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时间:2023-07-07 17:23: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字传统文化的传承

第1篇

历史的不断发展与累积凝结成了点点滴滴的文化,文化的百年沉淀延伸出点点滴滴的传统,传统的百年延续浓缩成点点滴滴的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营养成分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多的多,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我国传统艺术精辟挖掘,尤其是传统文化艺术之间的组合组合方式和整体规划,以便更好为当代设计服务,让现代设计更加传承性和艺术性。

二、现代平面艺术设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当前,“我国传统符号设计”的概念逐渐为人们所熟悉,通过在设计中添加具有我国传统视觉特色的符号,让所设计的作品具有一定的传统文化反映,这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传统文化符合的应用真的就是好的设计吗?我们是不是仅仅在设计作品中进行了一定的传统符号装饰呢?在设计时我们是否对作品内核和传统文化精髓的进行过很好的思考?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实际符合在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体系的依附才符合真正设计的原则。因此,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丰富资源我们要投入充足的精力和时间进行挖掘,仅仅把握传统文化视觉符号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方式,对于传统文化网格结构体系进行精准的把握,进而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中将其应用于我们的作品设计中。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当代艺术设计能够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它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能很容易的发现西方著名设计作品、绘画作品和雕塑雕像作品之所以能够被成为精品,几乎毫无例外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底蕴。例如,在9.11恐怖袭击中被摧毁的美国双子大厦,之所以能够誉享全球,除了一定的政治因素,在很大程度要还要归于它哥特式的演绎风格。在作品设计中,无论设计人员对现代材料怎样进行应用,最终也不会放弃对艺术数字网格和传统文化的追求。

三、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借鉴平面艺术设计中的网格结构

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我国现代平面设计具有非常深刻的借鉴和启示作用。在丰富的文化宝库面前,我们应该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其充分挖掘以便对其网格结构形成客观的认识。

1、从青铜器的装饰体系中借鉴

青铜器作为我国历史长河中出现的魅力十足的器物,从古至今在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中都有应用。我国古代的青铜器设计和制作者利用中轴对称的法则,以数量相对有限的饕餮纹理进行母题装饰,进而形成丰富多彩的组合形式。作为装饰青铜器物的主体纹理,饕餮纹理在青铜器装饰中几近对称,但也存在着很小的差异。青铜器的底部圈足和器身上部都会以相视而存的饕餮进行装饰,而在器盖部位则会用侧面的颠倒饕餮进行装饰。青铜器在饕餮纹的装饰数量上通常不会超过十个部分,不同饕餮纹的比例和大小因空间的不同而不同。有时还会根据饕餮的结构进行动物形象设计,让新的生命出现在饕餮结构的组成部分中,所设计的动物形象惟妙惟肖、精彩绝伦,这样会给饕餮带来神奇的吸引力。

2、从汉字体系中借鉴

我国的汉字体系十分庞大,据统计汉字有近5万个,如此海量的汉字体系,足以证明我国古代文化的深厚。笔画是汉字的基本构成,而这么庞大的汉字体系却仅仅是由不到二十个基本笔画组成,汉字的各种笔画会重复出现在各个字体中。绝大多数汉字的笔画都不会超过八个,而且基本没有多于二十笔画的汉字,最为重要的是汉字中的笔画从来都不会进行笔画改变。我们会发现在汉字的右边会重复出现不同的同一笔画,例如“请”、“精”和“晴”;不同汉字部位会重复出现相同的偏旁或者笔画,如,“善”、“苦”、“常”、“如”和“如”等;或者比较常见的偏旁在汉字左边反复出现,“说”、“读”等。因此,笔画互换和偏旁互换是汉字组合的基本原则,而互换又遵循着一半或者四分之一的位置关系或者数学网格的规则。

3、从传统建筑中借鉴

第2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 陶冶情操 艺术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一直是学者们热衷的话题。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到来和互联网的应用,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挑战。高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保持东方文化的传统道德。清末文人龚自珍曾说:“灭其国不如先灭其史。”可见历史对一个国家来说多么重要,因此在鼓励创新的当代社会,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历史,努力学习人文知识,自觉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艺术课程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摇篮,大学教师承担着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通过艺术文化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教育界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艺术教师美育教化功能的强化等方面推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并通过校园的艺术课程、艺术生活、自然美默化作用及其他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他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利用汉字书法课程应对“汉字危机”

中国书法是众多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艺术,但面对如今的现实,我们不得不反思。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全球化时代,越来越受到西方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华民族的色彩”趋于淡化,“中国的烙印”逐渐消失。身处键盘时代,中国汉字在退化,许多人都会遇到提笔忘字的窘境,中国人面临汉字危机,许多专家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最近《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再次激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高校应把书法教育纳入日常教育轨道,加强书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书法教师的综合素质,引导、鼓励教师提高书法教育水平。学校可以开展各种书法比赛、书法展览等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可以提高汉字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通过舞蹈课程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

中国舞蹈尤其是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伴随全球化的到来,民族舞蹈不仅不应该停滞不前,反而应该创新与发展,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在保持本质与特色的基础上,追求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民族舞蹈课程是大学舞蹈教学中的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是在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民间文化感受与特定情境创设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的一种舞蹈教学活动。高校教师要注重对艺术新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将民族舞蹈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并且针对各民族舞蹈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加以创新,这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不竭动力。民族舞蹈的开放性要求不断吸收其他艺术的特点,恰恰是这种开放性才可以让中华传统舞蹈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并且生生不息,世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

三、多措并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团体活动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多样,例如大学生艺术社团作为校园高雅艺术文化集中展现的重要窗口,是大学生接受艺术熏陶和提高艺术品位的第二课堂,更是大学生展现自我风采的自由舞台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能够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大学可以开设象棋、朗诵、编织等社团。在团体活动中,学生相互启迪,共同合作,极大地丰富了课余生活,而且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文化品位。

(二)巧妙运用社会资源作为艺术载体

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资源,例如秧歌、京剧、河北梆子、河南豫剧、南方的昆曲、黄梅戏、西北地区的秦腔,绘画、剪纸、雕刻、制瓷、陶器、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些艺术资源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平,还有助于提高现代人的艺术修养,促进人们审美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总而言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己所用,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

四、结语

高等艺术教育应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形式多样,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进行必要的创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高等艺术院校应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中国人民的智慧和追求,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要不忘记根本,不要丢掉宝贵的财富,不断创新,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冯远理.继承哪一个传统文化[N].贵阳日报,2005.

