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7-07 17:23: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弹性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JKGHAD-026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成功学院为例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15日
党的十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民办高校更是如此。作为应用型极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来说,首当其冲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转变观念、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乘着转型发展的东风,服务于地方,产教融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质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助推地方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一、转变观念,服务地方,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在许多人的观念里,甚至在许多大学的宣传里,认为一般好的大学都是研究型大学,专门培养白领高级管理人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属于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蓝领,如果把学校定性为应用型大学,则会有降低学校规格的嫌疑。但根据欧洲发达国家的经验,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因此,不止是地方高校要面临转型,其实所有的高校都要面对转型的问题,我国95%以上的高校都可以算作应用本科,而研究型和应用型其实并不矛盾。转型的目的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需要,更是国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的最高学府,应为地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基地与培训基地,提高地方劳动者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二、合理定位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进行转型发展的首要内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也应时刻关注当前社会人才观的发展,即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高校,就应该培养出相应的人才,应社会之所需,培养出来的才是人才,方能有用武之地。应用技术型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会计、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金融企业、中介机构、教育科研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三、科学构建应用技术型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与保障。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遵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重实践”的应用型专业课程体系由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环节三大模块组成:必修课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括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和共同限选课程,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从第五学期开始,将课程进行模块化细分,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考虑部分考研学生和立志于从事财务管理研究的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要,应用技能课程模块则依据学生专业方向(如郑州成功财经学院财务管理专业下又分为投资理财方向和税务筹划方向),体现办学特色,增强人才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学生择业、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体育、舞蹈、艺术欣赏水平、法律知识、心理学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共同限选课是所有专业都应选修的课程,包括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艺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图1)
(一)专业课程建设。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由于三本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加大专业基础课程学时,如会计学原理、财务管理原理、税法、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将这些基础知识精讲,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做到灵活应用,比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税务会计与税务筹划等。
另外,建议在财务管理原理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之间增设中级财务管理,有利于学生在深刻理解、熟练掌握相关原理之后,达到灵活应用,有助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与提高,使学生从宏观上对从筹资投资营运分配等等整个企业运营过程娴熟连贯起来,并从微观层面可以更熟练地操控企业各个阶段的战略规划,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材的选择上,不建议在基础课程阶段采用注会教材,注会教材难度大、内容深、起点高,不适合作为初级阶段选用教材,如财务管理原理,学生刚开始接触到财务管理相关知识,没有任何的基础,建议不要在这个阶段选择注会教材――财务成本管理,应选用高质量的本科教材,也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使用自编教材,成功学院针对三本院校学生的特点,自编了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教材,理论清晰,突出实践与应用,比较贴近学生实际。
(二)选修课程建设。目前,我院开设的选修课程比较丰富,涵盖范围比较广,既兼顾继续深造学生和就业学生的需求,还有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注重学生劳动教育、养成教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专业理论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继续深造学生的需要,重点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应用技能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满足就业学生的需求,重点进行专业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加大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比如,沙盘模拟、财务管理综合实训、财务会计实验等课程,进行顶岗实习,岗位模拟训练,增强人才市场竞争力。
(三)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和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社会实践可以在寒、暑假由学生到各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活动,社会实习一般是在第七学期所有课程结束之后联系实习单位,在财务类岗位进行实际业务的操作,由校内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共同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并在实习结束后给出评分,而往往校内实习教师又是学生的论文指导老师,所以又可以针对学生论文选题指导学生在实习单位进行实际调研,把调研得出来的数据和结论用于论文写作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言之有物,既可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又可以避免规范性研究所带来的抄袭,降低重合率,顺利通过毕业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实习,提高其实习和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实际效果。
四、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根据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突出案例教学的作用,增加课堂案例教学的比重。教师可以搜集企业在运营管理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之后,以实际案例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讲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兴趣学,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在讲到筹资管理时,可以结合当前热议――阿里巴巴在美国IPO成功上市,成功募集资金达到250亿美元,投资人对阿里巴巴的估值达到了2,150亿美元,通过此案例可以让学生了解阿里巴巴上市之旅,采用发行股票方式IPO筹集资金,公司价值评估等知识。课堂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由之前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占主导”转变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主动学习”,比如,在讲到资金时间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国家房贷政策,提出个人住房贷款哪种形式更划算,一把付还是首付加贷款,还款方式是选择等额本金、等额本息还是双周供,根据手中现有资金及未来预期资金,选择多长时间的贷款期限,等等,做出最优购房决策。
考核形式由随堂测验及课后作业、岗位角色模拟实验、分组辩论、课堂报告、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等几部分组成。随堂测验是在课堂上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测验,能够紧抓学生的心,督促其对课堂所学知识及时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到课率,对授课老师也能起到教学反馈的作用。岗位角色模拟实验是依据企业实际岗位安排,学生分组充当不同的管理角色,分组运营企业,以资金盈余和获得情况来评判企业运营状况,让学生充分融入到岗位角色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课堂报告是让学生自主搜集案例公司资料,加工整理数据,制作PPT,进行案例讲解和答辩,并提交分析报告,教师根据答辩情况和分析报告给出评价,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面试做铺垫。试题库随机抽题笔试是由教师提前出12套试题库,期末考试时随机抽取套题,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综合分析水平。多种考核方式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双重并举,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和舞台,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所谓“师者,授业解惑也!”教师的理论水平与实践水平在学生整个大学阶段的进步与提高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师应遵循校内培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鼓励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去企业实地调研或跟踪实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走产教融合发展的道路,提高教师实际业务操作水平,提高教师队伍质量,推进教学改革,同时从企业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聘请实战经验丰富的会计师、财务经理、总监、注册会计师等来培训或做讲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学校在政策奖励方面适当向积极创新的教师倾斜,鼓励教师进行业务实践,提升专业团队建设和学科发展,顺利进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娇娆,黄基廷,闫萌萌,王华.CDIO模式下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实样态及原因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13.7.
1对我国普通高校2003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简称《课程方案》)是指导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指导性文件。其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课程方案制定的是否完善直接影响到各高校培养人才的高低。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课程方案》,其培养目标是指培养本专业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课程设置主要是必修课(1126学时、60学分,占56.1%)包括必修课和一般必修课,选修课程(880学时,50学分,占43.9%)主要包括方向选修课(约530学时,31学分)、任意选修课(不少于350学时,19学分),实践环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10~12周,其中见习l~2周、实习8~10周),科研实践(毕业论文、学术活动)。其中教育实践是学生教学能力形成的主要环节。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育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为出了多元化的特点,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但是《课程方案》却没有对教师的核心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做特殊的、具体的要求,没有体现出对教师教学能力重视。很明显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能力要求。因此,各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应考虑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从课程设置看,教育部很注重体育基础学科,忽视人文学科课程和教育类课程,而且理论选修课较少、技术选修课较多。从教学实践环节看,学生实习时间太短(只有10周),这一点与国外教师教育明显不同,比如英国的学校非常重视教学实践课,其课时量远超过200课时,同时通过微格课程的教学训练,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法国的教师教育业非常重视学生的教学实习,其教学实践达到486学时。
2对陕西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分析
