一些正能量的做人美德传达给学生。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远比那些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来得更加容易。

二、我国高校戏曲艺术教育走出困境的具体策略

(一)明确高校传统戏曲艺术教育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现了很多新型艺术表现形式。从弘扬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的层面上理解,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国戏剧艺术在未来的发展。戏曲艺术作为我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一直是我们老百姓日常生活娱乐休闲方式的一种。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新型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抛弃自己的优秀文化遗产,而去发展引进的新型艺术形式。同时,我们倡导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也不是非让戏曲艺术就像从前那样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唯一艺术形式,回到当初的辉煌成就。而是权衡多方位艺术形式健康发展,在本着不抛弃、不放弃戏曲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去接受新鲜艺术形式。让传统戏曲艺术在自己的一片天地里自由翱翔,在如今浮躁的市场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容身之处。

(二)清晰戏曲艺术节奏的快慢速度

戏曲艺术的节奏慢成为现代年轻人无法感兴趣的一个原因。然而,戏曲艺术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及内涵,高校学生应该清晰戏曲艺术的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懂得花费时间去欣赏、思考及感悟。节奏的快慢只是戏曲艺术表现的一种本质特征,并不是人们常常认为的单纯表演情节的节奏。同时,在戏曲表演中加入了舞蹈、音乐等表演的元素,使得表演艺术与观众产生共鸣。有很多歌舞音乐与故事情节融入的非常恰到好处,引发观众的冥想,吸引了观众对戏曲艺术的好感。也有很多舞蹈音乐的融入不是那么恰当,使得观众对戏曲节奏产生误解,影响观众心中对戏曲艺术的评价。高校要引导戏曲学生理解戏曲节奏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得戏曲艺术在我国的发展路程更加顺畅。

(三)认清戏曲艺术形式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关系

戏曲艺术表达形式包括三种:一种是表达传统元素的传统戏,它是早期戏曲发展最为主要的形式。传统戏曲也是受到发展技术手段以及设施的限制,使得后期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严重缺陷,发展也一直停滞不前。往往喜欢传统戏曲的人群都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另外两种是现代戏和新编古装戏,这两种是在戏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形式。在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上融入了现代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喜爱。高校在戏曲艺术教育弘扬中,要充分融入后两种表达形式,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感受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作为传统艺术戏剧的代表,戏曲结合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高校应该重视对艺术教育的程度,不容忽视其重要的教育作用及影响力。另外,高校在实施戏曲艺术教育的同时,不仅有助于传承我国传统民族文化,还培养了我国新一代年轻人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及人文素质。近年来,高校教育管理部门已经意识到戏曲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制定了一些对策建议。作高校戏曲艺术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总结经验教训,为戏曲艺术教育顺利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戏曲;传承;文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民群众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精神文明也有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出现“戏院门前车马少,场内座位空席多”的不景气现象,流行歌曲、摇滚乐等快餐文化正以强大之势冲击着传统的戏曲艺术。振兴戏曲,弘扬民族艺术的口号提出来已经十几年了,但戏曲衰退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究其原因,有戏曲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其他文化冲击的原因。十几年的振兴努力,论其成败得失,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没有把振兴的重点放在培养新一代的欣赏者上,造成观众年龄日趋老龄化,观众面出现断层。因此,要振兴戏曲,继承和发扬这一民族瑰宝,使戏曲艺术代代流传,不仅需要好的表演者,更需要大量观众。“振兴戏曲从娃娃抓起”,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进学生对戏曲艺术的了解与喜爱。

河南是豫剧之乡,常香玉、马金凤、陈素真、崔兰田等名家的唱段和剧目深深吸引着一批观众,也产生了许多戏曲爱好者,他们常常聚集在金水河畔,唱戏交流,自娱自乐。而二七区铭功路小学就在金水河畔,耳闻目染中,一批小戏迷诞生了。他们在家长的殷切期盼下,一批学生登上河南品牌节目“梨园春”的舞台,显示出了他们对戏曲的热爱。为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热爱我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学校决定开设《亲近中国戏曲》课,让更多的孩子接触我国的戏曲文化,激发他们学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激发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以戏曲教学为载体,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艺术的有关知识,培养他们对戏曲艺术的欣赏和兴趣,掌握戏曲的演唱、表演的方法,亲身体验戏曲艺术的乐趣,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以及体验戏曲艺术的乐趣,弘扬戏曲艺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及艺术鉴赏能力,启迪他们的思维与心智,增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与民族精神。

(1)通过学习能够系统地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悠久历史,了解戏曲艺术的种类,说出戏曲的起源、发展、影响等知识,了解戏曲的化妆、服装的特点,感受中国戏曲中色彩及构图的对称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的思想情感。

(2)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讲授、比较、归纳等方法,了解各类戏曲剧种的主要特征和风格(如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等),初步掌握戏曲的演唱及表演方法,能够了解戏曲中较为关键的组成因素,初步感知并练习戏曲演唱及表演的关键技巧,如唱腔、念白、身段和表情及武打动作等,增强学生的演唱及形态表现力。

(3)学生能够通过戏曲游戏、舞台展示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戏曲欣赏与表演,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情感与思想,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热情。

(4)学生能够融入戏曲排演活动中,掌握合作及交流的一些策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及自制力,增强自信心,消除胆怯、紧张等不良心理因素。

(5)以戏曲艺术为载体,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释放学生的创造、表演能力,让学生了解我国戏曲文化的内涵及体验戏曲学习的乐趣,弘扬戏曲艺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内容

本教材使用了单元学习的编写方式,开始为绪论,主要介绍戏曲的起源、影响、剧种等,接下来共五个单元,分别为我国戏曲中的五大剧种: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评剧。每个单元均有“了解历史”、“走进名家”、“名段赏析”、“表演指导”、“戏曲擂台”5个模块组成。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和学生原有基础,进行教材重构。一般而言,每个模块安排10~15课时。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要以师生为主体,立足实际,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课程有效实施。

(1)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我国戏曲剧种丰富,流派纷呈,除京剧、昆剧属全国性的剧种外,其他都属地方戏,运用地方方言演唱。如果在欣赏时,一味地让学生听,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来。为此,在让学生欣赏戏曲时,采用欣赏与剧情介绍同步进行,讲一段,听一段,边讲边听。

(2)学唱与表演相结合。戏曲中拖腔的演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一字多音,半天唱不完一句,如果仍旧运用传统的听唱或视唱方法来教唱,肯定行不通,学生会更觉枯燥。为解决这一难点,教师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唱与动作表演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范唱与视频相结合。在戏曲教唱中,教师经常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特别是像这种学生本身并不太喜欢且又难以听懂的艺术,更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断去吸引学生。每当教师说给大家唱一段时,全体学生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原本窃窃私语的课堂,就会变得鸦雀无声,教师的范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实施游戏教学法。戏曲走进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要努力营造环境,开展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如在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时,先让学生们在家上网查寻有关网站,了解什么是生、旦、净、丑;后结合讲解来欣赏京剧脸谱,掌握各行当脸谱的特点;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出示六张脸谱、几个人物,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轲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四、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课程评价坚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既注重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又注重人文素养的提高。

(2)导向性原则。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戏曲方面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对戏曲的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3)差异性原则。课程评价应注重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尊重学生富有的个性或独特的表达方式,注意学生在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经济状况、语言、性别方面的差异,给予公平对待。在知识技能的评价上,不做“一刀切”,而是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鼓励和肯定。

(二)评价内容

(1)情感与态度:对戏曲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

(2)知识与技能:戏曲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对戏曲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3)综合实践:戏曲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

