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时间:2023-07-06 17:17: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

第1篇

长期的医疗实践己经反复地证明,中医学基本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增强健康保健等方面具有着显著的科学性,但是,隐含在其中的科学内涵尚有待于运用现代科学的思维和手段进一步研宄和发掘。在中医药高等教育过程中通过何种模式将科学的中医学理论传授给学生,是迫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论述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必要性的基础上,从几个方面探讨了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思路。

1.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卫生体系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基础理论是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以及中西医结合研宄的基本理论,其基本理论涵盖了中医的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腧穴等学说,其理论的系统性、严密性、完整性以及指导临床实践的正确性,己经被长期、反复的检验和证明,其科学性是毋庸质疑的。但是,由于中医学基础理论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了历史局限性的影响,其基本理论大多停留在整体、器官和系统的宏观水平上,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的研宄;并且其科学性多滞留在朴素的辨证唯物理论上,由于缺乏现代科学实验的客观证实,以至于其科学性受到了无端的质疑。由于中医学基本理论科学性的研宄相对缺乏与滞后,因此蕴涵在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固有的科学内涵没有能够充分地展现,严重防碍了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和应用。

科学发展观认为,中医药学继承与创新其关键在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而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的根本出路在于中医理论现代科学化,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科学化是新世纪中医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促进和实现中医药现代科学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吸取现代科技的成就,对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证明性、发展性乃至批判性的研宄,使中医基础理论具有现代科技的特征。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否实现了现代科学化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科学性和先进性,而科学性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基本理论 借助于现代实验学的方法、手段进行分析研宄。从医学的共性来讲,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应当借鉴现代医学中的实验科学思维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从微观到宏观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地对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生理、病理以及药理等理论进行科学性的诠释。

2.构建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可行性

中医学基础理论研宄与发展的实践己经初步证明,中医学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虽然与现代解剖学中的同名器官不是同一个概念,但是,很多情况下中医学脏腑的某些功能己经在现代医学中找到了相对应的功能系统。如中医学的/肾”与下丘脑-垂体-靶腺轴有关,肾阳虚的定位在下丘脑;中医学的/心”与现代医学循环系统的心血管功能具有一致性;中医学的脾脏与现代医学中的消化、吸收功能密切相关;肺与大肠相表里”己经从形态学、生理学、病理学以及治疗学等得到了证实等等。上述有关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从而说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物质性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证实的。

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继承与创新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实行中医药学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将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传授给被培养者,用何种教育方法和模式培养出具有继承与创新能力中医药学高级人才,是迫在中医药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运用现代实验教学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重视和发展实验教学,注重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改变中医基础学教学依附于单一的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以现代实验教学科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切入点,探讨和建立能够展现富有科学内涵的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直接、更容易地理解、感受和接受科学的中医学基础理论,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思维、睿智地揭示和发展科学中医药学高级人才的目的。

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内涵构建

3.1师资队伍的建立教师始终是教学中的主体,是能否建立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所以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期艰辛的工作,目前只能够从现存的师资中,遴选既具有中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的教师为主体,建立一支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实验技术人员所构成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中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成学术骨干团队。并加以培训和训练,达到既具有深厚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基本理论功底,又娴熟掌握实验技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能够在授课过程中阐明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适度地将现代医学科学研宄中医药理论的成果进行针对地介绍;在现代医学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又能够引入中医学基本理论,加以适度的说明。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能够带领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

青年教师的引进和在职教师的有针对性的培养,是建设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在教师遴选上,一是要选拔在中医药院校系统地受过中医药基本理论的教育,毕业后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医学教育,或是研宄生阶段在现代医学基础学科专业毕业;二是在西的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进行系统的培训,由经验丰富、中西医理论和实践能力较强的专家进行训练和培养,以期达到合格的水平。

3.2教学资源建设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建设,在目前应用于教学相关课程的大纲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具体的做法是:应在现代医学基础课程中适度地增加中医学理论的基本内容,在中医学课程中适度地增加现代医学基本内容,但是一定要控制好内容的量。然后根据大纲的调整情况,进行适度地调整教材内容,和编写相应的理论与实验教材。并且要特别注重建立不同课程需要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基本内容。目前中西医结合各类教材己经开始陆续出版,但是其内容的选择是否具有针对性、其中西医和中医内容量的多少、两种医学内容衔接的连贯性和吻合性等,还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所以在选择教材时必须仔细、认真,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实际性地选择中西医结合性教材。在选好教材基础上,根据教学时间分配,完成教案、教学讲稿、多媒体课件等的编写与制作工作。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建立新的、能够体现中医基本理论科学性的实验项目。

3.3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实验教学系统的构建按照实验教学大纲的要求,建立实验基本技术训练、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3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按知识结构和专业进行分模块、分层次的设立实验教学模式。具体由基础技能训练模块、专业技能训练模块、创新技能训练模块构成。

(1)实验技能和验证性实验。在进入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之前以及进行的过程中,应首先完成实验基本技能的学习,并且结合基本技能的训练进一步完成各个课程的验证性实验项目,为进入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打好坚实基础。在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和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同时,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验新项目建设和发展。要为开发和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点的中医、针灸、中西医结合和中药性实验教学服务。

(2)综合性实验。依据生理学、病理学、中药药理学、针灸学、中医学基本理论等多门课程教学进展,即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知识的量,构建综合性实验平台。该平台打破了不同医学体系、打破了课程体系、更打破了课程内部的章节顺序,而构建成现代医学基础各门课程内部的系统与系统之间,各门课程与课程之间、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之间的交叉;建立人体器官与器官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器官与分子水平之间、整体与细胞水平之间的广泛而深入的交叉性综合实验平台。在此平台上实现现代实验技术为证实与展现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服务。

(3)设计性实验。在通过了综合实验阶段的学习和锻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以证实和展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规律的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常由学生组成课题研宄小组,自己提出实验设计方案。首先确定所设计实验的目标和想要说明的中医学基本理论的哪一个科学问题,在确定的实验设计的目的与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文献收集整理、进一步构思选题,设计实验的技术路线、实验步骤、实验方法及所应用的手段,直至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再由教师审阅修改后在小组会上进行开题论证,其方案经指导教师审查同意后,组织学生开展预实验,通过初步的实际实验或观察获得数据,认为可行后进行正式实验,实验结束后将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分析,书写成报告,最后进行课堂答辩等。同时要明确注意事项,并且根据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合理安排实验设计方案。

必要的情况下,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组织学生实施。

3.4建立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水平的客观评价系统建立理论、实验教学的评价系统,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重视新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对促进学生积极参加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实践学中习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作为评价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的教学效果的评价,即医考核方法,应该根据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来制订,不但要全面考虑理论与实践比重关系,也要兼顾平时表现和期末考试。特别对实验环节的考核,不但要对实验基本训练内容和验证性实验操作掌握的情况,更要对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能力进行测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考核体系。

