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6 17:16: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摘 要 在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成为时下各界关注的热点。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体,商业银行因其在实体经济建设中的独特地位及公众性质,对其社会责任的履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中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客户群体划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社会责任 客户群体
一、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英文缩写CSR)的概念起源于欧洲,世界银行给其的定义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
而我国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更具有多方面内涵:在经济、金融发展和改革过程中,除了发挥商业银行的基本功能外,事实上还一直在发挥着通过贯彻执行国家政策和政府意图、为整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特殊功能。概括说来,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经济责任、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慈善责任。
提高盈利能力是商业银行法人的责任,但是商业银行在追逐自身利润的同时,绝不能与社会公众利益向背,这是西方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缺陷。金融机构尤其是大银行过分追求自身的利益,甚至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受到了社会公众的一致谴责。商业银行应该更好地贯彻执行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既要全面支持经济的发展,支持产业的振兴和调整,同时也要加大对中小企业包括“三农”、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支持,包括民生系列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要承担更多更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责任。商业银行在自身业务发展的同时,在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更需要承担更多的企业的公民责任,所谓的企业公民责任就是要履行社会责任,包括围绕着环境保护、支持教育、扶危济困方面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划分
商业银行的客户,是商业银行服务的对象和利润的源泉,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稀缺资源。客户的种类千差万别,形成了形形的客户群体。
个人银行业务(包括具有零售效益的中小企业需求)可根据客户的生活状态、生活阶段、人生阶段划分为三大阶段。对于年龄比较轻的客户,其所谓的收入净值,财产净值比较低,积蓄相对较少,追求的可能是一个财富阶段的初始。第二阶段是自己成年而且有一定的积蓄,这是进入了一个财富平衡的消费者。然后随着年龄的增大进入不惑之年,净收入累计到一定地步,这个时候客户所追求的可能是一个财富的创造阶段。商业银行所针对的个人客户划分都是从其年龄和财富这两个维度定义的一个群体。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普遍将个人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初步分为保守型、谨慎型、稳健型、进取型和激进型等五种类型。
相对于大企业客户群来说,中小企业正在成为各商业银行争夺的主要客户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客户是商业银行客户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从商业银行的行业特质和风险管理的要求看,衡量中小企业的标准,主要应该从企业营业收入和贷款额两个维度来确定。由于企业还款的主要保障是稳定和充足的现金流,因此以营业收入作为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是比较合理的。中小企业又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三、中国商业银行社会责任与客户群体划分的关系
中国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具体到银行的经营上,表现为关注客户从业务需求到精神生活需求的各个层面,并致力于满足这些需求,把这种社会责任精神延伸到每一个客户,从而构建起一种和谐的、充满动力的合作关系,藉此培植更多忠诚度较高的优质企业客户和高端个人客户群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个性化或量身定做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其客户的信息,全面地洞察市场需求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变化趋势,并细分客户,识别在金融市场竞争中最有价值的客户群体,发现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客户需求与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互动,并同时兼顾社会弱势群体和社会大众客户需求。
此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所处的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而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也需要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不断得到丰富。
参考文献:
[1]Bowen. H. R.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businessman. New York:Harper and Row.1953.
关键词: 中国式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运行机制研究;风险分析
一、引言
“影子银行”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个舶来品。关于影子银行概念的起源,学界已经达成一致。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于2007年在美联储年度研讨会上提出,他定义影子银行为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却不受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Cross, Bill(2007)根据这一定义,认为政府支持企业、经纪交易商、金融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各种管道等均属于影子银行,而存款类机构、保险公司、养老金等金融实体从事的一部分表外业务也属于影子银行业务范畴(鲁比尼,2008)。
回归中国,众所周知,中国的证券化欠发达,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指出的那样,在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区别。对于何谓中国式影子银行,争议颇多,意见不一。本文赞同“影子银行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既包括作为独立法人的金融机构,还包含各种类似或替代传统银行业务的部门和金融工具”(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12)这一观点。因此,本文在对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定义进行修改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式影子银行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指银行业内较少受监管的表外业务如银信合作业务、银证合作业务、委托贷款业务等;第二部分指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进行的融资业务;第三部分指目前尚不受监管的民间金融,主要包括地下钱庄,民间借贷,新兴的P2P网络信贷等。
中国式影子银行之所以如此备受关注,是因为其对中国金融体系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可能的风险,要搞清楚这一影响,能否对中国式影子达成一致的精准定义,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产生的原因以及其运作的模式。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中国式影子银行,有人也称其为“银行的影子”( Pozsar Z, Adrian T, Ashcraft A and Boesky H,2010)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也是传统银行这一供给端与投资者这一需求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从供给端来看,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就负债端而言,影子银行产生的动机是存款竞争。尽管2010年后信贷增速有所放缓,但是2011年至2012年贷款增速仍然超过存款增速1.5到2个百分点,存款竞争异常激烈。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前几年银行还在犹豫理财业务开展是否会对存款业务造成冲击,而这几年理财市场激烈的竞争已经使得若银行没有理财产品,则存款肯定会大量搬家,(石磊,2012)因此,整体上看,大量资金从存款转化为理财。
就资产端而言,影子银行产生的动机则是规避监管实现套利。随着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的不断提升,以及信贷额度管理,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比考核等为代表的逆周期监管手段的出现,使得银行规避监管实现套利的动机逐渐加强。
为了应对诸如信贷规模、资本充足率等一些控制和监管,商业银行通常会与诸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一些非银行机构进行合作发行信贷类理财产品,也就是所谓的银信合作,银证合作。具体来说,就是商业银行通过转让信贷资产和发放信托贷款将自身现存(或潜在)信贷资产转移出去,使得商业银行表内资产直接转移出表或者将信贷资产间接转化为银行理财产品,从而规避监管,实现套利。
(二)从需求端来看,其核心问题是金融抑制,即正规银行体系的利率被压制了。由于存款利率被长期管制以至于过低,使得中国储户长期忍受着负利率,在通胀压力下,存款纷纷流向其他替代品,如:理财产品、信托、民间金融等。其中,大量发行的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影子银行最大的资金来源。并且,由于储户已经习惯于对理财产品的滚动购买,这使得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推出具有吸引力的理财产品。
同时,由于贷款利率偏低,导致了对信贷的过度需求,而这为国家影响银行信贷的分配创造了空间,这通常有利于国有企业、政府下属的实体(如铁道部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其他大型企业(黄益平,常健,杨修灵,2012)。而事实上,在贷款利率浮动空间狭小的情况下,银行当然会更倾向于贷款给这些机构和企业,因为他们有更好的盈利记录和抵押资产。而这导致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顽疾”――中小企业融资难。由于不能获得银行的贷款融资,加之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便导致了对其他融资渠道的需求增加,影子银行应运而生。
三、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中国式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一样,将全社会的储蓄者和借款人联系起来,但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机制,而是以与现代金融市场联系非常紧密的各种金融工具的形式出现(周莉萍,2010)。从运行机制来看,影子银行体系常常是以理财产品人的角色进行融资和投资活动的(李波,伍戈,2012)。因此,本部分将以2012年备受关注且是中国影子银行最大的资金来源的理财产品为例,分析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运行机制。