(三)评价方式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戏曲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3)自评、互评及师评相结合。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五、课程效果

在《亲近中国戏曲》校本课程的开设和实施过程中,弘扬了民族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学校从营造浓郁的校园戏曲艺术特色氛围到“金名”剧社的成立,(2010年3月组建“金名”剧社。主要从1~4年级挑选有戏曲表演及歌唱潜质的孩子进入“金名”剧社,并聘请专业人士来给孩子们上课,进行基本功训练。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河南著名戏曲品牌栏目“梨园春”,通过打擂,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扩大了学生和学校的知名度,激发了更多孩子对戏曲的热爱。)再到艺术节节目展演比赛屡屡获奖,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多到广、由单一到全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戏曲艺术素养,让戏曲在我校由落地生根到百花齐放。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真正将这一核心理论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得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它们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的学生的主动发展。教师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准备相关的材料,如查找名家的介绍、欣赏名家唱段视频等等,让他们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而不再是教师“一堂言”。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与集体荣誉感,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

(2)提升了教师戏曲艺术素养。校本课程教师,首先应是戏曲艺术的欣赏者和爱好者。为了更好地实施此课程,我们的教师在课下十分注重自身对戏曲知识的积累,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她们收集一些剧照、精彩的唱段以及介绍戏曲家和戏曲知识的小文章,平时还多看多听不同剧种的戏曲,让自己精通一到两种戏曲,并能唱上几段,努力做一个戏曲“杂家”;在课堂上,以自己对戏曲的积极热爱态度来带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营造学习戏曲的良好氛围,并用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富的表情、优雅的手势、有腔有韵地演唱,将学生带入一个如醉如痴的戏曲天地里。

(3)实现了学校文化品牌的构建。在扎扎实实开展戏曲教学的同时,我们注重对校园内浓郁的戏曲氛围的构建,彰显学校戏曲文化品牌。首先,校园环境的布置上体现戏曲特色,鼓励学生画戏曲脸谱,把不同人物的脸谱装裱后挂在学校的走廊、楼梯两侧。同时也把戏曲演出及活动照片挂在走廊上。其次,大厅宣传窗里经常宣传有关戏曲艺术方面的知识,报道一些学校精彩的戏曲艺术活动信息及照片,陶冶学生戏曲艺术的情操。第三,利用校园课间音乐广播,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收听戏曲各剧种的经典唱段,开阔学生的戏曲视野。最后,学校建立“金名”剧社,室内布置“粉墨登场”“菊坛走马”“梨园飘香”等相关戏曲小知识,另有学生戏曲课及戏曲辅导照片。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提高艺术修养,同时学校品牌也凸显出来。

第5篇

中国戏曲表演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综合性,海纳百川,汲取各种精华并不断创新,是诸多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特别的戏剧表现形式。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众多艺术形式于一身,并且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中国戏曲富于个性,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戏曲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而且还包括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方面。中国戏曲的这些艺术因素综合起来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就是艺术美。首先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表演出绝伦绝美的戏曲,获得更多观看者的赞赏。在这其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故事情节配乐,为其增添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表演出来的戏曲更加深入人心。戏曲表演是离不开音乐的,它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音乐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过:“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言道破了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与中国的话剧都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但是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各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舞蹈 ,所以说,舞蹈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简单但又不平凡的舞台布置,整个舞台布置只是简单的“一桌二椅”,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表演才能。而西方的舞台结构复杂繁多,中国与之截然不同。相反,中国的戏曲表演更注重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如:有着艺术气息的服饰和惟妙惟肖的脸谱等,让起舞台效果更加鲜明。而简化了舞台布置。

其次, 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主要用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对故事情节推波助澜;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再次, 由于各地方言不一,各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还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以及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剧,在风格上均各不相同,绰约多姿。例如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有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各种成分,这每一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但当它们进入戏曲以后,就又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融合在了一起。又例如,中国戏曲剧本的文学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小说、散文、诗、词、大赋、小赋等等。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这种汲取精华于一体、海纳百川的综合性表现手段,与中国“和”是万物的根本的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万物和谐,就像一滴水最总要流入大海一样。在待人接物上,“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戏曲,各种艺术形式和表演形式的综合,正更加鲜明地印证了“和”这种美学思想,与之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 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而影响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我国古代文人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舞相结合的特点。我们知道,诗是最富乐感的,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起,都能入乐、歌唱。中国常把诗与歌连称,曰“诗歌”,也时常伴有舞蹈,“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通志.乐略》,中国戏曲是诗的戏剧,一般称“剧诗”,它发源于诗,是诗的世子,始终带着它母体的特点,不但语言是诗,手段、构思、形象、意境也都是诗。连《楚辞》,都是伴有音乐和舞蹈的。

参考文献:

[1] 杨慧芹.中国戏曲表现的程式性特征探析[J].齐鲁艺苑. 2009(02).

[2] 魏莉. 湖北地方戏曲的历史成就[J]. 戏剧文学. 2007(07) .

[3] 子午. 元杂剧“戏眼”模式与中国戏曲架构的美学精神[J]. 南国红豆. 2007(04) .

第6篇

关键词:戏曲艺术;音乐艺术;作曲理论;民族作曲;戏曲作曲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Chinese Opera Melodization

SUN Jian-guo

在我国当今高等音乐艺术院校中,所谓的作曲课程,首先主要指的是西洋作曲技术。尽管也有民族作曲这个专业,但是,主修的课程仍然以西洋作曲技术理论为主。而且,那些学习民族作曲的人,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后,进入创作团体,也因为民族作曲的传统观念而束缚着手脚。实质上,民族音乐是我们进行民族作曲最为重要的对象。既是我们学习的对象,又是需要我们去更新改造的艺术形式。譬如,像戏曲音乐就有诸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认识,去实践。戏曲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更是民族作曲学习、借鉴的源泉。而传统的戏曲音乐,在新的环境下,在新的审美意识中,也需要我们当今的作曲家去焕发新的勃勃生机。因此,戏曲音乐的作曲问题应该得到我们应有的关注。

我国戏曲音乐源远流长,我国戏曲艺术的正式形成,较之古希腊戏剧和印度梵剧要稍微晚些时候。但是,当宋元杂剧真正兴起之后,我国的戏曲艺术已经完全称得上较为成熟的艺术形式了。也就是说,我国的戏曲艺术它经历了孕育、衍变、发展的几个时期;经历了上千年艺术家们不懈努力才最后形成。原始时期人们“击石拊石,百兽率舞”、“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的原始歌舞,以及,后来的巫觋“偃蹇象神,婆娑乐神”的图腾崇拜、祭祀歌舞、假面傩舞等,都属于我国戏曲艺术的原始胚胎。真正的戏曲艺术形成的历史,我们可以追溯到先秦的乐舞和优人表演,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角抵戏,隋唐的代面、拔头、踏谣娘等。这些孕育期中的戏曲艺术形式,在各个时代都有着各自不尽相同的构成。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由诸多因素构成,而最为重要的一个要素就是“唱腔”,也就是音乐。包括伴奏在内的唱腔音乐,不仅在戏曲的原始胚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戏曲艺术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也一直受到推崇,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直到今天,随歌而舞的艺术风格,仍然是我国戏曲艺术的最大特征。宋元时期形成的较之成熟的“杂剧”、“南戏”等戏曲艺术,以及明代的“传奇剧”等,都是以许多成熟声腔艺术为基点得到发展,并走向辉煌。清代的乱弹剧,“花雅”弋昆,地方戏曲勃兴和全国许多地方声腔艺术的发展,更是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民展历史上所起到重要作用的有力证明。特别是近现代的戏曲音乐在剧曲结构,音乐格调,以及演唱形式上的变化与发展;从“联曲体”的音乐结构,发展到“板腔体”和“板腔联曲混合体”的音乐结构,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促成了中国戏的成熟与完善。使中国的戏曲艺术成为东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一朵艳丽的奇葩。