具体做法可以将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分开进行考核。同时,还应该考虑将实验理论知识与具体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核分别进行。实验理论知识可以用笔答或从己经建立的计算机题库中抽题考试形式进行;实验技能性考试必须在实验室实地进行。并且根据各类型实验的所占比重来确定成绩的百分比。因为综合性实验是获得科学中医学基础理论内涵的重要途径,所以必须引导和促使学生着力于掌握这些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内容,此部分评价方法应该专门设立既体现基本理论又能够体现动手能力考核指标和项目,同时不但把重点放在具体动手操作能力与水平上,而且更能够透视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2篇

该系共有教师192人,其中正高12人,副高83人,中级59人,初级39人。

我院中医系专业为全省唯一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中医学本科专业,以中西医临床医学、中医学、国际交流等为主,使祖国传统医学特色与现代医学新知识新理论相结合,把中医学科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相融合,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拓展专业口径,优化培育计划。有较宽的学术领域和良好的科研基础,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呼吸。肾病。消化。心脑。血液。内分泌。脑瘤及中西医结合急诊等7个三级临床学科,其中呼吸。肾病。中西医结合急诊等三科室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

中医内科学为江西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医专业是江西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

科研项目共194项,其中国家中医药管理局8项,省级14项,厅级65项,院级83项。获得省卫生厅技术创新一、二、三等奖各1项,南昌市科技进步奖1项。

中医学(国际交流方向):

(五年制、文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公共英语,医学英语,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为人类提供了健康的保障,具有独立的、科学的医疗体系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技术。该专业既继承保留了传统医学的理论方法,又教授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随着中医药学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西医理论的同时,着重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能在各级医疗机构、医药研究所、医药情报所从事医疗诊治及对外交流工作或在高、中等医药院校任教。

中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伤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等。

2、该专业经历了4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形成了独到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3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本专业教师60%。加入wto后,中医学已被世界各国所瞩目和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就业前景:

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特殊的中医医疗方法,能够到医药卫生行业从事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

中西医临床医学: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医学基础,中医古典医著,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针灸学等。

2、特色与优势:

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3、就业前景:

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掌握中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并有良好的人文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事医药卫生行业的医疗、科研、教学、社区保舰卫生防疫、卫生行政事业管理等工作。并且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量较大,可继续求学深造。尤其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确立,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良好,在广阔的医疗市场中可大有作为。

护理学:

(四年制、文理兼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生理学、中医学概论(中基中诊)、中医护理学、护理学基储护理心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医学、营养与保舰健康评估、传染病护理学、医学美容学等。

2、特色与优势:

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技能。具备常见并多发病护理知识和技能。熟悉急、难、重症护理的基本原则、操作技术及监护技能。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熟练应用;学习一门外语,借助辞典能够阅读本专业相关书刊。掌握扎实的护理学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护理实践技能等方面能力,能在各级中医院、综合性医院从事高级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及卫生保健工作。

部分知名校友

吕爱平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所所长

吴浈江西省药监局局长

刘晓庄江西省药监局副局长

陈明人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左铮云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

何玉信美国澳斯汀东方医学院教授(博士后毕业)

张跃荣美国纽约中医学院院长

管飞私营企业总裁(个人资产超亿元)

程昭擐中国中医研究院教授。主任医师

针灸骨伤系

该系共有教师57人,其中正高4人,博导1人,副高28人,中级20人,初级4人。

针灸推拿专业以针灸为住,结合各项先进治疗技术在痛症。瘫症。功能障碍等方面形成了医。教。研整体模式特色,是江西省卫生厅领先专业。

中医骨伤学科是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特色学科。其理论和学术即继承了传统中医伤科的特色,又吸取了现代医学理论。现代科学技术及新的诊疗手段和方法,充实丰富了伤科学的内容,使之培养的学生更适合社会的需要,学生毕业后既能担负临床医疗工作,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出事学科理论研究能力。目前,为全省骨伤病治疗中心组长单位。

针灸推拿专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重点专业,也是江西省高等学校的品牌专业。科研项目共54项,其中省级7项,厅级25项,院级21项,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中医学(骨伤方向):

(五年制、理科,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1、课程设置: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正骨学,中医骨病学,针灸学,中医内科学,创伤学急救,现代医学基础,西医内科学,西医外科学等。

2、特色和优势:

该专业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即省骨伤医院的临床高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一大批骨伤科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专门人才。院系合一后,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注重素质教育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依托附属医院4000余万元先进的医疗科研仪器设备(螺旋ct、双能x线骨密度仪、x线c臂机及闭路电视手术观摩室等),可进行直视手术教学及常规骨伤手术,还能开展前沿的先进骨伤手术。

第3篇

1明确建设思路加强人才梯队培养

。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课程组中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学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师2人,天津市131人,创新型人才培养第三层次入选1名。双师型的教师(具有教师资格、医师资格)为100%。为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课程组采取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的方式,以提高教师素质,同时也保证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和优秀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源泉[1]。

2注重基础教学突出教材建设

本课程组承担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中医药膳学》《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中医自然疗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医学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等课程讲授。其中《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药学概论》作为中医学的主干课程,授课对象覆盖面广,涉及中医学院、针灸学院、中药学院、护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本学科组中四名教师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讲授《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英)》《中医基础理论双语(中日)》及相关双语选修课程。课程组成员积极参与各种专业教材及参考资料的编写工作。作为副主编、编委参加了普通高等中医药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及相关习题集的编写工作。先后有6人参加20余部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工作。通过教材编写促进了与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教材选用制度,所选用的教材能体现实际需要及教学大纲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为新世纪全国中医院校规划教材,是目前国内高水平的中医药学精品教材,可满足课堂理论教学的需要。针对学科发展及教学实践,在更新教材的同时,也及时充实和引入了教学参考资料,对所使用的教材进行适时地补充,使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能够反映本学科的发展概貌。特别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

3深化课程体系与内容改革

本课程组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厚基础、重实践为原则,突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注重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3.1实施PBL教学改革通过课题立项,本课程组设计并实施启发式、整体互动式教学方法,选取相关章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完善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定体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鸭式教学向能动性教育方式转变的过程。3.2积极开展双语教学为了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课程组多年来在七年制必修课中,开设《中医基础理论》的英语和日语双语教学。同时鼓励五年制本科生继续双语学习,并设置《初级日语》《中医临床日语会话》《中医基础理论双语》等选修课为我校专业双语(日语、英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们初步掌握了专业英语、日语技能,提升学生临床即时翻译训练及参加中医药国际学术会议专业翻译水平。3.3建立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学校通过引进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互动式自主学习。教师可自主结合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学生突破时间空间限制主动访问教学资源,自由发起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并逐渐体验到基于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的乐趣。

4注重各层次人才培养

课程组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特点,进行适宜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对本科生培养强化基础教育,注重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等方式入手,改变中医基础理论、内经等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实验室、多媒体等方式方法辅助教学,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对硕士研究生培养在明确研究方向的同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知识,提高中医临床技能和基础实验科学能力的培养。从研究生招生复试、课程教育考核、课题设计实施、资料搜集整理、论文撰写修正、毕业答辩等方面严格要求把关,突出基础理论对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的指导意义。对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注重基础理论的深化研究,以及在临床疑难病的基础研究。强调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作风的培养,对博士学位论文要求既要有鲜明的创新点,同时又要有充分丰富的论据,以提高博士毕业生的整体水平。