(一)银信合作方式下的理财产品运行机制
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不得投资证券市场,也不得投资实业,因此,银行理财产品多投资于货币市场或债券市场,投资渠道有限;而信托公司是唯一能投资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实业领域的金融机构(李将军,2012)。因此,通过银信合作,银行可利用信托公司投资渠道广泛、信贷财产独立管理的优势,增加理财产品的投资渠道,减少资本消耗,拓展表内信贷空间。同时,信托公司也可以利用商业银行的信誉、客户以及营销的优势促进业务发展。
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中,占大部分份额的是以信贷资产转让和信托贷款为主的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
【关键词】商业银行 客户服务 补救策略
一、前言
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中开始有着大批的外资银行进入,因此我国的经济市场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对于我国的大多数的外资银行来说,无论是从经营方式上,还是经营策略上,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并且其经营的规模以及分布的范围上也极其有限,然而,随着银行业的不断进步,这些外资银行逐渐转变了经营的理念,并且这些外资银行开始认识到对于顾客的服务技能可以决定银行的盈利,并且直接推动外资银行市场份额的增大。为了进一步占据银行市场,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格局正在出现明显的转变,主要由原有的以资金以及产品为主要的经营目标,转变为以顾客为上帝的服务态度,从而通过维持与顾客长期的友好关系了加强银行的竞争优势。
二、概述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
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主要是本着以顾客为导向的经营态度上,对顾客提供一系列的产品服务,并对于与顾客的关系进行有效的管理的一种经营的战略,这种经营战略的实施,从某种意义上,无疑加强了顾客与银行的关系,通过顾客的忠诚度来加强银行的市场地位。
从商业银行提供服务的内容上看,商业银行的服务明显由多种因素而构成,并且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商业银行的服务出现漏洞,如果商业银行不能够对于服务的漏洞进行及时的补救,就会影响顾客对于商业银行的忠诚度,从而导致顾客对于商业银行的信任丧失,并且因此导致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下滑,如果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大面积的顾客流失,不利于商业银行收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从当前商业银行的竞争现状进行研究可以得出顾客无疑是商业银行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因此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对于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进行补救还是很有必要的。
对于商业银行的补救服务一词的由来,无疑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时期。这种服务理念的出现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主要起源于英国的一家航空公司开始认识到对于客户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服务补救的内含主要集中在为了避免对于客户的服务失误而带来的利润的下降而所做的一系列的努力,然而简单的来说,服务补救的内涵开始集中在对于客户的不满意所进行的处理过程,然而这种说法却有失偏颇,其主要的原因在于这种说法中强调银行在服务出现漏洞的被动处理,并且有些顾客在银行的服务出现漏洞之后,并不是立即表现对于银行的不满意程度,而在其心中,对于这家银行的信任度却是丧失殆尽,因此,这种说法从一定意义上并不能够涵盖所有的顾客,先进对于服务补救理论的完善主要集中在银行主动对于服务失误进行处理的过程。
三、商业银行客户服务补救策略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商业银行的服务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因此存在一定的服务失误的风险,为了将这种服务失误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降到最小,需要研究对于客户服务的补救策略。
(1)加强对于员工的培训
对于商业银行的服务进行大量的统计研究得出,商业银行中客户服务水平,直接影响到顾客对于商业银行的满意程度,然而,我国许多商业银行的员工的服务态度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员工缺乏一定的培训,因此不了解相关的服务流程,然而对于员工进行一定的培训却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在经过培训之后,员工可以根据顾客的态度变化,判断顾客对于服务的满意程度,并且最为重要的就是,一旦银行的服务出现了失误,员工还可以进行适时的道歉,从而起到很好的对于服务进行补救的效果。
(2)对于顾客进行补偿
在银行出现服务的失误的时候,顾客往往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意的程度,甚至有些顾客还会因此进行大面积的宣传,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誉,然而,银行对于客户进行一定的精神或者是物质补偿可以妥善的解决此类问题,并且避免了公共危机的出现,然而,在这其中,关键就在于员工以及银行的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察觉顾客的不满意的情绪,并且站在顾客的角度上对于顾客进行合适的补偿,从而继续维持顾客的忠诚。
(3)鼓励顾客投诉
根据对于接受了商业银行的顾客的服务进行统计发现,顾客的投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的提高,然而我国的许多顾客却缺乏对于投诉的了解,不了解应该向哪个部门进行投诉,并且投诉的内容大多带有明显的感彩,据此,商业银行应该相对制定投诉的标准,从而在另一个侧面激励员工的工作,并对于银行的服务进行监督。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客户服务的补救策略进行研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银行的服务质量,进而促进商业银行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企业营销观念体系的重构[J].商业研究,2014.
[2]黎建新;;创建服务文化增强竞争优势[J].商业研究,2014.
[3]丛庆;王玉梅;;服务补救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4]梁新弘,章佳文;论服务管理体系的补救预应机制[J].当代财经,2014.
互联网金融是当今的一个新兴产物,它的出现在给人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深刻的影响着传统商业银行的方方面面,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传统银行业不得不做出各种各样的应对以挽救自己的颓势。
互联网金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5年,当年,世界第一家网上银行美国安全第一网上银行诞生,随后,中国招商银行开通网上银行业务,互联网金融也从此进入中国。2006年,互联网金融的雏形――拍拍贷的出现才真正说明互联网金融的到来。近年以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与各种软件技术出现使得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互联网金融真正的来到了我们身边。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传统金融市场无可避免的受到其冲击,商业银行作为传统金融系统的中枢机构,首当其冲的受到其影响。
(一)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角色被部分替代
在传统金融时代,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履行金融中介的有关职能,向人们提供融资中介服务和支付中介服务。通过一般均衡理论分析,经济资源可以在一个不存在摩擦的市场中达到最优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成本就可以降为零,那自然也就不会有金融中介存在了。只有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的存在才会衍生出金融中介机构,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有效降低信息获取成本和交易成本,这就自然而然的会严重冲击商业银行融资中介服务需求。由此看来,它是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的有限代替者。
(二)互联网金融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特别是网络借贷逐步成熟与便捷的形势下,银行不得不逐步改变目标客户类型,这也就导致客户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模式有所差异,其价值诉求也发生了相当大的转变,这些现象的出现就彻底地颠覆了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方式。市场参与者越来越大众化,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小型团体甚至普通大众通过互联网参与各式各样的金融服务。在这样的趋势下,该行业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被大大降低了。注重多样化、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的中小企业客户及80后、90后消费者成为了主要客户群体。
截止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已允许将近300家的第三方支付组织开发、经营该业务。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第三方支付市场的总交易量在我国达到超过20万亿元的规模。我国第三方支付体系中最为典型的是支付宝,其市场份额超过80%。我们可以看出,第三方支付组织相比传统商业银行在电子支付领域优势明显,商业银行的网上支付业务被第三方支付组织大量蚕食,而且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其对传统商业银行业的影响可见一斑。
(三)互联网金融重构已有融资格局
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传统的融资格局遭受了严重的冲击,传统格局下难以解决的信息不完全对称和交易存在一定成本的问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下变得微不足道,通过网上融资平台,借贷双方甚至可以做到事前对对方信息基本完全了解。可以说,资金中介已经几乎成了“鸡肋”。
(四)商业银行的传统经营服务模式面临变革
首先,互联网金融之所以发展势头十分迅猛是因为这种模式十分重视客户体验、强调交互式营销、主张平台开放,运作模式上更注重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技术的深度整合,能为客户提供更灵活性的产品。其次,商业银行意识到: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在新的形势下已经无法和网络借贷展开竞争,厄待改进。借助网上平台,堪比央行征信系统的数据库在蚂蚁金融内部建立,客户在网上的信息记录应用到小额贷款上并通过大规模数据云计算,其在有效减少甄选客户的成本和风险的同时,也给客户带来了更好的体验,这自然而然的导致了转向网上寻求金融服务的客户越来越多。这种形式的发展也逼迫商业银行在传统的模式上作出改革。最后,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冲击,商业银行开始了互联网化进程。近年来,商业银行已经开始了结合互联网与金融进行各种创新,努力弥补自己的短板,并结合自己的优势主动展开与互联网企业的竞争。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一)拥抱互联网,加强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近年来,尤其是2005年以后,互联网科技企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视甚至“封杀”它们是不现实的,也是不明智的。只有主动地和他们寻求合作的可能才能真正的顺应时代的潮流,提升自己的竞争力。第一、应加强技术上的合作。第二、应加强与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客户信息共享方面的合作。两者本质上都是金融机构,而且有很多可以互补的地方,相互合作完全可以做到实现共赢。第三、尝试打造小微企业线上融资平台。