我们一直把戏曲音乐的作曲当作是一种编曲行为,因为戏曲音乐一直被认为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财富,属于民间音乐。但是,这样就极大的削弱了作曲家创作的积极性。从历史的角度而论,戏曲音乐在戏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戏曲作曲家所付出的代价和所做出的贡献也是极大的。戏曲音乐的发展凝聚了众多音乐创作者的心血,中国戏曲音乐作曲家在戏曲音乐以及戏曲艺术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我们却历来不太重视传统戏曲音乐的专业创作,特别是无视戏曲作曲家对戏曲音乐,以及戏曲艺术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是戏曲界长期以来存在的陋习。

我们知道戏曲艺术本来就是剧本文学与音乐艺术相辅相成而发展起来的,音乐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然而,就因为我们历来对戏曲音乐所具有的“民间音乐”性质的定位意识,抹杀了创造这些音乐的作曲家们的功绩。而且,由于我们忽视了戏曲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更加忽视了对戏曲音乐作曲规律的研究。虽然我们历史上拥有众多优秀的戏曲音乐作品,却鲜有对这些作品的作者加以肯定的说法,也没有多少对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手法和技巧所做总结、归纳性的论著留传后世。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大损失。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历史,重新认识戏曲艺术的发展史,从历史中找寻一把开启今天戏曲艺术发展的钥匙。我国的戏曲艺术是以故事、以有“戏”的脚本和运用音乐的手段,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传递给观众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戏曲作品的众多传统戏曲剧目的,有许多剧种的许多剧目内容都取材于我国的古曲文学名著,或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有人说这些内容陈旧、老化、过时。但是,如果我们真正从戏曲艺术的“戏”,也即内容方面分析,似乎这方面不存在多大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不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试看如今的许多电视、电影的内容,仍然从这些名著和传统的历史事件中继续寻找题材,而且,仍然受到欢迎。这就说明了这些内容并没有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过时。而且,那些反映时代新思想,新生活、新风尚等崭新内容的新编剧目,并没有象我们期待的那样得到人们的认可。所以说,阻碍戏曲艺术发展的主要问题还不在内容方面。倒是戏曲艺术的“曲”,也即音乐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少。特别是对于戏曲音乐创作的不重视,以及,对戏曲音乐家的不尊重,从而导致戏曲音乐作曲研究的无力,也自然影响到戏曲音乐创作水平得不到提高。我们历来对戏曲音乐的认识都是定位在民间音乐的观念中。今天看来,我们过去对戏曲音乐的认识与解释是不全面和不十分合理的。我们承认中国的戏曲音乐是在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各种声腔,从而形成各种剧种的历史事实。但是,戏曲音乐具有民间性的解释不够,也不应该攫取戏曲音乐作曲家们劳动的成果。我们一方面要积极肯定民间音乐由民众集体长期创作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则更要承认戏曲音乐的专业性,承认专业家的贡献和作用。把戏曲音乐只是解释为民间性,还不能够完全解释清楚戏曲音乐发展的真正原委。而且,如果仍然囿于这样的解释更会阻碍今天戏曲音乐以及戏曲艺术的发展。其实,我们早就拥有一整套戏曲音乐专业作曲的手段,历史上也产生过许多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和做出杰出贡献的戏曲音乐作曲家,如《浣纱记》的曲作者魏良辅、梁伯龙;《玉茗堂四梦》的曲作者叶堂;《长生殿》的曲作者徐麟等都是史书有载的优秀戏曲音乐作曲家。但是,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以及把戏曲音乐定位在民间音乐上认识的缘故,我们很难寻找到有关戏曲音乐作曲的论著,也很难在戏曲音乐的曲谱中见到这些戏曲音乐作曲家的名字。我们只能从中国古曲音乐文献中寻觅到一些戏曲作曲家的踪迹。如果,我们希望从戏曲艺术的某一点找出戏曲改革发展的突破口的话,那么,不妨从戏曲音乐的作曲着手。因此,我们今天要重新认识戏曲作曲这一问题,要重新认识戏曲艺术发展的历史,我们要热切关注戏曲历史上那些作曲家所做出的贡献,要研究他们的作曲思想,作曲技巧,宣传他们的历史功绩。并且要归纳总结戏曲音乐创作的体系和规律。当然,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振奋当今作作曲家的精神,调动现代音乐家的激情,繁荣今天戏曲音乐的创作。虽然,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戏曲音乐作曲家不同于欧洲音乐史上的那些歌舞剧、芭蕾舞剧、歌剧等音乐作曲家。但是,我国的戏曲音乐作曲家有我们的特点,有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充分认识我们的特点和优势。譬如,过去我们常把那些融合了优秀唱腔艺术和高超演出技艺所形成的诸多不同风格的表演艺术称作为这样那样的流派,如梅兰芳的“梅派”、程砚秋的“程派”、谭鑫培的“谭派”,以及,象常香玉、红线女、成兆才等一些以改良地方性剧种声腔,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而出名的人物,都以他们的表演得到认可。如果说他们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肯定没有人怀疑。但是,也许很少有人会把戏曲音乐作曲家的头衔赋予他们。以往,我们对此了解不深,也没有这样的观念。在以表演为中心的我国戏曲界里,似乎演员创腔是自然而然应该做的事。承认“梅派”、“程派”的存在也是就他们整体的表演艺术而言,没有人意识到他们创腔的才能和为此而付出的辛劳。所幸的是,由于他们杰出的表演才能,最终仍然得到了人们的承认。然而,那些缺少表演艺术才能,或专事音乐创作的“幕后作曲家们”却就被人们给遗忘了。许多戏曲音乐作曲家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埋没掉了。这种现象一直延续至今。不言而喻,这肯定是一个应该加以改变的现状,而观念的转变则又是十分重要的事。

我们强调和重视戏曲音乐的作曲,明确指出戏曲作曲家的重要作用,看似目的是试图提高戏曲作曲家的地位,试图纠正戏曲音乐是“老调填新词”的旧观念。但是,其目的在于能够充分发挥今天作曲家创作、创造的能动性。这对我们发展今天传统戏曲音乐以及戏曲艺术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充分重视戏曲音乐作曲问题,充分肯定作曲家的创造力和创作十分重要。加强戏曲音乐作曲的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我们知道,许多剧种都不是十分重视戏曲音乐的作曲,特别是象昆剧、京剧等那些被公认为历史悠久,曲牌丰富、形式相对比较完善的古老剧种、大剧种等,更是不把戏曲音乐的创作放在要紧的位置。那种“老调填新词”、“曲牌加板腔”的戏曲音乐的创作思想和认识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今天看来,这一问题甚至已经成为阻碍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要纠正戏曲音乐是民间的一种集体创作,无须作曲家再进行作曲创作的错误认识。只有扭转了认识上的观念,才可言戏曲音乐的创作与研究。在解决了认识的前提下,就应该研究总结戏曲的技法和手段,梳理戏曲作曲的规律和章法。从一些新兴的地方剧种注重新腔的创作,以及,依据戏剧的内容,唱词的意境所创作出的新颖音乐,使剧种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这一问题上,也能够充分说明戏曲音乐创作手段的重要性,说明了戏曲作曲的重要性。当然,戏曲音乐的创作是要从寻找和熟悉不同声腔、不同剧种的不同作曲规律开始的。作曲家要从各声腔,各剧种的实际出发,了解其音乐特征,音乐风格。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形成这些音乐特征、风格的音乐诸要素,如音阶调式、旋法、节奏、体裁形式以及乐器伴奏的特色诸多问题,以及,进行音乐本体与人文内涵的研究,并从中能够归纳、总结出规律来。“推陈出新”可能应该仍然是戏曲音乐创作的座右铭,但一定要赋予她以新的内涵和精神。另外,中国的戏曲音乐,的确有它特殊耀眼的光辉,有它独到的体系。有人把戏曲音乐理解成戏剧音乐是不对的。戏曲音乐并不完全是一种戏剧性的音乐,也就是说戏曲“戏”之内容的戏剧性,并不意味着戏曲“曲”的处处戏剧性。音乐的平铺直述,抑扬顿挫,安排,虽然要视剧情内容的发展而发展,但是,戏曲音乐也有其自身的行进规律。戏曲音乐不是戏剧音乐。戏剧中的歌剧音乐、舞剧音乐、芭蕾舞音乐等都不能与戏曲音乐相提并论。