由于西安体育学院是陕西省及西北地区唯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其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时间长、规模大、人数多,是体育教育人才主要培养基地。所以本文以西安体育学院2004年教学计划中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为例对陕西省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进行分析。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学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与竞赛,以及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必修课包括公共课(636学时、占23.9%)、专业基础课(548学识、占20.6%)和专业课(648学时、占24.4%)。选修课(828学时、占31.1%)和实践性教学活动(教学实习10周)。
西安体育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一致,都是培养复合型人才,不同的是西安体育学院强调了人才的专业性,体现了社会对人才的专业化要求的特点,要求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等,体现出为中小学培养人才的特点。必修课划分更为具体,但是课程设置只是强调了体育基础学科,忽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选修课也缺乏对教育类课程的重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课程设置脱离《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忽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缺乏对学生教学能力的训练,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专门课程的开设以及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相关专题课程的开设。教学实习时间太短,实习前的培训主要是常规口令练习和中学校园集体舞练习,缺乏针对学生教学能力和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培训。西安体育学院新修订的08年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与以前相比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和进步,但是教学实习时间的规定、实习前培训以及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专门性课程仍没有得到重视。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①陕西省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2003年《课程方案》中的培养目标都定位高度一致,都为复合型人才。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教育类课程设置较少,缺乏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综合性实践课程。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向课程目标转换时没能突出为中小学培养教师人才的特点。③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人才培养规格有时滞后于社会需求,缺乏灵活机动的调整机制。
3.2建议①各地方院校在制定和完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除了在照国家颁布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外,应考虑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特征,并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进行适宜调整,使人才培养的过程真正的成为双向过程,减少不必要的人才资源浪费。②正确处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关系,课程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同时要满足中小学体育教学对教师人才的需求特征,重视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习前期给学生积累大量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5.020
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早期的课程设置,整体上受原苏联的影响较大,随着体育项目和体育学科的发展,课程不断增多,但同时也出现了课程设置与实际需要发生偏差的现象。随着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指导思想的逐步贯彻落实和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的体育教育人才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于体育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研究是必要的。
1 课程类型
1.1公共基础课程
公共基础教育课程是高等学校对全体大学生所进行的政治思想品德、语言、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教育,是不直接服务于专业教育的人必需的一些实际能力的培养。我国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理论观念,而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自然科学知识要求并不突出。从各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也大多是包括政治类课程、外语、计算机、法律基础、写作基础等课程,而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课程相对较少。
对“本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与运动实际、个人生活实际的联系”这一问题的回答,由表1可以看出:学生填写“非常紧密”的占4.2%, “比较紧密”的占32.4%,两者相加不足40%,可见同学们对公共基础课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出现懈怠。
1.2 体育专业课
1.2.1体育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方案》将体育专业基础课分为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和运动人体科学类。体育人文社会学类包括学校体育学、体育心理学、体育学概论、体育社会学等课程。运动人体科学类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但体育哲学、体育史学、健康教育学未能达到应有的地位。
1.2.2技术课
在学生对术科重要方面看法的统计(见表2)中我们可以得知:有39.7%认为教学方法最为重要,有28.4%认为运动技能最重要;有18.5%认为动作示范能力最重要,有7.6%认为术科理论最重要,有5.8%认为竞技能力最重要。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体育教师的摇篮,从表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学生对教学方法和运动技能的认同度较高,对动作示范的能力稍有忽视。
在术科教师对术科重要方面看法的统计(见表3)中我们可以得知:有61.5%的教师认为教学方法最为重要,有17.3%的教师认为运动技能最重要,有15.5%的教师认为动作示范能力最重要,这三方面占总数的90%以上。
在术科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运动水平虽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从科学理论和亲身运动实践中懂得如何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运动技能水平,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他人。术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外,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掌握提高。
目前体育教育专业的术科类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多以竞技运动项目内容为主。为适应市场需要,给学生以充分的选择空间,必须增加术科选修课程的门类。尤其是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些深受学生喜欢的大众娱乐性、非竞技性的体育活动以及一些运动时尚、区域性传统体育项目,将逐步走进校园和课堂,如登山、探险、攀岩、野外生存、定向运动、击剑、跆拳道、软式排球、气排球、橄榄球、保龄球、台球、轮滑、桌球、踢毽子、秋千、桥牌、体育舞蹈、舞龙舞狮等。
1.3 实践类课程
体育教育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也叫实践性环节)包括:社会实践(入学教育、军训、劳动教育、社会调查、毕业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科研实践(论文报告、学术活动)等几部分,其中最重要的当属教育实践活动了。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思想指导下,教育实习就更显示其培养合格人才的独特作用与功能。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时间大约为1-2周,教育实习的时间为8-10周,甚至有些学校的实习时间仅为6周。这一时间段与国外同类专业相比则显得有些短。
从调查中可知:35.5%的教师认为现在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时间非常不充足,30.6%的教师认为该时间不太充足,两者超过总数的60%,说明当下学生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已经引起重视。
从调查中还可得出:7.9%的高校任课教师认为教育见习时间应放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宜,28.6%的教师认为应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22.2%的认为应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23.8%的认为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合适,另外还有17.5%的教师提出要将见习分散在各个学期之中安排,以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在学习中予以弥补。
同时,21.3%的高校任课教师认为教育实习时间应放在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宜,48.9%的教师认为应放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14.9%的教师认为应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10.6%教师的认为在第三学年第二学期合适。另外还有4.3%的教师提出要将教育实习分散在各个学期之中安排,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
由于体育教学的性质和特点与其他学科教学有所不同,教师所面对的情景、学生都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教师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对教师的职业技能要求比较高,因此体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应不间断地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延长和增加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的周期。体育教育专业可以让学生在一、二年级以一个未来体育教师的身份去观察中学,积累一些对中学管理、体育教学活动的感性经验,加强对搞好课堂教学、学生思想工作、学校管理的实际了解。三、四年级结合教育类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习,比较综合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与技能结合,培养其初步的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和学校其他工作的能力。
2 学、术科比例
学科与术科是体育专业课程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将对培养目标的实现及学生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科与术科课程比例经过4次调整,总体变化趋势是学科类时数比例增加,术科类学时比例下降。
在对高校领导“您认为合适的学、术科比例”的问卷调查中,18.8%的高校领导认为合适的学、术科比例应为2:1,68.7%的领导则认为应是1:1,还有12.5%的认为1:2的比例合适。
而高校任课教师对学、术科比例的看法则是:有1.6%的教师认为目前自己所在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学术科比例非常合理, 29.0% 的体育院校教师认为比较合理, 30.6%的体育院校教师认为不太合理。高校领导中多数对目前的学术科比例持满意态度。分析认为,部分学校在进行课时分配时没有和教师达成一致,学校领导没有深入基层进行走访调查,从而出现与教学实际偏离的情况。
3 总学时数与学分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双休日”的出现,体育教育专业的总学时数也大幅减少,主要表现在必修课程的时数减少。目前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总学时数大约是2600-2800学时。
随着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的小型化、课程门数的增加,拓宽、加深学生的知识基础,以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这些在整齐划一的学年制管理体制下是无法实现的,取而代之的是更为灵活、富有弹性的教学管理体制——完全学分制。
学分制又称学分累积制。学分制的本质是具有一定自由度的选课制度,以选课为基础,为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供可能;以学分作选题的前提,均衡了学生的学习量,每个学生虽然所选择的课程不同,但最后的总学习量是相同的,比学年制的以课程为单位计算学习量更合适;以累计平均学分绩点为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比以课程成绩衡量更为科学。学分制分为学年学分制、混合学分制(也叫部分学分制)和完全学分制三种。
学分制具有“选课自由、择师自主、学制弹性”的特点。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过程,学生为了尽早取得学分和高学分,就会在课堂上表现出积极、主动和奋发的学习精神,课外积极地进行锻炼。此外,同年级学生的多层次教学,还可有效地缓解与分散某一场地上课学生的容量及对器材、场地的需求量,使上课时的练习次数和时间增加,这些潜在因素的存在对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有益的。
学分制中的选课制,不仅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质量,而且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从而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回答:“您在选课时是否能自行选择?”这一问题时,有18.5%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39%的认为大多可以、24.7%认为偶尔可以、13.2%的学生认为很少可以,还有4.6%的学生回答根本不可以自己自由选课。虽说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但还有小部分学生的回答是完全否定的。这就说明我们现在的所谓“学分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还不能做到选课自由。
4 小结
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关系到能否培养出合格的体育教师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大部分学校设置较科学,对术科的重视程度较高,但是专业实习课时不足,学分制系统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也是今后在进行课程设置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2]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 版社,2001.