(二)以客户为中心,打造更加智能的银行
互联网金融能使客户享受到了全新的、令客户十分满意的体验,这是因为这种模式具有便捷性与大众性的特点。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商业银行面临大量的客户流失,因此一步步改善客户体验应该是商业银行需要高度重视的地方,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打造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首先,不能按照开发者自己的思路开发客户端产品,而是要根据主流普通客户的习惯与需求,设计出便利的、适合绝大多数客户切实需求的金融产品;其次,在不影响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对现有业务进行简化。不必要的业务环节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最后,重视市场营销工作。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进行网络营销,与客户进行开发交互式接触,及时满足大部分客户的要求,并注意收集用户的反馈意见用于改进相关的工作。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影响
1.个人理财业务的定义
个人理财起源于美国,盛行于上世纪末期,它是由专业理财人员通过与个人客户充分沟通,根据客户的阶段性生活目标和客户的生活、财务状况,确立理财目标,并且帮助客户制定出可行的理财方案的一种综合金融服务。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⑴的规定,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这些专业化服务活动表现为两种性质:一种是商业银行充当理财顾问,向客户提供咨询,属于顾问性质;另一种是商业银行将按照与客户事先约
2.个人理财业务与银行其他业务的比较
2.1个人理财业务
2.1.1业务性质
一般来讲,银行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后,单独建立账户、单独管理,不纳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且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
2.1.2收益
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主要是为了获取管理费、托管费或者其他手续费收入。手续费收入一般为固定费率。
2.1.3风险
在银行理财业务的开办过程中,存在两个风险概念。一个是产品风险,即理财产品本身蕴含的、主要由投资者承担的各种风险。产品风险因理财产品而异,一般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基本风险。另一个是业务风险,主要指商业银行在开办此业务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业务风险主要由商业银行自己承担。主要包括商业银行开办理财业务时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
2.2负债业务
2.2.1业务性质
银行负债是银行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尚未偿还的经济义务,是商业银行贷款、投资,以及进行其他一切业务的基础与前提。
2.2.2意义
(1)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各种业务经营的基础与前提。(2)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缓解流动性压力,实现流动性供求平衡的重要手段。(3)银行的负债业务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稳定发展。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将社会闲置资金聚集起来,贷放给急需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将闲置资金重新投入再生产运转,有效地将货币这种资源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实现了优化配置。
2.2.3风险
负债业务风险主要包括:(1)流动性风险。(2)利率风险。(3)汇率风险。
2.3资产业务
2.3.1业务性质
资产业务是商业银行运用自有资金和负债以获取收益的业务活动,即能为银行带来权益的资金运用。资产业务主要包括现金资产业务、贷款业务、投资业务和固定资产业务。
2.3.2收益
在资产业务中为商业银行带来收益的主要是贷款业务和投资业务,其中又以贷款业务为主。贷款业务带来的收益主要为贷款利息收入和手续费收入。手续费收入是银行为办某项贷款而向借款人收取的费用。投资业务的收入首先是利息收入,同时证券投资还能获得资本增值的收入。
2.3.3风险
贷款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1)信用风险。(2)操作风险。(3)政策风险。
投资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1)信用风险。(2)市场风险。(3)利率风险。(4)购买力风险。(5)流动性风险。(6)回购风险。
2.4中间业务
2.4.1业务性质
狭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在分业经营的原则下,“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广义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财,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电讯技术与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
2.4.2收益
中间业务收益主要体现在各类手续费和佣金的收入,中间业务无法以利差形式获得收益,只能以手续费形式获得收益。
2.4.3风险
中间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1)信用风险。(2)市场风险。(3)流动性风险。(4)内生风险。(5)投资风险。(6)操作风险。(7)结算风险。(8)法律风险。
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积极影响
3.1宏观层面的积极影响
个人理财业务与市场经济及金融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关系,并起到积极的作用。
3.1.1个人理财业务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真实状况
个人理财业务的稳步发展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象征,同时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程度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达程度。如享有盛名的瑞士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有着悠久历史和较大规模,其根本原因是瑞士政治上的长治久安、经济稳定和享有绝对权威的“银行保密法”,使客户放心其巨额资产不会向外泄露和发生意外,受到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种族客户青睐,因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蒸蒸日上。
3.1.2个人理财业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联系。个人理财业务的增减变化,直接或间接反映了利率变化、国债销售、股票市场、消费趋势、现金投放、金融监管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如储蓄存款的减少,可能是利率降低、国债旺销、股市活跃、消费兴旺等因素影响所致。可以说,个人银行业务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
【关键词】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比例 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
一、在商业银行中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的目标就是追求最大的利润,通过多种金融负债进行资金的筹集,经营对象是多种金融资产,通过对负债的利用创造信用,同时向顾客提供更多类型的、综合性的服务。由于运营的事物为货币资产,所以,其需要严格遵照流动性、安全性及盈利性三方面原则。期间,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流动性是保证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进行平衡的杠杆,是实现盈利性的一种必要手段,将流动性控制在相应的范围对于商业银行来讲是成功运营的重点;安全性是获取收益的保障,商业银行需要基于相应的安全及流动性基础上,对最大限度的利润进行追求。
在商业银行中资产管理是一种传统的管理办法,资产流动性在管理资产期间发挥较为关键的作用,伴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银行的业务获取了一定发展,理论历经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商业贷款理论、可转换性理论、预期收入理论。在对金融进行创新期间,管理负债理论是后形成的一种概念,核心内容为利用资金的介入方法确保银行的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提高银行的经济收益。在进行负债管理期间,通过加强资产管理可以获得银行的流动性,此外,银行的流动性也可以通过向外借贷获得,而且随着借贷领域的不断扩大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负债管理业务不需要确保很多高流动性的资产,其部分资金能够被应用在资产内,进而增加银行的经济收益。
不管是从资产管理方面来看,还是从负债管理方面来看,安全性、流动性及盈利性方面的协调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西方国家一些商业银行把运营及管理的工作重点防治在对负债资产进行综合管理,依据资产同负债间的关联,全面、合理的对资产负债实施管理行为,主要的思想是将负债与资产两个方面进行探讨,紧密同差距或者缺口相围绕,利用调整资产的差异及负债双方,从而实现合理分配。
二、对资产的负债比例进行管理活动
(一)管理资产的负债同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存在哪些异同
二者的区别不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主要依据的是中央银行根据《巴塞尔协议》针对商业银行实施的一种监管措施,为了使金融业的公平竞争和稳定健康经营得到保证,它主要注重对商业银行中各项业务的约束。在充分尊重“三性”相统一的标准前提下实施信贷资金的运转,最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具体操作期间,需要同时给予资产同负债双方的利益以关注,因此,商业银行的运营机制可以视为资产的负债管理活动;二是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工作指的是利用信贷资金形式期间关联及限定资产负债项目的方法,规定相应的比例,从而对整体资金信贷的运营行为进行控制,因此,其可以视为一种较关键的管理措施。管理资产的负债需要同银行及股东的利益围绕在一起,从而确保其稳定提高,把银行中的负债资产表同账户实施统一化管理;三是管理资产的负债可以视为一种微观管理的形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其内部运营的状态及决策进行掌握的一种管理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一种宏观的管理手段,它一方面方便了商业银行对自身的经营状况进行及时的掌握,另一方面是中央银行监管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的一种有效手段。四是在“三性”中,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与资产负债管理相比,更加强调“安全性”。
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前提下对资产的负债进行管理,一般来讲,管理资产负债的形式有很多,其被广泛运用在管理资产负债比例方面。由理论角度来看,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起源于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二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二是资产的负债管理工作同资产的负债比例管理工作之间存在交集,想要确保资金流动稳定与安全,就需要确保商业银行在运营期间满足相应的标准规定,从而更好的促进银行发展。
(二)商业银行在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的内容