第7篇

动画是一种综合艺术,是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它包括文学、美术、戏剧、电影、音乐等等多种艺术元素,我们可以将这些艺术元素看成是动画的构成因子,当这些构成因子之间相互协调、融合共生时,也就形成了动画这一独特的艺术样式。

1动画的综合性艺术特征接纳戏曲艺术的应用

动画的一个重要艺术特征就是综合性,它融合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吸收了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多种艺术元素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吸收并非简单的拼凑,是经过提炼、改造后,形成了动画自身新的艺术特性。动画综合性的艺术特征能够让观众领略文学、绘画、音乐等诸元素的同时更能感受到这些元素提炼综合之后所带给观众的特殊的审美感受。动画作为一种艺术文化类型,是文化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动画片是集美术、电影于一体的特殊的影片形式,可以说动画既是艺术的创作也是商品生产,这使得对动画的研究区别于一般性的艺术研究,因为动画既是艺术的把握,又是技术的实现。现在的动画,已经不仅仅是一门艺术,一种新的产业,而且也是一种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正是因为动画具有综合性的艺术特征,使得动画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观众在观影动画时,总会得到一种别样的感动,一种笃信梦想的情感诠释。作为动画的创作者——艺术家,通常也会受到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少都会烙有本民族特有的印记,不同国家的动画作品,其风格也各有特点。纵观中国动画艺术的发展,就与戏曲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动画片《骄傲的将军》和《天书奇谭》的人物设计充分利用了戏曲里的脸谱和丑角“白豆腐块”的特征,比如将军形象的设计吸取了京剧里大花脸的造型,再比如贪财县官的白豆腐块被作了夸张,覆盖了大半个脸,八字眉,十字眯眼,看起来既贪婪又愚蠢,唇上几缕稀疏的鼠须,更添几分滑稽。《大闹天宫》是中国电影史上公认的最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影片,导演万籁鸣更是借助了民族音乐和京剧鼓点的特殊效果来烘托气氛,美联社报道“这部影片惟妙惟肖,有点像《幻想曲》,但比迪士尼的作品更精彩。”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的动画艺术创作者们就已经学习和借鉴戏曲所特有的艺术形式为动画服务了。

如果我们把艺术视为一个大家庭的话,那么这个家庭中的许多成员则是不同的文学和艺术的样式进行联姻的产物,这种情况在中国的艺术领域里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戏曲是歌、舞和叙事文学相结合的结果;中国画则是画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戏曲动画是在戏曲和动画两种艺术门类的基础上,通过直接的结合而创造出来的,它较好的融合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元素,利用动画的制作技术和表现手法,创作出一种既不同于传统戏曲样式,也不重复动画一般表现手段的戏曲动画。它是一种开拓性的艺术创造。戏曲动画这种独特的生成方式,既为这种新生的艺术带来了多重特点和色彩,同时也对它提出了多重的制约和规范。

2戏曲文化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戏曲动画虽然是由戏曲艺术与动画艺术的结合而产生的,但是这种结合是在戏曲文化与动画文化的背景和氛围中进行的,因此,戏曲艺术特征所融入的动画具有双重文化背景,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深远影响。戏曲文化对动画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于观赏娱乐性的要求。清末明初的著名学者和戏剧史学家王国维在《戏曲考原》中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也就是说歌(音乐)、舞(舞蹈)和故事(表现内容)是构成戏曲的三要素,歌与舞作为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而存在,而且还发挥着表现方法和手段的作用。众所周知,歌唱与舞蹈擅长于抒情,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具有观赏价值,当这两种艺术被综合到戏曲之中,也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作为表现形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是作为观赏内容的意义。

总之,戏曲艺术的构成方式和他所追求的艺术效果,都鲜明的体现了观赏性的原则,这种对观赏性的要求也就体现到了对戏曲动画的影响之中。作为视觉文化传播的手段之一,动画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显示出了日益强大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召力。虽然戏曲与动画观赏方式有所不同,前者是以舞台为依托在剧场中完成欣赏过程,后者动画是属于屏幕艺术。但是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他们观在看戏曲动画时是带着强烈的观赏、娱乐的心理来观看的,所以作为戏曲动画的创作者,应该充分发挥出戏曲中的“以歌舞演故事”的特点,挖掘歌唱即音乐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时时记住自己所从事的艺术性质和观众的欣赏方式。戏曲与动画文化对戏曲动画的第二个影响表现为以剧种方式存在的戏曲文化的多样化和受众群的广泛化。戏曲艺术在我国历经八百个春秋延存至今,仍然有三百多个剧种流派的方式而存在,这三百多个剧种流派中有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瑰丽奇谲的故事情节,气象万千的社会风俗图景,更蕴含着久远而流传至今的传统民族道德评价标准和心理思维范式。造成这种文化奇观的最终原因是广大观众的审美需求;其契机则是以方言为标志的语言差异。在这一点上,传统戏曲做到了雅俗共赏,受众群广泛,上层社会有宫廷剧场、宅第戏台;广大下层人民有勾栏瓦舍、土台广场,皆可自得其乐。

戏曲文化对戏曲动画的第三个影响,表现为对戏曲动画创作的制约。传统戏曲善于描绘古时的社会生活,剧中人物起居出行、一举一动皆有章法即戏曲的程式性,这种程式化的语言和动作是对古人行为的精彩提炼,早已深入人心。动画艺术和戏曲艺术都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艺术,二者的结合使戏曲动画这种艺术获得了一种具有巨大张力的综合能力。戏曲动画是戏曲与动画联姻的产物,所以它使自己获得了双重综合能力。戏曲对动画有着特殊意义,它为动画的发展提供丰富的营养,当然也从动画的进步中受益。传承千年的戏曲艺术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完整的故事素材,无数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成为后来艺术家的资源宝库与灵感之源。而时尚前沿的动画艺术也为戏曲注入了新的活力,炫目的动画艺术手段使得传承千年戏曲艺术依然生动、鲜活。

3结语

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使其融入本民族即有的文化之中;另一方面还要不断扬弃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使其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国戏曲的文化特征,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人文道德观,并凝结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既定形象、符号和风俗习惯的元素,将其渗透在动画作品中,为动画的发展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文化底蕴。