5完善课程建设规划

“十二五”期间本课程组为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的良性发展,在原有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规划目标。5.1加强队伍建设促成学科稳步健康发展进一步稳定学科队伍,及时吸收培养青年教师,并在资金、人员等各方面给予扶持,为青年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老教师充分发挥帮带作用,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给予精心指导,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独立承担国家课题,确保团队持续保持高水平运作和健康稳步发展。5.2深化发展教学改革成果优化课程设置在教学组织过程中不断探索、深化教学改革,在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长期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教育学、发展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对该学科所承担的主干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和《中医教学概论》进行更准确的定位、全面优化。5.3加强与国内外相关学科的交流通过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教学研究项目,联合培养硕博士研究生,派遣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吸收不同知识背景的优秀毕业生等方式及时跟踪学科前沿发展,丰富学科队伍知识结构及学缘结构,开阔视野。5.4追踪新技术发展及时引进消化学科将密切追踪新技术的发展,适时引进消化,及时探索研究,使之转化成为支撑基础理论发展的新技术力量。计划性引进设备配套,占领学术制高点,与相关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研发工作。《中医基础理论》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精品课程建设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这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辛勤耕耘,坚持不懈地努力,共同建设和培育,才能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精品课程,使其在中医药大学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者:袁卫玲 孟静岩 张国霞 史丽萍 仲强惟 马佐英 李晓康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第4篇

《中医学基础》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的内容,是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十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中药学相关知识的第一门主干课程。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质量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中药学》、《方剂学》等后续课程。因此,提高《中医学基础》的教学质量显得相当重要。鉴于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该门课程课时短、容量大,再加上中医学理论体系本身的独特性,教师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好这门课呢?笔者对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实践。

1.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

上世纪末全国20多所农业院校相继开设了中药学专业,河南农业大学中药学专业也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该专业200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经9年。农业院校的中药学专业是农学与中药学的交叉学科,既有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又有农学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既借鉴了农业院校的优势,让学生掌握药用植物栽培、规范化种植和品种选育等相关知识,又吸收了中医院校的特色,让学生掌握中药学相关知识,培养其在药物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等方面的能力,两者有机结合,培养综合型人才。在这样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学生的课程门数就明显增加,课程的课时则只能缩短,如《中医学基础》课程只有40个学时。

2.中医基础理论的独特性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指导下,通过长期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生理表现和病理变化的实践观察,总结归纳而逐渐升华和抽象所形成的独特理论体系。它是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学术体系。然而,这些哲学和人文科学思想对刚入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点儿困难。尤其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概念,往往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感觉跟算命等伪科学一样。但这些又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直接影响到后期脏腑功能和疾病的诊断。还有一些概念,中西医差别较大,如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和西医的有很大区别。中医学理论体系的这些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该门课程学习和讲授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讲好这门课,教学方法更加重要。

3.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提高学生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考虑的首要问题。知识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在听每一节课时都兴趣盎然,教师应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一)运用比喻[1]。在讲课的过程中,运用比喻法,可以将深奥的、复杂的、抽象的事理,用简单的、熟悉的、直观的事物表达出来,便于理解记忆。比如,讲“风能胜湿”时,可以联系生活中的例子打比方。用湿拖把拖完地后,怎么能让它尽快变干呢?同学们可能就联想到,打开风扇,风一吹,地面上的水湿很快就没有啦。所以,“风能胜湿”。

(二)结合典故。中医学相关理论知识与古代的文学知识密切相关。如讲到“肝主藏血”、“怒能伤肝”时,可以举《三国演义》中周瑜被诸葛亮气吐血的例子。如五行的特性中,金曰从革,有收敛、沉降的特性;木曰曲直,有生发、生长等特性。讲授到这里时,可以联系到成语“击鼓鸣金”。古人打仗时有击鼓前进,鸣金(敲锣)收兵,因为鼓是木头做的,可以鼓舞士兵斗志,而锣是金属做的,可以收敛士兵情绪。

(三)应用多媒体[2]。现在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多媒体教学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在讲授五脏的形态结构时,充分运用多媒体,将肝、心、脾、肺、肾等脏器的形态结构图片展示给学生,加深印象,课堂效果很好。

(四)病案教学。在讲课过程中,举一些案例,可以增加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例如,讲授情志对人体的影响时,可联系到范进中举的例子。范进中年中举,大喜过望,精神涣散,变得疯癫。医生请范进平时最怕的人———他的屠夫丈人,来打他一巴掌,他就清醒恢复常态啦。喜为心之志,过喜则伤心,使心气涣散,人变得疯癫。恐能胜喜,他平时最怕他老丈人,他丈人打了他一巴掌,他受恐啦,病就好啦。这些例子,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理论知识很快就记住。

3.2梳理归纳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3]《中医学基础》的课时一般在40学时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把书中所包含的所有章节都详细、深入地讲解,可能性不大。因此,我们结合农业院校中药学专业的特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在讲课的过程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中药学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只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血津液的基本功能、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及基本的病因和病机等相关知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我们要简化教学内容,将基本概念讲解清楚,重难点突出。如在阴阳学说中应侧重讲解阴阳的属性及阴阳的相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应侧重讲解五行的属性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3.3督促学生理解记忆,强化理论知识方法是手段,效果是目的。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突出讲述重难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的去理解记忆中医学理论基本知识。为达到这种效果,在讲课的过程中,还应该不断督促学生,比如,加强课堂提问,开展课堂讨论[4]。每堂课开始前几分钟可向学生提出前两节授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去钻研自学。此外,可根据章节内容,设立专题,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这些手段,不仅能督促学生记住相关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状态,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第5篇

关键词:《中医学基础》 教学改革 实践

《中医学基础》作为一门涉及到中医学专业的基础入门课程,是学习中医学以及其他专业的必修课,也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本专业学科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且还关系到其他课程甚至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也会影响到整个中医学教学的顺利进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也在发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以对于《中医学基础》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便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当展的现状。[1]

一、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1.1 理论联系临床经验

一般医学类的知识通常都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临床经验结合起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记住所要学习的知识,还能够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1.2 突出难点教学内容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学习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挑选出重点与难点。对于重点问题,教师需要将文章中涉及到的内容进行具体讲解,同时结合实际需要,将文章进行归纳,帮助学生培养解决重点问题的能力;对于难点问题,特别是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分析相似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讲解下,充分体会。[2]

1.3 教学内容与专业相结合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针对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讲解,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生是针灸专业,教师可以集中讲解针灸应用的案例;如果学生是中医戒毒专业,教师可以讲解关于戒毒方面的实际案例。进行针对性讲解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到本专业对于《中医学基础》课程学习的要求,体会中医学的重要性。

1.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医学体系,很多概念、观点都是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结晶,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够真正体会其中的奥秘,中医学中生涩的名词给学生造成虚假的感觉,尤其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思想,甚至觉得有些迷信,所以学生有时候会感觉迷惘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将中医与现代社会发展联系起来,做到与时俱进。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讲解中医学在现代医疗、康复、保健、养生、美容等各方面的应用,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知欲望。