[2]刘成群.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N].河北日报,2005.

[3]张士钧.中国书法的民族文化精神[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3(2).

第3篇

在现代文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衰落,拯救民族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了使我们民族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就必须提高国民意识,特别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学。将小学语文教学提升为一个认知、感悟、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过程。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也要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如何做到让传统文化充实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教育和熏陶,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路径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积淀了数千年,铸就和传承了很多经典之作,不管是从形式、内容和概念上,都各有特色,别具一格。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来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形式上,由简到繁是很理想的模式,如低年级的可以要求其诵读较简单易懂的《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弟子规》等;中高年级的则可以牵引着学习较复杂和长篇幅的宋词和文章等。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直到理解通透。传统文化的特质,在于精巧的篇章中蕴含丰富的哲理及情感。传统文化中,教师要注意紧扣教学目标,来进行筛选有价值的词句和重点语段,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语文教材本身选取了一定数量的经典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语文素养,对学生精神和语感熏陶有巨大的感染作用。诗经的质朴、唐诗的雍容、宋词的典雅,都是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的必学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切入,对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要细致认真地加以牵引,从而一步步完成传统文化的灌输。文化素养的养成,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长期工程。

二、在汉字的书写中传承传统文化

汉字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是文化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一个汉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有其音可读,有其形可辨,有其义可寻,虽然在文字的演变过程中,有一些字已经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对传统文化中古文字的了解。中国的台湾、香港等地现在仍用繁体字,就这方面来说,他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汉字”的坚持者和守护者。在《新课标》对于汉字也有要求和说明:“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草、行书的汉字演变过程;古代对造字方法归纳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些都应该成为我们教学的一部分。

三、利用课外阅读的平台,润物无声、悄然渗透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历史的瑰宝。先秦散文,诸子百家,唐诗宋词……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民族精神也传统文化的积淀中不断传承巩固。作为教师,更要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课余时间积极向孩子推荐相关的经典著作优秀文化遗产,让孩子课外阅读,开阔他们的视野。例如,古典文化代表的四大名著,对小学生来讲要求也许有点过高了,但是四大名著儿童版在各家书店都可以找到,或观看有关四大名著的电视电影,对孩子文化的熏陶有很大的帮助。当孩子们到高年级的时候,他们对文言文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此时就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文字不深奥且饶有兴趣的古代文学作品了,如《世说新语》《项脊轩志》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开阔孩子的视野,增加语文知识积累,同时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孩子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传统文化内蕴

文化不是虚无缥缈的,不是仅停留在经典中,而是存在于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人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要更好地体味文化内蕴,就必须走出课堂、走进生活。“百事孝为先”,传统文化对“孝”极为推崇,一位六年级教师在通过古典事例讲解“孝”的含义后,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告诉学生“请把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下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他们感到不安,竟然写不出相处十几年的父母的生日,交上来的纸张近一半是空白的,写出的也多为“可能是”“好像是”随即,教师以“孝敬父母”为主题,布置了作文,让学生回忆父母为自己作出的奉献,反思自己对父母的态度,不少人深感自责和悔悟。此后,许多学生在生活中发生转变,主动父与母沟通,并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敬爱。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契机,结合生活实际,带领学生体味传统文化内蕴。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可以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人物相关?你知道屈原的生平事迹吗?你读过屈原的作品?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布置作文,并以黑板报、讲故事、演讲等形式交流,还可以吟诗词、看龙舟比赛、吃粽子,让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学生有计划地探究、实践体验,对于文化传承意义深远。

国学是我们难以割舍的传统,传承的不仅是文化,还有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念。其教育的形式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并不需要教师人为地过渡挖掘。其中的价值观是延续中华民族数千年血脉的内在原因,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撑力量,对于弥补当前社会精神的缺失和纠正价值观是非常具有积极意义的。国学热的兴起不会是流行风,而是一种新常态的回归。在这一点上,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是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1】房殊.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1)

第4篇

毋庸置疑,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辉煌的成就,东方文化所蕴含的包容、浑厚、意境幽远的韵味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并曾在世界各地广为传播,成为世界文明源流中最富生命力和延续性的一脉。中国的有识之士,在通过各种努力推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当很多企业说到文化还停留在开晚会、请明星唱歌、请名人画画这一层面时,国内已经出现一批企业,它们通过自主创新,利用自身的核心技术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企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共同语言在汉王科技就得到了很好的诠释。

汉王手写笔----寻回“陌生”的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国人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然而在电脑键盘广泛使用的今天,在人们的意识里,汉字的形象正变得越来越模糊,提笔忘字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为恢复和延续传统文化的活力与价值,汉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利用自身核心技术,生产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产品,同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技术支撑,这是汉王恪守的企业理念。

汉王手写笔系列的推出,以及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的应用,打破了电脑键盘“垄断”文字输入的现状。当代人已经习惯甚至是局限在键盘输入方式的格局中,当电脑发生故障,必须靠手写完成一个文案时,很多人都会觉得困难重重,错别字层出不穷,这就是现代高科技带给我们整个社会的危机:传统文化与时展出现了裂痕。

而汉王的手写笔产品改变了人们对书写的传统观念,开阔了一个新的视野,让陌生的汉字以鲜活的姿态重新步入我们的生活。汉王手写笔的推广,不仅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搭建了平台,为书法艺术的延续提供了可能,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再尘封,而是以新的光芒展现着非凡的魅力。

汉王科技作为中国IT界的佼佼者,以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依托,用著名的“汉王”品牌向人们证实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日益凸显的社会价值。同时汉王科技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为传统文化与时代融合奠定了基础。汉王科技作为汉字手写输入的开创者,技术上始终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正因为这汉王手写笔一系列产品在市场的推广,为我们的汉字找到新的生命力。

汉王绘画板―民族文化的腾飞之翼

“汉王专注着自己的核心技术,从手写识别、OCR、车牌识别,到以脸谱识别为代表的生物特征识别,不断地创新。”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一直在反复强调,人少的地方风景好。“我们喜欢做一些别人不做的,所以我把汉王引到比较边缘的地方。但是汉王总是要长大的。我们要想办法在主流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于是,今年汉王又接二连三的推出新产品,以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电脑绘画板对中国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对国家的软实力输出事业鼎力支撑。