经过对上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商业银行在管理资产的负债比例期间,包含的内容有:商业银行自身的运营增强以后,就需要相应提高资产的效益及质量,并且保证流动性、安全性及盈利性,对三者进行优化,逐渐变成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民银行充分借鉴国际惯例,站在中央银行的立场修改此项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需要注意的内容有:安全方面管理、总量方面管理、效益方面管理及流动方面管理等。
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要制定出一套控制指标,这套控制指标能够体现安全性、盈利性以及流动性之间的比例,还可以协调负债与资产之间的关系。资产的负债比例管理应该得到大力的推行,取消规模控制,执行一种在国际上通行的资产管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方说企业要实行自主经营,商业性的业务与政策性的业务之间应该进行分离,银行自我管理的改善,利率的形成应该实现市场化等等。
三、在商业银行中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一)管理认识上存在误区
对于资产的负债比例管理工作来讲,其包含两个层面,即宏观与微观。由宏观层次来看,其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负债比例实施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是对商业银行进行监控的一种管理;另一个层次是在商业银行中自控性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实际的运用中,一些人民银行支行中的相关人员在潜意识中将商业银行的负债资产比例管理工作当做是人民总银行的工作,管理监控活动是由人民银行的总行落实的;部分人员将负债资产比例的管理工作是为商业银行本身的控制管理行为,主要应该由商业银行实施。在商业银行的内部,尤其是一些经营性的分支机构,对于资产负债比例的理解比较刻板,处理不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二)比例指标体系存在不可操作性和不完整性
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人民银行支行对辖区内的商业银行进行考核,考核的前提是要以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分解指标为依据,然而在现实工作期间,没有分解指标,人民银行的分行仅把商业银行的指标作为依据进行考核,考核指标的高效性降低。其实因为总行汇集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因此,监控指标指的是全部资本类指标在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中都不适用。在管理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工作,能够高效稳定商业银行的运营。然而,由于各地商业银行的环境存在差异,这种标准对于各商业银行来说都不一定是最优选择,因此,为了维护我国金融领域的发展与竞争,各地的商业银行需要依据中央银行确定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标准开展工作。
(三)外部环境的制约
政府的行政干预对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顺利推行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商业银行是一种经济实体,而且是独立的,但是行政干预是避免不了的,银行如果不行自由的行使金融,自身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是很难得到有效推行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商业银行的利益,危害商业银行的盈利特性。
企业经济效益差使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制约。现阶段有很多国有的企业经营效率非常差,负债率很高,但是偿还能力很低,这种情况的存在使信贷资产处于不断恶化的情形中。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企业融资的渠道非常广,不需要过多的贷款。其也就变成了银行不愿为经济效益较低的企业发放贷款,然而,仅有效益较低的企业才需要贷款,而效益较高的企业并不需要贷款,银行互相争抢为其房贷,就很容易让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难以保证,也得不到高利润,进而加重了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困难。
对于金融市场来讲,其系统上部完善,济南对资产的负债结构进行调整。现阶段我国的金融市场仍处于不完善的发展阶段,在商业银行中的资产负债故那里没有形成相应的市场机制,比例与结构的管理非常难。
四、结论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追求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三性的统一之在坚持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前提下的一种统一。面对现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加强自我监督,保证商业银行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苏芳,胡日东.属性数学在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6,(2).
[2]冯国富,刘洋,原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探讨[J].民营科技,2008,(4).
[3]崔瑾.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问题初探[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4).
【关键词】 余额宝 商业银行 共赢
一、余额宝的发展起源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长期积累的大数据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余额宝是互联网金融的典型代表,是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再一次变革。余额宝实质上是对传统货币基金理财产品的创新,基于支付宝与天弘货币基金的合作。支付宝用户可通过将支付宝中的备付金转入余额宝,并且民众手中的银行存款也可通过支付宝平台转入到余额宝中,简单的操作便完成了对货币基金的购买,转入的最低限额为一元,门槛低,并且没有最高额度限制,资金在工作日15:00之前转入余额宝,天弘货币基金将在第二个工作日对资金份额进行确认,进行余额增值。余额宝业务不仅降低了支付宝的资金压力,同时便捷了用户的理财投资活动。
二、余额宝理财产品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余额宝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余额宝实质上是货币基金的创新,其使用者多为资金量少的青年人,通过对青年人的消费习惯分析可知,他们不仅急需一种低门槛的理财产品,同时也需要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尽管余额宝客户被警示余额宝本质是一种理财产品,其收益是不固定的,受货币基金市场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是余额宝客户对余额宝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主观上认为余额宝就是具有高收益率的活期存款,同时具有方便灵活的特点。因此,对于具有货币基金本质且简单便捷的余额宝势必会占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大量活期存款业务。
(二)余额宝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
传统商业银行在基金的销售过程中占据着开放式基金60%的销售份额,其余40%由基金公司直销。但随着余额宝与更多的基金公司合作,线上基金销售的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其他第三方支付平台效仿的鲶鱼效应,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基金销售渠道必将威胁传统商业银行所垄断的代销渠道,银行的中间业务也会大幅受挫。
(三)余额宝对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影响
余额宝不仅提供理财服务,同时也供贷款服务,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贷款。余额宝的推出标志着互联网金融的金融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小微信贷业务是基于互联网金融支付业务的金融服务,其中阿里小贷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小微信贷典型代表。阿里小贷的前景被业界一致看好,甚至有人传出“若阿里小贷取得银行牌照,三年之内超过民生银行”。
三、余额宝与商业银行共赢发展的分析
(一)为互联网金融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构
目前,我国关于建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仍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持,2005年我国中央银行便公布了《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现在该法仍处于研究中。当今,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公司仍被视为非金融机构,在监督管理方面相对银行、保险、证券、信贷等传统的金融行业相对薄弱,第三方支付公司却没有相关配套的监管机构进行管理,我国应加大对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监管投入,做到对不同金融机构的一视同仁,严格贯彻市场公平原则。
(二)加强支付机构的风险防范制度
目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各家支付机构不断地扩展业务,进行金融创新。我国目前并没有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在这种背景下,支付机构的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业的风险,影响了金融业的稳定。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支付机构的业务范围进行明确的界定,引导支付机构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资金融通,进行金融创新,同时,政府也应对支付机构的创新产品进行风险评估,控制风险,防患于未然。
(三)商业银行应积极制定大数据策略
大数据是一种新兴的信息技术,已在各大行业得以实施和扩展。余额宝就是利用大数据得以成功发展的典范,余额宝通过利用淘宝账户长期积累的大数据,对用户的信用状况和消费水平进行分析,精准的把握不同层面客户对金融服务不同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加丰富、个性化的服务,同时有效的控制控制了风险。商业银行应借鉴余额宝成功的经验,积极地制定大数据策略。近几年,商业银行在金融电子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创新,但由于缺少海量的客户信息,无法对客户的信用进行准确的评估,导致商业银行无法突破金融创新的瓶颈。
(四)余额宝的稳健发展急需与商业银行合作
余额宝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判断用户的信用情况,为用户提供相应的贷款服务,该方法对于中小型企业和创业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成长,对资金需求量不断增加,余额宝仅依靠对积累的信用和交易记录的分析,无法全面准确的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忽略了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余额宝若要谋求长久的发展必然要与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应用商业银行的风险评估技术,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避免损失。
【参考文献】
[1] 龚衍斌.网络金融风险防范措施研究[J].金融经济,2013(4):88-96.
[2] 王琴,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2013(8):76-89.
[3] 邱勋.余额宝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启示[J].新金融,2013(9):50-54.
[4] 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5-39.