2. 明确课程设置的目的

《中医学基础》的授课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护理、中药药剂、中药市场营销、西医临床医疗、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的学生,因此进行课程设置时,需要对中医学上的基本知识、技能、概念以及理论进行分类,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知识入手,为学习本专业的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2.1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现代教学手段主要是体现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上,适量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多媒体教学主要是通过音频、文字、动画等刺激感官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学习兴趣。一般中医学上的知识都比较抽象,所以多媒体的介入可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课程的印象,还能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网络教学主要是一种辅助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观看教学视频等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学习效率。

2.2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同样涉及到学生成绩的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可以参与到课堂的发言中,因此评价方式由原来单一的理论知识的考核改变为:总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核成绩×60%,平时成绩=阶段性测验成绩+课堂发言成绩+课程论文成绩+分组讨论成绩+课余作业成绩。经过各项指标的综合考核,实现评价的目的。[3]

二、 《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实践效果

1.学生的成绩均有所提高

根据教学的最终结果显示,参与《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的学生经过教学评估后,成绩均有所提高,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超过10分,而且整体学生合格率也比改革前提高12%,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使多数学生更积极、乐观、主动、认真地面对考试,顺利完成学业。[4]

2.对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后期影响较大

根据追踪调查结果,《中医学基础》教学改革对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后期工作以及学习上的影响较大,并且在其他的学科学习中,也会涉及到很多内容。许多继续深造的学生表示,在深造或者就业的过程中,《中医学基础》为其以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无论是从自我发展以及责任感上,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心得。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能够获得心理、护理以及专业的知识体系,并完成自我完善。

三、结语

《中医基础学》的教学改革实践重点在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的革新、评价方式的改变,关于中医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让我国中医学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朱乔青,来平凡,曾传红,等. 对综合型高等中医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2):229-230.

[2] 李如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J] .中医教育,2000,(6) .

第6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中医诊断教学 临床应用效果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我院中医学专业学生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17-35岁,平均年龄(24.06±4.53)岁,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观察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31岁,平均年龄(25.12±4.87)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两组学员在性别以及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差异不明显(P>0.05),有可对比价值。

(二)方法

选择100名我院中医学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其中50例为对照组,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50例为观察组,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统计比较两组学员中医诊断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合格率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评分。

对照组应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具体如下:老师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根据课本教材的安排原封不动的进行讲授,主要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照本宣科的灌输给学生。学员不主动思考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只是进行被动式的听讲,并且机械的记录老师讲授的书本知识点。学员的能力考核标准是以传统的书面考试成绩为准,以考试成绩来判定学生的学习以及知识掌握的情况。老师缺乏临床经验,并且不主动与临床一线医师进行相关交流,知识点老套落伍,理论和临床实践脱节严重。学生只学习了解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不主动关心中医革新技术以及临床应用,普遍会感觉到的知识用处不大,课堂上提不起兴趣;观察组学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具体如下:选择案例。老师根据课堂的教学计划和目的,选择具有代表性、象征性以及启迪性的临床真实案例,结合教材理论知识点讲解给学员。重点讲授中医诊断理论与临床案例相结合,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老师要确保所选的临床案例真实可信,最好是由老师深入临床医院一线的亲身经验,或者是从有过临床诊治经验的同事处收集到的病例。老师在讲授案例前应该精心进行准备和备课,在讲授过程中,不仅仅要有文字和口头讲述,最好还有真实的数据、分析、图表、照片以及临床就诊单据等图文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的客观和生动。

(三)疗效评价

统计比较两组学员中医诊断学考试平均成绩合格率以及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分。考试成绩合格率评价:满分100分,0-59分:不及格;60-70分:及格;71-85分:良;86-100分: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评分评价:满分10分,分数越高说明教学效果与质量越好。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进行研究数据统计处理,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评分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合t校验。学员中医诊断学的平均考试成绩合格率采用百分数(%)表示,P

二、结果

(一)两组学员考试成绩合格率的比较

观察组学员中医诊断学考试成绩为优的有23例(46.00%)、成绩为良的有14例(28.00%)、成绩及格的有9例(18.00%)、成绩不及格的有4例(8.00%);对照组学员中医基础理论考试成绩为优的有21例(42.00%)、成绩为良的有13例(26.00%)、成绩及格的有8例(16.00%)、成绩不及格的有8例(16.00%)。观察组学员的中医诊断学考试平均成绩合格率为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学员的8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二)两组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的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学员对于课堂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41±1.22)分、学习促进效果的平均评分为(7.78±1.03)分、能力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23±1.13)分、成绩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8.71±1.11)分;对照组学员对于教学效果问卷调查中,课堂教学效果的平均评分为(6.04±0.86)分、学习促进效果的平均评分为(5.41±0.85)分、能力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4.26±1.07)分、成绩提高效果的平均评分为(5.78±1.74)分。观察组教学效果和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诊察和判断,辨别患者的中医证候,从而可以了解和掌握患者的健康状态以及发病情况,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主干课程[2]。中医诊断学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模糊性,大多数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中医学理论,对中医学的体系没有很深的认识,基本功底较差,当听到老师讲授时,普遍会感觉到中医诊断学课程极其深奥和难懂[3]。与此同时,传统的中医诊断教学方式单一、落后,基本上以老师的大课堂讲授为主,并且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轻视临床实践;重书本知识,轻操作技能培养等现象。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强加灌输的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缺乏思考和提问的习惯[4]。从老师的角度看,教材不能紧贴临床真实案例,所讲授的理论知识点没有经过临床的验证,也不去与临床一线的医师进行相关的交流与沟通,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过程中一律照本宣科,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和质量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在课堂之上作为配角和听众,只能被动式的听讲,缺乏对于中医体系的了解和兴趣,不主动思考,不积极讨论和提问,一律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5]。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中医诊断学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是在学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中医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应用临床真实、典型的案例将学生带入到临床一线现场进行病例分析,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团队间的合作,能够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解决、分析问题以及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6]。与此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工作作风以及团队间的协作意识。这有利于将中医基础性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的联系起来,缩短课堂教学与实际临床之间的距离,应用效果十分明显,值得给予应用和推广。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学员中医诊断学平均考试成绩的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员们对于中医诊断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思考、语言表达与团队协作等能力,能够显著提升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以及课堂综合教学质量,在中医诊断学中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利龙,梁岩,陈宏.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9):2250-2251.

[2] 吴秀艳,王天芳,薛晓琳. TBL模式的情景模拟案例在中医诊断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3):77-78.

[3] 杨爱萍,杜坚.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辨证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12):100-101.

[4] 茅骏霞,李艺.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1131-1134.