早在60多年前日本就出现了动漫产业的原型,由于当时技术上的落后,动画只能靠手工绘制,尽管如此,日本的动画也已广为世界熟悉,成为日本文化输出的优势产品,在CG出现后,动漫产业出现了新的飞跃,成为日本经济的“先进生产力”。如今动漫产业的年收益额已经占日本GDP的十几个百分点,漫画、动画、图书、音像制品和特许经营周边产品在日本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产业链”,推动着日本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眼睁睁看着日本的“肆无忌惮”,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CG的核心产品,负责数码图像创作和输入的硬件设施――电脑绘画板,一直被国外公司所垄断。对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而言,国外垄断的电脑绘画板无疑还是一件高价的奢侈品,而电脑绘画板对中国的文化产业工作者又是一件“必需品”,高昂的定价、产品的垄断销售使他们倍感无奈和困扰,成为束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掣肘。

刘迎建曾说过:“通过团队的努力,从而能够带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链的腾飞,带动一个国家在一个领域里的地位的提高,这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敢于面对创新、责任的挑战,正是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我们个人生活和工作进步的动力和根源。” 刘迎建带着汉王这支精英队伍,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终于为中国人争了一口气,打破了国外多年的技术垄断,推出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制造的电脑绘画板,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峰。

汉王绘画板的高质低价,让以前用不起国外产品的动漫专业人士可以用上价格更加便宜、品质更加高端的国产产品,这为我们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拓展了新的竞争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借助汉王绘画板迎来腾飞的历史机遇。

汉王用铁的事实证明了“我们的未来不是梦”!

第5篇

1.传统文化元素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五千年的洗礼与沉淀,散发着历史的沉香和民族的古韵,是中国文化、龙脉精神、民族艺术的灵魂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包罗万象却又自成一派,用最淳朴、原始的形态传递着国与民的精神信仰与审美诉求。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强调“写意”,注重“神似”,追求心灵与意境上的高度合一,用一种虚拟化的审美境界平衡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与西方强调“写实”的艺术表现方式大相径庭。在现代设计中,以标志设计为例,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偏好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进行杂揉重构,用现代化的设计方式展现对传统文化的新定义。不但在造型上得以借鉴和传承,在色彩上也将传统文化元素提炼升华、发扬光大。以造型为例,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范例。将北京的“京”字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篆刻相结合,以中国印的传统造型展现中国汉字行云流水的艺术精髓。作品将现代与传统毫无违和的统一,不但体现了民族历史的艺术取向与审美特征,同时展现了现代设计复古化的艺术魅力。另一方面以色彩为例,传统色彩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更深层次的体现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一个民族的独特审美观,是对中国文化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传达了中国人独有的主观选择性。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的主色调就运用了象征喜庆的“中国红”,从中传达出中国文化喜庆和热烈的气氛。而这种主观选择性色彩的运用正是体现了传统色彩观念对现代设计的深刻影响与引导。

2.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引导融合

国际之间的密切交流造成了各国文化的相互渗透,自由多元、兼容并蓄的大环境对于现代设计的引导走向了趋同融合的状态,国际主义设计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似乎成为唯一的基本设计方式。今天,我们需要国际范,需要创新,但我们更需要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本源文化,将传统民族文化根植于现代设计是中国设计能够走向国际的唯一出口。用传统引导现代,用现扬传统,设计是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作为标志设计的重要素材,不但可以开拓创新艺术设计形式,提炼传统文化精髓的内涵与表现力,赋予标志设计独特个性和冲击力,有利于大众对标志接纳和理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标志设计的融合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二、运用与传承

1.“形”——传统纹样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传统纹样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精髓所在,有别于任何装饰元素,它们集成了历史发展的沿革脉络,用独特丰富的构成形式传递中国文化的演变与进步,传承着民族的信仰与精髓。传统纹样重“形”更重“意”,每一个传统纹样背后都蕴藏着美好的寓意,正是中国文化最好的见证。将传统纹样中的“形”运用到现代标志设计中,首先就要提取合适的元素,再对原形不断地分解、重构,将其变化衍生出新的东西。现代设计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保留传统艺术的神韵与意义,在体现现念的同时将传统文化灌注于设计当中,使个性与厚重并存。传统纹样元素的运用过程中应注意民族性和现代感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设计贴切得当,毫不牵强。

2.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汉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智慧结晶,中国文字以其独特的构造形式展现着中华民族的造型魅力与艺术审美。汉字在数千年历史的锤炼中,从最早的象形文字逐渐发展成现在优美的四方样式,并构成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书法艺术。汉字通过象形、会意等构成手段来传达特定的表意性,加之“图形化”“符号化”的表现特征,可以说是标志最原始的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现代标志设计中,运用书法艺术通过不同字体的艺术表现,如甲骨文、篆、隶、楷等各书体,极大地丰富了标志设计的基本元素与视觉效果,用文化、内涵为现代设计进行包装和升华。

三、发展与创新

第6篇

【关键词】汉字; 汉字书写; 危机; 对策

今年8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档名为《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的节目掀起了无数国人对汉字的热情,这种热情展现了国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但笔者认为这种热情的背后显露的是汉字书写的危机,而光明网近期开展的一项关于手写汉字的调查结果证明了这一点,有94.93%的人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他人取得联系,仅有5.07%的人通过书信、留言条等方式进行联系;而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83%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74.2%的人表示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写机会不多。提笔忘字的情况时常发生,错字连篇的情况则随处可见。这些都说明汉字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在书写传承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导致汉字书写危机产生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 学校教育课程设置上的缺失

学校是国人最初接触汉字,学习汉字书写的地方,学校在汉字书写的传承肩负着重大作用。因此教育部制定的《与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年间汉字书写标准提出具体要求,也要求上书写课,但是没有硬性规定书写课是必修课,且考试也不再考笔画笔顺等汉字书写知识,致使许多学校重知识重成绩却忽略了汉字的书写,学生们越来越漠视书写这一传统方式,汉字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这直接导致国人了到汉字书写能力的下降。