随着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并购交易的增多,国内机构与国外投资银行的接触也越来越多。但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私人公司,多属于初试此项业务,对投资银行并不熟悉。对如何与投资银行家打交道,也有点不知所措:有的过度信任依赖银行家,甚至将他们奉若神明;有的却以为有钱便可颐指气使,把银行家支使得团团转,惹得美国不少银行家抱怨中国顾客不守“行规”,不尊重别人的劳动, 很难合作。
要想平等合作,应该了解一点投资银行历史,明白投资银行到底是怎么回事,它的主要职能又是什么。学会正确利用投资银行服务,重组并购才可能事半功倍。
投资银行的职能
投资银行是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业务的机构。它不像一般的商业银行,没有存款也不发放贷款。投资银行还创造出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按照风险、收益的不同组合搭配,让投资人和集资方各取其需,既有效使用资金资源又促进企业发展。投资银行还帮助客户重组并购,并提供证券经纪服务和资产管理服务。此外也以自有资本进行投资或投机交易。投资银行业务的利润主要来源于佣金,不像商业银行是靠储蓄利息支出和贷款利息收入之间的差额盈利。
许多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需要注入新资金,以进一步拓展。但公司不见得熟悉资本市场,找不到路径去集资。投资银行便是投资方和集资方的桥梁,投资银行家就是中介人。优秀的银行家必须有庞大的关系网和出色的洞察力,才能满足集资和投资双方的需要,为两边牵线。在交易过程中银行家和客户不断互相了解,增加信任。所以,美国企业选择投资银行时,最重要的是选择信任的银行家。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银行家团队跳槽,企业也往往跟随他们转到新的投资银行。
即使像巴菲特这样的传奇性投资大师,既有雄厚资金,又有数不清的公司送上门来请求收购,可他还是需要投资银行的协助。
如何选择投资银行
美国金融业一般把投资银行按照规模分为三类,即大型(Bulge Bracket)、中型(Middle Market)和小型(Boutique)。大型投资银行并没有一个确切定义,哪家投资银行属于大型投资银行也没有定论,只是对业务实力的一种共识而已。报纸上证券发行的通告在美国被称为tombstone,参与发行的投资银行都是按照业务规模排列在通告上,大型投资银行就经常是列在tombstone最上方。中型投资银行一般是指规模中等,业务从几千万到几亿美元之间。小型投资银行多半经营特定业务或者专注于某一领域,比如只做并购不做证券发行,或者只做能源业的业务而不涉及其它行业。
中国人喜爱名牌,到美国并购,有人只认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其实不同投资银行都有其擅长领域。比如在美国购买汽车零件厂,如果找高盛做投资银行业务,会被告知,高盛的服务主要针对大客户,他们的长处是在提供并购服务的同时为并购公司筹资。所以福特、通用是它的主要客户,但小零件厂就不是高盛的重点了。所以小型并购如果不需要投资银行帮助融资,应该雇用小型投资银行,一来他们收费低,另外他们对相关行业里的事情了如指掌。选择投资银行一定要知己知彼,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也知道哪家投资银行能够提供这些服务,这样才能用合理价钱购买到最佳服务。
投资银行收费取决于筹集资金数量。并购业务顾问费通常分两部分,一笔成交前要付,可以一次性也可以按月付;另一部分收费按成交额提成。
我的朋友在一家中型投资银行工作,她多次抱怨说国内企业常在付费上与投资银行纠缠。一些企业家对交易前就付费不习惯,另外对投资银行的服务价值认识不清,总觉得交易不成凭什么付钱?美国一些实力强的投资银行,为了做成中国公司的业务,改变费用结构,全部费用都等到成交时结算。但不是所有投资银行都有这个财力,能够垫付开展业务的费用。而且不是所有交易都能顺利成交,不成交就分文不付的结果,让不少投资银行干脆放弃了中国的并购业务。
投资银行的演变
美国投资银行起源于19世纪初,行业格局在过去一百年里发生过重要演变。20世纪初投资银行的业务随着经济繁荣和证券市场发展而壮大。彼时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业务界限并不清晰,商业银行也经营证券承销业务,并用储户资金参与资本市场。1929年股市崩溃,为了确保储户资金安全和商业银行稳定,美国政府于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限制商业银行从事风险较高的投资银行业务。许多综合性银行因此被分解为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例如J.P.摩根银行(J.P. Morgan)就分解为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商业银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
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合因此成了此后几十年争论的话题。商业银行念念不忘重返高利润的投资银行业务,强烈要求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混业经营。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投资银行业务随着金融工具的丰富迅速扩张。而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强,要求混业经营的呼声也随之愈来愈高,美国政府因此逐渐放宽了对投资银行的业务限制,终于在1999年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有关条款,结束了银行分业经营的历史。 摩根大通(JP Morgan)这类商业银行迅速扩张了投资银行业务。
对金融业监管的放松甚至放任,无疑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美国几大投资银行既是金融危机的罪魁,也是牺牲品。雷曼破产,美林和贝尔斯登易手出售,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无可奈何,改头换面,转成了商业银行,美国五大投资银行顷刻间就全部消失。在这种情势之下,传统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久必合,混业经营于是变成了一种趋势。
[关键词]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168-03
引言
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以及地方商业银行正在向着规范化的道路前进,但是其过程是艰辛而又复杂的。现阶段,商业银行越来越多,部分商业银行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与各类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使用的竞争手段较为低劣,形成了银行之间的不良竞争,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找,并且实际对商业银行进行考察,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提高竞争力,获取更高的利润。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中个人理财业务占据很大比重,它最先起源于美国,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逐渐被全球银行所使用,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就不断发展与进步,至今已经初具模型,成为了商业银行必不可少的业务之一。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除了能够影响每个人的生活之外,还不断改变着整个金融的发展方向。我国商业银行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从刚刚接触到不断完善,并且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居民储蓄率位居全球第三名,由此可见,我国人民更愿意把资金的风险降到最低,把钱存到银行,但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得民间的资本得不到有效的利用,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增长。因此,商业银行随着经济的发展获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其各种业务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但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要加大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研发,更新更多的个人理财业务的品种,培养个人理财业务的专业人才,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并且正视在实际工作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不断更新产品尽可能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更加成熟。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现状
目前,很多客户没有把闲置的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就能够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可以帮助银行客户把资金进行有效的分配与利用,使客户也能收到稳定的回报。具体来说,每个商业银行都有能力了解客户的实际资金情况,并且通过与客户的交流了解其偏向的理财产品,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来为其量身定制一款理财产品,增加其投资收入。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通过对计算机的使用,可以更系统的为客户呈现出不同的理财产品以及不同的收益,能够让客户自主选择,增加客户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信心,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个人理财业务,实现个人收入的最大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较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晚,直到1997年我国中信银行才首次推出了个人理财这项业务。目前,我国人民的工资水平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个人可支配资产逐年上升,并且实现了快速增长,居民对商业银行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对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了。由于人们对个人理财产品有着不同的需求,许多商业银行不断创新自身的理财产品,使我国个人理财市场实现了高速增长。另外,我国已有近百家银行机构开展了个人理财业务,创造了更多的个人理财方案,并且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二)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趋势
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是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趋势,它不仅在个人理财产品的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且在数量了也取得了惊人的突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从原始的单一品种已经发展到出现了各种“组合套餐”,并且随之出现了一些与个人理财业务相关的金融机构,例如“个人理财中心”“个人理财工作室”以及“金融超市”等机构,帮助居民处理一些可支配收入,为其谋取更大的利益。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主要分为几个步骤:首先产品从简单到复杂的转变;从单一的银行业务向多样化的银行业务发展的转变;从单一的金融机构网点向网络APP以及信息化方向发展的转变;从大众化的服务向个性化的服务发展的转变。随着我国人民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商业银行为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巩固自身的发展,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个人理财业务,为我国居民实现更大的收益而努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对个人理财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从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上来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与资本市场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由于国外金融市场的自由化,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模式,促使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更加成熟,并且涉及社会各个领域。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对个人理财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制约,由于我国金融业实行的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政策,使每个行业之间联系较少,有的甚至没有联系。银行业、保险业以及证券业统称为金融行业,但是在我国的金融市场中,这三个行业都有着独立的分市场,在进行客户处理时没有实现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而且制约了我国银行业的发展,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只能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工作,而不能直接办理保险业与证券业的业务,这就使得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只能在一个较低的层次发展,商业银行无法利用保险业与证券业的市场,更无法达到资本升值与保值的目的。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现阶段还处在咨询、投资建议为主的初级阶段,无法为客户办理资本升值与保值的相关业务与理财服务,这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个人理财业务。