第8篇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多样化的现代媒体传播载体在影像传播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人们对其十分依赖。戏曲作为传统的表现形式,只能依托剧场、剧院进行展播,播出方式受到地点、时间和载体的制约,从而不能更好地展示在大众的面前,这就使传统戏曲的发展静止不前。而传统戏曲与数字动画的结合,既是一种发展的潮流,也是一种创新的传承手段,改变了动画和戏曲两者急需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现代影视中以电子技术制作的电影动画逐渐兴起。动画这种新颖形式不受场景限制,逐渐发展壮大,动画片被大众接受的范围越来越大,慢慢成为大众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征。近年来,国家注重对各种历史文化和传统文化予以发掘和保护,在传承创新本土文化这方面尤为重视,政策上给予很大的支持。很多学者和研究工作者对传统戏曲文化和动画产业相结合这方面下足了功夫,加上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国家对其重视度很高。专家、学者认为,只有将传统文化艺术与现代动画创作结合起来,融入具有传统文化的戏曲元素,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我国原创动画产业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

一、陕西本土戏曲艺术的特点和动画创作的要点

(一)陕西本土戏曲艺术的特点

以秦腔为例:秦腔是陕西本土戏曲曲种之一,涵盖范围广阔,秦腔又称滦,西方秦腔,较多流行于我国西北五省,中国西北其他多个省市也都有流行。古代也曾有对“秦腔”的理论记载,此时秦腔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有欢音和苦音两种。前者比较欢快,后者善于表达悲伤,凄凉的感觉。秦腔表演较为粗犷和深刻,但又有夸张和细腻的成分。秦腔广受欢迎,不同地区演变成不同的风格。例如,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台区、勉县一带有南路秦腔。秦腔剧目,据统计目前约有三千,有英雄史诗的,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近现代剧的。唱秦腔,声音要高亢激昂,对歌喉有着极高要求。秦腔戏曲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在部分演唱表演中,更是要求要表现出大声吼的样子出来,所以有“吼秦腔”一说,在陕西怪里边,秦腔不唱吼起来就指的就是这种。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两部分,每部分均有欢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凄哀的感情;欢音腔欢乐明快,表现喜悦情感。彩腔,俗称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凡属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属彩腔,均用假嗓。

(二)动画创作的重要之处

动画早期源于国外,后经流传到世界各地,再流传到中国,在形式制作上,汇集了多种艺术绘画门类,从原始印记到简单动画,从黑白动画过渡到彩色动画,从无声动画变成有声动画,后来又加入了摄影、文学、音乐和戏曲等艺术门类。现阶段,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动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形式;从创作角度来看,现代动画主要是通过绘画创作、运动画面,结合现代数字技术手段将这些画面呈现出来,形成动态效果,参照于现实而不直接表现现实,从而形成最终的效果,使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能够被不同年龄结构的人群接受。

现代动画创作呈现出内容丰富、自然生动、节奏明快和气氛烘托四大要点。一是内容丰富,指的是剧情依据故事改编之后,观者感情更投入,能带动观者本身的精神传达,故事情节又设置得比较合理,有效消除观者的审美疲劳。二是自然生动,动画设计效果对作品的呈现效果有着直接关系,这种设计是人物和场景从里到外的设计,人物造型与人物性格相契合,作品的传播效果将会达到预想的效果。三是节奏明快,动画作品的节奏设计有助于剧情的展开,通过节奏快慢使剧情呈现出跌宕起伏的特征,更能够吸引大众的关注,使其好像身临其境,当然节奏的快慢要善于把握,不能很快,也不能很慢,快慢也不能模糊,不然会使大众看的身心疲惫。四是气氛烘托,现代动画创作能够通过音乐、戏曲等表现形式来营造气氛,更好地推动作品的演绎和剧情的发展,加上场景的布局和色调的渲染,有恐怖色彩的,有喜剧色彩的,有悲伤的,有高兴的,观者一目了然。

二、陕西本土戏曲艺术与动画创作的相通之处

陕西本土戏曲艺术与动画创作的相通之处主要体现在艺术特色方面,一是表现形式具有相似之处,无论是戏曲,还是动画,都是通过表演形式和媒介载体虚拟化展现给大众,满足大众在视觉艺术方面的需求。戏曲的剧情都是在保证人们能够听懂、看懂的基础上进行的,将繁琐的语言表达得通俗易懂,又富有文化气息。戏曲中有表达人物性格的脸谱装扮和服装造型,注重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塑造,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层面引起人们在思想道德层面上的共鸣。动画创作在人物设计、故事背景选材等方面也要尊重自身的地位,其中的说教内容也是本着艺术学概论中艺术的功能和艺术教育去表现的,注重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艺术审美教育作用。要贴近生活,以现实生活为导向,符合大众审美需求,传播积极的正能量。二是从艺术表现形式上来看,戏曲与动画都属于表演艺术,故事情节都是根据历史改编而来,二者的艺术效果不会因时空而限制,戏曲和动画都融会了音乐、文学等多种艺术门类,都属于高度综合的艺术。二者之间还存在一定的交融性,如在剧情推进上,戏曲和动画都会选择音乐作为背景,对剧情进行烘托、渲染,更好地推进剧情的发展;在渲染气氛上,戏曲借助舞台背景、灯光和道具,动画借助场景绘画设计、色调和表现风格。由此可见,戏曲艺术的特点与现代动画创作的要点存在共同点。

三、借鉴当代中国戏曲动画创作中的不足之处

在动画创作中,戏曲动画还在进行不断探索和实践,发展是不全面的,人们需要在动画创作中正视这些不足的地方,最终创作出好的作品来。

(1)作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画观者大多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在孩子接受文化教育和熏陶中,动画显得尤为重要,但不切实际的动画会影响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果,所以,在创作和选材中要慎重考虑。

(2)在创作过程中,不要对历史人物进行塑造扭曲,过度融入现代元素。例如,把摄像机、录音笔、刷卡器、出租车等现代元素融入其中,这样博得大众的一笑显而易见是讽刺的,人们应该避免这样的现代元素融入其中,使得戏曲动画不显得突兀。

四、结语

戏曲动画是新生传播媒介的主力军,人们要以现代化的数字技术动画演绎戏曲,表现传统文化的精髓,积极传播正能量,展现戏曲动画的独特魅力。它对传承和弘扬陕西本土戏曲文化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推动了陕西地方动画教育的发展。对于以上的观点,笔者也是以学习者的身份来看待,仅从个人的角度提出一些看法。

(渭南师范学院丝绸之路艺术学院)