2 “换笔风潮”改变了书写传统

第一次是钢笔、圆珠笔等所谓的“硬笔”取代了传统的毛笔,这次“换笔风潮”使书法和书写区别开来,提高了书写速度,让国民与书写更加的亲近,而能写一手好字在那时可谓是一种荣誉。此次“换笔”虽然笔种变了,但是汉字还是需要人们一笔一画书写出来,书写的传统仍在,汉字的艺术性虽有减弱但是汉字的规范书写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然而随着科技信息进步随之而来的第二次“换笔风潮”却将汉字书写逼到了死角。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开始进入国民的生活,传统的汉字书写被键盘输入代替,此次以“机”代“笔”,将书写简化成了“敲”“点”两个简单的动作,网络的覆盖则使这种文字书写方式变成了大部分人最常用的方式,打印复印省去了人们书写时花费的时间,语音短信等信息传递方式的出现则直接用口代手,直接省去了书写的步骤。国民在感叹科技神奇,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却在失去我们传统的文字书写能力。但新技术的冲击绝非导致当下汉字境遇的主要原因。有学者就曾说“将汉字手写艺术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的罪过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造成手写水平下降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对汉字缺少一份应有的珍视,对民族传统文化缺少一份应有的敬重。我们或许早已忘记了汉字中还蕴藏着丰富的中华文化与艺术,早已忽视了手书汉字也是传承汉字文化极具生命力的方式。”

文字的功能本来就不仅是简单地传播信息,其本身就是文化的载体。如果全用电脑打字,汉字书写标准化就没有了审美,也就变得贫乏而丧失了想象力。汉字是人类所创造的最为抽象的艺术,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工具。如何应对汉字书写能力的危机,考验的是我们对待母语文字的态度。河南省书画学会主席刘尚忠就曾说: “百余年来,古老的汉字置身于传统与现代的漩涡,守望着命运的沉浮起落,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更是一个日渐强大的国家永远不可忘记的历史。遗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精髓与汉字原形,我们就成了数典忘祖的新文盲。”因此如何应对汉字书写危机已成为国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此,笔者也对就此问题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1 加大对书写退化的趋势的重视

现行的教育模式让国人有这样一个错误认识,练习写字没有什么用处,因此对书写毫不重视。其实书写时一个人学习、工作、生活的一中基本技能,不管电脑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它都无法取代书写。所以应该在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的基础上将书写规范列为小学必修课,让国人在小学阶段就接受汉字书写的规范训练,能将汉字书写规范;在高中开设软笔及汉字审美选修课,提高国人对汉字的欣赏能力;高校则倡议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让国人在学习工作之余也不忘记书写的重要。在这点上必须强调的是必须加强对中小学的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及汉字审美能力的培训,这样才能对学生加以指导,让学生热爱汉字,喜欢书写。此外,学校的电子教学设备只能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可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板书必须是教学时候不可或缺的。

2 加强汉字和汉字书写(书法)基础教育和宣传

加大汉字和汉字书写的基础教育和宣传能提高全社会对汉字书法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形成让热爱、欣赏汉字蔚然成风。汉字是“以形表义”的文字系统,字的点画、部件和组合结构,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气息和易于理解的文字信息,如:一木为木,二木为林,三木为森,形象易懂。书写汉字,一笔一画写,一个部件一个部件组合成字,能使书写者受到汉字“形声义”、结构组合等的启示,可以启发思维,还可以活跃思维,引发各种思想和想象、联想。如“龙”字,中国是个崇拜龙图腾的国家,在草书中的龙,就是一条张牙舞爪飞腾的巨龙的形象,我们透过这个飞腾的龙字看到的是中国先民的精神崇拜和中国古老的文化。此外写字的坐姿、执笔的架势以及运腕用笔等细腻复杂的书写动作,多变且有韵律,让书写者心手合一,既能活跃心理,又能优化大脑智能。

一旦国人深入认识到汉字的这些潜在价值时,汉字和汉字书写,就不仅是作为记录、传播信息的工具;而将成为提高开发智力、陶冶性情的工具;成为练习、欣赏、审美的对象。这就会大大扩大汉字书写的需求面和需求量,对于汉字书写的文化传承,必然十分有利,影响深远。

3 提倡较为易写、易识的快写汉字的方法

有人提笔忘字或者懒于执笔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有的汉字过于繁杂,书写起来费时费力,所以促进汉字适应现代化的进一步改革,使汉字越来越易学、易写,会更有利于汉字的基础教育。“当代草圣”于右任先生曾因汉字难认、难写而创“标准草书”,标草“非”潦草,标准草书是于老吸收历代书法大家所长“归纳出来的有条不紊、易识、易写、准确、美丽的草法。” 旨在“能以接受我国数千年的文化而使之发扬光大。并为子子孙孙每人每日优裕(节省)许多的时间,以增加其事业的程效。”由此可见汉字也有改进空间,如果快写汉字方法的推广普及,使汉字越来越易学、易写,则对汉字的基础教育也极为有利。

总而言之,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兴旺繁衍的标志,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中华民族的根。河南省文字学会会长、古文字研究专家王蕴智教授说:“不管我们有多少种理由,传统文化不能丢,热爱一直由古今汉字所维系着的我们的精神家园。”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拿起手中的笔,书写汉字,传承汉字书写传统。其实书写每一个汉字,就是在传承祖先留下的不朽箴言。书写每一个汉字,就是在表达我们民族的喜悦和自豪。书写每一个汉字,就是在激励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永远挺立于天地之间。我们应该用手中的笔让汉字书写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 王磊. 高师院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及其社会意义. 黑龙江高教研究.

第7篇

文字是记载历史、积淀文化的视觉语言,是人类思想情感的图画形式。文字的发展变化既是文化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审美感受和视觉感知不断抽象化和符号化的过程。观看文字发展史,就像阅读一部视觉艺术史,不同阶段的文字图像反映出了特定时期文字符号各具特色的设计与创造。

作为中国本土的文化和视觉语言——汉字最能代表东方的艺术文化与特色,是中国文化几千年传承的最重要载体。世界其他很多国家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因文字的断代而留下诸多历史谜团和永远的遗憾。汉字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象形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和现代美术字艺术字体等几个连续的演变阶段。由汉字延伸出来的艺术,除了书法篆刻艺术外,绘画艺术、诗词歌赋、语言表达和交流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一、汉字——传达视觉艺术信息的符号

汉字经过长期的演变与发展,越来越多地蕴含了人们的情感因素和审美意蕴,其表意性、象形性、表情性、和谐性、审美性等方面深刻地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发展。以形写意,以意表情,字画同源,汉字成为一种特殊的艺术体系。