(二)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没有做出明确的市场自我定位
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同时缺乏必要的市场调查,并且没有做出明确的市场自我定位,在一定程度上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陷入窘境。商业银行在销售个人理财产品之前,应该做好对客户的了解与调查,根据客户的资金以及风险偏好做好明确的划分,为其提供合理的个人理财计划。商业银行在进行个人理财业务时没有做好必要的市场调查,没有根据每个客户的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来对客户进行深化的细分,而且还没有注意发现潜在客户,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差异性强的理财计划。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仅仅是针对个人来进行一般的市场划分,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而且没有拓展服务对象,导致个人理财业务的服务对象过于单一,大多数是以客户的存款金额为主要因素,并且个人理财业务的服务不够大众化。除此之外,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产品种类较少,一是业务,帮助客户代缴保险、代换债券等;二是为客户提供相关的金融信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信息服务;三是咨询服务,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为客户解决问题,提供相关的理财建议等。这些服务还不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以及个性化的个人理财业务,降低了客户的体验与收益。
(三)银行之间竞争激烈,个人理财业务缺乏创新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经济的稳定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数量越来越多,同一地区的商业银行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我国商业银行之间存在个人理财产品类似的情况,没有属于自身特色理财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前进。现如今,各大商业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大概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并且每个银行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创建属于自己银行的新的个人理财产品。但是,新的理财产品推出,与其他银行对比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个人理财产品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相似之处,没有太大的特色,投资收益等都几乎相同,商业银行的之间竞争激烈,但是个人理财业务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理财产品类似现象严重,没有明显的差异,使越来越多的人不屑于选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除此之外,银行的许多理财产品创新性大多数落后于市场需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客户缺乏信心,损失客源。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受各方面因素制约比较严重,经营体制、市场环境以及相关技术等方面无不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长此以往,商业银行思想较为落后,缺乏产品的创新意识,并且创新能力不强,在个人理财业务上无论是思想还是功能上都落后于市场的发展,无法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不断发展。
(四)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产品营销模式不科学
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人员素质普遍不是很高,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才,并且产品营销模式不够科学,很多理财产品无法满足普遍大众的需求,服务不够全面,限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有着很强的综合性,这就要求工作人员不仅仅要掌握理财的知识,还要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还能够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遇到突然事件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样才能够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稳定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以及相关的银行机构普遍缺乏高素质的理财人员,这成为了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不仅仅是各类的投资项目,还包括对客户的住房规划,风险管理等,帮助客户实现资金的充分利用,获取最大的利益。近些年来,虽然各大商业银行都实行了入职培训,但是个人理财业务的工作水准还远远达不到客户的要求。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宣传力度不到位,缺乏科学合理的营销模式,很多产品没有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使得大众很难理解理财产品的用途与作用。商业银行在营销个人理财产品时没有以客户为中心,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停滞不前。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相关措施
(一)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
根据国外的先进经验,金融行业的混业经营能够使商业银行更好的发展,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要抓紧时间转变经营模式,帮助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更好更快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实行混业经营的经营模式是适应金融国际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对抗外资银行的必要准备。政府要颁布相关的政策支持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允许其实现跨行业操作,减少干预,鼓励创新。另外,商业银行要与保险业、证券业进行交流合作,达成信息互通,达到预期目标。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环境,就必须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创造条件,瓦解分业经营,取消分业经营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制约,帮助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发展与完善。
(二)进行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地位
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水平,需要进行必要的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首先要进行市场细分,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预期收益以及风险偏好来进行市场细分,按照客户的要求为其提供高质量的个人理财产品,并且还要降低准入门槛,使所有有着理财意愿的人们都能够参与到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中来。另外,还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客户制定出合适的理财产品类型,并且要注意理财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另外,商业银行要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提供可行的个人理财方案,使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达到一定的水准。
(三)增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意识,树立品牌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商业银行在推出个人理财产品时要增强个人理财业务的创新意识,树立品牌效应。我国居民的收入分为几个层次,要根据不同客户的实际情况来推出具有特色的个人理财产品,使每个人都能够从中受益,研究出真正适用于客户的理财产品,提供全方位的理财服务,使其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另外,商业银行个人理财的工作者也要正确认识到理财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在何时不适用于现阶段的经济环境等,加强个人理财产品的创新,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发展与完善现有的理财产品,提高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
(四)培养高素质的理财人员,改变营销方式
现阶段,商业银行要想发展的越来越好就必须要培养高素质的理财人员。专业的理财规划师是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培养一些专业的理财规划师,理财规划师不仅仅要掌握理财方面知识,还要精通保险、证券以及基金等方面的技能,为客户设计出完善的理财计划。另外,商业银行还要改变营销方式,转变营销策略,加大宣传力度,进行信息化建设,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做贡献。
五、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还不够成熟,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监督,商业银行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财业务,不断进行创新,针对问题正视自身的不足,努力改正,使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不断发展、进步。
[参 考 文 献]
[1]范平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外资,2014(4):30,32
[2]袁雅莉,张惠兰,魏冬.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9):72
[3]丁皓忱,任飞霞.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改革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0-62
[4]吴玉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挑战与对策[J].金融经济,2014(6):93-95
[5]刘迪.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8):189-190
[6]柯君行,焦薇薇.我国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3):48-52
[7]李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问题及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4(S1):56-59
[8]邵志伟.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2):342-343
[9]刘旖旎.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问题及对策――工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之鉴[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4(11):88-89
[10]陈晓伟.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4(6):33-35
[11]罗伊恒.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J].商场现代化,2014(31):132-133
[12]邹祥文.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创新发展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3):312-313
[13]张志卫.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与对策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9):112-114
一、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SWOT分析
为了比较清楚地反映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情况,本文采用SWOT分析工具对此问题进行描述。
1、优势
(1)地源性优势。首先,地方性商业银行往往有地方政府的扶持,它们和每一个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有着天然的联系,这些优质的客户群体是其业务发展的基石;其次,地方性商业银行牢牢扎根于地方经济,因而对于地区经济的动态十分清楚,利于其业务布局和风险防范;最后,地方性商业银行有着地方群众地支持,其品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和支持度。