第7篇

    医理、文理、哲理的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然而时代变迁,中医学的文化背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学生学习中医,需要面对穿越时光的巨大跨越。在现代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古文基础相对薄弱,对古代哲理则更是一知半解,因而当他们面对由古代文理,哲理支撑起来的中医医理时,就会感觉艰涩难懂、枯燥乏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在启蒙阶段,学生因为对中医有畏难情绪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对他将来深入学习中医理论是非常不利的。因而,作为授课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在教学中营造浓厚的中医文化氛围。例如讲到根据五行相克规律制定的抑木扶土治法时,可以引用《红楼梦》中宝黛的一段对话:黛玉抱病在床,宝钗前往探视:“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说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看,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通过引用大家熟知的文学着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其理解运用五行生克规律所制定治法的深刻内涵。

    掌握生动的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有些人虽然胸有丘壑,可就是表达不出来,这对于老师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弊端。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讲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讲授起来就生动幽默,学生想溜号都困难;而有的老师授课,学生感觉云山雾罩,让人想不睡觉都难。由于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新生,一些专业术语本就非常难懂,如果教师再用很专业的术语来解释,只怕学生会越来越糊涂。所以对任课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就是尽可能用通俗的语言来进行解释。如介绍“魂”和“魄”时,这两个词汇在中医学里是非常广阔和深奥的概念,如果教师仅从定义进行阐述,学生会感觉很不好理解。此时可以举一个“青蛙实验”的例子,帮助其理解。即将青蛙破坏脑组织后,在其肚皮敷上沾有盐酸的薄纸,青蛙会反射性的出现蹬腿反应。这说明青蛙可以在非本能的反射(魂)消失的情况下,还存在一些本能的反射(魄)。即“魂”不在了,魄还在。这两个概念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密切联系临床

    很多人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纯理论的课程,且授课的对象又是新生,只要讲好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就可以了,至于临床,那是以后的事情了。还有人批评一些急于学习临床知识的学生,“还没学会走,就着急跑了”。殊不知,我们中医药院校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中医辨证施治能力低下的问题。而究其原因,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滞后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这种思维的培养必须从中医的入门课程—中医基础理论就开始。针对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缺乏中医基础的新生,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的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由于学生所学有限,通常意义上的“临证”对于其难度较大,故可采用案例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案例式教学接近于直观场景,克服了从概念到概念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弊端,可以充分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所选择的病案,难度不宜过大,要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对疾病进行辨证,并提出治法和方药,再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则充当主持人的角色,负责点评和总结。实践证明,虽然辨证、治法、方药都属于“超纲”内容,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点评,学生完全可以理解整个辨证论治的过程,不但有助于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对帮助学生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强调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的对象是大学新生,他们在高中阶段多习惯于逻辑性的思维方法,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感性的,知识的积累主要靠记忆获得。中医学产生于我国古代,在其发展过程中,因为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并具有其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是理性的,知识的积累是通过思考而获得的。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不适,进而影响其学习兴趣和效果。因此,新生入学,我们要帮助其调整思维模式,掌握辩证思维、整体思维等中医学特有的思维方式。然而这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时加以渗透引导。如讲授“整体观念”时,涉及“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及“天人一体观”,就可以举一些深入浅出的例子加以讲解,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加以渗透,逐步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模式,为其进一步学习中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8篇

在医学高等专科院校中,中医学基础教学最突出的问题是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它是中医专业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专多门主干课程教学的缩写版,授课学时仅仅54学时,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医学基础全部内容难度非常大,因而,在中医学的讲授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中医学基础知识的讲解。该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多且抽象、文字难懂、知识面较广等特点,再加上医学髙等专科院校的学生中医基础薄弱、知识积累较少、学习兴趣不浓、学校安排课时相对较少等现状,对学生而言要想在短时间学习、理解、掌握如此深奥的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对老师来说,传统的讲授方法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笔者在中医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总结了几点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兴趣学习法

这种方法重在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兴趣,才会认真听讲,才可能学好。中医学基础作为学习、认识中医的人门基础课程,学生学习时感到枯燥、比较难理解和记忆。作为老师,首先应把难于理解的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而不是照搬课本。比如在讲解时适当运用“示意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加深理解和记忆,如讲解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时,可利用五行相生相克表描述相生相克关系:相生就是顺时针相邻相生,相克就是隔一行克一行。这样结合图表用一种简单的语言描述,学生容易理解。再如在讲解阴阳学说中阴阳互根互用时,可举例“阴和阳的关系就像生活中没有白天,就不会没有黑夜;没有黑夜,也就不会有白天”,以这样通俗的语言讲解,学生能够较为愉快的接受且理解。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在集体中相互交流各自的观点或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授课生动性及学生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开展交流意见,互相启发,弄懂问题。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把学生分成5组,并让每一组各自讨论并举例说明其中一个基本内容的的含义。再如讲解病因这一章节时,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六七情的致病特点,然后进行相互交流。分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体合作能力,从而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作为教学材料,结合教学主题,通过讨论、问答等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了解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并培养学生高层次能力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授课时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案例来说明课堂所讲授的内容,案例教学法中最常见的就是病案讨论,它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形式,变过去教学中教师单向传授的被动模式为师生双向沟通、相互促进的积极教学模式,活跃教学气氛,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的能力。该方法是让学生首先对病案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内容的要求进行讨论,最后老师进行讲解的方法。案例可以是学生常见的病理现象,也可以是临床中常见的病例,例如在讲解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时,可列举“某急性热病的病人,入院治疗时突然出现体温骤降,问该病例体现了阴阳学说的什么内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该病例从而得出问题答案。再如在讲解完气与血之间的相互关系后,可问“一位贫血的病人去一家中医诊所看病,中医医师在处方上除了开补血药之外又加入了补气的药物,请用气血关系来解释为什么需要加入补气的药物?”通过这样真实的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充分调动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活跃了教学气氛。

4.比较教学法

比较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通过“教”与“学”双方主动参与以揭示规律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不同,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思考主体的自身潜能,认识事物本质,从而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抽象、难以理解、记忆内容繁杂。医高专的学生一般对西医知识较为熟悉,且中医和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故在讲授中医某些知识时可通过中西医的对比来讲解。如讲解“心”的生理功能时,中医“心”的主血脉功能就相当于西医生理学中心脏的泵血功能;主神明功能却和西医不一样。这样一比较,学生就容易把中医西医常常混淆的教学内容区分开来。再如在解释“辨证论治”的含义时,由于初次接触中医的学生往往很难理解这一中医特有的治疗基本原则,笔者在讲解过程中常常把“辨证论治”和“警察破案”对比讲解,看似不沾边两个内容实则有着相同实质内容。“辨证论治”就像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时往往需要先搜集证据在根据证据来判断真正的罪犯,从而确定并实施逮捕方案。在这一教学法中,思考、联系和启发是教学的主要方法,学生通过联想比较,建立了与以往知识体系不同的、较为清晰的概念,明确了差异,避免了概念的混淆,使所学知识更加浅显易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9篇