从文字的发展历程来看,整个文字系统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其次才有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其中以象形、会意和指事方法为早期出现,形声则是成熟阶段。

从广义视觉角度来看,任何文字字体都具有丰富的图像性。这种图像性体现在文字的结构、造形与笔画之中。图像性已经使汉字成为图形中最为精彩的元素,它积淀了人类文明的诸多特征,包括人们的审美、感观及心理特征等。

现代设计中的汉字设计,是作为传达信息的符号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形式关系,不仅仅是字体造型,兼有内在含义基础加入艺术的视觉元素进行处理,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文字的深层含义。文字设计是以研究字体的合理造型结构(点画、字架)、字形之间的有机联系(字距、行间),以及文字的编排为基础内容,还包括字形提炼、编排酝酿、情调确立、构图想象和表现形式的选择等一系列形象思维创造的过程。

二、汉字的装饰设计演变

我国汉字的装饰历史,最初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那时的青铜器是奴隶主和封建主的各种生活用品,也有一些祭祀的物品,上面最早出现了文字装饰。

汉字的装饰演变到了春秋时期,其特点是强力的装饰感和趣味性。如当时比较有代表性的鸟虫体,就是将基本笔画做出鸟型等的样式,装饰感强。汉字字体发展到汉末,出现了瓦当字体,瓦当是古代建筑装饰中的一种独特形式,这种文字主要特点是结构匀称整齐,在当时很盛行。再到后来,汉字经历了书法艺术各种字体的传承演变,已经逐渐形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装饰书写文化,其魅力之强大,为世界各国所共识。

汉字装饰手法很多,设计中常用的就有16种,比如笔画共用、本体装饰、联想装饰、投影等。在实际设计当中,设计师常常根据文字的具体内涵去创意设计。

三、汉字在标志设计中的传承应用

目前,图形文字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运用在标志设计、广告招贴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方面已经相当普遍。笔者就以中国书法艺术为素材提取设计元素,设计了3组标志。

酒店标志(图1):书法字体由洛阳书法家李进学题词,标志的主体是汉字书法的“金”字,具有强烈的地域特点和独特的个性,内涵丰富、有力,突出了企业的中国文化精神内涵。背景为金色的朝阳和红色的地平线,预示着酒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企业的文化凝聚力;饱满而稳重的汉字结合图形细腻的外形,体现出酒店的尊贵与品质感。标志形态古朴真实,含义明晰,并具有较强的识别性。

河南省第三届工业设计展标志(图2):同样是以汉字“河”为基础元素,以书法为表现手法来进行设计的。这一汉字书法的“河”蕴涵“三水”,表达了洛阳的地域特色,即“母亲河——黄河、洛河和伊水”的三水结合,即“第三届”涵义图形。这一标志体现了河南省第三届工业设计展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标志以黄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其造型充满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工业设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不懈努力。

河南科技大学第六届运动会会徽(图3):会徽主体以书法字体“6”为视觉语言,并用自由的笔法将其勾画出驰骋赛场的运动健儿,以象征“更高、更快、更强”奥运精神;整个图案以红、蓝为基础色,红色象征热烈、欢乐、激情,寓意美好的明天;蓝色体现青春、希望、活力。颜色的搭配运用,充分体现出体育竞技项目的丰富多彩,也很好地预示着河南科技大学第六届运动会极具观赏性。会徽整体造型简洁、笔触轻松、色彩明快,充分体现了活力、动感,传达出了学校运动会的丰富内涵。

结语

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汉字发展和汉字设计传承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要把挑战看成是一种机遇,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汉字的创造和发展,挖掘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现代设计艺术提供更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为中国的汉字发展、汉字设计和艺术设计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高瞩等.中国传统文化与产品形态的审美传承[J].包装工程,2010,(2):54-57.

[2]王旭倩.传统文化在中国白酒包装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 2008,(9):199-220.

[3]牛加明,何晓丽.汉字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包装工程, 2008,(12):181-200.

[4]张利国.现代设计美学[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9.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价值;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年的文化沉淀,高中语文又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具有很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教学价值。对于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培养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然而很可惜的是,现代的中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一无所知,而且不屑一顾。作为传承文化与知识的教师看到这古文明被现代文明所掩盖,而悄然把自己的灿烂文化置于一边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所以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为我们的国粹做点事,那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历史的文化沉淀,是古人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儒家思想文化是其的主要脉络,还涵括了其它方面的不同的思想文化。其中凝结了这个文明古国的民族性格和社会意识,其中包含的观念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方各面,例如历史文物、文学、社会制度、史学、科技、医药养生等。中国传统文化贯穿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在中国传统文化涵盖的内容是非常的广的,从小到大,我们的生活的各方各面无不渗透着其的思想。

语文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基础工具,也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的唐诗到初中、高中的文言文,无不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踪影。语文学科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此学科的要求,也是当今历史发展的需要,因为语文学科是最容易让学生接受和理解中国古老的民族文化,这也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挑战和吸收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像“恢复传统,传承文化”这种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国学热”、“汉语热”遍布全球。但是对于我国的中学生却对日韩、美国等国家的服饰、明星、娱乐热情只增不减,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的却甚微。所以在中学生中,尤其是在高中生中,通过语文教学和学习的方式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现实问题。

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和教学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所蕴含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是我们平时生活的导航。对于语文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传承和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语言教学中涉及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中华民族的情感状态、生活习俗、语言风格、审美情趣、文化习惯以及人生信仰等。

首先,汉字和语汇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一种书写符号,是一种古老的文字形式。中国汉字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的沉淀的精华,其是一种少有的能够将表意文字的音、形、意三者完美结合的文字形式。汉字言简意赅,可以形象的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明确传达,不仅如此,其还能够从一定角度反映物质、精神、制度等层面的文化。对于语汇,是语言表达的基石。中国的典故、成语、格言、对联、谜语和歇后语等都是中国传统词汇的积累。其次,中国传统伦理哲学是思想的精华。我国的伦理哲学主要是指包括墨家、道家、法家在内,并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思想范畴。在现实生活和世界中,儒家以其及其入世的精神而成为成就最高点的道德境界。“天人合一”、“人性本善”、“以人为本”等著名的思想都是出自于其中。再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魅力是永恒的。中国文学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能够深刻且生动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论是先秦的诸子百家、两汉辞赋、唐宋游记还是到散文、戏曲、小说都无不彰显着我国瑰丽的文化财富。这些文学作品是值得当代的高中生品读和深思、反省的。最后,礼仪风俗的心理规范。中华民族自古就一个“礼仪之邦”,在人的言谈举止中流露中中国高度的礼仪风范。中国的风俗也是特定地区历代人么一起遵守的一种行为模式和规范,中国的民族风俗习惯也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培养的方法