[3] 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项目教学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发展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并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思潮。项目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基础上的现代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以大生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内容,以将受教育者社会化,使受教育者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社会现实与发展为目的,即以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直接目的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主张先练后讲、先学后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参与,从尝试入手,从练习开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等,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电子商务行业快速发展,急需大量专业人才。许多职业院校纷纷开设电子商务专业,但由于师资的缺乏,又没有对电子商务专业的长远规划,加之各个学校所制定的教学计划又相互模仿,难以清晰地界定电子商务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就业方向,从而造成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涉及领域众多,以“万能”为应用目标的问题。在这样的培养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因为没有自己的就业特长,眼高手低,进入企业后并不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导致用人单位不愿到职业院校招聘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而是宁愿选择社会招聘或自己培养。这是造成目前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与企业所需人才在供求结构上出现错位的主要原因。
2.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各个职业院校对电子商务专业的设置变动性很大,教学计划性强,课程设置存在很大随意性,在电子商务专业教材的选择上也未达到规范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要求,经常是每年都要更换教材,教师和学生都难以适应。此外,所开设的不同专业课程之间也缺乏科学合理的整合,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使得学生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无法全面掌握应有知识,学科知识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
3.师资不足
由于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度增加,许多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招生人数也快速增加,但师资力量却极度缺乏。很多非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转岗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这些教师自身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理论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还有一些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只是经过了短期培训就上岗,然后照本宣科,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根据以往的个人经验进行授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此外,近几年来也有许多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电子商务行业的从业经历,对企业真正的实践操作环节并不熟悉,也难以把握我国电子商务今后的发展趋势,因此他们除了教一些基础理论和简单的技能外,并没有更多的经验和能力能对学生进行更进一步的指导和帮助。
4.教学软件与真实环境有很大差距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非常高。很多职业院校虽然建立了电子商务实验室,但大多数只是安装了一套简单的模拟软件以供学生模拟学习使用。我们知道,商务行为本身是复杂多变的,如果事先将所有的商业行为都固化,事实上已经与书本教育没有本质的区别了,因而难以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此外,模拟软件中的大量信息都是随意填写的,与现实中的商业行为有很大出入,再加上许多实体环节无法在虚拟的模拟环境中展现,这样就进一步降低了模拟软件的实效性。
三、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鉴于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笔者认为将项目教学法引入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1.了解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需求,明确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市场调研,目前电子商务行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如下: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电子商务在企业中的各种应用,正确评价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决策以及电子商务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将上述内容与企业最新的电子商务应用实践联系起来。毋庸置疑,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以就业为导向,这就要求职业院校要了解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态势,准确把握电子商务企业用人需求以及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并熟悉岗位需求。为此职业院校应确定电子商务专业的长期培养规划,制定的教学计划应能很好地体现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
2.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置,创建规范的学科体系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具体详细的电子商务教学计划,并且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通过对现有不同专业课程的优化整合,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遗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相关知识,形成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课程设置可分为以下两大模块。基本理论模块主要介绍电子商务基础知识、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平台、网络营销、电子交易与网络银行、物流基础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移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安全技术和法律保障等;操作技能模块强调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主要包括常用网络软件的应用、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安全技术的应用、网上购物与支付等,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电子商务专业教材的选择上,也要形成规范性和系统性。教材的选择应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和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不要轻易调换教材。当然,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也可以适当调整教材。
3.增强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
首先,要加大对电子商务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让更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接受系统的培训,特别是对转岗来的教师可以采用到大学进行全日制培训的方式。相信随着培训力度的加大和持续,教师的师资水平会有一个整体上的提高。其次,对专业教师的培训除了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外,更应该强化电子商务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使老师更好地适应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的要求,以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再次,除了把教师送出去进行培训外,还可以把实践经验丰富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专家请到学校进行面对面的培训。这样的培训更有针对性,也能够更快地解决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4.尽量创设真实化的教学环境
众所周知,电子商务专业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这并不是靠安装一套简单的模拟教学软件就可以完全实现的。职业院校可以借助互联网来模拟真实环境,让学生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完成各项任务,更加真实地感受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及过程,为今后尽早适应环境做好准备。此外,职业院校还可采取与电子商务企业联合办学的方式,打造适合自己的电子商务实训基地,让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置身于完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
四、电子商务专业改革方向
一是对电子商务概论课程内容进行更新,植入工作岗位需要的新知识,如电子商务物流、移动电子商务、新商业文明等内容,并在各章后增设案例题。二是调整课程内容的教学课时比例,加大实践课的比例,增加技能实训课,减少理论课。如网络营销、电子商务支付的课时可多一些,电子商务法律课时则可少点。三是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学习,尤其是相关软件的学习及应用,要让学生多上淘宝网,掌握相关的规则,学习相应的技巧。四是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优良职业品德及工作习惯,鼓励学生创新。五是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争取与知名的电子商务学校或企业联合办学。这既可以为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外出培训提供平台,又有利于学生聆听实战型专家的经验教学,同时可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五、结语
关键词:电子商务 项目教学法 项目分组
电子商务是一门集信息技术、商务、管理、法律等多学科高度交叉运用而产生的全新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除了主动地掌握电子商务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自觉将其应用于实践。这就使得在电子商务教学中,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教师已经不再扮演教学中的主体,而是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指导者和监督者。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是一种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萌芽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其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逐渐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合于职业技术教育。因此,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电子商务教学应该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一、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电子商务教学的意义
把项目教学法应用于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更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
电子商务专业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其实习场所主要是电子商务企业,组织大批学生到电商企业实习有很多困难。而学校限于条件,也很难建立大规模、规范化的实习基地。而项目教学法刚好可以解决这一矛盾。在现有的特定环境下,让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不同岗位的分工与合作,掌握不同岗位的职责与技能。项目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思想在教学中的体现,通过创设有助于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主动参加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进行反复练习,进而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这种情境下,学生不仅掌握了进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行为,更多的是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和人际沟通能力,以便今后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2.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完成项目来进行教学。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完成项目需要讨论、分工、协作,将学习过程变为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是问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实施者,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是事半功倍。
3.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采用项目教学法,要求教师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应变能力,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也经常需要临时调整。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作为一个项目的组织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还必须组织有方、充满自信,有一定的业务和领导能力,能够激发团队的潜能。在项目教学中,更多的会体现团队合作,是一种“合作教学”,更会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性和科学性。所以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不但得到了巩固和提高,而且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也能够不断提升。这样,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必定会水涨船高,从而与学生实现互动双赢。
二、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步骤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可以大致分为四个步骤:
1.设定项目目标
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完全是由教师设定的。而在项目教学中,项目目标的设定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以便了解学生对此项目已有的知识。学生在讲述已有经验和表达他们对已知概念认知的同时,对项目的兴趣不断增加,并能在老师的帮助下,逐步设计自己的活动,老师启发和帮助学生设计项目活动中要调查和解决的问题。
项目教学允许学生参与教学计划的安排更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这是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非常不同的方面。更有意义的是,在共同设立项目目标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对项目有了系统的了解,能够从电子商务整体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这对电子商务学生今后的工作就业大有益处,可以拓宽他们的就业范围,延伸他们的就业深度。
2.制定项目计划
在电子商务的项目教学过程中,制订实施计划是一个关键环节。一个周密的实施计划能够保证整个电子商务的项目教学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反之,一个粗线条的计划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吃力,甚至对教学活动失去控制。而如何制定周密的、切合实际、操作性比较强的实施计划是困扰许多教师的一个难题。因此,电子商务项目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建立在“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取得认同,由学生制订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电子商务的项目实施计划要尽量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利用团队的力量,做到优势互补。
3.实施项目教学过程
在实施之前,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及分工,然后按计划一步步进行,通过小组作业、多层交流和问题解决等形式开展交往性学习,学生逐步加强自行组织能力并负责学习过程,教师发挥咨询者和协调人的作用,并在整体上引导学习过程。
实施项目计划是电子商务项目教学的核心环节。这个环节要求学生注意两点:一是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工作效率;二是认真记录每个操作步骤和过程。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电子商务素材,而且一定要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边观察边指导。这个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主动去摸索掌握知识。学生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来的知识对于学生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就业是非常有帮助的。
4.进行项目评估
项目教学不再通过传统的试卷方式进行评价,而是采用了更真实的评价方法。电子商务项目教学注重的是项目实施的过程,而不是单单依据最终的项目结果。因而评价电子商务项目教学法中的学生表现,比传统的学习评价更具有多样性,因为电子商务项目教学中的学习绩效评价旨在评价真实的学生实践活动,例如团队协作、人际沟通、问题解决、团队活动等。这些实践活动是动态的、体验性的、非标准化的,因此要求评价手段不仅仅关注学习结果,还要把握学习过程。
具体操作时,可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过程、结果进行自评,形成个人项目报告;再由各小组成员根据各组员对本小组贡献的情况进行互评,并形成项目小组报告;然后才是教师进行检查、综合评分,并指导项目小组长代表完成电子商务项目总报告。
三、在电子商务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项目的选择要适当
首先,电子商务项目的设计要让学生感兴趣,能够激发学习自觉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的确定和实施中来。要选择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些项目。如网上购物中B2C项目、C2C项目等。其次,项目的难易程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过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信心,增加学生的畏难情绪;过于简单的项目又缺乏挑战性,会让学生觉得没有新鲜感,从而缺少成就感,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要合适
分组教学是电子商务项目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老师必须要熟悉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分组时让学生自由组合,然后教师再进行调整。实验证明,每组人数应控制在5~6人,最好不要超过8人。分组时采取互补方式进行搭配,培养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然后给每个组分配任务,组员分工要明确,防止出现依赖思想。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书面工作计划发给每个小组检查核对以便更好地进行工作。
3.要防止学生两极分化
在电子商务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学生的个性发挥空间更大了,但同时就更应该注意避免学生的两极分化。有些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较差,容易产生依赖思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知道该做什么,无所事事,所以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及时的帮助和纠正,或者安排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与他分在一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
四、总结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已经在我国很多职业院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进行了应用,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学生的应聘就业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帮助。相信随着项目教学法在更多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和逐步深入,其效果将会更加显著,这也将更好地体现职业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导向”的培养目标,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电子商务专业就业环境。
参考文献:
[1]程凌燕.项目教学法在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1).
[2]朱美娟.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与反思[J].中国电力教育,2011(2).
[3]粟卫红.项目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5).