在西医院校中,中医学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以及中医内科等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如此繁杂的课程内容相对的是有限的课程学时,在有限的理论学时下(如我校为36个学时),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要贪大求全,面面俱到,应突出中医学中重点的内容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讲解。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客观,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了解中医学的渊源和目前发展状况;熟悉中医学简单的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治方法,了解方药的基本知识,辩证使用中成药,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教材,因为课本的编排系统性、完整性及逻辑性很强,教师的授课内容无法面面俱到。大学的教学和学习与高中不同,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目录学生要知道哪些章节是教学重点教师会详细讲解,哪些章节需要自己学习,哪些章节之间有知识的交叉和延伸需前后联系学习,这样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减轻对这门课程的恐惧感。比如藏象这节内容可以和脏腑辨证相联系,藏象介绍生理功能,脏腑辨证介绍病理表现,教学和复习时正常与异常相比较,使知识精炼,有理可寻,易理解掌握。

二、教师需把握好教学内容与授课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教学重点,启发诱导学生,注重实践操作。中医学是运用阴阳五行理论说明人体脏腑、器官组织的阴阳五行属性、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通过观察外在的表象以认识判断人体内部的变化。[1]阴阳五行、整体观念以及辩证论治等理论和专业术语,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点,但初学者难以理解和接受,故设计教学时,应结合讲授内容,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导向的启发式教育,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2]如:在讲辨证论治时,可先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叙述表证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后,教师在分析学生给出的各种答案时结合板书或幻灯片层次清楚的呈现外感表证的临床表现、证型及治疗间的关系,临床表现分类列出后与证型及治疗之间用箭头标示,思路清晰,内容简单易懂,同时又可在治法上引出同病异治的概念。轻松地讲解能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虽然中医学内容已经很广泛,但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该结合中医药现在的发展情况补充中成药使用的内容。在校短短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基本上不可能达到处方用药的学习结果,而且由于传统中药制剂自身的局限性,近年来中成药的发展异常迅猛,无论中西医院都在使用中成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2009年11月30日了《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与2004年版的医保目录相比,中药产品种类从823个扩大到了987个,数目提升19.9%,所占比重从2004年的44.4%提升到45.9%。[3]在这样的医疗背景下,教会学生中成药的使用,可使学生在学完中医学后,应用所学知识有效使用中成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虽然中成药的剂型多、药品名多,但中成药的功能和我们所学方剂是类似的,如益气养血、平肝解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需谨记在选择中成药治疗时,无论外用还是内服依然要遵循辩证论治的原则。

激发学生对中医学的学习兴趣,可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临床专业的学生是在第一个学期学习中医学,对于以前未接触的新内容,使其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90后的学生表现欲很强,不愿意听教师滔滔不绝的专业讲述。因此在讲解绪论时,可介绍一些有趣的典故和著作,如“杏林春暖”、“扁鹊斥秦王”、徐大椿的《用药如用兵论》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在中医学的实践操作内容中,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是针灸和推拿部分,在进行针灸实践操作时,我们可以选择四肢常用腧穴进行针刺,让学生自己定位、针刺,感受酸、麻、沉、胀的针感。整个实践课中学生主动积极,充满疑虑和惊喜,是学生反应最深刻的一堂课。

三、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存在认识误区,需培养中医思维

西医学专科类院校,多数学生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临床医学专业又以理科生居多,文科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不了解,有些甚至闻所未闻。有部分学生看到阴阳五行等概念时,会对中医学的认识产生误解。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学生认识存在的误区及学生对中医药的感受进行讨论和分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学的发展史证实了中医学的生命力和存在的价值,肯定了中医学的科学性和中医药在中华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目前医学界对天然药物的优越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西方正在掀起一股回归自然的热潮,一些西方国家已开设有中医学校,针灸已纳入医保范围,今后中西方医学交流必然更加频繁。[4]

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差异成了学生学习中医理论的一大难点。教师需在教学中,适度培养中医学思维方法。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国古代先人对周围的事物,包涵天文、地理、气象、动物、植物、矿物及社会等进行广泛的观察,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对人体的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治疗和养生等进行了总结、分析、归纳和整理,经过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循环最终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5],它侧重于从人体的整体性、联系性和动态性等宏观的角度探析。西医学以实体结构为基础,借助科学实验,侧重于将人体分解剖析,从物理和化学的角度,甚至从细胞、分子水平等微观角度研究。所以学生学习中医学,不能用西医学的知识来理解。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可结合自然环境来理解中医学中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比如一年气候变化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脉象对应季节表现春弦、夏洪、秋浮、冬沉;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气温温暖而湿润,人体腠理疏松,体格多瘦削,西北地区地势高而多山,气候寒冷干燥,人体的腠理多致密,体格偏壮实。夏季多热病,冬季多寒病。学生的思维是很活跃的,他们在学习中医学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的同时,又有新的疑问出现,现在去中医院看病也要做抽血等检查,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讲授课本上的知识外,也必须结合时展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所教授的课程。中医学并非完美无缺,中医学的发展也需要借鉴好的诊断方法。中西医学最基础的共同点是他们都是以人体作为客观的研究对象,去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以维护健康、预防疾病为目的。

总之,在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实践中,首先,应从教材课时、学生等因素出发,明确教学目标,这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其次,要让学生对中医学有正确的认识,同时教授学生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自学和操作能力,改善远期教学效果。最后,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注重专业知识更新和加强教学修养,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医学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林殷.儒家文化与中医学[M].福建: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2]李伟,赵延奎,郭洪伟等.以问题为中心的开发式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5):141-142.

[3]佟子林,贾鑫.医保目录中三甲医院中成药的使用情况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医药指南,2011(2):168.

[4]陈健安.中医学在西医院校的教学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5):505-506.

[5]李庆.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6]杨超,单磊.关于医学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2012(5):35.

[责任编辑:陈明]

第10篇

1研究方法与结果

1.1传统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共56名学生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同步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进行同时实施文献教学法,在文献教学法实施之前,向学生开设文献研究方法讲座,学生根据自我兴趣选择与中医基础理论相关文献进行网上检索,收集文献并整理,之后撰写论文。完成传统教学法内容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法内容后,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理论考试。两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与论文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论文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6.54,对照组的成绩是77.26,统计结果表明,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1.2传统和自主授课结合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比较

将经济管理学院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共54名学生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均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法,试验组在传统教学的同时,实施学生自主授课方法。学生自主授课方法主要在传统教学进度的前1/3后进行,此时教师限定一定课时数,由试验组学生自主选择讲授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方式,每位试验组学生都要参与授课,进度和时间由教师全程控制,教师在学生自主授课结束后,总结和梳理知识体系,并对授课的学生进行点评和打分。试验组最后成绩以理论考试成绩和自主授课打分作为评价指标,理论考试和自主授课成绩各按照70%和30%计入总成绩。两组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统计结果证明,试验组的平均成绩是88.23,对照组的成绩是75.31,试验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有明显差异。

2对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改革的认识

2.1培养成就意识促进知识掌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1]。通过对中医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法改革,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2010级公共管理、物流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传统教学和文献研究结合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提高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认识,勤加思考,激发学生探索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求知欲望,同时促进学生利用学校网上图书馆资源拓展知识广度和深度,通过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尝试撰写论文,最终获得中医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享受成功的喜悦。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法的改革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就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达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中医知识,主动探求中医知识的目的。