1、培养浓厚的文化心理

在高中语文中推行传统文化,主要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滋润高中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思想、精神境界更高。在这个过程中就要让高中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兴趣,通过教师和书本带动学生的文化心境,并使其产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和憧憬。通过巧设导语来增强吸引力,并尽量缩短古今文化的距离、创设情境等方法来使学生对语文中传统文化更加有兴趣。

2、加强理想的教材使用

中学语文教材以文字为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民族灵魂,其中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文化题材。这一点小从中国汉字的措词和表达中都可以看出,语文教师要通过语文教材在学生和文学作品之间建立一个纽带,使学生在中国文化典籍中吸收更多的知识和道理。在文学作品中找寻沉淀着丰富的哲学内蕴,并不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态。

3、构建活跃的文化课堂、增设丰富的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其也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学搭建了一个平台。所以,教师应致力于研究教学课堂的气氛和方法,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舒适、高效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不断提高其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教师可以通过熟读成诵、品读积淀、感受交流、学习拓展等方式来达到文化课堂的活跃。当然,仅从课堂短暂的时间中学习是不够的,学生要从其他课程资源中不断的扩展和丰富其涉猎的知识领域。可以通过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不断开发文化课程、开展校内文化活动等方法来开阔课外文化视野。

第9篇

每当走出国门与别人交谈时,引以为傲的总是那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确如此,中华大地几千年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文化的传承。我们不好战争,但有坚实的文化支柱和精神支撑。

我们为什么能成为大国,因为能输出文化、输出思想,能让别人跟着我们走,而且不是用军事或侵略手段去强迫。先人们在这一点上是最有智慧的。9月28日应该成为全世界华人的节日,因为公元前551年这一天孔子诞生了。孔子有多神?可以说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十代中国人,时至今日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尊老互助”等都是孔子的思想,他本该是中国的“耶稣”。我们更要感谢孔子,是他让中国人走向了世界,影响了世界。现在周边有些国家,想去“中国化”,从青少年一代起不用汉语、汉字。结果怎样?看不懂自己的老祖宗遗产,因为他们的先辈当年大多用汉字记载、用汉语交流。

但这种对文化引以为傲的感觉,在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弱了。且不说端午节被韩国抢走的事,连吉尔吉斯斯坦都要和我们抢李白,要在碎叶城遗址上建“李白城”。再反观国内,圣诞节过得比元宵还热闹,“平安夜”的狂热度胜过了“除夕夜”。著名的西安“”,也被商家们炒作成了狂欢购物的节日。为什么别人赶来“夺宝”,自己也变得崇洋,因为我们已经开始“丢弃”祖先的文化遗产了。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至柔之水,至坚之石,水滴而石穿。文化是软实力,是无形的战斗力。说起美国,可能在你脑海里马上会蹦出来什么迪斯尼、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等商业文化大牌;一想到日本,便是奥特曼、火影忍者等动漫。尤其当我们年轻一代热衷于美国好莱坞漫威大片、膜拜于“上天入海”的超级英雄时,殊不知精神上、文化上,已潜移默化地被其控制了、屈服了。

什么才能代表华夏文明?只有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什么样的中国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说汉语,写汉字,信奉中国传统文化的才是。如果一个人忘了祖先、背道而驰,那是危险的。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竟不会说满语,却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这就导致了他最后连站在哪一边都不清楚,因为他已经忘本了。

一个国家要强大,经济和军事是必需的,但文化和思想也应同等同步。中国的文化情结是连接每一位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和灵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支撑。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要秉承先人的文化情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文化情结不断传承,文化自信不断发扬,这才是发展振兴国家的根本,立于世界强国之列的基础。

【评点】

作者从两个方面论证了传统文化思想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二是文化流失现象严重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盲目崇拜。正反结合,例证丰富,论证有力。文脉畅通,一气呵成。站在历史与时代的高度,呼吁每一个中国人都要重视并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振聋发聩。

第10篇

1传统元素在封面设计中的潜在价值的表现形式

1.1中国汉字在封面设计中的潜在价值的运用。

对封面设计而言,汉字的设计是有史以来最成功、最有价值的。汉字的出现使得其可以和图片共同表现某一形态,使图文之间的配合相得益彰。对于优秀的设计作品而言,由字可以联想到图,而由图即可联想到与之相关的优美文字,此两者是一个整体。而设计中最可贵的是,汉字和图形最好以相同的形式出现。以陈幼坚的《设计和生活方式》海报设计为例,汉字“香港”和汉字“深圳”共同排列形成了一双筷子。这幅图文并存图很好的表现出了香港和深圳互相依存的一个状态:作为互相毗邻的两座城市,深圳的风俗、生活方式等都受到了香港的影响,而同时香港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着深圳。很显然,当今的封面设计在其形态以及形式上都依附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因此,我们不用担心传统的造型元素和现代化的平面设计是否存在矛盾,因为它们之间的配合是自然而然、毫无障碍的。当然,我们还是要对中国传统元素进行不断地研究,以使其能够更好的与当今的设计进行完美结合,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作品。

1.2中国画在封面设计中的潜在价值的运用。

众所周知,中国画以其独特的意境俘获了很多书画爱好者的心,同时中国画也对中国传统的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中国画的留白更是通过其充满感情和韵律的线条、有形和无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中国画的留白讲究的是“无笔墨处之妙境”,是艺术家们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审美高境界。在封面设计时,有“有形有意”的空白、“无形有意”的空白、“无形无意”的空白之分,来表达设计作品的理念、意境。进行标志设计时,我们可以采用整体刻画、也可以采用局部描写来塑造某种物体。但如果我们都对物体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那么就达不到标志设计的简约、意味深远的意境。而中国画中的留白恰好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通过留白对设计对象进行简化,不仅能是标志简单深刻,而且能给人无穷的想象空间。