第9篇

元曲是一种源自民间的曲艺表演艺术,是一种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产业。元代的戏曲演出活动相当发达,其演出方式主要有城市勾栏演出、城乡庙台演出和流浪艺人随处做场等形式[2]105。人们想到勾栏听曲,需要交付一定数量的门票钱;流浪艺人为谋生计,他们经常到人们聚居的地方表演。也就是说元曲是元代文化产业的一种,而且受众十分广泛,有一定规模效应。戏曲是在农业文明中成长繁荣的,随着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我们不得不承认戏曲不再是当今时代人们主要的娱乐消遣方式,但戏曲是个活的东西,它还在生长呼吸,我们不能够因此磨灭它存在的价值,要充分利用戏曲贴近人民群众生活的特点力求变革,将这个“活的东西”注入新的元素让戏曲焕发新的生在元曲的传承过程中,现代昆曲、京剧、豫剧、越剧、粤剧、沪剧等戏曲派别或多或少都汲取了元曲创作体制或舞台表演艺术等方面的精华,使中国戏曲呈现出既一脉相承又发展创新的特点。王立在其编著的《戏曲影视》中就说:“中国的戏曲艺术有800年以上历史,在世界戏剧中自成体系。”[3]5我们虽然不能把元曲原封不动地加以利用形成一门文化产业,但我们可以在新兴的相关文化产业中注入元曲艺术中的元素。被誉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的昆曲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多种表演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至今在中国曲坛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深受广大民众尤其是江南民众广泛喜爱[4]。正是这样一门卓著的曲艺艺术,在曲文上秉承了元曲方方面面的艺术传统,许多昆曲剧本如《长生殿》、《牡丹亭》、《桃花扇》等都是元曲名篇;在音乐表现形式上,南曲的深切细腻和北曲的慷慨高昂,都或多或少借鉴了元曲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同样作为国粹的京剧在许多戏曲表演程式上也都参考了元杂剧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在服装道具上,京剧继承了元杂剧中“以貌取人”的特点;在化妆方面,京剧也是遵循黑脸表示忠诚、白脸表示奸邪的规律;从角色设置角度分析,京剧中旦角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贴旦,且都为女性表演者,这与元杂剧如出一辙[5]。因此,元曲虽然是古代的一种艺术,但是今天我们仍可以在继承过程中利用其自身特点并加以创新,在现代戏曲中注重元曲的传承,让人们在领悟当代戏曲文化魅力的同时,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加深对戏曲文化的理解。

二、文化休闲旅游价值

人们对旅游休闲的要求越来越高,相关历史悠久、有民族特色、有异域风情等丰富多样的特色旅游也就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加以选择。前文已经提到,元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元曲艺术在传承中还有很多其他可以利用的方面。按照其他艺术形式与文化产业结合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把元曲艺术传承过程中的实物或者内在的某些东西挖掘出来,结合文化休闲旅游产业考虑并加以运用,一定会收到相应的经济效益、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元曲艺术表演舞台仍然有很多留存

元曲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戏台是元曲艺术的重要构建部分。在元曲兴盛时,各地的戏台如春笋般涌现。元时元曲舞台表演之初并不称作戏台,而是“勾栏”,而“勾栏”通常位于“瓦舍”之中,“瓦舍”则是当时典型的一种集商业与服务于一体的游乐场所[6]32。在文献记载中,戏台还有“舞亭”、“乐亭”、“乐楼”、“舞楼”等不同的称谓。有“元曲之乡”之称的山西平阳(今临汾)是我国元代戏台保存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地区,被考古学家称为研究戏曲的“历史的活化石”。根据考古专家的鉴定,目前山西共存元代戏台十一座,保存完好的共有临汾市魏村牛王庙至元二十年戏台、翼城县武池村乔泽庙泰定元年戏台等八座[7]。另外山西还有洪洞县景村至正二年戏台和沁水县龙王寺至正四年戏台等戏台遗址。这里只是以山西进行例举,在北京、河北正定、江西等许多地方也都有元代戏台留存。从文化旅游的角度来看,所有的戏台可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以戏台为中心,辐射发展相关文化旅游产业,其中元曲表演的戏台也就成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以河北正定为例,正定在元代称作“真定”,是元曲创作的摇篮和中心之一,根据钟嗣成《录鬼簿》所记载的“前辈名公才人”56人中,正定占有白朴、侯克中、李文蔚、史樟、尚仲贤、戴善夫、汪泽民7人[8],他们创作的散曲和杂剧数量十分丰富,其中《梧桐雨》、《墙头马上》、《洞庭湖柳毅传书》等作品至今广泛流传。从现代地域角度分析,以正定为中心的作家群体还包括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保定、沧州附近其他河北地区的元曲作家。《河朔访古记》卷上记载:“真定路之南门曰阳和,其门颇顽固……左右携二瓦市,优肆门,酒炉茶社,豪商大贾,并集于此。”[6]34阳和楼的存在奠定了正定元曲艺术的历史地位。我们可以根据元曲艺术的舞台表演遗迹,综合历史考证资料,复原阳和楼内部和外部景象,然后通过“历史文化名城”这一招牌进行营销宣传,打造以元曲文化为内容的文化旅游景点,形成正定旅游的一环,与正定荣国府、大佛寺、园博园等一系列旅游景点形成点线面的旅游消费模式,吸引更多的文化旅游消费。

(二)与元曲创作有关的庙宇大量存在

祭祀是元曲十分重要的一项社会功能,人们把实现安宁生活的愿望寄托在这一项活动中。在流传下来的元杂剧种类中,把寺庙作为场景描绘的一共有几十种,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神殿与戏台结合而构成神庙,是北宋以后中国本土宗教场所的显著特征……宋元杂剧之形成及流播天下,则是二者结合的契机。”[9]前文已经对元曲表演戏台现存考古留存做了列举,绝大多数戏台都与寺庙有关,魏村牛王庙、武池村乔泽庙、王曲村东岳庙、董村二郎庙、三路里村三官庙等,都可以表明元曲艺术与寺庙有着难以分割的关系。

(三)现代元曲主题公园等形式开始勃兴

主题公园就是围绕特定主题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供当地居民使用的目的地形态,或供现代旅游者使用的目的地形态,“它能向游客提供与平时生活反差较大的、富有吸引力的娱乐项目。”[10]33目前地域文化主题公园似乎更多地受到人们的青睐,不仅是这种以地域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彰显了地域文化特色,还具有现代主题公园的各种属性,能够在感悟古典文化精神魅力的同时,享受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愉悦。近年来,在许多地区,元曲主题公园、元曲名人纪念馆、元曲博物馆等包含元曲文化元素的处所兴起,各级部门加大投资力度,这也是元曲继承弘扬过程中萌生的新形式,比如河北东光元曲公园、河北保定关汉卿纪念馆、山西沂州白朴公园等,并利用这些形式展出相关文物、历史资料和国内外研究作品等,这些多种多样的形式为休闲旅游注入了新的特色,成为元曲继承发展道路上的新举措、新亮点。元曲名家马致远的家乡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最近将元曲作为一个品牌,先后建成马致远纪念馆、元曲公园,把元曲文化精华部分注入到城市建设与居民生活中。正定投入专项资金将以阳和楼为代表的古代元曲表演舞台进行修复,并组织人员恢复排演元杂剧《墙头马上》等,模拟演出情景,加大宣传力度,并努力让其成为正定文化旅游的一个品牌。1.元曲艺术传承中的自然因素“自然”是审美文化的重要范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王国维说:“元曲之佳处,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11]元代文人的创作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平淡浅近的风格,崇尚自然是元曲中十分明显的审美特征。元散曲作品中无论是歌咏自然还是借景抒情,都流露着对自然的热恋,“青烟”、“老树”、“寒鸦”、“青山绿水”、“红叶”、“黄菊”等一系列映像为我们兴建主题公园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在主题公园或其他形式中,融入元散曲和元杂剧中描绘的自然景观特点,例如东光元曲主题公园就很好地呈现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引起相应受众的强烈反响。2.元曲中的人文因素元曲本身是一种文学艺术创作,是人文精神的表达,其中借助于舞台进行表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表演舞台就是人文特点最明显的实物体现。舞台位置、构造、形制、结构特征等多方面因素都可以反映当时的人文气息。同时元代戏台建筑掺杂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使得建筑本身布局自然合理、纹样张弛有度。从人文景观角度,我们可以还原元代戏台真实面貌,重现元曲作品中描绘的一些别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如长亭、勾栏等。除建筑之外,元曲许多作品反映了许多祭祀、语言、饮食等方面的民俗文化特征。在主题公园内部可以考虑把这些民俗的东西利用展览或者借鉴其它主题公园民俗街的形式展现出来,与戏台建筑等融为一体,构成紧密相关的人文景观体系。