[4]雷抗.项目教学法在《电子商务网站建设》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10).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for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urses system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explores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and professional skill system optimization, puts forward that optimizing the course system has become the fundamental of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and improving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ir professions and that strengthening the extension of optimization of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can further enhance to professional service level.
关键词: 高职教改;系统优化;旅游;核心技能;延伸技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system optimization;tourism;core skills;extension of skills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69-02
0引言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每一个构成要素均表现良好,在整体上系统也未必就能表现良好,系统需要整体优化。对于高职教育的课程系统也是如此,每一堂课单独合理,并不意味着这一门课程就能做到整体最优,必须从整体上实现课程系统的优化,才能实现培养专业优秀人才的目的。系统的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内容: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或部分组成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②系统中各要素具有独立的功能,系统同样也有整体的功能,即系统的贡献;③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处于紧密的联系状态,且系统各要素和的贡献(则系统贡献)大于各要素贡献的和,即常说的1+1>2。
在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背景下,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重点建设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1]我国的职业教育正面临着新的突破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工作刻不容缓且已经从宏观层面发展到中观和微观层面。[2]宏观层面指的是全国、省市地区的整体布局,中观层面是指学校、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规划,而微观层面是指课程系统的优化,则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的优化问题。
高等教育的任何教育行为其最基本的行为载体,或者说是教育行为的最小要素单位就是课程。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实施内涵式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战略所亟待解决的核心性和根本性问题。本文以《导游业务》课程为例,针对高职教改的微观问题,抛砖引玉地提出高职课程系统优化的基本思路。课程系统其实包括两个子系统――教学内容系统和专业技能系统。
1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内容优化首先是课程模块优化。高职课程模块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所确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按照标准合理编排的课程模块。一个专业的课程模块一般由三个模块组成,即:注重人文素质的公共课程模块;作为职业方向通用部分的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根据各个专业方向要求的不同而设置的专门化课程模块。[3]
教学内容优化其次是课程模块细分。在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后,还要针对性地对专门化课程模块里所涵括的课程模块进行细分。笔者也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些创新性的深层次的研究,首次将专业专门化课程体系模块进一步划分为:专业特色课程模块、专业优势课程模块、专业核心课程模块、专业辅助课程模块等四个部分。[4]并不是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有必要进行细分,细分出来的课程模块为了不与前者混淆,陈晴称之为包裹。[5]
2专业技能优化
对于专业技能系统的优化研究,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的《导游业务》课程为例。《导游业务》课程是基于导游服务过程来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系统的,是一门教导、指导、引导和辅导学生从事导游职业的技能应用型课程。该课程把职业标准引入课程教学内容系统之中,体现高职教育以职业技能为本位的指导思想。其实,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系统设计时,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已经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6]既然高职教育的课程是以专业技能为教学内容重点和核心的,那么课程系统优化的重点就是课程所涵盖的专业技能的优化。
本文认为专业技能系统优化在过程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技能层级化、模块化和项目化。
技能层级化是将专业技能划分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和高级技能三个层级。初级级技能也可以称为一般技能,是告诉导游人员如何开展导游服务日常工作的,因此也称为导游实务;中级技能也可以称为特殊技能,是告诉导游人员如何应对问题、事故和游客个别要求的;高级技能也可以称为核心技能,因为该层级所包含的五项技能――组织技能、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构成了导游人员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核心服务技能组合。
技能模块化,《导游业务》课程可以分为29个技能模块。全陪服务技能模块;地陪服务技能模块;散客接站服务技能模块;散客参观游览服务技能模块;散客送站服务技能模块;漏接、空接、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活动计划和日程变更的处理技能模块*;误机(车、船)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遗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游客走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游客患病、死亡处理技能模块*;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技能模块*;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救护技能模块*;逃生技能模块*;心理服务技能模块;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个别要求的处理技能模块;要求自由活动的处理技能模块;要求转递物品的处理技能模块;组织技能模块;交际技能模块;照顾个体差异技能模块。
技能项目化,这个问题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在上述优化出来的技能模块里,有些模块(标*号)还含有多个技能项目,需要进一步的细分,使技能项目进一步明晰。
①漏接、空接、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三个技能项目:漏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空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错接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
②活动计划和日程变更的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两个技能项目:主观原因要求变更计划行程的处理技能项目,客观原因要求变更计划行程的处理技能项目。
③遗失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三个技能项目:遗失证件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遗失钱物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遗失行李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
④游客患病、死亡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三个技能项目:游客患一般疾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游客突患重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游客因病死亡的预防和处理技能项目。
⑤游客越轨言行的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四个技能项目:对攻击和污蔑言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违法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散发宗教宣传品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对违规行为的处理技能项目。
⑥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四个技能项目:交通事故处理技能项目,治安事故处理技能项目,火灾事故处理技能项目,食物中毒处理技能项目。
⑦救护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十个技能项目:晕机(船、车)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中暑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高原反应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溺水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冻伤、晒伤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扭伤、骨折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毒蛇咬伤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心脏病发作的处理和预防技能项目。
⑧逃生技能模块可以细分出三个技能项目:地震的逃生技能项目,海啸的逃生技能项目,泥石流的逃生技能项目。
本文认为,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除此八个技能模块之外,其余的技能模块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因为其余的技能模块里仅含有一个技能项目,技能模块名称即是技能项目名称。由于《旅游保健与救护》和《景点讲解》两门课程分别分离了十个和一个技能项目,所以《导游业务》课程一共包涵有42个导游服务技能项目。
至此,《导游业务》的技能项目名称和数量非常具体清晰,为项目教学在高职教育中全面展开,为高职高级人才培养提供了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使得高职教改的目标更加明确,有效避免了高职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实现了课程系统的系统贡献。
3延伸技能研究
笔者认为,本文的研究工作还没能结束。本文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解决一个一直以来困扰着业界的关于“谁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的问题。前文在专业技能系统优化中,已经界定了“核心技能组合”的概念,在组合中包括了五个技能项目:组织技能、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在这五者之中,到底是讲解技能是导游服务的技能核心还是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的技能核心?对于这个问题业界一直存在分歧,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讲解技能是核心技能,也有人认为是组织技能。笔者支持后者,认为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其余四项技能都是围绕组织技能展开的,属于延伸技能。
组织技能是导游人员带领旅游团队或散客游客,落实并完成旅行社和游客之间约定的旅游任务,最终实现双方目标的工作能力。组织技能是一项综合技能,要求导游人员从心态管理开始,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和良好的服务形象,合理安排活动和引导游客审美。[7]要组织好团队开展好旅游活动,就必然需要和游客进行有效沟通――需要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团队之中如果有特殊的人、老人和小孩、伤残人士等,还需要导游人员掌握照顾个体差异技能。众所周知,旅游其实就是一项寻觅美、欣赏美和享受美的综合性审美活动,“祖国河山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所以,要引导好游客审美,就必须提高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因此经过对高级技能组合的优化处理后可以看出,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都是依赖于组织技能的,所以组织技能才是导游服务核心技能组合的核心。
延伸技能和核心技能是一组相对的概念,延伸技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导游服务技能为例,狭义的延伸技能仅包括交际技能、照顾个体差异技能、语言技能和讲解技能。广义的专业延伸技能包含的技能更为宽广。比如导游词的创作技能、文艺表演技能都属于导游专业延伸技能范畴。这两者最大的贡献就是提升导游服务的水平,增加艺术性,属于超常服务范畴,不容忽视。延伸技能的优化要视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个人特长决定,广东女子学院在近期组织学生分别参加了广东省、广州市和番禺区政府举办的各级金牌导游大赛,在比赛规则里面,延伸技能得分所占比例相当大。参赛之前指导老师作了科学的规划和安排,有唱歌、跳舞、诗词朗诵、手语表演和乐器弹奏等,充分发挥了学生本人的特长,最终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卫武.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杨卫武访谈录[N].中国旅游报,2008-12-17.
[2]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编写说明.
[3]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8):28-29.
[4]余一明.刍议高职教育旅游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调适[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38-40.
[5]陈晴,杨旭东,朱雄军.全面启动课程包体系探索网络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6):17-18.