2结语

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筛选、积淀而来,我们将传统元素运用于封面设计。运用不同的设计手段,将传统元素融入到封面设计当中,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很好的传承。也正是这种传承,封面设计的作品才更加有价值。让传统元素继续从正面推动封面设计的进步,让传统元素的潜在价值得以发挥,是广大封面设计师的任务。

作者:李雅萌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第11篇

曾几何时,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是一件非常引以为荣的事,尤其是擅长写书法的人,其作品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更是令别人羡慕不已。中国的唐诗宋词、书法艺术等享誉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越来越讲究效率,电脑技术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办公一体化已经基本普及。书信、便条已被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替代,写日记已变为写博客,效率是提高了,用笔书写汉字的时候越来越少,或者只是书画展时单纯的欣赏。读错字、写错字或“提笔忘字”的现象很普遍,很多曾经很熟悉、很通用的汉字却变成了陌生,成人书写应用汉字的能力甚至不如在校的学生,曾有记者在街上做过调查,写十个常用的词组,写对的寥寥无几。看似就在眼前,却无从下笔,写完后对与不对,都看着似乎不太像,不单纯是尴尬,可以说很悲哀。相比较而言,网络语言却是家喻户晓,流行迅速,雷字、雷句泛滥,甚至用符号代替文字的使用。尤其是被年轻人所推崇,简便简洁,毫无语法或语言艺术,有时直接对学生有误导作用,让学生困惑,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不少的麻烦。

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汉字,是人类从懵懂走向文明的象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曾经记载着中国几千年文化和悠久历史的变迁,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广的内涵,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汉字对发展全民族的经济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国和世界人民的交流和友谊,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今,享誉世界的中国汉字文化在信息时代正面临着潜伏的危机,如何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找回汉字书写乐趣,从小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提高全民的汉字水平,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势在必行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尤其是作为小学教师而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髓的深刻内涵,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并把他代代相传,发扬光大,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我们警醒和深思。在人们享受键盘时代快捷的同时,应该充分利用闲暇时间拿起笔练练字,培养学生对汉字对书法的兴趣爱好,既传承了传统文化,又是怡情养性、休闲娱乐的健康积极的途径和方式。我觉得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1 上好语文课,学习语文扎实的基本功

对照语文课程标准,注重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基本特点,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在实践中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升语文素养。同时,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2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比如百词听写、朗读比赛、演讲比赛、征文大赛等。通过开展类似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良性健康竞争的意识,既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语文知识,又检验了学生实际运用水平,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 说写普通话,创设良好说写氛围

提倡学生收看电视节目中的汉字听写比赛,如收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新闻联播等益智类节目。结合普通话宣传,在全校倡议读书活动,开展读书交流会等,营造书香校园,有益于学生受到良好文化品位的熏陶,提高文化素养。

第12篇

当今社会,我们所看到的现状是,能写一手好字的人越来越少,坐姿和执笔不正确,笔画笔顺错误颠倒,不讲究字的间架结构,中小学再也见不到毛笔描红课了,而且背离传统书法艺术的“狂怪体”也渐渐侵染书坛。眼见根植于中华民族智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中国书法艺术,很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或今后的两、三代人中消失,我们能不着急吗?是危言耸听吗?不是!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扬和继承中华文化的文明精髓,与此同时,大力发展中国传统书法艺术。

爱新觉罗启骧,字滕伯,1935年生于北京,清雍正皇帝第九代孙,当代著名书法家。启骧幼年深得祖父毓逖(毓逖――清光绪帝禁卫军统领,与齐白石交往甚密。)疼爱,受书画艺术氛围熏陶,培养了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观。

1955年,启骧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后担任高级工程师一职,从事工业及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和施工。1978年,启骧师从堂兄启功,潜心研习中国传统书法。1998年,兄长启功为他的作品集《启骧书艺集》作序时写道:“所好晋唐名家之格,可入百年宗匠之藩篱,而谦抑为怀,临古弥笃。”

启骧热爱体育,青年时代曾是北京市足球代表队队员。1990年爱新觉罗家族40多位书画家为亚运会捐赠书画作品近二百幅(包括溥杰、启功的作品),并在日本展出,启骧作为家族的代表到日本参加开幕式并进行交流活动。

1991年,启骧书写的奥林匹克基本原则的精制册页,做为国礼在瑞士洛桑赠送给原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并被国际奥委会博物馆永久珍藏。同时,他的书法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天安门贵宾楼、钓鱼台国宾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以及国内外朋友广为收藏。

启骧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辅仁大学校友会美术委员会副会长。

翰墨一生传承文化

爱新觉罗家族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显赫一时,清朝的皇帝也被后世公认为个人修养和文化思想居高。爱新觉罗家族至今名人辈出,例如大家所熟知的爱新觉罗毓峨、启功、启骧……他们因何成长为有所建树的人,启骧先生讲到流传于先祖雍正教导子孙的至理名言――立身以至诚为本,读书以明理为先。

启骧说:“立身以至诚为本。一个人立志要做一件事情时,必须‘至诚’。以诚信、谦卑的态度去追求理想中的目标与事业,孜孜不倦,方是做大事者的风格与气度。”

而“读书以明理为先。一个人读书、求学的目的,首先是要让自己学会为人处事。”是启骧先生对于先祖之言的领悟。

据有记载的文章介绍,清代皇室家规甚多,对子女学业要求极其严格,对皇子师父的挑选更是严格。皇室的家族成员颇有一番不得不成器的使命,这大概是这个家族人才辈出的原因之一。

启骧先生出生在一个战乱的年代,连年的战争和动荡使得当时还年幼的他没有机会享受几年皇室后裔的优越生活。但是,“老家庭”里浓郁的艺术、治学气氛深深的影响着他。祖父毓逖与国画大师齐白石交往甚密,外出时也总喜欢把自己的长孙启骧带在身边。回忆起童年与祖父在一起的时光,先生很开心:“爷爷特别喜欢我,带我去见齐白石。我见到齐白石时,他很高兴,很喜欢我,当即赠予了我一些珍贵的礼物。”

启骧说:“那时候的我就开始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亲眼看着那些书画家写字作画,受益匪浅。看到他们怎样握笔、运笔,感受到他们写字的节奏和神韵,然后我开始模仿,自己鉴赏力的功底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积累的。现在,我们很难看见这些传统的好东西。”