(2)时效优势。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发卡区域较为集中,信息传递链较短,信息反映和决策速度相对较快,从而使其获得时效优势。这个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反映,业务审批时限短以及新产品、新业务可以快速研发、开展并占有市场。
(3)经营灵活。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体量较小,便于业务重心地灵活转变和决策地执行。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有利于其迅速把握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或是迅速开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业务。这也有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发展出差异化优势。
2、劣势
(1)经营费用有限,系统支撑不足。地方性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经营费用较少的情况。众所周知,信用卡业务的前期投入较大,地方性商业银行投入费用相对较少直接导致了业务网络系统建设的局限性,为以后业务的发展埋下隐患。例如,绝大多数地方性商业银行皆采用了银联发卡系统,那么,当其开展业务创新时,就必须和银联商量系统参数的修改和设置(银联不一定能满足银行的需求),这增加了银行开展新业务的成本、时间及成功的不确定性等。此外,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促销力度也经营费用而受限。
(2)风险控制手段欠缺。信用卡的风险主要是通过大规模发卡,利用大数定律原理分散风险。地方性商业银行往往没有足够大的规模和地域来分散风险,所以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风险控制是其非常重要的核心经营能力。而现实是,地方银行一是缺乏有经验的信用卡从业人员,二是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三是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绝大多数的风险手段是通过向有经验的银行引进,或是将个人贷款的模式照搬,这对银行信用卡业务的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3)区域限制。绝大多数地方性商业银行业务区域主要是分支机构所在地,这不但意味着客户群的减少,也代表着为客户提供的服务存在局限性。而区域的限制也增加了银行的区域风险。
3、机遇
(1)国家政策支持。近两年来,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为信用卡业务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征信业务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为信用卡产业全面深入有效地应用个人信息提供了有力支撑;《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为银行信用卡发展减轻了包袱。
(2)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包括市场上出现了专业的个人资信信息收集的机构;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日趋完善;政府加强了对诚信的宣传,加重了对“老赖”的处罚等。
(3)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信用卡创新。如利用计算机、摄像头远程发卡,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款、缴费,利用微信、手机等为客户提供快捷服务等。
4、威胁
(1)非银行类“信用卡”的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企业混业经营成为了新趋势。对于信用卡业务,出现了许多非银行机构的竞争者。如京东的“白条”,支付宝的“花呗”,以及一些小贷公司为个人提供的信用贷款等,既分流了客户,也为信用卡的管理带来挑战(如发卡行无法准确掌握客户的负债情况等)。
(2)行业内存在超额核发信用卡额度的情况。许多银行为了吸引客户,或获得超额利润,积极为客户核发大额信用卡,从而增加了客户的信用风险,也不利于信用卡行业的健康发展。
(3)互联网的应用和业务创新,带来了风险管理新问题。如个人信息泄露,非法中介欺诈,更易于套现交易等。更主要的是,银行自身业务支撑系统往往没有串联,不同金融产品的客户信息与信用卡业务系统没有真正无缝连接,在大数据时代,电商、信息企业对客户信息的掌握可能反而比银行更详尽,银行内部信息系统的改进迫在眉睫。
二、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展策略分析
1. 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1)区域特色。地方性商业银行应该充分挖掘区域经济的特点,区域客户的独特需求,充分利用政府的支持,自身区域的品牌特色,作出针对性产品,获得差异化优势。
(2)加速产品创新。主要是通过先行者优势获得超额收益。地方性商业银行因其自身经营的灵活性,能迅速地对市场作出反映,在产品创新及推展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地方性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应该更注重细节变动带来的客户需求满足,以避免过多的前期投入和系统的过多改动。如还款期限创新、业务风险政策的创新等等。其次,客户创新更应该注重新产品能很好的为客户创造价值。除了免息周期,信用卡还能为客户带来什么利益,是产品创新的核心。
(3)个性化服务。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卡规模有限,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对客户提供区别服务,对于不同的客户群体(通过风险级别、需求或行业等进行区分),提供不同的服务。这种服务包括收费、风险管理手段、审批额度等,避免“一刀切”。服务的差异化,有利于地方性商业银行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收益的增加。
2.借力移动互联技术,促进业务发展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为地方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它可以降低发卡成本,缩短发卡流程,使得地方性商业银行发卡时效快的优势不再明显。故而,地方性商业银行更应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提升服务水平,降低成本。如发卡无纸化,移动终端提供服务等。更甚者,利用自身优势,建立三方平台,对信用卡资本、信用卡产品和信用卡周边进行“众筹”和“分销”。
3.信用卡与传统金融产品相结合
地方性商业银行因自身有限的人力、物力,在对客户营销金融产品时,更应树立大金融的观念,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包,而非单一的金融产品。而信用卡应该是这个金融服务包的主要产品之一。这样既增加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也有利于银行客户管理和风险控制。深入挖掘存量客户,以客户为中心,既是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也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根本战略之一。
4.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完善风险管理系统
“以良好的风险管理技术,使风险和收益相匹配,使有限的贷款资源和消费者巨大的信贷需求相匹配,从而达到稀缺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信用卡经营效益的最大化,这是银行和信用卡公司最重要的核心经营能力之一”。地方性商业银行更应该加强对风险管理机制的建立,因为这是一切业务发展的基础。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促使地方性商业银行完善信用卡业务的价值链,通过风险管理系统支撑其新业务或高风险业务的发展,同时,风险系统数据的反馈也有利于银行更为准确的进行市场定位和确定目标客户。
全球变暖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控制碳排放量成为关键。通过本文,作者将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现状,探索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碳金融概述
是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指旨在节能减排等项目的直接投融资、碳排放权交易和银行贷款等金融活动。
当全球逐渐重视全球变暖问题时,碳金融应势而生。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在日本京都签署《京都议定书》,产生了三大机制,分别为国际排放贸易机制、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IET旨在使剩余碳排放配额可在国家间转让;Jl旨在使一国能在其他国实行的节能减排任务中获取信用,从而减轻本国减排压力;CDM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碳交易项目的投融资活动。
三、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基本类型介绍
数据来源:通过各银行网站的相关资料整理
从表中可知,各大银行皆在2007年后相继开展了碳金融业务,它们以推出减排类金融理财产品为切入点,进入市场。之后,建设银行等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推出碳金融服务业务。而光大银行和民生银行于2010年成立了专营碳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
四、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发展分析
(一) 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必要性分析。目前,中国的CDM项目数量居全球第一,碳市场潜力高达千亿元,内部机制日趋完备,蕴藏着巨大的投资价值。具体的必要性可分列为以下三点:
1.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增长。商业银行作为碳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开展CDM项目等其他碳业务,实现了我国经济绿色健康发展的目标。商业银行顺应国际形势开展碳金融业务是发展的必然结果,表现出大的活跃度。
2.商业银行迈向国际获得合作机会的需要。以发展最为良好的CDM项目为例来说明。CDM项目是发展中国家接受发达国家对本国的节能减排项目进行投资的经济活动。一个项目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更可以通过项目的合作来向发达国家学习,学习其谈判、管理能力。
3.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碳金融业务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承担社会责任。全球变暖问题是每个国家都必须解决的问题,商业银行作为经济领域的中坚力量更应该率先进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第一,承担了社会减排义务,第二,创新了发展模式,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经营原则。
(二)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现状分析
1.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产品类型介绍
①碳排放权。起源于排污权,基本做法是政府机构评估出在一定区域内满足环境容量的碳最大排放量,并将其分成若干份额,每一份额代表一份碳排放权。政府在发行市场上,采取招标、拍卖等方式将碳排放权有偿出卖给碳排放者,碳排放者购买到碳排放权后,可在流通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的买入或卖出。②碳排放期货。我国商业银行可强势把握期货市场的定价,又能够规避国际碳交易价格波动的风险,为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又安全又迅速的交易平台。③碳基金。碳基金秉承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经营理念,将投资者的闲散资金集聚于基金公司,通过专门的理财专家将资金投资于碳排放有关的基金产品上。首先,它能够获得稳定收益,其次作为对减排工程的支持,也提供了资金援助。④碳交易货币。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控制碳金融业务交易中的话语权,才能自主决定使用结算货币的类型。⑤其他碳金融工具。
2.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①碳交易模式尚未完备。因为中国碳交易起步较晚,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缺陷已经显现。2008年,北京、上海、天津三地各自成立本地的环境交易所,2009年以后,湖北各省又建立了环境权益交易机构。以我国目前的碳交易市场发展水平来看,仍以CDM项目为核心,没有达到国际合约规定的标准要求,合约中的漏洞使得碳交易使得双方合作不稳定,同时,碳交易模式中类型单一也很棘手,单一的交易规则使得市场缺乏活力。至2016年,我国将成立全国性碳市场。
②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中处于劣势。CDM项目数量在我国所占比重位居全球第一,但仍因为起步较晚、交易规则的陌生、碳交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等多种劣势使得我国在世界市场上出卖CDM项目受到了买方国家的限制,最为关键的便是价格限制(失去了对CDM的定价权)。因此,碳交易货币的选择也只能服从于发达国家的安排。
③尚未完全认清碳交易的巨大投资潜力。由于我国市场需求,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仍然是发放贷款、吸收存款等基本的资产负债业务。对于业务扩展,在碳金融领域仍然较为狭窄。虽然在2007年开始已经有许多银行开始开展此类业务,但由于商业银行尚未认清碳市场巨大的投资潜力,从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得碳金融发展趋于缓慢。
五、对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建议