2.2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表达能力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去解决问题;教师应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2]。中医药学概论需要记忆的中医基础知识点非常多,抽象的内容也非常多,又缺少临床实践,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提高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更不利于培养中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2010级信息、英语专业的学生教学法的改革试验充分证明,试验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和学生自主授课结合能够提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备课中的积极准备,进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结果表明,学生在自主授课过程中,增加了对课本知识的深刻理解,在较短时间内能够掌握中医药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影响中医药学概论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例如课程进度安排、课程设置、教辅手段等,要想真正培养出基本功扎实、高素质创新型中医人才,还需要各个方面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第11篇

【关键词】傣医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2-191-2

傣医药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级政府部门和从事傣医药教学临床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傣医药的发掘整理、继承发扬和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要发展民族医药,人才是关键,可以通过加速人才培养、提高傣医药地位、加快傣医药科研实验基地建设、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步伐等系统措施,进一步发掘继承,创新发展,才能有效增强傣医传统疗法的医疗保健作用,扩大使用范围,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1]。

1地方中医药院校培养傣医药人才的必要性

原有的“跟师”式的傣医人才培养模式限制了知识传承的广度、知识发展的深度和传承的完整性,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傣医药人才的需求,必须改革与完善民族医药的传承方式[2]。学院教育可以极大地拓展民族医药传承的广度和深度,借助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发展少数民族传统医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途径[3]。云南中医学院对傣医药学的研究具有一定基础,具备地域、文化优势,拟通过对历史悠久并具有较为完备理论体系的傣医药学的抢救、继承、总结、发展、提高、创新,建立和不断完善五年制本科傣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省,面向东南亚,建设适应当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的,特色鲜明的傣医学专门人才培养基地。

2傣医药高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步构建

高等医学人才培养具有职业导向的专业性,高等医学教育是要培养合格的医务人员,而该职业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没有经过专门的医学专业训练的毕业生没有资格从事医生这个职业,这就决定了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牢牢把握人才培养对象今后的职业导向的要求,亦即它的专业实践性的要求[4]。

2.1结合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体现社会需求,由于社会的发展,傣族人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随生活环境、饮食习惯、文化背景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相应变化,需要兼有傣医药、中医药之长,能为当地群众提供有效、价廉、简便、快捷医疗保健服务的临床实用型人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兼顾就业市场的需要,职业导向的专业性以及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拟定了傣医药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系统掌握傣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傣医临床诊疗技术,专业技能突出,同时具备中西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及诊疗技术,从事傣医医疗、教学、科研及傣药开发工作的傣医药学紧缺专门人才。

2.2突出特色构建傣医学课程体系

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按照傣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人文科学基础、傣医临床、中西医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等六个模块构建课程改革,使课程体系内容既衔接紧密,又交叉渗透,符合医学人才成长和医学教育客观规律,体现学科课程及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联系。

坚持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基本思路,前期注重拓宽知识面,以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为主,加强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增加开设人文学科课程、其他选修课,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后期分化出傣医方向,在进行专业知识培养过程中,开设了《傣医药学史》、《傣医药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傣医方剂学》、《傣医经典选读》和《傣医临床学》等7门傣医药特色课程,初步建立了傣医药课程体系。加强傣医专业教学,傣医专业课程内容既突出傣医药的特色,又充分反映傣医学和民族医药领域的新发展、新要求,丰富和提升了傣医学专业的内涵。

2.3面向临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2.3.1提倡“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在学生开始接触《傣医基础理论》、《傣医诊断学》《傣药学》和《傣医方剂学》等基础课时,就在学生中开展相应的“兴趣小组”活动,以某个专题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3.2实行规范化的实习岗前培训。我院建立了临床技能综合模拟实验中心,其中包括临床各科诊疗技能训练,拟再增加傣医药技能训练,通过规范化的培训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2.3.3实施分阶段毕业实习。首先,在我院附属医院进行中西医毕业实习,要求掌握本专业的常见病和急重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处理,完成有关医疗文书的规范书写;科内组织教学查房,教学讲座,病案讨论等,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其次,在西双版纳州傣医院进行傣医药实践实习,较系统的掌握傣医药诊治技能,运用傣医药理论及技术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

2.3.4个性化培养突出因才施教。通过聘请傣医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授课制度,储备一支临床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兼职傣医药教师队伍。按照因才施教的原则,利用医院临床教学资源,定期跟师门诊或病房实习,熟练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掌握傣医四塔五蕴辨治、脏腑辨治、三盘辨治临床思维,发挥传统傣医“师带徒”的学习优势,使学生较快进入医师角色。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相关人文课程尚需加强。由于地域、文化背景、宗教等对傣医的形成及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医学类院校在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族历史学、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教育缺乏优势[3],如果在条件许可时开设相关课程,将更有利于傣医药的挖掘、整理、继承与发展。

3.2临床技能考核考核内容与方式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仍有一定差距,需进一步完善。在考核内容尤其是傣医独特的治疗方法如睡药、熏蒸、按摩、洗药、刺药等以及考核要求的制定方面尚需进一步与傣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接轨,以利于学生顺利获得执业资格,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 郑进,杨梅,王寅,等.傣医理论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4):22-25.

[2] 赵富伟,薛达元.中国民族医药传承危机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7(增刊):15-21.

第12篇

关键词:中医 教学 创新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a)-0212-02

中医是一门对人体疾病进行诊断和防治、促进病人康复、对其生理病理进行深入研究的传统学科,发展历史较长,在如今的教学中,中医其实是一门比较难以掌握的学科,生涩难懂,再加上其医学原理信息量比较大,知识跨越度比较大,与现阶段学生已经熟悉的现代教学理念有一定差异,所以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非常重要,而时展迅速,中医教学方法也必须随之改变, 以适应医学的不断变化,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创新教学方法,重视实践,促进学生中医理论掌握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提高,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一定的贡献。

1 中医概念与教学特点

中医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主要包含五行学说、阴阳学说、藏象学说、病因学说、精气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以及古典基础理论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而中医教学属于一种专业性教学,具有较多的课程分类设置和各种各样的教学内容,因此,其教学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和多向的特点,比较复杂,知识涵盖面也比较广泛,一些着重临床与试验探究,一些则着重理论论证与推论,而由于现代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对中医教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医作为一门专业性学科逐渐具有了特色鲜明的教学特点,也显现出了一些规律性特征,具体如下。

1.1 医德与专业并重

人是中医的主要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所以医德的认识与提高对中医教学影响深远,也是其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其中渗入医德影响,或者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受到医德的熏陶,提高其对道德行为和情感的认识,这不仅是一种感情熏陶,也是一种职业技能,而教师作为中医教学的主导,应该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形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受到一定启发,将医德放到与专业技能并重的位置[2]。

1.2 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同在

由于现代教育方法与理念的不断进步,学生学习的依赖性逐渐降低,而自主性、自觉性不断提高,在中医教学中,学生也应该形成一定的学习主动性,养成“终身学习”的行为习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和从医环境的不断改变,不断提高自己,成为专业性较高以及可塑性较强的中医人才。