一、自主发展教学的“核心”是“自主”
吴冠中先生说,“艺术教育本是特殊教育”,每个学生的艺术感觉和体验都不是一模一样的,也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因而,美术教育活动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自主发展教学的核心是“自主”,即,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指导下,清醒地掌握自己的发展过程,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反思、自主质疑、自主监控评价、自主拓展等实践活动,实现高效的自我发展。自主发展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自身的发展过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力量去认识世界,并与世界和谐相处。
既然自主发展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发展,那么,学生就是自主发展的主人,学生必须清醒自觉地掌握自己的发展过程,在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应该怎样学――学得怎么样――怎么学的――怎样学会更好的不同学习阶段中,不断自觉地优化自己的发展策略,使其主体作用体现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自主发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美术自主发展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教师有效的引导,就谈不上学生的主体地位。美术自主发展不是学生单方面的学习状态,而是教学双方在全新的观念指导下高度协调统一的新型组合。教师即是导师,其任务是研究寻找符合自主发展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当好主人,而不是代替学生当主人。评价美术自主发展的效果,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清醒自觉、科学高效,也要看教师指导是否及时、得力、得法。
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发展需要出发,指导学生确定美术自主发展的起点和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导作用,实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注意坚持客观分析、主动适应、积极引导、促进转化等原则,指导学生要到位。教师要站准位置、扮好角色,做到“守位、及时补位、不越位”,合理把握引导的“度”。
三、自主发展教学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独创精神
美术专业自主发展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自主学习,它不仅包括自主学习的一般要义,还包括学生人文素质的积累、积极健康人格的建构等方面。自主发展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能力与习惯,这种意识、能力与习惯的最高体现,便是独立思考判断、自主规划选择、敢于创新又善于创新的个性品质和独创精神。所以,教师要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结合美学、文学、音乐、社会科学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全面的、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并适当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学习尝试各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会运用多种绘画工具和绘图技巧,以适应市场对美术专业人才的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感知外界的新要求、新思想、新观点,对于美术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
四、自主发展教学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
学生的美术自主发展是通过一系列的自主美术实践实现的。教师必须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中职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要的并非是学生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是否已经自主地学到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应使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激发动机,形成美术需要,产生内驱力,使学生越学越愿学;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积累、提炼、升华认识,形成美术自主意识、能力与良好习惯,使学生越学越会学;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锤炼悟性,培养反思功力和监控调整的能力,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富有灵性和独创精神。
实施自主发展教学,主要教学环节要落实。自主设计、自主尝试、自主感悟、自主反思、自主质疑、自主监控评价、自主拓展是自主发展模式的主要环节。教学中要注意四个问题:其一,解放思想,相信学生在美术上的发展潜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实践;其二,在大胆放手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实际,把握“最近发展区”,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主发展;其三,要处理好教学进度和能力发展的关系,在保证质的前提下加大训练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自主实践;其四,弄清每个环节的任务、要求,准确把握时机,灵活选择各个环节的操作形式和方法,从实际出发,完善教学实践。
五、美术专业自主发展教学实践范例
以下是笔者指导2008届美术专业毕业设计教学实践步骤,以此来透视自主发展教学的实施过程。
目的:通过毕业设计实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美术设计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引导学生自主发展,并能结合社会生活需要,进行应用设计与制作,促进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应用的融会贯通。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培养其职业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就业需要。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应用所学设计专业知识技能,结合社会调查反馈,选择一项设计类项进行设计与制作实践。
毕业设计类项包括: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陶艺等。
制作的手段:电脑美术设计或手工制作。
时间:八周
实施的步骤
第一周:学习艺术设计概论、优秀设计作品欣赏,进行社会调查,了解设计市场需要,自主选择毕业设计制作方向。(浅析:教师导趣,学生明确为什么要搞这项设计)
第二周:学生根据综合调查反馈情况,根据自我发展与市场实际,选定设计项目。教师根据学生选项,引导学生查阅学习相关设计资料,学生完成设计初稿。(浅析:教师导向,学生明确设计什么,应设计到什么程度)
第三周:师生反复讨论论证,完成设计定稿,进行设计与制作。(浅析:教师导法,学生明确怎样进行设计与学习)
第四周至第六周:学生进行自主毕业设计制作,教师在设计辅导中,不断引导学生完善设计意念与制作。(浅析:教师导控,学生明确设计得怎么样)
第七周:整理调整,完成毕业设计与制作。(浅析:教师导思,学生明确怎么设计的,怎样设计会更好)
第八周:展示毕业设计实践(实习)成果,举行汇报展览。(浅析:教师导境,学生通过观摩,反思拓宽发展)
关键词:物联网;高技能人才;岗位设置;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TP21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20-0000-03
物联网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的兴起,极大带动了物联网的兴起与广泛应用必然对未来城市管理和服务产生深刻的影响。随着传感技术、无线通讯技术、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物联网将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健康护理等多个领域。
在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全国各高校纷纷申报及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其开设的物联网应用类专业应致力于培养适应物联网生产、管理、和应用类企业技术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工作能力,既具有物联网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管理、产品设计生产等基础研发能力,又能胜任物联网技术在各个智能应用领域的安装使用和调试维护的技术工作岗位。
1 物联网产业企业类别
物联网产业从纵向看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相应的物联网企业也主要由芯片制造、系统集成开发和运营服务三个大类别企业组成,如图1示。
感知层的芯片制造企业主要进行现场各类RFID模块、传感设备、视频采集设备等智能设备的设计制作。系统集成开发企业主要进行网络传输、软件设计、设备生产集成等项目工作。运营服务类企业通过应用网络平台提供统一的智能应用与业务接口,如石油监控、电力抄表、车载应用以及家庭医疗等丰富多彩的物联网应用。
2 物联网企业典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设置
2.1 感知层芯片制造类企业
完成该类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计算机网络与综合布线、通信原理、无线传感网技术、嵌入式系统、M2M技术、PLC与现场总线技术、编程技术等相关物联网专业或专业基础及实训课程。
2.3 应用层运营服务类企业
完成该类企业所要求的职业能力,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专业英语、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物联网应用层开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专业综合技能实训等相关物联网专业或专业基础及实训课程。
物联网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往往是复合性的、多方位的,上述三类企业的职业能力和课程设置只是岗位主要知识能力,并不是孤立单一的,它们应互相穿插和融合。同时,所有岗位都要求具有基本的语言、运算、思想品德和身体健康等基础素质,必备的公共基础、体育锻炼和劳动教育课程是任何岗位都应进行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因此,要具有全面的公共基础素质和物联网专业职业能力,才是一个合格的物联网高技能型人才。
3 物联网应用规模化产业岗位要求
随着我国物联网技术研发能力不断提高,IPv6海量IP地址的引入,网络整体架构能力日益加强,软硬件标准逐步规范等技术创新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必将使物联网技术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应用。届时,由于技术的日益成熟标准,物联网中下游环节的生产集成开发企业的人才需求量将相对稳定,且以本科以上层次为主。而上游的物联网应用环节需要的物联网系统管理维护人员则存在巨大的缺口,其对人才较高的操作管理维修等综合能力需求,将成为高职院校物联网高技能人才的主要就业岗位。
重点产业 岗位要求 未来5年人才需求
智能交通 区域智能交通组网方案拟定及车联网组建;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车辆控制;运营车辆管理; 20万
智能物流 现代物流货运枢纽园区规划;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规划和布局设计;自动化监控安全管理;智能设备设施管理;现代物流配送和客服服务组织与管理;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货物装卸搬运作业管理;智能仓储防霉控制技术;现代物流与智能仓储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和维护。 20万以上
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体系设计;智能电网设备制作安装;智能产品检测维护;信息统计管理;工程实践能力。 100万
智能医疗 以数字化医院智能门诊/电子病历[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处方等系统为基础,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平台,拓展到医院之外的社区、城市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医疗单位和个人,实现“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和“医疗协作平台”智能化。智能医疗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智能医疗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人才。 100万以上
智能工业 具有智能工业过程管理与自动化控制的开闭环监控;计算机基本技能;智能过程管理;网络管理与维护;RFID过程管理应用能力;自动化控制设备使用维护。 50万
智能农业 具有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WSN网络、多媒体、人工智能、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技术PS)等技术能力。 1000万以上
表4 未来5年物联网应用产业岗位要求
从上表可以看出,未来物联网应用领域人才需求空间非常大,但对人才岗位要求除了物联网技术领域的安装设计、综合布线、信息处理、测量维护等专业职业能力外,还需要具备该行业领域的设备使用、系统管理等能力。这就需要物联网专业的学生除了在校期间扎实掌握物联网专业技能外,应该在“2+1”模式的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期,加强对综合系统运行管理能力的学习,同时学习和了解该行业的智能设备和专业技能,物联网系统的智能应用操作与实际行业密切结合起来。
4 结语
作为新兴专业的各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该围绕物联网行业市场发展和企业岗位活动,以职业能力和岗位需求为目标,确定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专业技能和顶岗实习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具备行业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才能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提供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杨震.物联网发展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6).
[2]周志德.物联网专业的人才需求分析与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2).
[3]邬贺铨.物联网的应用与挑战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0(10).