(四)多种形式的会展产业发展兴盛

如今,会展产业发展十分兴盛,在元曲艺术传承中,我们可以依托旅游开发,举办相关主题的会展、交流会等,扩大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保证受众范围,吸引更多的消费。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出土了许多元曲方面的演出用具、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及具有某种纪念价值的实物资料,可以作为元曲展览会的重要展览物件。同时,我们可以在展览会上配以相关具有纪念价值的实物资料以及其它与元曲有关的知识载体、研究成果,加上经过改造的元曲艺术表演,足够成就一些价值比较高的元曲主题会展。

三、影视产业价值

第10篇

【关键词】戏曲;服装;审美

中图分类号:J8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28-01

一、戏曲服装的产生与变化

戏曲服装通称行头,是我国戏曲艺术特殊的一种形式。它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升华夸张为一种物化的行为美学,具有了符号性、装饰性的特征,成为戏曲艺术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

从历史演进分析,我国的戏曲服装早期开始于歌舞杂戏。到了宋代,戏曲服装有了很大的发展,色彩、图案、样式等日u丰富;元代戏曲艺术开始成熟,服装也在前代基础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之后的明代,戏曲服装规制更加明确,角色不同服装不同,已成为戏曲表演的基本特征;清代,戏曲服装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京剧是戏曲服装艺术的高峰,通过服装观众甚至可以知道角色是谁,人物性格刻画和服装紧密结合,成为人物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体来看,我国戏曲表演独有的衣箱制和戏曲演出的发展相互融合。伴随戏曲艺术的发展,历经宋元明清各代,戏曲服装不断调整完善,形成了我国独有的戏曲衣箱制度。各个剧种不断演化,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特色的传统衣箱制度。

二、戏曲服装的审美

戏曲服装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欣赏戏曲表演时,对于演员所展示的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的服饰无不叹为观止。通过欣赏这些华丽的服饰表演,观众们深深融入到审美享受之中,获得了极大的艺术满足。

(一)戏曲服饰的写意性。戏曲服饰本质是写意艺术。表演者的穿戴无不体现者艺术家对表演角色的神似追求。戏曲服装发展经历了从生活化到艺术化,所以戏曲舞台的服饰不仅仅是生活中服饰的再现,更是生活服饰艺术化加工,这些都是戏曲服饰艺术写意性的集中体现。比如戏曲中的水袖表演,通过一系列夸张的动作,表现主人公的地位、身份、心理。从简到繁,从无到有,正是戏曲服饰写意性的典型代表;又如翎子,它绝不仅仅是装饰作用,更是表现了戏曲人物的喜怒哀乐,通过演员夸张的形体表演,通过翎子的节奏韵律的变化,刻画出人物丰富的情感变化。

(二)戏曲服装的装饰与夸张性。装饰性也是戏曲服饰的一个显著特点。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图案,服饰艺术完美地装饰了整个戏曲舞台。2000多年的戏曲服饰历史其实就是戏曲舞台的装饰历史,我们的先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为后辈留下了华丽的服饰文化。服饰文化离不开夸张,各种服饰图案主要体现在上面各异的纹样上,这些纹样无疑都是生活的夸张杰作。它们丰富的形态和色彩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是祖国丰富的文化遗产。

(三)戏曲服装的符号美。戏曲服饰不是简单的生活重复,而是生活服饰的艺术化,它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通过夸张的表现形式,体现主人公的性格地位特征,戏曲服饰更多体现一种符号美学。比如乞丐在现实生活中是破衫褴褛,但在戏曲中穿着却体面异常;又如穷秀才现实生活中估计是粗布麻衣,可戏曲舞台上他们一个个充满书卷气,穿着体面。对于那些神仙将相,更是衣着华丽,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戏曲特定人物有特定的服饰符号,人们从人物的穿戴上可以轻易地辨别出人物的社会地位、人物背景,无论是丫鬟、婢女,还是公子小姐,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寒门学子,都可以从他们服饰中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些都是戏曲服装符号美的体现,它不重视生活的真实,更看重艺术的升华。

三、人物塑造与戏曲服装

人物塑造是戏曲艺术的中心任务,戏曲的人物塑造不是生活简单的还原,而是人物的写意塑造,是用写意的方法创造出的极其神似的抒情形象。这其中服装的作用是尤其重要的,服装完成了生活人物向艺术人物的符号转化。比如,有些知名的历史人物,已经有固定的装扮模式,如人们熟知的诸葛亮、张飞、项羽等。因此可知,它的艺术功能,主要体现的不是人物的身份或者演出规定的情景,而是要表现所表演人物的精神气质,塑造传神的意象化人物。

四、结语

传统戏曲服装依托人物形象造型促成了稳定的戏曲表演的艺术形态,与戏曲表演艺术融合,成为了一个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传统戏曲服装涵盖古今,浓缩了历代服饰之精华,包涵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传统戏曲服装美学价值给人们创造了一个精神家园,它是陶冶人的灵魂、抒发人的性情、美化人的精神生活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树桃.刍议戏曲服装在舞台中的表现[J].大众文艺,2014(20).

[2]陈玲.传统戏曲服装的现代管理方法[J].戏剧之家,2014(07).

[3]戴明.戏曲服装在舞台中的表现[J].当代戏剧,2008(05).

[4]许静.传统戏曲服装的现代管理方法[J].艺苑,2006(10).

第11篇

关键词:戏曲;音乐;构成;要素;美学;特征;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7-0098-01

戏曲音乐既是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对戏曲音乐进行概要的研究,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戏曲音乐的规律。为此,本文对此发表若干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

具体而言,对戏曲音乐的概要研究,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理论层面来进行宏观系统化研究。

一、戏曲音乐的构成要素

戏曲音乐概要研究的第一个层面,是戏曲音乐的构成要素。

戏曲音乐由两大部分构成,它们各占整个戏曲音乐的半壁江山。

(一)唱腔音乐

唱腔音乐属于声乐演唱范畴,简称为“唱腔”。所谓“唱腔”,是“戏曲、曲艺名词。戏曲、曲艺音乐的主要组成部分。指人声歌唱的部分,是同器乐伴奏的部分相对而言。每个剧种都有一定的唱腔,同一唱腔又因演员具体行腔的不同而形成各种流派,如京剧中有谭派、汪派、孙派等。”①不仅有流派之分,而且有行当之别,生、旦、净、丑各行的唱腔,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例如老生唱腔高亢挺拔、明亮透彻;老旦唱腔苍凉浑厚、洪亮沉实;青衣唱腔庄重大方、优美婉转;花旦唱腔俏丽清新、活泼舒展;小生唱腔“龙虎音”结合,别具一格。

唱腔构成的方式称作“音乐体制”,又有多种,其中主要有三大体制:其一是曲联体,又称联曲体,即曲牌联缀体或曲牌联接体。联曲体的全部唱腔均由若干不同的曲牌联缀而成,其中各曲牌可以单独反复。戏曲中的昆腔、高腔等剧种的唱腔,皆属曲联体。其二是板腔体,又称“板腔变化体”,全部唱腔由各种板式(如原板、慢板、快板、散板、摇板、流水板、二六板等)构成。这些板式均源于同一腔调。如京剧、评剧、秦腔、河北梆子等戏曲剧种的唱腔,皆属板腔体。其三是综合体,即曲联体与板腔体的综合体制,例如龙江剧的唱腔,就是综合体。