1.3 中医知识与技能同共存

在医学环境不断发展的今天,中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知识理论,还要具备熟练的技能操作,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以及合作精神,才能应对临床中多变的情况,救死扶伤,成为专业的中医医生,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们解除病痛,恢复健康。

2 中医教学现阶段存在的缺陷

2.1 重视理论灌输,忽视实践操作

医学教学普遍都需要实践操作才能提高其理论掌握能力,但是传统的中医教学由于理论知识的生涩,所以仍然把理论知识讲解作为教学侧重点,实践课程比起理论教学来说重视度不够,学生既对中医理论知识得不到真正的理解,也得不到充分的将理论充分付诸实践的机会,这是现阶段中医教学的最大问题,在中医教学中实践操作课时安排较少,学生的中医临床操作技能进步缓慢,阻碍了其教学质量的提高[3]。

2.2 中医教学氛围不够,重视度不高

作为我国传承较好的一门历史比较久远的学科,医学工作者虽然对其比较看重,但是学生对其比较生疏,立交程度不够,再加上对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比较熟悉,中医教学具有比较生涩难懂的理论概念,导致学生对其产生“惧怕”心理,中医教学教堂上的教学氛围不够,学生对其积极性不高,而且在实践操作中,学生面对的西医现象比较多,这更降低了学生对中医学习的兴趣,掌握充足的中医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时间较长,学生也容易失去耐心,而另一方面,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首先对学生进行信心建设,重点介绍中医的优势,和学成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学生对于中医比较难以接受,课堂氛围比较古板,影响学生知识的消化吸收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3 教学课时不充足,教学内容较繁琐

由于中医教学的特殊性,其需要的课时较长,但是在现代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教师的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师难以在有限的课时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知半解,甚至形成歪解,中医是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之间具有连续性,学生需要接受和消化的信息较多,教学课时的不充足使学生难以充分理解中医教学培养的意义以及中医理论知识的作用,所以教师急需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好中医基础知识。

3 中医教学创新方法

3.1 基本原则

(1)中医教学和现代科学研究相结合,中医教学主要是学生对医学已知领域的学习,而现代科学研究则是对未知领域的探讨,两者具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学生即将学习到的未知内容已经是教师乃至医学界掌握的已知内容,但科学研究是对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开拓,两者看起来完全没有联系,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中医还是未了解的中医知识,在他们的世界中也是一个未知领域,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中医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应该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至少要以科学研究的谨慎、庄重态度来对待,不能将之看成一个已知的领域,而是要以自己的视角重新认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科学研究精神和方法,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开发和研究,教师的重视和谨慎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和思考,每一次疑难杂症的破解,都是医学工作者在医学知识已知领域通过科学研究获得的启发,中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还要讲自己的科研主体融入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向新的中医领域深入,鼓励他们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其学习主动性,通过将科学研究结合中医教学,提高课堂的学术氛围和学生的自我突破[4]。

(2)改变灌输式教学,主导自觉性学习,一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含课堂讲授、临床见习及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医教学虽然更侧重于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但是教学方法也应该发生一定程度上的质的改变,教学方法的创新不再以教师的教学效果为主要研究根据,而是将学生的接受和消化水平作为基本依据,现代社会人的自主意识都不断增强,学生也不再盲目跟随教师的脚步进行被动式和灌输式学习,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性学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关键性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自主性,引导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分析和论证,同时鼓励学生质疑,通过辨证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认识能力,改善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共同提高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接受为主要方面,而教师的讲授、引导则为辅作用,降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觉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教师不再只是传授中医知识,而是成为学生学习中医理论中的领路人,领导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与思考[5]。

3.2 基本方法

对传统中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先进中医教学手段,是中医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在现阶段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中医教学虽然作为一门比较传统的学科,但是也应该受到现代教学手段的影响,与时俱进,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基本方法如下。

(1)提高中医教师自身素质,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对中医教学质量影响最大的就是教师,其教学能力和基本素养影响着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因此,教师必须制定明确的中医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组织教学、管理学生、调控教学进度的作用,将学生探究、合作、研究、实践的技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具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流畅清晰的思维,同时不仅要谈吐幽默还要保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主动交流,促进和谐、生动的课堂氛围的形成[5]。

(2)采用情境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方法在多门学科中都已得到充分的应用,教学效果良好,在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设定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其中,对应医学现象进行思考和讨论,首先教师需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假想自己身临其中会采用何种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同时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互相补充,巩固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最后由教师对其进行一一点评,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为临床实践奠定一定的基础,推动中医教学阶段性发展[6]。

(3)增加临床实践教学,中医虽然理论知识较多,但是只有将其充分运用到实践当中,才能达到理想的理解效果,所以中医教师应该创新实践内容,不仅要延长临床实践时长,还要将理论与之相结合,实现融会贯通,教师应该主动为学生创造临床见习的机会,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指导学生相应理论的深入探究和思考,巩固课堂知识,促进学生临床思维的形成和提高,同时以身作则,与病人进行主动沟通,潜移默化地给予学生一些与病人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提高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到多方面的内容[7]。

(4)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中医教学来说是一种最终目的,对学生在未来临床中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为中医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继承中医精髓和文化,更高层次的学习应该对中医进行创新与发展,特别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有一定的必要性,教师在基本授课之外,还要引领学生对中医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信息进行深入研究,利用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对其进行剖析,让学生养成考证查究的学习习惯,在现实案例中巩固自己所学的中医理论知识,同时质疑、探究现实案例,真正做到学习与现实相结合,此外,教师还应该开设一些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提高其中医科研水平[8]。

(5)开展循证医学,循证医学即“任何医疗卫生方案和决策的确定都应遵循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产生的最佳证据,从而制订出科学的预防对策和措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在一些医学学科已经得到应用,中医教学的引进对其教学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教师需要全方面引导学生形成重视科学依据、培养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中医教学过程中将循证医学充分应用,引领未来的中医工作者不断探索新发现和新可能,用中医解决医学难题,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专业态度,为将来的医学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9]。

(6)运用综合考核方法,在教学某一阶段,教师还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验收,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检验自己的教学成绩,综合考核应该不能仅以一次最终成绩断定学生平时表现,应该把学生基本课堂的表现计入考核成绩,同时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以及阶段检验的考核方法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公平合理的考核,督促学生进行学习,同时也起到巩固教学内容的作用[10]。

4 结语

教师在中医教学的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自身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以学生为本,充分掌握中医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增加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科研能力,开展循证医学,运用综合考核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较高素质的中医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晓青,储真真.中医教学方法浅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8):63-64.

[2] 郝微微,刘胜,王倩蕾,等.浅论中医医案案例式教学[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6):15-16.

[3] 李敏.对中医教育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1):1-4.

[4] 苏颖,刘宏岩.“传道授业解惑”对中医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医教育ECM,2010,29(5):84-85.

[5] 孙欣峰.用和谐理念指导中医教学[J].国医论坛,2010,25(4):48-49.

[6] 薛益明.中医教学再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6):982-983.

[7] 张淑香.浅议中医临床教学实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7):82-83.

[8] 王齐国,徐测梁.中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新疆中医药,2010,28(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