五千年的文化该如何传承

启骧先生多年来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特别是汉字文化,誓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国书法文化“文字美”的内涵。

世界上,拥有书法艺术的民族屈指可数,其中,唯有中国书法,具有最悠久的历史,传播得最为广泛,同民族文化保持着最密切的关系。书法风格与审美意识的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表征,是时代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的体现。

启骧说:“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美术之魂。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对本民族源远流长文化的理解,后果非常可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指导生活与实践的价值。我们的《道德经》、《论语》,这些著作都很好的为我们提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如何和谐相处共存的道理与经验。所以,我一直致力于探索该如何将中国书法文化的灵魂与精髓传播下去。”

先生倡导作为华夏子孙,作为一个使用汉字的中国人,人人都应重视汉字的书写,写得一手好字,写毛笔字不等同于书法,书法是一门学问,是从汉字学中分离出来而独立的高级艺术形式。

汉字的简化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需要,这是它进步性的体现;但是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汉字的内涵却省略了情景与韵味。研习书法的人,应该多一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多一些对繁体字的认识,这是保护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可以做到与应该做到的事情,更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现在很多人以设计流行的签名为美,以别人看不懂的怪异文字为时尚,这些都有悖于真正“文字美”的内涵。

先生从理论阐述了指导实践的方法,在继承与发展的问题上,先生尤其强调先继承后发展的原则。在继承历代先贤的基础上,去认识什么是文字美,理解达到美的法则与方法,尤以方法的正确与否视为成败的关键所在,他不断强调要能识别美才能创造美的艺术――“如果不知道什么字是美的,就不可能写出美的书法来,好的书法作品会带给人一种享受”,启骧先生所讲的道理看似简单,却令人回味。

研习之功在于“法”

启骧先生是书法界的大家,如何继承中国书法的精髓,先生提到:研习之功在于“法”。启骧说:“研习书法者要注重学法不学体,既要掌握好法的重要性、又要循序渐进形成自己的风格。”

启骧先生几年前开始归纳整理中国传统书法之“法”,本着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到今天已经写下了几万字的笔记和例字。这些书法的“法则”对于书法研习者的学习至关重要。先生特别强调书法研习者要有规则意识,不要以哗众取宠的创新而抛弃中国汉字的书写精髓。他说:“不仅是研习书法,做任何事情都要注重规则,任何事物也都有它的规则。”

书法与用毛笔写字是两个范畴里的概念,一个是艺术,另一个是实用。上千年来,中国传统书法的目的是研究怎样把汉字写美。创新必须以继承为基础。只有在掌握了书法的基本技法以后,熟能生巧,逐渐进入所谓“随心所欲”的境界。先生用十六个字高度概括了继承与创新之间的辩证关系――有法无法,无法有法;学书在法,奇妙在人。

习字做人淡泊明志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非常注重一个人德行的教育、情操的培养,先生的翰墨人生,也处处体现传统文化的德行与礼教,值得后辈借鉴的地方颇多。其一,平易谦和、规矩做人,注重人格的修养,耐得寂寞与坎坷、经得荣辱与变迁,心态平和方字如其人;另外,先生可以将艺术间内在的相通互融与书法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有文人的气韵又有将帅的雄风。

许多年来,慕名上门求教于先生的人络绎不绝,都希望做启骧老先生的门生,而他却对收徒一事表现得既吝啬又着实慷慨。

启骧先生在2006年初夏口述的《启功大哥,我想念您――纪念启功大师逝世一周年》的文章中写道“大哥的言传身教使我懂得,书法不仅是一种技能,一门艺术,更是一个人的品行和修养。”并以“习字做人、淡泊明志”八个字作总结。所以,先生对门生的要求重在德行,而非金钱。面对品行好、有天分的学者,先生的言传身教是慷慨而无私的。他说:“研究艺术要准备好为之献身,踏踏实实地勤奋地去钻研去苦练。如果把物欲的成名放在心上当目标,很难领悟艺术的真谛,很难取得成功。

中国书法之美的奥妙

采访是在启骧先生家中进行的,客厅的墙上是一幅丈二整纸气势磅礴的行书作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幅作品曾多次获得外国友人的褒奖。面对那些金发碧眼的外籍人士称赞自己的作品时,他也曾惊讶――他们懂书法吗?也许,他们不一定能看懂中国字,但艺术之美,没有国界;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同,没有国界。中国书法之美的奥妙宛如一首动听的交响乐。

启骧说:“一幅书法作品,就像一首乐曲,一个字就像其中的一个小节,而笔画就像其中的一个音符。作为整幅书法作品,首先要讲究总体结构,总体的美。用它的节奏、旋律,来表达一种感情。激昂奔放之处,如山洪暴发,电闪雷鸣;悠扬婉转之处,若潺潺流泉,细雨润物。每个字,一个小节也都是一个组成部分,决不可马虎随便,都要禁得起推敲。而笔画又是字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写好每一笔,是基本功。就像小提琴家用弓子摩擦琴弦,能发出优美的乐音,而未经训练的人可能就会发出噪音来。要掌握运用笔墨需要刻苦练习。对于立志研习中国书法的人不仅要勤奋,还要懂得怎样勤奋。”

中国书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书法是一门艺术;书法中蕴藏着一种民族精神;书法表现了一种中华民族的审美倾向;书法可以修身养性。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件瑰宝,这在西方文化中是没有的,就像中国武术、中国京剧一样,举世无双,更显其稀世价值。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做点儿事儿。”

启骧先生为实现自己的心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为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书法作品,坚持不懈。先生在2008年初始决定将自己刚刚完成的小楷作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捐献给慈善机构,拍卖所得款项将用于中国传统书法及传统中医药学的拯救与传承。

这部精湛的书法作品倾注了启骧先生七年的心血。《金刚经》(鸠摩罗什译本)全文五千五百余字,启骧先生在完成这部作品时,每个字都抄写了若干遍;七十二页的作品,哪一页上有一个字不满意或是遗漏了,他都要重新抄写这一整页;因为患了眼疾,启骧先生以后也不可能再完成同样的作品了。很多人不理解他为什么不把这样的“宝贝”留给自己,留给后代。他说:“因为我想尽我的微薄之力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点儿事儿。正因为这部作品好,其一,才能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书法的美;其二,才能卖出它的价值,为培养中国传统的书法和中医药学继承人多提供一些经济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