[作者简介]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实施 网络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44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网络技术日益更新,《网络程序设计》逐渐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程,无论是开设ASP还是JSP,这门课程都需要编写代码、设计数据库等。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都是很感兴趣,但是也都表示这门课程很难学,想要掌握这门课程非常难,项目教学法能够极大地培养学生整体规划能力,本文主要论述项目教学法在《网络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1 项目化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又可以称为跨专业课程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掌握知识的教学方法,来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在20世纪得到完善,并逐渐成为一种理论思潮。到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把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主要内容之一,项目教学法逐渐得到使用。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我国内地的教学改革也逐渐从原始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开放的学习,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逐渐受到重视。
项目教学法在工程类课程教学中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在《网络程序设计》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把一些小型且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项目分配给学生学习实践,十分符合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学生在接受项目后,普遍具有很大的兴趣。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自发的查询并获取知识,因此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都极大地得到了提高。在课程教学中,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随着课程教学的不断开展,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项目开发的过程,综合分析能力和整体规划能力都极大的得到了提高,理论知识也融入到实践中,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2 《网络程序设计》特点和项目教学法的可行性
《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知识点很多,也很杂,不同类型的高校在教学中采取教学方法存在很大差别,是学好网络安全、动态网页设计和网络管理等的充分条件,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强调广而浅,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程序设计,并了解网络程序设计的前景发展;一类是覆盖类,基于规范或者工具开发网站,使学生的网络知识体系和程序设计的进一步提高,这部分内容更加倾向于技能性培养;一类是覆盖第一类,此部分的教学内容更加重视于网络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项目教学法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组合,因此非常适合使用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中,项目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整合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并不断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在改变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估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项目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到教学中,虽然在完成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同样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为了解决问题,很多学生会自发的查询资料,从而,课程教学变得十分生动。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把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都落实到了实践中,通过讨论等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
3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
3.1 项目教学法实施原则
项目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把项目作为教材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项目教学法在实施中需要遵守以下原则,项目的选取要充分结合现实,教师在备选项目案例之前,必须先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项目必须具有实用性、教学型和通用性,在项目的选取中必须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活动必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理论知识,能够渗透到教学中,项目的分解能够保证教学过程的连贯性。
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作为主体,虽然教师是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负责人,但是在实践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掌握。在项目教学的实施中,教师最主要的工作是创建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在学生面对困难的时候,教师需要进行引导,并把学生分为合适的工作小组,实现分工和合作。在项目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确定一个多元性的评价方式,强调运行完成项目的方式。
3.2 项目教学法实施步骤
1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德国职业技术教育以“双元制”为特征,为世界公认的成功模式,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
1.1依法治教,法律保障体系健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法制比较健全,联邦德国的《基本法》中对教育的条款是最重要的法律依据。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组织实施,也主要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先后颁布了许多职教法规,形成了一套内容丰富、互相街接、便于操作的法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川。德国于1969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培训的组织、实施、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对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也作了一定要求,这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这部法令的出台,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全面制度化,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之后,德国政府又相继出台了与《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诸如《企业基本法》、《手工业条例》、《实训教师资格条例》、《培训员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护法》等。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变化,1981年12月,联邦政府又颁布了《职业教育促进法》,对《职业教育法》进行了补充与完善,将职业教育与培训位置需求挂钩,使“职业教育成为公共事业的责任和义务”「2口。此外,各部门、行业、地方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条例或实施办法,同时还设立了一套包括立法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系统。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德国联邦政府职业教育法及有关法律还对职业教育经费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企业内的职业教育经费完全由企业自己负担,但国家对承担职业教育的企业有税收等方面的优惠;职业教育学校的教育经费由国家、州政府、地方政府承担,通常是州政府负担教职工的工资和养老金等人事费用,地方政府负担校舍及设备的建筑与维修费用和管理人员的工资等人事费用。正是由于德国政府通过建立体制、机制、制定法规以及提供经费等来发展和规范职业教育,使参与职业教育成为企业义务并有利可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外部环境与教育保障,从而保证了职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1.2优化配置,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大
德国是16个州的联邦制国家,每州都有自己的教育体系,为减少资源浪费,又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为国家通用,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由国家订立。学校都培养国家认可的职业,而不能自己另立专业和培训项目。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校名称、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长短、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格、教师进修、考试办法、管理制度等方面政府都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叫。学校接受职业教育监督系统的监督,减少了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实验实训设施建设方面的重复,形成了各有侧重、校校有特色的良好局面。学校既不需要为生源苦恼,也不需要为学生就业发愁。
1.3规范行为,行业协会职能发挥充分
德国十分注意发挥手工业协会和工业与贸易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作用,由行业协会负责制订职业教育技能标准与培养方案,以及组织职业资格考试川,监督检查企业与学徒(学生)签订的合同是否合法、企业员工的培训和管理是否规范、各工种的劳动强度及给学生的薪酬是否合适等,同时接受企业和学生咨询、调解企业与学生的矛盾,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对中小企业因为设备不够先进、师傅水平不高,无法满足和涉及的实习实训内容,则由协会下属的职业学校(科技中心或培训中心)负责。协会下属的职业学校(科技中心或培训中心)除为学生提供培训外,也为企业工人进修和成为满师提供再培训。
1.4产教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特色突出
“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制度是德国职业教育最主要的特点,也是德国推行职业教育最成功的关键。所谓“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一般在主体中学或实科中学毕业后,自己或通过职业介绍中心选择一家企业,经过考核得到一个培训位置,再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然后再到相关的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这样他就成为一个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他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他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学校。学员或定期或分期在企业里接受实践教育,在学校里接受理论教育。企业的技能培训是“双元制”的主体。企业的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培训条例(包括教育内容、时间安排以及考核办法等)进行。各企业根据培训条例和本企业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培训计划并付诸实施。作为学徒工,企业发给学生每月500一60。欧元的生活费用。学校只是企业的合作伙伴,学生的选择和最后的考核都以企业为主,学校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服务企业培训,辅导和提高学员在企业中的实践培训成果,并加深和补充普通教育的任务。因此,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训的比例大(如三年制职业学院学生前三学期n周在企业、12周在学校,后三学期15周在企业、8周在学校)。各行业协会负责双元制职业教育学生的考核、成绩认定及职业资格证书发放工作。考核内容分为书面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两种。通过考核的学徒工可以得到国家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成为该岗位上的合格工人。正是由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强调将学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产或工程实践中去,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因而学习更有针对性,就业也更有保证。
1.5严格准入,教师任职资格标准高
德国教师是国家公务员,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规定,强调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德国职业学校的教师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他们必须在大学学习五年,获得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除开设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专业教学理论课程以及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课程;另外还要开设实践课,主要通过教育实习来完成,时间各州不一,有的州四至五周,有的州一周去对应学校实习专门学科一天。这些实习都有相关法律保障,职业学校或企业都要设置相应的实习岗位。教师毕业前要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由州教育部批准,大学教授或考试委员会商定,考试内容包括毕业论文、书面考试、试讲和教育实习。通过后进人第二阶段即教师准备期,共二年时间,由实习(录用)学校教师培训中心负责评定,准备期到期后要进行第二次国家考试,考试内容分为职业教育主修和副修两门。第二次考试主要考察准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困。大部分州规定应用科学大学(faehhoehsehul-en)(相当于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院(berufsakademien)教师必须具备博士学位和本专业实际工作5年以上的经历闲。有的州还规定专职教师任教满4年后脱产半年时间去专业对口企业进修,了解最新技术成果,或从事应用研究,以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新产品开发的需要。应用科学大学和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中除专业教师外,还有实训教员。实训教员为既有经验又掌握职业教学理论的一线技术人员。只有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才能从理论的角度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分析,保证职业教育的质量。
1.6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行动导向是指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教师是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川,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获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德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很多具体的教学法都是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蓝图和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内容的特点和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各样的教学组织,如项目教学法、工作计划分析法、案例教学法等等,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1.7目的明确,学生求知欲旺盛
“双元制”教育要求企业必须按规定设定培训岗位并在媒体上公布,学生向企业申请想获得的培训岗位,企业审查申请学生的资格,并将合格的经批准的学生名单交职业学校,接着企业与学校商定教学安排,并按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自己将来于什么,现在学什么,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比较清晰,方向很明确,加上德国技工、技师的社会地位高,形成了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学生把大学毕业后当高级技工看作比当工程师更重要。因而学生在职业技能的学习、锻炼上表现出特别的主动、专注和刻苦,具有较强的敬业爱岗精神和求知欲望。
2德国职业教育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的启迪
德国职教的运行机制,教育和实训时间的分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方案、教学方法的运用等都体现出强烈的实用性、综合性、岗位性、技能性等特征,对武汉市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1调整学科专业,服务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市属高校无论是本科高校还是高职院校,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市属高校必须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宗旨,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增强服务城市圈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对符合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学科、专业,如光通信、移动通讯、激光、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集成电路、软件、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电力、化工、光电子信息、钢铁及钢材深加工、船舶制造、纺织服装、金融、物流、会展等予以政策倾斜,加大经费投人。对社会需求少的学科专业予以调整、改造,甚至停招,从而保障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教育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藕合,使市属高校为武汉支柱产业培养更多合格人才,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实现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2.2突出办学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同德国职业院校资源优化、特色鲜明相比,武汉市市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趋同,专业和实验实训设施建设重复,教育资源浪费的问题,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人,高等教育的竞争日趋激烈。市教育局应引导市属高校根据各自的发展目标、师资水平、学科特色,妥善处理好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关系,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牢固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办学理念,各有侧重,从武汉城市圈的区位特点出发,建设优势学科、品牌专业,形成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群,强化自身的稀有性,减少同质化竞争的威胁,以获得持续竞争的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2.3注重实践经验,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在德国,大学工程技术领域里的教授和专家必须来自企业,来自工业界,不允许直接从高校毕业生或博士生中聘用。德国的这一措施保证了大学教育与企业界的紧密联系。所以,德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懂得实践,了解企业,并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方向和关键技术,非常受企业的欢迎。市属高校应该向德国高校学习,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是要按市教育局要求,认真实施“高校教师企业锻炼计划”;二是从企业聘请一部分专家作为学校的兼职教授,达到既请他们讲课,又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解决毕业生实习和就业问题;三是聘请身体健康的企业退休技师和工程师为学生实训实习指导教师,既保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又可以减少学校的师资队伍,提高办学效益。
2.4强化技能培养,加大实验实训设施投入