1. 扬长避短,国际市场寻求经验援助。目前,大多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感还不是特别强烈,社会总体利益与自身利益结合不够完善,政府也未出台相应法规对此进行调整。所以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向国外发达国家积极学习其碳发展的相关经验,发挥自身长处,认识到自身短板。
2.建立合理的碳市场并完善市场内部部门职能。尽快建立合理的碳交易市场是目前我国碳金融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在组织机构的建立健全下,相关业务才能有更好的施展平台。在碳市场建立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相应的碳金融部门设立不同的服务岗位,以此对应不同的服务对象。比如产品研发部门、后台监控部门等。
3. 加大对人力资源的投资。我国商业银行应广纳贤才,通过对人才培训让他们迅速了解碳交易,邀请其为碳交易发展出谋划策,成立一支专攻碳金融业务的“精英兵”。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发展
近几年,随着中国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跨行业、跨市场的各种理财产品日益丰富,理财资金投资渠道逐步扩大,理财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在我国个人财富拥有以及银行经管管理中都存在著名的“二八”法则:即20%的客户拥有80%的财务,20%的客户带来80%的效益和贡献。虽然我国高端理财业务才刚刚起步,但却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高端理财产品的定义和特点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也称理财计划,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在综合理财服务活动中,可以向特定目标客户群销售理财计划。理财计划是指商业银行在对潜在目标客户群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按照客户获取收益方式的不同,理财计划可以分为保证收益理财计划和非保证收益理财计划。
通过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初步介绍,我们就会发现理财产品与传统的银行存贷业务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理财产品属于直接融资。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等间接融资方式不同,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是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开发设计并销售的资金投资和管理计划,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中扮演的是“市场专家”的角色,而不是金融中介。二是理财产品属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或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不承担其中涉及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等主要风险,但商业银行作为产品发行机构和产品管理机构,存在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三是理财产品是高度综合的银行产品。银行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运作并不局限于单一的银行体系,而是综合了多个市场、多种金融工具的投资组合,在银行内部设计多个业务部门,是商业银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体现。
根据市场细分理论,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可以根据构成总体市场的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特点、购买行为和购买习惯,将他们细分为若干相类似的消费者群体。通过市场细分,可以帮助企业发现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寻找市场机会,开发新的市场,还可以使企业明确目标市场,更好地为顾客服务,提高服务力量。
个人理财市场也存在明显的市场细分现象。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个人财富不断积累,一个稳定的高收入富裕人群己开始形成,潜在客户群体也开始不断地扩大起来。从客户需求和银行业务角度来看,个人高端客户是指有财富管理或资产管理需求的客户。而高端理财,顾名思义,就是相对大众理财而言的,指金融机构面向具有一定投资经验的高端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和服务。现在国内商业银行比较认可的客户细分方式主要是根据客户在银行的“管理资产”数量,即AUM(AUM一般包括客户在银行的存款和通过银行购买的各种投资产品等个人金融资产,投资主要包括基金、国债、保险及银行发行的投资理财产品等。)(Assets Under Management),通过AUM值衡量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并据以区分客户类型,目前国内一般将超过300万以上的客户界定为个人高端客户,而将AUM1000万以上客户界定为私人银行级客户。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端理财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第一,从发展阶段看,高端理财先于大众理财,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被接纳过程都是由高端客户、中端客户到低端客户的一个顺延,理财是从高端到大众的过程。
第二,从产品要素看,由于高端客户客户净值较高,因此无论是从产品设计到风险监管等各方面需要和大众投资者有所区别。一是准入门槛不同,大众理财起点金额较低,如开放式基金1000元,常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为5万元或10万元,高端理财产品准入门槛一般都在50万元以上。二是高端理财产品在设计上更具灵活性和个性化,产品线可涉及信托、私募基金、对冲基金、股权投资、高端保险、海外投资等等,产品运作相对较为复杂,而大众理财产品是标准化产品,依靠规模化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第三,从客户选择看,高端理财产品由于产品本身的复杂性,需要高端客户对资产配置、理财规划或产品运作具有一定的理解,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目前我国高端客户资产中还是以银行存款为主,这不仅说明我国理财产品发展空间大,还说明高端客户并不是高风险偏好客户,高端理财产品同样也不等同于高风险理财产品。
第四,从发展趋势看,银行面向高端客户开展的理财业务将随着财富的积累从产品的销售过渡到财富保护和传承,包括税务、遗产、投融资、慈善、财产转移等各种其他需求。同时,高端理财产品包含的理财产品品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二、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产品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理财规划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尝试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个人理财服务,此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快速发展,理财产品日益丰富,个人客户理财资金规模也日益扩大。
近几年,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高端理财业务,市场开始追捧高端理财产品。在国内商业银行同业方面,都开始了“跑马圈地”,在这项业务的初始发展阶段,各尽其招,大力拓展,抢占更多的客户资源。中国银行和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拓展私人银行业务;招行的业务调查数据在许多地方被使用;建行成立了专门的高端财富管理部门。与此同时,外资银行由于在我国缺乏网点优势,于是纷纷将突破口锁定在对高端客户的个人理财业务上,以我国高端富裕客户群体为目标客户群,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在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方面,银行并没有掩饰对于高端客户的偏爱。近两年大众理财产品市场略显寂寞,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针对高资产净值客户的理财新品不断出现。
但是高端理财在我国商业银行业务中还刚刚起步不久,根据某行对高端客户资产结构统计显示,定期活期存款占到70%以上。所以高端客户在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还是以存款为主,高端理财产品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三、高端理财产品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综上所述,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业务起步不久,却已经取得飞速发展,从客户需求、商业银行发展、监管和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来看,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业务高速发展尤其必然性。
首先,高端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旺盛。随着高端客户群体的不断扩大、普遍的理财意识的提高以及财富管理经验的欠缺,高端客户对财富管理以及资产保值升值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而由于其资产数量较大以及抗风险能力较强,大众理财服务以及理财产品显然不能满足其需求,这就需要商业银行提供有针对性的高端理财服务和产品。
其次,商业银行业务转型和发展的需要。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还主要依靠存贷款利差,而伴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直接融资比例加大,商业银行需要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收入结构和盈利模式,很多商业银行已经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举措。而高端理财业务处在整个个人客户群体价值链的顶端,是现代商业银行重要的价值增长点,大力发展高端理财业务将给银行带来丰厚的经营收益。根据某商业银行客户贡献统计数据,2010年,该行300万以上的高端客户人均贡献19065万元,是全量个人客户的123倍,约相当于近30个AUM5万-20万客户的贡献之和。
再次,是适应监管要求和风险管理的需要。政策上的变化也为高端理财创造了新的机遇,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明文规定,“理财资金不得投资于境内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给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带来了比较大的冲击。但与此同时,文件强调“对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净值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打开了高端理财这扇窗。金融政策上的倾斜一方面是希望将对的产品销售给对的人;另外一方面也为高端理财市场的多元化发展独辟蹊径。
四、商业银行高端理财产品发展措施建议
首先,对不同级别客户进行差别化和个性化服务。针对已拓展的富裕客户,再进行细分规划,确定营销、维护的方式和策略。可将其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富足型,个人金融资产富裕,同时在本商业银行的资产充足。二是潜力型,个人金融资产富裕,在本商业银行资产中等,对本商业银行而言,有很大潜力。三是游离型,个人金融资产高,在任何银行的资产都比较低,游离于各银行之间,同时游离于各种投资方式之间。四是小康型,有一定的个人金融资产,在本商业银行富裕客户中属于中等水平。五是起步型,个人金融资产和在本商业银行的资产较低,在富裕客户中还属于刚起步阶段。对客户进一步细分后,就可以采取差别化服务战略:对于低端客户,不用配备专门的客户经理;对于中、高端客户需要配备客户经理。中端客户一般提供组合理财方案,而高端客户有时需要提供创新理财方案。组合理财方案仅仅将现有的产品根据客户特征进行组合,而创新理财方案则需要设计新产品提高客户的服务能力。目前的各行的OCRM(操作型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进行有效的客户甄别和市场细分提供了技术支持,专职销售经理要通过OCRM系统建立客户档案,搜集产品信息,定期向客户通知产品情况,接受客户咨询等等,实现从“一次性销售”转向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进而完成客户细分,进而转由专职理财经理实施个性化、差别化服务。
其次,强化理财产品的品牌化策略。随着个人金融产品多元化,在做好客户关系管理的同时,还必须做好产品管理。在各大银行产品严重同质化的前提下,谁能够领先形成品牌效应,谁就占领了市场主动权。产品管理包括产品经理制、产品组合管理和产品创新管理,为了适应竞争需要,传统产品、组合产品以及创新产品都必须实施品牌化策略。一是产品经理管理,进一步完善服务组织体系,是商业银行开展顾问式营销的重要一环,产品经理与客户经理联动,将更好地利用银行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服务需求。二是产品组合管理,就是将传统的存贷款、代收代付等个人银行产品与基金、保险、债券、信托等新兴产品有机组合,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不同特征,设计不同的产品组合。三是产品创新管理,根据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不断创造适应客户需求的理财产品。四是产品品牌管理,就是将商业银行产品进行品牌化,使其具有良好的市场认知度,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中,产品的价格弹性越来越小,而品牌能有效地增加产品附加值,为商业银行带来更高的市场份额和新的利润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