(二)伴奏音乐

伴奏音乐属于器乐演奏范畴,简称为“伴奏”。戏曲伴奏音乐由戏曲乐队(“场面”)承担,戏曲乐队一般为民族管弦乐队,分打击乐(“武场”)与管弦乐(“文场”)两部分。打击乐有单皮鼓、檀板、大锣、小锣、堂鼓、花盆鼓、钹等。管弦乐有京胡、二胡、四胡、板胡、三弦、月琴、阮、琵琶、笙、笛、唢呐等等。

伴奏音乐除为演员唱腔演唱伴奏以外,还承担着幕间戏、曲牌演奏、幕前曲等演奏任务。特别是曲牌演奏,起着配合演员动作表演、烘托舞台气氛、渲染演员情感等重要作用。

上述唱腔音乐与伴奏音乐在戏曲舞台演出中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的。许多戏曲表演大师,都以鼓师和琴师为左膀右臂。尤其是鼓师,常常兼司全乐队以及整个舞台演出的指挥之职。

二、戏曲音乐的美学特征

戏曲音乐概要研究的第二个层面,是戏曲音乐的美学特征。

戏曲音乐有着深厚的美学意蕴与很高的美学品位,其美学特征十分鲜明独特。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大美学特征。

(一)民族性

戏曲音乐的第一大美学特征是民族性。其实,民族性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的所有艺术的生命和灵魂。对于这一点,古今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和文艺家早已达成共识,并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赫尔岑就说过:“诗人和艺术家在他们的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②我国的同志也说过:“艺术上‘全盘西化’被接受的可能性很少,还是以中国艺术为基础。……艺术离不了人民的习惯、感情以至语言,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③

戏曲音乐是典型的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无论是唱腔还是伴奏音乐,均如此。这种民族性特征,不仅表现在总体艺术风格与音乐基础上,也表现在民族美学精神与美学特色上。戏曲音乐讲求“一曲多用”,这源于民族美学的简约精神,即“以一当十”“以一总万”。而在艺术风格上,戏曲音乐具有真挚自然、亲切质朴、含蓄委婉、中正平和等美学特征。在演唱上,讲究“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气沉丹田、曲折婉转、气韵生动。

(二)地域性

戏曲音乐的第二大美学特征是地域性。地域性是民族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特色愈鲜明,民族特色就浓厚,所以鲁迅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④

中国戏曲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许多地方戏曲剧种,直接以地名命名,都充分凸现了包括戏曲音乐在内的地域特色。换言之,正是戏曲音乐的地域性特征,彰显了整个戏曲剧种的地域性特征。在这方面,有力的例证俯拾即是。例如越剧的音乐,就以浙江嵊县一带的民谣、山歌以及余姚秧歌的音乐为基础,其曲调“弦下调”“四工调”等,细腻柔婉,抒情性强,具有鲜明的浙江地域特征。又如川剧音乐,就融四川灯戏声腔与外来的昆腔、高腔等声腔为一炉,具有鲜明的四川地域特征。再如豫剧音乐,系由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故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地域特征也十分鲜明。此外,吕剧音乐的山东特征、晋剧音乐的山西特征、粤剧音乐的广东特征、闽剧音乐的福建特征、吉剧音乐的吉林特征等等,都是有力的例证。

(三)流派性

戏曲音乐的第三大美学特征是流派性,流派是艺术流派的简称,它指的是“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⑤戏曲音乐的流派以唱腔的艺术风格为核心标志,也是整个戏曲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都以创始者的姓氏命名,并有代表剧目与流派传人。例如京剧“梅派”,以梅兰芳大师的姓氏命名,其风格特点是中正平和、庄重典雅,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西施》等,传人有梅葆玖、李胜素等等。其他各戏曲剧种的音乐,也都有各自的流派,如评剧的“白(玉霜)派”“新(凤霞)派”,豫剧的“常(香玉)派”“马(金凤)派”,越剧的“袁(雪芬)派”“徐(玉兰)派”等等,不胜枚举。

三、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

戏曲音乐概要研究的第三个层面,是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

一切艺术都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不断发展,不断繁荣。戏曲艺术如此,戏曲音乐亦如此。戏曲音乐的创新发展,是其成功的艺术经验之一。例如梅兰芳大师最早把二胡引进到京剧乐队之中;马泰创造出评剧老生唱腔;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的唱腔融入了歌曲中“打败美帝野心狼”的旋律;汉剧《弹吉他的姑娘》创造出“西皮圆舞曲”,都是戏曲音乐创新的成功范例。

注释:

①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04.

②赫尔岑.赫尔岑论文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270.

③.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N].人民日报1979-09-09(1).

第12篇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灿烂的文明和悠久的文化艺术遗产,传统戏曲艺术,是我们古老民族悠久而灿烂文化遗产中的一朵奇葩。二十世纪初,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代表着花部的地方戏曲一举击败代表雅部的昆曲脱颖而出,占据着剧坛霸主地位,繁荣昌盛了百余年,拥有众多的观众,从而使地方戏曲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时值二十世纪中叶,戏曲在国人的文化生活中,已渐行渐远风光不再。戏曲受“冷遇”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戏曲本身的相对封闭和保守,节奏缓慢,情节进展拖沓,传统唱腔板式一板三眼,身段台步一步三摇的表现形式,与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大相径庭。置身于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人,观念已改变,视野已开放,快节奏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旋律。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的急剧变化与封闭保守、节奏拖沓、形式陈旧的戏曲,在人们的心灵和观念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尤其是一些年轻的观众,被多变化、快节奏的影视文化、现代歌舞、卡拉OK、健美、球类比赛活动等文化生活所吸引,戏曲渐渐与现代人的审美趋向疏远。

其次,剧目题材和主题的陈旧、少变化,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内容相去甚远。戏曲文本的内在意蕴即作品对社会生活的必然性的发现,是戏曲艺术核心内容。一些传统经典戏曲作品,用蕴含在剧目中观察、理解,把握生活的真知灼见和深切感受,其中融合作家的主观情感,和具有普遍社会价值意义的社会精神,在剧目中表现出意境和哲理,以此来唤起人们的共鸣。而时下许多戏曲作品,对意蕴内涵的揭示只停留在表层,浅尝辄止点到为止,没有把握戏曲自身最具特点的,是对人的情感世界深层内在意蕴的开掘。他们始终局限于对戏曲艺术形式的革新上,专注于情节的离奇曲折,场景的错综变化,忽略了作品内容的熔铸,使观众看戏后,除感到眼花缭乱之外,难以品味。有的作品为了反传统、重理念,就淡化情节,淡化戏曲冲突,淡化人物关系,追求所谓的朦胧感,结果把戏搞得艰涩难懂,观众看后不知所云,观众只好离它而去。

当然,戏曲的危机不仅仅存在于以上两个方面,还有许多深层和客观原因制约着戏曲生存发展。戏曲想要摆脱危机,走出低谷,在多种传媒手段激烈竞争的二十一世纪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大胆革新,强化当代意识。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至今日,还有一些从事戏曲艺术工作的人,还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对戏曲艺术的影响和制约,过分强调戏曲艺术的教育作用,忽略了戏曲的娱乐作用和观众的审美心理及当代意识,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生产出来的艺术产品,当然不易为大多数观众所接受。

几百年来,戏曲之所以为人们所喜爱、所追捧,就在于它的通俗性、娱乐性、草根性、人民性,在于它的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直面现实。二十一世纪,作为戏曲人,一定要不断反思戏曲自身存在的弊端,深刻认识戏曲所面临的深重危机,学习传统,尊重传统,又不为传统所拘,锐意进取,走出低谷,再铸戏曲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