德国职业教育校内实操实训设备先进、技术含量高。除企业非常关注“未来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未来市场的占有”阁,主动向行业协会教育中心或职业院校实训室捐助最先进的机器设备外,德国职业教育经费比较充裕,有能力购置较精良的设备。为此,市属高校要加强与企业互动,寻求企业部门支,在学校或企业建设实验实训设施或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能与生产一线紧密接触,增强学习目的性;同时,市政府和市教育局要加大对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市属高校共享、产学研一体的公共专业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训中心,全面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2.5满足岗位要求,推进市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德国职业教育以岗位要求为培养目标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体系,设置课程,编写教材。借鉴德国职业院校经验,市属高校一是要准确定位,将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的实用性、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二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模块式教学”,实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积极探索产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走校企合作的“订单式”培养道路;三是改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推进以职业工作为导向,以工作中主要任务或环节为对象,结合相应能力来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四是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五是深化教学方法研究,开发和推广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2.6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尊重劳动的品德
劳动能对自我品行的养成、基本素质和能力的生成、价值认同和劳动观念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为个人顺利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市属高校应把劳动教育作为每位学生顺利毕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并计算学分。在利用思政课、专业课对学生进行系统职业观教育的同时,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征文活动、演讲比赛、专题讨论,邀请劳动模范座谈或作报告,开展职业观教育,使学生明白在第一线工作同样能取得社会的承认,实现人生的价值,培育学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热爱和尊重劳动。
2.7政府统筹协调,引导企业和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
关键词:高师院校;实践能力;系统整合模式;系统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03-03
一、导论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实践能力培养思想的指导下,为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鹄的,创设适应本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的,可操作性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体系。实践能力是高校学生必须具备的一般能力,是学生进入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能力。我国传统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传承轻创造,重划一轻个性,重考试轻能力的问题。教师是教育的“母机”,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全民族素质的高低。高师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教师的重任,如何改革我国传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如何提高高师院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构建全新的培养模式意义势在必行。
二、系统整合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
每一个模式的建立都有一个理论依据为支撑,理论依据是模式的内在灵魂,指导着模式的建立。本文中系统整合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是系统论的相关思想。
(一)系统论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现代系统论是由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于1945年首次提出的,迄今发展已有60余年的历史。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着的诸元素的集合统一体,它是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总体。”贝塔朗菲指出,系统不是各个部分(要素)简单相加的机械式系统,他引用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来强调系统的本质属性是整体性。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钱学森对系统的定义强调了系统的相互关联性以及系统具有的功能性。
(二)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系统整合模式的内涵
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是由多个因素共同构成的一个系统。它包括:系统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条件保障要素、管理与评价要素五个要素组成。
首先,高师院校实践能力系统的目标要素是指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达到的目标。其次,系统的内容要素即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合理配置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大学生科研训练等)并进行整体设计,以形成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再次,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系统的形式要素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组成。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组成了教学体系,由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课堂教学形式,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形式。第四,高素质师资队伍;先进的仪器设备;产学研相结合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优良的实践(实验)教学环境组成了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条件保障要素。第五,系统的管理与评价要素在保证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正常有序运行、信息反馈以及及时整改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的管理要素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制度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系统中的评价要素则是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的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教学督导评教体系。
只有将实践能力培养系统中的目标要素、内容要素、形式要素、条件保障要素、管理与评价要素五个要素整合起来,以“加强理论,突出技能、强化实践、拓展素质、注重创新、完善评价”的思路为指导,建立“理论与实践、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研究、管理与评价”的新型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模式。
三、系统整合模式实施的途径
(一)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的教学体系
高师院校教学体系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组成,理论教学是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奠定理论基础,形成专业系统思维的教学实践活动,是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也是实践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理论知识,才能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空洞的;没有实践的理论则是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1.理论教学体系。课程在高校的教育中属于微观层面,是支撑学科专业的落脚点,教学体系的建设最终依赖于课程改革与建设上。我校顺应教育发展变化、社会经济变革的要求,适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弹性学制,进行学分制改革;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改变单一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的理论教学模式。我校是地方高师院校,主要培养目标是为当地基础教育提供人才。在以此目标的指导下,我校强化师范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学科基础+专业教育+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模式。构建教师教育理论平台,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在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传统教育理论课程的同时,还开设教材教法的相关课程,如《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等理论基础课程,使学生不仅能掌握教师教育基础知识,同时也掌握相关的实践应用类课程。针对非师范课程,我校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增大选修课、仿真模拟课的比重,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实践课程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是高师院校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工作能力、科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种教学体系的统称。我校针对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重理论、知识,轻实践,对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中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建立了包括:入学教育与军训、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教育见习(专业见习)、教育实习、课外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技能训练、毕业论文(设计)的“一体化、层次性、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体化即实践教学体系贯穿于高校学习的所有阶段。从学生入学教育与军训到毕业论文(设计),从劳动教育到社会实习,实践教学伴随着学生整个大学时期。层次性即根据学生知识接受能力、实践应用能力等,构建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学校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以知识性、讲授性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学术讲座、实地参观;针对已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年级的学生,则以应用性、实践型为主的实践教学模式,如以项目为载体的科学研究、专业实习、技能竞赛等一系列实践活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实践内容、形式也各有差异。学校遵循这一客观规律,制定和安排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形式,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可供选择性,实现了我校实践教学体系的多样化。
(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整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还可以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第一课堂主要以专业培养方案要求的课程、选修的通识课程等为主;第二课堂则主要以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科普讲座、技能训练、学科竞赛、本科生科研项目训练。”
在高师院校传统的课堂教学体系中,第一课堂占据主导地位,教师重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辅助形式,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为了弥补第一课堂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我校建立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课堂整合模式,既重视第一课堂的基础地位,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带动作用。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上,为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等,或参加学科知识竞赛、文体比赛等,设置课外素质与创新实践学分。其次,学校相关教学单位、行政部门积极开展一系列活动以及开设第二课堂。我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能力比赛,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教师说课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挑战杯比赛等,提供一个可供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平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第二课堂开设方面,我校素质教育中心开发了一批有特色、多样性,富有内涵的第二课堂。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开设了教学法课程、普通话艺术、实用简笔画、教学实战攻略、职场礼仪与面试技巧、简历制作与求职实战训练、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实战口语等一系列课程。
(三)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学校高度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以有利于学科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有利于设备资源共享的原则,整合校内资源,建成了一批资源配制合理、功能结构完善、管理运行高效的实习基地。学校有各类实验室55个,实验开出率平均在98%以上,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教学需要。其中,我校拥有一批有特色的重点实验室,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
同时,我校积极与当地企事业单位、中小学等建立合作关系,建成教育实习基地36个,与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曲靖市石林瓷业有限责任公司、曲靖市体育训练中心等企(事)业单位共建专业实习基地32个,创建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了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网络,充分满足了各类专业的实习需要。
(四)实行“双导师”制的教师指导模式
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体,教师实践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学生实践能力的高低。优良的师资队伍是实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条件。
我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建立中构建了“双导师”制的教师指导模式,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在校内,我校基本建立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校内导师主要负责课堂教学和专业基础知识指导。
校外导师的安排集中在高年级学生当中,学校在甄选校外导师时遵循培养目标、导师素质等,校外导师往往是中小学优秀教师、企业、行政组织的中层管理人员组成。校外导师侧重于学生课堂外的专业能力培养,强化学生职业道德、专业技能和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训练。
(五)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体系
首先,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完整有序的工作程序,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从而实现实践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我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实验室工作规程、实践教学管理规定、技能训练考核办法、曲靖师范学院关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见、曲靖师范学院开放实验教学实施意见等规章制度和文件,明确规定了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基本要求,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规范与质量标准。通过强化管理,加强质量监控等手段,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运行。
其次,我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监控制度。我校设立校、院、系三级监控执行机构,其中教务处是实践教学监控中心,下设实践教学科专门负责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践教学的管理与监控等工作。为加强实践教学质量的监控力度,我校定期对实践教学进行检查,严把质量关。
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学校构建三级评价模式,实行“学生评教”、“同行评教”以及“专家(督导)评教”的评价体系。我校“学生评教”以“教学信息员”制度的形式,每学期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同行评价是指教师对教师之间的评价,同行评价有助于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专家(督导)评价是指教学督导或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对实践教学的评价。
四、系统整合模式实施取得的成效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实践能力培养的系统整合模式的实行,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首先,促进了实习教学质量的提高。依托大型企业建设实习就业基地,不仅为教学实习提供了先进的、高水平的实习场所,通过实习,拓宽了学生视野,锻炼了学生实践能力。其次,有效的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3%以上,名列全省各高校前列。第三,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新型的系统整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下,我校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明显提高。近年来,我校学生屡次在各项国内、省内大学生竞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2009年以来我校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等各类专业竞赛获省部级奖励200余项,国家级奖励80余项。
(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教育等事业的发展服务
首先,我校为当地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由于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质量好,受到普遍的认可。
其次,通过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了学校与当地企业、中小学、事业单位等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能即使了解、人力资源等方面的需求,运用学校的智力优势,及时为当地企事业单位提供服务,实现学校产学研的及时转化。如我校承担曲靖市科研项目,积极实现科研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另外,我校实行“顶岗实习”计划,为云南省基础教育提供了人力支持,缓解了当地师资紧缺的现象。
(三)实现学校内涵建设,推动了学校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学校获云南省教学成果奖3项。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我校承担3项云南省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旨在构建高师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教材建设方面,我校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实践能力教材的编写上。我校立项建设自编教材共有10部关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专著编写,其中《禁毒与预防艾滋病》、《现代教学理论与实践》等被评为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在实验示范中心的建设中,我校共有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我校共有2个省级人才创新模式试验区,实验区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如何培养新型人才。最后,我校于2011年成功申报云南省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施展平台。
参考文献:
[1][美]冯・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基础、发展和应用[M].林康义,魏宏森,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7.
[2]钱学森.创建系统学[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韦崇岗.本科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外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019-02
项目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教育者的一致好评,尤其是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灌输式教学法对学生自主能力的限制,提高了学生学习《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效果。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深入研究项目教学法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过程,提高自身应用项目教学法的能力,发挥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最大效果。
1 简述项目教学法与《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
项目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它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被提出,是在2003年由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最初的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以行动为导向把学习过程分解,并针对这一个个具体的项目任务,制定出项目教学方案,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项目任务。在这个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能力、创新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等等,还可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协作、适应社会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展示项目成果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教师评价与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完善自我评价系统,提高学生对自身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认识。应用项目教学法,完全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教师只是起到引导者、指导者与监督者的作用。
《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作为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对学生实用制药知识体系的构建与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是以典型的实用制药生产为主线,结合药物制剂技术的发展,药物制剂设备的应用与维护等内容,提高学生对《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的认识,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环境中运用所学知识,生产出合格的药物制剂。同时,我校为《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实践提供了药物制剂实训中心,以供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也为学生适应实用制药企业的需求,更好地就业提供了条件。
2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的重要性
传统的《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是以灌输式为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操作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学生迈入社会、企业就职等都有不足。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急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提高《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效果。相关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并通过实践研究发现,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发展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各种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了知识与能力的条件。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
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技术都在快速地发展着,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具有先进知识与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用制药企业为医疗单位提供药品制剂,其药品制剂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药品制剂的应用效果,甚至影响使用者的人身安全。因此,实用制药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尤为严格,要求药品制剂生产工作人员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以保证药品制剂的质量。鉴于此种就业方向,相关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发生了变化,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更好适应企业要求、成功就业打下基础。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为了适应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的变化,是具有重要性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学校教学目标也在不断改变,素质教育逐渐取代了应试教育,成为学校《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的主流指导思想。在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下,《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自主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完成项目任务;而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步步地实践操作,提高对《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理论的理解,加强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可是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变化,有效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3.1 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需注意的问题: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使学习过程成为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它注重的是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完成项目任务的感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怎样的提高,而不是为了得到如何准确的、标准的答案。所以,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时,应该注意到这一点,为学生设置科学的、合理的项目任务,适时地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操作手法,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
教师要注意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能力。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更加专业的知识与能力,深入地解读项目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更好地进行项目任务的设置、课堂活动的组织与管理、项目任务完成后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监督者的作用。教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给予科学的分析与评价,在满足学生学习欲望、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设置适宜学生发展的项目任务,将课堂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积极性与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
学生要注意提高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意识。这是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基础,只有学生有自主学习、完成项目任务的意识,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操作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企业的要求,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所以,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教学措施,比如,明确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时间,明确规定小组成员的职责,协助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等,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真正掌握《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知识,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3.2 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项目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教师所设置的项目任务,所以,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是《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用项目教学法时,首要注意的问题。教师为学生设置项目任务目标,需要以《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运用相关知识生产出合格的药品制剂为最终项目任务目标,着重注意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以外,项目任务目标的设置还要遵循实用性、代表性、创新性原则,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流程:项目教学法在应用过程中,有其自身独特的流程,需要教师深入学习其理论基础,积极研究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教学目标与项目任务目标,展开教学过程。
首先,创设与教学内容、项目任务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任何课堂教学都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与实践,进而提高学习效果。应用项目教学法也一样需要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进到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与操作技能才能解决的项目任务情境中,使学生自主进行项目任务的思考。
比如,在进行项目任务“复合维生素B颗粒剂的生产”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谁知道维生素B有什么作用?你们知道它的颗粒剂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吗?那大家想不想自己生产维生素B颗粒剂呢?今天老师就教大家复合维生素B颗粒剂的生产工艺,希望大家能够在了解颗粒剂特点的基础上,掌握其生产与质量控制的方法。
其次,组织学生进行独立或者小组协作项目任务探究活动。这是应用项目教学法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需要组织课堂教学、调节课堂氛围,还要指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分析项目任务,以帮助学生充分分析项目任务中所含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而学生则需要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独立思考或者小组交流讨论出与完成项目任务相关的知识点与操作方法,找出能够完成项目任务的最佳方案。对于独立完成项目任务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他们足够的操作空间与思考时间,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地完成项目任务;对于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学生,教师需要有效组织他们进行交流与讨论,明确每一个小组成员的职责与任务,合理分工协作,发现每一个成员思维中的闪光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效率。
比如,在进行项目任务“注射用无菌粉末的生产”时,教师将每5个学生分成一组,帮助小组明确成员的职责与任务,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生产注射用无菌粉末,需要知道无菌粉末的组成,熟练进行配液、过滤、干燥等实践操作;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知识与查找资料,确定各种原料之间的配比以及生产注射用无菌粉末的基本流程,最终确定最佳生产方案,并按照方案操作,完成项目任务。
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并不意味着课堂教学的结束,还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相互评价,使学生在相互评价中了解自身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然后教师再运用评价体系,针对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与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指导学生从何处来提高自己;最后,教师根据项目任务的相关内容给出一份综合考核试卷,使学生巩固相关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学生项目学习的效果,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4 结语
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教学法,是《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实用药物制剂知识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师应该积极研究项目教学法的,提高其应用实践效果,同时学校也应该注重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建设药物制剂实训中心,完善硬件设备,为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提供条件。相信,随着学校、教师、学生对项目教学法的重视度逐渐提高,项目教学法在《实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效果也将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 王季.项目教学在《药物制剂技术》中的初探[J]. 现代企业教育, 2009,(12)
[2] 张草. 试论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技术》课上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08,(10)
[3] 郝晶晶,杨星莉. 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课程模式改革中的应用[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0)
[4] 钱亚琴. 项目教学法在《药剂学》课程中的实践应用[J]. 新课程(下), 2011,(03)
[5] 陶双双. 项目教学法应用中的体会与建议[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28)
[6] 康振兴. 项目教学法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 才智, 2010,(28)
[7] 徐朔. 项目教学法的内涵、教育追求和教学特征[J]. 职业技术教育, 2008,(28)
[8] 贺生中, 周伟伟, 陈未,等.项目教学法在高等职业教育《动物药理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 现代农业科技, 2009,(21)